andylichan 发表于 2018-10-31 11:59:03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18-11-1 21:51 编辑

第七十七章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天下大道,不就像张弓那样吗?高的部分要抑制,低的部分要推举,有多余的要把减损,有不足的要增补。天之大道,就是减损多的,增补不足的。人智之道则不然,唯有争而夺之,总是越不足越损,以奉养更多的。谁能有多余的回去奉养天下,只有大道。所以圣人治天下不恃身自贵,治理好了国家,天下太平不以有功者自处,其不要想着自己成为天下贤能,尚贤失德。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事物,莫过于水,而水攻万物,通利万物,而不为万物所克,以水之无以易之,不能被万物所克。天道之弱胜人道之强,道之慈柔胜人之刚勇,天下都知道如此,但是都不能做到。所以圣人说,圣人贵道不处于物,积天下之所恶,则能以德配天,成一国之主,不为人之道,不益人之生。而为天之道,而贵天之生。合于天道者,是为天下王。合天之言,以世俗之人看来,似乎与人道相反。
易,yi,日月为易,阴阳(交替)也。

两章概括:
两章总体叙述,依然是在对比行天道,积天德和行人道,积人德之对比。不但的对比中,对反这个意思越加明晰,不欲见贤,正言若反。

分享:道德经一直不断的在说反呀反呀,但是每一章都发现,我们日常所做都真是离道甚远。比如强者恒强,更高、更强、更远。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贤,深怕自己不显。最后这两章读起,总有一种,是啊,还是说这些呀,知道在说什么呀,积天德,不积人德,但是,这个但是就是这个莫不知,莫能行呀。人呀,却天天在这样生活着,知易行难。其实,这时候总是有种不知当如何的迷茫感和挫败感。


andylichan 发表于 2018-11-1 21:39:21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18-11-2 19:02 编辑

本月小结:
   也许是这段时间因工作将生物钟严重打乱,整个人一直浑浑噩噩的,所以当写完作业发现,还有月小结,人总有一种疲累感。   也许是因为不断的读到接近尾声了,总结这八章,总觉得写得很细,很具体。但是突然回顾这八章,包括前面部分,有点惶恐,我这一本道德经下来,怎么记不得了?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哈哈,恍尔惚希吧。哈哈哈。
    总结八章,是有收获的,第七十一章:圣人不病。不病,病病,第一次彻底的还真是让我把那股神经给扭过来了,虽然后面时不时又翻回去了,但是毕竟看到扭过来的世界了,只是后面需要不断牢固这个结构。结合最近工作状况,这个结构还在那里飘着飘着。感觉老子辛辛苦苦的,从人的各个方面,翻来覆去的不断的告诉你,道是这样的,人是那样的,从正面、反面、正面、反面不断地揉搓着内部。。对于死这样看着这样的,那样看是那样的。在道上是不畏死的,但是不在道上就易轻死。行天道的笃定便能安之,顺之,应之,化之,合之。
    抱道不离,哎,每次学的时候,觉得是那么回事,他也的确给了我足够的力量,去行事做事。这个理是明的,但是,生活中行时,融入周围纷繁杂乱的一切时,又总是惶恐于不知当如何处之,甚至不知道为何。于是又不断的反复来咀嚼这些文字,感觉自己分明还是那样的分离,加上最近中国人四课的学习,学宫群里看着好些人像进入魔障了一样,那个状态其实也挺可怕的。所以抱道不离,明知道如此,不道如此,但是真正生活中的分辨其实依然很难。只能不断地思辨着学习吧,无狎无厌。
   

发表于 2018-11-3 22:02:56

andylichan 发表于 2018-11-1 21:39
本月小结:
   也许是这段时间因工作将生物钟严重打乱,整个人一直浑浑噩噩的,所以当写完作业发现,还 ...

      就是这种感觉,一出门,似乎道就扔了,行得困难

andylichan 发表于 2018-11-4 14:12:22

彦 发表于 2018-11-3 22:02
就是这种感觉,一出门,似乎道就扔了,行得困难

老师不是说我们才刚理完菜吗?接下来还要切菜,炒菜,才刚开始,我们加油吧

andylichan 发表于 2018-11-8 12:46:41


andylichan 发表于 2018-11-8 13:35:32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18-11-9 16:19 编辑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和大怨,必有余怨;
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i,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人德好争,必先损人而后得益,和解怨恨,不可能不心怀芥蒂,越退让,越有怨恨。积不善为怨。既已不善,岂能以去此不善而自鸣为善。所以有德之人不因为有统治权,而责备人。有德之人可配天之德,无德之人失天。天道无形无象,无欲无情,无亲无仁,圣人有道,方能可取天下,有天下,用天下,治天下。

第八十章 至治之极
小国寡民。
使用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
至治之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小人少,有便利机器而不用,天足而重死而不会涉险远徙;不远徙,虽然有舟舆,而不会乘之,国小民少,又因天德足全,所以,有甲兵也没有可用的。使人复归于道,虽有智慧而不用。这是以天道治国的极致,天下太平。太平天下,物成民富,百姓恬淡自甘,欣赏自己的衣冠服饰,安心的居住,守天伦为乐。邻国之间彼此这么近能看到,鸡犬之声都能听到,但是百姓却得天而自足,自乐,甘美安乐,不会追求往来。

两章概括:
以人德之争,不善而怨,不可能化解,总有余怨。只有积天德之厚,而不责于人,天道无亲,只有有道之人可取天下,得天下。而在治理国家下,小国寡民,不开人之天,有智慧而不用,复归于道,得天自足,则能过上甘美安乐的生活。

分享:
   现实中,我们经常碰到疑惑,报怨以德,谁人能做,对待伤害我们之人,真能放下,通过和怨积人德,非善也。放不放下,不在人德,在天德,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不自以为,胜人而不伤人。重点在于积天德之厚,才能做到胜人,而不伤人,不伤人才可不积怨。天道不亲人爱人,只有大慈大恩。这个挺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意义的。
    寡国小民,感觉就像我们所说的世外桃源,至治之极,人人所向往,而在现在社会,作为个人,也只能向往之吧。

andylichan 发表于 2018-11-8 13:37:47

   担心与祝福
    父母是孩子的天地,孩子在这片天地中成长。得天地自然之气自然生长。作为父母天职,旨在顺应道之本然,保护孩子本真与天性,以把孩子抚养成人,使孩子长大后成为其真正的自己。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的不过是从父母那里给予的那份茁壮成长的祝福。这份祝福并非只是过去所理解上的祈福,放任孩子于神佛保佑中,而放弃父母的职责。细细思量,真正的祝福,孩子从祝福中获得的是那份信任,父母真切的信任,而这份信任,是父母对天道的那份笃定和坚守,唯有这样,父母才能知道为与不为,才能真正脱离出人之乱为而不伤及孩子根本,使孩子能够天德足全,以成其自己。
   担心,虽然一直在说,担心是对孩子最大的诅咒。但是作为父母却每每担心着孩子。担心孩子的身体,担心孩子的学习,担心孩子的习惯,担心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担心孩子未来生活得好不好,担心孩子未来成家立业,几乎可以说,作为父母,从孩子出生到父母去世,无一刻不在为孩子担心。即使知道,不该如此,却仍然无法脱离。对比祝福,深深体会到,担心不过是是缺少信任,我们不信任孩子成为自己的那部分动力,不信任孩子顺天而成的自然。为什么没有这份信任,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并不信天道自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我们恰恰不相信,离道甚远,我们要天亲,天不亲,我们自己亲,以人之力,要自己能掌控之力,方能觉得安心。这份控制,来源于我们的恐惧,人弊于物,只能看到有,不能看到无,因此面对无为,面对无,便会慌乱不以,焦虑不堪。作为家长,养育父母,看到孩子的一切,必然想去搬动这块恐惧,让孩子远离父母所恐惧和担忧的一切,因此担心自然而然产生,对孩子的过度认为干预自然而然的出现,慢慢的,孩子就变成父母心中那样,按照父母那样去思维,去恐惧,去焦虑,去痛苦,一切自然而然。
   再往下溯源,便发现,作为父母所担心的,恐惧的,行为模式,教养方式其实也不过是在父母自己成长过程中养成的,当成为父母的时候,一切的教养方式、思维方式、所恐惧和担心的等等一切,不过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传到了孩子哪里,这就是家道传承。我们所有的一切行事方式,模式不过就这样复制下来。我们板命也好,不板命也好,不过都是在传承这些东西吧。
   所以,要从担心变成祝福,父母真的需要的是抱道不离,坚守此道,明白万物真相,方可真正给到孩子祝福、信任,孩子方可长之以正。


andylichan 发表于 2018-11-15 20:58:40


andylichan 发表于 2018-11-15 23:11:05

第81章 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天道之真言,不以文饰貌,是以不美,悦人耳目之美言非天道真言。善为天道者,无所不通,无所不周,是以不辩,不善为天道者,道不通,言而不真,建而不周,是以有辩。知天道者,能体纯素,一而不殊,不杂多,知万物之殊,而不能归于一者不知天道。圣人不积人德,不弊于物,知周万物,以天德济人,自己愈有天德。以天德之有余奉天下,自己天德愈广。天之道为天下,与天下,利万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天道于天下,辅万物而不敢为,是谓为而不争。

本章概括:
本章继续讲天道与人道的不同,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之理。天道之言,天道之善,天道之知为何,人道之言,人道之善,人道之知为何。

分享:
这一章,对美,对辩,对博有了更不一样的体会。之前对美的理解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对辩,对博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这样在来反观时,发现道德经里面,还有很多过去认为的,所谓的褒义词值得细细揣摩。

andylichan 发表于 2018-11-15 23:12:24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18-11-16 21:09 编辑

全书总结:
    近一年的学习,收获颇多,中间跌宕起伏,幸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路,彼此探讨,彼此补足,彼此整合,慢慢的变成一个圆。    1、习惯的养成。这一年的每周雷打不动的周期作业要求,读《道德经》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如吃饭般的自然和必须。从中也获得一种独有的信心,原来事情,不用急,一点点的坚持做下去,慢慢的会发现,坚持和积累的力量,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曾经觉得古文底子很差的自己,《道德经》一本被称为天书的书,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陪伴下,我竟然慢慢的越来越明白了,现在看其他古文,陪孩子素读经典,发现是很普通,很平实的话语,并不似之前那种远远的,生涩的感觉。和孩子素读,也不再以往那样焦躁和急功近利,相信这份积累的力量。
    2、思维的转变。读《道德经》的过程中,在中途经历过,异常痛苦与烦躁的过程,内部的纠缠,那种不明意思的痛苦,内部结构的打乱重来,几十年来价值观与信念的重塑,只想不行带来的想破脑袋的崩溃,幸有老师点醒,读书就在于磨掉旧有结构,做一个矿工,慢慢忍耐下来,这时候显现出规则的重要性。终于,在全本书快结束之时,内部思维结构慢慢像个中国人,虽然还不完全牢固,但是已分明看到自己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能力较以往的提升。
    3、主体感的提升。读《道德经》之前,虽对情绪的执着已经有所放下,但是依然陷在自我中心里,太在乎自己那点伤春悲秋的情绪。从读《道德经》开始,以天地为依,道为万物母,人行于天地间的自然与坦荡,在道中的安然,资格感油然而生。之前那些焦虑、恐惧在老子先生不断的上、下、左、右、前、后、正、反,各面向不断的翻来覆去中慢慢明晰出来,让人看到合于天与离于天的状态,坐进此道、我有三宝,可信可行可成,充满力量。万物刍狗,抱道不离,不去伤春悲秋,教育孩子也变得踏实了,因为相信道。这也算是建设性思维的落地吧。
    读了近一年,到最后一章节时,其实有点惶恐了,怎么感觉前面没读呢,讲了些什么,之前背的经文似乎不怎么记得了,天哪。呵呵,老师说,刚把菜理顺,还没开始切和炒呢。真是,这样一总结,的确,算是把文字理了理,思路顺了顺,有点可炒的了,但是要真正在生活里行得稳,那还需要继续的加工,结合进自己的身体血液里,真正天人合一,这还需要继续的前行。
    在这里想提出了一点疑问,怎么样在坚持下一本书阅读时,继续坚持把《道德经》复学呢,而不是理顺了菜放一边,现在可没有规则和固定时间规定,也没有同学的复读陪伴呢,这里有点信心不足。
   
   推荐同学:小迪(节奏稳固,细致,查字讨论坚持好)、兰兰(有深度)、coofox(更行得好)
   


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查看完整版本: 苗苗的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