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丽芳 发表于 2021-7-25 17:53:08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1-7-31 22:27 编辑

一、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1、查字:
砭石(biān shí)者,以石治病也,是通用名称;任何石材、玉料只要是有害放射线不超标,均可制为砭石;中医认为上品砭石有安神、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是加工制作医疗器械的上品(主要用来制作刮痧板、砭锥、砭砧等,近来被加工成各类饰品,但依然属于中医健康保健类范畴,而并非纯饰品或珠宝)
其实,砭石并不陌生,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没有药理知识,每当身体不适时,就抓起火堆旁被烤热的石头进行热敷和刮拭,他们慢慢发现,一些特殊的石头对于病痛颇有疗效,于是逐渐总结为中医的精华之一 —— 砭术。

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毒。
毒药:毒药,中药学名词。泛指药物。
①指药物的偏性。如干姜偏热,黄芩偏寒,升麻提气,苏子降气。即用药物之偏性,调整阴阳偏盛。
②指药物副作用。如常山治疗疟疾,兼有呕吐的副作用。
③指药物的毒性。有些药物含有毒性,服用过量则导致中毒。如水银、轻粉、钩吻、细辛等。

焫:ruò,1.古同“爇”,点燃;焚烧。2.中医指用火烧针以刺激体表穴位
灸焫,灸法。王冰注:“火艾烧灼,谓之灸焫。”
灸法:以艾叶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胕: fū,1.古同“肤”,皮肤;2.古同“跗”,足。

九针:针具名。古代使用的9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医针。出《黄帝内经》。即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今有古代九针的复制品。

2、翻译:
  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所以,东方地区,是太阳初升之地,气候有如春天般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由于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鱼、盐为美食。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而过多的吃盐,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且肌理松疏,该地多发痈肿、疮疡之类的疾病,对其治疗,大都宜用砭石刺法。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西方地区,盛产黄金和玉石,遍地沙石,这里是日落的地方,气候有如秋天般收敛引急。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穿粗织衣服,睡草席毛毡,但饮食都是鲜美酥酪牛羊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身体,他们发病,大都属于内伤类疾病,对其治疗,宜用药物。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人们依山陵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凛冽的环境中,该地的人们,喜好游牧生活,四野临时住宿,吃的是牛羊奶酪,因此内脏受寒,易生脾胃胀满的疾病。对其治疗,宜用艾火炙灼(艾灸),所以艾灸的治疗方法,是从北方传来的。
  南方地区,像自然界万物长养的夏天炎热气候,是阳光最盛的地方。而地势又低下,土地湿润,因此雾露经常聚集,该地的人们,喜欢吃酸类和发酵腐熟的食品,其皮肤腠理致密而带红色,易发生筋脉拘急、麻木不仁等风湿类疾病,对其治疗,宜用微针针刺。所以九针的治病方法,是从南方传来的。
  中央之地,地形平坦而多潮湿,物产丰富。所以人们的食物种类很多而混杂,生活比较安逸,这里发生的疾病,多是痿厥寒热(即伤寒病),这类病的治疗,宜用导引(气功)、按蹻(按摩)的方法。所以导引、按蹻的治法,是从中央地区推广出去的。
  从以上情况来看,一个高明的医生,是能够将这许多治病方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使患者得到适宜治疗。所以治法尽管各有不同,而结果是疾病都能痊愈。这是由于医生能够了解病情,并掌握了治疗方法的缘故。
3、朗读已传微盘
4、简明心得:

地域方向对应季节对应脏腑地域特点居民特点病症治法
东方春肝天地之始生,鱼盐之地,食鱼、嗜咸痈疡砭石
西方秋肺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收引陵居多风,水土刚强华食脂肥病生于内毒药
北方冬肾天地闭藏之域,风寒冰冽地高陵居,野处乳食脏寒生满病灸焫
南方夏心天地长养,阳之所盛,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嗜酸、食胕,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九针
中央长夏脾地平以湿,天生万物也众食杂而不劳痿厥寒热导引按蹻



东方天地之始生,鱼盐之地,居民食鱼嗜咸,咸入肾,肾为水,水多则湿;我在查痈疡的时候,查到了肝痈疡,原因是“肝经湿热,郁而化火,热毒炽盛”。根本原因就是咸的吃多了。但是肾属水,肝属木,水本来是可以促进树木的生长的,但是水太多,就比如这次郑州的特大暴雨,木就没办法生长了。我在老家,家里面种地的叔叔伯伯平时会隔断时间就给地浇水,不然庄稼就会干旱,但这次下雨太多,大家就开始从地里往外抽水。
南方阳之所盛,属火。居民嗜酸,酸入肝,属木,木生火,但长期嗜酸,火太旺也不是好事。
中央地平以湿,湿气重,天生万物,所以中原的人食杂而且不用过多的劳作,而导引按蹻就是要人为的给身体活动筋骨。
所以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1、查字:
祝由:祝由,祝说病由。古代以祝祷方法治病的名称。王冰注:“无假毒药,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后世称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属巫医一类。在古代卫生机构中,多设有该科。现代研究认为,祝由法具有一定的心理疗法作用。
僦:jiù,租金,赁金 。僦屋以居。――韩愈《送郑权尚书序》
僦贷季,上古传说中医生。据传为岐伯之师,博通阴阳,熟诸色脉之学,人尊为“圣工”。

汤:造字本义:名词,天然具有热度的温泉。湯,熱水也
液:造字本义:名词,两腋排出的汗水。古人在大量手工劳动中发现,两腋是人体最大的汗腺。引申:汁,流体。
汤液:清酒的一种。属五谷之液,色清而味淡,与醪醴相对。《素问.汤液醪醴论》:“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张景岳注:“汤液醪醴,皆酒之属。……汤液者,其即清酒之类欤。”


2、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叫“祝由”的疗法,病就可以好了。现在医病,要用药物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疾病还是有好、有不好,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远古时代的人们,生活简单,巢穴居处,在禽兽之间追逐生存;寒冷到了,利用活动以除寒冷;暑热来了,就到阴凉的地方避免暑气,在内没有眷恋羡慕的情志牵挂;在外没有奔走求官的劳累形役,他们处在一个安静淡薄、不谋势利、精神内守的环境中,邪气是不可能深入侵犯到身体里面的。所以既不须要药物治其内,也不须要针石治其外。即使有疾病的发生,只要对病人采用移易精神和改变气场的祝由法,病就可以好了。现时,内则为忧患所牵累,外则为劳苦所形役,又不能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因此常常遭受到虚邪贼风的侵袭,正气衰弱在先,外邪乘虚而袭于后,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这样轻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用祝由法就不能医好疾病了。
  黄帝道:很好!我想要临诊病人,能够察其死生,决断疑惑,掌握要领,如同日月之光一样的心中明了,这种诊法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曰:在诊法上,色和脉的诊察方法,是上古之帝所珍重,先师所传授的。上古有位名医叫僦贷季,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够联系到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以及四时、八风、六合,从正常的规律和异常的变化,来综合分析,观察它的变化奥妙,从而知道其中的要领。我们如果要能懂得这些要领,就只有研究色和脉。面部的气色像太阳而有阴晴,手上的脉息像月亮而有盈亏,从色和脉中得其要领,正是诊病的重要关键。而面部的气色变化,与四时的脉象是相应的,这是上古帝王所十分珍重的,若能明白原理,心领神会,便可运用无穷。所以他能从这些观察中间,掌握情况,知道去回避死亡而达到生命的安全。要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长寿,而人们亦将称奉你为“圣王”了。中古时代的医生治病,多在疾病一发生就能及时治疗,先用五谷熬制的汤液十天,以祛除“八风”、“五痹”的病邪。如果十天不愈,再用草药的叶、根、茎,根据病情选用药性正确的草药,这样标本明确的治疗,邪气就完全被征服。至于今世的医生治病,就不是这样了,治病不能根据四时的变化,不知道日月的阴阳,不辨别色与脉和病情的逆从关系,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用微针治其外,药物治其内,医术浅薄、治疗鲁莽的医生,还认为可以用攻法,不知病已形成,非攻可愈,以至原来的疾病没有痊愈,又因为治疗的错误,产生了新的疾病。
  黄帝道:我愿听听有关临诊方面的重要道理。
  岐伯说:诊治疾病极重要的关键在于不要搞错色和脉,能够运用色和脉而没有丝毫疑惑,这是临证诊治的基本原则。假使色和脉的诊法不能掌握,则对病情的顺逆就无从理解,而处治亦将有倒行逆施的危险。医生的认识与病情不能取得一致,这样去治病,会损害病人的精神,若用以治国,是要使国家灭亡的!因此当下的医生,赶快去掉旧时所习的粗陋知识,对色和脉学问要勤加钻研,努力进取,是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地步的。
  黄帝道:我已听懂你讲的重要道理,其主旨是不离面色和脉象,这个我已经知道了。
  岐伯说:诊治疾病的关键可以归纳为一点。
  黄帝道:这一点是什么呢?
  岐伯说:这一点要想办法找到。
  黄帝道:究竟是什么呀?
  岐伯说:关好门窗防止被打扰,专心与病人沟通,耐心细致的询问病情,顺着病人的心意循循善诱,从而观察找到其“神”(即上文所说的一)所在,找到其“神”就可以治疗好,找不到其“神”就治疗不了。
  黄帝说:讲得很好。

3、朗读已传微盘
4、简明心得:
上古僦贷季之治病:
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五行四时八风六合;色(表、阳)以应日,脉(里、阴)以应月。这个说起来就很复杂,便终其目的就是通神明。
中古之治病:开始是“至而治之,汤液十日”,先是以五谷养之,实在不行,再以草药为助。
暮世之治病: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粗工凶凶,逆从倒行。
看到暮世之治,就在想现在的治疗方式,所以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僦贷季以为,治之极一,“一”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于是想到了现在的养生,知道了哪个东西好,就一直吃,不管神喜不喜欢。说到哪个动作好,就逼着自己去做,不管做不做得到。所以养生应该是养神。

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五:1、查字;
醪:láo,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禮”的本字,表示用玉石珍宝敬拜祖先神灵。醴,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982109.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200837.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164651.png(酉,即“酒”)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202354.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902908.png(豊,即“禮”),表示用美酒祭拜祖先神灵。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714628.png将金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164651.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149606.png,将金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902908.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133858.png。造字本义:名词,用以祭拜祖先神灵的美酒。隶化后楷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721739.png将篆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149606.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483106.png,将篆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133858.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28934993.png。
醴:lǐ,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寥”的省略,表示稀少。醪,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34195410.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34421680.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34626898.png(酉,即酒)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34696328.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34657371.png(翏,即“寥”),表示少糟的米酒。造字本义:名词,少糟的米酒。隶化后楷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34885791.png将篆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34626898.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34228487.png,将篆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34657371.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34462546.png。
镵chán针:古针具名。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该针形如箭头。主要用于浅刺出血,治疗头身热病及皮肤疾患等。
宛:宛,把草弯曲用以覆盖自身。字形采用“宀”作边旁 ,采用“夗”作声旁 。“惌”,这是“宛”异体字,采用“心”作边旁。造字本义:动词,一家之人,形貌相似,姿态相仿。
陈:造字本义:名词,部队在旷野、山地行军作战时的阵形。动词:安排,布置,排列 chén 。
莝:cuò1.铡(草)。2.铡碎的草。
去宛陈莝:宛,通郁,即郁结。陈莝是陈旧铡碎的草。“去宛陈莝”,就是去掉堆积的陈草,在人体是指去除郁结已久的水液废物,即使用甘遂、牵牛等的逐水法。
鬼门:又名玄府、气门。解剖结构名。汗毛孔。鬼,故通魄。肺藏魄,主皮毛,汗从皮肤而出,称魄汗。汗毛孔称魄门(鬼门)。发汗法称开鬼门。张景岳注:“鬼门,汗孔也。肺主皮毛,其藏魄,阴之属也,故曰鬼门。”

净府:净府,人体器官名。即膀胱。张志聪注:“洁净府,泻膀胱也。”

魄:pò,形声。从鬼,白声。从鬼的字,常与灵魂、鬼怪有关。本义:阴神,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
魄,中医术语。属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为肺所藏。
魄,阴神也。——《说文》
人生始化曰魄。——《左传·昭公七年》。注:“形也,既生魄,阳曰魂。疏:附形之灵为魄。”
魄也者,鬼之盛也。——《礼记·祭义》。注:“耳目之聪明为魄。”
人之精气曰魂,形体曰之魄。——《太平御览》引《礼记外传》
《素问》: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四圣心源》: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2、翻译:
  黄帝问道:用五谷来做成汤液及醪醴,应该怎样?
  岐伯回答说:必须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杆作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稻杆又很坚劲。
  黄帝问道:何以见得?
  岐伯说:稻禀天地之和气,生长于高下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收割在秋时,故其杆坚实。
  黄帝道:上古时代有学问的医生,制成汤液和醪醴,但虽然制好,却备在那里不用,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说:古代有学问的医生,他做好的汤液和醪醴,是以备万一的,因为上古太和之世,人们身心康泰,很少疾病,所以虽制成了汤液,还是放在那里不用的。到了中古代,养生之道稍衰,人们的身心比较虚弱,因此外界邪气时常能够乘虚伤人,但只要服些汤液醪醴,病就可以好了。
  黄帝道:现在的人,虽然服了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好,这是什麽缘故呢?
  岐伯说:现在的人和中古时代又不同了,一有疾病,必定要用药物内服,砭石、针炙外治,其病才能痊愈。
  黄帝道:一个病情发展到了形体弊坏、气血竭尽的地步,治疗就没有办法见效,这里有什麽道理?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神气,已经不能发挥他的应有作用的关系。黄帝道:什麽叫做神气不能发生他的应有作用?
  岐伯说:针石治病,这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已。现在病人的神气已经散越,志意已经散乱,纵然有好的方法,神气不起应有作用,而病不能好。况且病人的严重情况,是已经达到精神败坏,神气离去,容卫不可以再恢复的地步了。为什麽病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的呢?由于不懂得养生之道,嗜好欲望没有穷尽,忧愁患难又没有止境,以致于一个人的经气败坏,容血枯涩,卫气作用消失,所以神气失去应有的作用,对治疗上的方法以失却反应,当然他的病就不会好。
  黄帝道:凡病初起,固然是精微难测,但大致情况,是避先侵袭于皮肤,所谓表证。现在经过医生一看,都说是病已经成,而且发展和预后很不好,用针石不能治愈,吃汤药亦不能达到病所了。现在医生都能懂得法度,操守术数,与病人象亲戚兄弟一样亲近,声音的变化每日都能听到,五色的变化每日都能看到,然而病却医不好,这是不是治疗的不早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病人与医生不能很好合作,病邪就不能制服,道理就在这里。
  黄帝道:有的病不是从外表毫毛而生的,是由于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阴气独盛,阴气独居于内,则阳气更耗于外,形体浮肿,不能穿原来的衣服,四肢肿急而影响到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与于内,而水气弛张于外,对这种病的治疗方法怎样呢?
  岐伯说:要平复水气,当根据病情,衡量轻重,驱除体内的积水,并叫病人四肢做些轻微运动,令阳气渐次宣行,穿衣服带温暖一些,助其肌表之阳,而阴凝易散。用缪刺方法,针刺肿处,去水以恢复原来的形态。用发汗和利小便的方法,开汗孔,泻膀胱,使阴精归于平复,五脏阳气输布,以疏通五脏的郁积。这样,精气自会生成,形体也强盛,骨骼与肌肉保持着常态,正气也就恢复正常了。
  黄帝道:讲得很好

3、朗读已传至微盘
4、简明心得:“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稻获得天地之和气,生长于高下适宜的地方,所以气才会更加充盈、完备。在它成熟的季节收割,其杆才会坚实。看到这一句,想到了现在的水果,为了方便运输,也为了让远在他乡的人吃到,往往在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采摘下来了;这样的水果,只有其形,其气不足,气为阳,形为阴,则阴盛阳衰,应是不好消化的。“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现代人生病的根源,也是有病也总治不好的根源。神不昌而亡。

四、玉版论要篇第十五:1、查字:
揆度,①揣度,估量。《素问.玉版论要》:“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
②古医书篇名。“揆”言切求其脉理;“度”谓得其病处,参以四时逆顺以明其吉凶及治法。《素问.病能论》:“《上经者》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奇恒:奇恒,①意为不同于平常。《素问.疏五过论》:“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
②古医经名。《素问.病能论》:“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五色,五行学说术语。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照五行学说,青属木属肝,赤属火属心,黄属土属脾,白属金属肺,黑属水属肾。

色夭:病状名。皮肤色泽枯槁无华。见于久病、津液气血严重耗损的患者。《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参夭然不泽条。

面脱,病状名。面部肌肉消瘦如脱。属危重症候,预后不佳。

躄:bì 挛躄,足不能行之证。《灵枢.热病》:“热病面青脑痛……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张介宾注:“筋躄者,足不能行也。”

夺血:指血液丧失。夺,劫夺之意。血和汗同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对于血虚患者,本来津液不足,若强发其汗,势必伤营动血,称为“夺血”。

2、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所指的内容各不相同,应当怎样运用呢?
  岐伯回答说:《揆度》是度量疾病浅深的。《奇恒》是辨别疾病异常状态的。请允许我谈谈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理只有一个,就是观察色、脉之间有无神气。人体的神控制着气血顺时运转,永远顺时运转而不回折。如若逆向回折了,就不能运转,就失去生机了!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色脉的诊察虽然浅近,而微妙之处却在于诊察神机,把它刻录在玉版上,以便与《玉机真脏论》参合应用。
  脸部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若病色浅的,说明病情尚轻,可用五谷汤液调治,十天可以治愈。若病色深的,说明病情较重,须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可以治愈。若病色很深的,说明病情更重,必须用醪醴药酒治疗,一百天才能治愈。若面色枯槁不泽、颜面瘦削,为不治之症,到一百天就要死亡。若脉象短促而阳气虚脱的,是死证;温热病而正气极虚的,也是死证。
  脸部面色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病色上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为阴,右为阴,故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为阳,左为阳,故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男子的病色发生在左侧那就是重阳,如果女子的病色发生在右侧那就是重阴,都是死证。若出现病色阴阳反转的情况,应立即权衡病情的轻重,果断采取治疗措施,使阴阳趋于平衡,这就是《奇恒》、《揆度》的目的。
  脉象强劲搏指有力,或为痹症(肢体疼痛沉重),或为躄症(痿软不能行走),是寒热之气交合为病(邪盛正衰之象)。如脉象为孤绝,是阳气损耗;如脉象虚弱无力,而又兼下泄,为阴血损伤。脉见孤绝为逆,脉见虚弱为顺。
  运用《奇恒》的方法,从手太阴肺经寸口脉来观察。五行出现“所不胜”的脉象叫做逆,预后多不良;出现“所胜”的脉象叫做从,预后良好。自然界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如果一旦出现气候失常的特殊情况,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揆度》、《奇恒》的要点都论述完毕了。

3、朗读已传至微盘
4、简明心得:
本文又提到了“一”,“道在于一”,这里的一是指“神转不回”;
《移精变气论》也讲到了“一”,“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极于一。”这里的一是指“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阴阳别论》讲到“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这里的一,我理解的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能反应全身的状态,所谓“一花一世界”。
所谓一,道为一,神为一,得正道、得神者得天机。

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1、查字:
散俞,散在的腧穴,用以出血。王冰注:“散俞,谓间穴。”指闲散之穴。《类经》注:“此散俞者,即诸经之散穴也。”
间穴有行间穴、强间穴、二间穴、三间穴、指间穴、臂间穴...
行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荥(火)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
强间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大羽。属督脉。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静脉分支。
二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间谷。属手阳明大肠经。荥(水)穴。微握拳,在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布有桡神经的指背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动、静脉的指背及指掌侧固有动、静脉。
三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少谷。属手阳明大肠经,输(木)穴。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握拳取穴。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和第一掌背动脉的分支。
指间: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指间穴位于手背,各个手指的分叉处,稍靠手背侧之处。指间穴主治疾病:指压指间穴,可以治疗手脚冰冷。指间穴为人体手部的重要穴道。
臂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丁(疔)肿,灸掌后横纹后指,男左女右,七壮即差,已用得效。丁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出于意表也。”《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手掌后臂间穴。《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等则名臂间。在掌后横纹正中直上五横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经脉,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经是直线和主干之意,与络相对而言。《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络脉,从经脉分出遍布全身的细小分支脉络。络是网络的意思。《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意指经脉的位置较深,而从经脉横行别出位置较浅的分支则称为络脉。络脉以十五络为主体,也包括孙络、血络、浮络等,有沟通经脉,运行气血,反应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血络,位于机体浅表的细小动、静脉和毛细血管。亦称血脉。《灵枢.血络》:“刺血络而仆者,何也?”张隐庵注:“血络者,外之络脉孙络,见于皮肤之间。”临床上针刺放血,又称为泻络。 
浮络:位于皮部的络脉
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络俞:浮络的穴,用以出血。《素问.诊要经终论》:“夏刺络俞,见血而止。”林忆新校正:“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夏气在孙络’。此络俞即孙络之俞也。”《类经》张介宾注:“络俞,谓诸经浮络之穴,以夏气在孙络也。”

俞窍:深在筋骨间的腧穴。《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俞窍于分理。”林忆等新校正:“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冬气在骨髓’。此俞窍即骨髓之俞窍也。”《类经》注:“孔穴之深者曰窍,冬气在骨髓中,故当深取俞窍于分理间也。”

春分,①气象学名词。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春天宜用的针刺部位。指左胁。古人认为人之形体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春分应左胁。《灵枢.九针》:“左胁应春分。”《素问.诊要经终论》:“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惰。”。
夏分,指在夏季针刺应在浅深部位,即指络脉而言。

痹,bì,造字本义:形容词,身体或局部器官因神经受伤、被抑制而麻木无觉。

2、翻译:
  黄帝问道: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重要点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生发的气象,地气也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旺盛,地气也正是华茂而欲结实,这时候的人气在心;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上升,这时候的人气在脾;七月、八月,阴气开始上升,天地之气肃杀,这时候的人气在胃;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冰冻,地气也随着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肺;十一月、十二月,冰冻更甚,地气完全密藏,这时候的人气在肾。
  由于人气与天地之气皆随顺阴阳之升沉,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俞穴,及于分肉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较重的应久留其针,其气传布以后才出针,较轻的可暂留其针,静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了。夏天的刺法,应刺孙络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气尽去,就以手指扪闭其针孔,静待其气行一周之时出针,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顺着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论上部或下部,同样用这个方法,观察其神色转变而止。冬天的刺法应深取俞窍于分理之间,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较轻的,可从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而确定刺的部位。
  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反而深入,浸淫于骨髓之间病就很难治愈,心火微弱,火不生土,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气。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春病在肝,发为筋挛,邪气因误刺而环周于肺,则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肝气伤,将使人时惊,肺气伤,且又使人欲哭。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以致邪气深着于内脏,使人胀满,其病不但不愈,肝气日伤,而且使人多欲言语。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倦怠。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气伤而声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伤,肾失其母,故虚而自恐,终日惊慌好像将被逮捕的样子。夏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气而少气,水不涵木而时常要发怒。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血气上逆,惕然不宁,且又善忘。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心气伤,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卧,心不藏神,又且多梦。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使人肾不闭藏,血气内散,时时发冷。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肝气少,魂不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中常梦见怪异的事物。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反使人脉气发泄,而邪气闭痹于脉,发为诸痹证。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化源受伤,使人常常作渴。
  凡于胸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经气环身一周便死;假如中伤了肝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脾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肾脏,七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肺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隔膜的,皆为伤中,当时病虽然似乎好些,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刺胸腹注意避免中伤五脏,主要是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处,应该避开;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了。凡刺胸腹部位,应先用单布覆盖其处,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这样就不会把五脏刺伤了。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以候其气;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规矩。
  黄帝问道:请告诉我使十二经脉衰绝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衰绝的时候,病人两目上视,身背反弓,手足抽搐、口眼歪斜,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就会死亡。少阳经脉衰绝的时候,病人耳聋,遍体骨节松懈,两目直视如惊,到了目珠不转,一日半便要死了;临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色,再由青色变为白色,就死亡了。阳明经脉衰绝的时候,病人口眼牵引歪斜而困动,时发惊惕,言语胡乱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过的部分,都表现出盛燥的症状,由盛燥而渐至肌肉麻木不仁,便要死亡了。少阴经脉衰绝的时候,病人面色发黑,牙龈收缩而牙齿似乎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便要死亡了。太阴经脉衰绝的时候,腹胀闭塞,呼吸不利,常欲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假如气不上逆,又变为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枯樵而死了。厥阴经脉衰绝的时候,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时时小便,心胸烦躁,渐至舌卷,睾丸上缩,便要死亡了。以上就是十二经脉衰绝败坏的症候。

3、朗读已传微盘
4、简明心得:
本章讲的是针刺的理论与注意事项。人是天地所生,人除了有自己的作为人的元气,还有天之气、地之气。天有四时,人的身上也有春分夏分秋分冬分。地有山川河流,人亦有经脉络俞。所以人要象天则地的生活,看诊亦要象天则地。十二月分别对应不同脏腑所以针刺的时候,也要注意天时与地利。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8-2 06:08:10

第七周:本周任务: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一、抄写: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8-2 06:09:20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1-8-5 17:25 编辑

一、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1、查字:
牡脏:五脏中之属于阳者为牡脏。心有“君火”,肝有“相火”均属阳,故称心、肝二脏为牡脏(见《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

瘅,㈠(dàn,音但)又读(dǎn,音胆)通“疸”。黄疸病。《素问.玉机真脏论》:“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灵枢.岁露论》:“四月已不暑,民病多瘅病。”
㈡(dān,音丹)
①热。《素问.奇病论》:“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王冰注:“瘅,谓热也。”
②湿热。《素问.脉要精微论》:“瘅成为消中。”王冰注:“瘅,谓湿热也。”

厥:阴阳气不详顺接,比如动脉血往末梢走,离心方向,到了末梢转成静脉血回流,变成向心方向,如血到了末梢,静脉血却不接受,这就叫厥,也就是在末梢阴阳交界的地方卡住了,那就是手脚冰凉。
尺肤诊:脉诊先摸一下手,温度是否正常,太烫太凉都不对,然后顺着寸口往上捋,捋到肘关节的尺泽,感受温度,皮肤是干是潤,是光手凉,如果凉过了肘,那就是厥逆得很严重了。
逆:厥发展的下一步,是血的倒流,正常阳气是往上走,阳经都是往下走,阴经都是往上走,这是活人状态,可以上下周而复始的循环,如果气倒流,阳经的气往上走,阴经的气开始往下走,就是阴阳离决,再也不循环往复,根源大多是阴寒气浸透了脏,导致四肢厥逆,甚至是昏迷。

飧泄:本病是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肠鸣腹痛,脉弦缓等。

疠风,病名。麻风病之一种类型。《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附,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又名冥病,大风,癞病,大风恶疾,疠疡,大麻风,麻风,风癞,血风。《五十二病方》:“冥(螟)病方:冥者,虫,所啮穿者,其所发无恒处,或在鼻,或在口旁,或齿龈,或在手指,使人鼻缺指断……”多因形体素虚,为暴疠风毒之邪气所袭,邪毒滞着肌肤而发,或因接触患者之邪毒而传染。初起者患部有麻木不仁感,继则发现丘疹红斑,渐肿而破溃,无脓汁,久则可蔓延全身,严重者出现眉毛脱落,鼻柱倒陷,目损唇裂,甚则足底穿溃等。或面若狮貌。治宜祛风化湿,活血杀虫。初始可选保安化灵丹内服发汗,后可改用神应消风散,或有饮用蝮蛇酒者。若久病体虚可选补益之剂,或可兼服何首乌酒。外治可选用苦参汤温洗溃疡局部,并洗后涂敷狼毒糊剂。发现确诊者,即应予以隔离治疗。

痈肿,病证名。系由气血邪毒所困而壅塞不通,引起局部肿胀的症状。《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筋挛,证名。即筋瘛。指肢体筋脉挛急抽瘛。《灵枢.刺节真邪》认为系虚邪搏于筋所致。除感邪因素外,亦可由津血亏耗,筋脉失荣致病。多见于痹病、痉病、中风等病。《张氏医通.挛》:“《内经》言挛皆属肝,肝主筋故也。有热有寒,有虚有实。热挛者,经所谓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六味丸加牛膝、当归之类;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先(口畜)瓜蒂散,次与羌活胜湿汤;虚邪搏筋则筋急,五积散;血虚则筋急,增损四物汤;剧劳筋脉拘急疼痛少眠者,黄芪丸,更于暖室中近火按摩为佳;虚风袭于经脉,手足拘挛,屈伸短缩,腹痛,爪甲唇俱青,转筋不思饮食,甚则舌卷囊缩,木瓜散;拘挛瘫痪,口目㖞斜,骨节疼酸,行步不正者,舒筋三圣散,痹湿筋挛骨痛者,续断丸;误汗漏风,筋挛缩急,或方士用木鳖发汗;见风筋脉拘挛者,并宜桂枝汤加归、附……”参见筋急、痹、痉、中风等条。

三部九候,诊脉术语。
①指全身遍诊法。即于头部、上肢、下肢三部诊脉,每部各有上、中、下动脉,不同部的脉出现独大、独小、独迟、独数,即表示该经的脏气有寒热虚实之变化。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候肺;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候心;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候脾,若候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谿),候肾(《肾问.三部九候论》)
②指寸口诊法。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指力按脉,分浮、中、沉(《难经.十八难》)。

五轮:即是依据眼与脏腑密切相关的观点将眼部组织分为5个部分,与五脏分别联属,并依其各自所属脏腑的生理持性命名,取类比象的冠以轮字,即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
(1)肉轮部位指上下胞脸,分属于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脾与胃相表里,故胞脸的生理病理与脾胃有关。
(2)血轮部位指内外两眦及眦部血络,内应于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眦的生理病理与心、小肠有关。而大眦处上下眼睑间各有—细小孔窍,称之为泪堂,参与泪液的排泄。泪为肝之液,泪堂通肺脏,故泪器疾病与肝、肺、心有关。
(3)气轮部位指白睛,包括表层的球结膜及里层的巩膜,质地较坚韧而色白,故分属于肺,肺主气,称之为气轮。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白睛的生理病理与肺、大肠有关。
(4)风轮部位指黑睛,即角膜,由肝所主,肝主风,故称风轮。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黑睛的生理病理与肝胆有关。虽说黑睛指角膜,但临床上黄仁的病变亦与肝胆有关。
(5)水轮部位是指瞳神,内应于肾,肾主水,故称水轮。肾与膀胱相表里,故认为瞳神的生理病理与肾、膀胱有关。中医眼科讲瞳神由肾所主,其义有2,一是瞳神极为重要,为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乃阴阳之妙用,水火之精华,是视觉发生的中心,而视觉的产生有赖精气,肾主藏精;二是瞳神内水液丰富,瞳神有待水液涵养,而肾主水,故谓水轮。如《审视瑶函》谓:“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充分体现了水护瞳神的功能。



2、翻译: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以早晨太阳将要升起之前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眼睛的神态是否充盈,诊察面部的五色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照比较,以判断疾病的死生情况。

  脉是血液汇聚的场所。(三部九候的中部在手的寸口脉,)长脉为气血流畅和平,故为气充实;短脉为气不足,故为气虚、气弱导致血的运行无力、不流畅;数脉为热,热则心烦;大脉为邪气太盛,病势正在向前发展。(三部九候的)上部在头的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三部九候的)下部在足的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中部在手的寸口脉,)代脉为脉动有规则的间歇脉象,表示五脏之气衰弱病势较重;细脉为指下感觉脉管细小的脉象,表示气虚、血虚、阴虚以致不能充盈脉管;涩脉为脉动艰涩的脉象,表示血流不畅以致血少、气滞,主心痛之症。脉来粗大急速如泉水上涌,这种脉象表示病势亢进,气血非常紊乱,必定面色晦暗无光而有生命危险;脉来隐约不现、微细无力,脉去如琴弦猝然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故主死。

  眼睛的神彩,面部的五色,都是内脏的精气表现出来的光华。赤色应该像白帛裹朱砂一样,红润而有光泽,不应该像赭石那样,色赤带紫,没有光泽;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一样,白而有光泽,不应该像盐那样白而带灰暗色;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璧玉,不应像蓼蓝那样青而带沉暗色;黄色应该像白罗纱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不应该像黄土那样,枯暗无华;黑色应该像重漆之色,光彩而润,不应该像地上的黑土那样枯暗没有生气。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危象,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眼睛的瞳神是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若长短不明、黑白不清,这是精气衰竭的现象。

  五脏,主藏精神。如果邪盛于腹中,脏气壅满,气盛而喘,善伤于恐,讲话声音重浊不清,如在密室中说话一样,这是中焦有湿邪所致(即脾脏的湿气太重)。语音低微而气不接续,一天到晚的唠叨不断,这是精气被劫夺所致(即肺脏功能减弱)。衣被不知敛盖,言语不知善恶,不辨亲疏远近的,这是神明错乱的现象(即心脏功能失常)。脾胃不能藏纳水谷精气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气失守,肛门不能约束的缘故。小便失禁的,是膀胱不能闭藏的缘故。若五脏功能正常,得其职守者则生;若五脏精气不能固藏,失其职守则死。

  五脏精气充足,为身体强健之本。头为精明之府,若见到头部低垂,目陷无光的,是精神将要衰败。后背是五脏汇聚之地,为胸中之府,若见到背弯曲而肩下垂的,是胸中脏器将要败坏。肾位居于腰,故腰为肾之府,若见到不能转侧摇动,是肾气将要衰惫。膝是筋汇聚的地方,所以膝为筋之府,若曲伸不能,行路要弓身附物,这是筋的功能将要衰惫。骨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震颤摇摆,这是髓虚(肾主髓),骨的功能将要衰惫。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则虽病可以复生;若脏气不能复强,则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

  岐伯说: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相反的,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皆为邪气盛于正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为血气先己消损。根据时令变化,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盛于正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邪气盛,而血气消损。这种阴阳不相顺从,气血不相营运,邪正不相适应而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

  黄帝问道:脉象是怎样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动的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变的所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疾病的变化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发生在内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发生在外部呢?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说:让我讲一讲人体的阴阳升降与天运之环转相适应的情况。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间的变化,阴阳四时与之相应。如春天的气候温暖,发展为夏天的气候暑热,秋天得劲急之气,发展为冬天的寒杀之气,这种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随着变化而升降浮沉。春脉如圆规(滑脉,圆润)之象,夏脉如矩尺(洪大脉,有棱角)之象,秋脉如称杆(浮脉)之象,冬脉如秤砣(沉脉)之象。四时阴阳的情况也是这样,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四时阴阳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也要与之相应,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不相适应即是病态,如果知道脉象的正常与异常的分别,对比阴阳消长的时间规律,就可以判断出病人的死亡时间。人体与四时阴阳变化的微妙变化都体现在阴阳上,所以不能不详细诊察,诊察脉象是有纲纪的,就是要从辨别阴阳之气开始,辨别阴阳之气是有规律的,就是从结合五行开始,结合五行是有法度的,就是要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宜。运用补法和泻法时,不能与上述的法则相违背,要使人体与天地自然之气保持统一,知道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就可以预决死生。所以听病人的声音要结合五音来分析;观察病人的面色要结合五行来分析;诊断病人的脉象要结合四时的阴阳来分析。

  阴气盛(肾气虚)则梦见渡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心气虚)则梦见大火烧灼;阴阳俱盛则梦见相互残杀毁伤。上气太盛(心、肺气太盛)则梦飞腾;下气太盛(脾、肾气太盛)则梦下堕。过饱的时候,就会梦见送食物给人;饥饿的时候,就会梦见去取食物。肝气盛,则做梦好发怒气;肺气盛,则做梦悲哀啼哭。腹内蛲虫多,则梦众人集聚;腹内蛔虫多,则梦打架损伤。

  所以,诊脉有一定方法和要求,虚心静气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春天的脉象应该浮而在外,好像鱼浮游于水波之中;夏天的脉象在肤,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满于指下,就像夏天万物生长的茂盛状态;秋天的脉象处于皮肤之下,就像蛰虫将要伏藏;冬天的脉象沉在骨,就像冬眠之虫闭藏不出,人们也都深居简出一样。因此说:要知道内脏的脉象情况,可以通过把脉而得知;要知道外部的色象情况,可以通过面诊而断决。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乃是诊脉的大法。

  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心经邪盛,火盛气浮,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当病“消渴”,待其胃气来复,病自痊愈。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火邪犯肺,当病“唾血”(痰中带血);其脉软而散的,为肺脉不足,当病“灌汗”(汗出不止),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再用发散的方法治疗。肝脉坚而长,搏击指下,其面色当青,现在反而不见青色,知其病非由内生,当为跌坠或搏击所伤,因淤血积于胁下,阻碍肺气升降,所以使人喘逆;如其脉软而散,加之面目颜色鲜泽的,当发“溢饮病”。溢饮病口渴暴饮,因水不化气,而水气容易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所引起。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色赤,当病“髀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的,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色黄,乃脾气不运,当病“少气”;如其脉软而散,面色不泽,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当病“足胻肿”(下肢浮肿)如水状。肾脉坚长,搏击指下,面部黄而带赤,是心脾之邪盛侵犯于肾,肾受邪伤,当病腰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者,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恢复健康。

  黄帝说:诊脉时,其心脉劲急,这是什么病?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这种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现。
  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心为阳脏,心与小肠为表里,今与病传于腑,小肠受之,为疝而痛,小肠居于少腹,所以少腹当有病形。
  黄帝说: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胃脉实则邪气有余,将出现腹胀满病;胃脉虚则胃气不足,将出现泄泻病。
  黄帝说: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因于风邪,可变为寒热病;瘅热既久,可成为“消中”病;气逆上而不己,可成为癫痫病;风气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为飧泻病;风邪客于脉,留而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够数清的。
  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变,是怎样产生的呢?
  岐伯说:这都是因为寒气聚集和八风邪气侵犯人体后而发生的变化。
  黄帝说:怎样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由于四时偏胜之邪气所引起的病变,根据五行相胜的规律确定治则去治疗就会痊愈。
  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都会影响到脉色而发生变化,怎样区别它是久病还是新病呢?
  岐伯说:你问的很详细啊!只要验看它脉色就可以区别开来: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于正常的,是为新病;如脉不失于正常而色失于正常的,乃是久病;如脉象与气色均失于正常状态的,也是久病;如脉象与面色都不失于正常的,乃是新病。脉见沉弦,是肝脉与肾脉并致,而外部没有血,或外部已见血,其经脉必滞,血气必凝,血凝经滞,形体必肿,有似乎因湿邪或水气中伤的现象,成为一种淤血肿胀。
  尺肤两旁是季胁相应的部位,尺肤的外侧用来诊察肾,尺肤的里侧用来诊察腹。尺肤的中部逐渐向上,左臂外侧用来诊察肝,左臂内侧用来诊察膈;右臂外侧用来诊察胃,右臂内侧用来诊察脾。尺肤的上部逐渐向上,右臂外侧用来诊察肺,右臂内侧用来诊察胸中;左臂外侧用来诊察心,左臂内侧用来诊察膻中(心包络)。前部用来诊察身之前半部,后部用来诊察身之后半部。上界以上的部位,可诊察胸喉中的情况。下界以下的部位,可诊察少腹、腰、股、膝、胫、足中的情况。
  寸口脉,脉象洪大的,是由于阴精不足而阳有余,故发为热中之病。脉象来时急疾而去时徐缓,这是由于上部实而下部虚,气逆于上,多好发为“癫仆”一类的疾病。脉象来时徐缓而去时急疾,这是由于上部虚而下部实,多好发为“疠风”之病。患这种病的原因,是因为阳气虚而失去捍卫的功能,所以才感受邪气而发病。有两手脉均见沉细数的,沉细为肾之脉体,数为热,故发为少阴之阳厥;如见脉沉细数散,为阴血亏损,多发为阴虚阳亢之虚劳寒热病。脉浮而散,好发为眩晕仆倒之病。凡见浮脉而不躁急,其病在阳分,则出现发热的症状,病在足三阳经;如浮而躁急的,则病在手三阳经。凡见细脉而沉,其病在阴分,发为骨节疼痛,病在手三阴经;如果脉细沉而静,其病在足三阴经。发现数动,而见一次歇止的脉象,是病在阳分,为阳热郁滞的脉象,可出现泄利或大便带脓血的疾病。诊察到各种有病的脉象而切按时,如见涩脉是阳气有余,滑脉为阴气有余。阳热有余则身热而无汗;阴寒有余则多汗而身寒;阴气阳气均有余,则无汗而身寒。
  按脉浮取不见,沉取则脉沉迟不浮,是病在内而非在外,故知其心腹有积聚病。按脉沉取不显,浮取则脉浮数不沉,是病在外而不在内,当有身发热之症。凡诊脉推求于上部,只见于上部,下部脉弱的,这是上实下虚,故出现腰足清冷之症。凡诊脉推求于下部,只见于下部,而上部脉弱的,这是上虚下实,故出现头项疼痛之症。若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生阳之气不足,故可以出现腰脊疼痛及身体痹证。

3、朗读已传至微盘
4、简明心得:
曾经跟一个中医学过一点脉诊,现在看来曾经自己掌握的连皮毛都不到;读过本章方知,诊脉还要在对的时辰里诊得的结果才更准确。在诊脉的时候还要观察对方眼睛的神态是否充盈,面部五色变化,以此就能判断脏腑的强弱虚实。眼睛的神彩,面部的五色,都是内脏的精气表现出来的光华。曾记得看到过关于五轮的概念,主要是说眼睛的不同颜色分属不同的脏腑;中医上讲人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对应人体全身,以及脉诊的三部九候,都是现在的全息理论的很好的例子。也就是说中医文化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全息理论的运用。其实对于这一章的学习,心里是有些着急的,加之郑州的疫情越来越严重,总想了解经文中更多的内在的意思,但越查越是能发现更多的不懂的,又想要尽快的掌握中医的知识,结果可想而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二、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1、查字
太息:生理学名词。即叹气。以呼气为主的深呼吸。正常人的呼吸中,一呼一吸称为一息,一息脉动四次,三息之后有一次深呼吸,脉五动,脉诊上称为“闰以太息”。病理情况下,若患者频频叹气,称为善太息。它是一个症状,由肝胆郁结,肺气不宣引起。

尺热,即尺肤热,证名。尺肤部即两手肘关节下至寸口部位皮肤发热的症候。即尺热。古人常据以诊知身体发热,并结合其他症候和脉象,诊断温病。《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类经.脉色类》:“尺肤热甚,其身必热,脉盛躁者,阳邪有余,故当为温病。”

胃之大络,解剖结构名。胃腑直接分出的大络脉,与十五别络不同。循行路线自胃上行,贯通横膈,连络肺,出于左乳下的虚里,即心尖搏动的部位。
脾之大络,十五络脉之一。穴名大包。《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该脉从渊腋穴(胆经)下三寸的大包穴处分出,散布在胸胁部。病变时,实则浑身尽痛;虚则全身关节松弛无力。

虚里,①胃之大络名。十六络脉之一。位于左乳下心尖博动之处,是宗气的表现,宗气以胃气为本,故称作胃之大络。
②推拿穴位名。位于左乳下三寸。《厘正按摩要术》:“虚里,在左乳下三寸。”

疝瘕,shàn jiǎ,病名。寒邪与脏气相搏,结聚少腹,冤热而痫,溲出血液者。亦称疝(疒^颓)、蛊者。《素问.玉机真脏论》:“脾风勿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虽有结瘕而虚假可推移,故谓之疝瘕也。由寒邪与脏腑相搏所成。其病腹内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小腹痛。”

脱血,病证名。血液脱失之证。又称血脱。《素问.平人气象论》:“臂多青脉,曰脱血。”“安卧脉盛,谓之脱血。”《类经.色脉类》:“血脱则气去,气去则寒凝,凝泣则青黑,故臂见青色,言臂则他可知矣。”“凡脉盛者邪必盛,邪盛者卧必不安。今脉盛而卧安,知非气分阳邪,而为阴虚脱血也。”
血脱,病证名。阴血亏损脱失之证。出《灵枢.决气》:“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又名脱血。《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脱血,冲脉病也。《灵枢经》曰,冲脉为血之海。血海不足,则身少血色,面无精光。是名血脱。”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思虑、劳倦、房室、酒食所伤,或慢性出血后,以至真阴亏损,血海空虚而成。证见面白,夭然不泽,头晕目花,四肢清冷,脉空虚,或兼见失血。治宜益阴补血,用四物汤、补荣汤、加减四物汤等方。

后泄,病证名。大便稀溏、泄泻。多属下焦虚寒。《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中,病名。
①善饥有食、小便频数的病证。见《灵枢.五邪》。《外台秘要》卷十一,以本病属中消。《证治要诀》列为脾消之一。《素问.腹中论》王冰注:“多饮数溲,谓之热中。”《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谓热中即消瘅。
②风邪入胃而见目黄的病证。《素问.风论》:“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
③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火旺而致的病症。《脾胃论》以饮食劳倦所伤,始得为热中,证见身热而烦,气喘,头痛,或口渴,脉洪大,兼见代脉或虚脉。治宜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

庚辛,天干纪日中的庚日和辛日。庚辛属金,在季为秋,与肺和大肠相应,故手太阴、阳明主庚辛日。《素问.脏气法时论》:“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
甲乙,用十天干纪日,甲乙即指甲日与乙日。甲乙属木,木分阴阳。甲为阳木,内应足少阳胆经,故胆旺于甲日;乙为阴木,内属足厥阴肝经,故肝旺于乙日。《素问.脏气法时论》:“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
戊己,古人用十干以纪日,戊己即戊日与己日。戊己属土,土分阴阳。戊为阳土,内应足阳明胃经,故胃经旺于戊日;己为阴土,内属足太阴脾经,故脾经旺于己日。《素问.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
琅玕:láng gān,


2、翻译
  黄帝问道:正常人的脉象是怎样呢?
  岐伯答说:正常的人,一次呼气一次吸气,叫做一息,一呼气时脉跳动两次,一吸气时脉也跳动两次,另外,在呼吸之间还有一个间隙,所以共有五次脉的搏动,有时也偶尔有一次长呼吸,所以又会有多一次的脉搏跳动,这就是正常人的呼吸情况。正常的人,就是无病的人。通常是以正常人的呼吸情况,来诊断病人的脉象,医生无病,所以可以调匀自己的呼吸以诊断病人的脉搏次数,这是脉诊的基本法则。
  一呼气脉只一次跳动,一吸气脉也只一次跳动,这是“气虚”的现象。一呼气脉有三次跳动,一吸气脉也有三次跳动,并且躁动不安,尺部皮肤发热,这是“病温”;尺肤不热,脉滑的是“风病”,脉涩的是“痹病”。若人一次呼气,脉的跳动在四次以上的必死,脉的跳动中断不复至的必死,脉的跳动忽慢忽快的也是死脉。
  人的正常脉气是来源于胃,胃气就是正常人脉息的正常之气,人的脉息如无胃气,叫做逆象,逆象是能够致死的。
  春脉,弦中带有冲和的胃气,叫做平脉;弦多胃气少,就是肝病;但见弦脉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毛脉,等到秋天就要生病;倘若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春天是脏真之气散发于肝,肝脏是藏筋膜之气的。
  夏脉,钩中带有冲和的胃气,叫做平脉,如果钩多而胃气少,就是心脏有病;如果但见钩脉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石脉,预测等到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夏天是脏真之气通于心,心是藏血脉之气的。
  长夏脉微软弱而有胃气,叫做平脉,假如弱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脾脏有病;假如但见弱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软弱脉中,兼见石脉,预测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长夏的脏真之气濡润于脾,脾是藏主肌肉之气的。
  秋脉,微毛而有冲和之象的,叫做平脉,如果毛多胃气少,主肺脏有病;假如但见毛脉而无胃气,就会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脉,预测等到春至就会生病;倘若弦极了,就会立即生病。秋时脏真之气高藏于肺,肺脏是主藏皮毛之气的。
  冬时的脉象,沉石而有冲和之象的,叫做平脉,如果石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主肾脏有病;如果但见石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象,预测延至夏天就要生病;倘若钩脉太甚了,就会立即生病。冬时脏真之气下藏于肾,肾脏是主藏骨髓之气的。
  胃经的大络,叫做虚里。出于左乳下,贯膈而上络于肺,其脉搏动应衣,这是脉的宗气。倘若跳动极剧,并且极快,这是病在膻中(心包络)的征象;若见跳动时止,位置横移的,主病有积块;倘若脉绝不至,就要死亡。如果乳下虚里处脉搏跳动剧烈振衣,是宗气外泄的现象。
  如何诊寸口的太过与不及呢?寸口脉应指而短,其病头痛。应指而长,其病足胫痛。应指短促迫疾,有上无下,主肩背痛。应指沉坚的,其病在中。应指浮盛的,其病在表。应指沉弱,主寒热及疝瘕积聚小腹痛。应指沉紧并有横斜的形状,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作痛。应指沉喘,病发寒热。
  脉象盛滑而紧的,病是比较重了,是六腑有病;脉象小实而坚的,病是比较重了,是五脏有病。脉来小弱而涩的,主久病;脉来浮滑而疾的,主新病。脉来绷急的,主病疝瘕小腹作痛。脉来滑利,主病风证。脉来涩滞,主病痹证。脉来缓滑,其病热中。脉来盛紧的,主病腹胀。
  脉顺阴阳,病易痊愈;否则,病就不易好了。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即使患病,亦无其他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病就难以痊愈了。
  臂多青脉,乃血少脉空,是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来涩,主气血不足,多为倦怠懈惰,但欲安卧。尺肤发热而脉象盛大,是火盛于内,主大脱血。尺肤涩而脉象滑,阳气有余于内,故为多汗。尺肤寒而脉象细,阴寒之气盛于内,故为大便泄泻。脉见粗大而尺肤常热的,阳盛于内,为热中。
  肝之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死;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壬癸日死;脾之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之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之真脏脉出现,至戊己日死。这就是真脏脉出现,就会死亡的日期。
  颈部脉非正常搏动,并见喘咳症状,主水病。眼泡浮肿如蚕眠后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喜卧,是黄疸病;食后仍觉得饥饿,是胃疸病。面部浮肿为风,足胫肿为水。目珠发黄的,是黄疸。妇人两手少阴脉动甚的,是怀孕的表征。
  脉与四时有相适应,也有不相适应的,如果脉搏不见本脏脉的正常脉象,比如:春夏不见弦、洪,而反见沉、涩;秋冬不见毛、石,而反见浮、大,这都是与四时相反的脉象。风热为阳邪,脉应浮大,今反沉静;泄利脱血,津血受伤,脉应虚细,今反实大;病在内,脉应有力,乃正气尚盛足以抗邪,今反脉虚;病在外,脉应浮滑,乃邪气仍在于表,今反见脉强坚,以上各种情况都是脉证象反的,因此是难治之病,这就叫做“反四时”。
  人依靠水谷的营养而生存,所以人断绝水谷后,就要死亡;胃气化生于水谷,如脉无胃气也要死亡。所谓无胃气的脉,就是单见真脏脉,而不见柔和的胃气脉。所谓不得胃气的脉,就是肝脉见不到微弦脉,肾脉见不到微石脉。
  少阳主正月二月,这时的脉来,是乍密乍疏,乍短乍长的;阳明主三月四月,这时的脉来,是浮大而短;太阳主五月六月,这时的脉来,是洪大而长。
  正常心脉来时,像一颗颗珠子,连续不断地流转,又像抚摸玉珠一样的柔滑,这是心的正常脉象。夏季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钩。如果脉来时,喘急促,连串急数之中,带有微曲之象,这是心的病脉。将死的心脉来时,脉象前面盛大高亢、后面突然停止,如摸到衣带上的弯钩一样的坚硬,全无和缓之意,这是心的死脉。
  正常的肺脉来时,轻虚而浮,像榆荚下落一样的轻浮和缓,这是肺的正常脉象。秋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毛。有病的肺脉来时,不上不下,如抚摩鸡毛一样,这是肺的病脉。将死的肺脉来时,轻浮而无根,如物之漂浮,如风吹毛一样,飘忽不定,散动无根,这是肺的死脉。
  正常的肝脉来时,柔软而弦长,如长竿之末梢一样的柔软摆动,这是肝的正常脉象。春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弦。有病的肝脉来时,弦长硬满而滑利,如以手模长竿一样的长而不软,这是肝的病脉。将死的肝脉来时,弦急而坚劲,如刚打开的弓弦一样紧绷而强劲,这是肝的死脉。
  正常的脾脉来时,从容和缓,至数匀净分明,好像鸡足缓缓落地一样的轻缓而从容不迫,这是脾的正常脉象。长夏以胃气为本,脉当和缓。有病的脾脉来时,充实硬满而急数,如鸡举足一样急疾,这是脾的病脉。将死的脾脉来时,或锐坚而无柔和之气,如乌之嘴,鸟之爪那样坚硬而锐,或时动复止而无规律,或脉去而无不至,如屋之漏水点滴无轮,或如水之流逝,去而不返,这是脾的死脉。
  正常的肾脉来时,沉石滑利连续不断而又有曲回之象,按之坚实,有如心之钩脉,这是肾的正常脉象。冬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软而微石。有病的肾脉来时,坚搏牵连如牵引葛藤一样,愈按愈坚硬,这是肾的病脉。将死的肾脉来时,像夺索一般,长而坚硬劲急,或坚实如以指弹石,这是肾的死脉。

3、朗读已传至微盘
4、简明心得:
春夏秋冬皆以胃气为本,而且五藏之真气也不能轻易独现,独现则死。可见调理脾胃是多么的重要,古人讲病从口入,想必主要是讲脾胃功能是一切病之源头。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8-8 17:40:46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1-8-8 17:51 编辑

第八周:
本周任务: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一、抄写: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8-11 06:40:06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1-8-13 18:18 编辑

一、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1、查字:
巅疾:①指胎病。
②泛指头部病证,如头风、头痛、头昏、头眩、头疮之类。《素问.着至教论》:“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素问.五常政大论》:“发生之纪,……其动掉眩、巅疾。”
③指狂病。《素问.阴阳类论》:“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夏脉:夏季当见的相应脉象。其脉洪大方正,是阳气隆盛之象。《素问.宣明五气》:“五邪所见:……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浸淫:病证名。指疮疥湿疹之类的皮肤疾患。这一类疾患初起多发瘙痒,渗出,逐渐浸渍蔓延成片。所过不愈,相近又发。
解㑊(xiè,yì),是中医的一种症状。解㑊,是“懈惰”或“懈怠”的音转。中医指困倦无力、懒得说话、抑郁不欢的症状。

汤熨,治疗学术语。系一种外治法。用热汤装在容器内熨按身体局部的治法。与现代之热敷相似。有疏通腠理,改善循环的作用。尤对局部病症有效。

肺痹: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咳嗽、喘息、胸满、烦闷不安等。由外邪闭阻肺气或因“皮痹”日久不愈,病情发展所致。《素问.痹论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一说由于生活失于调养,精气 内损,复感外邪,邪气积于胸中所致。
病名。由皮痹入舍于肺而成。亦称皮痹。主证烦满喘呕,胸背痛,右胁刺痛,牵引缺盆。《素问.痹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圣济总录.肺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是为肺痹。其候胸背痛甚,上气,烦满,喘而呕是也。”《症因脉治.肺痹》:“肺痹之症,即皮痹也。烦满喘呕,逆气上冲,右胁刺痛,牵引缺盆,右臂不举,痛引腋下。”

肝痹:病名。痹病邪侵肝脏出现的病证,亦可由筋痹发展而成。或称为筋痹。《素问.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脾风,病证名。
①为脾受风邪之病。《素问.风论》:“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②即慢脾风。详该条。
③指搐后变疟的病证。《幼科发挥》:“发搐后变疟者,此脾风之证也。”

疝瘕,病名。寒邪与脏气相搏,结聚少腹,冤热而痫,溲出血液者。亦称疝(疒^颓)、蛊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虽有结瘕而虚假可推移,故谓之疝瘕也。由寒邪与脏腑相搏所成。其病腹内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小腹痛。”

瘕:「聚」氣聚;「瘕」始有形聚,虛假不牢靠
「積」質變,癌巖;「癥」嚴重形聚,堅硬固定。
「癥瘕積聚」是疾病產生從無到有的過程,也就是易、初、始、素的過程。「癥瘕積聚」裏,聚的程度最輕,近乎無形,在氣的層面(氣聚、氣滯)。聚可能會出現在身體的很多部位,一般以患者滿悶、憋脹為主。聚在心,叫心氣不舒,容易表現為胸悶、胸脹、氣短;聚在肝,叫肝氣鬱滯,容易表現為胸脅脹滿,身體受熱或者被按壓之後會打嗝。聚在胃腸,容易表現為腹脹、脹氣。聚的下一步是瘕,從氣聚到有形,但是瘕的形態可變,位置不固定,容易消散。瘕的時間長了,就從假的變成真的了,由瘕而癥。癥比瘕更嚴重,質地堅硬,形狀相對穩定,位置相對固定。癥再繼續發展,就是形變繼續嚴重,甚至開始質變成積。
積分兩種,一種食積或疳積,或者小兒疳積,還屬於是形聚的階段,主要是因為飲食過於生冷肥膩,或者哪怕飲食是正常的,但是由於消化能力弱,最後導緻胃腸內出現積滯的表現。一般采取疏通胃腸、排化積滯。這種積,不是癥瘕積聚裡真正的積的意思。
另一種是真正的積。它質地更堅硬,位置更固定。已經從形變開始發展到了質變的階段。嚴重的積就是腫瘤,或者癌。古人把癌叫做癌巖,發展到積,基本上都是經歷了漫長時間的積累。


2、翻译:
  黄帝问道:春时的脉象如弦,怎样才算弦?
  岐伯回答说:春脉主应肝脏,属东方之木。在这个季节里,万物开始生长,因此脉气来时,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所以叫做弦,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
  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
  岐伯说:其脉气来,应指实而有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来不实而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道:春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记忆力衰退,精神恍惚,头昏而两目视物眩转,而发生巅顶疾病;其不及会使人胸部作痛,牵连背部,往下则两侧胁胠部位胀满。
  黄帝道:讲得对!夏时的脉象如钩(即洪脉),怎样才算钩?
  岐伯说:夏脉主应心脏,属南方之火,在这个季节里,万物生长茂盛,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轻微,犹如鱼钩之形象,所以叫做钩脉,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
  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
  岐伯说:其脉气来盛去亦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充盛有余,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道:夏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发热,皮肤痛,热邪侵淫成疮;不及会使人心虚作烦,上部出现咳嗽唾沫,下部出现矢气下泄。
  黄帝道:讲得对!秋天的脉象如浮(也即毛脉),怎样才算浮?
  岐伯说:秋脉主应肺脏,属西方之金,在这个季节里,万物收成,因此脉气来时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
  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
  岐伯说:其脉气来浮软而中央坚,两旁虚,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浮软而微,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道:秋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愠愠然郁闷而不舒畅;其不及会使人呼吸短气,咳嗽气喘,其上逆而出血,喉间有喘息声音。
  黄帝道:讲得对!冬时的脉象如营(又称石脉),怎样才算营?
  岐伯说:冬脉主应肾脏,属北方之水,在这个季节里,万物闭藏,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搏手,所以叫做营。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
  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
  岐伯说:其脉来如弹石一般坚硬,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去虚数,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道:冬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精神不振,身体懈怠,背部的经脉疼痛,气短,懒于说话;不及则使人心如悬,如同腹中饥饿之状,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少腹胀满,小便变长。
  黄帝道:讲得对!
  黄帝道:春夏秋冬四时的脉象,有逆有从,其变化各异,但独未论及脾脉,究竟脾脉主何时令?
  岐伯说:脾脉属土,脾位居中央为独尊之脏,灌溉滋养其它四脏以同时发挥作用。
  黄帝道:脾脉的正常与异常可以得见吗?
  岐伯说:正常的脾脉不可能见到,有病的脾脉是可以见到的。
  黄帝道:有病的脾脉怎样?
  岐伯说:其来如水之流散,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来尖锐如乌鸦之喙,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
  黄帝道:先生说脾为孤脏,位居中央属土,以灌溉四旁,它的太过和不及各发生什么病变?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则使人九窍不通,名叫重强。
  黄帝惊悟肃然起立,敬个礼道:很好!我懂得诊脉的要领了,这是天下极其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书,阐述的道理都是一致的,就在于一个“神”字,神应按四时的规律运转不息,向前而不能逆转,逆行则不能回转,也就失去了生机,这是极其重要的道理,接近天机,十分微妙,要把这些道理著录在玉版上面,藏于枢要内府,每天早上诵读,取名为《玉机》。
  五脏疾病的传变,是受病气于其所生之脏,传于其所胜之脏,病气留舍于生我之脏,死于我所不胜之脏。当病到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行于相克之脏,病者乃死。这是病气的逆传,所以会死亡。例如,肝受病气于心脏,而又传行于脾脏,其病气留舍于肾脏,传到肺脏而死。心受病气于脾脏,其病气留舍于肝脏,传到肾脏而死。肺受病气于肾脏,传行于肝脏,病气留舍于脾脏,传到心脏而死。以一日一夜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属五脏,就可以推测死亡的早晚时间。
  黄帝道:五脏是相通连的,病气的转移,都有一定的次序。假如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若不能掌握治病的时机,那么三个月或六个月,或三天,或六天,传遍五脏就当死了,这是相克的顺传次序。所以说:“能辨别三阳的,可以知道病从何经而来;能辨别三阴的,可以知道病的死生日期。”这就是说,知道病气至其所不克的脏而死。
  风为六淫之首,所以风邪是百病之长。风寒中人,使人毫毛直竖,皮肤闭而发热,在这个时候,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至风寒入于经络,发生麻痹不仁或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汤熨(热敷)及针刺上加火艾的方法来祛散。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气内传于肺,叫做肺痹,又叫做肝厥,发生胁痛、呕吐的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浴等方法;如不及时治疗,就会传行于脾,叫做脾风,发生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色等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浴等方法;如再不治,就会传行于肾,叫做疝瘕,小腹烦热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浊,又叫做蛊病,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或用药物;如再不治,病就由肾传心,发生筋脉牵引拘挛,叫做抽风,在这个时候,可用灸法,或用药物;如再不治,十日之后,当要死亡。倘若病邪由肾传心,心又复反传于肺脏,发为寒热,法当三日即死,这是疾病传行的一般次序。
  假如骤然爆发的病,就不必根据这个相传的次序而治。有些病不依这个次序传变的,如忧、恐、悲、喜、怒情志之病,病邪不依照这个次序相传,就会使人生大病了。如因喜极伤心,心虚则肾气相乘;或因大怒,则肝气乘脾;或因悲伤,则肺气乘肝;或因惊恐,则肾气虚,脾气乘肾;或因大忧,则肺气内虚,心气乘肺。这是五志激变,使病邪不依次序传变的道理。所以病虽有五,及其传化,就有五五二十五变。所谓传化,就是相乘的名称。
  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呼吸困难,呼吸时身体振动,为期六个月就要死亡,见了真脏脉,就是预测死期的起点。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呼吸困难,内痛牵引肩项,为期一个月就要死亡,见了真脏脉,就是预测死期的起点。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呼吸困难,内痛牵引肩项,全身发热,脱肉破䐃,见了真脏脉,十日之内就要死亡。大骨软弱,大肉瘦削,两肩下垂,骨髓内消,动作衰颓,真脏脉出现,为期一年死亡,见了真脏脉,就是预测死期的起点。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中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身上俱热,破䐃脱肉,目眶下陷,真脏脉出现,精脱目不见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见人,是精未全脱,到了它所不克之时,便死亡了。
  如果正气暴虚,外邪陡然中人,仓卒获病,五脏气机闭塞,周身脉道不通,气不往来,如从高处堕落或落水淹溺一样,则就无法预测死期了。其脉息绝而不至,或跳动异常快速一呼脉来五、六至,虽然形肉不脱,真脏脉不见,仍然要死亡的。
  肝脏之真脏脉至,中外劲急,如按在刀口上一样的锋利,或如按在琴弦上一样端直而长,面部显青白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乃死。心脏的真脏脉至,坚硬而搏手,如循薏苡子那样短而圆实,面部显赤黑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乃死。肺脏的真脏脉至,大而空虚,好像毛羽抚摸人的皮肤一般地轻虚,面部显白赤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肾脏的真脏脉至,搏手若转索欲断,或如以指弹石一样坚实,面部显黑黄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脾脏的真脏脉至,软弱无力,快慢不匀,面部显黄青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凡是见到五脏真脏脉,皆为不治的死候。
  黄帝道:见到真脏脉象,就要死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道:五脏的营养,都有赖于胃腑的水谷精微,因此胃是五脏的根本。故五脏的脉气,不能自行到达于手太阴寸口,必须依赖胃气的敷布,才能达于手太阴。所以五脏之气能够在其所主之时,出现于手太阴寸口,就是有胃气。如果邪气胜,必定使精气衰。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与五脏之气一起到达手太阴,而为某一脏真脏脉的脉象单独出现,真脏独见,是邪气胜而脏气伤,所以说是要死亡的。
  黄帝道:讲得对!
  黄帝道:大凡治病,必先诊察形体盛衰,气之强弱,色之润枯,脉之虚实,病之新久,然后及时治疗,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症;面色光润鲜明,病亦易愈;脉搏与四时相适应,亦为可治;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病亦易治,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形气不相称,此谓难治;面色枯槁,没有光泽,病亦难愈;脉实而坚,病必加重;脉与四时相逆,为不可治。必须审察这四种难治之证,清楚地告诉病家。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是春见到肺脉,夏见到肾脉,秋见到心脉,冬见到脾脉,其脉皆悬绝无根,或沉涩不起,这就叫做逆四时。如五脏脉气不能随着时令表现于外,在春夏的时令,反见沉涩的脉象,秋冬的时令,反见浮大的脉象,这也叫做逆四时。
  热病脉宜洪大而反静;泄泻脉应小而反大;脱血脉应虚而反实;病在中而脉不实坚;病在外而脉反坚实,这些都是症脉相反,皆为难治。
  黄帝道:我听说根据虚实的病情可以预决死生,希望告诉我其中道理!
  岐伯说:五实死,五虚亦死。
  黄帝道:请问什么叫做五实、五虚?
  岐伯说:脉象洪盛是心受邪盛,皮肤灼热是肺受邪盛,腹满胀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肾受邪盛,昏闷而不明是肝受邪盛,这叫做五实。脉象细弱是心气不足,皮肤寒冷是肺气不足,气少是肝气不足,泄利前后是肾气不足,饮食不入是脾气不足,这叫做五虚。
  黄帝道:五实、五虚,有时亦有痊愈的,又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能够吃些粥浆,慢慢地胃气恢复,大便泄泻停止,则虚者也可以痊愈。如若原来身热无汗的,而现在得汗;原来二便不通的,而现在大小便通利了,则实者也可以痊愈。这就是五虚、五实能够痊愈的转机。

3、简明心得:

五脏方位五行死生脉状太过不及
春脉肝东方木万物之生其脉弦: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智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夏脉 心南方火万物之长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秋脉肺西方金万物之收成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冬脉肾北方水万物之合藏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孤脏脾中央土以灌四旁脉: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五脏受气于(所生)传之于(所胜)气舍于(所生)死于(不胜、克)
肝(木生火)心(火)脾(土)肾(水生木)肺(金克木)
心(火生土)脾(土)肺(金)肝(木生火)肾(水克火)
脾(土生金)肺(金)肾(水)心(火生土)肝(木克土)
肺(金生水)肾(水)肝(木)脾(土生金)心(火克金)
肾(水生木)肝(木)心(火)肺(金生水)脾(土克水)
风寒客于人,弗治,病入舍于肺(肺恶寒),名曰肺痹;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金克木),病名曰肝痹;弗治,肝传之脾(木克土),病名曰脾风;脾传之肾(土克水),病名曰疝瘕;肾传之心(水克火),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火克金),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形气相得,可治;色泽以浮,易已;脉从四时,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易治;形气相失,难治;色夭不泽,难已;脉实以坚,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4、朗读已传入微盘

二、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1、查字:
歃血:[ shà xuè ]歃血,指的是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的行为。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妄:副词:非分地,荒唐无理地。
泄:动词:流露,暴露。

九野:1、犹九天。2、九州的土地。3、九宫之方位,即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及中央。《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列子·汤问》:“八紘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张湛注:“九野,天之八方中央也。”

缪刺:缪刺,刺法名。缪为交叉之意。《素问.缪刺论》:“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又“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指人体一侧络脉有病而针刺对侧络脉的方法。与巨刺交叉取穴刺经有异。

巨刺,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即人体一侧有病而选取对侧经穴治疗的刺法。《素问.缪刺论》指出巨刺用于“邪客于经”的病痛,并“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本法与缪刺二者均于痛处对侧取穴,但刺巨刺刺经,缪刺刺络。

瞳子,黑睛中央的圆孔,又称瞳孔。《灵枢.寒热》:“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灵枢.大惑论》:“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

2、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先生讲了九针道理后,觉得丰富广博,不可尽述。我想了解其中的主要道理,以嘱咐子孙,传于后世,铭心刻骨,永志不忘,并严守誓言,不敢妄泄。这些道理符合天体运行的规律,有始有终,上应于日月星辰周历天度之标志,下符合四时五行阴阳盛衰的变化,盛衰之变化,冬阴与夏阳,人是怎样适应这些自然规律的呢?希望你讲解这方面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问得多好啊!这是天地间至为深奥的道理。
  黄帝道:我愿闻天地的至数,与人的形体气血相通,以决断死生,是怎样一回事呢?
  岐伯说:天地的至数,开始于一,终止于九。一奇数为阳代表天,二偶数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以应九野之数。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用它来决断死生,处理百病,从而调治虚实,祛除病邪。
  黄帝道:什么叫做三部呢?
  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候,所谓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老师的当面指导,方能懂得部候准确之处。上部(即头部)的天候,即两额(太阳穴)处动脉;上部的地候,即两颊(大迎穴)处动脉;上部的人候,即耳前(耳门穴)处动脉。中部(即上肢)的天候,即手太阴(太渊穴、经渠穴)处动脉;中部的地候,即手阳明经(合谷穴)处动脉;中部的人候,即手少阴经(神门穴)处动脉。下部(即下肢)的天候,即足厥阴经(足五里穴,男)或(太冲穴,女)处动脉;下部的地候,即足少阴经(太溪穴)处动脉;下部的人候,即足太阴经(箕门穴)处动脉。故而下部之天候可以诊断肝脏之病变,下部之地候可以诊断肾脏之病变,下部之人候可以诊断脾胃之病变。
  黄帝道:中部之候怎样?
  岐伯说:中部亦有天、地、人三候。中部之天候可以诊断肺脏之病变,中部之地候可以诊断胸中之病变,中部之人候可以诊断心脏之病变。
  黄帝道:上部之候又怎样呢?
  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上部之天候可以诊断头部之病变,上部之地候可以诊断口齿之病变,上部之人候可以诊断耳目之病变。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候为天,三候为地,三候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之九候,以应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所以人有(肝、心、脾、肺、肾)五神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形脏,合为九脏。若五脏以败,必见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征象。
  黄帝道:诊察的方法怎样呢?
  岐伯说: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以了解病人正气的虚实,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必先去除血脉中的凝滞,而后调补气血的不足,不论治疗什么病都是以达到气血阴阳的平和为目的。
  黄帝道:怎样决断死生呢?
  岐伯说:如形体肥壮,脉反细,气短,呼吸困难,危险。如形体瘦弱,脉反大,胸中喘满而多气的是死亡之症。形体与脉象相应的生。脉象参差不调的病。三部九候之脉与疾病完全不相适应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鼓指如舂杵捣谷,参差不齐,病必严重。若见上下之脉相差甚大,而又息数错乱不可计数的,是死亡征候。中部之脉虽然独自调匀,而与其他众脏不相协调的,也是死候。目内陷的为正气衰竭现象,也是死候。
  黄帝道:怎样知道病的部位呢?
  岐伯说:从诊察九候脉的异常变化,就能知病变部位。九候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现象。以左手加于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按着,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者之左手即有振动的感觉,如其振动的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其振动急剧而大,应手快速而浑乱不清的,为病态;若振动微弱,应手迟缓,应为病态;如若振动不能上及五寸,用较大的力量弹之,仍没有反应,是为死候。身体极度消瘦,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无规律,为气脉败乱之兆,亦为死征。如脉代而钩,为病在络脉。九候之脉,应相互适应,上下如一,不应该有参差。如九候之中有一候不一致,则病必危险。所谓不一致,就是九候之间,脉动的不相适应。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以知死生的时间。临症诊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脏脉象,到了胜己的时间,变要死亡。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目睛上视。
  黄帝道:冬为阴,夏为阳,脉象与之相应如何?
  岐伯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冬令死于阴气极盛之夜半;如脉盛大躁动喘而疾数的,为阳,主夏令,所以死于阳气旺盛之日中;寒热交作的病,死于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热中及热病,死于日中阳极之时;病风死于傍晚阳衰之时;病水死于夜半阴极之时。其脉象忽疏、忽数、忽迟、忽急,(是脾气内绝的征象,在平旦、日中、日夕、夜半之时,)一天中如四季之气温交换的时候死亡;若形坏肉脱,虽九候协调,犹是死亡的征象;假使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候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候。所说不死的病,指心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见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不相同,所以说不是死候。若七诊出现、其脉候有败坏现象的,这是死征,死的时候,必发呃逆等证候。所以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他的起病情形和现在症状,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脉搏,以观察其经络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顺。如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是病;脉不往来的,是死候;久病肉脱,皮肤干枯且显露出筋骨的,亦是死候。
  黄帝道:那些可治的病,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使它出血;血病而有身痛症状的,则治其经与络。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缪刺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当于四肢八溪之间、骨节交会之处刺之。上实下虚,当切按气脉,而探索气脉络郁结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又定直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诀,不可不认真研究。

3、简明心得:

天地人
上部两额之动脉头角之气两颊之动脉口齿之气耳前之动脉耳目之气
中部手太阴肺手阳明胸中之气手少阴心
下部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太阴脾胃之气


4、朗读已传微盘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8-16 06:48:00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1-8-16 16:21 编辑

第九周 本周任务: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抄写: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8-16 06:48:32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1-8-16 17:32 编辑

一、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1、查字:
恚:huì《说文解字》:“恚,恨也。从心、圭声。 ”。玉质法天地以守之以主其土之瑞信物是圭之方式。心、圭两范式叠加。心头有刻玉般记恨是恚之范式。
劳:造字本义:形容词,操心费力,身心负担沉重。古籍常“劬劳”并用,“劬”强调耗体而佝曲;“劳”强调费心而神悴。
㾓:1、酸痛。2、忧郁。《列子·杨朱》:“心~体烦,内热生病矣”。
白汗:证名。邪受于里,表虚汗出。出《素问.经脉别论》。《黄帝内经太素吴注》卷七:“白汗者,邪实于里则表虚汗出,故曰白汗。白汗者,气为阳,其色白也。”白通魄,白汗即魄汗。
浊气:病因病理学名词。①饮食水谷精微的浓浊部分。《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②阴寒之邪。《灵枢.忧恚无言》:“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 ③污浊之气。如呼出的废气,排出的矢气等。 ④与清阳相对而言的重浊物质。
淫精:输注、布散精气。
淫气,淫,指浸淫;气,可指正气或邪气。正气浸淫,是指饮食精微濡润肌肤筋脉的生理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邪气浸淫,即为病邪流溢的病理变化。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风客淫气,精乃亡」。淫指有余,过度或失其节制。凡人体阴气、阳气过亢或某种气候的异常,均可伤及人的正气而致病。

2、翻译:
  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或静处、性情勇敢或者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逸、活动或静处的情况下,静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渡水时摔倒了,伤到骨头,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么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敢或怯懦、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
  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胃气蒸发而汗出于胃。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春、秋、冬、夏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物质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物质滋养于筋膜。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物质,注入于心,再由心滋养于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肤和毛发。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后,又回流血脉,脉中精气循环不息正常运行,周流于所有脏腑,全身气血达到阴阳平衡。气血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虽然气口的脉位长不过一寸,但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
  水液入胃以后,游散输布精气,向上运行输送于脾,脾气可以散布精微——经脾的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脾主升清降浊,清者由脾上输到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贯注心脉,经心阳的作用化为血液。)肺气下降通利调畅全身水液运行,向下输送到膀胱。如此,则水液五谷精微散布四周全身,(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经脉,对应四时寒暑的更替和五脏阴阳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饮食物的精气在人体经脉中运行的正常生理变化规律。
  太阳经脉偏盛,则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有余。互为表里的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两经俱当用泻法,针灸当取下俞穴(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
  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针灸当取下俞穴(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
  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经猝然盛大,针灸当取下俞穴(足少阳经的临泣穴)。
  少阳经脉偏盛而独至,就是少阳太过。
  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当细心的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阴脾经太过的缘过。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针灸当取下俞穴(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
  二阴经脉独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互为表里的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针灸应采用泻阳补阴的方法(泻足太阳经的经脉昆仑穴、络脉飞扬穴,补足少阴的经脉复溜穴、络脉大钟穴)。
  一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酸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下俞穴(厥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
  黄帝说:太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其脉象似三阳(少阳经)之气浮盛于外,所以脉浮。
  黄帝说:少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其脉象似一阳(太阳经)之初生,滑而不实。
  黄帝说:阳明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其脉象大而浮。太阴经的脉象搏动,虽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少阴经的脉象搏动,是沉而不浮。

3、简明心得:

夜行喘出于肾(水)病肺(金)
堕恐喘出于肝(木)害脾(土)
惊恐喘出于肺(金)伤心(火)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勇者气行、怯者着病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任远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4、朗读已传微盘

二、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1、查字:
郄中,经穴别名。出《素问.刺腰痛论》:“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刺其郄中。”王冰注:“郄中,委中也。”即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合(土)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膀胱经合穴。本穴物质为膀胱经气血汇合而成,故为膀胱经合穴。
委中。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委中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委中。
郄中。郄,孔隙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郄中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聚集,出入缓慢。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的输出输入皆较缓慢,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郄中。

2、翻译:
  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怎样是顺从呢?怎样是悖逆呢?我想了解治法中的从逆和得失是怎么一会事。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表现在时令气候,有生克衰旺的更迭变化,依据这些变化,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决定医疗的成败,进而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一讲。
  岐伯说: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互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主治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经主甲木,足厥阴肝经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经主丁火,手太阳小肠经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脾属土,旺于长夏(农历六月),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主治的时间。戊已属土,足太阴脾经主已土,足阳明胃经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已。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互为表里,秋天是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的时间。庚辛属金,手太阴肺经主辛金,手阳明大肠经主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肺主气,其性清肃,若气上逆则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肾属水,旺于冬,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冬天是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阴膀胱经主治的时间。壬癸属水,足少阴肾经主癸水,足太阳膀胱经主壬水,所以肾与膀胱的旺日为壬癸。肾为水脏,喜润而恶燥,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此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宣通五脏之气。
  肝脏有病,在夏季当愈,若至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季不死,至冬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来年春季病即好转,但此时要注意千万不能遭受风邪。患有肝病的人,愈于丙丁日,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就加重,如果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甲乙日病即好转。患肝病的人,在早晨的时候精神清爽,傍晚的时候病就加重,到半夜时便安静下来。肝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病急用辛味以散之,若需要补,以辛味补之;若需要泻,以酸味泻之。
  心脏有病,愈于长夏,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夏季病即好转,但此时要注意应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患有心病的人,愈于戊已日,如果戊已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丙丁日病即好转。心脏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时候神情爽慧,半夜时病就加重,早晨时便安静了。心病欲柔软,宜急食咸味以软之,若需要补,以咸味补之;若需要泻,以甘味泻之。
  脾脏有病,愈于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长夏的时间病即好转,,但此时要注意应禁忌吃温热性食物、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等。患有脾病的人,愈于庚辛日,如果在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加重,如果在甲乙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戊已日病即好转。患有脾病的人,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日出时病就加重,傍晚时便安静了。脾脏病需要缓和,甘能缓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缓之,若需要泻,用苦味泻之;若需要补,以甘味补之。
  肺脏有病,愈于冬季,若至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病即好转,但此时要注意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的太单薄。患有肺病的人,愈于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已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患有肺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神爽慧,到中午时病就加重,到半夜时便安静了。肺气欲收敛,宜急食酸味以收敛,若需要补,用酸味补之;若需要泻,用辛味泻之。
  肾脏有病,愈于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长夏时病就加重,如果在长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冬季病即好转,但此时要注意应禁食火烧烤的过热食物和穿着经过火烘干的衣服。患有肾病的人,愈于甲乙日,如果在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就加重,如果在戊己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壬癸日病即好转。患有肾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神爽慧,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气温转换的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主秘藏,其气欲坚,宜急食苦味以坚之,若需要补,用苦味补之;若需要泻,用咸味泻之。
  总之,邪气侵袭人体,都是以强凌弱,到了脏腑所生的时候病情就可以痊愈,到了脏腑被克制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到了脏腑转旺的时间病情就稳定不变,到了脏腑旺盛的时间病情就会好转。但必须先明确五脏各自的平脉,然后才能推测疾病的轻重时间及死生的日期。
  肝脏有病,则两肋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这是肝气实的症状;如果肝气虚,则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多恐惧,好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样。针灸治疗时,取用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如肝气上逆,则头痛、耳聋而听觉失灵、颊肿,应取厥阴、少阳经脉,刺其出血。
  心脏有病,则出现胸中痛,肋部支撑胀满,肋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心气实的症状。心气虚的症状,则出现胸腹部胀大,肋下和腰部牵引作痛。针灸治疗时,取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其血。如病情有变化,与初起不同,刺委中穴出血。
  脾脏有病,则出现身体沉重,易饥,肌肉痿软无力,两足弛缓不收,行走时容易抽搐,脚下疼痛,这是脾气实的症状。脾气虚的症状,则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针灸治疗时,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其出血。
  肺脏有病,则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髀骨、足等部皆疼痛,这是肺气实的症状。肺气虚的症状,则出现少气,呼吸困难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干。针灸治疗时,取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外侧的经穴,以及足厥阴肝经内侧的经穴,刺其出血。
  肾脏有病,则腹部胀大,胫部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睡后出汗,恶风,这是肾气实的症状。肾气虚的症状,则出现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针灸治疗时,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刺其出血。
  肝合青色,宜食甘味,粳米、牛肉、大枣、葵菜都是属于味甘的。心合赤色,宜食酸味,小豆、狗肉、李子、韭菜都是属于酸味的。肺合白色,宜食苦味,小麦、羊肉、杏、薤白都是属于苦味的。脾合黄色,宜食咸味,黑豆、猪肉、板栗、藿菜都是属于咸味的。肾合黑色,宜食辛味,黄黏米、鸡肉、桃、葱都是属于辛味的。五味的功用:辛味能发散,酸味能收敛,甘味能缓急,苦味能坚燥,咸味能软坚。
  药物的偏性可用来攻逐病邪,五谷用以充养五脏之气,五果帮助五谷以营养人体,五畜用以补益五脏,五菜用以充养脏腑。气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补益精气。这五类食物,各有辛、酸、甘、苦、咸的不同气味,各有利于某一脏气,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春、夏、秋、冬四时,结合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等具体情况,各随其所宜而用之。

3、简明心得:



4、朗读已传微盘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8-23 06:35:47

第十周;
本周任务: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一、抄写: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8-23 07:28:15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1-8-27 17:04 编辑

一、宣明五气往篇第二十三:
1、查字:
入:入,甲骨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27576522.png是象形字,字形像盒盖向下,表示收存物品,加盖封藏。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27962590.png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27244086.png写成屋形的“宀”。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27471151.png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收存物品,加盖封藏。隶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27881670.png有所变形,写成“反人”的字形。
文言版《説文解字》: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凡入之屬皆从入。
白话版《说文解字》:入,进到内部。字形像什么东西一齐从上面落下的样子。所有与入相关的字,都采用“入”作边旁。
噫气,即嗳气。
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亦属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与短促冲击有声的呃逆不同。饱食之后,偶有嗳气,无其他兼症,不属病态,多可自愈。临床根据嗳声和气味的不同,以辨证之虚实。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为宿食停滞,属实证。
嗳声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属实证。
嗳气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食少者,多为胃虚气逆,常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之人,属虚证。
嗳气频作,无酸腐气味,兼见脘痛者,多为寒邪客胃,属寒证。

咳:「咳」是肺氣上逆,屬於呼吸系統的問題
「嗽」是食氣上逆,屬於消化系統的問題

哕:①呃逆之古称。《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而已。”《证治准绳.杂病》:“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
②指干呕。《此事难知》:“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医林绳墨》卷四:“盖哕者,有声无物之谓,乃干呕也。”《医经溯洄集》以哕为干呕之剧者。
呃逆,病证名。胃气冲逆而上,呃呃有声的症状。见《万病回春》卷三。一作xx、呃逆。《内经》称哕。金元时多称咳逆。又称吃逆、吃忒。俗称打咯忒。其声短促,与嗳声沉长不同。
干呕,证名。呕而有声无物吐出者。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诸病源候论.呕哕病诸候》:“干呕者,胃气逆故也。但呕而欲吐,吐而无所出。

癃,病名。
①淋症的古称。《素问.奇病论》:“有癃者,一日数十溲。”《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癃,痔,遗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淋闭叙论》:“淋,古谓之癃。”
②指小便不利,属癃闭之轻者。《类证治裁.闭癃遗溺》:“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
③罢癃病。见《史记.平原君列传》。罢,音义同疲;罢癃指慢性、顽固性小便不利。一说罢癃病为背疾,腰曲而背隆高;一说为躄,指足不能行之疾。

遗溺,病证名。又名遗尿。《灵枢.本输》:“虚则遗溺……。”可见遗溺以虚证多见。其证包括睡中经常尿床,或昏迷时小便自遗,或清醒时小便自出,或溺频而难以自禁等情况。《景岳全书.杂证谟》:“遗溺一证,有自遗者,以睡中而遗失也。有不禁者,以气门不固而频数不能禁也。又有气脱于上则下焦不约而遗失不觉者,此虚极之候也。”


2、翻译:
  五味与五脏的吸收关系:酸味入肝脏,辛味入肺脏,苦味入心脏,咸味入肾脏,甜味入脾脏。这就是所说的五味与五脏的吸收关系。
  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引起的病变关系:心气失调则唉声叹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表现在言语上,或说个不停,或沉默寡言。脾气失调则反酸水。肾气失调则打呵欠、喷嚏。胃气失调则为气上逆(嗳气),或干呕,或有恐惧感。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泛溢于皮肤而为水肿。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尿。胆气失调则易发怒。这就是所说的五脏之气失调而发生的病变。
  五脏的精气合并所发生的疾病:精气汇聚于心脏则嘻笑无常,精气汇聚于肺脏则悲伤,精气汇聚于肝脏则忧愁、抑郁,精气汇聚于脾脏则畏惧,精气汇聚于肾脏则惊恐。这就是所说的五并,都是由于本脏虚弱而使邪气相乘、相侮导致了病变。
  五脏的厌恶: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这就是所说的五脏所厌恶的五恶。
  五脏化生的液体:心之液化为汗液,肺之液化为鼻涕,肝之液化为眼泪,脾之液化为涎水,肾之液化为唾液。这就是所说的五脏化生的五液。
  五味的禁忌:辛味走气,气病不可多食辛辣味;咸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甘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甘甜味;酸味走筋,筋膜有病不可多食酸味。这就是所说的五脏各有相应的五味禁忌,不可使之多食。
  五病所生:阴病发生于骨(即肾脏),阳病发生于血(即心脏),阴病发生于肉(即脾脏),阳病发生于冬天,阴病发生于夏天。这就是所说的阴病、阳病有五种发生的部位或时间。
  五邪所乱:邪气侵入于阳,则躁狂不宁;邪气侵入于阴,则肢体疼痛麻痹;邪气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生头部疾病;邪气搏于阴,则阴气受伤,而发生失声;邪气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低沉;邪气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多躁好怒。这就是所说的邪气侵入人体会导致五种不同的病理乱象。
  五种邪气所表现的脉象:春天见到秋天的毛脉(即金克木);夏天见到冬天的石脉(即水克火);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即木克土);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即火克金);冬天见到长夏的濡缓脉(即土克水)。这就是所说的五邪脉。五邪脉的预后相同,都属于不治的死证。
  五脏所藏(蕴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就是所说的五神脏所藏的神志。
  五脏所主(主:主宰、主管、相互关联):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这就是所说的五脏所主的部位。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肌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这就是所说的五种过度的疲劳伤耗的五脏精气。
  五脏应四时的脉象:肝脉应春,端直而长,其脉象弦(弦脉);心脉应夏,来盛去衰,其脉象钩(洪脉);脾脉旺于长夏,其脉弱,其脉为代(代脉,是一种复合脉,脉象为缓慢而有规律的停止);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象毛(浮脉);肾脉应冬,其脉象沉坚似石(沉脉)。这就是所谓的应于四时的五脏平脉。
3、朗读已传至微盘
4、简明心得: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五病肝为语胆为怒心为噫
小肠为泄脾为吞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肺为咳
大肠为泄肾为欠、为嚏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五(精所)并并于肝则忧并于心则喜并于脾则畏并于肺则悲并于肾则恐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脾恶湿肺恶寒肾恶燥
五液肝为泪心为汗脾为涎肺为涕肾为唾
五禁(无令多食)酸走筋咸走血甘走肉辛走气苦走骨
五脏所藏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五主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肉肺主皮肾主骨
五劳所伤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二、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1、查字:
隅:造字本义:名词,可以阻挡攻击、用于掩护的城郭或山中角落。
太阳:脉学术语。指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以候头角之气。
少阳:少阳,经脉名称之一。有阳气减弱的意义。其位置在半表、半里,属于太阳和阳明的中间,所以又有“少阳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也就是说本经在两个阳经之间起着枢纽的作用。
阳明:①经脉名称之一。指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与太阳经互为表里。《灵枢.根结》:“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②两阳合明。是阳气最盛阶段。《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③五运六气中的六气之一。指阳明燥金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燥生。”
④热病发展的一个层次。《素问.热论》:“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又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之分。
厥阴:①经脉名。意思是阴气发展到最后阶段,开始向阳的方面转化。有时指足厥阴,有时指手厥阴,有时为手足厥阴合称。《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王冰注:“厥阴者,肝之脉。”《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张志聪注:“厥阴之气,为心主之包络。”
②指九、十两月。《灵枢.阴阳系日月》:“此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按:十二月与足之左右各六经相合,七、八两月为少阴,十一、十二两月为太阴,九、十两月于其间为阴气交会之时,故称厥阴。
③五运六气学说中的“六气”之一,指厥阴风木。《素问.五运行大论》:“己亥之上,厥阴主之。”
少阴:经脉名称之一。有阴气减弱的意义。其位置在太阴和厥阴的中间,所以又有“少阴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也就是说本经在两个阴经之间起着枢纽的作用。
太阴:①经脉名称之一。有阴气旺盛的意义。因为其位于三条阴经的最表层,故《素问.阴阳离合论》有“太阴为开”之说。参见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条。

2、翻译:
  人体各经脉气血多少,是有一定的正常数量比例的:太阳经脉常多血少气,少阳经脉常少血多气,阳明经脉常多气多血,少阴经脉常少血多气,厥阴经脉常多血少气,太阴经脉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给予正常人的气血数量比例。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互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
  当知道了疾病发生在十二经脉的那一条经脉,凡是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就是,(血脉雍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减轻其病苦,再诊察其病情的虚实,然后泻其有余之实邪,补其不足(虚)的气血。
  要想知道背部五脏俞穴的位置,先用草梗一根,度量两乳之间的距离,再从正中对折,另一草梗与前草梗同样长度,折掉一半之后,拿来支撑第一根草梗的两头,就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用它丈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个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放在两肺俞连线的中点,则其下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脏俞穴的部位,为针刺、艾炙的取穴方法。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血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艾炙(祛除血脉中的阻滞病症)。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肌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砭石刮痧(来疏通阻滞的气血)。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膜,治疗时宜用热敷或导引(以解除劳累奔波所生病患)。形体劳苦而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治疗时宜用药物。屡受惊恐的人,经络因气机紊乱而不通畅,病多为麻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和药酒。以上是形体和精神方面发生的五种类型的疾病。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阴经,可以出血,而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宜出血,不宜伤气。

3、朗读已传至微盘
4、简明心得:

看到取五脏俞穴的方法,才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我自己理解的以固定尺寸取穴,定然是不准确的。
看到‘形’与‘志’的乐与苦于自身都会有病,想来应恬淡虚无,既无大喜亦无大悲。

三、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1、查字:
呿吟:,病状名。指痛苦呻吟的声音。呿为开口呼喊,吟为闭口低哼。别:“别”是“捌”的本字。别,甲骨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667098.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439945.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884076.png(刀,屠刀)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720441.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919389.png(像多关节的骨头),表示用刀剔骨。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883420.png将甲骨文字形的左右顺序反转,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关节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919389.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482969.png,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刀”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884076.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472352.png。造字本义:动词,解剖,剔骨。隶化后楷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769974.png将篆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482969.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739707.png,将篆文字形中的“刀”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472352.png写成“立刀旁”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487206.png。当“别”的“解剖剔骨”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捌”代替。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別,分解也。从冎,从刀。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别,屠夫用屠刀将动物的骨与肉分离。字形采用“冎、刀”会义。
分:造字本义:动词,用刀将物体切成两部分或几部分。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分,別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別物也。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分,切开。字形采用“八、刀”会义,执刀用来将物体切分开。
稷稷:,形容盛多;繁茂。
黔首:qián shǒu,意思是古代称平民;老百姓,出自《礼记·祭义》。

冥冥:[ míng míng ]
1.昏暗:暮色~。
2.愚昧无知;昏昧。
3.渺茫;高远:鸿飞~。
4.指阴间。

乌乌:[ wū wū ]
1.形容身体中穴位受针后气至之象。
2.歌呼声。


2、翻译:
  黄帝问道:天在上覆盖着,地在下载负着,天地之间万物俱备,但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人是依赖天地的精气而生存,顺应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而成长。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身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附着于骨髓,我为上述这种情况甚感忧虑。我想用针刺的方法解除病人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呢?
  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比如树木枯死的时候,其树叶就会谢落。人在病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人要是有了这样三种现象,说明中焦病症严重,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如果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心中为此忧心忡忡,又不能以我的身体去替代,人们听说病患无法得到医治,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么办才好呢?
  岐伯说:人的形体出生在地上,人的生命悬挂在天上,天地阴阳之气相互感应和合,才产生了人。人如果能够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那么天地的阳气阴精就能养育人类。只有通晓了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人,才能成为天之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效法天地阴阳变化的人,就不会违背四时变化的规律;能够通晓十二经脉原理的人,即使圣人智者都不能欺瞒他。能够洞察八节之风的变动,能够掌握五行之气的相胜、交替、主时,能够通晓人体虚实变化道理的人,就有了独立的见解和行动,即使是病人极其细微的张口呼气、吟叹之声也能感受到,即使是病人像秋毫一样细微的变化也能尽在掌握。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阴阳之气相合,从地域上可以分为九州,从时令上可以分为四季,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万物并存于世间,它们的阴阳变化是不可能逐一予以估量的,所以根据病人极其细微的张口呼气、吟叹之声,有没有办法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呢?
  岐伯说:(可根据五行相克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所以昭示天下的治病至理箴言有五条,但一般的老百姓大多饱食终日,并不懂得这些道理。五法是:第一要调养精神,第二要懂得养身之道,第三要熟悉药物的性能和真伪,第四要注意制取砭石和针具的大小尺寸,第五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五法已确立,还要根据病情来掌握运用的先后次序。当今的医生运用针刺,一般都是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晓的道理。然而,如果能够效法天地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随机应变地运用各种治法,那么就能取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的疗效,医学的道理并不那么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针法就能运用自如而独来独往。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
  岐伯说:凡用针刺的关键,首先必须安定神志,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种虚证的病人,不可用“近”的刺法快速或轻易下针;见到五种实证的病人,不可用“远”的刺法动作迟缓或放弃下针,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针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息,密切注意进针之后的变化,毕竟血气变化不可外见(只有医生能够感受得到),而病人的情况也是千变万化。(医生能够感受到针刺之气盛之时,)好像乌鸦集合一样密集,好像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如见乌鸦飞翔,这种得气感觉并不形于外而独有医生能够从针体上感受得到。(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呢?怎样治疗实症呢?
  岐伯说:针刺虚证要等到经气实时才出针,针刺实证要等到经气虚时才出针。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道理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像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像手中握着兵权的虎符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3、朗读已传至微盘
4、简明心得:
最近读黄帝内经越发感觉,中医是术更是道,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精充神足,且遵天道,或可得此术。针刺的时候都要像面临万丈深渊一般小心谨慎,像手中握着兵权的虎符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这让我想起艾灸的时候也是要聚精会神,不可被其他事物分心。
而且越读越觉得不懂的太多了。这个时候感觉自己的状态又有些不太对了,写字的时候心都不静了,从最开始的从容,到后面怕完不成任务的着急,再到后面的适应这个节奏,现在状态又不对了,是因为越来越不懂,心里开始浮躁了。

四、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1、查字:
淖,读音nào ,意为烂泥,泥沼;
另有一意,形容词,湿润
淖乎如在于海。——《管子·内业》。
淖,湿也。——《广雅》


八正,①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时令。
②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向。《素问.八正神明论》:“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髣髴:[ fǎng fú ]1.隐约,依稀。2.约略的形迹。3.类似,好像。4.引申为比似,比并。5.仿照,模仿。6.大约,几乎。


2、翻译: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有什么方法,什么准则呢?
  岐伯回答说:要效法于天地自然的变化,并结合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黄帝道:请立即详尽解释一下。
  岐伯说:凡针刺之法,必须首先观察日月星辰的盈亏消长,以及四时八正的气候变化,熟练掌握之后方可进行针刺。
  所以,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运行流畅,而卫气充盈浮于肌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天气寒冷,日色阴霾时,则人的血液运行凝涩,而卫气沉潜于里。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运行;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治血气。因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疑;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圆满的时候,不可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针刺。这就是所说的顺着天时而调治的法则。根据天体运行的秩序,月亮盈亏盛虚的变化,日晷测量的日影长短,确定四时八正之气以待治疗的时机。
  所以说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月亮初生时而泻,就会使内脏虚弱;月正圆时而补,使血气充溢于表,以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叫做“乱经”。(这样的治法必然引起)阴阳相错,正气与邪气不分,使邪气反而深入,致卫外的阳气虚竭,内守的阴精紊乱,淫邪就要发生了。
  黄帝道:星辰、八正怎样预测呢?
  岐伯说:观察星辰的方位,可以定出日月循行的度数。观察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用它预测八方的邪气到来的时间。观察四时,可以分别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规律,并按照时序来调养身体。对于八节的虚邪贼风,要避免受其侵犯。假如,身体虚弱,再遭受自然界虚邪贼风的侵袭,两虚相互感应,邪气就可以侵犯筋骨,再深入一步,就可以伤害五脏。医生懂得气候变化的规律,就能及时挽救病人,而不至于使病人受到严重伤害。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知道。”
  黄帝道:讲得好!关于取法于星辰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希望你讲讲怎样效法于前人?
  岐伯说:要取法和运用前人的医术,先要懂得《针经》。要想把古人的经验验证于现在,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的浮沉,而用以调治于病人,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确实有效的。所谓观察疾病于未发之时,就是说荣卫气血的变化虽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从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之浮沉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然后进行调治,医生对于疾病常有先见之明,虽然疾病并未显露于外,但是却能观察疾病于未发之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通达各种事理,他的经验就可以流传于后世。这是学识经验丰富的医生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然而当病情不显露在表面的时候,一般人都不容易发现。看不到形迹,尝不出味道,所以疾病于未发之时,就像幽灵一般飘渺难以诊治。
  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正邪,就是人在劳累时汗出,腠理开时而遭受虚风,正邪伤人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无明显病状表现。技术高明的医生治疗于疾病初起之时,必先判断三部九候之气,以调和于未败坏之时而进行早期治疗,所以称为“上工”。“下工”临诊,是要等疾病已经形成,甚或至于恶化阶段,才进行治疗。治疗要等到病成阶段,是因为不懂得三部九候的相得相失,致使疾病发展恶化了。要明了治疗的关键,必须从三部九候的病症脉象进行治疗,这就像看守门户一样的重要,虽然外表尚未见到病情,而医者已经知道疾病的形迹了。
  黄帝道;我听说:针刺有补泻二法,不懂得它的意义。
  岐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所谓“方”,就是正气方盛,月亮方满,天气方温和,身心方稳定的时候,并且要在病人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呼气的时候慢慢的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才能发挥泻的作用,使邪气泻去而正气运行。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所谓“圆”,就是行气,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刺必要中其腧穴,还要在病人吸气时拔针。所谓“圆”与“方”,并不是指针的形状。一个技术高超有修养的医生,必须明了病人形体的肥瘦,营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之神的物质基础,不可不谨慎的保养。
  黄帝道:多么奥妙的论述啊!把人身变化和阴阳四时虚实联系起来,这是非常微妙的结合,要不是先生,谁能够弄得懂呢!然而先生屡次说道形如神,究竟什么叫形呢?什么叫神呢?请你详尽的讲一讲。
  岐伯说: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反映于外的体征,眼睛所能观察到的情况,此时再问明发病的原因,通过仔细诊察脉象的变化,则病情就清楚的摆在面前。如果不通过接触病人的形体,就不能准确把握病人病情的,就叫做形。
  黄帝道:什么叫神呢?
  岐伯说:请让我再讲神。所谓神,是非常微妙难测的感知,是耳朵听不到的,是通过明亮的眼睛和心灵的合一才能感知到的,心领神会的独自感悟,这不是言语所能表达清楚的,只能依靠个人的独自领会,犹如在黑暗之中观察一个东西,大家都还没有看到,只有达人能够独自率先发现,好像风吹云散一样通明,所以叫做神。诊病时若以三部九候为之本原,就不必拘守九针的理论了。
3、朗读已传至微盘
4、简明心得: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气候温和,日色晴朗的时候,人的血液运行流畅,卫气充盈浮于肌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所以,我猜想这个时候艾灸也会更加合适,这时艾的阳气更加容易到达病灶。“月生无泻”,月亮初生的时候更易泻,应该是易补,所以这个时候比较适合艾灸。“月郭空”时不可针,应亦不可灸,易乱经。
八正候八风之虚邪,天忌不可不知。这让我想到了三伏天的三伏灸,这两年特别留意了三伏贴、三伏灸以及三伏晒背。而且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不仅是三伏天,每每气候交替之时,身体都应该有相应的感应,只是我们现在的人在觉感悟方面的机能逐渐退化了。
看到何谓神、何谓形,想到最近看过的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不是中医没用,而是你没见过真正的中医”。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9-2 22:23:52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1-9-11 09:23 编辑

第十一周:
本周任务: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一、抄写: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吕丽芳的《素问》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