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丽芳 发表于 2021-7-7 06:32:39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查字:
躁:造字本义:形容词,心急火燎而坐立不安,不停地走动。古籍多以“躁”代替“趮”。
文言版《説文解字》:趮,疾也。从走,喿聲。
躁,动也。——《广韵 • 号韵》
躁者不静。——《管子 • 心术》

腠理:腠,是肉眼不可见的表皮间隙;理,是肉眼可见的表皮纹路。
浮:造字本义:动词,托举小孩头部,教小孩漂水游泳。形容词:停在表面的,外表化的,沉不住的。副词:表面地,虚假地。
肿:造字本义:名词,身上因疾病或创伤而长出的肉包。
文言版《説文解字》:腫,癰也。从肉,重聲。

2、翻译:
    黄帝说道:阴阳,是天地宇宙的大道,是万事万物的纲领,是所有变化的来源,是生长和死亡的根本,是主宰万物生息的大本营。所以医治疾病,必须遵从阴阳变化的根本。      所以,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气,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飧泄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水气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人体的阴阳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之气发泻于腠理,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浊阴之气内走于六腑。

  水性润下故为阴,火性炎上故为阳,天供给人属阳的五气:无形的寒、热、温、凉、平,地供给人属阴的五味:有形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入胃滋养形体,形体外现人的精气,人的精气滋养依靠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由五味化生,水谷精微滋养人的精气,人的形体由五味供养,人的精气由水谷精微化生,人的精气外化于形体。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人的精气耗伤,人的精气由水谷精微化生,水谷精微可以因为五味不周而受到损害。

  味属于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于阳所以趋向上窍。味厚的为阴中之阴,味薄的为阴中之阳;气厚的为阳中之阳,气薄的为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的作用,味薄的有通利的作用。气薄的能向外发散,气厚的能助阳生热。阳气太过旺盛能使正气衰弱,阳气正常能使正气旺盛;过度亢奋的阳气会损害正气,而正气却依赖正常的阳气供养;过度亢盛的阳气能耗散正气,正常的阳气能增强正气。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于阳;气味酸苦而有通泄功用的,属于阴。(读注:咸味也起通泄功用属于阴。)

  阴阳在人体中也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发生偏盛,则阳气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偏盛,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偏盛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阴偏盛则表现为寒性病症。寒到极点会表现热象,热到极点会表现寒象。寒邪能伤形体,热邪能伤气,气受伤可以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则会肿胀。凡是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先伤而后及于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后及于气。
    风邪太过,则能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则能发生红肿;燥气太过,则能发生干枯;寒气太过,则能发生浮肿;湿气太过,则能发生濡泻。

  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长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风、暑、燥、湿、寒的气候,气候影响了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突然大怒,会损伤阴气,突然大喜,会损伤阳气。气逆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离去形体。所以喜怒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牢固。阴极可以转化为阳,阳极可以转化为阴。所以说:“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了风气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研究人体的形态,分辨脏腑的阴阳;审察经脉的联系,把十二经脉分为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并分辨各条经脉的走行路线;各条经脉上的穴位,都有明确的部位和名称;肌肉和骨骼连属的部位,各有起点和终点;经络系统中的皮部和浮络,虽然有上下左右不同,但都条理分明;四时阴阳的变化,有它一定的规律;外界环境与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相互对应,也都有表里相合的关系。以上这些说法是否都确实呢?歧伯回答说:东方对应春季,阳生而日暖风和,暖风生发草木,草木生发出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脏,肝脏能滋养筋腱,筋腱柔和则心血充盈,肝气关联于眼睛。五行,在天为深远微妙无穷,在人为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在地为生化万物,万物产生了五味,人能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就能产生一切智慧,宇宙间的深远微妙是变化莫测的。五行东方的变化,在天为风气,在地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青),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的变动为怒。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南方应夏,阳气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长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足,则滋养脾脏,心气关联于舌。五行南方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说话吞吞吐吐,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脏,脾气关联于口腔。五行中央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干呕,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的变动为思。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以风气抑制湿气,甘味能伤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应秋,秋天天气急而生燥,燥与金气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气,肺气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则又能养肾,肺气关联于鼻。五行西方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致的变动为忧。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热能伤皮毛,寒能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应冬,冬天生寒,寒气与水气相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长骨髓,骨髓充实,则又能养肝,肾气关联于耳。五行北方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战栗,在七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致的变动为恐。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寒能伤骨,湿能够抑制寒;咸能伤血,甘味能抑制咸味。

  所以说:“天地上下,使万物生化其间;阴阳在人,构成血气形体之男女;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的道路;水火,是阴阳的象征;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本源和开始。”所以说:“阴阳是互相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黄帝问道:如何效法阴阳以治病呢?歧伯回答说:如阳气太过,则身体发热,皮肤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亦为之俯仰摆动,汗发不出来而燥热,齿间干燥,心脏感到烦闷,如果还有腹部胀满的症状,就是死症,这是属于阳盛的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撑,夏天就不能耐受了。如阴气太过,则身体发寒,汗多,或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厥逆,如果还有腹部胀满的症状,就是死症,这是属于阴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撑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这就是阴阳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

  黄帝问道:有什么办法调摄阴阳呢?
  歧伯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果不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就会发生早衰现象。一般的人,到了四十岁,肾气已经衰减了一半,起居动作亦渐渐衰退;到了五十岁,身体觉得沉重,耳不聪目不明;到了六十岁,阳痿,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会常常流眼泪鼻涕。所以说:“知道调摄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道调摄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这就是原本同样的身体,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两种情况的道理。聪慧的人能够从表面的差异找到本质的相同,愚笨的人只能看到个体的差异找不到内在的规律,因此愚笨的人常常感到难于应对,而聪慧的人则应对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便强壮,即使已经年老亦可以身体健壮,当然本来强壮的就更加强壮了。所以,圣人不作勉强的事情,乐于保持恬淡的心态,有乐观愉快的旨趣,保持着宁静的生活,因此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这是圣人保养身体的方法。

  天之属阳,是因有太阳,太阳东升西落,过南而不走北,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耳和右眼也不及左边的灵便;从地面来讲,南方少山脉,北方多山川,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手和左足也不及右边的强壮。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呢?歧伯说:(人以坐北朝面来讲,)东方属阳,阳性向上,向上则上明而下虚,所以对应于人体则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利。西方属阴,阴性向下,向下则下盛而上虚,所以对应于人体则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所以如果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不平衡导致的,而人体左右阴阳的差异则导致外邪乘虚而居。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状;天有八个节气的纲纪,地有五个方位的道理,因此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无形的清阳上升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这是天地的交互运动,构成阴阳变化的纲纪,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贤达的人,把人体上部比做天来养护头,人体下部比做地来养护足,人体中部比作人事以达到和谐保养五脏。天的清气通达于肺脏,地的水谷之气通达于咽喉,风的木气通达于肝脏,雷的火气通达于心脏,山谷的土气通达于脾脏,雨的水气通达于肾脏。六经流注不息犹如江河,肠胃受纳水谷犹如大海,九窍通清排浊犹如水流通畅。如以天地来类比人体的阴阳,则阳气所发的汗,犹如天的下雨;人体的阳气,犹如天地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犹如天空中的炸雷;浊气上逆,犹如骄阳之火。所以调合身体的阴阳,如果不取法天之纪,如果不运用地之理,那么疾病就要发生了。

  所以外邪入侵人体,急如疾风暴雨。善于治病的医生,于外邪刚入侵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稍差的医生,于外邪入侵已有表症的时候才治疗;技术较差的医生,于外邪到六腑的时候才治疗;技术更差的医生,于外邪到五脏的时候才治疗。假如病邪进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所以,天上的风邪,进入到人体就会损害五脏;饮食中的寒热如果非时失宜,进入到人体就会损害六腑;地下的湿气,进入到人体就会损害皮肉筋脉。

  所以,善于运用针刺疗法的医生,对于病变在阳经的,从阴经以诱导之;病变在阴经的,从阳经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变;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变。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表面显露的症状了解身体里面的病变,观察太过或不及的病理状态,通过以上方法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行针就不会给病人造成误诊的危害。

  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面色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与否,来分析脏腑所患何病,诊察手腕寸口处的脉象,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针刺的方法治疗;病势正盛的时候,必须待其稍微衰退后才能用针。对于病症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病症重的,使用消减之法治之;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

  用药时,对于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补之以厚味。

  治病的方法,则是:病在上焦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焦的,可用疏导之法;病在中焦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法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之法使其外泄;病势急暴的,立即按压揉掐急救穴位以稳住病势;实症,则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证在阴在阳,以辨别其刚柔,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确定病证在气在血,以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实病症适宜用泻血法,气虚病症适宜用导引法。

3、朗读已传致微盘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7-7 07:00:13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1-7-7 07:04 编辑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1、查字:
拼音:zhōng、chòng
2、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麽道理?歧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情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阴阳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精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黄帝说:愿意再听你讲讲三阴的离合情况。歧伯说: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3、朗读已传微盘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7-9 16:21:10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1-7-9 16:38 编辑

第三周 简明心得:一、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五行 木火 土 金 水
五方 东 南 中央西 北
五季春夏长夏 秋冬
五气风暑 湿 燥 寒
五化 生长 化 收 藏
五色 青赤 黄 白黑
五味 酸苦 甘 辛 咸
五音 角徵 宫 商 羽
五脏 肝心 (心胞)脾 肺 肾
六腑 胆小肠 (三焦)胃 大肠 膀胱
五成身 筋 血 肉 皮肤、毛发 (主)骨(生)髓
五窍 目舌(喉) 口 鼻 耳
五毒 怒恨 怨 恼 烦
七情 怒喜 思、忧 悲 恐、惊
五声 呼笑歌 哭 呻
读了这篇阴阳应象大论,才真正的感觉自己就是天地间的一个小粒尘埃,一个依靠天地日月而生存的小小生物,身上的五脏六腑能正常运行,皆因天地四时有序运转。儿子咳嗽,吃了药没有完全好,今天早上读完书,突然想到天地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于是十点左右把上衣脱掉,在院子里晒着玩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出了一身汗,中午咳嗽轻了一大半。这个例子或许是歪打正着,但却印证了人身体能量与太阳的能量同源。而人七情六欲想来都跟天地的运行法则有关。五脏对应的五声,当是可以解五毒。
岐伯曰: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单拿了这一句话,我想这句话不仅在说身体与自然界的关系;更是在教为人处事,是“合而不同”的一种和合。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本篇讲阴阳,岐伯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天地阴阳千万,在人者,却数之可数。也就是说天地千万阴阳均在人身上可见。阳分为三阳:太阳、阳明、少阳;阴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在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本篇不是太懂,只能对应着看到这些。

补充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7-15 06:12:06

第四周:抄写阴阳别论篇第七、灵兰片秘典篇第八: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7-15 06:24:29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1-7-16 06:41 编辑

一、阴阳别论篇第七:
1、查字:
四经:肝、心、肺、肾四条经脉,因其与四时相应而得名。《类经》卷六张介宾注:肝木应春,心火应夏,肺金应秋,肾水应冬,不言脾者,脾主四经,而土王(旺)四季也”。
十二从:十二经脉的顺序、走向。王冰注:“经,谓经脉;从,谓顺从”。《类经》卷六张介宾注:“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以应十二月气,而在人则应十二经之脉也。所谓从者,即手之三阴,从脏走手等义。”此说可与《灵枢.五乱》“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相印证。因经气“相顺则治,相逆则乱”。故说“从”。《太素》卷三作“十二顺”。

悬绝,脉象名。系一种危重病脉象。指某脏之脉与其它脏之脉明显差异。如“肝至悬绝”,即指肝的真脏脉独见,而异于他脏之脉。一说“悬”为忽有忽无,断续而见。“绝”指脉动欲绝,良久一动。

隐曲,①指排大、小便。②指前、后二阴。隐曲之疾,即前后二阴之病。

风消,①燥火所致消渴。②心脾受病,精血虚少,形体日益消削的病证。指因情志郁结而形体瘦削的一种证候。妇女则见经闭,其发展可因血虚气郁而生内热,阴液不断被消耗,故形体日渐消瘦。《张氏医通》说:“风消者,发热消瘦”。

息贲,病名。指肺积。《难经.五十四难》:“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履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杨玄操曰:“息,长也。贲,鬲也。言肺在膈也,其气不行,渐长而通于膈,故曰息贲。一曰:贲,聚也,言其渐长而聚蓄”(见《难经集注》)。

腨(shuàn),又称“腓”,小腿肚。灵枢·寒热篇》:“腓者,腨也。”
,1、酸痛。2、2、忧郁。《列子·杨朱》:“心~体烦,内热生病矣。”

tuí疝,《集韵》徒回切,音颓。隂病。《正字通》tui疝经言丈夫隂器连少腹急痛也。

心掣,心悸掣动。属怔忡之类。掣,牵引之意。或因心气虚寒,或因胆与三焦火炽传心所致。症见心悸不宁,有牵引紧缩感,甚则作痛,伴少气、咳呛或便泄。《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虚寒者,治宜益心气,温心阳,用调中汤。

淖,造字本义:名词,使人陷落其中难以逃脱的泥沼。

辟阴,指肾病传脾。《素问.阴阳别论》:“肾之脾,谓之辟阴。”张景岳注:“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水无所畏,是为辟阴。”

喉痹,病证名。多由邪热内结,气血瘀滞痹阻所致,主要症见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灵枢.本脏篇》:“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肠澼,病名。出《素问.通评虚实论》。
①指痢疾。“澼”指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自肠排出,故称肠澼。《景岳全书》卷二十四:“痢疾一证,即《内经》之肠澼也。”
②指便血。《古今医鉴》卷八:“夫肠澼者,大便下血也。”

2、翻译: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脉有阴有阳,能了解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能我了解什么是阴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经出现之后,就可以判断他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
所谓脉象的阴阳,脉去为阴,脉来为阳;脉静为阴,脉动为阳;脉迟为阴,脉数为阳。
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肺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
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一般的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阳明与厥阴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
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
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阴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肺病传肾,以饮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症。
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以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
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之病。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就(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3、朗诵已传入微盘
二、灵兰秘典篇第八:
1、查字:
瞿: jù,造字本义:形容词,鹰眼锐利,令人生畏。惊视,惊恐四顾。
闵闵:1.忧愁貌。2.深远貌。3.纷乱貌。4.关切貌。
恍惚:恍惚,证名。神思不定,迷乱无主之证。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医林绳墨》卷三:“恍者,疑而未定之象;惚者,似物所有之谓。”因七情内伤,或外邪内干,致心气不足,心血虚亏而成。治宜养心安神,用朱砂安神丸、养心汤、定志丸等方。
毫厘:一毫一厘,形容极少的数量:~不爽。失之~,谬以千里。

2、翻译:
黄帝问: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职务分工,功能主次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你问的这么详细,也请让我详细地讲解这个问题。心是主宰全身的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宰相),如相傅辅佐着君主,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肝而出。胆,像中正的判官(法官、检查长),主管决断。膻中(此处指心包络,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为君主(心志)制造喜乐。脾和胃,是仓廪之官,饮食五味的水谷精华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为粪便排出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技巧(是人体生命的本元)。三焦,是决渎之官(水利部长),它能够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分配水源),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出尿液。以上这十二位掌管国家的官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所以君主(指心脏)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君主如果不明智顺达,那么,包括心脏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经络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
至深的道理是从细微之处表现出来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呢!实在是困难得很呀!仿效的人很多,可又有谁能知道其精要之处呢!各种学说纷繁复杂,可又有谁能分辨何者为良呢!产生至深道理的若有若无的毫厘事物,来源于比毫厘更小的不可度量的事物,这些细微事物成千上万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形成了至为精要的理论总结。
黄帝说:好啊!我听到了精纯明彻的道理,这真是大圣人建立事业的基础,对于这宣畅明白的宏大理论,如果不先斋戒并选择吉日,我可不敢接受啊。
于是,黄帝选择了有好兆头的吉祥日子,把这篇著作珍藏在灵台兰室(指供帝王藏书的书室),很好地保存起来,以让此宝典流传后世。

3、朗读已传入微盘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7-16 06:58:19

三、简明心得:
阴阳别论篇第七:
本篇讲的是脉象,记得曾经跟一个老师学过一点诊脉的方法,但是像阴脉和阳脉之说,确实是第一次看到,记得有一次在一个中医的电视剧里看到有的人在寸口摸不到脉,但是在手背上却可以摸到,我在想手背上的该是阳脉了,后来查到说脚背上面可以摸到阳脉。查到这里,深感中医之博大。学之毫厘,便可以保身家平安。
也深感生活若不能从天地法则、不懂阴阳,便不知生死之期。
灵兰秘典篇第八: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心主神明,肾主元精;神明则精藏。主明下安,天下大昌;主不明十二官危,使道闭塞,其宗大危。这一切都跟君主有关,一个家庭的君主是丈夫,一家的作强之官,我感觉是妻子,妻子的元精就是用来供养全家的。心肾的功能是互相的扶持的,好比一家的两夫妻。只有他们神明精藏,家庭才会平安昌盛。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不管家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或者孩子有了什么样的坏习惯,都是从毫厘之数开始的,若做为母亲的没有用心观察,待益大之后,再跟孩子算账,那便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是一个推卸责任的母亲。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7-21 06:37:27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1-7-22 15:27 编辑

第五周:抄写: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7-22 16:07:37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1-7-24 07:07 编辑

一、六节脏象论篇第九:1、查字:
六六之节: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

天属阳,是动态。所以用干支纪日,六十天为一段,六段为一年。地属阴,是静态,如何划分呢?那就是依九个方位划成九州。而人活在天地间,上应天,人约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下合地,人分九臟九窍。

天度:用干支配合计数的六十天轮回六次为一年,来确定天道的尺度。
气数:气数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常数,即根据天象标记时间的方式。《内经》明确提出历法应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进而用以表示生命运动的节律。
天度年:指《内经》独创的五运六气历,属于阴阳合历的一种。

其气三:《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所以为和。”“一”是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二”是气分阴阳,“三”是阴阳之气和合动作而化生出千差万别的元气。
所以人的三气,就是天气、地气、人气,万物亦然。
太阳也有阴、阳和太阳的元气和合而成。
大地也有阴、阳和大地的元气和全而成。
“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人不仅有自己的三气,还禀天之天气和地之三气。所以人就是一个小宇宙。


2、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是以六个甲子周日合成一年,地是以九方划九州裁断相合,而算算人也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与天地之数相合,这种说法已经很长期间了。但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是指用干支配合计数的六十天轮回六次为一年,用来确定天道的尺度;九九制会是指用长度为汉尺九寸的黄钟律管标定的乘九的长度测量天道的准度,以应和万物气化的度数。天度,是计算日、月的运行轨迹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轨迹,其环周也有一定的度数,每一昼夜,日行一度,说的就是太阳历法,月行十三度有余,说的是月亮历法或阴历。所以,大月、小月加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由于月亮运行的分度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也就是阴阳合历,延用至今的中国农历。确定了岁首冬至日为天度年的开始,用圭表的日影确定正午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我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呢?
  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懂得天道的人都知晓,生命存在的根本,在于天地阴阳的变化,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所以说,天衍生五行,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州,在人体分为九脏。所以说,有形的脏有四个,分别是:胃、大肠、小肠、膀胱;藏神的脏有五个,分别是:心、肝、脾、肺、肾,五脏藏无形的:神、魂、意、魄、志;合成九脏,以应天地之气。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的六六之节,大地和人的九九制会,以及它们相互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么气呢?请您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
  岐伯说:这是上天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
  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五日称为一候,三候十五日称为一气,六气九十日称为一时,四时三百六十日称为一岁,而一岁的四时,则各随五行中的一行来主管当时的气候变化。五运随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对应的温、热、湿、燥、寒五气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主气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为四时,四时分布六个节气共二十四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每一节气中再分三候共七十二气候,也是这样的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当年所加临的主气、客气什么,不知道主气、客气盛衰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体虚实的原因,那就不能做医生。
  黄帝说:五种气的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它的太过与不及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五种气更迭主宰时令,互有克制,从而有盛衰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现象。
  黄帝说:“平气”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就是没有太过或不及的情况。
  黄帝说:太过或不及的情况怎样呢?
  岐伯说:这些情况在经书中都有记载。
  黄帝说:什么叫做克制?
  岐伯说:春克长夏,长夏克冬,冬克夏,夏克秋,秋克春,这就是时令根据五行规律而互相克制的情况。同时,时令又依其五运之气的属性来分别影响各脏。
  黄帝说:怎样知道它们之间的相克情况呢?
  岐伯说:首先要推求气候到来的时间,一般从立春日开始向下推算。如果主气时令未到而客气的气候先到,称为“太过”,太过就会使客气侵侮其不能克制的主气,这叫相侮,加倍地欺凌其克制的主气叫相乘,这就叫做“气淫”。分不出发生“气淫”的特殊情况,致使邪气内扰于人,医生就不能控制了。主气时令已到而客气的气候未到,称为“不及”,不及则客气所克制的主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客气所生的主气因缺乏资助而困弱,其所不能克制的主气则会更加受到侵迫,这就叫做“气迫”。所说的要推求正常气候到来的时间和气候的太过与不及,就是要根据正常的气候为标准来衡量季节气候到来的早或晚。要谨慎地观察时令气候的变化,预测气候到来的时间。假如实际气候与主气时令的正常气候相反,又不能分辨出五运之气,就会邪病内扰人体,医生就不能控制了。
  黄帝说:五运之气有没有不按照次序更替的情况呢?
  岐伯说:司天的五运之气,在四时中的分布不能没有常规。如果五运之气不按规律依次更替,就是反常的现象,反常就会使人发生病变。
  黄帝说:反常气候会使人发生什么样的病变呢?
  岐伯说:气候变化剧烈就容易导致人生病,如在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为当旺的主气所能制胜,则其病轻微;若为当旺主气所不能制胜,则其病深重;而若同时感受其他邪气,就会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气候的出现,不在其所克制的当旺主气的时令,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当旺主气的时令,则病深重。
  黄帝说:好。我听说由于天地之气相合而生成有形的万物,又因为天地之气的变化多端以至万物形态各异,并根据各自差异来确定万物不同的名称。天地之间,五运之气,阴阳的变化,它们对于万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个少些,哪个多些,可以听你讲一讲吗?
  岐伯说:问的实在详细呀!天极其广阔,不可测度;地极其博大,也很难计量,像您这样伟大神灵的圣主既然发问,就请让我陈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显现五色:青、赤、黄、白、黑,而五色的变化,是看也看不尽的;草木产生五味:酸、苦、甘、辛、咸,而五味的醇美,是尝也尝不完的。人们对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是分别与五脏相通的。天供给人们以五气:臊、香、焦、腥、腐,地供给人们以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和肺,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肠和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内注五脏以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就能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生命精气神的活力也就自然产生了。
  黄帝说:内藏外象(藏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在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天的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汗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为阳中之少阴,与秋天的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真气的根本,为阴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之太阴,与冬天的气相通。肝,是罢极(指罢官,在此意指解除疲劳)之本,为魂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手指、脚趾的指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天的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像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都为至阴一类,与土气相通。以上十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中正之官)的升发。
  所以说,人迎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少阳(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大两倍,病在太阳(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大三倍,病在阳明(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大四倍以上,为阳气太过,阴无以通,称为“格阳”。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阴(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大两倍,病在少阴(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大三倍,病在太阴(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大四倍以上,为阴气太过,阳无以交,称为“关阴”。若人迎脉与寸口脉俱大于常时四倍以上,为阴阳气俱盛,不得相荣,称为“关格”。关格之脉盈盛太过,标志着阴阳极为亢盛,不再能够达于天地阴阳经气平和调顺的状态,会很快死去。

3、录音已发微盘

4、简明心得:

五脏 根本 所居 荣华 充养 阴阳 四季
心 生命 神 面部 血脉 太阳 夏季
肺 气 魄 汗毛 皮肤 少阴 秋天
肾 真气 阴精 头发 骨 太阴 冬天
肝 罢极(解除疲劳) 魂 指甲 筋 少阳 春天
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 仓廪 营气 口唇 肌肉 至阴 长夏


斗指正东,卦象为震,天干甲乙,地支曰卯,五行属木,时在仲春。当其时也,万物出达,生机勃勃。
斗指正南,卦象为离,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属火,时在仲夏。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
斗指正西,卦象为兑,天干庚辛,地支曰酉,五行属金,时在仲秋。当其时也,万物丰收,天气肃杀。
斗指正北,卦象为坎,天干壬癸,地支曰子,五行属水,时在仲冬。当其时也,万物闭藏,不相见也。


甲,万物甲生(出生)
乙,万物乙长(生长)
丙,万物丙然(光耀)
丁,万物丁壮(强壮)
戊,万物戊盛(茂盛)
己,万物己曲(弯曲)
庚,万物庚替(更替)
辛,万物辛苦(艰辛)
壬,万物壬重(任重)
癸,万物癸死(死亡)

本章主要讲了五运六气,以及人就是一个小宇宙,合了天气、地气、人的元气。人合天地之气则生,逆之则死。

二、五藏生成论篇第十:1、查字:
泣:本文读音sè,通“塞”;凝塞,即凝滞的意思。
缟:gǎo古时一种没有染颜色的白丝织物。
绀:gàn,稍微带红的黑色。
栝guā楼实:葫芦科栝楼属植物栝楼双边栝楼的干燥种子。又名栝楼仁。 为多年生草质藤本,块根肥厚,外面淡棕黄色。品质规格颗粒洁净,棕色,成熟饱满,仁有油性,无霉,无空泡秕粒,无干瓜蒌瓢、身干。
徇: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殉”的省略,表示随葬。徇,甲金篆字形资料暂缺,隶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51787451.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51420949.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51944340.png(彳,即“行”,巡行)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51437428.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51596165.png(旬,即“殉”,随葬),表示斩首巡行。推测造字本义:动词,斩首巡行示众。
蒙:“冡”是“蒙”和“矇”的本字。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冒”的本字,表示将帽子套在头上。冡,甲骨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51964826.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51133144.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51270250.png(冃,即“冒”,将帽子套在头上)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51486472.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51914445.png(隹,小鸟),表示用巾帽罩住小鸟。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51559556.png以“豕”字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51766460.png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隹”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51914445.png,表示罩住野猪。古人为了驯养刚捕获的鸟兽,特地将它们的眼睛罩住,避免它们因看到到陌生环境而挣扎或逃脱,帮助它们安静下来,以利驯养。篆文异体字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51907128.png在“冡”字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51559556.png基础上加“草”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51571848.png写成“蒙”,表示用草木枝叶遮蔽,使人看不见。造字本义:动词,将动物或人的眼睛罩住,使其失去视野。
招:“召”是“招”的本字。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疑是“匕”即“匙”的误写。召,甲骨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272875.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73470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149683.png(双手)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88598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262738.png(匕,酒匙)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88598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704120.png(酉,酒坛),表示主人手持酒匕为客人打酒。有的甲骨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329459.png用“口”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889905.png(盛器)代替“酉”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704120.png;再加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668406.png,像主宾双方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356157.png相对坐在席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612574.png上。简体甲骨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179271.png省去双手和主客对坐的形象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720145.png,并将酒匙“匕”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543989.png写成“刀”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969118.png。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366375.png加“夕”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883928.png(肉食),表示用酒肉招待客人,将甲骨文字形中主宾对坐在席子上的形象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668406.png写成不知所云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884536.png。简体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797617.png、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278565.png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当“召”的“招呼”本义消失后,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414738.png再加“手”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886594.png另造“招”代替。造字本义:动词,打酒添食,款待客人。隶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265971.png将篆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886594.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174024.png,将篆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478227.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344183540.png。
《説文解字》:招,手呼也。
尤:造字本义:动词,一人独占多份食物,远超平均水平。隶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627818464.png将篆文字形中的“又”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627934353.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627261957.png。“尤”是抓持过多食物;“奇”是中原人所罕见的胡人骑马代步;“特”是祭祀时牺牲专用的小公牛;“异”是不正常的婴儿。

2、翻译:
心脏与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面色上,肾水可以制约心火。肺脏与皮肤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毫毛上,心火制约肺金。肝脏与筋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爪甲上,肺金制约肝木。脾脏与肌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口唇上,肝木制约脾土。肾与骨骼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脾土制约肾水。正因为如此,所以过食咸味,则使血脉凝塞不畅,而颜面色泽发生变化。过食苦味,则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过食辛味,则使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过食酸味,则使肌肉粗厚皱缩而口唇掀揭。过食甘味,则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
  面色出现青如死草,枯暗无华的,为死症。出现黄如枳实的,为死症;出现黑如烟灰的,为死症;出现红如凝血的,为死症;出现白如枯骨的,为死症;这是五色中表现为死症的情况。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红如鸡冠的,主生;黄如蟹腹的,主生;白如猪脂的,主生;黑如乌鸦毛的,主生。这是五色中表现有生机而预后良好的情况。心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粉红色的丝绸;肝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青色的丝绸;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栝蒌实;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紫色的丝绸。这些都是五脏的生机显露于外的荣华。
  色、味与五脏相应:白色和辛味应于肺,赤色和苦味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应于脾,黑色和咸味应于肾。因五脏外合五体,所以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黄色应于肉,黑色应于骨。
  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而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同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拿取。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受风,血液的循环就要凝滞,凝于肌肤的,发生痹证;凝于经脉的,发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凝于足部的,该部发生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运行的不能返回组织间隙的孔穴之处,所以造成痹厥等症。全身有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这里面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逾穴数目。这些都是卫气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治病时,可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石,以祛除邪气。
  诊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纪。想要了解疾病的要关键,必先确定病变的原因。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以此诊病,即可决断病本的所在。比如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的,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属下实上虚的,病变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肝。腹满瞋胀,支持胸膈协助,属于下部逆气上犯的,病变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咳嗽气喘,气机逆乱于胸中,病变在手阳明和手太阳经。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变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脉象的小、大、滑、浮、沉等,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加以鉴别;五脏功能表现于外,可以通过相类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测;五脏各自的声音,可以凭意会而识别,五色的微小变化,可以用眼睛来观察。诊病时,如能将色、脉两者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外现赤色,脉来急疾而坚实的,可诊为邪气积聚于中脘,常表现为妨害饮食,病名叫做心痹。这种病得之于外邪的侵袭,是由于思虑过度以至心气虚弱,邪气才随之而入的。外现白色,脉来急疾而浮,这是上虚下实,故常出现惊骇,病邪积聚于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气本身是虚弱的,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肺痹,它有时发寒热,常因醉后行房而诱发。青色外现,脉来长而左右搏击手指,这是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协助,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湿而得,与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症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外现黄色,而脉来虚大的,这是病邪积聚在腹中,有逆气产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这种情况,多由四肢剧烈的活动,汗出当风所诱发。外现黑色,脉象尺上坚实而大,这是病邪积聚在小腹与前阴,病名叫做肾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卧受凉所引起。
  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皆为不死,因面带黄色,是尚有土气。如见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的,皆为死亡之征象,因面无黄色,是土气以败。

3、录音已发微盘

4、简明心得


五脏肝心脾肺肾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阴阳少阳太阳至阴少阴太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充养筋血脉肌肉皮肤骨
荣华指甲(爪)面色口唇皮毛发
生克肺金克肝木(多辛爪枯)肾水克心火(多咸色变)肝木克脾土(多酸唇揭)心火克肺金(多苦毛拔)脾土克肾水(多甘发落)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脉徇蒙招尤目冥耳聋心烦头痛腹满膜胀支膈肢胁咳嗽上气头痛巅疾
下实上虚病在膈中下厥上冒厥在胸中下虚上实
过在足少阳胆、足厥阴肝(肝胆相表里)过在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心、小肠相表里)过在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脾、胃相表里)过在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大肠、肺相表里)过在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膀胱、肾相表里)

三、五藏别论篇第十一:1、查字:
气口:诊脉的部位。属手太阴肺经。又称脉口,位于两手桡骨头内侧的桡动脉处,因该处太渊穴(脉会太渊)距鱼际仅一寸,故名。《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鱼。”《难经.一难》:“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五脏六腑之所络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女子胞:女子胞,又名胞宫,胞脏,子宫,子脏等。为奇桓之腑之一,主月事和孕育胎儿。从现代生理学来看,它应包括妇女整个内生理器官。 
女子胞为奇桓之腑之一,主月事和孕育胎儿。如此来说,男子的 奇桓之腑也应事六个,有人认为应包括精室,或泛指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等,也有生殖繁衍后代的 作用,也能与肾的精气和冲任二脉密切相关。<<医经精义>>说::"前阴有精窍,与溺窍相附,溺窍内通膀胱,精窍则内通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为之司“,即指此而言。

2、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精,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气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六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被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胃中又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黄帝问道:为什么气口脉(即寸口脉)可以独主五脏的病变呢?
  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能充养五脏之气上达于肺。气口脉在太渊穴,是手太阴肺经所经之处,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应于气口脉。而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变,则鼻为之不利。凡治病,必先观察其上、下的变化,诊查其脉候的虚实,查看其情志精神的状态,还要辨别其疾病情况,以便确定治疗的方法。
  对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的,对那些讨厌针石治疗的人,也不可能和他们讲什么医疗技巧。有病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的功效。

3、录音已发微盘

4、简明心得:

阴:藏而不泻奇恒之府象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 肝、心、脾、肺、肾
阳(六腑) 泻而不藏传化之府象天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既藏又泻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五脏(里:阴)肝心心包脾肺肾
六腑(表:阳)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
阴者,象地,藏而不泻,泻则有病;阳者,象天,泻而不藏,藏则有疾。“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六腑象天,泻而不藏。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7-25 17:52:05

第六周:
本周任务: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一、抄写: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7-25 17:53:07

一、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1、查字:
砭石(biān shí)者,以石治病也,是通用名称;任何石材、玉料只要是有害放射线不超标,均可制为砭石;中医认为上品砭石有安神、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是加工制作医疗器械的上品(主要用来制作刮痧板、砭锥、砭砧等,近来被加工成各类饰品,但依然属于中医健康保健类范畴,而并非纯饰品或珠宝)
其实,砭石并不陌生,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没有药理知识,每当身体不适时,就抓起火堆旁被烤热的石头进行热敷和刮拭,他们慢慢发现,一些特殊的石头对于病痛颇有疗效,于是逐渐总结为中医的精华之一 —— 砭术。

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毒。
毒药:毒药,中药学名词。泛指药物。
①指药物的偏性。如干姜偏热,黄芩偏寒,升麻提气,苏子降气。即用药物之偏性,调整阴阳偏盛。
②指药物副作用。如常山治疗疟疾,兼有呕吐的副作用。
③指药物的毒性。有些药物含有毒性,服用过量则导致中毒。如水银、轻粉、钩吻、细辛等。

焫:ruò,1.古同“爇”,点燃;焚烧。2.中医指用火烧针以刺激体表穴位
灸焫,灸法。王冰注:“火艾烧灼,谓之灸焫。”
灸法:以艾叶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胕: fū,1.古同“肤”,皮肤;2.古同“跗”,足。

九针:针具名。古代使用的9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医针。出《黄帝内经》。即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今有古代九针的复制品。

2、翻译:
  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所以,东方地区,是太阳初升之地,气候有如春天般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由于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鱼、盐为美食。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而过多的吃盐,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且肌理松疏,该地多发痈肿、疮疡之类的疾病,对其治疗,大都宜用砭石刺法。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西方地区,盛产黄金和玉石,遍地沙石,这里是日落的地方,气候有如秋天般收敛引急。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穿粗织衣服,睡草席毛毡,但饮食都是鲜美酥酪牛羊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身体,他们发病,大都属于内伤类疾病,对其治疗,宜用药物。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人们依山陵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凛冽的环境中,该地的人们,喜好游牧生活,四野临时住宿,吃的是牛羊奶酪,因此内脏受寒,易生脾胃胀满的疾病。对其治疗,宜用艾火炙灼(艾灸),所以艾灸的治疗方法,是从北方传来的。
  南方地区,像自然界万物长养的夏天炎热气候,是阳光最盛的地方。而地势又低下,土地湿润,因此雾露经常聚集,该地的人们,喜欢吃酸类和发酵腐熟的食品,其皮肤腠理致密而带红色,易发生筋脉拘急、麻木不仁等风湿类疾病,对其治疗,宜用微针针刺。所以九针的治病方法,是从南方传来的。
  中央之地,地形平坦而多潮湿,物产丰富。所以人们的食物种类很多而混杂,生活比较安逸,这里发生的疾病,多是痿厥寒热(即伤寒病),这类病的治疗,宜用导引(气功)、按蹻(按摩)的方法。所以导引、按蹻的治法,是从中央地区推广出去的。
  从以上情况来看,一个高明的医生,是能够将这许多治病方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使患者得到适宜治疗。所以治法尽管各有不同,而结果是疾病都能痊愈。这是由于医生能够了解病情,并掌握了治疗方法的缘故。
3、朗读已传微盘
4、简明心得:
东方天地之始生,鱼盐之地,居民食鱼嗜咸,咸入肾,肾为水,水多则湿;我在查痈疡的时候,查到了肝痈疡,原因是“肝经湿热,郁而化火,热毒炽盛”。根本原因就是咸的吃多了。但是肾属水,肝属木,水本来是可以促进树木的生长的,但是水太多,就比如这次郑州的特大暴雨,木就没办法生长了。我在老家,家里面种地的叔叔伯伯平时会隔断时间就给地浇水,不然庄稼就会干旱,但这次下雨太多,大家就开始从地里往外抽水。
南方阳之所盛,属火。居民嗜酸,酸入肝,属木,木生火,但长期嗜酸,火太旺也不是好事。
中央地平以湿,湿气重,天生万物,所以中原的人食杂而且不用过多的劳作,而导引按蹻就是要人为的给身体活动筋骨。
所以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吕丽芳的《素问》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