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雪无痕 发表于 2018-8-25 22:26:40

你与领导的这段故事对我有触动,学习了。人是应该有种精神。如果有未作要求的译文,我觉得更完美了。

林溪 发表于 2018-8-30 13:57:37

黑雪无痕 发表于 2018-8-25 22:26
你与领导的这段故事对我有触动,学习了。人是应该有种精神。如果有未作要求的译文,我觉得更完美了。

谢谢鼓励!

林溪 发表于 2018-8-30 14:01:26

         第59章和第60章分享

      第59章深根固柢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蔷。夫为蔷,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60章德交归焉 原文:治大国,若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两章总结概括:第59章核心思想是治人事天,莫若蔷。也就是统治者治理天下,要懂得收敛、节俭,节制。第60章重点讲以道莅天下,运用道的法则自然无为来治理天下,不要随意折腾百姓!
      体会:这两章老子表达了治理国家要节俭,自然无为。特别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这两句话很是触动我。治理国家就像烹煎小鱼,忌讳不断翻腾。如果统治者随意妄为,那样必然会导致国家的混乱。这又让我想到了孩子的养育和教育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孩子的成长有其自然的规律,当身心发育到一定程度,才具有某种功能。比如18-24个月的孩子才能够成熟地控制他们的身体,这个时候训练孩子排便,孩子就容易掌握,如果过早训练,孩子会很费力,因为很难掌控自己的身体。孩子2-7岁他们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觉思维为主,还不会推理和逻辑判断,还具有自为中心的思维,不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独自一个人过马路是非常危险的,它们还不能始终一致地判断来车的速度和距离之间的关系,还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能看到汽车,而司机看不到它们,这个时候教育孩子在绿灯的时候或者在别人的帮助下从人行道穿过马路。还有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我意识增强,觉得自己长大了,时常挑战家长的权威,这个时候家长要做孩子的朋友,尊重孩子,接纳孩子,引导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林溪 发表于 2018-9-4 11:17:38

       第61章、62章分享

   第61章以静为下原文: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62章坐进此道原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两章概括:第61章老子提出了大国与小国之间相互要处静、处下,因为弱者道之用。第62章讲了道的宝贵,道比宝马、拱壁更重要。
   体会:第62章坐进此道很有感触。道是万物之奥,很宝贵。我们如果能遵循道,无为自化,好静自正,见素抱朴,那么人神不伤,危险就会远离我们。
    大道至简,自然而为,去人为的伎巧。人心越素简,离道就越近。素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简就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生命微若轻尘,活得简单一些,素朴一些,就会心平气和很多,心灵素简,就会去浮躁,守静笃,精神上才能恬淡如菊。生活越素简,幸福越靠近。去掉五色、五音、五味,多余的欲念,珍惜健康与生命,不为身外之物所累,过简单的生活,享受阳光、空气、简单的食物,才能更体味人生的真谪,才能更惬意地幸福生活!

林溪 发表于 2018-9-6 11:34:44

    月总结第55--62章

    本月8章很多的句子都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比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真正的智者是不向人民发号施令的,发号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治理国家至正至朴,清静无为,以无事取天下,如烹小鲜切忌折腾。第58章老子论述了原因,为什么要无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统治者看上去什么也没做,但合乎天伦自然,老百姓也自然淳朴!政令过于严苛,民众就会不安,缺德。
    秦朝时期,秦始皇虽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但他却不懂得与民休养,重徭役,重赋税,而且还制定严苛的法律制度,老百姓动不动就被重罚,忍无可忍,终于暴发了农民起义,秦朝的统治只短短的维持了20多年。
    到了汉初时期,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经验教训,他们推崇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轻徭薄赋,休养自息的政策,而且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治国,老百姓的生活渐渐富裕,经济得到了发展,国家强盛起来了,社会也比较安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读历史,知兴衰。读历史,也可以知道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的正确性,习总书记也引经据典:治大国,若烹小鲜,以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精神。执政者任何决策都要遵从社会自然秩序,不要随意而为,胡乱折腾,这样人民才会拥护,经济才会发展,社会才会安定,国家才能强盛!

林溪 发表于 2018-9-14 10:23:15

      《道德经》第63章、64章分享

      第63章终无难矣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64章慎终如始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取;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者,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两章概括:63章老子进一步阐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滋事的方式去做事,以自然的味道品尝有味。64章重点讲了依照自然规律办事,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就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体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所以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这让我想到了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几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伟大的事业,都必须都从小处做起,从平凡处做起,积少成多,滴水石穿,厚积薄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无为而无不为。特别是味无味,世界上真正好的味道,就是没有味道的味道,就是本来的真味,纯真自然的味道,更是一种淡然的精神,没有修饰,没有刻意为之,能守静笃,致虚极!

sxwxzho 发表于 2018-9-16 23:16:22

林溪 发表于 2018-9-14 10:23
《道德经》第63章、64章分享

      第63章终无难矣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 ...

伟大的事业,都必须都从小处做起,从平凡处做起,这个理解好!自然的味道最好!

林溪 发表于 2018-9-21 10:28:12

   《道德经》第65章、66章分享

   第65章《常知稽式》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66章《不争之争》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上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章概括:第65章,老子提出了以道治国而不是以智治国的主张。第66章老子提出了“善下”和“不争”,顺着道的法则自然无为。
      体会:“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以“江海成为百川之王”的物理现象来引出“善下”“不争”的观点。江海之所以能纳百川,是因为江海位于百川之下,所以百川自然而然就归属它了,从而成就了江海的浩大,成了百川之王。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青藏高原,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河流由高往低,一路由小成大,由少积多,最后浩浩荡荡奔入渤海。就是海纳百川而成其大。
   做人如果象江海,谦和卑下的姿态,心胸宽广,不争,也能有大作为。清朝大臣林则徐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一生谦虚慈善,在任上爱民如子,颇有建树,很受老百姓爱戴。对国家又尽职尽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侵略,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在苏州禁烟成功,后来又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为了稳定云南广西等边疆地区,终日奔波,最终名青史,享有民族英雄的美誉。以其无私而成其大私,以其无争而莫之与其争。

林溪 发表于 2018-9-26 16:58:23

      第67、68章分享

      第67章《我有三宝》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久。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68章《以德配天》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两章概括:第67章老子重点阐述了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宝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具体表现。第68章老子讲了用兵作战的道理。从用兵的意义上讲了作战的战略战术的原则。
   体会:老子持有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慈,有慈悲心,仁爱。认为万物皆平等,没有贵贱之分,一视同仁。几千年前老子就能提出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真是很难能可贵,对我们现在国家的民主建设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俭,节俭。对财务不浪费,要节约珍惜,爱惜生命,过一种素简的生活,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环保、绿色、低碳、节能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处。不敢为天下先,在权利面前不与人相争,为人要谦卑,争强好胜,高傲自大会带来灾难。是啊,就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教导我们做人一定要有敬畏心,不自高自大,不唯我独尊,懂得止,才会免于灾难。
   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战争不仅是国力、人力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武、怒是统帅暴烈、失去理智的表现。一旦怒上心头就会,就会失去冷静,就不能客观地分析、研究敌我双方的优与劣,而以主观去判断冲动去作为。军事上如此,人生亦然,我们的生活也需要智慧。情绪是智慧不够的结果。当我们被情绪控制,就会头脑发热,想当然觉得事情就是这样,就不会客观冷静地分析做出正确的决定。人生需要不断去历炼,去沉淀,去成长,去学习,才能拥有大的格局,大的智慧,才能面对问题、困难,从容自如,风淡云轻,游刃有余。

林溪 发表于 2018-10-4 21:58:56

   第69章、第70章分享
    第69章《哀兵必胜》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70章《披褐怀玉》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两章概括:第69章讲了用兵之道。处在柔、弱的位置,顺着道自然而然的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第70章老子讲了真正有道的人都是外表朴素而怀里却揣着美玉。而世人却往往不能理解这样的人。
    体会:哀兵必胜。对哀的理解:结合前面的章节第67章,我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哀的意思是慈悲。“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当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怀有慈悲怜悯之心的一方能获得胜利。而白云先生的理解是:老子的用兵之道:不武、不怒、不与,恬淡处之。哀就是指生杀皆不入于心,守之于虚静,应之于无穷。而有的人理解哀兵必胜,是有人欺负我,我很愤怒,很悲哀,我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自己的领土,我孤注一执。比如历史上项羽的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秦朝末年,统治残暴,各地都暴发了起义,而秦军强大,项羽把军队里做饭的锅碗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全部弄沉,并对将士说:咱们这次打仗,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把秦兵打退。将士个个振奋,越打越勇,终于打败秦兵。这就是哀兵必胜。
    感觉各个理解都有道理,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有各自的理由。就象到达一个目的地,可以坐汽车,坐火车,也可以坐飞机,可以行水路,可以走陆地,也可以在天上,只要达到目标就可,所以读文章不必执着于自己的理解,包容接纳,如大海,海纳百川,才能视野开阔,学问才能博大!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林溪的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