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女 发表于 2018-3-24 23:38:31

经文原文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3-25 00:57:04

一、经文原录
二、第十三章
1、整体解释
受恩受辱都要保持警惕,重视忧患如重视身体一样。什么叫做宠辱若惊?若以受宠为上,以受辱为下下,得到也要警惕,失去他也要保持警惕。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之所以有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没有这副躯壳,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重视天下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这样的人就可以寄予天下给他治理。爱这个天下就好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这样的人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2、具体心得
宠辱若惊。惊,马骇也。受恩受辱不由自己决定,唯有保持警觉,重视它。

三、第十四章
1、整体解释
看却看不见,大道之夷;听却听不见,大道之希;触摸也感觉不到,大道之微。
此三者,不可能继续探究和追问它们到底是什么,只能把它们混起来称为道。
它非阳非阴,非光非尘。连绵不断,无限延展,却是不可见的虚空。
因此它没有固定的形状,也不能用任何一件物体比拟它的形象,只能称它为“恍惚”。
想要迎接它,追随它,却不见其行迹和踪影。守古之天道,才能统御万物。明晓古道肇始之初,也就能把握大道之纪要了。
2、具体心得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已超出人的认知范围。明了这一点时,好像能从操作上那种虚心实腹的感觉。虚心,就是把五官收起来,把智识收起来。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无法将其对象化,对象化的也不是真正的道。它不在我之内,也不在我之外,却又无处不在,惚惚恍恍。

三、第二个月总结
       这一个月读起来有些艰难,越往后,自己擅长的思维表征系统已经不起作用了,第一直接表征系统又很弱。零零碎碎的感觉无法在内部整合起来。发现没感觉的也背不熟,背了很快就忘了。有感觉的不用背也记得。读到第十三章,看到老师包括各种文字理解已经懵了。因为读的时候读不出来,习惯性会查文献,查南怀瑾的、陈鼓应的,再看白云先生的、梦老师的,各种不同的理解,再自己查字典斟酌,时不时会有一种心烦的感觉出来,偶尔会有个偷懒的声音:咋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磨吧。
      下午打的啥已经忘记了,今天这个小乌龙也是有意义的。感觉自己不够敬,被一种无法获得确定的焦虑情绪裹挟了,时不时想当逃兵,如果没有这个读书会的规则制约,我猜我会不会跑了。
      还是说说记得的有感觉的吧。第七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圣人后其身而生先,外其身而身存,合于天道,故能以无私成其私。第八章最有感觉的是,上善若水。这个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善良,而是天道。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这个功成名遂和一般理解的也是不一样的。身退是功成名遂的大前提。以天下为身,才能成就圣人之功业,圣人之名。同时,没有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后来的身退,退人全天。第十章,从操作上去讲了如何内圣外王,去人道全天道。第11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用乃为大用。用是性质利是功能。无用乃为道,以天道之无,统御万物之有。第十二章感觉最深,因为有体验,也容易检验,所以要为腹不为目。第13章,没有什么感觉。第14章,要把握道就得去感知化去智识化去对象化,和道合为一体,进入恍惚的状态。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3-30 17:45:04

经文原文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3-30 17:47:50

一、第十五章
1、整体理解
自古以来得道的人,幽微精妙、深奥通达,深远得无法认识。
正是因为无法认识,只能勉强去形容他。
他行事作风:谨慎稳重如冬日在冰河上行走,警觉戒惧如畏惧四邻;端庄肃然如做宾客;随和变通如何冰消融;
他的脾气秉性:诚朴宽厚如未雕琢的原木;旷达宽广如深山中的河谷;浑然纯厚如浑浊的泥水。
谁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静守大道使万物归于清正呢?谁又能安定长久以使万物繁衍并生生不息地运作呢?
能持守此道的人,不会自满。
也只有心中不自满,才会守道如故,不会使巧智滋生。
2、具体心得
这一段描述得道之人的文字感觉很美,像诗一样。这几个字意境很丰满,尽管是勉强形容,也能让我们窥见这得道之人的高尚风貌,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而且它不仅是外在的风貌,更是一种内部状态,内外是统一的。第一次用进入这个汉字古时候的那种意境去感受,终于找到点和这文字亲近的感觉了。

二、第十六章
1、整体理解:
要通达于心中无物虚无空明的境界,涤除玄览,抱一守神;万物生生不息,我从而可以关照它来来回回。如此纷繁万物,各自都要归其本性。归其本性也就是守神待命。归其本性才是天道自然,知此天道才是通达,不了解这个天道,就会制造惊恐慌乱。
唯有通达天道才能容纳万物,容纳万物从而无所偏私,无所偏私从而成为 圣王,圣王同乎天地,与天地相通也就是大道,大道持久,用心不用身从而也就没有危难。

2、具体心得:
“虚者,心斋也”。致虚,保持心的这个房间的空和无。“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 ,” 守静,祛除各种奇欲,守中正。这应该就是修炼身心的具体方法。在这个前提下,以虚空待万物,才可能观万物并作。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回归本性本源,呆在它本来的位置上,待命。想到做感觉练习的内部状态,让心归位待命。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3-30 17:50:49

这周体会:一个字一个字查,去体会,终于找到点感觉了,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字了。古人用字,没一个字都是和内部状态时相连的,是有知觉本体的表征,而不是完全脱离实物的表征。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4-7 12:51:10

道德经十七十八章原文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4-7 12:55:23

一、第十七章:
1、整体理解:
最好的君王,天下仅仅只是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天下百姓想要靠近他赞美他;其次,厌恶和畏惧他;再其次,会轻慢他伤害他。
当说话不是由心发出时,就会让百姓觉得不可靠。
所以圣人谨慎稳重,不轻易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
天下有道,万事顺达,百姓都说:这是我本来的样子。

2、具体心得:
1)、犹兮其贵言。以言为贵。言是与我有关的。信,是从心发出的言,是诚。要慎重发言。因为“信不足",就”有不信”。老师说。信,类似于知觉中的表征。表征离本体若太远,就有“不信”。
2)、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读这句话,我马上想起了以前去听一个老教师的语文课,之所以去听,是因为和他相处的时候亲切自然,感受到一种人格魅力,让我对他的课堂心生向往,心想他的课一定上的很不错。去听课时,他说他的课没有什么好听的,我不信。坐到教室里,他翻书上课,轻言轻语,没有抑扬顿挫。那一课是讲《论语》,没有任何技巧,没有任何渲染和煽情的话,没有PPT,就是讲字讲句读书,奇怪的是所有的学生都在专注地听,自然地举手回答,轻松和谐不紧张。整个场自然地流动,是一个整体,唯有我这个听课的显得多余。感觉这就是课堂本来的样子。突然想到我现在上的心理课,所谓的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的,就属于有意制造各种情境,来让学生体会领悟,每次都想着怎么调动学生,真是累啊。失道,所以累。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4-7 12:56:29

二、第十八章:
1、整体理解:
天下失道,才有了仁义的分别;所谓的智慧,并不是大道本来的样子;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能和谐相处,才要去倡导孝顺慈爱;国家昏乱,才要去标榜忠臣。

2、具体心得:
大道废,有仁义。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有意要去倡导人伦秩序恰恰说明这个世道失去了它本来的样子。万物不在其位,要用外在的人伦约束让其归位。殊不知美恶同门,提倡美的同时恶也不可避免地被彰显出来。以人助天反而会有损天道。

admin 发表于 2018-4-8 03:31:15

美丑善恶同门这个表述挺好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4-14 22:29:10

二、第十九章
1、整体释义:抛弃巧智,人们能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之说,人们自然就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自然就会消失。巧智、被利用的仁义之说、巧利这三者作为人为巧饰的道理,是不足以治理天下的。所以要使人有所适从:回归自己的自然本性,抱一而不散,减少私欲, 绝文饰之伪学,复自然之天真,自然不会有迷惑。
2、具体心得
绝学无忧。让我想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自然也就无忧。最近在想心理咨询技术的学习,各个流派的发展过程中已然渗透了人欲,如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分裂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各个流派各个商家为了鼓吹自己的这个东西好,可谓各种巧诈之说,如何才能更有利于做好咨询,本质上无非就是两个人的谈话:谈话中这两个人的体验和关系。越直接探讨这个的才是最接近中正之道。为了提高咨询水平,以前总想着要去看书,掌握某个理论或技巧,看这眼花缭乱的理论越看越焦虑。现在知道该怎么用力了,比如从自己下手,从咨询中的逐字稿和录音下手等,这才是最直接的方式,这样反而有了一种踏实心安的感觉。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就是根本指导原则。
三、第二十章
1、整体释义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自然就会去畏惧。大道广阔深远,没有尽头。
众人兴奋躁动,如参加祭祀时享受盛宴,如春天登上高台眺望。
我却独自淡泊恬静,不露行迹,如初生婴儿一样不知嬉笑;落落不群,好像无所依傍。
众人皆积累巧智,而我却丢弃它们。我真是一个“愚人”心肠啊!混沌不开通的样子。
世人都聪明并显露自己,只有我愚钝暗昧;世人都明察秋毫,只有我不露心迹;
沉静深远如大海,形迹飘逸没有止境。
世人都有所施展,只有我愚笨拙讷。
我和世人不同,重视从事物本源中汲取智慧。
2、具体心得
唯与阿,美与恶,这些世人眼中看似对立的事物,又相差多少呢?非要人为地去区分,制造很多规则,而大道广阔深远没有止境,“多言数穷”。所以虽然世人都精于巧智,纵情奔欲,“我”却质朴拙讷,抱一守中,形神不离,重视天道自然。在世人眼中,“我”这样的人是愚笨的也是孤独的。和前面第十五章对得道之人的描述是很不同的。第十五章更多描述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令人向往的。这一章里面好像是刻意描述与世人的不同。这两章的描述恰好应证了这一章的开头:相去几何?所以所谓的得道之人也确实是不可描述的。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黑河女的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