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女 发表于 2018-2-17 17:46:37

三、其它心得
1、昨晚看了班长的提醒,心里很是自责,这个提醒得好,让我刹车返身,意识的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清早自由书写“情不自禁”地整顿了下内在:“道德经读书为什么我没有那么用心?动力不清晰。初心不清晰。所以只能是被逼的。什么是以古察古?不太能理解。什么是涂油漆?也不太理解?我的不求甚解其实是懒。值得深究,野心大能力小,执行不了,理想不能落地皆缘于此。回想这一周我不是没有时间去写去看。这周感觉练习做得少,做感觉练习时那个内在姿态被丢掉了。和众多亲人在一起,主体失控了,那一刻多半被那颗慌乱的心掌管着而不能意识到,被不明所以的情绪掌管了裹挟了而刹不住车。所以这颗心显得低效。平日里的低效皆是被不明所以的情绪掌控了,主体缺位得多。”
2、目前为止,参加这个读书交流最大的心得不是读道德经得来的,而是看大家读书方式,各式各样,看完感觉自己以前读书完全只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大家无论咬文嚼字也好,油漆工也好,都是一个把书由薄读厚的过程,都各有受益的地方。我像一个寄生虫贪婪地吸收,目前还没找到由厚读薄的诀窍。

小迪 发表于 2018-2-18 09:03:51

这样的反思就是在把书读薄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2-23 16:48:43

道德经第五六章读书笔记
一、经文原文
见照片attachment/photo/Mon_1802/36_5e461519375580959be5fffde1f95.jpeg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2-23 16:50:00

二、第五章
1、整体理解
   万物在天地之间涌现,同时也被摧毁,在人看来天地是没有仁慈心的,好像是把万物当做祭祀的稻草狗一样,用的时候是视之为圣物,用完就当做无用之物丢弃了,在天地看来,生死只是万物的表象,看上去不同,实际上一样,所以它并没有偏私,一切只是按照道来运转。圣人治理天下,在常人看来也是不近人情的,把百姓当做祭祀用的稻草狗一样,实际上他遵循的不是人道,而是天道。
天和地之间,不像是一个牛皮风箱吗?它静起来,看起来是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但又是充满的、无限伸展的,无处不在的;它动起来,万物又像风一样是不断涌现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尽的。
去描述这杂乱而纷纭的万物,看上去是怎么也数不清说不尽的,反而因沉迷于万物,无法知道;不如守虚守静,反而能感受到这无处不在的道。
2、具体心得
心得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一遍读时,心里会有些抗拒,不舒服。刍狗,无论是祭祀用的草狗,还是丑陋的狗,都让感觉到一丝震撼,体验上的震撼。天地真是冷酷啊!第二层感觉,有一丝放松。我不过是一只刍狗,即使曾贵为圣物,高高在上,最终也会被丢弃,化为尘土。再读,有一似敬意油然而生。生死在道看来都是等量齐观的事,所以生和死都是一样。如果是人,道该是什么样的胸怀啊,景而仰之。
      (接下来的理解有点刷油漆的味道了。)昨天很烦躁,公婆和老公都是丝毫不会收拾家也不会照顾自己的人,过年前后我不在家几天,冰箱里的菜放到烂掉,买的水果放在箱子里烂掉,自己也不吃也不收拾,家务事事要我去操心,还要照顾娃,真有点身心俱疲,想要逃,想要躲避,我问自己,你想逃着要去干啥?去读书、去写东西、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这又是想干什么?这和经营好这个家对你的意义有何不同?这个问题问住我了。你不过是刍狗一只,你以为你有多重要?你的道在哪里?这些问题让那颗想逃的心第一次停下来,决定去看看自己要逃的这些事。
心得2: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冷酷无情,遵天道而非人道,圣人无偏私之心,普通老百姓也无须讨好追求。不尚贤贵货不见可欲,民心不乱,自然在道。
心得3:虚而不屈,动而欲出。
         动而欲出,往往因为动而万物出,万物为实,更容易引人关注和追去,却容易忽略那静那虚。虚而不屈,这四个字给人一种宏大高尚的感觉,无限伸展,无处不在,多么有力量啊,只是人的感官感觉不到,容易被忽略。这是空,是无言,是静默,是威严。这让我想到那天在南华寺后山上面对一颗七百年的古树,它静默不动,我只是看清楚听清楚,却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心得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格物无尽头,不如抱朴守中,守静守虚,守真守柔,守中即守道。


三、第六章
道生万物,之所以如泉水从空旷的山谷口涌出,经流不息,永不干涸,是因为道像玄牝,永恒繁衍,出神入化、无有终时。
玄牝生育之门,是天地万物之源,天地万物从那里汲取水分。这水流虽细虽弱,若有若无,却不紧不慢,永恒持续,滋养天地万物却并不劳倦和辛苦。
2、具体心得
心得1: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细微、似有似无,却不会中断,滋养万物却病不劳倦。因为它无奇欲,只做着合道的事。劳、倦,皆是因为奇欲太重。


四、月结
            从没有试着这样读书,一周那么几十个字,装在心里,咀嚼回味反刍。改变了我之前读书的内在状态。读这样的书的内在姿态和我之前读专业书、读小说、读西方的哲学书感觉都不一样。比如读西方的哲学书或者专业书吧,它于我好些就是信息,我就是个机器,在读取信息,读的有感觉的时候体验就深,就记住了,对,我就是照相机,看到有感觉的地方,就咔嚓留个影,会有很多欲在,比如怕错过更好的风景;有迷茫在,看着看着,"我"不见了。我也不知道是我的读书方式不对,还是西方的哲学思维就容易让人这样。看很多中国的学院派的教科书也是这样,像八股文一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目录非常清晰,读多了有一种晕车时口中五味甚至有点恶心的感觉,到最后看都不想看,排斥,只想闭眼休息。而读老子的话,就像在沐浴的感觉,我把我整个人泡在里面,用自己的感觉在读书,很惬意,不着急,又像是牛吃草,每咀嚼一次,就有新的汁液出来,立马化为自己体内的营养液。
      这一月读道德经序言及一到六章,到目前为止,也并不像我之前看很多书籍那样,获得重要概念的定义,如什么是道,老子并没有给具体的解释,奇怪的是,我好些知道了什么是道德。初五那天带家人去难华寺,看到这样一个标语,"日行一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心里生出了笃定、亲切的感觉,合道即为德,我要做一个走在道上的人。它对我不只是标语,而是在心里生了根的信念。但是又好些不知道,什么是道,我也解释不清楚。反正它就在那里,我无须追寻,无须困惑和烦恼。它不会走不会跑,任何时候都一直在那里,我无须讨好无须恐惧,只是体会自己的心,只是去做。读到目前,整体的感觉是放松。
         如果非要理出个逻辑,老子在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了道,以及有和无这一对重要概念的关系,有和无就是道的总体特性,是它的一体两面。第二章具体形象地介绍了万物本身的形态,没有绝对的标准,更具体地阐述了能具体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道,所以圣人才要像自然万物那样顺应天道,行无为之治。第三章讲述圣人之治是什么样的,不尚贤、不贵货、不见可欲,虚心实腹,弱志强骨,非常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道。第四章,又用很具象地语言描述道与万物的关系,道生万物又摧毁万物,实际上进一步体现了道的无和有的特性。第五章进一步阐明道与万物的关系。天地对万物毫无偏私,它生成它不是因为它的仁慈,摧毁它也不是因为它的冷酷,只是依道而行。道为虚,物为实,以道才能应万物。第六章具体地讲道到底是如何生成万物,并能使万物生生不息的。如果说第一章在讲道的体,第四、五章在讲道的相,第六章是讲道的用。反反复复地体味道,虽没有具体释义,却让我能感觉到道的似有似无、无处不在。
      读完生出了一个愿,我要做一个合道的人。有个小人,很习惯地问,什么是合道?白云先生说儒家的教化是天道丧失之后的伪教,好似否定了人道,那天道在哪里?生出了这个困惑的同时,另外一个小人却说,不着急,道不在语言里,不在书上,在自然里,在天地间,在心里,边走边体会。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3-3 16:08:18

attachment/photo/Mon_1803/36_751f15200643401bb69d2c3883706.jpeg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3-3 16:10:49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0-2-1 20:43 编辑

道德经第七八章读书笔记
一、经文原文
见照片
二、第七章天长地久
1、整体理解
老子上来就先画了一幅图,天长地久,天,辽阔无边;地,长久不变,永恒自在。天地之所以那么长久存在,是因为它并不是因为自己的需要而去生,而是依道而生,所以一直生生不息。圣人因为把天道放在第一位,所以才能成为万物之主;圣人因为不顾自身而把天道放在核心的位置,才可以存圣王之身于天下。不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至公无私,才能成就所谓圣人之功的个人之私吗?


心得:
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生者,疑独;不自化者,往复。天地长生就如谷神不死。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天地依道而生,圣人合于天道,自然长存。得道者天助。读这一章,一股稳稳的浩然正气油然而生。
想起前段时间和两个朋友讨论寒假冬令营课程的事情,老公考虑的是市场需要,那两个朋友考虑的是首先自己感觉很不错的东西,自然地去吸引人,不用特别花精力在考虑市场需要上,这样自己不累,而且相信时间长了自然会吸引更多认可的人,盈利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样是做生意,出发点不一样,一个是销售商品,刺激人的奇欲,一个是顺其自然,分享自己感觉好的东西给其他感觉自己需要的人,人的内在状态也不一样。哪一个更长久,很明显是后者。二、第八章上善若水
1、整体理解
合乎道的方法合行为就是像水一样。水高明的地方在于泽被万物而又不居功,还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几乎与道一样。
水总是往低处走,圣人要像水一样甘居下地;水能容纳百川万物,广阔深沉,圣人要像水一样保持空虚深远的状态;水滋养万物公平广布,圣人要像水一样至公无私;水微则无声,巨则汹涌,圣人要像水一样行不言之教,不行伪巧之智慧;水总是净化污秽,万物遇水为净,圣人要像水一样以正治国;水善于调剂润和万物,随物成形无所不能,圣人处事也要像水一样无为无不为;水遇山则转,遇崖则泄,圣人要像水一样随机应变。
圣人只有像水那样不以物自持,不与万物相争,不会损害什么,也就不会有什么过错。
心得:
非常具有画面感,用水来打比方说道,把合道的方式表达的更具体。水,无形,变化无穷,又无处不在,无法用一个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它。
"处众人之所恶",很明显不能用人道来看待它,它打破了所有人道的评价标准,只是因为它遵循的是天道。此处,更加明显地看出人道之局限。
"不争无尤",不争,不去居功,为而不恃,不会损害任何人与物的利益,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过责,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3-9 12:46:15

attachment/photo/Mon_1803/36_a5251520570734ee43caf22943ffa.jpg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3-9 12:47:15

一 默写经文原文
见照片
二 第九章 功成事遂
1、整体理解
   执持容器使之盈满,不如适时停止。加高容器使之光芒四射,反而容易倒塌不能长久。要知道即使金玉满堂,也不能好好守藏。因为富贵便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祸端。功业已成,誉满天下,就要适时隐退,含藏收敛,这才是天道。
2、字词句:
不如其已:这个其可以理解为副词,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也可以理解为:<助>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

3、具体心得
(1)持而盈之,揣而锐之。读起来在这里面有一种执的意味在,有意把它装满,把它加高使之光芒出来,“见可欲”。
(2)身退。不是通常所理解的隐退,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后其身“,”外其身“,行天道。

三、第十章 抱一无离
1、整体理解
身心合一,能做到精神不散乱吗?专心让气息柔顺,能做到像婴儿一样的状态吗?清除杂念,让心若镜子一样洞察万物,能做到让这面镜子毫无瑕疵吗?爱民治国,能做到自然无为吗?天门打开关闭,能做到守静无为吗?聪明通达四方,能不用伪巧之智吗?
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顺其自然。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2、字词句
能……乎,可以理解为疑问句,但这个乎可以翻译成“吧”,因为“古代的语气词多用乎,而现代的语气词更为丰富而具体,所以见到古代的乎就得根据句意详细分辨”。这个“吧”不是反问,也不是普通的疑问,而是表达推测,“大概能达到……吧?”还有一种理解是,表达的是诘问,你能不能做到。字面意思是,能做到……吗?前面是方法,过程,后面是结果,你用这个方法能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天道的状态。
3、具体心得
(1)这一章具体如何去人道全天道,感觉前三句讲的是修身的具体方法,以身体为载体去感知自己的精神,才能让精神不散乱,有点像感觉练习。专气致柔,就是调节呼吸让它均匀轻盈。涤除玄览,就是清楚杂念,让心若明镜。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3-17 21:25:33

一 经文原文
见照片
二、第十一章
1、整体释义
三十个辐条共同插进一个车毂,因为它中间那个空洞,这个车才可以走。
和泥制成一个陶器,因为它中间那个空的地方,这个陶器才能成为一个盛放东西的器皿。
凿门窗建造一个房子,因为它中间那个空的地方,这个东西才能成为一个可以用来居住的房子。
因此,实体的地方让这个物体有了可以被利用物质基础,虚空的地方才是这个物体真正可以用的地方。
2、具体心得
1)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的地方只能人从肉眼上看到这个物是一个实体,无的地方才能让这个实体成为可以独特之用的实体,成为这个物,而不是别的物。
现在很多时候所说的用,更多地在说这个利,利和用是一体的,但用是宗、是源,离开这个无之用也就没有了这个有之利。这里的利和用和佛家的体相用不是一个理论体系。利用可以是体,也可以是相,也可以是用。前者是朴素的辨证,后者是形而上的概念。

2)有车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
因为这个空的地方,有了很多种可能性,有可被使用的可能性。

三、第十二章
1、整体释义
迷恋精美华丽的服饰与器具会让人看不到世界原本质朴的自然面貌;
迷恋丝竹之乐会让人听不到自然天籁之音;
迷恋美食会让人胃口败坏,品尝不到食材本身的天然味道。
追求强烈刺激的感官娱乐,则会让人心发狂,魂不守舍。
追求奇珍异宝会让人失去人生本该有的洒脱自然。
圣人的生活方式是为了虚心实腹,而不是为了追求感官享乐,所以会弃绝后者而追求前者。
2、具体心得
1)、为腹不为目
为目对人本身是一种损害 。过度追求感官享受和刺激伤人元气。今天去博物馆,看到过去的物件好些更接近于用本身,坐在里面体会了一下,有一种载营魄抱一的感觉,心安定,亲切、安稳。走在民俗博物馆里面,看到那些更接近材料本身的自然物件,店铺里面也是制作这些物件的自然过程,脑海里想到走到东门街头的炫目和喧闹,对比两种环境下人的内在体验,对为目的损害感觉更加深刻。
2)、五色为什么令人目盲,五音为什么令人耳聋,五味为什么令人口爽。自然永远是气象万千,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没问题,只是容易让人对其有执取心,从而对这气象万千视而不见。人道于天道永远是挂一漏万,执着于人道必然离天道越来越远。但老子不是让人不去追求五色、五味、丝竹之音,而是不过度追求,而是有功成名遂身退的自然自如,能装得下这五色五音五味,也能装得下那万千气象。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3-17 21:46:12

第十一章十二章经文原文,手写的,这次无法传照片,上传了附件。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黑河女的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