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涵 发表于 2022-3-15 20:37:05

3.15.今天的问题是
10、在自己设定的单元框架下,结合《玉机真脏论第十九》说说人之能生存的根本(生之机)是什么?结合《三部九候论第二十》何为诊脉中的三部,何为九候?
结合《玉机真脏论第十九》说说人之能生存的根本(生之机):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迴,迴则不转,乃失其机。

结合《三部九候论第二十》何为诊脉中的三部,何为九候?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用度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下部之天-----候肝
下部之地---候肾
下部之人----候脾胃之气
中部之天----侯肺
中部之地---候胸中之气
中部之人---候心
上部之天---候头角之气
上部之地----候口齿之气
上部之人---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

睿涵 发表于 2022-3-16 22:51:25

3.16 《经脉别论第二十一》论六经脉,别在何处?《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说的脏气法时,时是什么?
《经脉别论第二十一》论六经脉,别在: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饮食生活: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治疗:太阳经脉偏盛: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成因:阴不足,阳有余。治疗表时都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的太溪穴。
阳明经脉偏盛:阳桥脉前的少阳脉猝然而大。治疗当取足少阳本经的临泣穴。
少阳经脉的偏盛:太阴经脉鼓博有力,若非真脏外泄劲,是五脏脉气减少,胃气不能平和。成国:太阴太过。治疗这;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用补阳泻阴法。
二阴经脉的偏盛,少阴热厥,虚阳并越于上部,心肺肝脾四脉都受到影响,根源:肾脏。治疗:治其经络,泻足太阳的经穴昆仑,治疗:应注意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并针刺厥阴的太冲穴。
脏象:太阳脏象:象三阳而浮。少阳脏象一阳也,一阳脏也,滑而不实也。阳明脏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
《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说的脏气法时,时是什么?
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主春,足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睿涵 发表于 2022-3-17 23:17:28

3.17.今天的问题:
12、《宣明五气第二十三》讲述五味所入、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脏所恶,五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脏所藏、五脏所主、五劳所伤和五脉应象,一直在说“五”,这个“五”,会让你想些什么?根据《血气形志第二十四》的描述,你认为什么是血、气、形、志?五,让我想到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脏这气取法四时五行。五脏之气的生理病理等活动变规律。
血:血液,阴
气:阳气
形:形体,筋脉。
志:意志。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味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睿涵 发表于 2022-3-18 22:22:11

3.18今天的问题是:

13、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说,针有悬布天下者五,这个五指的是什么?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说的八正是什么,神明是什么?针有悬布天下者,这个五指: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说的八正是:八节的正气。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神明是: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 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心安静,则神明荣。聚精会神时的神。

睿涵 发表于 2022-3-19 23:11:08

3月19日作业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阐述的真气与邪气结合于临床症状的各种情形,其总的处置原则是什么?通评虚实第二十八讲述了“虚实”的各种情形及相关针刺处理,你概括起来,虚实的核心实质是什么?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阐述的真气与邪气结合于临床症状的各种情形,其总的处置原则是:掌握人与天地相应是治疗的关键—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是有经脉。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通评虚实第二十八讲述了“虚实”的各种情形及相关针刺处理,你概括起来,虚实的核心实质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睿涵 发表于 2022-3-20 20:34:43

今天的问题是:
15、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把太阴和阳明和而论之,是因为两经互为表里,说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的基本内容。阳明脉解第三十讲述的阳明脉的病理和症状,核心内容是什么?

太阴:足太阴脾经。阳明:足阳明胃经。
脾属阴经,胃属阳经,虚实逆从随脾胃之气的变化而变更。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阳-----天气,为人体的外在护卫。外邪有余多犯阳经,所以阳道常实。贼风虚邪伤人时,阳分首当其冲;外表受病,传入六腑;------发热,不能安眠,喘促;喉管呼吸,主天气。(阳经易感风邪)三阳之经脉是由手上行至头,再下至足。阳经的病邪,先上行到极点再向下行。外感谢风邪,多在上部。(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阴----地气,为人体的内在营养。内伤不足多伤阴经,所以阴道常虚。饮食不慎,起居失调,阴分独受其害。内里受病,就传入五脏。---------胀满发闷,飧泄,经过一段时间,会成为痢疾。咽管进食,主地气。(阴经益感湿邪。)三阴之经脉,是由足上行至头,由头而下循至手指尖端。阴经的病邪,先向下行到极点,再向上行。外中湿气,多在下部。
足太阴脾经,就是三阴经。这的经脉环绕于胃,连属于脾,联络咽喉,所以太阴经脉能够运输阳明之气,进入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是足太阴脾经之表,是五脏六腑的营养之海,所以胃经也能运输太阴之气进入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都能借助脾经而接受阳明的水谷精气。因此说脾能为胃运送津液。所以太阴阳明互为表里。(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同,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阳明脉解:阳明脉的病理和症状: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症状是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
病理:阳明着胃脉也。胃者土也,土恶木也。------所以听木音就惊惕。
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则恶火。------所以恶火。
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所以恶人。
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所以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

病情严重的症状: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于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病理:四去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
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睿涵 发表于 2022-3-20 20:34:45

今天的问题是:
15、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把太阴和阳明和而论之,是因为两经互为表里,说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的基本内容。阳明脉解第三十讲述的阳明脉的病理和症状,核心内容是什么?

太阴:足太阴脾经。阳明:足阳明胃经。
脾属阴经,胃属阳经,虚实逆从随脾胃之气的变化而变更。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阳-----天气,为人体的外在护卫。外邪有余多犯阳经,所以阳道常实。贼风虚邪伤人时,阳分首当其冲;外表受病,传入六腑;------发热,不能安眠,喘促;喉管呼吸,主天气。(阳经易感风邪)三阳之经脉是由手上行至头,再下至足。阳经的病邪,先上行到极点再向下行。外感谢风邪,多在上部。(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阴----地气,为人体的内在营养。内伤不足多伤阴经,所以阴道常虚。饮食不慎,起居失调,阴分独受其害。内里受病,就传入五脏。---------胀满发闷,飧泄,经过一段时间,会成为痢疾。咽管进食,主地气。(阴经益感湿邪。)三阴之经脉,是由足上行至头,由头而下循至手指尖端。阴经的病邪,先向下行到极点,再向上行。外中湿气,多在下部。
足太阴脾经,就是三阴经。这的经脉环绕于胃,连属于脾,联络咽喉,所以太阴经脉能够运输阳明之气,进入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是足太阴脾经之表,是五脏六腑的营养之海,所以胃经也能运输太阴之气进入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都能借助脾经而接受阳明的水谷精气。因此说脾能为胃运送津液。所以太阴阳明互为表里。(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同,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阳明脉解:阳明脉的病理和症状: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症状是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
病理:阳明着胃脉也。胃者土也,土恶木也。------所以听木音就惊惕。
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则恶火。------所以恶火。
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所以恶人。
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所以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

病情严重的症状: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于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病理:四去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
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睿涵 发表于 2022-3-21 21:36:13

3.21.今天问题:

16、热论第三十一讲述热病,用你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热?刺热篇第三十二讲五脏热病的刺法,用你自己的语言说说五脏热病的主要症状。
寒邪进入足太阳经后与正气相争,就会发热。假如阴经和阳经同时感受寒邪,就必然会死亡。
受病未满三天的可以通过发汗治愈,病已经超过三天的可以通过泻下治愈。
刺热篇第三十二讲五脏热病的刺法,用你自己的语言说说五脏热病的主要症状
一肝热病-----症状:小便先发黄,腹痛喜卧,身体发热。热邪和正气相争时,就会狂言惊骇,胁肋胀满疼痛,手足躁动,不得安卧;庚辛日病情加重,甲乙日大汗出而热退,如邪气上逆则庚辛日会死。如肝气上逆,则头痛昏晕。(左颊先见红色。)
二心热病---------先感到不高兴,过几天才发热。热邪和正气相争,出现突然心痛,烦闷时时作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日病情加重,丙丁日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则壬癸日死。(客部先见红色)
三脾热病---------先到头重,面颊疼痛,心烦,额部发青,想呕吐,身体发热。热邪和正气相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泄泻,两颔疼痛,甲乙日病情加重,戊己日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则甲乙日当死。(鼻部先见赤色;)
四肺热病-------先突然感到寒冷,汗毛竖起,恶风寒,舌苔发黄,身体发热。热邪和正气相争,则气喘咳嗽,疼痛窜走膺背部,不能长呼吸,头痛难以忍受,汗出怕冷;丙丁日病情加重,庚辛日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则丙丁日当死。(右颊先见红色)
五肾热病-----先感到腰痛小腿发痠,口渴多饮,身体发热。热邪和正气相争,则项痛而强,小腿发冷而且痠软,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颈项疼痛,头晕掉摇不定,戊己日病情加重,壬癸则大汗而热退,如邪气上逆,则戊己日当死。(颐部先见红色。)


睿涵 发表于 2022-3-22 21:39:52

3.22.17、评热病论第三十三讲述了阴阳交、风厥、劳风和肾风几种热病的因理症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阴阳交、风厥、劳风和肾风?逆调论第三十四讲述了脏腑经络之气以顺为常,逆而为病的道理,用自己的语言定义一下阴阳失调(逆)、营卫失调(逆)、脏腑经络失调(逆)。
阴阳交:汗出之后,随即又发热,而且脉搏躁动疾速,不因汗出而衰减,甚至出现胡言乱语,不能饮食,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证.---------邪正在骨肉之间相争,邪气胜过正气,不能饮食则精气没有补充,病邪再滞留不退,生命就会危在旦夕.
风厥: 太阳经为一身之表,首先感受外邪,少阴和太阳为表里关系,少阴经受到太阳经热邪的影响,随之上逆便成为风厥.症状:身体发热,出汗,烦闷,烦闷不因汗出而解,这是风厥.
劳风:劳风发病部位常在肺下.这种病的症状是头项强直,眼目昏眩,唾出粘痰,恶风而身体寒战.
肾风:面部浮肿,目下臃起如卧蚕,影响言语.------正气虚弱,导致邪气侵入人体.肾阳不足,风阳之邪乘虚而入。
逆调论第三十四讲述了脏腑经络之气以顺为常,逆而为病的道理,用自己的语言定义一下阴阳失调(逆)、营卫失调(逆)、脏腑经络失调(逆)。阴阳失调(逆)身体中的阴气和阳气不能达到平衡,身体便不能正常的生化成长。

营卫失调(逆):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脏腑经络失调(逆)各脏腑经络之气不能循着本来的道路上下循行,水气不能循着津液运行的道路而流动。

睿涵 发表于 2022-3-23 21:43:01

3.23今天问题:
18、疟论第三十五讲述了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法,请你根据本篇论述,说说疟疾的发病机理。刺疟篇第三十六讲述了各种疟疾的针刺治疗,同时具体描述了各种疟疾症状,请你说说针刺治疗疟疾的原则是什么,并说说有哪十二种疟疾?

和起来就是:疟疾的病机、常见种类、针刺治疗疟疾的一般原则

1病机:疟疾大都是因为感受风寒,暑热,水气所致。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相互移易转化所致。
2常见种类:
足太阳之疟: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刺足太阴经。
足少阴之疟:刺足少阴。
足厥阴之疟:刺足厥阴。
肺疟: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刺手少阴。
肝疟:刺足厥阴。
脾疟:刺足太阴。
肾疟: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针刺治疗疟疾的一般原则: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睿涵的《素问》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