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发表于 2021-8-31 14:19:32

第十一周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一、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抄写



2、查字正音
荥(ying):,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熒”的省略,表示点点星星的微光。滎,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2/20/20200220115753797003.gif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17331746.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2/20/20200220115759206017.gif(水,水色)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17661468.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2/20/20200220115806814041.gif(,即“熒”的省略,点点星星的微光),表示依稀可见水的微光,意即看不到完整的水面。造字本义:名词,湿地依稀可见的零星小水洼。

扪(men):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双户构成的活板装置。捫,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4023209632.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4023725950.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4023448463.png(手,推)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4023705336.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4023981924.png(門),造字本义:动词,关门双手推门。

3、翻译
黄帝问:我听说九针有九篇,而夫子又从九篇基础上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胜,取上以治下,取左以治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补泻,我也知道了。这些都是由于荣卫偏胜、气血虚实而生成的,并不是邪气从外侵入经脉而发生的。我希望听听邪气侵入经脉之时,使人发病的情况怎样呢?又怎样取穴治疗呢?
歧伯回答说:圣人制定治疗法则,必定应于天地自然的变化,所以天有二十八宿,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如天地之气温和,则十二经水安静平稳;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涩不流;天暑地热,则经水沸腾扬溢;暴风骤起,则经水波涛汹涌。同样,病邪侵入经脉,寒邪则使血行滞涩,热邪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虚邪侵入,也像经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也会波涌隆起,虽然血气在经脉中还是有规则地流动,但其行至寸口处,指下的感觉,则时大时小,大即说明病邪盛,小即说明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规律,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应该进一步用三部九候的方法检查,一旦察知邪气所在,就应早治,阻止它进一步发展。在吸气时进针,勿使气逆;要留针静候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吸气时捻针,以得气为目的;等病人呼气时,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法。

黄帝问:不足之虚证,怎样用针刺补益呢?
歧伯说:首先用手抚摸寻找到穴位;然后用手指按压穴位,使邪气消散;再用手指推循揉按穴位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使脉络怒张;左手掐正穴位,右手下针;待气脉流通而出针,出针时,右手拔针,左手按闭孔穴,不让正气外泄。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候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就像等待贵客一样,忘记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守护,等病人吸气的时候,拔出其针,那么正气就不能外泄了。出针以后,应分别在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叫补法。

黄帝问:怎样候气呢?
歧伯说:当邪气离开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如江水之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所以说:邪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后要用针刺克服它,但不要在邪气冲盛时用针泻之。真气,就是经脉之气,正邪冲突,真气大虚,这时用泻法,反使经气大虚,所以说:在邪气方来正盛的时候不可用泻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诊候邪气不能审慎全面,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又回来,那病就更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离去,不可再用泻法追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至之时,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邪就不容易消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像扳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像敲击木椎,顽钝不灵。所以说:识得机微之道的,毫不迟疑;不知机微之道的,纵然时机已到,亦不会下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问:怎么补泻呢?
歧伯说:这就是攻邪,应该抓紧时间刺出盛血,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立即就会好。

黄帝说:说得好!如果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怎样诊察呢?
歧伯说:仔细扪按循摸,根据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诊察三部九候看他的左右上下各部是否协调,及是否有特别衰弱之处,就可以知道病在哪一脏腑,待其气至而刺了。不懂三部九候,则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下部脉(地)以诊察下,从上部脉(天)以诊察上,从中部脉(人)以诊察中,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判定疾病在三部的哪一部。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候,以了解病脉之处,虽然有大病为害,医生也不能事先防止。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大惑”,反而会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证当作虚证,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耗夺正气,使顺证变成逆证,使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经人带来最大的祸殃。不知三部九候的医生,是不能长久的。不懂得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不攻邪气,反伤正气,就断绝了病人的性命。病邪刚侵入人体,没有固定部位,推它就向前,引它就停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马上就能好。

4、心得
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取上以治下,取左以治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补泻。解决问题,不仅仅在问题本身,仅在问题之中去钻研,而是在问题之外的地方解决。问题总是与其他地方相联系的,能识别问题,不局限于问题,在问题之外整体的考虑,补泻于荥输,整体之间的通道是畅通的。在问题中解决问题,可能会陷入进问题内部,解决问题的也成为问题,问题1加问题2。能识别时在问题中,又不在问题中,找到问题之外解决的通道与原理,补泻荥输。 这种思维方式,类似于五行中的相生相克,每一个位置出现的问题,可以根据生克的对应补泻荥输,用补治虚,用泻治实。
天地温和,经水安静;天寒地冻,经水凝泣;天暑地热,经水沸溢;卒风暴起,经水波涌陇起。天地之间的自然变化类比到人的血气运行,寒滞,热流利,虚邪陇。似乎也可以类比到人的情绪状态,寒滞,抑郁之类,热流利,躁狂怒之类。邪入于阳则狂,入于阴则痹(滞)。
侯气。越发感觉针刺的神奇。邪气冲盛时不可用针泻,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间不容发,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心不舍神,机微之道不可不察。
离合。真气与邪气尚未结合,早用泻法;已经结合,诊察三部九候之虚实而调之。

static/image/hrline/3.gif
二、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抄写


2、查字正音
消瘅(dan):即消渴病。消,消耗。瘅,内热。
亟(ji):急也。
緛(ruan):挛缩。
掖:通腑。
蹠(zhi)跛:瘸足。蹠,足了。跛,行不正而偏废也。

3、翻译
黄帝问:什么叫虚实?
歧伯回答说:邪气正盛,就是实证;精气不足,就是虚证。

黄帝问:虚实的情况怎样?
歧伯说:肺主气,气虚,就是肺脏先虚;气上逆,两足必寒。肺虚若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存;若遇相克之时,病人就会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也是如此。

黄帝问:什么叫重实?
歧伯说:所谓的重实,是说大热病人,邪气甚热,而脉象又盛满,这就叫重实。

黄帝问:经络俱实,情况怎样?怎么治疗?
歧伯说: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口脉急而尺肤驰缓,经和络都应该治疗。所以说:脉象滑利的象征气血旺盛,为顺;脉象涩滞的象征气血虚衰,为逆。一般所谓虚实,都是从事物表现于外的不同生命状态的种类开始判断的,如万物有生气则滑利,万物欲死则枯涩,所以一个人的五脏骨肉滑利,证明精气充足,生气旺盛,可以长寿。

黄帝问: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情况怎样?
歧伯说: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滑利而尺肤寒凉。秋冬季见这样现象,为逆;在春夏之时见这样现象,为顺,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黄帝问:经虚络满的情况怎样?
歧伯说: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缓而涩滞。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生。

黄帝问:怎样治疗这种病呢?
歧伯说:络满经虚的,灸阴经刺阳经;经满络虚的,刺阴经灸阳经。

黄帝问:什么叫重虚?
歧伯说:脉虚、气虚、尺虚,称为重虚。
黄帝问:怎样辨别呢?
歧伯说:所谓气盛,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而行动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像这种情况,脉象滑利的,虽病可生;脉象涩滞的,就要死亡了。

黄帝问:寒气突然上逆,脉象盛满而实,结果会怎样呢?
歧伯说:脉象实而滑利的,可生;脉象实而逆涩的,会死。

黄帝问: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发热,结果会怎样呢?
歧伯说:这种病,在春秋之时可生,若在冬夏就会死。有一种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体发热的,也会死。

黄帝问:身体肿满的,会怎样呢?
歧伯说:所谓身形肿满是指脉象急而大坚,而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适应。像这样,顺则可生,逆则主死。

黄帝问:什么叫顺则可生,逆则可死?
歧伯说:所谓顺,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足厥冷。

黄帝问:妇人新产而患热病,脉象悬小,结果怎样?
歧伯说:手足温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的,就要死亡。
黄帝问:妇人新产,感受风热,喘息有声,张口抬肩,它的脉象怎样?
歧伯说:喘息有声,张口抬肩的,脉象应实大。如脉象见缓和的,可生;如实大而弦急的,就要死亡。

黄帝问:肠澼中赤痢的,变化怎样?
歧伯说:下痢发热的,主死;身寒不发热的,主生。
黄帝问: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
歧伯说: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黄帝问:痢疾下脓血的,变化怎样?
歧伯说:脉悬绝者主死;滑大者主生。
黄帝问:痢疾,不发热,脉象也不悬绝,结果如何?
歧伯说:脉象滑大者主生,脉象悬涩者主死,根据五脏相克的时日来预测死期。

黄帝问:癫疾的情况怎样?
歧伯说:脉象搏击而大滑的,经过一段时间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的,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问:癫疾之脉,虚实变化怎样?
歧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黄帝问: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
歧伯说:脉象见实大的,病程虽长久,但可以治愈;如脉象悬小而坚的,病程久了,就不可治。

黄帝说: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得出来呢?

黄帝说:春天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天治病多取各经的输穴,秋天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天主闭藏。闭藏的,治病应多用药物,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痈疽等病,是片刻也不能徘徊犹豫的。痈毒初起,不知它发在何处,按又按不到,疼痛忽作忽止,这时可在手太阴经穴针刺三次,和颈部缨脉左右各二次。腑痛的病人,周身高热,应该针刺足少阳经穴五次;针后,热仍然不下,可针手厥阴心包经穴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大会各三次。急性痈疽,筋肉挛缩,随着痈疽的分肉而痛剧,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腧穴。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旁三寸的少阴肾俞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刺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仓穴各三次。刺治癫痫惊风,要针五条经脉的穴位,刺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刺太阳的经穴各五次,刺手少阴通里穴旁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大凡诊治消渴、中风仆倒、半身不遂、痿厥、气粗气、喘逆等病,如是甘食美味的肥胖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造成的疾病。噎膈则气闭不行,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疾病。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闭塞不通,都是因为情绪突然激动,逆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外中风邪,风邪留恋不去,伏而化热,消烁肌肉,极为明显。两脚偏跛,是风寒湿侵袭而形成的疾病。

黄帝说:黄疸、骤然剧痛、癫疾、厥狂等证,是经脉之气久逆于上,不能下行所致。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致。

4、心得
邪气(风寒暑湿之邪)盛则实,精气夺(正气不足)则虚,疾病虚实的基本病机。
攻邪。此邪新客,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迎其气而泻之。病邪刚侵入人体,没有固定部位,推就向前,引就停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马上就能好。攻邪的关键在于防微杜渐,在邪气刚入之时就要泻之。慎“大惑”,三部九候,病之进程机理不能有惑。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三、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1、抄写



2、查字正音
肠澼(pi):痢疾。

3、翻译
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即脾胃二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这是什么道理呢?
歧伯回答:脾属阴经,胃属阳经,二经循行的路线不同;或虚、或实,或顺、或逆,也各不相同;或者从内,或者从外,发病的原因又不同,所以病名也就不同了。

黄帝说:希望听听不同情况。
歧伯说:阳属天气,为人体的外在护卫;阴属地气,为人体的内在营养。外邪有余多犯阳经,所以阳道常实;内伤不足多伤阴经,所以阴道常虚。所以贼风虚邪伤人时,阳分首当其冲;而饮食不慎,起居失调,阴分独受其害。外表受病,就传入六腑;内里受病,就传入五脏。邪入六腑,就会发热,不能安眠,喘促;病在五脏,就会胀满发闷,飱泄,经过一段时间,会成为痢疾。喉是管呼吸的,所以主天气;咽是管进食的,所以主地气。阳经易感风邪,阴经益感湿邪。三阴之经脉,是由足上行至头,由头而下循臂至手指尖端;三阳之经脉,是由手上行至头,再下至足。所以阳经的病邪,先上行到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向下行到极点,再向上行。因此外感风邪,多在上部;外中湿气,多在下部。

黄帝问:脾一有病四肢就不能正常活动,是什么道理?
歧伯说:四肢都从胃接受营养之气,但是胃气不能直达到四肢,必须通过脾的运化,水谷津液才能布达于四肢。如今脾有病了,不能把胃的水谷津液输送出去,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一天一天地衰弱,经脉不利,筋骨肌肉也因无营养之气来充实,所以四肢就不能活动了。

黄帝问:脾脏不能单独主一个时季,是什么原因?
歧伯说:脾属土而位居中央,它经常从四时里分旺于四脏,就是在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里,不能单独主一个季节。脾脏经常为胃土转输水谷精气,土生养万物而取法天地自然的规律,脾为人体的土,它布散的精微,从头至足,无处不到,所以不单主一个季节。

黄帝问:脾和胃通过一膜相连,为什么能够给胃运行津液呢?
歧伯说:足太阴脾经,就是三阴经。它的经脉环绕于胃,连属于脾,联络咽喉,所以太阴经脉能够运输阳明之气,进入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是足太阴脾经之表,是五脏六腑的营养之海,所以胃经也能运输太阴之气,进入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都能借助脾经而接受阳明的水谷精气,因此说脾能为胃运送津液。四肢不能接受水谷之气的滋养,一天天地衰弱,阴经脉道不通利,筋骨肌肉无力滋生,所以就痿废不用了。

4、心得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文中阳指肌表阳气,阴指内在阴气。在家庭中,男为阳主外,女为阴主内。阳道实,天行健自强不息,实;阴道虚,地势坤厚德载物,虚。家庭作为整体所遭受的贼风虚邪(外在考验,变动),阳受之,男为主外首当其冲受之,承担考验,保卫家庭,担当家庭的卫气。食饮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女主人照顾家庭,食饮起居均在这范畴。足太阴脾经(脾)为里,足阳明胃经(胃)为表,一表一里;胃为受纳腐熟,犹如男主人以家族之名将一家人包纳在一起,脾为运化输送,犹如女主人将一家人相连在一起。胃受纳腐熟的水谷精微(男主人)能够昭明于外,全靠脾之气(女主人)的运行布散,胃气不能直接达到四肢。脾为神脏,西医中无这个器官,确实虚,阴道则亦虚,运行布散形之不形,从头至足无处不到,不以时季为分。脾之气(女主人)需有胃受纳腐熟的精气(男主人)为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锅里有碗里才会有,男主外运行的成果是实有,实实在在的家庭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确实实,阳道则亦实。阴阳,胃脾,表里,男女,缺一不可,互为依靠,互相成就。
static/image/hrline/3.gif
四、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1、抄写


2、查字正音
逾垣(yuan):翻墙而过。逾,翻越。垣,墙。
詈(li):骂,责骂。

3、翻译
黄帝问: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厌恶人声与火光,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受惊,却不为钟鼓的声音惊动。听到木音就惊惕,是为什么?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歧伯回答说:足阳明是胃的经脉。胃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是因为土恶木克。
黄帝问:好!那么恶火是为什么呢?
歧伯说: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就发热,热重所以恶火。

黄帝问:他厌恶见人是什么道理?
歧伯说:足阳明经气上逆,则喘促,心中郁闷,心中郁闷所以不喜欢见人。
黄帝说: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为什么呢?
歧伯说:经气厥逆如果累及于五脏,就会死,若仅连及经脉,则可生。

黄帝问:好!病情严重的,脱掉衣服,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喊唱歌,有的几天不吃不喝,还能翻墙上屋,所上之处,都是其平素所不能的,发病时反而能上去为什么呢?
歧伯说:四肢是阳气的根本。阳气盛则四肢充实,四肢充实所以能够登高。

黄帝问:病人脱掉衣服而乱跑,为什么?
歧伯说:身体热盛,所以脱掉衣服,到处乱跑。
黄帝问:病人胡言乱语骂人,不分亲疏远近而胡乱唱歌,为什么?
歧伯说:阳热亢盛,使病人神志失常,胡言乱语,辱骂别人,不分亲疏,不想吃饭,不想吃饭,所以到处乱跑。

4、心得
阳热亢盛,邪入于阳则狂,足阳明经为阳,狂症失常。脱衣,唱歌,胡言乱语骂人,不分亲疏,到处乱跑都是发散,升发的阳症。











                                                





刘丹 发表于 2021-9-6 11:24:09

第十二周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一、热论篇第三十一

1、抄写


2、查字正音
谵(zhan)言: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荣卫:营气、卫气。荣,通营。

3、翻译
黄帝问道:一般所谓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有的痊愈了,有的死亡了,死亡的都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大约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我不知其中的缘故,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答道:足太阳经,是诸阳联属会合之处。它的经脉上连风府,所以能够为诸阳主气。人为寒邪所伤,就要发热,如果单是发热,即使热得很厉害,也不会死。但假如阳经、阴经同时感受寒邪为病,就必然死亡。

黄帝道:希望听听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第一天,太阳经感受寒邪,所以头项疼痛,腰脊僵硬。第二天,病邪传到阳明,阳明经主肌肉,它的经脉挟鼻,络于目,所以身热、目疼、鼻干,不能安卧。第三天,病邪传到少阳,少阳主胆,它的经脉循行于两胁,络于两耳,所以胸胁疼,耳聋。如果三阳经络都已受病,但还没有传入到脏腑里的,可以用发汗来治愈。第四天,病邪传到太阴,太阴经脉分布于胃,络于咽嗌,所以腹胀满,咽嗌发干。第五天,病邪传入少阴,少阴经脉通肾、络肺,连系舌根,所以口燥,舌干而渴。第六天,病邪传入厥阴,厥阴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烦闷、阴囊紧缩。如果三阴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了病害,营卫不运行,腑脏不通畅,那就要死了。

如果不是两感于寒邪,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减轻,头痛也就会稍好一些。到第八天,阳明病会减轻,身热也会渐渐消退。到第九天,少阳病会减轻,耳聋也会好转而能听到点声音。到第十天,太阴病会减轻,胀起的腹部也会平软得和往常一样,就想吃东西了。到第第十一天,少阴病会减轻,口不渴了,也不胀满了,舌也不干了,还会打喷嚏。到第十二天,厥阴病减轻了,阴囊也松缓下来,少腹部也觉得舒服,邪气全退了,病也就好了。

黄帝又问: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治疗的方法,应根据脏腑经脉的症状,分别施治,疾病就会日渐衰退。受病未满三天的,可以通过发汗治愈; 病已超过三天的,可以通过泻下治愈。

黄帝道:热病已经好了,常常遗有余热,为什么?
岐伯说:凡是余热,都是因为发热重的时候,还勉强吃东西造成的。像这样,病虽然已经减轻,可是余热未尽,于是谷气与余热搏结在一起,所以就有余热现象。
黄帝说:说得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呢?
岐伯说:只要根据病的或虚或实,而分别给以正治和反治,病就会好的。
黄帝道:患了热病有什么禁忌呢?
岐伯说:患热病的,如果稍好些,马上吃肉类食物,就会复发,如果多吃谷食,也会有余热,这就是热病的禁忌。

黄帝道:假如两感于寒的病人,它的脉象和症状怎样呢?
岐伯说:两感于寒的病人,第一天太阳和少阴二经都患病,就有头痛、口干、烦闷而渴的症状;第二天阳明与太阴二经都患病,就有腹满、发烧、不想吃东西,语无伦次的症状; 第三天少阳与厥阴二经都患病,就有耳聋、阴囊紧缩、厥逆的症状。如果再发展到水浆不入口,昏迷不醒,第六天就得死。
黄帝说:病情发展到五脏都已损伤,六腑不通,营卫不和的地步以后,三天之后就死亡了,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阳明经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这一经血气与邪气都盛,正邪相搏病人容易神志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经气已尽,所以就死亡了。

凡伤于寒邪而变成温病的,在夏至以前发病的叫做温病;在夏至以后发病的叫做暑病。暑病应当发汗,使热从汗出,而不能止汗。

4、心得

1、又讲到三阴三阳,提到三阴三阳就会和对应的开阖枢。重新理解了一下开阖枢。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根,故为都。人体水分泻下前停留于此,水来土囤,故有州意;人体水分由火之气化于此,如同大地清气上升为云,云遇寒降下为水,完成天地相交。膀胱经是十二经络中的主要作用是升发人体的阳气,人体有没有精气,依赖于膀胱经是不是通畅,在不通的时候,运动也能达到升发阳气的效果,一出汗,也气化了,会感觉轻松,动则生阳。足太阳从头至足,一身督脉背俞遍布,晒背,运动,阳气升发,最大的阳气出处为开。
足少阳胆经,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为枢。
足阳明胃经,胃,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受纳腐熟水谷,阳气处于关闭状态,不再对外释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为合。吃完饭有点困,阳气关闭于此进行消的过程。
足太阴脾经,脾作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升清,将阳经合后的胃里的东西,变成可被人体吸收的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全靠脾正常司职,它是需要完全开放吸收的,因而是阴经的开。
足少阴肾经,肾,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主骨主髓造血,将脾输送的精微物质变成血,不如太阴完全不加以选择的开放吸收,造血不是所有的精微物质,都能达到造血的材料,因而是枢的半开合。
足厥阴肝经,肾造完血,给肝,肝藏血,肝经处于合的状态,将阴血储藏起来,为身体所用。厥是气闭,昏倒的意思,厥阴,把阴血关闭保存。
2、三阳经脉在运行时,三阴经脉也在受着影响,表里关系。
3、热病属于伤寒一类。入于阳则狂,入于阴则痹。


static/image/hrline/3.gif
二、刺热篇第三十二
1、抄写


2、查字正音
颔(han):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低头且欲言又止。頷,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712995850.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712982225.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713737701.png(含,低头欲言又止)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713730006.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713789994.png(頁,头部),表示点头示意。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713448946.png将金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713737701.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713298716.png,将金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713789994.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713906945.png。造字本义:动词,轻轻点头示意。

膺(ying):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應”的省略,表示合拍、回应。膺,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529872479.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529311201.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529736814.png(雁,即“應”的省略)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529396605.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529921089.png(月,即“肉”的变形,借代身体),表示身体中容易感应的部位,即心胸。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529928599.png将金文字形中的“雁”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529736814.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1/1/11/20210111075217243904.gif。造字本义:名词,胸腔心室,容易感应情绪起伏的部位。

痠(suan):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酸”的省略,表示因醋的刺激牙根麻痹发软。痠,楷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07756711.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07597505.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07463181.png(疒,疾病)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0721787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07651143.png(夋,“酸”),比喻因健康不佳而身体酸软。造字本义:形容词,筋骨似痛非痛,身体麻胀疲软,难以支撑。

澹(dan):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瞻”的省略,表示远眺预警。澹,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0620398295.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0620633279.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0620411771.png(水,水域)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0620104689.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0620388374.png(詹,即“瞻”,远眺预警),表示远眺中的水面。籀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0620490745.png、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0620123303.png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远眺中的水面平静无浪。

3、翻译
肝脏发生热病,小便先发黄,腹痛,喜卧,身体发热。热邪和正气相争,就会狂言惊骇,胁肋胀满疼痛,手足躁动,不能安卧;遇庚辛日病情加重,遇甲乙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庚辛日会死。刺治足厥阴和足少阴两经。如果肝气上逆,则头痛昏晕,这是热邪由肝脉上冲牵引头部所致。

心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不高兴,过几天才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出现突然心痛,烦闷,时时作呕,头痛、面赤、无汗;遇壬癸日,病情加重,逢丙丁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壬癸日当死。刺治手少阴和手太阳两经。

脾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头重,面颊疼痛,心烦,额部发青,想呕吐,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颔疼痛,遇甲乙日,病情加重,遇戊己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甲乙日当死。刺治足太阴和足阳明两经。

肺脏发生热病,病人先突然感到寒冷,汗毛竖起,恶风寒,舌苔发黄,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胸膺背部,不能长呼吸,头痛难以忍受,汗出怕冷;遇丙丁日,病情加重,遇庚辛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丙丁日当死。刺治手太阴和手阳明两经,使其出血如黄豆大,立即痊愈。

肾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腰痛,小腿发痠,口渴多饮,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项痛而强,小腿发冷而痠软,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颈项疼痛,头晕掉摇不定,遇戊己日,病情加重,遇壬癸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邪气上逆,戊己日当死。刺治足少阴和足太阳两经。以上所说的诸脏大汗出,都是在五脏各自当旺之日,正胜邪退,故可汗出而愈。

肝热病人,左颊先见红色;心热病人,额部先见红色;脾热病人,鼻部先见赤色;肺热病人,右颊先见红色;肾热病人,颐客先见红色。疾病尚未发生,见到面部的红色,就针刺治疗,这叫治未病。热病刚开始,只表现在五脏部所,疾病尚轻浅,及时治疗,到所胜之日,就可痊愈;如果刺治反了,势必延长病程,以致过“三周”才能病愈,如果治疗一再失误,就会死亡。热病应当汗出,到所胜之日,才能够汗大出而痊愈。

凡治疗热病,应让病人饮用凉饮,然后针刺,必须使病人少穿衣服,居处清凉,这样才能使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的,手足躁动不安的,应刺足少阳经,补足太阴经。病情较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开始时手臂疼痛的,应刺手阳明、手太阴两经,汗出而热止。热病起始于头部的,刺足太阳经,汗出而热止。热病起始于足胫的,可刺足阳明经,汗出而热止。热病先感觉身体沉重,骨节疼痛,耳聋、嗜睡,当刺足少阴经,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昏眩冒而后发热,胸胁胀闷的,应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两经。

太阳经脉的病,红色显现于两颧骨,是热病的象征,如果荣色未恶,只要得汗,至其当旺之时,就可痊愈。如果同时又见到厥阴经的脉证,那么死期不过三日,因为热病已内连肾脏,兼见少阳脉色。少阳经脉的病,红色显现于面颊前方,是热病之征,如果荣色未恶,只要得汗,至其当旺之时,就可痊愈,如果同时兼见少阴经的脉证,那死期就不过三日。

治疗热病的腧穴:第三脊椎下,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主治肝热病;第六脊椎下,主治脾热病;第七脊椎下,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既取上部腧穴以泻阳邪,又当取下部腧穴以补阴气,所以在下取尾骶骨处的长强穴。颈项第三椎以下的凹陷中央,是大椎穴。如面颊红色由下上逆到颧骨的,为大瘕泄;红色自颊下行至颊车的,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部的,为胁肋痛。红色见于颊上的,病在膈上。

4、心得
肾脏(水)发生热病症,遇戊己日(土),病情加重(土克水),遇壬癸日(水)则大汗出而热退,大汗出在肾脏当旺之日,同属水,如邪气上逆,戊己日(土)当死,死于其所不胜。刺治足少阴和足太阳两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肾膀胱表里)。五脏热病均可以用当旺之日汗出生,死于其所不胜解释。



























刘丹 发表于 2021-9-13 10:51:37

第十三周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逆调论篇第三十四疟论篇第三十五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一、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抄写



2、查字正音
禆(bì):补益。
胕(fú):浮肿。
庬(máng)然:肿起貌。
偃(yǎn):偃,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814982637.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81418289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814609228.png(隐匿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81463121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814989338.png(日,丽日)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81463121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814670729.png(女,侍女),表示在风和日丽的隐匿处休息娱乐。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814738685.png加“人”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814724713.png,强调人的活动。造字本义:动词,在宜人的户外隐匿处卧倒休息。


3、翻译
黄帝问:有患温热病的,汗出之后,随即又发热,而且脉搏躁动疾速,不因汗出而衰减,甚至出现胡言乱语,不能饮食,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证。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人体所以能够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现在邪正在骨肉之间相争而能够出汗,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就应该能进食而不再发热。再发热的,是邪气还在;汗是精气所化。现在汗出而又发热,是邪气胜过正气。不能饮食,则精气没有补充,病邪再滞留不退,生命就会危在旦夕了。《热论》中曾说过:汗出而脉躁盛的,是死证。现在脉象与出汗不适应,可见精气不能战胜其病邪,死亡的征象已经很明显了。胡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的也是死证。现在出现了三种死候,却不见一线生机,虽然有时病情稍有减轻,但必死无疑。

黄帝问:有的病人身体发热,出汗,烦闷,烦闷不因汗出而解,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汗出而身体发热的,是感受了风邪;汗出而烦闷不解的,是由于下气上逆。这种病,名叫做风厥。
黄帝说:希望详细听听。
岐伯说:太阳经主宰一身诸阳之气,为一身之表,所以首先感受外邪,而少阴和太阳为表里关系,少阴经气受到太阳经热邪的影响,随之上逆,随之上逆便成为厥。
黄帝问:怎样治疗?
岐伯说: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的穴位,并内服汤药。

黄帝问:劳风病是怎样的?
岐伯说:劳风发病部位常在肺下。这种病的症状是头项强直,眼目昏眩,唾出粘痰,恶风而身体寒战,这就是劳风病。
黄帝问:怎样治疗?
岐伯说:首先要引导太阳经气,疏通郁闭,以通利肺气,使其呼吸调畅,俯仰自如。青年人,三日可以病愈;中年人,五日可以病愈;而老年人或精气衰减的人,须七日才能痊愈。这种病人,咳出的青黄色痰液,颜色如脓,凝结成块,大的如弹丸,这种痰应使之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不能排出,就要伤肺,肺脏受伤,就会死亡了。

黄帝问:有患肾风的病人,面部浮肿,目下臃起如卧蚕,影响言语,这种病可以针刺吗?
岐伯说:如果是虚证不能用刺法。不应针刺法而误刺,五天后,邪气必然传导,甚而加重病情。
黄帝问:邪气到来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邪气到来时一定出现气短,时常发热,热从胸背上至头部,汗出,手热,口干口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走困难,若是妇女则停经,胸中烦闷,不能进食,也不能仰卧,仰卧则咳嗽,这种病又叫风水,在《刺法》篇中有详细的论述。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邪气侵犯人体,是因为他的正气必定虚弱。肾阴不足,风阳之邪就乘虚侵入,所以气短,时常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小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胃中不和。仰卧后咳嗽加剧,是水气上迫肺脏。一般有水气病的,目下必先出现微肿。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
岐伯说:水属于阴,目下也属阴,腹部为至阴脾脏所居之处,所以腹中有水,必然目下浮肿。心气上逆,所以口苦舌干,不得仰卧,仰卧就咳吐清水。一般水气病,不能仰卧,仰卧后会惊悸不安,惊悸会使咳嗽加剧。腹中鸣响,病因是胃肠中有水气。如果波及到脾脏,就烦闷而不能饮食。食物不进,是胃脘阻隔。身体沉重行走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循行于足胫部。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胞脉闭塞不通。胞脉属于心脏,而下络胞中。现在水气上逆,逼迫肺脏,心气不能下通,所以月经就不来了。
黄帝说:讲得好!

4、心得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胡言乱语,神志失常死证之一。
邪之所凑,其所必虚。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必定虚弱。
这篇有风,有汗,有唾液,就把五脏之恶与水液复习一下。心恶热(主汗液),肺恶寒(主涕液),肝恶风(主泪液),脾恶湿(主涎液),肾恶燥(主唾液)。
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重复发热邪气胜过正气。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邪气退而精气胜。



static/image/hrline/3.gif
二、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抄写



2、查字正音
常:通裳。
挛:拘挛。
冻栗:寒冷战栗。

3、翻译
黄帝问:人体不因为衣服穿得过多而温热,然而出现发热、烦闷,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阴气虚少,阳气偏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黄帝问:有的人不是由于衣服单薄而受寒,也不是体内素有寒气,却感到寒冷从体内产生,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这种人多痹气,阳气虚弱,阴气偏盛,所以感到身体寒冷像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黄帝说:有的人四肢发热,遇到风寒,热得更厉害,如同火烤一般,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这种人阴气虚弱,阳气偏盛。四肢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以致阴气更虚少,阳气更亢盛,衰弱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以致阳气独旺。阳气独旺,便不能生化成长,阳气独胜则生机停息。遇风如同火烤的人,肌肉会逐渐消瘦干枯。

黄帝问:有的人身体寒冷,即使用热水温熨或烤火,仍不觉热;虽多穿衣服,也不能温暖,但并不寒战,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这种人,肾气平素偏胜,从事水中作业,致使太阳经气虚衰,肾中脂液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枯耗不长。肾是水脏,而生长骨髓,如果肾的脂膏不生,骨髓就不能充满,以致感到寒冷至骨。之所以不发生寒战,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肾是孤脏,一个肾水不能制胜肝心二阳之火的缘故,所以不发生战栗,病名叫骨痹,这种人必然骨节拘挛。

黄帝问:有的人,他的皮肉麻木沉重,虽然穿棉衣,仍然麻木不减,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荣气虚弱,会使皮肉麻木不仁;卫气虚弱,则肢体不能举动;荣卫俱虚,则既麻木不仁,又举动不便,肌肉就更加麻木沉重了。如果人的形体与神志活动不相适应时,就必然死亡。

黄帝说:患气逆的人,有的不能平卧,而且呼吸有喘鸣音;有的虽然不能平卧,但呼吸却没有喘鸣音;有的起居如常,然而呼吸喘促有声;有的能够平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卧,也不能行动,却气喘;有的不能卧,卧则气喘。这些情况,是什么脏腑病变而发生的?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说:不能卧而喘息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经脉之气,本来是下行的,现在逆而上行,所以就喘息有音了。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下行。如果阳明经气上逆,胃气就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就不能平卧。《下经》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起居如常而喘息有音的,是肺的络脉气逆,络脉之气不能随经脉之气上下循行,所以其气留滞经脉而不行于络脉。但络脉使人发病比较轻,所以虽然喘息有声,但起居如常。不能平卧,卧则呼吸喘促的,是水气犯肺。水气是循着津液运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司津液,现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泛而侵肺,所以气喘而不能平卧。
黄帝说:讲得好!

4、心得
阴气少而阳气胜,热而烦满。阳向上,阴向下,阳扩张而阴少不足以平衡,烦满。
精气行于经者,乃能荣气。卫气由肺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皮肤表面。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三、疟论篇第三十五
1、抄写


2、查字正音
颔(han):下颏骨。
膂(lu):脊椎骨。
骶(di)骨:尾骶骨。
熇熇(he):热炽盛的样子。
漉漉(lu):汗出不止貌。


3、翻译
黄帝问:疟疾都是感受风邪而发,它的休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使毫毛竖立,继而四体欲得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颏鼓动,腰脊疼痛,寒冷过去,接着全身发热,头痛欲裂,口渴喜欢冷饮。
黄帝说:是什么邪气引起的?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这是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相互移易转化所致。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颔鼓动;太阳经气虚,就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气寒冷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感觉寒冷;阳气盛则发生外热,阴气盛则发生内热,外内都发热,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潜藏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即是邪气居留在荣气的处所。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之气,汗出感受风邪,以及洗澡受凉,风寒之气停留在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黄帝问:疟疾有隔日发作的,为什么?岐伯说:这是因为邪气滞留较深,向内迫近于阴分,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滞留于里,阴邪与阳气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日发作。
黄帝说:讲得好。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后,或逐日提前的,是什么邪气使然?岐伯说:邪气从风府侵入后,循脊骨下移,卫气是一昼夜大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比一天迟,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脊骨的缘故。卫气聚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张,腠理开张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则发病,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二十六日进入脊内,流注于伏冲脉;邪气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天突穴,因为邪气一天天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比一天早。隔日发病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五脏,模连膜原。它所运行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并与卫气同时外出,所以隔天发作一次。
黄帝说:夫子说卫气每运行至风府时,腠理开张,腠理开张则邪气乘机而入,邪气入则病发作。现在又说卫气与邪气相遇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么发病时,邪气就不一定正好在风府,而每日发作,是什么道理?岐伯说:这是指邪气侵入头项,沿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不同的部位,所以邪气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邪中头项的,卫气循行至头项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循行至背部而病发;邪中于腰脊的,卫气循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循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循行之处,与邪气相合,病就发作。所以风邪侵袭人体没有固定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张,邪气得以凑合,就是邪气袭入的地方,就是风府。
黄帝说:讲得好!风病和疟疾相似,属同一类,风病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时,为什么呢?岐伯说:风邪为病滞留在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疾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黄帝问:疟疾发作,先寒而后热的,是什么道理?岐伯说:夏天感受了大暑之气,而汗大出,腠理开泄,再遇着寒凉水湿之气,就潜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于风邪,就成为疟疾了。水寒,是阴气;风邪,是阳气。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疟疾按时发作,这名叫寒疟。
黄帝问: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是什么道理?岐伯说:这是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也是按时发作,名叫温疟。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是因为阴气先亏损,因此阳气独旺,发作时,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要想呕吐,这名叫瘅疟。
黄帝说:医经上说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今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而疟疾的寒冷,用热水或烤火,也不能温暖;等到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凉爽,这些都是有余不足之类。在这个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才可以刺治,这是什么道理?希望听听。岐伯说:医经上说过,高热时不能针刺,脉象纷乱时不能针刺,大汗不止时不能针刺,因为这时邪气正盛,不可立即治疗。疟疾刚发作,阳气并于阴分,此时是阳盛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等到阴气逆乱已极,势必复出于阳分,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分虚而阳分盛,所以先热而口渴。因为疟疾并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疟疾感受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热到极点,则阴寒之气至;寒到极点,则阳热之气至,发作时,其热如烈火,其寒如狂风暴雨不可阻挡。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盛极之时,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也必须受伤,应该乘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疟疾未发,阴气尚未并于阳分,阳气尚未并于阴分的时候,进行调治,则正气能够安宁,而邪气可以消灭。所以医生不在疟疾发作时治疗,因为此时正邪交争,邪气正盛。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攻治呢?时间的早晚,如何掌握?岐伯说:疟疾将发,阴阳也将要相移,它必从四肢开始。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必病之先,以绳索牢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牢缚之后,详细审察络脉,发现孙络充实而淤血的,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治法。
黄帝问:疟疾在未发作的时候,情况怎样?岐伯说:疟气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当邪气在阳分之时,则发热而脉象躁急;邪气在阴分之时,则发冷而脉象安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已虚衰,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停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则病情发作。
黄帝问:有的疟疾间隔二日,或隔数日才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么缘故?岐伯说:隔日发作的,是因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止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阴阳更替相胜,阳胜于阴则热甚,阴胜于阳则寒甚,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问: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的疟疾,并不如此,是什么道理?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有些疟疾症状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如在秋天发病的,却寒冷较重;在冬天发病的,却寒冷较轻;在春天发病的,多恶风;在夏天发病的,汗出得很多。
黄帝问:患温疟和寒疟的,邪气滞留在哪里?停留在哪一脏?岐伯说:温疟是冬天感受风寒,寒气潜藏在骨髓之中,到春天阳气生发之时,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因遇到暑热炽盛,使人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或劳力过甚,邪气与汗一齐外出。这种病邪原来潜伏在肾,所以邪气从内而出于外。这种病,阴气虚弱,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而衰,则邪气又重新入阴,邪入阴则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
黄帝问:瘅疟的情况怎样?岐伯说:瘅疟是因为肺脏素有热气,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不能发泄,再加上劳力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侵入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就发病了。邪气没有进入阴分,所以只热不寒,病邪内伏于心脏,而外出则滞留在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瘅疟。黄帝说:讲得好!
4、心得
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阴应是下行,这里是上行。阳应是上行,这里是下行。这里可作家庭中父母阴阳倒置的模型,阴上阳下。在运行中,阴上行至极下行,阳下行至极上行,这个极,很有意思,应该是家庭运行中的隐形规则,上行或下行到一个点,就会发生转折,以平衡家庭的运行,使家庭不破碎。是倒置的模式,也有各自家庭运行的规则。虚实更作,权力更作,在极上发生的变化,移交权力,虚者变实者,实者变虚者。阳阴相移,阳并于阴,阴并于阳,服从与并。

























刘丹 发表于 2021-9-21 19:31:55

第十四周刺虐篇第三十六气厥论篇第三十七咳论篇第三十八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一、刺疟篇第三十六
1、抄写



2、查字正音
熇(hè)熇暍(yē)暍:皆热势炽盛貌。
郄(xì)中:即委中穴,在膝弯中央横纹中。
解㑊(yì):懈惰,身体倦怠无力。解,通懈。
悒(yì):不畅貌。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挹”的省略,古代同“抑”,表示抑制。悒,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1545098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15859674.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15729724.png(心,欲望)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15409005.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4915231491.png(邑,“挹”,抑制),表示抑制欲望。造字本义:形容词,因自我抑制而忧郁。

眴(xuàn):目眩貌。


3、翻译

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发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不易痊愈,刺取委中穴出血。

足少阳经的疟疾,使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发热都不重,讨厌见人,看见人心中就有恐惧感,发热时间比较长,汗出也多,刺取足少阳经。

足阳明经的疟疾,使人先感觉发冷,逐渐恶寒加剧,很久才发热,热退去便汗出,这种病人,喜欢日月亮光及火焰,看见它感到愉快,刺取足阳明经足背上的冲阳穴。

足太阴经的疟疾,使人郁郁不乐,时常叹息,不想吃东西,多寒多热,汗出,病发时易呕吐,吐后病势衰减,取治取太阴经。

足少阴经的疟疾,使人剧烈呕吐,寒热多发,热多寒少,常常喜欢紧闭门窗而居,这种病不易痊愈。

足厥阴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似乎是癃闭病,实际不是癃闭,只是小便频数不爽,心中恐惧,内气不足,腹中郁滞不畅,刺足厥阴经。

肺疟,使人心里发冷,冷极则发热,热时易发惊惧,好像见到了什么可怕的事物,刺取手太阴、手阳明两经。

心疟,使人心烦得厉害,想喝凉水,反觉得寒多,不太热,刺取手少阴经。

肝疟,使人面色苍青,时常太息,形状如同死人,刺取足厥阴经出血。

脾疟,使人发冷,腹中痛,发热则肠中鸣响,肠鸣停止而汗出,刺取足太阴经。

肾疟,使人洒淅寒冷,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目视眩动不明,手足冷,刺取足太阳、足少阴两经。

胃疟,使人发生黄疸,易饥饿,但又不能进食,进食就感到脘腹胀满膨大,取治足阳明、足太阴两经横行的络脉,刺出其血。

疟疾发作,身体正热时,刺足背上的动脉,刺开孔穴,出其血,马上热退身凉;疟疾刚要发冷时,针刺手阳明、太阴和足阳明、太阴的腧穴。
疟病脉象满大而急,刺背部的腧穴,用中等针,靠近五胠俞各取一穴,根据病人的胖瘦,确定出血量。
疟病脉象小实而急的,灸足胫部的少阴经穴,刺足趾端的井穴。
疟病脉象满大而急,刺背部腧穴,取五胠俞、背俞各一穴,根据病人情况,刺之出血。

疟病脉象缓大而虚的,就应该用药治疗,不宜针刺。大凡治疗疟疾,应在病发前约一顿饭的时候,予以治疗,过了这个时候,就会失去时机。凡疟病脉象沉伏不见的,急刺十指间出血,血出病必愈;若先见皮肤上出现像赤小豆样的出血点,应都用针刺去。上述十二种疟疾,其发作时间各不相同,观察病人的症状,从而了解病属哪一经脉。在发作前约一顿饭的时候给予针刺,刺一次病势衰减,刺两次就会显著好转,刺三次病即痊愈;如不痊愈,刺舌下两脉出血;再不痊愈,取委中血盛的经络,刺出其血,并刺项部以下挟脊两旁的经穴,一定会痊愈。舌下两脉,就是廉泉穴。

刺治疟疾,必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的部位,给以先刺。先发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发颈项脊背痛的,就先刺颈项和背部。先发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先发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阴、手阳明十指间的孔穴。先发足胫痠痛的,就先刺足阳明十趾间出血。风疟,发作时汗出怕风,可刺三阳经背部的腧穴出血。小腿痠痛剧烈而按摩无效的,名叫胕髓病,可用鑱针刺绝骨穴出血,其痛立止。身体稍感疼痛,刺至阴穴。凡刺诸阴经的井穴,皆不可出血,并应隔日一刺。疟疾口不渴而隔日发作的,刺足太阳经;口渴而隔日发作的,刺足少阳经;温疟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4、心得
疟疾只是一种病的统称,在不同经络脏腑发作的疟疾不一样,本篇中十二种,根据发作时间不同,病人的症状进行针刺或放血。与西医思维所相比,以前孩子发烧就是美林,辨个统称发烧,大家都吃同一种药,确实也很方便。中医的辨证思想充满着慈爱,辨清证明,经络走向,是寒是热,是虚是实,对症。


static/image/hrline/3.gif
二、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1、抄写



2、查字正音
濯(zhuó)濯:流水激荡声。此指肠鸣。
柔痓(zhì):痓病的一种,指筋脉拘急,项背强直,发热汗出等。痓,亦作痉,病名。其证见突然口噤,背反张而瘛疭。
虙(fú):通伏。
頞(è):鼻梁。
衄(nǜ)蔑(miè):鼻中出血。


3、翻译
黄帝问: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肾移寒于脾,则病浮肿和少气。脾移寒于肝,则病痈肿和筋挛。肝移寒于心,则病发狂和胸中隔塞。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的症状是饮一份水,排两份小便,是无法治疗的死证。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太坚硬,但因水气滞留大肠,所以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如皮囊装水一样,这是水气之病。脾移热于肝,则病惊骇和鼻衄。肝移热于心,则是死证。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膈消。肺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痓。肾移热于脾,日久传变痢疾,是无法治疗的死证。胞移热于膀胱,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致口舌靡烂。小肠移热于大肠,则为伏瘕或痔疮。大肠移热于胃,则消谷善食而使人消瘦无力,病为食㑊。胃移热于胆,也病食㑊。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辛辣,成为鼻渊,鼻渊的症状,常流浊涕水止,日久可致鼻中流血,两目不明。以上诸证,皆是寒热之气厥逆引起的。


4、心得
玉机真藏论篇中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五脏如果有病,就会传给各自所克(胜)之脏。肾移寒于脾,脾(土)克肾(水),脾移寒于肝,肝(木)克脾(土)。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三、咳论篇第三十八1、抄写


2、查字正音
相参:相合,相应。
遗矢:大便失禁,矢通屎。
涕唾:稠痰。


3、翻译
黄帝问道:肺脏能使人咳嗽,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脏能使人咳嗽。
黄帝道:希望听你说一说其具体情况。
岐伯说:皮毛主表,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感受了寒气,寒气就会侵入肺脏。设若喝了冷水,吃了冷东西,寒气入胃,从肺脉上注于肺,肺也会因此受寒,这样,外内的寒邪互相结合,留止在肺脏,就会成为肺咳。至于五脏六腑的咳嗽,是五脏各在所主的时令受病,并不是肺在它所主之时受病,是五脏之病传给它的。人是和天地相参合的,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中受了寒邪,便能得病,若轻微的,就是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泄泻、腹痛。一般来说在秋天的时候,是肺先受邪;在春天的时候,是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是心先受邪;当季夏的时候,是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是肾先受邪。

黄帝问道:那么这些咳嗽怎样来分别呢?
岐伯说:肺咳的证状,咳嗽的时候,喘息有声音,严重了还会唾血。心咳的证状,咳嗽的时候,感到心痛,喉头象有东西梗塞,严重了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证状,咳嗽的时候,左胁痛,严重了不能行走,如果行走两脚就会肿的。脾咳的证状,咳嗽的时候,右胁痛,阴阴然痛牵膊背,严重了不能动弹,一动弹就要咳嗽。肾咳的证状,咳嗽的时候,腰背互相牵扯作痛,严重了就要咳出粘沫来。

黄帝问道:六腑咳嗽的证状怎样?又是怎样得病的呢?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脾咳久不见好,则胃就要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厉害的时候,可呕出蛔虫。肝咳不好,胆就要受病;胆咳的症状,咳嗽起来,可吐出苦汁。肺咳不好,大肠就要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大便失禁。心咳不好,小肠就要受病;小肠咳的症状,咳嗽就要放屁,常常是咳嗽与放屁并作。肾咳不好,膀胱就要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小便失禁。以上各种咳嗽,如果经久不愈,那么三焦就要受病;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肚肠胀满,不想吃东西。这些咳嗽,无论是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寒邪都是聚合于胃,联属于肺,使人多吐稠痰,面部浮肿,气逆。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治疗五脏的咳嗽,取其腧穴;治疗六腑的咳嗽,取其合穴;凡是由于咳嗽而致浮肿的,要取经穴。
黄帝道:好。


4、心得


皮毛先受邪气(虚邪贼风,外感风寒,空调等人造风),胃寒停饮(饮邪迫肺,食饮有节),外感内伤,合邪客肺。

   从咳论中读出脾胃的重要性,知道是中央土的位置,将其运行画了一下,更加明确中央性。内经说,脾胃者仓禀之官,负责把粮食水饮腐熟后运送到全身去,主运化。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阳明多血多气。入口的东西都要经过脾胃的运作才能化育全身。象一天八杯水之类的说法,似乎在这里就站不住脚?人不同,时不同,需要的水不一样,定量的喝,似乎也加重着脾胃的负担。处于中焦的位置,上行下通。也想到家庭中老人中央土的精神堡垒作用,运化,家庭精神的运化,确是堡垒作用。脾为生痰之源,运化水液,若脾失健运,则水湿不顺,聚而生痰。
五脏六腑之病皆能犯肺作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对咳的产生对不同脏腑的咳状刷新了认知。


























刘丹 发表于 2021-10-2 13:33:14

第十五周举痛论第三十九腹中论篇第四十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一、举痛论第三十九
1、抄写



2、查字正音
绌(chù)急:屈曲拘急。
炅(jiǒng):热。
瘅(dàn)热:大热。
扪(mén)而可得:指切诊,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双户构成的活板装置。捫,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4023209632.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4023725950.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1/9/18/20210918013217340148.gif(手,推)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4023705336.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1/9/18/20210918013312195442.gif(門,双户构成的活板装置),表示推门。造字本义:动词,双手推门。


3、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从人事上验证天道;善于谈论往古的,必能把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善于谈论他人的,必能结合自己。这样,对于医学道理,才可无所疑惑,而得其真理,才算真正明白。现在我要问您的是那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的诊法,使自己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能够听听吗?
岐伯回答说:“你要问哪些道理?
黄帝问:我希望听听五脏突然作痛,是什么邪气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人身经脉中的气血周流全身,循环不息。寒气侵入经脉,经血就会留滞,凝涩而不畅通。假如寒邪侵袭在经脉之外,血液就会减少;若侵入脉中,则脉气不通,就会突然作痛。

黄帝说:有的疼痛忽然自止;有的剧痛而不能止;有的痛的厉害;不可揉按;有的揉按痛就可止住;有的虽然揉按,也没有效果;有的痛处跳动应手;有的痛时心与背牵引作痛;有的胁肋和小腹牵引作痛;有的腹痛牵引大腿内侧;有的疼痛日久不愈而成小肠气;有的忽然痛得昏死不知人事,过一会儿才苏醒;有的疼痛而且呕吐;有的腹痛而且泄泻;有的疼痛而且胸闷不舒。所有这些疼痛,表现各不相同,怎样区别呢?

岐伯说:寒气侵犯于脉外,则脉受寒,脉受寒就收缩,收缩则脉屈曲拘急不舒,屈曲拘急不舒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就会忽然发生疼痛。但只要得热,疼痛就会停止。因而再感受寒气,疼痛就会很久不好了。

寒气侵犯到经脉之中,与经脉中的热气相互搏结,就会经脉满盛,满盛则实,所以痛得不能按。寒气停留,热气跟随而来,冷热相搏,则经脉充溢满大,气血混乱,就会痛得厉害不得触按。

寒气侵入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不能散开,细小的脉络因之绷急牵引而痛,以后揉按,则血气可以散行,所以按之疼痛就停止。

寒气侵入了督脉,因病位较深,即使重按也不能达到病所,所以按之也无作用。

寒气侵入到冲脉,冲脉从关元穴起,循腹上行。所以冲脉的血气不得流通,那么邪气就聚集此处而不通畅,不通畅所以触诊腹部就会应手而痛。

寒气侵入到背腧脉,则血脉流行凝涩,血脉凝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为背腧上注于心,所以互相牵引作痛,用手按之则热气积聚,热气到达病所,疼痛就可停止。

寒气侵入到厥阴脉,厥阴脉连络阴器,并系于肝。寒气侵入脉中,血涩不得流畅,脉道紧急,所以胁肋与少腹互相牵引而作痛。

寒气逆行侵入到阴股,气血不和累及少腹,阴股之血凝涩,在下相引,所以腹痛连于阴股。

寒气侵入到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脉凝涩,不能贯注到大经脉里去,因而血气停留,不得畅通,这样日久就成小肠气了。

寒气侵入到五脏,则厥逆之气上壅,阴气竭绝,阳气都遏不通,所以忽然痛死,不知人事;如果阳气恢复,仍然可以苏醒。

寒气侵入肠胃,厥逆之气上行,所以发生腹痛并且呕吐。

寒气侵入到小肠,小肠失其受盛作用,水谷不得停留,所以就后泄而腹痛了。

热气蓄留于小肠,肠中要发生疼痛,并且发热干渴,大便坚硬不得出,所以就疼痛而大便不通了。

黄帝说:以上病情,是从问诊中可以了解的。那么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病情又如何?
岐伯说: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自己所属的部位,观察面部的五色,黄色和赤色为热,白色为寒,青色和黑色为痛,这就是所谓的视而可见的。

黄帝说:通过触诊了解病情是怎样的?
岐伯说:要看他主病的脉象。坚实的、有淤血以及经脉陷下,都可用手触切而得知。

黄帝说:说得好!我听说各种疾病是由于气的逆乱而发生的。如果暴怒则气上逆,大喜则气涣散,悲哀则气消散,恐惧则气下陷,遇寒则气收聚,受热则气外泄,过惊则气混乱,过劳则气耗损,思虑则气郁结。这九种气的变化各不相同,都能导致什么病呢?
岐伯说:大怒则气上逆,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和飧泄,所以说是“气上逆”。高兴气就和顺,情志畅达,营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悲哀过甚则心系绷急,肺叶胀起,上焦不通,营卫之气不得布散,热气在内不散,所以说是“气消”。恐惧就会使精气衰退,精气下衰就要使上焦闭塞,上焦不通,还于下焦,气郁下焦,就会胀满,所以说是“气下”。寒冷之气,能使腠理密闭,营卫之气不得流行,所以说是“气收”。热则腠理开泄,营卫之气大通,汗大出,所以说是“气泄”。过惊则心无依靠,神气不能归心,心中疑虑不定,所以说是“气乱”。过劳则喘息汗出,里外都发越消耗,所以说是“气耗”。忧思过多那么心气凝滞,精神偏滞,不能畅行周身,气就会留滞而不能运行,所以说是“气结”。


4、心得


static/image/hrline/3.gif
二、腹中论篇第四十
1、抄写


2、查字正音
臭(xiù):气味。
藘(lǘ)茹:茜草。
乌鲗( zé)骨:乌贼骨,又名海螵蛸。
鸡矢醴:矢通屎。古人用来治疗鼓胀的药酒方名。

3、翻译
黄帝问:有人患心腹胀满,早上进食,晚上便不能再进食,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病名为鼓胀。
黄帝问: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用鸡矢醴治疗,一剂就可见效,两剂就能治愈。
黄帝说:这种病有时会复发,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没有节制,所以时时发病。这种病虽在表面上看要好了,但又饮食不节,病气就会再次聚集腹中而复发。

黄帝说:有人患胸胁支撑胀满,妨碍饮食,发作之前,先闻到腥臊气味,口泛清水,先见吐血,逐渐四肢寒冷,眼花,时常大小便出血;这是什么病?怎么得的?
岐伯说:病名为血枯。是由于年轻时曾大出血;或醉酒后肆行房事,使精气耗竭,肝脏损伤,所以月经量少,甚至停经。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用什么方法使其恢复健康?
岐伯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藘茹,二药混合,用麻雀卵和制成丸,如小豆大小。于饮前服五丸,用鲍鱼汤送服,以有益于胁肋和补益受伤的肝脏。

黄帝说:有一种病小腹盛满,上下左右四周按之有明显的根底,这是什么病?能否治疗?
岐伯说:病名叫伏梁。
黄帝说:因为什么引起的?
岐伯说:小腹肿包裹着大量脓血,集聚在肠胃之外,这种病不易治疗;诊治时每因切按过重而引起死亡。
黄帝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生在下腹部,则靠近阴部,重按必然使脓血从下部穿溃排出,向上则靠近胃脘,会使脓血穿出横膈,使胃脘生内痈。这是慢性病,难于治愈。病位在脐以上的属危重的逆证,在脐以下的属预后较好的顺证,总之不可按摩以求疾病立即消除。具体的论述记载在《刺法》中。

黄帝说:有的人髀、股、胫部位都肿,而且绕脐疼痛,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病名叫伏梁,是平素感受风寒之邪引起的。邪气充溢大肠,滞留附着于肓膜,肓的原穴位于脐下,所以绕脐疼痛。不可用攻下法,误用会发生小便涩滞的病变。

黄帝说:夫子多次说热中、消中的病人,不能吃肥甘厚味,也不能服用芳香的草药和矿石类药物,因为矿石类药物能使人发癫,芳香类草药会使人发狂。患热中、消中病的,多是富贵之人,现在不准吃肥甘厚味,这不合乎他们的心愿,禁忌芳香和金石药物,这病又不能治愈,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芳香草药之性多辛窜,金石药物之性多峻猛,这两类药物之气都急猛、刚劲,所以不是性情和缓的人,不能服用这两类药物。
黄帝问: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的原因是什么?
岐伯说:内热的性质慓悍,药物的性质也是这样,内热遇药热,恐怕要损伤脾气。脾属土而恶木乘,服用这类药物的病人,到肝木主令的甲日和乙日时,病情就更加严重了。

黄帝说:讲得对。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岐伯说:病名叫厥逆。
黄帝问:怎样治疗?
岐伯说:用灸法则能引起失音,用针刺则能引起发狂。须待阴阳之气交合,才能治疗。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呢?
岐伯说:阳气逆于上,上部阳有余,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阳盛入阴则为失音;若用针刺,则阳气随刺而外泄致虚,阳气虚则发狂。必须待阴阳之气交合,而后治疗,才可以痊愈。

黄帝说:讲得对!怎样诊知妇女怀孕并且将要分娩呢?
岐伯说:身体不适,似乎有病,却切不到有病脉。

黄帝说:发热兼有疼痛,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发热病都见阳脉,因而三阳脉盛大而搏动较甚。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为病在少阳,大两倍为病在太阳,大三倍为病在阳明,传入三阴。病邪由阳入阴,则病在头与腹部,就会出现腹胀而头痛。
黄帝说:讲得对!

4、心得
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咖啡味香,喝了有这种感觉,性热,气往上窜,如同木之升发,本身内热又遇药热,木克土,伤脾气,运化受阻。另一方面,咖啡利尿,气往下走。一上一下,本身有内热喝咖啡,如同否卦的卦象,天地不交。
鸡屎入药开了眼界,麻雀卵,也可以治病,以前以为中医用的都是草草药,这些也能治病。















刘丹 发表于 2021-10-6 17:22:38

第十六周刺腰痛篇第四十一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一、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抄写


2、查字正音
尻(kāo):脊骨的末端,臂部。
䯒(héng):小腿。
痏(wěi):针灸后穴位上的瘢痕。引申指针灸次数。
䀮(huāng)䀮然:视物不清貌。
怫(fèi)然:怒张貌。
漯漯(lěi)然:淋漓汗出貌。
几几(shū)然:项背拘急不舒。几,象形字,象短羽之鸟,伸颈欲飞而不能。
䏚(miǎo):季胁下空软处。
髁(kē):大腿骨。
胂(shèn):高起丰满的肌肉群。


3、翻译
足太阳经脉发生病变使人腰痛证见,疼痛牵引到颈项脊背和臀部,背部如负重物,刺取太阳经正经上的委中穴,使其出血,但春天勿刺出血。

足少阳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如用针刺入皮肤一样,痛感顺脉下行,不能俯仰和转腰顾盼,刺取少阳经循行经过的胫骨上端出血,即刺成骨在膝外侧的突起部位,但夏季勿刺出血,出血太多,就不能痊愈了。

足阳明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不能转腰回头,勉强回头好像看到什么,容易悲伤,刺取阳明经在小腿前的穴位三次,并配合上下的穴位,要刺出血,但秋天勿刺出血,出血太多,就不能痊愈了。

足少阴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脊骨内侧,刺取少阴经在足踝之上的复溜穴两次,但春天勿刺出血,出血太多,就不能痊愈了。

足厥阴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腰部似拉开的弓弩般地拘急,刺取厥阴经,取腿肚与足跟之间鱼腹状突出处外侧,摸上去有串珠样硬结,在此针刺,这种病常使人沉默寡言而精神不爽慧,应针刺三次。

解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肩部,两眼视物不清,有时遗尿,刺取解脉在膝弯筋肉分界处委中穴外侧横见的血脉,使其出血,待血色由紫黑变红才停止。
解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如牵挽腰带,常有折断腰的感觉,易恐惧,刺取解脉,在委中穴寻找有黍米样结滞的血络,刺后有黑色血液射出,待血色变红为止。

同阴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如小锤梗塞腰中,经脉怒胀肿起,在外踝上绝骨部位刺同阴之脉三次。
阳维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处经脉怒胀肿起,刺阳维脉,取阳维脉和太阳经在腿肚下端会合处离地一尺左右的承山穴。
横络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不能俯仰,后仰则恐怕跌倒,得病原因是用力举重伤及腿部,使横络之脉阻绝不通,淤血留滞其中,在委阳穴处和位于委中穴上数寸两筋之间的殷门穴处刺横络之脉,视血络横居盛满者刺两次,使之出血。

会阴之脉使人腰痛证见,疼痛发时汗出淋漓,汗止则口渴欲饮水,饮水后又要小便,刺取直阳之脉上的穴位三次,在蹻上郄下五寸的承筋穴,视血络充盈者,刺之使出血。
飞阳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处经脉突然怒张肿胀,痛甚则悲伤恐惧,刺取飞扬之脉,在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之前与阴维脉交会之处。

昌阳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胸膺,两眼视物昏花,严重的腰背向后反折,不能前屈,舌头卷缩,不能言语,刺取筋内侧的复溜穴两次,在内踝之上,大筋之前,足太阴经之后,踝上二寸左右处。

散脉使人腰痛,证见发热,热重则烦躁不安,腰下好像有根横木阻塞其中,严重的会遗尿,针刺散脉,在膝前缘骨与肉之间部位,横络外侧的束状脉,刺三次。
肉里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痛时不敢咳嗽,咳嗽则筋脉挛缩拘急,刺治肉里之脉两次,在足太阳经的外侧,足少阳经绝骨穴的后面。

腰痛沿脊柱两侧作痛上及头部,颈项拘急不舒,两目昏花,好像要跌倒,刺治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出血。腰痛处疼处怕冷的,刺治足太阳、阳明两经;腰痛时痛处发热的,刺治足厥阴经;不能俯仰的,刺治足少阳经;肺内有热而喘促的,刺治足少阴经,并刺委中穴处的血络出血。

腰痛时痛处寒冷,不能转侧顾盼的,刺治足阳明经;痛处发热的,刺治足太阴经;肺内有热而喘促的,刺治足少阴经。兼有大便困难的,刺治足少阴经。兼少腹胀满的,刺治足厥阴经。腰痛如折,不能俯仰,不能举动的,刺治足太阳经;疼痛牵掣脊柱内缘的,刺治足少阴经。

腰痛牵掣小腹和胁下,不能后仰的,可刺腰尻的下髎穴,穴在两髁骨肌肉群的上方。根据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计算,针出病愈。左病取右侧腧穴,右病取左侧腧穴。


4、心得
腰痛,各经脉所针刺的地方都是各经脉经过的地方,有几处提到郄中穴或相近的穴位,我摸了摸位于腿杆弯,软软的,想起坐起时喜欢翘二郎脚,压迫的也是这个地方,久坐经络血气运行不通,纠正坐姿。


static/image/hrline/3.gif
二、风论篇第四十二
1、抄写


2、查字正音
怢(tū)慄:振寒貌。
眦(zì):眼角。
皏(pěng)然:白貌。
差(chài)病:病减轻或痊愈。
庬(máng)然:浮肿貌。
炲(tái):煤烟灰。
鬲塞:胸膈阻塞。鬲,通“膈”。

3、翻译
黄帝问道:风邪伤害人体,有的发为寒热,有的发为内热,有的发为内寒,有的成为疠风,有的成为偏枯,全由风邪引起。但病情不一样,病名也不相同。有的侵入内部,达到五脏六腑之间。我不了解这其中的道理,希望听您谈谈。
岐伯回答说:风气侵入了皮肤里面,既不能在内部流通,又不能向外部疏泄。风行动最快,变化多端。腠理开张的时候,会使人觉得寒冷;腠理关闭的时候,会使人觉得发热烦闷。寒冷时就会饮食减退,发热时就会肌肉消瘦。所以使人突然寒冷而不想吃东西,病名叫做寒热。

风气从阳明经入胃,循着经脉上行一直到目内眦。如果是胖人,风邪就不易向外发散,稽留体内,成为内热,出现眼珠发黄;如果是瘦人,阳气容易向外发泄而寒冷,就会成为内寒,而不时流泪。

风气从太阳经脉侵入人体,流行于各经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和卫气纠缠在一起。这样,气道不通畅,肌肉就会肿起而成为疮疡。如因卫气有所凝滞,运行不畅,那么肌肉就会麻木不仁。疠风,是营气有热,血气不清,所以致使鼻柱损伤,面色变坏,皮肤溃烂。因为风寒久留在经脉里而不能去,所以叫做疠风,有的又称寒热。

在春季甲乙日伤风的,是肝风;在夏季丙丁日伤风的,是心风;在季夏戊己日伤风的,是脾风;在秋季庚辛日中风的,是肺风;在冬季壬癸日中风的,是肾风。

风邪侵入到五脏六腑的腧穴,就变成了五脏六腑的风,无论是络、经、脏、腑,只要风邪从其门户入侵,就成为偏风。风邪侵入后,从风府沿经脉上行至脑,就成为脑风;风入头中的目系,就成为目风;睡觉着凉,并且醉后感受风邪,就成为漏风;入房时汗出,感受风邪,就成为内风;刚洗完头,感受风邪,就成为首风;风邪久留肌腠,伤及脾胃,就成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之间的,就成为泄风。所以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主要因素。它的变化极多,而且变生其他疾病时,没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致病的原因,归根到底来自风气的侵入。

黄帝说:五脏风的症状,都有哪些不同?希望听听诊察的要点和病态表现。

岐伯说: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面色白,时而咳嗽气短。白天较轻,傍晚较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色白即是。

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形体干瘦,经常发怒,面色红。病重时,说话不爽快人。诊察要注意口舌,当见赤色。

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易悲伤。面色微青,咽喉干燥,容易发怒,不时厌恶女人。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当见青色。

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身体疲倦,四肢不愿意活动。面色微黄,不想吃东西。诊察时要注意鼻上,当见黄色。

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面部浮肿,腰脊疼痛,不能长时间站立。面色黑得像烟煤,小便不通畅。诊察时要注意面颊,当见黑色。

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怕风,食饮不下,膈部痞塞不通,腹满闷。衣服穿少了,腹部就容易胀满,吃了凉东西,就要泄泻。诊察时要注意病人形瘦腹大的特点。

头风的症状是头面部多汗怕风,在风气将发的前一天,就感到很痛苦,头痛得厉害,不愿到外面去。到了风胜那天,头痛的情况,反而会减轻。

漏风的症状是有的汗出得多,不能穿单薄的衣服。一吃饭就出汗,甚至全身汗出喘息、怕风。衣裳总是湿漉漉的,口干易渴,受不了劳累。

内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多了,沾湿衣裳。口中干燥,禁受不了劳累,周身疼痛并且怕冷。
黄帝说:说得好!


4、心得
风为百病之长。风气侵入了皮肤里面,既不能在内部流通,又不能向外部疏泄。近段时间天气变凉,之前天气热的时候开着窗睡觉,细细的感受了这几天不关窗不行了,入秋晚上的风凉,睡着之后卫气也自然内缩,保卫力量也弱,开着窗犹如放贼入门。风的行动快,古人避风如避剑,不无有道理。古人的衣服犹其保护着后项风府,也不会露着脚踝,脚踝上的三阴交妇科保卫穴,现在的衣服无领的很多,衣不举领者倒,倒在风邪下。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三、痹论篇第四十三
1、抄写


2、查字正音
踵(zhǒng):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负载量大。踵,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44198501.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44122287.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44296587.png(止,即“趾”,代脚)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44821059.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44974310.png(重,负载量大),表示脚的承重部位。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44585470.png承续金文字形。有的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44272581.png以“足”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44688036.png代“止”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44127688.png。造字本义:名词,全身最承重的器官,脚跟。

廖(chōu):病愈。


3、翻译
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发生的?
岐伯回答说:风、寒、湿三气混杂在一起入侵人体而形成痹证。风偏重的,叫行痹;寒偏重的,叫痛痹;湿偏重的,叫著痹。

黄帝道:痹病分为五种,都是什么?
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的叫骨痹;在春天得病的叫筋痹;在夏天得病的叫脉痹;在季夏得病的叫肌痹;在秋天得病的叫皮痹。

黄帝道:痹病的病邪有内藏于五脏六腑的,这是什么气使它这样的呢?
岐伯说:五脏都有外合的筋、脉、肉、皮、骨,病邪久留在体表不去,就会侵入它所相应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肾;筋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肝;脉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心;肌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脾;皮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肺。所谓的痹病,是在五脏所主季节里感受风、寒、湿三气所形成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肺痹的症状,是烦闷,喘息而呕。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心烦而且心跳,暴气上冲而喘,咽喉干燥,经常喛气。逆气上乘于心,就令人惊恐。肝痹的症状,是夜间睡眠多惊,好饮水,小便次数多,上引少腹,膨满像怀孕时一样。肾痹的症状,是浑身肿胀,胀得能坐而不能行,能低头而不能仰头,好像用尾骨着地,又好像颈骨下倾、脊骨上耸一样。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汁,胸部痞塞。肠痹的症状,是常常喝水而小便困难,中气上逆,喘而急迫,有时要发生飧泄。胞痹的症状,是手按小腹、膀胱,内有痛感,且腹中觉热,好像浇了热水一样,小便涩滞,上部鼻流清涕。

五脏的阴气,安静时就精神内藏,躁动时就易于耗散。假如饮食过多了,肠胃就要受伤。气失其平和而喘息迫促,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肺;气失其平和而忧愁思虑,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心;气失其平和而遗尿,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肾;气失其平和而疲乏口渴,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肝;气失其平和而过饥伤胃,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脾。各种痹病日久不愈,会越来越往人体的内部发展。如果属于风气较胜的,那么病人就比较容易痊愈。

黄帝问:痹病时有会死的,有疼痛很久不好的,有很快就好的,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病侵入五脏的,就会死亡;缠绵在筋骨里的,疼痛就会长久不好;如果邪气只留在皮肤里,那就容易好。

黄帝道:痹病有的侵入到六腑,是什么情况?
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不节,居处失宜,成为腑痹的根本原因。六腑各有腧穴,风、寒、湿三气从外侵袭了一定的腧穴,而又内伤饮食,外内相应,病邪就循着腧穴而入,各自潜留在本腑。

黄帝道:用针刺治疗痹证应怎样?
岐伯说:五脏有输穴,六腑有合穴,循着经脉所属的部分,各有发生疾病的部位,只要在各发生疾病的地方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的。

黄帝道:营气、卫气也与风、寒、湿三气相合而成痹病吗?
岐伯说:营气是水谷所化成的精气。它调和于五脏,散布在六腑,然后进入脉中,循着经脉的道路上下,贯通五脏、联络六腑。卫气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悍气急滑,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只循行皮肤之中,分肉之间,上熏蒸于肓膜,下散布于胸腹。如果卫气不顺着脉外循行,就会生病,但只要其气顺行,病就会好。总之,卫气是不与风、寒、湿三气相合的,所以不能发生痹病。

黄帝道:说得好!痹病有痛的,有麻木的,并有寒、热、燥、湿等不同情况,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痛的是寒气偏多,有寒气就疼痛。麻木不痛的,那是病程日久,病邪深入,营卫运行迟滞,但经络有时还能疏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寒多的,是阳气少,阴气多,阴气加剧了风寒湿的痹气,所以寒多;热多的,是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过强,阳为阴迫,所以是痹热。多汗出而沾湿的,是感受湿气太甚。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气和湿气相感,所以出汗多而沾湿了。

黄帝道:痹病有不痛的,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在骨的则身重,痹在脉的则血凝滞而不流畅,痹在筋的则屈而不伸,痹在肌肉的则麻木不仁,痹在皮肤的则寒凉。所以有这五种症状的,就不会有疼痛。大凡痹病之类,遇到寒气就挛急,遇到到热气就驰缓。
黄帝说:说得好!


4、心得
风、寒、湿三气混杂在一起入侵人体而形成痹证。风偏重的,叫行痹;寒偏重的,叫痛痹;湿偏重的,叫著痹。卫气不与风、寒、湿三气相合的,因为卫气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悍气急滑,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只循行皮肤之中,分肉之间。五脏的阴气,安静时就精神内藏,躁动时就易于耗散,气失其平和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居于各脏腑,经典时无不在强调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刘丹 发表于 2021-10-11 11:05:35

第十七周痿论篇第四十四阙病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一、痿论篇第四十四
1、抄写


2、查字正音
躄(bì):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砍头大刑。躄,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16397262.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16586259.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16516184.png(辟,砍头)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16321112.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16529742.png(足,脚),表示斫足。造字本义:动词,人被斫足而无法行走。

痿: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萎”的省略,表示干枯萎缩。痿,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26946550.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2646571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26142359.png(疒,疾病)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2640827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26562113.png(委,即“萎”),表示组织或器官由于疾病而萎缩。造字本义:动词,由于神经系受损或失调,身体组织或器官出现萎缩,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指肢体软柔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日久肌肉萎缩的病证。
枢折挈:形容关节活动失灵,不能提举,犹如枢轴折断一般。枢,门户的转轴。这里指关节。折, 断。挈,提举。

摠(zǒng):总,聚合。

3、翻译
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弱的病,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肺主管全身的皮毛,心主管全身的血脉,肝主管全身的筋膜,脾主管全身的肌肉,肾主管全身的骨髓。所以肺脏有热,肺叶就会枯萎,皮毛也呈现虚弱急薄的状态,严重的,就发生痿躄的病。心脏有热,下行之脉就会逆而上行,以致上盛下虚,下虚就形成脉痿,关节像折断了一样,不能互相联系,足胫驰缓不能走路。肝脏有热,可使胆汗上泛而见口苦,筋膜失去营养而干枯,筋膜一干枯,筋就会拘急而挛缩,发生筋痿。脾脏有热,可使胃内津液干燥,口渴,肌肉麻痹不仁,发为肉痿。肾脏有热,则精液耗竭,腰脊不能活动,骨柘髓减,发为骨痿。

黄帝问:痿证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肺是五脏之长,又是心脏的华盖。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欲望不能满足,心火烁肺,肺伤后喘喝有声,因此肺热液涸,肺叶焦枯。所以说五脏是由于肺热叶焦,得不到充养,发为痿躄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悲哀太过,就会损伤心包络,包络受阻,心包络受阻则阳气乘机在内里扰动,致使心下崩损,常常尿血。所以《本病》说:大的经脉空虚,发为脉痹,最后变为脉痿。思虑无穷,愿望又不能实现,意志总驰游在外,或房劳过伤,致使众筋驰缓,就发为筋痿,以致导致遗精、白带等病。所以《下经》说:筋痿病生于肝,是由于入房过度引起的。感受湿邪,在水中劳作,内有湿热留连,外居潮湿之地,肌肉为湿所困,以致麻木不仁,就成为肉痿。所以《下经》说:肉痿病是久居湿地引起的。有的因为远行劳累,又遇到大热天气,感到口渴,渴就是内部的阳气亏乏,阳气亏乏于是虚热就侵入到肾脏。肾属水脏,现在水不能胜火热,就会骨枯髓空,以致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发为骨痿。所以《下经》说:骨痿病,是由于大热所引起的。

黄帝问道:怎样分别五痿证呢?
岐伯回答说:肺脏有热的,面色白而毛发败坏;心脏有热的,面色红而孙络浮见;肝脏有热的,面色青而爪甲干燥;脾脏有热的,面色黄而肌肉痿软;肾脏有热的,面色黑而牙齿枯槁。

黄帝问:你以上所说是可取的。但医书上说,治疗痿证,应该独取阳明,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阳明是五脏六腑的源泉,能够润养众筋,众筋的功能,是约束骨肉,使关节滑利。冲脉是经脉的源泉,它能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阳明合于众筋。阴经阳经都在众筋处相聚,再复合于气街,阳明是它们的首领,都连属于带脉,而系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经脉不足,那么众筋就要驰缓,带脉不能收引,所以足部痿弱不堪运用了。

黄帝问:那么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用补荥气和通输气的办法,调虚实,和逆顺。无论筋、脉、骨、肉,各在其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好的。
黄帝说:说得好!

4、心得


static/image/hrline/3.gif
二、厥论篇第四十五
1、抄写


2、查字正音
病能(tài):即病态。能,通态。
眴(xuàn)仆:眼花跌倒。眴,眼花。
泾(jīng)溲:泾,大便。溲,小便。

3、翻译
黄帝问:厥证有属寒属热的情况,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回答说:阳气衰竭于下,成为寒厥;阴气衰竭于下,成为热厥。
黄帝问:热厥证发热,一定从足底开始,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阳经之气循行于足五趾的外侧端,汇集于足底而聚汇到足心;所以如果阳经之气偏胜,就会足底发热。
黄帝问:寒厥证的厥冷,一定从足五趾渐至膝部,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阴经之气起于足五趾的内侧端,汇集于膝下后,上聚于膝部,所以阴经之气偏胜,就会从足五趾至膝部寒冷。这种寒冷,不是外寒侵入,而是内部阳虚所致。

黄帝问:寒厥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回答说:前阴是众筋聚集的地方,也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会合之处。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盛而阳气衰。患寒厥的人,自恃身体壮实,在秋冬阳气已衰的季节,房事不节,在下的阴气,向上浮越,与阳气相争,使阳气不能内藏,精气漏泄,阴寒之气从而上逆。寒邪之气,潜居在里,阳气随之虚衰,不能渗透营运于经络之中。阳气一天天地受到损害,只有阴气存在,所以手足寒冷。

黄帝问:热厥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回答说:酒进入胃中,由于酒性慓悍直接循行于皮肤络脉,所以使络脉中血液充满,经脉反而空虚。脾是主管输送胃中津液的。若饮酒过度,脾无所输送则阴液亏损,阴液亏损则酒热的阳气乘虚而入,酒阳之气侵入,导致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阴精化生无源而枯竭,阴精枯竭就不能营养四肢。这种人必然是经常酒醉或饱食之后行房,酒食之气郁聚于脾中,不能宣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结,热盛于中焦,波及周身,因有内热而小便色赤。酒性慓悍浓烈,肾气虚衰,而阳气独盛于内,所以手足发热。

黄帝问:有的厥证使人腹部胀满,有的使人突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长达一天时间才能苏醒,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下部的阴气充盛于上,下部就空虚,下部气虚则水谷不化而致腹部胀满;阳气偏盛于上,则下部的阴气也并聚于上,而致邪气逆乱,逆乱则扰乱阳气,阳气逆乱就不省人事了。

黄帝说:说得好!希望听听六经厥证的症状表现。
岐伯说:太阳经的厥证,可见头面肿、头沉重,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眼花跌倒。阳明经的厥证,可见疯癫,奔跑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部赤热,精神障碍,出现幻视,胡言乱语。少阳经的厥证,可见突然耳聋,面颊肿而发热,胁肋疼痛,小腿不能运动。太阴经的厥证,可见腹部胀满,大便不爽,不思饮食,食则呕吐,不能安卧。少阴经的厥证,可见口干,小便色赤,腹胀满,心疼痛。厥阴经的厥证,可见少腹肿痛,腹胀满,二便不利,喜欢屈膝而睡,前阴萎缩,小腿内侧发热。治疗厥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不明显的,从本经取穴治疗。

足太阴经的经气厥逆,小腿拘急痉挛,心痛牵引腹部,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足少阴经的经气厥逆,腹部虚满,呕逆,大便清稀,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足厥阴经的经气厥逆,腰部拘挛疼痛,腹部虚满,小便不通,胡言乱语,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足三阴经都发生厥逆,则二便不通,病人手足寒冷,三天死亡。足太阳经的经气厥逆,身体僵直跌倒,呕血,鼻易出血,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足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关节活动不灵。关节不利则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回顾,如果伴发肠痈,就为不可治的危证,如发惊厥,就会死亡。足阳明经的经气厥逆,喘促咳嗽,身体发热,易惊骇,鼻出血,呕血。

手太阴经的经气厥逆,胸中虚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手厥阴和手少阴经的经气厥逆,心痛牵引咽喉,身体发热,是不可治的死证。手太阳经的经气厥逆,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腰不能前后俯仰,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发为喉痹,咽部肿痛,颈项强直,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

4、心得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虚阴盛);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阴虚阳亢)。这一对都是衰于下,文章翻译是衰竭于下,自己觉得是方位的感觉,衰于下,下焦腹部的位置。寒厥何失而然?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下焦腹部肾,大肠,生殖系统所在的位置,肾藏精,又是水脏,外阴内阳,水封藏肾阳,象小锅炉一样加热气化精,寒厥热厥是不是这个加热系统出现的阴阳失衡?保持腹部的温暖,避免漏精。
降温,膝盖至脚冷。寒厥之为寒,必从五指而上于膝,其寒,不从外,皆从内,内部阳虚所致。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阳气衰的季节,更要使阳气内藏不泄,养阴使阴气不燥上浮。
厥,气机逆乱所致,阴阳失调。在家庭运行中,家风的状态(风寒暑湿燥火),燥与火多阳少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家庭热厥证;寒与湿多阴少阳,是不 是可以理解为家庭寒厥证。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三、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1、抄写


2、查字正音
麋(mí)衔:药名,又名薇衔。
能:通态。病能,即疾病的状态。

3、翻译
黄帝问:病人患胃脘痈的,怎样诊断呢?
岐伯回答说:诊断这种病,应当诊察他的胃脉,其脉象应当沉而细,沉细是因为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人迎脉属于胃经之脉,气逆脉盛,是热气聚结胃口而不得疏散,所以胃脘发生痈肿。

黄帝问:很对。有人睡眠不安宁,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这是因为五脏损伤,或情志过于偏颇,所以睡眠不安宁。人若不能消除这两种原因,便不能断绝卧不安的病。

黄帝问:人不能仰卧,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肺脏为五脏的华盖。肺内邪气充盛,则脉络胀大,肺的脉络胀大,就不能仰卧。在《奇恒阴阳》中有这方面的论述。

黄帝问:有患气逆的,诊得右手脉象沉而紧,左手浮而迟,不知主要病变在何处?
岐伯说:在冬天诊脉,右脉本来应当沉紧,这与四时相应;左手脉象浮而迟,这与四时相违背。此脉出现在左手,主要病变在肾脏,与肺也颇有关系,当见腰痛。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岐伯说:足少阴脉贯串肾脏,连络肺脏。如今反诊得浮而迟的肺脉,说明肾有病变,腰为肾之府,所以出现腰痛。

黄帝说:很对!患颈部痈肿的病人,有的用砭石治疗,有的用针灸治疗,而都能痊愈,道理何在?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病名相同,而病变的机理不同的缘故。由于气郁停滞而成的痈肿,宜采用针刺的方法开导消除它,由于气滞血淤而成的痈肿,宜用砭石来泻其淤血。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

黄帝问:有患发怒狂躁的,这种病是怎么产生的?
岐伯说:由于阳气逆乱。
黄帝问:阳气逆乱为何使人发狂?
岐伯说:阳气因突然受到精神挫折,内心苦闷一时难解,则气郁化火而上逆,所以容易发怒,病名叫做“阳厥”。
黄帝问:怎么知道的呢?
岐伯说:正常人阳明经脉搏动明显,而太阳、少阳经脉搏动不明显,本不当搏动明显的脉,反而搏动得盛大急疾,这就是阳厥的证候。
黄帝问: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禁止饮食,即可痊愈。因为饮食物经过脾阴的运化,能够助长阳气,所以禁止饮食,便会痊愈。再用生铁落煎水给他服,因为生铁落有降气开结的作用。

黄帝说:很对!有人患周身发热,四肢倦怠,汗出如洗浴状,怕风,呼吸气短,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病名叫酒风。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说:用泽泻和白术各十份,糜衔五份,合研为末,每次服三指撮的量,在饭前服下。

所谓沉伏而细小的脉,其应指细小如针;推之按之,脉气聚而不散的是坚脉,阴阳搏击于指下的是大脉。《上经》是论述人体生命之气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的;《下经》是论述疾病变化的;《金匮》是论述诊断疾病的预测生死的;《揆度》是阐述切脉方法的;《奇恒》是论述特殊疾病的。所谓奇病,就是患者死亡与四时不相应;所谓常病,就是患者死亡与四时相应。所谓揆,就是说通过切脉以推求疾病的所在及其病机;所谓度,就是指把切脉获得的病理资料,结合四时逆顺,分析治法、死生。

4、心得
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五脏损伤,情有所倚,精用在了情志的消耗上,伤身伤神不能安眠的两种情况。
有病怒狂者,此病生于阳,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善怒,病名曰阳厥。精神挫折,阳气被郁滞,气郁化火而逆上,容易发怒,水不胜火(缺德)。善怒者,事有难决,志不得伸。治阳狂,夺其食,不给阳者饮食,助长狂气,物或恶之,有道者不处。
生铁洛饮,开了眼界,其属金,最能坠热开结,平木火之邪,金克木。圣人以类知之,五行之类包涵的真广。前段时间还看到有人说石榴内形如肺泡,对肺有好处,有点意思。

































刘丹 发表于 2021-10-19 13:21:33

第十八周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一、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1、抄写



2、查字正音
重( chóng)身:怀孕。妇人怀孕,则身中有身,故曰重身。
疹(chèn):同疢,病。
瘅(dàn):热。
庬(máng)然:肿起貌。
瘖(yīn):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喑”的省略,表示哑然失声。瘖,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36999481.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36586541.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36407565.png(疒,疾病)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36889754.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36458652.png(音,即“喑”的省略,哑然失声),表示病因性失语。造字本义:名词,一种让人失声作哑的疾病。


3、翻译
黄帝问:有的妇女怀孕九月,不能说话,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宫的络脉阻塞不通所致。
黄帝问:为什么这样说?
岐伯说:胞宫的络脉连系肾脏,而足少阴肾脉贯串肾而上系舌根,所以胞宫络脉被阻,就不能说话了。
黄帝问: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不用治疗,等到十月分娩后,自然就能恢复。《刺法》上说:不要损伤不足的正气、补益有余的邪气,而造成新的病变。所谓不要损伤不足的正气,就是身体羸弱消瘦的,不要用针石治疗;所谓不能补益有余,是指腹中有孕而妄用攻下,结果只会使精气耗散而反增疾病。所以说错误治疗会造成新的病变。

黄帝问:患有胁下胀满,气上逆,二三年不好的,是什么病?
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不妨碍饮食,不可用艾灸、针刺治疗,应长期用导引服用药物,单纯用药物是不能治愈的。

黄帝问:有的人髀、股、胫部都肿胀,而且绕脐疼痛,是什么病?
岐伯说:病名叫做伏梁,这是平素感受风寒而致。风寒之气充溢大肠,滞留附着于肓膜,肓之原穴在脐下,所以绕脐疼痛。不可用攻下方法,误用攻下,会发生小便涩滞的病变。

黄帝问:有的人尺脉急数,筋脉拘急而显露,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的疹筋。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显现白色或黑色,则病情严重。

黄帝问:有人患头痛几年不愈,这病是怎么得的?叫什么病?
岐伯说:病人应曾感受大寒,寒邪内侵骨髓,髓主要集中于脑,寒邪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牙齿也痛,病名叫厥逆。
黄帝说:对!

黄帝问:有的人口中有甜味,病名是什么?怎样得的?
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精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饮食入口,贮藏在胃中,经脾转输其精气,今脾运失健,津液滞留在脾,迫使胃中的五味精气上泛,所以使人口中有甜味。这种病大都是过食肥甘厚味所致的,这种病人,一定是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品。肥厚食物可使人内热,甜食可使人中焦胀满,所以精气上泛,日久会转为消渴病。用兰草进行治疗,以祛除郁积日久的邪热之气。

黄帝问:有的人口发苦,病名叫什么?怎样得的病?
岐伯说:病名叫胆瘅。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肝谋虑后还取决于胆之决断,咽部又受肝胆支配。这种病人,因经常谋虑而不决,导致胆气不足,胆汗向上泛滥,于是口中发苦。治疗应针刺胆募穴和胆腧穴,治疗方法记载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之中。

黄帝说:有患小便不利的,一天小便几十次,这是正气不足。如果身热如火炭,颈部和胸膺之间如有物阻隔不通,人迎脉躁动急大,呼吸喘促,肺气上逆,这是邪气有余。如果寸口脉微细如发丝,这也是正气不足。病在哪里?叫什么病?
岐伯说:病在太阴脾脏,热邪炽盛于胃,影响到肺,病名叫厥,是不治的死证。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的病证。
黄帝问: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呢?
岐伯说:所谓五有余就是五种病气有余;二不足就是两种正气不足。现在外表有五种有余,内里有两种不足,这种病既不能从表治,又不能从里治,所以必死无疑。

黄帝问:有的婴儿生下来就患癫痫,病名叫什么?怎样得的?
岐伯说:病名叫做胎病。这种病是胎儿在母腹中时,由于其母受到大的惊吓,气逆上而不下行,精随气逆,所以使婴儿生下来就患有癫痫。

黄帝问:有人浮肿像有水状,切其脉大而紧,身无痛处,形体不消瘦,不能饮食,或吃得很少,这叫什么病?
岐伯说:这种病发于肾脏,名叫肾风。肾风病,如果不能饮食,经常惊悸不已,心气衰竭,就要死了。
黄帝说:对!

4、心得
重身是妇人怀孕,重身两个字比怀孕形象多了。在想这些词语是直接在象的基础上命名的吧。
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经是主要路径,络是分支,辅路,遍布全身。怀孕九月不能说话,是因为胞宫的络脉联着肾,而足少阴贯肾上系舌,胞宫的络脉被阻而不能说话。人的内部就象纵横有致的网络的感觉,内脏由经络象果子联接着,有画面感。
无损不足,益有余。不要损伤不足的正气,不能补益有余。可不可以用轻重术来理解,正气不足为轻,邪气为重,正气更不能损;有余的为重,更不可补。
厥逆。头痛多年不愈。虽然病体现在头,头痛,但成病的原因不在头,在于受大寒至髓,髓集中在脑,寒邪上逆于脑而头痛。吃再多的止痛药可能都不管用吧,把邪寒驱赶出来才可以吧。
胆瘅。肝为将军主谋虑,胆为决断,一对阴阳木。胆决断优柔,胆气不足,胆汁向上逆而发苦。木为志,胆为阳木,胆气不足,生木的德水亦不足,木生火,会想的很多,思绪生。
癫痫。在母胎里,母亲受到惊吓,气逆而不下,生下来的孩子先天就有癫痫。所谓的胎教,气定神闲为上。


static/image/hrline/3.gif
二、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1、抄写



2、查字正音
瘛(chì):瘛疭,即抽搐。
骛(wù)暴:喻脉搏急疾而乱。骛,乱驰,交驰。
瘕(jiǎ):病名。由气聚而成,聚散无常、推之游移不定,痛无定处。
悬去枣华(huā):初夏枣花开落之时。华,同花。
白壘(lěi):即白藤。壘,通藟,即藤。

3、翻译
肝脉盛满、肾脉盛满、肺脉盛满的都为实证,即发生痈肿的现象。肺脉壅塞,喘息则两胠部胀满;肝脉壅塞,则两胠部胀满,眠中易惊骇,小便不通;肾脉壅塞,则从胫下到小腹部胀满,两胫肿胀不同,大小不一,髀部和胫部肿大,跛行,易发半身不遂。

心脉满大,是体内热盛,会出现癫痫抽搐及筋脉拘挛;肝脉小而急,是肝脏虚寒,也会出现癫痫抽搐和筋脉拘挛;如果肝脉急疾而乱,或受到惊吓后脉搏一时摸不到,好像失音一样,这是受惊气逆的现象,不治就会痊愈。肾脉小而紧、肝小而紧、心小而紧,不能鼓击于指下,是气血凝聚,都能发为瘕病。

肾脉、肝脉并见沉脉的是石水证;并见浮脉的是风水证;并见虚象的是死证,并见小弦小象的是将要发惊。肾脉大而沉紧,或肝脉大而沉紧的,都是疝气病。心脉搏动滑利急疾的是心疝;肺脉搏动见沉象的是肺疝。膀胱和小肠脉紧的是瘕病;肺和脾脉紧的是疝病;心和肾脉紧的是痫厥;胃和大肠脉紧的是惊骇。

脾脉外浮但又见沉象的是痢疾,日久能自愈。肝脉见小而缓脉象的是痢疾,易治。肾脉见小搏而沉的是痢疾便血。血蓄于外,身体发热的是死证。心、肝二脏的痢疾也见便血,如二脏同病,木火相生,可以治愈。如果脉见小而沉涩的痢疾,兼有身热不退的,为死证,高热七天就会死亡。

胃脉沉涩,或者外浮而大,心脉小而坚紧,皆为气血阻隔不通,半身不遂的征象。若男子偏瘫在左侧,女子偏瘫在右侧,而说话不受影响、舌转灵活的,可以治疗,约经三十天就能痊愈。如果男子偏瘫在右,女子偏瘫在左,说话发不出声音的,三年才能恢复;如果是不满二十岁的患者,三年即会死。脉来搏指有力,并见衄血、身热的,是死证,如脉见浮如悬钩之象,才是衄血病应有的脉象。脉来似水流般湍急的,病名叫暴厥。暴厥病人不省人事,不能言语。脉来似有数象,是突然受惊所致,三四日即可自愈。

脉来如水波,浮荡分合不定,这种浮合脉如同数脉,一呼一吸之间搏动十次以上,这是经脉之气不足的现象,从微微显现这种脉象,大约九十日就要死亡。脉来如燃薪之火,或明或灭,其形不定,这是以及精气脱失的现象,在秋尽冬初草枯之时就要死亡。脉来如散落的树叶,这是肝脏精气亏虚的现象,到秋天树木落叶时就会死亡。脉来去不定,如省亲的客人一样往返不居,省客脉,时而闭塞不至,时而应指有力,这是肾脏精气不足的现象,到初夏枣花开落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泥丸滚动,虽有圆象,但不柔软,这是胃腑精气不足的现象,到春季榆树上结挂榆英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长而坚硬,如长枝条横于指下,这是胆腑精气不足的现象,到秋天稻禾成熟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弦线紧而细,这是胞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如患者胡言乱语,到下霜时节就会死亡;若没有多言之证,尚可治疗。脉来如绞滤漆汁般四面流散,这种绞漆脉,左右旁流,从微微显现这种脉象,经过三十日就要死亡。脉来如泉水外涌,浮而有力,鼓动于肌肉之中,这是太阳经脉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可见呼吸气短,在尝到韭菜花的时节就会死亡。

肺来如垮塌的松土虚软无力,重按即无,这是肌肉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如面部先出现五色中的黑色,到春天白藤发芽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悬雍垂一样,上大下小,这种悬雍脉,轻按浮取感觉虚大,这是十二腧穴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到水凝成冰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仰放着的刀,浮取脉小而急,重按脉大而坚,此为五脏郁热,寒热交并于肾,这样的病人不能坐起,到立春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弹丸,滑不著手,滑不著手即按之不得,这是大肠精气不足的现象,在枣树生叶之时就会死亡。脉来如草木之花般轻浮软弱,病人易惊恐,不喜坐卧,行走和站立时常听见异常声音,这是小肠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在深秋时节就会死亡。

4、心得
根据脉象就可以算出奇病的死期,对于不懂得其中玄机的人来说亦是奇。













刘丹 发表于 2021-10-25 10:20:09

第十九周脉解篇第四十九刺要论篇第五十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一、脉解篇第四十九
1、抄写


2、查字正音
脽(shuí):臀部。
俳(fěi):病废,瘫痪。
洒洒(xiǎn):寒栗貌。
鼽(qiú):鼻塞。

3、翻译
太阳经有所谓的腰臀肿胀疼痛病,是因为正月属于太阳,而月建在寅,所以说正月太阳寅。正月阳气生发在上,但此时阴寒之气尚盛,阳气还不能按照自己应有的位次而逐渐旺盛,所以发生了腰臀肿胀疼痛。有病阳气偏虚而为跛足,是因为正月阳气使冰冻消散,地气随之而出。所谓的偏虚,是因为冬寒之气使体内阳气颇感不足,所以阳气偏虚一侧,发生跛足。所谓头项强硬牵引及背之病,是因为阳气骤然上升,互相争扰,所以强硬牵引向上。所谓的耳鸣,是因为阳气使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向上而活跃,人体阳气也是如此,阳气盛于上,所以发生了耳鸣。所谓阳气亢盛则发生癫狂之病,是因为阳气集中于上部,阴气滞留在下部,下虚而上实,所以发生癲狂之病。所谓气逆上浮而耳聋,是因为阳气亢盛于上所致。所谓阳气入内而音哑不能言语,是因为阳气由盛转衰,故致音哑不能言。色欲过度,精气内耗而厥逆,就会发生不能说话、四肢瘫痪的瘖痱病,这是肾虚,少阴经气不能布散而导致厥逆。

少阳经所谓的心胁疼痛,是因为少阳旺于九月,月建在戌,少阳之脉散络心包,故为心之表,九月阳气将尽,而阴气始盛,所以心胁疼痛。所谓的“不可反侧”,是因为此时阴气渐盛,万物开始收藏,万物收藏则静而不动,少阳经气应之,所以不能转侧。所谓的“甚则跃”,是因为九月万物都衰退,草木凋零,人身之阳气也由表入里,阴气盛而阳气趋于下部活动,所以容易跌倒。

阳明经有所谓的恶寒战栗,是因为阳明旺于五月而建在午,五月是阳气极盛而阴气始生,阳气旺盛并有阴气相加,所以恶寒战栗。所谓的胫肿而股不收,是因为五月阳盛极而阴始生,五月阳气由盛转衰,初生的阴气上升,与阳气相争,使阳明经气不和,所以小腿肿而大腿驰缓无力。所谓的气逆喘息而为水肿,是因为阴气自下而又上升;阴气上则水邪也随之上行,停聚在脏腑之间,所以形成水肿。所谓的胸痛少气,是因为水气停聚在脏腑之间,水属阴气,阴气在内,所以发生胸痛呼吸气短。所谓的病甚则厥逆,厌恶见人与火光,听到木击音就惊惕不安,是因为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不相协调,所以惊惕不安。所谓的欲独闭户牗而处,是因为阴阳之气相搏靠近,结果阳气衰而阴气盛,阴主静,所以喜欢关闭门窗而独居。所谓的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是因为阴阳二气反复交争,向外并于阳经,使阳气盛,致使病人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所谓的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是因为阳明经的邪气上逆,邪气上入于本经的细小络脉及太阴之脉,则头痛鼻塞、腹部肿胀。

太阴经所谓的病胀,是因为太阴旺于十一月,月建在子,十一月为万物收藏之季,若阴邪循脾经入腹潜藏,就会腹部胀满。所谓的上走心为噫,是因为阴邪盛,邪气向上侵入足阳明经,而足阳明经之经别络属于心,阴气上犯心脏,所以喛气。所谓的食则呕,是因为进食过多,胃中盛满,不能消化而向上泛溢,所以呕吐。所谓的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是因为十一月阴气由盛转衰,阳气将要发动,腹中阴邪随大便与矢气下行,所以病人得后与气,感到舒服,好像病情大大衰减了一样。

少阴经所谓的腰痛,是因为少阴旺于七月,月建在申,七月为万物阳气开始下降,人体与时令之气相应,阳气减损,所以腰痛。所谓的呕咳上气喘,是因为阴气盛于下,阳气浮越在上而无所依附,所以呕吐、咳嗽、气逆喘息。所谓的身体不适而不能久立久坐,起身则视物不清,目无所见,是因为天地万物阴阳二气交替不定,尚未稳定,此时秋天肃杀之气已经降临,微霜开始下降而克伐万物,人体阴阳之气被伐而衰减,所以视物不清、目无所见。所谓的少气善怒,是因为少阳经脉之气不能正常疏泄,阳气不能正常疏泄,阳气不得外出,肝气郁结不疏,所以容易发怒,易怒这种病名叫煎厥。所谓的恐如人将捕之,是因为秋天万物尚未尽衰,阴气初生而阳气入内,阴阳相搏,所以恐惧不安。所谓的恶闻食臭,是因为胃气衰败,所以厌闻食物气味。所谓的面黑如地色,是因为秋气肃杀,耗夺内脏精气,肾精不足,所以面色变黑。所谓的咳则有血,是因为上部的阳络损伤,虽然阳气还没有充满于上,但血液充盈以致脉满,脉满所以咳嗽,鼻中出血。

厥阴经的所谓㿗疝、妇人少腹肿,是因为厥阴旺于三月,月建在辰,三月为阳气方长,阴气未尽的阳中之阴,阴邪积聚在内,循厥阴肝经逆行致病,所以㿗疝、少腹肿胀。所谓的腰脊痛不可以俯仰,是因为三月阳气开始鼓动振发,万物荣华茂盛,但由于阴气未尽,阳气尚被阴气压抑不能温养,所以腰脊疼痛而不能俯仰。所谓的㿗癃疝肤胀,是因为阴邪尚盛而致厥阴经脉闭塞不通,所以前阴肿痛、不得小便、肌肤肿胀。所谓的嗌干热中,是因为阴阳相争而致内热,所以咽喉发干。

4、心得
阳未得自次。正月属太阳主时,本当阳旺,今未旺。自次,自己所居的位次。在自己所居的位次没有阳气的升发,该旺未旺,德位不配。想起老师说的人分三等,第三等做我喜欢的事,第二等做该做的事,第一等做老天爷要做的事儿。在天时的变化下,正月太阳当旺而不旺,则是未做老天爷要做的事,未得位次则是降级了。在生活中未在位做老天爷要做的事,未得位次,德位不配,跛足也。
头项强硬牵引及背之病,阳气骤然上升,互相争扰。耳鸣,阳气盛于上。癫狂之病,阳气亢盛集于上部,阴气滞留下部,下虚上实。均是阳气过于旺盛,阴阳失调,阳气向上行,阴气向下沉,阴阳不交流,天地不交,否。不考虑经脉,总体知觉自身身上的阴阳二气的分部。
气盛而阳之下长。 经文解释是人身之阳气也由表入里,阴气盛而阳气趋于下部活动,所以容易跌倒。阳在里,阴在表的分布,把父亲喻为阳,母亲喻为阴,父在里,母在表,父在根,母在地。母亲精神里安住有父亲的阳性力量,有些吃进去化在里,再行在外 ,父亲在母亲的心里,对于要养育的孩子来说,气盛而阳之下长,从根部,从母亲内部的生长之气盛而养人。有阳气才能生长,有阴气才能成形。
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㸢而居。自闭就是这样的吧,自闭门户,阴阳相薄而阴胜。阴气自下上升停聚而不行,无阳来化。厌恶见人与火光,恶见太阳,恶阳,阳神仿佛。
易怒为煎厥。足少阳胆经不能正常疏泄,胆为阳木,与肝阴木相表里。肝为谋虑,胆为决断。谋而不得,肝气郁结,志不得伸,胆气上逆为怒。
正月三阳生,阳气生发在上,阴寒之气尚盛(太阳为开)。少阳旺于九月,阳气将尽,阴气始盛(少阳为枢)。阳明旺于五月,阳气极盛而阴气始生(阳明为阖)。太阴旺于十一月,阴气由盛转衰,阳气将要发动(太阴为开)。少阴旺于七月,阳气开始下降(少阴为枢)。厥阴旺于三月,阳气方长,阴气未尽(厥阴为阖)。

static/image/hrline/3.gif
二、刺要论篇第五十
1、抄写


2、查字正音
泝(sù)泝然。形容怕冷。泝泝然者,气上逆而寒栗也。泝,同溯,逆流而上。
解(xiè)㑊(yì):懈怠无力。解,通懈。


3、解释
黄帝问:希望听听针刺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刺法有浅刺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而不能违背这一准则。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反而会使表的气血壅滞,壅滞则病邪乘机深入。因此,针刺深浅不适合,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扰乱五脏功能,继而发生大病。所以说:疾病有在毫毛腠理,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因此,刺毫毛腠理,不要伤及皮肤,皮肤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肺脏功能,肺伤到秋天,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刺皮肤,不要伤及肌肉,肌肉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脾脏功能,脾伤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会腹胀烦满,心伤到夏天,易患心痛。刺血脉,不要伤及筋脉,筋脉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肝脏功能,肝伤到春天,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驰缓。刺筋,不要伤及骨,骨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肾脏功能,肾伤到冬天,易患肿胀、腰痛。刺骨,不要伤髓,髓伤则消减,就会导致身体枯瘦,足胫发酸,身体懈怠,无力举动。

4、心得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人在不同的精神层次活跃,有深有浅,所谓深浅有可能是同频的不同位置,也有可能是深深浅浅跳跃,或频道就不同。各至其理,或深或浅有运行的规律,也可以称为‘理’。无过其道,交流中顺或深或浅之‘理’行,无过其道。也颇有些庖丁解牛的意思。
刺腠理,无伤皮,皮伤内动肺(肺主皮毛);刺皮无伤肉,肉伤内动脾(脾主肉);刺肉无声伤脉,脉伤内动心(心主脉);刺脉无伤筋,筋伤内动肝(肝主筋);刺筋无伤骨,骨伤内动肾(肾主骨);刺骨无伤髓,髓伤则减。腠理,皮,肉,脉,筋,骨,髓,一层一层的关系,由浅至深,每一次各有所主,动臣伤君。

















刘丹 发表于 2021-11-2 15:33:36

第二十周刺齐论篇第五十一刺禁论第五十二刺志论第五十三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第五十五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一、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1、抄写


2、查字正音
齐:定限。

3、翻译
黄帝说:希望听听针刺浅深的不同要求。
岐伯回答说:刺骨,不要损伤筋;刺筋,不要损伤肌肉;刺肌肉,不要损伤脉;刺脉,不要损伤皮肤;刺皮肤,不要损伤肌肉;刺肌肉,不要损伤筋;刺筋,不要损伤骨。
黄帝说:我不懂其中的道理,希望能听听解释。
岐伯说:所谓刺骨不要伤筋,是说要刺至骨的,不可在仅刺到筋而未达骨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出;刺筋不要伤肌肉,是说要刺至筋的,不可在仅刺肌肉而未达筋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出;刺肌肉不要伤脉,是说要刺至肌肉深部的,不可在仅刺到脉而未达肌肉深部时,就停针拔去;刺脉不要伤皮肤,是说要刺至脉的,不可在仅刺到皮肤而未达脉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去。所谓针刺皮肤不要伤肌肉,是说病在皮肤之中,针就刺至皮肤,不要刺伤肌肉;刺肌肉不要伤筋,是说针只能刺至肌肉,太过就会伤筋;刺筋不要伤骨,是说针只能刺至筋,太过就会伤骨。这些是说若针刺深浅不当,造成的反常情况。

4、心得
不及而不至则伤,该走拢的要走拢,到达。深浅的具体层次为到达目标。

static/image/hrline/3.gif
二、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1、抄写


2、查字正音
伛yǔ:曲背。
重 chóng虚:肾气原已虚弱,加之误刺,使肾气更虚。
腨shuàn肠: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又名承筋。

3、翻译
黄帝问说:希望听听人体禁制的部分有多少。
岐伯回答说:内脏的要害之处,不能不详细审察。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肾脏管理在里的阴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主受纳,饮食水谷汇聚于此。膈肓的上面,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心、肺两脏。第七椎旁的里面有心包络。上述部位都应该禁刺,遵循这个刺禁,就有利于治疗,违背了,则会造成祸害。

刺中心脏,大约一日即死,其变态为喛气。刺中肝脏,大约五日即死,其变态为多言多语。刺中肾脏,大约六日即死,其变态为打喷嚏。刺中肺脏,大约三日即死,其变态为咳嗽。刺中脾脏,大约十日即死,其变态为频频吞咽。误刺中胆,大约一日半即死,其变态为呕吐。

针刺足背,误伤了大脉,若出血不止,就会死亡。针刺面部,误伤了溜脉,会有两目失明的不幸。针刺头部,误伤了脑户穴,若刺至脑髓,就会立即死亡。针刺舌下的廉泉穴,中经脉太深,若出血不止,可使喉哑失音。误刺足下布散的络脉,淤血内留而不出,可致局部肿胀。针刺委中穴太深,误伤了大经脉,可令人跌仆,面色苍白。针刺气街穴,误伤经脉,若淤血留着不去,就会肿胀,牵扯鼠蹊作痛。针刺脊椎间隙,误伤了脊髓,会背曲不伸。针刺乳中穴,伤及乳房肿胀,内部腐烂溃脓。针刺缺盆中央太深,会使肺气外泄,可令人喘咳气逆。针刺手鱼际穴太深,可使局部发生肿胀。

不要针刺大醉的人,否则会使气血逆乱。不要针刺正在大怒的人,否则会使气机上逆。不要针刺过度疲劳的人,不要针刺刚刚饱食的人,不要针刺过分饥饿的人,不要针刺极度口渴的人,不要针刺正受到极大惊吓的人。

刺大腿内侧,误伤了大脉,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刺上关穴太深,误伤经脉,可使耳内化脓或耳聋。刺膝髌部,误伤以致流出液体,会使人出现跛足。刺手太阴经脉,误伤出血过多,则立即死亡。刺足少阴经脉,误伤出血,可使肾气更虚,以致舌体失养,语言困难。

针刺胸膺部太深,伤及肺脏,会致气喘上逆、仰面呼吸。针刺肘弯处太深,气结聚于局部而不行,以致手臂不能屈伸。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处太深,使人遗尿。

针刺腋下胁肋间太深,使人咳嗽。针刺小腹,误伤膀胱,使小便漏出流入腹腔,以致少腹胀满。针刺小腿肚太深,会使局部肿胀。针刺眼眶而深陷骨间,伤及脉络,就会流泪不止,甚至失明。针刺失节,如液体外流,则关节不能屈伸。

4、心得
肝生于左,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为东方木,五行中均居左位。
肺藏于右,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为西方金,五行中均居右位。
心部于表,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部。古代由单一首领直接统领所有成员的原始落后的零散聚落。君主对在外阳气的安排布置。
肾治于里,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脏调节在里的阴气。这样一对阴阳,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感觉。在外打猎与在内管理。
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输送水谷精微以养全身,使,运输功能。胃受纳水谷,市,市场,犹如水谷如货物集中于市场。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心肺在横隔膜之上,居于上焦,心主血脉,肺主气,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充盈,百病不生。心为父,肺为母。
七节之傍,中有小心。第七椎旁里面有心包络,心包起着保护心的作用,心之,心为君主之官,不可受邪,刺禁,不可伤心伤神。刺中心,一日死。
大醉,大怒,过度疲劳,过饥过饿,极度口渴,极大惊吓都不要针刺。这些状态下的人,气血运行都不在正常的范围内,极而不能至,父母(心肺)都管不过来,太过的时候不宜针刺。
刺禁,各种禁忌,中医在治疗中谨慎细微的态度。各种误刺后出现的症状,以免误刺造成危害。

static/image/hrline/3.gif
三、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1、抄写


2、查字正音
开针空kǒng:出针后不按闭针孔。空,孔。

3、翻译
黄帝说:希望听听有关虚实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也壮实;气不足的,形体也虚弱。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纳谷多的气盛,纳谷少的气虚。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这是病态。脉象搏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脉象搏小而细弱的,是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黄帝问:反常现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气盛而身体反觉寒冷的,这是反常现象;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这是反常现象;饮食虽多而气不足的,这是反常现象;饮食少而气反盛的,这是反常现象;脉象搏大而血反少的,这是反常现象;脉象细小而血反多的,这是反常现象。

气旺盛而身寒冷,是感受了寒邪。气不足而身发热,是感受了暑热。饮食虽多而气反少的,是失血或湿邪聚集下部。饮食虽少而气反盛的,是邪气在胃和肺。脉象细小而血多,是饮酒过度而中焦有热。脉象盛大而血少,是由于风邪侵入脉中,而且不进汤水。

实证,是由于邪气侵入人体。虚证,是由于正气外泄。气实的多见热象。气虚的多见寒象。针刺治疗实证,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治疗虚证,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散。

4、心得
什么是虚实证,实证,邪气侵入人体。虚证,正气外泄。
正常情况,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谷盛气盛,谷虚气虚,脉实血实,脉虚血虚。
反常情况,气盛而寒(受寒邪),气不足而热(受暑热),食多气少(湿邪聚集下部),食少气盛(邪气在胃肺),脉细血多(中焦有热),脉盛血少(风邪入脉)。
症状,气实多热,气虚多寒。
治疗方针,实使邪气外泄,虚使正气不散。

static/image/hrline/3.gif
四、针解篇第五十四
1、抄写


2、查字正音
菀yǔ陈,郁积已久的淤血。
跗fū:脚背。

3、翻译
黄帝说:希望听到关于九针的解释和对虚实的不同治疗方法。
岐伯说:针治虚证要用补法,是指针下出现热感,正气实才有热感。针刺实证要用泻法,是指针下出现凉感,邪气虚才有凉意。“菀陈则徐之”是指放出恶血。“邪胜则虚之”,是指出针以后,不要按闭针孔而应使邪气外泄。所谓“徐而疾则实”,就是说慢慢地出针,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这样正气就不致外泄;所谓“疾而徐而虚”,就是说迅速地出针,出针后,缓慢按闭针孔,这样就可使邪气得以外散。这里所说的虚实,是指气至时凉感和热感的多少而言。如果凉感或热感似有似无,那么疾病的虚实就难以断定了。审察疾病的先后,是要认识疾病的标与本。掌握疾病的虚实,医工应该恪守针法,不发生错误。假如似得似失无定,那就是背离了治疗法则。九针能够巧妙地解决疾病的虚实,因为九针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病证。掌握补泻的时机,是指用针应该与气的开阖相配合。所谓“九针之名,各不同形”,是指根据九针的不同形制就能够完全发挥或补或泻的作用。

所谓“刺实须其虚”,是说留针以待阴气大来,针下有凉的感觉,然后去针;“刺虚须其实”,是说应该待阳气大来,针下有热的感觉,然后去针。所谓“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是说不要轻率地改变手法。所谓“深浅在志”,是要求搞清楚疾病的或内或外。所谓“近远如一”,是说不论病变深浅,候气之法是相同的。所谓“如临深渊”,是说不能懈怠大意。所谓“手如握虎”,是说行针需要坚定有力。所谓“神无营于众物”,是说应平心静气地观察病人,不左右张望。所谓“义无邪下”,是说一定要使针保持端正直下。所谓“必正其神”,是说需要注视病人的眼睛,来控制其精神活动,使经气容易运行。

   所谓的三里穴在膝下外侧三寸处,所谓的“跗上”是说重按三里穴则足跗上动脉停止跳动,所以说“举膝分易见”。上巨虚穴,当举足取之,在胫骨外侧独自下陷处。下巨虚穴,则在陷中的下部。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在上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应,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使其能流传后世,作为治病的准则。
岐伯说:天地之至数,一至九的配属是,一配天、二配地、三配人、四配时、五配音、六配律、七配星、八配风、九配野,人的形体的各部分与这些是相对应的,而针各有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所以有九针之名。具体地说来,人的皮肤与天相应,如同覆盖万物的天;人的肌肉与地相应,如同敦厚的地;人的血脉与人相应,其盛衰如同人的壮老;人的筋与时相应,其在各部分不同的功用如同四时气候各异;人的声音与自然界的五音相应合,如同五音清浊各异;人的充满阴阳之气的脏腑与六律相应,如同六律各有调节的情况;人的牙齿面目与星相应,其排列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人的呼吸之气与风相应,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往复流动;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与野相应,像九野分布大地一样。所以第一种针法刺皮,第二种针法刺肌肉,第三种针法刺脉,第四种针法刺筋,第五种针法刺骨,第六种针法调和阴阳,第七种针法补益精气,第八种针法驱除风邪,第九种针法疏通九窍,以应三百六十五节之气。这就是说九针各有它独特的功能。人的心意,像八风一样变化无常;人的正气,像天一样运行不息;人的发齿耳目,像五音六律一样有条不紊;人的血气阴阳经脉,如同生化万物的大地;人的肝气通目,与九之数相应。

4、心得
针刺补泻手法,虚用补法,针下出现热感,阳气大来,然后去针;实用泻法,针下出现凉感,阴气大来,然后去针。手如握猛虎,手上的针在对方身上,全身心的投入,聚精会神,神无营于众物,手上的猛虎可以治人,也可以失误。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威覆盛矣,候气如同伏熊,动者(气)必随,气的寒热从针感上感受,与其说是手在感受,其实是心神在感受,西医只能用仪器,对候气识气认为不科学,仪器比心神是要科学些,但心神比仪器更灵。徐而疾则实还是,疾而徐则虚,辩证待阳气或阴气的到来而分其威,使邪气外泄或正气内闭。以此,在应人应事上,虚用补法,实用泻法,与五行生克相似。补,生,泻,抑制,只是在针法下,虚实,阴阳气,那个候气的姿态与感受更直观。先认识疾病的标与本,虚实(心上有理,理达则和通),心虚志溢,恪守针法(人人都手如猛虎,如临深渊,慎守勿失)。



static/image/hrline/3.gif


五、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1、抄写


2、查字正音
髂qià:腰骨。
髎liáo: 髎穴。
髁kē:大腿骨。

3、翻译
精通针术的医家在未诊脉之前,首先听取病人的自诉。病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给他用针治疗,刺至骨,病愈停针。针刺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皮肤为针刺出入必经之路,更要注意勿使受损。
阳刺法是正中刺一针,周围刺四针,以治疗寒热病。如病邪深入抟聚内脏,应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进逼五脏,应刺北部的五脏俞穴,邪气逼脏所以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气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退去,就应停针。针刺的要领,是出针时稍微出一点血。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小的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到达病所为止。

病在少腹有积聚,针刺腹部皮肉丰厚以下的部位,直到少腹为止;再针夹脊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侧的居聊穴,以及季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而病愈。
病在少腹,腹痛而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疝,是感受寒邪所致。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的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有热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脉的拘挛,不能行走,病名叫筋痹。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针从分肉间刺入,注意不能刺中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肌肤,周身肌肤疼痛,病名为肌痹,这是被寒湿之邪所伤。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多下针而且深刺,以有热感为度;不要伤及筋骨,若损伤了筋骨,就会引起痈肿这类的病变。待各分肉都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骨,骨重肢体不能抬举,骨髓深处酸痛,感到有寒气,病名为骨痹。治疗时应深刺,以不伤血脉肌肉为度,针刺的道路在大小分肉之间,待骨部有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手足三阳经脉,或寒或热,同时各分肉之间也有或寒或热的感觉,这叫狂病。用针刺泻除脉中的邪气,观察各处分肉,若全部出现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有一种病,初起每年发作一次;不及时治疗,则每月发作一次,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三、四次,这叫癫病。应针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经脉,如不发冷的,用针刺调治,病愈停针。

因内患病,出现或寒或热,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首先针刺各分肉腠理及络脉;若仍然汗出且或寒或热,可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一百天,就能痊愈。
病因大风侵袭,出现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病名为大风。应针刺肌肉,使之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再针刺骨髓,仍使之出汗,也一百天,总计二百天,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才停针。


4、心得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精通针术的医家在未诊脉之前,首先听取病人的自诉。刺节,针刺节度、手法。听病者言,这是接物的一部分,收集信息,尊重病人的主观经验。这一周的内容,和自体心理学里最重要的因素神入联系起来,特别是神入态度,病者利益的最大化,各种禁忌节度,我和他不同(对方的立场框架经历,对方内部的经脉五脏血脉运行),知其标本,形成进程,深浅,形成针刺方案,采取针刺计划。态度,是诊病的基础,亦是与人、物交往的基础。上接神下接物,医者的态度,做人的态度。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刘丹的《素问》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