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 发表于 2018-2-10 23:15:38

第二章
一、读经文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旧思维: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善,是因为有恶、不善的衬托和对比…--差了十万八千里。(1内心有一个自己的逻辑,自上而下。2心里有个“天下我们大家人类是对的”的内在范围认定,陷,窄,线性-在相对性一个点上。3因为自己的思维逻辑,把简单的搞复杂了,直接读,能读出“什么什么的美,是恶已”)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我囫囵地那么一读,也没确定下什么来,美之为美,前后是一个美。确定的话,我以为第一个“美”是指一些美好的事物,后者好像是一种美的感受或美的状态------看了作者的导读,原来第一个美是指人以“人之道、人道之教”为美,并以其美为美。老师认为,美是动词,也就是动词的美,就指称了“人道之教为美”,后面一个美是形容词。同理,天下皆认为善是指:“人之道,大行于天下,世人皆以循礼为善”
疑问:为什么这样隐晦呢?若没有导读的人,让今人怎么懂哟,文化断层就是指这种状态吧,和老祖宗说的话,完全完全听不懂。对于我们不是天书吗?还真是天书。
   *斯:此。
   释义: 天下皆认为人道之教是美的,但是人道非道,以礼害道,以人害天,所以是恶的。天下皆认为“人之道,大行于天下,世人皆以循礼为善”,是不善的。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旧思维:我先前背诵的时候,直接的内部感受动作就是,用有形的或者经验里有的东西来体会…东西的长短、物体的高下、方位的前后。音声相和--想到内(心音)外(言语)一致不一致。然后感觉这一系列排比句,和上面的(美、恶,善、不善)联系,就是一系列相反、相对的一对状态的类比,想说明对立统一吧。
         读导读:
         *有无相生:无生有(天道衰,以人灭天则生人道),有生无(绝人道,以天胜人,则生天道)(原来能理解“道生无--无生有”,有怎么生无了呢?是说“有”里蕴含了“无吗”?不对,原来这里在特指天道(无)和人道(有)的相生态)
         *难易相成:难,是特指圣人绝弃人道,以天胜人,需修练守道、勤而行之,是以难。还特指行人道呀,人道以人为尊、根基不牢,不易稳固,是以难。
                     易,是特指守天道,天道为自然常道,天然存在,有实际的基础,遵循容易,因果明白,是以易。
                   难易相成,指圣人绝弃人道,以天胜人,需修练守道、勤而行之,是以难,但是唯其如此,人道不生,守了天道,就有了实际的基础,天道真全,以天道治天下,才会变得容易,难易相成。难成就了易,易成就了难。(原来以为就是我们人做事或干什么感到的困难和容易,只局限有一已的狭小天地)
         *长短相形:长是特指,圣人治天下,为之以天道,则天下可以长久。短是指,为之以人道,则失天下。长短相形,以天道为政和以人道为政可以互相参照,像镜子那样映出来,让人能选择。
      *音声相和:音是特指“圣人立天道、自然之教,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以天道为政),这样的音,被百姓感受到,百姓也会反馈出声:拥戴、自愿顺天理。反之,以人道为政的音,百姓也会反馈相应的声,埋怨,人情人道嘛。
      *前后相随:这个前后有点像我们说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感觉。功成而身退,以身处后,则能先民。以身处前,则不能先民。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样顺下来,前后经文的衔接,就能连上了)因为天下人认为的人道之教是美,不是的,因为人道非道,以人为尊......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无名去作为,不是啥都不为;行不言之教,行的是不言说的教化。
4、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就这样生生不息运化着,天道并不干涉。(不辞,不言之教)。天地生化了万物,天地并不据为已有,不居功。圣王以无去作为、以天道治天下,而并不依仗这个作为、居功。功成,是天道之功,非人力可为,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天道、天下百姓就会太平安康下去。

二、概括
1章概括:
      道德经的第一章里,开头就说明了至道不可言说和命名、天道、人道的可以言说和命名的特点。
      提出了:有(有名)---无(无名)两个维度,道生无,无生有。-----无和有,还是在说道,至道天道人道,好像是从某种态上展现至道、天道人道。
         提出了“以无观无、观妙,以有观有、观徼”的路径。在哪里就用哪里的道儿,不要弄拧了。又提醒人,不要把“有和无”分裂,它们同出于道,都玄,变了又变,化了又化。
2章概括:
      提出“为之以无”和“为之以有”两种治天下、人自处的方案。
         圣人治天下,“为之以无”(无为),就是行天道,再具体些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再具体些就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为之以有”(有为),是行人道,以人道治天下,是以人为尊,故人道非道,是不美的、不善的。
      两种方案是人的内在用心方式,看人心站哪里,就转化到哪里了,后果是相反的,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2章概括:道德经第一二章,阐述了,道是天地万物之宗。无名是天地之宗始,有名是万物之母。提出了“以无观无”,“以有观有”两种用心方式。提出了无为和有为两种作为方式:无为,是以“无”去为,是行天道,以天道为尊,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生生不息而不干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有为,是以“有”去为,行的是人道,以人为尊,以礼为序,会辞、会去有、会去恃、会去居。但是有为、无为是可以转化的,

三、感受
      感受还蒙蒙的。先闷一闷了。和生活有联系。第二周又是被班规和罚款逼着完成的读书、体会和概括。是任务,又不是任务,因为我并不想草草完成。草草完成很容易,那不是骗自己吗。也不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和坏,表扬或批评,是我越来越想投进来,进入新的思维通道。第二周了,我正在观察自己的节奏,每天的阅读量很小,最后积在最后一天,恶补。调整为每天背诵和阅读几行经文,这样均匀地散在六天时间里。适当提快速度,可以跟上群讨论。跟不上讨论的感受,有点不好,好像不在圈子里。本周自己查了几次字典和百度,感觉踏实。整理了同学们的讨论,很受益,非常感谢走在前面的老师和同学们!
      疑问:“道生无,无生有。有生天地,天地相合生万物”。-----和下面这个有矛盾:“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说法,跨越了“有生天地”,直接说无名是天地之始了?有名也是天地之母,没错吧,有名天地之母,有名万物之母,这不匹配吧?

铃兰 发表于 2018-2-16 22:46:58

 第三章(经文默写在纸质本上了)
一、字和句
1、不尚贤,使民不争
*尚:尊崇、注重
*贤:本义:手牢握着钱,本义是管钱的人引申多财,又引申多才。有德性、多才能。
*理解1:不尚贤(多财),使民不争。(感觉里,通)
理解2:不尚贤(有德行、多才能。贤德之人),使民不争。---有疑惑:想不通。尊、注重贤的风气,不对吗?难道不该向贤学习吗?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以难得之货、之物为贵,可以使人不偷盗。
3、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见:显露。看见
*可欲:能引起欲望(奇欲,以自我为中心然后对外有了期待和要求,欲求之望)
*理解:不显露“能引起奇欲的东西”,可以使人心不乱。比如扫黄打黄就是不见可欲,黄色书籍、视频使人心乱,诱惑。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圣:本义,善用耳和口,通达事理。圣人,可理解为圣贤之人,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动词,使-人-圣-之治。老师所说每个人的内心有多如宇宙的小我,也需要有心师,有圣王。有感觉。
*虚:空。虚心:心不能抓着东西,心放松的警觉着,空着,虚着。暂时这样理解。好像老师说这样可能层次低。
*实其腹、强其骨:引申为身体好、强健健壮。
*弱:桡也。桡者曲木也,引申为凡曲之称,直者多为强,曲者多弱。气力小,势力弱。这里做动词“使...弱、气力小、势力弱”
*虚其心、弱其志:对心和志的志,没感觉。老师启发“盯住这个没感觉,没感觉是强烈感觉,可能有大进展”。老师给的:志,是自我认识控制下的能动中心(看到之后,我还是忽略了“自我认识”,收到的是志是能动中心。) 
*理解:所以圣人的治理方略(使人圣、通达的治理方略),虚心、实腹,弱志、强骨,虚心是心是空着、不抓着任何东西的、是放松的;弱志,弱化、超越志里的自我认识控制中心的力量(志是自我认识控制的能动中心);实腹、强骨是指身体要好,要健壮。
5、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知:“没有什么什么知”的意思,不是我们日常里说的“什么都不知道”,是没有“尚贤、贵难得之货、可欲”的知。无欲:“没有什么什么的欲”,没有“以我自居的欲、对外有所要求和期待(奇欲)”*智者的智:知也,无所不知《释名》
*理解:这样就经常让百姓没有机会接触邪知邪见(“比如没有‘尚贤、贵难得之货、可欲’的认知”),没有奇欲(“以我自居、对外有所要求和期待的欲”),也能使知道的人即“知道了邪知邪见和奇欲的人”不敢妄为了。为“无为”,要为,以无为之、为之以无,则没有什么不能治理好的。(无,什么是无?比如无是指以天道至道为尊,不以人为尊。比如无名天地之始的无。比如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常无。)

二、经文理解
   不尚贤(多财、多才),使民不争。不以难得之货、之物为贵,可以使人不偷盗。不显露“能引起欲望的东西”,可以使人心不乱。所以圣人的治理方略(使人圣、通达的治理方略),虚心、实腹,弱志、强骨,虚心是心是空着、不抓着任何东西的、是放松的;弱志,弱化、超越志里的自我认识控制中心的力量(志是自我认识控制的能动中心);实腹、强骨是指身体要好,要健壮。这样就经常让百姓没有机会接触邪知邪见(“比如没有‘尚贤、贵难得之货、可欲’的认知”),没有奇欲(“以我自居、对外有所要求和期待的欲”),也能使知道的人即“知道了邪知邪见和奇欲的人”不敢妄为了。为“无为”,要为,以无为之、为之以无,则没有什么不能治理好的。(无,什么是无?比如无是指以天道至道为尊,不以人为尊。比如无名天地之始的无。比如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常无。)

三、第三章概括和心得
    回顾一下第一章讲了,
                     道(至道、常道)
             天道                  人道
( 名)   无                  有
(形质)   天地                  万物
(观)      以无观无               以有观有
(观的结果)(妙)                  (徼)
          以道为尊               以人为尊

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上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行)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有为
         作焉而不辞               作而辞
         生而不有                  生而有
         为而不恃                  为而恃
      功成而弗居                功成而居?

第三章(感觉是越来越具体地讲,人的用心、行动的无为和有为)
   尚贤,就是一种风气,尚什么就会追什么抓什么,就会有人执取贤的优越功用,人就会争。以难得之物为贵,贵什么,就会争什么,就是风气,就会有人不由自主地想方设法去得到,去偷盗。---所以,尚贤、贵物的风气涌现,都可能诱发激发人的贪欲,不尚贤的优越功用、不贵物,就能不诱发人的贪欲,使人心不乱。----“不尚不贵”里还有个“尚和贵”,引用老师的理解:一个人有才有财,其才其财不值得尚,才和财是外在之物,尚外只能引起心乱、争、盗,尚其在道有德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尚德尚道。这样就化解了原来对“不尚贤,难道是不学先进吗?”的疑问。原因是不尚在外物上。
    所以圣人之治,使人-圣-的方略,是使人虚小我之心、弱自我中心之志,身强体健,身心都健康。这样就使人没有邪知邪见、奇欲贪欲,同时也能使有这些邪知贪欲的人不敢妄为。这就是为-无为,为之以无,则无不治。


第三章
                        道(至道、常道)
                天道                               人道
( 名)         无                              有
(对待欲望) 不见可欲   
(为)   使民无知、无欲,智者不敢为
(心法)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我有个迷惑了,第三章这些内容是放在天道下,还是人道下呢?我同意老师说的天道人道本质上是一致的,人道是天道在人上的具体展现,这样的人道就是天道呀!这样我倾向于放人道上。---矛盾又出来了,但是“弃人道,顺天道/不以人为,而以天为”,我又迷糊了。如果人道是以人为尊,应该弃、人道是以天道为尊,就是天道。那我们说人道的时候是指哪个呢?有这两个吗
      桃子说,无为不是什么都不为,无欲不是没有欲---老祖宗们讲话真是...这是咋回事呢?----哈哈,是啊。可以说是思维方式不一样?这个不一样要好好慢慢体会,心里要跟上言语所指,要跟着拐弯似的,能把人转晕喽

铃兰 发表于 2018-2-17 00:41:14

第四章
一、字和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冲:涌出来(又一说:红梅查到冲通盅,意指器中空虚无物)
盈:满
或:域(《說文》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木木认为或字,可能表示不确定,不把它当成客观存在来把握,也同意)
渊:打漩涡的水
湛:没也(说文)清澈透明。
挫:摧也
锐:芒也
纷:本义:马尾韬,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说文》。段玉裁注:“韬,剑衣也。引申凡为衣之称。《释名》曰:‘纷,放也,防其放弛以拘之也。’”
和:相应。和谐,协调
同:合会也。共也。聚也。和也。

二、经文理解
   道,涌出来,用它的涌现之物生化出了万物,空间里(域)并没有被填满。打着漩涡的水,幽深而旋涌着,好像万物是从那里涌现出来的。(在生生不息中)道,又挫去万物的光芒,(还会不断地)分解万物,(还会)相应着万物的光、能量,当万物瓦解,又回归于道之漩涡。(道,)好像没有一样,清澈透明,又好似存在那样。我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可能是天帝(上帝)之前就有了吧。

三、概括和心得
第四章说的是道是怎么生化运化万物、周而复始的。道像打漩涡的水那样幽深、永不停歇地旋涌着...运化着万物,万物消亡又回归于道那样的幽深旋涌...道在人的眼里,好像清澈透明,跟没有一样,(但万物这样生生不息之运化)又好似存在着。

四、第三四章概括
   第3章说的是圣人之治(使人圣之治)怎么治,是人道归于天道的路径:虚心(使心空出来,不被奇欲占)、弱志(超越“志”中的自我中心),实腹强骨(身体健壮、另外意义上的小迪说的“实生命和强职责”还不太有感觉)
   第4章同上面。好像这两章没有紧密的连贯性,再焖焖,回头再看。

铃兰 发表于 2018-2-17 08:40:08

前几天我提起使用qq群讨论的事儿。两天在我心里挥之不去。………不能耗在外面。不能总在边儿,进来。进来。进来。去查字典,去体会……导记录、整理记录---是个外部动作,该不该做,取决于内部姿态,心为何而做,心力用在哪里…
      还体会了内心的纠结,对老师同学们的猜测误解,我的涂抹……收获很大

小迪 发表于 2018-2-18 10:13:57

回 铃兰 的帖子

铃兰:前几天我提起使用qq群讨论的事儿。两天在我心里挥之不去。………不能耗在外面。不能总在边儿,进来。进来。进来。去查字典,去体会……导记录、整理记录---是个外部动作,该不该做,取决于内部姿态,心为何而做,心力用在哪里…
      还体会了内 .. (2018-02-17 08:40) images/back.gif

也给我敲了一个警钟

铃兰 发表于 2018-2-23 23:23:40

第5、6章(已背诵并默写在日记本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谓之玄牝。玄牝之门,谓之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一、字仁:(说文)亲也(仁爱)刍:刈草也。饲牛马之草刍狗:草扎的狗。古时祭祀的草扎的狗
橐籥:1冶铸用嘘风炽火之器也,为函以周罩于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扇于内者,籥也。2橐,以牛皮做的风袋,籥,原指乐器似笛,借喻输风管风囊。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不塌缩,拉动其体又能将其内空气压出。
虚:空虚也 屈:1短也。2凡曲不伸者皆曰屈。3jue竭也,尽也。(用之无度、物力必屈)4通倔      ----“虚而不屈”的不屈,通过体会“凡曲不伸者皆曰屈”的画面感...去体会…不曲、伸展伸张的,张力...渗透力...还有不竭、不尽感、源源不断… 中:1内也。2上下通,故中。3入也。4然则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亦合宜之辞也。5同冲。6儒家的中,务本也。---“守中”:守道(比如虚心实腹 弱志强骨…)、守本……这两字好深邃、好渊、在哪里对应了哪里…
牝:雌性的(鸟兽,与牡相对)。畜母也,畜牝也,吉。匕为雌性动物的标志。*泛指阴性的事物(丘陵为牡,谿谷为牝)*锁孔。---玄牝:生门。
谷:泉出通川为谷。(心跟着“谷”做动作)
神:造化之良能(天地造化之良能曰神,造化之隐迹曰鬼)(心跟着“神”做动作)
不死:...活...生生不息...总有未来
勤:劳也。劳力也。苦也。(同学们百度:)勤的字源是“在黏土上工作,翻黏土”--什么感觉?“土黏呀,要很用力,一下一下的”,短暂用力,一挖挖一天,甚至午饭也在地里吃...苦...有动感...,苦原来是个好东西,大概属正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明苦很有营养(体会的方法)苦:大苦,苓也(老师查)本义是一种草,吃草就是吃苦,苦的时候焦虑感逼迫感强烈,所以动得厉害,但这种动,每次都很短暂,焦虑嘛,这就还原成勤的内部的意思了,短暂地动、用力,源于将乱将亡至焦虑恐惧的短暂用力,苦,引申义。---勤:短暂却频繁地用力(苦通勤,勤又有劳的意思,心志和筋骨共同的营养就是劳苦勤)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不勤,
二、经文理解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如果用人的眼光来看、用人的实心强志来体会),天地是不仁的,视天下万物(比如人所贵所欲的那些)和“祭祀的草扎的狗”一样,大家长得不一样,但是都是来反映道的,都是道所生所化;另一个意思是其实万物尽管形态各异,在人的眼里有高低贵贱,其实在至道里,万物跟草扎狗是一样没有人心里的那种好坏高低贵贱,----这样的看待是真正的仁,是在天道里,贴着万物的实底儿的!(心得--这样体会之后感觉心里贵物的私欲被挫锐解粉了,和“道”的意思接上茬了)         (如果用人的眼光来看),圣人是不仁的,视人和“祭祀的草狗”一样的;一个人“使自己圣”是不仁的,视自己内部的多元自我和“祭祀的草狗”一样,什么意思呢?多元自我的运行模式、状态、效果千姿百态、尤其效果可能南辕北辙,但是其中也有门道,如果懂其道,就能化解,减少内耗,如果非用仁来说,这样的对待是真正的仁。(---心得:贴着自己心里的多元自我在说,多元自我们听了感觉挺高兴,希望真有人来懂自己,懂得自己内部的真相,事实,那该多好)      天地之间,像不像个生风鼓风的牛皮气橐?天地之间,虚空而又充满张力、渗透力、无所不达,(道的力量)越是推动越是涌出...(心得:若用知行说事儿,先行。行动。动了、进入了才生真知,比如要干什么还没有干的时候,有很多不知道,但是,你开始做了,进入现场了,你就能发现很多东西,原来的不知道、有问题自动有了答案,动而愈出!(不动的时候,还想了很多问题出来,都不愿意去干了。不动-啥也出不来)      人的言辞再多,也无法穷尽“道”...不如守在道中、道里...什么意思呢?守在道的冲(涌)、渊(漩涡)、湛、虚、动里...
         (6)谷 神 不死,谓之玄牝。玄牝之门,谓之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谷、神、不死!——“像泉出通川”(谷)、“有着造化之良能”(神)、不死(生生不息、总有未来),这就是道生万物的生门,玄妙之生门。玄牝。       道生万物的生门,玄牝之门,就是天地之根,这种生,连绵,一直存在,湛兮(心不到场就感觉不到)...不断,不竭、不耗、不是我们挖黏土时很费劲、用一下、停一下这样的力量。        疑问:谷(泉出通川)、冲(涌)、渊(漩涡)在说道的不同状态?谷,凸出生门。冲,接近生门后面一点的生貎?冲比谷的位置宏观一点,渊,更宏观了。
三、概括和心得(复习一下1-4,不然我不知道第5-6在哪里)1、第1章说的是,总概述“道-无-有-天地-万物”的总的机理、由此而生出来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和联系。(以无观无观其妙,以有观有观其徼,有无都观,内外不失)---观之道(?)   第2章说的是,有无相生,提出了“无为之道”是怎样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为,行,行动之道(?)      第3章,又具体一些了,道怎样圣(动词)人(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再次提出“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4章,又近了一点地说,道生万物、万物回归于道的生生不息过程(道:冲、渊、湛,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2、第5章继续说天也说人,道生万物、运化万物之态: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仁之理,和后面的内容我承接不上)
3、第6章说的是,重点说出“道生万物的生门”,活生生的画面感:谷、神、不死、连连绵绵,用之不勤、不是费劲、要停要断了。
4、第5-6章:道,运化万物的不仁、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守中--说道,感觉是在说心和这样的道在一块呀,成为啊!道,玄牝生门的连连绵绵、源源不断。
5、心得         对自己习惯性地坚守自己内部固有的概念和用心方式,有两个地方印象非常深刻:橐籥是风箱,看见同学们说小时候用的风箱,就感觉“我被勾起来了”,“我有的说了(参与感)”,差点掺活进去,想到自己能说的并不能说明风箱的原理,想说的不过是满足自己的需要,与读书之实际并无帮助,就放弃了。---后来看到黑河女不为所动,百度到“橐籥是牛皮做的,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不塌缩,拉动其体又能将其内空气压出”,她在考察在古代橐籥是什么样什么原理,---哦,以古察古!    谷神不死:查了字典,但是再回头看见谷,还是直接反应为谷子。四、1月读书小结

      四周里,磨的是读书*心到场*。从心到不了,边上转…渐渐心向心地里转……
      从理解经文里的单字的功夫里,获得了搓锐解粉感:搓、解心里的-以假像当真相的那个劲儿(锐)、弱-志(以我为天的志),像在去污垢。
      在同学们的考古、讨论里,带动我也去考古、去以体会之(以古察古的体会法):查字源,字源是场面、场景,什么感觉?…心到这个现场里去,不动脑子想,让感觉自然浮现…又或者说成是:跟着这些“字义”(做动作、祈使句)心这样去做动作,成为那个本身,体会就自然有了……如体会结绳记事、勤的字源是挖粘土、橐籥、冲、渊…谷、神、不死…
      这样的路径,我感觉心贴道了。心向道。融到生活里来了,今天和同事一起干活,回答大家的一个疑问,同事抢我(补充),我心里揪起,虚心弱志的感觉就浮现出来…心里揪的劲儿就小了,揪,我揪我想要我是确定、简洁、明了的、而没有一下子做到(强志!),---对这些,忽然,心能容。虚心弱志,心就安、稳,不被那个揪(强志)带跑了,强志的味道是要不劳而获。
       对关乎 有无 的些许感觉、蛛丝马迹在逐渐落实:
       无为:(恍惚…有时忽然离开无的感觉,落到“没有”上)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搓锐解粉(和光、同尘没有感觉,存疑)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有为:实心虚腹、强心虚骨、辞、有、恃、居
      经文背诵还不够溜儿,感到会断篇、不连贯、会空白,整体感受到了影响,所以愿意品着背,或者单背某章,或者从1-6连贯起。

铃兰 发表于 2018-2-24 14:51:49

以今察古:心 从“古”移动到“今”的过程

问:橐籥——风箱。风箱是什么东西?啥构造原理?
答:百度有很多图片,农村烧火做饭用的
我:……(在群里并没有说话)看到“农村烧火做饭用的”,我立刻来劲儿了,想说自己的经验…直到看到黑河女考古到橐籥的知识

   ---心 从“古”移动到“今”的过程:橐籥(古)--心在“橐籥”这里--但是不明白、不懂--往明白这里来(今),用这个明白的,去理解前面那个不明白---出来个风箱替代了橐籥---(到这里还没有偏离),盯住风箱的功能“鼓风的”、不盯自己脑子里经验里的风箱,继续考察橐籥的笼统的结构(牛皮裹起来风箱、籥可以鼓风)--目的:体会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的感觉……
      当用“农村烧火做饭的风箱”替代了橐籥,偏离,移动到了今(自己经验里的风箱)。
       我想问,我这样扣扣过程,是以有观有,观徼(疆界,引申为状态、机理、过程、细节、处)吗?是的。有一个线索,老师说盲人摸象,缺徼。坚定地以偏概全。

铃兰 发表于 2018-2-24 20:54:21

生:老师,读书会有的上周没完成分享,没被记录,上上周我参加禅修没完成分享而被记录了,我觉得不公平。(调皮)。
    师:记录这些,别人的情况与你无关。读书的好处只是自己的收获,与记录公平无关。
    生:我觉得考核不一样啦
    师:需要宽大的人是没啥希望的人。宽大是个陷阱,不思进取 终究会被算总帐。
    生:这件事在我心里也没什么梗,我想,要是移到其他事情上,那在这个团体里不就有两种考核标准吗?(问老师的目的也是想理理自己的思维模式)
    师:嗯。你没关注到重点。一开始,千方百计留下尽可能多的人,这就像成人和小孩同做一件事,要求不同以保护小孩的进取心。当确认无此心思或累无进展,就会被切割掉。
      -----------------------------------
      看到这个对话,把我心里的东西搅出来了。
      1、机器猫去禅修,我心里还想,老师会不会给机器猫破个例、不记考核呀?禅修是好事儿。----我这就是需要宽大的心思。需要宽大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是的,要宽大,是向外的,要外部要别人给自己,而自己不用做什么,不想进取。
      看到老师在群里说“机器猫被记录一次是一定的了”。我的猜测才破灭了。----然后我想,去禅修前可以提前读书并分享。总是能安排的。------但是我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给自己留后路,不愿意损失两次宽限的机会,-----发生了什么情况我会这样想呢?明里,是我读书,暗里在心里不是真正的“我读书”,当成老师要求的读书任务了。心不场。
       一开始我不愿意损失钱,就现在,我发现我是不愿意离开大家,不想离开读书的场 ,道场。这个变化说明,外边转悠的心,开始进来了,心在场一些了。在这样的心态里感觉,考核标准不一样,不是公平不公平,而是看“对那个人用心来读书”有没有好处来衡量。这样的团体魂,契合在人的初心真心上!
      2、机器猫的疑问我也有,“同样是未完成分享,有的记录有的不记录,执行标准不一样。这不公平”---看到老师的说明明白了。有的记录、有的不记录,这是标准不同、要求不同,不记录为的是什么?保护进取心,留出一小块空间,容他和自身困难接触消磨,然后跟上来。。。但是这种保护、这种留,不是没原则,“当确认无此进取心思或累无进展”,就会被开除掉了,离开队伍。

铃兰 发表于 2018-2-25 18:37:21

丈夫:**,你给奶奶剪剪脚指甲。
孩子:我怕我铰不好,我奶奶指甲硬
丈夫:奶奶洗完澡指甲软了。
孩子:行
   (这是后来丈夫说给我的。我在卫生间听到丈夫让孩子剪,后面就不知道了。后来隐约听见咯嘣咯嘣的剪指甲声…从卫生间出来后,悄悄张望看见孩子在给奶奶剪指甲,偷拍了下)

       我不敢这样使唤孩子,怕她不愿意,怕她嫌…
好像丈夫不担心。…他…他特别放松…孩子不愿意干,他心里还是放松,他虚心(孩子怎么反应我都是可以容纳的…),他弱志(弱了这个志:你要干、必须干,弱了这个(奇)欲)。
   我和丈夫相反!
      这样感觉起来,虚   心    弱   志是心的状态,也是操作,可能直接做!
       虚心,--在不同事情/情境里有具体的展现的心能容、能现的事实具体不同,但是容的心的体性不变;弱了什么志--在不同事情/情境里有具体的展现内容。

铃兰 发表于 2018-2-26 09:50:33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动而愈出
      释义:(道的力量)越是推动…(      )越是涌出...
       心得:若用知行说事儿,先行。行动。动了、进入了才生真知,比如要干什么还没有干的时候,有很多不知道,但是,你开始做了,进入现场了,你就能发现现场的很多东西(事实),原来的不知道、有问题就在里面,自动有了答案,动而愈出!
      (不动的时候,还想了很多问题出来,都不愿意去干了。不动-啥也出不来)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铃兰的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