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zjie 发表于 2021-7-3 19:19:01

简洁的《素问》读书笔记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1-7-3 19:20 编辑

简洁的素问读书笔记,终于决定加入素问读书会,坚持下去!

yangzjie 发表于 2021-7-3 19:29:00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1-7-3 19:31 编辑

《黄帝内经——素问》第1-4章正音原文抄写:上古天真论篇,四气调神大论篇,生气通天论篇,金匱真言论篇








yangzjie 发表于 2021-7-3 23:46:13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1-7-3 23:47 编辑

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1.查字正音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四时不正之气乘人体气虚而侵入致病,故称“虚邪”。贼风,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因邪风伤人,故称“贼风”。材力——筋力。古人认为肝主筋,阴器为宗筋之聚,故筋力可代表生殖力。太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能调节十二经的气血,主月经。冲脉之“冲”大概源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意为虚。气无形,其性虚,故称“冲气”。中医认为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气血大聚于此,故称“冲脉”。 2.翻译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明,小时候就善于言辞,很小的时候就对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长大后,敦厚朴实而又勤勉努力,到了成年就登上了天子位。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超过了百岁,但行动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到五十岁,动作就显得衰老了。这是时代的不同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的缘故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养生之道,取法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用保养精气的方法来调和,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分劳作,所以形体和精神能够协调统一,享尽自然的寿命,度过百岁才离开世间。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浓酒当作甘泉无节制地贪饮,把任意妄为当作生活的常态,醉后还勉强行房,纵情声色,以致精气衰竭,真气耗散。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不明白节省精神,一味追求感官快乐,违背了生命的真正乐趣,起居没有规律,所以五十岁左右就衰老了。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及时回避,思想上清静安闲,无欲无求,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这样,疾病怎么会发生呢?所以他们心志闲淑,私欲很少,心情安宁,没有恐惧,形体虽然劳动,但不过分疲倦。真气从容和顺,每个人的希望和要求,都能满足。无论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漂亮,喜欢社会习俗,互相之间也不羡慕地位的高低,人们日渐变得自然朴实。所以过度的嗜好,不会干扰他的视听,淫乱臣子说也不会惑乱他的心志。无论愚笨聪明有能力无能力的,都不追求酒色等身外之物,所以合于养生之道。因而他们都能够度过百岁而动作不衰老,这是因为他们的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的缘故。黄帝问道:人年老了,就不能再生育子女,是筋力不足呢?还是自然的生理变化规律就是这样的呢?岐伯回答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开始充实,牙齿更换,头发生长。到了十四岁时,天癸发育成熟,任脉畅通,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而来,所以能够孕育子女。到了二十一岁,肾气平和,智齿生长,身高长到最高点。到了二十八岁,筋骨坚强,毛发长到了极点,身体非常强壮。到了三十五岁,阳明经脉开始衰微,面部开始枯槁,头发也开始脱落。到了四十二岁,三阳经脉之气从头问开始都衰退了,面部枯槁,头发变白。到了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太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不以再生育儿女。男子八岁时,肾气开始充实,头发生长,牙齿更换。到了十六岁时,肾气盛满,天癸发育成熟,精气充满,如男女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了。到了二十四岁,肾气平和,筋骨强劲,智齿生长,身高也长到最高了。到了三十二岁,筋骨粗壮,肌肉充实。到了四十岁,肾气开始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干枯。到了四十八岁,人体上部阳明经气衰竭了,面色憔悴,发鬓斑白。到了五十六岁,肝气衰,筋脉迟滞,手足运动不灵活了。到了六十四岁,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身体感到为病所苦。人体的肾脏主水,它接受五脏六腑的精华以后贮存在里面,所以脏腑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现在年龄大了,五脏皆衰,筋骨无力,天癸竭尽,所以发鬓斑白,身体沉重,走路不稳,不能再生育子女。黄帝问道:有人年纪已很大,还能生育子女,是什么道理?岐伯说:这是因为他的先天禀赋超过了常人,气血经脉还畅通,而肾气有余。虽然能够生育,但在一般情况下,男子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不超过四十九岁,到这个岁数男女的精气都穷尽了。黄帝问:养生有成的人,年纪都达百岁,能不能生育呢?岐伯说:善于养生的人,能够推迟衰老,保全身体如壮年,所以即使年寿很高,仍然能生育。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真人,他能与天地阴阳自然消长变化的规律同步,自由地呼吸天地之间的精气,来保守精神,身体与精神合而为一。所以寿命就与天地相当,没有终了之时。这就是因得道而长生。中古时代有至人,他道德淳朴完美,符合天地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气候的变迁,避开世俗的喧闹。聚精会神,悠游于天地之间,所见所闻,能够广及八方荒远之外。这是能够延长寿命,身体强健的人。这种人了属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能够安居平和的天地之间,顺从八风的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的习惯,从来不生气。行为不脱离世俗,但举动又不仿效世俗而保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外不使身体为事务所劳,在内不使思想有过重负担。以清静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所以形体毫不衰老,精神也不耗散,年寿也可以达到百岁。其次有贤人,能效法天地的变化,取象日月的升降。分辨星辰的运行,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追随上古真人,以求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可以延长寿命而接近自然的天寿。
3.心得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养生之道,取法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用保养精气的方法来调和,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分劳作,所以形体和精神能够协调统一,享尽自然的寿命,度过百岁才离开世间。现在的人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不明白节省精神,一味追求感官快乐,违背了生命的真正乐趣,起居没有规律,所以五十岁左右就衰老了。养生的核心要义在于保持“形与神俱”的形神统一状态,合道,上古之人很自然的事对现在的人来说做起来非常困难,需要志意坚定才行。
老师说:黄帝内经的要旨可能不在“不过份劳作”,也不在于我们通常说的“休息”,我想大概是人体阴阳的调和,人和人,人和自然环境环境的调和吧。 二、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1.查字正音少阳——根据阴阳学说,春季为少阳,夏季为太阳,秋季为少阴,冬季为太阴。四时阴阳: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变化和一年阴阳变化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保养心肝,秋冬保养肺肾。 2.翻译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木欣欣向荣。适应这种环境,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开束发,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着生发之气而舒畅。神志活动要顺应春生之气,而不要违逆它。这就与春生之气相应,是养生的方法。违背了这个方法,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发生寒变。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差,供给夏天成长的条件也就差了。夏季三个月,是草木繁荣秀美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通,各种草木开花结果。适应这种环境,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心中没有郁怒,使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如有为所爱之物吸引一样,使阳气疏泄于外。这就是与夏长之气相应,是养长的办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这是因为夏天长养的基础差,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秋季三个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适应这种环境,应当早卧早起,和鸡同时活动。保持意志安定,从而舒缓秋天劲急之气对身体的影响。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清和均匀。这就是一秋收之气相应,是养收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就要生飧泄病。这是因为秋天收敛的基础差,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冬季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寒冷的天气,使河水结冰,大地冻裂。这时不能扰动阳气。适应这种环境,应该早睡晚起,一定等到太阳出来时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好像心里很充实。好像已经得到满足,还要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要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这就是与冬藏之气相应,是养藏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肾气,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这是因为冬天闭藏的基础差,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天气潜藏着清净光明的生生之德,永远无尽,所以万物能长久生存而不会消亡。如果天德不藏,显露他的光明,日月就没有了光辉,如同外邪乘虚侵入孔窍,酿杨灾害一样。流畅的阳气,就会闭塞不通,沉浊的地气,反而遮蔽光明。云雾弥漫不晴,那么,地气不得上应天气,甘露也就不能下降了。天地之气不能交流,万物的生命不得成长,这样名果珍木多亡。草木就枯槁,而不会茂盛了。邪气潜藏而不得散发,风雨失节,白露不降,草木枯槁不荣。邪风时时侵袭,暴雨不断袭击,春、夏、秋、冬不能保持相互间的平衡,与正常的规律相违背,这样的话,万物在生长的中途便都夭折了。只有圣人能够顺应自然变化,注意养生,所以身体没有重病。如果万物都不失保养之道,那么它的生命之气是不会衰竭的。如果违背了春天之气,那么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会使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如果违背了夏天之气,那么太阳之气就不能生长,会使心气内虚。如果违背了秋天之气,那么少阴之气就不能收敛,会使肺热叶焦而胀满。如果违背了冬天之气,那么太阴之气就不能潜藏,会使肾气衰弱。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顺应这个规律,在春夏保养心肝,在秋冬保养肺肾,以适应养生的根本原则。假如违背了这一根本原则,便会摧残本元,损坏身体。所以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由来,死生的本源。违背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得重病。这样才可以说掌握了养生规律。不过这个养生规律,只有圣人能够奉行,愚昧的人却会违背。如果顺从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生存,违背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死亡;顺从这个规律就会安定,违背了,就要发生祸乱。如果不顺从阴阳四时的变化而违逆,就会生病,病名叫关格。所以圣人不治已发生的病而倡导未病先防;不治理已形成的动乱而注重在未乱之前的疏导。假如疾病形成以后再去治疗,动乱形成以后再去治理,这就好像口渴才去挖井,发生战斗才去铸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3.心得四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之气,调神,调理精神情志。本篇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保养心肝,秋冬保养肺肾)的养生原则和“治未病“的思想。我们国家医疗费用大增,加之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不堪重负,国家层面意识到,重视预防,病不在治,重在防,身心都需要预防,通过学习,先调整自己的四气,让神归位。 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1.查字正音九窍——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服天气——吸取天地之气。卫气——属阳气的一种,有保卫肌表,防御外邪,调节内外的作用。精绝——指水谷精气衰竭。因阳气亢盛而导致阴精伤耗。
2.翻译黄帝说:自古以来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就是息息相通的,这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在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无论是地之九州,还是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之气相通。天之阴阳化生地之五行之气,地之五行又上应天之三阴三阳。如果经常违反阴阳变化的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所以说阴阳是寿命的根本。自然界的天气清净,人的意志就平和,顺应这个道理,阳气就固密。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人体。所以善于养生的圣人,能够聚集精神,呼吸天地精气,而与天地阴阳的神明变化想统一。如果违背这个道理,在内会使九窍不通,在外会使肌肉壅阻,卫阳之气耗散,这是自己造成的伤害,而使阳气受到削弱。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太阳不能在其轨道上正常运行,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运行于人体,就会缩短寿命而不能使生命成长壮大。所以天体运行不息,是借着太阳的光明,同理,人体健康无病,是依赖阳气的轻清上浮保卫于体表。人感受了寒邪,阳气就会像门户的开阖一样相应抗拒,起居不宁;如果起居妄动,神气浮越,阳气不能固密了。如果感受暑邪,就会多汗,烦躁,甚至喘促,喝喝有声;及至暑邪伤气,即使不烦喘时,也会多言多语,身体发热如炭烧,必须出汗,热才能退。如果伤于湿邪,头部就会沉重,如同裹着东西,如果湿热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出现大筋收缩不伸,小筋弛缓无力。大筋收缩不伸叫拘,小筋弛缓无力叫痿。如果气被风邪所缚,发为气肿,四肢交替肿痛不休,这是阳气已衰竭了。人体的阳气,由于过度烦劳,就会亢盛外越,导致阴精耗竭,病拖延到了夏天,就容易使人发生煎厥病。主要症状是眼睛昏蒙看不清东西,耳朵闭塞听不见声音,病势危急,就像湖水溃决,流速迅急,不可遏止。人体的阳气,大怒时会造成形与气隔绝,血郁积头部,使人发生暴厥。大怒之后不发暴厥之证的,那就会伤筋。筋受伤,会弛缓不收,肢体行动不自由。半身汗出的,会发生偏枯病。汗出以后感受湿邪,会发生小疖和汗疹。多吃肥甘厚味,能够使人生大疽,发病就像拿着空器皿盛东西一样容易。劳动之后,汗出当风,寒气阻遏于皮肤,会成为粉刺,郁积不解,可成为疮疖。人体的阳气,养神则精微,养筋则柔软。如果腠理开阖失调,寒邪乘机侵入,就会发生背部屈曲的大偻病。如果寒气入于经脉,营气不能顺着经脉走,阻滞在肌肉之中,会发生臃肿。邪气留滞在肌肉纹理,日久深入血脉,可以形成瘘疮。外邪从北部腧穴侵及脏腑,会出现善畏和惊骇之证。汗出不透,形体衰弱,阳气消耗,腧穴闭塞,就会发生风疟。风是引发各种疾病的始因,但是,只要精神安静,意志安定,腠理就能闭密,阳气就能卫外,即使有大风苛毒,也不能造成伤害。这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来养生的结果。所以病的时间长了,就会传导变化,发生其他症候;如果病人上下之气不能交通,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人的阳气过分蓄积,也会致死,因为阳气蓄积,隔塞不通,应该用泻法。如果不赶紧治疗,水平低下的医工就会败亡人体正气而致病人死亡。人身的阳气,白天都运行于人体外部,日出时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中午阳气最旺盛,到日落时阳气衰退,汗孔也就关闭了。这时,就应当休息,阳气收藏于内而拒邪气于外,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犯雾露,如果违反了平旦、日中、日暮阳气的活动规律,形体就会为邪气所困,而日趋衰弱。岐伯说:阴是把精气蓄藏于体内,而不断充养阳气;阳是保卫人体外部而坚固腠理的。如果阴不胜阳,那么经脉往来流动就会急迫快速,而发为狂病;如果阳不胜阴,那么五脏之气就会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调整阴阳,使之各安其位,才能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这样内外阴阳之气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真气运行正常。风邪侵入人体,渐渐损害元气,精血就要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害了肝脏。这时,如果再过饱,会使胃的筋脉横逆弛缓,而形成下泻脓血的痢疾,进而引发痔疮。如果饮酒过度,肺气就会上逆。如果勉强入房,就要损伤肾气,使脊椎骨损坏。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持守于内。如果阴阳失去平衡和谐,就像一年当中,只有春天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因此,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固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分离而不相交,那精气也就随之而耗竭了。如果触冒风邪,就会发生寒热。所以,春天被风邪所伤,邪气留滞不去,到了夏天,就会生洞泄病;夏天被暑邪所伤,潜伏于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被湿邪所伤,到了冬天,就会气逆而痰咳,进而发展为瘘厥病;冬天被寒邪所伤害,到了春天,必然发生温热病。风寒暑湿这些四时邪气,会交替伤害五脏。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的营养,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因为过食五味而受伤害。所以过食酸味,会使肝气集聚,脾气就会衰弱;过食咸味,会使骨气受伤,肌肉枯槁,心气也就郁滞了;过食甜味,会使心气喘悶,肾气就衰弱了;过食苦味,会使脾气濡滞,胃气也就薄弱了;过食辛味,会使筋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废了。所以谨慎地调和五味,使得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就会气精骨强了。谨慎地按照养生之道的法则去做,就可以享受自然的寿命。
3.心得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天是自然界。中医认为,人体生命之气时时与自然相通,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人体内的五味、五气等都取之于自然界;而五味、五气失于正常,又能伤害人体。“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平衡,怎样才能做到阴阳平衡呢?具体的操作有的清晰,有的笼统,需要去悟,读《素问》这一遍,先去了解。前面看了徐文兵和梁冬对话《黄帝内经》,以为了解了些,结果只占《素问》的十分之一的样子,还差得远呢,四、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1.查字正音五风——中医谓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腧——造字本义:名词,人体气血传输、转给的器官,传统中医也称之为“穴位”,即“腧穴”,俗名也叫“输穴”。现代汉语常将“腧穴”简写成“俞穴”。至阴——根据中医理论,脾属土。古人认为天为最大的阳,地为最大的阴,即至阴。所以脾为至阴。五音——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对应五行: 宫(土)、商(金)、角(木)、徵(火)、羽(水) 。五气——药物学术语,指药物与食物的五种气味,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也称为五臭。《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张景岳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
2.翻译 黄帝问道:天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有五脏之风,是指什么呢?岐伯回答说:八风会产生致病的邪气,侵犯经脉的风邪,触动人的五脏,因而发病。所说的感受四时季节相克的情况是指,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所说的四时季节相克。东风生于春季,病变多发生在肝经,而表现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变常发生在心经,而表现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变常发生在肺经,而表现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股;中央属土,病变常发生在脾经,而表现于脊背。所以春气为病,多在头部;夏气为病,多在心;秋气为病,多在肩背;冬气为病,多在四肢。所以春天多生鼻流清涕和鼻出血的病,夏仲多生胸胁病,长夏多生里寒洞泄病,秋天多生风疟病,冬天多生痹病。所以冬天不做剧烈运动而扰动潜伏的阳气,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不发生颈项病,夏仲也不会发生胸胁病,长夏不会发生里寒洞泄病,秋天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证、飧泄、汗出过多的病。精对人体就如同树木的根,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冬季善于保养精气的,春天就不易得温病。夏天暑热之时,应该出汗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会得风疟病。所以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从清晨至中午,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阳;从中午至黄昏,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阴;从日落到半夜,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阴;从半夜至清晨,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阳。所以人的阴阳之气也是如此。就人体阴阳来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单就身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就脏腑来说,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为什么要知道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的道理呢?这因为冬病发生在阴,夏病发生在阳;春病发生在阴;秋病发生在阳。都要根据疾病所在部位来进行针刺或砭石治疗。所以说,背部为阳,阳中之阳为心;背部为阳,阳中之阴为肺;腹部为阴,阴中之阴为肾;腹部为阴,阴中之阳为肝;腹部为阴,阴中之至阴为脾。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的相应关系。它们合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黄帝说:五脏与四时相对应,都各有所用吗?岐伯答:有。东方青色,和肝相应。肝开窍于目,精华藏于肝脏,发病多在头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酸味,在五行中为木,在五畜中为鸡,在五谷中为麦。在四时中上应于岁星,所以肝病多发生在筋。在五音中为角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八,在五气中为腥臊。南方赤色,和心相应。心开窍于舌,精华藏在心,发病多在五脏。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苦味,在五行中为火,在五畜中为羊,在五谷中为黍。在四时中上应于荧惑星,所以心病多发生在血脉。在五音中为徴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七,在五气中为焦。中央黄色,和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在脾脏,发病多在脊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甘味,在五行中为土,在五畜中为牛,在五谷中为稷。在四时中上应于土星,所以脾病多发生在肌肉。在五音中为宫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五,在五气中为香。西方白色,与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在肺脏,发病多在背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辛味,在五行中为金,在五畜中为马,在五谷中为稻。在四时中上应金星,所以病多发生在皮毛。在五音中为商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九,在五气中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应。肾开窍于二阴,精华藏在肾脏,发病多在四肢。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咸味,在五行中为水,在五畜中为猪,在五谷中为豆。在四时中上应于水星,所以肾有病会发生在骨骼。在五音中羽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六,在五气中为腐。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小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气血逆顺,以及阴阳、表里,雌雄的所以然,把这些道理牢记于心中,用心精思以知常处变,灵活运用。这样的脉学是宝贵的,但不要传授给不适当的人,不是真正的医学理论也不要向人传授,这才是医学传授之道。
3.心得本篇论述了“五脏应四时”的理论。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学建立了以五行为内核,四时(五时)五方为间架,五脏为中心,配合以人的五窍、五体、五华、五志等及外界的五色、五味、五音、五畜、五谷等,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统一的医学宇宙观。易理这里理解起来好难,有些囫囵吞枣,中医学博大精深,哎,为什么自己国家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宝藏而没有普及呢。

yangzjie 发表于 2021-7-10 20:29:27

第3周
一、原文抄写和正音: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和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yangzjie 发表于 2021-7-10 21:11:40

第3周 二、查字正音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五气——五脏之气,由五气而生五志,即喜怒悲忧恐。八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大节气。五里——指东、南、西、北、中央五方。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涌泉:穴名。在足心下屈趾宛宛中,为足少阴经的起始穴位。根——指经脉的起始点。结——指经脉在上部的终结点。

三、翻译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说,阴阳,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因此,治病必须寻求治本的方法。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就成为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发生,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转化生热,热到极点会转化生寒。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浊阴之气在上,若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这是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因此疾病也有顺证和逆证的不同。 在自然界中,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成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雨虽从天气下降,却是地气所化;云虽形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这些都是由于阴阳相互转化造成的。同样,在人体的变化中,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发散于腠理,浊阴注入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浊阴使六腑能够相安。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进入身体中的胃腑,胃能够腐熟蒸化出水谷中的清气。清气进入五脏与五脏中的精气结合,而化生人体生命的营养物质。精仰赖水谷清气的补养,形体仰赖饮食五味的补给。饮食经过生化生成精,精气化后来充养形体。饮食不节,也能伤害形体,气偏盛,也能损伤精。精血充足,又能够化而为气,气也能被五味太过所伤害。 味属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阳,所以趋向上窍。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作用,微薄的有疏通作用。气薄的能够向外发泄邪气,气厚的能助阳发热。亢阳能使元气衰弱,微阳能使元气旺盛。因为亢阳会侵蚀元气,而元气有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阴。 阴气偏胜,阳气就会受病;阳气偏胜,阴气也会受病。阳气偏盛会生热,阴气偏盛会生寒。寒到极点,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会损伤人的形体,热邪会损伤人的真气。真气受伤会产生疼痛,形体受伤会发生肿胀。凡是先疼后肿,是因为真气先伤而影响到形体;先肿后痛的,则是形体先伤而影响真气。风邪太过,就会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肌肉就会发生红肿;燥邪太过,津液就会干涸;寒邪太过,就会发生浮肿;湿邪太过,就会发生泄泻。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所以,过喜过怒可以伤气,寒暑外侵,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如果逆气上冲,血脉阻塞,也会神气浮越,离形体而去。因此,不节制喜怒,不调适寒暑,生命就不会稳固。阴气过盛会转化为阳,阳气过盛也会转变为阴。所以说:冬天感受寒气过多,到了春天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天感受风气过多,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天感受暑期过多,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感受湿气过多,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我听说上古圣人,谈论人体的形态,排列辨别脏腑的阴阳;联系汇通四方上下六合,来审察十二经脉阴阳六合的起止循行与洛属关系;气穴各有它所发的部位和名称;连属于骨骼的“谿谷”,都有它们的起止点;皮部浮洛的属阴属阳,为顺为逆,也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变化,有一定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真是这样吗?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又能养筋,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风,在地为五行中的木,在人体中为筋,在五脏中为肝,在五色中为苍,在五音中为角,在五声中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握,在七窍中为目,在五味中为酸,在情志中为怒。怒能伤肝,但悲伤可以抑制怒;风气能伤筋,但燥可以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但辛味可以抑制酸味。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养心,心又能生血,血又能养脾。心气上通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热,在地为五行中的火,在人体中为血脉,在五脏中为心,在五色中为赤,在五音中为徵,在五声中为笑,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忧,在七窍中为舌,在五味中为苦,在情志中为喜。过喜能伤心,但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气,但寒气可以抑制热;过食苦味能伤气,但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中央属长夏,蒸发而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又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健壮又能使肺气充实。脾气上通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湿,在地为五行中的土,在人体中为肌肉,在五脏中为脾,在五色中为黄,在五音中为宫,在五声中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干哕,在七窍中为口,在五味中为甘,在情志中为思。思虑能伤脾,但怒可以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但风气可以抑制湿气;过食甘味能伤肌肉,但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属秋,天气劲急而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直通肺气,肺气又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滋生肾水。肺气上通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燥,在地为五行中的金,在人体中为皮毛,在五脏中为肺,在五色中为白,在五音中为商,在五声中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咳,在七窍中为鼻,在五味中为辛,在情志中为忧。忧能伤肺,但喜可以抑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过食辛味能伤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属冬,阴凝而生寒,寒气能使水气旺,水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又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肾气上通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中为骨髓,在五脏中为肾,在五色中为黑,在五音中为羽,在五声中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中为恐。恐能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寒能伤骨,但燥可以抑制寒;过食咸味能伤骨,但甘味可以抑制咸。所以说:天地上下是负载万物的区宇;阴阳是化生血气,形成雌雄生命体的动源;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阴阳的表现;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再进一步说,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有阳作为它的卫外;阳在外,有阴作为它的辅助。 黄帝问:人怎么取法阴阳呢?岐伯回答说: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呼吸困难,身体俯仰摆动。手脚厥冷汗出不来并且发热,牙齿干燥,并且心里烦闷,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患者耐受得了冬天,耐受不了夏天。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厥冷,甚或时常打寒战,寒重就会出现手足厥冷,手足厥冷之后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患者耐受得了夏天,而耐受不得冬天。这就是阴阳偏胜,所引起疾病的症状。 黄帝问:怎样调和阴阳呢?岐伯回答说: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调和阴阳;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早衰。人到四十岁,阴气已经减损了一半,起居动作显得衰退了;到五十岁,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到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下虚上实,流鼻涕、淌眼泪等衰老现象都出现了。所以说: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的养生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因此,同时出生,来到世上生活,最后的结果名称却不相同。聪明人,在没病时,就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在发病时,才知道调养。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体轻捷强健,即使年老了,还显得健壮,强壮的人就更加强健了。所以明达事理的人,顺乎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因此,他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长存。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 天气在西北方不足,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与天气相应,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聪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南方属阳,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灵活。黄帝问: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的精华聚合在上部,聚合在上部,上部就旺盛了,而下部必然虚弱,所以会出现耳聪目明,而手足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阴气的精华聚合在下部,聚合在下部,下部就旺盛,上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便利的情况。所以,同样感受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严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严重,这是由于天地阴阳之气的分布不均衡,而在人身也是如此,身体阴阳之气偏虚的地方,就是邪气滞留的存在。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气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清阳上起生于天,浊阴下降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而决定的。因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永不休止。只有圣贤之人,对上与天气相配合来养护头;对下与地气相顺来养护足;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气与肺相通,地气与咽相通,风气与肝相通,雷气与心相通,谷气与脾相通,雨气与肾相通。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水流。如果以天地的阴阳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的气,就好像天地间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不取法于天地之理,那么疾病灾害就要发生了。 外界邪风到来,迅猛如疾风暴雨,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稍差的医生,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病邪侵入到五脏,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各占一半。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伤害五脏;如果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伤害六腑;如果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伤害皮肉筋脉。所以善于运用针刺的人,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去右边穴位以治左边的疾病,取左边的穴位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人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就能够诊断疾病,用来指导治疗实践就不会有危险了。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面色,按病人的脉象,首先要辨别疾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从而知道疾病在哪一脏腑;切按尺肤和寸口,了解脉象浮沉滑涩,从而知道疾病所在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在诊断上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所以说,病刚发生时,用针刺就可以治愈;若邪气盛时,必须等到邪气稍退时再去治疗。所以治病要根据病情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它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在它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时候,要以补益正气为主。病人形体羸弱的,应用气厚之品补之;精不足的,应用味厚之品补之。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通便之法;胸腹胀满的,可用攻泻之法;如感受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越太过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和泻法。观察疾病属阴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使它互不紊乱,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黄帝问: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计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身也与此相应。如今听说人身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符,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天地间的阴阳计数有十,推广开来就有百,计数有千,推演开来就有万,万数之大不能一一查数,但其道理归结起来还是一个,总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天覆盖于上,地承载于下,万物初生,还未长出地面时,叫做潜伏阴中,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阳气主宰万物的生发,阴气主宰万物的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依赖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生长,依赖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依赖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依赖于冬气的寒冷。生长收藏的变化失常,万物就不能发生成长。这阴阳的变化道理,在人身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黄帝说:希望听听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岐伯说:圣人面对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太冲所起的地方,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晴明穴,因太阳合于少阴,又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在从人身上下来说,上半身属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的前面,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足大趾侧次趾之端的厉兑穴,因阳明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叫少阳,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阴少阳居厥阴之表,又是阳气始生,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情况是,太阳主表为关,阳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这三者之间,不能失去联系。脉象波动有力而不虚浮,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黄帝说:希望听听三阴的离合情况。岐伯说: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经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趾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阴经的根起于足大趾之端的大敦穴,称为阴之绝阴。所以,三阴经的离合,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关,厥阴为三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失去联系,脉象搏动有力而不过沉,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yangzjie 发表于 2021-7-10 21:59:06

阴阳应象大论篇心得: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养老阴阳的思维方法,观察自己,家庭,单位及环境的阴阳,顺应阴阳才能养身,养心。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心得
论述三阴三阳经的离合和所行部位及起止点,三阴三阳经的关、阖、枢,要记住具体内容得看穴位图。

yangzjie 发表于 2021-7-17 02:24:51

第四周   阴阳别论第七 灵兰秘典论第八

一、正音原文抄写:





yangzjie 发表于 2021-7-17 02:35:42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1-7-17 02:37 编辑

第四周   阴阳别论第七 灵兰秘典论第八

二、查字正音 阴阳别论第七 四经——指肝、心、肺、肾四脏。不言脾,因脾为孤脏,寄旺四季。从脉象讲指四时的正常脉象,即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二阳——指阳明经。从是上划分,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一阳——少阳,指三焦与胆二经。一阴——厥阴,指肝与心包络二经。二阴——少阴,指心与肾二经。三阴——太阴,指肺与脾二经。

灵兰秘典论第八

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生理变化。
三、翻译 阴阳别论第七 黄帝问说: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岐伯回答说:四经,是指肝心肺肾及其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月相应顺次运行的十二经脉。脉有阴脉和阳脉,知道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知道什么是阴脉,也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共计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五脏真精暴露,没有胃气的真脏脉。真脏脉出现证明胃气已经败坏,败象已见,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有胃气之脉。能辨清阳脉,就能知道病变部位;能辨别真脏脉,就可以断定死期。诊察三阳经脉在颈部的人迎穴,诊察三阴经脉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情况下,人迎与寸口有脉象是相应的。能辨别阳脉,就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能辨别真脏脉,就能知道死期。临证时能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需与众人商议而疑惑不决。脉象的所谓阴阳,脉去为阴,脉来为阳;脉静为阴,脉动为阳;脉迟为阴,脉数为阳(医者一呼一吸,病者脉来不足四至,为迟脉,若脉来五至以上,为数脉)。凡持诊所见真脏脉,肝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九日当死;肺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十二日当死;肾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七日当死;脾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四日当死。说:胃肠有病,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隐情难告,女子会闭经;病久传变,或者是形体逐渐消瘦的风消证,或者是呼吸短促、气息上逆的息贲证,是不治的死证。说:太阳经发病,发热恶寒,或下部发生痈肿,或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病久传变,或为皮肤干燥不润泽,或变为阴囊肿大的颓疝。说:少阳经发病,气虚不足,容易咳嗽,及泄泻。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隔塞不通的隔证。阳明与厥明发病,其主要病状是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叫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易胀,心下满闷,时常长出气。太阳和太阴发病,其表现为半身不遂的偏枯证,或是痿弱无力而变易常用,或者四肢不能举动。脉象鼓动指下,紧张而有力,如按弓弦,叫弦脉;稍无力,来时轻虚而浮,叫毛脉;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钩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叫滑脉。阴阳失和,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以致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阴气之所以能生化,是以阴阳之平和为根本。如果以刚与刚合,有阳无阴,不能生化,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阴阳紊乱,刚柔不和,十二经气就会衰绝。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是指:肝病传心,为木生火,母病传子,得其生气,叫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烁,叫死阴;肺病传肾,少阴而传太阴,属无阳之候,叫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证。邪气郁结于阳经,四肢就会浮肿。邪气郁结于阴经,就会大便下血,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俱有邪气郁结,如果阴经郁结得多,阳经郁结得少,会发生石水,而出现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足阳明和手阳明这二阳经,会有消渴证;邪气郁结于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这三阳经,会发生上下不通的隔证;邪气郁结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这三阴经,多发水肿病;邪气郁结于厥阴和少阳这一阴一阳经,多患喉痹。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不同,是怀孕有子之兆。阴阳尺寸之脉俱虚而且患痢疾的,是死证。阳脉倍于阴脉,主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指,在妇人为血崩。肺脾三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心肾二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心包肝一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十天就要死亡。膀胱小肠三阳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败泄已尽,二便不通,则五日死。胃大肠二阳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如为温病,是不治之证,不过十日必死。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说:我希望听听十二脏器在体内的相互作用,有无主从的区别?岐伯回答说:问得真详细啊!让我说说吧。心就像君主,智慧是从心产生的。肺好像宰相,主一身之气,治理调节人体内外上下的活动由它完成。肝好比将军,谋虑是从它那来的。胆是清虚的脏器,具有决断的能力。膻中像内臣,心的喜乐,都由它传达。脾胃受纳水谷,好像仓库,五味转化为营养,由它那产生。大肠主管输送,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在那里最后完成。小肠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分清别浊。肾是精力的源泉,能产生技巧。三焦主疏通水道,周身行水的道路由它管理。膀胱是水液聚会的地方,经过气化作用,才能把尿排出体外。以上十二脏器的作用,不能失去协调。当然,君主是最主要的。心的功能正常,下边就能相安。依据这个道理来养生,就能长寿,终身不致有严重的疾病;根据这个道理来治理天下,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如果君主昏庸,功能失常,那么十二官就出问题了。而各个脏器的活动一旦闭塞不通,失去联系,形体就会受到伤害,对于养生来说,这是最大的祸殃。这样治国,国家就有败亡的危险,要千万警惕啊!医学的道理极其微妙,变化没有穷尽,谁能了解它的本源呢?困难得很哪!形体日渐消瘦的人虽然很惊疑,谁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呢?纵然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担心,谁能知道如何才好?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似有似无极其微小开始的,虽然极其微小,也是可以度量的,千倍万倍地增加,事物就一步步地增大,扩大到一定程度它的形状就明显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这个道理,由极其隐微逐渐发展而成。黄帝说:说得好!我听到一番精纯明白的道理和圣人的事业。这些通达光明的道理,如不诚心诚意选择吉日,是不敢接受的。黄帝就选择了吉日良辰,把这些道理,保存在灵台兰室,如同宝物一般,让它传流下去。


yangzjie 发表于 2021-7-17 20:07:04

阴阳别论篇心得:阐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指出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发。家庭,夫妻也是这个道理。
      灵兰秘典论篇心得:此篇以古代官制形象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完成人这架机器吃喝拉撒的正常运转。

yangzjie 发表于 2021-7-24 20:55:53

第5周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五脏生成篇第十、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一、原文抄写正音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简洁的《素问》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