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8-10-6 15:43:03

道德经第9周总结
一、学习章节: 第62-70章终无难矣慎终如始常知稽式不争之争 我有三宝 以德配天哀兵必胜披褐怀玉
二、月度总结
      这个月对常有感. 常是对某种状态的保持,常在。某种状态非人道之态,而虚怀若谷,通彻天地之态。常德,常知,常心,常道,常名......常是一种状态,说常是保持常的动力似乎不准确,常是一种自然之态,虚无,但确又有其力量,若隐若现。
      知常守常,难在守。
      

发表于 2018-10-13 18:27:57

本帖最后由 彦 于 2018-10-13 20:07 编辑

道德经第37周分享
一、原文
第71章 圣人不病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矣。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72章 民不畏威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二、原文理解
   知天道,知积天德,不知人道,不知积人德,圣人尊崇之。知人道,知积人德,不知天道,不知积天德,不正之病之。圣人不会不正,以其完全摈除不正之病,摈除积人德之不正,因此不会不正。也只有完全摈除不正之人道之积,才不会出现不正之气。
   百姓服天子之德不畏天子之威,则道之大威才能显现。大威至则无悖德之居所,无喜恶之生生。夫唯无喜恶之生生,百姓才能无喜恶之状态。因此圣人知天道治天下而不见人道之治。自爱而不以身为贵。因此圣人弃人德存天德。
三、两章概括
    圣人贵天道,才能不失其正,不失其正,才能不病,不病才能以德府天下,百姓服德而不畏威,则道之威至。

四、心得分享
   本章白云先生提到不正常的人,备受痛苦煎熬的人,自觉有罪自暴自弃的人,是因为他们有病,才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感受和精神体验。为什么会有病呢?因其“知,不知”,故病矣。因为缺德,缺德必自戕,自戕必自厌。从这段话里我得到一个启示,我在两年计划的学习过程中,一直贯穿了一个私欲,我所受的痛苦煎熬希望被看到,希望有人理解,希望能被同学老师疗愈,甚至把责任推给父母,推给先生,推给孩子,推给别人...... 读到这时有所悟,自己有病是因自己缺德不在道,而向外寻求这个过程,是背道弥远,而解脱之路在于复归其正,病病。先把向外寻求之力收回,关上地狱门,再将用心方式开天之门,让心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才是解决之道,也即行于道,守于道。而一切向外之生生皆至死。早守道早超生。


xiaomeng160824 发表于 2018-10-14 13:34:02

师姐很有收获 !

发表于 2018-10-20 09:40:23

本帖最后由 彦 于 2018-10-20 09:51 编辑

道德经第38周分享
一、原文
第73章天网恢恢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tan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74章 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若民必畏死,则怛有司杀者。
夫代司杀者杀,是为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二、原文理解
勇于舍慈则天道杀之,勇于守慈则天道让其活之。勇于敢和勇于不敢两者,或利或害。合于天道则利,不舍天道则害。天之所恶,孰人能知?天之道,不争而善施万物功成;不言而对万物皆有回应;万物不召而其自来;寂静默然而善谋。
天网密布,疏而不失。
      百姓合其道,自然而然生活,视死为自然现象,无人可畏。若天子用人道之奇而使民常畏死,天道得执而杀之,孰敢为之?若使民必畏死,则有司杀者。若代司杀者杀,是为代天道之大匠杀人,夫代大匠斫者,少有人不伤其手矣。

三、整体概括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民不畏死,代大匠斫。
四、心得分享
      对工作,对生活,人皆有习气,若这习气合天,则昌,若不合天,让天恶之,则亡。天亡人则会让人生病,痛苦烦恼,痛苦,即受天刑。而天道则一直不争,不言,不召,所以得自己心中有根高压线——守天道,绝不越过天道走人道,否则必受天刑而不自知。
       工作和生活中怎么做是合天呢?不失人之善根,即行为要导向吉利。行为导向吉利是一准则,牢记于心,时时对照自己行为检视,问自己是不是导向吉利?导向吉利,则为;导向凶祸,则断!      尊父母,尊领导,非尊其人,而尊其位置,尊已位置。服者则活,不服者天刑,天刑者醒悟之快,复正则快,反之,必死。



铃兰 发表于 2018-10-21 09:17:39

心得特别清晰!理,清晰!
引用“整体概括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民不畏死,代大匠斫。”后面两句,不连成句,意思不完整。是吗?

发表于 2018-10-21 22:41:16

是的

发表于 2018-10-27 09:55:26

本帖最后由 彦 于 2018-10-27 09:58 编辑

道德经第39周分享
一、原文
第75章   贤于贵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76章 强大处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二、原文理解
   民之饥,以其君王立人道,好欲,故税赋重,则百姓留给自己的余粮就不够吃,因此挨饿。民之难治,以其君王开人立天,百姓不得不离开奉君,因此天下乱而难治。民轻死,以其君王迷信以奇治国,以人道为政,则劳民伤财,开下会贫穷不足,百姓会越来越轻死。因此闭人之门,人德不出,才能利天下之民。
    人生下来如婴儿柔弱,到死的时候则僵直。草木初生柔弱苍脆,其死的时候枯槁。因此坚强者趋死,柔弱者趋活。因此以用兵来强天下则灭,树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三、整体概括
      两章讲上下关系。
      下之饥,下之难治,下之轻死,以其上食税之多,上之有为,上求生之厚。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坚强死之徒,柔弱生之徒。
四、心得分享
       读到现在,发现老子一直在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理。上得有上的样子,合道有德,不天人之门。上正了,下自然会顺。这岂不是说,走上层路线的核心要义。所谓走上层路线,不是身居高位,与高位打成一片。而是得有在高位者的操作系统及行为准则,那就是以天地为锚!居下者的觉醒,则是复归其道,学习高位者的行事准则,内心操作,一步步清理阴气使其完全具备真人之气,并勤而行之,抱道守一,才能复归天地,回头是岸啊!      居低位者,认清自己所在位置及操作系统状况,工作模式,明白高位者操作系统状况,工作模式,并厘清两者差异,勤而行之,扫清障碍,向高位者靠拢。—— 操作路线耶!
      
      

coofox 发表于 2018-10-28 11:03:13

上层路线:victory:

发表于 2018-11-3 21:42:51

道德经第40周分享
一、原文
第77章 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78章 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二、原文理解
    天之道,它难道不是和张弓的道理一样吗?人之刚强者,天道会以各种方式抑之,合天至柔者,天道会贵其生,而举之。人道之积有余者,天损之,而不积人德者,天补之。天之道,损人德余者而补人德不足者。人之道,则不然,损人德不足者而奉人德有余者。谁能有余而奉天下,唯有道者。因为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天德之正,克人德之奇,人德莫之能胜。因为其无,能克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克。天道之“弱”能胜人德之强,天道之柔,能胜人德之刚。天下谁不知此理,可能行于此者少矣。因此圣人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三、两章概括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四、心得分享
      读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句时,冲撞到怀疑的那颗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不信,虽然老子经常都在说,跟人德弱肉强食对不上,不信!老子说这么久了,是真的吗?放下不信,听听老子说啥。喔,原来是在说天道之弱柔,胜人德之刚强。试着从体会层面去触摸,站在虚无里体会道,体会母,体会宗,体会德,体会弱柔,好象是真的——因为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大自然真就是如此,天地是这一回事啊。可那不信的心,总是在作梗,如此,便是半信半疑的卡着。对啊,不对啊。待验证......
   

发表于 2018-11-3 21:50:28

道德经第10月分享
      怀胎十月,预产期到了。猜测着生的该是个何物,长什么样,健康否,达标否?
      整体感觉是还没到瓜熟落蒂的时机,孩子在慢慢生长,犹如在我肚子里的孩子,没落地之前,我真不知孩子长什么样。只是有些期待,这个生命会带给我很多,会让我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重心会转移,我会为他做很多事,会调整自己的位置,心态,甚至放下很多的自以为是。
      还有两周就到出生的时点。是要破腹,还是顺产。最后两周坚持锻炼,加强营养,力争顺产!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彦《道德经》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