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25|回复: 28

申熙宇的《六韬》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2 19: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六韬》旧题姜望(太公)撰,今传本凡六十篇,近二万字(平均每章300多字),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此书具有百科全书性质,其《文韬》讲论治国图强之道,《武韬》阐述伐灭强敌、夺取天下的韬略,《龙韬》详陈军队治理、军事行动部署及综合保障,《虎韬》叙说武器装备及战法,《豹韬》归纳各类战场环境下的战术实施,《犬韬》则言及车、骑、步诸兵种之协同。先秦兵事攸关,几乎全部涉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22 20:17: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查字正音:
1、兆得公侯:意谓兆象预示着文王将获得一位治国大才。兆,古代占卜时烧灼龟甲以判断吉凶,其裂纹叫做兆。公侯,古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是前两等,在这里喻指治国大才。
2、“缗(min)微饵明”六句:意即不同的鱼饵适合不同的鱼,要按照鱼的大小下饵。缗,钓鱼用的丝线。隆,粗大。朱墉引黄石公日:“欲者使之。凡才品两高,正自不易,大抵冒死犯难,半出贪功名之士。非因人以定饵不可。”又,缗隆饵丰,银雀山竹简本作“衾(阴)缗重饵”。
3、垩:原指粉刷墙壁的白土,这里作动词讲,意为粉刷。
4、甍(meng)桷(jue)椽楹(ying)不斫(zhuo):不雕饰宫室的屋脊椽柱。甍,屋脊,屋檐。桷,方形的椽子。椽,椽子,放在檁上架着屋顶的圆木条。楹,柱子,特指堂上两柱。斫,砍,削,此处意为雕琢。
5、茅茨遍庭不剪:不修剪庭院杂草。茅,茅草。茨,蒺藜。
6、旌别淑德:甄别善恶良莠。旌别,识别,甄别。

翻译:
文师第一:
周文王将要去打猎,史官编占卜了以后对他说:“到渭河北岸打猎,您将会在那里有很大的收获。得到的不是龙、影、虎、罴,卦象预示着您将得到一位治国大才,是上天赠您的导师,让他辅佐您,周国将昌盛壮大,还会惠及您的子孙后代。”
文王问道:“卦象预示的真是这种结果吗?”
史官编答道:“我的远祖史官畴曾为大禹占卜,得到了皋陶,卦象与.此接近。”
文王于是斋戒三天,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在渭河北岸打猎。终于见到了姜太公,他正坐在长满茅草的岸边钓鱼。
文王慰劳了他,并问道:“您喜欢钓鱼吗?”
太公答道:“我听说君子喜欢的是实现远大志向,小人喜欢的是得到物质利益。现在我的钓鱼行为,与此非常相似,大概并不是喜欢,钓鱼。”
文王问道:“为什么说有相似之处呢?”
太公答道:“君主网罗人才与钓鱼相似,都使用了三种权术:用厚禄笼络人才,用重赏收买死士,用官位吸引人才。垂钓是为了得到鱼,其.中的实情蕴含着深意,从中可以看出大的道理。”
文王说:“我想听您揭示其中的实情。”
太公说:“水源深就会有流水,有流水就会有鱼类生存,这是自然而然的实情;根扎得深,树木就会茁壮生长,树木茁壮生长,就会有果实结出,这也是自然而然的实情;君子情性相投,就会亲密合作,亲密合作就能成就事业,这同样也是自然而然的实情。言语敷衍应付,是对实情的掩饰;只有敞开心扉吐露实情,才是最好的状态。现在我向您毫不隐讳地吐露我的实情,您不会感到厌烦吧?”
文王答道:“只有仁德之人才会接受坦率正确的劝谏,不厌恶真实的情感。我怎么会那样呢?”
太公说:“鱼竿丝线细微,鱼饵隐约可辨,小鱼会来吞食;鱼竿丝线粗细适中,鱼饵喷香,中鱼会来吞食;鱼竿丝线粗长,鱼饵丰盛,大鱼会来吞食。鱼若吞食鱼饵,就会被丝线牵着;人若想食君禄,就要服从君意。所以用鱼饵得鱼,鱼可烹杀;用俸禄得人,人会竭力;以家为资本去夺取国家,国家可被获得;以国为资本去夺取天下,天下可被征服。
“哎呀!殷朝绵延数代,历史悠久,但最终它的积聚必定烟消云散; 周人不声不响,暗中努力,它的光辉必定映照久远。微妙啊!圣人的德行,能够导引着人们领悟其创见。欢乐啊!圣人的思虑,能使人各归其位,从而将人心收敛到他那里。”
文王问道:“采取什么样的收敛办法才能让天下归心呢?”
太公答道:“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与天下人共享利益的,就能得天下;独占天下人利益的,就会失去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货,能与天下人共享的就是仁君。仁君所在之处,天下人会向那个地方聚拢。免除人们的死难,消除人们的灾难,解救人们的祸患,救济人们的急难,能做到这些的就是有德之君。有德之君所在之处,天下人会向那个地方聚拢。能与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有义之君。有义之君所在之处,天下人会向那个地方奔赴。一般人厌恶死亡而乐于活着,喜好收获而趋利避害,能使天下人都获得利益的,是得道之君。得道之君所在之处,天下人会向那个地方聚拢。”
文王再一次拜谢道:“您说得恰当合理啊!我岂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呀!”于是就请太公坐车返回国都,拜他为师。

盈虚第二:
文王问太公道:“天下纷乱扰攘,时而强盛,时而衰弱,时而太平,时而混乱,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国君贤与不贤的不同呢?还是决定时序变化的天命使然呢?”
太公答道:“国君若不贤,则国家危亡,民众生乱;国君若贤明,则国家安定,民众平安。国家祸福的根源在于国君,不在天命。”
文王问道:“能让我听听古代贤君的治国之道吗?”
太公答道:“过去帝尧在天下称王,他就是上古人民所称道的贤君。”
文王问道:“他是怎么治理国家的?”
太公答道:“帝尧在天下称王的时候,不用金银珠玉装饰,不穿精致华丽的丝织衣服,不观赏奇珍异物,不珍视古玩器皿,不听淫佚靡乐,不粉刷宫苑房室,不雕饰屋脊椽柱,不修剪庭院杂草。以鹿皮御寒,以布衣遮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为劳役的缘故,耽误百姓耕田纺织的农时。抑制欲望,无为而治。对官吏中忠正守法的,擢升其职位;对官吏中廉洁爱人的,增加其俸禄。对民众中孝顺仁慈的,就热爱敬重他;民众中尽力于农桑的,就慰问勉励他。甄別善恶良莠,表彰良善人家,揄扬公正品节,以法制禁止奸邪诈伪。对他所憎恶的人,能做到有功必赏;对他所喜爱的人,能做到有罪必罚。赡养天下的鰥寡孤独,救济遭受天灾人祸的人家。他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很俭朴,他征用的赋税劳役非常少。所以他治理下的万民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之苦,百姓像.爱戴日月一样爱戴他,像亲近父母一样亲近他。”
文王说:“贤君帝尧的德行真伟大啊!”

国务第三:
文王问太公道:“我想听听治国的大道理。要想让君主尊贵,人民安定,应该怎么做呢?”
太公答道:“唯有爱民罢了。”
文王问道:“怎样去爱民呢?”
太公答道:“给人民利益而不要损害他们的利益,帮助人民从事生产活动而不要耽误他们的农时,要保障人民的生命而不要滥杀无辜,要给人民福利而不要掠夺他们的财产,要使人民安乐而不要让他们痛苦,要使人民喜悦而不要让他们愤怒。”
文王说:“恕我冒昧,烦请您再给我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人民不丧失他们赖以谋生的职业就是给他们利益,不耽误农时就是帮助人民从事生产活动,减省刑罚就是保障人民的生命,少征赋税就是给人民福利,少建宫室台榭,人民就会欢乐,使官吏清廉不苛责扰众,人民就会欢喜。让人民失业就是损害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时就是破坏他们的生产,人们无罪受罚就是残杀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多建宫室台榭使民众疲惫不堪就是让他们受苦,官吏贪污,苛责扰众,就会使他们愤怒。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就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去统领人民,见其饥寒就为之忧愁,见其劳苦就为之悲哀,对人民施行赏罚时就好像赏罚自己一样,向人民征收赋税时就好像夺取自己的财物一样。这就是爱民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22 20:25: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周心得:
我用姜太公用不同鱼饵钓不同大小的鱼来预示周文王在用人上也应当区分的视角体会,感觉自己在人际活动中的感觉要稍微灵活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 20:20: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查字正音:
1、“勿妄而许”四句:意谓不要轻率接受,不要粗暴拒绝,轻率接受就会丧失主见,粗暴拒绝就会听不进善言。闭塞,指君主听不进臣民良善有益的劝谏。
2、“高山仰之”四句:意谓要像高山一样让臣民仰望,让他们感觉高不可攀;要像深渊一样让臣民揣度,让他们感觉深不可测。
3、“见善而怠”三句:意谓明知善事可为却心生怠惰,时机到了却疑惑不决,明知有错却不去纠正。
4、此三者道之所止也:这三种行为是古代圣贤要废弃的。施子美日:“道之所以起者,以其知所以治身待人之道也。闻善不能从,圣人以为忧,则见善而怠者,是无志于善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则时至而反疑者,是失时也。顺非而泽,圣人之所必诛,则知非而处者,是固意而为之也。凡此三者,皆内而无所守。
5、“柔而静”五句:意谓柔和而清静,谦恭而严肃,能强又能弱,隐忍又刚强,这四种品质是古代圣贤要提倡的。施子美日:“柔不能静,其失也懦。惟柔而静,然后为能定。恭不能敬,其失也矫。惟恭而敬,然后为得礼。以是而修身,其德斯为至矣。太强则折,故强必济于弱。太忍则懦,故忍不专忍,必济以刚。以是而待人,其德为兼备矣。
6、“故义胜欲则昌”四句:意谓所以正义战胜私欲,国家就昌盛;私欲战胜正义,国家就灭亡;严肃战胜怠惰,国家就吉祥;怠惰战胜严肃,国家就灭亡。
7、不慎所与也:用人不慎重。所与,使用的人才,用人。与,结交,亲附,这里是使用的意思。朱墉《全旨》日:“此章“不谨所与’一句最重。诸葛武侯日:‘亲君子远小人,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后汉之所以倾颓也。’世有与非其人而国不失者乎?有国则有守,欲守国,必先求得与我守国之人,而知人则哲,察识最难,故须有六观之法,而后仁义忠信勇谋之人,皆被我一眼看出。
8、人君有六守、三宝:指国君有应该遵守的六条用人标准和三个应该重视的行业。守,遵守。宝,珍视,重视。
9、富之而观其无犯:意即让他富裕起来,观察他是否触犯礼法。
10、付之而观其无转:让他肩负重任,观察他是否转动私念。
11、富之而不犯者仁也:富裕起来而不触犯礼法的是符合仁爱标准的人。
12、贵之而不骄者义也:身居高位而不骄傲的是合乎正义标准的人。
13、付之而不转者忠也:肩负重任而不转动私念的是合乎忠诚标准的人。施子美日:“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必其忠者也,付之而坚守不转,是为忠也。”
14、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处理国事而不有所隐瞒的是合乎诚信标准的人。
15、危之而不恐者勇也:身处险境而不心生恐惧的是合乎勇敢标准的人。施子美日:“士之大节,危而不恐,必其用勇也。李广为古贤王所围,乃且解鞍卧纵,是乃危而不恐之勇也。”
16、事之而不穷者谋也:处理突发事变而不局促不安的是合乎智谋标准的人。施子美日:“奇正发于无穷之源,其应事也不穷,则其谋为莫善也。张良运筹,李勤多算,皆不穷之谋也。”
译文:
大礼第四:
文王问太公道:“君主与臣民怎样做才合礼?”
太公答道:“做君主的需做到俯身爱民,做臣民的需做到潜心国事。君主俯身爱民,就不会远离民众,臣民潜心国事,就不会欺君瞒上。做君主的需做到思虑周密,做臣民的需做到安分守已。君主思虑周密,就能像上天一样施恩万物,臣民安分守已,就能像大地一样深沉厚重。君主与臣民,前者法天,后者效地,就能成就君臣之间的大礼。”
文王问道:“君主怎样做才能握好执政之柄?”
太公答道:“君主要做到安详从容而宁静淡泊,柔和节制而事先心中有数,善于给予而不与民争利,虚心待人而公平无私,办事公正不偏不倚。”
文王问道:“君主怎样做才能充分听取臣民意见?”
太公答道:“不要轻率接受,不要粗暴拒绝。轻率接受就会丧失主见,粗暴拒绝就会听不进善言。要像高山一样让臣民仰望,让他们感觉高不可攀;要像深渊一样让臣民揣度,让他们感觉深不可测。若要具备神圣英明的品德,思想行为需符合公正宁静的标准。”
文王问道:“君主怎样才能做到世事洞明呢?”
太公日:“眼睛贵于视明,耳朵贵于听聪,思想贵于智慧。如果君主兼有天下人的眼睛去看待事物,那就没有什么见不到的;如果君主兼有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取意见,那就没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君主兼有天下人的想法去思考事物,那就没有什么了解不了的。臣民的意见像车轮的辐条集中于车毂一样会聚到君主那里,君主的英明就不会受到遮蔽。”
明传第五:
文王卧病在床,召见太公望,太子姬发在旁边。文王叹息道:“唉!上天将要抛弃我,我死后周国的事务就交给您。现在我想从您这儿学得至理名言,以便明确地传给子孙后代。”
太公问道:“君王要问什么?”
文王答道:“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特别是他们废弃什么,又提倡什么,可以讲来让我听听吗?”
太公答道:“明知善事可为却心生怠惰,时机到了却疑惑不决,明知有错却不去纠正,这三种行为是古代圣贤要废弃的。柔和而清静,谦恭而严肃,能强又能弱,隐忍又刚强,,这四种品质是古代圣贤要提倡的。所以正义战胜私欲,国家就昌盛;私欲战胜正义,国家就灭亡;严肃战胜怠惰,国家就吉祥;怠惰战胜严肃,国家就灭亡。”
六守第六:
文王问太公道:“统治国家管理人民的君主,他失去国家与人民的原因是什么呢?”
太公答道:“是由于用人不慎重。君主要遵循选拔人才的六条标准,并要重视三大行业。”
文王问道:“什么是选拔人才的六条标准?”
太公答道:“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三是忠诚,四是诚信,五是勇敢,六是智谋,这就是我所说的选拔人才的六条标准。”
文王问道:“怎样才能谨慎选拔出符合六条标准的人才呢?”
太公答道:“让他富裕起来,观察他是否触犯礼法;让他身居高位,观察他是否骄傲;让他肩负重任,观察他是否转动私念;用他处理国事,观察他是否有所隐瞒;让他身处险境,观察他是否心生恐惧;让他处理突发事变,观察他是否局促不安。富裕起来而不触犯礼法的是符合仁爱标准的人,身居高位而不骄傲的是合乎正义标准的人,肩负重任而不转动私念的是合乎忠诚标准的人,处理国事而不有所隐瞒的是合乎诚信标准的人,身处险境而不心生恐惧的是合乎勇敢标准的人,处理突发事变而不局促不安的是合乎智谋标准的人。国君不要把三大行业的大权交给别人,交给别人国君就会丧失权威。”
文王问道:“请问需要重视的三大行业指的是什么?”
太公答道:“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就是我所说的需要重视的三大行业。将农民聚居一乡以从事农业生产,谷物就会充足;将手工业者聚居一乡以分工协作,器用就会充足;将商人聚居一乡以流通商品,货物就会充足。从事三大行业的人各得其所,民众就不会有忧虑。不要打乱乡间的生产秩序,不要打乱家族的组织结构。大臣不能比国君富裕,大城市不能比国都的面积大。符合上述六条标准的人才得到重用,国君的事业就会昌盛;使三大行业完好运转,国家就会安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 20:25: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心得:
我用六守的仁义忠信勇谋来体会对照自己的心与行,发现自己这一路走过来好像每次出问题都可以联系到六守中的每一守,自己得在生活中努力继续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8 21:58: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查字正音:
1、“无疏其亲”四句:意谓不要疏远宗族,不要怠慢民众,安抚周边.邻国,控制四方势力。亲,指国君的亲族,即宗室亲族。左右,指周边邻国。四旁,指天下四方的势力。这就是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意谓不要挖掘深谷以增高山丘,不要舍弃根本而追逐末节。
3、“日中必彗”三句:意谓到了晌午必须及时晾晒东西,拿起刀子必须及时切割物品,手中持有斧钺必须及时征伐。
4、“日中不彗”六句:按,此处是讲不及时决断而丧失时机的危害。施子美日:“人不可以无断。断蛇不可不分,刺虎不可不毙,人其可无断乎?日中不彗,操刀不割,执斧不伐,是皆不断之过也。”《六韬。军势》亦言:‘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移。失利后时,反受其殃。’对战机的重要性已阐释得非常清楚。同时它还要求将帅耐心地等待和捕捉战机,一旦战机出现,不要犹豫不决,丧失获胜机会。
5、“涓涓不塞”四句:意谓细小的水流不加堵塞,将会汇集成江河;微弱的火星没有熄灭,就会蔓延成熊熊大火而无可奈何。
6、“故天下治”五句:意谓所以天下清平,仁人圣君就会隐藏起来;天下动乱,仁人圣君就会昌盛壮大。遵循自然规律必然会有那样的结果。刘寅日:“故天下治,仁圣之在侧微者,皆隐藏而不见;天下乱,仁圣之士皆出,拨乱世而反之治;至道其如此也。如夏乱而伊尹出,殷乱而太公出,是所谓天下乱而仁圣昌也。”
7、“臣有大作宫室池榭”三句:意谓大臣有大肆建造官室园池台榭,以供君王游乐观赏的,这种人会损害君王的德行。朱墉引《翼注》日:“君德以俭为美,乃为臣者不能导君以俭,而反自作宫室等项以倡淫乐,何以禁君不为乐乎?故日伤王之德。”
8、“臣有结朋党”四句:意谓大臣有勾结朋党,抑制贤智,阻碍君主明断是非的,这种人会损害君王的权力。障主明,挡住了君主的视线,意即阻碍君主明断是非。
9、“士有抗志高节”五句:意谓士人中有高扬志向节操,以此形成气焰权势,在外交结诸候,不尊重君王的,这种人会损害君王的权威。抗,亢,高。气势,气焰,权势。
10、为上犯难:指为君王赴汤蹈火。犯难,冒险。
11、“故可怒而不怒”四句:意谓所以应该发怒却不发怒,奸臣就会作恶;应该诛杀而不诛杀,坏人就会生乱。施子美日:“古人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故可怒不怒,可杀不杀,皆当断而不断也。是以奸臣得以作,而大贼得以发。此成帝所以养成王凤之奸,而曹操所以不能除司马懿也。”
12、兵势不行,敌国乃强:意谓应该兴兵讨伐却没有行动,敌国就会强大。施子美日:“兵势不行,是不能因天时以取之也,故敌国乃强。此吴王栖越王于会稽,而越王卒以伯是也。”


译文:
守土第七: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守卫好国土?”
太公答道:“不要疏远宗族,不要怠慢民众,安抚周边邻国,控制四方势力。不要将国家权力交给别人,如果将国家权力交给别人,自已就会丧失威权。不要挖掘深谷以增高山丘,不要舍弃根本而追逐末节。到了晌午必须及时晾晒东西,拿起刀子必须及时切割物品,手中持有斧钺必须及时征伐。到了晌午却未能及时晾晒东西,这就叫丧失良机;拿起刀子却没有及时切割物品,就会失去有利的时机;手持斧钺却没有及时征伐,坏人就会来施暴。细小的水流不加堵塞,将会汇集成江河;微弱的火星没有熄灭,就会蔓延成熊熊大火而无可奈何;草木初生时不除去,一旦长成大树就要用斧头才能砍掉。所以君主必须致力于国家富足,国家不富足就无法讲求仁义,不施恩泽就无法团结宗亲。疏远宗亲就会受害,丧失民众就会败亡。不要把国家权力借给别人,将国家权力借给别人就会被人所害,最终身死国灭。”
文王问道:“什么叫仁义?”
太公答道:“所谓仁义就是敬爱民众,团结宗亲。敬爱民众,民众就会和谐,团结宗亲,宗亲就会欢喜,这就叫做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夺去你的威权,要依靠人心的明察,顺应天道的常理。对于顺从你的人,要以怀柔姿态去使用他;对于反对你的人,要动用武力去消灭他。国君无所迟疑地敬奉这些原则,天下就会和顺服从。”
守国第八: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守卫好国家?”
太公答道:“您先斋戒,之后我将告诉您天地运行的原则,四季变化的规律,仁人圣君的治国道理,以及民心生变的征兆隐情。”
文王于是斋戒七天,面朝北向太公拜了两下才开始询问。
太公答道:“上天有四时转换,大地有万物生长,天下有百姓万民,他们由仁人圣君治理。所以春天的规律是滋生,万物欣欣向荣;夏天的规律是成长,万物茁壮生长;秋天的规律是收获,万物果实饱满;冬天的规律是收藏,万物静止蛰伏。秋天果实饱满,到了冬天就应收藏;冬天收藏起来,到了来年就会重新萌芽生长,如此循环往复,没有人知道它的终点在何方,也没有人知道它的起点在何处。圣人的德行与之匹配,遵循的是天地运行的规则。所以天下清平,仁人圣君就会隐藏起来;天下动乱,仁人圣君就会昌盛壮大,遵循自然规律必然会有那样的结果。圣人在天地之间活动,他们所珍视的天道确实非常伟大。按.照自然法则去处理国事,民众就会生活安定。民众若生活动荡,就会出现动乱的苗头,动乱的苗头一旦发展下去,就会有得失争斗。所以圣人以动用兵刑来平息民乱,以普施恩泽来团结民众。圣人首先行动倡导除暴,天下必然群起响应。由极端混乱的局面返回常态之后,圣王既不上前与民争利,也不后退让出王位。守卫国家做到这些,就能与天地一样久远。”
上贤第九:
文王询问太公道:“身为君王,应该尊崇什么黜退什么?应该取法什么摒弃什么?应该严禁什么废止什么?”
太公答道:“身为君王,应该尊崇贤人,废黜奸邪,取法诚信,去除诈伪,禁止暴乱,废止奢靡。所以君王应该警惕六种贼人与七类坏人。”文王说:“我愿意听您讲讲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六种贼人分别为:一是大臣有大肆建造宫室园池台榭,以供君王游乐观赏的,这种人会损害君王的德行;二是民众有不从事农业生产,意气用事,交游侠士,违反法令条规,不服从官吏管教的,这种人会损害君王的教化;三是大臣有勾结朋党,抑制贤智,阻碍君王明断是非的,这种人会损害君王的权力;四是士人中有高扬志向节操,以此形成气焰权势,在外交结诸侯,不尊重君王的,这种人会损害君王的权威;五是轻视爵位,藐视官员,耻于为君王赴汤蹈火的,这种人会损害功臣的辛劳。六是强宗大族恃强掠夺,欺负贫弱的,这种人会损害民众的生业。
逞强恃勇草率开战,企图侥幸战胜外敌,君王切记不要让这类人当将帅;二是有虚名无实才,言行不一,遮掩别人的优点,夸大别人的缺点,做事投机取巧,君王切记不要与这类人谋议国事;三是行为质朴,衣着劣质,嘴里说着无为,内心却谋求声誉,口头讲着无欲,内心却谋求利益,这类人是虚伪的人,君王切记不要与他们接近;四是装扮奇特,穿着新异,见多识广,能言善辩,谈吐空洞,议论玄虚,自以为美妙可观,身居简陋安静之处,恶意诽谤时事风俗,这类人是奸诈的人,君王切记不要宠幸他们;五是谗言佞行,苟且获利,以此求得官职,果断勇猛轻视死亡,以此贪得俸禄品阶,不谋划国家大事,有利可图才有所行动,凭借玄谈空论以取悦君王的,君王切记不要使用这类人;六是制作雕刻讲究、工艺精巧的装饰物,却对农业生产有损害的,君王必须禁锢这类人;七是骗术异能,害人巫术,旁门邪道,不祥言论,以此迷惑善良民众的,君王必须禁用这类人。
“所以民众若不尽力,就不是国家的良民;士人若不讲诚信,就不是国家的善士;大臣若不忠心进谏,就不是称职的大臣;官吏若不公平廉洁爱护百姓,就不是称职的官吏;宰相若不能富国强兵,协调天地阴阳,以此安定君王,端正群臣言行,核定名分与实际,明确赏罚,安乐万民,就不是称职的宰相。君王的治国之术犹如龙首,处在高处,眼望远方,仔细观察问题,审慎听取意见,显示自己的形貌,隐藏自己的实情,就像天空之高,没有尽头,又像渊水之深,无法测量。所以应该发怒却不发怒,奸臣就会作恶;应该诛杀而不诛杀,坏人就会生乱;应该兴兵讨伐却没有行动,敌国就会强大。”
文王说:“您讲得真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8 22:03: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周心得:
我用“六贼七害”对照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发现大多数的贼害自己都多多少少有,这些都不是正道,自己在言行举止上要加以警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22:12: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查字正音:
1、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意谓国君致力于推举贤人却没有收到实效,世间乱象愈演愈烈。因为,在君位的人如果喜欢任用世俗所称道的人,这就为那些结党营私的人提供了方便,必然要出现‘多党者进,少党者退’,以致“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等现象。
2、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意谓造成偏失的原因在于国君喜欢使用一般人所称赞的人。
3、“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四句:意谓国君以一般人所称赞的为贤人,以一般人所批评的为不贤之人,这就导致党羽多的会得到提拔,党羽少的会遭到黜退。
4、“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三句:意谓要对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到的事情做到奖赏守信与惩罚必行,这样对于人们没有听到、见到的事情,就无一不潜移默化了。
5、“外乱而内整”三句:意谓部队要做到表面看起来混乱不堪,实则内部严整有序;士卒看起来饥饿,实则吃得很饱;是精锐之师,但表面看起来却迟钝愚笨。
6、“阴其谋”六句:意谓要隐匿自己的计谋,秘藏自己的事务,加高自己的壁垒,埋伏好自己精锐的士卒,阵地上寂静若无声响,敌人不知我军的防备部署。
译文:
举贤第十:
文王问太公道:“国君致力于推举贤人却没有收到实效,世间乱象愈演愈烈,以致国家陷入危亡,原因是什么呢?”
太公答道:“是由于推举贤人却不加使用,这是有推举贤人的虚名却没有使用贤人的实效。”
文王问道:“造成这种偏失的原因在哪里?”
太公答道:“造成这种偏失的原因在于国君喜欢使用一般人所称赞的人,因而没有得到真正的贤人。”
文王问道:“为什么呢?”
太公答道:“国君以一般人所称赞的为贤人,以一般人所批评的为不贤之人,这就导致党羽多的会得到提拔,党羽少的会遭到黜退。如果真的这样,那么众多坏人就会相互勾结,阻挡贤人的升迁,忠臣无罪却惨遭杀戮,奸臣凭借虚名捞取爵位,所以导致世间乱象愈演愈烈,国家不免陷于危亡。”
文王问道:“怎样才能推举出贤人?”
太公答道:“将帅与宰相分清职责,各自根据不同职位的用人标准去推举人才,按照岗位标准去考察工作情况,选拔出人才,考核出能力,让官员的能力与官位相符,官位与能力一致,能这样做就是掌握了推举贤人的方法。”
赏罚第十一:
文王问太公道:“赏赐是为了存德劝善,刑罚是为了警示恶行。我打算用奖赏一个人来鼓励一百个人,处罚一个人来警示众多的人,这样做怎么样呢?”
太公答道:“赏赐贵在讲求信用,惩罚贵在一定要实行。要对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到的事情做到奖赏守信与惩罚必行,这样对于人们没有听到、见到的事情,就无一不潜移默化了。诚信能畅行于天地之间,通达于神灵之处,更何况是人呢?”
兵道第十二:
武王问太公日:“用兵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答道:“用兵的原则,最重要的莫过于军事指挥权的集中统一。指挥权统一了,才能使部队不受羁绊,所向披靡。黄帝说:‘指挥权一旦统一,就能掌握用兵的规律,接近神秘莫测的境界。’运用这一用兵原则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发挥这一原则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成功实践这一原则的关键在于国君。所以圣王将战争称为凶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它。如今商王只知国家依然存在,却不知已濒临灭亡,只知享乐,却不知祸殃。这种存在不代表长久存在,一定要考虑国家有可能灭亡;这种欢乐不意味着真正的欢乐,一定要考虑未来可能遭受祸殃。现在君王您已思虑治国的根本问题,难道还会忧虑枝节问题吗?”
武王问道:“两军相遇,敌人不能来攻,我军也不能反击,双方各自设置坚固的防御工事,都不敢首先发起进攻,我军想偷袭敌人,却不具备有利条件,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部队要做到表面看起来混乱不堪,实则内部严整有序;士卒看起来饥饿,实则吃得很饱;是精锐之师,但表面看起来却迟钝愚笨。无论合拢还是分离,无论聚集还是散开,都要隐匿自己的计谋,秘藏自己的意图,加高自己的壁垒,埋伏好自己精锐的士卒,阵地上寂静若无声响,敌人不知我军的防备部署,要攻击西边的敌人,却先袭击东边的敌人。”
武王问道:“敌人若了解我军的实情,掌握我军的计谋,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用兵获胜的方法在于周密地侦察敌人的情况,先迅速凭借有利形势捕捉战机,再出其不意地对敌人予以猛烈打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22:16: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周心得: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现场进程中去做,感觉到人与人之间有点“斗法”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2 21:34: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查字正音:
1、“必见其阳”三句:意谓必须既看到商王在公开场合的言行,又看到他在私下里的表现,才能知晓他的内心。
2、“必见其外”三句;意谓必须既看到商王对外的治国安民表现,又看到他的朝廷内部百官是否清廉,才能知晓他的意图。
3、“必见其疏”三句:意谓必须看到商王疏远哪些人,亲近哪些人,才能知晓他的实情。
4、“与人同病相救”四句:意谓对臣下的病痛感同身受,就能获得相互救援;与臣下情意相投,双方就能互相成就;与臣下憎恶相同,双方就能互相帮助;与臣下爱好一致,双方就能奔向同一个目标。
5、“大智不智”四句:意谓有大智慧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智慧,有大谋略的人不炫耀自己的谋略,有大勇气的人不炫耀自己的勇气,获得大利的人不炫耀自己的利益。
6、何忧何啬,万物皆得:意谓圣人既不忧虑什么也不吝啬什么,宇宙万物都会自得其所。
7、“是以天无为而成事”三句:意谓上天看起来似乎无所作为而万物自会生长,民众看起来并未获得施予而生活自能富足,这就是圣人的德行。
8、"所谓上察天”四句:意谓所谓上察天时,下察地利,各种征候都已显现,就可以讨伐敌人了。

译文:
发启十三:
文王在酆宫召见太公道:“唉!商王暴虐至极,随意定罪,滥杀无辜,您也许可以帮我一起为百姓忧虑,该怎么做才能救民于水火呢?”太公答道:“君王要修养德行,礼贤下士,施惠民众,观察天象吉凶。天象没有预示祸殃,您就不能先行倡导征伐;人间的征兆没有预示灾祸,您就不能先行谋划战争。必须既见到上天降下祸殃,又见到下民遭灾,才可以谋划。必须既看到商王在公开场合的言行,又看到他在私下里的表现,才能知晓他的内心;必须既看到商王对外的治国安民表现,又看到他的朝廷内部百官是否清廉,才能知晓他的意图;必须看到商王疏远哪些人,亲近哪些人,才能知晓他的实情。遵行吊民伐罪之道,就.能获得道的真谛;追求称王天下的理想,就能实现这种理想;制订合理的军国制度,这种制度就能成功;敢与强敌竞争,就能战胜强敌。完全彻底的胜利应无需通过战斗就能获得,强大的军队应征服了敌人而自身却毫发无损,其中的道理十分神秘,与鬼神相通。微妙啊!微妙啊!
“对臣下的病痛感同身受,就能获得相互救援;与臣下情意相投,双方就能互相成就;与臣下憎恶相同,双方就能互相帮助;与臣下爱好一致,双方就能奔向同一个目标。能做到这些,即使没有铠甲与士兵也能战胜敌人,没有战车与机弩也能向敌人发起进攻,没有沟垒也能防守御敌。有大智慧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智慧,有大谋略的人不炫耀自已的谋略,有大勇气的人不炫耀自己的勇气,获得大利的人不炫耀自已的利益。让天下人获利的,天下人就会与他一起开创事业;让天下人受害的,天下人就会阻塞他的事业。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获取天下,就像追逐野兽,而天下人都有分尝肉味的心愿。如同与臣下同船渡河,渡过河大家一同获利,船沉了大家一起遭殃。遵循这样的道理去行事,臣下就会都来开拓君王的事业,而不会阻塞君王的事业。不掠取百姓利益的人,就能获取民心;不掠取国家利益的人,就能获得国家;不掠取天下利益的人,就能获得天下。不掠取民众利益的,民众就会让他获利;不掠取国家利益的,国家会让他获利;不掠取天下人利益的,天下人会让他获利。所以道理之高妙在于一般人看不到,事情之机密在于一般人听不到,获胜之机巧在于一般人不懂得。微妙啊!微妙啊!
“凶狠的禽乌将要发动袭击,一定会低飞收翼;凶猛的猛兽将要搏击猎物,一定会帖耳伏地;圣人将要展开军事行动,一定会显出愚笨的表情。现在在那个殷商国度,民众议论纷纷,困惑不安,社会动荡不已,国王荒淫无度,这是亡国的征兆。我观察殷商的原野,野草比谷物长得旺;我观察殷商的民众,邪恶的人比正直的势力大;我观察殷商的官吏,都是暴虐凶残的恶徒,纷纷败坏法规扰乱刑律。殷商上下对国家的乱象浑然不察,这是到了他们该亡国的时候了。日月散发光辉,便能普照万物,正义的事业开展起来,便能让万物获利,大军行动起来,便能让万物顺服。圣人的德行真伟大啊!只有他独自一人能够了解把握,他真高兴啊!”
文启十四:
文王问太公道:“圣人应该遵守什么思想原则?”
太公答道:“圣人既不忧虑什么也不吝啬什么,宇宙万物都会各得其所;圣人既不吝啬什么也不忧虑什么,宇宙万物都会茁壮生长。对于圣人实施的政令,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潜移默化的;如同对于四时变化,没有人知道时令是如何暗中更替的。圣人遵守无为而治的原则,适应宇宙万物的自然转化。宇宙哪有什么穷尽?运动变化周而复始。圣人从容自如,反复探求规律;探求已得,不可不藏于心中;已经藏在心中,不可不去实行;已经实行了,就无需阐明。天地从不炫耀自已的功德,所以长生不衰;圣人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德,故而声名昭彰。古代的圣人,将众人聚集一起组成家庭,将众多家庭聚集一起组成国家,将众多国家聚集一起组成天下,分封贤人让他们成为各国的诸侯,这叫做国家政治的大纲领。圣人宣传政治教化,顺应民风习俗,将众多不良习气改造成正直,移风易俗。各国习俗虽不相同,但各自都乐其所在,人人敬爱君上,这叫做国家政治的大安定。唉!圣人致力于清静无为,贤君致力于端正行为。昏君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所以才与民众争利。国君劳碌不堪,刑律必然繁多;刑律一旦繁多,人民就会忧惧;人民一旦忧惧,就会流散逃亡。上下生活都不安定,长期动荡不安,这叫做国家政治的大失败。天下人心如同流水,阻塞它就会停止,开放它就会流动,让它保持安静就会清澈。唉,真神妙啊!圣人一旦看见事物的开端,就能了解它的结局。”
文王问道:“怎样使天下清静?”
太公答道:“上天有恒常不变的现象,民众有恒常不变的生活。与天下百姓共同遵循繁衍生息的准则,天下就会清静。最好的方法是顺应民心以统治人民,其次是通过政教手段以感化人民,民众受到教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上天看起来似乎无所作为而万物自会生长,民众看起来并未获得施予而生活自能富足,这就是圣人的德行。”
文王说:“你的言论甚合我意,我一定每天早思晚念,永不忘怀,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准则。”
文伐十五: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使用政治、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打击敌人?”太公答道:“使用政治、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打击敌人的方法有以下
“一,依照敌人的喜好,顺从他的心愿,他将会心生傲慢,必定干出邪恶的事情。如果利用敌人的这一弱点,就必能除掉他;
“二,拉拢敌君的宠臣,以削弱他的威力。宠臣一旦怀有贰心,他的忠君意识必定会淡薄。敌人朝中没有忠臣,国家必定陷入危亡;
“三,暗地贿赂敌君的近臣,深入全面地掌握敌情,近臣身在国内,感情却向着国外,敌国必将发生患害;
“四,助长敌君荒淫享乐的行为,以扩大他的生活欲望,用贵重的珠玉贿赂他,送美人让他欢娱。对他言辞卑逊,曲意逢迎听从役使,顺从他的命令,迎合他的想法。他将不会与我们争雄,图谋我方的奸险用意于是就会停歇;
“五,表面尊敬敌国的忠臣实则离间他与敌君的关系,有意给他微薄的礼物。拖延他出使我国时停留的时间,不处理他的事务。极力撺掇敌君贬黜忠臣,改派他人出使,随后我方故意给新来的使者透露一些真实的国事信息,让他感觉我方亲近他信任他,他会期待他的国君与我们重新建立和谐关系。如果能以这种方式尊敬忠臣却达到除掉他的目的,就可以谋取敌国了;
“六,收买敌君的朝中近臣,离间他出任在外的大臣,有才能的大臣暗中帮助外国,敌人入侵国内,这种国家很少能不灭亡;
“七,想要抑制敌君的争雄志向,一定要用大量财货贿赂他,收买原本忠诚于他的左右宠臣,暗中给他们好处,让他轻视生产事业,终致国家积蓄耗光;
“八,用价值连城的宝物贿赂敌君,趁机与他携手共谋,所图谋的要有利于他。一旦对他有利,他一定会信任我们,这就能加深彼此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不断加深,他就能被我们所利用。他有国家大权却被外国利用,必定大败丧国;
“九,用显赫的名号尊崇敌君,不让他遭受危难,给他权倾天下的地位,顺从他,让他对我们坚信不疑。给他至高无上的尊崇,使他妄自尊大,先是让他深感荣耀,再假装恭维他是圣人,他就会大大地懈怠国事;“十,对敌君态度谦卑,必定能取得他的信任,以获得他的友善之情。顺从他的意图办事,与他如同亲生兄弟一般亲密。已经得到他的充分信任,就秘密夺取他的利益。时机到了,就让他灭亡,如同上天灭亡他一样;
“十一,采用各种方法闭塞敌君的视听。人臣没有哪一个是不看重显贵与富裕,而厌恶危难与灾祸的。暗中允诺他们以尊贵的高位,偷偷送给他们贵重的宝物,用这些手段来收买敌君的英雄豪杰。我国物资积蓄非常丰厚,但表面上却显得很贫乏。暗地收纳智士,让他们出谋划策。暗地接纳勇士,让他们高扬士气。他们富贵的愿望已经得到很大的满足,常能得到滋养蔓延,力量不断壮大,势力遂得以形成,这样就能闭塞敌君的视听。敌君虽有国家,但耳目视听却被堵塞,又怎能保住他的国家?
“十二,培养叛乱臣子以迷惑敌君,进献美女淫乐以惑乱敌君,赠送良狗好马以劳顿敌君,常用权倾天下的地位诱惑敌君,其后观察天时,与天下人图谋攻取他的国家。
“以上十二种手段都能妥善运用,就可以发动对敌人的军事行动了。所谓上察天时,下察地利,各种征候都已显现,就可以讨伐敌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5-5-25 23:23 , Processed in 1.101263 second(s), 15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