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5-2-22 20:40 编辑
任务要求。
1、查字正音、翻译
2、朗读
3、以“我怎么使用”而不是“我知道了”的视角的简单心得。
文韬之:
文师第一
【原文】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谴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也?”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查字正音】
螭:chī,形声。从虫,离声。本义: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
缗:mín。 又作“緍”。从糸(mì),昏声。本义:钓鱼绳
嘿嘿昧昧:寂然无声,不显于外。嘿嘿,同“默默”。
【翻译】
周文王将要外出狩猎,命令一位名为“编”的太史占卜吉凶,太史编卜完禀奏道:“您这次到渭河的北面狩猎,可以获得巨大的收获。所获得的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一位公侯之才。那个人是上天赐给您的老师,可以辅佐您,让您的事业蒸蒸日上,而且您的三代继承人都能受益。” 周文王问:“占卜结果真的这么好吗?” 太史编回答说:“我的先祖太史畴曾经为禹占卜,结果得到皋陶这样的贤才,今天占卜所得的征兆与那天的很相似。” 周文王于是斋戒三天,乘上狩猎车马,到渭水北岸打猎,终于见到了姜太公。当时姜太公正坐在生满茅草的河边垂钓。 周文王上前致意,接着询问道:“先生喜欢钓鱼?” 姜太公说:“我听闻君子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乐,而普通人以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为乐。如今我在此钓鱼,跟这个道理很是相似,并非喜欢钓鱼本身。” 周文王问:“如何说二者之间相似呢?” 姜太公回答:“钓鱼好比用人,体现了三种权术的运用。用厚禄招纳人才,这是用饵钓鱼的权术;用重金收买死士,也是用饵钓鱼的权术;将官爵授予臣子,使其效忠,同样是用饵钓鱼的权术。垂钓和求贤都是为了有所收获,其中的道理十分深邃,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治理国家的大道理。” 周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里面的道理。” 姜太公说:“水的源流深,水就能畅流不息,这样鱼儿就能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树的根须深,树木就长得高大茂盛,这样就能结出果实,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之间若是情投意合,就能亲密合作,事业就能成功,这还是自然的道理。言语之间的交流应对,是用来掩饰真情的,能说真情实话,便能了解事情的极理。现在我说的都是肺腑至情之言,毫不避讳,您觉得反感吗?” 周文王说:“有仁德的人就能接受最直率的规谏,不厌恶肺腑至情之言,我怎么会反感您的话呢?” 姜太公说:“钓丝纤细,鱼饵明显,小鱼就会咬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咬钩;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咬钩。鱼一旦贪吃饵料,就会被钓丝牵住;人一旦拿了君主的俸禄,就会服从君主的命令。所以用饵钓鱼,鱼便可以捕获;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君主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就能夺得国家;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就能征服天下。可叹啊!土地广大,国土绵延,常常虚有其表,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终会散去;而那些看似无声无息,不显露于外的,其光芒必将普照四方。微妙啊!圣人的仁德,就在于独到且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喜悦啊!圣人所思虑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人心得以凝聚。” 周文王问道:“怎么样才能让天下归心呢?” 姜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同天下人共同分享利益的,才能得到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季,地有财富,能和天下人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仁爱所在的地方,便是天下人争相归附之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救人们的危难,消除人们的祸患,接济人们的急需,就是恩德;恩德所在的地方,便是天下人争相归附之处。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道义;道义所在的地方,便是天下人争相归附之处。人们都厌恶死亡,向往生存,喜欢恩德,追逐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的地方,便是天下人争相归附之处。” 周文王再次拜谢后说:“先生讲得太好了,我怎么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于是把姜太公请上车,一起回到国都,拜他为老师。
盈虚第二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 ,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 文王曰:“古之圣贤,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 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 ⑥ ,甍桷椽楹 ⑦ 不斫,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 ⑧ 之饭,藜藿 ⑨ 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 ⑩ ,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矣。”
【正音查字】 熙熙:纷扰。 盈:充满。虚:空虚。盈虚指盛衰。 不肖:不贤。 垩:è,用白色涂料粉刷墙壁。 甍:méng,屋脊。 桷椽:jué chuán,屋梁上用于承受草或瓦的木条。 楹:堂屋前部的柱子。
【翻译】 周文王问太公说:“天下纷纷扰扰,有时昌盛,有时衰弱,有时安定,有时混乱,为什么会是这样?是君主的贤明与不贤造成的,还是天命变化自然演变的结果呢?” 姜太公回答说:“君主如果不贤明,国家就会危难,民众就会叛乱;君主如果贤明,国家就会安定,民众就会顺服。因此,一个国家的祸福在于其君主的贤与不贤,而并不在天命的变化。” 周文王问道:“古时贤明之君的事迹,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姜太公说:“从前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古的人们都称道他是贤君。” 周文王问道:“他是怎么治理国家的?” 姜太公说:“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不佩戴金银珠玉,不穿锦绣华服,不观赏奇珍异宝,不收藏古玩宝器,不听淫靡的音乐,不粉饰宫墙房屋,不雕琢房梁楹柱,不修剪庭院茅草。用鹿裘御寒,用粗布蔽体,吃糙米饭,喝野菜汤。不因征发徭役而耽误百姓耕织的时间,约束自己的欲望,用清静无为的思想治理国家。对于忠正守法的官员,升高他们的官位;对于廉洁爱民的官员,增加他们的俸禄。民众中如果有孝敬长辈、爱护晚辈的人就给予敬重,对于尽心尽力从事农桑工作的人就给予勉励慰问。识别善恶好坏,表彰善良人家。凭公正无私的原则处理事情,用法律制度约束邪恶作假的行为。对于有功的人,哪怕自己厌恶,也一定要给予奖赏;对于有罪的人,哪怕自己喜爱,也一定要加以惩罚。赡养天下鳏寡孤独之人,赈济遭受天灾人祸的家庭。尧给予自己的俸禄十分微薄,也很少向百姓征收赋税劳役。因此,天下的百姓安乐富足,无饥无寒。百姓拥戴他如同景仰日月那般,亲近他如同亲近父母。” 周文王说:“贤君的德行实在是伟大啊!”
国务第三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
【正音查字】 赋敛:田赋,税收。 驭:统治,治理。
【翻译】 周文王问姜太公:“我想听您讲一讲治国的方略。要想使君主受到尊崇,百姓安居乐业,应该怎么实现?” 姜太公回答:“只要爱民就行了。” 周文王又问:“如何爱民呢?” 姜太公回答说:“为百姓谋利而不是损害他们的利益,安抚百姓的家业而不是毁坏他们的家业,保障百姓的生存而不要滥杀无辜,给予百姓实惠而不要侵占掠夺,使百姓安居乐业而不要让他们蒙受痛苦,让百姓高兴而不要激起他们的愤怒。” 周文王说:“请您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姜太公说:“百姓不失去职业生计,就是得到利益;农民不耽误农时,田里就有收成;减少刑罚,就是保障了百姓的生存;减轻赋税,就是给予百姓实惠;少修建亭台楼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官吏清廉不狠虐盘剥,百姓就高兴。反之,让百姓失去生计,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耽误百姓的农时,就是败坏他们的家业;百姓没有罪却妄加刑罚,就是杀害他们;横征暴敛,就是对百姓的掠夺;大兴土木修建亭台楼阁而劳民劳力,就是增加民众的痛苦;官吏贪污盘剥,骚扰百姓,就会激起他们的愤怒。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统治百姓就如父母爱护子女,如兄长爱护弟妹。看到他们受饥受寒就为他们担忧;看到他们受苦受累就为他们悲痛;对他们施行赏罚就像自己亲受赏罚,向他们征收赋税如同夺取自己的财物。这些就是爱民的道理。”
【以“我怎么使用”而不是“我知道了”的视角的简单心得】
我在修身,齐家的过程中,这颗心是私的,还是把家人都入我心。从个人来说的德行品格都是小小,在家庭建设中,心也是只盯着自己利,说大话就是格局,说操作,那就是小利,私利,想都是我的,又都不是我的。所谓天时,也不过是我是否循天道,我是否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