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20

连潞琴《乐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1 21: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lianluqin 于 2024-11-11 22:01 编辑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噍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查字正音:
應,篆文(疑为“雁”的变形,息息相通、善于配合的候鸟)(心,意念),表示像大雁一样意念相通。造字本义:动词,彼此存在息息相通的共鸣,能默契地彼此配合,彼此影响。

變,金文(䜌,即“戀”的本字,誓言相爱)(攴,打击、破坏),表示背信毁约,中断恋情。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违背誓言,抛弃初心,更改意志。

方,甲骨文(像剃发刺字的犯人)(锁颈的枷械),表示被披枷流放的罪人,造字本义:动词,将罪犯剃发刺字,流放边疆。

音,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言”字上加几点指事符号,表示所言说的内涵,即“言”语里的心声。金文则将一点指事符号加在“言”字的“口”中,表示所言所诉。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说出的话,话语中包含的心声。

极,篆文(木,械具)(及,抓住),表示起控制作用的器械。造字本义:名词,绑在马背或驴背上的木架子,方便载物或插、挂物件。

同,甲骨文(凡,众人夯地的多柄夯桩)(口,劳动号子),表示夯地的号子。金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在兴桩夯地时用号子统一用力节奏。


疏通文意: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在于心与物的交感。人心感于物而动,其动形于声。声声共鸣相应,会产生变动,变动表达出来的就是音。比音以乐,加上舞蹈,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急促而衰弱;其乐心感者,其声宽绰舒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开朗畅达,其怒心感者,其声粗暴而凌厉;其敬心感者,其声刚直和廉政;其爱心感者,其声和美而温柔。前面所述六种音声相和,音声同运(韵),不是人心的本性,而是有感于物而产生的。

因此,历代先王对于能触动人心的事物非常慎重,故礼以导其心志,乐以调和其声,政令以一其行,刑罚以防其奸。礼、乐、政、刑,指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和人心是社会安定、天下大治的。

心得:
1、 人心感物而动——感动形于声——声应生变——变而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及干戚、羽旌,谓之乐。
2、 感物心音为乐之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22: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查字正音:
乖,籀文(人,当事人)(瓜,即“苽”,藤蔓上孤伶伶、静悄悄的果实),表示人如瓜,比喻孤单而安静。造字本义:动词,像闷瓜一样不合群,孤僻独处。

文,繁体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众多线条、交错形成的图案,表示古人刻画在岩石或兽骨上、用来传达意识的图画性符号,即最古老的象形汉字。简体甲骨文简化图案的线条,仅用四段交错的线条,高度概括出纷繁多样的表义图画的本质特征。远古祖先在易于长期保存的岩壁或龟甲兽骨上,刻画能表现事物形象特征的的线条、图案,用来记录战争、天象、祭祀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日常生活经验,以便传诸后世。如“麐”的甲骨文字形表示河流岸边高崖上的麋鹿岩画(文)。繁体金文在“文”字基础上加“彡”、,突出刻纹的形象。有的繁体金文写成会义字:(心,想法、心思)(乂,“文”的简写,刻划图案), 强调“用象形图案表达心思”的含义。简体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图画性表义符号,即最早的象形汉字。

翻译:
音,生于人心。情动于中,形于声。声表达出来九四阴。治世之音安稳而和美,那么其国家治理就和谐;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那么其国家治理就混乱;亡国之音悲哀而忧虑,那么其人民就困苦。声音之大道,与国家治理是相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17: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查字正音:
怗懘:zhān chì ,指音调敝败不和谐、不流畅。宫阴
骄,甲骨文   (喬,高)  (馬,力畜),表示马匹高大。造字本义:形容词,马匹高大。


疏通文意: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就不会有敝败不和谐的声音。宫声混乱也能掉就散漫,代表君主骄横;商声混乱音调就倾颓,象征官吏腐败;角声混乱音调就忧愁,象征百姓怨恨;徵声混乱音调哀伤,表示百姓劳役繁多;羽声乱音调就危殆,表示财务匮乏。五音皆乱,彼此混淆侵凌,谓之慢。如此,国离家灭亡也就没几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1: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世有五音,心也有五音:宫商角徵羽
宫商角徵羽到底是什么,有兴趣的可以花点时间去理解一下
简单说说,五音是五种音色,也是以五音成乐的一种调式
不是五种音高和唱名,宫商角徵羽不等于唱名12356
也不等于音名C,D,E,F,G,A,B中的CDEGA
把它理解成物种不同的音即可
这五种不同的耳音来源不同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不同的“心”发音不同
君心发宫音,臣心发商音,民心发角音,事心发徵音,物心发羽音
五音不乱,显示五心不乱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五心在“感、动、形声“任何一个环节上拉拉扯扯,都会产生相应的粘滞
音就乱
意味着心乱
宫音乱成荒,君心骄,荒腔走板,君心不实

荒,被水冲
骄,自恃自见自矜
心不发音,发自己
自生

商乱成邪恶,官心坏
此官心不宜用来做官,就像不能用来修城池的建筑材料


角乱成忧,民心怨

不能直接表达的不满,使民心失去根依而多思多
幽怨之音
徵乱成哀,事心勤苦
做事情的心穿着孝服奔丧去了(哀),事情就断断续续久久无功




本来用之不勤的事,变得勤苦
羽乱成危,财心匮
挣钱的心跑到悬崖边呆着,挣钱的心就空唠唠的


匮,装钱的盒子空的
宫商角徵羽都乱不得
音乱则淫乱
心坏了
感不对,动不对
所以感动跟感动不同,虽然都感动
荒淫之君和乱臣贼子,都有感,都有动,都能感动
不是良心发现或者良心尚存,而是坏了的心也能感能动
不然怎么会有靡靡之音
荒淫之音
哪里来四大名著,哪里来苏东坡李煜李清照
如果五音都乱了,会怎么样呢?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彼此混淆侵犯欺凌,放肆而没有规矩
彼此和稀泥
搅成彼此体残心碎
就好像把自己内部骨肉和血搅碎混合并喷射而出
这样的情形历史上有过,现在也有,未来也不会绝迹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郑国卫国靡靡之音盛行,五音皆乱,慢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桑间濮上之音,是亡国之音,哀以思,民困,徵乱则哀,其事勤。
政教散乱,百姓放纵,臣犯上欺下图谋私利不可节制
我们现在是不是有点桑间濮上的味道啊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大家预习一下明天的内容: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流行音乐的味道和我那个时代都有了好大变化

我20多岁听的音乐又和父母那个年代不一样
20来岁的时候宫音乱
现在徵音乱
商角徵乱



2024-11-14
原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通,简体甲骨文   (用,是“甬”的本字,高墙夹道、出口众多的甬道)  (亍,即“彳”,纵横畅通的十字路口),表示王宫禁城周围出口众多、纵横畅通的甬道。为了确保帝王出行时可“见天光”,甬道必须保持半开放的“露天”状态;为了在“露天”状态下保证帝王的安全,甬道两边的护墙必须建到足够的高度;为了确保帝王可以畅达禁城各部,高墙甬道必须有众多的出口,与其他甬道连结。造字本义:形容词,道路纵横相连,可畅行无阻。
倫,篆文   (人)  (侖,秩序),表示世俗秩序。造字本义:名词,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包括君臣、父子、夫妻等。
审,造字本义:动词,古代中原人将敌对的西域民族俘虏关押在密室,问讯、详细盘查,以获取详细敌情。

文意疏通:
音,皆生于人心。乐,可通达人事伦理。因此,只懂声而不懂音的,是禽兽;只懂音而不知乐的,是普通人。只有君子能懂得乐。因此,祥审声可趾音,祥审音可知乐,详审乐可知政,这样怎么治理国家的治理就都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20: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anluqin 于 2024-11-15 20:58 编辑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师说:
礼乐政刑,乐与政通
今天第一句: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看样子是要说乐与礼通了
伦理是什么
伦是人的秩序
理是小道
具体的道
伦理即人道
我们讲人道主义,就是讲伦理
因为音起于人心,所以乐与人道相通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音是人心的震动,声是人的行为
知声而不知音,是什么情形?
只看得到这个人在做什么,却看不到这个人这么做背后的心声
只有禽兽才做的到
这样的操作,是在“心感-动声-乐-心感...”的链条上,把发生作乐的人当成了物
是对人的物化为出发点的
听话不听音,性质很严重,禽兽所谓
我们只感只得到对方的行为对我的价值
只知道,对方的言行(声)让我快乐或者痛苦了,对方的言行(声)对我的需要的满足关系,而不知道对方的声所表达的他自己的快乐痛苦和需要

这是我们很容易出现的状态 ,这便是知声不知音,是禽兽
哎,到这里,我们似乎会深深的叹气啊

知声又知音,但是不知乐,这是什么情形?
乐是别人对我们施加影响、教化,不仅仅是用来表达他收到我们刺激的自动(而非他动)心动
也就是说乐作为声的组织,也是携带着音的,只是乐所携带的音是专门针对我们的
知声又知音,但是不知乐,这意味着听不懂教化
知音不知声,只知道对方言行对我需要的满足关系,把对方当成了物。
知音声不知乐,只知道对方和我是活着的独立之人,人与人之间没有关系,这是把自己当成了物
庶民,大概是这种状态
封闭不开化,不接受教化,不理解别人行为中专门针对我的意图,我行我素
特别是不接受乐,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
乐是通天理的作品
拒绝乐,是拒绝通神
如此,可以认为,知音声不知乐,只是通人不通天
所以只能是庶民
不通天,只能听通天的人的具体指挥,所以庶民
只有君子能知乐
本来君子就是通神接物的人的称谓
通神接物必然知乐
知乐的人必然通神并知声音,知音的人必然知声,知声的人还活着(像禽兽),不知声的人没有呼吸心跳。
这人分三六九等,乐声音可是个标尺
知声不知音是怎么做到的?
知音不知乐是怎么做到的?

知乐不知政是怎么做到的?
回答这个问题,便是回答了禽兽之为禽兽,庶民之为庶民,君子之为君子,圣王之为圣王的原因
回答这个问题,也是寻找禽兽、庶民、君子、圣王的打怪升级之路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今天就到这里了。

预习原文: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预习原文: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查字正音:
sūn造字本义:动词,在餐桌上享用肉食古籍多以“飧”代替“飱”。
和,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
”与“”同源。于,号角)+file:///C:/Users/wbs/AppData/Local/Temp/ksohtml4696/wps4.pngfile:///C:/Users/wbs/AppData/Local/Temp/ksohtml4696/wps5.jpg向上的“气”、或发出的响声),表示号角吹得紧急、响亮,表示危机来临,部落紧急“呼叫”。,金文file:///C:/Users/wbs/AppData/Local/Temp/ksohtml4696/wps6.png是指事字,字形在“乎”file:///C:/Users/wbs/AppData/Local/Temp/ksohtml4696/wps7.png(吹号示警,招集部落)顶部加一横指事符号file:///C:/Users/wbs/AppData/Local/Temp/ksohtml4696/wps8.png,表示号音悠长、稳定,无起伏,以此号音代表部落安全无事,安定众民。造字本义:动词,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



疏通文意:
因此,不知声的音人就更不懂音了,不必与之谈音,
不知音的人就更不懂乐了,不必与之谈乐了。
知乐,也就差不多知礼了。
礼乐皆知而有得,就是有德的圣人了。德,就是得。
因此,乐之隆,不是说这个音乐有多美。(极致之音)
食飱之礼,不是说这个祭品是多么的甘美。(至味之食)
周人祭祀文王时为《清庙》伴奏的瑟,用的是声音低沉稳重的朱弦和舒迟的疏越,节奏一唱三叹,余音袅袅,非常有韵味。
合祭先王的大飱之礼,将实为清水的玄酒和生鱼摆在上位,肉羹也不加任何调料,祭品简单,余味深长,耐人寻味。
因此先王制礼作乐,不是为了穷尽口腹耳目之欲,而是要教化人民节制个人的好恶而重返人先天的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6 11: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anluqin 于 2024-11-16 11:13 编辑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昨天的文字讲乐通伦理
人道之中,人分三等,禽兽、庶民、君子
禽兽知声不知音,庶民知音不知乐,君子知音知乐
治理这个人道,审声知音,审音知乐,审乐知政,而治道备,人道得治
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这是个什么道理?
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根据前面的阐述可以理解。为什么审乐可以知政呢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对人群中不同的人,分别对待就是了
也就是以礼相待就对了
什么是礼呢?
知乐,则几于礼矣。
知乐的人就知道什么是礼
能从乐中听得出作者表演者的音,教化之意
便能知礼
能够知道人该做什么不该什么,也就是礼,又知道怎么作乐的人,便是有德之人了

它可以把教化之音添加到声中制乐,而教化庶民和禽兽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礼者,以声制音
编些声,制听者心中的音
从而制人心之变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盛大隆重之乐,不是来展示音的鸿大美妙
举行食飨之礼,不是来穷急美味。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清庙》之乐,用红玄开孔的瑟,一人领唱多人(三)应和咏叹,余音袅袅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大飨之礼用的玄酒实为清水
用的鱼也是生的
肉汁中也没放调料,连盐都没用
余味无穷
这些以前的圣王们制的礼乐
不是用来穷极口服耳目的欲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而是用来教化人民节制物欲平衡好恶,进而返回人道之正
声音之辨,是表里之辨,礼乐之辨是教化与极欲之辨
礼借乐而行



预习原文: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静,瀞,异体,瀞=(清,纯洁、无污染)+(争,极力实现),造字本义:动词,清除污染,使之纯洁。
性,(心,欲求)+(生,天然萌发),表示人类天然萌发的欲求。造字本义:名词,人类萌生于心的本能欲望,如食,色。
反,(厂,岩石)+(又,抓),表示手抓岩石,即攀岩、攀崖。造字本义:动词,攀岩翻山。
返,(彳,出行)+(反,逆向),表示与出行相反,回归。造字本义:动词,与出行相反,即回家,回归。
躬,(身,躯体)+(“呂”的简写,脊椎,借代脊背),表示弯腰曲背。

疏通文意:

人生而好静,天之性也。人心感于物而动,人心动,自然也就会产生各种欲念、欲望。
对物之感到达极致,人心(心智)就被物化,形成了对外物的各种好恶。
如果这种对外物的好恶不加节制,物诱惑于外,不能返回到人天生而静天然状态,人的天性天理(静)也就泯灭了,人就会变得不稳不静,好动不安,焦躁不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22: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11-17
回顾礼乐刑政其极一,同民心出治道

也就是乐与政、乐与礼,是怎么连接上的呢?
所谓政,即事,政不息,江山万万年,是为政者的追求,也是政的要求
祭祀不辍
也就是善政了
道德经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大概是善政下的社会各阶层各层次的运行状态
都是“声-音”共同同体
声音共同体中,音是本,声是末
一个社会的音,能判定社会治乱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所以,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执政者通过声教化决定社会发什么音,而社会所发之音反映政治
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政者莫使足寒,莫使民怨,就要用好乐声
修身齐家治国莫不如此
乐与礼呢
怎么连接的
乐声音,能知者不同,也就是社会上的人智能水平不同,自然就职能不同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因材施教即为礼
禽兽受到的礼教最多
庶民次之
君子最少
如此尊卑亲疏长幼男女,便各得其所
政通过乐的输入输出功能连接,枢纽在音声;礼通过乐的可识别性来区分,枢纽在能知。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政治世事
乐 与刑怎么连接的呢?

看看今天开始的文字: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人生而静,这个静是什么呢?
自我保持
任何物种的个体,其实都是这样,
生而静,这是造物主的规定
所以文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人就是人的样子
不会是空气的样子,床的样子,家禽家畜的样子,事的样子,昨天的情绪的样子.....
那些“样子”,都是需要“努力清除的污染”

就是自己的样子
所谓自然
这样说来,人初生的时候,每天清晨起床的时候,应该最像自己的样子,最像人
所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生之计在于年轻的那几年
总之,人要知道维持自己的自然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
如此人道才有个基础和标准跟主体
惟有自净——静
接受到刺激作出反应,这是本能
所谓性之欲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天之性——静,性之欲——感物而动
感动的原理是什么呢?
刺激在前(物至)智能(第一个知),便会自动加工所感(物质、能量、信息)而得到自己的判断(第二个知)。
趋避的好恶趋势便自动形成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这个趋避趋势(好恶)取决于所受刺激,对本体的作用
这个作用取决于刺激和本体两个方面的性质对比
比如风吹树叶能动,风吹石头就难动
如果从内部说,也许风吹树叶而动的时候,树叶总是痛,树叶可能就不喜欢风
也许石头被风吹的时候石头眼睛看不到,石头可能也会不喜欢风吹
这便是好恶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如果人不自净不静,不纯,好恶就不会反映人自己的本质,发出的便不是人的反应
也就是说,好恶分两类——一类是人天性之好恶;一类是杂物的好恶。
好恶便是音,形于外,便是声
人所发之声,可能是人的,也可能不是人的
乐记中说的好恶,不包含杂物的好恶
因为那不是人的好恶
人不是为自己来这个世上的
人的天之在于执行天理
所以人的好恶应该要有节制
所谓节制,不是在数量和范围上的限制
通常说的不过份自私
而是要把好恶这个信息,作为信息反馈使用
用作对天理任务执行状况的反馈调节信息
也就是至私至公
好恶不能无节于内
好恶无节于内,不在内部把它转化为任务状态的反馈信息,而保持其“外部事物跟自身结构之间的对比关系”所引起的冲动
好恶便失去其本来价值——为天理服务,而转换成了为人自己服务
偷天换日,必遭灾祸
知诱于外
当,好恶无节于内,外部刺激又没有撤销,在智能的中介作用下,这个偷天换日便不可更改
人就决定性的把好恶信息当作了维护本体的控制信号,不再可能接通天地任务
返不回来了
失神了
回不来了
天理就此被消灭了
这时候人的音就是邪的,声便是恶的
音声邪恶
都是馀食赘形
最终会被天道连肉带魂清除
所谓灾祸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今天这段,很短,但很精微。大家用心消化
能够回答大家很久以来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既然人是天造之物,为什么还会不通神而受情绪控制,难道造物主造人的时候喝醉了搞错了么?人这个物种,是不是有某种天生的缺陷?

预习:
原文: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苦,艸,植物)+(古,古老),表示古老的植物。造字本义:名词,远古采集时代发现的味似黄连的荼草,捣烂涂抹病痛部位,可以清热解毒,是远古中药系统中的重要消炎药。
本义,名词:一种味似黄连的荼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诗 • 唐风 • 采苓》   
天子于是食苦。——《穆天子传》   
②形容词:滋味麻涩难忍的。
酸苦    良药苦口利于病   
③形容词:令身心艰困难忍的 。
不苦一民。——《战国策 • 秦策》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 • 陈涉世家》
④副词:忍耐地,艰辛地。
杨朗苦谏不从。——《世说新语 • 识鉴》
盖以苦学力文所致。——白居易《与元九书》
何必劳神苦思。——宋 • 苏轼《教战守》

文意疏通: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节制),那么物感人到极致就会出现人的物化。人一旦被物化,那么人静的天性就被泯灭而人的私欲就会无限发展。于是就会产生悖逆诈伪之心,就会做出淫泆作乱之事。因此出现强者胁迫弱者,众者暴力寡者,知者诈骗愚者,勇者做苦怯者,疾病者不得所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这是大乱之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6: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anluqin 于 2024-11-18 16:44 编辑

师说: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要消除对好恶的好恶
人不能无欲只是不能有邪欲奇欲,对欲要有“节于内”
昨天的内容文字不多,要点却很多:
1、人之天性:生而静(自维持自净)
2、人性之欲:感物而动
3、刺激第一环节:物至知知
4、反应第一环节:好恶形焉
5、反应第二环节:好恶(节)不节于内
6、反应第三环节:知诱(不诱)于外
7、反应第四环节:不能(能)反躬
8、输出第一环节:天理灭(不灭)矣
这是一条流水线,或者叫做两条流水线
音声乐的流水线
也就是说,音声乐的流水线,有两种组织方案
一种方案灭天理,一种方案灭人欲
都是灭,看灭谁
这条流水线挺忙,不会停机。
我们用来灭天理的话,其结果是什么呢?
人受物的控制,成为了物的指示器,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如此便天理灭而穷人欲
一个人一个组织,便人欲横流,没有天理
所谓自由民主公平正义,不能保障好恶有节的话,其结果是灾难的
这条道,这条流水线,便成就了大乱之道
大乱之道的表现是: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悖乱叛逆、狡诈虚伪;骄纵淫逸、为非作歹。所以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负少数、、聪明的欺负愚钝的、胆大的凌辱胆小的;有病的得不到养治、老幼孤(丧父孤儿)独(丧子独身老人)找不到安身之所。
这个道有多乱呢?现在我们身在其中,很多现象都习以为常了难以体会
【徐建顺吟诵专辑-哔哩哔哩】 https://b23.tv/mqcyXlQ
60年前的歌《公社是棵常青藤》,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
这样一对比,是不是就该有刑了呢?

预习原文: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查字正音:
纪,造字本义:动词,在绳子上系圈、打结,用以记数和记事,标明物品的归属
正:造字本义:动词,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
政,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并用暴力统治。



疏通文意: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是要人们对好恶有节制。
制定丧服哭泣的丧礼,是用来节制丧事的。
制定钟鼓干戚乐舞的礼制,是用来调和安乐的。
制定婚礼加冠及笄礼,是用来彰示男女有别的。
射礼、乡饮酒礼、食礼、飱礼,是用来规范交际的。
因此,礼来节制人心,乐来调和民声,政来推行国家的教化,刑来防止奸邪。礼乐行政,四者通达不悖,那么王道之治也就完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9 21: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查字正音:
义,義,(羊,即“祥”的本字,祭祀占卜显示的吉兆)+(我,有利齿的戌,威猛战具),表示吉兆之战。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神灵护佑的仁道之战。
均,造字本义:动词,在播种前松土整地,使庄稼地平展。

疏通文意: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者相亲,异则相敬。乐过度则轻慢不敬,礼过度作为疏离失和。调和感情装饰仪态,这是礼乐的功能。礼以立,则贵贱等级就分明了;乐曲和谐,则上下关系就和睦了。喜好与厌恶明确,贤人与不肖之人的分别就明显了。刑法禁处暴虐,爵位推举贤人,那么政治就清明平和。仁以爱民,义以正民,如此那么百姓的教化与治疗行得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22: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师说:

好恶节于内,是灭天里还是灭人欲的核心操作。什么叫节,什么叫没节?怎么做就节了,怎么做就没节?
从结果上讲,你的音声只能单纯反应你自己,就没有节;你的音声能反映你自己和系统要求,就是节了。
从操作上讲,好恶形成之前,要确保自己安立稳妥(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通神以正音声。
多个音肯定不对头,音不变也不对头
节,要考虑用什么节
重点在用什么节的“用”上。
好恶,是人的特性+物的特性两个特性的反映
人是自净的,人的特性就不是“人”的特性,而是天性。
这时候的好恶就自然成为了天理规律的检测结果的信号
节,就是要把信号当信号,不把信号的“凉热”当自己为了维护自己的体温而趋避的依据
通常说的把情绪当信号,而不是让自己成为情绪
这个地方如果搞反了
把“情(绪)”当成了自己,好恶就完全成了人被物所奴役的工具
人的存在价值,完全成了物的表达
失去了生而为“天地间最贵者”的价值
成了物的附庸
所以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感物无穷啊,如果好恶不节的话,人就物化了
人本来是来替天道管理万类的,结果成了管理对象的附庸
做了群众尾巴
猫成了老鼠的附庸
如此天下失序,天下大乱
大乱之道
老天爷就要出手救市了
这便是刑
当我们陷入情绪,身心痛苦,当我们陷入情绪遭遇挫折失败,这便是刑罚

所以,今天的内容说,以前的统治者制礼制乐,搞一些人为之“节”便是为了避免天刑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搞了些什么认为之“节”呢?
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
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
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
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
礼的作用是“节”民心
不乱生音
乐的作用是跟民声“和(混)”在一起,民感之而得教化
官员管理政务,规矩百姓行为
不做歪门邪道不做馀食赘形
制定刑罚惩处乱音噪声,以清除社会的污染
如此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礼乐政刑,四个方面联合作用,共同致力于道的要求,没有悖道发生
大乱之道便换成了“王道备”
统治者的责任就尽道了
王道备,才能预防和治理“大乱之道”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的逻辑也就显得合理了

平等自由公平正义,也就实现了
这是一条,和现代主张背道而驰的实现之路
这两条路一表一里,本来相同
为什么变成了截然对立,值得注意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苗苗@陈刚 感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本身就理解错了。但是这个地方正确解释好像有不太清楚。明显感觉到这里就是两个方向的状态,内部那个截然不同的,之前的公平理解比较坚固,但是信的是现在这个意思,但是这个意思理解明显不清晰。感觉这里对节的体会不够。
大夫用礼制,礼都不知的不可以为大夫,所以还用不上刑这一层,所以刑不上大夫。庶民用礼制不了,所以用礼没法要求和约束,所以礼不下庶民。——老师,似乎应该这样理解对不?这样的话就看出两个思维路径

陈刚
礼为君子大人制定的,刑为庶民制定
你说的两条路没矛盾

苗苗(李京桦) 11-19 18:40:43
@陈刚 我说的另一个理解是老师说的那个对平等的岔路,就是说刑法不对大夫,就好像之前所理解的,不对大夫君子刑。
我的心,把自己放在哪里去想,节,我要去做,就是这个方向。总想着别人给,自己不当人,就变成了截然不同的想法了,

暖心(王雪良) :
我理解“节”,就像是底线或者标准,托底的。

陈刚:
节是动态中的静态
外制内节
到昨天为止,作者谈了乐与礼政刑之间的内在关系
指出: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这不光是君王治世的原理,也是庶民制事的原理,更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的原理
以王正心,以王道诚心,以王道格物,以王道致知,以王道修身,以王道齐家,以王道治国,以王道平天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接下来,作品会专门讨论乐与礼
今天先看这段: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这段文字的主题是异同
异同是一对表里
乐为了同
同民心而出治道
礼为了区别人与人
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
乐是在两个人的内部之音之间的,外部的声的组合,可以作为刺激被彼此共感,而促使人们之间内部的音相同心相通
礼则是区别不同位置,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时不同、境不同,人不同,行为要求不同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因为同音同心,所以人们之间相亲
因为行为因时境人而异,所以人们之间相敬
所谓敬,其本质中包含着警惕威胁而相互保持区别
不可冒犯

人与人之间,既要心相通音相同,又要保持适当的界限和差别
亲敬
父母子女之间,也应如此
夫妻之间也应该如此
至于亲戚朋友之间,社会关系中,更是如此
要表里如一
就是亲敬共同指向一个目标
不能亲不够或者不足,也不能敬不够或者不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流:放任失敬而失和,不讲尊卑。离:疏离而失
流而失和,离而失合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合情,心相通音相同
这是乐
饰貌,修饰外在行为仪态,区分你和我并且保持彼此恰当的界限互不侵犯
这是礼
人场(家庭氛围、职场、官场、生意场)如戏院,看戏的人花钱买教化,去听同一个乐,以同音通心,但没人赤身裸体胡作非为
剧场打架斗殴会被带走
不喜欢同一剧目的人不会同时出现在剧场
人有贵贱,但上下要同心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礼的内容确立了,上下尊卑贵贱等级就分明了
乐的内容同了,上下关系便和谐了(和,有你有我,有上有下)
(对乐的)好恶明确了,贤愚不肖就分清了
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
用刑罚禁止暴虐,用爵位选拔想能,政治就平和清明了
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
用仁(上通神下接物为仁,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来关心保护,以义(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来匡正管教,这就能把人们治理好了。
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乐-同-文-仁
礼-异-义-义
乐礼,一体两面,促进维护人道,约束匡正非人道,两者为“壹”
一个玄结构
失去了“壹”只剩下割裂的乐和礼,是严重退化的时风的基本特征,只要乐,发展出快乐之死,消费至上,精致利己,淫秽不堪。只要礼,发展出肆意妄为无法无天和贪污腐败跟横征暴敛
建一个家庭,是为了“壹”,管理一个社会是为了“壹”,“壹”——让每个人像人一样生活,走人道不走狗洞

仁(乐)以遂其生成
义(礼)以立功立事
解除所有人的后顾之忧,让每个人专心的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诚正格致,修齐治平,莫不如此

预习原文: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查字正音:
至,造字本义:动词,回到家中,倒卧休息。
“至”是“到”的本字;而“到”是“倒”的本字。至, “交”(叉腿而立)下面加一横表示地板或床铺的指事符号,表示与站立相反的姿态,即倒地而卧。对远古狩猎时代整日奔波的男子来说,回到家中就意味着可以安全躺下、放松休息。


疏通文意:
乐出自内心,礼是外部表征。
乐由内心产生,故静;礼由外部表征,故文。
内静,故大乐必易;外文,故大礼必简。
乐(教)到位了则人心无怨,礼教到位了则人民不争。
揖让而能让天下大治的,说的就是礼乐之治啊。
暴民不乱,诸侯宾服,兵戈无用。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教达。
父子相亲,长幼明序,四海之内,皆敬天子,则礼教就推行到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0:57 , Processed in 1.099809 second(s), 15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