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39

陈薇羽(慧)的《乐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0 21: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4-11-10 22:37 编辑

第一天
2024.11.10

原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老师说《乐记》是情绪心理学,一直以为是音乐的理论知识。重新再读的时候,开始的那一段话: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音由人心而生,人发出来的声中包含了人心的运动内容。---心的纹理
人心之动是物使之然。人心之动,是因为有物刺激于他,并且被他感到,才发生的。
感于物而动,形于声。刺激后还须被感到后表达而成声。心的一个操作过程就完成了。物刺激-心-心动-音-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声向外输出时与听者产生接收到声相应,两者之间产生了共鸣,听者因感而动在其心里的音也生成了,听者发生了变化,由静变动,并在其心里成型了。音-音相传的通道就建立起来了。也是心的动的相连。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在这条建立起来的通道上,加上各种乐器、舞具就是乐。
音:“音”与“言”同源,后分化。音,甲骨文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png是指事字,字形在“言”字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png上加几点指事符号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5.png,表示所言说的内涵,即“言”语里的心声。金文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7.png则将一点指事符号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9.png加在“言”字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1.png的“口”中,表示所言所诉。篆文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3.png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说出的话,话语中包含的心声。隶书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5.png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舌状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7.png写成“立”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9.png。人声。生于内心的相象,在外形成节奏旋律,称之为“音”。
声:聲,甲骨文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1.png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2.png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4.png(殸,击磬奏乐)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5.png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6.png(口,说唱)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5.png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7.png(耳,听),表示耳朵听到的乐音或说唱的话音乐音。篆文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9.png省略甲骨文字形中的“口”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6.png,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殸”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4.png写成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1.png,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耳”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7.png写成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3.png。造字本义:名词,音波,包括乐音、话语以及耳朵能辨别的所有听觉信息。隶化后楷书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5.png将篆文字形中的“殸”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1.png写成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7.png,将篆文字形中的“耳”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3.png写成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9.png。《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声”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41.png,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殳”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43.png和“耳”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9.png。
乐: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说唱、倾诉。樂,甲骨文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45.png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2.png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47.png(丝,丝弦)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5.png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49.png(木,架子,琴枕),表示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金文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51.png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53.png加”曰“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54.png(说唱、抒情),强调伴随着丝弦的演奏歌唱抒情,同时也以“曰”为“樂”的声旁。篆文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56.png将金文字形中的“曰”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54.png写成“白”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58.png(告白、自白)。造字本义:动词,边弹边唱,和着琴声的节奏或说或唱。隶化后楷书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60.png将篆文字形中的“丝”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62.png写成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64.png,将篆文字形中的“白”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58.png写成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66.png,将篆文字形中的“木”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68.png写成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70.png。《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乐”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72.png,依据草书字形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74.png大幅整体简化,以致“丝”形消失、“白”形消失,“木”形隐现其中。五声八音的总称。
应: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迁徙飞行时能息息相通、善于配合的大型候鸟天鹅。應,篆文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76.png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2.png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78.png(疑为“雁”的变形,息息相通、善于配合的候鸟)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5.png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80.png(心,意念),表示像大雁一样意念相通。造字本义:动词,彼此存在息息相通的共鸣,能默契地彼此配合,彼此影响。隶化后楷书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82.png将篆文字形中的“雁”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78.png写成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84.png,将篆文字形中的“心”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85.png写成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87.png。《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应”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89.png,依据狂草字形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91.png对正体楷书字形进行整体简化,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雁”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92.png简写成“广”加三点的字形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94.png,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87.png简化成一横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96.png。光影的折射为“映”,强调客观性;对某一事物的反响为“应”,强调主观性。



预习
原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jiào)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chǎn)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六心感者之声:
哀心---噍(jiào)以杀
乐心---声啴(chǎn)以缓
喜心---发以散
怒心---粗以厉
敬心---直以廉
爱心---和以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01: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4-11-11 01:04 编辑

预习
原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jiào)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chǎn)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六心感者之声:
哀心---噍(jiào)以杀
乐心---声啴(chǎn)以缓
喜心---发以散
怒心---粗以厉
敬心---直以廉
爱心---和以柔
噍:焦,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焦躁、心急。噍,篆文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png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3.gif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5.png(口,鸣叫)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gif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8.png(焦,急躁),表示焦急的鸟鸣。造字本义:形容词,落单雁雀呼唤追寻鸟群同伴,叫声焦急。隶化后楷书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png将篆文字形中的“焦”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8.png写成file:///C:/Users/mich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png。古籍有时假借笔画简单的“噍”代替笔画繁复的“嚼”。
啴:chǎn:〔~~〕形容安闲舒适,如“徒御(徒步者,御车者)~~,周邦咸鼓”。〔~缓〕和缓,如“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嘽)
翻译:
乐,是从音产生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心感应外界的事物。因此当哀伤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急促而衰弱的;当欢乐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宽绰而舒缓的;当喜悦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开朗而畅达的;当愤怒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粗暴而凌厉的;当虔敬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刚直而廉正的;当爱慕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和美而温柔的。这六种声音,并非天性,而是受到外界事物触动才发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16: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4-11-11 16:09 编辑

20241111
第二天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乐由音而来,音由人心感于物而来。音是感受,是情,也就是志思神心德的思,感受是具有操作型含义的词汇——对受的感。感受就是情。
哀心生噍以杀之声,乐心生啴以缓之声,喜心生发以散之声,怒心生粗以厉之声,敬心生直以廉之声,爱心生和以柔之声。
《道德经》里讲音声相和,从以上六种心能生六种声中能体会到音与声的表里同运。
人内心的音(情、思),不是存储在那里等着调用的,而是感于物而每次生出来的,感于物而后动。非本性也。
如果提前生出来保存在心里,成了性,成了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坏了---性乃迁(这个情、思,存储在心里,成了人的性,有一个感觉跑出来,那就是看到一个个情绪包在到处跑,跑的就不是人了。)情绪、情结都属于这种情况。
音成性,人就成了一个播放机。人由心感于物而动,这个时候的人是一个传感器,当音成性,人就成了一个播放机,人从一个传感器变成了一个播放器,这是质变,是病,莫让音(情)成性。
情成性有两类情形:
一类是情绪:情绪也是生成的,但对外成声拖泥带水,前后交织,情长成绪。
另一类是情节和情结:
情节,但内部起音之后不是向外成声,而是启动业已存储的其他的音,再方形为声。
情结,存储的音自成体系,使心的起音功能发生变异。
六音,本来该是哀音,因为心变,也许就起成乐或者是喜或者是怒或者是敬、爱。
情-情绪-情节-情结。
预习
原文: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一、查字正音
慎: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贞人。,金文心,态度真,贞人),表示贞人贞卜时态度谨严。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贞人贞卜,小心翼翼,深思谨言。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篆文字形中的“真”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慎,謹也。从心,真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慎,谨严小心。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真”作声旁。


极: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住。极,篆文木,械具及,抓住),表示起控制作用的器械。造字本义:名词,绑在马背或驴背上的木架子,方便载物或插、挂物件。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及”写成。古籍有时假借“极”代替同音的“極”。《汉字简化方案》用“极”合并简化“極”。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极,驢上負也。从木,及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极,绑驴背上用以载物的木架。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及”作声旁。


二、梳理文义
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触动人的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义来引导人们的心志,用音乐来和同人们的声音,用政治来统一人们的行止,用刑法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乐、刑、政,它们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民心而使社会安定、天下大治的。
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22: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4-11-12 22:41 编辑

20241112
第三天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音——声——音,人际作用通道,音起于心之所感。被人所感的刺激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乐是一种刺激,是基于心动而向别人发起的,旨在动其心的刺激。
人与人之间,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作用,都可以是乐。专门做乐,便成了一种教化。
让人听什么看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是一件关乎建国君民化民成性的大事情。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所以现在有一些媒体在做让我们听到他们想让我们听到的信息。
能“感”到什么,是修齐治平者的本务(即基本任务)。
帝王们对能让百姓感到些什么,是审慎的。不可淫,不可荧。帝王是平天下的,必然如此。我们正意诚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也莫不如此。这个信息是具有强烈现实性的。
君王帝王化民成性,在他的全部操作中,乐的是地位是: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行为规范)用来树立目标(固志);乐用来通心,让百姓心门对着君王才好“听讲”;政(日常管理)用来使众人行动统一于总的目标;刑(赏罚)用来除奸。(领导说现在的百姓多刁民,是百姓变性了,还是这个乐没有用对,或者是两者都有。)道其志,志在道上,在路上,不在道途边。
百姓以声表音,君王和百姓要在声上与百姓相和,才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音相连,心相通。和其声。
君王要把天下百姓看似各自为阵,互不相干独立自主完成的事,导向富国强民。百姓即便睡觉也在建设国家。政一其行。有些人的行为,无论如何,客观也在破坏国家,实在没有建设性,就要用刑了,刑防其奸。
暴政暴力可能真的民坏,也可能是君德不足,政不能一行,乐不能和声,礼不能道志。
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一于民心同治合道,万众一心依道而行。所以华夏道统是大一统,如此乐的地方就清楚了。
预习
原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一、查字正音
情: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倩”的省略,表示漂亮。情,金文心,意愿青,即“倩”的省略,漂亮),表示美意。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青”写成造字本义:名词,痴心,美意。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篆文字形中的“青”写成。丽水为“清”,丽日为“晴”,美言为“请”,美意为“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情,人之陰气有欲者。从心,青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情,内心有所欲求的隐性动力。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青”作声旁。


形: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矿井。形,籀文的变形,矿井土,矿粉,指丹青等颜料彡,光彩),表示用矿物颜料着色。有的籀文幵,即的本字,研磨彡,光彩),表示研磨有色矿石,制成丹青,用以着色。篆文承续籀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着色加彩,以突出显示图案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研)写成彤”是用朱丹上彩,使物象赤化;“形”是着色加彩,使图案从背景中显示出来。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形,象形也。从彡,幵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形,描画,使其象物之形。字形采用“彡”作边旁,采用“幵”作声旁。


和:”是“”的简化异体字;“”是“”的异体字;“”也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禾本植物,即空心的竹管或芦管。,甲骨文侖,即“龠”,吹奏排笛禾,竹管),表示吹奏竹管或芦管制成的排笛。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侖”写成“龠”,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禾”写成。简体金文“和”省去“龠”的中下部分,写成“口、禾”会义的结构,淡化乐器的意义,强调“开口表达不同观点”的意义,相当于将甲骨文字形写成,或将金文字形写成,或将篆文字形写成。篆文“和”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禾”写成金文异体字“訸”用“言”(说话)代替“口”(说话),进一步强调“言论观点不同,而总体思想协调一致”的含义。古籍多以“和”代“龢”、“咊”与“訸”。现代汉语常“和谐”并用,“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咊,相譍也。从口,禾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咊,言论相呼应。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禾”作声旁。


怨: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宛”、亦即“婉”的省略,表示弯曲、回转。怨,金文夗,”、亦即“婉”的省略,弯曲回转心,情绪),表示委婉、迂回表达的负面情绪。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夗”写成“命”,将籀文字形中的“心”写成,表示对强令的不满。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以委婉、迂回、间接的方式表达不满情绪。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夗”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怨,恚也。从心,夗聲。,古文怨。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怨,藏恨于心。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夗”作声旁。,这古文写法的“怨”字。


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俘获或抢劫女子,迫使其劳役。怒,篆文奴,役使心,不满态度),表示被奴役而不满。造字本义:动词,因失去自由、遭受奴役而发泄不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奴”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怒,恚也。从心,奴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怒,愤恨。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奴”作声旁。


亡:亡,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的手部位置加一竖指事符号,表示手持盾、甲之类的护具作掩护。有的甲骨文误将反写的写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表示盾甲的一竖指事符号写成折笔的,强调盾甲的抵挡、护卫作用。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战败的士兵手举盾甲逃命隶书承续篆文字形。晚期隶书变形,将写成一点一横的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亡,逃也。从入,从∟。凡亡之屬皆从亡。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亡,逃跑。字形采用“入、∟”会义。所有与亡相关的字,都采用“亡”作边旁。


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细致、讲究。,金文囟,即“细”的本字心,考虑),表示心虑审慎细密。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囟”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古人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造字本义:动词,审慎细密地反复考虑。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囟”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自虑为“思”;他念为“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思,容也。从心,囟聲。凡思之屬皆从思。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思,把人事放在心坎。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囟”作声旁。所有与思相关的字,都采用“思”作边旁。


困:困,甲骨文囗,石砌的花池木,树),表示接近根部的树干被地面上石砌的池子限制,生长受阻。籀文止,阻止、限制木,树),表示抑制树木生长。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树干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常“贫穷”、“贫困”并称——“貧”是缺乏钱财,没有支点,经济不自由;“穷”是没有出路,失去希望,身心不自由;“困”是环境不利,行为被动,人身不自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困,故廬也。从木在囗中。,古文困。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困,旧庐。字形采用“木”作边旁,像“木”在“囗”中。,是古文写法的“困”。


二、梳理文义
    音,是产生于人的内心的。情感在心中的激宕,因此表现为“声”,“声”组合成一定形式的曲调,就称作“音”。所以治世之道安详而喜乐,表示政治和谐;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表示政治混乱;亡国之音悲哀而忧郁,表示人们困苦。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22: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4-11-13 23:30 编辑

20241113
第四天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人心感物生音(情)——(音的)情被心所摄的心窍十二舍表达(形)——声——在另一个人心中产生涟漪(成文纹)即音。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那个“简”“道”。
心、感、动(音)、声。心是活的,世界是变动的,感就不会停止,动就不会断绝,音就袅袅充斥。听话听音,观察社会,也听音即可。
为什么说足寒伤心民怨伤国?“音”变了,通过声传遍全身全国的每一个部件组份,乱世之音流淌。
什么社会出什么音呢: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国运三种:治乱亡。对应心动三种:乐怒思;对应心情三种:安怨哀;对应政治(国事管理)三种:和乖困。
政和:国事是块大磁铁,百姓是构成磁铁的磁粉
政乖:国事想做成块大磁铁,百姓是不知道谁运来的磁粉泥土木头和水。
民困:百姓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
由此管理国家和管理个人,便是同一回事了。所以说: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声音之道“心感-动声”的原理,是可以用来治理事业的。政与事两个字,是同义词。
政治是事不乱的意思。不谈政治, 不关心政治必死无疑。
预习
原文:
宫为君,商为臣,角[jué]为民,徴[zhǐ]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zhān]懘[chì]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pú]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一、查字正音
怗[zhān]懘[chì]:指音调敝败不和谐、不流畅。
陂:倾斜。这里指邪恶。
迭:这里指五声互相混淆缠杂。
二、翻译
    宫声代表国君,商声代表臣下,角声代表百姓,徵声代表役事,羽声代表物资。这五种调式不混乱,就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宫声混乱音调就散漫,象征君主骄纵;商声混乱音调就倾頺,象征吏治腐败;角声混乱音调就忧愁,象征百姓怨恨;徵声混乱音调就哀伤,象征百姓役事繁重;羽声混乱音调就危殆,象征财物匮乏。五种调式都发生混乱,彼此混淆侵凌,就叫做“慢音”。如此,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3: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4-11-14 23:09 编辑

20241114
第五天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前的的内容谈到:声音之道与政通。其原理在于:“心-感-动(音)-声-乐-心-感-(动)音-声”这条道上,心和声(乐)的双枢纽机制。全社会全世界,因为这个机制而成为一块大磁铁,感-声为两极的磁铁。磁铁的特征是,喝起来只有一个两极,碎开以后每一个碎片不论大小也有同样的两极。
以音声的“六者”为抓手,可以施展礼乐刑政。
这六者是:
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矛。
延伸开来成为: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所以声音之道与政通。
音声“六者”,跟国运(治、乱、亡)之间,为什么是那样的关系呢?
世有五音,心也有五音。宫商角徵羽。宫商角徵羽到底是什么。简单说,五音是五种音色,也是以五音成乐的一种调式,不是五种音高和唱名。
宫商角徵羽不等于唱名12356,也不等于单名C,D,E,F,G,A,B中的CDEGA,把它理解成物种不同的音即可。这五种不同的声音来原不同。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不同的“心”发音不同。君心发宫音,臣心发商音,民心发角音,事心发徵音,物心发羽音。
五音不乱,显示五心不乱,乱于发音怗懘。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五心在“感、动、形声”任何一个环节上拉拉扯扯,都会产生相应的粘滞,音就乱了。意味着心乱。宫音乱成荒,君心骄,芦腔走板,君心不实,荒,被水冲,骄,自恃自见自矜,心不发音,发自己;商乱成邪恶,官心坏,此官心不宜用来做官,就像不能用来修城池的建筑材料;角乱成忧,民心怨,不能直接表达的不满,使民心失去根依而多思多虑,幽怨之音;徵乱成哀,事心勤苦,做事情的心穿着孝服奔丧去了(哀),事情就断断续续久久无功本来用之不勤的事,变得勤苦;羽乱成危,财心匮,挣钱的心跑到悬崖边呆着,挣钱的心就空唠唠的,匮,装钱的盒子空的。宫商角徵羽都乱不得,音乱则淫乱,心坏了,感不对,动不对。所以感动跟感动不同,虽然都感动,荒淫之君和乱臣贼子,都有感,都有动,都能感动。不是良心发现或者良心尚存,而是坏了的心也能感能动,不然怎么会有靡靡之音,荒淫之音。哪里来四大名著,哪里来苏东坡李煜李清照。
如果五音都乱了,会怎么样呢?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彼此混淆侵犯欺凌,放肆而没有规矩,彼此和稀泥,搅成彼此体残心碎,就好像把自己内部骨肉和血搅碎混合并喷射而出,这样的情形历史上有过,现在也有,未来也不会绝迹。
郑国、卫国靡靡之音盛行,五音皆乱,慢。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桑间濮上之音,是亡国之音,哀以思,民困,徵乱则哀,其事勤。
政教散乱,百姓放纵,臣犯上欺下图谋私利不可节制,我们现在是不是有点桑间濮上的味道啊。
预习
原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一、查字正音
伦: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龠”,表示音高高低有序的和音管乐器,喻等级、秩序。倫,篆文侖,秩序),表示世俗秩序。造字本义:名词,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包括君臣、父子、夫妻等。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侖”简化成“”仑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倫,輩也。从人,侖聲。一曰道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伦,辈份。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侖”作声旁。另一种说法认为,“伦”是“道理”的意思。


庶:庶,甲骨文宀,房屋石,指石垒的灶火,炊火),表示在家炊煮。有的甲骨文省去房屋宀”。有的甲骨文将“写成,将“写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简化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导致“石”形消失,本义线索隐晦。造字本义:动词,在家里开灶煮饭。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火”写成“四点底”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庶,屋下眾也。从广、炗。炗,古文光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庶,聚集在屋下的群众。字形采用“广、炗”会义。炗,是古文的“光”字。


审:“宷”是“”的本字;“”是“”的简化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古代西北少数民族。,金文宀,房间、密室米,是“釆”误写,即“番”的本字,古代西域),表示古代中原人将西域俘虏关押在密室。当“宷”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加“口”(问讯)、或金文加“曰”(说明)另造“”代替,明确“审讯”的含义。篆文“審”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口”(问讯)或“曰”(说明),同时用“番”(古西北少数民族)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釆”造字本义:动词,古代中原人将敌对的西域民族俘虏关押在密室,问讯、详细盘查,以获取详细敌情。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番”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审”,用既作声旁也作形旁的“申”(申明)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番”,表示要被问讯者自我申明。古籍多以“審”代替“宷”。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宷,悉也。知宷諦也。从宀、从釆。審,篆文宷从番。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宷,知悉。详知详察。字形采用“宀、釆”会义。“審”,这是篆文写法的“宷”字,采用“番”作声旁 。


二、梳理文义
    音,产生于人的内心,是可以通达人事伦理的。因此,禽兽只懂得声而不懂得音,庶民大众只懂得音而不懂得乐,唯有君子能够懂得乐。因此,从审察声而懂得音,从审察音而懂得乐,从审察乐而懂得政治,这样,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完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23: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4-11-15 23:36 编辑

20241115
第六天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礼乐刑政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声音之道与政通。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徵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昨天的文字讨论的是声音与政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声音是一个枢纽。
礼乐政刑其极一,通过声音施行礼乐政刑,民心得同,治道的出。礼乐政刑,乐与政通。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看样子是要说乐与礼通了。
伦理是什么?伦是人的秩序,理是小道,具体的道。伦理即人道,我们讲人道主义,就是将伦理,因为音起于人心,所以乐与人道相通。
音是人心的震动,声是人的行为。知声而不知音,是什么情形?
只看得到这个人在做什么,却看不到这个人这么做背后的心声,只有禽兽才做的到。
这样的操作,是在“心感-动声-乐-心感”的链条上,把发生作乐的人当成了物,是对人的物化为出发点的,听话不听音。性质很严重,禽兽所谓。我们质感只得到对方的行为对我的价值。
只知道,对方的言行(声)让我快乐或者痛苦了,对方的言行(声)对我的需要的满足关系,而不知道对方的声所表达的他自己的快乐痛苦和需要。这是我们很容易出现的状态,这便是知声不知音,是禽兽。到这里,我们似乎会深深的叹气啊。知声又知音,但是不知乐,这是什么情形?
乐是别人对我们试驾的影响、教化,不仅仅是用来表达他收到我们刺激的自动(而非他动)心动。也就是说乐作为声的组织,也是携带着音的,只是乐所携带的音是专门针对我们的。知声又知音,但是不知乐,这意味着听不懂教化,
知音不知声,只知道对方言行对我需要的满足关系,把对方当成了物。
知音声不知乐,只知道对方和我是活着的独立之人,人与人之间没有关系,这是把自己当成了物。
庶民,大概是这种状态。
封闭不开化,不接受教化,不理解别人行为中专门针对我的意图,我行我素。
特别是不接受乐,这可以大逆不道的事,乐是通天理的作品,拒绝乐,是拒绝通神。如此,可以认为,知音声不知乐,只是通人不通天,所以只能是庶民。不通天,只能听通天的人的具体指挥,所以庶民,只有君子能知乐,本来君子就是通神接物的人的称谓,通神接物必然知乐,知乐的人必然通神并知声音,知音的人必然知声,知声的人还活着(像禽兽),不知声的人没有呼吸心跳。这人分三六九等,乐声音可是个标尺。
知声不知音是怎么做到的?
知音不知乐是怎么做到的?
知乐不知政是怎么做到的?
回答这个问题,便是回答了禽兽之为禽兽,庶民之为庶民,君子之为君子,圣王之为圣王的原因。
回答这个问题,也是寻找禽兽、庶民、君子、圣王的打怪升级之路。
    反思自己养育的过程当中,能听到孩子的多少声、音。
预习
原文: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一、查字正音
言:,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舌”的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鼓舌说话。有的甲骨文在“言”的字形基础上再加一横指事符号。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舌”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鼓舌说话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舌”写成。俗体隶书变化较大,将篆文字形中的“舌”简写成。有的俗体隶书则将篆文字形中的“舌”大幅简化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大幅简化成三横,字形遂面目全非。古人称鼓舌说话为“言”;称两相会面长谈为“语”。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从口,䇂聲。凡言之屬皆从言。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言,直说叫“言”,论争辩驳叫“语”。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䇂”作声旁。所有与言相关的字,都采用“言”作边旁。


隆:隆,篆文降,下沉生,从地下长出来),表示地面有降有升。造字本义:动词,山地降中有升,即因为雨水冲刷作用或地理运动作用,部分土地在下沉过程中造成四周或邻近的大面积土地抬升、突起,形成壮观的圆形或环形峰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降”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隆,豐大也。从生,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隆,形体丰大。字形采用“生”作边旁,采用“降”作声旁。 


飨:“鄕”是“饗”的本字。鄕,甲骨文人,脸朝右人,脸朝左),表示两人相向而坐,一同进餐。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鄕”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食”另造“饗”代替。造字本义:动词,主人设宴款待宾客,主宾相向而坐,一同进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飨”,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郷”简化成“乡”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饗,鄕人飲酒也。从食,从鄕,鄕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飨,请客人饮酒。字形采用“食、鄕”会义,同时“鄕”也作声旁。


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到达、抵达。致,金文至,到人,行者夂,倒写的“止”,脚趾),表示走到目的地。篆文省略金文字形中的“人”造字本义:动词,走到,到达。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至”写成,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止”写成“反文旁”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致,送詣也。从夊,从至。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致,送到。字形采用“夂、至”会义。


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将要但还没发生。味,篆文口,吞咽未,还没发生),表示尝而未吞。造字本义:动词,正式进食之前品尝食物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未”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味,滋味也。从口,未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味,滋味。字形采用“口”作边旁,“未”作声旁。


瑟:的异体字。,金文是象形字,字形上部像横格的琴枕和竖排的琴弦,字形下部像拱形的琴架。有的金文将琴枕和琴弦状的写成,并用音箱)代替拱架。有的金文琴枕和琴弦必,护柄的缠带),表示弹奏者在拇指或食指上缠着小拨片,用小拨片弹拨琴弦。籀文大,人,演奏者非,即,用两手拨),表示用两手抚拨琴弦。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古代拨弦乐器,音色黯淡,弹奏者左手按弦,右手用拨片弹拨,善于演奏颤抖、忧伤的音乐;形似古琴,每弦一枕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瑟”由名词引申出动词“枯枝枯叶在寒风中微微发颤”后,楷书异体字加“風”另造“飋”代替,强调风如指、枝如弦,寒风吹拂的枝叶,发出颤弦般的低鸣,萧索凄清。古籍多以“瑟”代替“飋”。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瑟,庖犧所作弦樂也。从珡,必聲。,古文瑟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瑟,包犧所制作的弦乐器。字形采用“珡”作边旁,采用“必”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瑟”字。


疏: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足”的本字,表示行走的脚。,篆文西,包囊疋,行走的脚),表示带着包囊离家而行。,篆文异体字“爻,希,稀少足,即“疋”的误写,行走的脚),表示引导出离,以减小人口密度。篆文异体字“足,即“疋”的误写,行走的脚,即“流”的省略),表示人员行走、流动。造字本义:动词,引导人员从一个固定地点向其他地方流动,以减小现有人口密度,减轻天灾或人祸的毁灭性破坏隶书异体字“、楷书异体字“承续篆文异体字“。楷书“疏”综合篆文“”和篆文异体字“”,并将篆文字形中的“疋”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疏,通也。从㐬,从疋,疋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疏,使流通。字形采用“足、疋”会义,“疋”同时也作声旁。


俎:俎”与“宜”同源,后分化。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俎”和“宜”的本字,表示祭祖杀牲,平分肉食。俎,甲骨文且,祭祖杀牲,平分肉食两个“夕”,肉块),表示平分肉食。金文在“且”(平分肉食)上加(砧板的桌脚),表示在砧板上切分肉食。有的金文加“刀”,强调在砧板上用刀切分肉食。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砧板桌脚形状写成“仌”造字本义:动词,祭祖杀牲,平分肉食。隶书继承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俎,禮俎也。从半肉在且上。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俎,摆放牲肉祭礼的木盘。字形采用半个“肉字边”作边旁,像肉放在且板上。


遗: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价值高的。,金文彳,前行貴,价值高的),表示持有价值的好东西前往赠送他人。有的金文以“辵”(行进)代替“彳”,强调“前往”含义。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双手持贝,前往馈赠。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貴”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遗”,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貴”简化成“贵”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遺,亾也。从辵,貴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遗,丢失。字形采用“辵”作边旁,采用“贵”作声旁。


平:“平”与“乎”同源。乎,于,号角向上的“气”、或发出的响声),表示号角吹得紧急、响亮,表示危机来临,部落紧急“呼叫”。平,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乎”(吹号示警,招集部落)顶部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号音悠长、稳定,无起伏,以此号音代表部落安全无事,安定众民。简体金文将“气”和“于”构成的“乎”,连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乎”写成“兮”造字本义:动词,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隶书承续简体金文字形。号角吹不出任何声音叫“亏”(表示完全缺乏中气);号角吹得“嘘嘘”无力叫“兮”;号角高亢并紧急叫“乎”(“呼”,部落紧急招集的号角);号吹得音调悠长、稳定、没有起伏变化叫“平”(号音平直,表示平安无事,没有警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平,語平舒也。从亏,从八。八,分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平,语调平缓舒放。字形采用“亏、八”会义。字形中的“八”,表示分散。


反:反”是“扳”的本字。反,甲骨文厂,岩石又,抓),表示手抓岩石,即攀岩、攀崖。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厂”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攀岩翻山。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厂”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当“反”的本义消失后,俗体隶书再加“手”(抓住)另造“扳”代替,强调手抓岩石,攀崖翻山。作为动词“攀岩翻山”时,古籍多以“扳”代替“反”。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反,覆也。从又,厂反形。,古文反。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反,翻转手掌。字形采用“又、厂”会义,“厂”像手掌翻转的样子。,这是古文写法的“反”。


二、梳理文义
    不懂何谓“声”的人,就不能与他讨论“音”;不懂何谓“音”的人,就不能与他讨论“乐”。懂得了“乐”,就接近于懂得礼了。礼、乐都有心得,就称之为有德。德,就是有得于礼、乐。所以,乐盛大隆重,不是为穷极对音乐的欣赏;举行食、飨之礼,不是为穷极对美味的享受。伴奏《清庙》乐章的瑟,拔着红色的弦,疏通琴底的调音孔,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但余音袅袅。大飨之礼,将实为清水的玄酒放在上位,俎上摆置的是未经烹煮的生鱼,肉汁里不用盐、菜调和,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所以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用以穷极口腹耳目等感官的欲望,而是用以教导人们节制欲望、平衡好恶,进而归返人性的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6 22: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4-11-16 22:48 编辑

20241116
第七天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道之中,人分三等,禽兽、庶民、君子。禽兽知声不知音,庶民知音不知乐,君子知音知乐。
治理这个人道,审声知音,审音知乐,审乐知政,而治道备,人道得治。
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这是个什么道理?
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根据前面的阐述可以理解。为什么审乐可以知政呢?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对人群中不同的人,分别对待就是了。也就是以礼相待就对了。
什么是礼呢?
知乐,则几于礼矣。知乐的人就知道什么是礼,能从乐中听得出作者表演者的音,教化之意,便能知礼。能够知道人该做什么不该什么,也就是礼,又知道怎么作乐的人,便是有德之人了。它可以把教化之音添加到声中制乐,而教化庶民和禽兽。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礼者,以声制音,编些声,制听者心中的音,从而制人心之变,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盛大隆重之乐,不是来展示音的鸿大美妙,举行食飨之礼,不是来穷急美味。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清庙》之乐,用红玄开孔的瑟,一人领唱多人(三)应和咏叹,余音袅袅。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大飨之礼用的玄酒实为清水,用的鱼也是生的,肉汁中也没放调料,连盐都没用,余味无穷,这些以前的圣王们制的礼乐,不是用来穷极口服耳目的欲。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㗊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而是用来教化人民节制物欲平衡好恶,进而返回人道之正。声音之辨,是表里之辨,礼乐之辨是教化与极欲之辨。
礼借乐而行。
预习
原文: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一、查字正音
欲:“慾”是“欲”的异体字。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座山岭之间高深空阔的沟壑。欲,金文谷,高深空阔的沟壑心,心中需求),表示内心的贪求如谷如壑。有的金文以“人”代“心”。 篆文用“欠”(叹气、不满)代替金文字形中的“心”,表示感叹不满足。造字本义:名词,如深谷大壑一样永远填不满的贪求心念。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谷”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欠”写成。楷书异体字“”加“”,强调“心念”含义。古籍多以“欲”代替“慾”。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欲,貪欲也。从欠,谷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欲,贪欲也。字形采用“欠”作边旁,采用“谷”作声旁。


至:”的本字;而“”是“的本字。,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倒写的“交”(叉腿而立)下面加一横表示地板或床铺的指事符号,表示与站立相反的姿态,即倒地而卧。甲骨文字形中是“交”的倒写。对远古狩猎时代整日奔波的男子来说,回到家中就意味着可以安全躺下、放松休息。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用“土”代替表示地面的一横指事符号,明确了“地板”(床铺)的含义。籀文承续繁体金文字形。篆文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回到家中,倒卧休息。隶书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交”写成不知云的当“至”的“到家”本义消失后,再加“人”另造“到”代替。篆文的“到”误将“人”写成“刀”,并将“刀”作为声旁。当“到”的“到家”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倒”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至,鳥飛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凡至之屬皆从至。,古文至。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至,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字形用“一”作边旁,“一”好像地面。字形像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不”,是鸟飞向高处;而“至”,则是
鸟从高处飞下来。所有与至相关的字,都采用“至”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至”。


诱:誘,籀文羊,美好),表示将人向善引导。篆文(代婴幼),表示引导幼儿。有的篆文言,说秀,漂亮),表示用好话吸引和引导孩子;或言,说,渐进),表示耐心渐进地引导孩子。造字本义:动词,用好话吸引孩子,一步步开导孩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诱”,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㕗,相訹呼也。从厶,从羑。誘,或从言、秀。䛻,或如此。羑,古文。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㕗,诱导,招呼别人。字形采用“厶、羑”会义。诱,这是的异体,字形采用“言”作边旁,“秀”作声旁。䛻,异体字写成这样。羑,这是
古文写法的㕗。


躬: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弯曲。躬,金文身,躯体“呂”的简写,脊椎,借代脊背),表示弯腰曲背。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身”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呂”写成。篆文异体字“躬”用“弓”(弯曲)代替“呂”,强调“弯腰曲背”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弯腰曲背。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身”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弓”写成。古籍多以“躬”代替“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躳,身也。从身,从呂。躬,躳或从弓。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躳,身体。字形采用“身”作边旁,采用“呂”作声旁。躬,这是“躳”的异体字,采用“弓”作边旁。


灭:烕,金文戌,代表战乱火,代表火灾),表示兵灾与火灾对生命的集体性摧毁。当烕”的“摧毁集体生命”本义消失后,篆文在“戌”(兵灾)、“火”(火灾)基础上,再加“水”(洪灾),另造“滅”代替,表示洪灾、火灾等“天灾”与兵灾等“人祸”对生命的集体性摧毁。造字本义:动词,战乱或洪灾、火灾摧毁全村或举家生命。《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灭”,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的“戌、火”组合,拆解成“戊、一、火”的组合,并省去“水”和“戊”,写成“火”加“一”的指事字,表示“火灾”摧毁生命。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滅,盡也。从水,烕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灭,全毁,无一幸存。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烕”作声旁。


二、梳理文义
    人生来是平静的,没有情欲的躁动,这是天赋的本性。感受到外物而心动,这是人的本性产生的欲求。外物来到,心智便不断地感知它,然后内心就生出好恶。如果好恶在内心无法制约,心智又被外物诱惑,不能回到初生时平静的本性,天生的理性就泯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23: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4-11-17 23:20 编辑

20241117
第八天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回顾礼乐刑政其极一,同民心出治道。也就是乐与政、乐与礼,是怎么连接上的呢?所谓政,即事,政不息,江山万万年,是为政者的追求,也是政的要求。祭祀不辍,也就是善政了。道德经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大概是善政下的社会各阶层各层次的运行状态,都是声-音共同同体。
声音共同体中,阴是本,声是末。一个社会的音,能判定社会治乱。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所以,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执政者通过声教化决定社会发什么音,而社会所发之音反映政治。足寒伤心,民怨伤国。政者莫使足寒,莫使民怨,就要用好乐声。修身齐家治国莫不如此。
乐与礼呢,怎么连接的。乐声音,能知者不同,也就是社会上的人智能水平不同,自然就职能不同。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因材施教即为礼,禽兽爱到的礼教最多,庶民次之,君子最少。
如此尊卑亲疏长幼男女,便各得其所
政通过乐的输入输出功能连接,枢纽在音声;礼通过乐的可识别性来区分,枢纽在能知。乐殊贵贱,礼别尊卑,政治世事。
乐与刑怎么连接的呢?看看今天开始的文字: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人生而静,这个静是什么呢?自我保持,任何物种的个体,其实都是这样生而静,这是造物主的规定。所以文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人就是人的样子,不会是空气的样子,床的样子,家禽家畜的样子,事的样子,昨天的情绪的样子.....那些“样子”,都是需要“努力清除的污染”。就是自己的样子,所谓自然。这样说来,人初生的时候,每天清晨起床的时候,应该最像自己的样子,最像人所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年轻的那几年。总之,人要知道维持自己的自然,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如此人道才有个基础和标准跟主体。惟有自净——静,接受到刺激作出反应,这是本能,所谓性之欲,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天之性——静,性之欲——感物而动,感动的原理是什么呢?
刺激在前(物至)智能(第一个知),便会自动加工所感(物质、能量、信息)而得到自己的判断(第二个知)。趋避的好恶趋势便自动形成,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这个趋避趋势(好恶)取决于所受刺激,对本体的作用。这个作用取决于刺激和本体两个方面的性质对比,比如风吹树叶能动,风吹石头就难动。如果从内部说,也许风吹树叶而动的时候,树叶总是痛,树叶可能就不喜欢风,也许石头被风吹的时候石头眼睛看不到,势头可能也会不喜欢风吹,这便是好恶。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如果人不自净不静,不纯,好恶就不会反映人自己的本质。发出的便不是人的反应,也就是说,好恶分两类——一类是人天性之好恶;一类是杂物的好恶。
好恶便是音,形于外,便是声,人所发之声,可能是人的,也可能不是人的。
乐记中说的好恶,不包含杂物的好恶。因为那不是人的好恶,人不是为自己来这个世上的。人的天之在于执行天理,所以人的好恶应该要有节制,所谓节制,不是在数量和范围上的限制,通常说的不过份自私。而是要把好恶这个信息,作为信息反馈使用,用作对天理任务执行状况的反馈调节信息。也就是至私至公,好恶不能无节于内 。
好恶无节于内,不在内部把它转化为任务状态的反馈信息,而保持其“外部事物跟自身结构之间的对比关系”所引起的冲动。好恶便失去其本来价值——为天理服务,而转换成了为人自己服务,偷天换日,必遭灾祸,知诱于外。当,好恶无节于内,外部刺激又没有撤销,在智能的中介作用下,这个偷天换日便不可更改。人就决定性的把好恶信息当作了维护本体的控制信号,不再可能接通天地任务。返不回来了,失神了 ,回不来了,天理就此被消灭了 ,这时候人的音就是邪的,声便是恶的,音声邪恶,都是馀食赘形,最终会被天道连肉带魂清除,所谓灾祸。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能够回答大家很久以来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既然人是天造之物,为什么还会不通神而受情绪控制,难道造物主造人的时候喝醉了搞错了么?人这个物种,是不是有某种天生的缺陷?
预习
原文: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yì]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一、查字正音
穷: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弓身屈体。,金文穴,洞躬,弓身屈体),表示人在穴中,无法站直。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屈、不自由。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躬”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穷”,以“力”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躬”,表示无能为力。古籍常“贫穷”、“贫困”并称——“贫”是缺乏钱财,没有支点,经济不自由;“穷”是没有出路,失去希望,身心不自由;“困”是环境不利,行为被动,人身不自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窮,極也。从穴,躳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穷,洞穴不可行进的终极处。字形采用“穴”作边旁,采用“躳”作声旁。


节:“莭”是“節”的异体字。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就餐。節,金文竹,竹子即,就餐),表示竹制餐具,带结的一截竹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竹”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即”写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竹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即”写成隶书异体字“莭”用“草头”(包括竹子在内的草木植物)代替“竹”,表示进餐碗具的用材不限于竹子,还广泛取材于瓜壳、木材等。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作为进餐盛具的竹碗,以竹结为天然碗底古籍多以“節”代替“莭”。《汉字简化方案》用“莭”的简化字“节”(将“即”省略成“卩”)代替“節”。正如一些陶器(如缶)作为打击乐器一样,远古时代的竹碗,也被古人当作临时代替的打击乐器——倒扣竹碗,以箸击之,震荡之声,伴奏慷慨激昂的即兴说唱,即,击节 = 敲击倒扣的竹碗。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節,竹約也。从竹,即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节,竹结。字形采用“竹”作边旁,采用“即”作声旁。


化:化,甲骨文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一个头朝下的“人”,入土、入葬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变。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头朝下的“人”写成“匕。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匕”写成古籍常“造化”并用,表示创造和改变一切的神奇大自然:“造”表示从无到有作出某物或现象;“化”表示由此到彼作出改变或消灭。中医古籍中也常“消化”并用,表示胃、肠加工食物和吸收食物营养的过程:“消”表示胃壁将食物(尤指固体食物)磨碎磨细、变成流质;“化”表示肠道将流质食物转变为适应身体的养分能量并加以吸收。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化,教化施行。字形采用“人、匕”会义。


灭:烕,金文戌,代表战乱火,代表火灾),表示兵灾与火灾对生命的集体性摧毁。当烕”的“摧毁集体生命”本义消失后,篆文在“戌”(兵灾)、“火”(火灾)基础上,再加“水”(洪灾),另造“滅”代替,表示洪灾、火灾等“天灾”与兵灾等“人祸”对生命的集体性摧毁。造字本义:动词,战乱或洪灾、火灾摧毁全村或举家生命。《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灭”,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的“戌、火”组合,拆解成“戊、一、火”的组合,并省去“水”和“戊”,写成“火”加“一”的指事字,表示“火灾”摧毁生命。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滅,盡也。从水,烕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灭,全毁,无一幸存。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烕”作声旁。


悖:”是“誖”和“悖”的本字,“悖”是“誖”的异体字。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惑”的省略,表示困惑不解。,甲骨文或,即“惑”的省略或,即“惑”的省略),表示两惑对立,理不出头绪。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另造“言”形、“孛”声的形声字代替,强调怪谬而难以言表。有的篆文则写成“心”形、“孛”声的形声字,强调怪谬而难以思辨。造字本义:形容词,两惑对立纠缠,无论怎样去思考它或表述它,都会陷入自相矛盾的怪谬之中。隶化后楷书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誖”与“悖”同源近义,古籍多以“悖”代替“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誖,亂也。从言,孛聲。悖,誖或从心。籀文从二或。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誖,悖乱。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孛”作声旁。悖,这是“誖”的异体字,采用“心”作边旁。“誖”的籀文写作“”,采用两
个“或”会义。


逆:的本字。屰,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是“大”(成年人)的倒写,表示倒行、逆行,与自己的行进方向相反。当“屰”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止”另造“逆”代替,或加“彳”(行进),或甲骨文加“辵”(行进),强调行进方向相反。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倒写的“大”写成“大”字加一横的字形“屰”造字本义:动词,双方方向相反地相向而行,与相从相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屰”写成古籍多以“逆”代替“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逆,迎也。从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逆,相向迎面而行。字形采用“辵”作边旁,“屰”作声旁。同一动作,在关东叫“逆”,在关西叫“迎”。


诈: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创造。,金文言,说话乍,即”的本字,创造),表示说自己编造的无事实依据的假话。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乍”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出于功利目的精心编造假话,蒙骗对方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言”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乍”。《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诈”,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詐,欺也。从言,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诈,欺骗。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乍”作声旁。


伪:“爲”是“僞”和“撝”的本字。爲,甲骨文又,抓、牵象,大型力畜),表示驯兽师手牵大象,驯化大象的野性,使大象为主人服役,劳作载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型的力畜,在严重依赖体力的远古时代,驯化大象为主人服务,在古人看来是是一项无所不能的发明。有的甲骨文用“爪”(抓)代替“又”(抓),将“象”写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长鼻大口的“象”写成长鼻大耳的“象”。当“爲”引申出“人为的、不自然的”的形容词含义后,金文再加“人”另造“僞”代替,强调自然因素之外人为的主观意志因素。篆文调整金文字形结构的左右顺序,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象”写成不知所云的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人为,有意识地加工、做作。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爲”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伪”,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為”简化成“为”。当“爲”引申出“用手势指引、指导”的动词含义后,篆文再加“手”另造“ 撝”代替,强调手势的作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僞,詐也。从人,爲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伪,欺诈。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为”作声旁。


淫:”是“”的本字。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帝王在宫廷中与众多宫女放纵性爱,寻欢无度。,篆文水,雨水㸒,即“”,放纵性欲),表示降雨放纵,即雨天连绵不断。造字本义:动词,降雨过度,雨天连绵不尽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㸒写成由于字形字义相近、字音相同,古籍常假借“”(降雨过度)代替“”(性欲过度)。由于字形字义相近、字音相同,古籍常假借“淫”(降雨过度)代替“婬”(纵欲过度)。当“淫”被习惯性假借代替“婬”后,俗体楷书再加“雨”另造“霪”代替,强调久雨不停。古籍多假借“淫”代替“婬”和“霪”。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淫,侵淫隨理也。从水,㸒聲。一曰久雨爲淫。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淫,隨其脉理慢慢浸渍。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㸒”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久雨不停为“淫”。


胁:脅,篆文劦,即,众人合力肉,代身体)。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强力挟持,威逼其接受要求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車”简化成“车”。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脅,兩膀也。从肉,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胁,两膀,即两腋下肋骨覆盖的部分。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劦”作声旁。


二、梳理文义
    外物对人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倘若人的内心好恶不能节制,这样,随着外物的到来,人就渐渐被物化了。人被物化,就会泯灭天理而穷尽欲求。于是就有了悖乱叛逆、狡诈虚伪之心,有了骄纵淫逸、为非作乱之事。所以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侮少数,聪明人欺骗愚钝者,胆大的凌辱胆小的,有病的人无法冶病疗养,老人、幼童、丧父的孤儿、丧子的独身老人都找不到安置之所,这是导致国家社会大乱的邪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5: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4-11-18 15:33 编辑

20241118
第二周第一天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yì]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1、人之天性:生而静(自维持自净)
2、人性之欲:感物而动
3、刺激第一环节:物至知知
4、反应第一环节:好恶形焉
5、反应第二环节:好恶(节)不节于内
6、反应第三环节:知诱(不诱)于外
7、反应第四环节:不能(能)反躬
8、输出第一环节:天理灭(不灭)矣
这是一条流水线,或者叫做两条流水线,音声乐的流水线。也就是说,音声乐的流水线,有两种组织方案: 一种方案灭天理,一种方案灭人欲。都是灭,看灭谁。这条流水线挺忙,不会停机。
我们用来灭天理的话,其结果是什么呢?人手物的控制,成为了物的指示器。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如此便天理灭而穷人欲,一个人一个组织,便人欲横流,没有天理。所谓自由民主公平正义,不能保障好恶有节的话,其结果是灾难的。这条道,这条流水线,便成就了大乱之道。
大乱之道的表现是: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悖乱叛逆、狡诈虚伪;骄纵淫逸、为非作歹。所以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负少数、、聪明的欺负愚钝的、胆大的凌辱胆小的;有病的得不到养治、老幼孤(丧父孤儿)独(丧子独身老人)找不到安身之所。
这个道有多乱呢?现在我们身在其中,很多现象都习以为常了难以体会
预习
原文: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好轻松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一、查字正音
衰:衰”是“蓑”的本字。衰,金文“衣”的省略,借代衣领大量向下披垂的棕毛),字形像领口之下棕毛下垂的服装。棕片由数层棕丝天然网织而成,末端是棕毛,它质地轻飘,疏而不漏,耐潮耐湿;古人将棕毛朝下的棕片连缀成“棕衣”,亦即俗称的“蓑衣”;雨水打在棕衣上时被数层“棕网”遮挡,并顺着棕丝和棕毛下淌到地上,穿蓑人可保干爽不湿,加之棕衣轻便,人们可以穿蓑在雨中劳作。穿蓑传统在当代部分农村地区仍有保留。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表示“领口”;将金文分开书写的两个“毛”连写成,强调带棕毛的棕片被“连缀”成衣。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领口”明确写成“衣”造字本义:名词,用耐潮、耐湿的棕片缝制的雨衣。有的隶书误将棕毛披垂的(似“冄”非“冄”)写成“口”加一横,导致“衰”的字形面目全非,“蓑衣”本义线索消失。有的楷书承续隶书字形;有的楷书承续隶书字形当“衰”的“蓑衣”本义消失后,再加“艹”(草)另造“蓑”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衰,艸雨衣。秦謂之萆。从衣,象形。,古文衰。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衰,用草纺织的雨衣。这种雨衣在秦地叫作“萆”。字形采用“衣”作边旁,,像雨衣的样子。,这是古文写法的“衰”字。


麻:麻,金文厂,疑为“广”的误写,表示工棚、作坊朮,皮与茎容易分离的植物,“屮”表示某种植物的茎杆,“八”表示分开、剥离,两个“朮”表示麻杆密集成林),表示古代作坊中大量手工剥离和加工的植物茎皮。该植物在剥皮时分泌的液汁有很强的碱性,可以腐蚀皮肤,使神经迟钝。篆文将“厂”改成“广”(作坊)。造字本义:名词,一种韧皮纤维桑科植物,古人在家中或作坊中将韧皮从茎杆上剥离,再用套在拇指和食指上的刮刀把韧皮的青皮刮去,剩下白色纤维,作为古代纺织的主要原料。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林”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麻,與同。人所治,在屋下。从广从。凡麻之屬皆从麻。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麻,与相同。麻是人所加工的纤维,因此在屋下。字形采用“广、”会义。所有与麻相关的字,都采用“麻”作边旁。


纪:的本字。,甲骨文、金文像丝绳缠绕绑扎的样子。当“己”的“结绳记事”本义消失后,篆文在“己”的基础上再加“丝”另造“紀”代替,强调用丝绳打结作记号。造字本义:动词,在绳子上系圈、打结,用以记数和记事,标明物品的归属。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纪”,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简化成“纟”远古结绳纪事,后加“言”(语言、文字)另造“記”代替,表示言传或以文字载入。穿绳打结为“系”;结绳记事为“纪”;结束纪事的绳子为“十”。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紀,絲別也。从糸,己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纪,另起丝头作结记事。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己”作声旁。


松: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雄性的的。松,金文木,树公,雄性),表示雄树。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常绿乔木,树皮多为鳞片状,叶状成簇,花单性,雌雄同株,结一种带木质鳞片的卵圆形或圆锥形球果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公”写成《汉字简化方案》用“松”合并代替“鬆”。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松,木也。从木,公聲。,松或从容。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松,一种树木。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公”作声旁。,这是“松”的异体字,采用“容”作声旁。


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达,甲骨文彳,大道大,人),表示人来人往,四通无阻。繁体甲骨文(行进),将彳”写成“辵”,强调“通行”含义。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简写成“竹”,同时加“羊”(徉),表示可以徜徉通行。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简体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大道上通行无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汉字简化方案》采用的简化字形“达”恢复简体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逹,行不相遇也。从辵羍聲。《詩》曰:“挑兮達兮。”达,達或从大。或曰迭。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逹,行路而不相遇。字形采用“辵”作边旁,“羍”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往来相见。”“达”,这是“達”的异体字,字形采
用“大”作边旁。有的说法认为,“达”即是“迭”。


二、梳理文义
    所以先代君王制礼作乐,使人以此节制自己。制定丧服的等次与哭泣的礼数,是用来节制丧事的;制定钟鼓干戚乐舞的礼制,是用来调和安乐的;制定婚礼、冠礼、笄礼,是用来区别男女的;制定射礼、乡饮酒礼、食礼、飨礼,是用来规范交际的。礼可以节制民心,乐可以调和民声,政可以推行国政,刑可以防止奸邪。礼、乐、刑、政,能通达于四方而不悖乱,那么王道之治就完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1:27 , Processed in 1.181604 second(s), 15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