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5|回复: 38

李影的《乐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0 20:48: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ying 于 2024-11-11 15:34 编辑

2024.11.10
今天学习内容: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老师的解读:
   流行的把这篇长文当做散文阅读,或者当做音乐理论文章阅读,但文章的内容却总是在说管理政务,我们也是当做情绪心理学在读,见过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音乐能够愉快一下身心是没问题的,说他可以建国君民,教化百姓实在勉强,至于我们说这是一部最好的情绪心理学教材,能够讲清楚情绪的机制和治疗,更是少见这种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
   
   是我们对音乐的定义不同?还是对情绪的定义不同?还是对治国理政的理解不同,在我看来,是现代对音乐使用不同,我们现代把音乐当成了娱乐手段,在心理治疗圈子中有把音乐当成治疗手段的,但总是搞得和普通音乐大不相同,好像在音乐乐器中添加了神奇的药方一样,这更是强化了音乐,普通的音乐的娱乐性,也就是说,音乐就是拿来玩的,怎么可能治疗情绪,怎么可能治国理政,就像乐记中说的: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我们把音乐当成了欢乐、快乐的手段,满足内心的那种淫荡的欲望,用小人的方式使,用音乐,是全人类的主流,音乐直接通向我们内心的奇欲、邪欲。除此之外,我们找不到音乐和人的内部有什么别的连接处,如此,不知道大家面对乐记,是个什么感觉。我想,我们先界定一下自己这时候的状态,然后把这种状态放在一边。首先老老实实的跟着原文,走一遍之后,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第一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是什么呢?声音,我们连在一起用很久了。这让我们分不清什么是音,我们以为的声音,其实只不过是声,音和言同源;在很早的时候是同一个字,指的是人发出来的声中所包含的心的运动内容,心在被刺激之后产生的运动内容,也就是所谓心理了,心的纹理,所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这句没问题了吧。


   音,就是心生的,不是喉咙生的,也不是音响设备生的,人心为什么会动,生出音来呢,人心本来是静的,一个“东西”而已,就像乐记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人心之动,是因为有物刺激于他,并且被他“感”到,才发生的,所以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刺激作用于心,心动而成音,刺激还必须被“感”到,心动成音,音是内部的心动,心动裹挟身体的发音器官,表情器官,运动器官,内部的音变成了外部可见可闻的“声”,所以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形于声,表达为声,这样一个有内向外的音声生产过程便完成了。被接受的刺激——心——心动——音——声。道德经说,音声相和,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是一种流淌在“空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能量,成为一种刺激物,在听者那里重新运行一次前述过程,刺激被“感”,而心动,而音,声相应,故生变;这里的相应,就是被听者所“感”,这里的生变,是听者心动,变成方,谓之音,这里的成方,是心动成音,方,成就、成型的意思,变,心由静变动,在声的刺激下,听者心里的音也生成了,这样,讲者心中的音,演变成了听着心中的音,就像一块石头扔到精致的水面,及其第一圈水波,然后第二圈水波也自然产生了,就像无线电波,第一次电磁振荡发生,第二个电磁振荡自然就有了,然后波长、频率就有了,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音-音相传,这条音-音相传的通道就建立起来了。
  
   就像无线电波的频道,频率频道,收音机,北斗信号,卫星通信,都要抢占信道,信道用完了,有技术也搞不成广播,人跟人之间,考什么建立联系,建立那种心与心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力学所描述的那种联系,音-音相连,其本质是心-心相连,准确的说,是心的“动”相连,打你一拳你会痛,骂你一句为什么反应比打你反应还大呢,反家暴的斗士们,往往忽略一个事实,家庭武斗,不出手的一方,往往伤人更重,实际上真正家庭暴力分子不是动手的一方,先动手的一方,黑裁判肯定会让秩序越来越糟糕,家庭是这样,社会也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社会的运行,都是一场音乐会,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音乐会,音的盛会,只不过在这个频道上,添加了更多的器材来“形”声,法律制度,交易规则,行为规范,文化,习俗,等等,都成为音响器材,超大型交响音乐会,人们丰富多彩的深惠生活和跟人精神生活,只不过是在音乐会中的感和被感,像刀郎的演唱会,台上哭台下也哭,哭成一片,所以后文说: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比音而乐之,就是,你心中的音和我心中的音相比共舞,乐此不疲,通宵达旦,不可停息,再加上各种乐器,这就是乐记所定义的“乐”,由此看来,现代定义的音乐,是过于狭窄了,大家都做小人了,只贪图在心里的激荡,完全不顾及人间正道,不顾及天理,不顾及立功立事,也就是“狗多睡着叫”,淫荡,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我的梳理:音的升起,是因为人的心动,人心为什么会动呢?因为被外物刺激,感受到了所以心动。心动了之后通过身体器官、空气管道产生了声,讲者心中的音和听者心中的音相互振动,心心相应,心和心的共振,于是形成了讲者和听者心中的音,彼此的音相互激烈的碰撞共舞乐此不彼,不可听歇加上手舞足蹈的乐器,形成了讲者和听者心和心之间互相相应的音乐会。乐=音+声 ,音=心动,心动=心+感,乐=心+感+声,这个小模型描述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里里外外

预习内容: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jiào)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chǎn)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查字:
jiào,咀嚼;吃。啴(chǎn):低微,缓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12: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1

今日学习内容: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jiào)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chǎn)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老师解读:
  
昨天说到  感物——心动——音——声《》声——音,如此在两个人之间建立起来以心相交的通道。乐=心+感+音,从而定义了乐,是建立在那条音频线中间的声乐——声音乐器和道具组合
  其本质是在音频线上滴灌,繁体的乐,药物少草而已 ,其表现形式是声像,看看今天的内容,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作为一种专门化的手段,是依据音频运行的声像现象,其表现手法和所选材料,以及“疗效”,均离不开音频之所在。所由生,是一个有意思的表达方式,其本质在于心感物而动,也就是音,音是感受,是情,也就是志思神心德的思,感受,是有具体操作型含义的词汇——对受的感,感受就是情。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
其乐心感者,其声噍以缓。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当人内部的“音”是哀伤,方、形出来的声急促而衰弱(噍以杀)
当人内部的“音”是快乐,方、形出来的声宽绰和舒缓(啴以缓)
当人内部的“音”是喜悦,方、形出来的声开朗而畅达(发以散)
当人内部的“音”是愤怒,方、形出来的声粗暴而凌厉(粗以厉)
当人内部的“音”是虔敬,方、形出来的声刚直而廉正(直以廉)
当人内部的“音”是爱慕,方、形出来的声和美而温柔(和以柔)
音,在人内部是一种确切内部体验、肌肉反应,在外部则表现为对应的声
通过前述六种典型的“音声相和”,能够体会到音与声的表里同运
人内心的音(情、思),不是放在那里调用出来的,而是每一次都生出来的
感于物而后动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也就是说,人的情不是存储好了等着调用的
而是感于物而每次生出来的
如果有提前生出来保存在心里,成了“性”,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就是人的性坏了
如三字经说的性乃迁
变性了
不是人了
这是个关键的问题
情绪,属于这种情况
情结更是这种情况
一般人的所谓问题,从这里开始的。
——音成性
音成性,人就成了一个播放机
感物而动,人则是个传感器
从传感器变成了播放器,这是质变
这是病
情绪建设和治疗的落脚点应该就是这里了
莫让音(情)成性
情成性有两类情形
一类是情绪:情绪也是生成的,但对外成声拖泥带水,前后交织,情长成绪
另一类视情节和情结
情节:但内部起音之后不是向外成声,而是启动业已存储的其他的音,再方形为声
情结:存储的音自成体系,使心的起音功能发生变异
比如前面的六音,本来该起哀音,因为心变,也许就起成乐或者是喜或者是怒或者是敬、爱
情-情绪-情节-情结


预习: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慎:注意,小心
所以历代君王对外物所感受到刺激非常的谨慎小心,用礼制来指导民众的思想,用音乐来调和人民的情感,用政令来统一人民的行动,用刑法来防止恶人做坏事,礼制,音乐,政令,刑法这四种手段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民众的心安定合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17: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2

老师解读:
今天跟大家说说这段: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前面的文字,描述了音——声——音,这样一个人际作用通道,并指出音起于心之所感。
如此被人所感的刺激的价值就显现了出来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便是题中之意了
乐,是一种刺激吗?
是的。是基于心动而向别人发起的,旨在动其心的刺激
人与人之间的作用,都可以叫“乐”
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作用,都可以是“乐”
如此,专门做乐,便成了一种教化
让人听什么看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是一件关乎建国君民化民成性的大事情!
能“感”到什么,是修齐治平者的本务(基本任务)
所以今天的原文说: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帝王们对能让百姓“感”到些什么,是审慎的
不可淫,不可荧
帝王是平天下的,必然如此。我们正意诚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也莫不如此。
这个信息是具有强烈现实性的
君王帝王化民成性,在他的全部操作中,乐的地位是什么呢?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礼(行为规范)用来树立目标(固志);乐用来通心,让百姓心门对着君王才好“听讲”;政(日常管理)用来使众人行动统一于总的目标;刑(赏罚)用来除奸。
道其志,志在道上,在路上,不在道途边
天黑早投宿,过桥先下马,多少冤死鬼,都在道途边。
这是志脫其道失其道的后果
百姓以声表音,君王和百姓要在声上与百姓相和,才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音相连,心相通
和其声
君王要把天下百姓看似各自为阵,互不相干独立自主完成的事,导向富国强民。百姓即便睡觉也在建设国家
政一其行
有些人的行为,无论如何,客观也在破坏家国,实在没有建设性
你这就要用刑了
刑防其奸
在这里看暴政暴力,可能真的民坏,也可能是君德不足,政不能一行,乐不能和声,礼不能道志
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一于民心同治合道
万众一心依道而行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所以华夏道统是大一统
如此乐的地位就清楚了。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今日预习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凡是音,都产生于人心。感情发动于心中,于是表现于声 音,声音按规律变化成文,便称之为音乐。所以太平社会的音乐安 详而欢乐,其政治便是和谐的。混乱社会的音乐怨恨而恼怒,其政 治便是紊乱的。亡国的音乐哀伤而忧思,其人民的生活也是困苦 的。所以音乐的原理与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之中,宫好比君,商好 比臣,角好比民,徵好比事,羽好比物。五音不混乱,便不会有不和 谐的声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11: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3
今日学习: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老师解读:

书要往心里读
不要往脑子里读
更不能只是往耳朵和嘴上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声乐入心,成音
我们的现状,读书上头
上头而不入心
这是声乐去错了地方
心生音,头生妄想、幻想和空想
学以致用
这几天文章讲述的是用心,我们就尝试用心听声
而暂时放弃习以为常的用脑
不还是我行我素弃音持想
读书方法:身体力行
以身体验之,以力运行之
滴灌,入心入身入肉
设想我们是那颗被滴灌的苗
被滴灌
水肥入心入身入肉
体验水肥入肉入身入心的之后的体会 
力行体验中的肉身心的欲
这是一条通道,这是志的生成通道
所谓心术
人要重心下移
重心在头太高,容易颠倒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低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芦苇长在墙上,头重脚轻
这是上头不用肉身心
山间竹笋,缺乏营养,长势都在尖嘴厚皮上
这是声乐不入肉身心而入嘴
要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前两天的文字

讲述了诺大一个人类社会,不过是一个超大的音声相和
音声相和的短小通道,弥散在每一个超级微观的角落
也统摄着这个超级大战场的整体规则
大道至简
心心相印



下面跟大家说说今天这段文字: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礼记的乐记,是把《乐经》中的前十一篇汇编成一篇文章而成的
所以会出现一些类似重复的表述 
今天的这一段中,第一句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和前面的这两句: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说的是同一个事儿
人心感物生音(情)——(音的)情被心所摄的九窍十二舍表达(形)——声
                                  ——在另一个人心中产生涟漪(成文纹)即音。

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那个“简”“道”。
像永磁铁的“极性”
再大的磁铁,是两极,达成再小的粉末,每个粉末都有相同的两极
这个简道有些什么构成的呢?
简道、通道
心、感、动(音)、声
心是活的,世界是变动的,感就不会停止
动就不会断绝
音就袅袅充斥
听话听音
观察社会,也听音即可
为什么说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音”变了 
通过声传遍全身全国的每一个部件组份,乱世之音流淌
什么社会出什么音呢?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国运三种:治乱亡
对应心动三种:乐怒思
对应心情三种:安怨哀
对应政治(国事管理)三种:和乖困
政和:国事是块大磁铁,百姓是构成磁铁的磁粉
政乖:国事想做成块大磁铁,百姓是不知道谁运来的磁粉泥土木头和水
民困:百姓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

由此管理国家和管理个人,便是同一回事了
所以说: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声音之道“心感-动声”的原理,是可以用来治理事业的
政与事两个字,是同义词
政治是事不乱的意思
不谈政治,不关心政治必死无疑 

今日预习: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不还是我行我素弃音持想(响)
今日预习: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一、查字
怗懘(tiē chì)——音调不和谐
濮——排放日常污水的沟渎。
迭——迭,篆文(辵,行进、进程)(失,未抓牢,不能控制),表示进程失控。造字本义:动词,在不同时间到达。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失”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迭,更迭也。从辵,失聲。一曰达。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迭,更替,轮流。字形采用“辵”作边旁,“失”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迭”是“达”的意思。


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嫚”的本字,表示舞女目光在纱巾的半遮半掩中流转,亦即不用双眼正视。慢,金文(心,情感、态度)(曼,即“嫚”的本字,目光流转),表示态度含蓄,目光流转。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金文字形中的“曼”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女子态度含蓄,目光流转。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竖心旁”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曼”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慢,惰也。从心,曼聲。一曰慢,不畏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慢,怠惰。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曼”作声旁。另一种说法认为,“慢”是态度高傲不妥协。


二、梳理文义

宫声代表君,商声代表臣,角声代表民,微声代表事,羽声代表物。如果这五声不乱,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曲调。如果宫声混乱则其音散漫,象征着国君的骄悠;商声混乱则其音不正,象征着官员的腐败;角声混乱则其音忧伤,象征着百姓的不满;徽声混乱则其音悲哀,象征着百姓的摇役太重;羽声混乱则其音危急,象征着物资匾乏。如果五声皆乱,秩序荡然,那就会奏出所谓的慢音。到了这一地步,国家的灭亡也就不剩几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11: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4

今日学习: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老师解读:
世有五音,心也有五音
宫商角徵羽
宫商角徵羽到底是什么,有兴趣的可以花点时间去理解一下
简单说说,五音是五种音色
也是以五音成乐的一种调式
不是五种音高和唱名
宫商角徵羽不等于唱名12356
也不等于音名C,D,E,F,G,A,B中的CDEGA
把它理解成物种不同的音即可
这五种不同的耳音来源不同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不同的“心”发音不同
君心发宫音,臣心发商音,民心发角音,事心发徵音,物心发羽音
五音不乱,显示五心不乱 
乱于发音怗懘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五心在“感、动、形声“任何一个环节上拉拉扯扯,都会产生相应的粘滞
音就乱了
意味着心乱
宫音乱成荒
君心骄
荒腔走板
君心不实
荒,被水冲
骄,自恃自见自矜
心不发音,发自己
自生
商乱成邪恶,官心坏
此官心不宜用来做官,就像不能用来修城池的建筑材料
角乱成忧,民心乱
不能直接表达的不满,使民心失去根依而多思多虑
幽怨之音
徵乱成哀,事心勤苦
做事情的心穿着孝服奔丧去了(哀),事情就断断续续久久无功
本来用之不勤的事,变得勤苦
羽乱成危,财心匮
挣钱的心跑到悬崖边呆着,挣钱的心就空唠唠的
匮,装钱的盒子空的
宫商角徵羽都乱不得

音乱则淫乱
心坏了
感不对,动不对
所以感动跟感动不同,虽然都感动
荒淫之君和乱臣贼子,都有感,都有动,都能感动
不是良心发现或者良心尚存,而是坏了的心也能感能动
不然怎么会有靡靡之音
荒淫之音
哪里来四大名著,哪里来苏东坡李煜李清照
如果五音都乱了,会怎么样呢?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彼此混淆侵犯欺凌,放肆而没有规矩 
彼此和稀泥
搅成彼此体残心碎
就好像把自己内部骨肉和血搅碎混合并喷射而出
这样的情形历史上有过,现在也有,未来也不会绝迹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郑国卫国靡靡之音盛行,五音皆乱,慢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桑间濮上之音,是亡国之音,哀以思,民困,徵乱则哀,其事勤。
政教散乱,百姓放纵,臣犯上欺下图谋私利不可节制
我们现在是不是有点桑间濮上的味道啊
今日预习: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查字:
庶,甲骨文(宀,房屋)(石,指石垒的灶)(火,炊火),表示在家炊煮。有的甲骨文省去房屋“宀”。有的甲骨文将“石”写成,将“火”写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火”简化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石”写成,导致“石”形消失,本义线索隐晦。造字本义:动词,在家里开灶煮饭。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火”写成“四点底”。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庶,屋下眾也。从广、炗。炗,古文光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庶,聚集在屋下的群众。字形采用“广、炗”会义。炗,是古文的“光”字。
“审”的字源解说我评站长的解说: 1分2分3分4分5分 网友总评: 3.2分
“宷”是“審”的本字;“审”是“審”的简化字。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番”的本字,表示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宷,金文(宀,房间、密室)(米,是“釆”误写,即“番”的本字,古代西域),表示古代中原人将西域俘虏关押在密室。当“宷”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加“口”(问讯)、或金文加“曰”(说明)另造“審”代替,明确“审讯”的含义。篆文“審”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口”(问讯)或“曰”(说明),同时用“番”(古西北少数民族)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釆”。造字本义:动词,古代中原人将敌对的西域民族俘虏关押在密室,问讯、详细盘查,以获取详细敌情。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番”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审”,用既作声旁也作形旁的“申”(申明)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番”,表示要被问讯者自我申明。古籍多以“審”代替“宷”。

梳文解义:

凡音,都是出于人心。而比音高级的乐,则是与社会伦理相通的。所以懂得声而不懂得音为何物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懂得牙为何物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君子才能从辨别声而进而懂得音,从辨别音而进而懂得乐,从辨别乐而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国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11: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5

今日学习:

礼乐刑政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声音之道与政通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昨天的文字讨论的是声音与政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声音是一个枢纽
礼乐政刑其极一,通过声音施行礼乐政刑,民心得同,治道的出

今天讨论的文字内容是: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礼乐政刑,乐与政通
今天第一句: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看样子是要说乐与礼通了
伦理是什么
伦是人的秩序
理是小道
具体的道
伦理即人道
我们讲人道主义,就是将伦理 
因为音起于人心,所以乐与人道相通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音是人心的震动,声是人的行为 
知声而不知音,是什么情形?
只看得到这个人在做什么,却看不到这个人这么做背后的心声
只有禽兽才做的到
这样的操作,是在“心感-动声-乐-心感...”的链条上,把发生作乐的人当成了物
是对人的物化为出发点的
听话不听音
性质很严重,禽兽所谓
我们质感只得到对方的行为对我的价值
只知道,对方的言行(声)让我快乐或者痛苦了,对方的言行(声)对我的需要的满足关系,而不知道对方的声所表达的他自己的快乐痛苦和需要
这是我们很容易出现的状态 
这便是知声不知音,是禽兽 
哎,到这里,我们似乎会深深的叹气啊
知声又知音,但是不知乐,这是什么情形?

今日预习:
乐是别人对我们试驾的影响、教化,不仅仅是用来表达他收到我们刺激的自动(而非他动)心动
也就是说乐作为声的组织,也是携带着音的,只是乐所携带的音是专门针对我们的

知声又知音,但是不知乐,这意味着听不懂教化
知音不知声,只知道对方言行对我需要的满足关系,把对方当成了物。
知音声不知乐,只知道对方和我是活着的独立之人,人与人之间没有关系,这是把自己当成了物
庶民,大概是这种状态
封闭不开化,不接受教化,不理解别人行为中专门针对我的意图,我行我素
特别是不接受乐,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
乐是通天理的作品
拒绝乐,是拒绝通神
如此,可以认为,知音声不知乐,只是通人不通天
所以只能是庶民
不通天,只能听通天的人的具体指挥,所以庶民
只有君子能知乐
本来君子就是通神接物的人的称谓
通神接物必然知乐

知乐的人必然通神并知声音,知音的人必然知声,知声的人还活着(像禽兽),不知声的人没有呼吸心跳。
这人分三六九等,乐声音可是个标尺 
知声不知音是怎么做到的?
知音不知乐是怎么做到的?
知乐不知政是怎么做到的?
回答这个问题,便是回答了禽兽之为禽兽,庶民之为庶民,君子之为君子,圣王之为圣王的原因 

回答这个问题,也是寻找禽兽、庶民、君子、圣王的打怪升级之路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今日预习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查字:

“豊”是“禮”的本字。豊,甲骨文(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豊”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再加“示”(祭祀)另造“禮”,强调“禮”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玉串”和“建鼓”构成的金文,拆写成“曲”和“豆”,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加“酉”(酒)另造“醴”代替,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籀文“礼”综合将金文字形和,采取金文字形中的“示”、金文字形中的“酉”(酒),并以“水”代替“酉”(酒),大大简化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

隆,篆文(降,下沉)(生,从地下长出来),表示地面有降有升。造字本义:动词,山地降中有升,即因为雨水冲刷作用或地理运动作用,部分土地在下沉过程中造成四周或邻近的大面积土地抬升、突起,形成壮观的圆形或环形峰面。

“鄕”是“饗”的本字。鄕,甲骨文(人,脸朝右)(食)(人,脸朝左),表示两人相向而坐,一同进餐。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鄕”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食”另造“饗”代替。造字本义:动词,主人设宴款待宾客,主宾相向而坐,一同进餐。

“俎”与“宜”同源,后分化。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俎”和“宜”的本字,表示祭祖杀牲,平分肉食。

疏解文艺:
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礼了。礼乐都能够懂得,那就叫做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无论多么隆重的乐,并不是为了极尽听觉上的享受;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并不是为了极尽味觉上的享受。举例来说,演奏((清庙》乐章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丝弦,下边是稀疏的孔,奏出的声音并不是多么悦耳,一个人领头唱,只有三个人应和,其目的显然不在于追求动听。又如大飨之礼,以水代酒而且放在前列,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其目的显然也不在于追求好吃。由此看来,古先圣王制礼作乐,其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享受,而是要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6 18: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6

今日学习: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昨天的文字讲乐通伦理
人道之中,人分三等,禽兽、庶民、君子
禽兽知声不知音,庶民知音不知乐,君子知音知乐
治理这个人道,审声知音,审音知乐,审乐知政,而治道备,人道得治
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这是个什么道理?
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根据前面的阐述可以理解。为什么审乐可以知政呢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对人群中不同的人,分别对待就是了
也就是以礼相待就对了
什么是礼呢?
知乐,则几于礼矣。
知乐的人就知道什么是礼
能从乐中听得出作者表演者的音,教化之意
便能知礼
能够知道人该做什么不该什么,也就是礼,又知道怎么作乐的人,便是有德之人了

它可以把教化之音添加到声中制乐,而教化庶民和禽兽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礼者,以声制音
编些声,制听者心中的音
从而制人心之变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盛大隆重之乐,不是来展示音的鸿大美妙
举行食飨之礼,不是来穷急美味。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清庙》之乐,用红玄开孔的瑟,一人领唱多人(三)应和咏叹,余音袅袅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大飨之礼用的玄酒实为清水
用的鱼也是生的
肉汁中也没放调料,连盐都没用
余味无穷
这些以前的圣王们制的礼乐
不是用来穷极口服耳目的欲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而是用来教化人民节制物欲平衡好恶,进而返回人道之正
声音之辨,是表里之辨,礼乐之辨是教化与极欲之辨
礼借乐而行



今日预习: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查字正音:
静:“浄”和“靜”是“瀞”的异体字;而“净”是“浄”的异体字。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纯洁、无污染。瀞,金文(清,纯洁、无污染)(争,极力实现),表示极力使之纯洁、无污染。金文异体字“静”省去“水”。有的金文异体字将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青”写成,将“爭”写成。篆文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清除污染,使之纯洁。
性: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天然萌发。性,金文(心,欲求)(生,天然萌发),表示人类天然萌发的欲求。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名词,人类萌生于心的本能欲望,如食,色。
诱:誘,籀文(羊,美好)(人),表示将人向善引导。篆文加“厶”(代婴幼),表示引导幼儿。有的篆文(言,说)(秀,漂亮),表示用好话吸引和引导孩子;或(言,说)(即“循”,渐进),表示耐心渐进地引导孩子。造字本义:动词,用好话吸引孩子,一步步开导孩子。
躬: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弯曲。躬,金文(身,躯体)(“呂”的简写,脊椎,借代脊背),表示弯腰曲背。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身”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呂”写成。篆文异体字“躬”用“弓”(弯曲)代替“呂”,强调“弯腰曲背”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弯腰曲背。

文义梳理:
人生来有好静的本性;感受外物而心动,这是人本性的欲求。外物来到心智去知道它,便形成好恶。好恶在内心不进行制约,便容易被外物所诱惑,不能回到初生的时候平静的本性,遵循自然之道的本心就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9: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7
今日学习:

回顾礼乐刑政其极一,同民心出治道
也就是乐与政、乐与礼,是怎么连接上的呢?
所谓政,即事,政不息,江山万万年,是为政者的追求,也是政的要求
祭祀不辍
也就是善政了
道德经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大概是善政下的社会各阶层各层次的运行状态
都是“声-音”共同同体
声音共同体中,音是本,声是末
一个社会的音,能判定社会治乱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所以,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执政者通过声教化决定社会发什么音,而社会所发之音反映政治
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政者莫使足寒,莫使民怨,就要用好乐声
修身齐家治国莫不如此
乐与礼呢
怎么连接的
乐声音,能知者不同,也就是社会上的人智能水平不同,自然就职能不同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因材施教即为礼
禽兽受到的礼教最多
庶民次之
君子最少
如此尊卑亲疏长幼男女,便各得其所
政通过乐的输入输出功能连接,枢纽在音声;礼通过乐的可识别性来区分,枢纽在能知。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政治世事
乐与刑怎么连接的呢?看看今天开始的文字: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人生而静,这个静是什么呢?

自我保持
任何物种的个体,其实都是这样
生而静
这是造物主的规定
所以文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人就是人的样子
不会是空气的样子,床的样子,家禽家畜的样子,事的样子,昨天的情绪的样子.....
那些“样子”,都是需要“努力清除的污染”
就是自己的样子
所谓自然
这样说来,人初生的时候,每天清晨起床的时候,应该最像自己的样子,最像人
所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生之计在于年轻的那几年
总之,人要知道维持自己的自然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
如此人道才有个基础和标准跟主体
惟有自净——静
接受到刺激作出反应,这是本能
所谓性之欲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天之性——静,性之欲——感物而动
感动的原理是什么呢?
刺激在前(物至)智能(第一个知),便会自动加工所感(物质、能量、信息)而得到自己的判断(第二个知)。
趋避的好恶趋势便自动形成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这个趋避趋势(好恶)取决于所受刺激,对本体的作用
这个作用取决于刺激和本体两个方面的性质对比
比如风吹树叶能动,风吹石头就难动
如果从内部说,也许风吹树叶而动的时候,树叶总是痛,树叶可能就不喜欢风
也许石头被风吹的时候石头眼睛看不到,石头可能也会不喜欢风吹
这便是好恶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如果人不自净不静,不纯,好恶就不会反映人自己的本质
发出的便不是人的反应
也就是说,好恶分两类——一类是人天性之好恶;一类是杂物的好恶。
好恶便是音,形于外,便是声
人所发之声,可能是人的,也可能不是人的
乐记中说的好恶,不包含杂物的好恶
因为那不是人的好恶
人不是为自己来这个世上的
人的天之在于执行天理
所以人的好恶应该要有节制
所谓节制,不是在数量和范围上的限制
通常说的不过份自私
而是要把好恶这个信息,作为信息反馈使用
用作对天理任务执行状况的反馈调节信息
也就是至私至公
好恶不能无节于内
好恶无节于内,不在内部把它转化为任务状态的反馈信息,而保持其“外部事物跟自身结构之间的对比关系”所引起的冲动
好恶便失去其本来价值——为天理服务,而转换成了为人自己服务
偷天换日,必遭灾祸
知诱于外
当,好恶无节于内,外部刺激又没有撤销,在智能的中介作用下,这个偷天换日便不可更改
人就决定性的把好恶信息当作了维护本体的控制信号,不再可能接通天地任务
返不回来了
失神了
回不来了
天理就此被消灭了
这时候人的音就是邪的,声便是恶的
音声邪恶
都是馀食赘形
最终会被天道连肉带魂清除
所谓灾祸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今天这段,很短,但很精微。大家用心消化

今日预习: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查字:
穷——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弓身屈体。窮,金文(穴,洞)(躬,弓身屈体),表示人在穴中,无法站直。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屈、不自由。
逆——“屰”是“逆”的本字。屰,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是“大”(成年人)的倒写,表示倒行、逆行,与自己的行进方向相反。当“屰”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止”另造“逆”代替,或加“彳”(行进),或甲骨文加“辵”(行进),强调行进方向相反。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倒写的“大”写成“大”字加一横的字形“屰”。造字本义:动词,双方方向相反地相向而行,与“相从”相反。
义理:
外物对人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倘若人的内心好恶不能节制,这样,随着外物的到来,人就渐渐被物化了。人被物化,就会泯灭天理而穷尽欲求。于是就有了悖乱叛逆、狡诈虚伪之心,有了骄纵淫逸、为非作乱之事。所以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侮少数,聪明人欺骗愚钝者,胆大的凌辱胆小的,有病的人无法治病疗养,老人、幼童、丧父的孤儿、丧子的独身老人都找不到安置之所,这是导致国家社会大乱的邪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22: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8
今日学习:
人不能无欲,只是不能有邪欲奇欲,对欲要有“节于内”。
昨天的内容文字不多,要点却很多:
1、人之天性:生而静(自维持自净)
2、人性之欲:感物而动
3、刺激第一环节:物至知知
4、反应第一环节:好恶形焉
5、反应第二环节:好恶(节)不节于内
6、反应第三环节:知诱(不诱)于外
7、反应第四环节:不能(能)反躬
8、输出第一环节:天理灭(不灭)矣
这是一条流水线,或者叫做两条流水线
音声乐的流水线
也就是说,音声乐的流水线,有两种组织方案
一种方案灭天理,一种方案灭人欲
都是灭,看灭谁
这条流水线挺忙,不会停机
我们用来灭天理的话,其结果是什么呢?
人手物的控制,成为了物的指示器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如此便天理灭而穷人欲
一个人一个组织,便人欲横流,没有天理
所谓自由民主公平正义,不能保障好恶有节的话,其结果是灾难的
这条道,这条流水线,便成就了大乱之道
大乱之道的表现是: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悖乱叛逆、狡诈虚伪;骄纵淫逸、为非作歹。所以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负少数、、聪明的欺负愚钝的、胆大的凌辱胆小的;有病的得不到养治、老幼孤(丧父孤儿)独(丧子独身老人)找不到安身之所。
这个道有多乱呢?现在我们身在其中,很多现象都习以为常了难以体会
来段对比
【徐建顺吟诵专辑-哔哩哔哩】 https://b23.tv/mqcyXlQ
60年前的歌《公社是棵常青藤》,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
这样一对比,是不是就该有刑了呢?
今天就到这里了

今日预习: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查字:
笄jī :幵,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妍”的省略,表示女子心思细密。笄,篆文(竹)(幵,即“妍”),表示心思细密的女子使用的竹制饰品。造字本义:动词,古代为发育成熟的十五六岁的少女举行成年礼,将长发挽起,并用竹簪固定成型。冠:冠,篆文(冃,即“冒”的本字,帽子)(人,人体)(寸,抓持),表示将帽子戴在头上。造字本义:动词,古代男子成年(20岁)礼,手持帽子戴在头上。
衰:造字本义:名词,用耐潮、耐湿的棕片缝制的雨衣。
麻:造字本义:名词,一种韧皮纤维桑科植物,古人在家中或作坊中将韧皮从茎杆上剥离,再用套在拇指和食指上的刮刀把韧皮的青皮刮去,剩下白色纤维,作为古代纺织的主要原料

文意:所以先代君王制作礼乐,使人以此节制自己。制定丧服的等次与哭泣的礼数,是用来节制丧事的;制定钟鼓干戚乐舞的礼制,是用来调和安乐的;制定婚礼、冠礼、笄礼,是用来区别男女尊卑的;制定射礼、乡饮酒礼、食礼、飨礼,是用来规范人际往来的。礼可以节制民心,乐可以调和民声,政可以推行国政,刑可以防止奸邪。礼、乐、刑、政、能通达于四方而不悖乱,那么王道之治就完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9 16: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11.19
今日学习:
好恶节于内,是灭天里还是灭人欲的核心操作。什么叫节,什么叫没节?怎么做就节了,怎么做就没节?
从结果上讲,你的音声只能单纯反应你自己,就没有节;你的音声能反映你自己和系统要求,就是节了。
从操作上讲,好恶形成之前,要确保自己安立稳妥(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通神以正音声。
多个音肯定不对头,音不变也不对头
节,要考虑用什么节
重点在用什么节的“用”上。
好恶,是人的特性+物的特性两个特性的反映
人是自净的,人的特性就不是“人”的特性,而是天性。
这时候的好恶就自然成为了天理规律的检测结果的信号
节,就是要把信号当信号,不把信号的“凉热”当自己为了维护自己的体温而趋避的依据
通常说的把情绪当信号,而不是让自己成为情绪
这个地方如果搞反了
把“情(绪)”当成了自己,好恶就完全成了人被物所奴役的工具
人的存在价值,完全成了物的表达
失去了生而为“天地间最贵者”的价值
成了物的附庸
所以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感物无穷啊,如果好恶不节的话,人就物化了
人本来是来替天道管理万类的,结果成了管理对象的附庸
做了群众尾巴
猫成了老鼠的附庸
如此天下失序,天下大乱
大乱之道
老天爷就要出手救市了
这便是刑
当我们陷入情绪,身心痛苦,当我们陷入情绪遭遇挫折失败,这便是刑罚
所以,今天的内容说,以前的统治者制礼制乐,搞一些人为之“节”便是为了避免天刑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搞了些什么人为之“节”呢?
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
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
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
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
礼的作用是“节”民心
不乱生音
乐的作用是跟民声“和(混)”在一起,民感之而得教化
官员管理政务,规矩百姓行为
不做歪门邪道不做馀食赘形
制定刑罚惩处乱音噪声,以清除社会的污染
如此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礼乐政刑,四个方面联合作用,共同致力于道的要求,没有悖道发生
大乱之道便换成了“王道备”
统治者的责任就尽道了
王道备,才能预防和治理“大乱之道”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的逻辑也就显得合理了
平等自由公平正义,也就实现了
这是一条,和现代主张背道而驰的实现之路
这两条路一表一里,本来相同
为什么变成了截然对立,值得注意
今天就到这里了

今日预习: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查字:
“敬”是“警”和“儆”的本字。敬,金文(口,说话)(干,武器)(人),表示以武力威胁进行严重告诫,使之保持谨慎,谦卑恭肃,由衷尊重。有的金文加“攴”(持械打击),强调武力威胁。有的金文误将“干”写成形似“草头”的。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以武力威胁相告诫,使之谨慎、恭肃和尊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草头”,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敬”的本义“严重告戒,使之谨慎恭肃”消失后,篆文再加“言”另造“警”代替,或篆文再加“人”另造“儆”代替。
飾,金文(“飼”的省略,照顾进食)(大,客人),表示照顾客人进餐。篆文(饲,照顾进食)(巾,桌布),表示用洁净餐布覆盖餐桌。造字本义:动词,擦拭餐桌,用洁净餐布布置餐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食”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饰”,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食”简化成“饣”。
翻译:
乐是为了和合情感,礼是为了区别差异。情感和合就能彼此亲近,区别差异就能互相尊敬。乐如果过度就会轻慢不敬,礼如果过度就会梳理失和。调和感情、修饰仪态,这是礼和乐的功能。礼仪确立,贵贱等级就分明了;乐曲和谐,上下关系就和睦了。喜好和厌恶明确,贤人与不肖、好人与坏人之就分清了。用刑法来禁止暴虐,用爵位来选拔贤能,政治就平和清明了。以仁来关爱保护人们,以义来匡正管教人们,这样,就把人民治理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1:11 , Processed in 1.123275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