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河女

黑河女的《尚书》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2 21: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周第六天(20231222)

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周书结合起来把握,你觉得周书描述的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大家区分一下时代和时代精神)
昨天回答的更像是对时代的描述:
1、在周武王克商二年问商太师箕子天道常理的次序和内容里,能看到人与天的联结,人治是顺应天理而建立的。
2、到成王时代政体趋于完善,一个完整的人治系统已经形成,设立的初衷已经不只是把事儿干好,养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维护国家统治,所谓“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2、尽管武王伐纣是正义之战,但是建国后殷商遗民并不服气,甚至周朝内部还有贵族一起存有异心,这都说明当时人心已经非常明显不齐,并不认同君主;
4、对殷商遗民的教化是周朝持续几代在做的事情,透过这件事儿可以看到周朝对民总体上仍然是宽容有度的,象母亲对待孩子一样在不断教育,一个移风易俗的过程。
5、周朝的礼已经比较完善且更复杂了,试图以礼治心,“重民五教,惟食、丧、祭”。
失道后德,失德后仁,失仁后义,失义后礼。随着人离天道越来越远,人心欲越来越复杂,以礼治心治人的体系已经形成的比较完善,儒家思想已渐见雏形。
虞书时代是人与天同一,人顺天行;这个时代更像是人与天分离,人畏天行。


时代精神:以德治国养民,以礼制心,以法匡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3 18: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周第七天(20231223)
根据你所理解的尚书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你认为从尧到周,社会的发展脉络是什么?
从尧到周,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过渡之后,天和人的关系从天人一体、人是天地之子、人顺应天地而生活逐渐开始出现天人分裂、人感应天地的能力下降、人敬畏天地而生活。人失去了感应天地的能力,言行无所依,开始注重对祖宗的传承、注重祭祀、注重外在的礼仪,内用德外用礼来制心。帝王不再只是养民,志不正而有私,还想着要维护家王朝的长久统治。


以德教来养民风,以刑罚来除民恶,虽已失道,君臣还是有不德之德,君教臣,臣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4 17: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3-12-24 17:40 编辑


第十七周  第一天   根据你对尚书所讲述的时代的把握,你怎么理解尚书所讲述时代的演变规律?

尧舜禹时代是天人合一的时代,后面人的私心膨胀了,想要永久占有的时候,想要一劳永逸,那个心思就不再在感应天地上,人的这种能力也就逐渐退化了,不是活在天地间,而是活在人伦里,就是在人与人的制约上,通过礼、法、战争来实现,当有所成的时候,真的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强化了对“我”的重视,自是自矜自伐自彰,离道越来越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10: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3-12-26 21:01 编辑

第十七周 第二天


   尚书作为皇家文集,构建了“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这样一个圣王谱系。尧帝登基后,分命羲氏与和氏从东西南北不同方位观象记时;舜帝继位后,从中央王朝出发,“五载一巡守”,考察诸侯政绩;大禹治理九州,按距离远近划分“五服”,确立了中央政府与边地民族的政治地缘关系。请问:尧舜禹的这些行动对于理解什么是“祖国”,有什么意义?


祖,造字本义是祭奠先人、族长平分肉食;国,造字本义,是武力守卫的一方独立疆域,有独立军政体系的主权社会。祖国,是祭奠先人,由族长平分肉食的独立疆域。
尧帝登基后,分命羲氏与和氏从东西南北不同方位观象记时,观天授时,意味着人与天通,人成为意识上的天地之子,“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把天地作为父母,人有了祖;舜帝继位后,从中央王朝出发,“五载一巡守”,考察诸侯政绩,诸侯代理平分生存资料,并由首领来监控,有了系统的领袖组织;大禹治理九州,按距离远近划分“五服”,确立了中央政府与边地民族的政治地缘关系,划定了独立的疆域,由中央政府来确立,那个地方的人怎么样去获得相应的生存资料,至此,国得以形成。想到《道德经》里的那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而这些行动尤其是舜和禹的行动是用人治来保证天下万民在自己的疆域里每个人都能祭奠先人、平分生存资料。祖国逐渐得以形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21: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3-12-26 21:53 编辑

第十七周第三天(20231226)
周公以勤劳自励,夜以继日、坐以待旦,他重视统治者勤政的品德,认为商纣亡国的原因之一就是统治者缺乏勤劳品德。你认为纣王失天下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在《牧誓》和《泰誓》里面对纣王讨伐理由的描述在纣王上不敬天,下不爱民,个人失德,好色好奢华享乐。且在祖伊劝诫时说自己有天命保佑。这里就是把自己的私放到了最大,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永不变更,实际上又自绝于天地,唯“我”独尊。纣王的这些想法和行为,实际上代表着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公天下向家天下传承后,有德者自然被选为领导者的秩序被彻底打乱,大道已经被废弃。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弃后,天理天伦被打乱,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成熟的仁义、礼法还未建立建立,作为纣王拥有最高权力的统治者就更容易唯我独尊,不以道大,而以“我”大,“我”又德不配位,脱道而行,心中无天下自然也就会失去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21: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周第四天(20231227)
《洪范》篇反复强调君王要“无偏无陂”“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告诫君王治国的行为要中规中矩,不做失德之事,要以身作则、克己慎行,做到讲诚信、节用度、尊农时、薄税赋,绥靖惠民,达到理想化的行为模式和人格模式,实现“内圣”之德到“外王”之功的转化,这样才能“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你怎么认识以德治国和和依法治国?
《洪范》里面的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对合道的样子做了一个描述,也就是德的本体,想起《素书》里的求人之志章,告诉你怎么成为一个人,提供的是一个理想化的行为模式和人格模式,内圣和外王是一体两面。以德治国,是在人的内部做要求,要人有德,根源是要人像这个样子去合道,这样合道的情况下去做治国的事儿,才能容纳天下万民,就像“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那么法只是其中一种工具。而依法治国,法律规定的是人的底线行为,一个不危害他人和组织的界限,给人划了一个框框,你的行为不能越过这个框框,是从人的外部来做要求,而且是最低要求。单纯的依法治国就是把所有人当犯人在管。君子不是万民的父母,而是狱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8 22: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周第五天(20231228)
尚书的讲述处处体现出对天的敬畏之心,多次提到君王即位是上天赐予的使命,每一位贤明的君主希望自己美好的德行能使天帝感应到,从而获得长久的统治。请问你怎么理解“天命”?

答:天命,可以说是天道对人的要求,具体说来,是在大系统下天有的那个时和地有的那个财和在一起所决定的那个态势(一个位置)对人的要求,人要顺应那个态势,所谓德交归焉,这人就是在顺应天命。天命无常,天命并不眷顾某个特定的人,天命只赐予有达到这个位的要求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9 17: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周第六天(20231229)
阅读尚书,对你理解人类社会秩序,特别是理解现实社会,有什么启发?
答:阅读《尚书》就好像是穿越到社会的幼年时期,看到它最初是如何诞生的,最开始是什么样子,知道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人应该是怎样的人,人和人之间又是怎样的会。这让我有了一个跳出来的视角来看现实社会,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是在进步还是在后退,哪些地方在进步哪些地方在后退。
《尚书》里的社会让我感觉和人的结构是一致的,人是缩小的社会,社会也是一个人,人和社会是一体的,一个人能管好自己,也一定能管好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致的,社会其实很简单,彼此的会也是很单纯自然的,不是刻意去会,上下一体,所有人是一体的,就是过好-生活。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看似科技在发展,人可使用的物质资料在丰富,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法律条文越来越具体,但人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退化,人的行为实际上没有内在的东西可以指导、可以约束。因为现实社会中的人已经完全与天地隔离,不祭祀,不敬天地,不敬祖宗,到现在不敬父母,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对自己的位缺乏认识,对天地之间的位没感觉,对家庭里的位不认同,只有各种各样的“我”没有社会;同时,像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的时代,比如不会感应天时,而是看钟表,自己亲自去知的能力在下降,所知的更多只是一些符号而已;不会想着要怎么修德,已经失道、失德、失仁、失义、失礼,我的欲望大过一切,唯我独尊。之所以如此,就还是因为从根源上脱道而行太久了,得从敬父母开始,从那里建立管道,去和祖宗相连,和天地相连,重新回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0 21: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3-12-30 22:05 编辑

第十七周第七天(20231230)
阅读尚书,对你如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修身齐家有什么启发意义?在《尚书》里修身齐家是一体的,周武王能伐纣成功,在其德,在其从最早的祖宗开始几代人建立起来的家风传承,是继承祖宗遗志的结果。尧选中舜,前面也有几十年对其修身齐家的考验。无论是修身还是齐家,都是一个人在做,内在的结构是统一的。对我来说,最大的启发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立足自己的人伦之位,以德配位,做好这个当家主母的角色,这既是齐家也是修身,他们是一体的。我不可能在另外的一个地方去修身,我的个人价值不可能脱离齐家去另外建立。我也不能总是盯着别人的角色。我有了德,孩子们自然有了榜样;有德,就有了威势,自然可以对家庭其他成员造成影响。
其次,孝顺是人立德的根基。对父母不孝,其实就是自绝于天地。从孝顺父母开始找到与天地想通的道,找到回家的路。在家庭建设中,要注重孝顺父母、注重祭祀,这是修身齐家的根基。反观现在,家庭建设以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为核心,而对和父母的关系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对父母的服气真的还不够,现在更加意识到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第三,通过和祖先们大道至简的生活做对照,对现在社会的各种余食赘行更容易判断,对自己在修身齐家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更容易分辨,就好像心里有了榜样,志向更加坚定。
最后,越是在这样文明进步精神退化的现代社会,我越要做好修身齐家,子子孙孙未来发展的根源在祖宗在家族在家庭,”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做可以让未来子子孙孙祭祀不辍的祖宗。

天命无常,天命不会特意眷顾某个人,而是看你的德是否能配得上它所给的这个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1 22: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3-12-31 22:06 编辑

第十八周第一天12.31: 如果让你宣讲《尚书》,你会有些什么样的选题?答:1、《尚书》与德,包含上古时期德的产生与德的重要性
      2、《尚书》与修身齐家,包含《尚书》对现代社会修身齐家的启发,。
      3、《尚书》与回家之路,包含了《尚书》中显示古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状态,现代人人如何通过祭祀和礼回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5 09:38 , Processed in 1.114030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