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莫雪萍 于 2023-3-28 15:35 编辑
第一章 可道非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关键字:道,名,始,母,无,有,妙,徼,玄。
【查字】 1.道:“道”是“導”(导)的本字。道,甲骨文(行,四通的大路)(人,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金文用“首”和“止”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首”表示动脑筋;“止”表示行走,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用“又”(抓)代替“止”(行走),表示牵拉引路。有的金文用由“爪”(抓持)、“又”(抓持)、“曰”(说明)构成的代替,强调“牵引、说明、向导”的含义。篆文综合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道”的“向导”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寸”另造“導”代替。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常“道理”并称,词义偏指“理”:“道”指宇宙规律、自然生灭之源,道是至理、大理、公理,也就是说,道有宏阔永恒的抽象一面,须心胸开阔、谦卑至诚方可领悟;“理”指从生活经验中整理总结出来的秩序,原则性处世方案,理是小道,是符合环境、具体而微的有形之道,也可以说,理有场景化的具体性,只要积累一定世俗常识便可遵行。
2.名:名,甲骨文(口,叫喊)(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金文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写成月牙形的;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夕”写成。古代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男子,在成年后为自己的“名”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叫作“字”;大部分底层百姓有“名”无“字”。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字”。
译文: 道是可以言说的,但可以言说的道不是道本身。 有实就可以描述了,但可以描述的实不是实本身。 不可命名的道是天地之始(道生天地),能命名的道是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合道领会到无,就可以体验无,鸿蒙那种状态的妙处;应物则能理解有生万物,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并了然于胸。 观有和观无这两者同出一处但名不相同,同称之为玄,玄之又玄,成为人观察天下万物之妙门。
第一章结构: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道说到有无之名) 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应用:人怎么运用有无,怎么跟有无打交道。人的一种状态,修道即修人。) 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机,妙门)
心得体会: 昨天看群讨论,然后又看白云先生的书,就感觉特别的晕,晕得啥都不想干,然后陪孩子睡觉自己也睡着了。半夜醒来,又去看了一下群讨论,好像能立住了一点,对怎么跟读《道德经》有了一点思路,还是得从理解字开始,再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然后再从结构上整体去理解。 今天走在路上,体会道,体会有无,感觉挺有意思的,看到路旁那些之前光秃秃的树枝上已然长出了新芽,草地上以前没有的一些不知名的小草小花也长出来了,真的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每天在这条路上走,看到的有,没看到的无,心里的有,心里的无,无不同时存在,它就在那里,它就是这样,但是自己并不一定觉知。然后就自然而然的对玄字有了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