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3-4-1 22:31 编辑
2023.04.01星期六 第一周第7天。 第四章 冲而用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 一、查字: 冲: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核心位置。冲,甲骨文 ( 川,河水) ( 中,核心),表示处于河心位置而受水流激刷。简体甲骨文 将河川形象 简化为不完整的“水”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河川 写成“水”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简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礁石或小州等因处河心而受到水流激刷。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俗体楷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三点水” 写成“两点水” 。 冲( 冲,激刷) 皿( 皿,盛器),表示用急水激刷盛器中的残留物,使盛器彻底中空。《汉字简化方案》用“冲”假借“ ”;用“冲”合并“衝”。 盈:“夃”和“盈”是“盈”的异体字。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溢”的本字,表示器皿中水满外流。盈,甲骨文 ( 两个人) ( 益,即“溢”),表示两人进入浴缸后,缸内的水满出。有的甲骨文 用“止” (趾,双脚)代替“人” ,强调人站在装满水的浴缸里。有的甲骨文 用“太” (即“汰”,淘洗)代替“止” (趾,双脚)。金文 综合甲骨文 和甲骨文 两款字形,并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误写成“乃”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夂”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夃” 省去“皿” 。 造字本义:动词,人进浴缸,缸水满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夂” (止)写成“乂” 。而印刷体楷书 又误将俗体楷书字形中的“乂” 写成“又” (用手抓),以致字形费解。楷书异体字“夃” 省去“皿” 。楷书异体字“盈盈” 将“又” 写成“夂” 。古籍多以“盈”代替“夃”和“盈”。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盈,滿器也。从皿、夃。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盈,液体装满盛器。字形采用“皿、夃”会义。
渊:“𣶒”是“囦”的异体字;“𣶒”又是“淵”的本字。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圈”的省略,表示圆圈形状。囦,甲骨文 ( 囗,即“圈”的省略,圆圈) ( 川,河水),表示圈状的河水,即河心的漩涡。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圆圈状的“囗” 写成半开放的 ,表示河道,并在河道中间增加表示洄流的形状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川” 写成四横 。籀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𣶒” 将金文字形中的河道 写成“八” ,将金文字形中表示漩涡的 写成 。当“囦”和“𣶒”偏废后,繁体甲骨文 加“水” ,明确“河心漩涡”的含义。繁体金文“淵” 在简体金文“𣶒” 基础上加“水” (河川),并用“沈” 代替漩涡形状 ,横写的“工” 是“方” (披枷的犯人)的省略,表示古人在河川最深的地方施行“沉潭”死刑。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𣶒” 写成 。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执行淹毙死刑的深潭。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𣶒”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渊”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𣶒” 简写成 ,即将正体楷书字形中表示川流和方枷的 写成“米” 。抛尸山崖的天葬叫“坠”,抛尸的深谷叫“壑”;沉潭的死刑叫“沈”,执行死刑的深潭叫“渊”。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淵,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皃。𣶒,淵或省水。囦,古文从囗、水。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渊,洄流的水潭。字形采用“水”作边旁,象形。字形的左右两边,像岸沿,而中间像流水的样子。𣶒,这是“淵”的异体字,省去了 左边的水旁。囦,这是古文写法的“淵”字,字形由囗、水会义。
宗:宗,简体甲骨文 ( 宀,屋宇) ( 示,祭拜祝祷),表示专供祭祀的屋宇。繁体甲骨文 将简体甲骨文字形中的“示” 写成 。有的繁体甲骨文 将简体甲骨文字形中的“示” 写成 。金文 、篆文 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同姓子孙献祭崇拜祖先的祠堂。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宝盖头” ,将篆文字形中的“示” 写成 。古籍常“祖宗”并称,泛指有血缘关系的先人,“祖”指后代所崇拜的最初血缘先人,中华始祖只存在于历史文化记忆之中;“宗”指同祖后代的分支,同一宗族的人往往具有现实的地理范围和具体的同一祭祀祠堂。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宗,尊祖廟也。从宀,从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宗,尊祖祭祀的庙堂。字形采用“宀、示”会义。
挫: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身体由立而屈折于座位。挫,篆文 ( 手,摧折、打压) ( 坐而不能立),表示在打压之下难以站立。 造字本义:动词,摧折、打压,使之难以立足。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挫”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挫,摧也。从手,坐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挫,摧折。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坐”作声旁。
其:“其”是“箕”的本字。其,简体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有两个提手的盛具 ,盛具由竹篾交错编织 而成,是“箕”的本字。简体金文 、简体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繁体甲骨文 加“廾”写成会义字: ( 竹制盛具) ( 廾,双手持举),表示手持簸箕,在风中扬去谷物的皮壳,三点指事符号 表示簸箕 上方飘飞的皮壳糠屑。繁体金文 误将繁体甲骨文字形中的“廾” 连写成“丌” 。有的繁体金文 误将本该写成“廾” 写成一横两点的 。繁体篆文 承续繁体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竹篾编织成的开口簸箕,是农家的轻便盛具,可用于舂谷时颠簸扬糠。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竹框“ ” 、与“廾”字 上部的一横 所构成的 ,连写成 ,导致字形费解。当“其”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筐”另造“箕”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箕,簸也。从竹、,象形,下其丌也。,古文箕省。其,籀文箕。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其,箕簸。字形采用“竹、”会义,象形,下部是箕脚丌。,古文的写法是“箕”省略“竹”。其,就是籀文写法的“箕”字。
锐: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悦”的本字,表示得意、喜悦。銳,篆文 ( 金,金属) ( 兑,兑变),强调锋刃变利。 造字本义:名词,金属烧锻磨砺后的锋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金”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兑”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锐”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金” 简化成“钅”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銳,芒也。从金,兌聲。㓹,籒文銳从厂剡。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锐,锋尖。字形采用“金”作边旁,采用“兑”作声旁。㓹,这是籒文写法的“銳”,采用“厂、剡”会义。
解: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解,甲骨文 ( 双手,抓持) ( 角,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 ( 牛,长角的动物),表示屠夫双手 从牛的头 上剖取牛角 ,牛角上的两点指事符号 ,表示血滴。取牛角,是剖牛过程中技术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步骤,因此用取牛角代表剖牛。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角”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牛” 写成 ,并省去金文字形中的两手 ,另加“刀” (切割),强调剖宰,字形结构有所调整。 造字本义:动词,剖牛,取牛角。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角”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和“牛” 简写成 。汉语中常“解剖”并用,“解”表示分割动物肢体,目的是化整为零;“剖”表示切开动物的胸腹,目的是进入内部观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廌,獸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解,分开,剖开。字形采用“刀”作边旁,表示用刀判牛角。一种说法认为,是解廌,剖解兽体。
纷: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散开。紛,篆文 ( 糸,丝) ( 分,散开),表示游丝分散。 造字本义:动词,装饰旗帜的众多游丝迎风飘散。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糸”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分”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纷”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紛,馬尾韜也。从糸,分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纷,包藏马尾的套子。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分”作声旁。
和:“咊”是“龢”的简化异体字;“和”是“咊”的异体字;“訸”也是“和”的异体字。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禾本植物,即空心的竹管或芦管。龢,甲骨文 ( 侖,即“龠”,吹奏排笛) ( 禾,竹管),表示吹奏竹管或芦管制成的排笛。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侖” 写成“龠”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简体金文“和” 省去“龠” 的中下部分 ,写成“口、禾”会义的结构,淡化乐器的意义,强调“开口表达不同观点”的意义,相当于将甲骨文字形 写成 ,或将金文字形 写成 ,或将篆文字形 写成 。篆文“和”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 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金文异体字“訸” 用“言” (说话)代替“口” (说话),进一步强调“言论观点不同,而总体思想协调一致”的含义。古籍多以“和”代“龢”、“咊”与“訸”。现代汉语常“和谐”并用,“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咊,相譍也。从口,禾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咊,言论相呼应。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禾”作声旁。
光:光,甲骨文 ( 火炬) ( 人,奴仆、侍者),字形像蹲跪着的人 擎着火炬 ,高过头顶。金文 将火炬 简化成 。有的金文 将火炬 进一步抽象化。篆文 略有变形。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提供照明的、由奴隶手举的火把。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火” 变形为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变形为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光,明亮。字形采用“火”作边旁,像火把在人的上方,光明的意思。
同:同,甲骨文 ( 凡,众人夯地的多柄夯桩) ( 口,劳动号子),表示夯地的号子。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略有变形。 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在兴桩夯地时用号子统一用力节奏。隶书 继承篆文字形。多柄夯具 叫“凡”;众人喊着统一的号子、用“凡” 夯地叫“同”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同,合會也。从,从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同,会合。字形采用“、口”会义。
尘:尘,甲骨文 ( 鹿,奔跑迅捷的动物) ( 鹿,奔跑迅捷的动物),表示齐奔的鹿群。有的甲骨文 ( 鹿,扬蹄飞奔的动物) ( 土,土灰),表示鹿群快蹄下溅起的土灰。籀文 ( 土,土灰) ( 三只鹿,鹿群),强调鹿群与土灰的关系。篆文 将籀文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 造字本义:名词,鹿群奔跑引起的飞扬土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小” 、“土” 会义,另造“尘” 代替,强调埃土颗粒极小。古籍中“尘”与“埃”近义,但有所不同:飞土为“尘”,落尘为“埃”。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塵,鹿行揚土也。从麤,从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尘,鹿群奔行时蹄子扬起的如烟似雾的粉状细土颗粒。字形采用“麤、土”会义。
湛:“甚”是“湛”的本字。甚,金文 ( 甘,香甜) ( 匕,酒勺),表示品味美酒。当“甚”的“沉溺于美酒”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水” (酒)另造“湛”代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沉溺于美酒声色享受,生活安逸。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甚”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湛,没也。从水,甚聲。一曰湛水,豫章浸。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湛,淹没于享乐之中。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甚”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湛”是湛河,豫州地区的水泽。
似:“ ”是“姒”的本字;“以”是“ ”的异体字;“佀”是“以”的异体字;“以”也是“似”的本字。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临产胎儿。 ,金文 (厶 ,即母胎中头朝下出生的临产胎儿) ( 女,母亲),表示胎儿与母亲似。远古造字者认识到,胎儿与母体存在某种“命中注定”的神奇关联,使得胎儿出生后在形神方面与母亲高度相似。隶书 将金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厶” 写成 。楷书“ ” 将隶书字形中的“女” 写成 ,将隶书字形中的“厶” 写成 。当“ ”字消失后,楷书 加“人” (父亲)另造“姒”代替,将“厶” (临产胎儿)写成“以” (“似”的本字),表示胎儿与亲生父母相似的遗传关系。“ ”的甲骨文异体字“以” 用“人” (父亲)代替“女” (母亲),强调胎儿与生父存在的相似遗传关系。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厶”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简写成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厶”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简写成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厶”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当“以”引申出虚词含义后,篆文 将“厶” 写成“㠯” 另造“佀”代替,表示二者相似。当“佀”字偏废后,俗体隶书 在“以”字隶书 基础上,再加“人” (父亲)另造“似”代替,表示子像其父。 造字本义:动词,新生儿与其生父形神相似。作为动词表示两者相像时,古籍多以“似”代替“以”和“佀”。 古代王权社会中帝王有无男性后代,直接影响到王位继承权和国体的稳定,生育出“与帝王相似”的男婴的妃子(即“ ”,亦即“姒”,异体字是“以”),便可凭借生子对王权稳定的特殊贡献,地位腾飞,享受一国女性之至尊的荣誉,由此“以”从动词“新生儿与其生父形神相似”,引申出动词“凭借、倚靠、仰仗、借用”的含义。“以”和“佀”本该都读作“姒”(sì 去声),古人将“以”误读成“巳”(sì 去声)的异体字“已”(yǐ 上声)的读音。当“以”的本义消失后,俗体隶书“似”仍读“姒”(sì 去声)的读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似,象也。从人,㠯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似,相像。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㠯”作声旁。
存: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房柱房梁,借代居所。存,籀文 ( “才”的变形,居所) ( 子,后代),表示表示定居生活,繁衍后代。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才”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安居乐业,传宗接代,世代延续。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才”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子” 写成 。“存”的本义是传宗接代,强调时间上能延续;“在”的本义是定居生活,强调空间上有支点。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存,恤問也。从子,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存,体恤而关切。字形采用“子”作边旁,采用“才”作声旁。
谁: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唯”的省略,表示模仿附和、没有自己的观点。誰,金文 ( 言,询问) ( “隹”的变形,即“唯”的省略,模仿附和),表示面对询问,照章回答。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隹”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面对强势的盘查询问,老实谦卑,照章回答。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隹”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谁”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唯”是宠物鸟模仿跟腔,学主人说话;“谁”是被盘查者老实谦卑,照章回答。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誰,何也。从言,隹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谁,盘问。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隹”作声旁。
子:子,甲骨文 像一幅幼儿的线描,画出了幼儿的脑袋 、头发 、两脚 。有的甲骨文 简化字形,像幼儿两脚被裹在襁褓里,露出脑袋 ,挥动两臂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籀文 综合甲骨文 和甲骨文 的字形。有的籀文 像坐在凳子 上的小孩 ,挥动着两手 。 造字本义:名词,包裹在襁褓中挥动两臂、尚不能独立的幼儿。隶书 淡化了篆文字形 中襁褓婴儿的两手形象。“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 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子,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人以爲偁。象形。凡子之屬皆从子。㜽,古文子,从巛,象髮也。,籀文子,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子”作边旁。㜽,这是古文写法的“子”字,字形采用“巛”作边旁,巛,像幼儿的头发。,这是籀文写法的“子”字,头顶有头发,手 臂与小腿都放在几案上。
象:“𤉢”和“𤊱”是“象”的异体字。象,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长鼻 、大口 、大耳 、形体超大的动物。简体甲骨文 省去耳朵形象 。金文 基本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长鼻、大口的形状 简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动物身躯、四肢、尾巴 简写成 。有的金文 描画出长鼻、长牙、大耳的剪影。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大象的长鼻、大口的形状 写成长鼻、大口、大耳的 ,将金文字形中表示动物身躯、四肢、尾巴的 写成 。在古人眼里,陆地上的万千生命中,象的体形最为庞大而且优美,鼻子曲长动感,富于视觉震撼力,遂以大象借代世间万物之形。 造字本义:名词,鼻子超长、体形超大的食草动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长鼻、大口、大耳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动物身躯、四肢、尾巴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𤉢”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身躯、四肢、尾巴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𤊱”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长鼻、大口、大耳的 写成 。古籍多以“象”代替“𤉢”和“𤊱”。 帝:“帝”是“ ”的异体字;而“帝”是“締”的本字。 ,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木” (树)的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 ,写成 ,上端的“才” (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圆圈指事符号 表示系束,即在树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条,以构成树上栖居空间遮风挡雨的顶面、四个立面、底面。在没有锋利金属工具的巢居时代,不存在凿孔削榫的建筑技术,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绳等柔韧材料来系扎、加固连结物。简体甲骨文字形“ ” 将树杈形状的“才” 简化成倒三角形 ,将表示系束的圆圈指事符号 简化成横写的“工”状 。甲骨文异体字“帝” 在顶端再加一横指事符号 。甲骨文异体字 在“木” (树)的上端和底边各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利用树木。有的甲骨文异体字 在树杈 内加一个“囗” ,表示巢居的开口,门或窗。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 中“木”的下端 写成似“巾”非“巾”的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在树杈上系扎捆绑,缔枝为巢,开创巢居时代。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系束的“工” 写成“下框” ,将篆文字形中似“巾”非“巾”的 写成明确无误的“巾” 。巢居的发明,使先民摆脱了选择有限、进退不便的穴居困境,为生存赢得了空前广大的自由空间,使中国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跃进一大步;而最早缔枝为巢的部落首领,也由此被先民尊称为“帝”。将“ ”的甲骨文字形 中表示系束的“工” 省去,就成为特殊指事字“不” ,即树杈未经缔结构造的原始树杈巢居,缺少防护的原始树居要面临风雨侵袭和坠落的危险。甲骨文中“帝”与“不”的造字思路,显示巢居时代的先民对原始树居不安全居住方式的否定态度。当“帝”由动词“缔结”引申为名词“统治者”后,篆文 再加“丝” (系扎、捆绑)另造“締”代替,表示在树杈上系扎捆绑,缔结筑巢。古人称发明巢居、为众民带来新生的首领为“帝”;称手持特大战斧的威猛首领为“王”;称文治天下的智慧首领为“君”;称头戴金冠的至上王者为“皇”。 先:“先”是“兟”的本字。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迁”的本字,表示移动。先,甲骨文 ( 之,即“趾”,借代腿脚) ( 人,是“千”的省略,亦即“迁”的省略,移动),表示抢在他人之前到达。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抢在他人之前到达。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之”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儿” 。古籍多以“先”代替“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先,前進也。从儿,从之。凡先之屬皆从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先,前进。字形采用“儿、之”会义。所有与先相关的字,都采用“先”作边旁。
二、翻译 道的运用,在玄位上的人像是处在河心而受道的水流激刷,停留在军队守卫的一方疆域让,不会满溢而出。 道就像深渊,好像万物都出自于它。 摧折其锋刃,分开其复杂,与光宗旨一致,尘与其会合。 沉溺于美酒声色享受,生活安逸,好像看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又无处不在。 不知道道是谁生的,可能在上帝之前它就一直存在的。 三、背诵 已上传微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