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迪

况智迪《道德经》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5-19 20: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一章 用兵贵右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师说:
夫兵者不祥之器,
战争啊,不是致福之物而是致凶之物,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伤物害天为祸天下,有道之人不以之为室不与之同眠共枕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君子在太平之时以生、吉为贵,连在家中都愿意选择主生主吉的东方,用兵为战之时以制胜为贵,连在帐中居住也选择主杀主凶的西边。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战争是不祥之器,不是君子之器,面南而治才是君子之器。依照老天爷的命令勘乱而用,不以人道而用,恬淡而不狂热方为替天行道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不以战争获胜而觉得自己有多美,天有好生之德,杀人战胜而美的,是为人道泄私愤杀人为乐而悖天道。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为人不是为天而战,以杀人为乐者,在天下任何时间和空间都不可能最终实现其战争目标。非正义战争终将失败。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国之大事在戎与祀,祀为吉事行吉礼以左为贵为尊,戎为凶事行凶礼以右为尊为贵。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在三军之中,偏将军护主护军之军居左,上将军主杀敌取胜居右

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
受祖之命,卫国守土,恭天之罚,誓师出征,君王以丧礼制式行祭祖、祭地、祭天礼,申请作战。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君王替天行道,但杀掉的也是天生之人,类似于父母大义灭亲杀了自己的儿女,虽然必须要杀掉,但也悲哀痛心。

战胜以丧礼处之。
战胜,君王以丧礼制式自处。

古代礼制有五礼
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本章不是将军礼
而是讲君主统帅的个人之礼
战争中,君主的个人祭祀,行凶礼
而不行吉礼
本来祭天地祖是吉礼
但因为战争,君王统帅祭祀天地祖,改行凶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本章基本上以礼制为载体,表述慎战和为正义而战
所谓正义之战有三
不得已发动的对违背天理之敌的战争;不得已发动的保家卫国的战争;受祖之命的战争
战争不是目的,不乐杀人,只是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工具
战争的目的是除暴安良,勘乱卫道
所谓恬淡为上
有战争发动权力的人,无权以自己的意志发动战争,为上
正义
发动战争、战争过程、战胜结束等战争全过程中,决策者要有正确心态,本章以礼制表达了战争决策者正确的心态
不同于常礼的礼制
常礼贵左,军礼贵右
君王请战用丧礼
君王汇报战果用丧礼
杀敌众多君王悲悯自处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天地有好生之德,歹恶该杀之徒也是天地所生,老天爷虽杀也痛
犹如父母大义灭亲
慎兵慎战
先礼后兵——对自然而然的天真之人物,无所不容;失天真者,无所不救;乱天道者,无不除。
为天而战,是谓天兵
天兵者战无不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0 19: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3-5-21 11:47 编辑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师说:
从第29章开始,道德经讲述玄行的输出
第29章首先明确指出玄行输出,都是不得已的输出,是不甚不奢不泰的输出。不为持天下神器的输出
第30章指出玄行输出的根源性失败,在于物壮则老
虽说玄行输出,本质上可以认为是广义的用兵
但怎么用兵才是正确的
第31章指出了正确佣兵的根源性保障,在于恬淡用兵
在于用兵不得已。
符合了玄行的根源正确性要求,做出来的行动本体是什么样的?
我们接着往后读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道因为天下普遍遵循而潜行无名,至辱而朴。虽然朴不彰显自身而小,但天下不敢以之为臣,以天下臣天。

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侯王如能如此守持于道,万物将自宾于道,自宾于侯王。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相合而生降甘露,不需要谁人来主持分配,老百姓便会自然而然的均施于天下万物。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万物之始之时,便有了天道伦常万物纲纪,既然如此,人君就应该停止以自己的意愿立法,知道停止私自立法可以不胎死腹中。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打个比方说吧,道之于天下,就好江海的源头之于江海。

这一章,分别以无名和有名,各领一段
跟第一章是有呼应的
似乎可以认为是对第一章有名无名的注解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这话挺能修正经验
按照道德经意思,对长江最有完整把握的方式,不是把长江沿岸几千公里走一遭
而是把自己放长江源上
了解一个人并不需要收集他全部的生活资料
只需要了解一下他的父母
长江源比之几千公里江流,父母比之年轻力壮思想活跃的子女,那叫一个小
一滴水中见太阳,这还不是一滴普通的水
在这里体会朴散为器
体会本章说的朴小
道大道小
王守住这个小
万物将自宾。
做小为什么能天下自宾
为什么,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不需要谁去命令百姓便能自均?
——始制有名
万物之始之时,便有了天道伦常万物纲纪
所以,玄行之本,在于守住小,做小,让天下自均
——上通神(小)下接物(自均)
做小不壮
守道不随朴散之器为壮,壮的越来越像器
哪怕是个神器,也是器
29章所言: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天下神器,指的是朴散为器, 圣人用之 则为官长的那个器,而不是本章说的小
可以这样理解:道有两种型态,一为大,一为小
大,数千公里的长江沿流
小,长江源
守道,不用在长江上从头跑到尾
完全可以不管不想长江全域
只需要守住长江源即可
因为:始制有名
到这里,似乎对第一章的有名无名,始母,清晰起来了
道有名,道无名
大道有名为母,小道无名为始
有名无名——道为小,无名,为始;道具体要做的事为大,有名,为母。
道和道要做的事,玄——做事就有,没做就无。
居于小则是处于玄位
好比人一会做事,一会没做事,不管做事不做事,气沉丹田
——
成为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1 11: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3-5-22 18:50 编辑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师说:
今天的经文,是一组排比句
列举出了一系列“川谷”与“江海”
无名和有名
朴(小)与大
知人者智(大),自知者明(小)。
胜人者有力(大),自胜者强(小)。
知足者富(大),强行者有志(小),
不失其所者久(大),死而不亡者寿(小)。

暖心(王雪良) 5-21 22:33:30
我是觉得像“内外”。

陈刚 5-21 22:37:30
对头,就是内外。域中有四大,最小的是人,但人认为自己最大
所以外是大
真的内(道、朴)离人比较远,所以人认为他小
实的成果、事,显,故大
自身一直不停,就像空气一直不停服务容易被忽略,故小
所以要玄,玄大小
玄智明,玄力强,玄富志,玄久寿
玄内外
第二十五章讲,天地之玄,在于法。人要“玄”在于“法地”
玄面对两种情景,有与无。有,是独立而不改的当前之域;无,是周行而不殆的道之自然
人之大,独立而不改,在于道之大,周行而不殆
这是人玄之本
第30、31章讲人玄之末有其根依,在于果而已,在于杀而不乐
第32章讲,人的输出之本,在于守朴自宾
处理好川谷与江海的关系
第三十三章,列举了典型的川谷与江海
江海是大的,浩瀚和雄壮的
川谷是小的微的朴的
既要江海之雄,也要川谷之朴
把他们置于相前
置于玄前,让他们玄起来
玄行输出的时候,人大概就是做这个事儿的
是这样一个位置关系:
有          无
      玄位
不是这样一个位置关系
玄位——无---有
后者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外
这两个站位不一样
前者通神接物
后者做不到同时通神接物
第33章,列举了典型的有无位
挺实用的,大家今天仔细分辨琢磨和讨论以下这些具体的有无
知人者智(有),自知者明(无)。
胜人者有力(有),自胜者强(无)。
知足者富(有),强行者有志(无),
不失其所者久(有),死而不亡者寿(无)。
具体的同一事情中,把自知和知人放在一起,会是个什么感觉
比如接受批评中
更具体一些,比如 他说我做事情动作慢
在具体的场景中,把胜人和自胜放一起,会是个什么感觉
比如比赛中,更具体一些,比如长跑中
具体情境中把知足和有志放在一起,会是个什么感觉。比如月底奖金人家2000我100
在具体情景中,把久与寿放一起,是个什么感觉。比如他因为累休息了不生病可以多活几年,我因为觉得这事情重大,不怕劳累牺牲健康也做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5 19: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师说:
道德经从29章开始说天下神器
第30章31章说,天下神器的根源性质,是兵(果而已)
第32章33章说,天下神器的本质是朴散为器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像漫无目的到处飘荡啊,它所到之处可生(左)可杀(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天下万物依仗它的不言之教和生而不有,的一生生不息。
衣养万物而不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依养万物而不以主宰自居,对万物无欲,虽大却不自见而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万物归容于道,因为道不用花心思去宰制他们,使自己虚空可容野兽横行,所以无所不畜而大。
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生造万物的天地都这么“大”“小”,圣人终究也没资格自大,只能像天地一样为小而得大。

本章阐述了什么是天地之大,什么是天地之小,什么是天地之大小?
今天大家可以重点体会下者三个问题
真的弄明白这大、这小是怎么回事,挑战一下我们的一维大脑,看看会不会撑破
撑破其实就对了
权力大的人,不会彰显自证炫耀自己的权威,所谓低调得很
二不拉几的才会明明肚子瘪瘪的,却要假装大腹便便,结果高的走路都不方便了
世上到处开课活跃纷繁的讲师都是二货
世上到处打砸抢的,都是社会底层的人
穷则凶,急则恶
时下东西方之争,本质就是这种大小之争
东方本来就大,美西方本来就在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围之内,犹如依然纳入我们的版图,所以我们看起来应对“小”西方人没有这种大小思想,他们要把钱放到自己屋里,在他们的意识中,别人的存在对他们物理的钱财是威胁,所以穷凶急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5 19: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3-5-26 17:20 编辑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师说:
三十四章讲,作为输出,人或者不外乎一件事,做点什么?也就是输出点什么
也就是行为
而这件事不外乎两点,输出端要大,内部消耗要小
多快好省
多快好,大;省,小
这是人类型为的基本模型——一小一大
把注意力放到小上,专心于小
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是人类行为最根本的品质标准
怎么执行这个标准呢?
执大象,天下往。
地方空旷不光野兽横行,天下也都归而往之(成为必经之路)
往而不害,安平泰。
大家来了都不破坏者大象,平安平和太平
乐与饵,过客止。
施行强制乐教和法教,人们便不会从此路过了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玄牝之门淡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物不博吃了不打饱嗝
理解本章,应该要注意跟地二十九章相联系
第二十九章说,天下神器不可为执,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本章说执大象天下往
大象可执,天下神器不可执,这是什么意思?
本章还有另一个地方可能要仔细分辨一下:乐与饵过客止
什么是乐,什么是饵
我觉得把这两个地方弄透彻了,理解起来就会顺畅了
这一章,讲述的是作为玄行输出的末端,是人们一眼观定的玄人之形
挺重要的
不是可有可无的
玄人之形(所谓大象)
我理解这章的意思是:玄行之末,输出的是大象
什么是大象呢?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物不博
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
这就输出大象
你是大象,大到无形了,天下都会在你这开阔地带经过
成了天下的枢纽
就像全国一级中心城市
来过路的人,进了你的的城,如果你逮住人家施行乐教,说你必须去我的什么音乐厅听完什么节目才准离开,并且还要会唱了,才准离开;或者你要完成什么任务,接受完考核奖惩之后才可以离开,那么你这城市就没人过路了。
即便来了,也会不满意你,会危害你,对你不利
这就是往而害
往而被害,和往而施害
怎么才能做到不对过路的人乐与饵,从而两相害呢
你这城市天下人都来过路,这就像到的出口,玄牝之门
这地方是淡然无味的
记住这个就能做到了
这样就能成就你的大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7 17: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师说:
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
如果从心底用心缩鼻吸气,凝心聚气,聚精会神地细品气味,天道的气息不可能不强而有力;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如果从最根本的地方弱志,不可能不强骨;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如果从根上废除馀食赘行,天道事业不可能不兴旺发达;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如果从根本上去除自矜自见自是自伐自骄,天道必然还给你果而已。

是谓微明。
这便是无为之无不为,无事之无不事,以小博大,以微得明。

柔弱胜刚强。
不在自是自骄自见自伐上用功,比脱玄的刚强有力更善于治天下。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鱼不可脱于渊,人不可以脱道,刚强输出不可以用来展示人的威猛。

明,天道昭彰
袭明是明的输出特征,微明是明的结构特征
袭明是伏熊一样的明;微明,是鸷鸟一样的明
分威散势
神与心
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本章,得到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转个弯回去,其实也是没问题
转个什么弯?现代汉语跟汉语的弯
只不过现代汉语的意思祛除了立体属性,变成线性,挂一漏万了
袭,一直、持续、不断、稳准狠
分威发伏熊
微,细小、弱小
虚静
散势法鸷鸟
或者说袭明是明在时间中的特性,微明是明在空间中特性
袭明,一直在;微明,怎么在?

铃兰 5-27 10:28:33
看老师翻译的四组微明,我感觉微明是:知道事、物的根部的玄机(总的控制开关/不自见自矜自伐自是自娇),知道在这里怎么做,然后输出就对了
玄机处很微
陈刚 5-27 10:38:45
所以它是结构的明
空间中特性
内小外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8 11: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3-5-30 21:05 编辑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师说:
第三十七章是道经最后一章
本章在全片中的逻辑位置是

黄帝阴符经说,观天知道执天之行
我们能看到个啥,能执个啥呢?
看老天爷玄
看老天爷用玄的手法治人
看老天爷用玄治物
然后抱住老天爷这条大玄腿
我们就狐假虎威,成了天道了
前面看过老天爷的玄和以玄治人了
今明天这一章我们,看看老天爷怎么通过他的雇工以玄治物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盗的规矩,是自己的事情啥都不做而别人的事情啥都做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当官的如果能够坚持像老盗这样,治下万物将自生自灭各尽天年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如果在自化过程中有想要矫情做作高点闲事儿的,我们就用没起名字的老榆木像压书板压书一样把它压住。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没有名字的老榆木,为自己找个老榆木的事儿老盗也不去做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不去找老榆木疙瘩,老盗就自己安安静静,天下讲自己变得正了,没人矫情做作了。                           

——人人安静,不做什么,人的运动和世界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鬼使神差
不安静的,安排侯王拿着老盗发的老榆木疙瘩去“镇”而静
侯王怎么当?安静
——莫去找老榆木疙瘩
——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元化领导
不该问的别问,不该看到的别看,不该做的别做。老老实实,不胡思乱想不乱说乱动,圣旨从天空自来
就跟上课,好好听讲

肖汉达 5-28 10:05:48
@陈刚 究竟是什么事情啥都不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做呢。我看生活中,要么一放就乱(什么都不做),一管就死(什么都做)。个人也一样。
陈刚 5-28 10:06:59
这是个好问题
在我看来,完全切中本章核心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什么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什么事情一马当先当仁不让,只争朝夕多快好省

况智迪(小迪) 5-28 10:19:54
我觉得关键点在这里:化而欲作
化没化对,欲是什么欲

陈刚 5-28 10:23:22
那就是镇没镇住,朴镇做好没有?
没做好就会不知道,或者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今天大家斟酌一下,这个看起来可能是人的最外层标准的“道常无为”
道的日常
即是人的日常
就像穿衣戴帽一样
人有人的衣裳,道有道的日常
道之常,不修道
不会像人一样要时不时去修道积德
不为自己劳作
而天下的事,则没有它不做的
作为道的代理,猴王的日常如果能够做到道的日常,天下万物的日常,也就能做到道的日常那样,万物坐进此道的怀抱,万物归道,天下万类便会自生自灭各享天年而不早夭早生。
自生自灭,各享天年,不早生早死晚生晚死,这是天下秩序,所谓自化。
而道与猴王则守护而已
这里似乎可以看到,天下秩序是一个三层治理结构:道——猴王——天下万物,由此可以联想到素书俊豪杰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这样人的日常也就有标准了
理想社会模型就出来了
所谓共产主义目标也就确立起来了
人人都有了奋斗目标
不会那么自私自利
当然我们这个理想社会模型是比共产主义描述的更完备的社会模型
并且是早已实现了的社会组织模型
这是第一层——社会人的总的行为标准
人怎么履行上述标准?
首先,人人都是猴王,履行上述标准行为便是守之(职)
目标是,万物自化,就是万物自生自灭不早死早生晚死晚生
人人坚决完成天道任务
坚决完成任务
这个任务的操作分两个要素:一个是无为,另一个是无不为
如果要做点私活,所谓“作”,得要有“镇”
这就进入第三层,镇、义
怎么镇?谁来镇?
猴王以朴镇
以朴怎么镇呢——不惦记工具而惦记目标
也就是不为工具贴金修纪念馆
不使工具自骄自见
为什么这么镇有效?
因为,不把功夫花在工具的自骄自见自伐上,专注干静的花在目标上,天下万类便随时接受规矩、命令和指示,便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自化)
今天为止,道经就结束了
大家适当做些回溯,在心里有个适合自己状态的总体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30 21: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3-6-1 11:10 编辑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师说:
今天这一章,是德经首章
比照道经首章
道经首章给出了玄
有无
始母
接下来三十六章一直都在围绕这些概念展开
德经这第一章会不会也是这样
——道经用那种方式定义道,论道,德经会不会也以这种方式定义德,论德。
换句话来说,我们这一章会怎么定义德?
以无为还是以有为?处实处华?处厚处薄?
德之下,仁义礼实质是啥?
德,是关于人(心)以何为(进程),居何处(构造),输出什么(功能),等的程序性知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上等的德,不会把德挂在嘴边到处演讲说教,这才是有上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德总是在言说教化传播德,有了下德所以不会具有上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上德为无为,而不会持守天下神器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下德之为,是以去为的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等的下德所做的是上仁,上仁是非强制地施行下德的要求。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等的义所做的,是自觉遵守仁的规范标准,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希望你自觉执行的仁的具体标准是上礼,得不到自觉执行的时候,只有撸起袖子强行牵引手脚让他们必须做到。

故失道而后德,
无道而失去了天伦之后,法天则地的德教便来替代天伦

失德而后仁,
缺德者不足以蓄天下,则天下便会失去上德了,失德之后只能以下德(人伦)定天下了。

失仁而后义,
失去君臣兼蓄的仁,天下不能再被仁恩兼蓄了,只能定个规条宗为正义标准让大家自觉遵循来治理天下。

失义而后礼。
正义标准不能自觉执行了,只能制定细致的标准强制贯彻来治理天下了。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人所制定的细致标准,使人与人之间的忠信天性变成了对礼的忠信,天下昏乱就开始了。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以人的智慧制定理法来救治天下道德沦丧的先见创举,不过是道散而成,是天下愚昧的开端。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所以大丈夫处天真忠信之厚,不居对礼的忠信之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处道德之实,不居仁义礼之华。

故去彼取此。
所以,去除仁义礼的伪巧文节,取用道德上德

第三十八章,作为德经开头,使用了如下概念:
上德、下德
上仁上义上礼
忠信
厚薄实华
这几个概念,上德下德是基本概念
上仁上义上礼,暗含下仁下义下礼,从属于下德
忠信也从属于下德
厚薄实华彼此用来阐释上德下德,是跟上德下德并列的概念。
上德,符合天道的德;下德,人所言说宣扬倡导的德
上德是实德,此德;下德是华德,彼德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德就是上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问之道在无德

今天大家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整理下本章内容
先以上德下德这概念为中心,把本章的大大小小的概念整理成体系
然后,再去梳理细节
把这一章当作德经的总纲对待,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上德和下德,都是德,这两者的关系是实与华
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定要消灭一个。事物正常的存在状态,包含华而实
只是不居华而已
就像公园好,但不住在公园,工厂车间重要,不住在工厂车间
也就是说,世上可以有,只是我不居
不能把凡是我不居的东西都消灭
比如把全天下的房子都拆了,就留我们自己那一家
全天下的房子都拆了,就留我们自己那一家 ;把全天下的鸡圈猪圈都拆了,只留下人的花园洋房
这可能是我们理解上德下德的基本困难
上德下德要玄起来
从这里出发,我们再去细致理解一下上德下德的细节,这一章就基本理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 11: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3-6-4 19:10 编辑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贞。
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师说:
第三十八掌讲处理好华与实,厚与薄之间的关系,是德的基本操作
基本的环节要点是道德仁义礼
看看后面会怎么展开
今明两天我们先看看第三十九章怎么说的
今天先尝试自己理解文义

昔之得一者:
一直以来成其本然,完整地成为自己的情形: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贞。
天成为自己则清;地成为自己则宁;神成为自己则灵;谷成为自己则盈溢;万物成为自己则生;侯王成为自己则一天到治天下。

其致之一也。
都是因为遵循了这个世界的本始设定。

天无以清将恐裂;
天不保持自己清扬的本性恐怕会裂掉。

地无以宁将恐废;
地不保持自己宁静的本性怕是会成为战场而被战争摧毁。

神无以灵将恐歇;
神如果不秉持道的蓝图沟通天地的生产工作,怕是要歇菜。

谷无以盈将恐竭;
谷作为玄牝之门如果不把神协调下天地生产的东西释放出门,自己也将干涸不成为自己。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万物如果没有道德的本始设定保持充盈于身,恐怕也是要灭亡的。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侯王不以高高在上的道德为贵,怕是要跌到。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所以侯王之贵是因为以道德(贱朴)为本,侯王之高在于以德为上以人为下。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所以侯王们自称孤寡不榖,以示本德宗道。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这是以贱朴为本也!不是吗?

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这样的话用来彰显尊贵的车马再多也没啥用处。不用车马礼数来彰显尊贵,不期待用珠光宝气表达有德,视玉石串串为石头就可以了。

这一章,定义了什么是德的本
由此回顾道经,其主旨是说道是玄的,玄德是实华
道以实华之玄,设定万物
所做出的具体设定便是德
这样的话,德就是具体事物的本始设定
人德便是道对人的本始设定
每个位置每个身份都有其本始设定,都有其德
所谓缺德,便是内部配置不全,特别是操作系统配置不全
无德则是操作系统装错了,或者是没装
无德之德,便是装了有BIOS裸机程序
第三十九章,应该是在讲上德
也就是德的本
上德的东西,是得一的
比如天地神谷万物猴王
得一的一是什么呢?
当然是道生一的一,一生二的一
一是个啥?这是第一个问题
不得一,后果是严重的
得一的人是处理好了高下贵贱的人
以贱为本,方为上德
所以本章大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是定义什么是得一
结合38章似乎可以确认,得一是上德
第二层是怎么得一?
本章有几个概念要专门用点心理解,不然进从字面上看不出他的意思
把握不住他们有些地方就难以理解
贵贱、高下、基本
个人心得,理解本章和38章,要注意平衡——想说的是,不能按照流俗的弱者思维认为贱就是不贵,下就是不高
是要把他们玄起来,不是喂一家杀一家
跟我们很容易认为无就是没有,而实际上是无包含着有,是必有还要有的有 一样
把文义弄清楚,理解本章层次和要将的额不难,如果对文义比较模糊,就会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19: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师说:
第38、39和40章,联合起来从根本末上定义了德
把这三章联合起来把握,能够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意义
道的运动方式是“反”,道的功能“弱”
这两个字,是理解本章的两个关键字
今天这一章虽然很短,但在我看来,却是关于德的标准性讲述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使万事万物复归道,是道一直不停的做的事情;弱、实、下贱,是道发挥作用的“关键部件”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都生于有(天时地利等条件、意愿等),而天时地利的资源,和人的和等有能生万物,但却生于道(之无、弱)

这一章定义了德的最外层表达,从最外部观察德,大概就只能看到:
道就是一天到晚啥都不做,就是拉扯所有的人、物、现象去他们家(反者道之动),用的是他“弱”的“器官”
所以德这个养万物的有,从道生,生万物。
第40、39、38三章,我认为,分别定义了德的末本根。
末的意思是,输出、功能、外观等等,德的末,就是的作为大有,生于道,养万物
有生于无的无,怎么把握,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地方——道,是有还是无呢?
也就是本章最后两句怎么理解了
这个留给大家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6 15:49 , Processed in 1.131836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