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coffee024

清心的《列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6 10: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      杨朱
译文
杨朱到鲁国游览,住在孟氏家中。孟氏问他:“人不过如此,为什么要名声呢?”杨朱回答说:“要以名声去发财。”孟氏又问:“已经富了,为什么还不停止呢?”杨朱说:“为了获得尊贵的地位。”孟氏又问:“已经获得尊贵地位了,为什么还不停止呢?”杨朱说:“为了自己死后。”孟氏又问:“人已经死了,还为什么呢?”杨朱说:“为子孙后代。”孟氏又问:“名声对子孙有什么好处?”杨朱说:“名声让人身体辛苦、心念焦虑的。凭借着名声,福泽可以及于宗族,利益可以兼顾乡党,更何况自己的子孙后代呢?”孟氏说:“凡是追求名声的人必须廉洁,廉洁就会导致贫穷;凡是追求名声的人必须谦让,谦让就会导致地位卑贱。”杨朱说:“管仲当齐国宰相的时候,国君淫逸,他也淫逸;国君奢侈,他也奢侈。顺应国君的意愿,听从国君的言论,他的治国之道顺利实行,齐国在诸侯中成为霸主。死了以后,管仲家族不过了了。田成子氏当齐国宰相时,国君骄盈,他便谦虚;国君聚敛财货,他便施舍济贫。民心都归顺于他,因而据有了齐国,子子孙孙享用其福泽,至今没有断绝。
孟氏说:“这样看来,真实的名声会让人贫穷,虚假的名声到会使人富贵。”杨朱又说:“真实的人没有名声,有名声的人不真实。名声不过是虚假作伪罢了。过去尧舜虚伪地把天下让给隐士许由、善卷,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享受帝位达百年之久。伯夷、叔齐真实地把孤竹国的王位而终于失掉了国家,饿死在首阳山上。真实与虚伪的区别,就像这样明白。”

杨朱说:“一百岁,是人寿命的极限。能活到一百岁的,一千人中难有一人。即使有一人,他在孩童与衰老糊涂的阶段,几乎占去了他生命中的一半时间。再去掉夜间睡眠的时间,去掉白天觉醒时所浪费的,又几乎占去了剩余的一半。病痛哀愁劳苦、失意忧伤惊惧,又几乎占去了剩余时间的一半。算起来在剩下的十几年中,能够舒适自得,没有丝毫顾虑的时间,也不过是短暂的刹那罢了。那么人生在世又为了什么呢?究竟有什么喜乐呢?为了锦衣玉食,为了歌舞美色罢了。可是锦衣玉食并不能经常得到满足,歌舞美色也不能经常得以玩赏。再加上人生来还要受到被刑罚的禁止,赏赐的诱导,名教的督促,礼法的束缚,惶恐不安地去竞争一时的虚名,以图死后所留下的荣耀,孤独谨慎地观察聆听,爱惜身心的是是非非,白白地丧失了有生之年最大的快乐,不能给自己片刻的恣意放纵,这同关进深牢戴上沉重的手铐脚镣,有什么区别呢?远古的人懂得出生是暂时生命不过是迅疾的到来,懂得死亡不过是迅疾的离去,因而能不受名誉的诱惑。放纵天性,悠游世间,不违背万物的喜好,不追求死后的虚名,所以不被刑罚所牵连。名誉的先后,寿命的长短,都不是他们所考虑的。”

杨朱说:“万物所不同的是生命的过程,共同的都是死亡的终点。活着的时候就有贤有愚、有贵有贱,这是不同的;死了以后都要腐烂发臭、消失灭亡,这是相同的。即使是这样,贤愚与贵贱也不是自己所能做主的;同样腐臭、消亡也不是自己能做主的。所以生存并不是人所能做主的存生,死亡也不是人所能做主的死亡,贤不是人所能贤,愚不是人所能愚,贵不是人所能贵,贱也不是人所能贱,然而万物的生与死是一样的,贤与愚是一样的,贵与贱也是一样的。活十年也是死,活百年也是死。仁人圣人也是死,凶人愚人也是死。活着是尧舜,死了便是腐骨;活着是桀纣,死了也是腐骨。腐骨是一样的,谁知道它们的差异呢?姑且追求今生,哪有工夫顾及死后?”

杨朱说:“伯夷不是没有欲望,但过于顾惜清白的名声,以至于饿死在首阳山上。展季不是没有人情,但过于矜持贞洁,以至于寡子少孙。清高贞洁耽误良善之人到了如此地步!”

杨朱说:“原宪在鲁国挨饿受穷,子贡在卫国经商发财。原宪的贫穷损害了自己的生命,子贡的经商累坏了自己的身心。”有人问:“那么贫穷也不行,经商也不行,怎样才行呢?”杨朱答:“在于使生命体验到快乐,在于使身心体验到安逸。所以善于使生活快乐的人不会让贫穷伤生,善于使身体安逸的人不会为发财而伤身。”

  杨朱说:“古代有句话说:‘活着的时候互相怜爱,死了便捐弃释怀。’这句话真是有水平。互相怜爱的途径,不仅仅在于动之以情,还要让勤苦的人得享安逸,让饥饿的人能吃饱,让寒冷的人感到温暖,穷困的时候使他显达。互相抛弃的途径,并不是不为死者哀伤,而是不让死者口含珍珠美玉,不在死者身上穿文彩绣衣,不在灵前陈设牺牲供品,不在墓室埋葬殉葬冥器。
晏婴向管仲询问养生之道。管仲说:‘不过是恣意放纵自己的欲望罢了,不要堵塞它,也不要遏制它。’晏婴问:‘具体事项是什么?’管仲说:‘放任耳朵想听什么就听什么,放任眼睛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放任鼻子想闻什么就闻什么,放任嘴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放任身体想怎么舒服就怎么舒服,放任意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耳朵所想听的是悦耳的声音,却听不到,就叫做阻塞耳聪;眼睛所想见的是漂亮的颜色,却看不到,就叫做阻塞目明;鼻子所想闻的是花椒与兰草,却闻不到,就叫做阻塞嗅觉;嘴巴所想说人间的是是非非,却不能说,就叫做阻塞智慧;身体所想要享受的是锦衣玉食,却得不到,就叫做抑制舒适;意念所想做的是放纵安逸,却做不到,就叫做抑制天性的本真。凡此种种阻塞抑制,都是残毁身心的主要因素,摒除这些残害身心的根源,欢欢喜喜一直到死,即使只有一天,一月,一年,十年,这就是我所说的养生。拘泥在这些残害身心的事情里,甘愿受束缚也不加以摒弃,悲悲戚戚的活上很久,哪怕是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也不是我所说的养生。’管夷吾说完,反问:‘我已经告诉你怎样养生之道,那么你说给死人送葬又该怎样呢?’晏平仲说:‘送葬就简单了,有什么可以说呢?’管夷吾说:‘我就是想听听。’晏平仲说:‘人都已经死了,难道能由得了他自己吗?烧成灰也行,沉下水也行,埋入土中也行,抛在露天也行,裹上柴草扔到沟壑里也行,穿上礼服绣衣放入棺椁里也行,碰上什么就是什么。’管夷吾听罢,回头对鲍叔、黄子说:‘养生之道与送死之道,我和晏子算是彻底领悟了。’”

子产担任郑国的宰相,独揽着国家的政权。三年之后,好人服从他的教化,坏人害怕他的禁令,郑国得到了长治久安,各国诸侯都害怕郑国的强大。他有个哥哥叫公孙朝,有个弟弟叫公孙穆。公孙朝嗜好饮酒,公孙穆嗜好女色。公孙朝的家里,收藏了千种美酒,积蓄的酒曲堆成山,离他家大门还有一百步远,酒浆的气味便扑鼻而来。当他沉迷于喝酒的时候,就不知道世道的安危,人理的厚薄,家业的有无,亲族的远近,生死的哀乐,即使面前水火兵刃交加,他也毫无知觉。公孙穆的后院并列着几十个房间,里面住满了挑选来的年轻美貌的女子。在他沉湎于女色的日子里,摒退一切亲戚,断绝所有的朋友,躲到了后院里,日以继夜的纵情享乐,三个月才出来一次,还觉得意犹未尽。但凡发现乡间有美貌的未嫁姑娘,他必定要用钱财把她弄来,托人做媒并引诱她,必须到了手才罢休。
子产日夜为他俩的行为忧愁,私底下到邓析那里讨论办法,说:“我听说修养好自身才能治理好家庭,治理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这是说做事得按照从近到远的次序。我治理国家已经治理的十分成功了,而自己家里却弄得一团糟。这不是把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颠倒了吗?有什么办法挽救我这两个兄弟呢?请你告诉我。”
邓析说:“我对这种情况早就感到奇怪了,没敢先说出来,你为何不找个适当的时机管教他们一下,用性命的重要去晓喻他们,用礼义的尊贵去启发他们呢?”
子产采纳了邓析的意见,找了个机会去见他的两位兄弟,并劝告他们说:“人比禽兽尊贵的地方,在于人有理智和思虑。理智和思虑所依托的是礼义。成就了礼义,那么名誉和地位也就来了。如果一味地感情用事,沉溺于个人的嗜欲,那么性命就危险了。你们要是听从我的劝告,早上悔改,晚上就能居官得到俸禄了。”
公孙朝和公孙穆说:“这个道理我们知道了很久,也抉择了很久,难道还要等你说了才明白吗?大凡生命是难以得到的,死亡却是很容易到来。以难得的生命,去等待容易到来的死亡,还有什么可以顾忌的呢?你想尊重礼义来向人夸耀,矫饰性情来招致美名,我们以为这还不如死了好。生而为人,要享尽一生的欢娱,穷尽有生之年的快乐。只怕肚子破了不能让嘴巴放肆地吃喝,只怕精力疲惫而不能放肆地去淫乐,没有工夫去担忧名声的丑恶和性命的危险。而且你以治理国家的才能向社会夸耀,想用漂亮的说辞来扰乱我们的心念,用荣华富贵来引诱我们改变意志,岂不也鄙陋而可怜吗?我们还想替你把道理分辨清楚。善于治理身外之物的人,外物未必能治好,而自身却累得心力憔悴;善于治理内心的人,外物未必混乱,而本性却十分安逸。以你对身外之物的治理,或许暂时在一国奏效,却未必合乎人心;以我们调制内心的方法,可以推广到整个天下,连君臣之间的一切纲常教律也一概用不着了。我们经常想用这种办法去开导你,你却反而要用你治外物的办法来教育我们吗?”子产茫然无话可说。过了些天,他把这事告诉了邓析。邓析说:“你和得到真人住在一起,却不知道。谁说你是聪明人啊?郑国治理的好,不过是偶然的,并不是你的功劳。”

卫国的端木叔,是子贡的后代。依靠祖先的产业,积累了万贯家产。他不 经营世俗杂务,放纵自己的嗜好。凡是人所想做的,心中所想玩的,他没有不去做,没有不去玩的。他家高墙大院,歌台舞榭,花园兽囿,鱼池草沼,甘饮美食,华车丽服,美声妙乐,娇妻艳妾,可以与齐国和楚国的国君相比拟。至于他的情欲所喜好的,耳朵所想听的,眼睛所想看的,嘴巴所想尝的,即使远在异国他乡,不是齐国本土所生产养育的,也没有搞不到手的东西,就像拿自己围墙内的东西一样。至于他出去游览,即使山河阻险,路途遥远,没有走不到的地方,就像一般人走几步路一样。庭院中的宾客每天以百计,厨房里的烟火一直不断,厅堂廊屋里的声乐一直不绝。奉养宾客之外,还有多余,先施舍给本宗族的人,施舍本宗族剩下来的东西,再施舍给本邑里的人,施舍本邑里剩下来的东西,才施舍给全国的人。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血气躯干都将衰弱了,于是抛弃家业,把他的全部库藏及珍珠宝玉、车马衣物、少妇美女,统统遣散出去。在一年之中家产荡然无存,没有给子孙留一点钱财。等到他生病的时候,家中没有治病买药的积蓄;等到他死亡的时候,家中没有一点埋葬用的钱财。国内受过他施舍的人,共同出钱埋葬了他,并把钱财都还给了他的子孙。  
禽骨厘听到了这件事,说:“端木叔是个疯狂的人,侮辱了他的祖先了。”魏国的段干生听到了这件事,说:“端木叔是个通达的人,德行超过他的祖先了。他的所作所为,大家心中都觉得惊讶,却符合情理。卫国的君子们多以礼教自我约束,自然不能理解他的内心。”
  
孟孙阳问杨朱说:“这里有个人,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惜身体,以求不死,可以吗?”杨朱说:“人没有不死的。”孟孙阳又问:“以此祈求长生,可以吗?”杨朱说:“按道理人不可能长生不老。生命并不因为珍惜它就能长存,身体并不因为爱惜它就能壮实。况且长生干什么呢?人的喜怒哀乐怨,古代与现在一样;身体四肢的安危,古代与现在一样;人世间的悲欢,古代与现代一样;社会的变迁治乱,古代与现在一样。既然已经听到了,已经见识过了,已经经历过了,活一百年还嫌太多,又何况长久活着,该有苦恼呢?”孟孙阳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早点死亡就比长久活着更好,那么踩剑锋刀刃,入沸水烈火,就是满足愿望了。”杨子说:“不是这样的。已经出生了,就应当听之任之,心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直到死亡。将要死亡了,就应当听之任之,让生命愿意放到哪里就到哪里,一直到命终。没有什么舍弃不下的,也没有什么不能放任的,何苦为生死之间的迟缓或迅疾而惶恐担忧呢?”
  
杨朱说:“伯成子高不肯用一根毫毛去施惠外物,因此舍弃王位,隐居山野,耕田度日。大禹不愿意为自己谋利益,结果劳累过度,半身不遂。古时候的人要损害一根毫毛去为天下谋利益,他不愿意去付出;把天下的财物都用来奉养自己的身体,他也不愿去获取。人人都不损害自己的一根毫毛,人人都无须为天下人谋利益,天下就大治了。”  
禽子问杨朱说:“取你身上一根汗毛以救济天下,你干吗?”杨子说:“天下本来不是一根汗毛所能救济的。”禽子说:“假使能救济的话,干吗?”杨子不搭理他。禽子出来告诉了盂孙阳。孟孙阳说:“你不明白先生的心意,请让我来说说吧。有人侵犯你的肌肤而同时让你获得一万金,你干吗?”禽子说:“干。”孟孙阳接着说:“假如有人砍断你的一段肢体而让你得到一个国家的补偿,你干吗?”禽子沉默了很久,没有回答。孟孙阳说:“一根汗毛比肌肤轻微,肌肤又比一段肢体轻微,这明摆着的。然而把一根根汗毛积累起来便成为肌肤,把一块块肌肤积累起来便成为肢体。一根汗毛固然只占了身体中的万分之一,为什么要轻视它呢?”禽子说:“我没什么道理来回答你。但是用你的话去问老聃、关尹,那你的话就是对的了;用我话去问大禹、墨翟,那我的话就是对的了。”孟孙阳于是回头同他的学生说别的事去了。

  杨朱说:“天的美名归于舜、禹、周公、孔子,天下的恶名归于夏桀、商纣。但是舜在河阳种庄稼,在雷泽烧陶器,手足得不到片刻休息,口腹得不到美味饭菜,父母不喜欢他,弟妹不亲近他,年龄到了三十岁,不禀告父母就娶妻。等到接受尧的禅让时,年龄已经太大了,智力也衰弱了。儿子商钧又无能,只好把帝位让给禹,忧郁地一直到死。这真是天底下受苦受难最多的人。鲧治理水土,方法不当没有成功,被舜杀死在羽山。禹继承他的事业,给杀父的仇人做事,一心治理洪水,儿子出生了,三次路过家门也不能进去;以至于弄得自己半身瘫痪,手脚都长满了老茧。等到他接受舜让给他的帝位时,把宫室盖得十分简陋,祭祀时却华服美冠,忧愁地一直到死。这真是天底下受苦受难最多的人。周武王已经去世,成王还很年幼,周公旦代行使天子的政令。邵公对此不满,四处传播着对他不利的流言蜚语。周公因此东征三年,杀死了哥哥管叔鲜,流放了弟弟蔡叔度,自己才保住了生命,忧愁地一直到死。这真是天底下担忧恐惧最多的人。孔子懂得帝王治国的方法,接受当时各国国君的邀请,但却在宋国遭到大司马砍断大树的威胁,被驱逐出国;在卫国时一度遭到别人的造谣中伤,只能销声匿迹;在商周时被拘留监禁,在陈国与蔡国之间被包围绝粮,又被季氏轻视,被阳虎侮辱,忧愁地一直到死。这真是天底下最凄惶窘迫的人。所有这四位圣贤,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受一天的欢乐,死了后却有流传万代的名声。死后的名声本来不是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死后,即使受到称赞,自己也不知道,即使获得奖赏,自己也不知道,与树桩土块没有什么差别了。夏桀凭借祖宗基业,占据着天子的尊贵地位,智慧足以抗拒众臣,威势足以震动海内;放纵享受感官娱乐,费尽心思为所欲为,高高兴兴地一直到死。这是天底下最安逸放荡的人。商纣也凭借历代祖先的资本,占据着天子的尊贵地位,威势没有任何地方行不通,意志没有任何人不服从,在深宫后庭中肆意寻欢作乐,在漫漫长夜里放纵情欲,不用礼义来使自己困苦,高高兴兴地一直到被杀。这是天底下最任性纵情的人。这二个凶恶的人,活着时有放纵欲望的欢乐,死了后蒙上了愚顽暴虐的恶名。所谓实际,本来不是名声所能给予的。死了之后,即使纵容遭到诋毁,他也不知道,这与树桩土块有什么不同呢?那四位圣人虽然都得到了美名,但辛辛苦苦一直到最后,都归于死亡了。那两个凶恶的人虽然集天下恶名于一身,但快活一辈子,最后也都归于死亡了。”
  
杨朱晋见梁王,说治理天下就同在手掌上玩东西一样容易。梁王说:“先生有一妻一妾都管不好,三亩大的菜园尚且不能耕耘好,却说治理天下就同在手掌上玩东西一样容易,为什么呢?”杨朱答道:“您见到过那牧羊的人吗?成百只羊合为一群,让一个五尺高的小孩拿着鞭子跟着羊群,想叫羊向东羊就向东,想叫羊向西羊就向西。如果尧牵着一只羊,舜拿着鞭子跟着羊,就没法顺利前行了。而且我听说过:能吞没船只的大鱼不到小河中游弋,鸿鹊在高空飞翔不落在池塘边栖息。为什么?它们的志向极其远大。黄钟大吕不能给节奏繁促的舞蹈伴奏。为什么?它们的音调低沉而舒缓。准备治理大事务的人不处理小事,要成就功业的人不建立小功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杨朱说:“远古的事情已经完全消灭了,谁还记得呢?三皇的事迹好像存在,又好像消亡;五帝的事迹好像明白,又好像在梦中;三王的事迹有的隐藏了,有的显示出来,亿万件事中未必知道一件。当世的事情有的听说了,有的看见了,一万件中未必明了一件。眼前的事情有的存在着,有的已经过去了,千百件中未必明了一件。从太古直到今天,年数固然计算不清,但自伏羲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十多万年,贤人与愚人,好人与坏人,成功的事情与失败的事情,对的事情与错的事情,没有不消亡湮灭的,只是早晚快慢不同罢了。挂念一时的毁谤与赞誉,使自己的精神与形体焦的痛苦,求得死后几百年间留下的名声,怎么能润泽枯槁的尸骨?这样活着又有什么乐趣呢?”

  杨朱说:“人就像天地一样具备阴阳之分,怀有木火土金水五常之性,是生物中最有灵性的种类。但是人啊,指甲牙齿不足以守卫自己,肌肉皮肤不足以用来捍卫抵抗外侵,快步奔跑不足以趋利避害,没有皮毛羽翼来抵御严寒酷暑,所以必定要依靠外物来供养自己,运用智慧而不依仗蛮力,所以智慧之所以可贵,在于它能使我们保全自身;力量之所以卑贱,就在于它会使我们侵害外物。然而身体不归我们自己所有,既然出生了,便不得不保全它;外物也不归我所有的,既然存在着,便不能随便抛弃它。身体固然是生命的主体,但外物也当算作养护生命的主体。虽然要保全生命,却不能因此占有身体;虽然不能抛弃外物,却不可以占有那些外物。占有那些外物,占有身体,是强行独占本属于天下的身体,蛮横地独占本属于天下的外物。不蛮横地独占本属于天下的身体,不蛮横地独占本属于天下的外物,大概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把天下的身体归还公有,把天下的外物归还公有,大概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这就叫做达到圣人的最高境界了。”
杨朱说:“百姓们得不到休息,是为了四件事的缘故:一是为了长寿,二是为了名声,三是为了地位,四是为了财货。有了这四件事,便害怕鬼神,害怕别人,害怕权势,害怕刑罚,这叫做违背自然本性的人。或死或生,他们的命运受着外界的支配。不违背天命,为什么要羡慕长寿?不重视尊贵,为什么要羡慕名声?不求取权势,为什么要羡慕地位?不贪求富裕,为什么要羡慕财货?这叫做顺应自然本性的人。这种人天下没有敌手,命运完全由自己控制。所以有句俗话说:‘人不结婚和做官,情欲便丢掉一半;人不穿衣吃饭,君臣之道便会消失。’周代的谚语说:‘闲坐闷煞老农夫。’农夫们早晨外出,夜晚回家,自己认为这是人之常情;喝豆粥吃豆叶,自己认为这是最好的饮食;皮肤粗糙,肌肉又粗又壮,青筋饱绽,骨节突出,一旦让他们穿上柔软的毛裘,躺进丝绸的帐幕,吃上细粮鱼肉与香美的水果,反而会心忧体烦,内热生病了。如果让宋国和鲁国的国君与老农同样种地,那不到一会儿也就疲惫不堪了。所以山野农夫安身的住所,山野农夫喜好的事物,自以为天下再不会有更好的了。过去宋国有个农夫,经常穿乱麻破絮,勉强过冬。到了春天耕种的时候,他下地耕作,自己在太阳下曝晒,不知道天下还有大厦深宫,丝棉与狐貉皮裘。回头对他的妻子说:‘晒太阳来取暖的法子,别人没一个知道;我把它进献给国君,一定会得到重赏。’乡里的富人告诉他说:‘过去有人自以为胡豆、麻杆、水芹与蒿子是天底下最香甜的美味,对本乡富豪称赞它们,本乡富豪拿来尝了尝,就像毒虫叮刺了嘴巴,肚子也疼痛起来,大家都讥笑并埋怨那个人,那人也大为惭愧。你呀,就是这样一类人。’”

  杨朱说:“高大的房屋,华丽的衣服,甘美的食物,漂亮的女子,有了这四样,又何必再追求另外的东西?有了这些还要另外追求的人,实在是本性贪得无厌。贪得无厌的本性,是天地间的祸害。忠城不足以保卫君主安宁,却恰恰足以危害自身;仁义不足以使外物得利,恰恰足以贻害生命。保卫国君不是依靠忠诚,那么忠诚的名声就消亡了;施惠外物不是依靠仁义,那么仁义的概念就灭绝了。君主与臣下都得到了安宁,外物和自身都得到利益,这是古代的行为准则。鬻子说:‘不要名声的人没有忧愁。’老子说:‘名声是实体的附庸。’然而芸芸众生始终都在不懈的追求名声,名声本就不可抛弃吗?名声本来就不能作附庸吗?现在有名声的人就尊贵荣耀,没有名声的人就卑贱屈辱。尊贵荣耀便安逸快乐,卑贱屈辱便忧愁苦恼。忧愁苦恼是违反了人本性的,安逸快乐是顺应人的本性。照这样,那名声倒是实体所依赖的了。名声怎么能不要?名声怎么能作附庸?只是厌弃那些死守名声而损害实体的做法罢了。坚守名声而危害到实体,未来就要忧虑世事的危险败亡,无可挽救,这难道仅仅是安逸享乐和忧愁困苦之间的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6 16: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感悟
    这章让我有点儿糊涂。活着到底为啥?不追名逐利,恣意放纵?顺应安逸快乐的本性?放纵天性,悠游世间,不违背万物的喜好,不追求死后的虚名,尽兴就好。类似的话,歌德在《浮士德》提到:我生前当及时享乐,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这个放纵天性在我心里好像是个贬义词。放纵天性就等于追求吃喝玩乐,趋利避苦,不上进。如果把放纵天性换成废寝忘食的看书学习,好像心里觉得要对些,但我知道我做不到。心里有些预判和标准,还不能平静的理解。
  这一章真是让我有点混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16: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ffee024 于 2022-9-20 16:26 编辑

说符
查字辨音
稽 【 jī】 停留;考核;计较:
譬 【pì】打比方。领悟。晓谕:
楮 【chǔ】落叶乔木,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纸的代称。
拊 【fǔ】击,拍:古同“抚”,安抚,抚慰。器物的柄
刖 【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鼋鼍【yuán tuó】大鳖和猪婆龙。
迕  【wǔ 】相遇:违背,相抵触:
纆 【mò】绳索。牡  【mǔ】 雄性的鸟或兽,亦指植物的雄株,与“牝”相对:~牛。锁匙:~钥。丘陵。
牝 【pìn】 雌性的鸟或兽,与“牡”相对:~牛。~马。~鸡。锁孔。溪谷:“丘陵为牡,溪谷为~”。

骊   【lí 】 纯黑色的马。传说中黑色的龙:~珠。并列。
禨 【jì】  洗头后饮酒:“饮酒者,~者。”;洗头后所饮的酒:“进~进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3 12: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符  译文
列子向壶丘子林学道。壶丘子林说:“你懂得保持谦让,才谈得上立身处地。”列子说:“愿听您说说保持谦让的道理。”壶丘子林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回头察看自己的影子:身体弯曲,影子就随着弯曲;身体挺直,影子也随着挺直。由此可见,影子或弯或直取决于身体的动作,而由不得影子;人处世的窘困或顺利听凭于外物的制约,而不在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这就是保持谦退才能获得领先的道理。
关尹对列子说:“发出的言辞美好,回音就美好;发出的言辞丑恶,回音就丑恶;身体修长,影子就修长;身体短小,影子就短小。个人的名声好比回音;举止相当于身影。所以说:小心你的言辞,将有人应和;谨慎你的行为,将有人跟从。因此,圣人听到一个人的言辞就知道他心里的想法,观察历史便可预料未来,这正是圣人能够先知先觉的道理。”
“掌握法度在于自身,而验证效果却在于他人。别人喜爱我,我必定喜爱他;别人憎恶我,我必定憎恶他。成汤、周武因为爱惜天下百姓,所以君临一国;夏桀、商纣因为厌恶天下百姓,所以身死国亡,这就是验证。外在的检验和自身的法度都已明确,而行事却不遵守它,正如外出不通过大门,行走不顺着道路一般。这样去谋求利益,不是很困难的吗?我曾经考察了神农、炎帝的德行,检核了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的典籍,思量了那些坚持法治和推崇德化之人的言论,发现不遵循这条规律的生存、灭亡、废弃、兴盛,从来没有过。”
严恢说:“学道是为了富有,现在获得金珠财宝也能富有,还要用什么道呢?”
列子回答:“夏桀、商纣只重利益而轻视道,所以灭亡了。幸好我还没有对你说呢!作为一个人却不懂道义,只知吃喝而已,不过是鸡狗罢了!为了逞强争食而相互角斗,胜者控制一切,这不过是禽兽罢了。干出鸡狗禽兽勾当,却希望别人尊重自己,根本不可能。人们都不尊重自己的时候,灾祸耻辱就要到来了。”

列子练习射箭,射中靶心,便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列子回答:“不知道。”关尹子说:“那你的箭术还不行。”列子回去后反复练习。三年过后,又去向关尹子汇报。关尹子问:“现在你知道射中的原因了吗?”列子回答:“知道了。”关尹子说:“这回行啦!牢牢记住其中的道理不要遗忘。不仅射箭,治理国家和修养身心也都是这样。”因此圣人不局限于察看事物存亡成败的表面现象,而要察看所以存亡成败的内在原因。

列子说:“气血旺盛的人容易骄傲,体力充沛的人容易逞强,无法同他们论道。因此头发没有花白的人谈道,往往有所缺失,更何况去施行它呢?所以骄傲激愤的人,就不会有谁来劝告。而没有人来劝告,就会变得孤立无援了。贤明的人善于任用他人,即便年老,但治事的能力并不衰退,即便智力已耗尽,心神并不迷乱。因此,治理国家难就难在能否知人善任,而不是自认贤明。”

宋国有人用玉石来雕刻楮树叶片,三年方才完成。叶脉和叶柄肥瘦得体,叶毛繁密而有光泽,即使掺在真的楮叶中也难以辨别。这个人便赖此雕刻技巧得到了宋国的俸禄。
列子听说这件事,说:“假如天地生育万物,要三年才长出一片叶子,那么有叶子的树木就极少了。所以圣人依靠自然规律来施行教化,而不是依赖个人的智巧。”

列子过着穷困的日子,面有饥色。有门客对郑国国相子阳说:“列御寇原是有道之士,居住在您的国家却贫困不堪,恐怕您是不喜爱有才能的人吧?”子阳听了,立即派官员给列子送去粮食。列子出来见使者,再三拜谢推辞不受。使者就走了。
列子走进内室,妻子怨恨的望着他,捶着胸口说:“我听说作为有道之士的妻子儿女都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现在穷得面黄肌瘦。国相派人探望,给你送来粮食。你却不接受,难不成是命里注定要挨饿吗!”
列子笑着对她说:“国相并不赏识我。而是听信了别人的话,增送粮食给我,将来也可能听信别人的话而加罪于我。这就是我不接受粮食的原因。”
后来,郑国的百姓果然发动叛乱,杀掉了子阳。

鲁国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一个喜欢兵法。爱好学问的以学术谋求齐侯任用;齐侯录用了他,叫他担任公子们的老师。喜爱兵法的儿子到楚国,以兵法向楚王求取官职;楚王十分赏识他,委他担任祝福按军务的军正。于是这两个儿子的俸禄使家庭富有,官爵让亲戚们感到荣耀。
施家的邻居孟家也有两个儿子,学的与施家两个儿子相同,却陷于贫困之中。他们羡慕施家的富有,便前去请教谋取功名利禄的方法。施家二子将情况告诉了他们。
孟家的一个儿子去了秦国,以学术向秦王谋求官职。秦王说:“当今诸侯用武力争夺天下,当务之急在于扩充军队,广积军需。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的国家,那是自取灭亡的道路。”于是就对他施以宫刑后驱逐出境。
孟家的另一个儿子去了卫国,以兵法向卫侯谋求官职。卫侯说:“我们是弱国,却夹在几个强国中间勉强生存。对于强大的国家,我们得侍奉它;对于弱小的国家,我们得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国家安定的办法。如果依赖军事策略,那灭亡之日就不远啦。要是放你好好地回去,你到了别的国家。定会为我国造成的不小祸害。”于是就砍断他的双脚才放回鲁国。
返回家后,孟氏父子捶胸顿足地责怪施家。施氏说:“凡是顺应时机的就昌盛,违逆时势的就灭亡。你们所学的和我们一样,但是功效和我们不同,这是违逆时势的原因,并不是你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对。再说,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也没有永远错误的事情。以前采纳的,现在也许被抛弃;现在抛弃的,将来也许还会被采纳。这里用或不用是不存在固定的是非对错的。迎合机会,抓住机遇,行动及时,应付事变,不拘成法,这才是智慧表现。智谋如果不足,即使你博学多才有如孔夫子,善用兵法有如姜太公,到哪里去不会碰壁呢?”
孟家父子满脸怒色顿时消失,说:“我们懂啦,你不要再说了!”

晋文公出兵会师,准备攻打卫国。公子锄在一旁仰天大笑。晋文公问他笑什么。他说:“我笑我的邻人,他送妻子走亲戚,半路上看见一个采桑的妇人,不觉产生好感,就同她谈笑起来。可是回头看自己的妻子,也正有别的男人在招引她。我暗自笑这件事呢。”
晋文公领悟他话中的意思,于是放弃了出兵的计划。当他率领军队回国,还没有回到晋国,发现果然有别的国家正举兵进犯晋国北部边境。

晋国苦于强盗之害,有个名叫郄雍的人,能够审视强盗的相貌,只要察看他们的神色而获得实情。晋侯派他去辨认强盗,千百个当中没有一个漏网的。晋侯大喜,告诉赵文子说:“我得到一个人,差不多全国的强盗都被除干净了,还要用那么多人去捉强盗呢?”文子说:“主上依靠窥伺观察来捕捉强盗,强盗是捉不完的,而且郄雍必将不得好死。”过了不久,强盗们聚集商议说:“把我们逼得走投无路的人就是郄雍。”于是他们一同绑架郄雍并把他杀害了。
晋侯听到消息大为惊骇,立刻召见赵文子,对他说:“果然像你说的那样,郄雍死啦!可是究竟用什么方法来捕捉强盗呢?”文子说:“周人的谚语说:能够看见深渊中游鱼的人不吉祥,以智巧算出隐藏者的人必有灾殃。您要想消除盗贼之害,不如任用有才德的人;使政教昌明于上,良好风气形成于下,人民有了羞耻之心,还会去做什么强盗呢?”于是,晋侯便任用随会主持政事,强盗纷纷逃往秦国去了。
孔子从卫国返回路过,在河梁上歇下马车,眺望景色。只见瀑布从三十仞的高处泻下,激起的漩涡急流有九十里,鱼和鳖不能在其中游动,鼋鼍不能在其中停留,却有一个男子正要涉水泅渡。孔子让人沿河岸过去阻止他,说:“这个瀑布高达三十仞,激流长达九十里,鱼鳖不能在此游动,鼋鼍不能在其中停留。想来是难以渡过的吧?” 那男子不以为意,便渡过河上了岸。
孔子问他:“你是靠技巧吗?你有道术吗?你这样在水里进进出出,是什么原因呢?”
那给男子答道:“一开始我跃入水中,就抱着忠诚的信念;等到我从水里浮起,依然怀着忠诚的信念。忠诚的信念将我安置在汹涌的波涛中,而我不敢怀有任何私心杂念,我之所以能够跃入水中又轻易浮起,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连水都可以用忠心诚心去亲近它,何况是人呢?”

白公问孔子说:“人可以和别人密谋吗?”孔子不回答。白公又问道:“如果把石头投入水中,怎么样?”孔子说:“吴国善于潜水的人能把它取出来。”白公又问:“如果把水投入水中,怎么样?”孔子说:“淄水与渑水合在一起,易牙尝一尝就能辨出来。”白公说:“人一定不可以和别人密谋吗?”孔子说:“为什么不可以?只要领会言谈中的深意就可以了!所谓领言语会言谈中的深意,不是用言语来表达意思的。捉鱼的会被水沾湿,追逐野兽的拼命奔跑,并不是他们乐意这样干的。所以最高妙的语言就是不用语言,最高妙的作为是没有作为。那些知识浅薄的人所争论的都是些枝微未节。”
白公没能领会孔子话中的含义,不能阻止自己叛乱的念头。最终死在浴室中。

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人,打败了他们,夺取了左人、中人两个城邑,派信使回来报捷。赵襄子正在吃饭,听到后面带愁容。旁边的人问:“一天就攻下了两个城邑,这是让人高兴的事,现在您却有愁容,为什么呢?”襄子说:“江河的潮水再大也不过三天便退,暴风骤雨不能一天之内便停,太阳当空,不一会儿便倾斜。现在赵家的德行没有什么积累,一天之内连克两个城邑,败亡的命运大概要到我这里了吧!”
孔子听到后说:“赵氏恐怕要昌盛了吧!忧愁能带来未来的昌盛,喜悦会导致今后的败亡。取得胜利并不是艰难的事情,保持胜利才是最艰难的事情。贤明的君主用这个道理来保持胜利成果,因而他的福泽传到了后代。齐、楚、吴、越都曾取得过胜利,但最终灭亡了,就是因为不懂得保持胜利的缘故。只有有道德的君主才能维护胜利。”
孔子的力气能够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愿意以力气去出名。墨子为宋国制定攻防策略,连公输班都佩服,但他不愿意凭借兵术出名。所以善于保持胜利的人,总是以强大表现为弱小。

宋国有个喜好行仁义的人,三代相传都不懈怠。一天家中的黑牛无缘无故地生下了白牛犊,便去询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好的预兆,可以用它来祭祀天帝。”过了一年,他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地瞎了,家中的黑牛又生下了白牛犊,他父亲又叫儿子去询问孔子。儿子说:“上次问了他以后,你的眼睛瞎了,再问他干什么呢?”父亲说:“圣人的话往往先相反后吻合,这事还没个究竟,姑且再问问他。”儿子又去询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好的预兆。”并且再教他把小白牛祭祀天帝。儿子回家告诉了父亲,父亲说:“按孔子的话去做。”过了一年,儿子的眼睛也无缘无故地瞎了。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包围了宋国的都城,老百姓交换儿子杀了当饭吃,剔下骨头当柴烧,青壮年都登上城墙守御作战,死亡的人超过了一半。这父子两人因眼瞎都逃避了作战。等到包围解除后,眼睛又都恢复正常。

宋国有个走江湖的人,凭借自己的杂技求见宋元君。宋元君召见了他。他的技艺是用两根有身长两倍的木杖捆绑在小腿上。时而快走,时而奔跑,同时手中舞弄着七把剑迭相抛出,其中五把剑常在空中上下翻腾。元君大为惊喜,立即赏赐给他金银布帛。
又有一个会杂耍技艺的人,能够像燕子一样轻捷如飞,听说了这件事后,又用他的枝艺来求见元君。元君大怒说:“前不久有个用奇异的技艺来求见我的人,那技艺毫无实用价值,恰好碰上我高兴,所以赏赐了金银布帛。他一定是听说了此事才来的,也希望得到我的赏赐。”于是把那个人抓了起来准备杀掉,过了几个月才释放。

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大了,你们家族中有子弟可以用来相马的吗?”伯乐回答说:“良马可以从形体、容貌、筋骨来判断识别;至于天下无双的宝马则不然,它的神气迷离恍惚,似有似无,像这样的马,一旦飞驰起来,四蹄似乎离开地面,不沾尘土,车马过处不留痕迹。我的子孙都是下等人才,只能教他们识别良马,没法教他们如何识别天下之马。我有一个一道挑担劈柴的伙伴,叫九方皋,这个人相马的本事不在我之下,请让我为您引荐他。”
穆公接见了他,派他巡行求马,三个月以后回来报告说:“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儿。”穆公问:“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道:“母马,黄色的。”穆公派人去取这匹马,却是一匹公马,纯黑色的,穆公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对他说:“真糟糕,你推荐的相马的人。连马的毛色、公母尚且分辨不清,又怎么能鉴别马的好坏呢?”
伯乐长叹了一口气说:“竟然到了这种境界了吗!这正是他比我高明何止千万无数倍的地方啊!像九方皋所观察的,是马的天机禀赋,他观察到了马的精髓,也就忘掉了马的表相,进入了马的内在品质,也就忽略了马的外表;见到了应当看的,没有见到不需要见的;观察到应当观察的,忽略了不应当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还有比宝马更宝贵的东西。”那匹马到了,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好马。

楚庄王问詹何说:“治理国家应该怎样?”詹何回答说:“我知道修养身心,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楚庄王说:“我得以祀奉宗庙,掌管社稷,希望学到怎样保持它的办法。”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自身修养完善而国家混乱不堪的,又没有听说过自身修养不好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所以治国的根本在于自身,其他细枝末节就不敢对您说什么了。”楚王说:“说得好。”

狐丘这个地方的长老对孙叔敖说:有三件事,容易被人怨恨,你知道吗?”孙叔敖问:“是什么呢?”狐丘长老回答说:“爵位高的,别人妒嫉他;官职大的,君主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包围着他。”孙叔敖说:“我的爵位越高,我的为人越谦卑;我的官职越大,我的内心越谨慎;我的俸禄越厚,我施舍得越广。用这种方法来避免三种怨恨,可以吗?”

孙叔敖病了,快要死的时候,告诫他儿子说:“大王屡次封我食邑,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封给你。你一定不要接受丰沃肥美的地方。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叫寝丘的地方,那里土地不肥沃,名声很不好,楚人相信鬼神不会要它,越人祈福祷祥也不会要它,可以长久拥有的就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去世后,楚王果然把良田肥地封他儿子。儿子推辞不接受,请求改封寝丘,楚王就赐给了他,直到现在也没有失去这个地方。

牛缺是秦国上地的一位大儒,往东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在耦沙遇到了强盗,把他的衣物车马全部抢走了。牛缺就步行而去,看上去还是高高兴兴的样子,没有一点忧愁吝惜的神色。强盗追上去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说:“君子不因为供养身心的身外之物而损害了自己的身心道德。”强盗说:“唉!真是贤明啊!”过了一会儿强盗们又互相议论说:“以这个人的贤明,前去进见赵君,假使说了我们抢劫的事,一定要来围困我们,不如杀了他。”于是一道追上去杀了他。
一个燕国人听到这事,集合族人互相告诫说:“碰到了强盗,不能再像上地的牛缺那样了。”大家都接受了教训。不久,这个燕国人的弟弟到秦国去,到了函谷关下,果然遇上了强盗,想起了他哥哥的告诫,便和强盗尽力争夺。争夺不过,又追上去低声下气地请求还他财物。强盗发火说:“我让你活下来已经够宽宏大量的了,你还要不停的追我们,踪迹快要暴露出来了。既然做了强盗,哪里还要什么仁慈之心?”于是杀了他,又牵连杀害了他的同伴四五个人。

虞氏是梁国的富人,家产充盈丰盛,金钱布帛无法计算,财宝货物无法估量。
虞家人登上高楼,面临大路,设置乐队,摆上酒席,在楼上下棋赌博。一帮侠客相伴从楼下走过,正值楼上赌博的人在掷骰子,中了彩,连胜两着,因而放声大笑。恰好这时天上一只老鹰爪下掉落一只腐烂的老鼠,打中了从楼下路过的侠客。侠客们互相议论说:“虞氏富足快乐的日子过得太久了,经常有看不起人的意思。我们现在没有侵犯他,他却用死老鼠来侮辱我们。此仇不报,便无法在天下树立我们勇武的名声了。希望大家合力同心,率领各自部下,一定消灭他全家,才算是我们的同伍。”大家都表示同意。到了约定的那天夜里,聚集了众人,会拢了武器,攻打虞氏,把他全家消灭得一干二净。

东方有个人叫爰旌目,到别的地方去,饿倒在道路上。狐父城的强盗名字叫丘,看见后便把自己壶里装的饭倒出来喂他。爰族目吃了三口以后便睁开了眼睛,问:“你是干什么的?”强盗说:“我是狐父城的人丘。”爰旌目说:“呀!你不是那强盗吗?为什么要喂我饭呢?我宁死也不吃你的饭。”于是两只手爬在地上呕吐,吐不出来,喀喀地咳了两声,便趴在地上死了。狐父城的那个人虽然是个强盗,但饭却不是强盗。因为人是强盗就说他的饭也是强盗而不敢吃,是没有搞清楚名称与实质的区别啊。

柱厉叔服事莒敖公,自己认为莒敖公不了解自己,便离开住到了海边。夏天吃菱角,冬天则吃橡子板栗。莒敖公有了灾难,柱厉叔辞别他的朋友,要用性命去援救莒敖公。他的朋友说:“你自己认为莒敖公不了解你才离开他的,现在又要用性命去援救他,这样,了解你与不了解你没有分别了。”柱厉叔说:“不对。我自己认为他不了解我,所以离开了他。现在为他而死,是用事实去证明他确实是不了解我。我将为他而死,是为了讽刺后世那些不了解他臣下的君主们。”一般说来,能视为知己的便为他而死,不能视为知己的便不为他而死,这是遵循正道的做法。柱厉叔可以称得上是因为怨恨而不顾惜自己生命的人。

杨朱说:“把利益给出去,就会有实惠返回来;把怨恨给出去,就会有祸害返回来。从这里散发出去,在外面能得到响应的,只有内心的情感,所以贤明的人对于应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十分谨慎。”

杨朱的邻居走失一只羊,邻居既率领他一家人去追,又请杨朱的仆人去追。杨子说:“唉!走失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追呢?”邻居说:“岔路太多。”追羊的人回来以后,杨朱问:“找到羊了吗?”回答说:“跑掉了。”杨朱问:“为什么跑掉了?”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里去追,所以回来了。”杨子听了,脸色变得十分忧愁,好久不说话,整天也不笑。弟子们觉得奇怪,请问说:“羊是不值钱的牲畜,又不是先生所有,您却不言不笑,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弟子们没有得到老师的答复。弟子孟孙阳出来告诉了心都子。心都子于几天后与孟孙阳一道进去,问道:“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与鲁国之间游历,同向一位老师求学,把仁义之道全部学到了才回去。他们的父亲问:‘仁义之道怎么样?’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生命而把名誉放在后面。’老二说:‘仁义使我不惜牺牲性命去获取名誉。’老三说:‘仁义使我的身体与名誉两全其美。’他们三个人所说的仁义之道恰恰相反,但都是从儒学中来的,哪一个对,哪一个不对呢?”
杨子说:“有个住在河边的人,熟习水性,泅水勇敢,靠着划船摆渡的营生,收入可以供养百人。背着粮食前来学习的人一批又一批,而被水淹死的人几乎达到了一半。本来是学习泅水而不是学习淹死的,但结果利害反差竟是这样大。你认为哪一种对,哪一种不对呢?”心都子不声不响地走了出来。
孟孙阳责备他说:“你怎么问得那么拐弯抹角,先生回答这么稀奇古怪?我迷惑得更厉害了。”心都子说:“大路因为岔道多而走失了羊,治学的人因为又太多途径方法而民事方向。各类学说并非根源不同,并非观点不一致,而结论却相差悬殊。只有回归到相同的本源,返回到一致的观点上,才不会迷失方向。你在先生的大弟子,修习先生的思想,却不懂得先生的比喻,可悲啊!”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穿着白布衣服外出,天下雨了,脱下了白布衣服,换上了黑布衣服回家。他的狗认不出来,迎上去对它汪汪叫。杨布很恼火,准备追打它。杨朱说:“你不要打了。你也是一样。如果让你的狗白颜色出去,黑颜色回来,你难道不奇怪吗?”

杨朱说:“做好事不是为了名声,而名声却跟着来了;有名声不曾于利益相约,而利益也跟着来了;有利益并不希望同别人争夺,而争夺也跟着来了。所以君子对于做好事必须小心谨慎。”

过去有个说自己知道长生不死方法的人,燕国国君派人去受业于他,还没成功,而那个说自己知道长生不死方法的人却死了。燕国国君很恼火,要把派去的使者杀掉。一个被燕君宠幸的人劝道:“人们所忧虑的没有比死亡更着急的了,自己所重视的没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了。他自己都丧失了生命,怎么能叫您长生不死呢?”于是不再杀那使者。
有一个叫齐子的人也想学那人的长生不死方法,听说那个说自己知道长生不死方法的人死了,于是捶着胸脯悔恨不已。一个叫富子的人听说后,笑话他说:“想要学的是长生不死的方法,可是那人已经死了,还要悔恨不已,真是不明白自己要学的是什么。”
胡子评论说:“富子的话不对。一般说来,懂得道术而自己不能实行的人是有的,能够去实行而不知道那些道术的人也是有的。卫国有个懂得术数的人,临死的时候;把要诀传授给他的儿子。他儿子记录下他的话,却不会使用,别人问他,他便把他父亲所说的话告诉了他。问话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和他父亲简直没有差别。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个死去的人为什么不能懂得长生的方法呢?”

邯郸的百姓在正月初一日向赵简子敬献斑鸠,简子十分高兴,重重地赏赐了他们。客人问他什么缘故,简子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对生命有恩德。”客人说:“人们知道您要放生,就争着捕捉斑鸠,被杀死的斑鸠就更多了。您如果真的想要那些斑鸠活下去,不如禁止老百姓去捕捉。捉来了又释放,放生的恩惠终究弥补不了伤生的过错。”简子说:“是这样的。”

齐国的田氏在厅堂中设宴祭祖,赴宴的宾客多达千人。座位中有人献上鱼和鹅,田氏看着这些菜,便叹道:“上天对于人类太丰厚了,生殖五谷,又生出鱼类和鸟类供人食用。”客人们像回声一样附和他。
鲍氏的儿子只有十二岁,也在座位中,走上前说:“事实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天地万物与人共同生存,各成其类。类与类之间没有贵贱之分,仅仅以身体的大小、智慧和力量互相制约,依次互相吞食,并不是谁为谁而生存。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去吃它,难道是上天为人类特意生养这些生命吗?而且蚊子蚋虫叮咬人的皮肤,老虎豺狼吃食人的骨肉,难道是上天本来为蚊子蚋虫而生人、为老虎豺狼提供人肉的吗?”

齐国有个穷人,经常在城中讨饭。城中的人讨厌他经常来讨,没有人再给他了。于是他到了田氏的马厩,跟着马医干活而得到一些食物。城外的人戏弄他说:“跟着马医吃饭,不觉得耻辱吗?”要饭的人说:“天下的耻辱没有比讨饭更大的了。我讨饭还不觉得耻辱,难道跟着马医吃饭会觉得耻辱吗?”

宋国有个人在路上行走时捡到了一个别人作废的契据,拿回家收藏了起来,秘密地数了数那契据上的齿。告诉邻居说:“我发财的日子就要来到了。”

一个人家有棵枯死了的梧桐树,他邻居家的老人说,枯死了的梧桐树不吉祥,那个人赶紧把枯树砍倒了。邻居家的老人于是请求要这棵树当柴烧。那个人很不高兴,说:“邻居家的老人原来仅仅是想要我这棵树当柴烧才教我砍倒树的。他和我是邻居,却这样阴险,难道可以吗?”

有一个人丢失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家的儿子偷走了,看他邻居儿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是偷斧子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所有的动作态度,无不像是一个偷斧子的人。不久,这个人在山谷里掘土,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子,第二天,他又看见邻家的儿子,动作和态度再也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人了。

楚国大夫白公胜整天思考着阴谋叛乱,朝见结束后还呆呆站着不动,倒拿着马錣,马錣上端的铁针刺破了他的面颊,鲜血一直流到地下,他还不知道。
郑国的老百姓听说这件事,说:“自己的脸面都忘了,还有什么不会忘记呢?”
只要意念高度集中,走路时脚绊在树桩上,脚崴到土坑里,头撞到直立的树干上,自己也不会知道。

从前齐国有一个渴望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戴整齐来到市场上,走进一家卖金子的店铺,抓起一块金子就跑。官吏捉住了他,责问道:“这么多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偷人家的金子?”他回答:“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3 15: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心得:
  “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  心中有什么,向外投什么,外界就回应什么。当然也不是绝对,也有中山狼之流,又如 大儒“牛缺”被抢了,心态蛮好,视之欢然无忧色,然后呢?追而杀之。
  列子学射,能射到靶心,那是做到。明白为什么能做到,那才是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5 22: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周
第一天:
列子用八章的篇幅,讲了给什么?其论点论据事这么结构起来的?
第一章 天瑞
讲道,万物因它而生,不停衍化,万物本源一体,由无为让万物表现出各自的功用。用了《皇帝书》,人生的四个阶段,讲述衍化过程,从生到死。
第二章  黄帝
   讲顺道,合道。心神凝聚,不为外物所动。通过列子射箭,商丘投奔范氏,粱鸳养虎,等故事说明
第三章  周穆王
  讲幻像,从周穆王的神游、老成子学幻,列子说梦,唯有能”感变之所起者“,才能虚静坦荡,梦自消。
第四章 仲尼
   通过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孔子对圣人的解释,列子对南郭子言行的解释,说明”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
第五章  汤问
   通过夏革和殷汤的对话,说明万物繁复驳杂,不能以有限的见识去揣度无限的可能。万事万物的变化即使圣人也未必能通晓。通过詹何钓鱼,扁鹊换心,说明“均,天下至理,”
第六章 力命
  讲的天命和人力之间的关系。”天命:自寿自夭,自贵自贱,自富自贫,岂能识哉“ 天道自运,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
第七章 杨朱
讨论生死,名和实。“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已”,子产兄弟的故事、端木叔的故事,说明:”且趣当生,奚惶死后?“
第八章 说符
   讲”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为人处世:”持后而出处先。”看待事物当”察其所以然。“”持道化而不持智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6 18: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天
天瑞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天瑞章的中心思想:道生万物,自然转化,要合道,积德。万物本源一体,由“无为”让万物表现出各自的功用。用了《皇帝书》,人生的四个阶段,讲述衍化过程,从生到死。
        用荣启期的话,“处常得终,当何悠哉?”表现”能自宽者“的论点(知足常乐)
        借林类之口,看待生死,“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通过子贡倦于学,愿有所息。再次提及看待死亡的态度:“君子息焉,小人伏焉”,强调德行的回归。
   掌握道,静也虚也,不在“取“与”失“。道的运转无时不刻,永不停止,随时发生,不易察觉。
         杞人忧天,不去纠结自己认知不可能知道的事情,
         舜和烝的问答,齐之国氏和宋之向氏关于“盗”的故事,不论是道,天地万物甚至是自身都是自然运作,不是自己能占有的,应顺道,积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7 21: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ffee024 于 2022-9-27 21:26 编辑

第3天
黄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黄帝篇的中心思想: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顺道,合道。心神凝聚,守住元气,不计较是非利害,不为外物所动。心无顺逆,物我两忘。
通过尹生求道,关尹所说。列子射箭,商丘跳高台潜深水,粱鸳养虎,孔子和颜回讨论渡船深潜,粘蝉老人等故事说明。
同时又提出“至言去言,至为无为”,“于事无亲,雕瑑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然而封戎,壹以是终”,
用好沤鸟者,赵襄子狩猎,壶子以不同状态见神巫季咸,列子之齐,杨朱之沛等故事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8 17: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周 第4天

周穆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本章中心思想为:讲浮生若梦,得失哀乐均为幻像,终将随着生死阴阳之变而消亡。唯有造化万物的大道,常信常存,无极无穷。唯有能”感变之所起者“,才能虚静坦荡,梦自消。从化,幻,觉,梦,病,疾,诳,几方面比喻人生的虚妄不实。
其中:
    “化”,
用周穆王遇化人,神游天宫,“自失三月而复”,后又四处游玩,抵巨蒐氏国,登昆仑山,会西王母,几神人,穷当身之乐,百年乃徂。
     “幻”
     老成子学幻,提出:“有生之气,又形之状,尽幻。”“因形者,随起随灭。”“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孰测之哉?
    “觉”、“梦“
     昼想夜梦,神形所遇。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用常睡的古莽国、每天一醒一睡的中央之国,常年光照的阜落之国,这三种不同状况;周之尹氏和他的老役两人各自的昼想夜梦,郑国遇鹿的樵夫的梦与不梦来说明。
    “病”、“疾”
    阳里华子病忘,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疾除,扰扰万绪起。
  秦逢氏子少而惠,壮而迷惘之疾,无不倒错。老聃说:“汝庸知汝子之迷乎?哀乐、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
    “诳”
  燕人及老返乡,同行者诳之,数次后,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9 23: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周 第5天
仲尼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仲尼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引出“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
借助商太宰和孔子论圣,提出圣人的判断标准“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用子夏与孔子讨论四大弟子为人,亢仓子的话,尧闻儿童谣后,禅天下于舜,来衬托。
指出凡夫纠缠外在,妄定是非。以列子向弟子解释南郭子,邓析戏弄伯丰子,宣王和公仪伯论力量,子舆与公子牟谈论公孙龙。为例来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7 14:14 , Processed in 1.080850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