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15026102209

王巧云的《列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6 19: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5026102209 于 2022-9-26 20:28 编辑

第九周   总结  第二天
天瑞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答:按照列子著书的总-分-总框架。天瑞为开篇,即抛出论点:作者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原。先论述何为“道”及“道”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怎么运化万物。也可以说在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怎么来的。随后通过多个小故事来讲述生死互根、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为名所累;生为始、死为终、万物生死是个循环;列子道逢百岁骷髅,顺此言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最后道出世间万物一切源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如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的变化运转,生息盈亏。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是循天地之气,冲和气而生,死后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无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7 22: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  总结 第三天
黄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黄帝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养身治物之道,关键词为“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讨论,申明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达到遇物无滞的境界。具体而言,修养内心要合道,必须“壹其性、养其气”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作者以列子御风、伯昏临渊、商丘诚信、梁鸯饲虎、津人操舟、吕梁济水、佝偻承蜩等多则寓言来加以佐证。同时又指出人们除了做到“壹其性、养其气”加强内心修养外,人们还必须“含其德”,做到韬光养晦,与世无争。比如海上沤鸟、赵襄子狩猎、神巫季咸、列子之齐、杨朱之沛、杨朱过宋等小故事来阐明其理。只有做到了“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人就处于大道的尺度内,藏神于五首无尾的大道中,游于万物赖以生死的大道之境,人又怎么能养治不好万物那!作者在黄帝篇说的以上内容,是处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告诉人的安身立命及御世之道。并不代表作者心中的理想治国治民之术,还是为了推崇老子学派“清虚无为”的治世主张。从华胥国的国民,列姑射山的神人,到老聃的守柔之术都在指向这一点。在黄帝篇,也暗含了作者的理想国之蓝图,上有效法天道无为、德佑万物而不以为功的国君,下有自治自化的国民,同时还有孔子、墨子等圣贤以仁义济世,使“四境之内,皆得其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8 17: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  总结 第四天
周穆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周穆王的中心思想是宣扬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虚妄的思想。作者看似在讲些没有头脑的荒诞故事,博人眼球,逗君一笑;实则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以笔为剑,暗指人们“或与是非、昏于厉害”,竞相逐利,虚负盛名,为名所累。希望人们有所反省,唯有彻悟“感变之所起者”,才能以虚静坦荡的心怀面对纷纭变化的外部世界,即所谓“神凝者想梦自消”。这句话会使我联想到做好感觉认的重要性,以实求识,而非经验之识,因为有些经验本身就是错的。作者分别用化、幻、觉、梦、病、疾、诳七种意象来比喻人生的虚妄不实。
化:周穆王随化人神游天帝之居,周穆王醒后受启发,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享乐此生。
幻:老城子学幻,明白造物者(道)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物)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
觉:觉有八征:故、为、得、丧、哀、乐、生、死,此八征,形所接也;梦有六候:正梦、噩梦、思梦、寤梦、喜梦、惧梦,此六者,神所交也;故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神凝者想梦自消。随后又列举古莽之国、阜落之国及中央之国。三国子民的觉与梦的比对,得出觉梦之分要合天地之气,按节气之变化养生作息。
梦:富人尹氏打理家业过度劳心昏寐,家仆也因体累昏寐,梦中身份互换后再次醒来后双方不同的感受各有所悟得。郑人樵夫藏鹿忘事,以为梦呓被旁人听后得鹿。随后又梦见之事找人要鹿,遂诉而争之,因梦与不梦不能辩故士师以二分之。
病:宋阳里华病忘,自荐儒生治好后反被逐,因其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病愈后之前存亡、得失、哀乐纷纷袭来,将来得失、存亡、哀乐也扰乱其心,须臾之忘,无可复。
疾:逢氏之子有迷惘之疾,哭笑、黑白、香臭皆倒错。老耽劝其父莫远行求人,只因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厉害,天下尽迷,孰倾之哉?
诳:燕人告老返祖,被同行者诓骗其国城社祠之地,信以为真从愀然变容到悲心更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9 23: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   总结  第五天
仲尼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本篇作者借用孔子的形象阖言论来阐释“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的修身理论,进而推出自己“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的道家思想来救世济民。
1.用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引出“无乐无知,是真知真乐”的观点。光有乐天知命的忧和无忧都不行,需要做道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
2.亢仓子“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与孔子“废心而用形”的比对来说明内心的最高级修行是神合与道,归于身为真人。
3.孔子认为最有可能是圣人治理天下有方的方式是“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圣人抱神守道、无为而治,人民自化而化,天下自行运转。
4.子夏与孔子的对话,说明修身养性合大于和的重要性。
5.列子评论南郭子“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亦无所言,亦无所致。”说明言的最高境界是无言而言,知的最高境界是无知而知。
6.列子学道的故事表达的是学道成的状态:“心凝形释,骨肉消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屡,心之所念,言之所藏。”人得道后与道合一,心无二,也不需要借助身体感知外物,直接以神察人察物。
7.列子游玩的故事体现的是最高境界的游览是从自身获取完美,而不是向外物追求完备,舍外求内。
8.龙叔之疾在于他已具备圣人的境界而不自知,因为他是以俗世的眼光在看待自己的所为,不合俗世认为自己有疾。
9.伯丰子之徒和邓析的辩论、乐正子舆和公子牟的辩论都体现了“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性情凉薄”的现实社会。儒家的诗书礼乐已经失去原先济世治乱的作用。
10.公仪伯和周宣王的对话提到“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的观点,修养重在内心做功,而不只是显其外力。修养重内不重外。
11.关尹子“在己无居,形物其箸。”强调自己的内心无所偏执,外界的事理就自然显明。这也解释了尧禅位给舜的原因。“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是再说唯有虚静默然地体察本性的人才能得道,因为道是顺从事物的,得道只需要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30 23: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   总结  第六天
汤问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汤问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限,万物之繁荣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作者先借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是空的无极无尽,并且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端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换以及人世间的夭寿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才的圣人也未必能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妙。夸父追日的故事表达了人力不可胜天,人心不足蛇吞象,做人要顺道顺理生活。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表达了有志者事竟成,人以诚心感天动地。不同国家的政民风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詹何持钩、扁鹊换心得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必须保有得平衡状态,亦即“均”。“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聆高山之水,响遏行云。偃师献技于周穆王,周穆王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纪昌学箭、造父学驾驭术也是在佐证周穆王说的这句话。来丹借到祖传的“孔周三剑”去报仇,因未把仇人杀死见血误以为宝剑无用,说明世间宝物无人识却只能“匣而藏之”的遗憾。作者借用如此多的寓言故事或者神话传说还是再向世人说明世间大道的运行是无法按照常人思维去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 21: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5026102209 于 2022-10-1 23:08 编辑

第九周 总结  第七天
力命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力命篇是围绕天命与人力的矛盾关系展开一系列的论证。其中心思想就是作者认为,天命超越于人间所有道德、强权、功利之上,自为人力所不可企及。我会想到人与天的较量,力与命的较量,实则是人“道”与天道的较量。天道是顺道者昌,逆道者亡,无我,只有天地系统的自发运行规律。所谓的人“道”就是以人为尊,以己为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道。简而言之就是人定胜天的道。
开篇力对命的质问,面对力的居功,命回复“即谓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寿自夭,自穷自法,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朕岂能识之哉?朕岂能识之哉?”---天无为也不居功,命只是自化而化,自然而然,无为也。
北宫子、西门子与东郭先生三人的对话。---人的德、财、名都不是个人所挣来的,而是天给与的。人不可忘道失德。
管仲与鲍叔牙及齐桓公三人的对话。---言明厚待与薄待的转化,并不是由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是天命,不得不为之。
子产诛邓析的故事。---也在言明是天命而为之,非人力也。
以上举例在言明一个事实,即“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故得出结论---”自然者,默之成之,平而宁之,将之迎之。”
季梁得病求医,杨朱兄弟对话同样是在说生死有命,即由天决定。故人与其费尽心思迎合天意,揣摩利害,还不如任其自然,趁早罢手。做个相信天命的人,不悲不喜,无所知无所为。
墨杘、单至、啴咺、憋懯四人这段内容。---大千世界有众生相,存在即合理,他们的各自面貌各有不同,却都是符合天道,这就是天命的安排。所以人也有多个子人格,如何和合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齐景公登临流涕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以己为尊,以私心而感叹,晏子一语道破而使君王醒悟自嘲。
“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意在说明虽天命不可违,天为大,但人力亦有势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 20: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5026102209 于 2022-10-2 21:37 编辑

第十周   总结  第一天
杨朱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杨朱章的中心思想是当生之乐,晓瑜生死之道。文中“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论点即为本章中心思想。
开篇杨朱通过列举管仲和田恒的故事,提出”实名贫,伪名富。“观点;随后又列举尧舜假意让位,伯夷、叔齐真心让后为的不同结局,得出"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即名实分离,名不副实的观点。
假设人活百岁,减之又减后人真正能自在的也不过十几年而已。提出人生一世,究竟为的是什么那?究竟有什么喜乐那?凡俗之人应摆脱这些名利与礼教的”重囚累楛“,向太古之人看齐,”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太古之人循天道而生,顺天性而活,得天命而死。
”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人活着各有不同,但死后都化作一堆白骨,归于同。所以”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晏子言生之道”肆之而已,勿壅勿阏。 “与管仲有关死之道”既死,岂在我哉?唯所遇焉。“---二人谈话道尽生死之道,依旧是“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公孙朝、公孙穆酗酒作乐,端木叔散尽家产的故事仍是再说人活一世,应当抛弃造作虚伪,不为功名所误,不为利禄所累,乐生逸身,任性纵情,才是悟道真人。
伯成子高及大禹的故事。---提出作者对古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做法的赞同。
舜、禹、周、孔四位明君和桀、纣两位暴君的生前死后对比。---言明”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实者,固非名之所与也。“的主张,再次支持“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论点。
”虽全生,不可有其身;虽不去物,不可有其物。”“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强调私为公用的道理。
”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有此而求外者,无厌之性。“---强调人只需要获得生活所必须的基础保障即可,再外所求更多就是贪得无厌。这句话是对自己“且趣当生,奚遑死后”论点的矫正,避免所持观点过于偏激,不合世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3 13: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5026102209 于 2022-10-3 18:28 编辑

第十周 总结  第二天
说符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说符章与天瑞章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符会与人事呼应,叫做“符应”。“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故说符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全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各个角度的论证。得出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精去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列子求学壶丘子林,提出“持后而让先”的观点。--人处世境遇的窘迫顺利取决于外物而不取决于自我,这就叫保持谦退才能获得领先。因为“度在身,稽在人”,“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列子射箭。--提出治国与修身同射箭一样,重在“察其所以然。”重本不重末。
宋人用玉雕楮叶,郄壅被杀的故事。--言明人要“持道化而不持智巧。”
列子穷而拒国相赠食的故事。--言明真知为知,信他为伪知,伪知遗祸患。
鲁氏二子和孟氏二子入仕的不同遭遇的故事以及牛缺兄弟遇盗的故事。--言明“时机”与“变通”的重要性,“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
孔子自卫反鲁,遇人悬仞泅水的故事。--言明忠信的重要性,也即顺应天性,顺道而为。
白公问孔子有关可否谋反的故事。--言明“至言去言,至为无为。”言与不言合一,为与不为合一,合一就是最高深的境界。
宋人好行仁义,父子皆因眼盲躲过征兵战事的劫难。--言明“先忤后合”的圣人之言,看似无关联的事情实则都有内在的关联,读懂天书。
九方皋相马的故事。--言明“形”与“神”这一对的关系,即重内重神而不重外重形。
楚庄王问詹何的故事。--言明“持身”与“治国”这一对关系。即持好身就能治好国,内易而外难乎?
孙叔敖有关人有三怨的变通。--言明以阳求阴,苞以德也。阴阳中求其合。
孙叔敖戒子孙封地之言。--言明“久利”与“暂得”这对关系,还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爰笙目拒食盗人之食而饿死的故事以及柱厉叔偏要为不理解自己的旧主赴死的故事。--言明世人多愚笨,以私欲偏见扳天命。
亡养歧路的故事。--言明“唯归同反以,为亡得丧。”
燕王派人学长生不死之术的故事,邯郸之民投君所好献斑鸠放生的故事,齐田氏祭祖设宴与鲍氏之子对话的故事。--都在言明当今之人的愚笨,忙于逐末而忘本,纵欲迷性,重利轻道。
宋人拾契、齐人攫金的故事。--言明当今之已蠢不可及,贪图一时所获,不念长久之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4 12: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5026102209 于 2022-10-4 13:22 编辑

第十周 总结 第三天
从说符章最打动你的语句中挑选三个。

第一句:此所谓持后而处先。--强者,积于弱也。
第二句: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听天命,尽人事。
第三句:圣人之言先忤后合。--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三句让我想到敬天地,尊圣贤,做真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12: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5026102209 于 2022-10-5 13:02 编辑

第十周  总结  第四天
从杨朱章最打动你的语句中挑选三个。

第一句:从心而动,不违自然之好;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让自己成为自己,还别人做别人。
第二句: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本治于身,而不末治于物。
第三句:虽全生,不可有其身;虽不去物,不可有其物。--公公私私,天地之德。
这三句话合起来让我想到我和我的世界和谐相处,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7 13:09 , Processed in 1.08367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