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迪

况智迪的《列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6 11: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年9月26日星期一  第九周第二天

天瑞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天瑞章的中心思想是讲一切源于道,道不生不化,所以是天地之根,被道生出来的人只能顺应天道,无其他选择。
本章前三段是直接讲述无形无象的道如何生成了天地万物,而人通过眼耳鼻舌认识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阴阳不会因人的活动而停止互推互胜,一切都在运动转化中。接着就用了几个故事分别讲述:
列子见百岁髑髅:万物的生命都产生于大道,死后又复归于大道。《黄帝书》对生死论述:生为有形,死为回归本原,都在大道中转化,非人力所为。因而荣启期没有忧虑、林类以死亡为快乐、孔子赞死、鬻熊叹天地万物悄无声息地迁移变化、杞人忧天被笑、借舜与丞的讨论而发现人的一切都是天地的托付,不明白这些道理的齐国向姓人家就因偷盗被判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7 14: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年9月27日星期二 第九周第三天

黄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黄帝的中心思想是“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顺应自然天命,就能遇物无滞、物我两忘,成为厉害的人。操作心法:“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列子御风、伯昏临渊、商丘诚信、梁鸯饲虎、津人操舟、吕梁济水、痀偻承蜩等故事,展示“至信之人,可以感物”的真理,阐述了“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是操作心法。
海上沤鸟、赵襄子狩猎、神巫季咸、列子之齐、杨朱过宋等故事,证明“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还可通乎于人之心。
华胥国与列姑射山展示了由至信之人构成的社会形态,以宋之狙公、纪渻子养斗鸡、惠盎见宋康王等故事,强调“含其德”,那么人之社会组织也就能自治自化而天下大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8 09: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9-28 22:43 编辑

2022年9月28日星期三 第九周第四天

周穆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周穆王的中心思想是:凝神而能道知。指出“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是人认识世界的本质,操作方法是“识感变之所起者”。
1、周穆王的故事,表达了以梦为导,解脱了固步自封、坐井观天的狭隘,而能“知天下”的悟。
2、老成子学幻的故事,表达了“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的基本规律,高深莫测的幻术无非就是掌握了天地间事物形体转移变易的规律。
3、古莽之国、中央之国、阜落之国是我们人类的几种状态,都以此弃彼,无法把形所接与神所交结合起来,而焦虑痛苦。
4、周之尹氏故事,详细说明了“神遇为梦,形接为事”。
5、郑人得鹿的故事,以“梦是假的、不梦是真的”的标准来判断真实,反而让人糊涂。
6、华子中年病忘的故事,讲述忘的是私欲得失却被世人误认为是有病。
7、秦人逢氏的故事,讲述要回到认识世界的根本上来。
8、燕人老而还本国的故事,讲述虽然醒着,但做的不是清醒的事,活在想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9 09: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年9月29日星期四 第九周第五天

仲尼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仲尼章的中心思想:阐明“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为修身治国的要领。
1、孔子与颜回的对话,阐明:乐天知命无忧,只是修养了一己的身心;乐天知命而忧,是超过了修身的阶段进入了治国、平天下的阶段;无所无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后,才无乐无知。
2、亢仓子说“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结合着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来理解,乐天知命无忧的操作方法是“体合于心,心合于气”;如果做到了气合于神,就会乐天知命而忧天下;如果做神合于无,就无乐无知而真知真乐了。
3、孔子向宋国太宰说:“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的理想社会,就是“气合于神,神合于无”的运行结果。
4、子夏与孔子的谈话,表达的是人与事物的动态关系:一体性,不固执于一种品质,当固执于一种品质时,就从一里分裂出来了。
5、列子评论南郭子“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亦无所言,亦无所知”,当不二归一,言不言、知不知就突破了个人(情绪)的意义,而在于合不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能不能成事,即“体合于心,心合于气”。
6、列子学习道术的过程,体现的是:以老师为代表的心神,往心神不断凝聚而形释,离道就近了。
7、列子经壶丘子点拨而终身不出游的故事,表达内观是修身关键。
8、文挚给龙叔治病的故事、人们对生死的不同态度、“物不至者则不反”的现象,都强调体心气的通达。
9、伯丰子随从的反驳,看上去赢了,使邓析无言以对,但也是用二的方式,不合。
10、周宣王与公仪伯的对话,体现了展示力量的几种实名的情况,让人思考什么是实名相符而合。
11、公子牟与乐正子的对话,展示了信人还是信道的问题,本来人和道不应该分离,但因为人已经脱离了道,所以会对信人还是信道进行选择。
12、“在己无居,形物其箸”,所以尧能把天下禅让给舜,而舜也没有推辞就接受了,“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30 21: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年9月30日星期五 第九周第六天

汤问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汤问的中心思想是:接着上篇来说,最终要神合于无,无是对世界的认识“虽然,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本篇就主要讲对撞进心里的世界的认。
1、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引出论点“虽然,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
2、愚公移山,志坚就能出奇迹,对世界的认就是这样的“愚”,至私而公。
3、夸父逐日,把世界当成对象进行追逐抓取,就会失神而亡。
4、大禹与夏革的对话:我们认识的世界,也只是撞进心里的世界。
5、终北国的故事,讲述心因私而蔽,就会顾此失彼,而不能获得真知。
6、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有依照本性自然形成的风俗,也有人为推行而形成的风俗,此风俗与彼风俗内容不同,可能都不是真理,也可能都是真理,所以“未足为异”,不异就不会选择性地认识世界。
7、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也是讲辨识真理:面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现象,仅用其他事情的真理来解释其中一种现象(知上知),对这个事物的认识就会偏颇,得到的就不是真理。
8、詹何对楚王讲述他钓鱼的原理:“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形物亦然”,阐明均的意思是一个都不少地承认了,才可能做用心专一,外界事物都不能扰乱内心。
9、扁鹊换心的故事:换心为了均衡(和),但只看了个人的均衡,没顾及其他事物的均衡,所以闹上了公堂。
10、师文向师襄学琴和余音绕梁的故事:讲人的内外相通,进而和合后,就能奏出改变他人心境、外显为气象的曲子。
11、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善听也能让言者更好地表达,一听一言,一阴一阳,为世界构成之根本。
12、偃师巧制艺人,让班输与墨翟“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偃师造的艺人与人一样,执于情欲就被人拆解而亡。
13、纪昌与飞卫为啥都起杀心打了一架后还感动得热泪盈眶,而结成父子?再看造父教授泰豆御术的故事,可能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纪昌与飞卫在箭术上丝丝相合,外合而带动内合,而能人心相合。这表达了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14、来丹执孔周家传的宵练剑杀黑卵,以为挟神器自己就成了神器,就可以为所欲为,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来丹要报仇得磨炼自身。这是因认识世界出现了偏差而造成。
15、皇子不识宝物,认为别人在胡言乱语,与来丹一样,只关注心中的情,不关注实际,而脱离的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 17: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年10月1日星期六 第九周第七天

力命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力命的中心思想是:人顺天没有什么好处,但人逆天就会遭受天谴,天不会来和人讲道理,自然而然的长寿、短命、困厄、显达、尊贵、卑贱而已,人只能承服天命,“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
1、人力与天命的对话直接提出本篇的论点:“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
2、西门子与北宫子的故事,解释了人力与天命的对话的含义,“皆天也,非人也”。
3、管、鲍至交,小白用仇,邓析被子产杀等故事,讲述的是人要把自己了解清楚,还要了解环境、形势,把系统了解清楚,就能不得不为之,而安定有力。不得不,是听天命的结果,听懂了天命才能顺势,即为不得不。所以说“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明了可以生、可以死的机,就穿越了生死,顺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4、季梁生病的故事和鬻熊对文王说的话,不是说可以任意对待身体,而是顺应自然之根本规律,该早睡就早睡,该收敛要收敛,不淫守神,不把关注点放在生死上,才是听天命,而“自生自死,自厚自薄”。
5、杨子对杨布说:“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则谓之都亡所信,都亡所不信。”怎么做到信命、信理、信心、信性呢?感觉认。用感觉认生活,寿夭、是非、逆顺、安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无所谓信与不信,至诚而神。
6、墨杘、单至、嘽咺、憋懯等数人就是所谓的人格,如果能用感觉认去对待他们,就不会互相排斥,而合天道。“信命者于彼我无二心”。本章最后三个故事都讲的是这个观点,“命使然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 16: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10-2 16:19 编辑

2022年10月2日星期日 第十周第一天

杨朱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杨朱章的中心思想讲顺应天道之事的无所不为,真正不违不逆之人,不需要守规矩,规矩成为气自由穿行于心间。
1、“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名实不相符,不合天道而存伪,名实相符也会不合天道而存伪,区别在于真。
2、杨朱描述的太古之人的生活状态,重点在“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从心而动的心,是天机非人心;从性而游的性,是天性而非人性,因而才能做到不违自然所好、不逆万物所好。太古之人无为的生活,是指人智之事无所为,如杨朱描述的人们活得苦的那段,机关算尽也莫过如此;但顺应天道之事无所不为,不违、不逆。
3、“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一段,讲述的是人是天道的打工崽,人们之间互相赋予的贤愚、贵贱都是虚假的,天道决定的生死才是真实的。且,有刞、祖、宜之义;趣,本义为追求扩大战果,追击败军。“且趣当生”,可以理解为根据祖先(天)之旨意适宜地追击败军,逐步扩大战果,为基本的生活状态。
4、心里有纵情之欲,一看到杨朱的话就蠢蠢欲动,转向痣痔。“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谓之阏聪;目之所欲见者美色,而不得视,谓之阏明;鼻之所欲向者椒兰,而不得嗅,谓之阏颤;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谓之阏智;体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从,谓之阏适;意之所欲为者放逸,而不得行,谓之阏性。”。所以子产的一兄一弟被邓析评价为得首的真人。
5、“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善治内是根,物未必乱是本,性交逸是末。仅追求性交逸或身交苦,都失了根。所以,后一个故事里说,以礼教来约束自己的人,自然不足以理解端木叔的内心。
6、“虽全生,不可有其身;虽不去物,不可有其物”。成为身,成为物,至私而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3 19: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年10月3日星期一 第十周第二天

说符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了些什么材料和故事来支撑这个中心思想?

说符章的中心思想是:阐明天之无恩而大恩生,人不过一刍狗,得道则吉,失道则凶,这就是符应。
1、关尹对列子说:“度在身,稽在人”,指的是内外皆不可忽视,不分裂不排斥;“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指察真理察根本,察道之所然。
2、列子评价宋人三年成一叶:“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指出,以智巧为根,就会逆天而受天谴。后以列子拒绝接受国相子阳的粮食的故事、晋文公出兵会师被公子锄笑话的故事、郄雍因智巧被杀的故事、虞氏全家被侠客毁灭的故事来进行论证。
3、施氏二子与孟氏二子两种不同遭遇的故事,指出“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的观点,人事能与天道相符,需要极大的智慧。
4、孔子与白公的对话,体现了“至言去言,至为无为”的观点,即至私而公,而顺天道。
5、赵襄子能“善持胜者以强为弱”,强弱不两分而不解构系统,故能“投隙抵时,应事无方”而善持胜。
6、宋人按孔子所说的话献牛给天帝而幸免于难的故事中提出“圣人之言先忤后合”的观点,指出圣人知道事物发展规律,而俗人只顾眼前利益,而判断为忤,其实非圣人本领多大,时间拉长了观察,都是如此。
7、九方皋相马的道理与识人的道理一样,识其气寄。
8、孙叔敖让儿子请求改封寝丘的故事,与牛缺和燕人的弟弟被强盗杀死的故事进行对比,就能感受到若不关注系统的运行,只以个人的得失为唯一思考内容来指导行为,就会招致灾祸。爰旌目失名实,把强盗的食物也当作强盗而不敢吃的故事、柱厉叔为了怨恨而不顾惜自己生命的故事,讲述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10、心都子所说:“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以治学的态度来讲述万事万物都需要回归到本原上去的道理。齐子、胡子对长生不老的道术的评论、赵简子同意禁止捕捉斑鸠、鲍家孩子反驳田氏等后面几个故事,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充分的表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4 08: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年10月4日星期二 第十周第三天

从说符章最打动你的语句中挑选三个。

1、度在身,稽在人——掌握法度在于自身,验证的效果则在于他人
2、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圣人凭借大道来推行教化,而不倚仗个人的智慧与技巧
3、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抓住机遇,迎合时机,应对事变,不拘成法,才是智慧的表现。
这三句能让我能觉知私而能至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5 14: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年10月5日星期三  第十周第四天

从杨朱章最打动你的语句中挑选三个。

1、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
2、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
3、虽全生,不可有其身;虽不去物,不可有其物
这三句话把人的内外,以及天地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不得不归天道怀天心,输入输出安宁有活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7 11:37 , Processed in 1.09276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