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yanjing

闫静《鬼谷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23: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一、查字正音
①“凡”字诸学者歧说不一,计有风帆之“帆字说” ,承装食物之“高盘说” ,也有学者认为字形源于人之肛门形,释曰 “古人造字不避讳形义,唯最能表述本初物象者释之” 。笔者认为,“凡” 是 “风” 的本字,古人不知风来自何处,只知道出虚恭时有风产生。此说并非无据。《说文》: “凡,最括也。”也可理解肛门是风之括束处。甲骨文、金文、秦简等字形近似,写作“ 、  、  ” , 确象臀部中间一出口形。 小篆写作“ ” , 多无令人信服之解释。 如理解为“人”字变形(小篆人字写作“ ” ), 中间一横为指示符号, 或与 “风字说” 暗合。隶书( 《郭有道碑》 )作“ ” 。
②“立”本指人站立。引申竖起、建树等义。《说文》: “立,住也。”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近似,顺序写作“  、  、  、  、 、  、 ” , 上边是四肢展开的正面人形, 即“大”字, 下边一横表示地面,会意人站在地上,字形字义十分明确。隶书(汉帛书、《华山庙碑》等)写作“ 、 ” ,渐失人形,成为今文。
③“义”和“仪”最初是同一字,指礼节、仪式。《说文》:“义,己之威仪也。”甲骨文、金文、小篆1字形虽有不同,但字素完全一样:上边是“羊”,下边是“我”。“羊”是最温顺善良的动物和美味,用“羊”表示美、善。“我”是仪仗类兵器“三叉戟”。用“羊”和仪仗组合的“羲”字,正可表示美好的仪表和礼仪。小篆2用“弗”(弗是扎成束的箭杆,在这里表示有规矩的兵)取代“三叉戟”,字义可通。后另加“人”旁成“仪”字,“义”字则转指有公益性的品德、行为。隶书(汉《曹全碑》、《礼器碑》)分别写作“ 、 ” ,以平直的笔画、特有的波磔笔锋将“义、仪”带入今文时代。
④“上”指高处或向高处去。《说文》: “上,高也。” 甲骨文和金文1写作“ 、  ” , 在下边一长横上加一短划, 指这里是“上” 。金文2写作“ ” ,在“丄” 中间加一短横, 表示上的位置。 小篆1省作“ ” ; 小篆2使竖画弯曲,加一横划指事。隶书(汉《赵宽碑》 )及秦简以直磔写作“ 、  ” , 虽跳出古文字,但字形变化不大。
注: 金文3写作 “ ” , 增加一表示行走的 “辵” (读chuò) , 表明“上”是一种动作。
⑤“中”和“仲”同一字源,指方位在中央,或在某范围之内。《说文》:“中,内也。” “仲,中也。” 甲骨文、金文、“说文籀文”等字形略异,字义相同, 顺序写作 “ 、 、 、 、 、” , 是古时部落族人集聚的场地,划一范围,中树族旗(族旗多由长杆栓飘带组成) ,表示集中、中央, 此义多用 “” 。 在表示仲裁、 中人时, 多用 “”, 会意从中间划一直线, 不偏不倚, 所以也指 “仲裁” 。 甲骨文中已有 “” (仲)字。小篆据此分作“” (中)和“” (仲)两个字。隶书(汉《孔彪碑》《华山庙碑》 )用直笔方折写作 “、” 。
⑥“下”是低处。由高向低去。《说文》: “下,底也。”属指事字。甲骨文或金文1的 “下”字是一长横(弧)下有一短划,表示下是这里(长横之下)。金文2和小篆将下边的短划改为一竖,或加一点表示 “这一竖在下” 。金文3写作“ ” , 是在“二” (甲骨文“上”字)的下边加一竖表示下的位置。此形后演变为“卡” 。隶书(汉《华山庙碑》 )写作“ ” , 至今未变。
⑦“从”是“從” 的简化字,古已有之。但“从”有“比”义,时有混淆;而 “從” (从)则专指二人(或三人)相从,引申为追随、顺从等义。《说文》: “從(从) ,随行也。从辵,从从,从亦声。” 甲骨文的 “从” 字写作 “ ” 或 “ ” , 正是一人或二人相随于后的形状。 后加义符 “止” , 写作 “ ” 。 金文写法很杂, 属文字未统一前的混乱现象, 但基本字素仍是在“从” 的基础上增加表示 “行” (省文 “彳” )或 “辵” (读chuò)的字符表示动词。小篆继承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 分别写作 “ ” (从)和 “ ”(從)。隶书(汉《礼器碑》 )将篆书的“辵、从”重新组合, 写作“ ” 。从此跳出古文字的行列。今简化字用“从” ,使古字恢复了新生。
⑧“玉”指美丽的石头。《说文》: “玉,石之美。”最初指包括用贝壳、动物牙角等材料制成的装饰物。甲骨文正是用绳子穿起来的串饰形状,后省去两端的绳头。为区别于“王”字,金文、楚简、“说文古文”等在 “王”字中间加小点或弧笔。小篆以均衡的三横区别于“王” 字的上密下疏结构。隶书(汉《史晨碑》 )以特有的磔画彻底改变了象形字字形。
用 “玉” 作部首的字多与 “玉” 有关。 如 “” 字, 指买入玉。 《说文》: “, 来买, 玉也。从玉, 来声。”金文、小篆字形近似, 写作“ 、 ” , 用 “(买)来玉” 会意。
“瑾”指美玉,常与“瑜”连用。《说文》: “瑾,瑾瑜,美玉也。”金文借“堇”作“瑾” ; 小篆加义符“玉” (王)写作“ ” 。

⑨“车” 是个部首字。也是陆地上有轮的交通工具。最初主要用于战争。《说文》: “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都象车的两轮、辕、舆、轭等形状,几乎是一幅古车的平面结构图。其中 “说文籀文”在“车”前加两个“戈”字,表示刀兵相见。这恰恰反映出车是用于作战的本义。由于书写起来比较麻烦,使用中一直在不断简化。至秦石鼓文、小篆简化的只剩一个轮子了。用“车”作部首组成的字多与车有关。如“辅”字。“辅”是车轮外侧强化车辐承重力的撑木。 金文、 小篆等写作 “ 、 、  ” , 左边是一“车”字,表示对车有辅助功能; 右边是一表示苗田的 “甫”字(详见“甫”字释文),“甫”在这里只表示读音。因此,“辅”是形声字。加“各”成“辂” ,是绑在车軨前供乘车人扶挽的横木。《说文》: “辂,车軨前横木也。” 属 “从车,各声” 的形声字。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⑩“司” 在《说文》中是个部首字。甲骨文、金文、楚帛书、《侯马盟书》、小篆等分别写作“、 、 、 、 、、、 、 ”。字形变化不大,但释义不一。主张 “司”是“饲养” 者认为上边是倒匕 (匕读bì,饭勺) ,下边是“口” ,合起来表示以勺喂食,故有饲养义。主张“司”是司令(官吏,发号施令)者认为 “司”字上边是手形,手在口上表示大声发出指令。《说文》附议称: “司,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 意思是 “司”是“后” (远古领袖也称作 “后” )的反写,是帮助王管理外部事物的官。后人可能考虑到,无论是饲养(人和动物)还是司令(发号令)都有管理者的含义,故今人多理解为掌管、管理,如司机、司药、司务长等。
二、翻译
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先要追寻所面临问题的起因,进而控求事物发展过程特别是现在的各种情况。掌握了这些情况,才可断而制定三种计策。所谓三种策略,就是上策、中策、下策,把它们互相参验,就能够定出良策奇谋。真正的良策奇谋是无所阻挡、无往而不脑残的,这种设计奇谋的方法是古人就曾实施过的。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车,就是为了不迷失方向。考量别人的才干能力,揣度他的真情,就好像是做事时使用指南车一样
三、理解联系事例
合利则从,要找到对方的利益所在以及所提出的诉求。
提问:今天的经文,定义了谋术的审情、三仪以立和从古生奇等最基本操作环节。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跟权术不同,谋术的工作对象是什么?
谋术的工作对象是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22: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yanjing 发表于 2022-6-21 22:59
第三天
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 ...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一、查字正音
①“相” 的本义是用眼睛仔细观察,查看。《说文》 : “相,省视也。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分别写作 “ 、  、  、  、  、  ” 。 虽字形略异,但都是用 “目” (眼睛)观察 “木” (树木)的会意字。即使变革为今文的隶书(汉《礼器碑》 ) ,也仅是在笔画上以方代圆,基本结构未变。
注: 木工选料或查看材料曲直时,均用一目 (一只眼)瞄看木材。此形是对 “相” 字最直接的例证。

②“具”本指准备,操办,置摆酒肴、饭食。《说文》: “具,共置也。”甲骨文写作“ 、  ” , 象双手捧举食器“鼎” 的形状, 表示饭已具备。金文写作“ 、  、  ” , 渐省去鼎足而成“贝” 。石鼓文、小篆写作“ 、 ” , 将“贝”省作“目” 。隶书(汉《礼器碑》、 《白石神君碑》 )以直笔方折写作“ 、  ” 。脱离了古文字, 成为今文。演化轨迹十分清晰。
“俱”是全,共同,都齐备。《说文》: “俱,偕(皆)也。从人,具声。 ”金文字形同“ ” (具), 小篆加“人” (亻)写作“ ” , 表示人与物共同。

③成”最初是殷代先王 “大乙” 的名字。后指成功、完成、成就等义。《说文》: “成,就也。” 甲骨文1-3、金文1-2都是斧钺(古兵器)形。反映了武力征服和原始的 “枪杆子里边出政权” 的思想。金文3-5至小篆逐渐失去 “斧钺” 的象形。成为 “从戊,丁声” 的形声字。完成了从 “画” 到 “写”的演化过程。其中字形的不同,反映了秦未统一文字前的异写现象。隶书(汉《孔彪碑》和《帛书》 )在小篆字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笔画横向拉宽。完全失去形象字的初形。好在保留了 “戈”形,使“成” 的本义有踪可觅。
④疏,畅通。
⑤偏,不正,倾斜。
⑥“害”指伤害。《说文》: “害,伤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 丯声。 ”金文、 石鼓文、 楚简等字形乍看近似, 细看差异很大。 其中金文2、4和小篆写作“ 、  、  ” , 上边像房屋形, 中间是在木头上刻写字符的“丯” (读jiè), 下边是表示说话的“口” , 可以会意用口说出需要注意(避免)被伤害的话,刻写在家中的木头上,引起家族注意。或是刻写一种诅咒语言用以伤害敌方,此义从金文6有一祭祀礼拜的人形可以得到印证。金文的另一种写法是“ 、  ” , 下边是“古”字, “古”是从上一代人口中传到下一代人口中的意思(详见“古”字释文),或可理解诅咒和伤害也是从古人口中传下来的。由于“害”字仅指口头伤害,故另加一“刀” ( 刂)作“割”字。《说文》: “割,剥也。”意思是剥皮肉割裂肢体。
⑦损,减少。
⑧“行” 在《说文》 中是个部首字。用四通八达的道路表示行路。《说文》 : “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 甲骨文、金文等字形近似, 顺序写作 “ 、 、 、 、  ” , 正是十字路的形状。 《侯马盟书》 、 小篆等字形变化不大, 为追求线条流畅, 写作 “ 、 ” 。 隶书(汉《刘熊碑》 )写作 “ ” , 已是今文。
⑨“卩”是 “节” 的初文。 “卩” (读jié)字甲骨文写作 “ ” , 是人在祭祀时跪拜的形状,故有礼节义,是象形字。“节”字出现晚于殷商。周代的金文写作 “ ” , 用 “ ” (竹)作形义符, 增加了节段义; “ ” (即)作声符。成为形声字。秦小篆随金文结构。汉隶书 (帛书和 《曹全碑》 )写作“ 、 ” , 成为今文。 今简化字写作 “节” 。 《说文》分作 “卩” 、 “節”两个字,分别称: “卩 ,瑞信也。” 即节符。“節,竹约也。”指竹子的节。
⑩“制” 是砍下树枝制作各种器物,如编筐、制弓矢、制丫(干)状兵器等。 金文、 小篆写作 “ 、 ”, 左边是树木形, 右边是刀, 合起来会意以刀斫木, 取材制物。 “说文古文”写作 “ ” , 树木形相同, 右边的 “刀”成“勿” ,勿也是刀形,中间的 “彡”(shān)除表示 “毛饰画文” 外,也表示连续动作和声音。《说文》 : “制,裁也” 。后小篆在制下边加 “衣”作 “ ” , 成为制衣的 “制” 的专用字。 《说文》 : “製, 裁也。 从衣, 从制。 ” 隶书( 《校官碑》 )等写作 “ ” 和 “ ” 。
二、翻译
凡是感情相同而又互相亲密的人,大家都可成功;凡是欲望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又密切的,必然一同受害;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损害。所以凡是感系疏远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损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头系。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事情的突变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渐变引起的,而事物又生谋略,谋略生于计划,计划生义议论,议认生于游说,游说生于进取,进取生于退却,即却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可见各种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论反复多少次也都是有定数的。
三、理解联系事例
想到了兄弟姐妹之间,家里有事的时候,就是同情相亲,一致对外。
提问:昨天的经文讲权术谋事,谋术谋人。今天的经文讲,同情相亲与相恶,异情相亲与相恶四种情形下的“节”,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谋术为什么会失败?
失败的原因是搞不清楚状况。双方当前利益以及利益的“节”不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2: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一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一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 有余者,积于不足也一此其道术行也。
一、查字正音
①“仁”本指爱他人与爱自己一样,也表示不同的人之间相互亲爱。《说文》 : “仁,亲也。” 甲骨文、金文、“说文古文” 1及小篆字形一脉相承, 分别写作 “ 、   、  、 ” , 均为一侧面人形后边有一相等符号“ ” , 会意人与人之间平等、 相等,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其中 “说文古文”2写作 “ ” , 上边是一千人的 “千” , 下边是 “心” , 表达了更博大的爱心, 千人同心。 隶书《夏承碑》写作 “ ” , 尚有古文字遗痕; 《孟孝碑》写作 “仁” ,完全成为今文。
②轻,不重视。
③“货”本指包括金银珠玉布帛龟贝在内的有值财物。《说文》: “货,财也。 从贝, 化声。 ”金文、小篆、 秦简、汉帛书及隶书分别写作“  、  、  、 、  、  、  、  ” , 虽字形不尽相同, 但基本结构完全一样。上边是变化的 “化” ( “化”字是头足颠倒的两个人形,参看 “化” 字释文) ,下边是表示货币的 “贝” ( “贝”是古代用作货币的贝壳),用 “化、贝”来会意“货”是可以转化成钱币的。
与 “货”临近的字有 “贷” ,“贷” 即表示施舍给别人财物,又表示借入借出钱和物。《说文》: “贷,施也。” 《史记》: “家贫,假贷无所得。”小篆写作“ ” , 上边的“代”字即表示读音, 也表示用“贝”代替货物。

④诱,诱导。
⑤“出” 是从里面到外面。与 “进” 相对。“出” 是个会意字。甲骨文1写作 “ ” 象人的脚(趾)从洞口走出的形状。 甲骨文2-3加 “彳” (读chì,行的省文)或“行” ,表示 “出”是行走义。金文、石鼓文、小篆随甲骨文1的写法,只是洞口成不规则形。战国时的《侯马盟书》将脚(趾)写作 “ ” (小草)形。 所以《说文》称: “(出)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虽与甲、金文示意不合,但从由里到外的字义讲并不相悖。隶书(汉《史晨碑》用平直的笔画取代了小篆的圆弧笔画,从而成为今文。
⑥费,用去钱财。
⑦“甬”本指古代的挂钟。金文写作“ 、  ”。上边是钟悬,下边是钟体,中间的横画是装饰纹。“勇”字则由钟下加一力量的“力”组成。因钟由青铜或铁铸成,十分沉重,力可举“钟”者必为勇者(与力可举鼎相同)。金文、小篆1写作“ 、  ”。 “说文古文”下加“心” ,表示勇由心生。小篆2下加“戈” ,表示作战勇武。
⑧“难”本是灾难的难。 金文1-3写作“ 、  、  ” , 描绘了人和动物(鸟)被火烧的情景。左上方是束住双手的人形,右上方是鸟(隹)形,下边是大火,灾难之意表现得栩栩如生。金文的后期写法逐渐混乱,是战国时期的特有现象。“难” 又假借一种鸟名。从鸟(或从隹,古文鸟、隹都是鸟,通用),堇声。在统一文字(小篆)时,也不得不将从“鸟” 和从“隹” 的两种写法一并列入规范字。现仅将《说文》中不同写法的“难”字列出。
⑨“危” 是危险,戒惧。《说文》: “危,在高而惧也。”此义最初甲骨文写作 “ 、  、  ” , 象下尖上弯, 不稳定的物体, 随时可能颠覆, 以此会意危险。 “说文古文”写作 “ ” , 象人站在高台上, 仍有危义。 也象人在 “爿” (读qiáng, 床形)上, 是病危义。 小篆有两个字, 一是 “ ”(厃), 像一人站在岩崖边, 自然十分危险。 另一个写作“ ” , 是在“厃”下边有一“ ” (读jié), 即跪姿的人形, 以此会意人在崖上崖下都有危险,也是“从人,从厄” (厄读ě,表示人有危险、灾难)的会意字。隶书(汉《子游残石》 )写作 “危” ,成为今文。
⑩“达” 的本义是通畅,到达。《说文》 : “达,行不相遇也。从辵(读chuò) ,羍(dá)声。《诗》曰: ‘挑兮達兮。’ 达,達或从大。或曰迭。” 这里的 “行不相遇” 指大道宽畅,行人互不相阻; “達或从大”是甲骨文的写法; “或曰迭” 是 “迭” 中的 “失” 与 “达” 中的 “大” 在甲骨文中形近而混淆。 “达” 字甲骨文1写作 “ ” , 左边的 “彳” (读chì)是 “行” 的省文,表示路口或行走义; 右边是一正面人形,表示一人在大道行走。 此字当是 “达” 的古代简化字。 甲骨文2下加代表脚的 “ ”(趾) ,以强化走义。金文1-3在甲骨文的 “大” 下加 “羊” ,写作 “羍”(读dá)。小篆将金文的 “彳” 和 “止” (趾)合成 “辵” ,即后人俗称的“走之” ,成为《说文》所说的 “从辵,羍声” 的形声字。隶书(汉《华山庙碑》、 《樊敏碑》 )写作“ ”或“ ” 。 可以清楚地看到由古文向今文演变的轨迹。
二、翻译
有仁德的人轻视财货,不可以用财货引诱他们,却可以让他们提供财货;勇敢的人轻视危难,不能用祸患去吓唬他们,却可以用他们解除危难;智慧的人通达事理,不可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却可以向他们讲明道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就是所说的三种人才!由此观之,愚昧的人容易被蒙蔽,不肖之徒容易被吓唬,贪婪的人容易被引诱,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所以,强者是由弱小的力量不断积累而变成强大的,笔直的东西是由许多微小曲线而积成的,财富充裕也是从欠缺不足慢慢积累起来的。这是因为规律在发挥作用啊!
三、理解联系事例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对其进行分类。
提问:昨天的经文讲述“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的内个环节中,同情异情,相亲相恶的不同情形,是导致事情进程断续的原因。今天的经文,进一步讲述仁勇智与愚不肖贪两组六类人在“节”中的关键欲求,对事情进程的影响机制。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谋仁勇智和愚不肖贪两组六类人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对这几类人进行识别,把这几类人的边界弄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0 22: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1、“外”本指占卜一个月内将发生的事情(占卜一日事为“卜日” ,十日为“卜旬” ,均为近卜。占卜一月的事为远卜),故《说文》: “外,远也。”金文、 “说文古文” 、 小篆字形近似, 顺序写作 “ 、 、 、 、  ”(金文或作“ ” ), 基本字素均为“夕、 卜” 。 “夕”最初是“月”字, 后混淆,但同有与 “月”相同的夜晚义。“卜”是烧烤骨版出现的裂纹,根据纹络判断凶吉。隶书(汉帛书、 《赵宽碑》等)写作“ 、  ” 。
2、“内” 与 “纳” 同义,是由外入里。《说文》: “内,入也。从冂(读jiǒng ), 自外而入也。 ” 甲骨文写作“ 、 ” , 象锐角进入“冂” 内。金文写作“ 、  、 、 ” , 与 “纳”是同一字。小篆写作“ ” , 另加“糸” (读mì丝类物)作“纳” 。《说文》用水渗入丝来释纳义。隶书(汉《赵宽碑》、三国《黄初残碑》 )分别写作“ ” 、 “ ”, 已成今文。
3、见” 是个部首字。指看到。《说文》 : “見,视也。从儿,从目。 ” 甲骨文、 金文写作 “ 、  ” , 都是突出大眼睛的人形, 会意人在用眼看。小篆及其他字体,虽字形不同,但无一例外地是“上目下人(儿)”结构。直至简化字才写作“见” ,失去象形字的特征。
“觅”是寻觅, 审视。 也指斜视。 《说文》: “覛, 斜视也。 ”金文写作“ ” , 像一人手搭凉棚向前看的形状。此是“觅” 的正字。 “说文籀文” 、小篆写作“ 、  ” 。一边是看见的“见” ; 一边是表示水支流的 “𠨸” 。虽与金文字形不合,但却能表达出眼睛随着水的流动看,自然成为斜视。由于字义随着字形产生了变化, 后人将“觅” 、 “覛”两个写法同时保留下来。
4、“然”是“燃”的本字。 《说文》: “然,烧也。 ” 甲骨文写作“ ” ,下边是火,上边是犬,用烧烤兽肉表示然(燃)义。金文、楚简和小篆1在“犬”旁加“肉” , 强化烧烤义, 写作“ 、  、  ”。小篆2另用“艸” (读cǎo草)作燃烧物,用“難”作声符,制出“ ” (䕼)字, 未广泛使用。后因“然”逐渐用作副助词,另加“火”专指燃烧之燃。
“肰” 是从 “然” 中分化出的字,指狗肉。《说文》 : “肰,犬肉也。 从犬、 肉。 读若然。 ” “说文古文” 、 楚简及小篆写作 “ 、  、 、  ” 。 字形发生在战国时期, 字形混乱, 但依稀可见 “犬” 、 “肉”(月)笔画。好在此字使用不多。隶变后分流到 “懕、然” 二字之中。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5、斥,扩展房屋。
6、“高” 是由地面向上距离大。《说文》 : “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 甲骨文、金文字形不尽相同,但表达方式基本一样。是以画代写的象形字。 写作: “ 、  、  、  、  、  ” 。 下边的 “冂、 冋” 是有出口的高台或高土坡; 上边的 “ 、  、  ” 是有阶梯的尖顶房屋,不同时期的字形是古人由穴居、半穴居向地面建筑发展的写照。《三体石经》 、 小篆写作 “ 、  ” , 已不如甲、 金文直观。 隶书 (汉《曹全碑》 )就此写作 “ ” , 成为今文。
7、“力”字说解有二。《说文》称: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 即手臂之肌肉形; 一说是原始农具“耒”形,因耒耕属粗重劳动,需强力而引申力量。从字形看,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耒” ,后期金文和小篆象手臂,当是义随形变的象形字。秦简、汉帛书等隶书的出现,使其从象形字中脱离出来,究其初形更加困难。
“动” 的本义是指人起身行动,动作。《说文》: “动,作也。从力,重声。 , 古文动从辵。 ” 动字金文写作 “ ” 。 从上至下由表示童工的“童” (童,儿童奴隶) 、表示口袋的 “東” (橐)和表示脚趾的 “趾”(止, 足)组成, 会意劳动, 动作。 “说文古文” 、楚简、楚帛书写作“ 、 、 ” , 将金文的 “止”变为表示行走的 “辵” (读chuò), 进一步强化了动是行走、 行动的字义。 小篆将 “辵” 改为 “力” , 写作 “ ” , 会意动作、劳动需要出力。
8、证,证实。
9、应,“鹰”与 “应”是个义随形变的字。早期的金文1-4写作“ 、  、  、 ” , 像一侧身人形伸臂饲鸟(鹰)形, 此形已包含了人与鸟(鹰)的应和关系及鹰形两个字义。战国时的金文和楚简在原有字形上增加了与病和心理有关的 “疒”和 “心” ,逐渐有了感应义。“说文籀文”下加“鸟”字成“鹰” 。小篆规范字形时将此字划分成“ ” (应)、 “ ” (𨿳) 、 “ ” (鹰)三个字。
10、“流”指水的流动。为区别于水、川、派、泳等水形字,造字者用女人生子时胎儿顺羊水而下表示。最初的甲骨文写作“ ” , 小篆写作“ ” 。 此时的字形(㐬)读tù, 正是头朝下的 “子”形, 四周的小点表示羊水。 后金文写作“ ”, 增加 “水”旁, 石鼓文写作 “ ” , 左右均为水形, 扩大了羊水的概念, 朝大水方向发展。小篆在整理文字时, 将“㐬”字随甲骨文、金文等结构写作“ 、  、 ” 三个字。隶书( 《校官碑》 )写作 “ ” 。
二、翻译
所以,外表亲善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心去游说他,对于那些内心亲善而表面上疏远的人要从外部去游说他。所以,可以根据对方所困惑的问题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活动是否见效,根据对方言辞来确定自己游说的要点,根据情势的变化来征服对方,根据对方的厌恶之事去权衡利弊,根据对方所忧虑而加以申斥防范。揣摩之后对之施以恐吓,抬高对方就策划行动,削弱对方之后加以扶正,验证对方真假后决定是否回应他,拥堵对方后加以阻塞,制造混乱以迷惑对方。这些就叫做计谋。
三、理解联系事例
表面亲密而内心疏远的人,要往深里说,说到对方心坎里去为止。内心亲密而表面疏远的人,则不必说得太深,有事说事、点到为止就可以了。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有亲有疏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外亲内疏、内亲外疏两种情况。和对方说话的时候,首先要把握这个大前提,这样至少保证你不会说错话。

提问:昨天的经文讲,要以整体观来处理,两类六种人在事情演进的各个环节中异同亲恶,才能有效使用谋术。今天讲使用昨天的谋术,需要使用摩高微符拥乱的计谋,并注意正奇公私。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对人主与人臣之言,一个言奇,一个言私,是何道理?
都是为了走进对方的内心从而成事。公不如私,私不如结。和人臣可以言私。和君主只能言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1 22: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yanjing 发表于 2022-6-21 22:59
第三天
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 ...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责制人,而不责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责智矣。
一、查字正音
1、“去” 是离开。《说文》 : “去,人相违也。”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 象 “ ” (正面的人形)走出门口、 洞口的形状, 会意离家而去。古玺文写作“ ” , 加表示行走的 “辵”(chuò, 俗称“走之” ) , 强调 “去” 是动作。 小篆写作 “ ” , 与甲、 金文略同, 唯将下边的 “口”作 “凵” (读kǎn,古文字中 “口” 与 “凵” 时混用)。“凵”也是陷阱形,又可会意人从陷阱中逃离而去。隶书(汉《乙瑛碑》 )写作“ ” , 脱离了古文字形。
2、“穼” 、“深” 是古今字。本义是深入探求。《说文》 : “穼,深也。” “探,远取之也。从手,穼声。” 其实 “穼” 字已经包括了 “深”和 “探” 的两个意思。金文2的 “穼” 上边是洞穴的 “穴” ,下边是兄长的“兄” ,两边的小点是“水” 。“兄” 表示第一个人,进入有水的洞穴,既有深入也有探索的含义。小篆将 “兄” 和 “水”改为 “求、火” 的合文,加“手”成“探” , 表示持火探索。 石鼓文写作 “ ” , 由 “穴、 求、水”组成,侧重探求穴中水的深度,故后另加 “水” 成 “深” 。隶书(汉帛书、《王舍人碑》 )分别写作“ 、  ” 。
3、“疆” 在甲骨文中写作 “ ” 或 “ ” 。 前者是两块相邻的田地, 表示两地之间有疆界。后者加一丈量土地用的 “弓” (古时用弓箭射出的距离计为一个长度单位,如 “一箭之地” ),表示疆界是丈量出来的。金文和小篆1继承了甲骨文的字形, 分别写作“ 、  、 、  、  、  ”。为了进一步强调疆是指土地, 后期在弓下加一 “土”字写作 “ ” , 为小篆2写作 “ ”定型为“弓、土、畺”奠定了基础。金文也有在“彊”旁加“阜” (读fù,指高大的土山)写作“ ”者, 表示疆界也包括山地。 《说文》: “畺, 界也。 ”
注: 一、因丈量土地是用弓射出箭的距离计算,故弓要强有力。所以“彊”也是“强” 的本字。二、甲骨文中有一 “弜(读bì )”字。是强力校正弓型的工具。有学者也释作“强” ,属引申义,非本义。
4、“责”本指强行索取,要求。 《说文》: “责,求也。” 甲骨文写作“ ” ” , 上边是表示荆条的 “束” (刺), 下边是代表货币和财富的 “贝” 。 和起来会意以粗暴的行为索求他人财物。 金文分别写作 “ 、  、  ” ,已经看到渐变的痕迹。 至小篆写作“ ” , 隶书写作“ ” , 完全失去初形。
“绩” 是从 “责” 衍化来的。最初直接以 “责” 代 “绩” ,后为表示“绩” 的本义是用麻或其他纤维搓成绳或线而加“糸” (读mì)成“ 、 ”(绩)。
“积”是积聚,积攒。《说文》: “积,聚也。从禾,责声。”本义是积聚粮食, 所以金文、秦简、小篆均以 “禾” 为形符, 写作“ 、  、  ” 。
5、“亡” 是逃跑,失去。由失引申为死。《说文》 : “亡,逃也。”甲骨文和金文1写作 “ 、  ” , 象人被截去手的形状。 是对奴隶逃亡的惩罚, 失去手也有亡义。金文2和小篆写作“ 、  ” , 已不如甲骨文直观。 有学者据此字形释作“人” 藏于“ ”处。 非初义。 隶书( 《景君碑》 )写作 “ ” 。 完全失去古文字形。
6、“易” 和 “益” 、“溢” 关系紧密。本是交换、给予,使之受益,又因给予使其增溢。 甲骨文写作 “ 、 、  ” 。 其中1-2是将器中水注给另一器中, 是易换、 给予; 3象器中水满外溢, 横看成“ ”形, 与甲骨文的“益” (溢)写作“ ”近似。《说文》称: “易, 蜥蜴……。 ”是假借易音,与易形无关。金文字形多且乱,是秦未统一文字前的普遍现象,主要有“ 、  、 、  ”等。 1-3与甲骨文可对应,4是小篆写作“ ”的基础。隶书(汉《景君碑》 )写作“ ” ,已无形可象。
7、《说文》: “避,回也。”意思是回避、躲避,辞让、避免。甲骨文写作 “ 、  ” , 用 “彳” (读chì, 行的省文, 表示路口、 行走) “  ”(人)和 “ ” (辛, 刑具, 尖刀) , 表示人在刑法面前要避开。 金文写作“ ” , 增加了表示足和走的 “ ” (止) , 强化了走开的字义。 小篆写作 “ ” , 将彳和止合成“辵” (读chuò,即辶, 俗称 “走之” )。 隶书随小篆结构写作“ ” 。
8、纵,放走。
9、“乘” 的本义是登、升。《易·同人》: “乘其墉,弗克攻,吉。”这里的 “乘其墉”就是登上城墙。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 “乘”字,象人两腿叉开登在树上。稍后的金文和 “说文古文”在人的腿上突出两只脚的形状,表示“乘”是脚的动作。小篆在规范篆书笔画时将树枝和人的腿脚连成一体,失去人形。隶书(汉《景君碑》 ) ,以直笔方折改变了篆书的弧笔圆折,彻底脱离了古文字形。
10、拖,手掌承托东西。
二、翻译
关系到了什么地步,就要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一厢情愿的强迫别人升级关系,是很令人厌恶的。同样,手把手教别人,怎么升级关系,也是很令人厌恶的。对方喜好什么,我们就记下来,掌握怎么操作这些事情,以后都顺着他的喜好来行事。对方厌恶什么,我们要避免做出让其厌恶的事,并立为忌讳。所以,圣人是自己在暗观察对方,让对方在明被圣人所观察,圣人根据对方做出的动作,来针对性的设计出合理恰当的对策,来维护利益关系的紧密,这叫故阴道而阳取之。对方越是表现的多,双方的利益关系,才能管理的更好,我们才能更好的驾驭他。不管对方做什么,我们给出的反应,都不会流露出贸美他做了什么事,或者厌恶他做了什么事的表情。故圣人从来不说自己想要什么,不公开自己的利益诉求,不自我暴露,
也不主动表现,不主动要求升级利益关系。
三、理解联系事例
  一阴一阳之谓道,圣人某事在阴,好像自己恰恰就是圣人所说的蠢人。
今日提问:
     昨天的经文讲谋术运用中的正奇公私,今天的经文讲谋术运用中的阴阳关系。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华夏思想总是讲,凡事要阴,让对方无法了解自己的打算,要随顺对方——也可以叫做谦虚谨慎,跟最近几十年的时风很不一样,你认为这是怎么回事?
     强调个性,强调自由,然后把自己卖了都不知道。以前讲天道,顺其自然。现在讲的是人定胜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22: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言。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一、查字正音
1、择,表示观察辨别、拘捕嫌犯。
2、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
3、隐,为逃避俗世的纷扰和贪欲的诱惑而匿居山崖洞穴,开荒生产,自给自足,修行禁欲,持守本心。
4、匿,藏身躲避,不回应。
5、信,许诺,发誓。
6、正,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
7、达,人在大道上通行无阻。
8、语,正式会面并长谈。
9、谷,由多重切分大山的山口所构成的U形狭长低洼地带。
10、诱,用好话吸引孩子,一步步开导孩子。
二、翻译
圣人施展计谋隐而不露,愚人施展计谋公开张扬。有智慧的人成事会很容易,资质愚钝的人成事就比较困难。由此看来,灭亡的事物不会继续存在,危乱的局面难以回到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无为而治,顺应规律是最高明的。智慧要用在常人察觉不到的地方,才能则要用在常人发现不了的地方。智慧和才能的使用要做到隐秘,在使用的时候,如果情况允许就不要公开,选择一些事自己做;如果情况不允许,就选择一些事让他人去做,并且表明这是为了对方。所以,先王之道是隐而不露的,古语有言:“天地的运行,在于高远与深邃;圣人制定谋略,在于隐秘和藏匿。”然而,使用谋略不仅要讲求忠诚、信义、仁慈、义理的原则,还要做到内心中和正道。只有通达了这些道理,才可以与他谈谋略的事。如果能体悟到这些,就可以懂得驱使天下的道理了。

三、理解联系事例
想起来辞职的时候私底下去找人事部的部长,人家说我会办事。之前走的同事私底下就没有找过他。以前总听我弟弟说他们单位找了关系才能办事,我总会反驳大学不一样。
提问
昨天的经文讲述制人与见制于人之间,握权与制命之间的阴阳之道。作为谋术结语,今天讲述华夏道统与谋术的关系,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中正,如何理解和操作?
答: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实事求是的去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3 21: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意理解
游说各种人的策略以及各种具体的计谋,有好的计谋固然很重要,计谋的实施也非常的重要。

心得体会
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意思是,圣人的谋略隐蔽,不露声色;愚人的谋略公开,大肆张扬。圣人和愚人在实施谋略的时候,一阳一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4 22: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 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一、查字正音
1、择,观察辨别、拘捕嫌犯。
2、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
3、决,大水冲裂堤岸。
4、托,用手掌向上用力持举物品。
5、福,生病卧床,居家疗养,亲人忧虑。
6、惑,心乱,不明确。
7、致,走到,到达。
8、疏,表示人员行走、流动。
9、离,鸟儿落入猎人抓捕的网罩。
10、失,手未抓牢而丢落。
二、翻译
为人处世,凡出谋划策决断事物,必是心中有疑难之事。善于决断就会带来福利,不善于决断就会带来祸患。作出决断前要先诱导出对方的实情,行动起来就不会有疑惑和偏颇。为对方决断要对其有利,如果对方不能有利就不会接受,这要借助于奇计的使用。如果决断总体上有利于对方,但暗地里对其有所损害,对方也不会接受,反而会使双方的关系疏远。所以,作出决断而不能使对方获益,甚至使对方遭受祸患,都是决断失误的表现。
三、理解联系事例
在帮助对方做决断的时候,应该说:“你如果这样做就会有什么什么好处”,这种好处往往更能打动人。
提问 :权术权事,谋术谋人。权术指出,善权者,权个听聪智明;谋术指出,善谋人者,谋个同情相亲。因事而谋人,人事两思量,方案成。方案行,计谋不两忠,损益不两全,非祸即福,非福即祸,决策就显得弥足珍贵。今天的经文定义了决术的操作边界——“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决术操作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利益不确定的事情不能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5 21: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机枢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
一、查字正音
1、贼,军人依仗武力威胁,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破坏道统或律法,篡夺政权。
2、蔽,扯下树枝草叶作为伪装加以遮盖隐藏。
3、匿,藏身躲避,不回应。
4、励,竭力磨利工具。
5、言,鼓舌说话。
6、枢,古代建筑中扣住木板门轴两端的臼槽。
7、验,相马师检查、测试马匹。
8、微,老人拄杖缓行。
9、费,解开系扎的贝壳,购物开销。
10、勤,在酷刑下从事苦役。
二、翻译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业,主要有五个途径:有用阳道来感人的;有用阴道来惩治的;有用信义来教化的;有用爱心来庇护的;有用谦洁来净化的。君道是为守常而努力,臣道是为进取而努力;君道无为而以平明为主,臣道有为而以机要为主,所以必须运用这四者小心谨慎进行。于是猜测以前的旧事,以便和未来的新事互相验证,再参考平素的言行,如果一致就能作出决定。
三、理解联系事例
圣人成事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五种,即“阳德”、“阴贼”、“信诚”、“蔽匿”和“平素”。
昨天的经文讲述正确决策的基本原则是有利益流失不做、有杀鸡取卵(对利益基础损害)的不做。今天经文接着讲正确决策的五种情形。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处理这五种“之者”情形的方法论原则是什么?
分清楚“阴”和“阳”的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2: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jing 于 2022-8-16 22:36 编辑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一、查字正音
1、故,人为结束老人垂死而痛苦的生命。
2、阳,山地受光的南坡。
3、贼,小偷,窃取他人财物者。
4、素,原始的,质朴的,简单的。
5、励,深度激发他人的潜力。
6、枢,古代建筑中扣住木板门轴两端的臼槽。
7、施,军旗在柔和的风中旖旎招展。
8、犯,疯狗侵袭、攻击陌生人。
9、患,生病卧床,居家疗养,亲人忧虑。
10、者,古代部落生火煮食,聚众漫谈。
二、翻译
所以,为事情做决断以解决疑难,是做事情的关键。制止动乱决定成败,是很难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自己用筮草和龟甲,决定一些难断之事。
三、理解联系事例
想到了自己把钱三番五次的借给一个朋友,相信对方的承诺。完全没有考虑到方法不兑现承诺的风险。
昨天的经文指出了正确决策的五种情形是:以阳德之、以阴贼之、以信诚之、以蔽匿之、以平素之;其方法论原则是:阳德、一言、二言、以用和微施。今天的经文作为决篇结尾,指出决策的基本任务是决情定疑,决策的重要性在于万事之基,以及天下危乱时的处理。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用蓍龟者,以自决也,怎么理解其中的道理?
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9 05:57 , Processed in 1.085731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