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2-6-19 22:21 编辑
20220619 第一天 查字(每天不少于10字)、正音、背诵、原文抄写、翻译、理解联想事例。 反应第二 第一天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一、 原文抄写 二、查字正音 反:“反”是“扳”的本字。反,甲骨文 ( 厂,石崖) ( 又,抓),表示攀岩、攀崖。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 加“彳” (行进),强调攀岩登山的含义。籀文 、篆文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攀岩翻山。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当“反”的本义消失后,再加“手”另造“扳”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反,覆也。从又,厂反形。,古文反。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反,翻转手掌。字形采用“又、厂”会义,“厂”像手掌翻转的样子。,这是古文写法的“反”。
应: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迁徙飞行时能息息相通、善于配合的大型候鸟天鹅。應,篆文 ( 疑为“雁”的变形,息息相通、善于配合的候鸟) ( 心,意念),表示像大雁一样意念相通。 造字本义:动词,彼此存在息息相通的共鸣,能默契地彼此配合,彼此影响。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雁”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应” ,依据狂草字形 对正体楷书字形进行整体简化,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雁” 简写成“广”加三点的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 简化成一横 。光影的折射为“映”,强调客观性;对某一事物的反响为“应”,强调主观性。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應,當也。从心,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应,当,该。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观:“雚”是“觀”的本字。雚,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长着两只大眼 的大鸟 ,两只大眼 之上是夸张醒目的眉羽 ,整个字形像类似猫头鹰的大眼睛猛禽。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当“雚”的“大眼睛猛禽瞪大眼睛察看”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見” 另造“觀”代替,强调猛禽夸张的大眼“无所不见”的洞察力。 造字本义:动词,猫头鹰瞪大锐利的眼睛警觉察看。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观”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雚” 简写成“又”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見” 简写成“见”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觀,諦視也。从見,雚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观,审谛察看。字形采用“见”作边旁,采用“雚”作声旁。
往:“㞷”是“往”的本字。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贤明之君。往,甲骨文 ( 之,前行、投奔) ( 王,贤君),表示投奔贤君。有的甲骨文 将“王” 写成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 简写成类似“屮”形的 。有的金文 将“王” 写成 。当“㞷”成为单纯字件后,金文 再加“彳” (前行)另造“往”代替,表示朝某地“前行投奔”。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一心一意投奔贤明之君,归附安乐之国。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由“止” 与“王” 合写的“㞷” 简写成“主” 。古籍多以“往”代替“㞷”。时间逝去为“往”;远古时代为“昔”。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往,之也。从彳,㞷聲。迬,古文从辵。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往,去,到……去。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㞷”作声旁。迬,古文字形采用“辵”作边旁。
复:“复”是“復”的本字。复,甲骨文 ( 南北两端各有瓮城的城邑) ( 夂,倒写的“止”,行走),表示往返于城门。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带瓮城的城邑 写成 ,并用“人” 代替“夂” 。篆文 综合甲骨文字形与金文字形,将甲骨文字形的城邑 简写成表示两个瓮城的“吕”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夂”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一点一横的 。造字本义:动词,往返于城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瓮城“吕” 简化成“日” ,将篆文字形中的“夂” 写成 。当“复”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加“彳” (行,走动)另造“復”代替,强调“行走往返”的含义。古籍多以“復”代替“复”。《汉字简化方案》用“复”代替“復”,并用“复”(復)合并代替“複”。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复,行故道也。从夊,畗省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复,走回头的老路。字形采用“夊”作边旁,采用省略“田”的“畗”字作声旁。
验: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檢”的省略,表示查对、核实。驗,篆文 ( 馬,力畜) ( 即“檢”,核查),表示相马师检测马匹。 造字本义:动词,相马师检查、测试马匹。隶书 将篆文“马” 的四足写成“四点底”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馬”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僉”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验”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馬” 简化成“马”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僉” 简化成“佥”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驗,馬名。从馬,僉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验,一种马的名称。字形采用“马”作边旁,“佥”作声旁。
俱:“具”是“俱”的本字。具,甲骨文 ( 双手,持举) ( 鼎,既是祭器也是高级饮食器皿),表示为招待客人拿出高级饮食器皿。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貝” 。篆文 又误将金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目” 。 造字本义:动词,拿出高贵的饮食器皿铜鼎来宴请佳宾,意即准备齐全,招待贵宾。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具”的常用动词含义引申为“持有、拥有”后,篆文 再加“人”另造“俱”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俱,偕也。从人,具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俱,共同,一起。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具”作声旁。
生:生,甲骨文 是指事字,在草叶 (屮)下面加一横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 ,表示新芽破土而出。有的甲骨文 用“土” 代替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 ,成为会义字: ( 屮,新芽) ( 土,地面),表示地面上有新芽冒出。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草木破土萌发。隶书 将篆文上部的“屮” 简化成 ,失去植物嫩叶萌发 的形象。古籍常假借“生”代替“性”。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屬皆从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生,发育进展。象草从泥土上长出。所有与生相关的字,都采用“生”作边旁。
理: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裏”的省略,表示内部。理,篆文 ( 王,玉) ( 里,即“裏”的省略,内部),表示玉石内部的纹路。 造字本义:名词,玉石内部奇妙天成的绚丽纹案。隶化后楷书 继承篆文字形。古籍常“道理”并称,词义偏指“理”:“道”指宇宙规律、自然生灭之源,道是至理、大理、公理,也就是说,道有宏阔永恒的抽象一面,须心胸开阔、谦卑至诚方可领悟;“理”指从生活经验中整理总结出来的秩序,原则性处世方案,理是小道,是符合环境、具体而微的有形之道,也可以说,理有场景化的具体性,只要积累一定世俗常识便可遵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理,治玉也。从玉,里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理,加工玉石。字形采用“玉”作边旁,采用“里”作声旁。
意: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响。意,金文 ( 音,声) ( 心,情感),表示所传达的心声。有的金文 写成“音” (声)、“曰” (说)混合重叠的结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心声,心念,心志。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意”为心念,即兴而多变,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理性化的心念,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义”,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的结合。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意,心志。用心考察他人的言语就知道他人的志向。字形采用“心、音”会义。
察:察,篆文 ( 宀,庙宇) ( 祭,祭祀),表示在庙宇进行的祭祀活动。 造字本义:动词,审视、细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祭”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察,覆也。一说“复审也”。从宀、祭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察,屋檐向下覆盖。另一种说法是“反复审视”。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祭”作声旁。
三、翻译 古代化育万物的圣人,都是与至道共同存在的。圣人处事都是从事物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思考的。返回去可以看到以往,覆过来可以看到未来;返回去可以看到古代,覆过来可以看到现在;运用“反”可以知道对方,运用“覆”可以了解自己。动和静、虚和实的道理,如果与今天不相符合的,就返回到古代来寻求答案。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运用“反”而得到“覆”,这是圣人教导我们的,我们每个人不能不详加考察。 四、理解联想事例 反应说的是通过对方说的话来获悉他的真实想法的道术,是捭阖的下一步操作。道寂寥空虚,无形却能生万物化万物。突然有一个感觉,这个摸不着看不见,但却是真实的存在的,这个真实是那么的清晰明了。 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一件事情过后都喜欢在心里琢磨,在心里把事情重新演一遍,把一些转折点挑出来,自己这样做所以得目前的结果,那如果用另外一种方法又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可用的方法有几种,下次再出现类似或者同样的事情我要自私来操作,这样自己就可以获得一个经验。好像自己在做这个经验总结的时候少了一个事物本身的变化,客观存在的变化,而都是自己加以处理的变化。所以有时事物的发展会跟自己预想的方向出现偏差。缺少了对万事万物皆有必然之理和必由之因的知。 理解反复时看到本源就想到了元心理那个家,感知觉的操作就是为了找到家,那个家是复?感知觉的操作过程这个回家的过程跟这个反是一样的? 反:沿着时间轴逆行,寻找根因,回到本初的这个操作是反。感知觉练习这个找到回家的路的是不是一样的操作?还要磨磨。 复:找到根因和本源那个地方,明白了主宰事物终始与变化的那个本质。回到了感知觉的那个元心理的元,回到了那个家。 五、背诵 已经提交微盘 六、今天的提问: 提问:本篇讲述怎么从对方说的话中,听出真实想法的捭阖之术。今天的经文,讲述在认识中如何处理现象和本质。今天的问题是:什么是反?什么是复?什么是“事有反而得复”?。 反:沿着时间轴逆行,寻找根因,回到本初的这个操作是反。感知觉练习这个找到回家的路的是不是一样的操作?还要磨磨。 复:找到根因和本源那个地方,明白了主宰事物终始与变化的那个本质。回到了感知觉的那个元心理的元,回到了那个家。 事有反而得复:事物出现新的变化的时候,圣人已经建立的认知系统和控制系统无法应对新的情况新的变化时,(不合于今),根据目前出现的新展现出来的现象进行返本溯源的反复之术的操作,重新找出新变化的动因。无论事物怎么变化都能掌握和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