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吕丽芳

吕丽芳的《韩非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8 13: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2-4-30 22:19 编辑

第十六周:

本周任务:显学、忠孝、人主、饬令、心度、制分

查字:无。

第一部分:翻译、朗读
一、显学
1、翻译:
  世上最出名的学派是儒家和墨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丘,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翟。自从孔子死后,有子张儒学,有子思儒学,有颜氏儒学,有孟氏儒学,有漆雕氏儒学,有仲良氏儒学,有孙氏儒学,有乐正氏儒学。自从墨子死后,有相里氏墨学,有相夫氏墨学,有邓陵氏墨学。所以孔子、墨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墨家分为三派,他们对孔、墨学说的取舍相互矛盾,各有不同,却都称是得了孔、墨的真传,孔、墨两人不能复活,叫谁来判断社会上这些学派的真假呢?孔子、墨子全都称道尧、舜,但他们的取舍又大不相同,却都自称得到了真正的尧舜之道。尧和舜不能复活,该叫谁来判定儒、墨两家的真假呢?自儒家所称道的殷周之际到现在七百多年,自墨家所推祟的虞夏之际到现在两干多年,就已经不能判断儒、墨所讲的是否真实了;现在还要去考察三千多年前尧舜的思想,想来更是无法确定的吧!不用事实加以检验就对事物作出判断,那就是愚蠢;不能正确判断就引为根据,那就是欺骗。所以,公开宣称依据先王之道,武断地肯定尧舜的一切,不是愚蠢,就是欺骗。对于这种愚蠢欺骗的学说,杂乱矛盾的行为,明君是不能接受的。

  墨家的葬礼主张,冬天死就穿冬天的衣服,夏天死就穿夏天的衣服;只要三寸厚的桐木棺材,守丧三个月就行了,当今君主认为这是节俭,很尊崇他们。儒家主张倾家荡产地大办葬礼,守丧需经三年,要悲痛到身体受损伤、扶杖而行的程度,当今君主认为这是尽孝,很尊崇他们。要是赞成墨子的节俭,那就应该反对孔子的奢侈;要是赞成孔子的尽孝,那就应该反对墨子的暴戾。现在是尽孝和暴戾、奢侈和节俭同时存在于儒、墨两家的学说之中,而君主却都要加以尊礼。漆雕氏的主张是脸上不露出屈服顺从的表情,眼里不显出怯懦逃避的神色;自己错了,即使对奴仆也要避让;自己做得对,即使对于诸侯也敢于抗争。当今君主认为这是为人耿直而加以尊礼。宋荣子的主张则是完全不要斗争,绝对不要报仇,坐进监狱不感羞愧,被人欺侮不觉耻辱。当今君主认为这是为人能宽恕而加以尊崇。要是赞成漆雕氏的为人耿直,那就应该反对宋荣子的为人随和;要是赞成宋荣子的宽容,那就应该反对漆雕氏的凶暴。现在是宽容与耿直、随和与凶暴同时存在于这两个人的主张中,而君主对他们都要加以尊礼。显然属于愚蠢骗人的学说、杂乱相反的论争,而君主却都要听信不疑;结果世上的人,说话没有一定标准,办事没有固定主张。要知道,冰和炭是不能长久放在同一个器皿中,寒冷和暑热不能同时到来,杂乱相反的学说不能兼收并蓄而治理好国家。现在君主对于那种杂乱、荒谬和矛盾百出的言行全都听信,怎么能不造成混乱呢?听话、行事这个样子,君主在治理民众方面也就必然如此了。

  如今的学者一谈起国家治理问题。总是说:“给贫穷的人一些土地,以充实他们匮乏的资财。”现在情况是,和别人的条件差不多,没有碰上丰年,没有额外收入的利益,但有的人独能做到自给自足;这不是由于勤劳,就是由于节俭的缘故。和别人的条件差不多,不存在荒年、大病、横祸、犯罪等问题,却独有他陷入贫穷;这不是由于奢侈,就是由于懒惰的缘故。奢侈和懒惰的人会贫穷,而勤劳和节俭的人能富足。现在君主向富足的人家征收财物去散给贫穷的人家,这是夺来勤俭节约者的财物而送给奢侈懒惰的人;这样还想督促民众努力耕作,省吃俭用,就根本办不到了。

  假定这里有个人,坚决不进入危险地区,不参军打仗,不愿拿天下的大利来换自己小腿上的一根毫毛;当代君主一定会进而优待他,看重他的见识,赞扬他的行为,认为是轻视财物爱惜生命的人。君主所以把良田和宽大的住宅拿出来作为赏赐,设置官爵和俸禄,为的就是换取民众去拼死效命;现在君主既然尊重那些轻视财物爱惜生命的人,再想要求民众出生入死为国事作出牺牲,就根本不可能了。收藏书册,讲究辩说,聚徒讲学,从事文章学术事业来高谈阔论进行游说;对于这些人,当代君主一定会进而优待他。说什么“尊敬贤士是先王的制度”。官吏们征税的对象是种田的人,而君主供养的却是那些著书立说的学士。对于种田的人征收重税,对于学士却给予厚赏,这样,再想督责民众努力耕作而少说空话,是根本不可能的。讲求气节,标榜高明,坚持操守而不容侵犯,听到怨恨自己的话,马上拔剑而起;对于这样的人。当代君主一定会礼遇他,以为这是爱惜自我的人。对战场广杀敌意功的人不予奖赏,对那些逞勇报私仇的人反要使之尊贵,这样要想求得民众奋勇杀敌而不去私斗,是根本不可能的。国家太平时供养儒生和侠客,危难到来时用战士打仗。所供养的人不是所要用的人,所要用的人不是所供养的人,这就是发生祸乱的原因。再说,君主在听取一种学说的时候,如果认为是对的,就应该正式向官府公布,并任用倡导的人。如果认为是错误的,就应该驱逐他们,并制止他们的言论。现在是。认为正确的,却不在官府予以公布;认为错误的,又不从根本上加以禁止。对的不采纳,错的不禁止,这是导致国家混乱和灭亡的做法。

  澹台子羽有着君子的仪表,孔子信以为真君子,就收他为徒;同他相处时间长了,却发现他的品行和他的容貌很不相称。宰予说起话来非常文雅,孔子相信他是真文雅。就收他为徒5同他相处时间一长,却发现他的智力远不及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按照容貌取人吧,在于羽身上行不通;按照言谈取人吧,在宰予身上行不通。”看来,即使凭借孔子那样的聪明,也还有看人失实的结论。现在流行起来的巧辩大大超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听起话来又比孔子还要眩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这怎么能不出差错呢?因此,魏国听信孟卯的花言巧语,结果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败;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结果造成了长平之战的大祸。这两件事,都是任用能说会道的人而铸成了大错。如果炼铜造剑时只看所掺的锡和火色,就是欧冶也不能断定剑的好坏;可是用这把剑到水上砍死鸽雁,在陆上劈杀驹马,那么,就是臧获也不会把剑的利钝搞错。如果只是打开马口看牙齿,以及观察外形,就是伯乐也不能判断马的好坏;可是让马套上车,看马究竟能跑多远。就是臧获也不会把马的优劣搞错。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相貌、服饰。只听他说话议论,就是孔子也不能断定这个人能力怎样;可是在官职上一试验,用办事成效一考察,就是庸人也不会怀疑他是愚蠢还是聪明了。所以,明着手下的官吏。宰相‘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个挑选出来的。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鼓励;不断地升官晋级,那么。官职越高他们就越能办事。高官厚禄,公务大治,是称王天下的正道。

  拥有巨石千里,不能算富有;拥有俑人百万,不能算强大。石头不是不大,俑人数目也不是不多,但不能说是富强的原凶:在丁巨石上不能生产粮食,而佣人不能用来抗击敌人。现在经商谋官和凭技艺牟利的人都是不靠种田吃饭的,这样土地得不到耕种。和巨石毫无二致。儒生和游侠没有军功,却得以显贵和出名,那就是使不动的人,和俑人的作用一样。现在只知道把巨石和俑人看成祸害。却不知道经商谋官和儒生游侠也是有地不垦、不能使用,同样是个祸害,那就是不懂得据事类推的人了。

  因此,实力抗衡的别国君主尽管喜欢我们的仁义,我们却并不能叫他进贡称臣;关内侯虽然反对我们的行为,我们却肯定能让他拿着礼物来朝拜。可见力量大就有人来朝拜。力量小就得去朝拜别人,所以明君务求发展实力。在严厉的家庭中不会有强悍不驯的奴仆。在慈母的娇惯下却会出败家子。我由此得知威严和权势能够禁暴,而道德再好也不足以制止混乱。

  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觉为自己办事的善行,要的是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们自觉地为自己办事的善行,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定要依靠自然挺直的箭杆。几千年也造不出箭来;定要依靠自然长成的圆木,几万年也造不成车轮。自然长成的直杆和圆木,既然千年万载也没有一个,那为什么大家还都能有车坐、还都能射箭打猎呢?因为应用了加上木材的工具和方法。虽然也有不经过加工就自然合用的直杆和圆木,但好工匠是不看重的。为什么呢?因为要坐车的不是一个人,射箭打猎也不是只发一箭。虽然也有不靠赏罚就能自行去做好事的人,但明君是不看重的。为什么呢?因为国法不可丧失,而所要统治的也不是一个人。所以有办法的君主,不随和偶然的天生善行,而推行必然的政治措施。

  如果对别人说:“我让你一定又聪明又长寿。”那么。大家肯定会认为这是说谎骗人。因为一个人的智力,是先天造成的;一个人的寿限,是命里注定的。这种天性和命定的东西,不是能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用人家不能做到的事去讨好人家。所以大家才说他说谎骗人。向人家说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这便是奉承,而奉承是一种本性。用仁义教人,就跟用智力和寿命取悦别人一样,实行法治的君主是不能接受的。光是称赞毛啬、西施的美丽,并不能使自己变得好看;用脂泽粉黛化妆—番,就能比原来漂亮几倍。空谈先王的仁义,对于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彰明自己国家的法度,在国内坚决实行赏罚,也就如同能使国家富强起来的脂泽粉黛。所以明君急切地追求有效的手段,而不去理睬虚妄的颂扬,所以不讲什么仁义道德。

  如今的巫祝为人祈祷时总是说:“愿你长生千秋,万寿无疆!”这种千秋万岁的声音在耳边喋喋不休,可是使人多活一天的应验也没有;这就是人们看不起巫视的原因。现在世上的儒家游说君主时,不谈现在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反而说一些过去治理国家取得的功绩;不去考察官府法令这样的事务,不了解奸诈邪恶的实情,却都去称道上古流传的美谈和先王就的功业。儒家侈谈什么:“要是听从我的主张,就可以称王称霸。”这就是游说者中的巫视,实行法治的君主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明君办实事,去无用,不空谈什么仁义道德,也不听信学者的言论。

  现在,不懂得治理国家的人一定会说:“要得民心。”如果得民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那么伊尹、管仲就没有用处了,只要听任民众就一了百了了。民众的认识就像婴儿的心智一样,是不能信从的。婴儿不剃头就会肚痛,不剖疮就逐渐加重;而要给婴儿剃头和剖疮,必须由一个人抱着,由慈母给他处理;即使这样他还会哭喊不止,因为婴儿并不知道给他吃点小苦会带来大的好处。如今君主加紧督促开荒种田,为的是增加民众的收入,却被认为太残酷;制定刑法,加重惩罚,为的是禁止奸邪,却被认为太严厉;征收钱粮的赋税,为的是把它们用于救济灾荒、供养军队,却被认为太贪婪;使国内民众必须知道披甲上阵,而不准私自免除兵役,为的是征服敌人,却被认为太凶狠。上述四项措施,本是为了治国安民,可是民众却不欢迎。君主所以要寻求圣明通达的人,就是因为民众的认识是不能信从和作为标准。当初大禹疏通江河。而民众却用瓦石去填塞;子产提倡开荒种桑,而郑国民众却要责骂。大禹使天下人获得利益,子产使郑国得以保全,但都受到人们的诽谤,可见民众的认识显然是靠不住的。所以选拔人才时希图得到贤人智士,治理国家时指望顺应民众心理,都是造成混乱的根源,是不可能用来治理好国家的。

2、朗读已传微盘

二、忠孝:
1、翻译:
  天下的人都认为孝悌忠顺之道是正确的,却没有什么人知道进一步对孝悌忠顺之道加以认真考察,然后再去慎重实行,因此天下混乱。都认为尧舜之道正确而加以效法,因此才发生杀死君主、背叛父亲的事情。尧、舜、汤、武或许正是违反君臣之间道义、扰乱后世教令的人物。尧本来是君主,却把自己的臣子推尊为君主;舜本来是臣子,却把自己的君主贬为臣子;商汤、周武作为臣子却杀死自己的君主,还宰割了君主的尸体。对此,天下的,人却都加以称赞,这就是天下至今不能得到治理的原因所在。所谓明君,应该是能够控制臣子的人;所谓贤臣,应该是能够彰明法律、治好官务来拥戴君主的人。现在情形则是,尧自以为明智,却不能对舜加以控制;舜自以为贤能,却不能对尧尽心拥戴;商汤、周武自以为仗义,却杀了自己的君主。这就是自称为明君的却常常失位,而自称为贤臣的却常常篡权的情形。所以直到现在还有做儿子的夺取父亲家业、做臣子的夺取君主权力的事情发生。照此看来,父亲把家业让给儿子,君主把王位让给臣下,绝不是什么确定名位统一教令的正确途径。我听说:“臣子服事君主,儿子服事父亲,妻子服事丈夫,这三种秩序理顺以后,天下就能得到治理;如果违背了这三种秩序,天下就会混乱。”这是天下的正常法则,就是明君、贤臣也不能变更。既然这样,那么即使君主不够贤明,臣子也不敢侵犯。现在尊尚贤人、任用智者没有一定之规,是悖逆之道,一般人却总认为治国之道。正因如此,在齐国田氏得以夺取吕氏政权,在宋国戴氏得以夺取子氏政权。这些人都是有才能又有智慧的人,哪里是既愚蠢又不贤的人呢?由此看来,废弃常道去尊尚贤人就会发生混乱,舍弃法制而任用智者就会产生危险。所以说:要尊尚法制而不能尊尚贤人。

  古代记载说,舜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说:“在那种时候,真危险啊,天下危险之极!对于道德高尚的人来说,父亲的确不能再把舜当儿子看待,而君主诚然不该再把瞽瞍当臣子看待。”我认为,孔子本就不懂什么孝悌忠顺之道。照他的说法来看,难道道德高尚的人,在朝廷就不能做君主的臣子,到家来就不能做父亲的儿子吗?做父亲的之所以希望有贤惠的儿子,是因为家人贫穷时他能使家人富足,父亲痛苦时他能使父亲高兴。做君主的之所以希望有贤能的臣下,是因为国家混乱时他能够加以治理,君主卑下时他能够加以尊祟。如有了贤子却不管父亲,那么父亲居家够痛苦的;现在情形是:有了贤臣却不管君主,那么君主权位也够危险的。既然如此,那么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恰好成为祸害罢了,哪里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所谓忠臣,应该不使君主处于危境;所谓孝子,应该不对亲人进行反叛。现在情形是,舜靠着贤能夺取了君主的国家,而商汤、周武靠着道义放逐、杀害了他们各自的君主;他们都是因为贤能而危害君主的人,天下却进而赋予他们以贤能的名声。古代刚烈的人士,进不臣服君主,退不治家养亲;他们也就是进则反对君主、退则反对亲长的人。进一层说,进不向君主称臣,退又不治家养亲,就是扰乱社会、断子绝孙的行径。因此,既要称颂尧、舜、汤、武贤能,又要肯定刚烈的人士,就成了扰乱天下的手段。瞽瞍是舜的父亲,却被舜流放了;象是舜的弟弟,却被舜杀死了。舜流放父亲、杀害弟弟,不能称为仁;把君主的两个女儿娶来做妻子,从而取得天下,不能称为义;仁、义全然没有,不能称为明智。《诗经》上说:“普天之下的土地没有不是君主的,四海之内的人们没有不是君主臣民的。”假使真像《诗经》上说的那样,舜倒会上朝把君主当臣子,回家把父亲当臣下,把母亲当奴婢,把君主的两个女儿娶做妻子:所以,刚烈人士的行为是:对内不为家庭着想,扰乱社会,断绝后代;在外跟君主作对,即使尸骨腐烂,散在野地,流入河谷,也不怕赴场蹈火。如果让天下的人都仿效他们,这就会造成天下到处出现死人的事,而大家都不怕早死。他们都是置社会于不顾而不想把它治理好的人。社会上称道的烈士是这样的人,他们脱离众人,自行其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倡清心寡欲的学说,研究飘忽不定的言辞。我认为,清心寡欲是毫无用处的说教,飘忽不定是无视法制的谬论。对于这种无视法治的谬论和毫无用处的说教,天下的人却认为是明察。我认为,人生在世一定要事君养亲,而要事君养亲就不能是清心寡欲;治理民众一定要提倡忠诚、守法的言论,要提倡忠诚、守法的言论,就不能是飘忽不定。飘忽不定的言辞,清心寡欲的学说,都是天下的骗术。孝子侍奉父亲,不是为了争夺父亲的事业;忠臣侍奉君主,不是为了篡夺君主的国家。如果做儿子的常常称赞别人的父亲,说什么:“某人的父亲,起早睡晚,努力发财致富用来养活子孙奴婢。”这就等于是在诽谤自己的父亲了。做臣子的常常称颂先王德厚,并表示倾慕,这就等于是在诽谤自己的君主了。做儿子的非议父亲,人们懂得把他叫做不孝;而做臣子的非议君主,天下人却都去称赞,这就是天下混乱的根源。所以,做臣子的不称颂尧舜的贤德,不赞美商汤周武的功劳,不谈论刚烈人士的清高,而努力维护法令,专心一意地侍奉君主,才是真正的忠臣。

  古代的民众勤勉而愚蠢,因此可以用虚名来骗取。现在的民众奸诈而聪颖,总想自己有所作为,不肯听从君主命令。君主一定要用赏赐的办法加以劝勉,然后才能使他们进取;同时又要用刑罚的办法加以恫吓,然后才能使他们不敢后退。而世上的人却都说:“许由把统治天下的权力都推掉了,说明赏赐不足以勉励;盗跃触犯刑律而奔赴危难,说明惩罚不足以禁止。”我认为:没有天下而不把天下当作一回事的,许由就属于这号人;已有天下而不把天下当作一回事的,尧舜就属于这号人。败坏廉洁去谋求财富,触犯刑律去追求私利,不顾个人死活的,盗跖就属于这号人。这些都是危险的行为。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方式是不能把这些作为标准的。统治措施是针对一般情况的,政治方式是指导正常行为的;危险的行为和微妙的言论,都是治理社会的大害。天下那些极端廉直的人士,是不可以用赏赐来劝勉的;天下那些极端凶恶的人,是不可以用刑罚来禁止的。但是,如果因为有极端廉直的人存在就不设立奖赏,因为有极端凶恶的人存在就不设立刑罚,那也就把治理国家和使用民众的准则丢掉了。

  因而社会上许多人不谈国法而谈纵横。那些讲合纵的国家说:“只要合纵成功,就一定可以称霸。”而讲连横的国家却说:“只要连横成功,就一定可以称王。”山东六国大谈纵横不曾有一天停下来过,然而并没有成就功名和称王称霸;因为凭着空话是不能达到大治的。当君王的能独断专行才称得上王,所以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不致力于纵横捭阖的方略就能匡正天下,春秋五霸不搞纵横捭阖的方略就能明察天下,他们不过是在治理好内政的基础上来自如地制定对外政策罢了。

2、朗读已传微盘


三、人主:
1、翻译:
  君主之所以会遇到身危国死的情况,是因为大臣过分显贵,近侍过分逞威。所谓显贵,就是无视法令而独断专行,掌握国家大权来谋取私利。所谓逞威,就是独揽权势而为所欲为。对这两种人,不能不加以明察。马之所以能负重拉车达到远方,凭的是肌肉力量。大、中国家的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天下讨伐诸侯,凭的是威势;威势也就是君主的筋骨。如今大臣得势,亲信擅权,即是君主失去了威力;君主失去威力而仍能保有国家的,一千个人中也没有一个。虎豹之所以能胜人以及擒拿其他各种野兽,靠的是它的尖爪利牙,假使去掉尖爪利牙,人就一定能制服它了。现在,权势就是君主的尖爪利牙,要是统治别人而丢失权势,便同虎豹去掉尖爪利牙一样。宋桓公把他的“爪牙”丢给了子罕,齐简公把他的“爪牙”丢给了田常,又没有早早夺回来,最终导致身死国亡。现在不懂得法术的君主都明知宋桓公、齐简公有过错,却不能觉察他们失误的根源,是不懂得君主失去权势跟虎豹失去爪牙两事相类。

  况且,法术之士与当权大臣是互不相容的。何以证明?君主如能任用法术之士,大臣就不能专制独断,近侍也不敢卖弄威势;大臣和近侍的权势消除后,君主的治国原则就得以体现。现在却不这样。那些当权大臣掌握权柄、把持政务来营求私利,左右亲信结成朋党、紧密勾结来挟制关系疏远的人,那么法术之士何时能得到选拔任用,君主何时能加以论断裁决?所以,法术主张不一定被采用,又与权臣势不两立,主张法术的人怎能没有危险?所以,做君主的如果不能排除大臣的议论,摒弃左右的诬告,独自作出符合原则的判断,那么法术之士哪能冒死亡的危险而向君主进说呢?这是国家得不到治理的症结所在。英明的君主,按照功劳封爵赏禄,衡量才能进官任事。选拔的人必定有好的品德;任用的人必定有优秀才干,贤能的人得以进用,私门的请托就行不通了。有功劳的人得到优厚的俸禄,有能力的人处在重要职位上,那么寄养在私门的侠士怎么能不抛掉私勇而去奋力抵抗敌人,靠游说谋官的人又怎么能不离开私门而务求保持高风亮节呢?这就是聚集贤能人才而离散私门党徒的途径。现在的情形是:君主近侍不一定有智慧;而君主对于某人,有时欣赏他的智慧而听取了他的意见,回头又同近侍谈论来者的言论。听信近侍的话,却不先衡量一下他的智力水平,这就成了同愚蠢的人论定有智慧的人。当权的人不一定贤良;而君主对于某人,有时欣赏他的贤良而加以礼遇,回头又同当权的人论定来者的品行。听信当权者的话,而不用贤良的人,这就成了同无德无才的人论定有德有才的人。所以有智慧的人,其主张倒要由愚蠢的人来决断;有德有才的人,其品行倒要由无德无才的人来衡量。这样一来,品德好、有智慧的人便没有机会得到任用,而君主的眼睛就被蒙住了。过去关龙逢劝说夏桀,结果四肢都被肢解了;王子比干劝谏商封,结果心脏都被剖开了;伍子胥忠诚吴王夫差,结果死于属楼剑下。这三个人,做臣子不是不忠,建议不是不恰当,但是最终不免于死亡的祸患,原因就在君主不明察贤士和智者的主张,而受蠢才和恶人的蒙蔽。现在,君主如果不肯任用法术之士,而要听从没有智慧、没有德才的臣子的话,那么品德好、智慧高的法术之士,谁还敢冒着关龙逄、比干、伍子胥三个人那样的危险,去进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呢?这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2、朗读已传微盘


四、饬令
1、翻译:
  整饬法令,法令就不会随意改变;法令公正,官吏就没有奸邪的行为。法令既经确定,就不要因为善良言论来损害法令。按功劳来任用,民众就会祟尚空谈。执行法令,实行乡里断案制度。以五个乡里为断案单位的国家,能够称王天下;以九个乡里为断案单位的国家,能够强盛起来;而案子得不到及时处理的国家就会削弱。

  要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用赏赐来鼓励作战,实行厚禄制度,注意政治策略。巡查都邑中的违法行为,都邑中就没有违法买卖。物品繁多,从事工商业的人多,农事就荒废了,奸邪势盛,国家就必定会被削弱。民众有了余粮,就让他们用粮食捐取官爵;官爵的取得一定要凭自己的力量,农事就不会懈怠了。三寸长的竹管如果没有底子,是无法装满的;授给官爵和俸禄如果不根据功劳,也像没有底的管子。国家根据功劳授予官和爵,这叫做用成绩来集中智谋,用威势来鼓励勇敢作战,这样的国家是无敌的。国家根据功劳授予官和爵,治理国家就省事了,空话就被杜绝了,这叫做以简明法治排除繁琐人治,以法律条文排除无用言论,因为是按功劳授予官爵的。正因如此,国家就实力雄厚,天下就没有谁能够侵犯它。出兵一定有所攻取。攻取以后一定能够长期占有;按兵不动的话,国家就一定会富强。朝廷上的政事,小的方面也不准诽谤,只有立功才能取得官爵。朝廷中即使有人说坏话,也不能干扰这种做法。这叫做用法术治国。国家凭实力进攻敌人,出分力可取得十分的成果;凭空话进攻敌人,出一份力反而会遭到百分的损失。国家崇尚实力,这叫做从难处着眼准备进攻;国家崇尚空谈,这叫做从易处着眼准备进攻。

  加重刑罚,减少赏赐,这是君主爱护臣民,臣民就会拼死立功求赏;加重赏赐,减轻刑罚,这是君主不爱护臣民,臣民就不会拼死去争取奖赏。赏赐的出于君主一个人,这个国家就天下无敌;赏赐的来源一分为二,军队就只有一半听君主任用;赏赐出于十个地方,民众就不会守护自己的君主了。用严厉的刑罚促使民众明白取舍,用大的法制驱使人们为国家尽力,对君主就有利。执行刑罚的时候,对轻罪要重罚,这样人们对于轻罪就不敢在犯了,重罪吏不敢碰。这叫做“以刑除刑”。要是对重罪用轻刑的话,刑罚轻了,犯法的事就容易发生。这叫做“以刑招刑”,而这样的国家必致削弱。

2、朗读已传微盘



五、心度
1、翻译:
  圣人治理民众,是从根本上考虑问题的,并不以满足民众欲望为转移,他只希望给民众带来实际利益罢了。所以当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的时候,并不是憎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刑罚严峻,民众就安宁;赏赐太滥,奸邪就滋生。所以治理起民众来。刑罚严峻是国家太平的首务,赏赐太滥是国家混乱的根源。民众的本性是喜欢赏赐而不喜欢刑罚。所以明君治理国家时,明定奖赏、民众就努力立功;刑罚严厉,民众就服从法令。民众努力立功,政府的事务就不受侵扰;民众服从令,奸邪就无从产生。所以治理民众,要把奸邪禁止在尚未发生之时;用兵作战.要使一切服从打仗的要求深入民心。禁令能先治本的才有效,用兵能服民心的才能服,圣人治理民众,因为先治本,所以能强大;因为先服心,所以能取胜。国家大事要争先恐后而统一民心,专行公务来杜绝私欲,奖赏告奸、奸邪就不会产生,明定法度、政务就不会烦乱。能做到这四点的。国家就强盛;不能做到这四点的,国家就衰弱。国家之所以强大,靠的是政治措施;君主之所以尊贵。靠的是权力。所以,明君有权力和政治措施。昏君也有权力和政治措施,结果渐显不同,是因为各自确立的原则有别。所以明君掌握权势而地位尊贵,统一政纲而国家太平。所以,法令是称五天下的根本,刑罚是爱护民众的根本。

  民众的本性是好逸恶劳。安逸,事业就会荒废。荒废了,政事就无法治理好。治理不好就要混乱;如果赏罚无法在全国实行,国家事业就必定得不到发展。所以想要建立大功而难于吸引民众力量,大功是不可能期望成就的;想要搞好法治却难于改变旧俗,民众必然混乱而不期望把国家治理好。所以治理民众没有一成不变的常规,只有法度才是治世的法宝。法度顺应时代变化就能治理国家,统治方式适合社会情况就能收到成效。所以,民众质朴的话。只要用褒贬进行控制就可以治理好;社会开化的话,只有用刑罚加以束缚才能使人驯服。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智能普遍提高而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变更。

  能在农耕方面充分发挥力量的社会就富裕,能在战争领域充分调动力量的国家就强盛,而富强得以持续发展的,就可以称王天下。所以称王天下的途在于开创什么,阻止什么;能够阻止奸邪行为的,必能称王天下。所以称王天下的方略不是依靠外部不乱。而是依靠自身的不可扰乱。指望外部不乱而立国治民,国家就会削弱;指望自身的不可扰乱而推行法治,国家才能兴盛。所以贤明君主治理国家时,立足干不可扰乱的方略。民众以爵位为尊贵,君主权势就重。所以赏赐有功的人,把爵位赐给胜任的人。坏人就无可乘之机。专心发展实力的国家,爵位就会贵重起来;爵位贵重起来,君主就会受到尊敬;君主受到尊敬,就一定能称王天下。不事耕战而依赖私学的国家,爵位就要被人看得轻贱;爵位被人看得轻贱,君主的威望就要降低;君主威望降低的话,国家必致削弱。所以立国用民的一般法则在于:能够禁闭外势、阻塞私行而着眼于自强自力,就可以达到称王天下的目的。

2、朗读已传微盘



六、制分
1、翻译:
  凡是国土广大、君主独尊的,自来都是因为法制严厉而可以在天下达到令行禁止的。因此作为君主在划分爵位、制定俸禄时。就必须严格执行重法原则。国家太平,民众就安定;政事混乱,国家就危险。法制严厉符合人之常情。法禁松弛不符合社会实际。况且拼命出力.是民众固有的,他们的心理无非是想拼命出力去获得渴望的东西。而民众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是由君主一手控制着的。民众喜欢的是利禄,厌恶的是刑罚;君主掌握民众好此恶彼的心理来使用民力,政事的实际功效就不应该丧失了。既然如此,那么法禁松弛,政事有失,正是由于刑赏不当。君主治理民众不能掌握法度除恶务善。这样情形一旦出观。也就等于没有法制了。

  所以根据国家治乱的原理,应把致力于区分刑赏作为当务之急。要治理一个国家。没有哪位君主不实行一定的法令。然而结果却是存亡各异;君国灭亡,在于法令之中刑赏不分。进一层说,要治理一个国家。没有哪位君主实行刑赏时是不加区分的。然而有的所谓“区分”,是拿了不同标准进行区分。实际上这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区分。至于明察的君主的刑赏区分,则是按统一标准进行的区分。因此明君统治下的民众都重视法制畏惧禁令,既希望不要犯罪,又不敢妄自取赏。所以说:不等到用刑用赏。民众就都服服贴贴地做事了。

  因此,那种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善于把禁止奸邪作为急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禁止奸邪的法律是和人情息息相通。和政理紧密相关的。既然如此,那么去掉那些不易觉察的奸邪行为要用什么方法呢?关键在于一定要使民众窥探彼此的隐情。那么又怎样使民众互相窥探呢?大致说来。也就是同里有罪连坐受罚罢了。假定禁令有牵连到自己的、从情理上看他们不得不相互监视,唯恐牵连到自己头上。不允许有奸心的人得到隐匿的机会,靠的是四下里有眼睛盯着。这样一来。民众自己就会谨慎小心而对别人进行监督。从而揭发坏人的隐秘。告奸的人免罪受常,有奸不报的人一定要连带受刑。如能这样,各种各样的奸人就被揭发出来了。连细小的奸邪行为都不容发生,是靠暗中告密和实行连坐所起的作用。

  对法律整饬得极其严明的君主,依靠的是法律条文而不是一二人才。因此有办法的国家,毋需名扬四海。就能无敌于天下,国家得到治理,这都是是依靠法度的缘故。丧失主权的国家,让敌兵公开地在境内活动而不能予以防御机制止的原因,在于只凭一二人才而没有法术,自取灭亡,是人为的因素在起作用;进攻别国,是法术的力量在起作用。所以在有办法的国家里。总是排斥空谈而仟用法术。

  凡属和有关条例存关奈例曲相附会的虚功是难以识破的,凡属经花言巧语掩饰的错误是难以发现的;因此。刑赏易为表里不一的情况所惑乱。所谓依据条例而难以识别的功勋。就是奸功;臣下那些难以发现的过失,就是失根。依据条例则不能发现虚功.仪依常情判断就发现不了奸情。这样一来。刑罚和赏赐怎能不双双产生差错呢?因此,徒有虚名的功臣在闰内捞得声誉,夸夸其谈的说客在国外巧取私利,结果愚妄、怯懦、暴庆、巧诈的种种人物串通一气,用虚无的道理迎合世俗、取悦社会。所以那些国法得不到执行,而罪不容诛的犯人得以逃脱刑罚的制裁。这样的话,刑罚和奖赏怎么会不发牛歧异?事实本来摆在面前,但按常理推断却失去了正确度量。度量发生差错,并不是法度造成的;尽管法制业已明定,但依靠的却是私智。放弃法制而依靠智慧,那么接受任务的官员怎能把握要领?事务要领与事务本身统一不起来。那么法令哪能不出差错,而刑罚又哪能不趋烦乱?因此,赏罚混乱不堪,国法错误百出,是由于刑赏区分不明。

2、朗读已传微盘

第二部分:简明心得:
显学: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不做愚巫之辈。“兼听杂学缪行同异之辞”,看起来好熟悉;想起自己养儿育女,不正是如此吗,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往往不以结果评判,反倒各种替孩子找借口;父母没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教出的孩子也必然做事没有章法。
孔子的以容取人与以言取人,私以为是“结果”和“后果”的区别:结果是一件事的结束,而后果则是此事之后的影响。
不同的世态下,出现不同的学说。这都是世态发展的结果。就好比,炎黄时期讲示帝术,商周时期讲王术,而战国时期追求霸术,是一样的道理。
忠孝:
孝悌忠顺之道,与儒墨之辨,好像感觉像是同样的意思。非言其过也。事无对错,过则为灾。
人主:
看到讲君王应该掌握权势,这其实就跟开车一个道理,一辆车上不仅有司机,旁边还有一个指手划脚的,必然会出事,只有让一人专心开车,方能安然无恙。
饬令、心度、制分:
“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这里的善言必然不素。想到了现在的“法不外人情”。人情害法吗?心度和制分给出了答案:民心与法度是存在变数的,国力不同,法度不同,民心有异。故曰:法与时转而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制分也恰好说明了法度的难以界限。很多时候,一个有身上不光应有罚,也应有赏,赏罚分明,应是基本原则。这中间的赏多数情况下,应该就是‘法不外人情’中的人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 17: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2-5-7 15:15 编辑

第十七周:
本周任务:
给韩非子全书做个树形图 ,并整理一篇可以支持半小时以上的学习心得演讲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7 22: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演讲稿:
   《韩非子》进生活
在写个人所得之前,我想讲一下本书的一个大背景。
韩非此人,是韩国的宗族公子,也就是说韩非跟他们的大王是一个宗族的。他曾与秦国的丞相李斯一同学于荀子。但由于他们当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战乱连绵的空前动荡时期。越是在不容易生存的环境下,人的求生欲望也更加强烈。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的主张被当时的秦王秦嬴政看到了,深得秦王的心,于是秦王感觉此人很了不起,于是就出兵三十万去功打韩国,只为韩非一人。
后来韩非被带去了秦国,李斯自认为自己没有韩非的学问大,又怕以后韩非会取代自己的位置。李斯混到这个位置上,也很不容易呢。
据说,李斯本来是楚国上蔡县人,年少时期,在楚国做了一个管理文书档案的小吏,这种职位,闲衙冷槽,俸禄也不高,很没有成就感和价值感,所以李斯很郁闷。因为他感觉自己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又好比浅水龙被困沙滩。
有一次,李斯陪同上级去仓库检查,看到了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幕,仓库里的老鼠一尺多长,毫不避人。李斯心想我家厕所里的老鼠又瘦又小;同样的老鼠为什么这么不一样呢?于是李斯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地位取决于他所在的平台。于是他拜名师、游列国,最后拜在了吕不韦的门下做了门客。后来多次拜见秦王,常常口若悬河的跟秦王讲自己的主张,还常常给秦王出各种主意,这才慢慢的做上了丞相的位置。
可是这韩非一来,就受到大王如此的重视,韩非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所以就想办法让秦王疏远韩非,最后还把韩非下了狱,等秦王反应过来之后,韩非也已经被害死了。这样一来,就没人能挡在李斯的前面了。但是韩非留下了很多文章,就是本书的所成。
我读本书,所悟有两点:1、素。2、存天理,灭人欲。
先说素。《説文解字》:素,白緻[zhì][zē(古代丝织品的总称)也。从糸、file:///C:/Users/86186/AppData/Local/Temp/ksohtml16488/wps1.jpg,取其澤也。凡素之屬皆从素。 所以我的理解,零是素,虚静是素,一是素,元、始也是素。我在文章中摘出了一些表达“素”的句子:
“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上不见采,下故素正。”
“权不欲见,素无为也。”
“去好去恶,群臣见素。”
“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
“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举个例子,我们生活中,如果想要了解一件事情,一定是从事情的源头去查他的来龙去脉;中间一旦有人去转述就是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转述的人多了,添加的东西多了,也就不素了,就相当于给原本的这件事穿了一件一件又一件的外衣。这样你想了解这个事情的本来面目,肯定难上加难。
当然韩非的文章是写给当政者讲的,他讲这个素的意思,主要的意思就是大王如果表现出对什么东西比较喜爱,那么大臣就是循着大王的这个喜爱去做;如果大王表现出对什么事情厌恶,那么大臣往往就想办法去避免做一些大王厌恶的事情;大王喜欢看,臣下就会去装饰大王所能见到的;大王喜欢听,臣下就会去装饰声音。这样以来,心思就不会单纯的用在替大王治国上了。本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嘛,所以做为一个当政者应当去好去恶,让大臣看到的是纯白的,可以依着国家的情况,自己的理解,去跟大王报告,出发点是为国为民,而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为自己的生命而掏空心思。
再对应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我最开始读经典,初心是为了养育儿女,想吸收一些老祖宗的智慧,所以我读这些东西的时候,大都会从我做为一个母亲的位置上做一翻我自己的理解。
比如,做为父母,我也有自己的小喜好,我就发现我的女儿也会跟着我喜欢一样的东西。小时候我就发现了,餐桌上有什么食物,我喜欢吃什么,我女儿就喜欢吃什么,很多时候,我去鼓励她吃什么,前提就要先自己表现出很好吃,吃着很美味的样子。就吃这一件事来说,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孩子不挑食,我们就只能让自己做到不挑食。这就是一个偏向。再说的孩子的爱好,以及孩子做事的态度和对待事情的态度上,也同样会受到家长的很多影响,所以我就想养育孩子的时候,不该过多的表现自己的喜好,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的顺应着自己的感觉自己身体的应有的发展方向去走。
举个例子,我女儿喜欢画画;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嚷着让我给她报个班学画画,那个时候我认为三岁的小孩子知道什么样,肯定是有样学样,看别人报班了,也想跟着去。所以就坚持没给她报班。平时就随便跟她一起画画。到了上一年级的时候,三年过去了,她依然没忘记让我给她报个画画班,我就想三年了,依然是热情没减,要求我给她报画画班;想必是真的喜欢画画,于是我就给她报了个画班。我当时只是不想浪费钱。也无意间算是加强了她对自己喜好的一个印象。
再举个例子,之前我就是个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的人。喜欢一件事,做不到一半,下面就坚持不下去了。我的这个习惯自己是不以为意的。但是后来,我发现我家姑娘也有这样的“毛病”,我发现的时候大惊,原来这就是我养出来的姑娘。这不行啊,不能这么下去。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读经典也是我想要坚持下去,让自己开始坚持做一件事的一个例子。还有就是,姑娘从去年开始练习写毛笔写,我会每天督促,并陪着她一起练习。而且我发现,只要我跟她一起静心练习,她写的往往就会比较用心。但如果我都坚持不下去了,孩子就彻底放羊了。包括孩子每天的阅读也是一样的,老师要求每天至少半小时阅读。有段时间,晚上的时间不够用了,我就放羊了。孩子也就不读了。后来我发现孩子还一点一点的压缩时间,跟我讲条件能不能少读一会。我想这不对呀,状态越来越不好。于是我又开始跟孩子“认错”,就是跟孩子一起分析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跟她一起去改正。然后再讲好规则,如果妈妈有时间,一定会陪你读书;(插一句,我们一起读书的方法:是以或扮演角色朗读;或一人读一段;或一人读一个故事;或孩子读累了干脆我读她听,然后我再提问问题加强理解的方式。)如果没时间一定要自己去阅读,坚持每天阅读。自从有了这个规则,坚持到现在有三个多月了,每天阅读,一天都没少过。时间富余了会读一个小时或者更多,时间实在不够了,也至少读半小时,或者一定的数目。我发现,孩子坚持一件事情之后,看着自己读过的书目,也会有很深的成就感。
说这么多,我还想再回去说说“素”。所谓素、所谓天道,不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所做所见所得。读过素书的同学,都知道,素书中讲“道、德、仁、义、礼”。后来我就想,能从道德出发,做到仁义礼,想必就能做到素吧。我也思考过具体到怎么才能做到素,在读韩非子的时候,我读到了这么一段:“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我读这段的时候就想到一句话:“存天理,灭人欲。”我的理解就是平时所做不能只想着自己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而是应该做什么。
接着举例子吧,我记得在《管子》的读书报告中,我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就是奶奶来我家住了一周,我尽心的伺候着,尽我最大能力让奶奶这几天住的舒服、开心。后来我就想,如果我能待婆婆像我娘家人一样亲厚,是不是就会少很多矛盾。于是后来我就想我如果能做到把婆婆当成像奶奶一样的亲人,尽心的让婆婆来了也住的舒服、开心。当我读到福祸相倚这段,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时候,似乎有点开窍了,跟奶奶相处的时候,从来不会想我怎么样舒服,我怎么样开心,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奶奶舒服、开心。这里天理就是我伺候奶奶的责任,让奶奶舒服开心的孝心。人欲,就是我自己的舒服、开心。之前跟婆婆相处的时候,常规的操作就是怎么样做我比较舒服,比较开心。所以相处下来,各种矛盾。毕竟我不是婆婆生的女儿,很多生活习惯和喜好是不一样的,就连亲母女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只存人欲,不顾天理,当然总是一地鸡毛。
我家小宝上幼儿园了,我也开始接着上班了,婆婆又来帮我照顾家里了。婆婆来之前,我就再三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婆婆来是给我帮忙的,来到城市里,婆婆各种不顺心,依然自己克服着,帮着我照顾孩子,我也该尽力做到让婆婆来到这里也比较开心。收起自己的欲望之后,我发现我的“废话”少了,婆婆虽然还会有些不适应的情况,但也会因为孩子在一起闹一闹,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平时婆婆也会跟我聊一些之前,我们在北京的时候,家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我笑着说:“嗨,那时候还是因为我太年轻,不会做事,也不懂事。总是依着书本上的一些死文字做事。好在我长大了。”婆婆也说,是啊,那时候就跟小孩子似的,只顾跟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事,顾前不顾后的。
前几天婆婆回家收油菜去了,还主动给我打电话问我的情况,主动要求早点回来,怕孩子们吃不好。想当初前几年,婆婆总想找借口回家一趟,现在想想是在我那个‘家里’呆的太憋屈吧。
好在,我开始慢慢的改变了。而且我的改变让家里多了孩子的吵闹声,也多了吵孩子的声音,(哈哈哈~),更多了很多笑声。我妈说,我家姑娘从原来的一说就哭,到现在成了二皮脸,梨花带雨逐渐被言笑晏晏代替了。
最后,再总结一下。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要讲的是以法治国。但是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治家是重点。所以,我看到的都是能够帮助我治家的一些观点:譬如保持一素心,再譬如存天理灭人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7 22:3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2-5-14 22:21 编辑

第十八周:
下周任务:
传统认为,法家思想以法、术、势为纲要,根据韩非子的论述(读过商君书和管子的可结合之),系统地说说法术势构成的治理逻辑。
一、立法(君)

法,循天道而立;因势而生;通术而成。
法:造字本义,名词,人类从水、鹿等自然中领悟并践行的生存之道,即暗合宇宙万物的本质精神、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在道家思想观念中,“道”代表宇宙万物和谐运行的本质规律;“法”代表人类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
所以立法者,君。君代天立法,蹈循天道而立法;即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建立一个顺天合道的最高的行为准则。君是天道的执行者,法就在天道形成的某种势的环境中而生,但这个行为准则若想生而成形,则需君主通心术。
以一家为例,一家之主即是君位,家规家法的建立者,家道的代言者。家主想要建立家规,那么权势不可失,道势不可不顾,这样家人才可遵从。同时家主还要心术通且正,这样家风才正;家风正,家魂立,一家的序位也不会乱。孩子也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立于天地之间。
但家主若想建立家规,却权势不在,那么即使建立了家规也无人遵从;又,家主若心术不通,立规不正,那么这家的家风就不正。下面的孩子也就会出现邪魔歪道。

二、执法(臣)
法,知人事而执;通心术而行。
臣是替君执法者。臣若想要正确的执行君主的命令,就是知人事、通心术。通心术者,上领君命而不抗拒;知人事者,下传法令而不偏私。
仍以一家为例,一家之臣为是母亲。做为母亲,通心术,就是要在心里知道自己处在一个臣的位置上,天命就是去执行家主制定的家规;知人事我理解的就是要知道家人的各种情况,知道怎么去执行家主定下的家规。
但若一家之臣,不去愿领命,想要自己坐到君的位置上,抢着要制定家规,可想而知,这个家的家规该是多么地霸道,篡位戏码估计是经常会在家里上演的。还有就是若一家之母不知人事,不了解自家家人的情况,只顾自己的意愿,那么,家里的家规更是不能很好的执行,那么家里也会一团糟。

三、守法(民)
法,领天命而守,顺势而成。
做为民众,天命就是守法,在君主的权势下,顺应君主所立法规法则。否则就是乱民。
仍以一家为例。一家之民即为子女。若一家的君主领天命,臣领君命,那么子女自然而然的也就能够守法,家风自然也就很正,家魂自然也就很稳重、正直,不歪不偏。
若子女心术不通,就会误听误信他人言论,违逆家主之法,本来的根正苗红的,却出了一个歪脖子树。
但是我认为,若家主领天命,家母领君命,子女也难出现不领命之徒。所以,一家的家风,还是要从根本上去建立,去守。不能只从枝枝叶叶上修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25 16: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2-5-28 22:29 编辑

第二十周:
本周任务:修改和完善树形图,重新确认《韩非子》讲述结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 18: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周:
本周任务:再整理一次演讲提纲和演讲稿

本周演讲稿:
让 《韩非子》进生活
在写个人所得之前,我想讲一下本书的一个大背景。
韩非此人,是韩国的宗族公子,也就是说韩非跟他们的大王是一个宗族的。他曾与秦国的丞相李斯一同学于荀子。但由于他们当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战乱连绵的空前动荡时期。越是在不容易生存的环境下,人的求生欲望也更加强烈。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的主张被当时的秦王秦嬴政看到了,深得秦王的心,于是秦王感觉此人很了不起,于是就出兵三十万去功打韩国,只为韩非一人。
后来韩非被带去了秦国,李斯自认为自己没有韩非的学问大,又怕以后韩非会取代自己的位置。李斯混到这个位置上,也很不容易呢。
据说,李斯本来是楚国上蔡县人,年少时期,在楚国做了一个管理文书档案的小吏,这种职位,闲衙冷槽,俸禄也不高,很没有成就感和价值感,所以李斯很郁闷。因为他感觉自己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又好比浅水龙被困沙滩。
有一次,李斯陪同上级去仓库检查,看到了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幕,仓库里的老鼠一尺多长,毫不避人。李斯心想我家厕所里的老鼠又瘦又小;同样的老鼠为什么这么不一样呢?于是李斯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地位取决于他所在的平台。于是他拜名师、游列国,最后拜在了吕不韦的门下做了门客。后来多次拜见秦王,常常口若悬河的跟秦王讲自己的主张,还常常给秦王出各种主意,这才慢慢的做上了丞相的位置。
可是这韩非一来,就受到大王如此的重视,韩非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所以就想办法让秦王疏远韩非,最后还把韩非下了狱,等秦王反应过来之后,韩非也已经被害死了。这样一来,就没人能挡在李斯的前面了。但是韩非留下了很多文章,就是本书的所成。
我读本书,所悟有两点:1、素。2、存天理,灭人欲。
先说素。《説文解字》:素,白緻[zhì]繒[zē(古代丝织品的总称),取其澤也。所以我的理解,零是素,虚静是素,一是素,元、始也是素。我在文章中摘出了一些表达“素”的句子:
“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上不见采,下故素正。”
“权不欲见,素无为也。”
“去好去恶,群臣见素。”
“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
“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举个例子,我们生活中,如果想要了解一件事情,一定是从事情的源头去查他的来龙去脉;中间一旦有人去转述就是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转述的人多了,添加的东西多了,也就不素了,就相当于给原本的这件事穿了一件一件又一件的外衣。这样你想了解这个事情的本来面目,肯定难上加难。
当然韩非的文章是写给当政者讲的,他讲这个素的意思,主要的意思就是大王如果表现出对什么东西比较喜爱,那么大臣就是循着大王的这个喜爱去做;如果大王表现出对什么事情厌恶,那么大臣往往就想办法去避免做一些大王厌恶的事情;大王喜欢看,臣下就会去装饰大王所能见到的;大王喜欢听,臣下就会去装饰声音。这样以来,心思就不会单纯的用在替大王治国上了。本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嘛,所以做为一个当政者应当去好去恶,让大臣看到的是纯白的,可以依着国家的情况,自己的理解,去跟大王报告,出发点是为国为民,而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为自己的生命而掏空心思。
再对应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我最开始读经典,初心是为了养育儿女,想吸收一些老祖宗的智慧,所以我读这些东西的时候,大都会从我做为一个母亲的位置上做一翻我自己的理解。
比如,做为父母,我也有自己的小喜好,我就发现我的女儿也会跟着我喜欢一样的东西。小时候我就发现了,餐桌上有什么食物,我喜欢吃什么,我女儿就喜欢吃什么,很多时候,我去鼓励她吃什么,前提就要先自己表现出很好吃,吃着很美味的样子。就吃这一件事来说,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孩子不挑食,我们就只能让自己做到不挑食。这就是一个偏向。再说的孩子的爱好,以及孩子做事的态度和对待事情的态度上,也同样会受到家长的很多影响,所以我就想养育孩子的时候,不该过多的表现自己的喜好,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的顺应着自己的感觉自己身体的应有的发展方向去走。
举个例子,我女儿喜欢画画;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嚷着让我给她报个班学画画,那个时候我认为三岁的小孩子知道什么样,肯定是有样学样,看别人报班了,也想跟着去。所以就坚持没给她报班。平时就随便跟她一起画画。到了上一年级的时候,三年过去了,她依然没忘记让我给她报个画画班,我就想三年了,依然是热情没减,要求我给她报画画班;想必是真的喜欢画画,于是我就给她报了个画班。我当时只是不想浪费钱。也无意间算是加强了她对自己喜好的一个印象。
再举个例子,之前我就是个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的人。喜欢一件事,做不到一半,下面就坚持不下去了。我的这个习惯自己是不以为意的。但是后来,我发现我家姑娘也有这样的“毛病”,我发现的时候大惊,原来这就是我养出来的姑娘。这不行啊,不能这么下去。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读经典也是我想要坚持下去,让自己开始坚持做一件事的一个例子。还有就是,姑娘从去年开始练习写毛笔写,我会每天督促,并陪着她一起练习。而且我发现,只要我跟她一起静心练习,她写的往往就会比较用心。但如果我都坚持不下去了,孩子就彻底放羊了。包括孩子每天的阅读也是一样的,老师要求每天至少半小时阅读。有段时间,晚上的时间不够用了,我就放羊了。孩子也就不读了。后来我发现孩子还一点一点的压缩时间,跟我讲条件能不能少读一会。我想这不对呀,状态越来越不好。于是我又开始跟孩子“认错”,就是跟孩子一起分析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跟她一起去改正。然后再讲好规则,如果妈妈有时间,一定会陪你读书;(插一句,我们一起读书的方法:是以或扮演角色朗读;或一人读一段;或一人读一个故事;或孩子读累了干脆我读她听,然后我再提问问题加强理解的方式。)如果没时间一定要自己去阅读,坚持每天阅读。自从有了这个规则,坚持到现在有三个多月了,每天阅读,一天都没少过。时间富余了会读一个小时或者更多,时间实在不够了,也至少读半小时,或者一定的数目。我发现,孩子坚持一件事情之后,看着自己读过的书目,也会有很深的成就感。
说这么多,我还想再回去说说“素”。所谓素、所谓天道,不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所做所见所得。读过素书的同学,都知道,素书中讲“道、德、仁、义、礼”。后来我就想,能从道德出发,做到仁义礼,想必就能做到素吧。我也思考过具体到怎么才能做到素,在读韩非子的时候,我读到了这么一段:“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我读这段的时候就想到一句话:“存天理,灭人欲。”我的理解就是平时所做不能只想着自己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而是应该做什么。
接着举例子吧,我记得在《管子》的读书报告中,我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就是奶奶来我家住了一周,我尽心的伺候着,尽我最大能力让奶奶这几天住的舒服、开心。后来我就想,如果我能待婆婆像我娘家人一样亲厚,是不是就会少很多矛盾。于是后来我就想我如果能做到把婆婆当成像奶奶一样的亲人,尽心的让婆婆来了也住的舒服、开心。当我读到福祸相倚这段,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时候,似乎有点开窍了,跟奶奶相处的时候,从来不会想我怎么样舒服,我怎么样开心,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奶奶舒服、开心。这里天理就是我伺候奶奶的责任,让奶奶舒服开心的孝心。人欲,就是我自己的舒服、开心。之前跟婆婆相处的时候,常规的操作就是怎么样做我比较舒服,比较开心。所以相处下来,各种矛盾。毕竟我不是婆婆生的女儿,很多生活习惯和喜好是不一样的,就连亲母女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只存人欲,不顾天理,当然总是一地鸡毛。
我家小宝上幼儿园了,我也开始接着上班了,婆婆又来帮我照顾家里了。婆婆来之前,我就再三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婆婆来是给我帮忙的,来到城市里,婆婆各种不顺心,依然自己克服着,帮着我照顾孩子,我也该尽力做到让婆婆来到这里也比较开心。收起自己的欲望之后,我发现我的“废话”少了,婆婆虽然还会有些不适应的情况,但也会因为孩子在一起闹一闹,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平时婆婆也会跟我聊一些之前,我们在北京的时候,家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我笑着说:“嗨,那时候还是因为我太年轻,不会做事,也不懂事。总是依着书本上的一些死文字做事。好在我长大了。”婆婆也说,是啊,那时候就跟小孩子似的,只顾跟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事,顾前不顾后的。
前几天婆婆回家收油菜去了,还主动给我打电话问我的情况,主动要求早点回来,怕孩子们吃不好。想当初前几年,婆婆总想找借口回家一趟,现在想想是在我那个‘家里’呆的太憋屈吧。
好在,我开始慢慢的改变了。而且我的改变让家里多了孩子的吵闹声,也多了吵孩子的声音,(哈哈哈~),更多了很多笑声。我妈说,我家姑娘从原来的一说就哭,到现在成了二皮脸,梨花带雨逐渐被言笑晏晏代替了。
最后,再总结一下。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要讲的是以法治国。但是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治家是重点。所以,我看到的都是能够帮助我治家的一些观点:譬如保持一素心,再譬如存天理灭人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7 19:08 , Processed in 1.07818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