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45|回复: 25

吕丽芳的《韩非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0 12:08: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开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周:
本周任务:
初见秦、存韩、难言、爱臣、主道。
第一部分:查字、翻译和朗读
一、初见秦
1、查字:
知: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説文解字》:知,詞也。从口,从矢。
忠:造字本义:动词,把对方放在心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出于道义而非出于个人回报地、自觉利他地、真诚专一地为之服务。
儒家提倡在处理社会关系时遵循“忠恕”之道,以达成封建时代农业大国的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忠”指充满敬意维护上级,用心专一;《説文解字》:忠,敬也。从心,中聲。  

2、翻译:
  我听说:“不知道就发表意见,是不明智;知道了却不发表意见,是不忠诚。”作为臣子对君主不忠诚,该死;说话不合时宜,也该死。尽管这样,我还是愿意将我所见所听的全部讲出来,请大王裁断我进言之罪。

  我听说:天下北燕南魏,连接楚国和齐国,纠合韩国而成合纵之势,打算向西与强大的秦国为敌。我私下觉得很好笑。一个国家有三种灭亡途径,天下各诸侯国都具备了,说的大概就是现在六国合纵攻秦这种情况吧!我曾听过这样的话:“用混乱的国家攻打安定的国家就会灭亡,用邪恶的国家攻打正义的国家就会灭亡,用倒行逆施的国家进攻顺乎天理的国家就会灭亡。”如今各国诸侯的府库并不充足,粮仓空虚,还征发百姓,扩军数十百万,其中在将军面前叩头发誓要到前方冲锋陷阵决一死战的不下千人,都说不怕死。但开战的时候,利刃当前,治罪的刑具在后,还是退却逃跑不能重逢拼死。不是这些士兵不能死战,而是六国君主不能使他们死战的缘故。说要奖赏却不发放,说要惩罚却不执行,赏罚失信,所以士兵都不愿意去拼死。如今秦国公布法令严格施行赏罚,有功无功完全依照事实来定。百姓自从脱离父母怀抱,生平还不曾见过敌人,但一听说打仗,跺脚赤膊,迎着利刃,赴汤蹈火,在战场血战而死的比比皆是。拼死和贪生不同,而百姓之所以愿意死战,这是因为他们崇尚舍生忘死的精神。一人奋勇拼死可以抵挡十人,十个可以抵挡上百人,百人可以抵挡上千人,千人可以抵挡上万人,上万这样的人就可以攻取天下。如今秦国领土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威名远扬的军队有几十上百万。秦国的法令赏罚严明,地理位置有利,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的。凭这些攻取天下,天下无需费力就可兼并占有。所以秦国作战没有不胜利的,攻城没有不夺取的,遇上抵抗的军队没有不被打败的,开辟封疆数千里,这是多大的成就。但是就是这样强大的秦国,仍然是士兵疲惫,百姓困乏,积蓄用尽,田地荒芜,谷仓空虚,四邻诸侯都不归服,霸王大名不成。这中间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秦国谋臣都没有尽忠。

  我斗胆进言:从前齐国南面打败楚军,东面击败宋国,西面迫使秦国顺服,北面击败燕国,居中役使韩、魏两国,领土广阔而兵力强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号令天下。齐国的济水、黄河,足以用作防线;长城、巨防,足以作为要塞。齐国曾经连续五次战胜其他国家,后来仅因一次战斗失利而濒于灭亡。由此看来,战争是一个国家存亡的根本。况且我听说这样的话;“砍树不要留根,不要靠近祸患,祸患就不会发生。”秦军和楚军交战,大败楚军,击破鄂都,占领洞庭、五洛、江南一带,楚国君臣逃跑,在东面的陈城苟且设防。这个时候,用兵追歼楚军,就可占领楚国;既可占领楚国,楚民就足以归我所有,楚地就足以归我所用,向东面可进而削弱齐、燕,在中原可进而侵凌韩、赵、魏。果能如此,那就是一举而可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邻诸侯都来朝拜。然而谋臣不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重新与楚人讲和,使楚人得以收复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坛,设置宗庙,让他们统帅东方各国向西来和秦国作对。这的确是秦国第一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了。合纵六国又紧密配合,驻军华阳之下,大王下诏击败他们,兵临大梁城下。包围大梁数十天,就可攻克大梁;攻克大梁,就可占领魏国;占领魏国,楚、赵联合的意图就无法实现了;楚、赵联合意图无法实现,赵国就危险了;赵国危险,楚国就会犹豫不决。这的确是秦国第二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了。先前穰侯治理秦国时,用一国的兵力而想建立两国的功业,因此士兵终身在野外艰苦作战,百姓在国内疲惫不堪,未能成就霸王之名。这的确是秦国第三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了。

  赵国是处于天下之中央的国家,是杂民居住之地,国内百姓轻率且难以役使。赵国的法令制度没有确立,赏罚执行不严,地形不利防守,又不能使下面的百姓尽力。它本就处在亡国的形势下,仍不体恤百姓,征发全国百姓驻军在长平之下,来争夺韩国的上党。大王您下令击败他们,占领了赵国的武安。在这个时候,赵国君臣之间相互不能亲近,权贵与平民相互不信任。这样邯郸就会失守。秦军攻取邯郸,包抄崤山以东和黄河、漳水之间的地区,引军而去,向西进攻修武,越过要塞羊肠,降服代郡、上党。代郡三四六县,上党十七县,不用一兵一甲,不劳一个百姓,这些地方就都为秦国所有。代郡、上党不经战斗就全部归秦国所有,东阳、滹沱河外不经交战而全归齐有,中山、滹沱河以北地区不经战斗而全归燕有。这样赵国就被占领了;赵国被占领,韩国就灭亡了;韩国灭亡,楚、魏就不能独自存在;楚、魏不能独自存在,就是一举而摧毁了韩国、破坏了魏国、挟制了楚国,向东面进而削弱齐、燕,进而打开白马渡口来淹魏国,这是一举而消灭韩、赵、魏三国,合纵也就失败了。大王本可安闲地等待着,天下诸侯一个个都跟着臣服了,霸王之名也就可以成就。然而谋臣不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又和赵人讲和。凭大王的英明,秦国的强大,放弃霸王之业,土地还没得到,竞又被将灭的赵国欺骗,这是谋臣的笨拙。再说赵国应当灭亡而不灭亡,秦国应当称霸而不称霸,天下一定凭此估量秦国的谋臣,这是一。接着竞又征调全部兵力去攻打邯郸,不但没能攻下,还丢掉盔甲兵器,战栗地退却,天下一定凭此估量秦国的武力,这是二。于是把军队带了回来,汇合在李下一带,大王又派来了援军,参与战斗而不能打败敌人,又不能撤回,军队疲困而退兵,天下一定凭此估量秦国的实力,这是三。内部估量到我国的谋臣,外部耗尽了我国的兵力。由此看来,我认为六国的合纵,差不多不难了。国内,我士兵困顿,百姓疲弊,积蓄用尽,田地荒芜,谷仓空虚;国外,六国都怀着合纵的牢固信念。希望大王切实考虑这些形势。

  况且我还听说:“畏惧戒备,一天比一天谨慎。如能谨慎地遵循治理的原则,就可以得到天下。”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纣做天子,准备率天下的百万军队,东到淇溪饮水,西到洹溪饮水,淇溪的水喝干了洹溪也喝得断流了,用这样强大的军队来和周武王交战。武王率领素服甲士三千,作战一天,就攻破了国都,活捉了纣王,占据他的领土,拥有了他的人民,天下没有人同情他。智伯统率三家大军攻打晋阳的赵襄子,决开晋水河堤灌城三个月,城快要攻破了,襄子通过卜筮占卦来推测利害吉凶,看哪一家军队可以投降。便派自己的家臣张孟谈出使。张孟谈因此秘密出城,使韩、魏背弃了与智伯订立的盟约,争取到韩、魏两家的军队来一同反攻智伯,活捉了智伯本人,从而恢复了赵襄子原来的势力。如今秦国领土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名师有数十百万之众。秦国的法令赏罚严明,地理位置有利,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的。凭这些攻取天下,可以兼并占有天下。我冒死盼望见到大王,论说用来破坏天下合纵,攻取赵国,灭掉韩国,使楚、魏前来臣服,让齐燕前来投靠,进而成就霸王的名声,叫四邻诸侯向秦朝拜的策略。大王果真听取我的策略,一举而天下合纵不能离散,赵不能攻取,韩不能灭亡,楚、魏不能臣服,齐、燕不来投靠,霸王之名不能成就,四邻诸侯不来朝拜的话,大王你可以将我杀死并将我的尸首示众,以此作为替大王谋划不能尽忠的人的前诫。
3、朗读已传微盘

二、存韩
1、查字:
扞:动词,刚烈勇猛、无所畏惧地持械搏杀。古籍多以“捍”代替“扞”。《説文解字》:扞,忮也。从手,干聲。存:造字本义:动词,安居乐业,传宗接代,世代延续。《説文解字》:存,恤問也。从子,才聲。  
  
2、翻译:
  韩国侍奉秦国三十多年了,在外,它像屏障一样庇护着秦国;在内,它像坐席一样供秦国使用。秦国只要派出精兵攻取别国,韩国总是在后边跟随,韩国和天下各诸侯国都结下了愁怨,但利益却归于秦国。而且韩国进贡尽职,与秦国的郡县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如今我听说秦国贵臣的计谋,准备发兵攻打韩国。赵国聚集士兵,收养主张合纵的人,准备联合各国军队,宣扬不削弱秦国各诸侯国就会灭亡,打算西向攻秦来实现它的意图,这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如今秦国丢下赵国这个祸患,而要除掉像内臣一般的韩国,那么天下各国就会明白赵国合纵攻秦的计谋正确了。

  韩国是小国,秦国却要用它对付四面八方的攻击,君主受辱、臣子受苦,上下相互同忧共患很久了。修筑防御工事,警戒强大敌人,积极储备物资,筑城墙,挖城河以便固守。现在攻打韩国,不可能一年就使之灭亡。如果攻克一城便要退兵,那秦国的力量就被各国看轻,天下各诸侯国就将打垮秦军。韩国背叛秦国,魏国就会响应,赵国就会依据齐国作为后盾来与秦国对抗,如果这样,就是用韩、魏去资助赵国,赵再借齐国来巩固合纵,从而以这样的势态来与秦争强,这是赵国的福气,秦国的祸害。如果秦国向前进攻赵国而不能夺取,退而击韩不能攻克,那么冲锋陷阵的士兵疲于野战,运输队伍疲于军内消耗,那就是集合困苦疲劳的军队来对付赵、齐两个大国,这不是秦国所以要进攻消灭韩国的本意。全按贵臣的计策行事,那秦国必定成为各国的攻击目标了。陛下虽然同金石一般的长寿,那兼并天下的日子也不会到来的。

  如今我的计策是:派人出使楚国,用重金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宣扬赵国欺骗秦国的情况,给魏国送去人质使其心安,跟韩国一起攻打赵国。即使赵与齐联合,但也不用担心。攻打赵、齐的事结束之后,韩国发一道文书就可以平定的。这样,秦国就可以一举而两国成灭亡之势,而楚、魏也一定自动顺服了。所以《老子》说“武器是凶残的东西”,不能不谨慎使用。拿秦和赵抗衡,加上齐国为敌,今又排斥韩国;而没有用来坚定楚、魏联秦之心的措施,这一仗如果打不胜,就会构成大祸了。计谋是用来决定事情的,是不能不深察的。究竟赵、秦谁强谁弱,不出今年就分明了。再说赵国和其他诸侯暗地谋划好久了。一次行动就示弱于诸侯,是危险的事;定计而使诸侯起心算计秦国,是最大的危险。出现两种漏洞,不是强过诸侯的办法。我希望陛下周密考虑这种情形!攻伐韩国而使合纵者钻了空子,后悔是来不及的。

  秦王下诏命令将韩非的上书,以及上书中所说的韩国不可攻取的事,下达给大臣李斯。大臣李斯对韩非的说法很不以为然。认为秦国身边有韩国存在,就像人得了心腹之病一样,平时就难受,假若住在潮湿地方,痼而不治,一旦快跑起来,病就犯了。韩虽已臣服于秦,未必不是秦的心病,现在如果遇上有紧急上报的事情,韩是不可信的。秦与赵为敌,荆苏出使齐国,不知结果如何。在我看来,齐、赵两国的关系不一定因荆苏而断绝;如国他们不断绝,这是要倾动秦国全部兵力来对付两国。韩并非顺服秦的道义,而是顺服强权,现在集中对付齐、赵,韩就一定会成为心腹之病而发作起来。韩与楚如果谋划攻秦,诸侯响应,那么秦国必定再次看到兵败崤塞那样的祸事。

  韩非到秦国来,未必不是想用他能存韩来求得韩的重用。巧语连篇,掩饰真意,计谋欺诈,以便在秦国捞取好处,为了韩国的利益来窥视陛下。秦、韩关系亲密,韩非就变得重要了,这是他利于自己的打算。

  我看韩非的言论,用华丽的言辞修饰惑乱人心,很有才华。我担心陛下受韩非辩说的迷惑而听从他的野心,因而不详察事务的实情。现在按下臣的愚见:秦国发兵但不说明讨伐对象,那么韩国的执政者将会采取侍奉秦国的计策。请允许我去见韩王,让他来晋见,大王接见韩王的时候,趁机扣留他,不要遣返,随后召见韩国大臣,用韩王和韩人交易,就可大量割取韩地。接着命令蒙武征发东郡的士卒,在国境上陈兵窥伺但不说明去哪儿,齐人就会害怕而听从荆苏的主张,这样,秦兵不出境,劲韩就会慑于威势而就范,强齐就会由于道义而服从了。其他诸侯听说后,赵人胆战心惊,楚人犹豫不决,必定产生忠秦的打算。楚人不动,魏不值得忧虑,各国就可逐渐侵占完毕,就可以和赵国较量了。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我的计谋,不要忽视。

  于是秦国派李斯出使韩国。

  李斯前往告谕韩王,没能入宫见到韩王,就上书说:“过去秦、韩同心协力,因此互不侵扰,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敢来进犯,像这样有几十年了。前段时间五国诸侯曾相互联合共同讨伐韩国,秦国出兵前来解救。韩位于中原地带,领土不满千里,之所以能和诸侯并列于天下,君臣两全,是因为代代相教侍奉秦国的作用。先前五国诸侯共同讨伐秦国,韩国反而联合诸侯,并充当先锋,在函谷关下来和秦军对阵。诸侯士兵困乏力量耗尽,没办法,只好退兵。杜仓任秦相时,派兵遣将,来向诸侯报仇,而先攻楚。楚国令尹以此为患,说:‘韩国认为秦国不义,却与秦结成兄弟共同荼毒天下。不久又背叛秦国,充当先锋去攻秦关。韩既居于中原,反复无常,不可料知。’诸侯共同割取韩上党地区十个城去向秦国谢罪,解除了秦军威胁。韩曾一次背秦而国迫地削,兵力衰弱至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听从奸臣的浮说,不权衡事实,所以即使杀掉奸臣,也不能使韩国重新强大。

  如今赵国准备聚集军队,进攻韩国,赵国派人来韩借路,说是想进攻秦国。它的趋势必定先击韩而后击秦。况且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秦、韩不能没有共同忧患,这种情形显而易见。魏国想发兵攻打韩国,秦国便派人将魏国派去秦国联络的使者送到韩国。如今秦王派我来韩国却得不到召见,我怕大王重演过去奸臣之计,使韩又有丧失领土的忧患。我得不到召见,请求回去汇报,秦韩关系必将断绝。我来出使,奉着秦王使两国交欢的心意,希望进献有利韩国的计谋,难道这就是陛下您用来迎接我的适宜方式吗?下臣希望见大王一面,上前像您陈说愚计,再回来接受刑罚,恳请陛下多加关注我的话!现在即使把我杀死在韩国,大王也不足以强大;但如不听我的计策,那就会酿成灾祸。秦出兵不停地前进,韩国就堪忧了。假如我在韩暴尸街市,那么大王即使想考虑我向您效忠的计策,也不可能了。等到韩国边境残破,国都死守,杀声贯耳,那时才想到用我的计策,就已经晚了。再说韩国兵力几何是天下都清楚的,现在又背叛了强大的秦国。如果城失兵败,内寇必将袭击城邑;城邑丧失完,百姓就散了;百姓一散,军队也就没有了。要是死守都城,秦国必将兴兵把大王包围在孤城中,道路一旦不通,谋划就难确定,这种形势无法挽救,左右近臣的计策没有用场,希望陛下好好想想吧。假如我所说有不符合事实的,希望大王能让我上前把话说完,再受刑杀也不迟。秦王饮食不甘,游玩不乐,心意全在谋取赵国,派我前来通知,希望能得到亲自接见,为的是急于和大王商量计策。如今使臣不通,韩国的诚信就无法弄清。秦国必将放弃赵国的祸患而移兵到韩,希望陛下再一次认真考虑这种情形,并把决定告诉我。”
3、朗读已传微盘

三、难言
1、查字:
捴:zǒng 同“总”。
阱:[jǐng]捕野兽用的陷坑。
胣:[chǐ]剖腹。
2、翻译:
  我韩非不是认为进言本身困难,所以难于进言的情况是:言辞和顺流畅,洋洋洒洒,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恭敬诚恳,耿直周全,就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条理;广征博引,类推旁比,就被认为是空而无用;义微言约,直率简略而不加修饰,就被认为是出口伤人而不善辩说;激烈明快而无所顾忌,触及他人隐情,就被认为是中伤别人而不加谦让;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被认为是浮夸无用;谈论日常小事,琐碎陈说,就被认为是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遵循常规,就被认为是贪生而奉承君主;言辞异于世俗,怪异不同众人,就被认为是荒唐;口才敏捷,富于文采,就被认为是不质朴;弃绝文献,诚朴陈说,就被认为是粗俗;动辄援引《诗》《书》,称道效法古代,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这些就是我难于进言并深感忧虑的原因。

  所以法则虽然正确,未必被听取;道理虽然完美,未必被采用。大王若认为这些话不可信,轻则看成是说毁诽谤,重则使进言者遭到灾祸、死亡。所以伍子胥善于谋划而吴王杀了他,孔子善于游说而匡人围攻他,管仲确实贤能而鲁国囚禁他。这三个大夫难道不贤吗?但三处的君主不明智。上古有商汤,极其圣明;有伊尹,极其聪明。极其聪明的去进说极其圣明的,这样尚且多次进说不被采纳,还要亲自拿着炊具做厨师,亲近熟悉后,汤才知道他贤并重用了他。所以说:用最聪明的去进说最圣明的,未必一到就被接受,伊尹说汤就是这种情况;用聪明的去进说愚蠢的必定不被接受,周文王进说殷纣就是这种情况。所以文王进说纣而纣囚禁了他;翼侯被烤死;鬼侯被做成肉干;比干被剖心;梅伯被剁成肉酱;管仲被捆绑;曹羁逃奔陈国;伯里子沿路乞讨;傅说被转卖;孙膑在魏遭受膑刑;吴起在岸门拭泪,痛心西河将成为秦地,最后在楚国被肢解;公叔痤推荐国中杰出人才反被认作糊涂,公孙鞅出奔到秦;关龙逄被斩;苌弘被剖腹;尹子陷入牢狱;司马子期死后尸首浮在江上;田明被分尸;芯子贱、西门豹不斗而被人杀害;董安于死后被陈尸市中;宰予不能逃避田常政变;范睢在魏被打断肋骨。这十几个人,都是仁义、贤能、忠良而有本领的人,不幸遇到荒谬昏庸的君主而死去。那么即使贤圣也不能逃避死亡和刑辱,为什么呢?就是昏君难以劝谏,所以君子难以进言。况且合情合理的话是逆耳冲撞的,除非贤圣没人能听进去。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3、朗读已传微盘

四、爱臣
1、查字:
遽:[jù]1.匆忙;急。 2.立即;赶快。 3.惊慌。 4.姓。
虞:[yú]1.猜测;预料:不~。
2.忧虑:兴修水利,水旱无~。无冻馁之~。
3.欺骗:尔~我诈。
4.传说中的朝代名,舜所建。
5.周朝国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
6.姓。
2、翻译:
  宠臣过于亲近,必定危及君主本身;臣子地位太高,必定取代君位;王后和妃子没有了主次等级,一定会危及正妻所生的嫡子;君主兄弟不服,必定危害国家。我听说千乘小国的国君没有防备,必定有拥有百乘兵车的臣子在他身边窥视,准备夺取他的百姓,颠覆他的国家;万乘大国的国君没有防备,必定有千乘之国的大夫窥视在侧,准备夺取他的权势,颠覆他的国家。因此奸臣势力扩张,君主权势就会消亡。因此诸侯强大是天子的祸害;群臣太富是君主的失败。将相控制君主使私家兴盛,这是君主应排斥的。万事万物中,没有比君身更高贵、比君位更尊崇、比君威更强大、比君权更隆盛的。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借助于外界,不求助于别人,处理恰当就都得到了。所以说:君主不能使用他的财富,最终会被奸臣窃取,这是天下的君主要牢记的。

  过去商纣的灭亡,周朝的衰微,都是因为诸侯的强大;晋国一分为三,齐国被篡权,都因群臣太过富有。燕、宋的君主之所以被杀,都是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在上对照商、周,中间对照燕、宋,都是走的这条道路。因此英明的君主蓄养他的臣下,让他们完全依法办事,立足于防备,所以君主不赦免死囚,不宽有罪犯,赦免死囚。宽宥罪犯,这叫做威势散失。国家将要倾覆,君权先旁落于大臣之手。因此大臣的俸禄即使很多,也不能凭借威势在城中炫耀;大臣党羽即使很多,也不能拥有私人兵力。所以臣子在国内不准有私人朝会,在军中任职的时候不能与他国私下交往,个人的财物不能私自借给私家。这是明君用来禁止大臣奸邪的办法。因此大臣出外不准有许多人马随从,不准在车上携带任何的兵器;如果不是传递紧急文件,车上带有一件兵器的,也要判处死刑,决不赦免。这是明君用来防备意外的办法。
3、朗读已传微盘

五、主道
1、查字:
漻:[ liáo ]1.(水)清澈:“~乎其清也。”
2.停聚的(水):“(禹)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水以导河。”
3.静:“寂~无声。”
4.〔~水〕河名,在中国湖北省。
5.气盛:“~然丰满而手足拇动者,兵甲之色也。”
[ liú ]变化:“油然~然,莫不入焉。”

擅:擅自、长于、独揽、独特出群等。常用词有擅自,不擅辞令,擅壑专丘等。
2、翻译:
  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因此英明的君主把握本原来了解万物的起源,研究准则来了解成败的原因。所以君主虚无冷静地对待一切,让事物以它反映的内容来确定名称,让事情以它自身的性质去形成。保持无成见的虚心,才知道实在的真相;保持冷静,才知道行动的准则。进言者自会形成主张,办事者自会形成效果,效果和主张验证相合,君主就能够无所事事,而使事物呈现出真相。所以说:君主不要显露自己的喜好,君主显露自己的喜好,臣下就会去粉饰自己的言行;君主不要显露自己的意图,君主显露自己的意图,臣下就会去伪装自己的观点。所以说:除去爱好,除去厌恶,臣下就表现实情;除去成见,除去智慧,臣下就告诫自己。所以君主有智慧也不用来思考,使万物处在它适当的位置上;存贤就也不表观为行动,以便察看臣下依据什么;有勇力也不用来逞威风,使臣下充分发挥他们的勇武。因此君主离开智慧却仍有明察,离开贤能却仍有功绩,离开勇力却仍有强力。群臣恪守职责,百官都有常法,君主根据才能使用他们,这叫遵循常规。所以说:寂静啊!君主好像没有处在君位上;廖廓啊!臣下不知道君主在哪里。明君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在下面诚惶诚恐。明君的原则是,使聪明人竭尽思虑,君主据此决断事情,所以君主的智力不会穷尽;鼓励贤者发挥才干,君主据此任用他们,所以君主的能力不会穷尽;有功劳则君主占有贤名,有过失则臣下承担罪责,所以君主的名声不会穷尽。因此不贤的却是贤人的老师,不智的却是智者的君长。臣下承担劳苦,君主享受成功,这就叫贤明君主的守常之道。

  君主原则在于不能被臣下看出自己的心意,君主作用在于不能被臣下了解自己的想法;君主保持虚静无为的态度,在暗中观察臣下的过失。看见好像没看见,听见好像没听见,知道好像不知道。了解臣下主张以后,不要变更它,用验证办法来考察臣下言行是否合一。每个官职只有一人,不要让他们相互通气,那么万事万物的真相都会显露出来。君主掩盖行迹,隐藏自己的想法,臣下就无法探测;君主去掉智慧,不表现自己的才能,臣下就无法揣度。保守自我意图而验证臣下,谨慎地抓住权柄而牢固地掌握它。杜绝臣下的窥探,破除臣下的揣测,不要让人贪求君位。不能谨慎地插好门栓,不守好自己的门户,阴谋篡权的臣子就会像老虎一样闯入。不慎重从事,不掩盖真实意图,贼子就将产生。杀死君主,篡夺君位,人们没有不归附的,这样的奸臣就叫虎。在君主身边做奸臣,知晓君主过失,这样的奸臣就叫贼。君主应该解散他的朋党,收拾他的余孽,封闭他的门户,铲除他的帮凶,国家就没有老虎了。君道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一名实,检验法度,擅自行动的诛灭,国家就没有贼子了。因此君主有五种受蒙蔽的情况:臣下使君主闭塞是蒙蔽,臣下控制财利是蒙蔽,臣下擅自发令是蒙蔽,臣下私自给人好处是蒙蔽,臣下得以扶植党羽是蒙蔽。臣下使君主闭塞,君主就失去君位;臣下控制财利,君主就失去恩德;臣下擅自发令,君主就失去控制权;臣下私自给人好处,君主就失去英明;臣下得以扶植党羽,君主就失去支持者。这就是君主要独据、不能让臣下把持的原因。

  君主的原则,以静退为贵。不亲自操持事务而知道臣下办事的拙和巧,不亲自考虑事情而知道臣下谋事的福和祸。因此君主不多说话而臣下就要很好地谋事,不作规定而臣下就要很好地办事。臣下已经提出主张,君主就拿来作为凭证;臣下已经作出事情,君主就拿来作为凭证。拿了凭证进行验核,就是赏罚产生的根据。所以群臣陈述他们的主张,君主根据他们的主张授予他们职事,依照职事责求他们的功效。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主张,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主张,就罚。明君的原则,要求臣下不能说话不算数。因此明君行赏,像及时雨那么温润,百姓都能受到他的恩惠;君主行罚,像雷霞那么可怕,就是神圣也不能解脱。所以明君不随便赏赐,不赦免惩罚。赏赐随便了,功臣就懈怠他的事业;惩罚赦免了,奸臣就容易于坏事。因此确实有功,即使疏远卑贱的人也一定赏赐;确实有罪,即使亲近喜爱的人也一定惩罚。疏贱必赏,近爱必罚,那么疏远卑贱的人就不会懈怠,而亲近喜爱的人就不会骄横了。
3、朗读已传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06: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2-1-15 22:07 编辑

第二部分:简明心得
1、初见秦: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知的本义是“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再加曰(说,传授),智。作为一个母亲,不知已是不智,若在孩子面前不知却还要言说,那么做为一张折纸的孩子学到的将会是些什么呢。知是智的本字,知某些时候代表的也是智,有智慧却不言说,放在母亲的位置上,就是不忠于自己的母亲的位置。忠,本义是把对方放在心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出于道而非出于个人回报地、自觉利他地、真诚专一地为之服务。我感觉这差不多是对个人位置最好的诠释了。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出于道而非个人回报地、真诚的服务。想起了曾经的我,一直在问的一个问题“那我自己呢?我一心为别人服务了,把我自己放在哪里?”殊不知,把自己位置上的事情做好了,做完美了,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做对了才是自己,做错了就相当于是把自己丢了。所以:“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亦即:为人母不慈,当死;为人女不孝,当死,为人妻不贤,当死。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上,赏罚不信,士民不死。为母,赏罚不信,则子女亦不信矣。流传于后世,亦是死。
秦军和楚军交战,大败楚军,却没有乘胜追击,最后重新与楚人讲和,楚人收复沦陷国土,聚集起逃散百姓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重立社稷坛、设置宗庙。这是根本呐!聚散民易,聚民心难,有了宗庙、立了社稷坛,百姓寻得根之后,自然得以顺民意、聚民心。
2、存韩:
韩非所言存韩,是把韩当成了秦的附属,大局上讲的一体的;核心是上下一体,一致对外。而李斯,一直没把韩当成自己的附属,却一直视秦为内忧外患,攘外必先安外。俩人不分对错,只是站的位置不一样。而秦王是采用谁的言论,就看秦王和谁站的位置一样了。
3、难言:“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为何不听不用,想必站的位置不一样,哪怕是同一度量,看到的未必相同;同一道理,理解的也未必一样。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以遇到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或者听到自己不喜欢的话,不必在意,别人表达的或许不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同样在与他人(特别是家人)交流的过程中,只去理解事情根本上的那层意思就可以了,关于自己的情绪之类的那层意思,完成可以不理会。
“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
说:本义:动词,为祈求而颂神许诺,讨好神灵。引申为用好话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已方诉求。
言:本义:动词,鼓舌说话。古人称鼓舌说话为“言”;称两相会面长谈为“语”。
说的同时是带有情绪方向的目的的,但言就只是说话而已。所以与他人交流言之即可,非说也。本篇难言,我理解之所以难,是只因在言的同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也就是在说。每个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你总希望自己的话对方都喜欢听,怎么可能!尽到自己做臣子的职责就好,君主是否采纳,这应该是君主去定夺。谏言臣子很多,怎能都听。
4、爱臣: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爱臣太亲,人臣太贵,主妾无等,兄弟不服,位不正也。
威淫,则社稷危。公私需分明。
5、主道:
主道这一篇几乎每一句话都值得去深思。
开篇,就有道法,亦有做法。道法: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做法:虚心、静神,以知万物之源,善败之端。
做君主的不能让臣下看出自己的心意,要保持虚静无为的态度,做父母何常不是,看见好像没看见,听见好像没听见,知道就像不知道,这样孩子们才会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言行合一,不会去迎合对与错。孩子们看不到成见和智巧,才能以自己的本真之情成长于天地间,且能谨慎的对待各种事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0 10: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2-1-22 20:53 编辑

第二周:本周任务:有度、二柄、扬权、八奸
第一部分:
一、有度:
1、查字:
度:度,甲骨文(石,即“庶”的省略,石块、石料)(又,抓持、测量),表示建筑施工时设计师或石匠测量、评估石料。造字本义:动词,测量、评估石料。
2、翻译:
  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强大,也不可能一直衰弱。君主依法办事,国家就强大;君主不依法办事,国家就衰弱。楚庄王曾并吞二十六个国家,开拓三千里疆域;楚庄王死后,楚国便随之衰弱。齐桓公吞并了三十个国家,开辟了三千里疆土;齐桓公死后,齐国因此衰弱。燕昭王以黄河作为国界,以蓟城为国都,又将涿、方城作为国都的外城,攻破了齐国,消灭了中山国,得到燕国支持的国家威望就重,没有燕国支持的国家威望就轻;燕昭王死后,燕国也因此衰弱。魏安釐王攻打燕国救援赵国,夺回了河东魏国的故地,完全攻占了定陶和卫国领土;对齐国用兵,夺取了齐国的平陆之都;攻占了韩国的管地,又在淇水下游取胜;在睢阳的战事中,楚军因长期作战疲惫不堪而逃走;在蔡和召陵的战争中,楚军被打败;魏国的军队布满天下,威风传遍中原文明发达的国家;魏安釐王死后魏国随之衰弱。所以有了楚庄王、齐桓公,楚、齐就可以称霸;有了燕昭王、魏安釐王,燕、魏就可以强盛。现在这些国家都衰弱了,是因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国家动荡而不是使国家安定的事情。这些国家本已经混乱衰弱了,他们的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这就如同背着干柴去救火,国家会更加混乱和衰弱。

  如今这个时代,一个国家能够除掉奸邪谋私之行而遵循国家法令的,老百姓就能安宁国家也就能安定;能杜绝图谋私利的行为而实行国家法令的,军队就会强大而敌人相对弱小。所以明察得失又有法度的规定,凌驾于群臣之上,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欺诈;明察得失而又以法度作为标准以了解远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天下轻重颠倒的事所欺骗。现在如果按声誉选用人才,群臣就会背离君主在私下结党营私;如果根据朋党的关系来推荐官员,那么老百姓就会致力于结党勾结而不求依法办事。官员不称职,国家就会混乱。以虚假的名声为依据奖赏,以诽谤的流言作为依据施行处罚,那么喜欢奖赏而厌恶处罚的人,就会丢掉国家法定的职责,玩弄个人手段,互相包庇利用。因此忠臣无罪却遭遇危难而死,奸邪之臣没有功劳却坐享安乐利益。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如果像这样,群臣就会废弃法度而设法捞取个人权势,不把国家的法令当回事了。屡次进出奸臣的家门,一次也不到君主的朝廷去;天天想着自己的好处,一点也不考虑君主国家的利益。君主的下属官吏虽然很多,但都不是朝廷所需用来尊崇君主的;各种官员虽然一应俱全,但却不是君主所需用来承担国家大事的。所以下臣我说:衰亡的国家朝廷中没有人。朝廷里没有人,不是朝廷中的臣子少了;私家致力于互谋私利,不致力于富强国家;大臣们致力于相互推崇,不致力于尊崇君主;小臣们拿国家的俸禄去培养私交,不把官员职责当回事。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君主在上面不依法决断政事,而听凭下面的大臣胡作非为。所以圣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拔人才,不凭自己的意愿来用人;按法制来考核臣下的功绩,而不靠自己的主观来推测。有才能的人不被埋没,坏人坏事无从掩饰,徒有虚名的人不能进用,遭受诽谤的人不被免职,那么君主就能明辨臣下的功过是非而国家就容易治理,所以君主依法办事就可以了。

  贤能的人做臣子,面北献礼,效忠君主,没有二心。在朝廷不敢推辞卑贱的任务,在军队不敢推辞难事;顺从君主的行为,遵从君主的法令,虚心等待命令,不挑弄是非。所以臣子有口不为自己的私利辩说,有眼不为个人的目的察看,君主控制着他们的一切。做臣子的,就像人的双手,上用来理头,下用来理脚;冷暖寒暑,不能不管;刀剑近身,不敢不拼。不要因私使用贤明臣子,不要因私使用智能之士。所以百姓不离乡私交,没有远道奔走的忧虑。贵贱不僧越,愚智各得其所,这是治的最高境界。对现今那种轻视爵禄,轻易流亡,去选择他的主子的,我不认为是廉。谎言抗法,违背君主而强行进谏,我不认为是忠。施行恩惠,收买人心来抬高自己的声望,我不认为是仁。避世隐居,而用谎言非议君主,我不认为是义。出使他国,损害祖国,候着祖国陷入危境,便恐吓君主说,交往没有他就不能亲近,积怨没有他就不能解除;而君主也便相信他,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样,贬低君主名声来抬高自己,损害国家利益来便利私家,我不认为是智。这几种行为,是乱世君主喜欢的,先王法治看轻的。先王法令说:“臣下不要逞威,不要牟利,顺从君主旨意;不要作恶,跟随君主脚步。”古代太平社会的百姓,奉行公法,废止私术,一心一意为君主办事,准备条件来等待任用。

  做君主的亲自考察百官,就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而且君主用眼睛看,臣子就修饰外表;君主用耳朵听,臣子就修饰言辞;君主用脑子想,臣子就夸夸其谈。先王认为这三种器官不够,所以放弃自己的才能而依赖法术,严明赏罚。先王掌握着关键,所以法令简明而君权不受侵害。独自控制四海之内,聪明多智的人不能使用欺诈手段,阴险浮躁的人不能使用花言巧语,奸邪的人就没有什么可依赖。臣子远在千里之外,不敢改变说辞;地位处在郎中,不敢隐善饰非;朝廷的群臣,集中的或单独的,不敢相互逾越职守。所以政事不多而时间有余,是君主运用权势所得来的。

  臣子侵害君主,就像行路时的地形一样,由近及远,地形渐变,让君主迷失方向,东西方向改变了还不知道。所以先王设置指南仪器来判断东西方向。所以明君不让他的群臣在法律之外乱打主意,在法令规定的范围内谋求利益,举动没有不合法的。严峻的法令是用来禁止犯罪、排除私欲的,严厉的刑法是用来贯彻法令、惩办臣下的。威势不能分置,权力不能同享。威势权力与别人同享,奸臣就会公然活动;法令不坚定,君主的行为就危险了;刑罚不果断,就不能战胜奸邪。所以说:巧匠目测合乎墨线,但必定先用规矩作标准;智商高者办事敏捷合乎要求,必定用先王的法度作依据。所以墨线直了,曲木就要砍直;测准器平了,高坛挞就要削平;称具拎起,就要减重补轻;量具设好,就要减多补少。所以用法令治国,不过是制定出来、推行下去罢了。法令不偏袒权贵,墨绳不迁就弯曲。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功劳不漏掉平民。所以矫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纷乱,判断谬误,削减多余,纠正错误,统一民众的规范,没有比得上法的。整治官吏,威慑民众,除去淫乱怠惰,禁止欺诈虚伪,没有比得上刑的。刑罚重了,就不敢因地位高轻视地位低的;法令严明,君主就尊贵不受侵害。尊贵不受侵害,君主就强劲而掌握要害。所以先王重法并传授下来。君主弃法用私,君臣之间就没有区别了。
3、朗读已传至微盘
二、二柄
1、查字:
柄:柄,甲骨文(木,棍棒)(穴,石器的孔洞),表示穿过石器孔洞,作为握具的木棍。造字本义:名词,穿在石器孔洞中的木棍手把。
2、翻译:
  圣明的君主用来控制臣下的工具,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什么叫刑、德?回答是:杀戮叫做刑,奖赏就叫德。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贪图奖赏,所以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群臣就会畏惧君主的威势而趋向君主奖赏的利诱。可是真正的奸臣却不是这样。他们对所憎恶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惩罚;对所喜爱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奖赏。如果君主不能使赏罚的威严和利益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任他的臣下去施行赏罚,那怎整个国家的人就会害怕奸臣而轻视君主,就都会归附权臣而背离君主了。这是君主失去刑赏大权的祸害。老虎能制服狗,靠的是爪牙;假使老虎去掉它的爪牙而让狗使用,那么老虎反而会被狗所制服。君主是要靠刑德来制服臣下的,如果做君主的丢掉刑赏大权而让臣下使用,那么君主反而会被臣下所控制了。所以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这就是齐简公失去奖赏大权而由田常掌握,简公因而遭到杀害。子罕告诉宋桓侯说:“奖赏恩赐是百姓喜欢的,君王自己施行;杀戮刑罚是百姓憎恶的,请让我来掌管。”于是宋桓侯失去刑罚大权而由于罕掌握。宋桓侯因而遭到挟制。田常仅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了杀害;子罕仅仅掌握了刑赏大权,宋桓侯就遭到了挟制。所以当代做臣下的如果统摄了刑赏大权,那么这代君主将会遭受到比齐简公、宋桓侯更大的危险。所以被劫杀被蒙蔽的君主,一旦同时失去刑赏大权而由臣下执掌,这样还不导致危亡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君主要想禁止奸邪,就要仔细去审察形名。形名就是指言论和职事。做臣下的发表一定的言论,君主根据他的言论授予相应的职事,专就他的职事责求他的功效。功效与他所作的事情相当,职事和他的言论相当,就奖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和他的言论不想当,就惩罚他。所以群臣言大功小的就要处罚;这并不是惩罚他功小,而是要罚他的功与他的言论不相当。群臣言小功大的也要罚;这不是不喜欢建立的大的功效。而是他的言行不符的危害比立下大功还要大,所以要罚。从前韩昭侯喝醉酒睡着了,掌帽官见他冷,就给他身上盖了衣服。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近侍说:“是谁给我盖的衣服?”近侍回答说:“是掌帽官。”昭侯便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他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韩昭侯喜欢寒冷,而是认为臣下违反职责的危害比寒冷更大。所以明君驾驭臣下,臣下不能越权去立功,不能说话不恰当。超越职权就该处死,言行不一就该治罪。臣子恪守职责,那他的言论就要与事实相符,群臣就不可能结党营私了。

  君主有两种祸患:任用贤人,臣下就会依仗贤能的名声来威逼君主;随便任用举荐的人才,就会事情就会败坏不成功。所以君主喜欢任用贤能的人,群臣就粉饰行为来迎合君主的欲望,这样群臣的实情便不会显露;群臣的实情不显露,君主无法分辨臣下的好坏。所以越王勾践喜好勇敢,以致民众大都轻视死亡。楚灵王喜爱细腰,结果国内就有很多人为了了使腰身纤细而节食饿死。齐桓公心性妒忌而好女色,所以竖刁自行阉割以便掌官内宫。齐桓公爱好美味,易牙蒸了自己儿子的脑袋去进献。燕王子哙喜爱贤才准备将王位让贤,所以子之表面上不接受君位。所以君主流露出厌恶情绪的,群臣就会将这方面的事情掩盖起来;君主流露出喜好情绪的,臣下就会假称自己有这方面的才能。君主的欲望表现出来,群臣就会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态。所以子之假托贤名来篡夺君位,竖刁易牙借着君主的欲望来侵害君主。其结果,子哙因兵舌而死,齐桓公死后直到蛆虫爬出门外也得不到安葬。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君主把真情流露给了臣下招致的祸害。臣下的真情不一定就是爱戴他的君主,而是看重利益的缘故。如果君主不掩盖自己的真情,不隐藏自己的意图,而使臣下有机会来侵害自己,那么群臣充当子之、田常这样的角色就不难了。所以说:去掉喜好厌恶,群臣暴露本色。群臣暴露本色,国君就不会受蒙蔽了。
3、朗读已传微盘
三、扬权
1、查字:
扬:揚,金文字形多样化,基本字件有(执,手持)、(丮,即“执”)、(玉)、(举玉让阳光照耀)、(日),强调显耀宝贝。篆文(手,执,举)(昜,日照),表示高举在日光下。造字本义:动词,将玉石高举在空中,让阳光透射玉石,以彰显玉石的剔透晶莹。权: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勸”的省略,表示上级勉励下级。權,金文(木,杖)(雚,即“勸”,上级勉励下级),表示手杖所代表的上对下的支配资格。造字本义:名词,手杖所代表的决策、支配的资格,影响环境的势力。
2、翻译:
  天有自然法则,人也有自然法则。香脆美妙的味道,醇酒肥肉,甜适可口但是对身体有害;细腻的皮肤和洁白的牙齿,令人衷情但耗费人的精力。所以去掉太过分的吃喝玩乐,身体才不会受到损害。权势不应表露无遗,而应保持本色,无为而治。政事由天下四方的臣下去做,国家最高的权利一定要在君主手中。圣明君主掌握这国家的关键,四方臣民都会来效劳。君主只用冷静地对待臣下,臣下自会办好事情。天下既已平安无事,君主就可以从静态中观察臣子动态。文武官员既经设置,君主就可以广开言路接待他们。不要经常变更,不要经常改动,要按照自然和人类法则去行动,不停顿地做下去,这就叫遵循事理。

  事物有它适宜的用处,才能有它施展的地方,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可以无为而治。让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来捕捉老鼠,如果臣下都像这样各展其才,君主就能够无为而治了。君主显示自己的特长,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就可能不会成功。君主喜欢自夸逞能,正是臣下进行欺骗的凭借;君主喜欢惹事生非,卖弄口才和智力,正是臣下加以利用的依托。君臣职能颠倒着使用,国家因此得不到治理。

  运用道的原则治理国家,要把确定名分放在首位。名分恰当,事情就能确定;名分偏颇,事情就会走样。所以圣人按照统一规律而采取虚静态度,使名分自然形成,让事情自然确定。既然不事雕琢,下面也就纯正了。据此加以任用,使他们自行办事;据此给予任务,他们将会自行完成;恰当地安排他们,使他们都能自动地尽职尽责。君主根据臣下的主张用人,如果不清楚臣下的主张是否恰当,那就再考察臣下的行动。言行既经综合审定,然后酌情给予赏罚。赏罚确实可信,臣下就会献上真心。

  谨慎地处理政事,等待自然规律去起作用。不要丧失治国纲领,才有可能成为圣人。圣人之道,要排除智和巧;如果智巧不能排除,就难以维持正常秩序。平民使用智巧,自身多有灾殃;君主使用智巧,国家就会危亡。遵循自然的普遍规律,返回到事物的具体道理,深入观察,交互验证,寻根究底,终而复始。虚静之后,不会再用到主观意愿。凡是君主的祸患,一定是有着相同的起因,真要是能不让它们发生,全国民众就会一致服从。

  道,是弘博广大而没有形状的;德,是内含道理而普遍存在的。至于万事万物,都会自然而然地汲取一定量的道和德,都会发展兴盛而不能像道和德一样安温寂静。道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通过潜化渗透而命定事物;特定事物有着特定的生死周期。虽然名称交验,事物各异,但却无不贯通着同一的普遍规律。所以说:道和它所生成的万物不相同,德和它所包含的阴阳不相同,衡器和它所衡量的轻重不相同,墨线和它所矫正的弯曲不相同,定音器与影响声音的干湿不相同,君主和他所任用的臣子不相同。所有这六神情况都是道衍化出来的。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它是一。因此,明君尊重道的独一模样。君臣不同道,臣下用主张向君主祈求。君主执掌着臣下的主张,臣下贡献出一定的事功。事功和主张交验相符,君臣上下的关系就协调了。

  君主听察的方法是,根据臣下发表的言论,反过来作为他们应该做出的实效。所以要审核言论来确定职位,弄清是非来辨析类别。听察言论的一般原则,就像大醉一样模模糊糊。群臣纷纷动嘴动舌,我总也不先开口;群臣纷纷动嘴动舌,我越发装得糊糊涂涂,让他们自己去条分缕析,我从而加以了解;是非一起集中上来,君主并不卷入。虚静无为是规,律的固有属性,交叉连结,是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联系中检验事物,从联系中发现规律。根本规律不加变更的话,任凭事物怎样运动也不会出现失误。动荡吧,纷扰吧,君主仍旧要用无为原则加以处理。表示喜悦,就会惹事;表示厌恶,就会生怨。所以要排除爱憎,空下心来,作为道所。君主不和臣民共事,臣民才会尊敬君主;君主不和臣民议事,要让他们自己去干。君主关闭起门户,从室内观察庭院,近在咫尺,全在眼前。该赏的赏,该罚的罚,根据他们的所作所为,各自受到相应的处置。善恶一定受到赏罚,谁还敢不诚实?规章制度既经设置,其他方面从而确定。

  君主不能神秘莫测,臣下就会有所凭借;君主行事不能得当,臣下将会引为成例。如天如地,该赏就赏,该罚就罚;如地如天,哪个疏远,哪个亲近?能像天地一样,才能称为圣人。想治好宫中,要设置官员但不可亲近;想治好宫外,要每个官职只设置一人。不让他们肆意妄为,他们怎能越职侵权?大臣的门下,就怕人多势大。凡是极佳的治理状态,就是臣下不能得到非法报偿;名实切合,臣民才会安守本分。丢掉这些另寻出路,就是最大的迷惑;刁民就会越来越多,奸臣就会遍布君侧。所以说,不要使人大富裕自己反而去借贷;不要使人太显贵自己反而受逼迫;不要专门信任一个人自己反而丧失国家。小腿比大腿粗,难以快跑。君主失去神秘莫测,老虎就会跟随其后。君主仍不察觉,老虎就会伪装成狗。君主不能及早制止,狗就会不断增加。等到老虎成了群,就会共同杀掉君主。做君主的没有忠臣,还有什么国家可言?君主施行他的法令,大虎就会害伯;君主施行他的刑罚,大虎自会服贴。法令刑罚如果坚决执行,老虎就会重新变成人,恢复他的本来面目。

  想治理国家,必须除掉朋党;不除掉朋党,他们将越聚越多。想治理国家,必须赏赐适当;赏赐不当,乱臣就会要求更多。他要什么我给什么,是借给仇人斧头;借给仇人是不行的,他将用斧头来砍我。黄帝说过这样的话:“君臣之间一天内就有上百次冲突。”臣下隐藏私情,用来试探君主;君主掌握法度,用来制裁臣下。所以律令的设立是君主的法宝;朋党的形成是臣下的法宝。臣下不杀君主的原因,是朋党还未形成。所以君主失掉一尺,臣下就得到一丈。统治国家的君主,不使封出去的城邑扩大;服从法治的大臣,不使属下的私家显贵。懂得治国之道的君主,不使他的臣下显贵;如让他们贵了富了,他们将取代君主。防备危险,怕出乱子,赶紧设立太子,祸患就无从发生。宫内搜索坏人,宫外防备奸臣,君主必须亲自掌握法度。对爵高禄厚的人要加以削减,对爵低禄薄的人要予以增加;减少和增加都要有分寸。不要使臣民紧密勾结,共同欺侮君主。减少爵禄像月亮般逐渐亏蚀,增加爵禄像物体受热般逐渐增大。简明法令,谨慎诛罚,该罚的都一定要罚。

  不要放松你的弓,防止一个窝里有两只雄鸟。一窝栖居双雄,必然大事争斗。豺狼在羊圈里,羊就不会增多。一家有两个尊贵的,事情就会没有成效。夫妻共同当家,孩子就无所适从。做君主的,要像经常劈削树木一样整治臣下,不要让他们枝繁叶茂;臣下的树干枝繁叶茂,就会充塞官府;私门就会充实富裕,公门将会空虚,君主也会受到蒙蔽。君主经常削减枝叶,不要使臣下树枝向外伸展;撤下的树枝向外伸展,就会对君主的位置产生威胁。君主经常劈削树木,不要使臣下枝粗干细;臣下枝粗干细,将会经不住春风;经不住春风,树枝将会损害树心。太子以外的公子太多,嫡长子一系就要担忧了。制止他们的办法,就是经常劈削树木,不要使其枝叶茂盛。树木经常劈削,像枝叶一样聚集的朋党才会离散。掘掉树根,树木就没有生气了。填塞汹涌深渊,不要让水奔腾。探测臣下和众公子的阴谋,剥夺他们的权势。君主使用起威势来,要像电闪雷鸣一般迅疾果断。
3、朗读已传微盘
四、八奸
1、查字:
奸:奸,金文(干,武器,代表侵略)(每,妇女),表示入侵者强暴妇女。后引申为道德的行为;本文,我理解应该是不合道的行为。
2、翻译:
  臣下得以实现奸谋的途径有八种:一是同床,二是在旁,三是父兄,四是养殃,五是民萌,六是流行,七是威强,八是四方。

  什么叫同床?即宠幸夫人,受宠的年轻美貌姬妾,她们善于谄媚便巧和利用自己的姿色,这些正是君主所迷恋的。她们总是趁着君主在安居快乐、酒醉饭饱的机会,来央求她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是让君主一定听从的手段。做臣子的通过内线用金玉财宝贿赂她们,让她们迷惑君主而答应臣子请托的事情,这就叫“同床”。第二种是在旁。什么叫在旁?就是指倡优侏儒,君王身边的亲信是侍从。这些人在君主没下令的时候就应承,没指派任务的时候就应承,总是事先领会君主的意图,察颜观色来预先猜测君主的心意。这些人都是一致行动、一个腔调,统一口径和行动来改变君主的心意。做臣子的通过内线用金玉珍宝贿赂他们,在宫外帮他们干不法之事,让他们影响君主,这就叫“在旁”。第三中是父兄。什么叫父兄?就是指君主的兄弟叔伯,他们是君主亲近宠爱的人;大臣和朝廷的官吏,是与君主谋划国家政事的人。这些人都竭尽全力参与议政,而君主一定会听从的。做臣子的用音乐美女来侍奉君主的叔伯、兄弟,又用花言巧语来笼络大臣和朝廷管理,让他们在关键时刻进言,事成之后就进爵加禄,这样来耸恿他们,使他们干扰君主,这就叫“父兄”。第四种是养殃。什么叫养殃?就是君主喜欢修饰宫室台池,喜欢打扮美女狗马来来使自己欢愉,这是君主的灾殃。做臣子的用尽民力来修饰宫室台池,加重百姓赋税来打扮美女狗马,这样来娱乐君主而扰乱他的心事,顺从他的欲望,而在其中夹杂私利,这就叫“养殃”。五是民萌。什么叫民萌?即,做臣子的散发公家财物来取悦民众,行小恩小惠来赢得百姓,让朝廷民间都鼓动起来称颂自己,这样来蒙蔽君主而达到他的欲望,这就叫“民萌”。六是流行。什么叫流行?即,作为君主,话全闷在肚里不与人交谈,很少听到臣下议论,容易被花言巧语打动。做臣子的寻求国外善辩的人,供养国内能言的人,让他们来为自己的私利进说。说出华美的言语,流利的辞句,用有利的形势来诱导他,用祸害来恐吓他,编造虚假的言辞来损害君主,这就叫“流行”。七是威强。什么叫威强?即,统治者是靠群臣百姓来形成强大威势的。群臣百姓喜欢的,君主就喜欢;不是群臣百姓喜欢的,君主就不喜欢。做臣子的收罗带剑的侠客,供养亡命之徒,用来耀武扬威,倡言顺从他的一定得到,不顺从他的一定要死,这样来恐吓群臣百姓从而实现个人意图,这就叫“威强”。八是四方。什么叫四方?即,做国君的,国小就侍奉大国,兵弱就害怕强兵。大国勒索的,小国一定听从;强兵压境的,弱兵一定服从。做臣子的,加重赋敛,耗尽钱粮,削弱自己国家去侍奉大国,求助大国威势来透迫自己君主;严重的,招引大国军队压境来挟制国内,轻些的,屡屡引进大国使者来震慑君主,使他害怕,这就叫“四方”。所有这八种手段,是臣子实现奸谋的途径,是当代君主受到蒙蔽挟制以至失掉权势的原因,是不可不明察的。

  明君对于宫内的夫人美女,欣赏她们的美色而不理睬她们的禀告,不让她们有私人的请求。对于身边的近侍,使用他们,一定要严察他们的言论,不准夸大其辞。对于父兄和大臣,听取他们的意见,但一定要使他们用受罚担保后果,不许胡乱举荐。对于观赏玩乐的东西,在法令上一定要有依据,不准群臣擅自进献或裁减,不让群臣猜测到君主的心意。明君对恩惠的施行,凡是发放国库的财物和官仓的粮食,有利于民众的事,一定要用君主的名义,不要让臣下将恩德归于自己。对于议论,赞美称颂的人所称颂的,毁疵者所憎恶的人,一定要去核实他们的才能,查明她们的过失,不让群臣相互吹捧或诽谤。对于有勇力的人,作战立功不破格行赏,私斗犯法不赦免罪行,不让群臣用财物收买人。明君对于其他诸侯国的要求,合法的就听从,不—合法的就拒绝。所谓亡国之君,并非没了这个国家,而是这个国家的存在全然不归自己所有。让臣下用外力控制国内,就是统治者丧失自己的国家了。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听从大国,这比不听从亡得更快,所以不去听从。群臣知道君主不听从,就不去同国外诸侯勾结;国外诸侯知道君主不听从,也就不接受臣下诈骗自己君主的胡说了。

  明君设置官职爵禄,是用来进升贤才奖励有功的人的。所以说,有贤才的人享受丰厚的俸禄,担任高的官职;功劳大的人获得尊贵爵位,受到重重奖赏。任命贤才要根据他的才能,授予俸禄要考量他本身的功劳是否相称。因此,有才能的人不隐藏自己的才能来为君主效力,有功劳的人乐于进献功业,所以事情能办成,功业能建立。现在却不是这样,不考核贤不贤,不论有无功劳,任用被他国诸侯所看重的人,听从左右近侍的请求,父兄大臣在上面向君主请求爵禄,在下面又出卖它来收取财利和培植私党。所以财利多的就买官而成为尊贵的人,同君主近侍有交往的靠托人请求而成为有权势的人。劳苦功高的臣子得不到论定,官职的变动颠倒错乱。因此官吏玩忽职守而四外交往,抛弃事务而贪图财利。因此有才能的人懈怠而不求上进,有功劳的人堕落而轻慢职务,这是亡国的风气啊!
3、朗读已传微盘

第二部分:简明心得:
1、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人亦无常强,无常弱。尊道则强,失道则弱。幼子亦是,引之以识道、从道,为正道。
“故有荆庄、齐桓公,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所以诸侯可以称霸,群臣务治为次,君主守道务治,使君臣上下一心才是重点。一国如此,一家亦是如此,子不孝父之过;子不才母之过。父母之领子女,父母务传,子女务承。
“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这么看来,父母每天都在给孩子上各种“课”,父母面对各种问题时的态度,解决问题时的应对办法。父母的态度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孩子把握道德方向的尺度。
总的来说,有度讲国家治理时的法度;但对于一家来说,也应该制定一些规则,而不能凭父母喜好来判断孩子的对错。所以古时都有家法家规,现在看来不仅不是封建社会的糟粕,而是天道下自然的产物。

2、二柄: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看。也到这里的时候,开始也是不懂的,后来想到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一个谋士布局,以你所言面授事,结果到你这一步,出现了言小而功大的情况,那么后面的事就跟之前计划不同了,整件事结果也就不如意了。放到生活中,就是失之毫厘了。这里的失不仅是错失,所原本想要的多了或少了都是失,与道失。对于领导而言,有这样的下属,终将不是好事。因为这样的人做事不可控,也就是不当名。这么想来,罪典衣与罪典冠的事,也不那么难理解了。
“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读到这里的“素”,意识到这两章频繁出现素这个概念:“上不见采,下故素正”,“权不欲见,素无为也”,“去好去恶,群臣见素”,“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反复的读这些句子,原来读过但不是特别理解的一些词就都有感觉了:一、静、虚、道、正、无为…这些词虽然放在不同的情景中,但都是一个理。用志一处,虚心静神,以神接道。

3、扬权:
“彼求我予,假仇人斧;假之不可,彼将用之以伐我”看到这里,我脑子里就都是现在的孩子们,从道出发,他们居然都是仇人。从小就有求必应;有一次不应,在他们的心里父母就是“有罪”的,“对不起”他们的,更有甚者会弑父杀母。
“有道之君,不贵其臣;贵之富之,彼将代之”,改开以来,民众一个一个、一家一家地都富了起来,富人越来越多,安分守己的人也越来越少,真就是“贵之富之,彼将代之”,以为自己有俩钱儿,就无所不能了,感觉谁都不如自己。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现在的孩子们,看似生活的很好,不缺吃,不少穿,却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没有志向,生活没有意义。我想就是因为“夫妻持政,子无适从”。若家家都“子无适从”,那么还有未来吗?果然时不我待啊!努力学习,让自己有资格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未来做一个合格的祖宗,像奶奶那样就好。

4、八奸:八奸:一曰同床,二曰在旁,三曰父兄,四曰养殃,五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强,八曰四方。同时明君也有应对办法。第一是:不使私请;不使益辞;不令妄举;不使擅进擅退;不使人臣私其德;不使群臣相为语;不使群臣行私财;于诸候之求索也,法则听之,不法则距之。第二是进贤材劝有功。但是我想说的是,还应该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上应尊天道,就如上篇讲的扬权。
一奸同床,难道不是因为主上好色故有所惑;二奸在旁,是因为主上把自己心里开心放在的事情合道之上,所以才有唯唯诺诺,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三奸父兄,也是因为主上亲之爱之的是侧室公子,而没有给予嫡长公子应有的位置,去公法而就私曲,才使得人臣有机可乘;四奸养殃,与二奸在旁同属一种,以娱心为主;五奸民萌,是因为主上没以素面对臣下,以誉进能,臣下才离上而下比周;六奸流行,主上不能去好去恶,去智去巧,依然是不素;七奸威强,主上以群臣百姓为威强,臣则因百姓而行其私;八奸四方,事大国、畏强兵,而丢失自己的国家。八奸的形成从根上讲还是主上不尊天道所至,就好比孩子没养好,还是父母不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16: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周:
本周任务:十过
1、查字:

2、翻译:
  十种过错。第一种叫献小忠,这是对大忠的祸害。第二种叫贪图小利,这是对大利的危害。第三种叫行为怪僻,自以为是,对其他诸侯国没有礼貌,这是丧身中最严重的了。第四种叫不致力于治理国家而沉溺于音乐,这是使自己走上末路的事情。第五种叫贪心固执喜欢私利,这是亡国杀身的根源。第六种叫沉溺于女子歌舞,不关心国家政事,这是亡国的祸害。第七种叫离开朝廷到远方游玩,又不听谏士的规劝,这是使自己遭受危险的做法。第八种叫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而又一意孤行,这是丧失好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第九种叫内不量力,外靠诸侯,这是削弱国家的祸患。第十种叫国小无礼,不听谏臣,这是断绝后代的形势。

  什么叫小忠?过去楚共王和晋厉公在鄢陵大战,楚军失败,共王伤了眼睛。战斗激烈之时,楚军司马子反口渴要水喝,侍仆谷阳拿了一筋酒来给他。子反说:“嘿!一边去,这是酒。”谷阳说:“不是酒。”子反接过来喝了。子反这个人,喜爱喝酒,觉得酒味甜美,不能停下来,结果醉了。战斗已经结束,共王想再战,派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以心病为由推辞不去。共王乘车亲自前往,进了子反帐中,闻到酒气而返回,说:“今天的战斗,我自身受了伤。依靠的是司马,司马却又醉成这样。这是忘了楚国的神灵而不关心我的民众。我不能继续战斗了。”于是把军队撤离鄢陵,把司马子反处以死刑。所以侍仆谷阳献酒,并不是因为仇恨子反,他的内心是忠爱子反的,但却恰好是杀了他。所以说,献小忠,便是对大忠的祸害。

  什么叫贪图小利?过去晋献公想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荀息说:“您最好是用垂棘的宝玉和屈产的良马贿赂虞国君主,向他要求借路,他定会把路借给我们。”晋献公说:“垂棘宝玉是我祖先的珍宝,屈产良马是我的骏马。假如他接受我的礼物又不借给道路,怎么办?”荀息说:“他不借给我们道路,必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假如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给我们道路,那么这块宝玉就像是从内府取出来藏到外府一样,骏马就像是从内厩牵出来拴到外厩一样。您别担心。”晋君说:“好吧。”就让苟息用垂棘宝玉和屈产良马,去贿赂虞公,向他借路。虞公贪得宝玉和良马的小利而打算答应借路。宫之奇劝谏说:“不能答应。虞有虢好比车两边有护木。护木依靠车子,车子也依靠护木,虞虢两国的地理形势正是这样。假如借路给他们,那么虢国早上灭亡,虞国晚上就要跟着灭亡了。不能借,希望您不要答应。”虞公不听,于是借路给晋国。荀息讨伐虢貌国取得了胜利,回来后过了三年,发兵伐虞,又打败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拿着璧回来报告晋献公,献公高兴地说:“壁还和以前一样。虽说如此,马却长几岁了。”那么,虞公军危地削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贪恋小利而不考虑它的危害。所以说,贪图小利,便是对大利的危害。

  什么叫行为怪僻?过去楚灵王主持在申地举行的诸侯会盟,宋太子迟到,楚灵王把他抓了拘禁起来。楚灵王还轻慢徐国国君,扣留齐人庆封。侍卫官劝谏说:“会合诸侯,不能无礼,这是关系存亡的关键。过去夏夏桀曾主持有戎的诸侯集会而有绍背叛,商约在黎丘检阅诸侯而戎、狄背叛,都是由无礼引起的。君王还是想想好吧。”灵王不听,还是按自己意思去做。过了不到一年,灵王向南巡游,群臣跟着劫持了他。灵王在乾溪上挨饿而死。所以说,行为怪僻,自以为是,对其他诸侯国没有礼貌,是丧身中最严重的了。

  什么叫沉溺音乐?过去卫灵公将到晋国,来到濮水边,卸车放马,布置住处准备夜宿。夜半。听见有人弹奏新的乐调,很是喜欢。叫人问近侍,都回答没听见。就召来师涓并告诉他说:“有人在弹奏新的乐调,叫人间近侍,都说不曾听见。音调好像出自鬼神,你替我听着把它录写下来。师涓说:“好吧。”就静坐弹琴把它录写下来、”师涓第二天回报说:“我录写好了,但还不熟悉,请让我再用一晚上熟悉它。”灵公说:“好吧;”就又留宿一晚。第二天,已经熟悉了,就离开猴水去晋国。晋平公在施夷的台上用酒款待灵公。酒喝得正畅快时,灵公站了起来。灵公说:“有新的乐调,希望奏给大家听听。”平公说:“好。”就召来师涓、让他坐在师旷旁边,拿过琴来弹奏。乐调没完,师旷按住琴弦制止说:“这是亡国之音,不能奏完。”平公说:“这个曲调是从哪里来的?”师旷说:“这是师延所作,同商纣搞的靡靡之音。等到武王伐纣,师延向东逃跑,到了淄水投河自尽。所以听见这个曲调的,一定是在濮水边。先听见这个曲调的,他的国家一定被侵削,不能奏完它。”平公说:“我所喜欢的是音乐,你还是让他奏完吧。”师涓奏完了它。平公问师旷说:“这叫什么曲调?”师旷说:“这就叫清商调。”平公说:“清商调确是最动听吧?”师旷说:“还比不上清微调。”平公说:“清徵调能弹来听听吗?师旷说:“不能。古代听清微调的,都是有德义的君主。现在您的德薄,还不够格来听。”平公说:“我所爱好的是音乐,希望试着听一下。”师旷出于不得已,拿过琴来弹。弹了一遍,有十六只黑鹤从南方飞来,停在廊门顶上。弹第二遍,鹤排列成行。弹第三遍,鹤伸长脖子呜叫,张开翅膀起舞,音调合于美好的声音,响彻天空。平公非常高兴,在座的人也都欢喜。平公拿起酒杯站起来向师旷祝贺,回到座位上问道:“音乐没有比清微调更美妙的吗?”师旷说:“还比不上清角调。”平公说:“清角调能弹来听听吗?”师旷说:“不能。过去黄帝在泰山上会合鬼神,驾着象车赶着六条蚊龙,木神就站在车辖的两旁,蚩龙在前开路,风神向前扫除尘埃,雨神冲洗道路,虎狼在前,鬼神在后,飞蛇趴在地下,凤凰飞翔上空,大会鬼神,作成清角调。现在您的德行浅薄,不能听它。听了,恐怕会坏事。”平公说:“我老了,爱好的是音乐,希望听完它。”师旷不得已而弹奏起来。始奏时,有黑云从西北方升起;再奏时,大风刮来,大雨跟随在后,撕裂帐幕,毁坏食器,掀掉廊瓦。在座的人四散逃跑。平公惊恐害怕,趴在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的身体因而得了瘫痪病。所以说,不致力于治理国家而沉溺于音乐不止,是使自己走上末路的事情。

  什么叫贪心固执?过去智伯瑶率领赵、韩、魏去讨伐范、中行,灭掉了他们。返回来,休兵数年,就派人向韩要求割让土地。韩康子想不给,段规劝谏说:“不能不给。智伯的为人,贪图利益而傲慢固执。他来要求土地,假如不绝,就一定会向韩国派兵。您最好还是给他土地。给他土地,他就会习以为常,又向别国要地。别国将有不听从的。如不听从,智伯就一定会对它用兵。这样,韩国就可以避免祸患而等待事情的变化。”韩康子说;“好吧。”就派使者把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县送给智伯。智伯高兴了,又派人向魏国要地。魏宣子想不给,赵葭劝谏说:“他向韩要地,韩给了他。现在向魏要地,魏国假如不给,就是魏国在内自恃强大,在外激怒智伯。假如不给,他一定会对魏国用兵。不如给他。”宣子说:“好吧。”就叫人把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县送给智伯。智伯又派人到赵国要求割让蔡和皋狼土地,赵袭子不给。智伯就暗中约好韩、魏准备去讨伐赵国。襄子召来张孟谈,告诉他说:“智伯的为人,表面友好而暗地疏远。他屡屡联络韩、魏,而我还是不给他土地,他向我用兵是必然的了。现在我该到哪里居住才行呢?”张孟谈说:“董阏于是君父赵简子手下的才臣,他曾治理晋阳,后来尹锋继承他的遗业治理晋阳,董阏于的教化仍然存在。您到晋阳去定居就可以了。”赵襄子说:“好吧。”就召来延陵生,让他带着车马先到晋阳,襄子接着去了。襄子到了晋阳,巡视内城外郭以及各种职官的储藏。城郭没有修缮,粮仓没有积蓄,钱府没有储备,兵库没有武器,城邑没有守具。襄子害怕了,就召来张孟谈说:“我巡视城郭以及各种职官的储藏,都不完备,我将凭什么对付敌人?”张孟谈说:“我听说圣人治理国家,收藏全在民间,不在国家府库,努力搞好教化而不单纯修缮城郭。您不妨发出命令,让百姓自己留足三年的口粮,有余粮的收进粮仓;留足三年的用度,有余钱的收进宫府;剩下的闲散人员让他们去完成城郭的修缮。”案子晚上下令,第二天,谷仓里的粮食装不下,官府里的钱堆不下,兵库里的武器放不下。过了五天,城郭便已修缮,守备便已齐备。襄子召来张孟谈,问他说:“我的城郭已修缮,守备已齐备,钱粮已充足,武器有余。但我没箭怎么办?”张孟谈说:“我听说董阏于治理晋阳时,卿大夫的住处都用获、蒿、{木苦}、楚等植物作墙,{木苦}杆有的高达一丈。您不妨削出用来制箭。”于是削出试着制箭,它的坚硬程度即使像菌辂这样坚硬的竹子也不能相比。襄子说:“我的箭已足够了,但没铜可怎么办?”张孟谈说:“我听说董阏于治理晋阳时,卿大夫、地方官住处的厅堂都用炼钢作柱下础石。您不妨取出一用。”于是取出来用,有富余的铜了。号令已定,守备已具。三家的军队果然到了。到后就登晋阳城墙,于是开战。三个月不能攻克晋阳。三家军队就疏散开来包围晋阴,决晋阳之水来灌城。围困晋阳三年。城中居民在高处营巢而居,吊锅烧饭,财物食品将用完,官员体弱多病。襄子告张孟谈说:“粮食匮乏,财力用尽,官员体弱多病我怕不能守住城了2我准备开城投降,可是向哪个国家投降好呢?”张孟谈说:“我听说,不能使灭亡转变为生存,不能使危险转变为安全,就没有必要尊重有才智的人了。您放弃这个打算吧J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见韩、魏的君主。”张孟谈拜见韩、魏之君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二位君主来伐赵,赵国将灭亡了。赵灭亡后,韩、魏就会跟着灭亡。”二位君主说:“我们知道会是这样。尽管如此,但智伯的为人,心中粗暴而少仁爱。我们谋划的事若被他察觉,灾祸就一定来临。怎么办”?张孟谈说:“计谋从您们嘴巴里出来进入我耳朵里,没有人会知道的。”两位君主于是和张孟谈约好三家军队共同反对智伯,和他们约好了时间。夜里派张孟谈回到晋阳,去报告韩、魏反戈的情况。襄子迎接张孟谈并拜了两拜,又担心又高兴。韩、魏二君在已约好并遣返张孟谈后,接着就朝见智伯,外出时,在军营门外碰到了智过。智过对他们的反常脸色感到奇怪,就进见智伯说:“韩、魏二君的样子说明将有变故。”智伯说:“怎么说?”智过说:“他们行为傲慢而意气高扬,不像平时的样子,您不如先下手吧。”智伯说:“我和他们商量得很周密,打下赵国而三分赵地,我这样和他们友好,一定不相侵害欺骗。军队驻扎在晋阳已有三年,现在早晚将攻下来占得利益。怎么还会有别的打算?一定不会这样。你放心,不用担忧。不要多说这件事了。”第二天早上,韩、魏二君又朝见智伯外出,在军营门外又碰见智过。智过进见说:“您把我的话告诉二君了吗?’’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智过说:“今天二君朝见后出门,见到我而脸色有变,并用眼睛盯我。这一定会有变故,您不如杀了他们。”智伯说:“你不要再说了。”智过说:“不行,一定要杀掉他们。如果不能杀,就亲近—他们。”智伯说:“怎么样亲近他们?”智过说“魏宣于的谋臣叫赵葭,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这两个人都能改变他们君主的计谋。您还是和韩、魏二君约好,攻下赵国,就封赵营、段规每人一个万户人家的县邑。这样一来,二君的心思就可以不变了。”智伯说:“攻下赵国而三分其地,又封这两个人万户人家的县邑各一个,那么我得到的就很少了。不行。”智过见他的话不被采纳,就出走了,并把他的家族改姓辅氏。到了约定日子的晚上,赵人杀掉智伯的守堤官,决水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救水引起混乱,韩、魏军队从两旁进攻,赵襄子率领士卒在正面冲杀,大败智伯的军队并捉住了智伯。智伯身死军破,国家一分为三,被天下人所耻笑。所以说,贪心固执喜欢私利,是亡国杀身的祸根。

  什么叫沉溺于女子歌舞?过去戎王派由余对秦国进行国事访问,穆公问他说:“我曾听说治国之道而未能亲眼看见,希望听听古代君主得国失国常常因为什么?”由余回答说:“我曾经听说过了,常常因为俭朴得国,因为奢侈失国。”穆公说:“我不感到耻辱而向你打听治国之道,你用俭朴来回答我,为什么?”由余回答说:“我听说过去尧拥有天下,用陶器吃饭,用陶器喝水。他的领土南到交趾,北到幽都,东西到达日月升落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尧禅让天下,虞舜接受下来,所做的食具,都是砍伐山上树木制作成的,削锯成器,修整痕迹,在上面涂上漆和墨,送到宫里作为食器。诸侯认为太奢侈,不臣服的方国有十三个。虞舜禅让天下,传给夏禹,夏禹所做的祭器,在外面染墨,里面绘上红色,缦帛做车垫,草席饰有斜纹边缘,杯勺有花纹,酒器有装饰。这就更加奢侈了,而不臣服的方国有三十三个。夏王朝灭亡,殷商接受天下,所做的大辂,旗子上装有九条飘带,食器雕琢,杯勺刻镂,白色的墙壁和台阶,垫席织成花纹。这就更加奢侈了,而不臣服的方国有五十三个。君主都注重文彩华丽了,而愿意服从的越来越少。所以我说,节俭是治国的原则。”由余出去后,穆公就召来内史廖,告诉他说:“我听说邻国有圣人,是抗衡国家的忧患。现在由余就是个乏人,我很担心。我将怎么办?”内史廖说:“我听说戎王居住的地方,荒僻简陋而道路遥远,没听过中原的声乐。您不妨赠给他女子歌舞,去扰乱他的政事,然后替由余请求延长回国的时间,来疏远由余的劝谏。他们君臣有了隔阂,然后就可以谋取了。”穆公说:“好吧。”就派内史廖把十六个女乐赠送给戎王,趁机替由余请求延长回国的时间。戎王答应了,看到女乐而感到高兴,安排酒席在帐蓬中痛饮,每天听女乐,整年不迁徒,牛马没有水草吃,死了一半。由余回国,马上劝谏戎王,戎王不听,由余就离开戎国来到秦国。秦穆公迎接他并拜他为上卿,向由余询问戎的兵力情况和地理形势。已经了解了这些情况,出兵伐戎,兼并十二个国家,开辟一千里土地。所以说,沉溺于女子歌舞,不关心国家政事,是亡国的祸害。

  什么叫离开朝廷到远方游玩?过去齐景公到渤海游玩,非常高兴。下令给诸大夫说:“说要回去的处死。”颜涿聚说:“您来海上游玩得开心,然而臣子中有图谋篡国的人该怎么办?您现在虽然快乐,日后怎能再这样呢?”齐景公说:“我下令说谈论回去的就处死。现在你违犯了我的命令。”拿起戈来就要击杀。颜涿聚说:“过去夏桀杀了关龙逢,商纣杀了王子比干,现在您即使杀死我,把我和关龙逢、比干凑成三个也是可以的。我说话是为国家,不是为了自身。伸着脖子上前说:“您杀了我吧!”齐景公便放下戈催促驾车赶了回去。回去三天以后,就听说都城里有人图谋不让景公回城的了。齐景公、之所以能继续统治齐国,靠的是颜涿聚出了力。所以说,离开朝廷到远方游玩,是使自己遭受危害的做法。

  什么叫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过去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霸之首,管仲辅佐他。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桓公去问他说:“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管仲说:“我老了,经不起问事了。虽然这样,我听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您不妨试着按自己想法来决定吧。”桓公说:“鲍叔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鲍叔牙为人,刚强任性而崇尚凶悍。刚强就会粗暴地侵扰民众,任性就得不到民心,凶悍了臣民就不听他使唤。他的心思无所畏惧,不是霸主的好帮手。”桓公说:“那么竖刁怎样?”管仲说:“不行。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您忌妒而爱好女色,竖刁把自己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君主呢?”恒公说:“那么卫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齐、卫之间不过十天的路程,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他连父母都不亲近,还能亲近君主吗?”桓公说:“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易牙为您主管伙食,您不曾吃过的只有人肉,易牙蒸了儿子的头进献给您,这是您知道的。人之常情没有不怜爱自己孩子的,现在蒸自己的儿子作为您的饭食,他连儿子都不怜惜,又怎能怜惜君主呢?”桓公说:“那么谁行呢?”管仲说:“隰朋行。他的为人,心地坚贞,行为廉正,少有私欲,多能守信。心地坚贞,就足以作表率;行为廉正,就可以担重任;少有私欲,就能驾驭属下;多能守信,就能亲近邻国。这是霸主的好帮手,您最好是用他。”桓公说:“好吧。”过了一年多,管仲死,桓公便不用隰朋而用竖刁。竖刁掌管政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趁机作乱。桓公在南门寝宫守卫房屋里饥渴而死,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所以,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桓公身为五霸之百,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是不听管仲忠告的过错。所以说,有过错却不听忠臣的劝谏,一意孤行,是丧失好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

  什么叫内不量力?过去秦国攻打宜阳时,韩国危急。公仲朋对韩君说;“盟国是不可靠的,还不如通过张仪去和秦国讲和呢!就用一个著名的大城去贿赂秦国,和秦一道南伐楚,这样就解除了秦对韩的祸患,把祸害转嫁给楚了。”韩君说:“好。”于是命令公仲出使,将西去与秦讲和。楚王听说后,感到害怕,召来陈轸告诉说:“韩国的公仲朋将西去与秦讲和,现在怎么办?”陈轸说:“秦得到韩的一座名城,驱使它的精锐军队,与韩联合起来向南攻楚,这是秦王庙祭时所祈求的,这必将成为楚国的祸害。大王最好赶快派遣可靠的使臣,多带些车辆载上厚礼来献给韩国,说:‘楚国虽小,士卒已经全都发动起来了,希望贵国向秦申明不屈的意图。为此希望贵国派使者前来观察楚国动员起来的士卒。”’韩派人到楚,楚王便征发车骑排列在大路上,对韩国使者说:“请报告韩君,说我国军队现在就要进入韩境了。”使者回去报告韩君,韩君非常高兴,中止了公仲去秦讲和。公仲说:“不行。在实际上危害我们的,是秦国;在名义上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听从楚国的空头承诺而忽视强秦的实际危害,那是危害国家的祸根。”韩君不听。公仲生气回家了,十天不上朝。宜阳更加危急,韩君派使者到楚催兵求援,使者去了一批又一批,但楚军却没有一个到来的。宜阳果然被攻克,成为诸侯间的笑料。所以说,内不量力,外靠诸侯,是削弱国家的祸患。

  什么叫国小无礼?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厘负绢和叔瞻在前侍奉。

  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不听。厘负绢回家,脸上不高兴,他的妻子问他说;“您从外面回来,带着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负羁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祸来牵连我。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负绢说:“好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壁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壁。

  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我伯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洒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群臣都说:“好。”穆公因而发兵,革车五百辆,同一规格的马二千匹,步兵五万,帮助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君。重耳登基三年,就发兵攻打曹国了。于是派人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厘负羁说;“大军迫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据此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去侵犯。”曹国人听到后,率领他们的亲戚去依附厘负羁住地的有七百多家。这就是礼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君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蛋,却用无礼来待人,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所以说,国小无礼,不听谏臣,是断绝后代的形势。


3、朗读已传微盘
4、简明心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22:01: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查字
过:古体字過。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残骨,借代死亡。過,金文(辵,行进)+(残骨,借代死亡),表示生命在岁月的行进中化成枯骨。造字本义:动词,在时光流逝中走向死亡,身化枯骨,生命不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22:4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简明心得:
读十过书上也记录了很多感想与心得,但是总感觉这么一过一过的读,没有触及到核心价值观。想到上周注意到的“素”字,于是又翻开了素书,结合读到的十过,对道德仁义礼又有了不同的感悟。我把原始章誊抄了过来: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使,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先不说人臣之为与绝代之功;单说为人之本,“道德仁义礼”尚不可无一,何况君王乎。十过里的君王均是不知蹈道者。“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之前读,其实对蹈道不甚理解。但其后读书有读到过“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所以有手舞足蹈这个成语;我的理解:蹈道,就是要沿着道走,万物不知道为何物,却沿着道生长,也依赖道而存活万物。德者使万物各得其所欲。十过里的君王们有哪个是把万物所欲放在心里的;无德之人,怎能配此君位。仁者,有慈惠恻隐之心;义者,赏善罚恶,立功立事;礼者,成人伦之序。依次来看十过里的君王们,皆是些无道无德不仁不义无礼的人,所以,他们的过注定让他们走向灭亡。

最后该说的是为人母我自己:
今天查了过字,有种被雷击的感觉,居然是走向死亡的行为,有点愣。但是结合十过的故事,看似无大碍的行为,或就是走向死亡。在看生活中的自己,于是默念“道德仁义礼”,希望长驻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5 21:02: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周:
本周任务:孤愤
一、查字:
孤:造字本义:名词,没有父母依傍的、单独生活的孩子,通常指丧父、丧母或父母俱亡的孩子。汉语中常“孤独”并用,表示被动或主动的自立状态:“孤”表示幼失父母,无至亲可依,是被迫接受的单薄厄运,伴随强烈的被剥夺感;“独”表示疏离群体,以个体姿态生存,是主动选择的自立自强的生活观念,伴随充满挑战的自觉意识。
愤:造字本义:动词,内心情绪过于饱满而喷发表达。现代汉语中“发愤”和“发奋”容易相混,难以分辨,因为它们读音相同,而且用法相似。其实两个概念有很大不同,甚至在某个角度上它们方向相反:“发愤”偏于感性,由内而外(由心灵外化成行动),源于饱满激情的冲动,多表现为心理动作,使用语境强调个人精神的风格与影响,通常表达异常压力下的源于本能与个性的应变努力;“发奋”偏于理性,由外而内(由社会风尚内化成个体追求),出于价值理念的驱动,多表现为现实行动,使用语境强调行动的计划性与世俗成就,通常表达和平环境中理性支配的积极发展。
二、翻译:
  通晓统治策略的人,一定是识见高远并明察秋毫;不明察秋毫,就不能洞察隐私。能够推行法治的人,必定是坚决果断并刚强正直的;不刚强正直,就不能惩治奸邪。臣子遵循法令办理公事,按照法律履行职责,不叫“重臣”。所谓重臣,就是无视法令而独断专行,破尔法律来为私家牟利,损害国家来便利自家,他的势力能够控住君主,这才叫做重臣。懂得统治策略的人明察秋毫,他们的主张若被采纳,自身若被任用,将会洞察重臣的阴谋诡计;能够推行法治的人刚强正直,他们的主张若被采纳,自身若被任用,将会矫正重臣的不法行为。因此,懂得策略和善用法治的人若被任用,那么位尊权重之臣一定为法制所不容。这样说来,懂法依法的人与当权的重臣,是不可并存的仇敌。

  当权的重臣独揽国家大权,那么外交和内政就要被他们利用。正因如此,列国诸侯不依靠他,事情就得不到照应,所以其他诸侯国就要为他们唱赞歌;各级官员不依靠他,自己的功业就得不到上报,所以各级官员都会为他们所用;君主的侍从官员不依靠他,就不能接近君主,所以他们为他隐瞒罪行;学士不依靠他,就会俸禄薄而待遇低,所以学士为他说好话。这四种辅助势力,是奸臣用来粉饰自己的手段。重臣不能忠于君主而推荐自己的政敌,君主不能越过四种帮凶来洞察他的臣下,所以君主越来越受蒙蔽,而重臣的权势越来越大。

  很少不被信任和宠爱的,而且彼此又亲昵和熟悉。至于迎合君主的心理,投合君主的好恶,本来就是重臣得以进升的途径。他们官职大,爵位高,党羽又多,全国都为他们唱赞歌。而法术之士想要求得君主重用,既没有受到信任和宠爱的亲近关系,也没有亲呢和熟悉的交情,还要用法术言论矫正君主的偏邪之心,这是与君主心意相反的。法术之士所处地位低下,没有同党孤立无援。拿关系疏远的和关系亲近、受到宠信的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拿新客和故旧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拿违背君主心意和投合君主好恶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拿地位低贱的和位尊权重的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拿一个人和一国人相争,在常理上不能取胜。法术之士处在“五不胜”的情形下,按年计算也不能晋见君主;当权重臣凭借“五胜”的条件,又日夜单独向君主进言。因此,法术之人由什么门路得到任用,而君主到什么时候才能醒悟呢?因此,凭借必定不能取胜的条件,又与重臣势不两立,法术之士怎会不危险?重臣对那些可用罪状诬陷的,就用国家法律来诛杀;对那些不能强加罪名的,就用刺客来暗杀。这样说来,精通法术而违背君主的人,不为官吏所诛杀,必定死在刺客手里了。而结党拉派串通一气来蒙蔽君主、花言巧语歪曲事实来便利私家的人,一定会受到重臣的信任。所以对那些可用功劳做借口的,就封官赐爵使他们显贵;对那些不可用好名声做借口的,就用外交职权重用他们。因此,蒙蔽君主而投奔私人门下的,不在官爵级别上显赫,必在外交职权上重用了∷械牡比ㄖ爻级杂诰骼此担如—今君主不验证核查就实行诛戮,不等建立功劳就授予爵禄,因此法术之士怎能冒死去陈述自己的主张?奸邪之臣又怎肖当着有利时机而自动引退?所以君主地位就越来越低,重臣权势就越来越大。

  越国虽然国富兵强,中原各国的君主都知道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说:“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现在统治国家的君主虽然地广人众,然而君主闭塞,大臣专权,这样一来,国家也就变得和越国一样。知道自己的国家与越国不同,却不知道现在连自己的国家也变了样,这是不明察事物的类似性。人们之所以说齐国亡了,并不是指土地和城市丧失了,而是指吕氏不能控制它而为田氏所占有。之所以说晋国亡了,也不是指土地和城市丧失了,而是指姬氏不能控制它而为六卿所把持。现在大臣掌权独断专行,而君主不知收回,这是君主不明智。和死人症状相同,无法救药;和亡国行事相同,无法久存。现在因袭着齐、晋的老路,想要国家安然存在,是不可能的。

  凡属法术难以推行的,不单是大国,中小国家也是这样。君主的近臣不一定有才智。君主认为某人有才智而听取他的意见,然后和近臣讨论该人的言谈,这是和愚蠢的人讨论才智。君主的近臣不一定品德好。君主认为某人有美德而礼遇他,然后和近臣讨论他的品行,这是和品德不好的人讨论美德。智者的计谋由愚蠢的人来评判,贤者的品德由不贤的人来衡量,那么品德好、有才智的人就会感到耻辱而君主的论断也必然荒谬了。想谋得官职的臣子当中,那些品德好的人将用精纯廉洁来约束自己,那些才智高的人将用办好政事来推进事业。那些品德好的人不可能用财物贿赂侍奉别人,凭借精纯廉洁更不可能违法办事,那么品德好、才智高的人也就不会奉承君主近侍,不会理睬私下请托了。君主的近臣,品行不像伯夷那么好,索求的东西得不到,财物贿赂不上门,那么精明强干者的功业就要被压制,而诽谤诬陷的话也就出笼了。办好政事的功业受制于君主的近侍,精纯廉洁的品行取决于近侍的毁誉,那么品德好、才智高的官吏就要被废黜,君主的明察也就被阻塞了。不按功劳裁决人的才智和品德,不通过事实的多方验证审处人的罪行和过错,却听从左右亲信的话,那么没有才能的人就会在朝廷中当政,愚蠢腐败的官吏就会窃居职位了。

  大国的祸害在于大臣权势太重,中小国家的祸害在于君主身边的近臣太受宠信:这是君主的通病。再说臣下犯了大罪恶,君主有了大过失,臣下和君主的利益是相互不同的。凭什么这样说呢?即:君主的利益在于具有才能而任以官职,臣下的利益在于没有才能而得到重用;君主的利益在于具有功劳而授以爵禄,臣下的利益在于没有功劳而得到富贵;君主的利益在于豪杰效力,臣下的利益在于结党营私。因此国土减少而私家更富,君主地位卑下而大臣权势更重。所以君主失去权势而大臣控制国家,君主改称藩臣,相臣行使君权。这就是大臣欺骗君主谋取私利的情形。所以当代的重臣,在君主改变政治情势而仍能保持宠信的,十个中还不到两三个。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这些臣下的罪行太大了。臣有大罪的,他的行为是欺骗君主的,他的罪行是当处死刑的。聪时人看得深远,伯犯死罪,必定不会跟从重臣;品德好的人洁身自爱,耻于和奸臣共同欺骗君主,必定不会跟从重臣。这些当权者的门徒党羽,不是愚蠢而不知祸害的人,必是腐败而不避奸邪的人。大臣挟持愚蠢腐败的人,对上和他们一起欺骗君主,对下和他们一起掠夺财物,结帮拉派,串通一气,惑乱君主败坏法制,以此扰乱百姓,使国家危殆受侵、君主忧劳受辱,这是大罪行。臣下有了大罪而君主却不禁止,这是大过失。假如君主在上面有大过失,臣子在下面有大罪行,还想要国家不灭亡,是不可能的。

三、朗读已传微盘
四、简明心得:孤愤俩字表现出了韩非子写这篇文章时的情绪。文中的每句话都表达了韩非子内心的情绪!
韩非子是孤愤的,这周没有读经典,但是我的心情很平静,生活很美好。回老家的这几天,我应该算是在用经典。上次管子报告会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过一个问题:如果我把婆婆家人也都放在心里跟爸爸妈妈奶奶一样的位置,我融入家里就会更快,矛盾应该就会更少。这次回家,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我学习着跟婆婆一起做家务,抢着帮婆婆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儿。婆婆家这边过年串亲戚拜年跟我家那边不一样,之前我一直不能理解,总觉得婆婆家这边规矩太繁琐,不停的在迎来送往,不理解就会烦。转变思想之后,今年依然不理解,但不再想其他的,就只是跟着婆婆二姑姐一起张罗着、一起迎来送往。我越来越热情,其实是开始维护家里的礼,这是我自己的家!!今天照镜子,看到的是一张明媚的微微带笑的脸。我想这样才是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2 12:17: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周:本周任务:说难
一、查字:
狎:造字本义:动词,发出“呷呷”的声音以引起狗的注意,使狗熟悉自己、亲近自己。动词:逗引,逗弄,大胆而轻慢,欺侮。
二、翻译:
  大凡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说出来。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和录用。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录用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疏远进说者。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是进言者泄露了秘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表面上做这件事,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别的事,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表面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这样做的意图,像这样的情况进说者就会身遭危险。进说者筹划一件不平常的事情并且符合君主心意,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把这事猜出来了,事情泄露出来,君主一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恩泽未厚,进说者谈论却尽其所知,如果主张得以实行并获得成功,功德就会被君主忘记;主张行不适而遭到失败,就会被君主怀疑,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有过错,进说者倡言礼义来挑他的毛病,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自以为功,进说者同样知道此计,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勉强君主去做他不能做的事,强迫君主停止他不愿意停止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所以进说者如果和君主议论大臣,就被认为是想离间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近侍小臣,就被认为是想卖弄身价。谈论君主喜爱的人,就被认为是拉关系;谈论君主憎恶的人,就被认为是搞试探。说话直截了当,就被认为是不聪明而笨拙;谈话琐碎详尽,就被认为是罗嗦而冗长。简略陈述意见,就被认为是怯懦而不敢尽言;谋事空泛放任,就被认为是粗野而不懂礼貌。这些进说的困难,是不能不知道的。

  大凡进说的要领,在于懂得粉饰进说对象自夸之事而掩盖他所自耻之事。君主有私人的急事,进说者一定要指明这合乎公义而鼓励他去做。君主有卑下的念头,但是不能克制,进说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干。君主有过高的企求,但实际却达不到,进说者就为他举出此事的缺点并揭示它的坏处,而称赞他不去做。君主想自夸才智,进说者就替他举出别的事情中的同类情况,多给他提供根据,使他从我处借用说法,而我却假装不知道,这样来帮助他自夸才智。进说者想向君主进献与人相安的话,就必须用好的名义阐明它,并暗示它合乎君主私利。进说者想要陈述有危害的事,就明言此事会遭到的毁谤,并暗示它对君主也有害处。进说者称赞另一个与君主行为相同的人,规划另一件与君主考虑相同的事。有和君主污行相同的,就必须对它大加粉饰,说它没有害处;有和君主败迹相同的,就必须对它明言掩锦,说他没有过失。君主自夸力量强大时,就不要用他为难的事去压抑他;君主自以为决断勇敢时,就不要用他的过失去激怒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败绩去困窘他。进说的主旨没有什么违逆,言辞没有什么抵触,然后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由这条途径得到的,是君主亲近不疑而又能畅所欲言。伊尹做过厨师,百里奚做过奴隶,都是为了求得君主重用。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但还是不能不通过做低贱的事来求得进用,他们的卑下一至于此!假如把我的话看成像厨师和奴隶所讲的一样,而可以来纳来救世,这就不是智能之士感到耻辱的了。经过很长的时间,君主的恩思泽已厚,进说者深入谋划不再被怀疑,据理力争不再会获罪,就可以明确剖析利害来成就君主的功业,直接指明是非来端正君主的言行,能这样相互对待,是进说成功了。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可以攻打哪个国家?”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关其思和这位老人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因此,绕朝的话本是对的,但他在晋国被看成圣人,在秦国却遭杀害,这是不可不注意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别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这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如果有人动了这些逆鳞,龙就会会杀死他。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了。

三、朗读已发微盘
四、简明心得:
读完说难,第一个想到的是奶奶,原来我们说,奶奶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读完说难才知道这是智慧!在没有这样的智慧的时候,少说话多做事才是正道!心存道德仁义礼,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礼常存心中,也能少出很多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8 14: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2-2-19 21:15 编辑

第六周
本周任务:和氏、奸劫弑臣、亡征、三守
一、和氏
1、查字:
燔: fán “膰”和“燔”都是“”的异体字:“燔”作动词,强调烧烤全牲以祭祀,“膰”作名词,强调烤熟的祭祀的全牲。番,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手直接抓食。,篆文(炙,烤肉)(番,用手抓食),表示可以抓食的烤熟的肉。造字本义:动词,烤熟用于祭祀的全牲,祭祀之后参与祭典的人们可以直接用手抓食。
2、翻译:
  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到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那块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跟着流出的是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问道:“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壁”。

  珍珠宝玉是君主急需的,即使卞和献的玉璞不够完美,也并不构成对君主的损害,但还是在双脚被砍后宝玉才得以论定,鉴定宝玉就是如此的困难。如今君主对于法术,未必像对和氏壁那样急需,还要用来禁止群臣百姓的自私邪恶行为。既然这样,那么法术之士还没被杀戮的原因,只是促成帝王之业的法宝还没进献罢了。君主运用法术,大臣就不能擅权独断,左右近侍就不敢卖弄权势;官府执行法令,游民就得从事农耕,游说之士就得冒着危险去当兵打仗;那么法术就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祸害了。君主不能违背大臣的议论,摆脱黎民百姓的诽谤,单要完全采纳法术之言,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死,他们的学说也一定不会被认可。

  从前吴起向楚悼王指出楚国的风气说:“大臣的权势太重,分封的贵族太多。像这样下去,他们就会上逼主而下虐民,这是造成国贫兵弱的途径。不如使分封贵族的子孙到第三代时君主就收回爵禄,取消或减少百官的俸禄,裁减多余的官吏,来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楚悼王施行此法一年就死了,吴起在楚遭到肢解。商君教秦孝公建立什伍组织,设置告密连坐的制度,焚烧诗书,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请托而进用对国家有功的人,约束靠游说做官的人而使农民士兵显贵起来。孝公实行这些主张,君主因此尊贵安稳,国家因此富庶强大。八年后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受到车裂。楚国不用吴起变法而削弱混乱,秦国推行商鞅变法而富庶强大。二人的主张已够正确的了,但是肢解吴起,车裂商鞅,又为的什么呢?为的是大臣苦于法令而小民憎恨社会安定吁。当今之世,大臣贪权,小民安于动乱,比秦、楚的坏风气还要严重,而君主义没有楚悼王、秦孝公那样的判断力,那么法术之士又怎能冒吴起、商鞅的危险来阐明自己的法术主张呢?这就是社会混乱而没有霸王的原因。

3、朗读已发微盘
4、简明心得:
和氏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逛,此吾所以悲也。”看到这里,大脑里冒出来一个词“高义”,不悲己,而悲乎失道。文中多次提到“法术”二字。我们现在讲到法,更多的是‘法律’,而且还是个名词,是用来约束人们生活的一种准则。而古时的法,是法术。法的本义是‘人类从水、鹿等自然中领悟并践行的生存之道,即暗合宇宙万物的本质精神、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也就是说,法本义就是道;而术就是方法,就是途径,就是策略。法术,就是达到道个准则的策略。
二、奸劫弑臣
1、查字:
曩:nǎng以往;从前;过去的。
2、翻译:
  所有奸臣都想顺从君主的心意来取得君王亲信的权势。因此,君主喜欢的,奸臣就跟着吹捧;君主憎恨的,奸臣就跟着诋毁。大凡人的常性,观点相同的就相互肯定,观点相异的就彼此指责。现在臣子所赞誉的,正是君主所肯定的,这就叫做“同取”;而臣子所诋毁的,正是君主所憎恨的,这就叫做“同舍”。取舍一致而互相对立的,还没有听过。这是臣子用来取得君主宠幸的途径。奸臣能够凭借君主宠幸的地位来说毁或夸奖、提升或罢免群臣,如果君主没有权术驾驭他,没有检验的方法来审察他,君主就会因为他过去和自己意见相同而轻信他现在的话,这是宠臣所以能够欺骗君主、营私舞弊的原因。所以君主在上面一定会受到蒙蔽,而奸臣在下面就一定会手握重权,这就叫做控制君主的臣子。

  国家有了控制君主的臣子,臣下就不能充分发挥智慧和力量来效忠君主,各级官吏也不会遵循法令来建立功绩。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安全有利的就都抢着去做,危险有害的就全都躲避,这是人之常情。现在臣下尽力来建功,用尽所有智慧来效忠的,结果自身困窘而家庭贫穷,父子都遭受祸害;行奸营利去蒙蔽君主,广事贿赂去投靠达官重臣的,是自身尊宠,家庭富裕,父子都得到恩泽;人怎么能离开安全有利的大道而走向危险有害的地方呢?治理国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君主还希望下面没有奸邪,官吏都能够遵守法令,很明显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近臣知道忠贞老实不可能获得平安和利益,一定会说:“我凭忠诚老实侍奉君主,不断立功来求得平安,这就像盲人想要分辨黑白一样,一定没有指望了;如果按照法术推行正理,不去趋炎附势,只去侍奉君主而求得平安,这等于聋子想辨别声音的清浊,更没有指望了。这两种做法都无法获得平安,我怎能不结帮拉派、蒙蔽君主、作奸行私来迎合重臣呢?”这样就一定不会顾及君主的法令了。各级官吏也知道正直不可能求得平安,一定会说:“我凭清廉侍奉君主来求得平安,就像没有规矩而想画出方圆一样,—定没有指望了;假如凭守法、不结党营私、履行职责来求得平安,这就好比用脚搔头一样,更没有指望了。这两种做法都不能得到平安,能不违法营私来迎合重臣吗?”这样就一定不顾君主的法令了。所以为了私利去帮助有权势的人就越来越多,依照法令侍奉君主的人就少了。因此君主在上面陷于孤立而奸臣在下面结成死党,这就是田成所以能杀掉齐简公的原因。

  懂得法术的人做臣子,能够献出法术的主张,对上彰明君主的法令,对下制服奸臣,以此来尊崇君主,使国家安定。因此,法术主张能进献出来,赏罚制度接着就能实行了。君主真正懂得了圣人的法术,而不迁就世俗的言论,就会按照名实来判定是非,根据验证来鉴别言论。因此近侍宠臣,知道欺诈不可能求得平安,一定会说:“我如果不去掉奸私行为,尽心尽力去侍奉君主,而竟想通过相互勾结胡乱褒贬来求得平安,这好比背负千钧重担掉入万丈深渊还想逃生,一定没有指望了。”各级官吏也知道作奸营私不可能得到平安,一定会说:“我不用清廉方正来执行法令,竟用贪诈肮脏的心思违反法令来谋取私利,这好比从高山之顶坠入深谷之下还想逃生,一定没有指望了。”利害关系是这样清楚,近臣怎么敢用假话欺骗君主,而百官怎么敢用贪欲来鱼肉百姓?因此,臣子能够表达他的忠心而不蒙蔽君主,官吏能够忠于职守而没有怨言。这就是管仲能使齐国大治、商鞅能使秦国强大的原因。

  由此看来,圣人治理国家,本来就有使人不得不爱我的办法,而不依赖别人出于爱而为我效力。依赖别人出于爱为我效力就危险了。依靠使人不得不为我效力才能平安。君臣之间不存在骨肉间的亲情,如果凭正直态度可以获得利益,那臣下就会经历侍奉君主;凭正直态度不可以求安,臣下就会营私来侵犯君主。明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就设立赏罚措施来昭示天下。因此君主虽然不亲口教化百官,不亲眼搜索奸邪,但国家也已经治理好了。作为君主,眼睛不需要像离娄一样锐利,耳朵不需要像师旷一样才算灵敏。如果观察事物不靠君主法术,而要等到亲眼看见才以为明白,所看见的东西就少了;这不是不受蒙蔽的办法。假定耳朵不靠君主权势,而要等到亲耳听到才以为清楚,听到的东西就少了;这不是不受欺骗的方法。作为明君,要使天下不得不为我看,不得不为我听。所以身处深宫之中,明察四海之内,而天下臣民不能加以蒙蔽和欺骗,为什么呢?因为愚昧混乱的办法废除了,耳聪目明的形势形成了。所以善于借势的,国家安定;不知借势的,国家就危险了。古代秦国的风俗,君臣废法而行私,因此国乱兵弱而君主卑弱。商鞅劝说秦孝公要变法易俗,倡明公道,奖励告奸,抑制工商,便利农耕。在这种时候,秦国百姓习惯于犯罪可以赦免、无功可以显贵的旧俗,所以轻易触犯新法。于是对违反新法的人刑罚严厉而坚决,对告发奸邪的人赏赐优厚而守信,所以奸邪的人没有不被发现的,遭受刑罚的人很多,民众怨恨,大家的责难每天都能听到。秦孝公不加理睬,坚持推行商鞅的法令。民众后来知道有罪必诛,而告发奸私的人多,所以民众没有敢犯罪的,刑罚也就没有对象施加了。因此,国家太平而兵力强盛,土地广大而君主尊贵。秦国所以治理得好,是因为对包庇罪犯的惩罚严厉,对告发奸私的赏赐优厚。这也是使天下人一定成为自己耳目的方法。最好的治国法术已经够明白了,而当代学者却一点也不懂得。

  再说当下那些愚蠢的学者,都不懂得治和乱的实情,只会喋喋不休地引用古书,来扰乱当代的国家治理;他们的智谋不足以避开陷阱,还胡乱攻击懂得法术的人。听信他们的言论就危险,采用他们的计谋就混乱,他们是愚蠢透顶的人,又是危害最大的人。他们和坚持法术的人一样都有善于谈说的名声,其实却差得很远,这就是名同而实质不同的例子。当代愚蠢学者和法术之士相比,就如同小土堆和大山陵相比一样,二者相差实在太元了。作为圣人,能够了解是非的实情,明察治乱的真相。所以他治理国家时,明正法令,设置严刑,用来解救百姓的祸乱,消除天下的灾难,使强不欺弱,众不侵寡,老年人们得享天年,幼子孤儿得以成长,边境不受侵犯,君臣亲密相处,父子互相护养,没有死亡和被俘的忧患,这也是最重大的功绩啊!愚蠢的人不懂这些,反而看作残暴。他们固然希望安治,却反对达到安治的方法;都厌恶危险,却又喜欢造成危险的原因。怎么知道这些?严刑重罚,是百姓所厌恶的,但又是国家得以治理的方法;怜惜百姓减轻刑罚,是百姓所喜欢的,但又是国家陷入危险的途径。圣人以法治国,必定违反世俗而顺应真理。懂得的人,就会赞同原则而违背世俗;不懂的人,就会违背原则而赞同世俗。天下懂得的人少,这个原则就成为错误的了。

  处在不合理的地位,遭受着众人的诬陷,淹没在世俗的舆论中,却想在严厉的君主面前求得平安,不也是非常困难的吗!这就是法术之士到死都不能在社会上享有声望的原因。楚庄王的弟弟春申君有个爱妄名叫余,春申君的正妻的儿子名叫甲。余想让春申君抛弃他的正妻,便自己毁伤身体来让春申君看,并哭着说;“能做您的侍妄,我感到很幸运。然而顺从夫人就无法侍侯好您,顺从您又无法侍侯好夫人。我实在不贤,没有能力使你们二位都称心,情形摆着不能都服侍好,与其死在夫人那里,还不如死在您面前。我死以后,假如您身边再有得宠的人,希望您一定要明察这种情形,不要被人笑话。”春申君因而相信了余的谎言,为她抛弃了正妻。余又想杀甲而让自己儿子做继承人,就自己撕破衬衣里子,让春申君看并哭着说:“我受宠于您的时间很长了,甲不是不知道,现在竞想强迫调戏我。我和他争执,竟至撕破了我的衣服。孩子不孝顺,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春申君大怒,就杀了甲。所以正妻因余的谎言而被抛弃,儿子也因此而死。由此看来,父亲爱子,尚且会因诽谤而加害,君臣之间没有父子关系那样亲密,而群臣的毁谤更不只是一个妄的搬弄是非所可比的。无怪乎贤人圣人要遭到杀害了!这就是商鞅在秦被车裂、吴起在楚被肢解的原因。大凡做臣子的,有罪本不想受到惩罚,无功却都想显贵。而圣人治理国家,赏赐不给没有功劳的人,刑罚必须施加给犯罪的人。既然如此,那么法术之士的为人,本就会遭到君主近侍奸臣的陷害,不是英明的君主是不会采纳他的主张的。

  当下才学之士进说君主,不说“凭借威严的权势去抑制奸邪的臣子”,都说“施行仁义惠爱就够了”。君主欣赏仁义的名声而不去考察它的实质,因此,严重的国家灭亡,君主身死,轻一点的土地丧失,君位卑下。怎么得知这些呢?把财物施舍给贫困的人,这是世人所谓的仁义;可怜百姓,不忍心惩罚,这是世人所谓的惠爱。既然要施舍给贫困的人,那么无功的人就会得赏;既然不忍心惩罚,那么暴乱就不能制止。国家有了无功得赏的人,民众对外就不致力于作战杀敌,对内就不努力从事耕作,都一心想着行贿巴结权贵,用私人的善行树立名誉,以便获取高官厚禄。所以奸私的臣子越来越多,暴乱分子越来越猖狂,国家不亡还待什么呢?严刑是百姓畏惧的,重罚是百姓厌恶的。所以圣人设置严刑来禁止奸邪,设置重罚来防止奸邪,因此,国家安定而暴乱不会发生。我据此知道仁义惠爱不足实行,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没有马鞭的威力、马嚼子的配置,即使是善于驾车的造父也不能驯服马匹;没有规矩作为准则、墨线用来校正。即使是巧匠王尔也不能画好方圆;没有威严的权势、赏罚的法令,即使是尧舜也不能治理好国家。当代君主都轻易放弃重罚严刑,实行爱惠,却想建立霸王功业,也是没食指望的。所以,善做君土的人。明确设置奖赏、利禄来鼓励人们,使民众靠建功立业得赏,而不靠君主行仁义来赐予;推行严刑重罚来限制人们,使民众因罪受罚而不靠君主讲爱惠来赦免。因此,无功的人不会幻想得赏,犯罪的人不会侥幸免罚。依靠坚车好马,就可以在陆地上冲破陡坡险阻的危险;凭借船的安稳,依仗桨的作用,就可以在水上克服横渡江河的困难;掌握法术之道,实行严刑重罚,就可以成就霸王的功业。治理国家有法术赏罚,就好比陆路有坚车良马,水路有轻舟便桨‘样,凭借它们的人因此获得成功。伊尹掌握了法术,实行赏罚,商场因此称王;管仲掌握了法术,实行赏罚,齐桓公因此称霸;商鞅掌握广法术,实行赏罚,秦国因此强大。这三个人,都精通成就霸王的法术,熟悉治国强兵的方法,而不拘泥于世俗的说教;他们符合当代君主的心意,就会由布衣之士直接得到任用;他们处在卿相的位置上治理国家,就能收到使君主尊显、领土扩大的实绩:这种人才称得上值得尊敬的大臣。商汤得到伊尹,凭借百里之地成为天子;齐桓公得到管仲,成为五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秦孝公得到商靶,领土因而扩大,兵力因而强盛。所以有了忠臣,君主对外没有邻国入侵的忧患,对内没有奸臣作乱的担忧,天下长治久安,名声流芳后世,这就是所说的真有了忠臣。至于豫让作为智伯的臣子,上不能劝说君主,使智伯懂得法术制度的道理,躲避灾难祸患,下不能率领部下来让国家安定。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才自己涂黑皮肤,割去鼻子,毁坏面容,以图替智伯向赵襄子报仇。这虽有毁身冒死来忠于君主的名声,实际上却对智伯没有丝毫的好处。这是我所贬低的,但当君主却认为他忠诚而加以尊敬。古代曾有伯夷、叔齐两个人,周武王把天下让给他们,他们却不接受,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像豫让和伯夷、叔齐这样的臣子,不畏重刑,不图厚赏,不能够用刑罚来限制他们,不能够用赏赐来支使他们,这就叫做无用的臣子。这是我所鄙视厌弃的人,却是当代君主所称赞访求的人。

  古话说:“麻疯病患者怜悯君主。”这是对君主不恭敬的话。然而古代没有虚妄的谚语,不能不加以详察。这句话是针对被劫杀死亡的君主说的。君主不用法术来驾驭他的臣下,即使年龄高而资质好,大臣也还要得势擅自处理和决断事情,而各为各的私人要事忙碌,害怕君主亲戚和豪杰之士借助于君主的力量来约束和诛罚自己,所以杀掉贤良成年的君主而拥立幼小懦弱的君主,废掉正宗嫡子而立不该继位的人。所以《左传》记载说:“楚王的儿子围将访问郑国,还没出境,听说楚王病重就返回朝廷。借着进去探病,用他系帽的带子勒死了楚王,于是自立为楚王。齐国崔杼的妻子长得美丽,齐庄王她通奸。多次进入崔抒的屋里。等到庄公又一次到来时,崔杼的家臣贾举就率领崔杼的手下人攻打庄公。庄公逃到屋内,请求和崔抒平分国家,崔杼不答应;庄公请求在宗庙里自杀,崔杼仍不答应;于是庄公就逃跑,翻过北墙。贾举射击庄公,射中了大腿,庄公掉下墙来,崔杼的手下人用戈把庄公砍死了,然后崔杼拥立庄公的弟弟景公做君主。”近期所见:李兑在赵国掌权,赵武灵王被困百天而饿死;卓齿在齐国掌权,抽了齐湣王的筋,吊在宗庙的梁上,过了一夜死去。所以,虽然麻疯病痈肿疮烂,上比于春秋时代,还不至于勒颈射腿;下比于近世,还不至于饿死抽筋。所以被劫杀而死亡的君主,他们内心的忧惧,肉体的痛苦,一定超过了麻疯病患者。由此看来,即使是说“麻疯病患者哀怜君主”,也未尝不可。

3、朗读已发微盘
4、简明心得:
“恃人之以爱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为者安矣。”依赖人根据自己的私心偏爱而为我效力就危险了,依靠我使人不得不为我效力的办法才平安。这不正是在教导人去做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凭着私心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吃应该吃的食物,而不是喜欢的食物。其实静下心来,仔细辨认一下应该能发现,自己喜欢做的,喜欢吃的,对自己大都不好,或者说不在道。想到平时会跟孩子说“该干嘛干嘛去”,而不是“喜欢干嘛干嘛去”,应是一个道理。其实本文中的奸邪、劫主、弑君之君,都是以爱为君者,而非不可不为者。说到底都没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三、亡征
1、查字:
征:“正”是“征”的本字。正,甲骨文(囗,城邑、方国)止,即“趾”,借代行军),表示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
2、翻译:
  凡属君主国家弱小而臣下封地强大的,君主权轻而臣下权重的,国家就可能灭亡。君主轻视法令而好用计谋,荒废内政而依赖国外援助的,国家可能灭亡。群臣喜欢私学,贵族子弟喜欢辩术,商人将财富囤积国外,百姓崇尚武力私斗的,国家可能灭亡。君主喜好修建宫殿楼阁池塘,爱好车马服饰玩物,总是让百姓疲劳困顿,压榨挥霍百姓财物的,国家可能灭亡。办事挑选吉日良辰,敬奉鬼神,迷信卜筮,喜好祭神祀祖的,国家可能会灭亡。君主听取意见只凭爵位的高低,而不去验证意见是否正确,只通过一个人来通报情况的,可能灭亡。官职可以靠权势求得,爵禄可以用钱财买到,可能灭亡。办事迟疑而没有成效,软弱怯懦而优柔寡断,好坏不分而无一定原则的,可能灭亡。极度贪心而没有满足,追求财利而爱占便宜,可能灭亡。喜欢浮夸言辞而不合于法,爱好夸夸其谈而不求实用,迷恋华丽文采而不顾功效的,可能灭亡。君主浅薄而轻易表露感情,泄露机密而不加隐藏,不能严密戒备而通报群臣言论的,可能灭亡。凶狠暴房而不随和,拒绝劝谏而自认高强,不顾国家安危而自以为是的,可能灭亡。依仗盟国援助而怠慢邻国,倚仗强国支持而轻侮邻近小国的,可能灭亡。外来的侨居游士,把大量钱财存放在国外,上能参与国家机密,下能干预民众事务的,可能灭亡。民众只相信相国,下面不服从君主,君主又宠信相国而不能废弃他的,可能灭亡。国内的杰出人才不用,反而去搜罗国外的人士,不按照功劳考核政绩,而喜欢凭借名望任免官员,侨居游士升为高官而凌驾于本国原有大臣之上的,可能灭亡。轻视正妻嫡子,庶子和嫡子并重,太子还未确定而君主就去世了的,可能灭亡。君主狂妄自大而不思悔改,国家混乱还自我夸耀,不估计本国实力而轻视邻近敌国的,可能灭亡。国小而不处卑位,力弱而不畏强势,没有礼仪而侮辱邻近大国,贪婪固执而不懂外交的,可能灭亡。太子已经确立,君主却又娶强大敌国的女子作为正妻,太子的地位就会危险,这样一来群臣就会变心;群臣变心的,可能灭亡。胆小怕事而不敢坚持己见,问题早已发现而没有决心去解决,知道可以怎样做,但决定了又不敢去做的,可能灭亡。君主出国在外而国内另立君主,做人质的太子没有回国而君主又另立太子,这样国人就有二心;国人有二心的,可能灭亡。折磨污辱了大臣而又亲呢他,惩罚了小民而又反常地使用他,这些人心怀不满,不忘耻辱,而君主又和他们特别亲近,那么劫杀事件就会产生,劫杀事件产生的,可能灭亡。两个大臣同时得到重用,君主亲戚人多势强,内结党羽外借交援来争权势的,可能灭亡。听信婢妄的谗言,使用近臣的计谋,内外悲愤而一再干违法之事的,可能灭亡。简慢凌侮大臣,不知尊敬亲戚,劳累百姓,杀戮无辜的,可能灭亡。君主好用智巧改变法制,常用私行扰乱公事,法令不断改变,号令前后矛盾的,可能灭亡。地形不险要,城墙不坚固,国家无积蓄,财物贫乏,没有防守和打仗的准备却轻易去进攻别国的,可能灭亡。王族短命,君主接连去世,小孩子当了国君,大臣专权,扶植外来游士作为党羽,经常割地来换取外援的,可能灭亡。太子尊贵显赫,党徒人多势强,与许多大国交往密切,而个人威势过早具备的,可能灭亡。性情偏激而急躁,轻率而容易冲动,积忿易怒而不思前顾后的,可能灭亡。君主容易发怒而喜欢打仗,放松农耕而不注重军事的,可能灭亡。贵臣互相嫉妒,大臣权重势盛,在外凭借敌国,在内困扰百姓,以便攻击冤家对头,而君主不诛戮他们的,可能灭亡。君主无能而他的兄弟贤能,太子势轻而庶子势强,官吏软弱而百姓不服管教,这样的话国家就会动荡不安;国家动荡不安,可能灭亡。君主怀恨而不发作,搁置罪犯而迟迟不动刑,使群臣暗中憎恨而更加忧惧,因而长期不知结果如何的,可能灭亡。带兵在外的统帅权势太大,驻守边疆的长官地位太高,独断专行,直接处事而不请示报告的,可能灭亡。妻子淫乱,太后养奸,内外混杂串通,男女没有分别,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权力中心;形成两个权力中心的,可能灭亡。正妻贱而婢妾贵,太子卑而庶子尊,执政大臣轻而通报官吏重,这样就会内外乖戾;内外乖戾的,可能灭亡。大臣非常显贵,私党人多势强,封锁君主决定而又独揽国政的,可能灭亡。豪门贵族的家臣被任用,历代从军的功臣却被排斥,偏僻乡村里有善名的人得到选拔,在职官员的功劳反被抹杀,推崇私行而轻视公功的“,可能灭亡。国家空虚而大臣殷实,常住户贫穷而客居者富裕,农民战士困顿,而工商业者得利的,可能灭亡。看到根本利益不去追求,知道祸乱的苗头不加戒备,带兵打仗的事懂得很少,而致力于用仁义粉饰自己的,可能灭亡。不遵行君主的孝道,而仰慕一般人的孝道,不顾国家利益,而听从母后命令,女人当国,宦官掌权的,可能灭亡。夸夸其谈而不合法令,头脑聪明而缺乏策略,君主多才多艺而不按法度办事的,可能灭亡。近臣得到进用而故臣却被辞退,无能得以重用而贤良却被埋没,无功的人地位显贵而劳苦的人地位卑下,这样臣民就要怨恨;臣民怨恨的,可能灭亡。父兄大臣的俸禄等级超过他们的功劳,旗帜车服超过规定的等级,宫室的供养太奢侈,而君主不加禁止,臣下的欲望就没有止境;臣下欲望没有止境的,可能灭亡。皇亲国戚和普通百姓居住在一起,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国家可能灭亡。

  亡国的征兆,不是说国家一定灭亡,而是说它可能灭亡。两个唐尧不能相互称王,两个夏桀不能相互灭亡;灭亡或称王的关键,必定取决于双方治乱强弱的不平衡。树木折断一定由于蛀蚀,墙壁的倒塌一定是因为出现了裂缝。然而树木虽然蛀蚀了,没有大风是无法折断的,墙壁虽然有了裂缝,没有出现大雨也不会倒塌。拥有完乘兵马的君主,如能运用法术作为暴风骤雨去摧毁那些已有灭亡征兆的国家君主,那么他要兼并天下就不难了!

3、朗读已发微盘
4、简明心得:
亡征篇,既在告诫君主要注意并修正自己国家可亡之征,使之更强大。更要注意他国可亡之征,以做摧毁出现亡征国家的暴风骤雨。
读本篇能出一身的汗,生活中真的是要以“如履薄冰”的态度去对待,方方面面都要注意,稍有不甚,便可亡。

四、三守
1、查字:
守:守,甲骨文(六,即“庐”的本字,房屋)(寸,手持器械)。造字本义:动词,持械护卫家园,御寇入侵。
不管是守护家园还是守护心中重要的东西,都是需要手持器械,用命去守。
2、翻译:
  君主有“三守”。“三守”完备,就能够做到国家安定而自身荣贵;“三守”不完备,就会使国家危亡而自身危险。什么叫“三守”呢?臣子中有议论当权者的过失、执政者的错误以及揭发一般臣子的隐情,君主不把这些藏在心里而泄漏给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的人,使臣子中想向君主进言的人不得不先屈从于亲信权贵的心意,而后向君主进言。这样,讲话正直、办事诚实的人就不能见到君主,而忠诚耿直的人就一天天被疏远。君主喜爱一个人,不独自奖赏他,等到有人赞誉他后才加以奖赏;憎恶—个人,不独自处罚他,等到有人反对他后才加以处罚。这样,君主就没有威势而大权旁路于近臣了。君主厌恶亲理政事的劳累,使群臣归聚的核心出现变化,从而权柄和势位发生转移,使生杀予夺的要害控制在大臣手里,这样的话,君主就要受到侵害。以上所说就就是三守不完备。三守不完备,就出现了劫杀君主、篡夺君位的征兆。

  凡事篡夺君位的有三种情形:有公开篡权的,有通过政事篡权的,有专擅刑罚篡权的。臣子有了大臣的显要地位,在朝廷之外操纵国家大权来收买群臣,使朝廷内外的事情不通过自己就无法办理。即使有贤能正直的人,违逆他的一定会遭祸,顺从他的一定得福。这样一来,群臣中就没有敢于忠君忧国而为国家利益抗争的人了。君主虽然贤明,但不能独自决策,而臣子又不敢忠君,那国家就同灭亡了没什么却别了,这叫国家没有臣子。国家没有臣子,难道是郎中职位空缺而朝臣太少吗?群臣用俸禄去豢养党羽,营私谋利而不尽忠报国,这叫公开篡权。卖弄君主对他的龙爱,独揽大权,假托外部势力来制服内部,危言耸听地渲染祸福得失的形势,用来迎合君主的好恶。君主听了,就是降低身份轻视国家来资助他们。事情失败了,就让君主分担祸害;事情成功了,臣子就独占功劳。许多处理政事的人,众口同声地称赞他好,那么君主再说他不好就一定不被信服了,这叫通过政事篡权。至于职司监狱掌管刑罚,如果出现了臣下独揽专断的情况,就成为专擅刑罚来篡权的了。“三守”,不完备,“三劫”就产生了;“三守”完备,三种篡权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三种篡权的情况禁止、杜绝,君主就可以统治天下了。

3、朗读已发微盘
4、简明心得:
三守:深藏不露、自主决断,大权独揽。三劫:明劫(公开篡权),事劫(政事篡权),刑劫(专擅刑罚篡权)。三守三劫,似是在讲主君和昏君。
这四篇读下来,对位和在位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记得我的管子结课报告上大家有在讨论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在位,这里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看自己是在做该做的事,还是私心里喜欢的做的事。比如大学时,学期末,本该复习本学期所学知识,以迎接期末考试,但是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看小说,以为自己平时学的还不错,考试及格没问题。看其来是期末不用复习不惧考试,但事实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父母,不尊重知识。私心的去做喜欢的事,而不是该做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7 12:26 , Processed in 1.080103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