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铃兰

铃兰的《韩非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9 10:41: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22-1-29 22:59 编辑

第三周《十过》
一、查字正音

二、翻译

三、简明心得
第一过  小忠
   故事:楚共王与晋厉王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酣战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让谷阳拿走,那是酒。谷阳骗他说不是酒。子反妥协了,受而饮之,因为嗜酒,喝上就停不下来,就喝醉了。楚共王召集子反开会,子反以心病为托辞不去,楚共王亲自来到子反的军帐,闻到满是酒气,楚共王说“今天的战斗,本王都受伤了,军队依靠的人是司马,司马酒醉成这样,忘记楚国的江山社稷并且也不关心部下,我不能和晋军再进行战斗了。”还师而去,斩司马子反,陈尸示众。
   教训:侍卫谷阳行小忠,而适足以杀之。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心得:我和子反、谷阳同气相感。
1)子反的尾巴是嗜酒,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表面上他是知道不能喝醉的,但是看见侍卫拿来酒,嗜酒的力量就强烈如风如雷之势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嗜酒的电路就通了,粘上了,就得喝,全世界就只有喝酒、好喝;忘记身份、忘记场景,就守不住位。--素。虛静以待的时候,感觉就能整体地把握全局,知道轻重缓急,知道事之所宜,嗜和暗藏的私欲就没有生长的土壤,没空可钻。--要深入了解自己的间,列一列。--子反,身为掌管军政的最高领导者,因为口渴,经不住侍卫送酒的诱惑,喝多喝醉,最后斩首陈尸示众。挺教育人的,要警惕不栽倒在自己的嗜好和私欲上。守职守位,有时候从局部看是吃亏了、受累了,但是这样能把事情做好,才是步步为营,实现自己也认可的长远目标。事情做不好一定有惩罚(外在批评或者被找后帐;内在的自责、对自己内在品性的损害等),所以把事情做好就是守职守位,是真正对自己好。
2)谷阳的尾巴是,行小忠是行私欲之忠。领导嗜酒,作为侍卫在这上面的职责是什么?协助领导管好这个嗜好,首先作为侍卫,如果我不是奸细,我自己就不能利用这一点诱惑领导,讨好领导,从而贻误军情、酿成大祸。其二,在领导管不住自己的时候,侍卫上,约束住领导。这样才是真正的好侍卫。这样才是成就、实现我的自我感的正途,其他都是歧途。
第二过  顾小利
    故事:晋献公要虞国借道进攻虢国。晋国大夫荀息出主意,把垂棘的璧、屈产的骏马送给虞国国君。虞国国君贪图璧玉和骏马,想借道给晋国,虞国大夫宫之奇进谏:不能借道,虞国有虢国就像车有车辅,辅依靠着车,车依靠着辅,如果借道,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跟着晚上就会灭亡。但虞公不听,就假道给晋国。晋国攻克虢国后,过了三年攻破了虞国,又拿回了璧和骏马。---虞公爱小利而不虑其害。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心得:虞公接受美玉和骏马时的心路历程,挺有感的,那种喜爱之情占据心房的感觉,操控着整个人的感觉。甚至在大夫进言“借道于晋国的利害关系”还是置若罔闻。
谋士的进言,对事情形势的判断、对策,都非常厉害。家里、个人也需要进言的谋士,给我当参谋,---我能给听听丈夫的意见,留出了接口。从娘家回来,和丈夫抱怨了一番,丈夫一直安静地听着,说着说着我的气就消了,丈夫的建议是做好你能做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说别的。我同意。还有,别扭着别想扭转什么(家堆得很乱),融洽的气氛才能有所作为。
第三过  行僻
   故事:楚灵王汇集诸侯开会时,囚禁晚来的宋国太子,捉弄徐国国君,拘禁齐国国卿。楚灵王的武职侍卫官劝谏楚灵王:“汇集诸侯,不可无礼,这是存亡之机。过去桀王会集诸侯举行有戎之会,就有缗氏叛乱,纣王举行黎丘的春季围猎,就发生了戎、狄少民叛乱,都是因为无礼。”灵王不听。不到一年,灵王南游中被劫,饿死在乾溪上。
    心得:行僻,行僻自用的外面是无礼。在无礼的那一刻,就种下了或轻或重的不满、怨恨什么的,把关系搞砸了。破坏关系特别容易,建立难多了。行僻自用的里面是私欲横行。楚灵王的行僻自用挺张狂的,有强烈地冲击,把私欲横行展现出来,楚灵王的结果很惨。受到教育。对比生活里的行僻自用,会比较隐蔽,自己感觉挺合理的、顺理成章的,就那么做了,不认为自己行为怪僻,不自知。或者隐约感觉到不对劲儿,但因为某种强烈的愿望,不管那个不对劲儿。快过年了,大姐困难,我银行卡上没钱了,微信零钱里有钱,我就不想:让丈夫转帐给我-我再给姐姐银行卡里转帐-找姐姐的银行卡号-操作转帐,这样麻烦,我就想用微信转给姐夫,(姐姐没用微信花过钱)我隐约感觉到姐夫在接收转帐时可能会心里难受,作为兄长拿妹妹妹夫的钱。这个接收很难。但是很快我就转换到就用微信转吧,别让我麻烦了,我也不是故意这样,是实际情况赶到这了。--隐藏的是轻慢姐姐姐夫,因为有积压的不满,就有意无意隐藏着刺他们,用“冠冕堂皇的惦记姐姐-给钱”变相地羞辱他们。由此看到了“积压的不满”:停滞在某些时刻还在责备姐姐当时的处理有多不应该,心里能做的,就是重复着“责备--生气--轻慢”。这个方向不对。对的方向是:从已经发生的决策性错误中,吸取到什么教训,对今后做决定有什么提示,避免什么。
第四过   好音
    心得:晋平公的口头禅“寡人之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我的感觉是既生气,又有一种熟悉感。1生气的感觉,是针对“仗着你是君主就可以任性”。对应着我在看到父母亲重复着固有思维行事时的我心里就浮现的暗自生气。在父亲收集破烂时、母亲走不出过去被欺侮的心结。我很怪父母没处理好这些事情。我们不能享受红利,还总得投入我没有的智能。2熟悉感,就是我感觉我的心路也是这样的。痣撕在运行。---“不务听治,而好五音不已,则穷身之事也”。把心力放在听治上,在心结的地方,听治。父亲觉得破烂都有用,他有各种想法,离不了,我首先应该建立能和父亲聊起天的氛围,亲切融洽,父亲高兴,愿意和我聊,能沟通,(守位。做事做得妥当,不丢三落四,提前做准备,对现家庭很乱的状态生气、赌气)---然后我才能协助父亲捋清思路,家庭变整洁,换新貌,迎接未来的孙媳妇。
第五过   贪愎   
    故事:智伯瑶向韩氏要求割地,韩康子不想给他(欲勿与),家臣段规进谏说:“不可不与。智伯这个人好利而骜愎,不给他,他会攻击我们。您给他,他习惯成性,一定还会朝别的国家要,别国肯定有给的,有不给的,不给的,智伯一定会发兵攻打,韩氏就免于战患,观察事态变化。”韩康子割了一个万户人家的县境给智伯。事情果然朝着段规说的发展。
    智伯得到了韩氏万家之县,又向魏氏索要。魏宣子也不想给,家臣赵葭进谏:“如果不给,于内是魏氏自恃强大,于外激怒智伯,一定会发兵攻击魏氏。不如给他。”魏宣子割了万户之县给智伯。
    智伯贪心,又向赵氏索要。赵襄子不给。智伯私密约定韩、魏两家要攻击赵氏。赵襄子在家臣张孟谈的建议下,先逃往晋阳,巡视内外城防、各职事官府库的储藏,在张孟谈的计谋下,发令百姓“自遗三年之食,有余粟者入之仓;遗三年之用,有余钱者入之府;遗有奇人(留下耕种者后多余的闲人)者使治城郭之缮”,实现了仓不容粟、府无积钱,库不受甲兵(兵器),又从官署墙里取荆棘做箭杆,取官署房屋的柱、地基里的铜,做箭头。智伯、韩氏、魏氏三国之兵打来了,交战三月也没有攻下晋阳,智伯决晋阳的河水淹灌晋阳城,赵襄子他们又坚守了三年,财食将尽,赵襄子决定投降某一家,张孟谈又出计谋,潜出城去,策反韩、魏两家。张孟谈说服两家的理由是:唇亡齿寒,智伯率你们两家攻打赵氏,赵氏要亡了,下一个就要轮到韩魏两家。就谈成了。
    但是谋刬完,韩魏两家君主在朝拜完智伯后,出来被智伯的族人智过遇到,智过发现韩魏两家君主神色有异,“行矜而意高,非他时之节也”,智过要智伯先杀了他们俩。但智伯认为他们三个谋划得周密,攻下赵国,地盘分成三份,三年过去了,胜利就在眼前,他们不会有二心的。后来智过又遇到韩魏二君主,他们两人脸色有变化,智过建议智伯赶紧杀了他们,智伯不听。智过坚持说“不杀掉他们,就要亲近他们,用两个万家之县去贿赂他们信任的家臣,他们俩能改变他们君主的主意。”智伯觉得,破赵而三分其地,又要分出两个万家之县给他们的家臣,自己得的太少了,不干。智过看到这种情况,就出走了,还把族姓改为辅姓,以绝后患。
    到了赵襄子和韩魏约定的日期,赵襄子杀了守堤的官吏,决心淹了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大乱,趁乱之际,赵襄子正面进攻,韩魏从两侧进攻,打败智伯的军队,活捉了智伯。智伯身死军破,国土被分为三份,被天下耻笑。贪愎好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心得:1韩康子和魏宣子不想给智伯割地,而在谋士的分析下,割地的那种屈辱感就在我心里消散了。忍得一时辱,失一城一池,是为了保存实力,谋长远。智的重要性,下功夫的方向和重要在智上,不在“遇到不满意的事就生气责备上”。这个智是在事实做出全面准确的了解后,做出的形势、行动的判断。2段规对智伯的判断是:为人好利而骜愎,要别人割地,一定会习惯成性,成功一个,就会继续要下去。段规对各诸侯国的判断是:有听的,有不听的,不听,智伯就会攻打他们。我们静观形势变化。
    --我想到我妈总纠结的过去的事,比如刚交了猪,就会有邻居来借钱,我妈反应不过来,不想借,但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只好借出去;然后这家人也不会按说的还钱,还得我妈去要。提起来我妈就耿耿于怀,感觉受欺负,对他们挺厚道,但是别人反过来不厚道。---怎么办?做预案,提前谋划。
    首先我想到“家里有钱了,别人就来借,但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拒绝”,-----不完全是别人想占便宜,事情的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家还是有漏(间),才会被别人盯住,而且盯得很准。这个漏就是老实、不会说假话、反应慢;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家对钱没有提前管理。
    先捋清这是个什么事?关于家庭管理钱。管钱这件事涉及的方面有:家里生活和建设有哪些安排?根据这些安排,决定存多少,留多少,对钱做出具体而真实的安排。手里活钱不宜多。有人借钱我们怎么处理?小钱是可以借的,乡里乡亲的,总有一个互助,如果遇到晚还、不还的,吃亏不会太大。家里将要有大钱下来的时候,家里要做预案,防备有人来借钱,怎么应对。视人视事而定。
    3智伯的贪愎,还有一个表现的点,也挺典型的:(智过发现韩魏也有二心,想了一个挽回的计谋:让智伯用万家之县去贿赂韩、魏的两个谋士,让他们改变韩、魏君主的主意)但智伯觉得“破赵而三分其地,又要分出两个万家之县给他们的家臣,自己得的太少了,不行。”---熟悉感。这个感觉对心的控制力的强烈,心被这个东西占据,霸着,而且还感觉不到自己被遮蔽,障目。所以智伯对族人智过说的意见听不进去。--我想到,如果智过继续给智伯推演,“这样的结果您觉得接受不了,那么如果韩魏有了二心,和赵联合,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样?您觉得能接受吗?”贪愎的智伯会不会不再那么贪愎了?
第六过 耽于女乐
    读到秦穆公说一个国家有圣人,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由余是圣人,我很忧虑他,我该怎么办呢?---联系前面诸侯君主都是这样提问,他们这样一个操作,忽然在我的感觉里明亮起来:能把现实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来--寻求解决的方法---和谋士一起商量出办法。把关键问题提出来,明朗化,是一种智。(智足以嫌疑)
    戎王地处僻陋,没有听过中原的轻歌曼舞,见到后一下子就沉溺其中,每天观看歌舞,不顾国政,竟然持续了一年,牛羊死了一半,仍不听劝谏。是不是等秦军杀过来的时候,戎王就清醒了?把自己迷得神魂颠倒的,轻歌曼舞算个屁呀!私欲太坑人了!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耽于女乐,分不清轻重,分不清正事和闲事,看不出事物发展趋势。  
    “女乐”对于现在,可以引申为流行音乐、娱乐圈。老师和哑谜讨论的“有事则有乐”,才是乐的正确使用。现在是什么乐都有,靠自己睁大眼睛,能辨析,自觉隔离有毒的“文化”。
第七过 离内远游
    故事:齐景公到渤海游玩很高兴,给大臣下命令“言归者死。”颜涿聚还是进言:“您游海很快乐,要是有人篡夺国家怎么办?您虽然游海很快乐,但是失去了国家还可能这样吗?”齐景公挺不高兴,说“寡人发布命令言归者死,现在你违背了寡人的命令。”拿起戈要杀颜涿聚。颜涿聚说“过去桀杀关龙逄,纣王杀比干,今天您杀了我,我和关龙逄、比干一起成为成为三个忠臣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为臣进言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身。”伸着脖子向前说“您杀我吧!”齐景公放下戈,催促车驾立即返回国都。回到宫中三天,听说国内有人阴谋不想齐景公回宫。---离内远游,则危身之道也。
    心得:
     1感动于“言归者死”之下,颜涿聚就不怕死,把齐国的命运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忠),所以谏言有力到位(现在是玩得高兴,但是如果有人阴谋篡夺国家怎么办?...昔桀杀关龙逄、纣王杀比干,今天您杀了我我和关龙逄、比干成为三个忠臣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为臣进言是为了国家,不是为自身),伸着脖子“君击之矣!”我想齐景公是为颜涿聚的赤胆忠心和灼见所打动。所以韩非子说的其谋臣皆不尽其忠矣。
    2齐景公还没玩够,颜涿聚说“您现在游玩得高兴,要是有人阴谋篡夺了国家怎么办?”齐景公这时听不进去,他的心情,我是同气相感的,“我正在兴头上,你非说这丧气话真扫兴。不听。走开。”贪享受,好玩,放松,,,心里有这样一股不可阻挡的劲儿,势头。占据了不该占据的君位。
第八过  过而不听忠臣
    故事:管仲年老,生病在家,齐桓公向管仲询问齐国的相的接班人。管仲没有先说出自己心中的人选,而是说“臣老了,不值得问了。虽然是这样,臣听说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让齐桓公根据自己的心去决定。”齐桓公反而把心中的人选一个一个亮出来。
    鲍叔牙,管仲认为鲍叔牙为人刚强(刚)、固执(愎)、只会凶悍。刚--会让他用暴力侵犯民众,自负固执--得不到拥护,凶悍--就会使下属不听他使唤。而且他对这些一点不畏惧,不是霸业的辅佐人才。(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
管仲对竖刁的认识是:一般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但是竖刁为了迎合齐桓公的特点(妒而好内),阉割自己从而能管理宫内事务。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怎么会爱君主。--一定有异乎寻常的欲望。管仲没说。
    管仲对卫公子开方的认识是:开方是卫国公子,齐卫之间相距十日的行程,开方为了侍奉君主,十五年不回家看父母,和父母不亲,怎么会和君主亲?--一定有异乎寻常的隐秘的欲望。
    易牙:易牙为了迎合君主的口味,竟然能蒸了自己的儿子作成食物进献给君主。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儿子的,连儿子都不爱,怎么会爱君主?
    齐桓公问那谁可以接任国相。管仲说隰朋可以。为什么隰朋可以。内心坚贞而行为廉洁方正,欲望少而很讲信用。内心坚贞就可作表率,行为廉洁方正就可以委重任,欲望少就可以统驭民众,讲信用就和邻国亲近,这是霸业的好帮手。(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齐桓公照做。过了一年多,管仲死了,齐桓公就不再任用隰朋,而任用了竖刁,齐桓公果然倒在了竖刁的奸术之下。竖刁管理国家三年,在齐桓公南游期间,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等趁机作乱。齐桓公饥渴死在南寝门旁的守卫呆的地方,死了三月没人收尸,蛆虫都从门里爬出来了。齐桓公曾经兵横天下,为五霸之首,最后被大臣所杀,被天下人耻笑。

    心得:君主要从良臣身上学到思考方法和真知灼见,关键还是立正志,去好好恶,成就霸业不是为了一已之私;否则就会发生齐桓公在管仲死后,就不再任用良相隰朋而任用奸臣竖刁。管仲死后,齐桓公经受不住奸臣的盅惑,私欲得到满足,就失神失位失去作为君主的方向。
    我猜想齐桓公和管仲、隰朋在一起时,他肯定不是特别高兴的,他有好有恶,可以说他是死在自己的好恶上了。
    结合自己:1喜好什么东西?农产品,柴鸡蛋,各种菜,会贪多,会舍不得分给别人,心思在私欲里转的那个感觉。。。还有一好(4声),好表现自己,有时答应不该答应的事儿,有时提前许愿、事后后悔;有时分不清做事儿轻重缓急;有时明知道该做什么但是就是要耗在某些展示自我的细节上,然后耗费了时间,内容也没法用。2结合“过而不听忠臣”,经常在脑子里闪过的“应该怎么做”似乎就是忠臣的声音,为什么我不听呢?还要守着过错呢?我感觉是没有像谋士那样对形势判断的、厉害关系说清。
第九过  内不量力
    故事:秦国(秦惠王)进攻韩国宜阳,韩国国相公仲朋的意见是“楚国这个盟国不可靠,不如联系秦相张仪与秦国讲和,割一个大城市贿赂秦国,联秦伐楚,以此把祸患转交到楚国。”韩宣惠王同意了。楚国得到消息(怎么就泄密了?),楚怀王和谋臣陈轸商量,陈轸说,如果秦国得到韩国一个大城市,驱动着精锐部队,秦、韩两国联合一起南下进攻楚国,这是秦王宗庙祭祀许下的誓愿,这一定会成为楚国的危害。建议楚怀王立即派遣信任的大臣,多给车马、礼物奉送给韩国,就说“我们不榖之国(楚国)虽小,已经发动了全部军队(支持韩国),希望大国韩国坚定对抗来犯之敌秦国的决心。因此希望大国韩国派使者来楚国考察发动军队的情况。”韩国的使者来到楚国,楚怀王因此调动车马军队陈列在通往韩国的路上,对韩国使者说“请报告韩王,就说敝邑的兵马现在就可以入境了。”使者回去报告韩宣惠王,韩王很高兴,制止住公仲朋出使秦国(怎么还没走哇)。公仲朋说,不可。现在以实际行动危害我国的是秦国,名义是救助我国的是楚国。听信楚国的空话而轻视强大秦国的实际威胁,就会危害国家的根本。韩王不听。公仲朋气愤十日不上朝。宜阳更加危急,韩王派人去楚国催促楚军,能看到人来人往就是看不到楚军过来。宜阳被秦军攻下,韩国被天下耻笑。
    心得:韩王内不量力在:自己的地盘明显小于楚国,力量不及楚国,但在楚国几句虚伪的恭维话下,就失去了常识,被忽悠成“大国”了,从而轻信了楚国出兵援助、联合抗秦的鬼话和装装样子。对自己有真实的认识,何其重要!这个主题要成为重要课题。谁知道自己,也不如自知。自知后,才不会被别人煽动,        
第十过
    故事:晋公子重耳逃亡中,在曹国逗留,曹国国君,在重耳脱离上衣露出上身时,偷看重耳的骈肋。曹国国君的大夫叔瞻认识到自己国君这个动作无礼,而重耳是个非常之人,日后成了国君,恐怕对曹国不利,建议杀了重耳。曹国国君不听,可能并没看到逃亡的重耳的实力,即使臣下指出了这一点,也看不到危机,轻视。厘负羁也认识到这个危机,在妻子的建议下,厘负羁送礼给重耳,壶里装黄金,上面装满饭食,用一块璧盖在上面。重耳见到厘负羁派去的人,两次下拜,接受了饭食而推却了璧。(有礼而不贪)日后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返回晋国,做了晋国国君,果然举兵伐曹,要挟曹国国君: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对厘负羁做了回报,让厘负羁在自己的街巷做上标记,军队不去侵扰。----曹国是小国,在晋楚的夹缝中求生存,国君的危险就像累起来的鸡蛋一样,而以无礼的态度对待大国(这个大国是大国的逃亡的未来之君)。
    心得:这个故事中的国小无礼,无礼的关键处是,
    --曹国国君认为重耳只是个逃亡的公子,自己是曹国国君,比重耳处境好,所以才敢造次(偷窥重耳的身体残疾)。不能正确预见重耳作为晋国(大国)的前途,未来的威势。虽然他的大夫提示了重耳不是个平常之人,日后成为晋国之主,今天的无礼会成为明日的祸患,但曹国国君依然无法认识。--遵守礼仪吧。我最近反思我对婆婆的无礼:和婆婆有关的,我干什么不给婆婆汇报,我自作主张,这是无礼。比如来看婆婆的礼品,我觉得家里苹果多得吃不了,就说送人吧,我说完了看了看婆婆,说不了话的婆婆脸上有些异样的表情,让我有所意识,我和婆婆说留给婆婆吃,婆婆笑着点点头。----关乎婆婆的东西,如果我想安排,我要提前向婆婆汇报请示,先满足婆婆的心意。
    如果家里的什么东西或家务操作,我有自己的想法,我知道婆婆的习惯和我不一样,----我就直接告诉婆婆我的想法,婆婆就点头,就尊重我的想法了。我也就不生闷气了。

小结十过:
十过:
小忠--大忠之贼
贪小利--大利之残
行僻自用(无礼诸侯)--亡身之至
不务听治,而好五音--穷身之事
贪愎喜利--灭国杀身之本
耽于女乐,不顾国政--亡国之祸
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危身之道
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灭高名为人笑之始
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削国之患
国小无礼,不用谏臣--绝世之势

君主的十种过失:核心是私欲太重,占据心神之位。然后--有过不知、不改,不听谏言。---知过、改过。通过八奸、十过,对韩非子说“虚静以待”、“去好去恶,去甚去泰”,不是一句空话。

四、熟读,已提交微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5 20:27: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周《孤愤》
一、查字正音

二、翻译

三、心得
       韩非子孤愤(孤立无援、愤慨)的内容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权力是君权,君权中最关键的权柄是刑德,君权应该掌握在君主主手中,但实际情况却名存实亡,君权被重臣把持,利用刑德建立自己的关系网,以图谋更大的私人利益。造成君失势、臣得国、国家危削,一步步走向亡国。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君主实际上是处在正邪两种力量的复杂斗争中,但奸邪力量就能占得先机和垄断性地位:因为奸邪力量能利用君主的好恶去迎合君主,君主就对他们又亲近又信任,任用他们,他们占据国家要职(官爵贵重),掌握了刑德二柄,利用法度,违法操作(执柄独断),诛杀正义之士、给自己的党羽授爵加禄,国家的各个层面都被他们的人把持;而正义力量(法术之士),处势卑贱、无党孤特,并且要用法术之言去矫正君主的私曲偏邪之心,君主能听不叶、能听进去多少,取决于那一刻君主英明不英明,这充满了不确定性,能听进去反而是少的。
         那应该怎么劝谏君主?
       越国国富民强,中原地区的君主都能认识到对自己没有好处,别的国家越大,自己就不能控制,反而会受制于人。----以此类推---现在国家虽地广人众,但君主被蒙蔽,大臣专权跋扈--一个国家成这样的话,君主对自己的国家就会像对越国这样不能控制,专权的大臣就成为了越国。历史上,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晋国和齐国灭亡的情况,不是晋国和齐国的土地与城池的灭亡,实质是大臣执柄独断,上弗知收,国君丢失了国家控制权。看看自己的国家是不是在走齐晋的老路,就是一条走向灭亡之路。
      鉴于此,关于权柄,国君需要把握的关键是什么呢?预防国家的两个祸患发生:大臣太重。君主太信左右。君主经常被重臣迷惑蒙蔽,那怎么破解蒙蔽呢?韩非子告诉君主,君主与重臣的利益是对立的(臣主之利相与异)。这让人感觉一惊!
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
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
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孤愤》提示了“察其类”的观察方法。我感觉就是同气相感。只用思维无法做到同气相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1 21:11: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22-2-11 22:02 编辑

第五周《说难》
一、查字正音

二、翻译

三、心得
       《说难》--给君主进言困难的调查和解决要领。
1、韩非子谈到的进说君主的困难是:
       弄清楚君主的心(欲),从而怎么反应得当。(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不是进说者的智(观察认识事物或问题的关键、深度和整体性等)、辩(辨析、说理等)、敢(果敢魄力)方面的困难,韩非没这方面的困难。别人可能有。
      对于谏说谈论之士“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这个难题的应对的要领在于:
      一,“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懂得美化君主自为得意的事情而掩盖他认为羞耻的事情)。为什么是这样呢?这样做是不是奸邪,取决于目的和行动。这样做的短期目标是,达到和君主亲近、信任、恩泽深厚的关系状态,路就铺好了:最终目标和行动如果是害国,就是奸邪。最终目标和行动是为了进言治国,就不是奸邪,是谏士面对自己的“君主德不配位的地方”所采取的有效计谋。和君主有了一个亲近信任的关系,臣在进言中,深计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饬其身,如此君臣相互对待,就能实现任用进言,治国强国。
      二,“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进言有两个环节,一是获得对事情实质的准确认识(知之)。二是怎么处理这个准确认识是得当的。说还是不说,要辨析。如果不说,是为什么?后果是什么?如果要说,说给谁,为什么?后果是什么,还有没想到的情况吗?
      三,“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知已知彼的知彼的重要内容,君主有什么爱憎。


2、具体情形下的处理:
      1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
      2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
      3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缺点)而见其恶(坏处),而多其不行也
      4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
      5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可以采用)
      6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可以采用。明确具体危害的后果情况,这个后果要包含对对方的害处。)
      7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
      8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
      9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之。(这一条很有启发,我就很少主动思考别人的特质特点,不知人。)
      10大意无所拂忤,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饬其身,经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3、原理: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不可不知的进说者身危的情况:
      1未必其身泄之也,语及所匿之事(进言者没有泄密,但进言者的话触及到君主隐藏的事)---提示日常交往中,既不泄漏自己的,也不泄漏别人的应该秘而不宣的情况。有时候不说的话心里痒痒,然后说了后悔,这是愚不知患。如果关乎国家安全,就要举报。
      2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对这样做和为啥这样做都清楚。)
      3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已也。
      4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特别值得我警醒:我说话多的内在控制开关:好像是对方让我感觉亲切,关注我,我就会打开话匣子。关系一般般,但说话说成知无不言,不该说的也说出去了,就是不当)
      5贵人有过端--明言礼义以挑其恶(我常犯的错误。自己不自觉地就会占据道德至高点-默认我是好的,我做得好。然后挑别人的毛病,效果不好。那就不这样做了。)
      6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
      7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
      8注意这些情况:
与之论大人---间已(离间)
与之论细人--卖重(卖弄自己的身份)
与之论其所爱--借资(找靠山)
与之论其所憎--尝(试探)(这四项的提示:不谈论人。可以谈事情后果,让人的问题自然显出来)

径省其说--不智而拙之
米盐博辩--多而久之
略事陈意--怯懦而不尽
虑事广肆--草野而倨侮(这四项的提示:进言遵循“言有宗、事有君”,把握事情的整体性、进程性、关键性)

      简明心得:
1、《说难》提示出了,一,劝谏或者人际交往的原则: 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二个要素:先搞清楚对方的心(欲),然后我怎么应对是恰当的。
     二,在劝谏或人际交往中,涉及对于关系事物和问题的处理原则:知之和处知。---二个要素:先搞清问题或事物的事实(在整体性、进程性、关键性去把握,观察描述记录事物)--就是“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获得精准的认识,然后是怎么使用这个认识。
     都有一个观察认识,然后应对(使用)的过程。这是很朴素的道理,生活里也有意无意也是这样做事的(真是有种“使万物不知其所由”的感觉),但并没有在人际交往中全面铺开。现在这个两步,在我心里是清楚和明朗起来了,可以指导我在生活里的行动了。(当然先明确目标)先观察,然后要琢磨规划,采取行动。实施:我有个什么具体行动目标,然后我就观察...
2、商汤吃了伊尹做的饭,特别喜欢,然后才听用了伊尹的政见。---只有建立起亲近的关系,进言才能发生。原因是:对于人处在私欲(就愚了)的状态,再高明的智谋都不认货啊,所以就要先打通私欲这一关。关系好,沟通的沟就通了,说什么都能收到,不抗拒不抵触。而建立亲近的关系,就避免韩非说的那些具体的情形下破坏亲近的做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3 21:59: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22-2-13 22:39 编辑

第六周    第13篇《和氏》
一、查字正音
诳:kuang2 说疯狂无礼的话。
璞:pu2刚从山岩上挖凿采集的玉矿石。
薨:hong1 猝死睡梦中,安宁吉祥地自然死亡。
燔:fan2 烧。烤熟整牲,祭祀,后食之。

二、翻译

三、简明心得
      《和氏》篇,用楚国人卞和献璞被砍脚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既有规律:虽然法术之士身怀治国之术,但君主并不急切、不会任用的困境,即使有识之君主任用和实行法术,国家变富强了,但在君主死亡后,法术之士就会惨遭杀害。因为法术要“禁群臣士民之私邪”,法术之士被他们仇视,所以当任用法术的君主死了,新君主连同重臣就会反噬。---站在历史的高度,回头看,以此提醒君主要怎么选择,何去何从。
     转迪的《和氏》简单心得
     当家长(君主)的,若不能实事求是、及时辨明是非曲直采取正确措施,在流行的思想潮流中站稳扎根,祖上积下来的德就会被肢解车裂,家底一旦被败光,这个家就消失在流行中。
    小迪的心得,和我的姿态不一样。迪的心得和自己、和家连在了一起,以类知之了,同气相感了。我的把握姿态是对象化的,置身事外的,思维层面的而非体会的。而根上是我的动机(志)有问题,完成任务,出去露脸,显显。离开了“吃到算数”的初衷。
    怎么吃到?通过读、翻译,获得了一个整体的体会之后,这是一个关于......,然后和自修,和家庭联系。同气相感。君主,给我的感觉,对应人的精神世界,特别像是那个掰开关的人,是选择奸,还是选择法术。奸,真是让人难以割舍啊!有现实的很多好处,很具体很实惠,很习惯很流行,甚至我并不以为奸。奸的力量是开关接通才有的,否则它就没得力量,关键不在奸身上,当君主选择了奸,就会做奸的事。关键在德身上。奸的坏处,神就没有位置,人没神,没正气没智慧,奸的好处只是暂时眼前的,实际是祸是破坏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8 17:39: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第14篇《奸劫弑臣》
一、查字正音
备:预存的在箭筒里的箭支。本文里有约束之意。
疠:li4,恶疮。麻风病。本文中指麻风病人
斫:zhuo2用刀斧砍
痈:yong1 皮肤皮下化脓性炎症。痈疽ju1(毒疮)
杼:zhu4  织机的主要部件,形如梳,定经纱密度,固定位置,加密。也叫筘kou4
阪:ban3  平缓开阔的山坡
谮:zen4  说坏话中伤
二、翻译

三、概括
      《奸劫弑臣》 一,辨析了奸臣祸国和法术之士治国的内在道理:奸臣通过“顺从君主心意”取得君主的亲幸信任;第二步就是乘信幸之势,欺骗君主、掌握了赏罚二权,实现了控制君主(擅主)。第三步形成奸邪风气,贞信、方正不可以得安利,相反,贿赂权贵反而能得到利益----反映到政府功能上群臣不得尽其智力和忠诚,各种职务的官吏不再奉行法令、达不到功效。
          法术之士治国(圣人之术/奉法) ,正确在哪里?法术之士:上明主法,下困奸臣。就是驾驭好马车,既要有马鞭的威势,又有马嚼子的即时约束,跑到目的地,还要喂好马。
        二,辨析了君主之道:诚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俗之言,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使群臣和百姓能够从正直之道得利,伪诈不可以得安。(暗乱之道废而聪明之势兴)---从而国家治而不乱。天下不得不为已视,天下不得不为已听,身在深宫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
           这里面还有一个原理:奉公法,就是使人“不得不为君主效力”的方法。不依赖“人根据自己的私心偏爱”来为君主效力。
           三,辨析当代思潮和圣人之法的优劣治乱安危
          当代思潮:不曰“乘威严之势以困奸邪之臣”,鼓吹仁义和惠爱治国。
        辨析一:什么是仁义和惠爱?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
        辨析二:如此仁义和惠爱,貌似很仁义,其实有很大坏处:施舍式的仁义使无功者得赏,助长人的私心,那谁还会费力去做事?不忍心诛罚有罪的人这种惠爱,那不就是犯罪没啥大事嘛,不痛不痒的,就会有人轻易地犯罪。(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

         圣人之法:治国之有法术赏罚。内容是:---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是以无功者不望,而有罪者不幸矣。

        四,忠臣的定义:上能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下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忠心是基础,层次还低,还要努力学习,达到智足,有治国安邦之策,且行之有效。

五、简明心得:
         《奸劫弑臣》,通过韩非子辨析奸臣祸国、法术之士治国的来龙去脉,辨析“君主能不能看到(仁义惠爱足以治国)流行思潮的问题--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选择法术之士治国方法--一以贯之”,看到了这就是在做远见和明察,就是韩非子会从现象上辨析原理、从行动上辨析行动后果,这样就感觉摇摆迷蒙困惑的心(愚者)在这种辨析中,获得的信息充分了,何去何去变得很简单很明确,这时如果我是君主我会坚决听韩非子的。如果要运用在生活里,观察事情要回答:为什么行动(我想要什么)、怎么行动、行动后果(是的,我一定要这样做,后果是什么?那是我要的吗)。
          对文中这句“愚者固欲治而恶其所以治,皆恶危而喜其所以危者”,感觉说到心里头了--心里有个愚者。要治,却讨厌治的方法;讨厌危乱,却喜欢导致危乱的那些原因(私欲太重,很有地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20:19: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22-2-19 23:11 编辑

第六周第15篇《亡征》
一、查字正音

二、翻译

三、心得
      
     《亡征》 心得:列举了可能亡国的47种表现,涉及国家管理存在的问题(依赖外援、不重国内人才反重用游士、财富存在国外的人也会受重用)、君主哪些德缺对治国、治家的影响情况(了解国家实情的渠道太单一、)、奸臣的典型行为。
     不由得不对号入座。我看到“荒封内而恃交援”,想到蒋介石依靠美国,也看到自己心里有“不想自己费劲,等、靠别人”的势头。感觉比较贴合我的有:“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语者,可亡也。”。还有“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看到“后妻淫乱”,本来的感觉是事不关已,不是我们家的事儿,又占据道德至高点可以评判别人,但是随后就感觉不对,想起有好些年借着网络的掩护理所应当、理直气壮地追求所谓爱的感觉,要自由,要体验,要私--说白了就是意淫。现在真的体会到,忠诚于家庭的重要性。知道自己是有过错的,要改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22:39: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22-2-27 14:49 编辑

第六周第16篇《三守》
一、查字正音

二、翻译

三、心得  
       《三守》的内容是君主要守住的三个原则:心藏不露、自主决断、大权独揽。其中心藏不露是指君主对臣子的反馈信息“当权大臣的过失”、“执政者的过失 ”、“群臣的实情”,要心藏不露,不能心里藏不住话透露给亲近的家眷、侍卫、大臣。 这样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一,群臣有言可以直达君主,没有中间阻碍,君主才能听到真话、真实情况、谏言,二,忠臣能靠近君主,三,群臣一起议事就能抗衡奸臣,就能防止明劫(重臣实现了“使外内之事非已不得行”)、事劫(在某个事项中重臣实际是左右着君主的认识,君主卑身轻国以资之,事成是臣功,事败是君罪)、刑劫(臣子掌握了具体的刑罚之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21 21:57: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22-2-26 21:38 编辑

第七周 17-20  第17篇《备内》
一、查字正音
怠:幼儿早亡,心灰意冷。动机消失,行为懒惰。
觇:读can1.  占(预测)+见(侦察)。窥视,观测 。
舆:yu2.  由强壮的人手抬肩扛载物或载人的车厢。动词:以人力后式抬方式长途运输。
扼:将曲木架卡在力畜的颈肩上
徭:强制无偿劳动
役:人+手持大锤。被强征的壮丁,离家戍边守土
二、心得
    《备内》主题是君主要防备宫内后妃儿子和身边的宠信大臣奸邪劫弒。韩非认为,君主在防备工作上的核心问题是: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信人,落实到心的操作上的问题是:偷懒(怠傲)。该分辨的不分辨,该核查的不核查。(在三守中的自主决断,核心的底层的操作也是自主觉察判断决策的这个主动性)
      备内,于外防备后宫的人,于内防备自己的懒惰。
      群讨论:
     信人,
1、这个信是什么?---是指以他为上级标准。
2、能成为上级标准的是什么?天道地理。事理。
3、怎么做?人,不要和人纠缠,要保持时时刻刻与天理对标--信天地不信人。
4、为什么确实有些人能够成为他人信的对象?是因为大信不约,他具有大信。不需要你跟他约定你一定要信他,是因为你从天道那里看到的,和他那里的是一致的。

     
三、翻译(见附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26 20:56: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22-2-26 23:03 编辑

第七周《饰邪》
一、查字正音
揄:yu2  抓搔抚摸对方身体,使舒服愉快。
宪:网(抓捕关押)+目(眼光 看法)。限制个人偏见 私欲的最高法令
匡:防止小动物佚失的筐。引申为修正 限制

二、翻译



三、心得
     《饰(饬)邪》的主题是整饬奸邪的几个典型情境:
    迷信龟筮、依侍大国、过予(妄予)、先奉法后废法、释法禁而听请谒、不看重功劳、不如令、奸臣玩弄智巧(设诈托物、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论据来迷惑和说服君主)
    还有要注意的情形: 小智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中心思想是明法制(赏罚敬信)、去私恩,前提是对公私要能区分辨识。
    关于赏罚敬信:我想到家庭里的赏罚,家庭规则中有赏罚部分,孩子小,犯错时,可以打孩子屁股,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打他罚他,打的时候心是正的,不那么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26 21:00: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22-2-28 07:22 编辑

第七周《解老》
一、查字正音
谕:以形象生动的类比说理,使人轻松愉快接受一个观点 主张。
泽:水+选择。择地灌溉。引申:滋润,富于涵养的特性
光:古代提供照明的手举的火把
积:禾+责(绩的省略)。储备的粮食
恐:行军+王(大斧)。持斧征战,威慑敌人。巩+心,心脏因惧怕猛跳,犹如大杵击心。
畏:巫师头戴鬼面具,手执魔杖,表演逐鬼,驱邪的舞蹈

二、翻译



三、心得
《解老》像是韩非子读《道德经》的读书笔记。因为跟着读书会读过一回道德经,读韩非子的心得感觉很有趣很吸引人,有一些地方明了许多
  • 1德的样貎:德还是神不淫于外。德,以无为集、以无(私)欲成,以不(妄)思安,以不(妄)用固。
    2仁:人之所亲。义:其宜也,宜而为之。礼: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真的礼---假的礼(礼繁者,实心衰也)。
    3祸福相倚的理
    4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妄举动(不能至于其所欲至),这是人之迷---孰知其极?
    5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方者,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直者,义必公正,公心不偏党。
    (不藐视卑贱者、不侮辱贫穷和软弱无能者、不耻笑贪利者,---因为可以提供一个问知听能---不再失路的通道)
    6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原是这个意思!众人用神也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
        理:积德--神静--和气多--则后计得--御万物---战易胜敌---论必盖世(故曰无不克)。
          (思虑静--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故曰重积德)
    7体道---则其智深---则其会远---众人莫能见其所极---保其身、有其国。(故曰莫知其极,则可以保国)
         “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柢:树木的直根,木之所以建生也。德者,人之所以建生也。体其道者,其生日长,故曰固其柢
        根:树木的曼根,木之所以持生也。禄者,人之所以持 生也。建于理者,其持禄也久,故曰深其根
        韩非子认为:固其柢是指体其道者,体验到自己在不同身份位置或情境中的内在法则(事理)。也就是指人要有德、积德。深其根是指建于理者,按照体验认识到的法则、事理行动。
    8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确定下来的正确的、适时适宜、符合大局长远利益的法令,就不要变。--对应家庭规则,不要想起来就执行,想不起来就执行,要始终如一。对应修身,我的主要问题是始终守不住自己的任务,所以功夫就散了,不能瞄准目标、集中力量、日日坚持攻克。对策:一是挑出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标任务),二,挑到了就给自己定规则,瞄准这个目标任务,集中用力,咬住不放,直到攻克这个问题。
    9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不伤民。两不相伤。则德交归焉。
        少欲则血气治而举动理---则少祸害
       德尽在于民---人民变得有德,能主动,能监督。文革就是要德交归于人民啊。
    1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也。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外无怨仇于邻敌,内有德泽于人民。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起。治民事务本,则淫奢止。
       走马以粪:马都用于农业生产,不上战场了,粪便灌溉农田。
       戎马生于郊:是指战马缺乏,怀着小马驹的母马上战场,战马在郊外生产。郊是指近,离君主很近的地方。
    11祸莫大于不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利。
        人有欲--计会乱--有欲甚--邪心胜--事经绝(经:准则)--祸难生。
    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可欲之类,进则教良民为奸,退则令善人有祸。(网络、孩子们看的书、电影等等要监控,禁黄禁赌禁高利贷。离那些娱乐场所远远的,不靠近。眼看到,耳听的都是要管控的,也是敌人要利用的。监控管控,会被人以开放自由为理由反对谁会放弃正确的监控管控呢?
    欲利甚于忧--忧则疾生--疾生而智慧衰--则失度量--则妄举动--祸害至--疾婴内(病缠心)--痛祸薄外(痛苦和祸患侵人)--苦痛杂于肠胃之间--伤人也憯--憯则退而自咎。(咎莫憯于欲利)
    12)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而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以成文章。道,与尧舜俱智,与接舆俱狂,与桀纣俱灭,与汤武俱昌。------生死、治乱、废兴都有道。走什么道就成为什么。我们实际上是在某个道上的,但我好像不认识这一点。
    13)什么是理?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大小、轻重、白黑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
       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则有小大,则有方圆,则有坚脆,则有轻重,则有白黑。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理定而物易割也。故议于大庭而后言则立,权议之士知之矣。故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故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段提示的是,行动前要能观察出事物的理,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才能把事做成。生活中的理,不像事物的短长、大小、轻重、方圆那样容易识别,但是朝着这个方向去识别,逐渐提高比如事情有轻重、有主次,有局部和整体,先后(进程性)。表里。因果。有什么结构就有什么功能。根本末。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礼。这些都是理。循着这些理,去观察思考行动。
    14)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不爱精神不贵处静,此甚大于兕虎之害。夫兕虎有域,动静有时。避其域,省其时,则免其兕虎之害矣。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不免于万物之害。
    兕虎有域,而万害有原,避其域,塞其原,则免于诸害矣。
    15)爱子者慈于子,重生慈身,贵功慈事。
    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思虑熟---得事理---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
    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见必行之道则明,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想到南昌起义失败后,革命军何去何从时,毛主席思考出来的道路(敌强我弱,不能攻取大城市,而转向井岗山自保和发展)就是“见必行之道”。就是慈故能勇)
    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离规矩。故曰慈,于战则胜,以守则固。
    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也就是说圣人不做耗散精的那些事儿(买不该买的、看不该看的、听不该听的),我们天天干,并乐在其中。
    16)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  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
    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
    治家,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余,故曰修之于家,其德有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7 14:59 , Processed in 1.077910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