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河女

黑河女的记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22:47: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九课 认知与语言及其逻辑的上法
一、课程进程
1、回顾这几周认了身体、认了受、认了现象、认了真理, 现在有什么样的一些发现或者感悟?
2、上周认了几个真理?真理是对事实真相的知。当认的操作在进行,获得认的时候同时也在知。感性系统和知性系统在同时进行。
3、分享。
4、认与知的联系与区别。知到言语、语言的进程。
5、如何通过练习去认语言输出的这个进程。
二、课文
        真理是在实事求是中产生的,是在对身体、受、现象、心认的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对事实真相的知。人的心智活动体现为两套系统, 一套是感觉认这样一个感性操作系统, 它获得对世界认识的本体;一套是知这样一个知性系统, 它产生一种可输出的表征。后者是基于前者而产生,也就是说实际上它们是一体的,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认知。感性系统获得的本体在我们身上, 也可以说是外界刺激在心上的反应, 可以称之为心声, 言为心声,由此 言语这样一种以输出倾向为特点的心理现象便产生了。而语言让这种倾向成为一种实质的心之外部行为。知是语言的根本内容或者说素材。这说明语言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 而是来源于对世界的真实认知。所谓“言有宗, 事有君”。为了保证输出内容的正确性, 语言也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
        如何认语言产生的进程?
可以用下面这个程序:

练习程序:
    感知一个对象(可以是之前练习的身体、受、现象、心)
    使感知者驻在感知的念处
    觉知你的感(知),觉知你的(感)知,觉知你的知变成“言”,觉知你的“言”变成“语”。
三、课后练习
每天至少按照程序练习5次, 体会语言的生成。
四、编制心得
编制的时候体会到那种语言从心里生出来的感觉, 一边写一边告诫自己, 不说没有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3 22:38: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9课评课:
这堂课请了假是回听的, 分了三次才回听完, 感觉和当场上课还是很不一样的, 当场上课整个身体都在参与, 心里随着老师的提问一直在同步运动,回听的时候这种同步参与的感觉非常少, 更多只是在听,有一个想要快速听完的急切占用了资源, 这样对比下来感觉课还是要当堂听效果更好。
一、课前回顾
1、从开课以来一直在一条线上,做感觉练习、做知觉练习, 接下来把概念悬在那里,经过一个小的转折,讲感觉认,离开练习,回到真实情境下:要完成活着这个目标背景下, 第一个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认。
2、为什么要认?认是生存必须的技能。认是什么?作为专业研究者说认, 从操作方法上来讲是感觉, 从操作对象上来讲是身、受、现象、心、真理。所有人的共同专业就是生活。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认。认是从生活中出来的。
3、认了之后得到了什么呢?认到的身、受、现象、心、真理这些内部成果有什么样的共同属性?
都是真实的,自己干的。称之为感性。人的心智活动有两个系统, 一个系统叫本体系统, 另一个系统叫镜像系统。今天开始转到镜像系统中去。镜像系统里运转的东西叫知性。
二、分享
老师说就在这里结束时我挺吃惊的, 这么一问, 回到了现场, 回到了那个根上。但直到老师说, 对这一部分才有了清晰的知:认而不知,有另外一个知出来占用了资源让这个知生不出来。
三、新课
人的身心本体生不出来知来。知是由另外一个系统——测量系统出来的。镜像系统不为这个本体系统工作, 被另外一个系统控制了或操纵了。欲知这是知1、实际知这是知2。怎样才能启动这个知?知这颗豆芽怎么样才能开始发芽?想尽千方百计让镜像系统知性系统这个前端,和感性系统中获得的认相连接起来。要知什么就要了解什么。
练习:专门觉知知的诞生过程。觉知你的(感)知, 继续觉知知变成言,觉知语。
不同及思考—
1、老师再次讲为什么要认、什么是认, 经过这样反复各类练习后, 再来定义, 对这个认有些刻骨铭心了,真正转化为生活了。再对照自己的设计在这一部分目标是不明确的, 就是设计的目标在末上,没有到根上。
2、感性和知性系统的联系如何体现在具体操作上, 这一点特别重要, 这涉及到感性和知性的分裂是如何发生的, 不知道操作就无法避免这个问题。听了老师的课才认识到自己对感性系统和知性系统的关系在操作上还是不太清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21:15: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0课评课
一、课前回顾
1、问大家听到上周停课第一念头是什么?对大家的念头进行分类, 一个关注内部,自己怎么了,一个关注外部, 而前面这么长时间练习的意义就在面对任何一件事情内外都要关照到。是以知求知还是用感觉认的方式在关照?用后者对我们的功能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这样一个提问,既从外部事实上与上周课程连接起来, 在内部也让大家把之前的练习内容在这里应用并再次强调了练习的意义和目标。
2、过渡:回顾停课前最后一节课, 总结了之后把感觉认叫感性;把感性和知性进行对比。把“感觉认”这个手艺学了之后去干点事情。这事情是我们最愿意用的。我们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现象是什么? 大家的回答内容导向主体感和情绪。接下来就是用感觉认来认主体感和情绪。
——想到了劳动三要素框架, 还有最开始的走进心理, 怎样走进心理, 一一拜访心理这个大家庭成员, 整个课程都在心里, 而我的设计就没有这种整体感的,忘了这么走过来的,走着走着钻进去了。
二、同学分享
整个分享给人感觉很顺畅。这个主题自己也有类似的体验。老师点出:同样的体验主题, 事实背景不同。对事实的视野要关注地更大更宽一些,这个主题就克服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老师的回应在我这里看来好像在高路的多, 我想是苗苗在分享之前显然内部已经做过一些功课, 只是有一些认的还不够充分,没有那么清楚, 老师贴着认, 低路和道路这样来回就很自然。
三、新课
感觉认是属于人的程序性知识, 当真正掌握这个程序性知识后, 才有资格去获得外面的现象性知识。
老师讲了两个点, 第一个点, 流行的人类知识把主体感和情绪不加区分,有两种现象:没有情绪, 人还是人吗?情绪很烦人?问题出在对情绪把握不住的问题。把这个身体变化(受)当做自己状态(舒服与否)的指标而不是当做事情进程的指标。这样生出来的就是情绪。重视它跟事情关系的意义, 生出来的就是主体感。主体感和情绪合起来就是感受。对受的感知就是主体感。
——这两种现象还真的挺典型的, 我就是这么认为的。当老师这么点出来的时候,心里暗暗在赞叹老师对这种现象把握的准确性。老师这么一界定, 主体感和情绪就非常清楚了。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对主体感的界定确实是不知道怎么说,在体会上也对主体感和胜任感区别不清楚甚至有些混淆。
第二个, 怎么去认感受呢?内部用之前的感觉认这个程序, 外部输出用一个框架,有五个指标去记录对感受的认。
——这样记录, 对主体感和情绪有了一个区分和对比, 这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对主体感在体会上仍然没有情绪那么清楚熟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22:44: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一课情绪与主体感观察(2)恐惧-焦虑与安宁-动荡感 的教案设计
一、课程进程
1、上周认感受有哪些感悟或心得?确认感受的动机确实有不同。感受动机性为做事和自己舒服, 这样下来我们的功能有什么不同?引导大家意识到前者情况下人的功能发挥的更完善, 继续强化大家坚持做练习的志。
2、同学分享。结合情绪与主体感来进行反馈。
3、结合实际例子讲主体感的基本类型和情绪的基本类型;
4、讲解认恐惧-焦虑与安宁-动荡感的练习程序,体会感受动机为主体感与在情绪体验下的不同。
二、课文
上周练习你会体会到感受动机是做事还是是否让自己舒服,感受性行为会不太一样, 主观体验也会有程度等不同,能够确认主体感和情绪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心理事实。
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以个人需要满足为中心而产生的, 它的功能在于分辨外在刺激和内部需要的关系。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当外界刺激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就会把这种感受认为喜悦;当不满足或者缺乏相应刺激, 就会把内部感受认为悲伤;当外界刺激被认为是一种侵犯, 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当外界刺激被认为是一种威胁, 会产生恐惧的情绪。
什么是主体感?主体感在功能上体现为:
我是一个内聚的个体, 比如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一个人,体现为时间的秩序-混乱感, 比如无论我多高、我的四肢和胸腔、腹腔等这些身体不同部位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我, 这是空间上的统整-破碎感;我作为世界的一部分, 我和世界是有联系的,一方面我要接受信息,接受世界的影响,表现为安宁-动荡感。 同时,我要输出对世界的影响,表现为活力-无力感。
外界的刺激进入心理世界都有被认为是是否满足个人需要和是否产生主体感的两种可能性,这取决于我们的感受动机是为了做事还是为了个人的舒服。
接下来要去一一体会它们的差别。这周先来体会恐惧-焦虑情绪体验和安宁-动荡感。

三、课后练习
先去认恐惧焦虑的感受,内用感觉认认的操作程序,外用三个指标:主观体验、生理唤醒、感受行为), 再将感受动机调为主体感之后, 体会感受行为的变化。
四、编制心得
在编制之前真的是一头雾水, 感觉困难, 还是硬着头皮按照老师给的框架去说, 发现也不是一点都不知道, 帮助自己确认情绪和主体感确实是两类不同的事实, 前一个是用自己的某些需要接物,后一个是用整个人在接物。编完对照老师的讲义, 发现措辞上的差异,尤其是自己说不出来的地方知道是自己一点体会都还没有的, 需要在练习中注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4 14: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1课  情绪与主体感观察(2)恐惧-焦虑与安宁-动荡感
一、课前回顾
1、情绪对人的生存的作用是如此的自相矛盾(情绪被当做生命体验本身,觉得离了情绪不行,有时又带来麻烦)是不是说明咱们人这物种是有问题的?在对这样一个提问的讨论和引申背景下,结合上周练习让大家确认有没有必要引入主体感来和情绪相对应?
——以这样一个问题引入会让人挺冲击的,是啊,人这个造物有问题吗?心里的这种冲击才能带来深入地、根本性地思考。在心里确认引入主体感概念的必要性,这是后续课程和练习能踏踏实实进行的重要前提。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模糊的感受,让大家意识到认感受动机为主体感的必要性, 但是没有深入到根本上即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区分。老师通过把眉毛当胡子这样一个比方更加形象地把情绪和主体感的关系呈现出来,再结合前面的提问,这样就能意识到之所以不能确定主体感引入的必要性和对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和不加区分是有关的。
2、对上周练习中呈现的问题进一步阐释。上周练习大家在感受动机上做的比较浅。并指出根本问题就在于我们对情绪做感觉认首先就要对情绪做一个梳理,不能凭生活经验上把情绪当做一个迷糊的概念,而是把情绪做一个区分,主体感和情绪,合起来叫感性反应或者叫感性体验。
——结合老师对练习的评讲,就清楚了老师前面的这个提问依据于对大家上周练习情况的细致把握,回顾一下上周我对自己内心的疑惑没有去理清,也就更难看到其他学员疑惑的根本了。要深入地认,模糊的地方反复地认,认清楚。
3、认感性活动此时此刻有什么话要说?结合大家的反馈讲到感受性动机的区分。系统要求和个人要求(是否舒服)是区分感受反应是主体感还是情绪的重要指标。总结上周是通过认感受相关的一系列反应之后,把主体感和情绪做了一个区分,找区分的重要依据和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区分的基本方法。接下来通过喜怒哀惧和主体感的对应练习积累对情绪及主体感的知和识,进一步培养和加固对主体感和情绪的区分。
——这样一个回顾和过渡让学员对课程的前前后后的安排会有一种系统的认识,就是知道自己在哪个位置、在做什么、要做什么、要到什么位置都比较清楚了。
二、分享
1、小陈的分享语速很快,我听着的时候会有一点点烦躁,就是感觉想让他停下来体会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老师非常稳得住,比如去体会私心在身体的什么位置,以前我自己体会包括让别人体会的时候我都会焦虑:找不到啊,听到小陈所描述的,我也会怀疑,这好像还是在头脑层面啊,回听的时候有一些体会,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让他在体验上多停留一会儿,也许对比有的人仍然程度是不够的,但是对于特别容易往头上走的此时哪怕多停留一会儿都是很宝贵的,可能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出来,想到之前的感觉认操作中的“驻”,就是忍着停留在那里,只是做这样一个操作,而不是想着有什么样的结果,比如能不能找到怎么样。就这样一次次就会不一样。想到刚跟陈老师上课的时候,这样分享的时候或者每次提身体感受的时候都是完全找不到感觉,现在对比一下还是有很大的改善,这就是一次次反复驻的效果吧。而作为咨询师就是要让来访者能驻在那里多停留一会儿,帮助他完成这样一个操作。
2、对大家在分享这一段反馈进行点评,公心就是知道我们这个追求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可能性。不是要消灭私心。私心要实现必须要理性去运行,理性要实现,必须要私心来坚守。心里既有情绪又有主体感或者全是的时候就用这样打组合的方式解决问题,内部有一个核心组织,外部有一个联盟。大多数人都可以用这样一个原则。但是以这种二分思路来做心理建设解决问题是会出问题的,另一个自我建设的思路,就是教化私心让他也变成公心,这个方法就是用感觉认的方式, 这样内部主观现象和外部客观现象就不是心和色的关系,而是一的关系;不是两个多元自我之间的合作, 而是唯一。
——听老师讲这一段的时候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主体感和情绪也不是分裂的,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统一于感觉认。
三、新课
这周要继续上周的练习,回顾上周的练习具体做法,并说这周的练习怎么做。其中感性活动的动机——你到底要干什么, 把动机找准的两个建议:描述要简略, 把某事做到什么程度, 一句话简单明了,深入到内心深处去认。主体感和情绪都有生理唤醒,主观体验,本质是镜像系统的第一反应,。这个练习对我们有帮助的原理在于有意识地唤醒我们的主体感。
——老师的讲解非常具有操作性,对每一个指标都结合大家上周的练习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4 22:55: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2课教案
一、课堂进程
1、回顾上周练习, 说说对于恐惧和动荡-安宁感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总结这种区别和联系, 去理清感受观察中的动机确认要点, 内在进行感觉认操作, 外部去获得系统全局的所有信息。
2、学员分享, 从情绪和主体感这个主题进行反馈。
3、新知识分享:“悲痛-抑郁”和“活力-无力感”;抑郁是持久的悲痛
4、讲解练习程序, 要注意在调整动机后对感受重新认,对其三个指标重新记录。这样才能在情绪和主体感的认识和区分上有更细致具体的一些体会。
二、课文
当失去一些重要东西时时, 在一个系统中可能因为它的缺乏导致系统某些功能完全无法实现,无法运转或者说运作的动力缺失了, 在系统中表现出来的反应就是无力感, 也就是活力丧失。当我们关注这个东西的失去导致自己的某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这样一个个体会有悲痛的情绪,悲痛持续出现就会变成抑郁,一种更内在的情绪状态。为了在体会上去识别这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可以这样做练习:
练习方法:
用表格先做悲痛情绪的观察记录;然后分辨感受动机;再把感受动机调整为“主体性”动机, 调整后再次做观察记录。最后整体分辨一下主体感(安宁-动荡感)和恐惧的区别和联系。
在这样练习中怎么样调整为主体性动机呢?就是利用之前所积累的感觉认操作程序, 在感觉认中主体感就会出来。
三、课后练习
在练习中体验分辨活力-无力感和悲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编制后心得
看学员的作业获得学情,结合自己练习中的体会再编写,有的放矢一点。但仍然从体会上不太能区分活力-无力感和悲痛-抑郁, 会把两者等同起来。在生活经验中无力感出现的时候会去排斥, 不太能把它和系统的状态联系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31 22: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3课课程设计
一、课程进程
1、大家可以说说上周练习中出现的困难、观察到的其他人的困难都可以。总结:要做的时候悲痛情绪找不到了;感受动机不在里面等;调整动机。而这一切的根本还是感觉认的操作。1)做之前心要静。要专门拿点时间来做。2)那个动机是在感觉认过程中生出来的知,不是从头脑里想的。3)调整动机是对情绪有一个认之后, 主体感就会出来。不是硬调的。有一个体验的进程。
2、分享。
3、新课:
1)、分别阐释秩序感和愤怒。
2)、提供一张新的做练习的记录表并解释重要栏目,如调整动机。
二、课文
秩序感-混乱是主体感在时间上体现出来的功能。外在系统对我这个主体有损害导致我和这个系统之间关系的混乱,但它同时是一种秩序感形成的一个进程 。这里,我和系统以及我们的关系都是运动的变化的。从某个点来看它是混乱的,但从时间维度上来讲它是一种新的秩序。而愤怒情绪就是当外在刺激对我有损害时,我会把它视为一种特意的针对我的一种侵犯,我为了保护自己必须表现出些威势。秩序感-混乱与愤怒是理解外在刺激对我损害的两种不同方向, 也是两种不同的内在事实,一个是主体感一个是情绪。为了体会它们的结构的不同,这里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记录表:
三、练习
课后练习  运用记录表来观察“愤怒”和“秩序-混乱感”的体验结构,并从体验上区分它们。

四、心得

刚开始对秩序感-混乱和愤怒的关系不是很能理解,沉下心来代入体验去体会才理解一些,但似乎和动荡感又会在体验上感觉有些相似的地方,在现实场景中愤怒的同时内在也是有恐惧的,恐惧更靠内一些,愤怒靠外一些。这样再来理解主体感,主体感是一种整体感,就能理解老师所说的秩序感、安宁-动荡感这四种主体感也只是它的功能体现。
日期事件感受动机调整为主体性(纯情绪,调整动机;夹杂的分辨比例;纯主体性的,确认和稳定分辨。)主观体验生理唤醒感受行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包括表情和说话腔调)感受的动机性(做什么到什么程度)整体分辨一下主体感(秩序-混乱感)和愤怒的区别和联系
性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紧张度强度快感度复杂程度确定度
调整前
调整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21: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3课评课一、回顾
老师主要做了两件事, 首先让大家回忆这三周的练习在做什么。我们在努力分辨情绪和主体感,寻找它们之间联系的枢纽。情绪和主体感都是感性行为。这三周的主题实际上就是认识感性行为的这个直接性。直接性是人生命活动的本质, 关乎到人生死存亡的事。情绪是人生命活动的病态表达。情绪和主体性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主体感和情绪转换的枢纽在动机。落脚点在机上。从功能效果上的关键点是动。动机是人行动的规划书(蓝图)。动机的内容很丰富,只要心足够安静就能体会到它并能在精微处修改它。然后, 老师问大家这三周下来对动机、主体感、情绪想说什么?老师一一回应。针对抠这个扳机, 在它之前先要做好建设工作,研究好这个动机。老师的回应最终目标都指向凸显它们三者的重要性让大家加强练习。
——老师在这样一个框架下把情绪主体感的关系再次很精微地阐释, 把这个动机讲得很透彻很立体, 跟就像老师说的能体会到动机的丰富性,还有它的那种操作性。老师讲的时候会想到那个“起心动念”这四个字,就是每一次扣动扳机要去动的时候都能体会到。我们练的就是这个功夫。老师每次翻来覆去地就是在让学员们清楚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干、要继续好好干。
二、分享:
舒心姐姐分享, 老师先界定了情境, 这样外部定了锚不滑动, 内部才可能准确地一步步认。对分享的反馈,有主体感才能听清楚, 这一点让我挺触动的。有时候听分享的时候我会感觉很难听清楚,其实是自己在情绪中, 这样清楚了那么就有了解决办法就是反求诸己——认, 这样主体感就回来了。
三、新课
这周继续认这一对:秩序感-混乱和愤怒情绪。
老师讲了两点, 第一, 老师带领学员根据指示做了一个体验, 体会到愤怒是我的唯一性被各种侵犯, 在一定范围内我是生气的但我是清醒的, 当超越了一定界限后这种生气就是崩溃性的失去常态的。这里有一个线,从外部来看分开的是情绪和主体感 ,再往内部一点是秩序能被破坏的程度;再往深一点,这条线,区分出了公和私。同时指出一种特殊的两可现象,就是“我自认为我在维护系统”, 但实际上从现象上来看是错的,从内在主观来看是区分不出来的。第二,老师给了非常具体的练习程序。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达成两个目标,一是把两者区分开来,二是可以调整。能搞清楚这个理也就不用这个方法。华夏人重视道不重视术,所谓知行不二。
最后布置作业,老师强调对于回答它们的动机有什么不同要具体回答而不是抽象回答。
——对于秩序感和愤怒我写的时候会也会结合自己的体验, 但是是分别体会而不是放在一起体会,就是没找到它们之间的那个联系。而老师给的这个体验例子就一下子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那种转换。老师给的练习程序和前面的感觉认操作实际上是对应的是一体的, 这个是我在设计表的时候压根没想到的。其实之前老师提过内部是感觉认,外部是记录几个指标,但它们是如何对应的, 自己没有去想,其实也是自己在练习的时候那个操作还是不够准确精微, 自然也说不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22: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2-9-7 22:05 编辑

第34课 情绪与主体感观察(5)愉悦-满足与统整-破碎感课程设计一、课程进程
1、回顾上周在分辨愤怒与秩序感-混乱两者动机练习中有什么想要分享的?最终总结导向要加强练习,在练习中把握那个机。
2、分享。
3、新课:
用上周的程序来体会愉悦-满足和统整-破碎感,并在体验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区分两者,愉悦-满足离开了感知本身,有一个脑袋里的知在参与进来,统整感是在觉知整个感知之后的感受。

二、课文
统整-破碎感是主体感在空间上体现出来的功能,当在空间上呈现出内聚的特性时,我们会体验到一种统整感,相反,会体验到一种破碎感。
愉悦-满足是有一个前提假设,我是不完整的,我是有一个缺的,那么外界刺激带来的感受刚好填补了这个缺,我感觉到是满足的,产生愉悦的体验。
继续用上周的程序来体会它们的结构的不同。

三、练习
课后练习  运用程序来观察“愉悦-满足”和“统整-破碎感”的体验结构,并从体验上区分它们。

四、心得

对统整-破碎感在体会上找不到感觉,所以也不太能说出来什么。但是还是要完成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4 16: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4课 情绪与主体感观察(5)愉悦-满足与统整-破碎感


评课:

一、        课前回顾
1、老师一开始说到主体感和情绪观察练习这个表没有做出来给大家,大家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合理?让大家真实事件中看一下自己这个反应是情绪还是主体感。我们的反应是立足于个体性的情绪还是自己的主体性反应。这两个方向对事情效果和心理状态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2、再次讲述个人自体作为精神本体的四个体验性指标,统整性感、秩序感、安宁感和活力感。而主体性的四个指标, 和它相应的是喜怒哀具四种情绪。虽然划分标准不同, 但它们的对应性(区别和联系)在哪里。这是这节课之后要回答的问题,是下周总结需要用的。
——老师充分利用现实场景让大家体会自己的反应是情绪还是主体感的,经过这么一体会,其实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很明显了。对这四个指标之间的那种完整的关系,我的体验并不透彻,也没有想到要做一个这样的总结。
二、        分享
木木分享。木木提供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和事件,而是自己的感受,或者说对这个感受的知, 老师在和木木的互动过程就是对这个感受再次进行感觉认, 让这个知准确清晰。感觉认确实是一个很精细的操作, 像一个放大镜一样。最后在感觉认中,碎片得以统整。
三、新课
老师主要讲了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我们在进行这一组练习当中要注意要留心我们心里边的那个坎:去体会快乐愉悦这一大类情绪时我是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在这个点下,老师带大家辨识主体感下的积极体验状态和情绪下的消极体验状态,生命中最好的状态是感觉认的时候发现事实的那种安宁感。
第二个话题是,情绪主体感的观察练习接近尾声了,要跟大家做一些总结,想让大家去理解和整理的是主体感的运作和情绪的运作之间那种动态的运作关系。对这个总结老师提前做了一些引导,当主体性因为动机不对头,它变成了情绪的话,那么跟统整相关联的这种现象这种事实它产生的原级情绪往往是跟愉悦有关的。变成了情绪,生成的是人格,没变成情绪生成的是心术。
——对老师讲的这两个话题都是自己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没有想到的部分,是啊,对愉悦情绪我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喜欢就又是一种情绪体验,而不是主体感反应,这是个非常微妙也很重要的操作性点。另外关于情绪和主体感的关系,老师举例让大家体会那种动态的运作关系,就是发生了什么就到了这里而不是那里。这段时间在做练习,有去区分这两者,但是经过老师这么一讲才发现体会的更多是静态的关系,对那个进程感琢磨还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2 18:19 , Processed in 1.077402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