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993|回复: 190

黑河女的记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 17: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12-2 09:54 编辑

第一课 定义本课培训师课后练习
  根据你对“本课”的理解,说说“本课”的教学思想(目标、途径和方法)。并设计一个开课仪式。



两年计划课已经上过一轮了,在这一轮上课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心理学的视角对自己的心进行了细致地琢磨,学了那么多心理学课和知识,但鲜有机会像在两年计划中一样如此近距离地、直接地面对自己的心、在本课中,我们借助心理学的各个视角或者说不同角度的表征深入本体,去体会自己的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像科学研究者一样的客观和理性,实事求是地去看待琢磨自己的心,守住那个位置不逃脱,又有像一个孩童一样沉浸其中,专注忘我,我就是心,心就是我,自然地展现。如此内外交互,阴阳互推,勤恳劳作,实现个人心性之明,或者说是见人之德,生人之根。

本课的教学思想:
根——教学目标:黄帝阴符经中说,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本课实际上就是在见这个机,最终目标是通过把这个天道在人心中立起来,让人成为真正的人。
本——教学途径:通过培训师之“训”这个中介,帮助学员打通人心通神接物的这个通道。谁来训,训什么。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教学途径的本质上是培训师本人,他要能成为天道代理人,训才能在天道和学员心性之间有一个真实的联结,才能启动学员内部的自通通道。
末——教学方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望闻问切,得其志思。第二部分是以间见间,分威散势,养其气志。具体操作:神入,通过各种练习、谈话、讨论从心之象切入,见心之理,会心之道。

开课仪式:
義(义)”是“儀(仪)”的本字。義,甲骨文羊,祥,吉兆我,武器,借代战争),表示吉兆之战。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義”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儀”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为神灵福佑的。
式,籀文弋,干,武器工,生产、劳动器具),表示武器或工具。古代的先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打仗,因此劳动工具与武器的使用方法至关重要。篆文承续籀文字形。造字本义:工具、武器的使用套路。

查说文解字,这个仪式,就是行军作战之前人心和工具的准备。那么结合这个课,需要准备什么?
一是明确学习目标,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把这个志向明确下来,不能糊里糊涂的开始。
二是明确学习原则,打算如何去学习,怎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就是学习的一种内部姿态。
回想自己初次上课的时候,还抱着惯有的心理姿态,是希望从外获得什么,想要老师给自己点什么,是紧张焦虑的,向外索求的。而实际上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某个外在的东西,而是自己的心,这样一个内部姿态转变非常重要,如果不启动这样一个内部姿态的转变,整个两年计划的学习会遇到很大的阻碍,甚至是无效的。还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时候,陈老师告诉我们无论是学心理学还是没有学心理学的,实际上对自己的心都是有了解的,还有就是要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学习这门课,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闹腾等等,这些引导让那个躁动的向外索求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从这里开始学习的内部姿态有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很细微,但是很关键,无论是否有清晰的意识,但这对接下里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这个仪式主要目标在于启动学员内部姿态的转变,并定其志。

这个仪式的操作原则:
第一,建立关系,营造一个放松的团体氛围,促进学员内心真与实的呈现。
第二,知其养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具体操作方案:
1、培训师介绍自己和这个课,以及开这个课的初心;
2、学员们自我介绍,尤其要介绍自己为什么要来上这个课,或者希望这个课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培训师注意课堂的氛围,调动集体成员的互动, 给予学员一些恰当的神入性回应,促进学员真实有效的到达自己的内心 。
3、根据学员的语言表达内容和表达之后呈现出来的内部姿态,有一些提问和引导,促进学员对自己心的内部观察 ,体验内部姿态的转换过程。
4、培训师引导学员对刚刚的体验过程进行一个整体的打包。
5、培训师结合学员的体验进行适当的意识化,对接下来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有一个期待性的表达,所谓正其志。就像出征之前将军的讲话,鼓舞士气,定团体之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4: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2-2-9 05:50 编辑

第二个问题
  课后练习 你对“本课”的“目标-进程-结构”设计是什么样的?根据你的方案,第一课上什么,怎么上?


本课的目标:学员们能够对人的心理有真实的认识,对如何接近人的心理有真实的认识,形成功能性的转变。所谓功能,就是长出了新的精神体结构。
进程:去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练习来完成。培训师就是促进学员在这个进程上操作到位。这个进程具体分为以下几步:
1、 促进学员内部转身,做好内部实践操作的准备;
2、 积累内外同时观察的心理操作经验,知道如何去接近人的心理;
3、 运用这样的方法去实际接触人的情绪、思维、意志等一些基本心理活动,强化这种内部操作能力,同时形成对人的心理的真实性的基本认识。
4、 带着这种基本的真实认识,并继续运用这种内外同时观察的内部操作方法去对人的外显行为、精神结构、家庭活动等进行深入观察,对人的心理的真实性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促进功能性的转变。
本课的结构:
包括实时课堂和课后两部分。实时课堂也就是每周一次的全员共同参与的线上学习活动,包括分享前对课程内容和学习心理活动的梳理,课中以对学员分享进行咨询互动的过程为载体积累和心理直接接触并获得心理真实性的经验,分享后对下一个课程主题的知识和练习的讲解,使学员接下来一周能够有办法亲自实践。
课后通过基本的设置和群里的互动来促进学员进行有质量的练习,促进初心的一步步实现。
这两年工作的内容就是人心,学员的心和培训师自己的心,所以第一课就是要让每个人都到现场走一走,尽可能把真实的初心初步展现出来,我的是这样的、他的是这样的,老师的是那样的,等等,彼此熟悉起来。通过初步的坦诚相见营造一个去接触心理的群体氛围。未来,我是和这样的一群人上路,大家都带着什么,我都带着什么,带领者是什么样,以往他都带别人到了哪里,怎么到的,都比较清楚了,心踏实安定地上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4: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12-8 18:02 编辑

第三个问题
课后练习 系统地说说,你认为应该如何把学员引入心理世界。
因为参加课程的人的不同,人们习得的关于对象、工具、方法、目标和主体的全部内容都不会相同。心理“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其对象、工具、方法、目标和主体,全部都是心理。每个人关于“研究”的知识库中的欠缺和偏好,可能会严重阻碍其进入这个领域。本课培训师的首要任务,便是检视学员的“知识库”,提供针对性的损兑性(研究性、方圆性)知识,首先让学员进入这个领域,进入心理世界。
我如何把学员引入心理世界?这就是我的研究对象,我和学员的心理世界均是。首先作为主体我要在培训师的位置上,蹈而不脱,守住培的目标;在研究方法上,罩得了自己的场,罩得了学员的场,通过外部观察和替代性内省对学员的“知识库”有一个检视。如何引入?总的原则是,分威散势,以间见间。学员的“知识库”中有重要的间,待间而动,才能帮助学员实现转身。检视学员的知识库,转圆:学员的心理真实呈现的时候,他作为主体在什么位置,他把什么作为研究对象,他的研究目标是什么,他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样的。如此,才知道从哪里可以切入,才能去损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4: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12-12 14:59 编辑

第三周
一、评课:分析今晚的开课仪式,写在论坛上。换种说法,今晚的开课仪式,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为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在想,好与不好的标准怎么定。这涉及到一个问题,开课仪式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进程上的就是好的部分,不利于甚至阻碍实现这个目标进程的就是不好的部分。
基于此,我所认为的好的地方:
1、大家的自我介绍部分真实地展现了每个人的欲的状态。——这个部分很重要。志者,欲之使也。定志,得从学员真实的欲这里出发,这里潜藏或者蕴含着学习的动力。
2、培训师的训建立在学员真实状态基础上,增强了学员对培训师的信。——这一次开课老师后面讲的多一些,且讲得更系统一些,我感觉到老师这样与学员的两个特点是相呼应的。第一个特点是这一届学员大部分是老学员,且都是抱着想要有效输出的目标来学习的,那么老师对课程起源、历史发展、未来走向、课程设计具体框架和理由等等这些介绍可以更有利于这部分学员定志;第二个特点是这一届学员的新学员中大部分是从事心理类专业工作的,是基于对老师的信而进来的,那么老师这种训的形式和内容强化了老师的专业性,从而增强了这种信。
3、培训师与学员的互动和讲述内容有一个倾向,引导学员对真实心理的关注,这有利于学员从欲到志的生成,经过了这样的反馈和引导,学员再去回答自己的初心就会更靠内一些,有利于从物理世界到心理世界的转身。
不好的地方:
学员之间互动不足,课堂氛围是比较紧和涩的,这可能会给学员增添一种焦虑感,这种焦虑在学员对内部关照能力还不够的时候,对充分调动学员参与课程可能会是一种阻碍。为什么互动不够呢?作为学员,我有一种感受,当我想要去和同学互动的时候,感觉有些阻碍。我自己的体会,自己没能自然地互动,是内部太紧,因为准培训师的目标,守着观察者的位置守得太紧了,内部空间不够,罩场不到位,作为学员的那一部分真实心理无法自然地表现出来。这也是接下来自己参与这个课程都注意的地方。

二、第一课课程方案
目标:在学员心中明“转身”之志,带学员到达现场,体验到转身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转身过程的实现,对现场的充分到达。
难点:对转身过程的意识化,对物理和心理的区分与和合。
具体方案:
1、让学员说说什么是心理,自己当下的心理状态;然后打包,腾出空间准备听音乐。
2、选择一段心理元素比较丰富但刺激性不会太强的音乐片段。让学员分别尝试用以下方式听音乐并在听完之后说说自己的体会,并分辨体会上的不同。方式:1)不作要求、随意地听;2)纯粹外部观察;3)纯粹内部观察;4)外部观察和内部观察同时进行。
3、让学员对听音乐方式和体会结果整体做一个反馈,再来说说什么是心理。

当说走进心理的时候,背后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把心理当做一个外于自己的它者,容易导向外部观察,不利于向内部观察的转身。物理和心理,只是讲事实,它们都是事实,物理世界是从外部观察的角度把心理看作一个客观存在的物化的东西去获得,抽取的是它的信息,心理世界强调的是对心理过程的体验,它们都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外部观察和内部观察都是需要的,转身不是转过去就不回来了,强调是转的灵活性,是转身本身,而不仅仅是转身结果的获得。所以说物理和心理,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和合思维。

关于转身的灵活性,我想表达的是,之所以强调转身,是因为我们一直习惯了对象化认识心理,将心理世界物化,忽略了心理过程的体会,现在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转身是一种形象的描述。而实际上对心理事件和现象的获得不仅需要内部体认,也需要外部观察,两者并不对立,实际操作过程中,内外观察可能需要同时进行,就好像两种工具的使用,它们的组合或应用方法服务于认识任务。那么什么时候用什么工具的认识与判断就格外重要。内外观察是将认识世界的方式做了一种分类。转身是在对物我分离的基础语境上的一个表达。在更高层次的认识水平(认为天人合一)上,就没有这种内外观察的分类,就谈不上转身这一说,比如《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里对认识人的心理的描述“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如果从西方心理学语境里面去看,里面既有内部观察也有外部观察,但它强调的不是这个,而是“转圆求其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16: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12-15 08:54 编辑

第四周 任务一:评课
    上课的时候说实话更多还是在学员的身份,少部分在准培训师的位置上,所以不太能从整体上感受到老师的课。作为一名学员,只是感觉老师的互动让自己感觉很放松、自然,一直到情绪聚焦第二步的时候边哄娃睡觉边听,结果自己也睡了。课下又重新听了一遍录音,听完第一感觉是很兴奋,只觉得老师这堂课上得太妙了,有种行云流水的感觉。一上来,老师就对开课前到开课这段时间所有的学员的状态做了一个镜映,“万事开头难”、“和装修房子很相似”,这种客观的镜映使得大家得以从各种焦躁不安中安静下来直面自己的内心,促进第一次转身。之后给最近的心理状态进行打包,到后面的情绪聚焦,整个过程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从整体的状态到一步步聚焦于内部的某个细微的情绪,这个过程让我想到那些专注的摄影爱好者,面对拍摄对象一点点调整焦距,精准地对准研究对象,那种很细微的操作的过程。操作流程很精细,也很流畅。
    见惯了各种培训中老师的讲、学员的听,尤其是人多的课堂,以灌输为主;即使互动(想起某些团体游戏)也总给人一种有意为之、矫揉造作的感觉。但在这堂课中,看似是老师在逐步引领着我们一步步去触摸心理,但因为贴得很近,很顺,所有的内部操作都是学员自己完成的,反而感觉不到那种很强的作用力,也就不会生出反作用力,自然而然地就到达了那里。之所以贴的很近,我想是因为老师罩场足够大也足够精细,这是内功的显现。
    老师的这种贴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的呢?
    第一是提问。绝大部分时候老师都在使用精准细致的提问作为引导。在这样的网课中,人的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但老师的提问会让学员一直在线,而不太容易掉线。且提问的精准细致使得对象(学员的心理)很容易被击中。也就更不容易跑掉。
    第二是对学员心理状态的镜映。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老师没有任何的评判,只有引导去看是什么。包括后面的不信。无论什么样的状态都被纳入,朝向同一个目标行进。
    第三是时不时地去检查和回顾,有时候这种检查和回顾是用精确的数字来确认,确定是否靠近目标。这种回顾让我们不至于陷入自己的心理状态中而丢失了主体,忘了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去触摸心理的。
    和我自己的方案相比:
   首先,我发现自己对这个课程的目标和重难点把握不够精确。这个课程的目标不是促进学员转身这么简单。这个课程的重点是促进学员从体会上去触摸心理,但难点在于形成对“我们是能够通过一些方法像观察物理世界那样了解心理的”信。所以听完这个课,我认为这个课程的目标,表层是获得对心理世界的体会,深层是建立去了解真正的心理世界的初心。这个初心的可操作化将学员最开始来加入这个课程的动力和后续的学习进程联结起来了。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作为培训师,不是我给你看什么是心理,而是你自己愿意通过各种练习去接触心理、了解心理。这个内在动力的激发和确认是贯穿这整堂课的。
    其次,再去看自己设计方案的具体操作步骤,我发现自己始终是站在外面在说话,只是关注学员要学会或者发现什么,而对学员主体的内部状态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设计方案的时候没有把所有学员放在心里。



任务二:2N11第二课的方案


目标:学习进入心理世界的方式,对这种方式的内部操作有细致的体会和清晰的认知。。
重点:对接触心理世界的方式有具体细致的体会;
难点:确信通过内外同时观察的方式可以进入心理世界。
1、对学员在上一节课的课后练习做一个反馈,承上启下。反馈分两个方面:第一,关于什么是心理;第二,关于情绪聚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出今日课题:怎么做可以进入心理世界?让学员结合自己的练习体验说一说。
2、对进入心理世界方式的体会。任务:听一段音乐。听乐器、前台和背景、旋律,观察听时的想法、情绪体验、内在冲动,成为这段音乐。反馈带着每一个目标去听时的体会。
3、引导学员思考带着不同目标听时的内部姿态的不同,从进程和相应功能上对比内部心理操作(外部观察、内部观察、内外同时观察)。
4、课后练习,继续带着不同目标听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对每次听时的内部心理操作进行体会,强化对进入心理世界具体方式的体会并获得内部操作在进程上更加细致清晰的认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0 12: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12-22 22:28 编辑

第五周  

一、任务一:评课
昨天上课开始20多分钟是从上堂课到这堂课的过渡环节,诚心到正意,从内部是一个非常连续自然的过程,学员自己走过去的。作为学员当我走过去的时候我感觉这个过程太美妙了,是啊,我要和它亲,我要走近它,心里很感动也很激动(这里也体会到了什么叫知行合一。知,到位了,自然而然就开始行了)。不是我该这么做,而是我就要这么做,自然而然的,我和心的统一。再说这个过渡,我在设计时也想到了,但对比之下,我的这个过渡是断裂的、硬生生的,设计的时候内部没有那种进程感。对于学员怎么走过去的这个问题没细想,心里只有课,没有人,或者说课是课,人是人。
那么既然要走进,老师又问如何走进?这个问题让学员的心动起来,接下来听音乐的过程就是在探索走进的过程。“知道得越来越多,就走得越来越近。是心靠近,不是脑袋靠近。”这个过程我切身地体会到了什么叫走进心理。不断地知道、知道,
行,到位了,自然而然就真正知了,是心知而不是脑袋知。突然意识到以前在10班上课的时候这一部分好像模模糊糊地压根儿没懂。只是脑袋知道,心不知道,如此又如何能去带学员完成这个过程呢?作为培训师真的要磨自己的内部进程感,磨的实实在在的,来不得一点模糊和敷衍。

二、任务二:设计对感觉操作的格物程序和设定致知目标。

查汉典:格:穷究也,穷之而得亦曰格。物格而后知至。把这个对象研究透了,知自然就来了。
查象形汉字:格,有的甲骨文假借“各”,表示进犯。甲骨各,进犯亍,行),表示行军作战。有的金文木,械具各,进犯),表示用木械进犯、攻击。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木械攻击。从各个角度去敲打它。
格物程序:
1、伺——调节好内部姿态,选定目标,诚心正意;
2、磨——从各个角度看/听/触摸,不漏掉一点一滴,也不命名,只是做这个动作,不断地做,持续地做;
3、守——从目标上掉了,回来继续。
致知:获得客观、全面、细致的信息,获得最基本的真实,这种真实感是身体能切切实实感受到的,对身体的影响,所谓修身。

三、任务三:课程方案设计
1、对这两周大家状态的回顾,尤其是群里显示出来的状态,学员们的初心越来越踏实了,此谓诚心正意。接下来要格物致知。
2、同学分享。分享的过程中的心理内容或者说心理过程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对这些心理都是如何做功的;结果如何。在此基础上让学员分享什么是格物致知以及最终达到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3、老师引导大家一起去体会格物致知最终达到的结果是身体的变化,是修身。那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怎么做?  
4、格物致知的操作要点:主体是什么状态,对象是什么样,具体如何操作。
5、再次明确格物致知的劳动对象,心理,结合大家的体验以及西方心理学对心理内容进行分类(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
6、课后练习:练习对感觉如何进行格物致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9 22: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  
一、评课
评课:
第一,老师对接下来课程的引入用了一个很生活化的、很容易代入的情境作为比喻,“接下来就一个个地去拜访”,顺理成章地就到了下一步。比直接平铺直叙地介绍理论框架更容易入心。这也是贴着内部体验的操作。对,贴着学员内部走,这是课堂过渡的关键。
第二,这么长时间的分享,其实信息量还挺大的,如果是我来做,可能会很容易担心自己忘记前面内容,而且很有可能真的忘,但感觉老师很专注,即使刚开始那会儿跑去设置权限,但仍然是专注的,这个专注不是紧盯着说的内容,而是始终在那个神入的位置,守着根本,贴着木木的内部,人是稳的,这样做在内部体验上它一定是连续的。这个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会很担心自己忘记内容,不知道往哪里走,也不敢这么做,当试图这么做时,会有些茫然和焦虑,我在听木木分享时就是这种感觉。
第三,老师在课程中有几次打包的操作,我是感觉打包使得在体验上呈现出结构性,这种结构是基于连续的进程来的,保证了学员内部的不散,避免了那种茫的感觉。


(师说:设置权限那一段,你说的连续和稳,是不是在讲,知道我也知道他,知道我们。  感觉老师罩的场很大,这也是一种观察对象的全和实吧。

二、课程方案设计


1、回顾开课到现在的课程概要,诚心正意,从上周开始进入格物致知。(要不要打包呢?我是有疑问的。打包的意义在哪里?我好像并不清楚。)
2、检查大家上周做感觉练习的情况。我们说感觉是心理他妈他爷爷奶奶,格物从对心理世界的各个对象依次开始,首先从感觉开始。了解大家:
1)做了多少次感觉练习。——督促,对这个主题的诚心正意。
2)做感觉练习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做完之后有什么样的变化。——体会到格物最终带来的是存在感的变化,是身修。强化大家对格物价值的认识,愿意多做感觉练习,体会到对感觉进行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3、学员分享,在分享中示范格物的进程。分享完打包。(每次分享如何和当日课程主题联系起来?)
4、对感觉的基本信息进行介绍,介绍的过程采用互动的方式,根据大家查的心理学资料结合体验,在基本理论上达成一致:什么是感觉?怎么样才有感觉?感觉有哪些分类?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在这里要强调大家要对感觉和感受进行区分。
5、带领学员进行实际视觉观察。
第一步,对现在的心理状态进行一个打包清理(对聚焦不熟悉)。
第二步,观察桌子上的一个物体,比如色块。用一些问题引导学员尽最大可能看清楚:比如就好像第一次看见它,观察它的饱和度、明暗程度、色调。
第三步,这么看着,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反应,看到了什么?
第四步,对整个过程进行打包。
请大家分享这个进程中自己的困难。从困难中去分辨学员是在格物的哪四个要素中有困难,主体、对象、工具、内容。
1)主体如何做到全和实。
2)对象的全和实。
3)损兑的过程是怎样的。
4)对活动的内容?——这一部分我的理解不足,设计有困难。
6、请大家一起总结视觉练习的程序步骤。
7、布置课后练习:请大家查阅关于视觉的基本资料并多做视觉练习。


设计后的感想:
最开始感觉很困难,只是在脑袋里反复想,却没有写下来,不知不觉就拖到了最后,硬着头皮详细写,写的过程中困难也变成一个个很明确的问题,有的困难是因为自己专业不过关,有的困难是因为对那个程序知道该做,但对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体验上还并不通达。当变成很明确的问题后自己从之前面对困难的不舒服到有些好奇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它,这样就往前走了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5 21: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
一、评课
评课:
1、上到第四节课了老师让学员回顾前面三节课,每次上课前都有一个总结然后引入新课题。这样做的时候,有一种把厚书读薄的体验。
2、分享环节老师始终是在获得真实,就是损啊损,不偏不移,损兑的进程感特别清晰。只是这么认真地看,看到什么也不知道,今天分享的中后段基本上都超乎我的意料,就像桃子说的有点吓人,但老师继续这么操作着,老师对损—兑进程的那种坚信着实触动到我,让我心里有些跃跃欲试的感觉,想要亲自去验证一下。分享后老师问,“结合前面课程,你想说点什么?”。促进学员要在听分享时心里还是要装个目标,和课程主题结合起来。今天的分享解答了我设计方案时的一个疑惑,当日分享和课程主题有什么关联、如何关联。今天看到了。
3、后面讲视觉观察,老师着重介绍了两个练习,两个练习解决了视觉观察的重要操作步骤,诚心正意和格物。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第一步也想到了但对练习如何设计没有那么清晰,练习设计细节不到位背后体现的还是自己专业操作感不强。
4、今天听课的时候习惯性的想要去记笔记的时候,有一个声音说:只是听,像听音乐那样听。于是放弃记笔记,只是听,我发现我并没有像之前想的那样听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相反有了整体把握的感觉。


二、课后练习  说设计听觉课程序、课文、练习


编制后心得:知道要这么做,要准备完备,做的过程中去把模糊的地方落实到位的时候感觉到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会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一问会发现自己其实有时候掉在细节里了,这个时候才真真切切意识到上节课老师在前面那段总结的作用多么重要。
  
  
(一)、听觉课程课文:
  
         上周的视觉观察经验也许让你对感觉有了不一样的体会,你会发现这样去观察会更接近感觉的全与实。这样的走进心理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心理操作呢?首先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内部姿态,也就是诚心正意,准备好去走近它;第二,“寻”,我们的心要选定具体的对象,第三,  保证自己的心在那个对象上不离开,持续地、各种角度和位置地进行工作;第四,守;心要一直守在那个工位上不离开,如果离开了就再回来继续守着。
  
       我们接下来要尝试用这样的心理操作去接触听觉。人所获得的感觉信息主要来自于视觉和听觉。
  
      有关听觉介绍的材料可以了解下:
  
声音刺激传播的形式是机械波,由声源震动产生。要是用指尖轻轻碰触正在响的音箱的喇叭的话,可以感觉到音箱的面纸的震动。这个震动或者运动传导给空气,成为纵波的东西就是声音。震动传给空气,也就形成了气压高的地方和气压低的地方。某个地方的气压比周边的气压高的情况,在那个地方的粒子运动的方向上,产生上升的气压,气压高的地方就向下移动过去。一个一个的粒子并不产生大的移动,只是在很狭小的领域里震动,于是气压的变化不断地传向空气中。空气,因为像弹簧一样具有质量和弹性,所以也像弹簧的样子,把疏密的空气的变化以波的形式传播下去。声波传播的速度,在气温15摄氏度的时候大约是340m/s,温度每上升一度,传播速度加快0.6m/s。
  
        声音到达耳朵,在耳边产生气压的时间变化,这个变化从耳廓开始一直传到外耳道为止。不过,在外耳道的终点—鼓膜的深处的中耳的空洞里,因为气压大体上保持一定,所以在鼓膜的内外产生了气压差。鼓膜配合外耳道里的气压变化而运动。但是,这里所说的所谓的气压变化,最多从几万分之一帕斯卡到几帕斯卡这么微小的变化而已。听觉传入途径如下:
  
      file:///C:/Users/%E9%BB%91%E6%B2%B3%E5%A5%B3/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
  
其中,气导通路是我们听外部的声音的传播路径,骨导通路是我们自己生活的声音传播路径。
  
查阅相关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听觉。
  
(二)、听觉课程程序:
  
1、 回顾前面几节课,我们在走进心理,这个过程把它叫做诚心正意格物致知,那么上周我们开始对走进心理的其中一个成员,就是感觉中的视觉。我们做了两个练习,一个是罩场练习,一个是视觉练习,罩场练习帮我们做到诚心正意,视觉练习是实际的操作格物致知。
  
2、 了解大家每天做到10个以上练习的情况。并对这种情况进行反馈。鼓励大家坚持练习。练习是获得直接的格物致知的经验,就这么坚持着,到我们感觉课程上完,会对感觉有很不一样的体会和认识。
  
3、 同学分享,培训师实际演练内部姿态的操作。结合上一周的练习说说自己的体会。
  
4、 对诚心正意格物致知的内部操作程序进行总结。走进心理,到底如何走进?这个内部具体的操作是什么样的,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结合上周的练习体验进行总结。
  
第一步,寻,心有一个意向,朝外指向某个对象;第二步,伺,心在这个对象上,持续工作;第三步,守,心可能会离开目标,这个时候要守住,离开了继续回来守住那个位置持续工作。
  
5、 听觉练习。听周围的声音,只是听清楚当下的声音,不去记忆不去分辨。
  
6、 布置课后练习。
  
(三)、课后练习
  
每天做听清楚的练习至少10次,每次至少10秒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2-1-12 22:19 编辑

第八周
一、评课
可能因为我自己上课状态的调整,我终于感受到了老师这个课程内在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第六节课,我上课的时候终于不再是家里鸡飞狗跳的了,提前跟大宝商量好自己在爸爸回来前洗簌好,让自己一直处于罩场的状态,抱着醒着的小宝,哄睡喂奶换尿片,不紧不慢,同时一直在听着,手里没闲着,但反而不像之前那样会走神。
1、一开始老师让学员对这6周的经历打了个包,并用自己上这个课的感受和过去学员们学习状态的变化,镜映了学员最近的状态,问对未来的课程是什么感觉。让大家对这段时间的感受或者说每个阶段遇到的内在困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再次强化了学员的初心。这一段我感受到了老师的慈,作为学员感觉被稳稳地托住。上到现在,发现老师每次在这个环节既有程序性又不是硬邦邦,就是那种课程从老师心里流出来的感觉。对比自己设计课程前面这一个环节,有时候总是很茫然,其实是因为环节设计的根本错了,它不是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基于整个课程的体验,这个课程不仅包括了课程内容还有培训师和学员的心理,看见了这个,这个环节该怎么上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2、接下来老师对上周课程作了回顾,并问大家“对视觉、视觉观察、视觉观察当中的自己有什么话要说”,对大家的反馈集中进行了总结回应,但提出这些认识“还没积累到产生新认识的时候”,从而引入这周要继续进行听觉练习。这个环节可以感受到老师的提问以及和大家的互动一直围绕着课程目标。自己在最近两次课程设计中目标这块不太清晰。  
3、分享环节,老师对同学的回映有的是跟着,有的是稍微往前一点但又恰到好处。当后面老师有一点往前的时候其实我会有点担心分享的同学会不会感觉被冒犯,会不会感觉不舒服,一方面是我对学员的状态还是没能比较准确地神入,另一方面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的东西在里面了,这个担心在我自己做咨询时也会经常出现,从而在需要“推着”来访者往前一点点的时候总是不太确信。
4、最后老师从对分享环节提炼的点“务实”过渡到新课内容,对另一个感觉通道的感觉过程的务实,反复强调练习的指导语,这个听听“听不见”的特别巧妙,提神,自然就听清楚了,这是我自己设计时没想到的。损就是对对象的反复操作、操作到位,兑是自然而然交换来的,不是自生的。有学员在群里提到对改变的关注,老师在这里再次作了回应,这种现象应该挺普遍的,其实我自己第一次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啊,很迷恋那个结果,对操作本身不够关注,这是非常影响练习效果的。这一段再次感受到了练习是最重要的。我又想到自己在设计课程尤其是写课文时会有一种感觉,理论和练习是有些脱节的,所以有点茫然,对写什么是不太确信的。这里突然理解了第四课老师让我们自己去设计感觉练习的程序了,练习什么、为什么要练习始终是从初心来的,内在有一种整体感。


二、课后练习 说设计嗅觉课程序、课文、练习。

课程目标:分辨和熟悉格物致知的操作要素和基本环节。
(一)、课文1、结合听觉练习经验阐述感觉练习中具体的心理操作。
当我们在做听觉观察的时候,作为活动主体的我具体在做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放松的警觉。内部是凝聚的,警觉的,外部是放松的,“被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感觉观察练习活动中,内部和外部都是在关照内的,也就是内外同时观察。
2、介绍嗅觉心理相关资料。
(二)、程序
1、对前面五节课进行回顾,前面五节课从开始确信心理是可以走进的到逐一地走进心理家族的各个对象,上节课主要是对感觉中比较重要的听觉进行观察练习。
2、对大家的状态进行一个反馈,并激励大家要勤于练习。从群里大家的练习能感受到一种热火朝天的劳动现场。劳动可以改造人,只要这么不停地、辛勤的操作下去,旧有的一些感觉操作习惯就会得到改变,从而能积累关于感觉心理的一些新的体会。
3、分享。通过提问引导大家将分享与格物致知的操作要素联系起来,获得对格物致知操作要素的一些新的体会。
4、讲新课:
1)总结感觉操作的程序。经过前面的看清楚和听清楚,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一下如何操作才能做到看清楚、听清楚?
结合群里对内紧外松的体会对格物致知的内部操作进行深入阐述,帮助大家理解这个紧和松,实现内部姿态的转换。
2)进行嗅觉练习。闻清楚周围全部所有的气味。
3)鼓励大家多练习。
(三)、练习
1、查阅嗅觉心理的有关资料。
2、每天不少于10次嗅觉练习。


心得:编制之前把前面六课老师的教案和讲课稿子重新梳理了一下,就是想在心里确认一下如何走到这里来的。在编制新课的时候能够往体验层面走了,这样做的时候之前的那种犹疑和模糊感减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23: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周


一、评课
第六节课感觉(4):嗅味觉 的 评课:
  
  
      老师
不同及思考
  
课文
  
总结了前面视觉、听觉体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感觉通道:嗅觉和味觉的特点,这个特点对练习的影响。
1、结合听觉练习经验阐述感觉练习中具体的心理操作。
  
当我们在做听觉观察的时候,作为活动主体的我具体在做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放松的警觉。内部是凝聚的,警觉的,外部是放松的,“被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感觉观察练习活动中,内部和外部都是在关照内的,也就是内外同时观察。
  
2、介绍嗅觉心理相关资料。
  对不同感觉通道体验特点以及它对观察练习的影响没有想到,这就导致后面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不够具体清楚。
  
课堂教学
  
一、对视觉和听觉的两周做总结回顾。
  
视觉和听觉占据我们对世界理解的依据信息的90%以上。把人的精神系统比喻成一家工厂的话,进的什么出的什么?进的大部分是视觉和听觉的材料,这些原材料包括世界对我们的要求,然后在我们的内部进行一系列加工,人用人的心理加工过程对信息进行运算。最后这家工厂输出行为。人通过行为输出对这个世界产生作用。人和世界有一个界限;输入输出口(内部和外部)的界限。可是,我们往往不是认为自己活在世界当中,而是认为世界在我的掌控之中。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没有获取到世界的真实信息,而是自己拿了自己加工出来的产品(自生),一次又一次地加工,自己的系统是封闭运行的。
   
1、对前面五节课进行回顾,前面五节课从开始确信心理是可以走进的到逐一地走进心理家族的各个对象,上节课主要是对感觉中比较重要的听觉进行观察练习。
  
2、对大家的状态进行一个反馈,并激励大家要勤于练习。从群里大家的练习能感受到一种热火朝天的劳动现场。劳动可以改造人,只要这么不停地、辛勤的操作下去,旧有的一些感觉操作习惯就会得到改变,从而能积累关于感觉心理的一些新的体会。
这个总结给我的感觉是,老师每次走一走就停顿一下,把视觉听觉练习获得的体验和人的心理整体、人的心理整体体现出来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我做这个能改善我的家庭吗?”做练习的时候往往会有所怀疑。老师这样处理后就避免了这样情况的出现,或者缓解了这种疑问带来的内部困难。如此就会再次强化了人初心——走进心理,实事求是。
  
   
二、承上启下:
  
为了打破这个封闭循环,第一道工序就要真实,该要的要不该要的不要,把原料选好选真。
  
继续第一道工序,拜访感觉通道,嗅觉和味觉。
三、学员分享和对分享的打包:
  
学员分享:关于自己的自生,总是纠结,想得多。
  
问:结合这几周的经验和自己对人的感觉,针对这段材料你想说些什么?
  
结合到感觉练习,就是要实事求是,感觉练习就是在实事。
3、分享。通过提问引导大家将分享与格物致知的操作要素联系起来,获得对格物致知操作要素的一些新的体会。
   
当学员说到去父母家那个纠结时,我脑海里马上闪现的就是强迫思维什么的,如果顺着我这个思路来,就开始有自己的先入为主,顺着治病的思路去了。而老师在神入中只是不断看清楚,看清楚,损之后兑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四、结合前两周练习讲解感觉练习的操作:
  
内紧外松。这就是感觉练习的劳动者的状态,即:心:凝结着,安安静静的接收。劳动对象:外部的那些刺激。劳动过程:可以结合科学材料,从刺激过程、传导过程、中枢过程来说。搞清楚劳动过程,学会劳动。再次回应了感觉练习概述中提到的劳动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过程。
4、讲新课:
  
1)总结感觉操作的程序。经过前面的看清楚和听清楚,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一下如何操作才能做到看清楚、听清楚?
  
结合群里对内紧外松的体会对格物致知的内部操作进行深入阐述,帮助大家理解这个紧和松,实现内部姿态的转换。
  
2)进行嗅觉练习。闻清楚周围全部所有的气味。
  
3)鼓励大家多练习。
关于这个劳动三要素、内紧外松我在设计的时候其实是都想到了的,但是设计的时候好像对它们的关系没有特别确信。
五、布置嗅觉和味觉的练习:
  
因为嗅觉和味觉的特点,嗅觉练习的指标是其适应性,利用嗅觉的适应现象,去分辨嗅觉从强到弱、从有到无的过程,对全过程不间断地知道。利用味觉的敏感区,把食物送到舌面的不同位置,去清楚地知道味道变化的这个过程,连续地知道,及时地知道。
  
练习
  
课后练习 查阅嗅觉和味觉的相关资料,理解嗅觉和味觉类型、嗅觉味觉的感觉适应、嗅觉味觉的感觉后效,并借助这些指标帮助自己辨析嗅觉和味觉,每天不少于10次。
1、查阅嗅觉心理的有关资料。
  
2、每天不少于10次嗅觉练习。
对嗅觉和味觉特点不够清楚,所以布置练习的时候没有关注到这两个通道的观察指标的不同。

二、第七课的课程设计
(一)、课文

(二)、上课程序
1、回顾上一周的练习,问问大家练习到现在,有什么可以说的,关于自己、关于感觉本身、关于练习的过程等等?通过不断练习,我们对感觉,对心理是不是积累了一些新的认识。
2、
(三)、课后练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2 09:08 , Processed in 1.089711 second(s), 15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