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周
一、对第四课评课
评课:
先对前六个星期进行一个总结打包,在对前面的课程进行打包的同时对未来也有了期待。前面的状态是怎么样的?课越往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对于练习次数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练习的质量,对于练习时的获得进行一次总结,练习时区分:视觉、视觉观察,视觉观察当中的自己,并对此进行打包。我和世界,我心里面的世界和世界的关系。引出今天的课程主题。
同学分享,在这过程当中老师是贴着同学的状态来引领的,引领的重要性。
同学分享后进行打包,从中提练出了“务实”。格物是做,致知不需要专门做,知是务实的习惯,务的是损,沉淀下来就是实,实就是知。中国人做学问从来都是做在自己身上的。“实事求是,就是格物致知”。
带领同学们进行听觉的练习实操。听得见的声音和听不见的声音,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这样的那样的,听得见的听不见,全部声音。“听不见的”,少想多做,想多了就不实了。
差距:
感觉自己总是坐不到师的位置上去,一是自己对于这个知识的这个知是没有的,肚里没货,所以干不成这个事。二是自己一直都在学生的位置上,没有想到师。
同学分享过程中的引导,老师一直都只是做一个引路人,至于节奏的快慢与成效,全由分享人的状态而定。自我感觉自己在这一块有困难。
二、设计课堂进程和课后作业、编写课文和课后评课。
(一)、课堂进程
1、对前两节的感觉(视觉、听觉)的练习进行回顾,并且对在练习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以及总结。
2、听同学分享。(将一些操作手法引入到其中来,感觉的练习操作、聚焦、情绪聚焦、神入性操作)
3、对于分享过程中的体会、感受进行打包。
4、巩固做感觉练习的背景,最终的目标是养成日常习惯,直接如流。讲解嗅觉与味觉的内容(讲解的方式有很多种)。两种工作原理相近,所以一起练习要点:关系密切;重视程度与运用频繁程度,直接决定我们的行动。这两个感觉通道都是通过化学作用来完成。
5、嗅觉和味觉的练习要点。
(二)、课后作业
查阅嗅觉与味觉的相关资料并分享。
闻清楚(细细的去闻清楚各种味)、尝清楚(细细的品尝),直接闻,直接尝,不说好吃不好吃,好闻不好闻。吃饭时细细的嚼,喝水细细的尝,直接与否是在掌握了细节之后。
作业:每天最少10次,每次不少于30秒。
(三)、编写课文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有气味物质的分子随着呼吸进入鼻腔,刺激了嗅细胞,嗅细胞将嗅觉刺激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嗅觉的神经冲动沿嗅神经传至中央后回,产生嗅觉。
嗅觉是难以分类的一种感觉,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如果香味、焦臭味等。
人的嗅觉不如有些动物,德国一种狼狗的嗅觉灵敏度竟是人的嗅觉灵敏度的20万倍。动物的嗅觉之所以这样灵敏,是因为动物要靠嗅觉来寻找食物,分辨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而且还要靠嗅觉来辨别是否有它的天敌在这里活动过。适应环境的需要造就了动物敏锐的嗅觉。
味觉
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是接收味觉刺激的感受器。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当味觉刺激物随着容液刺激到味蕾时,味蕾就将味觉刺激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然后沿舌咽神经传至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味觉。
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我们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四种味觉混合的结果,而且混合后的味道并不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味道,而是保留发了原来参加混合的种食物的味道。舌面的不同部位对这四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感觉性是不同的,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
味觉的感觉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也有密切的联系。例如,饥饿时对甜和咸的感觉性比较高,对酸和苦的感觉性比较低;吃饱后就相反了,对酸和苦的感受性提高了,对甜和咸的感觉性降低了。因此,饿的时候吃东西香,饱了以后吃什么也不觉得香了。
味觉的感觉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如感冒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可见香和味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食品要讲究色(视觉的效果)、香(嗅觉的效果)和味(味觉的效果),其中每一方面都是评价食品优劣的要素。
(四)、方案编制心得
看了老师以往的课程内容,自己再找了些课文的内容,发现自己还是在这个课的内容上没下功夫,也不懂怎么样下功夫。再从老师以前的课上去寻找一些方式,自己在不懂的情况只能先模仿,从模仿表皮开始。开始的模仿只是在模仿层面,没有用心的去模仿,所以之前的模仿心里也是没有底气的,人也处于不清晰的状态。诚心正意的模仿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心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是不懂,但是心里不会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