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沙子

沙子的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4 22: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沙子 于 2022-8-24 23:11 编辑

评课:
一、老师提到了颠覆西方心理学的概念,此处有点感觉,这种对情绪的态度,确实不一样。这段内容反复听了很多遍,在内心深处打磨。
二、禅修的实际事例,对情绪和主体感的区别有了一点点感觉。
三、对课后练习的方式非常有操作性。
我的不同:对情绪和主体感的理解本身不够,所以在这部分内容中总停留在表面。课后联系的方式粗糙,也体现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4 23: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编制下堂课方案——情绪与主体感观察(3)悲痛-抑郁和活力-无力感 的上法
1、对上节课练习进行总结,对主体感的深入和认进一步体会。
2、根据学员反馈情况对恐惧-焦虑与安宁-动荡感进行体验回顾。
3、学员分享。
4、进入本课所涉及的情绪:悲痛-抑郁和活力-无力感。让学员接触这种情绪,并体验主体感是什么,有什么联系。
作业:体会自己的相关情绪,用之前的方式进行记录,继续尝试情绪和主体感的观察。
二、课堂文字准备
1、悲痛:悲伤哀痛。悲痛一般是对于失去所爱的人的反应,或者是失去某种抽象的东西,例如祖国、自由、理想等等,同样的影响,在有些人身上则发展为抑郁而不是悲痛。
2、抑郁的显著特点是深深痛苦的沮丧。
患者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失去了爱的能力,抑制了所有的活动,降低了自尊感,以至于最终成为自我谴责和自我辱骂,在悲伤中也会遇到同样的迹象,但在悲伤中不会陷于自重,其他特点是相同的。深度的悲痛是对失去爱人的反应,包含着与悲伤同样的痛苦感情。它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因为无法使死者复生;它失去了接受新的恋爱对象——这意味着替代悲痛对象——的能力。每一个主动的努力产生的转变,与死亡的想法没有关系。自我的这种抑制和限制是悲痛特有的表现,它排除了其他的目的或兴趣。

3、形成悲痛时,究竟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呢?爱的对象不再存在,这就需要把所有的力比多从它依附的对象收回。反抗这种要求当然就会引起斗争,这种斗争可以激烈到脱离现实。正常的结果是尊重现实获得机会。但是它的命令不会一下子就服从,而是通过大量消耗时间和发泄能量逐步实现的。在这段时间里,失去的对象仍然在心理中存在。这个逐步执行现实命令的过程,其本质是妥协,当悲痛的功能完成以后,自我又变得白由和不受抑制了。
4、悲伤那儿的东西应用到抑郁上,抑郁同样可以是对干失去爱人所做的反应。当失去的对象更带有理想色彩时,这种激发的原因就无法觉察到了。对象也许实际上并没有死亡,只是不再成为爱的对象了(例如一个被遗弃的新娘)。失去的东西是可以体验到的,但是无法清楚地认识到失去了什么。抑郁以某种方式与无意识地失去所爱对象有关,这与悲痛不同,在悲痛中并没有失去什么无意识的东西。
5、在悲伤中,自我的抑制状态和兴趣丧失完全可以用悲痛的吸收功能加以解释。在抑郁中,未知的丧失也是同类因素内部作用的结果,这相当于抑郁性抑制。只是抑郁的抑制在我们看来迷惑不解,因为我们看不到是什么把他完全吸收了。因此,抑郁表现出一些在悲伤中没有的东西。极度地陷入自重,自我极度匮乏。悲伤时,世界变得贫乏空虚,抑郁时则是自我变得贫乏空虚。

三、编后感:再次通过悲痛-抑郁和活力-无力感 的梳理中,对情绪与主体感似乎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31 23: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课:
1、没有对每个作业进行指导,而是在课堂上对共性的东西进行了一次直接的深化练习,让我这样一直有点模糊的学员经过课堂上这样的练习有了更清楚的体验和更清晰的理解。
2、课后练习也让学员不拖泥带水,之前的就过,现在又开始,这样的提醒让类似我这样迷迷糊糊不知所措,又担心之前没做对跟不上课程的学员放下包袱,跟着队伍走。
我的不同:因为自己没有学得太明白,所以懵懵懂懂,更谈不上对学员作业的把握,基本功的练习需要大量积累和沉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31 23: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编制下堂课方案——情绪与主体感观察(4)“愤怒-敌意”和“秩序-混乱感” 的上法
1、结合练习情况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问学员:通过这一周的练习,在使用感觉认的操作基础上,我们练习有些什么变化?
2、根据反馈情况,对操作进行总结性体验。
3、学员分享。
4、进入本课所涉及的情绪:愤怒-敌意和秩序-混乱感。用举例(让人愤怒的事情:比如你的衣服被人故意画花,你会有什么样的反映,这里的操作是怎么样体现的)。
作业:按照练习表进行练习并记录。
二、课堂文字准备
1、秩序感:人类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预测规律 的 运动 变化 以确定 接 受信 息 的含 义 ,这种预测就叫做秩序感。
2、秩序感是自己内心对于某一确定目标按要求和标准达成的自我要求程度。自己安排的事情是否可以坚持完成,也就是自律。
3、秩序感是我们周围事物形态体现出的均衡、比例、对称、节奏等因素,能带给我们愉快、兴奋、舒服的感觉。
4、愤怒:形容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激动到极点!)
怒是人的本能,(例子:被侵犯迫害。被污蔑造谣,义愤填膺)

愤怒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较早。据认为,出生3个月的婴儿就有愤怒的表现。限制婴儿探索外界环境能引起愤怒,例如,约束婴儿身体的活动,强制婴儿睡觉,限制他的活动范围,不给他玩弄玩具等,均可引起他的愤怒。当幼儿的目的性行动受到阻挠或威胁时,就能唤起愤怒情绪。幼儿愤怒的表现形式有哭、手足舞动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愿望不能达到或与同伴争吵,也常引起愤怒。在成人身上,愤怒依赖于人已形成的道德准则,常属于道德感的范畴。愤怒有程度的不同,从轻微不满、怒、激愤到大怒等。愤怒的强度和表现与人的修养有密切关系。

愤怒是一种消极的感觉状态,一般包括敌对的思想、生理反应和适应不良的行为。它的发生通常因为另一人被认为有不敬、贬低、威胁或疏忽等不必要的行动。愤怒的思维,可涉及若干风格,"我的老板在同事面前批评我,真是可气,他不应该这么不尊重我!"或"那女人在我前面,却开那么慢,她不应该被允许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愤怒激发我们进行报复。数据表明,约25%的愤怒事件涉及报复的念头,如"我要我的老板付出代价,散布有关他的谣言",或"我只是想撞她的车,让她呆在她该在的地方"。有趣的是,引发愤怒的对象很可能是我们喜欢或爱的人,如子女,配偶和亲密的朋友。


编后感:在一步一步的练习中,逐步摸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23: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课:
一、这几周的内容看似在练习不同的情绪和主体感,但老师给的作业和练习程序却在逐步深入,练习也从简到细。
二、老师在课程内容的讲解中,细致、精确,反复体验反复进入的过程,带给学员实实在在练习的收获。
我的不足:没有建立逐步深入的课程目标,想要得到提升就显得单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23: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编制下堂课方案——情绪与主体感观察(5)“愉悦-满足”和“统整-破碎感” 的上法
1、我们这几周一来做的练习,大家简单说说情绪和主体感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
2、根据反馈情况,再次进行操作上的体验。
3、学员分享。
4、进入本课所涉及的情绪:愉悦-满足和统整-破碎感。愉悦-满足比较容易体验,大家注意观察主体感的不同。
作业:根据这几周我们的练习方法进行练习。
二、课堂文字准备
1、愉悦,指欢乐,喜悦,身心放松。
请将它们的数量排在(没有快感--你对它们没有兴趣,极度快感--你根本想不到更好的东西)之间:你最喜欢的巧克力、在战争中保卫国家、沉浸在你的爱好中教育孩子、在非洲建造医院、阻止全球变暖、性、看世界杯、帮助老奶奶过马路、到加勒比海撒娇。请花几秒钟时间来回应这个问题。
下一个问题是:这些行动的意义何在?让我们用高达的评级,来表示完全无用,并表示具有最高的意义。请再花点时间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那么,什么是更重要的呢?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什么?是 "快乐 "还是 "有意义 "的行动构成了美好生活的拼图?



编后感:对于统整还完全不能把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4 23: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课:
1、老师用自己没有做表格这样的事实,现场让学员体验了一把自己的反应,这是真实的,每个人都有明确体验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让学员的体验更鲜活更清晰。
2、多次回听了本节课的内容,对于统整有了一定感受,对于愉悦也是一部分主体感的缺失深表认同。但是怎么把这个讲清楚,还没有把握到课堂的方式。
自己的不同:在这个单元,我一直有这样的疑惑,就是这样的对应关系是为啥?而这个问题恰恰老师提出来了,看了老师的讲义大概有点明白,就是某种主体感的缺失必然带来某种情绪的体现。自己在准备这个课程时,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有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4 23: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编制下堂课方案——情绪与主体感观察总结
1、我们连续几周进行了主体感和情绪的观察,我们每一周都有一对可以相互对应的主体感和情绪,练习方法也大致相同,大家说说自己这几周练习以来有什么发现?
2、大家的发现各有不同,但都逐渐在对主体感和情绪有了一定的分辨,那么大家在练习时有没有一些疑问?可以在屏幕上打出来。针对疑问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和练习。
3、学员分享
4、梳理情绪和主体感这几周来的几对练习,提炼练习方法中对感觉认的工作机制,确认学员对感觉认操作的掌握。
作业:整理出通过情绪进行主体感观察的方法,在以后进行经常性的练习。
二、课堂文字准备
1、根据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等四种类型。
2、西方心理学的主体和客体是用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具有不同的侧面,主要是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实践关系是主体改造客体以及客体被改造的关系。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这是主体在观念上掌握和反映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掌握、被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把自己的目的、计划、愿望变为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实在即客体;同样,在主体反映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移入人脑,经过改造成为人的思想、知识,或者在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中,使自然物成为人的工具,延长人的器官,直接从属于主体。

编后感:主体感这种东西,该怎么描述?我们这几周列出的几个”安宁-动荡感“、“活力-无力感”、“秩序-混乱感”、统整感都是主体感的一种,从这样具体的描述来体会什么是主体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1 23: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课:一、老师对课程总结的形式很新颖,让大家说,就真的是说,把课堂让出来。我在一开始设计课程的时候有点裹足不前,课堂舍不得让出去,形式上效果上会差很多。
二、老师对课堂总结的及时调整,让整个课程完成了教学目的。
三、老师对每一个分享的及时、到位的点评,非常有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1 23: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编制下堂课进程
1、总结上堂课内容,尤其是课后补充的部分。
2、阐述从情绪主体感的感觉认到意志的联系。
3、学员分享
4、回答意志是什么
二、下堂课文字准备一、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有意识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受意志支配的行为叫做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其目的必须克服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抖腿等习惯性的动作没有意识参与,并非意志行动。
意志必然伴随着克服困难、挫折。
二、意志的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
意志是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有着明确的目的。
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有意识的运动。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必然与克服困难、挫折相联系,没有难度的行为与意志无关。
如干饭、玩游戏,就不属于意志行动。
三、意志行动的表现1.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志行动拥有可实现的目的与计划,只是有些困难和挫折,而非不切实际。
2.主动性和创造性
意志行动是主动执行,克服困难,完成目标的过程,也伴随着创造。
3.前进性
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4.符合客观规律
不会违反常理,而是一个合理的过程,与现实相联系。

三、编后感 一步一步的练习,在前进的路上必不可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5 08:20 , Processed in 1.066454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