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lan

LAN的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2 21: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n 于 2023-3-22 23:58 编辑

第五十一课 心与德
课文
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也,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 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德为之大


心:心为之舍
心术:心术通
心气:心气一


理解了规律,神就明了,就能够以类知之、通于心术、无穷之计。

课堂
1、德
2、心

作业
说说什么是德?什么是心?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编后感

说实在的,对怎么开展讲课一头雾水。虽然概念上知道德是对规律的掌握程度,心是志思神德的合体,但实际上对德和心的概念认得不清晰。我的理解德和心相当于客观和主观条件,德是人对规律的掌握程度,心是人之总摄,两方面缺一不可。无私心,心气一才能做到理解不失真。理解了规律,神就明了,就能够以类知之、通于心术、无穷之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9 23: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一课 心与德的模型建设
评课
1、我们心理临床的具体对象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简明地阐述一下,从原理从事实上来讲,为什么我们振穷趋急的对象只能是德和心呢?
3、心的结构:志思神德的合体;心的内容:就是你心术里面流通的东西(志思),所以志思就是心术。心的结构是我们自己养的,它的那个机器那个质是需要我们自己养的。养心主要就是养结构,把心养得像个心的样子。心的功能是散势,是要去到处招惹人,招惹事,把你的主张,气场发出去,要去搞扩张。养心是这样养的。
4、积德:要积德就要经常转圆。转圆就是无穷之计,你每天就要精于算计,要去练,怎么练,就是不断的算计,天天去算计,不会算也要算,算着算着就会了。德在《素书》里面有定义,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这就振穷趋急呀,为大众服务。
5、养心和积德是我们振穷趋急最基本的立足点。养的是结构,积的是内容。
6、明确这个对象以后我们接下来做什么?对这个对象做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这个时候就涉及到根本末了,特别是往根这个方向。根决定了心和德这个对象的本,怎么来的怎么变,因为你要去做振穷趋急,就是做治疗做教化,做教化的话就是那个本要不一样,本不一样跟根是要有关联的,这个就要往根那边去,当然你去根之前还得把本搞清楚。然后还有个方向,本为什么要改,为什么不改,这个方面要加强,为什么要不加强呢?这些标准从哪里来的?这些标准从我们的末来的,是这样吗?末就是我们的输出,因为你的本输出了一个东西,对别人的本构成了影响,别人的本受到了影响,他也有输出,大家都在输出,所有人的输出加起来就成了社会。社会的氛围就像空气一样的回过头来又成了我们的根啊,所以根本末其实是个闭环,根是末,末也是根。
7、我们首先对心和德的本做工作,建模型,就是把各个要素拿来放在不同位置上,就是把这些带有普遍性,带有恒长性要素出现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把他记录下来,有代表性的要素记录下来,然后固定下来,因为他在时间空间上具有普遍性,这样我们就脑袋不晕,这就是建立模型。
8、如何建模:要对一个对象的它的基本的结构要摸清楚。基本要素要全,去整理清楚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
9、德跟心的关系:心决定你积多少德,你积什么德,要有积德之心。
10、心的本:一个问题是,你这个窍本身的通道有没有问题?另外一个就是你这个所有的这个通道的信息合在一起,窍的通道的信息合在一起的时候你融不融得回去?这是通,两个通。通于心术,是其一。
心的末:对间散势。
心的根:区分真人和圣人之心。
11、心要守圆方:能想会做,我不会做我守着做,我不会想我守着想,我想不明白我不下课,我做不好我不松手,就是坚决完成任务。这样一守着你就能措事积德,这是心的功能就是,你把圆方守住了,也就能把事情做好啊,你做事情做好了你就能积德。

老师从生活中的体会来举例讲为什么心理临床的具体对象不是志思神,而是心与德。比如志上做功效果不好,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等等;比如神这个东西,你工作得了吗?像你们单位的制度,你们单位的职能,你能把它怎么样呢?这样讲比较入心。老师从心的根本末上展开讲如何积德,根上守圆方,本上要通,末上把事情做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9 23: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二课 德化与好恶

课文:
  德化操作,对欲来说,是获得了主体行动性;对人来说,是获得了行动的动力和目标。
  首先,德化的加工对象是欲。系统的形势,对人会构成某种特定的“压力”,身处其中的人,只有顺应了这种形势,才会得到善待,所谓吉祥。否则会得到祸患。
  当形势还是形势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形势;当形势被翻译成了人的内部信号以后,成为志之前,便被称之为欲。形势是天欲,欲,是人欲。

  其次,德化的加工成果是志。
  德所加工出来的人的行动目标及其总标准,被称之为志。志的诞生,使系统对人的要求成为了人对自己的要求,系统找到了自身“意志”(所谓天意)的执行者,人也找到了事情做。鬼谷子的《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章说:“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这是指出了志的本质是,人欲一旦成为了志,人便立即成为一台智能机器人,获得了动力和控制系统以及内外执行系统,既提供动力,也提供运算系统,还提供自我控制。 至此,人的“通道”性,就基本成型了:天(形势)欲——人欲(欲)——志——思这条心术通道,就基本建成了。这个过程可以叫做对欲的主体化,也就是德化。
  

  第三,德化进程,是使人欲转换成人志的自然进程。用什么实体,怎么去接触感知这个形势,才可以有效翻译形势的信号而成为人可以加工的材料,并据此加工出符合系统要求的正确行动方案,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而吉祥?这便是德和德的功能。
  德化进程第一环节,是德使形势内化显化为欲;
  德化进程第二环节,是德使欲转化成主体性的志。  

   德化进程第三环节, 德对志的运行的反馈调节。
  

  德化过程的基本问题——好恶。

课堂:

1、欲
2、德化的对象、成果
3、德化的进程
4、德化的关键点

作业:

说说对德化与好恶的联系的理解。

编后感:

对大体的思路比较清晰,细节还是比较模糊,跨度比较大,不细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20: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n 于 2023-4-5 22:10 编辑

第五十二课 德化与好恶
评课
1、有更精准的对象,又不能对象化。
2、我们不认识的东西,我们是拿不回屋的,我们不识宝啊。我们没有积这个德,我们永远就收不到很多信息,理解不了很多事情,这个人就有了一个天花板。德的缺它就影响我们通神。
3、德化的功能:德的基本的功能是把欲德化为志。
  德化的对象:欲这个东西进入了人内部以后才叫欲,在进入人的内部之前它是形势(天欲)。形势就是一种压迫,就是一种逼迫,就是一种压力,我们的情绪反应都是照顾自己,怎么不去通神呢?不回避情绪,而是转个念呀,你看看是什么形势让我们这么痛苦。
  德化的成果:志,德化过程它的本质有两个内涵,一个内涵是主体化,一个内涵是狭义德化,狭义德化的意思呢,就是它符合我们自己所积的德的那个内容,是我们德去跟它过滤之后变了的,是调整过的。德把欲德化以后,我们就领到了“我干什么事”这个感觉。
     德化成一个通道(心术):天欲—人欲—志—思—心—九窍十二舍—输出。            
     德化的进程:
  德化进程第一环节,是德使形势内化显化为欲。
  德化进程第二环节,是德使欲转化成主体性的志。主体是自己领命,出问题:我饿了你帮我吃。
  德化进程第三环节, 德对志的运行的反馈调节。
4、德化过程的基本困难——好恶。好恶有两个层次,一个在德的层次上(标准),一个在志的层次上(我要做什么。谁在指挥;谁在受益)。
  
好恶的三种类型:得,从形势(天欲)直接得来的嘚,只要程序不要规律,要成果来得瑟,追求存在感。跌,积累的情绪,关注我快乐不快乐,抓住主体体验,所谓的创伤。

老师对德化按劳动三要素讲得非常的细致,从外到内,从内到外,打通的感觉,系统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23: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三课 主体性与主体感
编课

课文
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主观性便是主体性,也可以叫主观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心的功能输出。人心是接收和输出的枢纽场,心和九窍十二舍的结构体。人的主体性受好恶的影响,产生主体感和情绪。


课堂
1、什么是主体性
2、主体性的功能
3、主体性的体验


作业
怎么做可以产生主体感?


编后感
感觉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一个意思,这里有点不清晰。怎么做可以产生主体感?也分德上的主体感和志上的主体感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12 23: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停课周
评课
对清明放假刚开始有点不解,上课是在清明后的一天呀。后来感觉到放假后对清明的体会更长了、更多了。对祭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更认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12 23: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三课 主体性与主体感
编课

课文
  居于输出控制端位置的是主体这种主体身份的倾向性特质,便是主体性。作为人和动物的个体,围绕这种主体身份的感受性体验则被称之为主体感,比如统整-破碎感、秩序-混乱感、活力-无力感和安宁-动荡感等糟糕的情况在于,当人获得了主体性之后,会进一步退化到对主体状态的评估和维护之中,这样便会把主体不良的“责任”归咎到对象上,从而在事实上放弃了主体意识(主观上又不承认所谓客体的主体性),从而产生情绪。
  情绪的本质追求是,“都是你的错-你的责任-你的权力”,彻底放弃主观主体性,而事实上把自己置于了当初设定的客体身份上。这就事实上完成了对主客二分化这种思维方式的证伪。但从这里我们还是只能(只愿意)回到主体性上!!这样后果就很严重了——从类知系统中退下来,跌入以窍为大的窍知系统中。
   此观之,主观主体性,来源于对矛盾双方的异化,偏好自居的身份而否认自身的功能,同时偏好对象功能而否认对象身份。情绪,来源于在主体性中对主体身份和功能的否认,同时对对象身份的不恰当重视提升。由此,道知、类知和窍知,贤、愚和不肖,便产生出来了。这一些列演化的操作本质在于“好恶”,也就是自我选择。

课堂
1、什么是主体性
2、什么是主体感
3、选择主体感还是情绪

作业
说说什么是主体性和主体感,好恶是怎么推动主体、主体感的产生的?

编后感

老师对自己的要求精益求精,课文还会反复琢磨修改,向老师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19 23: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n 于 2023-4-19 23:20 编辑

第五十三课 主体性与主体感
评课

1、做模型你势必就会突出比更小的结构,更小的结构出来了,把我们称之为要素元素的这些小结构,联络起来,你这个模型就出来了。往下沉看人看事情入木三分,建模就可能会得到这样的机会。
2、出症状,从症状我们倒着摸回去,就摸着它德化过程,你在德化过程当中去看,操作这个需要什么,操作那个需要什么,在操作上你就发现他得的缺是吧?
3、所有的模型都应该包括好恶这个东西,因为好恶这个东西你真的是绕不开,说这个人缺德,说人德化功能不好,只要出现这些现象,它产生的原因就是的亏损的瑕疵,它都是产生于从机制上,从实际的进程上都产生于好恶。
4、主体性是什么东西呢?那就是我对你我把你怎么样,我想要把你怎么样,遇到了问题之后,我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因为这个所谓的我这样一个主体性,那么从客观上属于我这个系统的东西就归我指挥我就是局部系统的一个总指挥,别人往往管不了即便别人管得了,那么别人的管理效率它也是低的,其实归根到底别人对我的管理,对我的某个部分的管理,我的下的那些部分的管理,它最终都是通过我来实现的,我不同意是干不成的。所以这个主体性大概这个意思。
5、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特征在我们自己感知起来会获得一种感性的体验,它不一定是认识,不一定是说我都说得清楚,我都能够概念化,但是我是一定有感受的。这个对于我们自己的主体性特征的感受又是什么内容?主体性征的运用主体性特征的来源性质,以及对它自己的主体性特征的感知,你把这个抓住了,那你就算是真的抓住了。在德对象上的我们现在推到的最基础的一个位置--主体性和主体感。

老师这节课讲得不多,强调了自己建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建模特别提出了要包括好恶(德化的障碍)。新课的内容让我们认真看帖子,帖子上讲情绪,来源于在主体性中对主体身份和功能的否认,同时对对象身份的不恰当重视提升。责任在己还是责任在对方,把主体权交给了自己还是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19 23: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四课 心与行为
编课

课文主观主体性是一个容易导致问题的存在,是不是就意味着,主观主体性的存在就完全没有合理性?或者说,主观主体性原本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把它错误地运用了之后才出现了有问题的主观主体性。这里就需要一个新的概念——心。
心摄九窍,心既控制输入的信息,也控制输出的行为。走心与走脑,会带来不同的教化效果。主观主体性是用来发挥人的立事功能、改造功能,如果用错了地方,就带来错误的结果。

课堂
1、主体感与情绪
2、主观主体性(心)
3、主观主体性的功能
4、如何走心的教化

作业

说说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心来教化。

编后感

感觉情绪是不是也可以转换为主体感,比如因为害怕而去正向行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是情绪和主体感并存吧,比例多少的不同,占据主要位置的斗争,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及后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26 20: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n 于 2023-4-26 21:21 编辑

第五十四课 心与行为
评课


回顾
1、什么是主体性?我是老大,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管。
2、为什么我们会把主体性叫做主观主体性?来描述主体性的特征。主观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它必须是我得是个主人,那我得自己负责呀,我得把自己管好。主观性还有另外一种类型,就是过度的重视我的主体性,而忽略别人的主体性。这样的话就是:我是个人,你是个东西。
3、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必然会出现主体性?特别是那个主观主体性。真正推动主体性出现的根本动力是德化这个机制,就是德的功能。用德对欲做智略计谋的一个处置,然后他就变成了后面的志思。这是德化的机制。
4、如果说没有偏差的主体性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偏差从哪里来的呢?从好恶来的。

新课
1、主体性它是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的,天定的主体性(客观主体性—心)和我定的主体性(主观主体性—志)。天定的主体性叫心,用心就是要用天定的主体性。
2、梳理振穷趋急这个逻辑原理,就是搞一个模型把从天地形势到人的输出,和人的主观生活体验。用一个模型把它完整的描述出来。然后在模型描述的环节上去定义别人的穷,或者是自己的急,然后去调整这个穷急的相关元素,让它不穷不急。从而使这个穷急得到振趋。
3、振穷趋急要明确对象,这个对象我们说是德和心。积德养心。德化生心。
4、我把自己凝结成个人,然后把事情交给人做,这个人是我的产品。老天爷说人是什么样子,你就把它凝结成人的样子,保持这个凝结不走样,这就是统摄九窍十二舍的标准。这是第一个功能。
5、我这个人要能够把我从老天爷那里收到的东西不增不减的,传递到我造出的这个人控制的范围内的对象当中,去上通神下接物。这个过程有些什么关键的表达,我们把这些表达的关键环节指标列出来,是否就能够去描述心的第二个功能。

通过分享带导,对积德养心有了具体的体会,养好心的条件是积好德,积好德的条件是怀天心,就象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9 19:28 , Processed in 1.083397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