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木木

林云的记录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21: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感觉操作,怎么总结,才是最符合感觉过程的客观进程的,在自己心里才是最熨贴的?
总结感觉操作,就再理一次练习感觉操作的初心,看路;走一遍练习感觉操作的进程,踩实,进而获得有细节的关于“感觉”的整体感觉。
从上课开始,我们整肃内心,重返感觉操作现场,练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机体觉,这一路是循着由外到内的路径,一站一站走过来的。

二、第十一课练习
课堂进程与练习:
1、总结春节生活,作集体反馈。
2、分享。同学分享与寻伺,集体反馈。
3、回顾感觉练习过程,总结感觉,提出感触的操作点。
4、课后练习:复习感觉操作,总结各种感觉操作进程的相同与不同。
课文:
       感触是什么?

       感,金文咸,全、都)。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心完全被触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
       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瞪大眼睛看。觸,金文角,牛角蜀,瞪大眼看),表示发怒的牛瞪大眼睛,以角相撞。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发怒的牛用角相互顶撞攻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蜀”简化成“虫”
       心全在这个现场了,什么现场呢?像发怒的牛用角相互顶撞一样鲜活的现场。全部的心,在这样一个激烈碰撞的现场,是感触。       我们练习的感觉操作,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机体觉……练习过程,是如何操作的?
      

三、编写方案的感受

之前不太明白在单元小结的地方说感触是什么意思。按照总结感觉的思路写,觉得差一个包袱可以收纳,差一个梯步可以搭脚使劲。感受了一下感触这两个字,给那个现场感震到了。练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机体觉……分别练习时没有过的震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9 13: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评课
上课途中哄娃去了,没听完整。课后来回听,好几天才听完整,在心里串起来。
1、春节总结。联系感觉操作来回顾,把生活和学习打通。同学分享观察提出两种类型,留心操作感。整体把握大家的分享内容,提出人应该怎么活的课题。观察同学反馈,指出两类着眼点,描述结果和描述过程。直接做内紧外松。总结落脚在内紧外松。伏熊的状态。
2、同学分享。家庭生活和工作状态有了阶段性成果,观察内在姿态,找到准备者(贡献),发现准备者是如何工作的(紧志)。内紧外松呈现在生活中。
3、感触。感触是一个可以通用的模型。从汉字的情境出发,体会感触。提出课后讨论的问题,感触的主体和刺激物分别是什么。
不同之处:紧志,任何材料都服务于总结感觉,服务于树立内紧外松的姿态。

二、第十二课练习
课题进程与练习:
1、前程回顾。感觉操作的进程和关键环节是什么。
2、同学分享。观察体会感觉操作。
3、知觉。知的概念,具体操作。
4、课后练习:说说什么是知觉。
课文:
    在认识世界这条流水线上,感觉,是在收集第一手原材料。收到了这些鲜活的信息之后,接下来会进行怎样的处理?这些热气腾腾、蓬松有质感的信息,就要进入叫做知的车间了。
知是什么?
“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口,谈论)(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省去“干”,简化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
    感的操作是做,那么知,就是做好、做过之后,提炼出了做的经验并且向他人传授。

编写方案的感受:
要说没有内容,也是有很多内容的,但是还没有倒清楚。需要有个提溜一下的动作,好像可以倒得清楚些。感和知之间有个什么东西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1 13: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评课
1、承前启后。整体回顾感觉操作,放在人的精神、心理机制的框架中来总结感觉,在前一周的位置上又后退了一层。在反馈中,提取一个用词的点,仔细咀嚼一番,引导大家看到维度和立场问题。这个过程也是在促进内紧。
2、同学分享。有对立,分别观察对立的双方,把对立者在身体中的位置确认好,取名字(能够取得出名字的时候其实是获得了知觉成果了),整合对立的部分和身体其他部位,有新的感受和认识出现。引导同学们从感知觉操作的角度来进行反馈。
3、知觉。感觉操作用行为主体、对象和进程三要素分享过,知觉也同样用这样的三要素来观察和描述。细化了知觉操作的进程,分解步骤。课后练习,让同学们自己琢磨后再来说说知觉。
与我的设计的不同:
课堂的实际操作还是突出感受到紧志。
我设计回顾还是在感觉具体操作上,没有专门提高维度来回顾总结,是在讲解知觉的时候引入到心理机制的框架,这样就是一个填鸭子的效果——学员本来可以自己走上这步台阶的,又被我压了一把,然后拽来拽去了。
知觉的讲解,用什么框架,我没有确定下来,所以感觉没说清楚。用一个之前使用过的框架,效率高。课前充分体会,让讲解中的阴阳各自明确。

二、第十课进程
1、课堂进程
承前启后。什么是知觉;班级上周讨论。
同学分享。同学分享,过程中的感觉、知觉。
新课,空间知觉。
课后练习:收集空间知觉的资料,说说生活中的空间知觉。
课文:
作为人类精神活动进程的第二个环节,知觉,开启了人类主动加工世界信息的进程。我们同样可以从行为主体、进程和结果上来把握知觉。
知觉的行为主体“我”,内紧外松者,内紧的志和外松的态。
知觉的行为进程,包括解释、选择、组织、整体化的具体操作,和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知觉的行为结果,即知觉操作成果,可以做什么样的分类,各个种类有什么特质?


方案编制心得:
这一课就像在我自己的感觉与知觉的连接带那个宕机的地方,心里有很多的感受,但就像是过于积极地冲撞了,没法成为一个结构清晰的知觉体。搓了好久,算是搓出一个颤颤巍巍的小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3 15: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评课
1、回顾总结。请学员一句话定义知觉。对学员分享的反馈,着眼于共性,也是一个和合操作。知,知行合一,知觉,求是。是,上面太阳,下面人的行动。
2、学员分享。志-痣,整理-几十年都不能接受的姥姥去世的伤痛。内紧外松,紧到志上,还是痣上。
     回顾分享,从不知到知的过程。知、是、人。伪知不是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3、新课讲解。知觉是一个行动,是一个操作。是一个进程,这个进程不是线性的,是生克制化。知觉的分类,按照知觉成果要素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按照感觉来源通道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机体知觉;按照功能特征分为认知性知觉、情性知觉和行动性知觉。空间知觉的要素,长度、大小、距离、形状、方位。
4、课后练习。练习空间知觉,抛弃工具,直接做知道,整体把握。
我的不同:
我对知觉的知觉,不是一个完成的知觉成果,还在进程中,还在一团,没有做到可以条分缕析的程度。听老师对知觉的定义啊分类啊,需要特别注意的点位啊,感觉提得很有道理,自己做的时候就还没走拢。没走拢,其实你说不知道么,也有些知道,但是自己做的时候又忙别的去了,还是志。

二、课程方案
课堂进程:
1、回顾总结。空间知觉的生产过程。
2、同学分享。感觉,知觉,空间知觉。
3、新课讲解。时间知觉。
4、课后练习。查阅相关资料,说说时间知觉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课文编写:
       如果说我们同天地一体,我们与撞进来的世界一体,那么我们对天地、对世界的知道是无限深广,也无限细致的。
       但我们是独立于世界的呢,我们在追求自己的追求,我们按照自己的目标来探索和使用世间万物。所以,天地被我们认识探索的进程切分为不同大小的,各有远近、形状和方位的“零件”。这样,在转换了这些物体传递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之后,我们便产生了空间知觉。
       这么多的“零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难题——要一口同时吃掉这么多的零件,还是留着慢慢地一天吃一点儿?一口吞方案里头,对天地、对世界的知觉过程中,我们与天地一体,这样便不存在时间。而另一种方案慢慢吃,就要解决哪个先吃、哪个后吃的问题。这个先后次序,我们便约定叫做时间。


课程方案编制心得:
揣着肚子里的生气写方案,忽然对“生气”有了一点新的理解,生气的哪个生,不只是我不喜欢的自动往外冒的感觉,更是命的延展。按理说生气和方案不相关,写东西的过程就感觉到它俩下面有一种延展。哦,是用心的时候有这种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30 21: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评课
1、回顾环节,提问。
抛弃一切定义,你觉得空间是什么?
回答完后,你的状态怎样?
在各种长辈的话、谚语中,跟空间有关的,你能想到什么?
你认为,什么是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给人的作用是什么?
落脚在做空间知觉练习的重要性上。
2、引入新课话题。
有了空间,有了身份尊严,人还要什么?人要活动,在这个空间中活动。什么最让人有活着的感觉?时间。
3、学员分享。认识和接纳所有事实。开放的,包容的氛围。
4、时间知觉。
对于时间本身的两点内容(1)持续性。体会持续性,需要将持续性和瞬时性放在一起体验。(2)顺序性。需要将顺序性和同时性放在一起体验。
5、布置课后练习:体验持续性和顺序性。

不同之处:
课堂上通过提问,引导学员一步步地触摸活生生的空间和时间,获得真实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不是说的,是直接做的。

二、课程方案
课堂进程:
1、回顾。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大小远近,持续瞬息…它们是静止的吗?在知觉的进程中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学员分享。
3、新课内容。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什么,运动知觉的机制是什么,运动知觉的分类(真假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
4、布置练习:说说似动知觉是如何发生的。

课文:
运动是什么?
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疑为篆文对金文“車”的误写。運,金文车,有轮子交通、装载工具人,逃亡者“走”的繁体金文字形,奔逃),表示利用车辆逃亡或迁徙。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車”写成“軍”,将金文字形中的省略成“辵”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在兵灾或天灾打击下,用车辆装载家当,远途迁徙转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軍”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运”,另造形声字,用作为声旁的“云”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军”。《说文解字》:运,徙迁转移。
  动(動),金文被刺瞎眼睛的男奴重,大包袱),表示男奴负重驮物。有的金文辵,行进重,包袱),突出负重行进的“运输”主题。篆文重,包袱),强调使用体力。造字本义:动词,使用体力,负重劳作。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动”,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重”简化成“云”。《说文解字》:动,起身作事。字形采用“力”作边旁,采用“重”作声旁。
逃难一般的向外奔逃、奴隶负重干活,很极端的两个方向上的动作,合起来,叫做运动。运动,是底层性质。

编后感:
运动知觉的带教过程,真的要退很大一个空间和时间出来,才能够运行这个模拟进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13: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评课
1、回顾总结。
(1)养志:参加学习以来做感知觉练习的状态作为一个部分,其余时间剔除后,单独看这个部分,如何形容?占据日常生活的百分比?如果占比达到80%,想说什么?“朝闻道夕死可矣”有感觉了吗?如果人人皆尧舜,这个世界好不好?
(2)实现方式:要做到这样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区分内外。时刻区分个内外。
(3)新课衔接。知觉的当下----活着的感觉----“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在知觉的当下,知觉到的是运动。
2、同学分享。
在本体之外流浪。堵在膻中穴,烟囱处。怎么堵上的?心是君主,膻中臣使之官。臣使之官看守着君主。君主独守宫内,一品大员在皇宫外唱戏。“完都完了”。这样下去死了还要被拉起来鞭尸。
反馈,只是动,没有运。
3、运动知觉。
从象形字义分别理解运和动。
运动知觉分类。特别提出似动知觉。
4、课后练习。
和我的不同:
我的是以一个内松外松的姿态编的材料,按照固定步子走而已,从内容上没有理出一二三来。一对比就感觉到真是松得很。内紧,这个口令在这个地方很难奏效。隔着一步阶梯的感觉。

二、课程方案
课堂进程:
1、回顾。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划分了知觉。练习以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学员分享。围绕我们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来提取要素,反馈。
3、新课内容。视知觉。
4、布置练习:查找视知觉的资料,提交一份视知觉观察记录。

课文:
根据知觉所凭借的原材料从何种感觉通道获得,知觉可以区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机体知觉等等。
视知觉,把外界刺激中通过视觉通道进入我们身心系统的信息进行转化,以此获得对世界的理解。
视空间知觉
视时间知觉
视运动知觉

附材料:
在视空间知觉的问题上,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下面两个问题:(1)我们的视网膜是二维的,同时我们又没有“距离感受器”,那么在二维空间的视网膜上如何形成三维的视觉,我们又通过哪些线索来把握客体与客体、客体与主体之间在位置、方向、距离上的各种空间关系呢?(2)如果说视空间知觉的获得是由于双眼协调并用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在很多时候使用单眼仍然可以获得准确的空间知觉?根据已有资料,空间知觉需要依靠许多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或线索(cues)并综合有机体的已有视觉经验而达到。有时我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这些线索的作用。概括起来,视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单眼线索主要强调视觉刺激本身的特点,双眼线索则强调双眼的协调活动所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

视空间知觉(一)单眼线索
单凭一只眼睛即可利用单眼线索(monocular cue)而相当好地感知深度,艺术家们特别擅长利用单眼线索制造作品中的深度等空间关系。单眼线索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1)对象的相对大小(relative size)。对象的相对大小是距离知觉的线索之一。 小圆点好像离我们远些,大圆点好像离我们近些。对于熟悉物体的判断则有所不同,高矮不同的两个熟人,如果现在你看到那个本来矮小的人显得高大些,而那个本来高大的人看起来矮小些,那么,你便会觉察到前者离你近些,后者则离你远些。
(2)遮挡(occlusion)。如果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遮挡物看起来近些,而被遮挡物则觉得远些。物体的遮挡是距离知觉的一个线索(见图)。
如果没有物体遮挡,远处物体的距离就难以判断。例如,高空的飞机倘若不与云重叠,就很难看出飞机和云的相对高度。
(3)质地梯度(texture gradient)。视野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及投影密度上的递增和递减,称为质地梯度。当你站在一条砖块铺的路上向远处观察,你就会看到越远的砖块越显得小,即远处部分每一单位面积砖块的数量在网膜上的像较多。看图中的两个图形,
上部质地密度较大,下部质地单元较少,于是产生了向远方伸延的距离知觉。
(4)明亮和阴影(light and shadow)。我们生活在一个光和阴影的世界里。它帮助我们感知体积、强度、质感和形状。黑暗、阴影仿佛后退,离我们远些;明亮和高光部分得突出,离我们近些(见图)。
在绘画艺术中,运用明暗色调,把远的部分画得灰暗些,把近的部分画得色调鲜明些,以造成远近的立体感。
(5)线条透视(linear perspective)。同样大小的物体,离我们近,在视角上所占的比例大,视像也大;离我们远,在视角上所占的比例小,视像也小。平行线,如火车轨道,
会在远处汇聚。汇聚线越多,知觉的距离越远(见图)。
(6)空气透视(atmosphere perspective)。由于空气的散射,当我们观看远处物体时都会感受到:能看到的细节就越少;物体的边缘越来越不清楚,越来越模糊;物体的颜色变淡,变得苍白,变得灰蒙蒙的。远处物体在细节、形状和色彩上的这些衰变现象,称为空气透视。当然,空气透视和天气的好坏很有关系。天高气爽,空气透明度大,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近些;阴雾沉沉或风沙弥漫,空气透明度小,
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远些。如图所绘的“布里斯托尔的宽码头”,
其中不仅利用了空气透视原理,还综合运用了质地梯度、遮挡、线条透视及相对大小和相对高度等线索。
(7)运动视差(motion parallax)。头只要稍微一转动,物体与视野的关系就变了。这种由于头和身体的活动所引起的视网膜物像上物体关系的变化,称为运动视差。当我们运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也在运动。坐过火车的人有这样的经验:在火车上注视窗外的一个物体,如一座房子,那么,比房子近的物体向后运动,物体越近,运动得越快,而注视点远处的物体则和你同时运动,物体越远,运动速度越慢。
(8)眼睛的调节。人在看东西的时候,为了使视网膜获得清晰的物像,水晶体的曲率就要发生变化:看近物时,水晶体较凸起;看远物时,水晶体比较扁平。这种变化是由睫状肌进行调节的。睫状肌在调节时产生的动觉,给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信息。不过,调节作用只在几米的范围内有效,且分辨力较差。

视空间知觉(二)双眼线索
利用双眼线索(binocular cue)是深度和距离知觉的主要途径,其效果要比利用其他线索精细准确得多。双眼线索主要包括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
(1)视轴辐合或双眼会聚(binocular convergence)。看远物时,两眼视线近似于平行;看近物时,双眼视线会向正中聚合以对准物体。眼睛肌肉在控制视线辐合时所产生的动觉,会给大脑提供物体远近的线索。不过,辐合作用所提供的距离线索只在几十米的范围内起作用。物体太远,视线趋于平行,已不能提供有效的辐合信息。
(2)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当我们看立体物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儿差别。尝试一下将手指放在离鼻尖较近的位置,分别用两只单眼观看,会发现手指位置发生了明显的移动。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差异就是双眼视差。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起着至关重要而又不为人所觉察的作用,由双眼视差来判断深度的过程即立体视觉(stereopsis)。利用这一原理,人们可借助计算机制图或特制的实体镜观察三维实体图。
立体视觉的研究表明,在排除了其他所有深度线索的条件下,一组完全无意义的视觉刺激,只要具备视差条件,即能产生深度知觉。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吉布森的直接知觉理论,并在艺术创作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编后感在做之前没有想好这堂课的主题,还是体会少了,没有泡透,不清晰朦朦胧胧的。想来大家也有类似的感受吧。那继续做知觉吧,捋了半天也没有找出一个合适的点来。看到老师用另一种分类方式来划分,进而打开一个局面,又可以从旁敲击了。这个操作,是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3 13: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评课
1、回顾总结。用劳动三要素作为骨架,来收拢几个月来的进程。劳动者,这个内紧外松;劳动过程,格物致知;劳动成果呢,得到的变化。感,心术,所得。德的微元。
2、同学分享。没什么想说的。上课客观阻碍多。发现是内部阻碍。腹部-胸部状态。尊严。现在没有尊严,未来怎么会有尊严,所以我拼命地让自己现在没有尊严。参话头。
3、视知觉。视空间知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4、课后练习。眼睛怎么获得空间知觉的;通过视觉获得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
我的不同:
老师说要来找“视觉信息被整合成视知觉的内部决定者,在你身上的什么地方”,体会“是怎么样通过视觉获得时间和运动知觉的”。我是说要提交视知觉观察记录。布置事的操作性不够,会做空的。要在设计之前来回做几遍,对这个点的全程有相当的把握了,再来布置事。

二、课程方案
课堂进程:
1、前程回顾。
2、同学分享。
3、听知觉。
4、课后练习:体会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的内部过程,并说说听觉信息被整合成听知觉的内部决定者,在你身上的什么地方?体会你自己是怎么样通过听觉获得时间和运动知觉的?
课文:
在从听的通道进入我们系统的信息基础上生产的知觉,是听知觉。与视知觉一样,听知觉也可以分为听空间知觉、听时间知觉和听运动知觉。而观察的线索,目前心理学提出的概念,也主要有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
关于空间的感受,除了视觉之外还能从听觉器官获得,耳朵能提供声音的方向和声源远近的线索。视觉线索有单眼和双眼的区别,听觉线索也有单耳和双耳的区别。
(一)单耳线索
由单耳所获得的线索,虽不能有效地判断声源的方位,却能有效地判断声源的距离。平时我们往往以声音的强弱来判断声源的近远:强觉得近,弱觉得远。特别是熟悉的声音(如汽车、火车的声音),按其强弱来判断声源远近较为准确。
(二)双耳线索
对声源远近和方向定位,靠双耳的协同合作才能获得准确的判断。关于空间知觉的双耳线索主要有以下三种。
(1)双耳间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binaural)。从一侧来的声音,两耳感受声音刺激有时间上的差异(即一只耳朵早于另一只耳朵)。这种时间差是声源方向定位的主要线索,声源被定位于先接受到刺激的耳朵的一侧。人体头部近似球形,两耳间的距离约为15~18厘米,声音到达两耳的时差的最大值约为0.5毫秒。
(2)双耳间强度差(intensity difference of binaural)。声音的强度随传播远近而改变,即愈远愈弱。与声源同侧的耳朵获得的声音较强,对侧耳朵由于声波受头颅阻挡得到的声音较弱。这样,声源就被定位于较强的一侧。
(3)位相差。低频声音因波长较长,头颅的阻挡作用较小,两耳听到的强度差也较小。这时,判定方位主要靠两耳感受声音的位相差,即同一频率声波的波形的不同部位作用于两耳,因而内耳鼓膜所受声波的压力也就有了差别。虽然这种差别很小,但它是低频声源定位的主要线索。
高于3 000赫兹的声音,两耳强度差较大,易于定位。两耳感受刺激的强度差是高频声音方向定位的主要线索。声速为344米/秒,当声源从正中偏向3°时,刺激两耳的时间差仅为0.03毫秒,人便能感觉到声音偏向一侧。时间差越大,感到声音偏向侧面的角度越大。偏向身体左右两侧的声音,到达两耳强度差和时间差较大,易于辨别其方向;处于两耳轴线垂直平分面上的声音,到达两耳的强度差和时间差相等,难于分辨其方向。在听觉方向定位时,人经常转动身体和头部的位置,使两耳的距离差不断变化,以便精确地判断声音的方向。这样,即使是一只耳朵,借助头部和身体转动的线索也能够确定声音的方位。
在通常的情况下,正常人的空间知觉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嗅觉也能起作用,由于气味到达两个鼻孔的时间、强度不同,也能分辨出气味的来源和位置。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用其他感官来感受空间。例如在黑暗中,靠触摸觉和动觉来确定周围物体与人之间的方位关系等。
后感:编写时又督促着自己揣摩,知觉这个部分好像有了一点感觉,对知觉的操作进程和结果有了点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0 22: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评课
1、回顾总结。知觉的日常/练习方式,二。哪种有效?体会人与世界的一体性。要多练习。
2、同学分享。细细碎碎的各种感觉,一一到访。都是我的,它们是这样关联着的。我和我的。
3、听知觉。通过听来获得知觉。单耳线索,双耳线索。
4、课后练习。视知觉和,听知觉合,练习和合,内部姿态。
我的不同:
不同在还没有俯身一寸一寸地做到。倒是经常蹲着,在给怄气的娃娃做工作。

二、课程方案
课堂进程:
1、前程回顾。听知觉,视知觉,知觉进程。
2、同学分享。
3、知觉总结,概念(对知觉的知觉)。
4、课后练习:描述一次知觉过程。
课文:
         知觉,除了从知觉要素上区分为运动知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从材料来源通道上区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还有一些其他是分类方式,比如,社会知觉和物的知觉。        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社会知觉是人对人的知觉。
        物的知觉是人对物或事及外部关系的知觉。
       知觉与感觉同处于我们认识世界的工作流水线上,感觉是第一个环节,世界撞进来,完成信号转换;知觉是第二个环节,完成第一次主体性加工。

编后感:练习还不够,地皮没踩完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27 22: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课任务
一、课堂进程
1、“阶段性课程就要结束了,此时此刻你在想些什么?”用问题切入心理。由心的总结和由脑的总结。你多知道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联系初心,区分物理和心理。心理是人的本体。
2、将感知觉单元放回到人知道世界的进程中。指出感知觉只是信息的转换,还不是主动的心理。
3、总结,找到回家的路。两个面向,(过去)梳理总结,(未来)感知觉与思维的连接。
4、同学分享。
斗争。忠诚与背叛。
聚焦。回到身体感觉。自由的齿轮。
叶立三。继续改造。
5、总结怎么做。
感知觉的源头性。
继续练习,补充其他通道的感觉练习,其他类型的知觉练习。
总结可用的框架:结构进程功能,根本末,开阖枢,劳动三要素。
提示知觉过程中概念的存在。在知觉现场找到概念。回家的路。
二、不同
是在现场和不在现场的不同,这个人和那个人主持工作的不同。会呈现出一种立场性的区别。
课程方案编制
一、总结答辩的目标
梳理感知觉阶段的所得,打磨基础手艺。
二、答辩进程和作业
1、按照既定排序进行答辩。
2、答辩结束后一周内,答辩者完成自己答辩的录音文字转录工作;在作业本上发布自己的答辩文稿。
3、答辩完成的第二天内,听众完成对当场答辩的总结,发布在论坛作业本上。
编制感受:
想起噬嗑卦来。规整自己的行为,也会产生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4 23: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评课
我觉得这周咱们班感知觉总结的氛围很好呢,一种新同学老同学大家互通有无、互相启发的操作。加上老师布置的罩场练习,真的能够让大家切实练习感知觉,多多练习感知觉。
二、下周任务
继续咱班的总结分享。继续观察自己和集体。继续每天的罩场练习打卡。
三、编后感
很踏实。这样写了一下,内容就是目前执行的内容,但心里又更踏实了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 19:53 , Processed in 1.111269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