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迪

况智迪的记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5: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三十课情绪与主体感观察(1)情绪与主体感概述的评课


这节课整体感觉很轻松,与以往的需要“有意”沉下来不一样,很自然地就进入学习的现场。因为我有了这样一个状态,好像评课的方式也变得不一样了,更自然地输出。
一、以上周停课为例,继续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虽然已经成了规律,但确实很有效,一下就进入现场,直接开干,干都干起来了,肯定就会从感觉认上干到知性系统去,意识到自己干活(生活)风格,并认识到在内部产生“刺激—反应”过程有两条思想线路:主体感和情绪。
二、同学分享。听到中途听哭了,“我知道不管怎么样妈妈都不会满意,都不会说我用钱用得对”,那一刻我很清楚地知道不是引发了我的什么情结(缺陷)而哭,而是空间的破碎感,两块碎片之间是怎么破开的呢?花钱花得对不对好像就是关键,但孩子要做到母亲要求的对,不就是一种联系吗,这怎么还成了破碎的原因,所以孩子对母亲对的要求的认识可能不够准确。所以对老师最后总结时说的“忠诚就是成长起来的意思,觉性就是忠诚”特别有感触。
三、本课内容讲解。
对人的底层机制有所梳理后,我们的意识范围才会扩展到我们之外,先获得程序性的知识,然后获得身、受、现象、心、真理的知识,才能转移出来,最终落脚点是主体感和情绪。
把情绪和主体感分出来讲解时,一下想到了鬼谷子,揣摩之术权谋之术都是建立在主体感之上的,如果用情绪生活,只管自己舒服不舒服,就无法使用揣摩之术权谋之术。有了这个体会,再回头进行练习讲解就很容易了,因为自己心里把两种状态很清晰地区分开了。
四、练习的讲解:指出外部输出的内容与内部认的操作,很清晰明了。所以老师的结尾很干脆。由此,我想到列子黄帝这一章的内容,作为学员,是归附于道,还是归附于老师?自己作为培训师,又能不能做到功成身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16: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8-17 16:14 编辑

对《第三十一课情绪与主体感观察(2)恐惧-焦虑与安宁-动荡感》的课程设计

一、课文编写(抄的老师的帖子)
从练习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感性活动,会因为感受动机的不同而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所以密切注意感受动机,是一件重要的事。感受动机能决定感性活动的内容、性质和方向的事实,意味着同样的刺激事实,能被我们“认”为不同的心理事实——主体感和情绪。两个事实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心理活动的真伪、吉凶,及其临床效能。

从主体感的视角出发,人的主体性从功能上需要完成如下四项基本职能:
1、最基本的职能是,人需要作为一个信息接收中心,接受各种刺激,从而形成关于“包含自己在内的系统”的认识。也就是接受刺激的中心的功能。这方面功能产生的体验,大约是“安宁-动荡感”
2、其次是人需要作为一个主体对“包含自己在内的系统”采取适当行动,贡献自己对系统的影响,这是所谓“影响的中心”的功能。这方面功能产生的体验,大约是“活力-无力感”
3、第三,人需要保持自我的中心性,最浅层的首要要求,是保持自我的时间线上的连续性体验,确保昨天的我和明天的我是同一个我。这是所谓“时间上连续”的功能。这方面功能产生的体验,大约是“秩序-混乱感”
4、第四,深层次上保持自我的中心性,人需要保持自我在空间上的“空间上的内聚”性。比如,我们不太能够忍受,自己的四肢分布在足以视为“遥远”或者“另一个地方”的四个空间位置上。这方面功能产生的体验,大约是“统整-破碎感”

从情绪的视角出发,人的情绪性功能需要完成对自身满足性的确认或者不满足性的分辨:
1、愉悦情绪,是对自身具有某种满足性的体验。持续深刻的满足发展为“幸福”。
2、悲痛情绪,是对自身不具备某种或者全部满足性的体验。持续深刻的悲痛发展为抑郁。
3、愤怒情绪,是将导致不满足的刺激因素分辨为“侵犯”时的体验。持续深刻的愤怒发展为敌意。
4、恐惧情绪,是将导致不满足的刺激因素分辨为“威胁”时的体验。持续深刻的恐惧发展为焦虑。

任何一个具体的刺激事实,在人的自我系统之内到底是产生主体性体验(主体感)还是产生满足性体验(情绪),取决于我们的感受动机。因为缺乏对两类体验的系统的对比性研究报告,再加上两类反应的机制不同,所以很难把主体感和情绪的现有类型划分,做对应性对比。我们的课程把相关性稍微强一点的两类反应放在一起练习。今天课后,先做恐惧-焦虑与安宁-动荡感的练习。

练习方法:
用表格先做恐惧情绪的观察记录;然后分辨感受动机;再把感受动机调整为“主体性”动机。最后整体分辨一下主体感(安宁-动荡感)和恐惧的区别和联系。

二、课程进程
1、以同学们这一周的练习为诱,引导同学们现场体会主体感与情绪:这一周完成练习的情况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主体感与情绪的区别;看到同学的回答后再看看自己的回答,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认到了什么;回答完了的同学,继续思考你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感受、为什么要这样去认,动机是什么?
然后梳理感受动机决定感性活动的内容、性质和方向的进程。
从而让同学们在现场进行一次主体感与情绪区别的体验,总结出:主体感和情绪两个事实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心理活动的真伪、吉凶,及其临床效能。
2、同学分享
3、同学们反馈:体会心理活动的真伪、吉凶,总结调整感受动机的进程。
4、讲解主体性的四项基本职能的确认和情绪性的满足性与不满足性的分辨。
5、讲解练习步骤,说明重点:认感受动机
6、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练习
在练习中体验分辨安宁-动荡感和恐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编后感
编写不出课文。主体感对我来说是一个“新”东西,虽然已经有了很多体会,但仍无法系统性地进行完整而又准确地介绍。当尝试着去编写的时候,就会进入各种分辨,一进入分辨,课文就变了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样子。然而在编写课程进程的时候却十分有感觉,还可以把每个环节的细节都想到,就像自己带着自己上了一堂课。总结两个环节完全不同的感受,应该是从感性系统到知性系统的转化上有问题,“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练习得还不够精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9 22: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三十一课情绪与主体感观察(2)恐惧-焦虑与安宁-动荡感》的评课
一、对一周的总结:
1、引导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情绪现象,与主体感进行区别。强调要对主体感和情绪进行一个深刻的确认。
——我忽略了大家都没能对主体感和情绪有深刻的确认,需要进一步强调。在思考自己为什么对此有忽略时,开始认为又是自己练习得不够导致,但又觉得,如果有这个意识,一样也可以引导同学们一起确认。
2、提问对认感性体验有什么话想说。进一步对主体感和情绪进行确认,而引导出公心私心的体验,是确认出来的一个内容。
——这个部分在设计时有涉及,但由于没有意识到要对主体感和情绪进行确认,所以如果我来做这个部分的引导,就无法明确地确认出一个结果,可能总结一阵后,还是很散,而造成不能更好地进入下一个学习内容。
3、引导对情绪的知识积累,也相应地积累相关的主体感
——进一步培养和加固主体感和情绪的区别,这时就引导出了认识情绪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主体感,这个过度非常重要,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并且不会丢了主体感的体验,超越了传统心理的限制。用本课的知识来说,我也陷入了对主体感有新发现的喜悦中,而在缺陷中做事,而不是在实有上做事,所以过度的顺畅度上就会差很多。
二、同学分享
通过老师与小陈的谈话非常清楚地出情绪与主体感,老师在同学们反馈后总结:精神建设的思路不是二分法,教化私心成公,两颗心合起来,方法是感觉认。
——老师在谈话中数次抢着说:不着急,我们慢慢来。我听得更着急了,我也想抢话了,我这样的状态和小陈的情绪化的状态一样,以私对私,两个私都闹得欢,要花一些时间等两个私的强度都下降时,才能可能开始教化私心,也就是说,要谈到老师的效果,我可能需要多花四五倍的时间才行。
三、本课内容
1、重新讲解上周的练习细节,也就是讲本周的练习——我没有想到两周的练习有连贯性,其原因又把主体感丢了,看到情绪就兴奋,对情绪太熟悉而喜欢。
2、着重讲解分辨感受动机——和我心里认为的本课的重点不一样,还是太喜欢情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4 20: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三十二课情绪与主体感观察(3)悲痛-抑郁与活力-无力感》的课程设计

一、课文编写
在前面两周的练习中显示出来的情况,符合大多数人的状态——受情绪主宰的心,无法“叛变投敌”,练习带来的首要成果在于,练习程序导致人心出现离开“情绪心”的严重趋势,导致人心疲劳、恐慌和濒死,甚至出现应急性身心反应。进入一种广义上的垂死挣扎状态,这样人就会变得很奇怪。在这种情形下,最简单的感觉认操作就显得若即若离甚至成为自己的入侵者,“不会做”了。
怎么样在练习中直接进入直接性,依然是核心的课题。解决这个课题的办法和方案依旧那么简单,坚持感觉认。接下来这一周,我们继续练习这个功夫,所使用的练习材料是情绪中的“悲痛-抑郁”和主体感中“活力-无力感”。
反映人作为输出中心功能的活力感:活力-无力感。

练习方法:
用表格先做悲痛-抑郁情绪的观察记录;然后分辨感受动机;再把感受动机调整为“主体性”动机。最后整体分辨一下主体感(活力-无力感)和情绪(悲痛-抑郁)的区别和联系。
动机确认要点:一个动词短语,能表达要干什么,程度怎样——进一步地忍认。

二、课程进程
1、总结。
提问:这一周练习下来,有什么收获?说一说安宁-动荡感和恐惧的区别和联系。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与平时有没有不一样?
指出,在同学们的分享中,看到对动机的确认仍然不是那么准确,认得不够。可能会有强烈的不适感,进入一种广义上的垂死挣扎状态。这是人心出现离开“情绪心”的强烈趋势的表现。
2、同学分享
3、结合本课的主题“悲痛-抑郁”和“活力-无力感”进行反馈:你听到了什么。
4、讲解“悲痛-抑郁”和“活力-无力感”
5、讲解练习步骤,仍强调重点:认感受
6、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练习
运用感觉认的操作观察“悲痛-抑郁”和“活力-无力感”的体验结构,并从体验上区分它们的动机。

编后感
在学习上面临一个难点“不会做感觉认操作了”,在编写这个单元的教材也有这个感觉,也是不会做了。回溯自己的练习,是有感受的,但进入编写教材的阶段,又卡壳了。也是因为没有做感觉认的操作,没有认同学们的作业,没有认活力-无力感的发展进程,直接从A点跳到了B点,B点就真成了一个点,而无话可说。编写教材之前,要提前对下一课的主题进行练习,不能把自己当学员只做当周的练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6 15: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三十二课情绪与主体感观察(3)悲痛-抑郁与活力-无力感》的评课

一、根据两周以来同学们的练习情况进行回顾:
1、重温受。受和受延伸出来的一系统的活动,是一开始的练习的延伸:认身体、认受、认现象、认心、认真理。
2、用错了手段,要用感觉认进行,不能用知上知的手段。
3、强调区分主体感和情绪的关键操作是识别动机。
4、通过提问“这样回顾后,你想说什么”再次让同学们认识到:只能用感觉认这个操作,才能追溯到动机。
5、带领同学们现场做练习,准确确认动机,而能清楚体会到主体感和情绪的区别。
——这个过程让我体会了很久,很有进程感,不是直接告诉同学们“答案”。想到课上老师说的“感”字,有了感,就有了一个觉知者,确实,很多时候,包括做教案,把觉知者弄丢了,一头扎了进去而被困住了,如情绪一样,失去了活力。

二、提出本课主题:悲痛-抑郁与活力-无力感
——虽然只是提了一下,但在同学分享前明确很有必要,就不会让主题散掉,能带着之前经回顾而获得的主体感去聆听同学的分享。

三、同学分享
1、同学声音不对不得不下线,造成10多分钟的停顿:老师提示确认一下,这时应该有一个什么动机和自然产生的动机。
2、同学没有具体说事,全说的感觉,甚至大部分时间情绪也不明显,都往下沉,但就成功实现了从情绪向主体感的转化。
——这一段我对自己有两个发现:一是在10多分钟的停顿时,我稳得住些了,不着急,但这一不着急吧,就懒在那里不去观察体会群体里发生了什么,如果我作为培训师,这里可以做些什么,当老师提示可以确认动机时,才发现自己失了位。二是发现,当自己如果没找到抓手的时候,情绪就会上来,情绪上来就更不能找到抓手。现在我没有重听老师和同学的对话,已经记不得那个转化过程的细节了,就是情绪出来了。还好情绪不强烈,所以还能维持住部分对同学的观察,如果是我和同学谈话,对自己的缺更在意,情绪就会很强烈,而更失位。

四、反馈
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说心眼是情绪,主体是青蛙?然后得出“认情绪会死人,认主体才可以活”的真理
——对老师不失主题这一点,特别佩服。

五、本课内容的讲解
1、再次根据同学的分享提问:“心眼的情绪是什么?青蛙的主体感是什么?”然后从这个问题引出本课的内容:心眼只有情绪没有主体感。而主体感里的情况不一样的,青蛙的主体感是有一定程度的活力感。无力感不属于情绪,无力才属于情绪,无力感是有一个旁边的知者或觉者。心眼的情绪是伤和重,悲(无力)和痛(有力)。主体感里面包含有力、无力和感。感者一出,这人就不一样。从实有的地方出来才有感,从缺出来就没有感。
2、提出学习要求:仔细阅读课文;认真体会感受观察中的动机确认要点;自己完善练习表
——本次课程的讲解又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的,讲得并不多,但作为学员的我,觉得讲得清楚,刚刚好。如果我这节课的培训师,可能还是会按原计划进行,而造成过多的语言让一直存在着的对主体感的体会散掉。也是自己产生了害怕讲得不好的动机而失了主体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1: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8-30 21:27 编辑

对《第三十三课情绪与主体感观察(4)“愤怒-敌意”和“秩序-混乱感”》的课程设计

一、课文编写
1、用感觉认这个操作追溯到动机
2、秩序感与愤怒情绪
秩序感。人需要保持自我的中心性,最浅层的首要要求,是保持自我的时间线上的连续性体验,确保昨天的我和明天的我是同一个我。这是所谓“时间上连续”的功能。这方面功能产生的体验,大约是“秩序-混乱感”
愤怒情绪,是将导致不满足的刺激因素分辨为“侵犯”时的体验。持续深刻的愤怒发展为敌意。
3、练习记录表:
日期主观体验生理唤醒
(认身体的受)
感性行为
(肢体动作、说、表情、腔调变化等)
感觉认感受动机
(在主观体验、生理唤醒、感性行为的基础上,反复问自己想干嘛,这么做是为了干嘛)
感受动机调整为“主体性”动机
(纯情绪的,调整动机;夹杂的,分辨比例;纯主体性的,确认和稳定)
对“愤怒-敌意”或“秩序-混乱感”评分(1-10分)描述“愤怒-敌意”和“秩序-混乱感”的体验结构,并从体验上区分它们的动机
性质(一个词或短语)紧张度、强度、快感度、复杂程度、确定度(1-10分评分)
与受同时增加了什么操作在主观体验、生理唤醒、感性行为的基础上,反复问自己想干嘛,这么做是为了干嘛
用感觉认这个操作追溯动机
主体感的动机:我是要完成这个事情的。
情绪的动机:我是要抵抗或者期待我这种自身变化的。

二、课程进程
1、总结。
从同学们的练习情况来看,大家在动机的确认上还是有困难。大家说说看,这周与上周比起来,在确认动机上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主体性的引导。
再次讲解主体感与情绪动机上的区别。主体感的动机:我是要完成这个事情的;情绪的动机:我是要抵抗或者期待我这种自身变化的。
进行一个练习:对情绪的动机进行辨识。引导同学有调整为主体性动机。
2、同学分享
3、结合本课的主题“愤怒-敌意”和“秩序-混乱感”进行反馈:你听到了什么。
4、讲解秩序感和愤怒
5、讲解练习步骤,仍强调重点:认感受
6、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练习
运用感觉认的操作观察“愤怒-敌意”和“秩序-混乱感”的体验结构,并从体验上区分它们的动机。

编后感
认真看了同学们的作业,发现大家在动机确认上仍有困难,我在想如果直接点评作业可能会让同学们更有体会,但这似乎减短了同学们用到自己身上的进程,而这个进程非常重要。于是在课程设计上就有点摇摆不定,摇摆不定就容易陷入到抵抗摇摆中,而忽略上课后同学们会主动提供材料的事实。越发觉得当下的练习与课程编写是一体的,只是形式不同,练习做不到自己身上,就做不好课程编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4 21: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9-4 21:50 编辑

对《第三十三课情绪与主体感观察(4)愤怒-敌意与秩序-混乱感》的评课

一、总结
1、直接性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直接是至关重要的,关乎生死存亡。三周的练习,试图地接触这个直接性。最基本的感性活动就是情绪,是病态表达。主体感与情绪都是感性活动,是人活着的根本。
2、情绪与主体感转换的枢纽是动机。动机,动之前要扣下扳机,落脚点在机上,功能效果在动上。动机在规定我们在多大的范围内怎么动,包含服务对象、服务目标、服务方式。动机是人行动的规划书(蓝图)。心足够安静就能读到动机的细节,而能实现细微的修改。
——前面两点的总结其实都是重复的内容,如果换成是我来讲,我会烦躁,每节课都讲,强调了又强调,还要再讲,尤其想到可能是自己没讲清楚,那情绪的强度会更高。但老师讲起来不徐不急,很能入心,那么在老师这种状态的带领下,不管平时练习做得怎么样,都会有新的收获。

3、提问:你对主体感、情绪及其动机,现在你想说什么?而指出:动机的特性没有问题,调整动机的方向。做好扳机(动机)的背景建设,首先把动机弄清楚,机后面的动就是主体感和情绪。动机,机动。
——老师换成更细致的方法讲解动机的根本含义,我模模糊糊有点不清楚,结合着自己做练习的感受来说,就清楚了一些。但由于感者是模糊的,如果成为培训师,这个根本性的内容讲不出来。

3、接下来的两周继续做这个练习。今天学习愤怒,愤怒—秩序感。
——言简意赅地转到本周的学习主题上。这一点是一直是我在意的部分,我总会在这个转折点上拖泥带水,是因为我心里的连接感不强。

二、同学分享
愤怒一半是转成了秩序,另一半变成了无力,做事是天定的,不得不干。
——转录时才发现同学分享时的杂音真的很大,但在现场听时,完全没受杂音的干扰,听得非常清楚。再回头去理解动机的根本性,发现并不是不懂,没有经验,而是感者不在位。

三、讲课
秩序-混乱,这样一个向度的主体感,统一叫秩序感;情绪上是愤怒
(一)体验秩序感与愤怒(用同学分享的内容来进行)
我知道自己生气了,生气是不对不的——隐约感觉到——这就意味着这里有一条界线。这条线分开的第一个层次是区分出了情绪和主体感;第二层是区分出了秩序能被破坏的程度,再深一点;第三层是这条线区分出了我和我们,也就是公和私,是基于维护我的还是系统。
侵犯了我的存在性或存在感就会有崩溃感,如果在系统上,就知道系统上没有崩溃,只是存在混乱感。私容易崩溃,公不容易崩溃。提出一个特殊现象:自以为在维持系统,是有主体感的,理直气壮的,实际上是错的。
——对秩序感与愤怒的体验很清楚,且不局限于这一个案例。在同学分享结束后,完全没有想到可以如此使用同学的分享做体验。没想到的原因又是身份的问题,因为在分享中,同学好多次都没理解到老师的提问,同学一直心痛小宝,目光不愿意从小宝身上移开,我就成了咨询师,非常好奇老师是怎么稳住,又怎么在这样一个位置上结束,把当培训师的事忘掉了。

(二)外目标:把情绪和主体感分得出来,深刻的:调整的核心在动机区分和更换上,用什么程序更好的完成这两个任务。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行不二。在这个环节老师着重讲解了梳理出来的一个程序。
——看了老师的程序,觉得自己的感觉认真的不够,但今天自己练习时,发现自己容易把老师的几步混成一步来做了,不够精微。

(三)课后练习 运用推荐程序分辨秩序感和愤怒,指出他们的动机有什么不同?
具体:有程度,有指标,具体保护我什么不被侵犯。一定要具体。
——具体了动机就清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20: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三十四课情绪与主体感观察(5)愉悦-满足与统整-破碎感》的课程设计

一、课文编写
统整感,是自体作为空间上内聚的特性,在体验上的反映。

愉悦是通常说的正性情绪,这是基本情绪中唯一的正性情绪,而其他三种都被称为负性情绪。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片面之处——忽略情绪的功能的全面性,但也指出了这两类情绪的重大区别——情绪意义(主题)的不同。这一点要引起注意。
愉悦是一种有信心有意义的意识状态,能够自觉处理问题和享受生活乐趣;伴随满足感受,进而更能理解和处理各种事情;自身与环境的的联系感受更清晰、亲切;超越感受和自由感,觉得自己的存在是轻快、活跃、主动的-自身处在最优的、摆脱束缚的状态。
快感度:是愉悦情绪的最主要维度
确信度:自我确信是愉悦情绪的第二维度
紧张度:在所有情绪中最低
复杂度:快乐、兴趣、惊奇和害羞

二、课程进程

1、总结。
提问:上周通过练习后,对秩序感与愤怒的动机你怎么区别;现在进行了四周的练习,已经对三对情绪与主体感进行了练习:“恐惧-焦虑”与“安宁-动荡感”、“悲痛-抑郁”与“活力-无力感”、“愤怒-敌意”与“秩序-混乱感”,对这三种主体感有什么想说的?经过四周练习后,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2、同学分享
3、结合本课的主题“愉悦-满足”与“统整-破碎感”进行反馈:你听到了什么。
4、讲解统整感和愉悦。愉悦是所谓的正性情绪,那么它与主体感又有什么不同呢?
5、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练习
运用感觉认的操作观察“愉悦-满足”与“统整-破碎感”的体验结构,并从体验上区分它们的动机。

编后感
一直体会愉悦与主体感有什么不同,当体会到愉悦时,同样也是陷入私里,看不到整体,且与其他情绪相比,容易出现不舍,而更具有隐蔽性。有了这些体会后,再去编写,就有了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1 17: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三十四课情绪与主体感观察(5)愉悦-满足与统整-破碎感》的评课

一、总结
1、通过对老师食言这件事让大家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让大家再次感受到了主体感和情绪。
——没想到可以用这个素材供大家练习,这就是生活中的练习,并不是一个特别场合特别运用的一个术。如果发现了情绪的运行,就改变动机。

2、讲解主体性的特征用四个指标来描述:空间、时间、输入、输出。对应四种基本情绪,喜怒哀惧,有某种对应性,因为划分标准不相同,所以不是直接对应。
——我内心有一种“没来得及”整理四个指标的状态,意思是知道需要整理而有连贯性、精细感,但本没有去做而做了其他事。体会了一下,依然是没有用主体感生活,满足个人舒服不舒服去了。

3、提出要求:经过练习后,要搞明白两组指标为何这样对应划分?
——老师以前上课时说我们以后再说两组的对应关系,我就真的没思考了。从而把练习和当培训师结合起来思考,如果自己都需要为练习而练习,培训师也只能为培训而培训,那么当对什么内容不体会不深,当学员没按自己设定的思路走或是不做练习时,就会产生情绪,又恐慌又无力。

二、同学分享
统整假如说是把碎片缝合起来的话,感觉认就是针线。感觉认是一个万能的基础工具。这段时间用感觉认干情绪和主体感的活儿,就是在认我们这个命,我们在缝合我们的命。
讲家魂,就是要找个象个形的统帅出来。
——听这段录音时,无法集中精神,与其说是环境太过吵闹,不如说我进入了一个破碎的空间,内聚不起来。这时就是失去了感觉认这个工具。情绪总会悄悄地代替感觉认。老师说木木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着急去行动,做联络工作,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勤有了更真实的体会。

三、讲课
1、统整感练习。没什么说的,和其他几个指标没有本质差别。关键是统整感不足所产生的情绪,这个情绪是愉悦。如果我们人的统整感是充足的,你是感受不到所谓愉悦的。障碍产生于我们对于生活理解上产生的执念。
——虽然在编写时对愉悦情绪这个唯一正向的情绪有否定态度,但体会到的是得意忘形与对愉悦的不舍,没体会到是统整感不足所产生的。但老师一理就清晰,能感觉认到是真理,这又再次说明我习惯性地把感觉认这个工具丢了。

2、对主体感进行小结
老师先提出“主体感和情绪有什么样的运作关系”的问题,再提出“统整感,假如是百分之百的统整,是产生主体感,还是产生快乐情绪?统整性不那么好,缺了点,又满又足后,满足是一个情绪,这个满足是作为情绪存在,还是作为主体感存在?”让同学们思考。最后总结,心术和人格在这样的表达上是一对:情绪生人格,主体感生心术。
——同上面所说,没想到要对主体感进行小结,这几周对主体感的探索,让我满足了,所以向前的脚步就停止了。

3、爱、幸福,在愉悦情绪之下。这一堆情绪里的核心是满足情绪。从根本上来讲,情绪都是消极的。在主体感里没什么幸福不幸福的。平常说的爱都是情绪,与满足有关,一种可能性的结果、向往、执取。
——想到了自己的婚姻以及对家魂的感觉认,而识“爱是情绪、满足是情绪”。不认,也是把感觉认丢了。同时,不想对此说些什么,虽然后来有同学说想听,为此也讲了一些,但自己没有以前那么“想”分享了,也就是说不需要用分享来满足自己,这就是一个事实,事实有什么好说的。西方心理学上说咨询师需要时可以自我暴露,但要慎重,但并没有讲清楚其原因,因为很多时候咨询师的自我暴露是为了满足自己,而不是来访者的需要,假公济私。

4、准备总结,作业做就是了。
——这么一节有统整感的课程下来,结尾肯定干净利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4 20: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三十五课情绪与主体感观察总结》的课程设计

一、课文编写
感觉认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工具,对情绪和主体感的观察,是对感觉认这个工具的更细致的应用。我们生活过得好不好就由此决定,当失去了感觉认,我们的生活就由情绪主导,而无法立功立事。
从第一节课开始,我们就在谈初心,当我们不断地感觉认,一直认到现在,知了些什么?与初心一致吗?
我们用主体感生活,就是诚心正意、格物致知的过程,是世界通过志意不多不少、不增不减到达心舍的样式。情绪生成人格,主体感生成心术。
道德经说“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应该是感觉认出征得胜而归邑的全部进程,从而产生统整感就为常。而愉悦就产生于在进程中某一点上的被满足,失了进程。
即使在空间、输入、输出上产生了原级情绪,也都能因持续感觉认调整动机而获得主体感,统整而常足了。

二、课程进程
1、回顾:
在群里提了一个问题:你高兴,是你的动机实现或部份实现了,那这个动机是什么?你用高
兴有想换个什么不?
请同学样再次回答,以同学们的回答为素材,进行“愉悦-统整感”观察的总结。再扩展到四对“情绪-主体感”的观察的总结。
2、同学分享
3、结合情绪与主体感观察进行反馈:你听到了什么。
4、对情绪和主体感观察进行总结:情绪生成人格,主体感生成心术。人格是不通的心术不通的样式,心术是通达的志意与事物的连接样式。
5、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练习

总结在情绪与主体感观察中获得的心得

编后感
经过五周的练习,终于可以再次编写课文,不是因为获得了知识,而比较多地运用主体感生活,心术通,而能编写课文。不过编写出来的课文很有个人色彩,是我自己的总结,因此,更要注意同学总结中的个性与共性,不能以我的特性生出好恶而失去了统整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7 12:24 , Processed in 1.069362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