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迪

况智迪的记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0 08: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1-5 18:49 编辑

第七周

一、对第四课评课

(一)对实际授课的记录
1、对前三周进行总结,强调诚心、正意、格物、致知。诚心正意是格物致知的基础,格物致知的特征的是内外观察同时进行。课前的总结就像揉面一样,把散开的面粉,加上水(心)不断揉捏,就能形成一个密实的面团,形成了一个整体。这个过程之前被我多次遗忘,当被我“看到”时,这个过程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跟视觉练习一样。
2、同学的分享。进入心理就是不断地观察呀观察呀,哪怕是无意义的感觉、生与死的纠结、无力的妥协,我进入了你这条河流,就随波逐流,即时知道。再次展示了诚心正意,因老师的诚心正意,带动同学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与曾经对父亲不敬的态度联系起来了)而产生了革命意志。而我在听到同学灰心丧气时,就有了情绪,心不诚了,当老师说:那我们就在这里结束吧,你还想说点什么不?我简直觉得是神来之笔,因为我做不到这样。
在这里,不知道老师是不是故意的,老师那边一会儿这儿响,一会儿那里响,挺嘈杂的。我一方面紧张,老师不知道这声音会传出来吗,另一方面同时同学和老师的对话和那些声响,觉得很真实,活着的感觉,慢慢地专注到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中,然后我就没再注意到那些声响是什么时候没有的,所以,对分享同学的影响可大可小吧。无意也好故意也好,就是一个事实。心诚了,意正了,就能实现格物致知。
3、老师请同学们表达听分享的感受,一方面能使同学们观察后能有所得,另一方面也能带领同学们一起诚心正意,就能以这样的状态接受本课的内容,作好格物致知的准备工作。
4、老师用了一点时间讲了积累细节和建立操作模块的重要性,能让同学们的学习有连贯性。
5、视觉练习竟然是使用视觉的罩场练习,让我一下发现自己眼界真是小。
(二)差距
1、缺少整体感,也缺少细节的把握,其原因是目标不清晰,自生了。
2、知道承上启下,要总结要打包,但是连贯性还是不够。

二、课后练习 设计听觉课程序、课文、练习,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对听觉课做出自己的评论。
(一)听觉课上课程序
1、对前四周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然后解决同学们的总结或是作业中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讲解。(获得对对象的尽可能详尽、细致的细节真实,同时也因为自己在操纵自己而已知晓了自己——这是自己“在场的对象化”。)
2、同学分享(寻、伺)
3、请同学们对分享打包,引出本次课的主题:听觉
4、讲解听觉,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听觉练习。(听清楚,越清楚越好,等会要把它选出来。)
5、布置作业
(二)听觉课课文
第一部分:对视觉练习的总结,强调人的存在感,“我”在看,“我”通过视觉对对象不断地损,而在“我”的心里产生兑,从而得到真实。
第二部分:心理学相关听觉的材料。(提纯)
第三部分:听觉练习的重难点及目标。(确定工位)
第四部分:对课后练习的安排
(三)练习
听清楚,不断听清楚,把你要听的那个声音从背景音中提取出来,始终保持对挑选的那个声音的清晰度。
每天10次,每次时长1分钟。

三、编制方案的感受
如果马上就要上战场了,那么眼里心里就是只有战场,没有其他。在这样的状态下,编制方案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无所谓能力高低、有没有信心,到时间就上。

附:群录
师说:
劳动,就是蚂蚁筑巢搬家
改,是从不干到干。造是习惯不干到习惯干。
劳动改造,是造内部要干的功,做外边该干的事。立功立事。
信,做为老天爷的奖赏,在劳动现场颁发
服气,做为信而任,也是老天爷在劳动现场颁发的奖品。
立功立事,建功立业,人之宿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6 23: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1-12 18:44 编辑

第八周

一、对第五课评课
(一)对实际授课的记录
1、对开课以来的感觉打个包。我现在对这个部分已经能够习惯地设计到方案里,而且也比较符合我对同学们的预期,也想到了要去鼓励还没能进入状态的同学,但是没有老师那么扣人心弦似的到位,既展示出了亲,又说明了课程进程中可能遇到的“症状”,还直接要求干,非常简洁有力。
2、要求同学们对视觉练习进行反思,展示出了我(主体)、心里的世界(主观)和世界的关系(客观),不能淫不能戏。
3、对同学分享的提炼出积累务实的主题,强调积累务实,解释说明:实必须务,务是损,沉淀下来就是实,实就是知。所以,中国人做学问是做在自己身上的。进而强调视觉练习的作用。
4、本课主题,进行听觉的练习。对听得到听不到的声音的引导,既有点糊涂,不太清楚怎么操作,又有点兴奋,觉得真实,我们人能听到的频率只有那么点点,不能说我们听不到就不存在,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二)差距
嘿嘿,有点厚脸皮地说,感觉差距在缩小了。想了想,缩小的原因应该是经过一周的视觉练习,务了点实出来,有点习惯做了,不再是战前的犹豫,而是战时的无我。
我还是不够清晰,对做练习的目标不清晰,对格物致知的过程不清晰,所以如果我来讲这堂课,肯定会存在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这么实习一下,就清晰了。

二、第六课嗅觉味觉的上法
(一)设计课堂进程
1、总结进入感觉观察以来的三节课,从认识感觉,到对视觉和听觉进行大量练习后的感觉进行打包,点出“松-紧”现象。
2、以学员反馈出来的整体氛围为例,对“松-紧”现象进行仔细体会:内紧之处,是感性心理操作的“主体”,外松之处,是日常生活范围。——表达自己的感受,内紧;观察其他同学的反馈,外松。这是感觉操作的枢纽。
3、在“松-紧”的状态下,体会嗅觉和味觉与视听觉的通道有什么不同:使用听觉可以离格物的对象可以很远;但使用嗅觉味觉就必须离格物的对象很近,一般跟基础生命活动的外部资源或环境有关。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嗅觉味觉格物?通过嗅觉味觉能实现什么样的致知?
3、同学分享
4、其他同学对分享进行打包
5、引导同学们进行一次通过味觉嗅觉的练习:闭上眼睛,把身体调整为一个舒服的姿势,喝一口水,可能是茶水也可能就是白开水,边喝边感受口腔里有什么味,鼻腔里有什么味。然后再次感受、再次确认是不是这个味。
同学们回复练习后的体会,对练习中的疑问进行解答。
6、布置作业
一周10次,每次不少于1分钟。

(二)课后作业
吃饭、喝水时,反复体会并确认口腔里有什么味,鼻腔里有什么味。
即进行“有味犯触,无味犯悖”的练习。

(三)编写课文
(1)强调“松-紧”现象是感觉操作的枢纽:观察范围扩大、更真实、人不累。这实现的是观察主体通过内紧(诚心),外松(正意),通感觉器官与万物相连(格物),让世界撞进心里来,其结果就是致知。
(2)嗅觉和味觉是与视觉听觉的体验内容完全不同两个感觉通道。从人的生理发展来说,人的嗅觉和味觉比视觉听觉更早发展成熟,这就可以说明嗅觉和味觉与我们基础生命活动相关,所以嗅觉和味觉与原有经验不一致时,更有“警示性”而产生危机感,所以当我们长大不再是小婴儿后,要去认识一个新物品时,不再会把那个物品往嘴巴里送,也因为这个原因,嗅觉和味觉容易被忽略。
(3)嗅觉和味觉在心理学上的描述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气味的气体分子。它作用于鼻腔上部的嗅细胞而产生嗅觉。很难对嗅到的气味进行分类。目前常用的分类法是将气味分为芳香味、果酸味和辛酸味。嗅觉阈限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的气味物质不同,嗅觉的绝对阈限也不同。例如,每公升空气中含0. 000 000 66 毫克的乙硫酸(烂白菜味)就能嗅到, 而四氯化暖(甜味)则需每公升中含4.533毫克才能嗅到。机体的某些疾病如感冒、鼻炎会降低嗅觉感受性。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压等也会影响嗅觉感受性。几种气味同时作用时,会产生气味的混合,或产生一种新的气味,或原先两种气味相继被嗅到,或一种气味掩盖了其他气味。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它作用于分布在舌面、咽喉的黏膜和软腭等处的味蕾而产生味觉。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味觉:苦、酸、咸、甜。味觉感受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舌面的不同部位,味觉感受性是不同的。虽然舌面对甜味、酸味、苦味、咸味四种滋味都有感受性,但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前部对咸味最敏感。味觉感受性往往受食物温度的影响。在20~30℃之间,味觉感受性最高。此外,味觉的感受性还与机体的需求状态有关。饥饿的人对甜、咸的感受性增高,对酸、苦的感受性降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由于氯化钠排出量增加,对咸味的感受性提高。味觉对维持有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起重要的作用。
(4)作业要求

(四)编写感受
特地没有看老师写的课文,读了第五课的上法后就尝试着按自己的理解与实际体会来写,这个过程很缓慢(用了3个小时),但只要不着急,就不费力、不累。实际上就是一个诚心正意的过程。
写到流程中同学分享那个环节时,就在琢磨为什么要设定这么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一般会占掉一半以上的课堂时间,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呢?体会了一下,我认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诚心正意,格物致知”的过程,老师诚心正意,带动分享的同学诚心正意,共同达到格物致知。
编写完成后,再看老师的课文就容易看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01: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1-19 20:52 编辑

第九周

一、对第六课评课
(一)对实际授课的记录
1、着重讲解了通过感觉通道输入,再通过行为输入这个过程,强调感觉的真实、精神的原材料的全实,而能实事求是。这一部分实现了“怎么引导学员进一步认识‘松-紧’之处,又不干扰进度慢一点的学员”这个主题。
在引导同学们细致地对感觉过程进行辨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收集原材料并输入进我们精神里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同学们再输出感觉练习,就能做到警觉。
2、承上启下:拜访微量元素通道,嗅觉和味觉
3、同学分享。
解释自生和生生:既是讲课,又是在准备原材料。
又一个不断看清楚看清楚的过程。老师好有耐心,在面前围着转时,还能不断确认,让我看到了我的急与自以为是,认为已经确认清楚了,可以换个地方找宝藏了,结果宝藏真的就是刚刚查看过多次的地方。
老师对同学们的反馈进行深度解读,把感觉练习的重要性再进行了一次升化:是读懂任务书的输入口——训练实事、训练调查研究,促进我们的心处于警觉的状态。
4、再次辨析感觉的过程
翻译世界撞进来的信息——刺激过程、传导过程和中枢过程
心处于接受状态(感觉的主体)——劳动者
世界怎么到我心里来的呢?内部有翻译机构,不是直接阅读的,不是直接的外部的信息。——劳动对象
世界的信息通过内部的翻译机构,进行转换传递,最后才到达心里,心里有了之后,有一个显示器投到大脑的投射区——劳动工具
5、最后向同学们讲解嗅觉和味觉两个特殊通道。以适应性现象来做嗅觉的练习,以敏感区来做味觉的练习。要求是即时知道,目的依然是训练保持警觉的状态。
(二)差距
1、忽略了对“怎么引导学员进一步认识“松-紧”之处,又不干扰进度慢一点的学员”这个主题的思考,或者说在这个主题上滑走了。其原因是对这个进程掌握不够细致,故而无法再进一步认识“松-紧”之处
2、整堂课中,老师反复辨析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的过程,让同学们在各个维度上进行体会。我只想到做一次,也就是只想到一个维度,把接受感觉的过程尽量体会得更细致一点,但由于自己没有细致的体会,因而就是这一点也只能模糊带过。
3、对练习设计得不一样,其原因依然是因为对感觉过程的认识粗略,而无法识别出格物致知的其他要素,因而练习也设计得很笼统,还好方向是对的。

二、第七课机体觉的上法
(一)设计课堂进程
1、对前三周学习的总结
(视听觉能收集到的原材料最远,量也大,占比接近98%;嗅味觉收集到的原材料就比较近身了,味觉比嗅觉更近,要吃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虽然如此,我们会更在意视听觉,因而在嗅味觉的练习中,会感到很困难。)
请同学们总结视听觉练习与嗅味觉练习的不同。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对练习中的困难进行解释。(嗅味觉练习中的困难是对此太过熟悉,熟悉得忽略了其过程,内松;而视听觉练习时容易向外去抓,外紧。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是主体把刺激物转换成了受的启动,而受的启动就来源于我们的正意。)
2、承上启下,引出本课的内容:机体觉
(视觉的物理刺激是电磁波。听觉是声波物理特征的反映。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气味的气体分子。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这四种感觉的刺激物都来自于外部,而机体觉的刺激物由我们人自己生产。外-内的和与合。)
3、同学分享
4、同学们对分享的反馈。对突出主题进行阐述。(不管是什么主题,都与调查研究、事实就是有关,也就是与外-内的关系有关)
5、休息
6、讲解机体觉。(皮肤觉、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与“我”更近,对“我”的基本认识就来源于机体觉。机体觉的主体是“我”,刺激物也是“我”。我、我的和合)
7、带领机体觉练习:类似正念里身体扫描的方式,聚焦身体。
8、布置作业

(二)课后作业
每天至少一次皮肤觉、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的感觉收集。着重在于知道。

(三)编写课文
(1)机体觉,是反应机体状态的一系列感觉。主要包括皮肤觉、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视觉的物理刺激是电磁波。听觉是声波物理特征的反映。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气味的气体分子。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这四种感觉的刺激物都来自于外部,而机体觉的刺激物由我们人自己生产。外-内的和与合。
(2)机体觉在心理学上的描述
1、皮肤感觉
皮肤受到刺激能产生多种感觉。一般把肤觉分为触压觉、冷觉、温觉、痛觉和振动觉等。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的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为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身体的不同部位,各种感受器的数目各不相同。皮肤是人类最大的感觉系统。皮肤的表面面积约为2平方米。皮肤感觉最重要的机能是对可能出现的有害刺激发出信号。
物体接触皮肤表面(不引起皮肤变形)而产生触觉。当物体接触皮肤表面并引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身体不同部位的触压觉感受性有很大差异:活动频繁的部位如指尖、嘴唇、眼脸等特别敏感,而背腹部的感受性却很低。
振动物体(如音叉)与身体接触会产生振动觉。人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15~1 000赫兹,其中振动频率为200赫兹左右最为敏感。振动觉可能是触压觉反复刺激的结果。
另外,手的皮肤感觉和动觉紧密结合,会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触摸觉,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感觉。
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温度觉。皮肤上有些点对温敏感,有些点对冷敏感,也有些对两者都敏感。用烫刺激冷点引起的冷觉,叫诡冷觉:用冷刺激温点引起的温觉叫诡温觉。一种温度刺激会引起什么样的感觉,视刺激温度与皮肤温度之间的关系而定。与皮肤温度相同的刺激温度,不能引起冷觉感受器或温觉感受器的兴奋,不会产生温度觉。低于皮肤温度的刺激温度,产生冷觉。高于皮肤温度的刺激温度,产生温觉。温度觉的感受性因身体不同部位而异。面部对冷热有最大的感受性,而下肢的感受性最小。身体经常被遮盖的部位对冷有较大的感受性。温暖的感觉和热的感觉是不同的。温暖的感觉使人感到舒适,热的感觉使人难受。当刺激温度超过45℃时,就会产生热甚至烫的感觉。这是一种复合的感觉,是温觉和痛觉同时产生的结果。
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温度的、放射能的以及电的各种刺激对皮肤组织起破坏作用时,都会产生痛觉。痛觉感受性因身体不同部位而异:背部、颊部最敏感,脚掌、手掌最不敏感。影响痛觉阈限的因素很多,其中心理因素,如过去经验、暗示、情绪状态、注意等都会对痛觉阙限发生影响。痛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报系统,它对有机体的生存有重要意义。除皮
肤外,全身各处包括肌肉、关节、内脏组织的损伤都会产生痛觉。
2、动觉
动觉是身体活动时所产生的感觉。动觉的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肌肉运动、关节角度的变化等都是这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人在感知外界事物的过程中几乎都有动觉的反馈信息参加。例如,在注视物体时,大脑不仅接受来自视网膜感觉细胞的信息,而且还接受来自眼球肌肉的动觉信息,这种信息是我们看清物体的必要条件。言语器官肌肉的动觉信息同语音听觉和字形视觉相联系,是言语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基础。
3、平衡觉
平衡觉,是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前庭器官。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里充满了淋巴液。机体的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使淋巴液冲击前庭器官的毛细胞而发生兴奋。前庭器官兴奋常使人产生晕眩。
平衡觉和视觉、内脏感觉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时,仿佛看到视野中的物体在移动,使人头晕,同时也会引起内脏活动的剧烈变化,使人恶心和呕吐。因此,对从事航空、航海、舞蹈职业的人总是要进行平衡觉的检查。
4、内脏感觉
反映内脏各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叫内脏觉或机体觉。内脏感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各脏器(如食道、胃、肠、膀胱、肺、血管等)壁内。它可以把内脏的活动及其变化的信息,经传入神经传向中枢,从而产生各种内脏感觉,如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内脏感觉的特点是感觉不精确,分辨力差。许多内脏的感受器根本不能引起主观感觉。在病变时,有些脏器的感受器才产生痛觉(放射痛)。内脏觉在调节内脏活动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没有内脏感觉系统,有机体的生存是难以想象的。
(3)皮肤觉、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与“我”更近,对“我”的基本认识就来源于机体觉。婴儿最先发育成熟的是嗅味觉(与生存有关),其次就是机体觉,最后才是视听觉。机体觉的主体是我,刺激物也是我,因此,在格“我”这个物时,我们的感受性会更受情绪的影响。
(4)作业要求
用课上的练习方式,对皮肤觉、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的感觉收集,每天至少各一次。着重在于知道、知道。

(四)编写感受
因为工作中有部分工作是带特殊儿童活动,而特殊儿童的机体觉又是干预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对机体觉这部分的观察很多,这一课的编写就比前三次课更细致。真的是教学相长,自己教不出来,那是自己的体验不够,经过三周的练习,现在再返回去编写上课流程和课文,就会有质感,而精准、无遗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0 23: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周

一、对第七课机体觉的评课
(一)对实际授课的记录
1、从对放假通知的感觉上引入到对感觉的体会上,另一种格物。
2、对前几节课的总结,重点松-紧的模式的确定上,不断夯实再夯实。
3、把视听觉、味嗅觉、机体觉分成三组进行体验,加入你我他这个概念进行辨识,从而展示出了视听觉更有他性,嗅味觉可以叫“你”也就是“我们”,所以跟“我”有点不同。接着就引导出普遍性问题:玩他可以,玩我不行,有点难,不习惯。
4、简要介绍机体觉。承着上面的氛围打个广告,让同学们更集中于机体觉上的体会。
5、同学分享。穿越了情绪,用打分的方式去穿过,高低路结合。对于同学的分享,要即时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的惊叹也要在那个瞬间即时知道但不要记住,不然就不能顺流而下。
6、让同学用这段时间在感觉练习上习得的方式进行反馈,再次强调感-受的过程,从而实现实事求是。
7、年关难过,春节很重要。用内紧外松的模式去过春节,发现关于亲人之间的事实真相。
8、再次强调在有些书中机体觉专指内脏觉。我认为这样强调的意义在于对“你我他”的体会。
9、分类介绍练习方法。
温度觉:在人体破坏性不强的温度范围,把自己当成温度计进行测量,测准,
触压觉:慢慢地轻松地感觉,感觉清楚,把触和压分开,找过程,先触后压。
痛觉:观察最痛到最不痛这个滑动的过程。更加深刻地观察。
动觉:努力保持一个内紧外松,开放性地去接受,身体内部的各种动。
平衡觉:上平衡木,路沿,花坛沿
内脏觉:成为你的内脏,整个人成为它。一段时间后,你就有明的感觉。
在此提示有一个风险:在某个频道里有深的情结、有精神疾病的人,一旦到这个位置上症状就会出来。当遇到这个情形时,赶紧退出来。同时也说明只要做到知道就好、只要做到内紧外松,这些现象是不足以构成威胁的,所有疗效就是在这个地方(内脏觉)生成的。
解释内脏觉是在觉气血的状态,情志。心里疾病,智力障碍,没有意志力,都是气血运行的结果。这一段的说明了“内脏觉深刻的影响一个人的存在感受和自我概念”。
(二)我的不同
1、对前几课的总结上,我想过要重点确认内紧-外松的模式,但又觉得这个模式大家应该熟悉了,就放弃了再强调,而把重点单纯地放在区分视听觉与嗅味觉的不同上,但又没把这个不同搞清楚,也就失去了精准,成了笔糊涂帐。现在想来,为什么会放弃再次确认内紧-外松的模式,是完全从自己感受出发的,心里丢了学员。
这个问题同样体现在对放假的设置上,实现既要放假,又要保证课程的连续性不中断。但是,由于我的工作生活节奏一直紧张,而完全没想到要放假,所以根本没有对此进行考量,当然就更不会引入对春节好好过的强调。
2、“玩他可以,玩我不行”的模式没能提炼出来。这也直接导致了对机体觉练习的布置上非常粗糙,不玩自己呀,就无法想象到可以那么精细地玩自己。
3、我在编写方案时,觉得自己对这一部分的体会更为深切,因为与工作相关,有了相对精细的、丰富的体会,而编写时就觉得比前几次课更精细。但与老师的练习方法相比,依然很笼统。细细体会,并不是我没有精细的体验,而是在编写方案时,把方案当成“他”了,而不是“我”,讲课也是要玩自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28 19: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周  对第八课《感觉观察(7)感触》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课堂进程
1、收心。对春节这个月假期里的感-受进行整理。
2、理解感受和感触。受的造字本义:动词,用船只往返两岸,为隔岸的人运送物品。触的造字本义:动词,发怒的牛用角相互顶撞攻击。感的造字本义:动词,心完全被触动。
3、总结:对开学以来对感觉观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机体觉,进行总结。
4、促进同学们得到“感触”的现场体会。
5、同学分享
6、同学们对分享进行反馈
7、以同学们的反馈为线索,进行“感触”的再次体会:关键,对撞;错误操作,对抗的两岸之间没有船只。对抗是机。
8、总结感觉操作进程

二、课后作业
总结最贴合自己的感觉操作进程。

三、编写课文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都需要触,光谱、声波、气体分子或化学物质触动了感受器,感受器生产一个信号再由神经传达给大脑,而获得感觉。机体觉稍有例外,触动感受器的不一定是外界的物质,有可能是我们身体各“零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但都有触,有触就有感受器,有感受器就会产生一个机,一个受的机。
在之前若干练习中,我们发现,光谱、声波、气体分子或化学物质,以及身体的运行产生的变化无处不在,而人们并不是都受了。并且我们还发现,当我们整顿了初心,内紧外松地进行视听嗅味时,会发现受的内容更丰富更精确。这似乎都说明有触才会有受。但是这是真实的吗?
母亲会下意识地看向孩子,然后发现孩子即将面临着一个危险,而能及时避免危险的发生。
这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感触,而非触感,心先动,后有触;感受,心先动,后有受。心动是感觉过程的关键点:心不动,即使发生了触,也不会发生受;心动了,即使没有触,也会发生受。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其盗机就是人心。人定心安,格物-致知。

附:心理学上对知觉与第六感的解释
(1)知觉
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感觉信息一经感觉系统传达到脑,知觉便随之产生。以视觉为例,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线段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我们认出了“这是一个香蕉”、“那是一个墨水瓶”。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印象。
(2)第六感
第六感是标准名称“超感官知觉”(英文简称ESP)的俗称,又称“心觉”,指不以感觉器官为基础即能获得知觉的心理现象。超感官知觉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传心术,指两人之间不通过任何沟通工具或交流通道就能够彼此传递信息的过程。例如,在两人互不见面的情况下(如两人之间隔上布帘),其中一人在一边用心注视一张绘有图形的卡片,另一人在帝帘对面静坐。静坐者如果能够知道对方所注视的是何种图形,就可推论
他们之间确有心电感应。
2.灵觉,俗称“千里眼”,是一种不靠眼睛即可看到物体的特异功能。如能“看到”未打开的钱袋里的钱数,能“看到”未翻开的扑克的图形,即表示具有超感视觉特异功能。
3.预知,指在别人意见尚未表达之前即已预知,或事件尚未发生之前即可预卜的超人能力。例如,电话铃响起时,还未接听即可预知对方是何人。

四、第八课方案编写感受
编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感觉过程,其相关因素都在心里,素材足足的,经过感(心动)-触(对撞)-受(运送)后,教案就能一点一点呈现出来。

五、感觉操作,怎么总结,才是最符合感觉过程的客观进程的,在自己心里才是最熨贴的?
心安而全,心定而实,心静而朴,心动而紧,紧而有觉,觉觉而和,和合归一,一而致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4 00: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3-8 22:06 编辑

第八课感触的评课
(一)对实际授课的记录
1、从说春节的感受引到人应该怎么活着的讨论上,再引出内紧外松的操作,指出内紧的就是志,就能把人的功能性状保持完整,使生活过得更好。
2、又回到感觉练习上,在让大家思考感觉练习与内紧外松有什么关系时,桃子提出有杂音,然后就杂音进行反馈,有人表示有影响,有人觉得没关系。老师从这里引导出志的专,听课的“人”多,就是欲多,志不专而弱;内紧,就是一个“人”听课,志专志坚。就此指出一个行为(操作)有三个要素:行为人、行为对象和行为操作。我们做感觉也是一个操作。但我们往往对行为人的关照最少,一般忙着操作对象。强调内紧外松的情况下,只有一个人在做,其他人全部都没动,要有恒,恒心就是在说内紧外松。
3、同学分享,很好地展示出了志的表现:时刻准备着。
4、以同学分享为例详细解读了行动的三要素:行为者-准备者,行为对象-建国建家,行为操作-紧志。并强调:紧-连接行为人和行为对象,我紧的志,我和事情聚起来,把我和目标聚起来;盯对象是一定要做的,但一定不是我们做的,是我紧着志变成了可以代表老天爷的人,代表老天爷做的。再次定义了真人与伪人。
5、总结感觉的操作模式,换了一个语言来表达,就叫感触。感触是所有感觉操作的共同模型。
感,完全被触动,完全就是紧。包含了“我紧的志”。世界撞进来触的。又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主动紧起来,被动接受世界信息。感既包括主体也包括了对象。
触,两个生气的牛用牛角顶。把自己紧起来松开,让那一顶的信息撞进来。紧起来的我们被世界的信息撞了。我是一头牛,世界是头牛。
6、提出思考:第六感,去掉了感觉通道的一种触,那么感触的主体和刺激物是什么?
7、布置课后作业: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感觉操作的进程和关键环节。
(二)我的不同
1、编写课文的不同:对感触的理解不准确。
2、在授课流程中,没意识到内紧的是志,因而没有那么重视内紧外松的操作。
3、这次听课是我上网课以来最放松地一次,记课堂笔记时没有那么手忙脚乱。明明很明白内紧外松的操作,但就少了对“我”的关照,不知道是谁在做,而对感触的理解不准确。所以在同样的情景下,我就无法抓住杂音那次机会。

在思考下节课是继续总结感觉操作还是学习空间知觉。
按老师以前公布的课程大纲来看,是有一节专门的总结的,与感触是分开的。
于是就要确认上节课算不算作了感觉操作的总结。仔细回想后,我确认是一节总结的课,那么学员们是不是也完成了总结的操作呢?然后又去看了同学们的作业,从已有的作业来看,基本完成了总结。于是确定下一节课应该是讲空间知觉。
但这样琢磨后,发现,这是与日常不同的评课,是放在整体中的评课,以前只看到这节课自己的感受,没有整体框架、没有对学员学习效果的考察,没有整体进程的把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9 11: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周  对第课《定义知觉》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课堂进程
1、再次进行感觉操作的总结,指出关键环节,然后延展到知觉的知(作战的经验)上。
2、同学分享。
3、同学们对分享进行反馈。
4、以同学们的反馈为线索,在知觉现场进行定义。
5、描述知觉的进程,确定关键环节:知觉是第一次主体性加工,受志的控制,体现心智水平。
6、知分三类——感性的知、理性的知、行动性的知。
7、心理学中,感触称之为感觉;对受的感性知和理性知合起来称为知觉(可输出行动性感受被划入意志)。
8、布置作业:用自己的话定义知觉。

二、课后作业
说说什么是知觉。

三、编写课文
感觉,只是一次信号转换,知觉是第一次主体性加工。
知觉,把一组感觉信息,选择性地组织为背景和对象,解释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整体。
知觉不能反映客观事实,要理解知觉的内容,需要辨明知觉的志(痣痔)。

知,甲骨文=(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口,谈论)+(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

感触生受,叫感觉。受是一个内部物理现象,通过受(感觉),人奠定了内外联系的基础。从此以后,外部世界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便转化成了人的内部表征(感触)。对这个内部表征的内紧外松的“感”,便是“知”。

附:心理学上对知觉的解释(作用是定志,不乱跑失了知的目标)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感觉信息一经感觉系统传达到脑,知觉便随之产生。以视觉为例,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线段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我们认出了“这是一个香蕉”、“那是一个墨水瓶”。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印象。
(二)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称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
(三)知觉的特征
知觉具有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

四、编写感受
对知觉的认知不够,自己要说什么是知觉都说不明白,更不能很清楚系统地讲出来,这次编写再次感受到困难,也就是在知上卡住了,知的目标不确定:对知“知觉”没有经验而胆怯,就知胆怯这个情绪去了。心没能紧在知“知觉”这个志上。
把这一段感受(情)写下来后,再继续编写就顺畅一些了。编写课文时,就心安理得引用了老师的课文内容,专志而安,安而定,定而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1 00: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九课《定义知觉》评课

老师的流程还是那样,先总结,在总结中找到关键点进行修正,然后引出本课主题,接着是同学的分享,(老师的风格就集中体现在知觉操作的引导上,实事求是),通过同学们对分享的反馈,将本课主题深入,最后再系统性地对知觉进行讲解,强调普通心理学容易忽视的地方。
但是,由于对知觉的体验不清晰,所以我对这一课仅能确定框架式的流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但其内容就非常单薄。随着老师一步步地引导,尤其是听了老师与培香的谈话后,对知觉的体会就有质感了,清晰了,才有了讲者的底气。
再回头审视自己为啥对知觉把握不清晰,还是知觉的进程性不够,在咨询中都这样做的,但定义知觉时,却又失去了进程性,从A点莫名就到了B点,点与点之间没有联系,知觉中的选择操作扔下的东西太多,组织时也有疏漏。
课堂上同学们回答,会集中体现错误,就能展现出同学们学习情况,这就创造了教机。但这个教机是否能实现,还是在于教者自己是否有深刻且整体的对主题对学员的认识,否则在回应同学的回答时,就不能做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对这句话还不是太能理解,但心里有了一个整体感,不只盯着讲者,外松了。这一部分体现出了讲者的感觉操作和知觉操作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6 0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3-16 17:07 编辑

对第十课的教学设计(第一版)

一、课文
静态知觉的要素: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我们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位置、方位、距离等各构成空间关系要素的觉察即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从视觉、听觉、机体觉中选择信息,经过组织,然后解释(参考系)、整体化,而获得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
空间知觉的参考系可分为两类:以知觉者自己为中心的参考系和以知觉者以外的事物所建立的参考系。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知觉者总占据着空间的一个位置,其感觉信息往往是以个人为参考系而被接收的。对上下、左右、前后的判断通常是以知觉者自身为参考系而作出的。
东、南、西、北的方向是以太阳出没的位置和地磁为参考系所建立的方位。有了这个参考系,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以环境中熟悉的物体为参考体进行定向。在特殊的条件下,没有熟悉的地面物作为定向的参考体,也可以用星象、罗盘或其他仪器来定向。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事件和运动的知觉。我们对时间的知觉是建立在对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变化的经验基础之上的。
时间知觉的参考系:宇宙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计时工具、生物钟信息。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客体或客体的部分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变化速度的知觉。运动牵涉到时间和空间的交互作用,因此运动知觉与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密切相关。
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之中。运动与静止,运动速度的快与慢,都是相对而言的。人在观察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时,都要与另一物体相比较。这个被比较的物体,就是运动知觉的参考系。

知觉者在进行解释和整体化时,是以自身或个人经验为世界的中心进行解释和整体化的,所以,即使是同一个客观的空间和时间内,每个人产生的知觉是有差异的。
同时,也因为以自身或个人经验来作为参考系,知觉者就容易形成内松外紧的状态,依赖“趣”去抓,在选择信息时,就偏向于选择视觉这个信息,离开了视觉我们似乎就不能获得静态知觉,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

那我们如何检验获得的知觉具有真实的整体性?
知觉者:紧在志上,还是紧在感觉上
知觉对象及成果:全实
知觉进程:选择、组织、解释、整体化

二、课后练习
通过知觉练习,设计一个知觉是否具有真实整体性的检测程序

三、课堂进程
1、整顿纪律,保持初心
2、请同学们回答:以班级事件为例知觉进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自查自纠
3、同学分享
4、对同学的分享进行反馈
5、以“盲人摸象”的现象,引出空间知觉。接着进行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的讲解。
6、指出在知觉进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自身为标准而以偏概全
7、布置作业

四、编后感
试着在老师没写课文之前完成课文的编写。
先把空间、时间、运动知觉的概念确定后,就大胆地把知觉的进程作为教学重点。然后在思考课后练习时才发现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无法确定课后练习的内容。再把静态知觉的进程琢磨一遍,联系教学重点思考了一下,就想到了检测程序,在知觉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的错误,就是以自身为标准而以偏概全,因而,养成一个建立检测程序的习惯,是防止树立“我是世界的中心”的有效办法。接着就对课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编写完成后有些忐忑,也有点满意,这是我的课,稚嫩但已成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6 17: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2-3-16 17:44 编辑

对第十课知觉种类(1)空间知觉的教学设计(第二版)

一、课文
知觉的种类:
依照静态知觉的构成要素,知觉可以区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依照知觉形成所依赖的感觉通道,可以被区分成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躯体知觉等等;
依照静态知觉的功能要素,可以区分为感性知觉、理性知觉和行动性知觉等等。
1、空间知觉
我们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位置、方位、距离等各构成空间关系要素的觉察即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从视觉、听觉、机体觉中选择信息,经过组织,然后解释(参考系)、整体化,而获得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
空间知觉的参考系可分为两类:以知觉者自己为中心的参考系和以知觉者以外的事物所建立的参考系。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知觉者总占据着空间的一个位置,其感觉信息往往是以个人为参考系而被接收的。对上下、左右、前后的判断通常是以知觉者自身为参考系而作出的。
东、南、西、北的方向是以太阳出没的位置和地磁为参考系所建立的方位。有了这个参考系,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以环境中熟悉的物体为参考体进行定向。在特殊的条件下,没有熟悉的地面物作为定向的参考体,也可以用星象、罗盘或其他仪器来定向。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事件和运动的知觉。我们对时间的知觉是建立在对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变化的经验基础之上的。
时间知觉的参考系:宇宙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计时工具、生物钟信息。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客体或客体的部分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变化速度的知觉。运动牵涉到时间和空间的交互作用,因此运动知觉与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密切相关。
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之中。运动与静止,运动速度的快与慢,都是相对而言的。人在观察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时,都要与另一物体相比较。这个被比较的物体,就是运动知觉的参考系。

我们先体会按照“结构要素的自然属性”区分出来的空间知觉,从而获得对知觉的全面认识。

那我们如何获得全实的空间知觉?
知觉者:紧在志上,还是紧在感觉上——以自身或个人经验来作为参考系,知觉者就容易形成内松外紧的状态,依赖“趣”去抓。
知觉进程:选择、组织、解释、整体化——与已有的经验有关。在选择信息时,就偏向于选择视觉这个感觉通道,离开了视觉我们似乎就不能获得空间知觉,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
知觉对象及成果:全实——即使是同一个空间内,每个人产生的知觉是有差异的。

二、课后练习
进行空间知觉练习,描述空间知觉的进程

三、课堂进程
1、整顿纪律,保持初心
2、请同学们回答:以班级事件为例知觉进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自查自纠
3、同学分享
4、对同学的分享进行反馈
5、按照“结构要素的自然属性”对知觉进行分类。
6、以“盲人摸象”的现象,引出空间知觉。指出在空间知觉进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自身为标准而以偏概全
7、布置作业

四、编后感2
看了老师写的帖子后,深感不够精细,步子迈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2 12:34 , Processed in 1.106345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