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ndylichan

苗苗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1 22: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10-11 22:54 编辑

第十七周   痿论篇第四十四,厥论篇第四十五,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痿论篇第四十四
一、正义查字

躄:bì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砍头大刑。躄,篆文(辟,砍头)(足,脚),表示斫足。造字本义:动词,人被斫足而无法行走。
摠:zǒng,释义同“总”。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黄帝问:五脏使人痿弱,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肺主皮毛,心主全身的血脉,肝主全身的筋膜,脾主全身的肌肉,肾主全身的骨髓。所以肺脏热,肺叶就会枯焦,则皮毛就会虚弱急薄的状态,严重的就会发生痿弱无法行走。心气热,则下脉就会厥逆往上,往上则导致下部脉虚,虚则发生经脉痿弱的情况,关节像折断一样,不能提举,足胫迟缓不能走路。肝气热,则胆气出,口苦,筋膜干枯,筋膜干枯不滑则筋拘急而挛缩,发生筋痿。脾气热,则胃干燥口苦,肌肉麻木不仁,发生肉痿。肾气热,则腰脊能不能举动,骨枯脊髓消减,发生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为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內伐,內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卒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黄帝问:痿证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肺是五脏之长,又是心脏的华盖。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欲望不能满足,心火烁肺,肺伤后喘喝有声,因此肺热叶焦,得不到充养,发为痿躄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悲哀太过,就会损伤心包络,包络受阻,心包络受阻则阳气乘机在内里扰动,致使心下崩损,常常尿血。所以《本病》说:大的经脉空虚,发为脉痹,最后变为脉痿。思虑无穷,愿望又不能实现,意志总驰游在外,或房劳过伤,致使众筋驰缓,就发为筋痿,以致导致遗精、白带等病。所以《下经》说:筋痿病生于肝,是由于入房过度引起的。感受湿邪,在水中劳作,内有湿热留连,外居潮湿之地,肌肉为湿所困,以致麻木不仁,就成为肉痿。所以《下经》说:肉痿病是久居湿地引起的。有的因为远行劳累,又遇到大热天气,感到口渴,渴就是内部的阳气亏乏,阳气亏乏于是虚热就侵入到肾脏。肾脏水脏,现在水不能胜火热,就会骨枯髓空,以致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发为骨痿。所以《下经》说:骨痿病,是由于大热所引起的。


帝曰:何以别之?
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黄帝问道:怎样分别五痿证呢?
岐伯说:肺脏有热的,面色白而毛发败坏;心脏有热的,面色红而孙络浮见;肝脏有热的,面色青而爪甲干燥;脾脏有热的,面色黄而肌肉痿软;肾脏有热的,面色黑而牙齿枯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之,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摠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黄帝问:你以上所说是可取的。但医书上说,治疗痿证,应该独取阳明,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阳明是五脏六腑的源泉,能够濡养众筋,众筋的功能,是约束骨肉,使关节滑利。冲脉是经脉的源泉,它能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阳明合于众筋。阴经阳经都在众筋处相聚,在复合于气街,阳明是它们的首领,都连属于带脉,而系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经脉不足,那么众筋就要弛缓,带脉不能收引,所以足部痿弱不堪运用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实受月,则病已矣。
帝曰:善。
黄帝曰:那么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用补荥气和通输气的办法,调虚实,和逆顺。无论筋、脉、骨、肉,各在其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好的。
黄帝说:说得好!

三、心得
五脏之热,各生痿弱的症状,阳明濡养根本,调和,在各自时节调养,一年周流下来,身体慢慢就恢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3 22: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10-15 00:05 编辑

第十七周   痿论篇第四十四,厥论篇第四十五,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痿论篇第四十四
一、正义查字

躄:bì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砍头大刑。躄,篆文(辟,砍头)(足,脚),表示斫足。造字本义:动词,人被斫足而无法行走。
摠:zǒng,释义同“总”。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黄帝问:五脏使人痿弱,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肺主皮毛,心主全身的血脉,肝主全身的筋膜,脾主全身的肌肉,肾主全身的骨髓。所以肺脏热,肺叶就会枯焦,则皮毛就会虚弱急薄的状态,严重的就会发生痿弱无法行走。心气热,则下脉就会厥逆往上,往上则导致下部脉虚,虚则发生经脉痿弱的情况,关节像折断一样,不能提举,足胫迟缓不能走路。肝气热,则胆气出,口苦,筋膜干枯,筋膜干枯不滑则筋拘急而挛缩,发生筋痿。脾气热,则胃干燥口苦,肌肉麻木不仁,发生肉痿。肾气热,则腰脊能不能举动,骨枯脊髓消减,发生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为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內伐,內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卒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黄帝问:痿证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肺是五脏之长,又是心脏的华盖。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欲望不能满足,心火烁肺,肺伤后喘喝有声,因此肺热叶焦,得不到充养,发为痿躄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悲哀太过,就会损伤心包络,包络受阻,心包络受阻则阳气乘机在内里扰动,致使心下崩损,常常尿血。所以《本病》说:大的经脉空虚,发为脉痹,最后变为脉痿。思虑无穷,愿望又不能实现,意志总驰游在外,或房劳过伤,致使众筋驰缓,就发为筋痿,以致导致遗精、白带等病。所以《下经》说:筋痿病生于肝,是由于入房过度引起的。感受湿邪,在水中劳作,内有湿热留连,外居潮湿之地,肌肉为湿所困,以致麻木不仁,就成为肉痿。所以《下经》说:肉痿病是久居湿地引起的。有的因为远行劳累,又遇到大热天气,感到口渴,渴就是内部的阳气亏乏,阳气亏乏于是虚热就侵入到肾脏。肾脏水脏,现在水不能胜火热,就会骨枯髓空,以致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发为骨痿。所以《下经》说:骨痿病,是由于大热所引起的。


帝曰:何以别之?
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黄帝问道:怎样分别五痿证呢?
岐伯说:肺脏有热的,面色白而毛发败坏;心脏有热的,面色红而孙络浮见;肝脏有热的,面色青而爪甲干燥;脾脏有热的,面色黄而肌肉痿软;肾脏有热的,面色黑而牙齿枯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之,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摠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黄帝问:你以上所说是可取的。但医书上说,治疗痿证,应该独取阳明,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阳明是五脏六腑的源泉,能够濡养众筋,众筋的功能,是约束骨肉,使关节滑利。冲脉是经脉的源泉,它能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阳明合于众筋。阴经阳经都在众筋处相聚,在复合于气街,阳明是它们的首领,都连属于带脉,而系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经脉不足,那么众筋就要弛缓,带脉不能收引,所以足部痿弱不堪运用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实受月,则病已矣。
帝曰:善。
黄帝曰:那么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用补荥气和通输气的办法,调虚实,和逆顺。无论筋、脉、骨、肉,各在其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好的。
黄帝说:说得好!

三、心得
五脏之热,各生痿弱的症状,阳明濡养根本,调和,在各自时节调养,一年周流下来,身体慢慢就恢复了。




厥论篇第四十五
一、正音查字
眴:xuàn。“䀏”是“眴”的本字。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平均的。䀏,甲骨文(勹,是“匀”的省略)(目,观看),表示匀视,即眼睛无法聚焦,视觉模糊、没有层次,或出现重影。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目”写成“臣”,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勹”写成“匀”。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勹”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目”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勹”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目”写成。当“䀏”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目”另造“眴”代替,同时误将“䀏”写成“旬”。造字本义:形容词,眼疾目眩,不能定睛聚焦,眼中世界重影而晃动。
衄:nǜ。鼻子出血。
痓,zhì,痉挛。

二、原文抄写和翻译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黄帝问:厥证有寒热,是什么样呢?
岐伯说:阳气衰竭于下,则成为寒厥之症;阴气衰竭于下,则为热厥之症。
黄帝问:热厥之为热,必然起于足下,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端,阴脉,集中于足下,而汇聚于足心;所以阳气胜则足下热。
黄帝问:寒厥证的寒,必然从五指而网上到膝盖,是什么情况?
岐伯说:阴气起于五指的里端,集中在膝下而汇聚到膝上,所以阴气胜,则从五指到膝盖上寒厥。其寒,不是外寒侵入,而是内部阳虚所致。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黄帝问:寒厥是怎么形成的?
岐伯回答说:前阴是众筋聚集的地方,也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会合之处。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盛而阳气衰。患寒厥的人,身体壮实,在秋冬阳气已衰的季节,房事不节,使在下的阴气,向上浮越,与阳气相争,使阳气不能内藏,精气往下溢出,阴寒之气从而上逆。寒邪之气,潜居在里,阳气随之虚衰,不能渗透营运于经络之中。阳气一天天地受到损害,只有阴气存在,所以手足寒冷。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黄帝问:热厥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说:酒入于胃,则络脉充满而经脉虚空。脾主管为胃输送津液。阴气虚阳气就会进入,阳气进入则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精气枯竭,精气枯竭则不能营养其四肢。这样的人必然是经常酒醉或饱食之后行房,气聚集与脾中没法消散,酒气与谷气相互搏结,热盛满在内,所以热遍布于全身,内热而小便赤热。酒气盛满而剽悍,肾气虚衰,阳气独胜,故手足热。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之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盛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黄帝问:厥逆或让人腹满,或让人暴躁而不知人事,或半天甚至一天才能苏醒,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下部的阴气充盛于上,则下部虚,下部虚则腹胀满;阳气充盛与上,则下部的阴气也聚于上,而邪气逆行,逆则导致阳气乱,阳气逆乱则不醒人事。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手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巅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䯒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䯒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黄帝说:说得好!希望听听六经厥证的症状表现。
岐伯说:太阳经的厥证,则手肿头重,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眼花跌倒。阳明经厥证,可见疯癫,想要奔跑呼叫,腹满不能安卧,面部赤热,精神障碍,幻视,胡言乱语。少阳厥证,则突然耳聋,面颊中而热,两胁痛,小腿不能运动。太阴经的厥证,则腹部胀满,大便不利,不想吃东西,吃东西则想呕,不能安卧。少阴厥证,在口干小便赤热,腹胀满,心口痛。厥阴厥证,则少腹肿痛,腹胀,大小便不通利,喜欢屈膝而卧,前阴收缩,小腿内侧发热。盛满则泄之,虚则补之,不盛不满,从本经取穴治疗。

太阴厥逆,䯒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顺,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足太阴经的经气厥逆,小腿拘急痉挛,心痛牵引到腹部,取本经主病腧穴治疗。少阴厥逆之症,腹部虚满,呕逆,大便清稀,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足厥阴经的经气厥逆,腰部拘挛疼痛,腹部虚满,小便不通,胡言乱语,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三阴都厥逆,则二便不同,使人手足寒冷,三日死亡。太阳经厥逆,身体僵硬跌倒,呕血,鼻易出血,去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少阳经厥逆,关节活动不利,关节活动不利,则腰不可以行动,颈项活动不能顺转,如果伴发肠痈,则不可治疗,如发生惊厥,就会死亡。阳明经经气厥逆,喘促咳嗽,身体发热,容易惊厥,鼻出血,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手太阴经气厥逆,胸中虚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去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手厥阴和手少阴经的经气厥逆,心痛牵引咽喉,身体发热,是不可治疗的死证。手太阳经厥逆,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腰不能前后俯仰,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厥逆,发为喉痹,咽喉肿痛,痉挛,治疗取本经主病的腧穴的治疗。

三、心得
寒热,厥逆循经不同症状,治疗上这次没有过多详细表述,有种感觉,找打症结,循经即可。里面提到的精神疾病,我想也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参考点。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一、正音查字
痈: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壅”的省略,表示堵塞。癰,篆文(疒,疾病)(雝,即“壅”),表示因堵塞而发病。造字本义:动词,受损伤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因代谢不畅、瘀血堵塞而肿胀生脓。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黄帝问:病人患胃脘痛的,怎么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诊断此病,当诊察他的胃脉,其脉应当沉而细,沉细是因为卫气上逆,上逆者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人迎脉属于胃经之脉,上逆而盛,则热气汇聚在胃口处而不能行进,所以胃脘堵塞不畅。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黄帝说:太好了。有人睡眠不安,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五脏有所伤,或情志寄留,无法安,所以人不能断句此病。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黄帝问:人不能仰卧,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肺部的原因,肺为华盖。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能仰卧。这个论点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黄帝问:有患气逆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知病主要病变在哪里?
岐伯说:冬天诊,右脉应当沉紧,这是应了四时的;左脉浮而迟,这是逆了四时。左边应当是主要病变在肾,与肺颇有关系,应当会腰痛。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
岐伯说:少阴脉贯穿肾,联络肺,今诊得肺脉。肾脏之生病,所以肾为腰痛的病。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其之息者,宜以针开出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写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黄帝说:好!有病在颈部拥堵,或用砭石治疗,或针灸治疗,而都可以治好,道理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病名相通,病理不同。由于气堵停滞而成的拥堵,宜于用针开导消除,如果是气盛而聚集引起的拥堵,宜于用砭石而泻之,这就是叫做同一病名不同的治疗的方式。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其食而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引。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黄帝问:有病发怒狂躁,这种病怎么产生的?
岐伯说:由于阳气逆乱。
黄帝问:阳气何以使人发狂?
岐伯说:阳气者,因为突然收到精神挫折,内心苦闷无法解决,气郁化火而逆,所以容易发怒,这个病称作阳逆。
黄帝问:怎么知道呢?
岐伯说:正常人阳明经脉搏动明显,而太阳少阳搏动不明显,本不当搏动明显的脉,这就是阳厥的症候。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说:禁止饮食,即可痊愈。因为饮食经过脾阴的运化,能够助长阳气,所以禁止饮食,便会痊愈。在用生铁落煎水,可以下疾之气。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黄帝说:很对!有人患周身发热,四肢倦怠,汗出如洗浴状,怕风,呼吸气短,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病名叫酒风。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说:用泽泻和百术各10克,麋衔五分,合研为末,每次夫三指撮的量。在饭前服下。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气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所谓沉伏而细小的脉,其应指细小如针;推之按之,脉气聚而不散的是坚脉,阴阳搏击于指下的是大脉。《上经》是论述人体生命之气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的;《下经》是论述疾病变化的;《金匮》是论述诊断疾病的预测生死的;《揆度》是阐述切脉方法的;《奇恒》是论述特殊疾病的。所谓奇病,就是患者死亡与四时不相应;所谓常病,就是患者死亡与四时相应。所谓揆,就是说通过切脉以推求疾病的所在及其病机;所谓度,就是指把切脉获得的病理资料,结合四时逆顺,分析治法、死生。

三、心得
不进食,减其阳气,使逆气治愈,对待情绪激动比较躁狂的治疗也许可以试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8 23: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10-19 22:20 编辑

第十八周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一、正音查字
鑱:chán。石(治病用的石针)。
疹:疢,热病也。亦作疹。
髀:bì。大腿骨。
肓膜:五脏之间的薄膜组织。

二、原文抄写和翻译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鑱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黄帝问:有的妇女怀孕九月,不能说话,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宫的络脉阻塞不通所致。
黄帝问:为什么这样说?
岐伯说:胞宫的络脉连系肾脏,而足少阴肾脉贯串肾而上系舌根,所以胞宫络脉被阻,就不能说话了。
黄帝问: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不同治疗。等到十月分娩就好了。《刺法》说:不要损伤不足的正气,补益有余的邪气,而造成新的病变。所谓不要损伤不足的正气,身体羸弱消瘦的,不要用针石治疗;所谓不能补益有余,是指腹中有孕而泄下,泄下的精气耗散而病却独独在身体重。所以说错误治疗会造成新的病变。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黄帝问:患有胁下胀满,气上逆,二三年不能好的,是什么病?
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不妨碍饮食,不可用艾灸、针刺治疗,应长期用导引服用药物,药不能单纯治好。

帝曰:人有身体髀骨䯒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滞之病也。
黄帝问:有人的身体髀、股、胫部都肿胀,而且绕脐疼痛,是什么病?
岐伯说:病名叫做伏梁,这是平素感受风寒而致。风寒之气充溢大肠,滞留附着于肓膜,肓之原穴在脐下,所以绕脐疼痛。不可用攻下方法,误用攻下,会发生小便涩滞的病变。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黄帝问:有的人尺脉急数,筋脉拘急而显露,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叫疹筋。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显现白色或黑色,则病情严重。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汗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黄帝问:有人患头痛几年不愈,这病是怎么得的?叫什么病?
岐伯说:病人应层感受大寒,侵入至骨髓,髓主要集中于脑,寒邪逆伤于脑,所以头痛,牙齿也痛,病名叫厥逆。
黄帝说:太好了,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说: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黄帝问:有病人口里有甜味,这是什么病?怎么得来的?
岐伯说:这是五气往外溢出,名字叫脾瘅。人五味入口,贮藏在胃中,脾传输精气,津液滞留在脾,所以让人口感觉甜味。这是肥美食物所发出的,这个病人必然是经常食用甘美而多肥腻的事物。肥腻使人生内热,甘者使人中焦胀满,所以气往上溢,转变成消渴病。治疗以兰草进行,其除郁积日久的邪热之气。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而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黄帝问:有病人口苦,针刺阳陵泉,口苦者病名是什么?怎么得来的?
岐伯说:病名叫胆瘅。肝是中正之官,其将谋虑取决于胆,咽部是肝胆的使者。这样的人,多次谋虑而不能决断,所以胆气虚而上溢,而口苦。治疗方法是以胆募、胆腧穴针刺。治疗方法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阳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黄帝说:有患小便不利的,一天小便几十次,这是正气不足。如果身热如火炭,颈部和胸膺之间如有物阻隔不通,人迎脉躁急盛大,喘息重,气逆,这是邪气有余。太阳脉微细如发丝,这是不足。这个病在哪里发作?叫什么病?
岐伯说:病在太阴,其盛热在胃部,影响到肺,病名叫厥,是不治死症。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
黄帝说: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说:所谓五有余,就是五种病气有余;二不足,也是病气不足。今外表五种病气有余,内部有二种不足,这样的身体不能表,也不能里,所以必死无疑。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黄帝问:人生下来得癫痫之病,病名叫什么?怎么得的?
岐伯说:病名叫胎病。这是在母亲怀孕时候,其母亲受到大的惊吓,气逆上而不能下,精气随之逆,所以婴儿生下来就患有癫痫。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不已,心气痿者,死。
帝曰:善!
黄帝问:有病脸部肿,就像里面注水了,切其脉大而紧,身体没有痛,形体不消瘦,不能饮食,吃得少,这是叫什么病?
岐伯说:病发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饮食,经常惊悸不能停,心气衰竭,就要死了。
黄帝说:对!


三、心得
病要对症,针刺砭石都是伤正的,所以不是什么都这样弄,不能损不足而补有余,这个要有清晰的认识。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是一种思惟方式,见微知著,能通过症状看到病所在脏,也就是从症状看到病根,从而去确定其他。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一、正音查字
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的本字,表示极力、勉强。,篆文(敄,即“務”,极力)(馬),表示极力驱马。造字本义:动词,极力让马奔驰。骛,狂乱奔驰。
瘕: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腵”的省略,表示肠阻。瘕,籀文(疒,疾病)(叚,即“腵”),表示息肉增生的疾病。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肠道或腹腔增生结块的疾病。瘕,妇科病。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痈,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䯒大跛,易偏枯。
肝脉盛满,肾脉盛满,肺脉盛满的都为实证,即发生痈肿的情况。肺脉壅塞,喘息而两腋部胀满,睡卧则易惊,小便不通;肾脉壅塞,脚下到少腹胀满,两胫肿胀,大小不一,大腿骨肿大,跛行,容易发生半身不遂。

心脉满大,痫瘛筋挛;肝脉小急,痫瘛筋挛;肝脉鹜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己。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心脉满大,是体内盛热,会出现癫痫抽搐及筋脉拘挛;肝脉小而急,会出现癫痫抽搐及筋脉拘挛;肝脉乱驰而暴乱,或受到惊吓后脉搏一时摸不到,好像失音一样,这种不治也会痊愈。肾脉小而急,肝脉小而急,心脉小而急,不能鼓击于指下,是气血邻居,都能发为瘕病。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肾脉,肝脉并见沉脉是石水证;并见浮脉是风水证;并见虚脉为死证;并小弦脉之象的是将要发惊。肾脉大而沉紧,肝脉大而急沉。都为疝气病。心脉搏动滑利急疾的是心疝;肺脉搏动见沉象的,为肺疝。三条阳脉都紧的为瘕;三条阴脉都紧的为疝;二条阴脉急的为痫厥;二条阳脉急的为惊骇。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脾脉外浮但又见沉象的是痢疾,日久能自愈。肝脉小而缓为痢疾,容易治。肾脉小而搏沉,痢疾便血。血蓄于外,身体发热的是死证。心肝二脏的痢疾也见便血,二脏同病,可以治疗。其脉见小而沉涩的痢疾,兼有身热不退的,为死证,高热七天就会死亡。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肾脉沉而鼓涩,胃外浮而大,心脉小而坚急,皆为气血阻隔不通,半身不遂的征象。如果男子偏瘫在左,女子在右,失声舌能转,则可以治疗。三十天就能治愈。如果男人病在右,女子病在左,失声,三年能见起色,不满二十岁的,三年死。脉来搏有力,并见衄血,身热的,是死证,如脉见浮如悬钩之象,才是衄血病应有的脉象。脉来似水流般湍急的,病名叫暴厥。暴厥病人不省人事,不能言语。脉来似有数象,是突然受惊所致,三四日即可自愈。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肝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丸泥,是谓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之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来如水波,浮荡分合不定,这种浮合脉如同数脉,一呼一吸之间搏动十次以上,这是经脉之气不足的现象,从微微显现这种脉象,大约九十日就要死亡。脉来如燃薪之火,或明或灭,其行不定,这是心脏精气脱失的现象,在秋尽冬初草枯之时就要死亡。脉来如散落的树叶,这是肝脏精气亏虚的现象,到秋天数目落叶时就会死亡。脉来去不定,如省亲的客人一样往返不居,省客脉,时而闭塞不至,时而应指有力,这是肾脏精气不足的现象,到初夏枣花开落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泥丸滚动,虽有圆象,但不柔软,这是胃腑精气不足的现象,到春季榆树上结挂榆英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长而坚硬,如长枝条横与指下,这是胆腑精气不足的现象,到秋天稻禾成熟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弦线紧而若没有多言之证,尚可治疗。脉来如绞滤漆汁般四面流散,这种绞漆脉,左右旁流,从微微显现这种脉象,经过三十日就要死亡。脉来如泉水外涌,浮而有力,鼓动于肌肉之中,这是太阳经脉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可见呼吸气短,在尝到韭菜花的时节就会死亡。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壘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气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脉之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著手,不著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脉来如垮塌的松土虚软无力,重按即无,这是肌肉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如面部先出现五色中的黑色,到春天白藤发芽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悬雍垂一样,上大下小,这种悬雍脉,轻按浮取感觉虚大,这是十二腧穴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到水凝成冰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仰放着的刀,浮取脉小而急,重按脉大而坚,此为五脏郁热,寒热交并于肾,这样的病人不能坐起,到立春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弹丸,滑不著手,滑不著手即按之不得,这是大肠精气不足的现象,在枣树生叶之时就会死亡。脉来如草木之花般轻浮软弱,病人易惊恐,不喜坐卧,行走和站立时常听见异常声音,这是小肠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在深秋时节就会死亡。

三、心得
这一章重在对脉象的把握,不同脉象的同一的症状,会有不同的结果。而死亡的时节,与脉象所展现的不一样的时节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7 22: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10-30 17:20 编辑

第十九周   脉解篇第四十九,刺要论篇第五十

脉解篇第四十九

一、正音查字
脽:shuí。臀部。
戌:xū。戌,甲骨文字形像比“戊”更大的“戈”。有的甲骨文将战斧变形成。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战斧,比戊更大的武器戈、戊、戌形义相近,大戈为戊”,超大的戈为“戌”。戌,消灭。地支第十一位,与天干配合纪时。  戌时。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所谓疆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太阳经有所谓的腰臀肿胀疼痛病,是因为正月属于太阳寅,寅为太阳也。正月阳气生发在上,但此时阴寒之气尚盛,阳气还不能按照自己应有的位次而逐渐旺盛,所以发生了腰臀肿胀疼痛。有病阳气偏虚而为跛足的,是因为正月阳气使冰冻消散,地气随之而出。所谓的偏虚,是因为冬寒之气使体内阳气颇感不足,所以阳气偏虚一侧,发生跛足。所谓头项强硬牵引及背之病,是因为阳气骤然上升,互相争扰,所以强硬牵引向上。所谓的耳鸣,是因为阳气使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向上而活跃,人体阳气也是如此,阳气盛于上,所以发生了耳鸣。所谓阳气亢盛则发生癫狂之病,是因为阳气集中于上部,阴气滞留在下部,下虚而上实,所以发生癫狂之病。所谓气逆上浮而耳聋,是因为阳气亢盛于上所致。所谓阳气入内而喑哑不能言语,是因为阳气由盛转衰,故至喑哑不能言。色色欲过度,精气内耗而厥逆,就会发生不能说话、四肢瘫痪的瘖痱病,这是肾虚,少阴精气不能散布而导致厥逆。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戌也,戌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少阳经所谓的心胁疼痛,是因为少阳旺于九月,月建在戌,少阳之脉散落心包,故为心之表,九月阳气将尽,而阴气始盛,所以心胁疼痛。所谓的“不可反侧”,是因为此时阴气渐盛,万物开始收藏,万物收藏则静而不动,少阳经气应之,所以不能转侧。所谓的“甚则跃”,是因九月万物都衰退,草木凋零,人身之阳气也由表入里,阴气盛而阳气趋于下部活动,所以容易跌倒。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而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阳明经有所谓的恶寒颤栗,是因为阳明旺于五月而月建在午,五月是阳气极盛而阴气始生,阳气旺盛并有阴气相加,所以恶寒战栗。所谓的胫肿而股不收,是因为五月阳盛极而阴始生,五月阳气由盛转衰,初生的阴气上升,与阳气相争,是阳明经气不和,所以小腿肿而大腿弛缓无力。所谓的气逆喘息而为水肿,是因为阴气自下而又上升,阴气上则水邪也随之上行,停聚在脏腑之间,所以形成水肿。所谓的胸痛呼吸气短。所谓的病甚则厥逆,厌恶见人与火光,听到木击音就惊惕不安,是因为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不相协调,所以惊惕不安。所谓的欲独闭户牖而处,是因为阴阳之气相搏靠近,结果阳气衰而阴气盛,阴主静,所以喜欢关闭门窗而独居。所谓的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是因为阴阳二气反复交争,向外并于阳经,是阳气盛,致使病人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所谓的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是因为阳明经的邪气上逆,邪气上入于本经的细小络脉及太阴之脉,则头痛鼻塞、腹部肿胀。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脏。所谓上走心而噫者,阴盛而上走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一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太阴经所谓的病胀,是因为太阴旺于十一月,月建在子,十一月为万物收藏之季,若阴邪循脾经入腹潜藏,就会腹部胀满。所谓的上走心为噫,是因为阴邪盛,邪气向上侵入足阳明经,而足阳明经之经别络属于心,阴气上犯心脏,所以嗳气。所谓的食则呕,是因为进食过多,胃中盛满,不能消化而向上泛滥,所以呕吐。所谓的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是因为十一月阴气由盛转衰,阳气将要发动,腹中阴邪随大便与矢气下行,所以病人得后与气,感到舒服,好像病情大大衰减了一样。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申也,七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所谓邑邑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䀮䀮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䀮䀮无所见也。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者,善怒者,名曰煎厥。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
     少阴经所谓的腰痛,是因为少阴旺于七月,月建在申,七月为万物阳气开始下降,人体与时令之气相应,阳气减损,所以腰痛。所谓的呕咳上气喘,是因为阴气盛于下,阳气浮越在上而无所依附,所以呕吐、咳嗽、气逆喘息。所谓的身体不适而不能久立久坐,起身则视物不清,目无所见,是因为天地万物阴阳二气交替不定,尚未稳定,此时秋天肃杀之气已经降临,微霜开始下降而克伐万物,人体阴阳之气被伐而衰减,所以视物不清,目无所见。所谓的少气善怒,是因为少阳经脉之气不能正常疏泄,阳气不能正常疏泄,阳气不得外出,肝气郁结不疏,所以容易发怒,易怒这种病名叫煎厥。所谓的恐如人将捕之,是因为秋天万物尚未尽衰,阴气初生而阳气入内,阴阳相博,所以恐惧不安。所谓的恶闻食臭,是因为胃气衰败,所以厌恶食物气味。所谓的面黑如地色,是因为秋天肃杀,耗夺内脏精气,肾精不足,所以面色变黑。所谓的咳则有血,是因为上部的阳络损伤,虽然阳气还没有充满于上,但血液充盈以致脉满,脉满所以咳嗽,鼻中出血。

     厥阴所谓㿗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㿗疝少腹肿也。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所谓㿗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㿗癃疝也。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厥阴经的所谓㿗疝、妇人少腹肿,是因为厥阴旺于三月,月建在辰,三月为阳气方长,阴气未尽的阳中之阴,阴邪积聚在内,循厥阴肝经逆行致病,所以㿗疝、少腹肿胀。所谓的腰脊痛不可以俯仰,是因为三月阳气开始鼓动振发,万物荣华茂盛,但由于阴气未尽,阳气尚被阴气压抑不能温养,所以腰脊疼痛而不能俯仰。所谓的㿗癃疝肤胀,是因为阴邪尚盛而致厥阴经脉闭塞不通,所以前阴肿痛、不得小便、肌肤肿胀。所谓的嗌干热中,是因为阴阳相争而致内热,所以咽喉发干。

三、心得
本篇,对四时阴阳变化过程中,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随着四时阴阳变化,身体的各种症状也会因为阴阳变化而转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样的阴阳循环,过程中的相胜,万物规律皆可循之。




刺要论篇第五十
一、正音查字

泝:sù,泝,异体字: 㴑 溯。

二、原文抄写及翻译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雍,雍则邪从之。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并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黄帝问:希望听听针刺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刺法有浅刺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而不能违背这一准则。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反而会使在表的气血壅滞,壅滞则病邪乘机深入。因此,针刺深浅不适合,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扰乱五脏功能,继而发生大病。所以说:疾病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內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上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內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驰。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內动肾,肾动则冬病脏,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䯒酸。体解㑊然不去矣。
因此,刺毫毛腠理,不要伤及皮肤,皮肤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肺胀功能,肺伤到秋天,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刺皮肤,不要伤及肌肉,肌肉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脾脏功能,脾伤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会腹胀烦满,不思饮食。刺肌肉,不要伤及血脉,血脉受伤,就会向内影响心脏功能,心伤到夏天,易患心痛。刺血脉,不要伤及筋脉,筋脉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肝脏功能,肝伤到春天,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刺筋,不要伤及骨,骨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肾脏功能,肾伤到冬天,易患肿胀、腰痛。刺骨,不要伤髓,髓伤则消减,就会导致身体枯瘦,足胫发酸,身体懈怠,无力举动。


三、心得
这样看来,针刺还要注意,表里深浅,感觉对身体的伤害融入无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23: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11-6 22:26 编辑

第二十周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志论篇第五十三,针解篇第五十四,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一、正音查字
刺:“朿”是“棘”、“茦”、“刺”、“莿”的本字。朿,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棵树上长满尖刺,像荆棘。有的甲骨文淡化树形。有的甲骨文将荆棘的尖刺形状简化成横写的“工”形。有的甲骨文突出荆棘丛生的形象,树形完全消失。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横“工”写成“冂”。当“朿”的“荆刺”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另造“刺”代替,表示荆棘一样的尖刀。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朿”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刀”写成。造字本义:名词,用于戳插的尖利刀锋

二、原文抄写及翻译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黄帝说:希望听听针刺深浅的分别。
岐伯回答说:刺骨,不要损伤筋;刺筋,不要损伤肌肉;刺肌肉,不要损伤脉;刺脉,不要损伤皮肤;刺皮肤,不要损伤肌肉;刺肌肉,不要损伤筋;刺筋,不要损伤骨。
黄帝说:我不懂其中的道理,希望能听听解释。
岐伯说:所谓刺骨不要伤筋,是说要刺至骨的,不可在仅刺到筋而未达骨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出;刺筋不要伤肌肉,是说要刺至筋的,不可仅刺到肌肉而未达筋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出;刺肌肉不要伤脉,是说要刺至肌肉深部的,不可仅刺到脉而未达肌肉深部时,就停针拔出;刺脉不要伤皮肤,是说要刺至脉的,不可在仅刺到皮肤而未达到脉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出。所谓针刺皮肤不要伤肌肉,是说病在皮肤之中,针就此至皮肤,不要刺伤肌肉;刺肌肉不要伤筋,是说针只能刺至肌肉,太过就会伤筋;刺筋不要伤骨,是说针只能刺至筋,太过就会伤骨。这些是说若针刺深浅不当,造成的反常情况。

三、心得
不得不说,一直以为针刺入穴即可,但是现在看来门道挺多,还得继续学。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一、正音查字
腨:shuàn,意思是脚肚。腨肠:承筋穴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黄帝问:希望听听人体禁刺的部位有多少?
岐伯说:内脏的要害之处,不能不详细审查。肝气生发于左,肺气宿降于右。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肾脏管理在里的阴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赖以传输,胃主受纳,饮食水谷汇聚于此。鬲肓的上面,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心肺两脏。第七椎旁的里面有心包经。上述部位都应该禁刺,遵循这个刺禁,就有利于治疗,违背了,则会造成祸害。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中心脏,大约一日即死,其变动为噫。刺中部肝脏,大约五日即死,其变动为多言多语。刺中部肾脏,六日即死,其变动为喷嚏。刺中部肺,刺中肺脏,大约三日即死,其变动为咳嗽。刺中脾脏,大约十日即死,其变态为频频吞咽。误刺中胆,大约一日半即死,其变动为呕吐。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 ,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內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內陷,为肿。
针刺足背,误伤了大脉,若出血不止,就会死亡。针刺面部,误伤了溜脉,会有两目失明的不幸。针刺头部,误伤了脑户穴,若刺至脑髓,就会立即死亡。针刺舌下的廉泉穴,中经脉太深,若出血不止,可使喉哑失音。误刺足下布散的络脉,淤血內留而不出,可致局部肿胀。针刺委中穴太深,误伤了大经脉,可令人跌仆,面色苍白。针刺气街穴,误伤经脉,若淤血留着不去,就会肿胀,牵扯鼠蹊作痛。针刺脊椎间隙,误伤了脊髓,会背曲不伸。针刺乳中穴,伤及乳房,可使乳房肿胀,内部腐烂溃脓。针刺缺盆中央太深,会使肺气外泄,可令人喘咳气逆,针刺手鱼际穴太深,可使局部发生肿胀。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不要针刺大醉的人,否则会使气血逆乱。不要针刺大怒的人,会使人气逆。不要针刺过度疲劳的人,不要针刺刚刚吃饱的人,不要针刺过分饥饿的人,不要针刺极度口渴的人,不要针刺正受到极大惊吓的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刺大腿内侧,误伤了大脉,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刺上关穴太深,误伤经脉,可使耳內化脓或耳聋。刺膝髌部,误伤以致流出液体,会使人发生跛足。刺手太阴经脉,误伤出血过多,则立即死亡。刺足少阴经脉,误伤出血,可使肾气更虚,以致舌体失养,语言困难。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你,内陷,令人遗溺。
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腨肠,内陷,为肿。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溺,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针刺胸膺部太深,伤及肺脏,会致气喘上逆,仰面呼吸。针刺肘弯处太深,气结聚于局部而不行,以致手臂不能屈伸。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处太深,使人遗尿。
针刺掖下胁肋间太深,使人咳嗽。针刺小腹,误伤膀胱,使小便溺出流入腹腔,以致少腹胀满。针刺小腿肚太深,会使局部肿胀。针刺眼眶而深陷骨间,伤及脉络,就会流泪不止,甚至失明。针刺关节,如液体外流,则关节不能屈伸。

三、心得
针刺禁忌,几种情况下不能刺,谨记。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一、正音查字
脱血:失血。

二、原文抄写和翻译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凡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黄帝说:希望听听有关虚实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充实,气虚的形体虚。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纳谷多的气盛,纳谷少的气虚,这是正常现场,与此相反的,病态。脉象博大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脉象薄小而细弱的是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盛身寒,此谓反也;气虚身热,此为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入少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黄帝问:什么是反常呢?
岐伯说:气盛身体却寒凉,这就是反;气虚身体燥热,这就是反;谷入多而气少,这就是反;谷入少而气多,者也是反;脉盛血少,这就是反;脉少血多,这就是反。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者,水浆不入。
气盛身寒,是感受了寒冷。气虚身热,是受了暑气之伤。谷入得多而起气少,是失血或湿邪聚集下部。谷入少而气多,邪气再胃与肺部。脉小血多,是饮酒过度而中焦有热,脉大血少,是风邪侵入脉中,而且汤水不入。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实证,是由于邪气侵入。虚症,是正气外泄。实证,多为热象,虚则,多为寒象。治疗实证,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出,虚者,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是正气不外泄。

三、心得
气实形实。看身体,就体形就能看身体,老话说,大屁股女人好生养,我想就是这个理,形实多半气实。



针解篇第五十四
一、正音查字
菀陈:郁积已久的淤血。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黄帝说;希望听到敢于九针的解释和对虚实的不同治疗方法。
岐伯说:针治虚症要用补法,是指针下出现热感,正气实才有热感。针刺实证要用泻法,是指针下出现凉感,正气虚才有凉感。郁积已久的淤血则要除去,放出恶血。邪气胜则虚之,出针时不能按。慢慢的出针是对实症,出针后,迅速按下;迅速出针是对虚症的,出针后缓慢按闭。说实和虚,是指气至时凉感与热感,能够感受多少。感觉若无若有的,疾病虚实就无法知道。审察疾病的先后,知道疾病的标本。掌握疾病的虚实,医工不要使其宗法。虚实之要,九针就能够巧妙的解决疾病的虚实,因为九针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病症,掌握补泻的时机,是指用针应该与气的开阖相配合。所谓九针之名,不同形制,就能够完全发挥或补或泻的作用。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者,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而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至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刺实须其虚,是说留针以待阴气大来,针下有凉的感觉,乃取针;所谓刺虚须其实,刺针,阳气大来时,针下有热的感觉,然后去针。经气已经到来,慎重守住而不是要轻易改变。深浅在志,是指知道病所在的内外。近远如一,是指不论病变深浅,候气之法是相同的。如临深渊,是说不能懈怠大义。手如握虎是说行针需要坚强有力。神无营于众者,是说应平心静气的观察病人,不左右张望。义无邪下,是说一定要使针保持端正直下。必正其神,是指需要注视病人的眼睛,控制其精神,是经气容易运行。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骄足䯒独陷着。下廉者,陷下者也。
所谓的三里穴在膝下外侧三寸出,所谓的“跗之”是说重按三里穴则足跗上动脉停止跳动,所以说“举膝分易见”。上巨虚穴,当举足取之,在胫骨外侧独自下陷处。下巨虚穴,则在陷中的下部。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应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在上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应,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使其能流传后世,作为治病的准则。
岐伯说:天地之至数,一至九的配属是,一配天,二配地,三配人,四配时,五配音,六配律,七配星,八配风,九配野,人的形体的各部分与这些是相对应的,而针各有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所以有九针之名。具体地说来,人的皮肤与天相应,如同覆盖万物的天;人的肌肉与地相应,如同敦厚的地;人的血脉与人相应,其盛衰如同人的状老;人的筋与时对应,其在各部分不同的功用如同四时气候各异;人的声音与自然界的五音相应合,如同五音清浊各异;人的阴阳合气与六律相应,如同六律各有调节的情况;人的牙齿面目与星相应,其排列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人的呼吸之气与风相应,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往复流动;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与野相应,像九野分布大地一样。所以第一种针法刺皮,第二种针法刺肌肉,第三种针法刺脉,第四种针法刺筋,第五种针法刺骨,第六种针法调和阴阳,第七种针法补益精气,第八种针法祛除风邪,第九种针法疏通九窍。以应三百六十五节气。这就是说九针各有它独特的功能。人的心意,像八风一样变化无常;人的正气,像天一样运行不息;人的发齿耳目,像五音六律一样有条不紊;人的血气阴阳经脉如同生化万物的大地,人的肝气通目,与九之数相应。

三、心得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身体可以和自然相通,多体验,多与自然结合感受,站桩、经行,打拳等等锻炼方法都在做这个练习。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一、正常查字
髂:qià。腰部下面腹部两侧的骨,左右各一,下缘与耻骨、坐骨联成髋骨。亦称“肠骨”。
髁:kē。从骨从果,果亦声。“果”本指“瓜果”。“骨”与“果”联合起来表示“骨节两端圆形隆起物”。本义:骨节两端果丸形凸起物。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针之,刺至骨,病已,止。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阳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痈肿者刺痈上,使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精通针术的医家在未诊脉之前,首先听取病人的自诉。病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给他用针治疗,刺至骨,病愈停针。针刺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皮肤为针刺出入必经之路,更要注意勿使受损。
阳刺法是正中刺一针,周围刺四针,治疗寒热病。如果病邪深入转聚内脏,应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进逼五脏,应刺背部腧穴。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气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退去,就应停针。针刺的要领,是出针时稍微出一点点出血。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小的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达到病所为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腯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踝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少腹有积聚,针刺腹部皮肉丰厚以下的部位,直到少腹为止;再针夹脊地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侧的居髎穴,以及季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而病愈。
病在少腹,腹痛而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疝,是感受寒邪所致。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侧间以及腰部和踝骨间的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有热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上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走,病名为筋痹。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针从分肉间刺入,注意不能刺中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肌肤,周身肌肤疼痛,病名为肌痹,这是被寒湿之邪所伤。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多下针而且深刺,以有热感为度;不要伤及筋骨,若损伤了筋骨,就会引起痈肿这类的病变。待各分肉都出现热感,说明病以痊愈,可以停针。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阴风患病,出现或寒或热,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首先针刺各分肉腠理及络脉;若仍然汗出且或寒或热,可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一百天,就能痊愈。
病因大风侵袭,出现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病名为大风。应针刺肌肉,使之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再针刺骨髓,仍使之出汗,也一百天,总计二百天,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才停针。

三、心得
具体的治疗的针法,针刺出来部位还要配合身体的反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23: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11-12 11:06 编辑

第二十一周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一、正音查字
蜚:fēi。非,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好的。蜚,篆文非,不好蟲,大量飞虫),表示不好的虫。篆文异体字将三虫字形简化为造字本义:名词,一种有害的飞虫
廪:lǐn,“㐭”是“稟”的本字;“禀”是“稟”的异体字;“稟”是“廩”的本字;而“廪(下部为“示”)”是“廩(下部为“禾”)”的异体字。㐭,甲骨文(尖顶盖子)(两个土墩),表示在两个土墩上加一个尖顶顶盖的简陋茅屋。农人在远离家园的偏僻山间角落的田地里,盖简陋的茅屋,用来存放农具,或临时存放收割的谷物。有的甲骨文在茅屋的顶部加“屮”,强调用茅草、稻草遮盖屋顶。有的甲骨文将两个土墩写成,将“人”形的顶盖写成“大”字形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顶盖“大”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两个土墩围成的空间写成。当“㐭”字本义消失后,金文将“㐭”写成,同时再加“禾”(稻谷)另造“稟”代替,强调在简易茅屋临时存放收割的谷物。有的金文用“麦”代替“禾”,表示存放麦子。有的金文用“米”代替“禾”,表示存放粟米。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茅屋形状写成,同时再加“宀”(房屋),强调“㐭”的建筑性质。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㐭”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禾”写成。当“稟”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广”(半开放的简易建筑)另造“廩”代替,表示存储谷物的简易建筑。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稟”写成。楷书异体字“廪”误将“禾”写成“示”。造字本义:名词,盖在偏远山间、临时存放农具和谷物的简陋茅屋。
䐃: jùn :1.筋肉结聚的地方,俗称肉标。2.肠中的脂肪。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黄帝问:我听说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经络有纵横,筋脉有结有络,骨骼有长短大小轻重。其所发生的疾病各有不同,区别在各部分,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的状态,病从开始到结束,都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想要知道皮肤的分部,要以经络循行为依据,各经都是如此。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阳明经的阳络,名叫害蜚,手足阳明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肤中有浮络的,皆是阳明经的络脉。其颜色,多见青色为痛,多见黑色味痹症,黄赤色为热症,白色为寒症,五色都见,则寒热错杂之症。络脉邪盛则內传于经脉。络脉主阳,阴脉主阴。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內,诸经皆然。
少阳经的阳络,名叫枢持,手足少阳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肤中有浮络的,皆是少阳经的络脉。络脉邪盛则內传于经脉。所以在阳者主内,邪气在经脉阴者出而渗于内脏,络脉主阳,阴脉主阴。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阳经的阳络,名叫“关枢”,手足太阳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太阳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少阴经的阴络,名叫“枢儒”,手足少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少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邪气传入经脉,是从属阳的络脉传到经脉的,然后从属阴的经脉出而向内传入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厥阴经的阴络,名叫“害肩”,手足厥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厥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太阴经的阴络,名叫“关蛰”,手足太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属于太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大凡十二经的络脉在皮肤上的分部部位,就是十二皮部。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䐃破,毛直而败。
所以百病开始生,病一定先于皮毛。邪气进入则腠理会打开,打开则进入留在络脉上,滞留在哪里而不去,传入于经脉,滞留而不去,传入与脏腑,则储存在肠胃中。邪气从皮毛开始,毫毛竖起,腠理打开;其进入到络脉,则络脉会盛满,色泽改变;其进入经脉,则感到虚弱气下陷。其滞留在筋骨之间,寒多则导致筋挛骨痛;热多则筋脉松弛骨软无力,肌肉销铄败坏,毛发枯萃脱落。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黄帝问:夫子所说的十二皮部,他们生病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岐伯说:皮肤是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邪气侵犯皮肤,则腠理开;打开后,则进入络脉,络脉满,则进入经脉;经脉满,则进入脏腑。所以皮肤分部十二经脉,不治疗则会生大病。
黄帝说:好!

三、心得
病邪从皮肤入里,层层深入,所以治病一开始刚发生在外面最好,层层深入,就越来越严重。而根据症状,可知身体寒邪入到那一层了。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一、正义查字
淖:nào。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覆盖、扣住。,篆文(水,泥)(卓,即“罩”的省略,罩住),表示身体为泥所罩。造字本义:名词,使人陷落其中难以逃脱的泥沼。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帝曰:善。
黄帝问说:络脉显现于外,它的五色各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五种,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经脉有恒常的颜色,而络脉没有恒常而变化。
黄帝说:经脉的常色是什么?
岐伯说:心为赤,肺为白,肝为青,脾为黄,肾为黑,都是相应其经脉的颜色。
黄帝问:络脉的阴阳,以应其经脉吗?
岐伯说: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阳络的颜色变化无常,随着四时而行进。寒多,则凝涩迟滞;凝涩迟滞,则青黑,热多,则气血如泥沼沼泽,淖泽则黄赤之色。这些都是常色,称为无病。如果五色全部显现,是寒热错杂之症。
黄帝说:好!


三、心得
常色与非常色,阴为常,变为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5 22: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11-17 20:15 编辑

第二十二周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一、正音查字
逡:qūn。〔逡巡〕形声。从辵(chuò) 。本义:徘徊的样子。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其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
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黄帝问:我听说人有气穴三百六十五个,与一年日数相应,不知道其具体所在,想详细的听听。
岐伯稽首再拜说:这是非常深奥的问题了!如果不是圣帝,谁能深究这些道理!因而请让我详尽的说说。
黄帝也拜,然后说:夫子为我开道,虽然眼睛没有达到哪里,耳朵并没有听到具体的内容,但是目明耳聪。
岐伯说:这是圣人容易听懂,就像良马容易御使。
黄帝说:我并非圣人易语。世人常言,真理能开启人的意识。尽我所问此真理,发蒙解惑,还不足以深刻。然后我愿意听闻夫子的详细解说。尽可能详尽,以解释其道理。请让我收藏道金匮之中,不敢轻易拿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岐伯再拜起身说,臣愿意详谈。背与心相互牵引疼痛,所治疗取天突和十椎以及上纪。上纪就是胃脘;下纪就是关元。背与胸经脉斜系着阴阳左右,如果是这样的病,就会前后疼痛涩滞,而不能呼吸,不能平卧,气在上部,气短促,或一侧偏痛,脉满起,起斜脉出于尻部,连络胸胁,散布于心而贯穿膈,上肩与天突相会;又向下斜行到肩,交会于背部十椎之下的原因。

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吕两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瘖门,一穴;齐,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乔,四穴;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脏俞,有五十个穴位;腑俞,有七十二穴位;热俞,有五十九穴位;水俞,五十七穴位;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位;脊椎两侧各有五脏俞五穴,左右共有十穴;大椎上两侧各有大抒穴一个,共二穴;瞳子髎、浮白二穴,左右共四穴;两边环跳穴,二穴位;犊鼻,二穴位;听宫二穴位;攒竹,二穴位;完骨,二穴位;项中央风府,一穴位;枕骨,二穴位;上关,二穴位;大迎,二穴位;下关,二穴位;天柱,二穴位;巨虚上下廉,四穴位;曲牙(颊车),二穴位;天突,一穴位;天府,二穴位;天牖,二穴位;扶突,二穴位;天窗,二穴位;肩解(肩井),二穴位;关元,一穴位;委阳,二穴位;肩贞,二穴位;瘖门(哑门),一穴位;齐(神阙),一穴位;胸俞,十二穴位;背俞,二穴位;膺俞,十二穴位;分肉(阳辅)二穴位;踝上横(解溪),二穴位;阴阳乔(照海、申脉),四穴位;治水之俞在诸经分肉之间;治热之俞在经气聚会之处;治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位;大禁之穴五里,禁二十五刺,位置在天府下五寸处。以上三百六十五穴位,就是针刺时所选取的穴位。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谿谷,亦有所应乎?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內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黄帝说:我已经知道气穴的部位,就是行针的处所,还想了解孙络、谿谷也各有相应吗?
岐伯说: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也与一岁相应。孙络可以疏散邪气,通畅营卫。如果邪气侵入人体,造成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血內溢,使卫气耗竭而营血淤留,则在外发热,在内少气。应迅速用针刺泄去邪气,不要耽误,以通达营卫,只要见到有营血稽留,就应施针刺泻,不必问其是否为穴会所在。


帝曰:善!愿闻谿谷之会也。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脉,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䐃,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內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谿谷也。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黄帝说:讲得很对!希望听听谿谷的会合。
岐伯说:肌肉的大会合处是谷,肌肉的小会合处是谿。分肉之间,谿谷会合之处,可以通行营卫,聚会宗气。如果邪气盛溢而正气壅塞,脉络发热而肌肉腐败,营卫运行不畅,必将形成痈脓,在内销铄骨髓,在外破溃䐃肉,如果邪留关节,必将使筋骨败坏。如果寒邪蓄积留滞,营卫不能循行其所,使筋脉肌肉卷缩,肋肘不能伸展,在內发为骨痹,在外表现为麻木不仁,这是正气不足,大寒留滞于谿谷所致。谿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也与一岁相应。如果从小痹之证发展传变,邪气随络脉往来不定,微针可以达到,方法与刺孙络之法相同。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暑曰《气穴所在》。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內解泻于中者十脉。
黄帝于是避开左右,起身再拜说:今日承蒙夫子你启发,消除了我的蒙昧疑惑,我将把这些理论藏在金匮之中,不轻易拿出来。于是储藏在金兰之室,署名为《气穴所在》。
岐伯说:孙络之脉从经脉别出,其血盛而应当用泻法的,亦从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脉,进而传注到十二络脉,而不限于十四络脉的范围,若要从内驱散病邪,可取五脏的经脉泻之。


三、心得
感觉人与天相应,三百六十五穴,正好与一岁相应。日子一日,人每一穴气孔,想到网,每一个穴为一节点,组成一个枢纽系统。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一、正音查字
龂:龂 y í n 形声。字从齿,从斤,斤亦声。“斤”即“斧子”。“齿”与“斤”联合起来表示“斧形齿”。本义:门牙。前排上下齿。转义:牙根肉。辨析:龂与齶。“龂”指前排斧形或铲形的上下齿。“”指后排臼形上下齿。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顶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傍各一,风府两傍各一,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足太阳经之气通达的有七十八个腧穴:两眉头陷中各一穴,自眉头上行入发至前顶穴,其中有神庭、上星、囟会三穴,前顶居中央一行,两旁各分两行,共五行,中行与外形相距三寸,浮于头部的脉气,运行在头皮间的共五行,每行五穴,五五二十五穴,在颈项大筋两旁各有一穴,两侧风府穴旁边各有一穴,从大椎循脊柱下行至尾骶,有二十一节,其中的十五个椎间,左右各有一穴,五脏的腧穴左右各有五个,六腑的腧穴左右各有六个,从委中穴以下到足小趾旁,左右各有六个腧穴。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髀枢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六十二个腧穴:两头角上各有二突;从眼睛直上发际内,左右各有五穴;耳前角上左右各有一穴;耳前角下左右各有一穴;鬓发下左右各有一穴;客主人穴左右各一穴;耳后陷中各有一穴;下关穴左右各一穴;耳下牙车之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穴左右各一;掖下三寸,从胁下至胠,八肋之间,各有一穴;髀枢中左右各有一穴;从膝下到足小趾侧的次趾,左右足各有六个腧穴。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间各一,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脐广三寸各三,下脐二寸侠之各三,气街动脉各一,伏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足阳明经脉之气通达的有六十八个腧穴:额颅发际旁左右各有三穴;颧骨骨空中左右各一穴;大迎穴在下颔骨骨空陷中左右各一穴;人迎穴左右各一穴;缺盆外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胸膺部每肋间左右各有一穴;夹鸠尾穴之外,正当乳下三寸,夹胃脘左右各有五穴;夹脐旁开三寸,左右各有三穴;夹脐,下二寸,左右各有三穴;气街穴在脉动出左右各一穴;左右伏兔穴上各有一穴;左右足三里穴以下道足中趾,各有八个腧穴,分布于一定的孔穴之中。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廓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太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三十六各腧穴:目内眦左右各有一穴,目外眦左右各有一穴,颧骨下左右各有一穴,耳廓上左右各有一穴,耳中左右各有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左右各有一穴,柱骨穴的上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天窗穴上四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肩解部左右各有一穴,肩解下三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下指端,左右手各有六个腧穴。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一,髃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阳明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二个腧穴:鼻孔外侧及项部左右各有二穴;大迎穴在下颌骨空中左右各一;项肩相会之处,左右各有一穴;肩臂相会之处,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大指侧的次指间,左右手各有六个腧穴。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侠扶突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三十二个腧穴:鼽骨之下左右各有一穴,眉后左右各有一穴,头痛上左右各有一穴,耳后完骨下左右各有一穴,项中足太阳经之前左右各有一穴,夹扶突穴左右各有一穴,肩贞穴左右各有一穴,肩贞穴下三寸,其间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小指侧的次指端,左右各有六个腧穴。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督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八个腧穴:项部中央有二穴,前发际向后,中行有八穴,面部中央有三穴,大椎以下到尻尾及尻尾两旁有十五穴。从大椎到胃骶共二十一节,这是计算脊椎骨的方法。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龂交一。
任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八各腧穴:喉中央有二穴,胸膺骨陷中每陷各有一穴,鸠尾下三寸处是上脘穴,上脘穴至脐中央相距五寸,脐中央至横骨毛际相距六寸半,每寸各有一穴,共十四穴,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下部前后二阴之间有一穴,两目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龈交穴一个。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冲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二个腧穴:夹鸠尾两旁各横开半寸,向下到脐有六穴,每穴相距一寸,夹脐两旁各横开五分,向下到横骨有五穴,每穴相距一寸,这是腹部经脉取穴的方法。

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阴阳乔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足少阴经脉之气通达于舌以下的有二穴,厥阴经脉在毛际中左右各有一急脉穴,手少阴经脉左右各有一阴郄穴,阴硚、阳硚脉各有一穴。手足鱼际皆为经脉之气通达的部位。以上共计三百六十五穴。

三、心得
实际计算多了十九个穴位,这个查了一下资料没有查到,得在问问。本章每条经络穴位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就像一本穴位说明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4 00: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11-26 23:40 编辑

第二十三周   骨空论篇第六十,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骨空论篇第六十
一、正音查字
譩譆穴:yī xī。譩譆,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第六椎下两旁距脊各三寸,属足太阳经。
䏚miǎo。季脇下方挟脊两旁空软部分。
髆:bó。肩,肩膀。
膂(lǚ),脊椎骨。
痠:suān。酸。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
黄帝问:我听说风邪是诸多疾病的始因,怎么用针法来治疗?
岐伯回答说:风邪从外侵入,使人寒战,出汗,头痛,身体沉重,恶寒,治疗取风府穴,以调和其阴阳。正气不足用补法,邪气有余用泻法。
如果大风之邪侵入颈项而致疼痛,刺风府穴,风府穴在椎骨第一节的上面。大风之邪而致汗出,灸譩譆穴,刺风府穴,风府穴在椎骨第一节的上面。大风之邪而致汗出,灸譩譆穴,譩譆穴在背部第六椎下两旁聚集各三寸之处,用手按压,使病人感觉疼痛而呼出“譩譆”之声,譩譆穴就在指下痛处。


从风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揄臂,齐肘正,灸脊中。
䏚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迎风怕风的,刺眉头攒竹穴。失枕的,取肩上横骨之间穴位治疗。臂痛如折的,使病人曲臂,取两肘尖相合在一起的姿势,然后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线,正当脊部中央的部位,给以灸治。
以䏚络季胁,牵引到少腹痛胀的,刺譩譆穴。
腰痛而不能转侧动摇,痛引筋脉挛急,下连睾丸,刺八髎穴与疼痛处,八髎穴在腰尻骨间孔隙中。
瘰疠寒热往来,刺寒府穴,寒府在膝上外侧骨与骨之间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侧的孔穴,使患者弯腰,成敬拜的体位;取足心涌泉穴时,使患者成跪的姿势。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任脉经发源于中极穴的下面,而上行经过毛际到腹部,再上行通过关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颐,循行于面部而进入两目中。冲脉经发源于气街穴,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任脉经的病变,在男子是腹内结为七疝,在女子时带下和积聚之病。冲脉经的病变,是气逆上冲,腹中拘急疼痛。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內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內,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督脉的病变,可见脊柱强硬反折。督脉起于小腹之下的横骨中央。女子入内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其络脉循着阴户会合于会阴部,在分绕于肛门的后面,再分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经与太阳经中的络脉会合。与足少阴经相合上行经骨內后面,贯穿脊柱 ,连属于肾脏,与足少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向上入内联络于脑,从脑还出,分别左右,循肩部内侧,夹脊抵达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其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其从小腹直上,穿过脐中央,向上贯穿心脏,进入喉中,上行到颐病环绕口唇,上行系于两目中央之下。督脉的病变,证见气从小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通,成为冲疝;其在女子则为不孕,或小便不利、痔疾、遗尿、咽喉干燥等症。督脉生病治疗督脉,轻者取治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则曲治在脐下的阴交穴。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候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病人气逆喘鸣有声的,治疗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两缺盆的中间。病人气逆上冲咽喉的,治疗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两旁夹颐之处。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其膝痛,治其机。立而骨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连䯒若折,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络胫痠,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寸。
跛足,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治疗取股部的经穴。坐下而膝痛的,治疗取其环跳穴。站立而骨散如解的,治疗取膝关节处的经穴。膝痛,牵引拇指的,治疗取其委中穴。坐着膝盖痛,就像物体隐藏其中,治疗取承扶穴。膝痛不能屈伸,治疗取背部的经穴。连接者胫骨就像要折断一样,治疗取阳明经中的俞髎三里穴,或者别取太阳经和少阴经的荥穴。膝胫部酸痛无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阳经的别络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侠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辅骨之上,横骨之下叫“楗”;侠髋骨两侧环跳穴处叫“机”;膝部的关节叫“骸关”;夹膝两旁的搞骨叫“连骸”;连骸下面叫“辅骨”;辅骨上面的膝弯叫“腘”;腘上面就是“骸关”;头后项部的横骨叫“枕骨”。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五穴。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龂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丰富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骨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量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䯒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脉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治水之腧穴有五十七个;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菟上方有两行,每行个五穴;足内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髓空在脑后分为三处,都在颅骨边际锐骨的下面,一在龈基的下面,一在项后正中的复骨下面,一在脊骨上孔的风府穴上面;脊骨下孔在尻骨下面,还有几个髓孔在面部侠鼻两旁,有的骨孔在口唇下方与两肩相平的部位;两肩髆骨中的外侧,臂骨的骨孔在臂骨的外侧,距离手腕四寸两骨的空隙之间;股骨上面的骨孔在股骨外侧,膝上四寸处;䯒骨的骨孔在辅骨的上端,股际的骨孔在阴毛中的动脉下面;尻骨的骨孔在髀骨之后,距离四寸处。扁骨有渗灌的纹理聚合,没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有血脉渗灌的纹理,没有骨孔。灸寒热指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灸寒热证的方法是,先灸项后的大椎穴,根据病人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其次灸尾骶骨的尾间穴,也是以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观察背部有四陷的地方用灸法,上举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即肩髎穴用灸法,两侧的季胁之间的京门穴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绝骨穴处用灸法,足下趾与次趾之间的侠谿穴用灸法,腨下凹陷处的承山穴用灸法,外踝后方的昆仑穴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坚硬如筋处用灸法,胸膺中陷骨间的天突穴用灸法,手腕部的横骨之下的大陵穴用灸法,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用灸法,阴毛边缘动脉处的气冲穴用灸法,膝下三寸的两筋间的三里穴用灸法,足阳明经所行足跗上动脉的冲阳穴用灸法,头顶上的百会穴也可用灸法。犬咬伤的地方先灸三壮,再按治犬伤病法灸治。以上灸治寒热证的部位共二十九处。因伤食而用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须仔细观察其经脉移行到络脉的地方,多刺其腧穴,同时再用药物调治。

三、心得。
督脉的女生和男生竟然有区别,这个我百度了仍没有发现男女区别的,这个需要待查。
骨孔,灸法,我发现黄帝内经里面有好多治疗方案,不仅仅是原理大道,好多实操内容。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一、正音查字

髃:yú。髃人体锁骨外侧端与肩胛骨肩峰形成的关节。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文月: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着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黄帝问:少阴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
岐伯回答说:肾为至阴之脏,至阴之脏水气最盛,肺属太阴之脏,少阴属肾脉而旺于冬季,所以人体水液代谢的根本在肾,其标本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
黄帝问: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呢?
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物,水液就要聚集而生病了。水液上下泛滥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黄帝问:各种水病都是由肾而生成的吗?
岐伯说:肾属阴脏,水气由下而向上蔓延的属于肾病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至阴。自逞勇力而劳动或房事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又遇到风邪,风邪从开张之腠理侵入,向内不能进入脏腑,向外也不能从皮肤泄越,于是滞留在玄府之中,窜行皮肤之内,传变成为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骨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结,水之所客也。
黄帝问:治疗水病的腧穴有五十七处,他们属于那脏所主?
岐伯说:肾俞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聚集之处,也是水液从此出入之处,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腧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则为呼吸急促,不能平卧,这是肺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急促,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能躺卧,肾病与肺病分别表现但是是相互输应的。都受病了,水气停留在两脏,伏兔上各二行,每行五个穴位,这是肾气循行的重要路线。肾、肝、脾三条阴经所交结的地方在小腿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一行六个穴,这是肾气下行的路线,明叫太冲。凡是这五十七穴,都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的络脉之中,也是水液停聚的地方。

帝曰:春取络脉分内,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黄帝问: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为什么呢?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肝气开始发生,肝气性质急躁,其变动象风一样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春天风邪之气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黄帝问: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是因为什么呢?岐伯说:夏天火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脉形瘦小而搏动弱的,阳气流溢体表,热邪熏蒸分肉腠理,内影响经脉,所以取肾经分腠。针刺只透过皮肤而病就可以退去,因为邪气居于浅表。所谓盛经,是指阳脉。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黄帝问:秋天要取经穴合腧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秋天金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胜过火气,阳气处于合闭过程中,阴气刚胜过阳气,湿邪侵犯人体,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取阴经的“腧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未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黄帝问:冬天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浮沉于下,阳脉消退,所以取阳经的“井穴”以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荥穴”以充实阳气。所以说:“冬取井荥,春不鼽衄。”说的就是这个。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黄帝问:夫子说过治疗热病有五十九个腧穴,我已明其大概,但还不清楚这些腧穴的部位,希望听听它们的部位和治疗作用。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发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胃中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髓空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四肢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髓空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四肢的热邪。五脏的腧穴两傍各有五穴,这十个穴位,可以泻除五脏的热邪。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热邪所在的部位的附近。
黄帝问:人伤于寒邪反而会变为热病,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三、心得
春夏秋冬针刺四时根据不一样的特点针刺不一样的深度和位置,这个是一个新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17: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12-3 17:24 编辑

第二十四周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一、正音查字
泾:jīng。形声。从水,从巠,巠亦声。“巠”义为“南北向的”、“纵向的(由高向低处的)”。“水”与“巠”联合起来表示“南北流向的水流”、“由高处向低处流的水”。本义:由北向南、由高向低流动的水。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黄帝问: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就要泻法,不足就要补法,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岐伯说:有余有五种,不足也有五种,帝你想问什么?
帝曰:想都听听。
岐伯说:神、气、血、形、志五者有余有不足。凡是此十种,其气不一样,变化无穷。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为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黄帝问: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能够发生各种疾病,而各种疾病发生,各有虚实的不同。现在夫子说有余的是五,不足的也有五,是怎么发生的呢?岐伯说:都从五脏而生。人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根据这样生成形。志意相通,内部连着骨髓,而成为身体中的形状成为五脏。五脏的道,都是从经络隧道而出,内部血气行走。血气不和,则百病因气变化而生。所以诊断,要守住经隧情况。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并未,五脏安定,邪克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激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黄帝问:神有余和不足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神有余则会笑不止,不足则悲忧。血气没有与病邪混杂,五脏则会安定,病邪滞留在身体表面,只是肌肤毫毛恶寒,没有进入经络,这叫神有微邪。
黄帝说:补和泻怎么做呢?
岐伯说:神有余,则泻其小络的血,出血不要推针深入,不要刺到大的经脉,神气乃平缓。神不足,就要看其虚的经络,推按而达到,针刺通利经气,不要出血,不要泻气,以畅通其经络,神气乃能平缓。
黄帝说:针刺应该怎么样?
岐伯说:按摩病处,不要停,针刺时不向深推针,只是引导转移病人之气,使之充足,神气就能恢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不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故将深之。适入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泻腠理,真气乃想得。
黄帝曰:很好。气有余不足怎么做?
岐伯说:气有余就喘咳,上逆,气不足就呼吸不利、气短。气血没有一起生病,五脏安定,病在皮肤,叫肺气微虚。
黄帝曰:补泄该如何?
岐伯说:气有余就泄经隧,但不要伤了经脉,不能出血,不能泄气。如气不足的,就要补经隧,不能出气。
黄帝又问:针刺微病时应怎么做?
岐伯说:按摩不要停,出针的时候让病人看到,说准备深刺。适当的刺入必须浅刺在表皮,精气自然灌注于内,邪气变得散乱,没有地方停歇,从腠理泻出,真气自然就能恢复正常。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黄帝曰:很好。血有余不足怎么做?
岐伯说:血有余就容易发怒,血不足就容易恐惧。邪气未与气血混杂,五脏安定,只是孙络邪盛外溢,络内就会有淤血现象。
黄帝曰:补泄该如何?
岐伯说:血有余就泄它的盛经,刺之出血;血不足,补益虚弱的经脉,把针扎在经脉上。留针时间要长而观察,若脉洪大,就要快速拔针,不要出血。
黄帝又问:针刺的方法怎么样?
岐伯说:看准那有留血的络脉,针刺出血,不要让血回流入经脉,而引起其他疾病。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黄帝道:很好。形有余和不足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形有余就腹胀,小便不利;形不足则手足不灵活。如果邪气尚未与血气混杂,五脏还安定,只是肌肉有些微微蠕动的感觉,这叫“微风”。
黄帝又问道;补泻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形有余就泻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之气,形不足就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之气。
黄帝又问道;针刺微风之病应怎样?
岐伯说;刺其分肉间以散其邪,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及络脉,卫气能够恢复,邪气就消散了。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黄帝道:很好。志有余和不足的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志有余就要腹胀飧泄,志不足就手足厥冷。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只是骨节间有微动感。
黄帝又道:补泻的方法是怎样的?
岐伯说;志有余就刺泻然谷穴出血,志不足就在复溜穴采取补法。
黄帝又问道:在邪气与血气尚未相混的时候,怎样刺治呢?
岐伯说:就刺骨节微动的地方,不要伤及经脉,只刺邪所留止处,病邪马上就能除去。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黄帝道:很好。我已经听到关于虚实的各种情况,但还不知道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血气混杂,阴阳混乱,失去平衡。这样,气窜乱于卫分,血逆行于经络,血气都离了本位,就形成了一虚一实的情况。如果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就会发生惊狂的病证。如果血与阳邪相混,气与阴邪相混,就会发生内热的病证。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就会心中烦闷,多怒。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就会使人气乱健忘。
黄帝道;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像这样血气离了本位,怎样才算实、怎样才算虚呢?
岐怕说:血和气都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寒冷会使血气涯滞不能怖通,温暖就能使血气消散而易于运行,所以气若偏胜,就有血虚的现象;而血若偏胜,就有气虚的现象。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黄帝问说:人体最宝贵的,就是血和气了。现在夫子您说血偏胜,气偏胜都是虚,那么就没有实了吗?
岐伯说:多余的就叫做实,不足的就叫做虚。因为,气偏胜,血就显得不足;血偏胜,气就显得不足。加之血和气失去了正常联系,所以就成为虚了。大络和孙络里的血气都流注到经脉,如果血与气混杂,那就成为实了。若血和气混杂后,循着经络上逆,就会发生大厥证,得了大厥证,就会突然昏死过去,气能恢复就能活,否则就会死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黄帝道:实是从什么渠道来的?虚又是从什么渠道去的?虚实的关键,我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输入和会合的腧穴。阳经的气血,灌注到阴经,阴经气血充满了,就流走到其他地方,这样阴阳平衡,来充实人的形体,九候的脉象一致,就是正常人。凡邪气的发生,有生于阴分,有生于阳分。生于阳分,是感受了风雨寒暑;生于阴分,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日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黄帝问:风雨伤人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风雨伤人是先侵入皮肤,然后传入孙脉,孙脉充满再传到络脉,络脉充满就注入到大经脉,血气和邪气混杂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象坚大,所以说是实证。实证外表坚实充满,肌肤不能够按触,按触就会疼痛。
黄帝又问:寒湿伤人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寒湿伤人,会使皮肤拘急,肌肉坚紧,营血凝涩,卫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病虚的人,多是皮肤松弛而有皱纹,卫气不足。按摩就会血脉流畅,则气足而温暖了,所以感觉舒服不痛了。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日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重满,则血泣气去,故日虚矣。
黄帝道:很好!阴分发生的实证是怎样的?
岐伯说:多怒不节制,就会使阴气上逆。如果阴气上逆,下部的阴气就要不足,下部的阴气不足,阳气就来凑合,所以说是实证。
黄帝又道:阴分发生的虚证是怎样的?
岐伯说:喜乐太过,其气下陷;悲哀太过,其气消散。气消耗,血脉就虚了。若再吃寒冷的饮食,寒气趁虚而充满于经脉,就会使血涩滞而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黄帝道:古经上所说的阳虚产生外寒,阴虚产生内热,阳业产生外热,阴盛产生内寒。我已听到了这种说法,但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说:诸阳都是受气于上焦的;来温养腠理之间。现在案气侵装于外,就会使上焦之气不能达于肤腠之间,上焦之气不能远于肤腠之间,以致寒气独留在外表,所以恶寒战憟。
黄帝又问:阴虚产生内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劳倦过度,形体气力衰疲,谷气不足,上焦不能宣发五谷之味,下脘不能布化五谷之精,胃气郁遏生热,上熏胸中,所阴虚生内热。
黄帝又问:阳盛产生外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上焦之气不畅通顺利,皮肤紧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卫气不能发泄外越,所以就发生外热。
黄帝又问道:阴盛产生内寒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由于厥逆之气上冲,寒气积在胸中而不得下泄,寒气不泻,使阳气消散,而寒气独留,因而血液疑涩,血液凝涩则脉不通畅,其脉虽盛大却兼涩象,所以成为寒中。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黄帝道:阴与阳相混杂,同时又与血气相混杂,病已经形成,刺治的方法应怎样?
岐伯说:刺治这样的病证,取其经隧刺之,并刺脉中营血和脉外卫气,同时还要观察病人形体的长短肥瘦和四时气候的不同,而采取或多或少或高或下的刺法。
黄帝又道:邪气已经和血气混杂,病形已成,阴阳失去平衡,这时补法和泻法怎样运用呢?
岐伯说:泻实的方法是在邪气盛时进针,使针与气一起入内,从而开放邪气外泄的门户。拔针时,要使气和针一同出来,精气不受伤,邪气就会消退。不闭塞针孔,让邪气出尽,这就要摇大针孔,从而通利邪气外出的道路,这就叫大泻。拔针时一定要急出其针,邪气才会退。
黄帝又问:补虚的方法又是怎样的?
岐伯说:拿着针先不要忙着针刺,必须定神定志。等待病人呼气时下针,呼气出而针入。这样,针孔四围紧密,使精气没有地方外泄。待气正实的时候迅速把针拔出,气入而针出。这样,针下的热气不能随针而出。堵住其散失之路,而邪气散去,人的精气就能保存了。总而言之,在针刺时,不论入针还是出针都要不失时机,使已得之气不致从针孔外泄散失,使未至之气能够引导而来,这就叫做补法。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④。病在骨,悴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骄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黄帝道:你说虚实有十种,都产生于五脏,具体说是与五脏相联系的五脉。可是人身有十二经脉,能够产生各种病变,现在夫子您只是谈了五脏。那十二经脉,联络人体的三百六十五个气穴,每个气穴有病必定波及经脉,经脉的病又都有虚实,它们与五脏的虚实关系如何呢?
岐伯说:五脏本来和六腑有表里的关系,其经络和支节,各有虚实的病证。根据病变的所在,随时调治。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病在气,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用火针劫刺病处和拘急的地方。如病在骨,可用火针深刺,并用药温熨病处;如病人不知疼痛,最好针刺阳骄阴骄二脉;如人身的形体有疼痛,而九候的脉象没有变化,就用缪刺法治疗;如疼痛在左侧,而右脉出现病象,用巨刺法治疗,必须谨慎审察病人九候的脉象,然后进行针治,这样,针刺的道理就算完备了。


三、心得
心藏神,神不足则悲,最近总感觉自己低气压,其实和以前神的状态比起的确不那么乐观,人并不积极,这次体检,心两边有血回流现象,也就是说进入心脏的有两个门关闭得不严实了,虽然医生觉得没什么,但是我想出现形的变化,说明内部气血有受损,回想心脏的感受,的确有出现神被刺激,惊吓过的情况。心身互相牵制和影响。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一、正音查字
胂:shèn。夹脊肉:“两胂之上”。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缪刺法,但不知道它的意义,什么叫缪刺?
岐伯回答说:邪气侵入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滞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滞留不去,就进入络脉,还是滞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向内牵连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阴阳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受伤。这是邪气从皮毛而侵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这样,就要治疗经脉了。现在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脉,滞留不去,内外闭塞不通,邪气不能进入经脉,只流溢到大络之中,从而形成一些异常的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从左边流窜到右边,从右边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与经脉相关联,流散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之处,也不能进入经脉腧穴,这时候就应采取缪剌法。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黄帝说:希望听听缪刺法为什么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呢!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
岐伯说:邪气侵入经脉,左边经气较盛则右边经脉先病,右边经气较盛则左边经脉先病,也有左右转移变易的,左边疼痛未止,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像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一定要刺中其经脉,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所以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黄帝说:希望听听怎样缪刺?怎样取穴?
岐伯说: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小指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缓解。若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气侵入手少阳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举手不能至头,针刺无名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关冲穴,各刺一针,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待一会儿也会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这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气侵袭足厥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各刺一针,男子立刻缓解,女子待一会儿也会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气侵袭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阴穴,各刺一针,立刻就缓解。若不缓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门穴三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气侵袭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撑胀,胸中发热,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病就好了。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气侵入手厥阴经的络脉,使人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先用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用针刺。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月亮初生,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直到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气客于足阳骄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邪气侵入足部的阳骄脉,使人眼晴疼痛,从内眦开始,针刺外踝下面约半寸处的申脉穴,各刺二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需一般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人由于堕坠跌伤,淤血停留体内,使人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导痰的药物。这种病上面伤了厥阴的经脉,下面伤了少阴经的络脉。针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脉,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的动脉。若病不缓解,再刺足大趾三毛处的大敦穴各一针,出血后立即就会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有悲伤或惊忍不乐的,刺法同上。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邪气侵入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耳聋,有时听不到声音,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叶宽的商阳穴各一针,立刻就可听到声音。若不见效,再刺中指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中冲穴,马上就可听到声音。如果是完全听不到声音的,就不可针刺了。耳中鸣响,若有风声,也可以用上述方法针刺。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凡是痹证疼痛往来,无固定地方的,就随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间,根据月亮盈亏变化确定针刺的次数。用针刺治疗要随着人体在月周期中气血的盛衰情况来确定用针的次数,如果用针次数超过其相应的日教,会损耗人的正气;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日数,邪气又不能泻除。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病愈停针,若还没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两针,逐日加多;十五日加至十五针,十六日又减至十四针,逐日减少。


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刺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气侵入足阳明经的络脉,使人鼻寒,衄血,上齿寒冷,针刺足中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厉兑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邪气侵入足太阴经的络脉,使人腰痛牵连少腹,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胸呼吸,针刺腰瓢骨节和夹眷肌肉之上方的腰俞穴。根据月亮圆缺确定用针的次数,出针后马上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邪气侵入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背部拘急,牵引胁肋部疼痛,针刺应从项部开始沿着脊骨两旁向下按压,如果按压较重即应手而痛的,就在痛处周围针刺三针,病立刻就好。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环跳部疼痛,大腿不能举动,用毫针刺环跳穴,有案的可长时间留针。根据月浇盈亏确定针刺的次数,很快就好。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
治疗各经疾病可用针刺,如果经脉所过之处没有病变,就用缪刺法。耳聋针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经脉走向耳前的听宫穴。蛀牙病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齿中的经络,很快就见效。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①,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气侵入到五脏之间,其病变为经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根据病情,在手足爪甲上缪刺;发现有血液郁滞的络脉,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见好,连刺五次就可好了。阳明经脉有病气交叉感传而牵引上齿,出现唇齿寒冷疼痛,可诊视其手背上经脉有淤血的地方针刺出血,再在足阳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针,在手大指侧的次指爪甲上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很快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②。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立已;不已,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邪气侵入到手少阴、手太阴、足少阴、足太阴和足阳明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聚会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面的额角,如果邪气侵袭而致此五络的真气全部衰竭,就会使全身经脉都振动,而形体没有知觉,像死尸一样,有人把它叫做尸厥。这时应当针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上距离爪甲有韭叶宽的隐白穴;然后再刺足心的涌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厉兑穴,各刺一针;然后再刺手大指内侧距离爪甲有韭叶宽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阴经在掌后锐骨端的神门穴,各刺一针,当立刻清醒。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两耳之中,就立刻会好;如果不好,把病人左边头角上的头发剃下来,取一方寸左右,烧制为末,用美酒一杯冲服,不能自己饮服的,就把药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复过来。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诊视所病的经脉。切按推寻,详审虚实而调治。如果经络不调,先采用经刺的方法;如果有疼痛而经脉没有病变,再采用缪刺的方法,要看其皮部是否有淤血的络脉,若有应全部把淤血刺出。这就是缪刺的方法。

三、心得
现在流行较广的针刺方法基本属于缪刺,也许更能显示效果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2: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12-8 23:18 编辑

第二十五周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四时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一、正音查字
轸:轸,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珍”的省略,表示爱惜。軫,篆文(車)(轸,即“珍”,爱惜),表示爱惜车。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简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车辆后部保护车箱的防撞横杠。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厥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阴痹;不足,则发生热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狐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形成少腹中有积气。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少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皮痹和隐疹;不足,则发生肺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肺风疝,涩滞则病积聚和尿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太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皮痹和寒中;不足,则发生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脾风疝,涩滞则病积聚和心腹胀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阳明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脉痹;不足,则发生心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心风疝,涩滞则病积聚,不时惊恐。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
太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骨痹;不足,则发生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肾风疝,经常发生巅顶部疾病。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少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筋痹和胁肋满闷;不足,则发生肝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肝风疝,涩滞则病积聚,有时发生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等。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起不生。
所以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
黄帝说:我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春季,天之阳气开始萌动,地之阴气开始发泄,冬天的冰冻开始消释,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气血在经脉里。夏天,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到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也充实了。长夏季,经脉和络脉都旺盛,能充分地灌溉到肌肉中。秋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闭塞,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冬天收藏,气血储藏在骨髓,与通达五脏。所以邪气总是随着四时气血的变化而侵入人体,至于邪气的变化,没难以预测了,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而驱除邪气。驱除了邪气,气血就不会逆乱了。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㑊;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动词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盛,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帝曰:善!
黄帝问:针刺违背了四时而致气血逆乱,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向外散溢,使人少气无力;春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上气咳喘;春天刺筋骨,会使血气留着在内,使人腹胀。夏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却弱于内,使人易于恐惧;夏天刺筋骨,会使血气上逆,使人容易愤怒、秋天刺经脉,会使气血上逆,让人容易忘记,秋天刺络脉,使气不能外行,使人嗜卧,不愿意动;秋天刺筋骨,使血气在内部耗散,使人寒战。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让人眼睛不能看;冬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外泄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会使阳气竭绝于,使人易于忘事。以上这些四时的刺法,如悖逆四时变化都能致病,所以不能不顺应四时变化而施刺,否则就会产生逆乱之气,在体内蔓延而生病。所以针刺不懂四时经气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产生的道理,不顺应四时而违背四时变化,致使正气乱于内,邪气便与精气搏结为病。一定要仔细审查九候的脉象,使正气不逆乱,邪气也不会与精气相搏结了。
黄帝说:讲得好!


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针刺五脏,误中心脏,一天就会死亡,其变动为嗳气;误中肝脏,五天就会死亡,其变动为多语;误中肺脏,三日内会死,其变动为咳嗽;误中肾脏六天就会死亡,其变动为喷嚏和呵欠;误中脾脏十天就会死亡,其变动为吞咽。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其变动的征象则随所上之脏而有不同变化,可以据此来测知死亡的日期。

三、心得
四时贯穿整个黄帝内经,时的重要性一直在体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逆者难从,顺者易行,以待其时。治未病,预知发展,都需要顺应天时,信天。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一、正音查字
顺: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水流。順,甲骨文(川,水流)(見,即“頁”的简写,头脑,借代思虑),表示思绪舒畅如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金文异体字用“心”代替“頁”,表示心情舒畅。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頁”写成。造字本义:形容词,心情舒畅如流,没有郁结。
从:“从”是“從”的本字。从,甲骨文人,行路者人,行路者),像两个人一前一后相随而行。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在路上相随而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为区别于字形几乎相同的“比”的字,繁体甲骨文再加“彳”(即“行”,通道),表示在通道上两两相随。有的繁体甲骨文再加“止”(即“趾”,脚板、走路),表示跟随他人走路。繁体金文则综合两款甲骨文字形,再加“辵”(彳 止)写成“從”,强调在路上跟随。经过演变,“从”侧重于表示心思、语言等方面抽象的跟随、保持一致;“從”侧重于表示走路时地理空间上跟随、跟进。古籍多以“從”代替“从”。《现代汉语简化方案》用“从”合并代替“從”。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黄帝问道:病有标病与本病,刺法有逆治从治,是怎么回事?
岐伯问说:大凡针刺的原则,必定要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把病情的前期和后期联系起来研究,然后确定是用逆治还是从治,治标还是治本。所以说:有的病在标而治标,有的病在本而治本,有的病在本而治其标,有的病在标而要治其本。所以治病有取标而好的,有取本而得的,有逆者取而得的,有从着取而得的。所以知道逆从的规则,就可以这样治疗不用问了,知道标与本,就能用万次万次都能对;不知道标本,就叫妄行了。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人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阴与阳,逆与从,标与本,皆为道,由小到大,说一就知道百病的害处;由少到多,由浅到博,可以做到言一就知道百了。以浅就知道深了,看近就知道远的,说到标与本,容易理解,但是做到真正的标本明晰很难。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至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背逆病情而治为逆,顺者病情而治为从。先生病而后发生逆乱的要治其根本的病,先逆乱而后生病的也治其本病,先病而后生寒的治其本病,先热而后生病的治其本病,先热而后感觉中部胸腹胀满的治其标病,先病而后才泄的治其本病,先泄才生病的治其本病。必须先把泄泻调好,才可以治疗其他病症。先病而后胸腹胀满的治其标,先满而后感觉烦心的治其本病。人有外来邪气,也有自己的真气。大小便不利的治其标,大小便利的治其本。病发作而表现为有余的,用本而标之,就是先治其本,在治其标。发病做显不足的,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在治其本。谨慎的观察病情的轻重,根据具体病情而进行治疗,标本一起治疗,病重的根据情况看单独治标还是治本。先使大小便不利然后才生病的治他本。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疾病的传变规律,心病,心先痛,一日后传入肺而咳嗽,三日传入肝而胁肋胀痛;五日后传入脾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成长,三日再不好,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肺病先见咳喘,三日不好传入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一日后身体沉重而疼痛,五日病邪传入胃而腹胀,十日不好,就要死。冬天死于日落,夏天死于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痠,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肝病先见头目眩晕,胁肋胀满,三日后身体感觉沉重痛,五日病传入胃胀满,再三日腰脊少腹疼痛,膝胫痠软,在过三天不好,就会死。冬天死于日落,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痠,三日背吕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脾病先见身体沉重疼痛,一日后传入胃而胀满,二日后传入肾而少腹部腰脊痛,膝胫痠软,再过三天传入背脊筋骨间疼痛,小便闭塞,十日不好,死。冬天死于申时之后,夏天死于寅时之后。


肾病,少腹腰脊痛,䯒痠,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肾病先见少腹部腰脊痛,膝胫痠软,三天传入背脊筋骨间疼痛,小便闭塞,再三日后传入胃而胀满,再三日不好传入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三日不好,死。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黄昏。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䯒痠,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胃病先见腹部胀满,五日后见少腹部腰脊痛,膝胫痠软,再三天传入背脊筋骨间疼痛,小便闭塞,再五日身体沉重,再六日不好,死。冬天死于夜半后,夏天死于午后。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䯒痠;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膀胱病先见小便闭塞,五日后少腹胀满,腰脊痛,膝胫痠软,再一日后传入胃而胀满,再一日身体痛,再二日不好,死。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下午。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各种疾病按照次序相传,像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如果是间脏相传或间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之。

三、心得。
这一章突然让我发现一个情况,在翻译中,无论在素书,还是黄帝内经,都会说逆从,我们翻译总是翻译成顺和逆,很少说到从,现代汉语把逆的反义词定义为顺,但是我感觉真正的逆的反义还有从,逆从为道,从是指相随,是两者保持一致,是动作,怎么做,相随而做,两个人一前一后跟着,不要乱来,跟从,不关其他,就是要一致的跟着走,不和你讲心情。顺,是心情没有郁结,是舒畅入流,是感觉。从有一个遵守,不关乎其他,如果说逆者难从,顺者易行。这句就在说出內与外的状态,心里逆你就很难跟从,心里顺你才容易行。读这篇,好像对逆-顺,逆-从有个不一样的认识。
另一方面,经常会说标本,在描述中西医区别时最爱说的就是,西医治标不治本,中医重在治本,在这一段看到,标与本没有对立,就像阴阳,逆从,都没有要怎么,而是要根据事实,当治标治标,当治本治本,当标本兼治就要标本兼治,阴阳如此,逆从也是如此,这是和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4 19:54 , Processed in 1.119743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