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ndylichan

苗苗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8-9 21: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8-12 22:30 编辑

第八周  
第十九章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一、正音查字
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萦”的省略,表示缠绕。營,篆文(,即“萦”,缠绕、联结)(两个“口”,借代多窗、多屋),表示缠绕、联结,搭建大量房屋。造字本义:动词,古代部落用缠绕、联结草木的原始方法搭建很多房屋。
䏚:miǎo。䏚在季胁下侠胁两旁虚软处,肾外当䏚。
瘛: chì。该字与疭组词:瘛疭在中医指手脚痉挛,口歪眼斜的症状。亦称“抽风”。
䐃: jùn。1.筋肉结聚的地方,俗称肉标。2.肠中的脂肪。
瞀: mào。眼睛昏花。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使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炫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帝曰:善。
黄帝问:春天的脉象如弦,那么怎样才算弦呢?
岐伯回答说:春脉是肝脉,属东方之木,具有万物生长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软弱轻虚而滑,正直而长,所以叫做弦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脉气来时,实而且强,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实而且微弱,这就叫做不及,病在內。
黄帝问:春脉太过或者不及,病是什么样子呢?
岐伯曰:太过则会让让人善忘,发生目眩冒闷头痛;不及,则让人感到胸部疼痛,牵引背部,向下两胁胀满。
黄帝曰:说得好。


黄帝问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对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生热而骨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帝曰:善。
黄帝问:夏天的脉象如钩,那么怎样才算钩呢?
岐伯回答说:夏脉是心脉,南方之火,具有万物盛长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来时充盛,去时反衰,犹如钩的形象,所以叫做钩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脉气来时充盛去也充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而盛,这就叫做不及,病在內。
黄帝问:夏脉太过或者不及,病是什么样子呢?
岐伯曰:太过则会让人生热而骨头痛,发浸淫疮;不及,则让人感到心烦,在上部会发生咳唾,在下部会发生气泄的状态。
黄帝曰:说得好。


黄帝问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对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实,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隐。
帝曰:善。
黄帝问:秋天的脉象如浮,那么怎样才算浮呢?
岐伯回答说:秋脉是肺脉,属西方之金,具有万物生成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轻虚而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旁虚空,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浮软而且微弱,这就叫做不及,病在內。
黄帝问:秋脉太过或者不及,病是什么样子呢?
岐伯曰:太过则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郁闷而不舒畅;不及,则让人气喘,呼吸短促而咳嗽,在上部会发生气逆出血,在下部则可以听到喘息的声音。
黄帝曰:说得好。

黄帝问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对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与濡,故曰营。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帝曰:善。
黄帝问:冬天的脉象如营,那么怎样才算营呢?
岐伯回答说:冬脉是肾脉,属北方之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时沉而濡润,所以叫做营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脉气来时如弹石击手,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脉气去虚软,这就叫做不及,病在內。
黄帝问:冬脉太过或者不及,病是什么样子呢?
岐伯曰:太过则会使人身体倦怠,脊髓痛而气短,不愿言语;不及,则让人心虚悬就像病中的饥饿,牵引背部,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髓中部痛,小腹胀满,小便变色。
黄帝曰:说得好。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黄帝曰:四时的顺序,是导致脉象逆顺变化的根源,但是脾脏主那个时令呢?
岐伯说:脾属土,是个独尊之脏,以用来滋润四旁的其他脏腑。
黄帝说:然而脾的正常与否怎么看呢?
岐伯说:正常看不出来,病的看得出来。
黄帝说:病的怎么看呢?
岐伯说:脾脉来的时候如水流动,就叫太过,病在外部;其脉来时如鸟啄食,这叫不及,病在内部。
黄帝说:夫子说脾胃独尊之脏,中央土的位置以灌四旁的脏腑,如果太过与不及,病会是什么样的呢?
岐伯说:太过则会令人四肢不能举,不及会令人九窍不通,身重而不如。


帝瞿而起,再拜稽首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迥,迥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黄帝惊异地站了起来,跪拜后说:好!我已懂得了诊脉的根本要领和天下的至理。考察五色和四时脉象的变化,诊察脉的正常与异常,它的精要,归结在于一个“神”字。神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不回,倘若回而不运转,就失去了生机。这是最重要的真理,是非常切近微妙的,把他记录在玉版上,藏在脏腑里,每天早上诵读,就把他叫做《玉机》吧。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者知早暮也。
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脏,传给它所克之脏,留止在生已之脏,死于克己之脏。当病到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到克己之脏,病人才死,这所说的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肝受病气于心,传行到脾,病气留止于肾,传到肺就死了。心受病气于脾,传行到肺,病气留止于肝,传到肾就死了。脾受病气于肺,传行到肾,病气留止于心,传到肝就死了。肺受病气于肾,传行到肝,病气留止于脾,传到心就死了。肾受病气于肝,传行到心,病气留止于肺,传到脾就死了。这些都是病气逆行的情况,以一昼夜的时辰来归属五脏,就可推测出死亡的大体时间。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发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传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日死,此病之次也。
是因为风为白冰之长。如今风寒侵入人体,就会使人毫毛树立起来,皮肤闭塞,内里发热,这个时候,用发汗的方式可以发出来;或者症状是麻痹不仁,肿痛等症状。这个时候,可以用热敷,火罐,针灸,针刺等方法治愈。如果耽误了,病进入肺部,就称作肺痹,发生咳嗽上气。再不治,肺传到肝部,病就叫做肝痹了,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厥,两胁疼痛感,食欲不振,这个时候,可以用按火针刺的方法。仍然不治,肝就传到脾,叫做脾风,就会发生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色等症状,这个时候,可以按摩,可以喝药,可以药浴。依然不治,脾传到肾,病名叫疝瘕,校服蓄热作痛,小便白色,又叫做蛊病,这个时候,可以按摩,可以药物。不治,肾传到心,筋脉相互牵引,拘挛,叫做瘛病。这个时候,可以艾灸,可以药物。还不治,十日,按规律必死。肾因为传到心,心就开始在反传到肺部,有发寒热,规律是三日便死,这就是疾病的传递顺序。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卒病矣。因而喜则肾气乘矣, 怒则肺气乘矣,思则肝气乘也,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反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但假如是猝然发病,就不必根据这个传变的次序治疗;而有的传变也不一定完全依着这个次序。忧恐悲喜怒,就会使病气不按着这个次第传变,而突然发病。如过喜伤心,克它的肾气就因而乘之;过怒伤肝,克他的肺气就因而乘之;过思伤脾,克他的肝气就因而乘之;过恐伤肾,克他的脾气就因而乘之;过忧伤肺,克他的心气就因而乘之。这就是疾病不依次传变的规律。所以病虽有无边,但能够发为五五二十五变,这和正常的传化是相反的。传,是“乘”的别名。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䐃,真脏见,十日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动作益衰,真脏来(未)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匡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喘气时身体振动,死期在六个月之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了。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至肩项,死期在一个月之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了。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至肩项,身体发热,肌肉脱脂肪破,见了真脏脉,十日之内死。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两肩下垂,骨髓內消,动作衰颓,真脏未见,死期在一年之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了。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中痛,心中气郁不疏,肩项周身俱热,肌肉脱脂肪破,眼睛下陷,见了真脏脉,目不见人,立即死亡;如赏能见人,是精气尚未全脱,到了他所不胜之时,就会死亡。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正气一时暴虚,外邪突然侵入人体,五脏隔塞,脉道不通,大气已不往来,就好像跌坠或溺水一样,这样的突然病变,是不能预测死期的。如果其脉绝而不至,或一吸五六至,形肉不脱,就是不见真脏脉,也要死亡。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博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肝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内外颈急如同循着刀刃震震作响,好像新张开的弓弦,面色显著青白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心脉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坚而搏指,像循摩薏苡仁那样小而坚实,面色赤黑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肺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洪大而又非常虚弱,像毛羽触人皮肤,面色白赤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既坚而沉,像用指弹石那样硬得很,面色黑黄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微弱而忽数忽散,面色黄青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总而言之,凡是见了真脏脉,都是不治的死症。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帝曰:善。
黄帝说:见了真脏脉象,就要死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五脏之气,都依赖胃腑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所以胃是五脏的根本。五脏之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的寸口,必须借助于胃气,才能到达手太阴寸口。所以五脏才能各自在一定的时候,以不同的脉象出现于手太阴寸口。如果邪气盛了,精气就会衰竭。所以病严重时,胃气就不能同脏气一起到达手太阴,那真脉脏就单独出现了。独见就是病气胜了脏气,那是要死亡的。
黄帝说:太好了。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时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黄帝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要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再治疗,而千万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症;气色浮润,病易治愈;脉象和四时相适应,是可治之症。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属易治的病。以上都属于可治,易治之证,但是要及时治疗才行。形气不相称,是难治之症;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不易治;脉实并且坚,是更加沉重的病症;脉象和四时不相应,就是不可治之症了。一定要察明这四种困难,清楚地告诉病人。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就是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而且脉来的时候都是独见而沉涩,这就叫逆。五脏脉气未能随四时变化显现于外,在春夏节里,反见沉涩的脉象;在秋冬季节里,反见浮大的脉象,这就叫做逆四时。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病属热而脉象反见平静,发生泄利而脉象反倒洪大,出现脱血而反见实脉,病在里而脉象反而不坚实,这些都是脉证相反的情况,不易治愈。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黄帝说:我听说根据虚实可以预先判断死生,希望听听这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凡有五实的死,凡有五虚的也得死。
黄帝问:那什么叫做五实五虚?
岐伯说:脉来势盛,皮肤发热,肚腹胀满,大小便不通,心里烦乱,这就叫做五实。脉象极细,皮肤发冷,气短不足,大便泄泻,不欲饮食,这就是五虚。
黄帝说:就是得了五实五虚之症,也有痊愈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如果病人就能吃些浆粥,胃气渐渐恢复,泄泻停止,那么得五虚之症的人就可以痊愈;而患五实之症的人如果能汗出大便又通畅了,表里和了,也可以痊愈。这就是根据虚实而决断死生的道理。

三、心得
忧恐悲喜怒,情志五五二十五变,看到情志对身体影响极大,造成的身体顺序变化逆转变数。



第二十章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一、正音查字
候:“侯”是“候”的本字。侯,甲骨文(厂,山崖)(矢,箭),表示在山崖间行猎。当“侯”的“山崖行猎”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候”代替。造字本义:动词,持弓带箭在山崖间埋伏守等猎物。
夭:“夭”是“妖”的本字。夭,甲骨文像一个人舞动两臂的样子。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 人” 写成,表示扭动脖子侧着脸的舞姿。造字本义:动词,女子妖娆起舞。哕噫:yue yī,意思是指打呃;打嗝儿。
著:“箸”是“著”和“着”的本字。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煮”的省略,表示煮熟的食物。箸,金文(竹,借代竹制餐具)(者,即“煮”,代表熟食),表示将竹制餐具插在熟食上。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者”写成。籀文写成象形字,字形像两根筷子。有的籀文用“力”(使劲)代替“者”(煮熟),表示手指将筷子用力夹紧,以夹取食物。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竹”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者”写成。当“箸”引申出形容词“突出、显著”后,俗体隶书用“草字头”的“著”代替“竹字头”的“箸”。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在宰牲或祭祀的日子,将筷子插在煮熟的猪头或其它兽头上,以示敬请祖先和神灵钦享他们虔诚的供献。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侯,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黄帝问说:我听了九候的道理,内容众多而广博,难以尽述。希望再听些主要的道理,以传给子孙,流传后世,我一定会把那些话铭刻在心,藏于肺腑。我发誓接受所学,不敢随便泄露,使它合于天道,有始有终,上应日月星辰节气之数,下合四时五行之变。就五行来说有盛有衰,就四时来说冬阴夏阳,那么人怎么才能够和这些自然规律相适应呢?希望听听具体的方法。
岐伯说:问得好!这是天地间的至理啊!
黄帝说:希望听听这天地间的至理,从而使他合于人的形体,通利血气,并决定死生。怎样才能做到呢?
岐伯说:天地的至数,是从一开始,至九终止,一为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所以用三代表人。而天地人又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与九野之数对应。所以人有三部脉,每部各有三侯,根据它去决定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驱除疾病。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侯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黄帝问道:什么叫做三部?
岐伯说:有下部,中部,上部,每部各有三侯,三侯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人指导,才能得到真传。下部的天可以用来诊察肝脏之气,下部的地可以用来诊察肾脏之气,下部的人可以用来诊察脾胃之气。
黄帝问:那么中部的情况怎么呢?
岐伯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中部的天以诊察肺脏之气,中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胸中之气,中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心脏之气。
黄帝问:那么上部的情况怎么呢?
岐伯说:也是有天地人的。上部的天以诊察头角之气,地以诊察口齿之气,人以诊察耳目之气。三部者,都各有各自的天地人,三候天,三侯地,三侯人,三三想得,合而九候。九分应地之久野,九野就应人之九脏。肝肺心脾肾五神脏,胃、大肠、小肠、膀胱四形脏,合而为九脏。如果五脏败坏,其面色必然晦暗,晦暗必然死。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黄帝问:诊察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一定得先估量病人形体的肥瘦程度,以调和其气的虚实,气实就泻其有余,气虚就补其不足。首先去其血脉中的瘀滞,然后在调和气的虚实,不管治什么病,达到五脏的平和是最终的目的。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黄帝问:怎么决断生死呢?
岐伯说:形体盛,脉反细,气短不足,呼吸不连续,主危。形体瘦而脉大,胸中多气胀满,主死。形体和脉息相称的主生,脉象错乱不调的主病。三部九候都相互失常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脉相互应和,就像舂杵捣米一上一下,大数如鼓,说明病气更甚了。上下左右的脉失去相互协调应和,而不可计其至数的,是死症。中部之候虽然独自调和,与其他脏脉相失其常则死,中部之候相对少的死。眼眶内陷,是精气衰竭的现象,死症。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着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侯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侯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黄帝问:怎么知道疾病的部位呢?
岐伯说:九候之中,有一侯独小或者独大,或者独疾,或独迟,或独热,独寒,独陷下的,都会生病。用左手在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上五寸处触按,用右手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生感到脉中震动,其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振动剧烈,快速而浑浑乱的,为病态;如振动微弱迟缓,为病态;若振动之应不能达到五寸,即使用力弹之,仍没有反应,为死候。所以身体消瘦至极,体弱不能行动的,是死症。中部之脉或快或慢,也是死症。如脉代钩,病在络脉。九候之脉,应相互应和,上下如一,不能相互失去应和。九候之脉一侯落后,就是病,二候落后后病更甚,三侯落后则病危了。所谓落后,不是一起相应,脉动的节律不一致。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就可以知道死生的时间。必然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病脉。若见真脏脉迹象,到胜己的时间,就会死。足太阳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两目上视。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黄帝问:冬为阴,夏为阳,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好比冬令,所以这种病死在引起极盛之夜半。脉象盛大躁动急数的,为阳,好比夏令,这种病死在阳气旺盛之日中。寒热往来之病,死在傍晚阳裹之时。急水病,死在夜半阴极之时。其脉象忽疏忽密,忽迟忽疾,死在辰戊丑未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四乘四季的时候。若形体肉脱,九候虽尚协调,还是死证。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候还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症。所说的不死,是指新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然出现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质不同,所以说不是死症。如果有七诊的病脉,而且脉候也都已经败的,是死症。死的时候,必然发生呃逆。必须要审查询问这个病开始的状态合目前所观察的症状,而后分别切循其脉,查视其经络的沉与浮,根据上下逆顺来诊脉。其脉来流利的不是病,其脉迟缓的,有病,脉不循环往来的,是死症。皮肤干枯著于筋骨的,死症。

帝曰:其克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而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黄帝问:那些可治的病,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出血;血病而身体疼痛的,则治其经与络。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缪刺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应斟酌刺之。上实下虚,当切循其脉,而寻找其脉络郁结所在,刺出其血,已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固定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领,不可不认真研究。


三、心得
在读到第一段时就莫名感动,感叹华夏祖先为后人传下的智慧,心之至诚。而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我们真正的在糟蹋,即便现在学,又何尝有这样的至诚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6 22: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8-18 22:40 编辑

第九周  
第二十章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一、正音查字
恚:huì。恚,恨也。从心、圭声。
蹻:qiāo 举起脚,或抬起脚后跟。中医认为人体内有阴蹻、阳蹻二脉。
㾓:yuān,酸痛。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气气形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黄帝问:人的居住环境、劳逸和性情的勇怯强弱不同,其经脉血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吗?
岐伯说:大凡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会因之而发生变化。所以夜晚远行,则恐惧之气处于肾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肺脏。或因坠堕而惊恐,在逆气出于肝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脾脏。或者由于惊恐,则逆气出于肺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心脏。或因渡水跌仆,则逆气出于肾与骨,在这种情况下,勇敢的人,气血畅行,病就自愈,怯懦的人,气血滞留,则邪气留着而为病了。所以说:诊病的方法,必须观察人的勇敢与怯懦,骨肉和皮肤,从而了解病情,这是诊断上的大法。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急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所以饮食过饱的时候,由于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受惊而影响精神的时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带着重东西远行,胃劳气越而汗出于肾;走得快并且害怕,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肢体摇动劳累过度的时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所以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变化之中,生病多是因为过用,饮食、情志,劳累,体力等过度使用,这是常理。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已决死生。
食物入胃,经过消化把一部分精微输散到肝脏,经过肝的疏泄,将浸淫满溢的精气滋养于筋。食物入胃,化生的另一部分五谷浊气注入于心,浸淫满溢的精气流入血脉。血脉之气流入经脉,经脉之气回归于肺,肺将血气送入百脉,直至皮毛。脉与精气相合,运行精气到六腑。六腑精气化生神明,输入留于四脏。气作用于平衡,权衡变化以使平衡,气口脉象在寸,以此来判断疾病生死。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属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调通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液进入胃里,分离出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向上归于肺部,肺气调通水道,下行输入膀胱。这样气化四部,水精气散布于周身,在五条经脉中一起行动,与四时五脏阴阳相合,这是可以测度的经脉的正常现象。

太阳脉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独脏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㾓心,厥气流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太阳经脉偏盛,就是发生厥、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阳有余的缘故,治疗表里都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俱趋于阳明,当泻足阳明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俱趋于阳明,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足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脉,猝然而大,当取足少阳本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的偏盛,就是少阳的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该细心省察真脏脉,是五脏脉气减少,胃气不能平和,这是太阴太过的缘故,应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用补阳泻阴法。二阴经脉的偏盛,是为少阴热厥,虚阳并越于上部,心、肺、肝、脾四脉都受到影响,其病根源于肾脏,应该治其经络,泻足太阳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阴经脉的偏盛,是厥阴经脉所主,真气虚弱,心中酸疼不适,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大汗出,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病针刺厥阴的太冲穴。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脉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阳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黄帝问:太阳经脉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太阳经脉像三阳经脉那样极盛,同时它还轻浮。
黄帝问:少阳经脉的象怎样?
岐伯说:太阳经脉与一阳经脉一样,脉象是滑而不实的。
黄帝问:阳明经脉的象怎样?
岐伯说:脉象大而且浮。太阳经脉搏动,其脉象沉浮而实鼓指;二阴经脉搏动,是肾脉沉而不浮的现象。


三、心得:
诊病不是单一的一个量化标准,这个和西医有了太多的区别。合四时阴阳,但是居住、情志、性格都会对脉象产生影响,也即是对身体有相应的脏气影响。同时生病往往在于过了,过劳,过食,情志太过都是生病的常理。而病从口入,我想就是来源于我们给胃输送物质,而为散精与全身流转,这些都需要饮食的健康摄入。




第二十二章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一、正义查字
晡:bū。从日,甫声。本义:申时(等于现在下午三时至五时)
䀮:máng。视物不清。
瘈:chì,解释是中医指痉挛的症状。
尻:kāo,屁股,引申义特指肛门,是指人体的排遗器官。
髀:bì, 股部;大腿。
薤:xiè,藠头。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原文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问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黄帝问:结合人的形体,取法四时五行的规律而进行治疗,怎样是从?怎么样是逆?逆从得失的意义,希望听听是怎么一回事?
岐伯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与时令气候配合。有衰旺的变化,由此而判断病人的生死,分析医事的成败,从而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缓解和加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已;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新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黄帝说:希望详尽听听。
岐伯说:肝主春木之气,春天是足厥阴和足少阴主治的时间,肝胆旺日为甲乙;肝苦拘急,急宜食甜味药以缓和。心主夏火之气,夏天为手少阴和手太阴主治的时间,心与小肠旺日为丙丁;心苦弛缓,急宜用酸味要以收敛。脾主长夏土气,长夏为足太阴和足阳明主治的时间,脾与胃旺日为戊已;脾苦湿,急宜用苦味药以燥湿。肺主秋金之气,秋天为手太阴和手阳明主治的时间,肺与大肠旺日为庚辛;肺苦于气上逆,急宜用苦泄之药以宣泄其气。肾主冬水之气,冬天为足少阴和足太阳主治的时间,肾与膀胱旺日为壬癸;肾苦干燥,急宜用辛润之药以润燥。这样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而通畅五脏之气。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肝脏,在夏天痊愈;若至夏天不愈,到秋天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天不死,到冬天病情相对稳定;到明天春天才能好转,禁止吹风。肝病患者,痊愈当在丙丁日;丙丁日不好,到庚辛日就要加重;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稳定,到甲乙日才能好转。肝病患者,每天清晨神志比较清爽,傍晚时分,病情比较重,半夜时便安静了。肝喜条达疏散,宜急用辛味药来发散,以辛味补之,酸味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已;戊已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心脏,在长夏痊愈;若长夏不愈,到冬天病情就要加重;如冬天不死,到春天病情相对稳定,到明天夏天才能好转;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不能穿得太暖。心病患者,痊愈当在戊已日;戊已日不好,到壬癸日就要加重;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病情稳定,到丙丁日才能好转。心病患者,每天中午神智比较清爽,道半夜时病情加重,到了天亮时又安静了。心脏病需要软,宜急用咸味药来软减,以咸味补之,甘味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已。脾病者,日中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脾,在秋痊愈;若秋不愈,到春天病情就要加重;如春天不死,到夏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长夏才能好转;应禁忌温热性食物及吃得过饱,禁居湿地,禁穿湿衣。脾病患者,痊愈当在庚辛日;庚辛日不好,到甲乙日就要加重;甲乙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稳定,到戊已日才能好转。脾病患者,每天午后神智比较清爽,到了日出时病情加重,到了傍晚时又安静了。脾病缓和,宜急用甘味药来缓和,以苦味泻之,甘味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已,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肺脏,在冬痊愈;若冬不愈,到夏天病情就要加重;如夏天不死,到长夏病情相对稳定,到秋天才能好转;禁忌寒凉饮食及衣服不能穿得太少。肺病患者,痊愈当在壬癸日;壬癸日不好,到丙丁日就要加重;丙丁日不死,到戊已日病情稳定,到庚辛日才能好转。肺病患者,每天傍晚时神智比较清爽,到中午时病情加重,到了午后时又安静了。肺脏病需要收敛,宜急食酸味药以收之,以酸味补之,辛味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㶼热食温灸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加于戊已;戊已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病在肾,在春痊愈;若春不愈,到长夏病情就要加重;如长夏不死,到秋天病情相对稳定,到冬天才能好转;禁食过热的食物和穿烘烤过的衣服。肾病患者,痊愈当在甲乙日;甲乙日不好,到戊已日就要加重;戊已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稳定,到壬癸日才能好转。肾病患者,每天半夜神智比较清爽,到辰、戊、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到了傍晚时又安静了。肾病需要坚,宜急用苦味药以坚之,以苦味补之,咸味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大凡邪气侵袭于人身,都是以强凌弱,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于生已之时而持,自得当旺之时而起。但必须先确定五脏的平脉,才可以推论病症轻重的时间,以及预决死生的日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肝病可见,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易怒;如果肝虚,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清,两耳听不清声音,易恐惧,好像有人来抓他。治疗取刺厥阴和少阳两经穴位。肝气上逆,则有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在其经血盛处放血。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內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心病可见,胸中疼痛,胁部支满,胁下疼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侧疼痛;如果心虚,则见胸腹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两经穴位,并在舌下廉泉穴刺出血。如果疾病有变化,则刺阴郄穴出血。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病可见,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肌肉痿软,足不能举步,或筋脉牵掣,脚下疼痛;如脾虚,则见腹满肠鸣,泄泻完谷不化。治疗取刺太阴、阳明、少阴经穴,刺出其穴。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內,血者。
肺病可见,咳喘气逆,肩背疼痛,出汗,肛门,大腿内侧,膝,髋,小腿肚,小腿下半部,脚等处都疼痛;如果肺虚,可见短气,呼吸不连续,耳聋,咽喉干燥。治疗取刺太阳、足太阳经脉的外侧,厥阴经脉的内侧,刺出其血。

肾病者,腹大胫肿,咳喘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通,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肾病可见,腹大胫肿,喘咳,身体沉重,盗汗出,恶风;如果肾虚,可见胸中疼痛,大腹,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经血,刺出其血。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气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肝脏主青色,肝病宜食甜味,粳米,牛肉,大枣、葵菜都是甜味。心脏主赤色,心病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子、韭菜都是酸味。肺脏主白色,肺病宜食苦味,麦、羊肉、杏、薤都是苦味。脾脏主黄色,脾病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子,藿都是咸味。肾脏主黑色,肾病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大葱都是辛味。所有食物,辛能发散,酸能收敛,甘能缓急,苦能坚燥,咸能软坚。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凡药物用来攻邪,五谷用来营养,五果作为辅助,五畜用来补益,五菜用来充养,气味配合调和而服食,用来补益精气。这五类东西,各有辛酸甘苦咸的味道,对某一脏之气各有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等作用,配合四时五脏,治病要根据五味所宜。

三、心得
黄帝内经真正的要体会记住,我发现还得进一步把关系梳理清楚,才能够透彻的理解五脏应四时五行的规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22: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8-25 22:58 编辑

第十周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一、正音查字

吞: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疑为篆文对“大”的误写,表示张大。吞,篆文(天,是“大”的误写,表示张大)(口,嘴巴),表示张大嘴巴。造字本义:动词,敞开喉咙,不嚼而咽。
癃: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局部土地下沉造成邻近土地上升、突起。癃,篆文(疒,疾病)(隆,局部抬升),表示因疾病身体局部隆起。籀文将“隆”省略成“”。造字本义:动词,泌尿系统不畅的疝气,导致某一脏器如腹股沟或阴囊周围组织较薄弱的地方发生奇怪隆起、肿大。
并:“并”是“併”本字。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人站在一起。并,甲骨文(比,两人站在一起)(二,相等、相同),在两人的腿部位置加“等号”二,表示两人的站位相同、或步伐一致。简体甲骨文将“等号”简化成一横,表示两人的腿部动作一致。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的混合结构,分拆成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动词,两人比肩而立或齐步平行。
涎:xián。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伸展、延伸。涎,篆文(水,口水)(次,打喷嚏时飞溅的唾沫),表示嘴角的唾沫。有的篆文(水,口水)(延,伸展、延伸),表示口水从口腔延伸到嘴角外。造字本义:动词,流口水。
代: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系绳、可循环利用的箭。代,篆文(人,士兵)(弋,系绳、可循环利用的箭),比喻士兵轮替戍边。造字本义:动词,军队轮替戍边。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味各有所入: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这叫五味所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脏之气发病:心为噫气,肺为咳嗽,肝为多语,脾为吞酸,肾为呵欠、喷嚏。六腑之气失调,胃为哕逆、恐惧,大肠,小肠为泄泻,下焦泛滥,当水肿,膀胱不通为癃闭、不能约束为遗尿,胆为发怒。这就是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精气相并之证:精气并于心而生喜笑;并于肺而生悲哀;并于肝则生忧虑;并于脾则胆怯生畏;并于肾则心悸善恐。这是五脏精气相并之证,因虚而气乱相并。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各有所厌恶的: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这是五脏所恶。

五脏化液:心主汗,肺主涕,肝主泪,脾主涎,肾主唾。是谓五液。
五脏化生五液:心主汗液,肺主涕液,肝主泪液,脾主涎液,肾主唾液。这是五脏主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五令多食。
疾病所禁食的五味:辛味走气分,气病,不能多食辛味;咸味走血分,血病,不能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骼,骨病,不能多食苦味;甘味走肌肉,肉病,不能多食甘味;酸味走筋膜,筋病,不能多食酸味。这就是疾病的五禁,要自我节制,不能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脏发病的部位和季节各不相同:肾为阴脏而主骨,发病躲在骨骼;心为阳脏而主血脉,发病多在血脉;饮食五味伤脾,发病多为肌肉痿弱不用;阳虚而病,多发于冬季;阴虚而病,往往发于夏季。这叫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脏为邪所扰的病变:病邪入阳分,则为狂;病邪入阴分,血脉凝涩,发生痹症;病邪入于阳,邪气搏结于上,发生头部疾患;五脏阴经通于喉舌之间,病邪入于阴,搏结不去,伤阴而瘖哑;病邪有阳入阴,病多平静;病邪有阴出阳,病多怒。这叫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邪所见的脉象是:春天见秋天的毛脉,夏天见冬天的石脉,长夏见春天的弦脉,秋天见夏天的钩脉,冬天见长夏的濡脉。这就是五邪脉,预后相同,都是死证。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藏精神活动: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志。这就是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脏各有所主:心主宰血脉,肺主宰皮毛,肝主宰筋膜,脾主宰肌肉,肾主宰骨骼。这就叫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种过度劳逸所致的损伤:久视伤心血,久卧伤肺气,久坐伤肌肉,久立上骨骼,久行则伤筋。这是五种九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五脉与外界事物相应的物象:肝脉如弓弦,心脉如带钩,脾脉如代止,肺脉如秋毛,肾脉如沉石。这就是五脏的脉象。

三、心得
以五脏顺五行,应四时,而生出相应的五种状态,以指导人的生活。五行对人的影响,也相应在生活中其他事物,也有相对应的五象吧,以此可以指导在生活中五行相生相克之状态。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一、正音查字

伺:sì。司,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执法。伺,篆文(人)(司,执法)。造字本义:动词,执法者仔细侦察,探察。
拄:zhǔ。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柱”的省略,表示支住、支撑物。拄,甲金篆字形暂缺,隶书(手,抓持)(主,“柱”),表示手持支撑物。推测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棍杖以支撑身体。
隅:“嵎”是“隅”的异体字。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手持面具遮掩。隅,金文(郭,城郭)(禺,手持面具遮掩),表示可借以掩护的城郭角落。篆文用“阜”(山岩)代替金文的“郭”,表示可借以掩护的山岩角落。造字本义:名词,可以阻挡攻击、用于掩护的城郭或山中角落。
嗌: yì。咽喉。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人身气血多少有一定之数。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的一定之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指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知道手足阴阳十二经脉的病苦。大凡治病,血脉充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除去痛苦,观察病人的意愿,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欲之背俞,先度其两乳见,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要确定背部五腧穴的部位,先用一根草度量病人两乳间的距离,然后从正中对折,再用另一根同样长的草,量到对折后草的正中,即四分之一处;折掉这四分之一,然后使草两端相支撑,成为三角形。叫病人举起臂来,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一只角朝上,和脊背大椎穴相平,两只角在下,在下左右两角所指的部位,就是肺俞穴。再把上角下移一度两肺俞穴的中点,左右两角是心俞。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腧穴的部位,也就是针灸取穴的法度。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形体安乐,精神苦闷,发病易在经脉,用针刺治疗。形体安乐,精神愉快,发病易在肌肉,用针刺和砭石治疗。形体劳苦,精神愉快,发病易在筋骨,用熨引治疗。形体劳苦,精神苦闷,发病易在咽嗌,用甘药治疗。形体屡次遭受惊恐,筋脉运行不畅,发病易出现肢体不仁,用按摩、药酒治疗。这就是所谓五种形志病。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阴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

三、心得
这里面关于找俞穴的方法第一次了解。对于治疗和针刺,情志,形体的关系,对于身体很大的关系。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一、正音查字
呿: qū。〈形〉张口的样子。如:呿吸(张口吮食);呿呀(口大张的样子);呿吟(张口舒气;呼吸)。
达:大,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达,甲骨文(彳,大道)(大,人),表示人来人往,四通无阻。有的甲骨文加“止”(行进)将“彳”写成“辵”,加强“通行”含义。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写成“竹”,同时加“羊”(徉),表示可以徜徉通行。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简体字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大道上通行无阻。
瞚:shùn。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凝望。瞚,甲骨文(臣,横目凝望)(黄,箭靶靶心),表示眯眼瞄靶。篆文将甲骨文的“臣”写成“目”,将甲骨文的“黄”(箭靶)写成“寅”(练兵),强调“瞚”的军事意义。造字本义:动词,弓箭手单眼半眯,凝神瞄靶。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请,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腑,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矣。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全,但没有什么比人更为宝贵的。人禀守天地之气而生存,随着四时规律成长的。无论是君王,还是平民,都愿意保持形体的健康,但往往身体有了疾病,自己也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病邪就积累日深,潜藏骨髓之内,不易去掉了。这是我心中所担忧的,我想用针刺来解除他们的疾病痛苦,怎么办呢?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豪在目。
黄帝道:我很感伤病人的痛苦,心里惶恐不安,治疗疾病,搞不好,反使病情加重,我又不能代替他们。百姓听了,都会认为我是残忍的人,怎么办好呢?
岐伯说:人虽然是生活在地上,但片刻也离不开天,天地之气相合,才产生了人。人如果能适应四时的变化,那么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成为生命的源泉;如果能够了解万物的话,那就是天子了。人与自然是相应的,天有阴阳,人有十二骨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所以能效法天地阴阳的变化,就不会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骨节的道理,就是所谓圣智也不能超过他,能够观察八风的变动和五行的衰旺,又能够通达虚实的变化规律,就能洞晓病情,即使像病人呼吸那样的细微不易察觉的变化,也如秋豪在目,逃不过他的眼睛。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着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黄帝曰: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天地之气相合以后,生成了世界上的万物,从地理上,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可以分为四时。月份有大有小,白天有短有长,万物同时来到世界,实在是度量不尽的,我只希望解除病人的痛苦,请问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岐伯说:治疗的方法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分析。如木遇到金就会被这段,火遇到水就会熄灭,土得到木就会条达通畅。金遇到火,就会融化,水遇到土就会竭绝。这种种变化,万物都是这样,不胜枚举。所以有五种针法已向天下公布了,但人们只知饱食,而不去了解它们。哪五种治法是什么呢?第一要精神专一,第二要修养形体,第三要了解药物的真假性能,第四要制定大小砭石以适应不同的疾病,第五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这五种治法,各有所长,先用哪个,要视具体情而定。现在针刺的疗法,用补治虚,用泻治实,而这是普通医生所共知的。至于能够取法天地阴阳的道理,随其变化而施针法,就能取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的疗效。这并没有什么神秘,只要功立积久,就有这样的高超技术。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针,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法,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息,观事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涂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黄帝道:我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针刺的正法,要先集中精神,待五脏虚实已定,脉象九候已备知,然后再下针。在针刺的时候,必须精神贯注,即使有人旁观,也像看不见一样,有人喧嚣,也像听不到一样。同时还要色脉相参,不能仅看外形,必须将发病的肌理揣摩清楚,才能给人治病。病人有虚有实,见到五虚的症状,不能随意去泻;见到五实的症状,也不可远而不泻,在应该进针时,就是一瞬间也不能耽搁。在手捻针时,什么事也不想,针要光净匀称。针者要平心静气,观察病人的呼吸。那血气的变化无形无象,虽不可见,而气至之时,好像群乌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它行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候气,正如强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黄帝道:怎样刺虚?又怎样刺实?
岐伯说:刺虚症,须用补法;刺实证,须用泻法。经气已经到了,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无论针刺深浅,无论取穴远近,得气是一样的。在捻针时,像面临深渊时的谨慎;又像手中捉着老虎那样坚定有力,集中神志,不为其他事物所干扰。

三、心得
所谓一个环境的气场是一起的,医生的场也会影响病人,所以针刺时,如临深渊又要坚定有力,人处于集中精神,平心静气才能治疗病人。在其他时候,这个气场也是如此把。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一、正音查字

淖:nào。,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覆盖、扣住。,篆文(水,泥)(卓,即“罩”的省略,罩住),表示身体为泥所罩。造字本义:名词,使人陷落其中难以逃脱的泥沼。
郭:轮廓。
八正:八节的正气。即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黄帝问曰: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一定法则,那么究竟取法于什么呢?
岐伯说:要取法于天地阴阳,并结合日月星辰之光来研究。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重虚;月满而补,血气盈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黄帝问:希望详细听听。
岐伯说:大凡针刺之法,必须察验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了,才能进行针刺。如果气候温和,日光明亮,那么人体血液就濡润而卫气上浮;如果气候寒冷,日光晦暗,那么人体血液就滞涩而卫气沉淀。月亮初生的时候,人的血气随月新生,卫气亦随之畅行;月亮正圆的时候,人的血气强盛,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人的肌肉消瘦,经络空虚,卫气不足,形体独居,所以要顺者天气而调和血气。因此说,气候寒冷,不要行针刺;气候温暖,不要迟疑;月出生的时候,不要用泻法;月正圆的时候,不要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进行治疗。这叫顺应天时而调养血气。按照天时推移的次序,结合人身血气的盛衰,来确定气的所在,并聚精会神地等待治疗的最好时机。所以说,月初生时用泻法,这叫做重虚;月正圆时用补法,使血气充溢,经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这就做经乱。这些都是阴阳相错,正气邪气分不清楚,邪气沉伏留而不去,致使络脉外虚,经脉内乱,所以病邪就乘之而起。

帝曰:星辰八正四时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遇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黄帝问:星辰、八正、四时怎么候察呢?
岐伯说:星辰的方位,可以用来测定日月循行的规律。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用来测出八风病邪什么时候到来;四时,可以用来分别春秋冬夏之气的所在;按照失序来调整气血,避免八正病邪的侵犯。假如身体虚弱,又遭遇自然界的虚邪,两虚相感,邪气就会侵犯至骨,进而深入五脏。医生能候察气候变化的道理而及时挽救,病邪就不能伤人。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了解。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关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黄帝说:说得好。取法星辰的道理,我已经听到了,希望再听听效法往古的道理。
岐伯说:效法往古,要先懂得《针经》。想把前人的针术在现在加以验证,先要知道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盈虚,来候察气的浮沉,来给病人进行调整,就会看到它是立有效验的。所谓“观于冥冥”,是说血气荣卫变化并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这就是把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盈虚,四时气候的浮沉等情况,综合起来候察以调整病人。这样,医生就常能预见病情,然后疾病尚未显露于外,所以叫“观于冥冥”。所谓“通于无穷”,是说医生的高超技术可以流传后世,这就是医生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不过是病情还没有显露出来,大家都不能发现罢了。看不见形象,尝不到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就像神灵一样若隐若现,难以琢磨。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病邪。正邪,就是身体因劳累出汗,腠理开张,而为虚风侵袭,正邪伤人轻微,所以一般人不了解他的病情,看不到它的病象。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刚开始就救活,先去候察三部九候的脉象,及时调治,不使脉象衰败,所以疾病容易痊愈,所以叫高明的医生。而低劣的医生,却等疾病已形成,或疾病已经败坏时才治疗。等到病已形成后才治疗,就是不懂得三部九候的脉气混乱是由疾病发展所导致的。他所谓知道疾病的所在,只不过是知道是三部九候病脉的所在部位罢了。所以这就像把守门户一样,已经陷入了被动地位。其原因就是不了解病理,而只看到病症的表面现象。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排针也。故养神者,必先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黄帝问:我听说针法有补有泻,但不懂它的涵义。
岐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因为“方”就是病人邪气正盛,月亮正圆,天气正温和,身体尚安定的时候。要在病人正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正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正呼气的时候慢慢的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这样,邪气排出,正气流畅,病就会好了。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圆”就是使气运行的意思,行气就是导移血气以至病所,针刺时必须达到荣分,还要再病人吸气时推移其针。所以说圆与方的行针,都要用排针之法。所以善用针术阳胜的人,必须观察病人形体的肥瘦和荣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的神气寄存之处,不可不谨慎调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黄帝说:讲得妙极了!把人的形体与阴阳四时结合起来,虚实的感应,无形的病况,要不是夫子您谁能明白呢?然而夫子多次说到形和神,究竟什么叫形神?希望详细听听。
岐伯说: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说还没有对疾病看得很清楚。问病人的病痛,再从经脉的变化去探索,病情才突然出现在眼前。要是按寻而不可得,便不知道病情了。因为靠诊察形体,才能知道病情,所以叫做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黄帝问:那什么叫神呢?
岐伯说:请让我讲讲神。所谓神,就是耳不闻杂声,目不见异物,心志开朗,非常清醒地领悟其中的道理,但这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有如观察一种东西,大家都在看,但只是自己看得真,刚才还好像很模糊的东西,突然明显起来,好像风吹云散,这就叫做神。对神的领会,是以三部九候脉法为本源的,真能达到这种地步,九针之论,就不必太拘泥了。

三、心得
阴阳,方圆,四时,八正,顺应的法则,这个法则,在人体,在治病,也在家庭建设,在家中,阴阳,方圆,四时,天地,认真观察而顺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9 23: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9-2 23:48 编辑

第十一周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一、正音查字

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熒”的省略,表示点点星星的微光。滎,篆文(水,水色)(,即“熒”的省略,点点星星的微光),表示依稀可见水的微光,意即看不到完整的水面。造字本义:名词,湿地依稀可见的零星小水洼。
扪: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双户构成的活板装置。捫,篆文(手,推)(門),造字本义:动词,关门双手推门。扪,按压而持握。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气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其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內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黄帝问:我听说九针有九篇,而夫子又从九篇基础上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胜,取上以治下,取左以治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补泻,我也知道了。这些都是由于荣卫偏胜、气血虚实而生成的,并不是邪气从外侵入经脉而发生的。我希望听听邪气侵入经脉之时,使人发病的情况怎样呢?又怎样取穴治疗呢?
岐伯说:圣人制定治疗法则,必定应于天地自然的变化,所以天有二十八宿,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如天地之气温和,则十二经水安静平稳;天寒地冻,在经水凝涩不流;天暑地热,则经水沸腾扬溢;暴风骤起,则经水波涛汹涌。同样,病邪侵入经脉,寒邪则使血行滞涩,热邪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侵入,也像经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也会波涌隆起,虽然血气在经脉中还是有规则流动,但其行至寸口处,指下的感觉,则时大时小,大即说明病邪盛,小即说明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规律,或在阴经或在阳经,不可去度量,只能有三部九候的方法检查,一旦察之邪气,就应及早治疗,阻止他的进一步发展。在吸气时进针,勿使气逆,要留针静候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吸气时捻针,以得气为目的;等病人呼气时,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法。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黄帝问:不足之虚证,怎样用针刺补益呢?
岐伯说:首先用手抚摸寻找到穴位;然后用手指按压穴位,使邪气消散;再用手指推循揉按穴位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起穴位,使脉络怒张;左手掐正穴位,右手下针;待气脉流通而出针,出针时,右手拔针,左手按闭孔穴,不让正气外泄。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候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就像等待贵客一样,忘记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守护,等病人吸气的时候,拔出其针,那么正气就不能外泄了。出针以后,应分别在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內,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叫补法。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黄帝问:怎么候气呢?
岐伯说:当邪气离开经络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或寒或湿,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如江水之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所以说:邪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后要用针刺克服它,但不要在邪气充盛时用针泻之。真气,就是经脉之气,正邪冲突,真气大虚,这时用泻法,反使经气大虚,所以说:在邪气方来正盛的时候不可用泻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诊候邪气不能审慎全面,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又回来,那病就更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离去,不可再用泻法追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组织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至之时,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邪就不容易消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像扳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像敲击木椎,顽钝不灵。所以说:识得机微之道的,毫不迟疑;不知机微之道的,纵然时机已到,亦不会下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黄帝问:怎样补泻呢?
岐伯说:这就是攻邪,应该抓紧时间刺出盛血,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礼记就会好。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內著,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长久。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黄帝说:太好了!如果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怎样诊察呢?
岐伯说:仔细审查压循,根据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诊察其左右上下各部是否协调,或者是否有特别衰弱之处,就可以审查其病在那个脏腑,待其气至而刺之。不懂三部九候,不能辨别阴阳,天地不能分,更不知道从地候地,以天候天,以人后人,结合胃气来判定疾病在三部哪一部。所以说针刺不知道三部九候,病脉之所处,虽然有大病为害,医生也不能治疗。如果诛罚没有过错,不当泻而泻之,这叫大惑,反而扰乱了主要脏腑经脉,真气不可恢复。把实证当虚症,以邪气当真气,用针没有规律道理,反而助邪气为害,耗夺人的正气,使顺证变为逆证,使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部,断绝人的寿命,使人遭受夭折祸殃。不知三部九候的医生,所以不能长久的。不懂得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不攻邪气,反伤了正气,就断绝了病人的性命。病邪刚侵入人体,没有固定部位,推它就向前,引它就停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马上就好了。


三、心得
医生要懂得三部九候,明白阴阳,明白天地变化规律,还要明晰针刺规则,什么时候进针,什么时候出针,一呼一吸间,这也是阴阳的道理。这时候,才能结合病人身体状态来诊察,同一个病人,在不同时期,因为外部四时八正的不一样,阴阳变化的不一样,而又不一样的反应,不能死板教条的去把人物化。对于我们个人也如此,教育也如此,没有一个统一的一二一,要去察现在所处的环境,时代的大气候,周围的小气候,再来根据个人本身条件来应对该怎么顺应。所谓,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也在说,顺应大气候,大风向,按规律办事。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一、正音查字
恇:怯也。从心,匡声。——《说文》
痏: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手抓。,篆文(疒,疾病)(又,手抓),表示手顫、难以抓持的疾病。篆文异体字加“肉”,将“又”写成“有”。造字本义:动词,因为低血糖或其他病因,手顫难以抓持。
蹠:zhí。 同“跖”。形声。从足,石声。本义:脚掌

二、原文抄写和翻译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黄帝问:什么叫虚实?
岐伯回答说:邪气正盛,就是实证;精气不足,就是虚症。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黄帝问:虚实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肺主气,气虚,就是肺脏先虚;气上逆,两足必寒。肺虚若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正好在相克之时,则死。其他脏腑皆是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黄帝问:什么叫重实?
岐伯说:所谓的重实,是说大热的病人,邪气甚热,而脉象有盛满,这就叫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黄帝问:经络俱实,情况怎样?怎么治疗?
岐伯说:经络皆俱实,是指寸脉急而尺脉缓,经和络都应该治疗。所以说:滑脉则气血旺盛,为顺,涩脉则象征气血虚衰,为逆。所谓虚实者,都是从物比类开始,所以五脏骨肉的滑利,证明精气充足,生气旺盛,可以长寿。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黄帝问: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情况怎样?
岐伯说: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热和尺脉寒凉。秋冬季这个现象,为逆;在春夏之时见这样现象,为顺,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黄帝问:经虚络满的情况怎么样?
岐伯说:经虚络满,是指尺脉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缓而涩滞。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黄帝问:怎样治疗这种病呢?
岐伯说:络满经虚的,灸阴经刺阳经;经满络虚的,刺阴脉灸阳脉。


帝曰:何谓重虚?
岐伯曰: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黄帝问:什么叫重虚?
岐伯说:脉虚、气虚、尺虚,称为重虚。
黄帝问: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所谓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言语低微,说话不能接续;尺虚,行走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像这种情况,脉象滑利的,虽病可生;脉象涩滞的,就要死亡了。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黄帝问:寒气突然上逆,脉象盛满而实,结果会怎么样呢?
岐伯说:脉实而滑则生,脉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黄帝问: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发热,结果会怎样呢?
岐伯说:这种病,在春秋之时可生,冬夏就会死。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体发热的,也会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黄帝问:身体肿满的,会怎样呢?
岐伯说:所谓身形肿满是指脉象急而大坚的,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应。像这样,顺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黄帝问:什么叫顺则生,逆则死?
岐伯说:所谓顺从,手足是温暖的;所谓逆者,手足是寒冷的。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黄帝问:妇人新产而患热病,脉象悬小,结果会怎么样?
岐伯说:手足温暖则生,寒冷则死。
黄帝问:妇人新产,感觉风热,喘息有声,张口抬肩,他的脉象怎么样?
岐伯说:喘息有声,张口抬肩,脉象应实大。如脉象见缓和的,可生;如实大而弦急的,就要死亡。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而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黄帝问:肠澼中赤痢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下痢发热的,主死;身寒不发热的,主生。
黄帝问: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沉而生,脉浮则死。
黄帝问:痢疾下脓血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悬绝者主死;滑大者主生。
黄帝问:痢疾,不发热,脉象也不悬绝,结果如何?
岐伯说:脉象滑大者主生,脉象悬涩者主死,根据五脏相克的时日来预测死期。


帝曰:巅疾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巅疾之脉,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黄帝问:巅疾的情况怎么样?
岐伯说:脉象搏击而大滑的,经过一段时间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的,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问:巅疾之脉,虚实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黄帝问: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
岐伯说:脉象见实大的,病程虽长久,但可以治愈;如脉象悬小而坚的,病程久了,就不可治了。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黄帝说:度量形体,度量骨骼,度量经脉,度量筋络,怎样才能测量出来呢?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緛,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黄帝说:春天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天治病多取各经的输穴,秋天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天主闭藏。闭藏的,治病应多用药物,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砭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痈疽等病,是片刻也不能徘徊犹豫的。病毒初起,不知它发在何处,按又按不到,疼痛忽作忽止,这时可在手太阴经穴针刺三次,和颈部缨脉左右各二次。掖痈的病人,周身高热,应该针刺足少阳经穴五次;针后,热仍然不下,可针手阙阴心包经穴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急性痈疽,筋肉挛缩,随着痈疽的分肉而痛剧,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此其经的腧穴。

腹爆满,按之不下,去手太阳经络者,谓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于少阴经络傍者以,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旁三寸的少阴肾腧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刺肾腧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腧及胃仓穴各三次。刺治癫痫惊风,要针五条经脉的穴位,刺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刺太阳的经穴各五次,刺手少阴通里穴旁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满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大凡诊治消渴、中风仆倒,半身不遂,痿厥,气粗急,喘逆等病,如食肥甘厚味的肥胖贵人换这种病,是因为偏嗜肉食厚味造成的疾病。噎膈则气闭不行,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疾病。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闭塞不通,都是因为情绪突然激动,逆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外中风邪,风邪留恋不去,伏而化热,消烁肌肉,极为明显。两脚偏跛,是风寒湿侵袭而形成的疾病。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黄帝说:黄疸,骤然剧痛,癫疾,厥狂等症,是经脉之气久逆于上,不能下行所致。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致。

三、心得
经和寸有关,络和尺有关。




太阴阳论篇第二十九
一、正音查字
受: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运输的船只。受,甲骨文(两只手,表示运送与接收)(舟,两岸间运送货物的工具),表示用船只在两岸间运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冂”。造字本义:动词,用船只往返两岸,为隔岸的人运送物品。动词:遭遇,承担
䐜:《说文》起也。从肉,眞,意兼声。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泻,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黄帝说:希望听听不同情况。
岐伯说:阳属天气,为人体的外在护卫;阴属地气,为人体的内在营养。外邪有余多犯阳经,所以阳道常实;内伤不足多伤阴经,所以阴道常虚。所以贼风虚邪伤人时,阳分首当其冲;而饮食不慎,起居失调,阴分独受其害。外表受病,就传入六腑;内里受病,就传入五脏。邪入六腑,就会发热,不能安眠,喘促;病在五脏,就会胀满发闷,飧泄经过一段时间,会成为痢疾。喉是管呼吸的,所以主天气;咽是管进食的,所以主地气。所以阳经易感风邪,阴经易感湿邪。三阴之经脉,是由足上行至头,由头而下循至手指尖端;三阳经脉,是由手上行至头,再下至足。所以阳经的病邪,先上行到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向下行到极点,再向上行。因此外感风邪,多在上部;外中湿气,多在下部。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黄帝问;脾有病四肢就不能正常活动了,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四肢都从胃接受营养之气,但是胃气不能直达到四肢,必须通过脾的运化,水谷津液才能布达于四肢。如今脾有病了,不能把胃的水谷津液输送出去,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一天一天的衰弱,经脉不利,筋骨肌肉也因无营养之气来成事,所以四肢就不能活动了。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黄帝问:脾不能单独主一个时季,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脾属土而位居中央,他经常从四时里分旺于四脏,就是在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里脾寄旺时间,不能单独主一个季节。脾脏经常为胃土转输水谷之气,土生阳万物而取法天地自然的规律,脾为人体的土,他布散精微,从头到足,所以不单主一个季节。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属脾络嗌,故太阴之行气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阴阳,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黄帝问:脾和胃通过一膜相连,为什么能够给胃运行津液呢?
岐伯说:足太阴脾精,就是三阴经。它的经脉环绕于胃,连属于脾,联络咽喉,所以太阴经能够运输阳明之气,进入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是足太阴脾经之表,是五脏六腑的营养之海,所以胃经也能运输太阴之气,进入手足三阴经。五脏六腑都能借助脾经而接受阳明的水谷精气,因此说脾能为胃运送津液。四肢不能接受水谷之气的滋养,一天天地衰弱,阴经脉道不通利,筋骨肌肉无气滋生,所以就痿废不用了。

三、心得
本章重在将阳受外,阴受內,外伤六腑,内伤五脏,脾作为中央土的位置重要性。想到家里,老人就是脾的作用,是输布子孙的。老人是整个家的营养源泉。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一、正音查字

惋: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婉”的省略,表示含蓄的、温和的。惋,甲金篆隶字形资料暂缺,楷书心,怨恨宛,即“婉”),表示委婉地表达怨恨。推测造字本义:动词,含蓄、温和地表达怨恨。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黄帝问: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厌恶人声与火光,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受惊,却不为钟鼓的声音惊动。听到木音就惊惕,是为什么?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到说:足阳明是胃的经脉。胃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是因为土恶木克。
黄帝问:好!那么恶火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就发热,热重所以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黄帝问:他厌恶见人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足阳明经气上逆,则喘促,心中郁闷,心中郁闷所以不喜欢见人。
黄帝说: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为什么呢?
岐伯说:经气厥逆如果累及于五脏,就会死,若仅连及经脉,则可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岐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
黄帝问:好!病情严重的,脱掉衣服,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喊唱歌,有的几天不吃不喝,还能翻身上屋,所上之处,都是其平素所不能的,发病时反而能上去,为什么呢?
岐伯说:四肢是阳气的根本。阳气盛则四肢充实,四肢充实所以能够登高。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
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黄帝问:病人脱掉衣服而乱跑,为什么?
岐伯说:身体热盛,所以脱掉衣服,到处乱跑。
黄帝问:病人胡言乱语骂人,不分亲疏远近而胡乱唱歌,为什么?
岐伯说:阳热亢盛,使病人神志失常,胡言乱语,辱骂别人,不分亲疏,不想吃饭,所以到处乱跑。


三、心得
本章重点在阳明脉出问题的反应,好像失神之病很多都和阳明脉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7 23: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9-9 15:41 编辑

第十二周    热论篇第三十一,刺热篇第三十二。

热论篇第三十一

一、正音查字

挟:xié。夾,甲骨文表示两人从一个人的两腋控制他。“夾”的“从两腋控制一个人”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挾”代替。造字本义:动词,从两腋将一个的两只胳膞抓住。
谵:zhān。“詹”是“譫”和“瞻”的本字。詹,籀文(人,警哨)(穴,岩穴)(言,预言、警告),表示哨兵站在部落居住的岩穴之上远眺预警。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穴”简写成,将籀文字形中的“言”写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詹“的“远眺、预警”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目”(远眺)另造“瞻”代替,表示高度警觉地远眺、远望;楷书再加“言”(告诫)另造“譫”代替,表示居高临下地警告、训诫。造字本义:动词,部落首领或有威望的长者高瞻远瞩地警告、训诫。


二、原文抄写和翻译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闻,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黄帝问道:一般所谓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有的痊愈了,有的死亡了,死亡的都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大约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我不知其中的缘故,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答道:足太阳经,是诸阳联属会合之处。它的经脉上连风府,所以能够为诸阳主气。人为寒邪所伤,就要发热,如果单是发热,即便热得厉害,也不会死。但假如阳经、阴经同时感受寒邪为病,就必然死亡。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少阴脉贯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黄帝问:希望听听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第一天,太阳经感受寒邪,所以头项疼痛,腰脊僵硬。第二天,病邪传到阳明,阳明经主肌肉,它的经脉挟鼻,络于目,所以身热、目疼、鼻干,不能安卧。第三天,病邪传到少阳,少阳主胆,他的经脉循行于两胁,络于两耳,所以胸胁痛,耳聋。如果三阳经络都已受病,但还没有传入到脏腑里的,可以用发汗来治愈。第四天,病邪传到太阴,太阴经脉分布于胃,络于咽嗌,所以腹胀满,咽嗌发干。第五天,病邪传到少阴,少阴经脉通肾、络肺,连系舌根,所以口燥,舌干而渴。第六天,病邪传入阙阴,厥阴经脉环绕阴气,络于肝,所以烦闷,阴囊紧缩。如果三阴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到了病害,营卫不运行,腑脏不通畅,那就要死了。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阙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如果不是两感于寒邪,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减轻,头痛也就会稍好一些,第八天,阳明病就会减轻,身热就会渐渐消退。到第九天,少阳病就会减轻,耳聋也会好转而能听到点声音。到第十天,太阴病会减轻,胀起的腹部也会平软得和往常一样,就想吃东西了。到第十一天,少阴病就会减轻,口不渴了,也不胀满了,舌也不干了,还会打喷嚏。到第十二天,厥阴病减轻了阴囊也送还下来,少腹部也觉得舒服,邪气全退,病也就好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黄帝问:那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治疗的方法,应根据脏腑经脉的症状,使其畅通,疾病就会日渐衰退。没有满三日的,就可以通过发汗治疗;如果三日以上,可以通过泄泻治愈。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黄帝道:热病已经好了,但是常常遗有余热,为什么呢?
岐伯说:凡是有余热的,都是因为发热重的时候,还勉强吃东西造成的。像这样,病虽然已经减轻,可是余热未尽,于是谷气与余热搏结在一起,所以就有了余热。
黄帝说:太好了。那怎么治疗余热呢?
岐伯说:只要根据病的或虚或实,而分别给予顺治或者逆治,病就会好了。
黄帝问:病热应该禁什么呢?
岐伯说:病热的,稍微好了,马上吃肉类食物,就会复发,如果多吃谷食,也会有余热,这就是热病的禁忌。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黄帝问:假如两感于寒者,他的脉象是什么样的呢?
岐伯说:两感于寒者,第一天太阳和少阴二经都患病,就有头痛,口干、烦闷而渴的症状;第二天,阳明与太阴都患病,就会腹满,发烧,不想吃东西,语无伦次的症状;第三天,则少阳与厥阴都病,则耳聋,阴囊紧缩,厥逆的症状。如果再发展到水浆不入口,昏迷不醒,第六天就会死。

黄帝说:病情发展到五脏损失,六腑不通,营卫不和以后,三天之后就会死,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阳明经,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这一经血气与邪气都盛,正邪相搏病人就容易神志昏迷,三日以后阳明经气已尽,所以就死亡了。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凡伤于寒邪而变成温病的,在夏至以前发病的叫做温病;在夏至以后发病的叫做暑病。暑病应该发汗,使热从汗出,而不能止汗。

三、心得
从本章明白为什么说,感冒7天后就开始自动好了,也明白生病要早治,不是说硬抗来好的。也透彻中医一个说法,一旦7天以后,病不好,那可能就很严重和复杂,深入内部了。
发烧后为什么只能吃点稀饭,菜汤,禁食肉类与过多谷类。




刺热篇第三十二

一、正音查字
淅:xī。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分开、分解。淅,篆文(水,清水)(析,分开,分解),表示用水分解。造字本义:动词,用水淘洗。
欬:kài。“亥”是“咳”和“孩”的本字;“欬”是“咳”的异体字。亥,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人的头部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只会用喉咙发出“咯咯”声、不会说话的幼儿。有的甲骨文在此基础上再加横结指事符号,表示喉结,意指未学会语言的幼儿,从喉部发出清亮的“咯咯”笑声。当“亥”的“小孩咯咯笑”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口”(发声)另造“咳”代替。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当“咳”字引申出“肺部或呼吸道障碍而暴发性地、很响地呼气”的含义后,篆文异体字“欬”用“欠”(叹息)代替“口”(发声),强调喉部呼吸障碍。造字本义:动词,重咳而喘。
痠:suān。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酸”的省略,表示因醋的刺激牙根麻痹发软。痠,楷书(疒,疾病)(夋,“酸”),比喻因健康不佳而身体酸软。造字本义:形容词,筋骨似痛非痛,身体麻胀疲软,难以支撑。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肝脏发生热病,小便先发黄,腹痛,喜卧,身体发热。热邪和正气相争,就会狂言惊骇,胁肋胀满疼痛,手足躁动,不能安卧;遇庚辛日病情加重,遇甲乙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庚辛日会死。刺治足厥阴和足少阴两经。如果肝气上逆,则头痛昏晕,这是热邪由肝脏上冲牵引头部所致。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太阴太阳。
心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不高兴,过几天才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出现突然心痛,烦闷,时时作呕,头痛、面赤、无汗;遇壬癸日,病情加重,逢丙丁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壬癸日当死。刺治手少阴和手太阴两经。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已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脾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头重,面颊疼痛,心烦,额部发青,想呕吐,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颔疼痛,遇甲乙日,病情加重,遇戊已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甲乙日当死。刺治足太阴和足阳明两经。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肺脏发生热病,病人先突然感到寒冷,汗毛竖起,恶风寒,舌苔发黄,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胸膺背部,不能长呼吸,头痛难以忍受,汗出怕冷;遇丙丁日,病情加重,遇庚辛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丙丁日当死。刺治手太阴和手阳明两经,使其出血如黄豆大,立即痊愈。

肾热病者,先腰痛䯒痠,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䯒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已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已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肾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腰痛,小腿发痠,口渴多饮,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项痛而强,小腿发冷而痠软,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颈项疼痛,头晕掉摇不定,遇戊已日,病情加重,遇壬癸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邪气上逆,戊已日当死。刺治足少阴和足太阳两经。以上所说的诸脏大汗出,都是在五脏各日当旺之日,正胜邪退,故可汗出而愈。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病热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其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而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肝热病人,左颊先见红色;心热病人,额部先见红色;脾热病人,鼻部先见赤色;肺热病人,右颊先见红色;肾热病人,颐部先见红色。疾病尚未发生,见到面部的红色,就针刺治疗,这就叫未病。热病刚开始,只表现在五脏部所,疾病尚轻浅,及时治疗,到所胜之日,就可痊愈;如果刺治反了,势必延长病程,以致过“三周”才能病愈,如果治疗一再失误,就会死亡。热病应当汗出,到所胜之日,才能够汗大出而痊愈。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凡治疗热病,应让病人饮用凉饮,然后针刺,必须使病人少穿衣服,居处情理,这样才能使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暝,刺足少阴,病甚为之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动不安的,应刺足少阳经,补足太阴经。病情较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开始时手臂疼痛的,应刺手阳明、手太阴两经,汗出而热止。热病起始于头部的,刺足太阴经,汗出而热止。热病起始于足胫的,可刺足阳明经,汗出而热止。热病先感觉身体沉重,骨节疼痛,耳聋、嗜睡,当刺足少阴经,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痛眩冒而后发热,胸胁胀闷的,应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两经。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內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日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太阳经脉的病,红色显现于两颧骨,是热病的象征,如果荣色未恶,只要得汗,至其当旺之时,就可痊愈。如果同时又见到厥阴经的脉证,那么死期不过三日,因为热病已內连肾脏,兼见少阳脉色。少阳经脉的病,红色显现于面颊前方,是热病之证,如果荣色未恶,只要得汗,至其当旺之时,就可痊愈,如果同时兼见少阴经的脉证,那死期就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治疗热病的腧穴:第三脊椎下,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主治肝热病;第六脊椎下,主治脾热并;第七脊椎下,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既取上部腧穴以邪阳邪,又当取下部腧穴以补阴气,所以在下取尾骶骨处的长强穴。颈项第三椎以下的凹陷中央,是大椎穴。如面颊红色由下上逆到颧骨的,为大瘕泄;红色自颊下行至颊车的,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部的,为胁肋痛。红色见于颊上的,病在膈上。

三、心得本章所讲热病所主症状,在面部的表现,及针刺之法等。十二经脉上的各自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3 22: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9-17 21:53 编辑

第十三周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逆调论篇第三十四,疟论篇第三十五。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一、正音查字
胕:fú。浮肿:“寒热胕肿。”
痝:máng。肿起:“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然浮肿。”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详。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切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出,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裨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着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黄帝问:有患瘟病的,汗出之后,又发热,而且脉搏躁动疾速,不因汗出而衰减,甚至出现胡言乱言,不能饮食,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证。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人体所以能够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现在邪正在骨肉之间相争而能够出汗,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就应该能进食而不再发热。再发热的,是邪气还在;汗是由精气所化。现在汗出而又发热,是邪气胜过正气。不能饮食,则精气没有补充,病邪再滞留不退,生命就会危在旦夕了。《热论》中曾说过:汗出而脉仍躁盛的,是死证。现在脉象与出汗不相应,可见精气不能战胜其病邪,死亡的征兆已经很明显了。胡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的也是死证。现在出现了三种死候,却不见一线生机,虽然有时病情稍有减轻,但必死无疑。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黄帝问:有的病人身体发热,汗出,烦闷,烦闷不因汗出而解,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汗出而身体还热的,是受了风邪;汗出而烦满不能解的,是由于下气上逆了。病名叫做风厥。

黄帝说:希望详细听听。
岐伯说:太阳经主宰诸阳之气,所以最先受邪,少阴与太阳相表里,得热,则上随之而受,随之则上逆成为厥。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刺太阳、少阴的穴位,并内服汤药。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汗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黄帝问:劳风病是怎样的?
岐伯说:劳风发病部位常在肺下。这种病的症状是头项强直,眼目昏眩,唾出粘痰,恶风而身体寒战,这就是劳风病。
黄帝问:怎么治疗?
岐伯说:以俯仰的方式,通利气道来救治,太阳经气来引导疏通。精气足青壮年三日好,中年五日好,精气不足的老年七日好。咳出青黄色痰液,颜色如脓,凝结成块,大的如弹丸,从口中或者鼻中出来,出不了就会伤肺,伤到肺部就会死。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黄帝问:有患肾风的病人,面部浮肿,目下臃起如卧蚕,影响言语,这种病可以针刺吗?
岐伯说:如果是虚症不能用刺法。不应针刺法而误刺,五天后,邪气必然传导,甚而加重病情。
黄帝问:邪气到来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邪气到来时一定出现气短,时常发热,热从胸背上至头部,汗出,手热,口干口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走困难,妇女停经,烦躁不能进食,不能仰卧,仰卧则咳嗽,病名叫风水,在《刺法》篇中有详细的论述。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膈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帝曰;善。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原理。
岐伯说:邪气侵犯人体,其气必然虚弱。肾阴不足,风阳之邪就乘虚侵入,所以气短,时常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小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胃中不和,仰卧后咳嗽加剧,是水气上迫肺脏。一般有水气病的,目下必先出现微肿。
黄帝问:为什么这样说?
岐伯说:水属于阴,目下也属阴,腹部为至阴脾脏所居之处,所以腹中有水,必然目下浮肿。心气上逆,所以口苦舌干,不得仰卧,仰卧就咳吐清水。一般水气病,不能仰卧,仰卧后会惊悸不安,惊悸会使咳嗽加剧。腹中鸣响,病因是胃肠中有水气。如果波及到脾脏,就烦闷而不能饮食。食物不进,是胃脘阻隔。身体沉重行走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循行于足胫部。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胞脉闭塞不通。胞脉属于心脏,而下络胞中。现在水气上逆,逼迫肺脏,心气不能下通,所以月经就不来了。
黄帝说:讲得好!


三、心得
这章发现所感应的邪气,在身体热的各种反应。阴阳交,风邪所在不同地方的反应,有助于辩证,至少大概知道在那个经络受邪,如何防止加重,心里有点眉目,不至于两眼抓瞎。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一、正音查字
烁:shuò。樂,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礫”的省略,即古代用来打击奏乐的乐石。爍,篆文(火,火光)(樂,即“礫”,砾石),表示砾石撞击时产生的火花。造字本义:动词,用砾石打击奏乐时,石子闪动火花。
二、原文抄写和翻译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黄帝问:人体不因为衣服穿得过多而温热,然后出现发热、烦闷,是为什么?
岐伯说:这是由于阴气盛少,阳气偏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黄帝问:有的人不是由于衣服单薄而受寒,也不是体内素有寒气,却感到寒冷从体内产生,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这种人多痹气,阳气虚弱,阴气偏盛,所以感到身体寒冷像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想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或,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黄帝问:有的人四支发热,遇到风寒,热得更厉害,如同火烤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种人阴气虚弱,阳气偏胜。四肢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以致阴气更需少,阳气更亢盛,衰弱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以致阳气独旺。阳气独旺,便不能生化成长,阳气独胜则生机停息。遇风如同火烤的人,肌肉会逐渐消瘦干枯。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动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黄帝问:有的人身体寒冷,即使用热水温熨或烤火,仍不觉热;虽多穿衣服,也而不能温暖,但并不寒战,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这种人,肾气平素偏胜,从事水中作业,致使太阳经气虚衰,肾中脂液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枯耗不长。肾是水脏,而生长骨髓,如果肾的脂膏不生,骨髓就不能充满,以致感到寒冷至骨。之所以不发生寒战,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肾是孤脏,一个肾水不能制胜肝心二阳之火的缘故,所以不发生战栗,病名叫骨痹,这种人必然骨节拘挛。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黄帝问:有的人,他的皮肉麻木沉重,虽然穿棉衣,仍然麻木不减,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荣气虚盛,会使皮肉麻木不仁;卫气虚弱,则肢体不能举动;荣卫俱虚,在既麻木不仁,又举动不便,肌肉就更加麻木沉重了。如果人的形体与神志活动不相适应时,就必然死亡。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而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帝曰:善。
黄帝说:患气逆的人,有的不能平卧,而且呼吸有喘鸣音;有的虽然不能平卧,但呼吸没有喘逆音;有的起居如常,然后呼吸喘促有声;有的能够平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卧,也不能行动,却气喘;有的不能卧,卧则气喘。这些情况,是什么脏腑病变而发生的?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说:不能卧而喘息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经脉之气,本来是下行的,现在逆而上行,所以就喘息有音了。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下行。如果阳明经气上逆,胃气就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就不能平卧。《下经》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起居如常而喘息有音的,是肺的络脉气逆,络脉之气不能随经脉之气上下循行,所以其气留滞经脉而不行于络脉。但络脉使人发病比较轻,所以虽然喘息有声,但起居如常。不能平卧,卧则呼吸喘促的,是水气犯肺。水气是循着津液运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司精液,现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泛而侵肺,所以气喘而不能平卧。
黄帝说:太好了。


三、心得
本章很清晰的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的情况,对各脏,经络循行的描述,阴阳内外相胜的描述,挺辩证的感觉。




疟论篇第三十五
一、正义查字

痎:jiē。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咳”的省略,表示咳嗽。痎,篆文(疒,疾病)(亥,是“咳”的省略),表示重咳的疾病。造字本义:动词,严重肺病引起一发不止的恶性咳嗽。而
之间。
膂:lǚ。脊椎骨。
瘅:dàn、dān。本意为“痨” 。“单”意为“大力”、“用力”。“疒”与“单”联合起来表示“过度用力导致的病”、“因劳累导致的病”。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黄帝问:恶咳疟疾都是感受风邪而发,它从积累到发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使毫毛竖立,继而四体欲得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颏鼓动,腰脊疼痛,寒冷过去,接着全身发热,头痛欲裂,口渴喜欢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阴阳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黄帝说:是什么邪气引起的?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这是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相互移易转化所致。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颔鼓动;太阳经气虚,就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感觉寒冷;阳气盛则发生外热,阴气盛则发生内热,外内都发热,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这都是有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潜藏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即是邪气居留在荣气的处所。有余暑热內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之气,汗出感受风邪,以及洗澡受凉,风寒之气停留在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內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內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黄帝曰:疟疾有隔日发作的,为什么?
岐伯说:这是因为邪气滞留较深,向内迫近于阴分,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滞留于里,阴邪与阳气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日发作。


帝曰:善。其昨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之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內,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黄帝说:讲得好。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后,或逐日提前的,是什么邪气使然?
岐伯说:邪气从风府侵入后,循脊骨下移,卫气是一昼夜大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比一天迟,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脊骨的缘故。卫气聚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则病发作,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二十六日侵入脊內,流注于俯冲脉;邪气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天突穴,因为邪气一天天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比一天早。隔日发病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五脏,横连膜原。他所运行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并与卫气同时外出,所以隔天发作一次。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之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应,必先开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黄帝说:夫子说卫气每运行至风府,腠理便打开,打开则邪气趁机而入,入在病发作。如今卫气每日下行一节,那么发病时,邪气就不一定刚好在风府,而每日发作,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邪气留在头项,沿着脊骨而往下,所以虚实不同,邪气侵犯不同的部位,所以邪气不一定都在风府处。所以邪气留在头项的,卫气循行到头项就会生病;中于背部的,卫气循行道背部就会发病;中于腰脊的,卫气就循行到腰脊而发病,中于手足的,卫气循行道手足而发病。卫气所在的地方,与邪气相合,则病就会发作。所以风邪没有固定的部位,卫气与之相应,必然先打开腠理,邪气与之凑合,就是其发病的部位。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黄帝说:讲得好!风病和疟疾相似,属于相似的类别,而风病持续常在,疟疾却发作有时而有休停,为什么呢?
岐伯说:风气留在所中之所,所以持续常在,疟气是随着经络,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应才会发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黄帝问:疟疾先寒而后热的,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天伤于大暑之气,而汗大出,腠理开泄,再遇着寒凉水湿之气,就潜藏在腠理皮肤之中,秋天有伤于风邪,则成为疟疾了。水寒,是阴气;风邪,是阳气。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者,病按时发作,者名叫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黄帝问:先热而后寒的,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先伤于风邪,而后伤于水寒,所以先热而后寒的,也是按时发作,叫做温疟。还有一种只是热而不寒的,是因为阴气先亏损,因此阳气独旺,发作时,少气烦闷,手足发热,想呕吐,名叫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次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与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黄帝说:已经上说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如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得了疟疾的寒冷,热水和烤火都不能使之温暖;等到发热的时候,用冰水也不能使之寒冷,这是都有余不足之类的。在这个时候,良医也不能制止,必须等待其自己衰退,才可以刺治,这是什么原因呢?希望能详细的说说。
岐伯说:医经上说到,高热时不能刺针,脉象纷乱时不能刺针,大汗不止时不能刺针,因为这时邪气正盛,不可立即治疗。疟疾刚发作,阳气并于阴分,这个时候,阳气虚阴气盛,外表无阳气,所以先寒冷发抖;等到阴气逆乱到极致,则复出于阳,阳与阴都一起重新出现在外,这时候阴气虚而阳气实,所以先热起来然后感觉口渴。得疟疾的,并于阳分,则阳气盛,并于阴的,则阴气盛,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疾,风寒之气变化无常,病到极致则反复,热到极点则寒气至,寒到极点则阳气至,发作时,热如烈火,寒如风雨都不可阻挡。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盛极时用药必然不得行,毁伤正气,再其衰时用,则必然成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疟疾未发作时,阴气没有并于阳,阳气没有并于阴,因而可以调和,真气得以安,邪气乃消亡。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作时治疗,因为此时正邪交争,邪气正盛。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黄帝说:太好了。怎么攻治呢?时间的早晚,如何掌握?
岐伯说:疟疾将发,阴阳也将要相移,必从四肢末端开始。阳气已经被邪气所伤,阴气也跟着会被伤,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绳索牢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牢缚之后,详细审查络脉,发现孙络充实而淤血的,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治法。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黄帝问:疟疾不发,情况是怎么样的?
岐伯说:疟气必然使阴阳虚实交替,当邪气再阳分时,病在阳,发热而脉躁;病在阴,则发冷而脉象安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皆衰,卫气和邪气分离,病暂时停止,卫气再次集中相遇,则病情又发作。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黄帝问:有的疟疾间隔二日或数日发作一次,或口渴不口渴,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隔日发作的,邪气和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止几天才发作。疟疾,阴阳更替相胜,阳胜则热甚,阴胜则寒甚。所以口渴或者不口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黄帝问:医论有说:“夏伤了暑气,秋天必然得疟病。”如今疟疾并不一定如此,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而言。这些病症不用,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如秋天发病的,却寒冷较重;在冬天发病的,寒冷并不会加重,春天发病的害怕风,夏天生病的汗多。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內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黄帝问:患温疟和寒疟都因为邪气安在身体内,是滞留在那个脏气呢?
岐伯说:温疟是冬天感受了风邪、寒气藏在了骨髓之中,到了春季则阳气生发之时,邪气不能自行出来,因遇到暑气,使人脑髓销铄,肌肉消瘦,腠理发泄,或者劳力过甚,邪气和汗都一起出来。这种病邪藏在肾中,其气先从內往外出。这种病,阴虚而阳气盛,阳气盛则热,热极而衰后,邪气又重新入阴,邪入阴则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衰,名叫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有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帝曰:善。
黄帝问:瘅疟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瘅疟是因为肺脏素有热气,肺气盛,气逆上冲,中气实不能外泄,再加上劳力之后,腠理打开,风寒之邪侵入皮肤之中,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就发病了,邪气没有进入阴分,所以只热不寒。邪气内藏在心脏,而外出则滞留在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命名叫瘅疟。
黄帝说:讲的太好了。


三、心得
暑气潜藏于內,待秋凉发热,这个过程,是从未有过的认知。
通过疟,描述出阴阳相互交胜,与邪气相遇而成的症状,体现出气的运行与致病的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1 17: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9-25 21:31 编辑

第十四周    刺疟篇第三十六,气厥论篇第三十七,咳论篇第三十八


刺疟篇第三十六

一、正音查字
熇:kào。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城墙上瞭望预警的多层楼台。熇,篆文(火,燃烧)(高,城墙上的楼台),表示放火烧城墙。造字本义:动词,守军暴乱,城墙失火。
暍:yē,意思是中暑或变色等。
疟: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折磨。瘧,篆文(疒,病)(虐,折磨)。造字本义:名词,一种忽寒忽热、对病人折腾不休的风寒病。
悒: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挹”的省略,古代同“抑”,表示抑制。悒,篆文(心,欲望)(邑,“挹”,抑制),表示抑制欲望。造字本义:形容词,因自我抑制而忧郁。
痠:suān,同“酸”。
镵:chán,意为古代的一种掘土器。装上弯曲的长柄,用以掘土,称长鑱。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发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不易痊愈,刺取委中穴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少阳经的疟疾,使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发热都不重,讨厌见人,看见人心中就有恐惧感,发热时间比较长,汗出也多,刺取足少阳经。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阳明经的疟疾,使人先感觉发冷,逐渐恶寒加剧,很久才发热,热退去便汗出,这种病人,喜欢日月亮光剂火焰,看见它感到愉快,刺取足阳经背上的冲阳穴。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太阴经的疟皆,令人郁郁不乐,时常叹息,不想吃东西,寒多热而汗出,病发时易呕吐,呕吐停止病势衰减,取治足太阴经。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牗而处,其病难已。
足少阴经的疟疾,使人剧烈呕吐,寒热多发,热多寒少,常常喜欢闭门窗而居,这种病不易痊愈。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窿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足厥阴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似乎是癃病,实际并非是癃病,只是小便次数多,心中恐惧,中气不足,腹中郁滞不畅,刺组厥阴经。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肺疟,使人心里发冷,冷极则发热,热时易发惊惧,好像见到了什么可怕的事物,刺取手太阴、手阳明两经。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心疟,使人心烦得厉害,想喝凉水,反觉得寒多,不太热,刺取手少阴经。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肝疟,使人面色苍青,时常太息,形状如同私人,刺取足厥阴经出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脾疟,使人发冷寒冷,腹中痛,发热则肠中鸣响,肠鸣停止而汗出,刺取足太阴经。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不能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肾疟,使人洒淅寒冷,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目视眩动不明,手足冷,刺取足太阳,足少阴两经。

胃虐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胃疟,使人发生黄疸,容易饥饿又不能进食,进食就感觉脘腹胀满膨大,刺足阳明,足太阴两经横行的络脉,刺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疟疾发作,身体正热时,刺足背上的动脉,刺开孔穴,出其血,马上热退身凉;疟疾刚要发冷时,针刺手阳明、太阴和足阳明、太阴的腧穴。
疟病脉象满大而急,刺背部的腧穴,用中等针,靠近五胠俞各取一穴,根据病人的胖瘦,确定出血量。
疟病脉象小实而急的,灸足胫部的少阴经穴,刺足趾端的井穴。
疟病脉象满大而急,刺背部腧穴,取五胠俞、背俞各一穴,根据病人情况,刺之出血。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次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疟病脉象缓大而虚的,就应该用药治疗,不宜用针刺。凡是治疗疟病,应在病发前约一顿饭的时候,予以治疗,过了这个时候,就会失去时机。凡疟病脉象沉伏不见的,急刺十指间出血,血出病必愈;若先见皮肤上出现像赤小豆样的出血点,应都用针刺去。上述十二中疟疾,其发作时间各不相同,观察病人的症状,从而了解病属于哪一经脉。在发作前约一段饭的时候给以针刺,刺一次病势衰减,刺两次就会显著好转,刺三次病即痊愈;如不痊愈,刺舌下两脉出血;再不痊愈,取委中血盛的经络,刺出其血,并刺项部以下挟脊两旁的经穴,一定会痊愈。舌下两脉,就是廉泉穴。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痠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䯒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刺治疟病,必须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的部位,给以先刺。先发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发颈项脊背痛的,就先刺颈项和脊背。先发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先发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阴,手阳明十指间的孔穴。先发足胫痠痛的,就先刺足阳明十趾间出血,风疟,发作时汗出怕风,可刺三阳经背部的腧穴出血。小腿痠痛剧烈而按摩无效的,名叫胕髓病,可用镵针刺绝骨穴出血,其痛立止。身体稍感疼痛,刺至阴穴。凡刺诸阴经的井穴,皆不可出血,并应隔日一刺。疟疾口不渴而隔日发作的,刺足太阳经;口渴而隔日发作的,刺足少阳经;温疟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三、心得
同为疟,不同的经脉,不同的症状,也有不同的对症。不是都是针刺能解决的,还需看脉象。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一、正音查字

相移:互相转移、传变。
衄:nǜ。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扭”的本字,表示扭转、拧捏。衄,篆文(血,是“衅”的省略)(丑,即“扭”),表示挑衅、扭拧。造字本义:动词,挑衅性地扭拧对方,以挫败、羞辱对方。
痓:zhì,痉挛:“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
虙:fú,通"伏"。藏匿;埋伏
頞:頞,汉字,读作è,释义为鼻梁 、鼻根、眉心。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肠澼,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麋。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暝目,故得之气厥也。
黄帝问: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肾移寒于脾,则病腹中和少气。脾移寒于肝,则病痈肿和筋挛。肝移寒于心,则病发狂和胸中隔塞。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的症状是饮一份水,排两份小便,是无法治疗的死证。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太坚硬,但因水气滞留大肠,所以快走时场中濯濯鸣响,如皮囊装水一样,这是水气之病。脾移热于肝,则病惊骇和鼻衄。肝移热于心,则是死证。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膈消。肺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痓。肾移热于脾,日久传变痢疾,是无法治疗的死证。胞移热于膀胱,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致口舌糜烂。小肠移热于大肠,则为伏瘕或痔疮。大肠移热于胃,则消谷善食而使人消瘦无力,病为食㑊。胃移热于胆,也病食㑊。胆移热与脑,则鼻梁內感觉辛辣,成为鼻渊,鼻渊的症状,常流浊涕不止,日久可致鼻中流血,两目不明。以上诸证,皆是寒热之气厥逆引起的。


三、心得
寒热之间的传变,只能是互相影响。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一、正音查字:

矢:通“屎”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黄帝问道:肺脏能使人咳嗽,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都能使人咳嗽,不只是肺脏能使人咳嗽。
黄帝道:希望听听具体情况。
岐伯说:皮毛主表,和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受了寒气,寒气就会侵入肺脏。假若喝了冷水或者吃了冷东西,寒气入胃,从肺脉上注于肺,肺也会因此受寒。这样,内外的寒邪互相结合,留止在肺脏,就成为肺咳。至于五脏六腑的咳嗽,是五脏各在所主的时令受病,并不是肺在它所主之时受病,各自传给它的。人与天地相参应,五脏各在它所主的时令中受了寒邪,便能得病。若轻微的,就是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泻泄、腹痛。一般情况是在秋天肺先受邪,在春天肝先受邪,在夏天心先受邪,在季夏脾先受邪,在冬天肾先受邪。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黄帝问道:怎样来区别这些咳嗽呢?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喘息有声音,严重的,还会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感到心痛,喉中像有东西堵塞,严重的,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两胁疼痛,严重的,不能行走,如果行走,两脚就会浮肿。脾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右胁痛,隐隐然痛牵肩背,严重的,不能活动,一活动,咳嗽就加重。肾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腰背互相牵扯作痛,严重的,就要咳出粘沫来。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新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黄帝问道:六腑咳嗽的症状怎样?又是怎么的得病的呢?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到六腑。脾咳不好,胃就要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厉害的时候,可呕出蛔虫。肝咳不好,胆就要受病;胆咳的症状,咳嗽起来,可吐出胆汁。肺咳不好,大肠就要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大便失禁。心咳不好,小肠就要受病;小肠咳的症状,咳嗽时要放屁,经常是咳嗽和放屁并作。肾咳不好,膀胱就要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小便失禁。以上各种咳嗽,如果经久不愈,那么三焦就要受病;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肚肠胀满,不想吃东西。这些咳嗽,无论是那一脏腑的病变,其寒邪都是聚合于胃,联属于肺,使人多吐稠痰,面目浮肿,气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胕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黄帝问: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治疗五脏的咳嗽,要取腧穴;治疗六腑的疾病,要取合穴;凡是由于咳嗽而致浮肿的,要取经穴。
黄帝说:好。

三、心得
这篇很有指导意义,从病因,到传病症状,到治疗方案,一个整体进程,什么时候染寒邪,得什么症状,这样就有了一个分类,而不是只知道咳嗽,却不明白哪里受邪了,什么时候受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6 22: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9-29 22:16 编辑

第十五周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腹中论篇第四十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一、正音查字
踡:quán,意思是屈曲、弯曲。
绌:chù。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显露。絀,篆文(糸,丝线、棉絮)(出,显露),表示露出丝线、棉絮。造字本义:动词,衣物破损,露出棉絮或丝线。
炅: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炯”的省略,表示照得透亮。炅,篆文(日,太阳)(火,即“炯”,照得透亮),表示火光燎亮如日。造字本义:形容词,熊熊大火如太阳般燎亮。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黄帝问道:我听说对透彻明白天道的,必然是在人身上有所验证的,透彻明晰往古的,必然是能与现在合的,对人透彻了解的,必然是透彻自己的。这样,怎能做到对道不迷惑而得其真理,这算是明了。如今我想问夫子,做到询问而知,观察而知,切脉而知,让自己有所验证,而能启蒙解惑,可以听到吗?
岐伯稽首再拜对问黄帝:你是要问什么道理?
黄帝说:想听听人的五脏突然疼痛,是什么气造成的?
岐伯说;经脉一直循行不知,在全身循环周流不停休。寒气入到经络就会留滞,导致凝涩不畅通。假如寒邪侵袭在经脉之外,则血液就会减少,滞留在经脉之中,则气就会不通,所以突然产生疼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帝曰:其痛或者突然停止,或者痛加重甚至不停休,或者痛加重不可以按触,或者按着疼痛停止,或者按了没有什么用,或者气喘而动与手相应,或者心与背牵引而痛,或者两胁肋骨与少腹部相互牵引而痛,或者腹部牵引者阴股而痛,或者痛留宿很久而积累成小肠气,或者突然痛死过去不知人事,过一会又再次苏醒,或痛到呕吐,或者腹痛接着开始拉肚子,或者痛而且胸闷不疏通。凡是这些痛,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在哪里呢?

岐伯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岐伯说:寒气滞留经脉之外则经脉受寒,经脉受寒则缩踡,缩踡则经脉会突然出现问题,屈曲拘急就会牵引细小脉络,所以会突然疼痛。得太阳的热则痛能够立马止住;因再次受寒,则痛就会持久了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滞留在经脉之中,与体内热气相互搏结则,就会使经脉盛满,盛满则痛的不能按。寒气停留,热气跟随而来,则脉充溢满大而致使气乱,所以痛得厉害而且不能按触。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而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气血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留滞在肠胃中间,膜原下面,而且不能散去,则细小经络就会绷急牵引所以痛,按之在气血散行,所以按后痛就止住了。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留滞在督脉,则很深,按他是不能到达的,所以按他是没有用的。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留滞在冲脉,冲脉是从关元开始,随着腹部直上。寒气留滞在冲脉不通,冲脉不通则气停在此处,所以随着呼吸喘动应合手部接触而痛。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侵入到背腧脉,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为背腧上注于心,所以相互牵引作痛,按之在有热气积聚,热气到达病所,疼痛就可停止了。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寒气留滞在厥阴之脉,厥阴之脉络围绕阴器与肝相系。寒气留滞在脉中,则血凝涩而脉急行,所以胁肋与少腹互相牵引而作痛。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逆行侵入到阴股,气血不和累及少腹,阴股止血凝涩,在下相引,所以腹痛引到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侵入道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脉凝涩,不能贯注道大经脉里去,因为血气停留,不得畅通,这样日久就成小肠气了。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侵到五脏,厥逆之气往上泄,阴气衰竭,阳气没有进入,所以突然痛死而不省人事,气再次返回则有苏醒。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寒气侵入到小肠,小肠不能聚集水谷,所以后泄而腹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热气蓄留于小肠,肠中要发生疼痛,并且发热干渴,大便坚硬不得出,所以就疼痛而大便不通了。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黄帝问:所说的问诊而可以知道了解到,那通过望诊可以了解什么呢?
岐伯说: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自己所属的部位,观察面部的五色,黄色和赤色为热,白色为寒,青色和黑色为痛,这就是所谓的视而可见的。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黄帝说:通过触诊了解病情是怎样的?
岐伯说:要看他主病的脉象。坚实的、有淤血以及经脉陷下,都可用手触切而得知。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在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黄帝说:说得好!我听说各种疾病是由于气的逆乱而发生的。如暴怒则气上逆,大喜则气涣散,大悲则气消散,恐惧则气下陷,寒冷则气收聚,受热则气外泄,过惊则气混乱,过劳则气耗散,过思则气郁结。九种气不同,会导致生什么病呢?
岐伯说:怒则气上逆,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和飧泄,所以气上逆。大喜则气就和顺,情志畅达,荣卫之气通利,所以气缓。悲伤则心系绷急,肺叶胀举而上焦不通畅,荣卫不散,荣卫之气不能散布,热气在内不散,所以说是“气消”。恐惧就会使精气衰退,精气下衰就会上焦闭塞,闭塞则气还于下焦,气郁下焦,下焦胀满,所以气不能行。寒气是腠理闭合,气不能行,所以气收聚。受热则腠理开,荣卫通畅,汗大出,所以气泄。大惊则使心没有依靠,神无所归,心中疑虑不定,所以气机混乱。过劳则喘息汗大出,外和內都越发消耗,所以气耗。过思则心中有事存凝滞,精神偏滞,正气留存而不能行,所以气结。


三、心得
气与痛,气留滞在体内,造成的不同的症状。人活一口气,这气顺不顺,怎么让气顺,才使身体好。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天道不脱离人,今不脱离古,人不脱离自己,感觉自己老容易非左即右,这一段突出了和合,不能离开一面只谈一面的。不是分裂的。




腹中论篇第四十
一、正音查字
鲗:zéi,指墨鱼、乌贼。
瘖: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喑”的省略,表示哑然失声。瘖,篆文(疒,疾病)(音,即“喑”的省略,哑然失声),表示病因性失语。造字本义:名词,一种让人失声作哑的疾病。


二、原文抄写和翻译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黄帝问:有人患心腹胀满,早上进食,晚上则不能进食,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病名为鼓胀。

黄帝问: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用鸡矢醴治疗,一剂就可见效,两剂就能治愈。
黄帝说:这种病有时会复发,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没有节制,所以时时发病。这种病虽在表面上看要好了,但又饮食不节,病气就会再次聚集腹中而复发。

帝曰:有并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慮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胁中及伤肝也。
黄帝说:有人患胸胁支撑胀满,妨碍饮食,发作之前,先闻到腥臊气味,口泛清水,先见吐血,逐渐四肢寒冷,眼花,时常大小便出血;这是什么病?怎么得的?
岐伯说:病名为血枯。是由于年轻时曾大出血;或醉酒后肆行房事,是精气耗竭,肝脏损伤,所以月经量少,甚至停经。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用什么方法使其恢复健康?
岐伯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慮茹,二药混合,用麻雀卵和制成丸,如小豆大小。于饭前服五丸,用鲍鱼汤送服,以有益于胁肋和补益受伤的肝脏。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没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黄帝说:有一种病小腹盛满,上下左右四周按之有明显的根底,这是什么病?能否治疗?
岐伯说:病名叫伏梁。
黄帝说:因为什么引起的?
岐伯说:小腹肿包裹着大量脓血,停聚在肠胃之外,这种病不易治疗;诊治时每因切按过重而引起死亡。
黄帝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生在下腹部,则靠近阴部,重按必然使脓血从下部穿溃排出,向上则靠近胃脘,会使脓血穿出横膈,使胃脘生內痈。这是慢性病,难于治愈。病位在脐以上的属危重的逆证,在脐下,所以绕脐疼痛。不可用攻下法,误用会发生小便涩滞的病变。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致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热气剽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黄帝说:夫子多次说热中、消中的病人,不能吃肥肝厚味,也不能服用芳香的草药和矿石类药物,因为矿石类药物能使人发癫,芳草类草药会使人发狂。患热中、消中病的,多是富贵之人,现在不准吃肥甘厚味,这不合乎他们的心愿,禁忌芳香和金石药物,这病又不能治愈,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芳香草药之性多辛窜,金石药物之性多峻猛,这两类药物之气都急猛、刚劲,所以不是性情和缓的人,不能服用这两类药物。
黄帝问: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的原因是什么?
岐伯说:内热的性质剽悍,药气也剽悍,两者相遇,恐怕会损失脾气。脾属土而恶木乘,服用此类药,到肝木主令的甲乙两日,病情就会更加重了。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黄帝说:讲得对。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岐伯说:病名叫厥逆。
黄帝问:怎么治疗?
岐伯说:用灸法则能引起失音,用针刺则能引起发狂。须待阴阳之气交合,才能治疗。
黄帝问:为什么这样呢?
岐伯说:阳气逆于上,上部阳有余,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阳盛入阴则为失音;若用针刺,则阳气随刺而外泄致虚,阳气虚则发狂。必须待阴阳之气交合,而后治疗,才可以痊愈。

黄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黄帝说:讲得对!怎样诊知妇女怀孕并且将要分娩呢?
岐伯说:身体不适,似乎有病,却切不到有病脉。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䐜脏而头痛也。
帝曰:善。
黄帝说:发热兼有疼痛,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发热病都见阳脉,因而三阳脉盛大而搏动较甚。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为病在少阳,大两倍为病在太阳,大三倍为病在阳明,传入三阴。病邪由阳入阴,则病在头与腹部,就会出现腹胀而头痛。
黄帝说:讲得好!

三、心得
这篇更适合现代人的富贵病,肥甘厚味,饮食不节造成各种疾病,而治疗上由恰巧相反,学习这些事有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5 23: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周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刺腰痛篇 第四十一
一、正音查字
痏:wěi ,中医针灸时行针的穴位 。
腨:shuàn,意思是脚肚。 小腿肚子。
踵:zhǒng。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负载量大。踵,金文(止,即“趾”,代脚)(重,负载量大),表示脚的承重部位。篆文承续金文字形。有的篆文以“足”代“止”。造字本义:名词,全身最承重的器官,脚跟。
慧: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手持扫帚扫地。慧,篆文彗,持帚扫地心,欲念),表示为心除尘,比喻清心、净心。造字本义:形容词,拂去俗尘,清心净虑,洞察真相,明心见性
䀮:máng。
解脉:足太阳经散在腘窝部的血络。“解”是分散或关节的意思。
绝骨:绝骨一般指悬钟。
漯:luò,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叠加、堆积。㶟,篆文(水,河川)(纍,叠加、堆积),表示河床泥沙堆积。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北方地区容易堆积泥沙、抬高河床的河流。
俛:fǔ。意思为屈身;低头。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足太阳经脉发生病变使人腰痛证见,疼痛牵引到颈项脊背和臀部,背部如负重物,刺取太阳经正经上的委中穴,使其出血,但春天勿刺出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足少阳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如用针刺入皮肤一样,痛感顺脉下行,不能俯仰和转腰顾盼,刺取少阳经循行经过的胫骨上端出血,即刺成骨在膝外侧的突起部位,但夏季勿刺出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䯒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阳明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不能转腰回头,勉强回头好像看到什么,容易悲伤,刺取阳明经在小腿前的穴位三次,并配合上下的穴位,要刺出血,但秋天勿刺出血了。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足少阴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至脊椎内侧,刺取少阴经在内踝上的穴位两次,春天勿刺出,出血太多,就不能痊愈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足厥阴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腰部似拉开的弓弩般地拘急,刺取厥阴经在小腿肚与脚跟之间鱼腹外侧,循经能感受到如串珠,在此针刺,这种病常使人沉默光焰而精神不清明,刺三次。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䀮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解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到肩部,两眼看不清,有时遗尿,针刺解脉,在膝盖筋肉分界处委中穴外侧横见的血脉,刺出血,血颜色变化则可以停止。
解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就像腰带,常有折断腰的感觉,易恐惧,针刺解脉,在委中穴寻找有黍米一样感觉到经络结节,刺之血喷射出黑色,一直到见到红色的血而停止。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横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横络绝,恶血引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横居为二痏出血。
同阴之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就像小锤在中间,怒张肿起,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悬钟穴端,刺三次。
阳维之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处怒张肿起,刺阳维之脉,取阳维脉和太阳经在腿肚下端会合处离地一尺左右的承山穴。
横络之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不可以俯仰,仰则恐怕跌倒,得之得病原因在举重物伤腰不,横络阻绝,淤血留滞其中,在委阳穴和委中穴中间上数寸两筋之间的殷门穴处刺横络之脉,视血络横居盛满者刺两次,使之出血。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溲,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硚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拂拂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会阴之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发作时汗出淋漓,汗止则令人口渴欲饮,饮水后又要小便,刺取直阳之脉上的穴位三次,在硚上郄下五寸的承筋穴,视血络充盈者,刺之使出血。
飞阳之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发痛处经脉怒张肿胀,痛甚则悲伤恐惧,刺取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之前与阴维脉交会之处。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昌阳之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胸膺,两眼视物昏花,严重的腰背向后反折,舌部卷曲不能言语,刺取筋内侧的复溜穴两次,在内踝之上大筋前,足太阴经之后,踝上二寸左右处。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散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发热,热重则烦躁不安,腰下好像有根横木阻塞其中,严重的会遗尿,针刺散脉,在膝前缘骨与肉之间部位,横络外侧的束状脉,刺三次。
肉里之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痛时不能咳嗽,咳嗽则筋脉挛缩拘急,刺肉里之脉二次,在太阳经外侧,足少阳经绝骨穴的后面。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䀮䀮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腰痛沿脊柱两侧作痛上及头部,颈项拘急不舒,两目昏花,好像要跌倒,刺足太阳委中穴出血。腰痛时疼处怕冷,刺治足太阳、阳明两经;腰痛时痛处发热的,刺治足厥阴经;不能俯仰的,刺治足少阳经;肺内有热而喘促的,刺治足少阴经,并刺委中穴处的血络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內廉,刺足少阴。
腰痛时痛处寒冷,不能转侧顾盼的,刺治足阳明经;痛处发热的,刺治足太阴经;肺内有热而喘促的,刺治足少阴经。兼有大便困难的,刺治足少阴经。兼少腹胀满的,刺治足厥阴经。腰痛如折,不能俯仰,不能举动的,刺治足太阳经;疼痛牵掣脊柱内缘的,刺治足少阴经。

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俛。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腰痛牵掣小腹和胁下,不能后仰的,刺腰尻相交的下髎穴,穴在两髁骨肌肉群的上方。根据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出病愈。左病取右侧腧穴,右病取左侧腧穴。

三、心得
都是腰痛,症状不同,治法不同。我想现代人,如果把这一章应用到极致,都可以搞一个腰痛针刺专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5 23: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10-7 22:49 编辑

第十六周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刺腰痛篇 第四十一
一、正音查字
痏:wěi ,中医针灸时行针的穴位 。
腨:shuàn,意思是脚肚。 小腿肚子。
踵:zhǒng。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负载量大。踵,金文(止,即“趾”,代脚)(重,负载量大),表示脚的承重部位。篆文承续金文字形。有的篆文以“足”代“止”。造字本义:名词,全身最承重的器官,脚跟。
慧: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手持扫帚扫地。慧,篆文彗,持帚扫地心,欲念),表示为心除尘,比喻清心、净心。造字本义:形容词,拂去俗尘,清心净虑,洞察真相,明心见性
䀮:máng。
解脉:足太阳经散在腘窝部的血络。“解”是分散或关节的意思。
绝骨:绝骨一般指悬钟。
漯:luò,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叠加、堆积。㶟,篆文(水,河川)(纍,叠加、堆积),表示河床泥沙堆积。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北方地区容易堆积泥沙、抬高河床的河流。
俛:fǔ。意思为屈身;低头。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足太阳经脉发生病变使人腰痛证见,疼痛牵引到颈项脊背和臀部,背部如负重物,刺取太阳经正经上的委中穴,使其出血,但春天勿刺出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足少阳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如用针刺入皮肤一样,痛感顺脉下行,不能俯仰和转腰顾盼,刺取少阳经循行经过的胫骨上端出血,即刺成骨在膝外侧的突起部位,但夏季勿刺出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䯒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阳明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不能转腰回头,勉强回头好像看到什么,容易悲伤,刺取阳明经在小腿前的穴位三次,并配合上下的穴位,要刺出血,但秋天勿刺出血了。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足少阴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至脊椎内侧,刺取少阴经在内踝上的穴位两次,春天勿刺出,出血太多,就不能痊愈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足厥阴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腰部似拉开的弓弩般地拘急,刺取厥阴经在小腿肚与脚跟之间鱼腹外侧,循经能感受到如串珠,在此针刺,这种病常使人沉默光焰而精神不清明,刺三次。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䀮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解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到肩部,两眼看不清,有时遗尿,针刺解脉,在膝盖筋肉分界处委中穴外侧横见的血脉,刺出血,血颜色变化则可以停止。
解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就像腰带,常有折断腰的感觉,易恐惧,针刺解脉,在委中穴寻找有黍米一样感觉到经络结节,刺之血喷射出黑色,一直到见到红色的血而停止。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横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横络绝,恶血引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横居为二痏出血。
同阴之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就像小锤在中间,怒张肿起,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悬钟穴端,刺三次。
阳维之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处怒张肿起,刺阳维之脉,取阳维脉和太阳经在腿肚下端会合处离地一尺左右的承山穴。
横络之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不可以俯仰,仰则恐怕跌倒,得之得病原因在举重物伤腰不,横络阻绝,淤血留滞其中,在委阳穴和委中穴中间上数寸两筋之间的殷门穴处刺横络之脉,视血络横居盛满者刺两次,使之出血。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溲,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硚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拂拂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会阴之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发作时汗出淋漓,汗止则令人口渴欲饮,饮水后又要小便,刺取直阳之脉上的穴位三次,在硚上郄下五寸的承筋穴,视血络充盈者,刺之使出血。
飞阳之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发痛处经脉怒张肿胀,痛甚则悲伤恐惧,刺取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之前与阴维脉交会之处。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昌阳之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胸膺,两眼视物昏花,严重的腰背向后反折,舌部卷曲不能言语,刺取筋内侧的复溜穴两次,在内踝之上大筋前,足太阴经之后,踝上二寸左右处。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散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发热,热重则烦躁不安,腰下好像有根横木阻塞其中,严重的会遗尿,针刺散脉,在膝前缘骨与肉之间部位,横络外侧的束状脉,刺三次。
肉里之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痛时不能咳嗽,咳嗽则筋脉挛缩拘急,刺肉里之脉二次,在太阳经外侧,足少阳经绝骨穴的后面。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䀮䀮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腰痛沿脊柱两侧作痛上及头部,颈项拘急不舒,两目昏花,好像要跌倒,刺足太阳委中穴出血。腰痛时疼处怕冷,刺治足太阳、阳明两经;腰痛时痛处发热的,刺治足厥阴经;不能俯仰的,刺治足少阳经;肺内有热而喘促的,刺治足少阴经,并刺委中穴处的血络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內廉,刺足少阴。
腰痛时痛处寒冷,不能转侧顾盼的,刺治足阳明经;痛处发热的,刺治足太阴经;肺内有热而喘促的,刺治足少阴经。兼有大便困难的,刺治足少阴经。兼少腹胀满的,刺治足厥阴经。腰痛如折,不能俯仰,不能举动的,刺治足太阳经;疼痛牵掣脊柱内缘的,刺治足少阴经。

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俛。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腰痛牵掣小腹和胁下,不能后仰的,刺腰尻相交的下髎穴,穴在两髁骨肌肉群的上方。根据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出病愈。左病取右侧腧穴,右病取左侧腧穴。

三、心得
都是腰痛,症状不同,治法不同。我想现代人,如果把这一章应用到极致,都可以搞一个腰痛针刺专科了。



风论篇第四十二
一、正音查字
疠:lì,指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戾气或杂气。
怢慄:tū lì,指突然怕冷发抖。
洒然:sǎ rán,是指吃惊的样子;寒冷的样子;肃然起敬的样子。
皏:pěng,淡白色的意思。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重,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黄帝问:风邪伤害人体,有的发为寒热,有的发为内热,有的发为内寒,有的成为疠风,有的成为偏枯,有的为风症。所得病各不相同,病名也不同。或侵入内部五脏六腑。我不了解者其中的道路,希望听你说说。
岐伯说:风之气藏于皮肤之间,内部不能流通,外部不能疏泄。风善于行走而多种变化。腠理打开,则感觉寒冷,封闭,则感觉热闷。受寒则吃东西喝水都会衰退,受热厉害则肌肉消瘦。所以使人突然怕冷发抖而不想吃东西,病名叫做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从阳明经入胃,循着经脉上行一直到目内眦。如果是胖人,风邪就不易向外发散,稽留体内,成为内热,出现眼珠发黄;如果是瘦人,阳气容易向外发泄而寒冷,就会成为内寒,而不时流泪。

风邪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想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风气从太阳经脉侵入人体,流行于各经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和卫气纠缠在一起。这样,气道不通畅,肌肉就会肿起而成为疮疡。如因卫气有所凝滞,运行不畅,所以其肌肉就会没有感觉。疠,营气有热,其血气不清,所以致使鼻柱损伤,面色变坏,皮肤溃烂。风寒留居于经脉里而不能去,称之为疠风,或者叫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已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在春季甲乙日伤风的成为肝风,在夏季丙丁日伤于风的为心风,在季夏戊已日伤于风的,是脾风,在秋季庚辛日中风的,是肺风,在冬季壬癸日中于风邪的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目风;眠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风邪侵入道五脏六腑的腧穴,就变成了五脏六腑的风,无论是络、经、脏、腑,只要风邪从其门户入侵,就成为偏风。风邪侵入后,从风府沿经脉上行至脑,就成为脑风;风入头中的目系,就成为目风;睡觉着凉,并且酒后感受风邪,就成为漏风;入房时汗出,感受风邪,就成为内风;刚洗完头,感受风邪,就成为首风;风邪久留肌腠,伤及脾胃,就成为肠风,飧泄;外在抽离之间,就成为泄风。所以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主要因素。达到变化,就会成为其他的病,没有一个常不变的方法,然而都是因为风气而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黄帝说:五脏风的症状那些不同?希望听听诊察要点和病态表现。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岐伯说: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面色淡白,时而咳嗽气短。白天较轻,傍晚较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色白即是。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嚇,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心风的症状,汗多怕风,形体干瘦,经常发怒,面色红。病重时,说话不爽快。诊察要注意口舌,见赤色。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易悲伤。面色微青,咽喉干燥,容易发怒,不时厌恶女人。诊察时注意目下,当见青色。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身体疲倦,四肢不愿意活动。面色微黄,不想吃东西。诊察时要注意鼻子,当见黄色。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面部浮肿,脊背疼痛不能直立。其面色如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面颊,当见黑色。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怕风,食饮不下,膈部痞塞不通,腹满闷。衣服穿少了,腹部就容易胀满,吃了凉东西,就要泄泻。诊察时要注意病人形瘦腹大的特点。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头风的症状是头面部多汗怕风,在风气将发的前一天就感到很痛苦,头痛得厉害,不愿意到外面去。到了风胜那天,头痛的情况反而减轻了。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漏风的症状,可能会多汗,日常不能穿单薄的衣服。吃东西就会汗出,甚至全身都是汗,喘息怕风。衣服经常湿漉漉的,不能劳累做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帝曰:善!
内风的症状,汗多,汗能外泄打湿衣服。口中干燥,不能从事劳累,周身疼痛并且怕冷。
黄帝说:太好了!

三、心得
同感风邪,时节,部位不一样,症状不一样,名字不一样。




痹论篇第四十三
一、正音查字

嚏: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阻止,阻滞。嚏,篆文(口,发声)(疐,阻止、阻滞),表示因气息阻滞而暴发的声音。造字本义:动词,呼吸系统免疫功能之一,当异物进入呼吸道刺激鼻黏膜时,免疫系统使人急剧吸气,吸气到极限后由鼻孔暴发喷气,排出细菌或异物,同时发出“哈欠”的暴发声。
淫:”是“”的本字。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帝王在宫廷中与众多宫女放纵性爱,寻欢无度。,篆文(水,雨水)㸒,即“”,放纵性欲),表示降雨放纵,即雨天连绵不断。造字本义:动词,降雨过度,雨天连绵不尽
瘳:chōu 。 字从疒从翏。“翏”意为鸟飞跑了、“疒”表示疾病,两者合起来表示疾病飞跑了。本义:疾病消失了。

二、原文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发生的?
岐伯回答说:风寒湿三气混杂在一起入侵人体而形成痹症。风偏重的,叫行痹;寒偏重的,叫痛痹;湿偏重的,叫著痹。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黄帝问:痹病分为五种是哪五种?
岐伯说:在冬天得此病为骨痹;在春天得此病为筋痹;在夏天得此病为脉痹;在至阴(季夏)之时得此病为肌痹;在秋天得此病为皮痹。

帝曰:內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內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內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黄帝问:痹病病邪内藏于五脏六腑,是什么气造成呢?
岐伯说:五脏都有外合的筋脉肉皮骨,病邪久留而不去,在内部脏腑相应合。所以骨痹不能好,反复感受邪气,内部留滞于肾;筋痹不能好,反复感受邪气,内部留滞于肝;脉痹不能好,反复感受邪气,内部留滞于心;肌痹不能好,反复感受邪气,内部留滞于脾;皮痹不能好,反复感受邪气,内部留滞于肺。所谓痹病,是在五脏所主季节里感受到风寒湿三气所形成的。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嚏,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入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反痹者侵入五脏,肺痹者,烦闷喘息而呕。心痹者,血脉不通,心烦而且心燥,暴气上冲而气喘,咽喉干燥,经常因受阻滞而出暴发声。逆气往上则感觉恐惧。肝痹之,夜晚睡觉易惊,好饮水,小便多,上引少腹,膨胀像怀孕一样。肾痹的症状,是浑身肿胀,能坐不能行,背曲头俯不能仰,脊骨高耸反过于头。脾痹症状,四肢困倦无力,咳嗽呕吐青汁,上部痞塞。肠痹的症状,饮很多水而不能出来,中气喘息气急,时而发作飧泄。胞痹的症状,是手按小腹、膀胱,内有痛感,腹内好像有热水浇灌一样,小便涩滞,上部鼻流清鼻涕。

阴气者,静则藏神,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优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漏,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五脏阴气,安静时藏于神,躁则消亡。饮食过多,肠胃就要受伤。过度非平和之气喘息迫切,痹聚在肺;过度非平和之气而忧愁思虑,痹聚在心;过度非平和之气而遗尿,痹聚在肾;过度非平和之气而疲乏口干,痹聚在肝;过度非平和之气而肌肉干瘦,痹聚在脾。各种痹病一直不好,也会更多的往內发展。如果风气较胜,那么病人就容易痊愈。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黄帝问:痹病时又会死的,有疼痛很久不好的,有很快就好的,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痹病侵入五脏者死,其留连在筋骨者疼痛很久,气留滞在皮肤间的容易好。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黄帝问:痹病有的侵入六腑,是什么情况?
岐伯说:问题也是处在饮食起居上,成为腑痹的根本。六腑也各自有其腧穴,风寒湿进入各腧,饮食起居又相应之,循着腧穴而入,各自留在腑內。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黄帝问:用针刺治疗如何呢?
岐伯说:五脏有腧穴,六腑有合穴,循脉而有所区分,各自有所发生的部位,各自随着其病症发生的地方而治,病就会痊愈了。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其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黄帝问:荣卫之气,也会令人成痹病吗?
岐伯说:营气,水谷之精气也。调和也五脏,散布在六腑,然后进入脉中,所以循脉上下,贯穿五脏联络六腑。卫气,水谷所化生的悍气,悍气急速滑利,不能入于经脉中,所以循行与皮肤之中,分布在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散布于胸腹中。卫气逆行则生病,顺行则病愈。不与风寒湿气相合,所以不能发生痹病。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黄帝说:说的好。痹,或者痛,或者没有感觉,或者寒,或者热,或者燥,或者湿,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痛者,寒气偏多,有寒气就疼痛。其不痛没感觉的,是病太久入到深处了,荣卫之气循行涩滞,经络是能疏通,所以不痛;皮肤没有营血,所以感觉麻木。寒多的,阳气少,阴气多,与病刚好相助益,所以寒多。热多的,阳气多,阴气少,与病气相胜,阳遭到阴迫,所以痹热。汗多而湿漉漉的,是感觉湿气太重。阳气少,阴气有余,阴与湿两气相互感应,所以汗出而湿。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曲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
帝曰:善。
黄帝问:痹病而不痛的,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痹在骨则身重,在脉则血液凝聚而不流畅,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麻木不仁,在于皮肤则寒凉。所以有这五种症状的,就不会有疼痛。大凡痹病之类,遇到寒气就挛急,遇到热气就弛缓。
黄帝说:说得好。

三、心得
五脏六腑相合位置不同,营卫两气所循路线不同,风寒湿所侵入造成的症状不一,结果就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5 06:10 , Processed in 1.152879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