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tingyu

潞琴听雨《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8 23: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ngyu 于 2021-8-28 23:34 编辑

第十周作业

查字正音
宣:“亘”是“宣”的本字(注:“亘”本义读 xuān(宣);“亘”合并“亙”后转读( gèn )。亘,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收卷形状的卷册 中间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将竹简文卷展开,当众宣读由天子题写、由重臣宣读的“圣旨”。后来“亘”合并了“亙”的含义,而“宣读”的本义却消失了;当“亘”的“宣读”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在卷册 上方加“宀” (宫殿)另造“宣”代替,表示天子发布“圣旨”。金文 对甲骨文字形中的“亘” 底部加一横指事符号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亘” 写成 ,表示卷册两端的卷轴。有的篆文 将卷册形状 写成“曰” (说),强调“诵读”。造字本义:动词,朝廷重臣展开卷册,高声诵读由天子签署的诏告或任命。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 。

明:“朙”是“明”的异体字;“眀”是“朙”的异体字。明,甲骨文   (日,太阳)  (月,月亮),表示太阳和月亮发光照耀。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日” 写成 。籀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日光或月光将空间照亮。隶化后楷书 将籀文字形中的“日” 写成 ,将籀文字形中的“月” 写成 。甲骨文异体字“朙”   (月,月亮)  (囧,窗牖),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亮夜里黑暗房间的角落。“朙”的隶书异体字“眀” 误将“囧” 写成“目” 。古籍多以“明”代替“朙”和“眀”。“明”侧重表示日光充足;“朗”侧重表示月光充足。

己:“己”是“纪”的本字。己,甲骨文 、 像绳子系绕的样子。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在绳子上系圈、打结,用以记数和记事,或标明物品的归属者。当“己”的“结绳记事”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丝”另造“纪”代替。捆绑的绳子为“乙”* ,用绳子捆绑叫“己”(纪)。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己,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凡己之屬皆从己。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己,定位在中央。像万物因回避而收藏在土中弯弯曲曲的形状。己继承戊,字形像人腹。所有与己相关的字,都采用“己”作边旁
庚:庚,甲骨文   (倒写的“人”,即“屰”,逆向的人)  (倒写的“其”,簸箕),表示逆风扬箕。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篆文 将倒写的“人” 误写成“干” ,将倒写的“其” 误写成双手状 。有的篆文 加“广”(建筑),表示在室内劳作。造字本义:动词,逆风扬箕,扬去或筛去谷物、粮食中的碎屑或糙壳。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双手 简化成一只手“彐” (又)。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庚,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己,象人 。凡庚之屬皆从庚。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庚,在天干中,庚代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的方位,像秋天万物坚硬有果实的样子。在天干中,“庚”序承“己”,字形像人的肚脐。所有与庚相关的字,都采用“庚”作边旁。

辛;“辛”是“新”的本字。辛,甲骨文   (像刀刃)  (木,原木),表示加刃于木,即用刀斧劈柴。有的甲骨文 将“木”形 省略成“屮”形 。有的甲骨文 在刀刃 上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用刀斧砍劈木材。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似“木”似“牛”的 。有的金文 将刀刃形 写成实心的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似“木”的 写成完全的“牛”形 ,导致“木”形消失。造字本义:动词,用锋利的刀斧将原木劈成两半,备作柴薪。原木的表皮通常灰暗而多褶皱,而劈开后木心所呈现的,却白晳而平滑,并且富于清新宜人的自然气息,因此“辛”从“劈柴”的动词本义引申出“全新”的形容词含义,该义项后由“新”代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刃形状 写成一横两点的 ,将篆文字形中本该为“木”的字形 写成“干” ,至此,“辛”字的刀形、木形完全消失。当“辛”的“劈柴”动词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斤” (斧子)另造“新”代替,强调用刀斧劈开原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辛,秋時萬物成而孰;金剛,味辛,辛痛即泣出。从一,从䇂。䇂,辠也。辛承庚,象人股。凡辛之屬皆从辛。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辛,在四时中代表秋,入秋万物长成而熟落;辛在五行中代表金,金的特性刚硬;辛也代表辛味,辛辣痛苦就会流泪。字形采用“一、䇂会义。䇂,表示罪行。在天干次序中,“辛”承续“庚”,字形像人的大腿。所有与辛相关的字,都采用“辛”作边旁。

壬(rén)”与“工”同源,是“任”的本字。壬,甲骨文写作“工” (巧具),表示聪明机智、善于使用巧具,善于办事。金文 在巧具“工” 的握柄上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使用巧具。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一点指事符号 写成一横 。造字本义:动词,善于使用巧具,胜任事务。隶化后楷书 继承篆文字形。当“壬”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人” 另造“任”代替。由于“𡈼”(tíng,下部是“土”,中间一横短)的字形与“壬”(rén,下部是“士”,中间一横长)相似,后人常将“𡈼”(tíng)与“壬”(rén)相混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壬(rén),位北方也。陰極陽生,故《易》曰:“龍戰于野。”戰者,接也。象人褢妊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敘  也。與巫同意。壬承辛,象人脛。脛,任體也。凡壬之屬皆从壬。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壬(rén),在天干中“壬”表示北方方位。“壬”也代表冬天,表示阴气到达极点而阳气萌生,所以《周易》上说,“龙战于野。”战,是交接的意思。“壬”,字形像人怀孕的形象。用“子”承接地支的“亥”和天干的“壬”,这是符合孳生顺序的。“壬”字在“工”字中加一横,这与“巫”字 在“工”字中加两个“人”的造字思路相同。“壬”继承“辛”,像人的小腿。小腿,是担任身体承重的器官。所有与壬相关的字,都采用“壬”作边旁。
醪: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寥”的省略,表示稀少。醪,篆文   (酉,即酒)  (翏,即“寥”),表示少糟的米酒。造字本义:名词,少糟的米酒。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醪,汁滓酒也。从酉,翏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醪,汁和渣相混合的酒。字形采用“酉”作边旁,字形采用“翏”作声旁。

噫: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拟“意”的声音。噫,金文   (口,叹息)  (意,拟声),拟“意”的叹息声。造字本义:叹词,表示发出“意”的声音,叹息、呼告等语气。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噫,飽食息也。从口,意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噫,饱食之后胃气发出的声音。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意”作声旁

吞: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疑为篆文对“大”的误写,表示张大。吞,篆文   (天,是“大”的误写,表示张大)  (口,嘴巴),表示张大嘴巴。造字本义:动词,敞开喉咙,不嚼而咽。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天”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吞,咽也。从口,天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吞,下咽。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天”作声旁。

癃: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局部土地下沉造成邻近土地上升、突起。癃,篆文   (疒,疾病)  (隆,局部抬升),表示因疾病身体局部隆起。籀文 将“隆” 省略成“ ”。造字本义:动词,泌尿系统不畅的疝气,导致某一脏器如腹股沟或阴囊周围组织较薄弱的地方发生奇怪隆起、肿大。隶书 承续籀文字形。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癃,罷病也。从疒,隆聲。 ,籒文癃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癃,疲困病。字形采用“疒”作边旁,采用“隆”作声旁。“ ”,这是籀文写法的“癃”字,对“隆”有所省略。

涕,金文   (雨,即“零”,表示洒落)  (米,疑是“水”的误写,表示泪水)  (弟,疑是“弔”的误写,表示死亡),表示为祭亡而落泪。造字本义:动词,为死者落泪。篆文 省去“雨” ,并将金文字形中的“米” 写成“水” 。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中,动物高声呼叫为“号”;呼天抢地为“哭”;声泪倶下为“涕”;无声落泪为“泣”。

搏: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缚”的本字,表示捆绑。搏,甲骨文假借“尃”。尃,甲骨文   (像线绕在纺砖上)  (又,抓),表示抓住并捆绑。搏,金文字形多样化,都强调武力拼杀、绑获对手:金文字形   (十,盾)  (尃,“缚”),表示武力拼杀,捆绑俘虏;有的金文 将“盾”形的 写成 ;有的金文 以“干” 代替“盾” ;有的金文 则以“戈” 代替“干” 。当后人将金文字形的 误写成“博”后,篆文 在甲骨文字形 基础上再加“手” 另造“搏”代替。造字本义:动词,武力拼杀,捆绑俘获敌人

淖: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罩”的省略,表示覆盖、扣住。淖,篆文   (水,泥)  (卓,即“罩”的省略,罩住),表示身体为泥所罩。造字本义:名词,使人陷落其中难以逃脱的泥沼。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卓” 写成 。

卒,甲骨文字形   (衣,服装)  (爻,交错捆绑),在衣服上交错捆绑,也就是用绳索在裹尸布上交错捆绑,表示远古抛葬仪式前敛尸者给死者整理并固定衣着。金文 将交错捆绑的绳索 简化成一撇指事符号。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死亡后敛尸备葬。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一撇 写成一横 ;将篆文字形中的两袖两襟形状 写成两个“人” ,至此“衣”形尽失。楷书 继承隶书字形。

第十周翻译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气、肺为咳嗽、肝为多语、脾为吞酸、肾为哈欠喷嚏,六腑失调:胃为哕逆,为恐惧,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肿,膀胱不利为癃,不约束为遗弱,胆为发怒,是为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气乱相并。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肾为阴脏主骨,病发于骨,心为阳脏主血脉,病发于血脉,饮食五味伤脾,发病多为肌肉,痿弱不用,阳虚而病,多发于冬;阴虚而病,多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病邪入于阳,则狂,病邪入于阴,血脉凝涩,则痹;邪搏阳,病为头,为巅疾;邪搏阴,病于喉舌,为瘖哑;病邪由阳入于阴病多平静,阴病邪由阴出于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之毛脉,夏得冬之石脉,长夏得春之弦脉,秋得夏之钩脉,冬得长夏之濡脉,是谓五邪,预后同,都是死症。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人身各经气血是有常数的。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之常数。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现已知道,疾病发生在手足阴阳使二经脉的那一经,其治疗方法,血脉雍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减轻其病苦;再诊察其所欲,根据病情的虚实,然后泻其有余之实邪,补其不足之虚。
要想知道背部五脏俞穴的位置,先用草一根,度量两乳之间的距离,再从正中对折,另一草与前草同样长度,折掉一半之后,拿来支撑第一根草的两头,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个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方在两肺俞连线的中点,则其下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脏俞穴的部位,为刺炙取穴的法度。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经脉,治疗时宜用针炙。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肌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砭石。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治疗时宜用热熨或导引法。形体劳苦,而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治疗时宜用药物。屡受惊恐的人,经络因气机紊乱而不通畅,病多为麻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和药酒。以上是形体和精神方面发生的五种类型的疾病。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可以出血,而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宜出血,不宜伤气。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
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
岐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所以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也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请问运用什麽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
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余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那末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麽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
岐伯说:凡用折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真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象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象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怎样治疗实症?
岐伯说:刺虚症,须用补法,刺实症,须用泻法;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扫道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象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象手中捉着猛虎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他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有什么方法,什么准则呢?
岐伯回答说:要在一切自然现象的演变中去体会。
黄帝道:愿详尽地了解一下。
岐伯说:凡针刺之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方可运用针刺方法。所以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因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缓;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可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针刺。这就是所谓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因天体运行有一定顺序,故月亮有盈亏盛虚,观察日影的长短,可以定四时八正之气。所以说:月牙初生时而泻,就会使内脏虚弱;月正圆时而补,使血气充溢于表,以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叫做乱经。这样的治法必然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使病变反而深入,致卫外的阳气虚竭,内守的阴气紊乱,淫邪就要发生了。
黄帝道:星辰八正观察些什么?
岐伯说:观察星辰的方位,可以定出日月循行的度数。观察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测出异常八方之风,是什么时候来的,是怎样为害于人的。观察四时,可以分别春夏秋冬正常气候之所在,以便随时序来调养,可以避免八方不正之气候,不受其侵犯。假如虚弱的体质,再遭受自然界虚邪贼风的侵袭,两虚相感,邪气就可以侵犯筋骨,再深入一步,就可以伤害五脏。懂得气候变化治病的医生,就能及时挽救病人,不至于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知。
黄帝道:讲得好!关于取法于星辰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希望你讲讲怎样效法于前人?
岐伯说:要取法和运用前人的学术,先要懂得《针经》。要想把古人的经验验证于现在,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的浮沉,而用以调治于病人,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确实有效的。所谓观察其冥冥,就是说荣卫气血的变化虽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他从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之浮沉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然后进行调治。因此医生对于疾病,每有先见之明,然而疾病并未显露于外,所以说这是观察于冥冥。能够运用这种方法,通达各种事理,他的经验就可以流传于后世,这是学识经验丰富的医生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然而病情是不显露在表面,所以一般人都不容易发现,看不到形迹,尝不出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好象神灵一般。
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正邪,就是人在劳累时汗出腠理开,偶而遭受虚风。正邪伤人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无明显病状表现,所以一般医生观察不出病情。技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初起,三部九侯之脉气都调和而未败坏之时,就给以早期救治,所以称为“上工”。“下工”临证,是要等疾病已经形成,甚或至于恶化阶段,才进行治疗。所以说下工要等到病成阶段才能治疗,是因为不懂得三部九侯的相得相失,致使疾病发展而恶化了。要明了疾病之所在,必须从三部九侯的脉象中详细诊察,知道疾病的变化,才能进行早期治疗。所以说掌握三部九侯,好象看守门户一样的重要,虽然外表尚未见到病情,而医者已经知道疾病的形迹了。

第十周简明心得:
1、  五脏乃生之本,其所主,所入、所恶、所化、所禁、所发、所藏、所伤,不可不知。
2、  人之气血有常数。阴阳各脉,气血不同,互为表里。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3、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为父母。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若人能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若响 ,随之若影,则能独来独往,无借神鬼。
4、  刺之真,治神为上。
5、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6、人生天地间,受天地、日月、星辰、四时、寒暑影响至大,不可不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4 23: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周正音、翻译、心得

查字正音:

经:“巠”是“經”的本字。巠,金文 是 的变形,表示在织机上精心布置众多纵线,以便横线穿织;三条纵线 上的三点指事符号 表示用功所在,“壬” (任)表示布置纵线是纺织中的重要能力。当“巠”作为单纯字件后,金文 再加“糸” (丝)另造“經”代替,强调“布线”的工序。齐侯钟上的字形 明确了“壬” 的字形。有的金文字形 将 写成 :将“壬” 的上面一横与织机形象 的下面一横重叠,导致“壬” 的字形模糊。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壬” 字形因此消失。造字本义:动词,精心布置织机上的纵线,以便横线穿织有所依据。有的隶书 承续金文字形 ;有的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经”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至此“壬”的字形与织机上织线的形象“巛”都消失。
名词:纵向运行的气血通路。  经络 经脉  /  神经
技经肯綮。——《庄子 • 养生主》

綮: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持戈破门。綮,篆文   ( ,“啟”的省略,持戈破门)  (糸,缠绕),表示缠绕戟柄的丝线。造字本义:名词,缠绕戟柄的丝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①本义,名词:缠绕戟柄的丝线 qǐ 。  本义只见于古文
綮,戟支。——《广韵 • 荠韵》
綮,戟衣。——《广韵 • 荠韵》
綮,致缯也。——《说文 • 糸部》
上昭祖考,下传旄綮。——元 • 姚燧《颍州万户邸公神道碑》
②名词:筋肉缠绕结节处 qìng 。  该义项只见于古文(綮肯 綮要  /  肯綮 牙綮)   
綮,肯綮,肋肉结处也。——《集韵 • 径韵》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 • 养生主》
得微肉于牙綮间,如食蟹螯。——宋 • 苏轼《仇池笔记 • 众狗不悦》
仪、秦学术善揣摸人情,无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说不能穷。——明 • 王守仁《传习录》
络: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略”的省略,表示进犯。絡,篆文   (糸,绑)  (各,即“略”,进犯),表示入侵和绑架。造字本义:动词,进犯他邑,绑架壮丁妇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络”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絡,絮也。一曰麻未漚也。从糸,各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络,破旧的丝绵。另一种说法认为,“络”是未浸泡的麻。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各”作声旁。

经脉与络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较粗,是人体运行气血,转送营养的主干。“络脉”较细,是“经脉”的分支。如果把人体比作大地的话,那么“经脉”则是流淌在大地上的江河,“络脉”则是江河的各级支流,正是这些支流逐级细分滋润着每一寸土地。“络脉”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着明确的循行路线和起始部位,它在循行上是沿经布散,纵横交错,从大到小,呈树状、网状,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之间,形成一个满布全身内外的网络系统,弥补了“经脉”线性分布的不足,是脏腑内外整体性协调联系的重要结构。

荥;穴位名称。荥(ying)穴,古人把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以自然界中水流的动向作比喻,以此表示气血流注的从小到大、从浅到深的状况,于是就把五输穴分为井穴、荥穴、腧穴、经穴、合穴五个种类。气血在井穴里汇聚成以后,便在荥穴处开始微微地流动,所以荥穴的脉气比井穴稍大。荥穴位于指掌关节、趾跖关节之前。
从荥穴流动过来的气血逐渐汇集起来,在输穴处水流变大,有了能够把气血往大江大河里输送的能力。所以输穴就像沟渠一样,水流比荥穴更大,脉气更大。腧穴多位于指掌关节、趾跖关节之后。
经穴就是大江大河了,从腧穴里输送过来的脉气在宽敞的江河里畅通无阻,气势磅礴。经穴位于前臂和胫部。海纳百川,大江大河里的水最终汇入大海。气血也是一样,最终从井穴里流注到合穴里,达到隆盛。合穴在肘关节和膝关节附近。
从井穴到合穴,五输穴依次从四肢末端向肘部、膝部方向排列,很有规律。每阴经有五腧穴,每阳经有六输穴。
痈;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壅”的省略,表示堵塞。癰,篆文   (疒,疾病)  (雝,即“壅”),表示因堵塞而发病。造字本义:动词,受损伤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因代谢不畅、瘀血堵塞而肿胀生脓。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疒”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雝”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痈”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雝” 简化成“用” 。

疽: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虘”的省略,表示虎狼虐食猎物。疽,篆文   (疒,疾病)  (虘,虎狼虐食猎物),比喻某种病毒虐食身体组织。有的篆文 将“虘” 省略成“且” 。造字本义:动词,病毒在身体造成恶疮,导致创部组织持续坏死、枯竭。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离合真邪论篇地二十七
黄帝问道:我听说九针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从九篇上加以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盛,取上以调下,去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我亦懂得了。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容卫的偏盛、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从侵入经脉而发生的病变。我现在希望知道邪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又怎样来治疗?
岐伯回答说: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再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安静平稳;天气寒冷,则水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天气酷热,则江河之水沸腾洋溢;要是暴风骤起,则使江河之水,波涛汹涌。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但在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就应该进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检查,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侯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念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
黄帝道: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
  岐伯说:首先用手抚摸穴位,然后以之按压穴位,再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令脉络怒张,左手按闭孔穴,不让正气外泄。进针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侯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进针侯气,要象等待贵客一样,忘掉时间的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保护,等病人吸气时候,拔出其针,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出针以后,应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便叫做补。
  黄帝道:对邪气怎样诊侯呢?
  岐伯说:当邪气从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这是邪正相争,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所以说诊得泄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用针泻之,但不要正当邪气冲突,遂用泻法,反十经气大虚,所以说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就是指此而言。因此,诊侯邪气而不能审慎,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益甚,那病更加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随经而去,不可再用泻法,就是指此而言。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到的时候,随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就不容易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象拨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象敲击木椎,顽钝不灵了。所以说,识得机宜的,一霎那时毫不迟疑,不知机宜的,纵然时机以到,亦不会下针,就是指此而言。
  黄帝道: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应以攻邪为主。应该及时刺出盛血,以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就立即会好。
  黄帝道:讲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麽怎样诊察呢?
  岐伯说:仔细审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检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分,观察有无不相称或特别减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在那一脏腑,待其气至而刺之。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则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上部脉以诊察下,从上部脉以诊察上,从中部脉以诊察中,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决定疾病在那一部。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脉之处,则虽然有大邪为害,这个医生也没有办法来加以事先防止的。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做“大惑”,反而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症当作虚症,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剥夺病人正气,使顺症变成逆症,使病人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家带来莫大的祸殃。这种不知三部九侯的医生,是不能够久长的,因为不知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会放过了邪气,伤害了正气,以致断绝病人性命。病邪新侵入人体,没有定着一处,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道:什麽叫虚实?
  岐伯回答说:所谓虚实,是指邪气和正气相比较而言的。如邪气方盛,是为实证若精气不足,就为虚证了。
  黄帝道:虚实变化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以肺脏为例:肺主气,气虚的,是属于肺脏先虚;气逆的,上实下虚,两足必寒。肺虚弱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若遇克贼之时,其人就要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亦可类推。
  黄帝道:什麽叫重实?
  岐伯说:所谓重实,如大热病人,邪气甚热,而脉象又盛满,内外俱实,便叫重实。
  黄帝道:经络俱实是怎样情况?用什麽方法治疗?
  岐伯说: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口脉急而皮肤弛缓,经和络都应该治疗。所以说:凡是滑利的就有生机为顺,涩滞的缺少生机为逆。因为一般所谓虚实,人与物类相似,如万物有生气则滑利,万物欲死则枯涩。若一个人的五脏骨肉滑利,是精气充足,生气旺盛,边可以长寿。
  黄帝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所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滑而尺肤却寒。秋冬之时见这样现象的为逆,在春夏之时就为顺了,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黄帝道:经虚络满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所谓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而涩滞。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生。
  黄帝道:这两种病情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络满经虚,至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炙阳。
  黄帝道:什麽叫重虚?
  岐伯说:脉虚,气虚,尺虚,称为重虚。
  黄帝道:怎样辨别呢?
  岐伯说:所谓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而行动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所有上面这些现象的病人,可以总的说一句,脉象滑利的,随病可生,要是脉象涩滞,就要死亡了。
  黄帝道:有一种病证,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热的预后又怎样呢?
  岐伯说:这种病人,在春秋之时可生;脉实而涩滞,这是逆象,主死。
  黄帝道:有一种病证,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热的预后又怎样呢?
  岐伯说:这种病人,在春秋之时可生,若在冬夏便要死了。又一种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有发热的,亦死。
  黄帝道:身形肿满的将会怎样呢?
  岐伯说:所谓身形肿满的脉象急而大坚,而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适应。象这样的病情,从则生,逆则死。
  黄帝道:什麽叫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说:所谓从,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足寒冷。
  黄帝道:乳子而患热病,脉象悬小,它的预后怎样?
  岐伯说:手足温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就要死亡。
  黄帝道:乳子而感受风热,出现喘息有声,张口抬肩症状,它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感受风热和之气的,尚有胃气,可生;要是实大而弦急,是胃气已绝,就要死亡。
  黄帝道:赤痢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痢兼发热的,则死;身寒不发热的,则生。
  黄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黄帝道:痢疾而下脓血的怎样?
  岐伯说:脉悬绝者死;滑大者生。
  黄帝道:痢疾病,身不发热,脉搏也不悬绝,预后如何?
  岐伯说:脉搏滑大者生;脉搏悬涩者死。五脏病各以相克的时日而预测死期。
  黄帝道:癫疾的预后怎样?
  岐伯说:脉来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道:癫脉象虚实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黄帝道: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
  岐伯说:脉见实大,病虽长久,可以治愈;假如脉象悬小而坚,病拖长了,那就不可治疗。
  黄帝道: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的出来呢?
  黄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经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闭藏,人体的阳气也闭藏在内,治病应多用药品,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若痈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迟疑的。痈毒初起,不知他发在何处,摸又摸不出,时有疼痛,此时可针刺手太阴经穴三次,和颈部左右各二次。生腋痈的病人,高热,应该针足少阳经穴五次;针过以后,热仍不退,可折手厥阴心包经穴三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急性的痈肿,筋肉挛缩,随着痈肿的发展而疼痛加剧,痛得厉害,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俞穴。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应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傍三寸的少阴肾于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应针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仑穴各三次。治疗惊风,要针五条经上的穴位,取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太阳的经穴各五次,手少阴通里穴傍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凡诊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粗急发喘逆等病,如肥胖权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凡是郁结不舒,气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大小便不通,都是因为情志骤然激荡,阳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而由于外中风邪,因风邪留恋不去,伏而为热,消烁肌肉,着于肌肉筋骨之间。有的两脚偏跛,是由于风寒湿侵袭而成的疾病。
  黄帝道:黄疸、骤然的剧痛、癫疾、劂狂等证,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产生的。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麽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时的虚实顺逆不同,病或从内生,或从外入,发病原因也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黄帝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
  岐伯说: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如地气,主营养于内。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黄帝道:脾病会引起四肢功能丧失,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说:四肢都要承受胃中水谷精气以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黄帝道:脾脏不能主旺一个时季,是什麽道理?
  岐伯说:脾在五行中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于四时以长养四脏,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脾不单独主旺于一个时季。由于脾脏经常为胃土传输水谷精气,譬如天地养育万物一样无时或缺的。所以它能从上到下,从头到足,输送水谷之精于全身各部分,而不专主旺于一时季。
  黄帝道:脾与胃仅以一膜相连,而脾能为胃转输津液,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说:足太阴脾经,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供给五藏六府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五藏六府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运行津液。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经气的滋养,经气便日趋衰减,脉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却营养,因而也就丧失正常的功用了。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道: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恶见人与火,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受惊,但听到敲打钟鼓的声音却不为惊动。为什麽听到木音就惊惕?我希望听听其中道理。
岐伯说:足阳明是胃的经脉,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是因为土恶木克的缘故。
黄帝道:好!那麽恶火是为什麽呢?
岐伯说: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则发热,热甚则所以恶火。
黄帝道:其恶人是何道理?
岐伯说:足阳明经气上逆,则呼吸喘促,心中郁闷,所以不喜欢见人。黄帝道: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这是为什麽呢?岐伯说:经气厥逆若累及于内脏,则病深重而死;若仅连及外在的经脉,则病轻浅可生。
黄帝道:好!有的阳明病重之时,病人把衣服脱掉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叫唱歌,或者数日不进饮食,并能够越墙上屋,而所登上之处,都是其平素所不能的,有了病反能够上去,这是什麽原因?
岐伯说:四肢是阳气的根本。阳气盛则四肢充实,所以能够登高。
黄帝道:其不穿衣服而到处乱跑。
岐伯说:身热过于亢盛,所以不要穿衣服而到处乱跑。
黄帝道:其胡言乱语骂人,不避亲疏而随便唱歌,是什麽道理?
岐伯说:阳热亢盛而扰动心神,故使其神志失常,胡言乱语,斥骂别人,不避亲疏,并且不知道吃饭,所以便到处乱跑。

第十一周心得体会
1、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圣人起度数,必应天地。补泻候气,不可失机。用针之首,必谨查三部九侯之真邪虚实。
2、气逆者,足寒也。因为己足寒,所以对这几个字比较敏感。但什么是气逆,现在还不甚清楚。
3、阳者天气,主外。阴者地气,主内。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起居,阴受之。阳受六腑,阴受五脏。六腑受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五脏受胀满闭塞,下为飧泄,久违肠澼。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脾胃脾胃,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与胃以膜相连,脾为胃行其津液。脾病,四肢不能得胃之津液,则筋道不利,筋骨肌肉,无以生用。
4、读三十章甚是快乐,简单,明白,难得的能读懂的一章,更难得的是幽默。精神病人欢乐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4 23:47: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抄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7 09:54: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周抄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7 09:5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周抄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1 10: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周查字正音:
䯒是“胻”的异体字 ,读音héng
 1. 小腿:“壮士斩其~。”
 2. 肚。

痠;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酸”的省略,表示因醋的刺激牙根麻痹发软。痠,楷书   (疒,疾病)  (夋,“酸”),比喻因健康不佳而身体酸软。造字本义:形容词,筋骨似痛非痛,身体麻胀疲软,难以支撑。

颜:彦,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古人刻在崖岩上用以记录历史、文化经验的朱红文字和图案。顏,金文   (彦,岩画上朱红文字和图案)  (首,脸部),表示脸部色泽红润。造字本义:名词,女子化妆后唇红眉黛的脸庞。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颜”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 简化成“页”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顏,眉目之閒也。从頁,彥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颜,眉目之间的部位。字形采用“页”作边旁,采用“彦”作声旁。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姬”的本字,表示乳房丰满的美女。頤,籀文   (首,头部)  ( ,即“姬”,丰胸美女),表示美女丰腴的面庞。篆文 将籀文字形中的“首” 写成“頁” ,将籀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怡养自得者丰腴的面颊和下巴。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頁”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颐”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 简化成“页”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 也。象形。凡 之屬皆从 。頤,篆文 。 ,籒文从首。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腮颊和下巴。字形像丰腮之形。所有与 相关的字都采用“ ”作边旁。“颐”,这是籀文的“ ”字。“ ”,这是籀文的
“ ”字,采用“首”作边旁
骶骨: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底”的本字,表示物体最下端、终端。骶,甲金篆隶字形暂缺,楷书   (骨)  (氐,即“底”),表示椎骨下端。推测造字本义:名词,脊椎最下端的部分,即尾骨。

颧:“顴”是“ ”的异体字。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權”的省略,表示影响势力。 ,篆文   (出,凸起)  (頁,脸部),表示脸部凸起的部分。隶书异体字写成“顴”:   (雚,即“權”)  (頁,脸部),表示影响脸部形状的部分。造字本义:名词,面颅骨之一,位于眼眶外下方的面中部前面,呈菱形,形成面颊部的骨性突起。《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颧”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 简化成“页” 。

标: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飘”的省略,表示旌旗类的帜物在风中飞扬。標,篆文   (木,树梢)  (𤐫,即“飘”的省略,在风中飞扬),表示在树梢系扎飘带,作为显著的记号。远古先民在大树的树梢上系扎显著的飘带,作为容易远眺识别的路径或营地的定位记号。造字本义:动词,在树梢系扎飘带,作为易于远眺识别的定位记号。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 简化成“票”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标”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票” 省略成“示” 。

颔: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低头且欲言又止。頷,金文   (含,低头欲言又止)  (頁,头部),表示点头示意。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轻轻点头示意。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颔”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 简化成“页”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標,木杪末也。从木, 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標,树梢的末端。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 ”作声旁。
附三 网友宝泉峡谷的观点:
古代山里人垦荒相地时,选中适合开垦的荒地后,在灌木梢头系上象旗帜一样可以飘动的布条做为標识,如果荒地上没有树木,就编草为標,他人看到此处的布条或编草標识,知道此地已经有了主人,就会到别处相地。

第十二周翻译: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足太阳膀胱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督脉的风府穴(头后脑勺),所以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藏六府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黄帝说:怎麽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麽禁忌呢?
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逝发张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说:阴阳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热刺篇第三十二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当气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已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
  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
  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颔部疼痛,逢到甲已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庾已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
  肺脏发生热病,先感到体表淅淅然寒冷,毫毛竖立,畏恶风寒,舌上发黄,全身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于胸膺背部,不能太息,头痛的很厉害,汗出而恶寒,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丙丁日死亡。治疗时,刺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刺出其血如大豆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
  肾脏发生热病,先觉腰痛和小腿发痠,口渴的很厉害,频频饮水,全身发热。当邪热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项痛而强直,小腿寒冷痠痛,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而摇动不定,逢利戊已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说的诸脏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脏器旺之日,正胜邪却,即大汗出而热退病愈。
  肝脏发生热病,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颐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热病只在五脏色部所在出现赤色,并未见到其他症状的,为病尚轻浅,若予以及时治疗,则至其当旺之,病即可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虚通过三次当旺之日,始能病愈;若一再误治,势必使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凡治疗热病,应饮凉,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阳经,应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太阴二经之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是太阳为病,刺足太阳颈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的,是发于少阴的热病,刺足少阴经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眩晕昏冒而后发热,胸胁满的,是病发于少阳,并将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太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这是热病,若色泽未恶,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脉色现于颊部,是母胜其子的死证,其死期不过三日。
  治疗热病的气穴: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热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即取穴于上,以泻阳邪,当再取穴于下,以补阴气,在下取穴在尾骶骨处。项部第三椎以下凹陷处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开始。诊察面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架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部,为有“大瘕泄”病;见赤色自颊下行至颊车部,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侧,为胁痛;赤色见于颊上,为病在膈上。

第十二周心得体会
1、伤于寒,则为热病。热虽甚不死。然两感于寒者,必不免于死。
伤寒传次:
太阳(膀胱)——阳明(胃)——少阳(胆)——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
三阳受病,未入脏,可汗而已。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已。
若不两感,七日病渐减,十二日可愈。治以通脉为主,三日内,汗;三日后,泄。两感则危,不治,三日即死。
病愈有遗,乃热甚时强食所致。

2、五脏热病,其发见赤于面,其部应于五行,其甚其缓,天干五行相关。治之,当刺其脏表里之经脉。刺前,饮寒水,衣寒衣,居寒处,身寒而止。

风寒热病较为常见,不是重症,然治之不当,饮食居止不宜,加之两感,亦有性命之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4 14:53: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ngyu 于 2021-9-14 15:01 编辑

抄写第十三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4 14:55: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ngyu 于 2021-9-18 22:54 编辑

第十三周翻译及心得

翻译
平热病论篇地三十三
黄帝问道:得温病的人,出汗以后身体即发热,脉躁动,病情也不因汗出而稍减,并且言语狂乱,不食东西,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答道:病名叫阴阳交,是一种死症。黄帝道:希望能听到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人之所以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现在邪气在骨肉之间交争而出汗,这是由于邪气退而精气胜的原因,精气胜就应该能吃东西,而不再发热;发热是邪气引起的,汗是精气的反映。现在出汗而又发热,说明邪气已经胜于正气了。不吃东西,是精气缺乏,而精气缺乏,会使热邪更盛。汗出而热留不退,病人的寿命就危在旦夕了。而且《热论》说过:汗出而脉尚躁动旺盛的,则死。现在脉象与出汗不相应,这是精气不能胜于病邪,死的征象是显著的。至于言语狂乱,是神志失常的缘故,而神志失常的也会死亡。现在死征有了三种,而不见一点生机,那么即使有好转的现象,也是必定要死的。
黄帝道:有人身体发热,汗出烦闷,就是说烦闷不因汗出而解,这又是什么病?岐伯说:汗出而身体发热,是由风邪引起的;汗出而烦闷难解的,是由于气机上逆,这个病名叫做风厥。
黄帝道:希望知晓其中的道理。岐伯说:太阳经主宰诸阳之气,是身之表,所以容易先受病邪,而少阴和太阳互为表里,如果少阴受太阳发热的影响,从而随之上逆,便成为厥。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刺太阳和少阴两经的穴,同时内服汤药。
黄帝道:劳风这种病是如何的?岐伯说:劳风发病是在肺下,它的症状是头项僵直,目视不明,吐黏痰,恶风易发寒颤。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首先要节制动作,注意休息;其次是依靠服药引太阳经的阳气,以解郁闭之邪。通过这样的治疗,青壮年三日可以愈,中年人精气稍衰的,五日可愈,老年或精气不足的,七日可愈。这种病人,会咳出青黄的痰,样子像稠脓,大小像弹丸。这种稠痰应当从口中或鼻中排除才好,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肺,伤了肺就会死亡。
黄帝道:有患肾风的病人,面部足背浮肿、目下壅起像卧蚕一般,言语也感到不便,像这样的病人,可以针刺吗?岐伯说:肾已重虚,不应当用刺法,如已用了刺法,五天后病气必然会来的。黄帝道:病气来了会怎样?岐伯说:如病气来了,一定会感到气短,时时发热,从胸背上至头部,汗出、手热、多渴、小便色黄、眼睑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若病在妇女,月经就会停止,胸闷,不能吃东西,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得非常厉害,这病叫做风水。在《刺法》篇里有详细的论述。
黄帝道:希望你说说这其中的缘由。岐伯说:邪气的聚集,因为正气的不足。肾阴不足时,阳邪就乘虚聚合在一起,所以短气,时时发热、汗出、小便色黄,这是因为有了内热,不能仰卧,是胃中不和。仰卧就咳嗽加重,是水气向上迫肺。凡是有水气的病人,微肿的预兆可在目下看出。
黄帝说:为什么?岐伯说:水属于阴,目下也属阴,腹部为至阴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目下必然出现微肿。心气上逆,所以口苦舌干,不能仰卧。仰卧就会咳出清水。凡是水气病人,都不能仰卧,因为卧后会感到惊恐不安,而惊恐就会使咳嗽加重。腹中鸣响,是由于胃水随经下泄。水气迫脾就会烦闷而不想吃东西。食物不能下咽,是胃中有阻隔。身体沉重,难以行动,是胃的经脉下行于足的缘故。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胞脉闭塞。胞脉属于心脏,而下络于胞中,现在水气上道迫肺,心气不能下通,所以月经就不来了。
黄帝说:很好!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黄帝道:人身不因衣服穿得多而发温发热,然而出现发热、烦闷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阴气少而阳气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黄帝说:有的人穿的衣服并不单薄,也没有为寒邪所中,却总觉得寒气从内而生,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说:是由于这种人多痹气,阳气少而阴气多,所以经常感觉身体发冷,象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黄帝说:有的人四肢发热,一遇到风寒,便觉得身如热火熏炙一样,这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说:这种人多因素体阴虚而阳气胜。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是两阳相并,则阳气更加亢盛,阳气益盛则阴气日益虚少,至衰少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形成了阳气独旺的局面。现洋气独旺,便不能生长,因阳气独生而生机停止。所以这种四肢热逢风而热的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渐消瘦。

黄帝说:有的人身体寒凉,虽进汤火不能使之热,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温,但却不恶寒战栗,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说:这种人平素即肾水之气盛,又经常接近水湿,致水寒之气偏盛,而太阳之阳气偏衰,太阳之阳气衰则肾之枯竭不长。肾是水脏,主生长骨髓,肾脂不生则骨髓不能充满,故寒冷至骨。其所以不能战栗,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一个独阴的肾水,胜不过心肝二阳之火,所以虽寒冷,但不战栗,这种病叫“骨痹”,病人必骨节拘挛。

黄帝说:有的人皮肉麻木沉重,虽穿上棉衣,仍然如故,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营气虚而卫气实所致。营气虚弱则皮肉麻木不仁,又不能举动,所以皮肉更加麻木沉重。若人的形体与内脏的神志不能相互为用,就要死亡。

黄帝说:人病气逆,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无声;有的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有的能够安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安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安卧,卧则气喘。是哪些脏腑发病,使之这样呢?我想知道是什麽缘故。

岐伯说: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的经脉,从头到足,都是下行的,现在足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而行,所以呼吸不利而有声。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亦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脉之气逆,胃气便不得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若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的,这是由于肺之脉络不顺,络脉不能随着经脉之气上下,故其气留置于经脉而不行于络脉。但络脉生病是比较轻微的,所以虽呼吸不利有声,但起居如常。若不能安卧,卧则气喘的,是由于水气侵犯所致。水气是循着津液流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持津液,如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逆而犯肺,则人即不能平卧而气喘。

黄帝说:好。



虐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道:一般来说,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他的休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欲的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

  黄帝道:这是什麽原因引起的?请说明它的道理。

  岐伯说:这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虚实相互移易转化的关系。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颌鼓动;太阳经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更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觉寒冷。如阴气并入阳分,则阳气实而阴气虚。阳主外,阳盛就发生外热;阴主内,阴虚就发生内热,因此外内都发热,热甚的时候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并留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亦即荣气居留的所在。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汗出而感受风邪,或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风邪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并居于卫气流行的所在;而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黄帝道:疟疾有隔日发作,为什麽?

  岐伯说;因为邪气舍留之处较深,向内迫近与阴分,致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留着于里,阴与阳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一天才发作一次。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迟,或逐日提前的,是什麽缘故?

  岐伯说:邪气从风府穴侵入后,循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迟一天,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于脊骨的关系。每当卫气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发,腠理开发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与卫气交争,病就发作,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这种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发病的,约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骶骨;二十六日,又入于脊内,而流注于伏肿脉;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缺盆之中。因为邪气日渐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早一天。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与五脏,横连与膜原,它所行走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邪气与卫气不得同时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一次。

  黄帝道:您说卫气每至于风府时,腠理开发,邪气乘机袭入,邪气入则病发作。现在又说卫气与邪气相余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麽发病时,邪气就不恰在于风府,而能每日发作一次,是何道理?

  岐伯说:以上是指邪气侵入于头项,循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邪气所侵,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例如: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行之处,和邪气相合,那病就要发作。所以说风邪侵袭人体没有一定的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发,邪气得以凑合,这就是邪气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

  黄帝道:讲得好!风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为什麽风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

  岐伯说: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黄帝道: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麽?

  岐伯说: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所以水寒,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种阳气。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寒疟。

  黄帝道: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为什麽?

  岐伯说:这是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温疟。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这是由于病人的阴气先亏损于内,因此阳气独旺于外,病发作时,出现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要想呕吐,这名叫瘅疟。

  黄帝道:医经上说有余的应当泻,不足的应当补。今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而疟疾的寒冷,虽然用热水或向火,亦不能使之温暖,及至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凉爽。这些寒热都是有余不足之类。但当其发冷、发热的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之后,才可以施用刺法治疗,这是什麽缘故?请你告诉我。

  岐伯说:医经上说过,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搏纷乱时不能刺,汗出不止时不能刺,因为这正当邪盛气逆的时候,所以未可立即治疗。疟疾刚开始发作,阳气并于阴分,此时阳虚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至阴气逆乱已极,势必复出于阳分,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分虚而阳分实,所以先热而口渴。因为疟疾并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由于疟疾感受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所以其发作至阴阳之气俱逆极时,则寒热休止,停一段时间,又重复发作。当其病发作的时候,象火一样的猛烈,如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当。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盛极的时候,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也必然受伤,应该乘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便是这个意思。因此治疗疟疾,应在未发的时候,阴气尚未并于阳分,阳气尚未并于阴分,便进行适当的治疗,则正气不至于受伤,而邪气可以消灭。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病的时候进行治疗,就是因为此时正当正气和邪气交争逆乱的缘故。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究竟怎样治疗?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

  岐伯说: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劳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劳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黄帝道: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

  岐伯说: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黄帝道: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缘故?

  岐伯说: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以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道: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麽道理?

  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黄帝道:有病温疟和寒疟,邪气如何侵入?逗留在哪一脏?

  岐伯说:温疟是由于冬天感受风寒,邪气留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天阳气生发活波,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热炽盛,使人精神倦怠,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皮肤空疏,或由于劳力过甚,邪气才乘虚与汗一齐外出。这种病邪原是伏藏与肾,故其发作时,是邪气从内而于外。这样的病,阴气先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之时,则邪气又回入于阴,邪入于阴则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黄帝道:瘅疟的情况怎样?岐伯说:瘅疟是由于肺脏素来有热,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不能发泄,适因劳力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便乘机侵袭于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病就但热不寒了。为什麽不寒?因邪气不入于阴分,所以但热而不恶寒,这种病邪内伏于心脏,而外出则留连于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瘅疟。

  黄帝道:讲得好!

第十三周简明心得
1、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皆,为风热外袭。痊愈与否取决于正邪力量之对比。
2、顺为常,逆为病。寒热、骨痹、肉苛、逆气皆因阴阳、水火、营卫、气血、脏腑经络失于调和所致。
3、疟与风相类又不同,各疟亦不同,其治亦不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4 15:05: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周抄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8 22: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周查字正音
振:“辰”是“ ”的异体字;而“辰”是“䢅”、“振”和“辱”的本字。 ,甲骨文   ( ,是“石”的简写,借代石器)  (是“丮”的简写,即“执”的本字,双手持握),表示手执石器,进行原始的劳作生产;其中“ ” 是“石” 的简写、 是“丮” (执,双手抓持)的简写。简体甲骨文 将“石” 简写成 ,将“丮” 简写成 。甲骨文异体字 用“又” (单手抓持)代替“丮” (执,双手抓持)。当“辰”的“手持石器、砍斫挖凿”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又” (抓持)另造“辱”代替、或甲骨文 加双手“廾” 另造“䢅”代替、或金文 再加“手” 另造“振”代替,强调手持石器的劳作的含义。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辰”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石器时代的先民手持石器,伐木锄草,垦田耕作,辛勤忙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写成“提手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辰” 写成 。作为动词,古籍多以“辱”或“振”代替“䢅”;作为名词,古籍多以“晨”代替“䢅”。
治,篆文   (水,洪汛)  (台,通“臺”,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台” 写成 。
①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引水防洪。  治水
昔禹治洪水。——郦道元《水经注》
民治渠。——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②动词:疏通人体的生理系统,疗伤却病。  治病 治疗 治愈 治病救人  /  没治    防治 救治 医治
如人有疾,不治则寝以深。——《盐铁论 • 世务》
③动词:控制,处理,管理。  治安 治戎 治罪 治本 治标 治家 治国 治世 治狱 治理 治掌 治乱 治制  /  惩治 管治 法治 人治 统治 自治 根治 天下大治
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书 • 周官 • 太宰》
君子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易 • 系辞下》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韩非子 • 五蠹》
禹以治, 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 • 天论》
治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 • 察今》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 滕文公上》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史记 • 蒙恬列传》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④动词:安排,整理,研究。  治道 治术 治经 治学 治军 治商 治酒 治缮 治茸 治装 治丧
治其大礼。——《周礼 • 大宗伯》
伯乐善治马。——《庄子 • 马蹄》
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史记 • 孝武本纪》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
遂治别院,使夫妇成礼。——《聊斋志异 • 小

烁:樂,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礫”的省略,即古代用来打击奏乐的乐石。爍,篆文   (火,火光)  (樂,即“礫”,砾石),表示砾石撞击时产生的火花。造字本义:动词,用砾石打击奏乐时,石子闪动火花。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烁”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樂” 简化成“乐” 。“磬”为大的乐石;“砾”为小的乐石。
事:“史”是“使”的本字;“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   (中,四方与他国毗邻、地处诸国之间的国家)  (又,执、持),表示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他国。远古时代以族旗或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简体甲骨文 将国旗“中” 简写成 ,导致字形晦涩。有的简体甲骨文 则进一步将国旗“中” 简化成 。繁体金文 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 将“中” 简化成 。简体金文 、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邻国谈判,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历史文件。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中” 写成 。
痎;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咳”的省略,表示咳嗽。痎,篆文   (疒,疾病)  (亥,是“咳”的省略),表示重咳的疾病。造字本义:动词,严重肺病引起一发不止的恶性咳嗽。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疒”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亥” 写成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5 05:24 , Processed in 1.10481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