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睿涵

睿涵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10-16 22:47 编辑

第十七周痿论篇第四十四  阙论篇第四十五、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契,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为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阴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帝曰:何以别之?

      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父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摠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气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二翻译
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弱的病,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肺主管全身的皮毛,心主管全身的血脉,肝主管全身的筋膜,脾主管全身的肌肉,肾主管全身的骨髓。所以肺脏有热,肺叶就会枯萎,皮毛也呈现虚弱急薄的状态,严重的,就发生痿躄的病。心脏有热,下行之脉就会逆而上行,以致上盛下虚,下虚就形成脉痿,关节像折断了一样,不能互相联系,足胫弛缓不能走路。肝脏有热,可使胆汁上泛而见口苦,筋膜失去营养而干枯,筋膜一干枯,筋就会拘急而挛缩,发生筋痿。脾脏有热,可使胃内津液干燥,口渴,肌肉麻痹不仁,发为肉瘘。肾脏有热,则精液耗竭,腰脊不能活动,骨枯髓减,发为骨痿。

黄帝问:痿证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肺是五脏之长,又是心脏的华盖。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欲望不能满足,心火烁肺,肺伤后喘喝有声,因此肺热液涸,肺叶焦枯。所以说五脏是由于肺热叶焦,得不到充养,发为痿躄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悲哀太过,就会损伤心包络,包络受阻,心包络受阻则阳气乘机在内里扰动,致使心下崩损,常常尿血。所以《本病》说:大的经脉空虚,发为脉痹,最后变为脉痿。思虑无穷,愿望又不能实现,意志总驰游在外,或房劳过伤,致使众筋弛缓,就发为筋痿,以致导致遗精、白带等病。所以《下经》说:筋痿病生于肝,是由于入房过度引起的。感受湿邪,在水中劳作,内有湿热留连,外居潮湿之地,肌肉为湿所困,以致麻木不仁,就成为肉痿。所以《下经》说:肉痿病是久居湿地引起的。有的因为远行劳累,又遇到大热天气,感到口渴,渴就是内部的阳气亏乏,阳气亏乏于是虚热就侵入到肾脏。肾属水脏,现在水不能胜火热,就会骨枯髓空,以致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发为骨痿。所以《下经》说:骨痿病,是由于大热所引起的。

黄帝问道:怎样分别五痿证呢?
岐伯回答说:肺脏有热的,面色白而毛发败坏;心脏有热的,面色红而孙络浮见;肝脏有热的,面色青而爪甲干燥;脾脏有热的,面色黄而肌肉痿软;肾脏有热的,面色黑而牙齿枯槁。

黄帝问:你以上所说是可取的。但医书上说,治疗痿证,应该独取阳明,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阳明是五脏六腑的源泉,能够润养众筋,众筋的功能,是约束骨肉,使关节滑利。冲脉是经脉的源泉,它能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阳明合于众筋。阴经阳经都在众筋处相聚,再复合于气街,阳明是它们的首领,都连属于带脉,而系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经脉不足,那么众筋就要弛缓,带脉不能收引,所以足部痿弱不堪运用了。

黄帝问:那么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用补荥气和通输气的办法,调虚实,和逆顺。无论筋、脉、骨、肉,各在其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好的。
黄帝说:说得好!
三查字正音1摠(zǒng):总,聚合。

四心得。
痿是指肢体软柔无力,不能随之而来意活动,日久萎缩的病证。本篇以五脏与五体相合的理论为根据,分别论述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五种痿证的病因、病机、证候、鉴别要点及治疗原则。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阙论篇第四十五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厥指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指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胜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曰:热厥何若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通,䯒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䯒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䯒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乱、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二翻译
  黄帝问:厥证有属寒属热的情况,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回答说:阳气衰竭于下,成为寒厥;阴气衰竭于下,成为热厥。

      黄帝问:热厥证发热,一定从足底开始,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阳经之气循行于足五趾的外侧端,汇集于足底而聚汇到足心;所以如果阳经之气偏胜,就会足底发热。

      黄帝问:寒厥证的厥冷,一定从足五趾渐至膝部,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阴经之气起于足五趾至膝部寒冷。这种寒冷,不是外寒侵入,而是内部阳虚所致。

      黄帝问:寒厥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回答说:前阴是众筋聚集的地方,也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会合之处。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盛而阳气衰。患寒厥的人,自恃身体壮实,在秋冬阳气已衰的季节,房事不节,在下的阴气,向上浮            越,与阳气相争,使阳气不能内藏,精气漏泄,阴寒之气从而上逆。寒邪之气,潜居在里,阳气随之虚衰,不能渗透营运于经络之中。阳气一天天地受到损害,只有阴气存在,所以手足寒冷。

      黄帝问:热厥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回答说:酒进入胃中,由于酒性慓悍直接循行于皮肤络脉,所以使络脉中血液充满,经脉反而空虚。脾是主管输送危重津液的。若饮酒过度,脾无所输送则阴液亏损,阴液亏损则酒热的阳气乘虚而入,酒阳之气侵        入,导致胃气不和,卫气不和则阴精化生无源而枯竭,阴经枯竭就不能营养四肢。这种人必然是经常酒醉或饱食之后行房,酒食之气郁聚于脾中,不能宣三,酒气与谷气相搏结,热盛于中焦,波及周身,因有内热而小       便赤色。酒性慓悍浓烈,肾气虚衰,而阳气独盛于内,所以手足发热。

      黄帝问:有的厥证使人腹部胀满,有的是人颓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长达一天时间才能苏醒,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下部的阴气充盛于上,下部就空虚,下部气虚则水谷不化而致腹部胀满;阳气偏盛于上,则下部的阴气也并聚于上,而致邪气逆乱,逆乱则扰乱阳气,阳气逆乱就不省人事了。

      黄帝说:说得好!希望听听六经厥证的症状表现。

      岐伯说:太阳经的厥证,可见头面中、头沉重,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眼花跌倒。阳明经的厥证,可见疯癫,奔跑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部赤热,惊声障碍,出现幻视,胡言乱语。少阳经的厥证,可见突然耳聋,面颊肿而发热,胁肋疼痛,小腿不能运动。太阴经的厥证,可见腹部胀满,大便不爽,不思饮食,食则呕吐,不能安卧。少阴经的厥证,腹胀满,二便不利,喜欢屈膝而睡,前阴萎缩,小腿内侧发热。治疗厥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不明显的,从本经取穴治疗。

      足太阴经的经气厥逆,小腿拘急痉挛,心痛牵引腹部,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足少阴经的经气厥逆,腹部虚满,呕逆,大便清稀,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足厥阴经的经气厥逆,腰部拘挛疼痛,腹部虚满,小便不通,胡言乱语,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足三阴经都发生厥逆,则二便不通,病人手足寒冷,三天死亡。足太阳经的经气厥逆,身体僵直跌倒,呕血,鼻易出血,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足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关节活动不灵。关节不利则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回顾,如果伴发肠痈,就为不可治的危证,如发惊厥,就会死亡。足阳明经的经气厥逆,喘促咳嗽,身体发热,易惊骇,鼻出血,呕血。

      手太阴经的经气厥逆,胸中虚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手厥阴和手少阴经的经气厥逆,心痛牵引咽喉,身体发热,是不可治的死证。手太阳经的经气厥逆,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要不能       前后俯仰,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发为喉痹,咽部肿痛,颈项强直,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



三查字正音
1眴(xuàn)仆:眼花跌倒。眴,眼花。
2泾(jīng)溲:泾,大便。溲,小便。


四心得
厥,即气机逆乱,是《内经》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厥证是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的病证。本篇对寒厥和热厥的成因、病机、病证特点作了说明。论述了昏厥的表现和病机。提出厥证的治疗原则,论述了六经厥证和十二经厥逆的症状表现。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刺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身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写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匱》者,决生死也;《揆度》者,切度之业;《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二翻译
  黄帝问:病人患胃脘痈的,怎样诊断呢?
      岐伯回答说:诊断这种病,应当诊察他的胃脉,其脉象应当沉而细,沉细是因为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人迎脉属于胃经之脉,气逆脉盛,是热气聚结胃口而不得疏散,所以胃脘发生臃肿。

      黄帝说:很对。有人睡眠不安宁,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这是因为五脏损伤,或情志过于偏颇,所以睡眠不安宁。人若不能消除者两种原因,便不能断绝卧不安的病。

      黄帝问:人不能仰卧,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肺脏为五脏的华盖。肺内邪气充盛,则脉络胀大,肺的脉络胀大,就不能仰卧。在《奇恒阴阳》中有这方面的论述。

      黄帝问:有患气逆的,诊得右手脉象沉而紧,左手浮而迟,不知主要病变在何处?

      岐伯说:在冬天诊脉,右脉本来应当沉紧,这与四时相应;左手脉象浮而迟,这与四时相违背。此脉出现在左手,主要病变在肾脏,与肺也颇有关系,当见腰痛。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岐伯说:足少阴脉贯穿肾脏,联络肺脏。如今反诊得浮而迟的肺脉,说明肾有病变,腰为肾之府,所以出现腰痛。

      黄帝说:很对!患颈部痈肿的病人,有的用砭石治疗,有的用针灸治疗,而都能痊愈,道理何在?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病名相同,而病变的机理不同的缘故。由于气郁停滞而成的痈肿,宜采用针刺的方法开到消除它,由于气滞血瘀而成的痈肿,宜用砭石来泻其瘀血。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

      黄帝问:有患发怒狂躁的,这种病是怎么产生的?

       岐伯说:由于阳气逆乱。

      黄帝问:阳气逆乱为何使人发狂?

      岐伯说:阳气因突然受到精神挫折,内心苦闷一时难解,则气郁化火而上逆,所以容易发怒,病名叫做“阳厥”。

      黄帝问:怎么知道的呢?

      岐伯说:正常人阳明经脉搏动明显,而太阳、少阳经脉搏动不明显,本不当搏动明显的脉,反而搏动得盛大急疾,这就是阳厥的征候。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说:禁止饮食,即可痊愈。因为饮食经过脾阴的运化,能够助长阳气,所以禁止饮食,便会痊愈。再用生铁落煎水给他服,因为生铁落有降气开结的作用。

      黄帝说:很对!有人患周身发热,四肢倦怠,汗出如洗浴状,怕风,呼吸气短,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病名叫酒风。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说:用泽泻和白术各十份,糜衔五份,合研为末,每次服三指撮的量,在饭前服下。

      所谓沉伏而细小的脉,其应指细小如针;推之按之,脉气聚而不散的是坚脉,阴阳搏击于指下的是大脉。《上经》是论述人体生命之气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的;《下经》是论述疾病变化的;《金匱》是论述诊断疾病的预        测生死的;《揆度》是阐述切脉方法的;《奇恒》是论述特殊疾病的。所谓奇病,就是患者死亡与四时不相应;所谓常病,即使患者死亡与四时相应。所谓揆,就是说通过切脉以推求疾病的所在及其病机;所谓度,就        是指把切脉获得的病理资料,结合四时逆顺,分析治法、死生。



三查字正音
麋mí]衔——即鹿衔草,出自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草四·薇衔》。味苦平,微寒,主治风湿。

四心得

病能,即疾病的状态。本篇主要论述了胃脘痈、卧不安,不得偃卧、厥腰痛、颈痈、阳厥、酒风等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法,提示医生临床分析病情的方未能。本篇着重论述了临证观察病态、分析病情的方法和意义,故以《病能论》名篇。
阳气逆乱容易发怒狂躁(阳厥),如何治疗?-------禁止饮食,即可痊愈。因为饮食物经过脾阴的运化,能够助长阳气,所以禁止饮食,便会痊愈。再用生铁落煎水给他服,因为生铁落有降气开结的作用。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8 19: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10-30 19:29 编辑

第十八周本周任务: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鑱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骨;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滞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汗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说: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而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阳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不已,心气痿者,死。
帝曰:善!
二查字正音
髀bì
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低微的、低级的。髀,篆文足,腿卑,低级),表示低级的腿骨,即骻骨。因为骻骨所有的位置,正是性器官、排泄器官的所在部位,古人遂视其为“低级之骨”。有的篆文以“骨”代替“足”,强调“腿骨”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大腿骨上端的骻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髀,股也。从骨,卑聲。䠋,古文髀。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髀,股骨。字形采用“骨”作边旁,采用“卑”作声旁。“䠋”,这是古文写法的“髀”字。


三翻译
黄帝问:有的妇女怀孕九月,不能说话,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宫的络脉阻塞不通所致。
黄帝问:为什么这样说?
岐伯说:胞宫的络脉连系肾脏,而足少阴肾脉贯串肾而上系舌根,所以胞宫络脉被阻,就不能说话了。
黄帝问: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不同治疗。等到十月分娩就好了。《刺法》说:不要损伤不足的正气,补益有余的邪气,而造成新的病变。所谓不要损伤不足的正气,身体羸弱消瘦的,不要用针石治疗;所谓不能补益有余,是指腹中有孕而泄下,泄下的精气耗散而病却独独在身体重。所以说错误治疗会造成新的病变。
黄帝问:患有胁下胀满,气上逆,二三年不能好的,是什么病?
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不妨碍饮食,不可用艾灸、针刺治疗,应长期用导引服用药物,药不能单纯治好。
黄帝问:有人的身体髀、股、胫部都肿胀,而且绕脐疼痛,是什么病?
岐伯说:病名叫做伏梁,这是平素感受风寒而致。风寒之气充溢大肠,滞留附着于肓膜,肓之原穴在脐下,所以绕脐疼痛。不可用攻下方法,误用攻下,会发生小便涩滞的病变。
黄帝问:有的人尺脉急数,筋脉拘急而显露,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叫疹筋。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显现白色或黑色,则病情严重。
黄帝问:有人患头痛几年不愈,这病是怎么得的?叫什么病?
岐伯说:病人应层感受大寒,侵入至骨髓,髓主要集中于脑,寒邪逆伤于脑,所以头痛,牙齿也痛,病名叫厥逆。
黄帝说:太好了,
黄帝问:有病人口里有甜味,这是什么病?怎么得来的?
岐伯说:这是五气往外溢出,名字叫脾瘅。人五味入口,贮藏在胃中,脾传输精气,津液滞留在脾,所以让人口感觉甜味。这是肥美食物所发出的,这个病人必然是经常食用甘美而多肥腻的事物。肥腻使人生内热,甘者使人中焦胀满,所以气往上溢,转变成消渴病。治疗以兰草进行,其除郁积日久的邪热之气。
黄帝问:有病人口苦,针刺阳陵泉,口苦者病名是什么?怎么得来的?
岐伯说:病名叫胆瘅。肝是中正之官,其将谋虑取决于胆,咽部是肝胆的使者。这样的人,多次谋虑而不能决断,所以胆气虚而上溢,而口苦。治疗方法是以胆募、胆腧穴针刺。治疗方法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黄帝说:有患小便不利的,一天小便几十次,这是正气不足。如果身热如火炭,颈部和胸膺之间如有物阻隔不通,人迎脉躁急盛大,喘息重,气逆,这是邪气有余。太阳脉微细如发丝,这是不足。这个病在哪里发作?叫什么病?
岐伯说:病在太阴,其盛热在胃部,影响到肺,病名叫厥,是不治死症。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
黄帝说: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说:所谓五有余,就是五种病气有余;二不足,也是病气不足。今外表五种病气有余,内部有二种不足,这样的身体不能表,也不能里,所以必死无疑。
黄帝问:人生下来得癫痫之病,病名叫什么?怎么得的?
岐伯说:病名叫胎病。这是在母亲怀孕时候,其母亲受到大的惊吓,气逆上而不能下,精气随之逆,所以婴儿生下来就患有癫痫。
黄帝问:有病脸部肿,就像里面注水了,切其脉大而紧,身体没有痛,形体不消瘦,不能饮食,吃得少,这是叫什么病?
岐伯说:病发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饮食,经常惊悸不能停,心气衰竭,就要死了。
黄帝说:对!
四心得
1本篇主要论述了妊娠九月而喑、息积、伏梁、疹筋、厥逆头痛、脾瘅、胆瘅、癃病、胎病、肾风等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及预后等,提出了“无损不足、益有余”的治疗原则。
错误治疗会造成新的病变。
2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呢?
五有余就是五种病气有余,二不足就是两种正气不足。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一、原文抄写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痈,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大跛,易偏枯。
心脉满大,痫瘛筋挛;肝脉小急,痫瘛筋挛;肝脉鹜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己。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肝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丸泥,是谓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之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壘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气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脉之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著手,不著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二、正音查字
1骛【wù】暴:喻脉搏急疾而乱。骛,乱驰,交驰。
三翻译
肝脉盛满,肾脉盛满,肺脉盛满的都为实证,即发生痈肿的情况。肺脉壅塞,喘息而两腋部胀满,睡卧则易惊,小便不通;肾脉壅塞,脚下到少腹胀满,两胫肿胀,大小不一,大腿骨肿大,跛行,容易发生半身不遂。
心脉满大,是体内盛热,会出现癫痫抽搐及筋脉拘挛;肝脉小而急,会出现癫痫抽搐及筋脉拘挛;肝脉乱驰而暴乱,或受到惊吓后脉搏一时摸不到,好像失音一样,这种不治也会痊愈。肾脉小而急,肝脉小而急,心脉小而急,不能鼓击于指下,是气血邻居,都能发为瘕病。
肾脉,肝脉并见沉脉是石水证;并见浮脉是风水证;并见虚脉为死证;并小弦脉之象的是将要发惊。肾脉大而沉紧,肝脉大而急沉。都为疝气病。心脉搏动滑利急疾的是心疝;肺脉搏动见沉象的,为肺疝。三条阳脉都紧的为瘕;三条阴脉都紧的为疝;二条阴脉急的为痫厥;二条阳脉急的为惊骇。
脾脉外浮但又见沉象的是痢疾,日久能自愈。肝脉小而缓为痢疾,容易治。肾脉小而搏沉,痢疾便血。血蓄于外,身体发热的是死证。心肝二脏的痢疾也见便血,二脏同病,可以治疗。其脉见小而沉涩的痢疾,兼有身热不退的,为死证,高热七天就会死亡。
肾脉沉而鼓涩,胃外浮而大,心脉小而坚急,皆为气血阻隔不通,半身不遂的征象。如果男子偏瘫在左,女子在右,失声舌能转,则可以治疗。三十天就能治愈。如果男人病在右,女子病在左,失声,三年能见起色,不满二十岁的,三年死。脉来搏有力,并见衄血,身热的,是死证,如脉见浮如悬钩之象,才是衄血病应有的脉象。脉来似水流般湍急的,病名叫暴厥。暴厥病人不省人事,不能言语。脉来似有数象,是突然受惊所致,三四日即可自愈。
脉来如水波,浮荡分合不定,这种浮合脉如同数脉,一呼一吸之间搏动十次以上,这是经脉之气不足的现象,从微微显现这种脉象,大约九十日就要死亡。脉来如燃薪之火,或明或灭,其行不定,这是心脏精气脱失的现象,在秋尽冬初草枯之时就要死亡。脉来如散落的树叶,这是肝脏精气亏虚的现象,到秋天数目落叶时就会死亡。脉来去不定,如省亲的客人一样往返不居,省客脉,时而闭塞不至,时而应指有力,这是肾脏精气不足的现象,到初夏枣花开落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泥丸滚动,虽有圆象,但不柔软,这是胃腑精气不足的现象,到春季榆树上结挂榆英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长而坚硬,如长枝条横与指下,这是胆腑精气不足的现象,到秋天稻禾成熟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弦线紧而若没有多言之证,尚可治疗。脉来如绞滤漆汁般四面流散,这种绞漆脉,左右旁流,从微微显现这种脉象,经过三十日就要死亡。脉来如泉水外涌,浮而有力,鼓动于肌肉之中,这是太阳经脉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可见呼吸气短,在尝到韭菜花的时节就会死亡。
脉来如垮塌的松土虚软无力,重按即无,这是肌肉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如面部先出现五色中的黑色,到春天白藤发芽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悬雍垂一样,上大下小,这种悬雍脉,轻按浮取感觉虚大,这是十二腧穴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到水凝成冰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仰放着的刀,浮取脉小而急,重按脉大而坚,此为五脏郁热,寒热交并于肾,这样的病人不能坐起,到立春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弹丸,滑不著手,滑不著手即按之不得,这是大肠精气不足的现象,在枣树生叶之时就会死亡。脉来如草木之花般轻浮软弱,病人易惊恐,不喜坐卧,行走和站立时常听见异常声音,这是小肠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在深秋时节就会死亡。
四心得
1本篇论述了某些奇病的脉象,并据此分析其病机和预后。对脏腑、经脉精气衰败而出现的十四种死证脉象作了形象的说明。
2.本篇讲到各种脉像时很形象,如脉来如散落的树叶,如脉来去不定,如省亲的客人一样往返不居。如脉来长而坚硬,如长枝条横于指下,。如弦线紧而细。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5 19: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10-30 19:30 编辑

第十九周。本周任务: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脉解篇第四十九
一抄写原文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躍,故耳鸣也。所谓甚则狂颠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所谓甚则躍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躍。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藏府间,故为水也。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藏府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也气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独闭户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咳上气喘者,有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盲盲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盲盲无气见也。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公,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
翻译:少阴有所谓腰痛的,是因为足少有病应在十月,月建在申,十月阴气初生,万物肃杀,阳气被抑制,腰为肾之府,故出现腰痛的症状。所谓呕吐、咳嗽、上气喘息的,是因为阴气盛于下,阳气浮越于上而无所依附,少阴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故出现呕吐、咳嗽、上气喘息的症状。所谓身体衰弱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眼花缭乱视物不清的,是因为七月秋气始至,微霜始降,阴阳交替尚无定局,万物因受肃杀志气而衰退,人体阴阳之气衰夺,故不能久立,久坐乍起则两目视物不清。所谓少气善怒的,是因为秋天阳气下降,失去调其作用少阳经阳气不得外出,阳气郁滞在内,肝气郁结不得疏泄,不能约束其所管,故容易发怒,怒则其逆而厥,叫做“煎厥”。所谓恐惧不安好象被人捉捕一样,是因为秋天阴气始生,万物尚未尽衰,人体应之,阴气少,阳气入,阴阳交争,循经入肾,故恐惧如人将捕之。所谓厌恶食物气味的,是因为肾火不足,不能温养化源,致使胃气虚弱,消化功能已失故不欲进食而厌恶食物的气味。所谓面色发黑如地色的,是因为秋天肃杀之气耗散内脏精华,精气内夺而肾虚,故面色发黑。所谓咳嗽则出血的,是上焦阳脉损伤,阳气未盛于上,血液充斥于脉管,上部脉满则肺气不利,故咳嗽,络脉伤则血见于鼻。
厥阴所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疝少腹 肿也。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所谓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 而脉胀不通,故曰;癃疝也。所谓甚则嗌乾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乾也。
二查字正音
脽[shuí]——臀部。
俳[féi]——病废,瘫痪。

三翻译
太阳经有所谓腰肿和臀部疼痛,是因为正月属于太阳,而月建在寅,正月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但阴寒之气尚盛,当旺不旺,病及于经,故发生腰肿和臀部疼痛。病有阳气不足而发为偏枯跛足的,是因为正月里阳气促使冰冻解散,地气从下上出,由于寒冬的影响,阳气颇感不足,若阳气偏虚于足太阳经一侧,则发生偏枯跛足的症状。所谓颈项强急而牵引背部的,是因为阳气剧烈的上升而争引,影响于足太阳经脉,所以发生颈项强急。所谓出现耳鸣症状的,是因为阳气过盛,好象万物向上盛长而活跃,盛阳循经上逆,故出现耳鸣。所谓阳邪亢盛发生狂病癫痫的,是因为阳气尽在上部,阴气却在下面,下虚而上实,所以发生狂病和癫痫病。所谓逆气上浮而致耳聋的,是因为气分失调,阳气进入内部不能言语。若房事不节内夺肾精,精气耗散而厥逆,就会发生瘖痱病,这是因为肾虚,少有病的精气不至而发生厥逆。
少阳所以发生心胁痛的症状,是因少阳属九月,月建在戌,少阳脉散络心包,为心之表,九月阳气将尽,阴气方盛,邪气循经而病,所以心胁部发生疼痛。所谓不能侧身转动,是因为九月阴气盛,万物皆潜藏而不动,少阳经气应之,所以不能转侧。所谓甚则跳跃,是因为九月万物衰败,草木尽落而坠地,人身的阳气也由表入里,阴气旺盛在上部,阳气向下而生长,活动于两足,所以容易发生跳跃的状态。
太阴经脉有所谓病腹胀的,是因为太阴为阴中至阴,应于十一月,月建在子,此时阴气最盛,万物皆闭藏于中,人气亦然,阴邪循经入腹,所以发生腹肿的症状。所谓上走于心而为嗳气的,是因为阴盛邪,阴邪循脾经上走于阳明胃经,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心主嗳气,所以说上走于心就会发生嗳气。所谓食入则呕吐的,是因为脾病,食物不能运化,胃中盛满而上溢,所以发生呕吐的症状。所谓得到大便和失气就觉得爽快而病减的,是因为十二月阴气盛极而下衰的,阳气初生,人体也是一样,腹中阴邪得以下行,所以腹胀嗳气的病人得到大便或失气后,就觉得爽快,就象病减轻了似的。
厥阴经脉为病有所谓蘈疝,及妇女少腹肿的,是因为厥阴应于三月,月建在辰,三月阳气方长,阴气尚存,阴邪积聚于中,循厥阴肝经发病,故发生阴囊肿大疼痛及妇女少腹肿的症状。所谓腰脊痛不能俯仰的,是因为三月阳气振发,万物荣华繁茂,然尚有余寒,人体应之,故出现腰脊疼痛而不能俯仰的症状。所谓有蘈癃疝、肤皮肿胀的,也是因为阴邪旺盛,以致厥有病脉胀闭不通,故发生前阴肿痛、小便不利以及肤胀等病。所谓病甚则咽干热中的,是因为三月阴阳相争而阳气胜,阳胜产生内热,热邪循厥阴肝经上逆入喉,故出现咽喉干燥的症状。

四心得
脉解,即解脉,脉之解说。本篇具体讲述了三阴三阳经脉之气各有所主之时,并从时令阴阳变化的角度,解释了阴阳经气盛衰而致经脉病变的症状和机理。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刺要论篇第五十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歧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刺皮肤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驰。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䯒酸。体解㑊然不去矣。
二查字正音
泝[sù]泝然——形容怕冷。泝,同“溯”,逆流而上。
销铄——久病消瘦。
三翻译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发度。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血脉受伤,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时,易患心痛的病症、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筋脉受伤,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时,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的症状。
该刺筋的,不要伤及骨,若骨受伤,就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冬天时,易患腹胀、腰痛的病症。该刺骨有,不要伤及骨髓,若骨髓被损伤而髓便日渐消减,不能充养骨骼,就会导致身体枯瘦,足胫发酸,肢体懈怠,无力举动。
四心得
刺要,即针刺的要领。本篇讲述了依据疾病所在部位确定适宜的进针深度的针刺要领。同时指出,违背了这一要领,就会给人体带来危害。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1 09: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11-6 20:22 编辑

第二十周本周任务:

刺齐论第五十一刺禁论第五十二刺志论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第五十五


刺齐论第五十一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真如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二查字正音
刺cì“朿”是“棘”、“茦”、“刺”、“莿”的本字。朿,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棵树上长满尖刺,像荆棘。有的甲骨文淡化树形。有的甲骨文将荆棘的尖刺形状简化成横写的“工”形。有的甲骨文突出荆棘丛生的形象,树形完全消失。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横“工”写成“冂”。当“朿”的“荆刺”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刀”另造“刺”代替,表示荆棘一样的尖刀。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朿”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刀”写成造字本义:名词,用于戳插的尖利刀锋。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朿”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写成。古籍多以“刺”代替“朿”、“棘”、“茦”和“莿”。现代汉语中作为姓氏使用的“朿”(读 )是“喇”的别字。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刺,君殺大夫曰刺。刺,直傷也。从刀,从朿,朿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刺,君王杀死大夫叫“刺”。刺,就是直接杀害生命。字形采用“刀、朿”会义,“朿”也是声旁。




三翻译
黄帝说:希望听听针刺浅深的不同要求。
岐伯回答说:刺骨,不要损伤筋;刺筋,不要损伤肌肉;刺肌肉,不要损伤脉;刺脉,不要损伤皮肤;刺皮肤,不要损伤肌肉;刺肌肉,不要损伤筋;刺筋,不要损伤骨。
黄帝说:我不懂其中的道理,希望能听听解释。
岐伯说:所谓刺骨不要伤筋,是说要刺至骨的,不可在仅刺到筋而未达骨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出;刺筋不要伤肌肉,是说要刺至筋的,不可在仅刺到肌肉而未达筋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出;刺肌肉不要伤脉,是说要刺至肌肉深部的,不可在仅刺到脉未达肌肉深部时,就停针拔去;刺脉不要伤皮肤,是说要刺至脉的,不可在仅刺到皮肤而未达脉的深度时,就停针爸去。所谓针刺皮肤不要伤肌肉,是说病在皮肤之中,针就刺至皮肤,不要刺伤肌肉;刺肌肉不要伤筋,是说针只能刺至肌肉,太过就会伤筋;刺筋不要伤骨,是说针只能刺至筋,太过就会上骨。这些是说若针刺深浅不当,造成的反常情况。
四心得

齐:定限。本篇重点阐明掌握针刺深浅限度的具体方法,指出针刺深度太过或不及,都是违反针刺疗法原则的,都会给人体造成损害。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刺禁论第五十二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红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舍难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少腨肠,内陷,为肿。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二查字正音

腨(shuàn)肠:穴名。
重(chóng)虚:肾气原已虚弱,加之误刺,使肾气更虚。
伛[yǔ]——曲(背);弯(腰)。

三翻译
黄帝问说:希望听听人体禁刺的部位有多少。
岐伯回答说:内脏的要害之处,不能不详细审察。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肾脏管理在里的阴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主受纳,饮食水谷汇聚于此。膈肓的上面,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心、肺两脏。第七椎旁的里面有心包络。上述部位都应该禁刺,遵循这个刺禁,就有利于治疗,违背了,则会造成祸害。
刺中心脏,大约一日即死,其变态为嗳气。刺中肝脏,大约五日即死,其变态为多言多语。刺中肾脏,大约六日即死,其变态为打喷嚏。刺中肺脏,大约三日即死,其变态为咳嗽。刺中脾脏,大约十日即死,其变态为频繁吞咽。误刺中胆,大约一日即死,其变态为呕吐。
针刺足背,误伤了大脉,若出血不止,就会死亡。针刺面部,误伤了溜脉,会有两目失明的不幸。针刺头部,误伤了脑户穴,若刺至脑髓,就会立即死亡。针刺舌下的廉泉穴,中经脉太深,若出血不止,可使喉哑失音。误刺足下布散的络脉,瘀血内留而不出,可致局部肿胀。针刺委中穴太深,误伤了大经脉,可令人跌扑,面色苍白。针刺气街穴,误伤经脉,若瘀血留着不去,就会肿胀,牵扯鼠蹊作痛。针刺脊椎间隙,误伤了脊髓,会背曲不伸。针刺乳中穴,伤及乳房,可使乳房肿胀,内部腐烂溃脓。针刺缺盆中央太深,会使肺气外泄,可令人喘咳气逆。针刺手鱼际穴太深,可使局部发生肿胀。
不要针刺大醉的人,否则会使气血逆乱。不要针刺正在大怒的人,否则会使气机上逆。不要针刺过度疲劳的人,不要针刺刚刚饱食的人,不要针刺过分饥饿的人,不要针刺极度口渴的人,不要针刺正受到极大惊吓的人。
刺大腿内侧,误伤了大脉,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刺上关穴太深,误伤经脉,可使耳内化脓或耳聋。刺膝髌部,误伤以致流出液体,会使人发生跛足。刺手太阴筋脉,误伤出血过多,则立即死亡。刺足少阴经脉,误伤出血,可使肾气更虚,以致舌体失养,语言困难。
针刺胸膺部太深,伤及肺脏,会致气喘上逆、仰面呼吸。针刺肘弯处太深,气结聚于局部而不行,以致手臂不能屈伸。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处太深,使人遗尿。
针刺腋下胁肋间太深,使人咳嗽。针刺小腹,误伤膀胱,使小便漏出流入腹腔,以致少腹胀满。针刺小腿肚太深,会使局部肿胀。针刺眼眶而深陷骨间,伤及脉络,就会流泪不止,甚至失明。针刺关节,如液体外流,则关节不能屈伸。


四心得
本篇主要阐述针刺禁忌的要点,以及误刺后造成的危害。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刺志论第五十三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虚,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盛身寒,此谓反也;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入少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二查字正音
”是“”的本字。,金文的变形,虎头,借代老虎两个,表示虎爪土,地域),表示虎豹横行之地。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由“爪”和“土”合成的写成了“丘”造字本义:名词,虎豹横行、了无人烟的地方。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虚”的本义消失后,俗体楷书再加“土”另造“墟”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虚,大丘也。崐崘丘謂之崐崘虛。古者九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丘謂之虛。从丘,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虚,大山丘。崐仑丘也被称为崐仑虛。古代的行政区划法是,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也叫作“虛”。字形采用
“丘”作边旁,“虍”作声旁。


三翻译
黄帝说:希望听听有关虚实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也壮实;气不足的,形体也虚弱。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纳谷多的气盛,纳谷少的气虚。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脉象博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脉象搏小而细弱的,是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黄帝问:反常现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气盛而身体反觉得寒冷的,这是反常现象;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这是反常现象;饮食虽多而气不足的,这是反常现象;饮食少而气反盛的,这是反常现象;脉象博大而血反少的,这是反常现象;脉象细小而血反多的,这是反常现象。
气旺盛而身寒冷,是感受了寒邪。气不足而身发热,是感受了暑热。饮食虽多而气反少的,是失血或湿邪聚集下部。饮食虽少而气反盛的,是邪气在胃和肺。脉象细小而血多,是饮酒过度而中焦有热。脉象盛大而血少,是由于风邪侵入脉中,而且不进汤水。
实证,是由于邪气侵入人体。虚证,是由于正气外泄。气实的多见热象。气虚的多见寒象。针刺治疗实证,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治疗虚证,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散。


四心得
虚实反常现象:气盛而身体反觉寒冷的,这是反常现象;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这是反常现象;包含虽多而气不足的,这是反常现象;饮食少而气反盛会的,这是反常现象;饮食虽多而气不足的,这是反常现象;包含少而气反盛的,这是反常现象;脉象搏大而血反少的,这是反常现象;脉象细小而血反多的,这是反常现象。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针解篇第五十四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生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泄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泄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蹻足䯒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应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二查字正音
菀陈——郁积已久的淤血。
瞻zhān“詹”是“譫”和“瞻”的本字。詹,籀文人,警哨穴,岩穴言,预言、警告),表示哨兵站在部落居住的岩穴之上远眺预警。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穴”简写成,将籀文字形中的“言”写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詹“的“远眺、预警”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目”(远眺)另造“瞻”代替,表示高度警觉地远眺、远望;楷书再加“言”(告诫)另造“譫”代替,表示居高临下地警告、训诫。造字本义:动词,高度警觉地远眺、远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瞻,臨視也。从目,詹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瞻,居高临下地观看。字形采用“目”作边旁,采用“詹”作声旁。




三翻译
黄帝说:希望听到关于九针的解释和对虚实的不同治疗方法。
岐伯说:针治虚证要用补法,是指针下出现热感,正气实才有热感。针刺实证要用泻法,是指针下出现凉感,邪气虚才有凉感。“菀陈则除之“是指放出恶血。”邪胜则虚之“,是指出针以后,不要按闭针孔而应使邪气外泄。所谓”徐而疾则实“,就是说慢慢地出针,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这样正气就不致外泄;所谓”疾而徐则虚“,就是所说的虚实,是指气至时凉感和热感的多少而言。如果晾干或热感似有似无,那么疾病的虚实就难以断定了。审察疾病的先后,是要认识疾病的标与本。掌握疾病的虚实,医工应该恪守针法,不发生错误。假如似得似失无定,那就是背离了治疗法则。九针能够巧妙地解决疾病的虚实,因为九针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病证。掌握补泄的时机,是指用针应该与气的开阖相配合。所谓”九针之名,各不同形“,是指根据九针的不同行制就能够完全发挥或补或泻的作用。
所谓“刺实须其虚“,是说留针以待阴气大来,针下有凉的感觉,然后去针;”刺虚须其实“,是说应该待阳气大来,针下有热的感觉,然后去针。所谓”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是说不要轻率地改变手法。所谓”深浅在志“,是要求搞清楚疾病的或内或外。所谓”近远如一“,是说不论病变深浅,候气之法是相同的。所谓”如临深渊“,是说不能懈怠大意。所谓”手如握虎“,是说行针需要坚定有力。所谓”神无营于众物“,是说应平心静气地观察病人,不左右张望。所谓”义无邪下“,是说一定要使针保持端正直下。所谓”必正其神“,是说需要注视病人的眼睛,来控制其精神活动,使经气容易运行。
所谓的三里穴在膝下外侧三寸处,所谓的“跗之“是说重按三里穴则足跗上动脉停止跳动,所以说”举膝分易见“。上巨虚穴,当举足取之,在胫骨外侧独自下陷处。下巨虚穴,则在陷中的下部。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在上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应,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使其能流传后世,作为治病的准则。
岐伯说:天地之至数,一至九的配属是,一配天、二配地、三配人、四配时、五配音、六配律、七配星、八配风、九配野,人的形体的各部分与这些是相对应的,而针各有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所以有九针之名。具体地说来,人的皮肤与天相应,如同覆盖万物的天;人的肌肉与地相应,如同敦厚的地;人的血脉与人相应,如同覆盖万物的天;人的肌肉与地相应,如同敦厚的地;人的血脉与人相应,其盛衰如同人的壮老;人的筋与时相应,其在各部分不同的功用如同四时气候各异;人的声音与自然界的五音相应合,如同五音清浊各异;人的充满阴阳之气的脏腑与六律相应,如同六律各有调节的情况;人的牙齿面目与星相应,其排列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人的呼吸之气与风相应,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往复流动;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与野相应,像九野分布大地一样。所以第一种针法刺皮,第二种针法刺肌肉,第三种针法刺脉,第四种针法刺筋,第五种针法刺骨,第六种针法疏通九窍,以应三百六十五节之气。这就是说九针各有他的独特的功能。人的心意,像八风一样变化无常;人的正气,像天一样运行不息;人的发齿耳目,像五音六律一样有条不紊;人的血气阴阳经脉,如同生化万物的大地;人的肝气通目,与九之数相应。

三心得

本篇意在解释用针的道理,对针刺补泻手法、针刺时的注意事宜、以及九针的先用等针刺中的具体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四吟诵已经发微盘。
长刺节论第五十五


一抄写原文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针之,刺至骨,病已,止。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阳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痈肿者刺痈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数,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至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二查字正音
皮骨盾():之皮肉肥厚之处。
髂髎(qià liáo)
髁(kē):大腿骨。


三翻译
精通针术的医家在未诊脉之前,首先听取病人的自诉。病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给他用针治疗,刺至骨,病愈停针。针刺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皮肤为针刺出入必经之路,更要注意勿使受损。
阳刺法是正中刺一针,周围刺四针,以治疗寒热病。如病邪深入转聚内脏,应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近逼五脏,应刺背部的五脏俞穴,邪气逼脏所以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气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退去,就应停针。针刺的要领,是出针时稍微出一点血。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小的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达到病所为止。
病在少腹有积聚,针刺腹部皮肉丰厚以下的部位,直到少腹为止;再针夹脊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间的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有热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走,病名为筋痹。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针从分肉间刺入,注意不能刺中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肌肤,周身肌肤疼痛,病名为肌痹,这是被寒湿之邪所伤。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多下针而且深刺,以有热感为度;不要伤及筋骨,若损伤了筋骨,就会引起痈肿这类的病变。待各分肉都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骨,骨重肢体不能抬举,骨髓深处酸痛,感到有寒气,病名为骨痹。治疗时应深刺,以不伤血脉肌肉为度,针刺的道路在大小分肉之间,待骨部有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手足三阳经脉,或寒或热,同时各分肉之间也有或寒或热的感觉,这叫狂病。用针刺泻除脉中的邪气,观察各处分肉,若全部出现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有一种病,初起每年发作一次;不及时治疗,则每月发作一次,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三、四次,这叫癫病。应针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经脉,如不发冷的,用针刺调治,病愈停针。
因风患病,出现或寒或热,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首先针刺各分肉腠理及络脉;若仍然汗出且或寒或热,可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一百天,就能痊愈。
病因大风侵袭,出现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病名为大风。应针刺肌肉,使之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再针刺骨髓,仍使之出汗,也一百天,总计二百天,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才停针。
四心得

长,意为生长、增长,引申为推广、扩充之意。刺节,针刺的节度、手法。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根据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一定要端直进针,以到达病所为止。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0 15: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11-13 21:52 编辑

二十一周。本周任务:

皮部论篇第第五十六、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盛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内烁䐃破,毛直而败。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二查字正音
䐃【jiǒng】肌肉突起之处。肉烁䐃破:肌肉消瘦败坏。烁,通“铄”,削弱。
沂【yí】然:怕冷严寒经脉之气虚,而侵入内陷。
三翻译
黄帝问:我听说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经络的分布有纵有横,筋脉的分布有结有络,骨胳也各有长短大小。它们所发生的疾病各不相同,这就要从皮肤的分部上来区别病变的左右上下,属阴属阳,疾病的开始和预后,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要知道皮肤的分属部们,是以经脉循行于皮肤的部们为依据的,各经都是如此。
阳明经的阳络,名叫“害蜚”,手足阳明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阳明经的络脉。若络脉中多见青色,为痛证;多见黑色为痹证;多见黄赤色,为热证;多见白色,为寒证;五色同时出现,为属寒热错杂之证。络脉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络脉属阳主外,经脉属阴主内。
少阳经的阳络,名叫“枢持”,手足少阳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少阳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络脉为阳,邪气由络脉内入经脉,所以说“在阳者主内”,经脉属阴,邪气由经脉出而传入内脏,所以说“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同人’,各经都如此。
太阳经的阳络,名叫“关枢”,手足太阳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太阳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
少阴经的阴络,名叫“枢儒”,手足少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少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邪气传入经脉,是从属阳的络脉传到经脉的;然后从属阴的经脉出而向内传入骨。
厥阴经的阴络,名叫“害肩”,手足厥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厥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
太阴经的阴络,名叫“关蛰”,手足太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属于太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大凡十二经的络脉在皮肤上的分布部位,就是十二皮部。
所以,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先从皮毛开始的。病邪侵袭皮毛则腠理开张,腠理开张则邪气进入络脉,滞留而不去则向内传入经脉,仍滞留而不去,则传入六腑,聚集在肠胃。病邪开始从皮毛侵入时,病人感到恶寒,毫毛竖起,腠理开张;病邪侵入络脉,则络脉盛满而色泽改变;病邪侵入经脉时,则经气已虚,邪气内陷;若病邪留滞于筋骨之间,寒邪盛则筋脉挛急,骨节疼痛;热邪盛则筋脉弛纵,骨软无力,肌肉消瘦败坏,毛发枯瘁脱落。
黄帝问:夫子所说的十二皮部,它们发病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皮肤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邪气侵犯皮肤,则腠理开张;腠理开张,邪气因而侵入络脉,络脉为邪气充满则传入经脉;经脉的邪气盛满,则内传滞留的在腑脏。所以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如有病变却不予治疗,邪气就会沿经络内脏腑,以致发生大病。
黄帝说:讲得好!
四心得
皮肤的分属部们,是以经脉循行于皮肤的部们为依据的,各经都是如此。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岐件曰:凡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阴缉私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帝曰:善。
二查字正音

淖【
nào
泽:滑利。
三翻译
黄帝问说:络脉显现于外,它的五色各不相同,有青、有贡、有赤、有白、有黑之异,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恒常不变,而络脉没有常色,容易变化。
黄帝部大放送: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
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都是其所属经脉的颜色相应。
黄帝问:阴络与阳络也和其经脉的颜色相应吗?
岐伯说: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随之而来着四时的转移而变化。寒气多则气血运行滑利急速;气血运行滑利急束,因而多见黄赤之色。这些都是正常的色泽充数化,称为无病。如果五色全部显现,是寒热错杂之证。
黄帝说:讲得好!
四心得
     本篇指出经脉与五脏相通连,其色泽与五脏主色相应。络脉与经脉相通连,阴络与经脉主色相应,而阳络的色泽则是随四时而变化的。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8 20: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11-18 21:45 编辑

本周任务:

第22周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
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户,交十椎下。
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穴;中(月吕)两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公安部队;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瘖门,一穴;齐,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足乔),四穴;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公安部队;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谿谷,亦有所应乎?
岐伯曰:录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帝曰:善!愿闻谿谷之会也。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䐃,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谿谷也。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黄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二查字正音
逡[qūn】婴幼学步,颠颠倒倒,忽进忽退

kuì收藏贵重物品的匣子

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学问修养好的人容易明达事理,一听就懂,犹如经过训练的良马容易驭一样。
谿
山间石壁或沙床上“嘻嘻哗哗”流淌的水流。


三翻译
黄帝问:我听说人身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与一年的日数相应,但不知具体所在,希望详尽地听听。
岐伯稽首再拜回答说:这是非常深奥的问题啊!如果不是圣帝,谁肯深究这些道理呢!因而请让我详尽地讲讲气穴的部位所在。
黄帝恭敬而谦逊地说:夫子以大道开导我,虽然眼睛尚未看见具体部位,耳朵尚未听到具体数目,却已耳聪目明,心领神会了。
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的“圣人易语,良马易御”!
黄帝说:我并不是易语的圣人。世人常言,真数能开启人的思路,现在我所询问的就是气穴的真数,主要是为了启发蒙昧,解除疑惑,还谈不上讨论更精深的道理。不过我希望先生能详尽全面地说明气穴的部位,使我了解它的道理。请让我把它收藏在金匮之中,不轻易拿出妄传他人。
岐伯再拜后回答说:臣请谈谈这个问题。背与心胸部相互牵引而疼痛,其治法是取天突穴与中枢穴,以及上纪穴。上纪就是中脘穴,下纪就是关元穴。背与胸部的经脉斜系着前后左右,所以其一病就表现为前胸与后背牵引疼痛而涩滞,胸胁疼痛,呼吸不利,不能平卧,上气喘急,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经脉满起,这是因为其脉斜出于尻部,连络胸胁,散布于心而贯穿膈,上肩与天突相会;又向下斜行到肩,交会于背部十椎之下的原因。
脏俞,有五十个穴位;腑俞,有七十二个穴位;热俞,有五十九个穴位;水俞,有五十七个穴位;在头部有五行,每行五穴,五五共二十五穴;脊椎 两侧各有五脏俞五穴,左右共有十穴;大椎之上两侧各有大杼穴一个,共二穴;瞳子髎、浮白二穴,左右共四穴;环跳二穴;犊鼻二公安部队;听宫二穴;攒竹二穴;完骨二穴;风府一穴;窍阴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天窗二穴;肩井二穴;关元一穴;膺俞十二穴;阳辅二穴;哑门一穴;神阙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阳畏二穴;解溪二穴;照海、申脉共四穴;治水之俞在诸经分肉之间;治热之俞在经气聚会之处;治寒热之俞在两骸厌中有二穴;大禁之穴五里,禁二十五刺,位置在天府穴下五寸处。以上三百六十五穴,就是针刺时所选的穴位。
黄帝说:我已经知道气穴的部位,就是行针的处所,还想了解孙络、谿谷也各有相应吗?
岐伯说: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也与一岁相应。孙络可以疏散邪气,通畅营卫。如果邪气侵入人体,造成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备内溢,使卫气耗竭而营血淤留,则在外发热,在内少气。应迅速用针刺泻去邪气,不要耽误,以通达营卫,只要见到有营血稽留,就应施针刺泻,不必问其是否为穴会所在。
黄帝说:讲得很对!希望听听谿谷的会合。
岐伯说:肌肉的大会合处是谷,肌肉的小会合处是谿。分肉之间,谿谷会合之处,可以通告营卫,聚会宗气。如果邪气盛溢而正气壅塞,脉络发热而肌肉腐败,营卫运行不畅,必将形成痈脓,在内消烁骨髓,在外破溃䐃肉,如果邪留关节,必将使筋骨败坏。如果寒邪蓄积留滞,营卫不能循行其所,使筋脉肌肉卷缩,肋肘不能伸展,在内发为骨痹,,在外表现为麻木不仁,这是正气不足,大寒留滞于谿谷所致。谿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也与一岁相应。如果从小痹之证发展传变,邪气随络脉往来不定,微针可以达到,方法与刺孙络之法相同。
黄帝于是避开左右,起身再拜说,今日承蒙夫子你启发,消除了我的蒙昧疑惑,我将把这些理论藏在金匮之中,不轻易拿出来。于是储藏在金兰之室,署名《气穴所在》

岐伯说:孙络之脉从经脉别出,其血盛而应当用泻法的,亦从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脉,进而传注到十二络脉,而不限于十四络脉的范围,若要从内驱散病邪,可取五脏的经脉泻之。
四心得


背与心胸部相互牵引而疼痛,其治法是取天突穴与中枢穴,以及上纪穴。上纪就是中脘穴,下纪就是关元穴。

谿谷之会------肌肉的大会合处是谷,肌肉的小会合处是谿。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一抄写原文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顶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傍各一,风府两傍各一,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髀枢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间各一,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脐广三寸各三,下脐二寸侠之各三,气街动脉各一,伏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一,髃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侠扶突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余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龂交一。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阴阳(足乔)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二查字正音

脘【wǎn中医指胃腔


鼽【qiú】擤鼻,手捏鼻子清除鼻涕


髃【yú】中医指肩的前部。

三翻译
足太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七十八个腧穴;:两眉头陷中各一穴,自眉头上行入发至前顶穴,其中有神庭、上星、囟会三穴,共长三寸半,前顶居中央一行,两旁各分两行,共五行,中行与外行相距三寸,浮于头部的脉气,运行在头皮间的共五行,每行五穴,五五二十五穴,在颈项筋两旁各有一穴,两侧风府穴旁边各有一穴,从大椎循脊柱下行至尾骶,有二十一节,其中的十五个椎间,左右各有一穴,五脏的腧穴左右各有五个,六腑的腧穴左右各有六个,从委中穴以下到足小趾旁,左右各有六个腧穴。
足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六十二个腧穴:两头角上各有二穴;从眼睛直上发际内,左右各有五穴;耳前角上左右各有一穴;耳前角下左右各有一穴;鬓发下左右各有一穴;客主人穴左右各有一穴;耳后陷中各有一穴;下关穴左右各一穴;耳下牙车之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穴左右各一;腋下三寸,从胁下至胠,八肋之间,各有一穴;髀枢中左右各有一穴;从膝下到足小趾侧的次趾,左右足各有六个腧穴。
足阳明经脉之气通达的有六十余个腧穴;额颅发际旁左右各三个穴;颧骨骨空中左右各有一穴;缺盆外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胸膺部每肋间左右各有一穴;夹鸠尾穴之外;夹脐,下二寸,左右各有三穴;气街穴在脉动处左右各一穴;左右伏菟穴上各有一穴;左右足三里以下到足中趾,各有八个腧穴,分布于一定的孔穴之中。
手太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三十六个腧穴:目内眦左右各有一穴,目外眦左右各有一穴,颧骨下左右各有一穴,耳廓上左右各有一穴,耳中左右各有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左右各有一穴,柱骨穴的上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天窗穴上四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肩解部左右各有一穴,肩解下三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小指端,左右手各有六个腧穴。
手阳明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二个腧穴:鼻孔外侧及项部左右各有二穴;大迎穴在下颌骨空中左右各一;项肩相会之处,左右各有一穴;肩臂相会之处,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大指侧的次指间,左右手各有六个腧穴。
手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三十二个腧穴;鼽骨之下左右各一穴,眉后左右各有一穴,头角上左右各有一穴,耳后完骨下左右各有一穴,项中足太阳经之前左右各有一穴,夹扶突左右各有一穴,肩贞穴左右各有一穴,肩贞穴下三寸,其间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小指侧的次指端,左右各有六个腧穴。
督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八个腧穴:项部中央有二穴,前发际向后,中行有八穴,面部中央有三穴,大椎以下到尻尾及尻尾两旁有十五穴。从大椎到尾骶共二十一节,这是计算脊椎骨的方法。
任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八个腧穴:喉中央有二穴,胸膺骨陷中每陷各有一穴,鸠尾下三寸处是上脘穴,上脘穴至脐中央相距五寸,脐中央至横骨毛际相距六寸半,每寸各有一穴,共十四穴,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下部前后二阴之间有一穴,两目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龈交穴一个。
冲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二个腧穴:夹鸠尾两旁各横开半寸,向下到脐有六穴,每穴相距一寸,夹脐两旁各横开五分,向下到横骨有五穴,每穴相距一寸,这是腹部经脉取穴的方法。
足少阴经脉之气通达于舌以下的有二穴,厥阴经脉在毛际中左右各有一急脉穴,手少阴经脉左右各有一阴郄穴,阴(足乔)、阳(足乔)脉各一穴。手足鱼际皆为经脉之气通达的部位。以上共计三百六十五穴。
四心得


气府,即经脉之气闪会之处。本篇斜述了手足三阳经脉、督脉、任脉、冲脉等经脉之气通达之处的腧穴数目及分布概况。因为腧穴是各经脉之气通达交会之处,故篇名《气府论》。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2 21: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11-26 15:25 编辑

本周任务:
一抄写原文
骨空论第六十   水热穴论第六十一

骨空论第六十  
黄帝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遣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黄骨间。折,使揄臂,齐肘正,灸脊中。
䏚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余戮与痛上,余戮在腰尻分间。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子气里急。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bò】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齿,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骨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guò】。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䯒[héng若折,治阳明中俞髎【liáo】,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痠【suān】,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龂【yín】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骨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䯒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脉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食不果腹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腨[shuàn]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巅上一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炙之。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二查字正音
[yà:用手指按捺。
譩譆【yīxī】:穴名。在第六椎下两旁距脊各三寸,属足太阳经。
䏚【miǎo】络:胁肋下虚软处的络脉。
[jiǎ] 肠道或腹腔增生结块的疾病。
[lóng] 泌尿系统不畅的疝气,导致某一脏器如腹股沟或阴囊周围组织较薄弱的地方发生奇怪隆起、肿大。
喉中央:天突穴。
guò】膝部的后面。腿弯曲时腘部形成一个窝,叫腘窝。
䯒[héng]:肢胫。
淫泺[luó】胫痠:膝胫部酸痛无力。
【yín】基下:下颌骨下方,似指手太阳经的天容穴。龂,同“龈“,齿根肉。基,指面部地基,即下颌骨部,与下牙龈相连。
[shuàn]:小腿肚子。
[fū] 脚背。
[niè用门牙咬食
[yú] 中医指肩的前部。
三翻译
黄帝问:我听说风邪是诸多疾病的始因,怎么用针法来治疗?
岐伯回答说:风邪从外侵入,使人寒战,出汗,头,身体沉重,恶寒,治疗取风府穴,以调和其阴阳。正气不足用补法,邪气有余用泻法。
如果大风之邪侵入颈项而致疼痛,刺风府穴,风府穴在椎骨第一节的上面。大风这邪而致汗出,灸譩譆穴,譩譆穴在背部第六椎下两旁距脊各三寸之处,用手按压,使病人感觉疼痛而呼出“譩譆”之声,譩譆穴就在指下痛处。
迎风怕风的,刺眉头攒竹穴。失枕的,取肩上横骨之间穴位治疗。臂痛如折的,使病人曲臂,取两肘尖相合在一处的姿势,然后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线,正当脊部中央的部位,给以灸治。
从䏚络季胁,牵引到少腹痛胀的,刺譩譆穴。
腰痛而不能转侧动摇,痛引筋脉挛急,下连睾丸,刺余髎穴与疼痛处,八髎穴在腰尻骨间孔隙中。
瘰疬寒热往来,刺寒府穴,寒府在膝上外侧骨与骨之间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侧的孔穴,使患者弯腰,成敬拜的体位;取足心涌泉穴时,使患者成跪的姿势。
任脉经发源于中极穴的下面,而上行经过毛际到腹部,再上行通过关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颐,循行于面部而进入两目中。冲脉经发源于气街穴,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任脉经的病变,在男子是腹内结为七疝,在女子是带下和积聚之病。冲脉经的病变,是气逆上冲,腹中拘急疼痛。
督脉的病变,可见脊柱强硬反折。督脉起于小腹之下的横骨中央。女子入内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其络脉循着阴户会合于会阴部,再分绕于肛门的后面,再分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中的络脉会合。与足少阴经相合上行经股内后面,贯穿脊柱,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向上入内联络于脑,从脑还出,分别左右,经项下行,循行于脊髆内,夹脊抵达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其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其从小腹直上的,穿过脐中央,向上贯穿心脏,进入喉中,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上行系于两目中央之下。督脉的病变,证见气从小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称为冲疝;其在女子则不孕,或小便不利、痔疾、遗尿、咽喉干燥等症。督脉生病治疗督脉,轻者取治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则取治在脐下的阴交穴。
病人气逆喘鸣有声的,治疗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两缺盆的中间。病人气逆上冲咽喉的,治疗取其中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两旁夹颐之处。
跛足,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治闻取股部的经穴。坐下而膝痛,治疗取坏跳穴。站立时骨散如解,治疗取膝关节处的经穴。膝痛,牵引拇趾,治疗取膝弯处的委中穴。坐下而膝痛,像有东西潜伏其中的,治疗取承扶穴。膝痛不能屈伸活动,治疗取背部的经穴。如疼痛连及胫骨如同折断似的,治疗取阳明经中的俞髎三里穴,或者别取太阳经和少阴经的荥穴。膝胫部酸痛无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阳经的别络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之上,横骨之下叫“楗”;侠髋骨两侧环跳穴处叫“机”;膝部的关节叫“骸关”;夹膝两旁的高骨叫“连骸”;连骸下面叫“辅骨”;辅骨上面的膝弯叫“腘【guò】”;腘【guò】上面就是“骸关”;头后项部的横骨叫“枕骨”。
治水之腧穴有五十七个: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两行,每各五公安部队;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公安部队;足内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髓空在脑后分为三处,都在颅骨边际锐骨的下面,一在龈基的下面,一在项后正中的复骨下面,一在脊骨上孔的风府穴上面;脊骨下孔在尻骨下面,还有几个髓孔在面部侠鼻两旁,有的骨孔在品唇下方与两肩相平的部位;两肩膊骨孔在肩膊中的外侧,臂骨的骨孔在臂骨的外侧,距离手腕四寸两骨的空隙之间;股骨上面的骨孔在股骨外侧,膝上四寸处;䯒骨的骨孔在辅骨的上端,股际的骨孔在阴毛中的动脉动下面;尻骨的骨孔在髀骨之后,距离四寸处。扁骨有渗灌的纪律严明聚合,没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有血脉渗灌的纹理,没有骨孔。
灸寒热证的方法是,先灸项后的大椎穴,根据病人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其次灸尾骶骨的尾闾穴,也是以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观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即肩髃[yú]穴用灸法,两侧的季胁之间的京门穴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绝骨穴处用灸法,足小趾与次趾之间的侠谿穴用灸法,腨下凹陷处的承山穴用灸法,外踝后方的昆仑穴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坚硬如筋处用灸法,胸膺中陷骨间的天突穴用灸法,手腕部的横骨之下的陵穴用灸法,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用灸法,阴毛边缘动脉怍的气冲穴用灸法,膝下三寸的两筋间的三里穴用灸法,足阳明经所行足跗上动脉的冲阳穴用灸法,头顶上的百会穴也可用灸法。犬咬伤的地方先灸三壮,再按治犬伤病法灸治。以上灸治寒热证的部位共二十九处。因伤食而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须仔细观察其经脉移行到络脉的地方,多刺其腧穴,同时再用药物调治。
四心得
本篇主要介绍了风邪所致各证的针灸治法与年取穴位。叙述任脉、冲脉、督脉的循行路线及所主的疾病。
风府穴在椎骨第一节的上面。譩譆穴在背部第六椎下第一节的上面。
风邪从外侵入,使人寒战,出汗,头痛,身体沉重,恶寒,治疗取风府穴,以调其阴阳。正气不足用补法,邪气有余用泻法。

五吟诵已经传入微盘。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科?
岐伯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 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黄帝:管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二查字正音
牝【pìn】:鸟兽的雌性。此处指阴性。
胕【fú】浮肿:“寒热胕肿。”
尻[[kāo] 1.屁股,脊骨的末端:~骨(坐骨)。
髃【yú】骨:肩髃穴。
三翻译
岐伯回答说:肾为至阴之脏,至阴之脏水气最盛,肺属太阴之脏,少阴属肾脉而旺于冬季,所以人体水液代谢的根本在肾,其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
黄帝问: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呢?
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聚集而生病了。水液上下泛滥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
黄帝问:各种水病都是由肾而生成的吗?
岐伯说:肾属阴脏,水气由下而向上蔓延的属于肾病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至阴。自逞能力而劳动或房事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又遇到风邪,风邪从开张之腠理侵入,向内不能进入脏腑,向外也不能从皮肤泄越,于是滞留在玄府之中,窜行皮肤之内,传变成为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黄帝问:治疗水病的腧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
岐伯说:肾腧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积聚之处,也是水液从此出入之处。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腧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则为呼吸急促、不能平卧,这是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急促,肾病表现为水肿瘤,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虽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这是因为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肾和肝、脾三条阴经所交结的地方在小腿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络脉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黄帝问: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为什么呢?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肝气开始发生,肝气性质急躁,其变动像风一样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淀粉 部,而春天风邪之气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黄帝问: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为什么呢?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流溢体表,热邪熏蒸分肉腠理,向内影响到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只透过皮肤而病就退去。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充盛、充足的阳脉。
黄帝问:秋天 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秋天金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胜过火气,阳气处于合闭过程中,阴气刚胜过阳气,湿邪侵犯人体,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取阴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未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黄帝问:冬天 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伏沉于下,阳脉消退,所以取阳经的“井穴”以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荣穴”以充实阳气。所以说:冬取井荥,春不鼽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夫子说过治疗热病有五十九个腧穴,我已明大概,但还不清楚这些腧穴的部位,希望听听它们的部位和治疗作用。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发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余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余个穴位,可以泻除胃中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髓空这八个空位,可以泻除五脏的热邪。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热邪所在部位的附近。
黄帝问:人伤于寒邪反而会烃为热病,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四心得
本篇主要叙述风水病的原因、症主其病理变化。指出了治疗水闰的五十七个腧穴的置及其与脏气的关系,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的位置及其适应范围。
人伤于寒邪反而会变为热病,这是因为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五吟诵已经 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4: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任务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官运亨通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不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托勿释,出针视察之,曰故将深之。适入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伤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会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气于上焦,以温皮肝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能,上焦不能,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能利,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粹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二查字正音
精气自伏,邪气散乱:精气贯注于内,邪气散乱于浅表。
络有留血:络内血行不畅,有留滞现象。

聂[zhé]辟[bì】:即折皱的意思。此处指皮肤上的皱纹。聂,通“摺”。辟,通“襞”,襞积,指衣服的皱褶。
喜怒:偏义复词,偏指怒。
三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病属不足的用补法。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呢?
岐伯回答说:有余有五种,不足也有五种,你要问哪一种呢?
黄帝道:希望都听听。
岐伯说:神有有余和不足,气有有余和不足,血有余和不足,形有有余和不足,志有有余和不足。这十种情况,随气流变,变化无穷。
黄帝问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能够发生各种疾病,而各种病病发生,各有虚实的不同。现在,夫子您只说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都是从五脏发生的。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因而生成人的形体。而志意通达,与内部骨髓互相连系,而形成了人的身体五脏。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都是出自经脉之间,从而运行血气。如果血气不调和,就会变化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诊断治疗,经以经脉作为根据。
黄帝问:神有余和不足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神有余就大笑不止,神不足就悲忧。如果病邪还未与血气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这时病邪只是滞留在身体表面,只是肌肤毫毛恶寒尚未进入经络,这叫做心经的微邪。
黄帝又问:治疗时怎样使用补泻之法呢?
岐伯说:神有余的,就刺它的小络之脉,使之出血,使之出血但不要推针深刺,更不要刺伤大的经脉,这样,神气就自然平调了。神不足的要用补法,看准那虚络,按摩以达病所,再配合针刺通利经气,不令出血,也不使其气外泄,只是疏通它的经脉,神所孓平调了。
黄帝又问:针刺微邪应该怎样?
岐伯说:按摩病处,不要停止,针刺时不向深推针,只是引导转移病人之气,使之充足,神气就能恢复。
黄帝道:很好!气有余和不足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气有余就喘咳、上逆,气不足就呼吸不利、气短。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这时皮肤只是微病,病势尚轻,这叫做肺气微虚。
黄帝又问道:补泻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气有余就泻经隧,但不要伤了经脉,不能出血,不能泄气。如气不足的,就要补经隧,不能出气。
黄帝又问道:针刺微病时应怎么样?
岐伯说:应按摩病处,不要停止,同时拿出针让病人看,并佯说,准备深刺。但是刚进针还是改为浅刺,这样病人的精气自然贯注于内,而邪不压正气就散乱于浅表,无处留止,邪气从腠理发泄了,真气自然就恢复正常。

黄帝问说:很好。血有余和不足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血有余就易发怒,血不足就易悲忧。如果邪气尚未与血气混杂,五脏安定,只是孙络邪盛外溢,络内就会有淤血现象。
黄帝又问道:补泻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血有余,泻他的盛经,刺之出血;血不足,补益虚弱的经脉,把针扎在经脉上。在进针后,若病人脉象正常,留针时间就要稍长;若脉见洪大,就要立刻拔针,不使出血。
黄帝又问道:刺留血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看准哪有留血的络脉,刺出其血,但注意不要让恶血回流入经脉,而引起其他疾病。

黄帝道:很好。形有余和不足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形有余就腹胀,小便不利;形不足则手足不灵活。如果邪气尚未与血气混杂,五脏还安定,只是肌肉有些微微蠕动的感觉,这叫“微风”
黄帝又问道:补泻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形有余就泻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之气,形不足就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之气。
黄帝又问道:针刺微风之病应怎样?
岐伯说:刺其分肉间以散其邪,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及络脉,卫气能够恢复,邪气就消散了。

黄帝道:很好。志有余和不足的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志有余就要腹胀飧泄,志不足就手足厥冷。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只是骨节间有微动感。
黄帝又道:补泻的方法是怎样的?
岐伯说:志有余就刺泻然谷穴出血,志不足就在复溜穴采取补法。
黄帝双问道:在邪气与血气尚未相混的时候,怎样刺治呢?
岐伯说:就刺骨节微动的地方,不要伤及经脉,只刺邪所留止处,病邪主观性上就能除去。

黄帝道:很好。我已经听到关于虚实的各种情况,但不不知道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血气混杂,阴阳混乱,失去平衡。这样,气窜乱于卫分,血逆行于经络,血气都离了本位,就形成了一虚一实的情况。如果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就会发生惊狂的病证。如果血与阳邪相混,气与阴邪相混,就会发生内热的病证。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气与牙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就会心中烦闷,多怒。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就会使人气乱健忘。
黄帝道: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像这样血气离了本位,怎样才算实,怎样才算虚呢?
岐伯说:血和气都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寒冷会使血气涩滞不能畅通,温暖就能使血气消散而易于动行,所以气若偏胜,就有血虚的现象;而血若偏胜,就有气虚的现象。

黄帝问说:人体最宝贵的,就是血和气了。现在夫子您说血偏胜,气偏胜都是虚,那么就没有实了吗?
岐伯说:多余的就叫实,不足的就叫做虚。因为,气偏胜,血就显得不足;血偏胜,气就显得不足。加之血和气失去了正常联系,所以就成为虚了。大络和孙络里的血气都流注到经脉,如果血与气混杂,那就成为实了。若血气混杂后,循着经络上逆,就会发生大厥证,得了大厥证,就会突然昏死过去,气能恢复就能活,否则就会死去。

黄帝道:实是从什么渠道来的?虚又是从什么渠道去的?虚实的关键,我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输入和会合的腧穴。阳经的气血,灌注到阴经,阴经气血充满了,就流走到了其他地方,这样阴阳平衡,来充实人的形体,九候的脉象一致,就是正常人。凡邪气的发生,有生于阴分,有生于阳分。生于阳分,是感受了风雨寒暑;生于阴分,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

黄帝问:风雨伤人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风雨伤人是先侵入皮肤,然后传入孙脉,孙脉充满再传到络脉,络脉充满就注意入到大经脉,血气和邪气混杂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象坚大,所以说是实证。实证外表坚实充满,肌肤不能够按触,按触就会疼痛。
黄帝又问,寒湿伤人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寒湿伤人,会使皮肤拘急,肌肉坚紧,营血凝涩,卫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病虚的人,多是皮肝松弛而有皱纹,卫气不足。按摩就会血脉流畅,则气足而温暖了,所以感觉舒服不痛了。

黄帝道:很好!阴分发生的实证是怎样的?
岐伯说:多怒不节制,就会使阴气上逆。如果阴气上逆,下部的阴气就要不足,下部的阴气不足,阳气就来凑合,所以说是实证。
黄帝又道:阴分发生的虚证是怎样的?
岐伯说:喜乐太过,其气下陷;悲哀太过,其气消散。气消耗,血脉就虚了。若再吃寒冷的饮食,寒气趁虚而充满于经脉,就会使血涩而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

黄帝道:古经上所说的阳虚产生外寒,阴虚产生内热,阳盛产生外热,阴盛产生内寒。我已听到了这种说法,但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说:诸阳都是受气于上焦的,来温养腠理之间。现在寒气侵袭于外,就会使上焦之气不能达于肤腠之间,上焦之气不能达于肤腠之间,以致寒气独留在外表,所以恶寒战慄。
黄帝又问:阴虚产生内热怎么回事?
岐伯说:劳倦过度,形体气力衰疲,谷气不足,上焦不能宣发五谷之味,下脘不能布化五谷之精,胃气郁遏生热,上熏胸中,所以阴虚生内热。
黄帝又问:阳盛产生外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上焦之气不畅通顺利,皮肤紧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卫气不能发泄劲外越,所以就发生外热。
黄帝又问道,阴盛产生内寒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由于硬着厥逆之气上冲,寒气积在胸中而不得下泄,寒气不泻,使阳气消散,而寒气独留,因而血液疑涩,血液凝溲则脉不通畅,其脉虽盛大却兼涩象,所以成为寒中。


黄帝道:阴与阳相混杂,同时又与血气相混杂,病已经形成,刺治的方法应怎样?
岐伯说:刺治这样的病证,取其经隧刺之,并刺脉中营血和脉外卫气,同时还要观察病人形体的长短肥瘦和四时气候的不同,而采取或多或少或高或下的刺法。
黄帝又道:邪气已经和血气混杂,病形已成,阴阳失去平衡,这时补法和泻法怎样运用呢?
岐伯说:泻实的方法是在邪气盛时进针,使针与气一起入内,从而开放邪气外泄的门户。拔针时,要使气和针一同出来,精气不受伤,邪气就会消退。不闭塞针孔,让邪气出尽,这就要摇大针孔,从而通利邪气外出的道路,这就叫大泻。拔针时一定要急出其针,邪气才会退。
黄帝又问,补虚的方法又是怎样的?
岐伯说:拿着针先不要忙着针刺,必须定神定志。等待病人呼气时下针,呼气出而针入。这样,针孔四围紧密,使精气没有地方外泄。待气正实的时候迅速把针拔出,气入而针出。这样,针下的热气不能随之而来针而出。堵住其散失之路,而邪气散支,人的精气就能保存了。总而言之,在针刺时,不论入针还是出针都要不失时机,使已得之气不致从针孔外泄散失,使未至之气能够引导而来,这就叫做补法。

黄帝道:你说虚实有十种,都产生于五脏,具体说是与五脏相联系的五脉。可是人身有十二经脉,能够产生各种病变,现在夫子您只是谈了五脏。那十二经脉,联络人体的三百六十五个气穴,每个气穴有病,必定及经脉,经脉的病又都虚实,它们与五脏的虚实关系如何呢?
岐伯说:五脏本来和六腑有表里的关系,其经络和支节,各有虚实的病证。根据病变的所在,随时调治。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病在气,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用火针劫刺病处和拘急的地方。如病在骨,可用火针深刺,并用药温熨病处;如病人不知疼痛,最好针刺阳蹻阴蹻二脉;如人身的形体有疼痛,而九候的脉象没有变化,就用缪刺法治疗;如疼痛在左侧,而右脉出现病象,用巨刺法治疗。必须谨慎审察病人九候的脉象,然后进行针治,这样,针刺的道理就算完备了。
四心得
调经即调治经络。泻实的方法是在邪气盛时进针,使针与气一起入内,从而开放邪气外泄的门户。拔针时,要使气和针一同出来,精气不受伤,邪气就会消退;
补虚的方法又是怎样的?
拿着针先不要心着针刺,必须定神定志。等待病人呼气时下针,呼气出而针入。这样,针孔四围紧密,使精气没有地方外泄。待气正实的时候,迅速把针扰出,气入而针出。这样针下的热气不能随针而出。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气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渐少之。

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刺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缪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这容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立已。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这,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足大指内侧重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中中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立已;不已,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二查字正音
缪刺:针刺部位与病变部位相交错。缪,错误,乖错。这里是交错之意。
卒[cù]:"猝”,突然。
无积:胁下没有积聚。
然骨之前:指然谷穴。
三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缪刺法,但不知道它的意义,什么叫缪刺?
岐伯回答说:邪气侵入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滞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滞留不去,就进入络脉,还是滞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向内牵连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阴阳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受伤。这是邪气从皮毛而侵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这样,就要治疗经脉了。现在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脉,滞留不去,内外闭塞不通,邪气不能进入经脉,只流滋到大络之中,从而形成一些异常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从左边流窜到右边,从右边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与经脉相关联,流散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之处,也不能进入经脉腧穴,这时候就应采取缪刺法。

黄帝说:希望听听缪刺法为什么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呢?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
岐伯说:邪气侵入经脉,左边经气较盛则右边经脉先病,右边经气较盛则左边经脉先病,也有左右转移变易的,左边疼痛未止,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像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一定要刺中其经脉,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所以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黄帝说:希望听听怎样缪刺?怎样取穴?
岐伯说: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小指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缓解。若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气侵入手少阳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举手不能至头,针刺无名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关冲穴,各刺一针,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待一会儿也会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这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邪气侵袭足厥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各刺一针,男子立刻缓解,女子待一会儿也会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袭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阴穴,各刺一针,立刻就缓解。若不缓解,再刺外踝下的金站穴三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气侵袭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撑胀,胸中发热,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病就好了。

邪气侵入手厥阴经的络脉,使人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先用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用针刺。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月亮初生,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直到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减一针。

邪气侵入足部的阳蹻脉,使人眼睛疼痛,从内眦开始,针刺外踝下面约半寸处的申脉穴,各刺二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需一般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人由于堕坠跌伤,淤血停留体内,使人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导痰的药物。这种病上面伤了厥阴的经脉,下面伤了少阴经的络脉。针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脉,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的动脉。若病不缓解,再刺足大趾三毛处的大敦穴各一针,出血后立即就会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有悲伤或惊恐不乐的,刺法同上。

邪气侵入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耳聋,有时听不到声音,针刺手大指侧重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叶宽的商阳穴各一针,立刻就可听到声音。若不见效,再刺中指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中冲穴,马上就可听到声音。如果是完全听不到声音的,就不可针刺了。耳中鸣响,若有风声,也可以用上述方法针刺。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凡是痹证疼痛往来,无固定地方的,就随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间,根据月亮盈亏变化确定用针的次数,如果用针次数超过其相应的日数,会损耗人的正气;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日数,邪气又不能泻除。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病愈停针,若还没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两针,逐日加多;十五日加至十五针,十六日又减至十四针,逐日减少。

邪气侵入足阳明经的络脉,使人鼻塞,衄血,上齿寒,针刺足中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厉兑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胁痛而不能喘息,咳嗽而汗出,针刺足小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窍阴穴,各刺一针。不能喘息,马上就缓解,出汗也就马上停止,若咳嗽,要注意衣服饮食饱暖,一天可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疾病马上可痊愈。如果仍未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

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不能进食,无故发怒,气上逆直至贲门之上,针刺足心的涌泉穴,左右各三针。共六针,可立刻缓解。咽喉肿痛,不能咽唾,有时唾沫不能吐出,针刺然骨之前,使之出血,很快就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太阴经的络脉,使人腰痛牵连少腹面,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胞呼吸,针刺腰骶骨节和夹脊肌肉之上方的腰俞穴。根据月亮圆缺确定用针的次数,出针后马上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背部拘急,牵引胁肋部疼痛,针刺应从项部开始沿着脊骨两旁向下按压,如果按压较重即应手而痛的,就在痛处周围针刺三针,病立刻就好。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环跳部疼痛,大腿不能举动,用毫针刺环跳穴,有寒的可长时间留针。根据月亮盈亏确定针刺的次数,很快就好。

治疗各经疾病可用针刺,如果经脉所过之处没有病变,就用缪刺法。耳聋针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经脉走向耳前的听宫穴。蛀牙病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齿中的经络中,很快见效。

邪气侵入到五脏之间,其病变为经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根据病情,在手足爪甲上缪刺;发现有血液郁滞的络脉,刺出其血。隔日一次,一次不见好,连刺五次就可好了。阳明经脉有病气交叉感传而牵引上齿,出现唇齿寒冷疼痛,可诊视其手背上经脉有淤血的地方针刺出血,再在足阳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针,在手大指侧的次指爪甲上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很快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到手少阴、手太阴、足少阴、足太阴和足阳明的络脉, 这五经的络脉都聚会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面的额角,如果邪气侵袭而致此五络的真气全部衰竭,就会使全身经脉都振动,而形体没有知觉,像死尸一样,有人把它叫做尸厥。这时应当针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方上距离爪甲有韭叶宽的隐白穴;然后再刺足心的涌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厉兑穴,各刺一针;然后再刺手大指内侧距离爪甲有韭叶宽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阴经的掌后锐骨端的神门穴,各刺一针,当立刻清醒。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两耳之中,就立刻会好;如果不好,把病左边头角上的头发剃下来,取一方寸左右,烧制为末,用美酒一杯冲服,不能自己饮服的,不把药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复过来。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诊视所病的经脉。切按推寻,详审虚实而调治。如果经络不调,先采用经刺的方法;如果有疼痛而经脉没有病变,再采用缪刺的方法,要看其皮部是否淤血的络脉,若有应全部把淤血刺出。这就是缪刺的方法。

四心得

邪气流窜无一定之处,也不能进入经脉腧穴,这时候就应采取缪刺法。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0: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12-10 23:09 编辑


第二十五周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一抄写原文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是;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备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二查字正音
痹[bì]身体或局部器官因神经受伤、被抑制而麻木无觉
三翻译
厥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阴痹;不足,则发生热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狐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形成少腹中有积气。
少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皮痹和瘾疹;不足,则发生肺痹;气血过于则患肺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尿血。
太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则发生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心腹胀满。
阳明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脉痹,身体时时发热;不足,则发生心痹;气备过于滑利则患心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不时惊恐。
太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骨痹、身体沉重;不足,则发生肾痹;气备过于滑得则患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且时时发生巅顶部疾病。
少阳光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筋痹和胁肋满闷;不足,则发生肝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肝风疝,气血涩滞则病积聚,有时发生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等。
所以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
黄帝说:我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春季,天之阳气开始萌动,地之阴气也开始发泄,冬天的冰冻渐融化消释,水道通告,所以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流行。夏委,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到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也充实了。长夏季,经脉和络脉都旺盛,能充分地灌溉到肌肉中。秋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闭寒,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冬季主闭茂,气血储藏在内,聚集于骨髓,通达五脏。所以邪气总是随着四时气血的变化而侵入人体,至于邪气的变化,就难以预测了,但必须四时经气的变化,而驱除邪气。驱除了邪气,气血就不会逆乱了。
黄帝问:针刺违背了四时而致气血逆乱,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向外散溢,使人少气无力;春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上气咳喘;春天刺筋骨,会使血气留着在内,使人腹胀。夏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却弱于内,使人易于恐惧;夏天刺筋骨,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发怒。秋天刺经脲,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忘事;秋天刺络脉,使人阳气不足不能卫外而嗜卧懒动;秋天刺筋骨,会使血气耗散于内,使人寒战。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离,使人目视不明;冬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外泄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会使阳气竭绝于外,使人易于忘事。以上这些四时的刺法,如悖逆四时变化都能致病,所以不能不顺应四时变化而施刺;否则就会产生逆乱之气,在体内蔓延而生病。所以针刺不懂得四时经气的盛衰和疾病这所以产生的道理,不顺应四时而违背四时变化,致使正气乱于内,邪气便宜与精气搏结为病。一定要审察九候的脉象,使正气不逆乱,邪气也不会与精气相搏结了。
黄帝说:讲得好。
针刺五脏,误中心脏一天就会死亡,其变动为嗳气;误中肝脏五天就会死亡,其变动为多语;误中肺脏三天就会死亡,其充数动为咳嗽;误中肾脏六天就会死亡,其变为喷嚏和呵欠;误中脾脏十天就会死亡,其变动为吞咽。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其变动的征象则随所伤之脏而有不同变,可以据此来测知死亡的日期。
四心得
人体五脏气血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针刺要顺应四时变化而进行。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语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能,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病,胫痠,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痠,三日背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肾病,少腹腰脊痛,骨䯒痠,三日背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䯒痠,三日背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䯒痠;一日腹胀;一日身体重;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二查字正音
日昳【dié】:午后。
下晡[bū】:下午。
三翻译
黄帝问道:病有标病本病,刺法有逆治从治,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耕牛则,必定要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把病情的前期和后期联系起来研究,然后确定是用逆治还是从治,治标还是治本。所以说:有的病在标而治标,有的病在本而治本,有的病在本而治标,有的病在标而治本。所以在治疗上,有治标而取效的,有治本而取效的,有反治而取效的,有正治而取效的。所以懂得了治疗的逆从法则,那么就可以放手治疗而无所疑惑;懂得了治标治本的法则,就能屡试不爽,万无一失;如果不懂得标本,这叫胡乱施治。
阴与阳、逆与从、标与本,作为一种原则,可以使人由小到大地认识疾病,从某一点,就能知道各种疾病的害处;还能由少到多,由浅到博,从一种疾病而推知各种疾病。从浅就能知深,察近就能知远,谈论标与本的道理,这两个字容易理解,但真正掌握与熟练运用却不容易做到。
背逆病情而治的为逆治,顺从病情而治的为从治。先患某病,然后发生气血逆乱的,治疗它的本病;若先气血不和,然后才患病的,也应先治其本病;先感受寒邪而后发生其他病变的,应当先治其本;先患病而后生寒变的,也当先治其本病;先患热病而后发生其他病变的,应当治其本病;先患热病而后生胸腹胀满的,应先治它的标病;先患病而后发生泄学业珠,应先治其本病;先患泄而后又生其他病的,应先治它的本病。一定得先把泄泻治好,才可治疗其他病证。先患病而后发生中满的,应当先治它的标病;先患胸腹胀满证,而扣又增加了心烦不舒的,应当治其本病。人体有邪气,也有真气。大小便不利的,应当先治其标病;大小便通利的,京戏当先治其本病。若发病表现为有余的实证,应当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治其标,扣治其本。要谨慎地观察病情的轻重,根据具体病情而进行治疗,病轻的可以标本兼治,病重的就要根据病情,或治本或治标。先大小便不通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疾病的传变规律,心病先发心痛,过一天病传入肺而咳嗽,再过三天病传入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天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先见喘咳,三天不好病传入肝,由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天病邪传入脾,则身体学生疼痛,再过五天病邪传入胃,则腹胀;再过十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肝病先见头痛目眩,胁肋胀满,三天后病传入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天病传入胃,产生腹胀,再过三天腰脊少腹疼痛,膝胫痠软,再过三在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的时候,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脾病先见身体沉重疼痛,一天后病邪传入于胃而腹胀,再过两天病邪传入肾,则少腹腰脊疼痛,膝胫痠软,再过三天病邪传入膀胱,见背脊筋骨间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申时之后,夏天死于寅时之后。
肾病,先见少腹腰脊疼痛,膝胫痠软,三天后病邪传入膀胱,则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日病邪传入胃,产生腹胀;再过三天病邪传入肝,见两胁胀痛;再过三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黄昏。
胃病,先见腹部胀满,五天后病邪传入肾,则少腹腰脊疼痛,膝胫痠软,再过三天病邪传入膀胱,见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天病邪传入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夜半后,夏天死于午后。
膀胱发病,先见小便不通,五日后病邪传入肾,则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膝胫痠软;再过一天病邪传入胃,则腹胀;再过一天病邪传入脾,见身体沉重;再过两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下午。
各种疾病按次序相传,像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如果是间脏相传或间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的。
四心得
本指病因,病机。则“标”指症状表现;本指久病,则标指新病。
治疗的原则是先治本后治标,甚至治本而无须治标,而标病自除。但在标病危急的特殊情况下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10: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12-18 22:50 编辑



12.13----12.18.本周任务: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这候奈何事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这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万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摠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档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二查字正音


摠[zǒng] 统坤元:天这气统摄着生化万物的大地。摠,总。统,统摄,统领。坤元,大地。


七曜[yào] 周旋:七曜环绕旋转。七曜,古时指日、月、土、火、木、金、水七星。


上下相召:天地之气相互感召结合。


天之阴阳: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分属三阴三阳。


迫迮【zé】:切近而深细。张介宾:谓天地之气数,其精微切近,是无物不然也。”




三翻译


黄帝问道:天有五行,统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位,产生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变化。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思、忧、恐。《六节脏象论》说道:五运之气相承袭,都有其固定的顺序,到岁终的那一天是一个周期,然后开始新的循环,然后开始新的循环。这些道理我已经了解了,希望再听听五运与三阴三阳之六气是怎么结合的?


鬼臾区恭敬地行了两次礼回答说:你问得很明确啊!五运阴阳是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千变万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天地万物神奇变化的内在动力,怎能不通晓它!所以万物的生长称为“化”,生长发展到极端叫“变”,阴阳的变化不可测度叫“神”,神的作用变化没有方所叫“圣”。神明变化的作用,在天就是深奥不测的宇宙,在人不是社会人事的道理,在地就是万物的化生。地能够化生,就产生了万物的五味;人明白了道理,就产生了智慧;天的深奥不测,就产生了神明。而神明变化,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总之在天为无形的六气,在地为有形的五行,形气相互交感,就化生万物了。然而,天地是万物的上下范围,左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水火是阴阳的表现,秋春是生长收成的终结与开始。气有多少的不同,形有盛衰的分别,形气相互交感,或者衰弱或者强盛的现象,也就很明显了。


黄帝道:我想听听五运主四时的情况如何?


鬼臾区说:五气运行,每气各尽一年的三百六十五日,并不是仅仅主四时的。


黄帝又问道:希望听听其中的缘由。


鬼臾区说:我查考了《太始天元册》,上面说:广阔无垠的天空,是化生万物的基础,万物依靠它开始成长,五运终而复始地运行于宇宙之中,敷布真灵之气,统摄着作为万物之生长之根本的坤元。九星悬挂辉耀,七曜环绕旋转,在天产生了阴与阳的变化,在地有了柔与刚的分别,昼夜的明暗有了固定的规律,四时寒暑更替有常。这样生化不息,万物自然就繁荣昌盛了。我家已经十世相传,就是前面所讲的这些道理。


黄帝说:讲得好。什么叫做气有多少、形有盛衰呢?


鬼臾区说:阴气与阳气,各有多少不同,所以才分别为三阴三阳。形有盛衰,是说五行主治岁运,和有太过与不及的情况。如果开始为太过,接下来的一运就是不及,开始不及,下一运就是太过。明白了有余不足的道理,孓可以推到运气的循环往复。凡中运与司天这气相符的叫“天符”,与该岁的年支之气相同的叫“岁直”,若既是天符又为岁直的就是“三合”,就算是“治”了。


黄帝问:天地阴阳上下相召,是怎么回事?


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三阴三阳与之相应,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阴阳,生长化收藏与之相应。天是以阳生阴长的,地是以阳杀阴藏的。天有阴阳,地也有阴阳。天地相合,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就是我们要知道天地之阴阳的原因。与天之六气相应的五运是运动不息的,因此经过五年就右迁一步;与地之五运相应的六气是比较静止的,所以经过六年才循环一周。天地动静相互影响,上下相合,阴阳交错,运气的变化就产生了。


黄帝问:天地上下往复周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


鬼臾区说:天以六气为节,地以五行为制。六气司天,需要六年才能循环一周;五运制地,需要五年才能循环一周。因为君火主宰神明,只有相火主运。五与六相合,计三十年中共有七百二十个节气,称为一纪,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个节气,计六十年就成为甲子一周。这样不及与太过,都可以显现出来了。


黄帝说:夫子所讲的,上说完了天气,下说完了地理,可以说是极其详细了。我想把这些听到的道理牢记在心里,上以治疗百姓的疾病,下以保养自己的身心健康,使百姓明白这个道理,上下相和相亲,使恩德泽及广大民众,使子孙后代无忧无虑,把它传到千秋万代,永无终止,能不能让我听听呢?


鬼臾区说:五运六气相合的规律,切近深细而且微,它的到来可以察见,它的过去可以追寻。敬重这种规律,切近深细而且微妙,它的到来可以察见,它的过去可以追寻。敬重这种规律的人,就能保持健康,忽视了它,就会身受灾害,甚至死亡,违逆了五运六气的规律,任由私心而妄为,必然会有祸殃,所以必须要谨慎地适应五运六气的自然天道。请让我来讲一讲它的真理要道吧。


黄帝说:善于谈论事物起源的人,必然也能够知道它的结果。关于谈论近处事情的人,必定也知道推及远处的事理。只有这样,对五运六气的道理才不会感到困惑,对其具体方术才能深刻地把握,这就是所谓的彻底明了的境界。希望夫子推论排比,使之有条理,简单而无遗漏,长久流传而不会断绝,容易掌握运用而不易忘记,成为医道的纲领。五运六气的至理要道,希望全都听听。


鬼臾区说:问得真高明啊!五运六气的道理真是明明白白啊!好像鼓槌敲在鼓上一样,又好像回声对声音的回应。我听说,甲年和已年由土运统领;乙年和庚年,由金运统领;丙年和辛年,由水运统领;丁年和壬年,由木运统领;戊和癸年,由火运统领。


黄帝说:五运与三阴三阳是怎样配合的?


鬼臾区说:子年午年都是少阴司天;丑年未年都是太阴司天;寅年申年都是少阳司天;年支阴阳的次序以子年为始,亥年为终,所以少阴为首,厥阴为终。厥阴以风气为主;少阴以热气为主。因为风热湿火澡寒是三阴三阳的本气,它是天元一气化之为六,所以称为六元。


黄帝又说:道理真是光明伟大啊!论述得真是明明白白啊!请让我把它刻在玉版上,保存在金匮里,署名叫<天元纪>.


四心得

五运六气相合的规律,切近深细而且微妙,它的到来可以察见,它的过去可以追寻。敬重这种规律的人,就能保持健康,忽视了它,就会身受灾害,甚至死亡,违逆了五运六气的规律,任由私心而妄为,必然会有祸殃,所以必须要谨慎地适应五运六气的自然天道。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一抄写原文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


鬼臾区曰:土主甲乙,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jīn】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们一,言其见也。


帝曰:何谓下?


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上下相遘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


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帝曰:动静何如?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升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L:地这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重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帝曰:间气何如?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负;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为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麟,其政为静,其令霰雪,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帝:病生之变,何如?


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帝曰:主岁何如?


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帝曰:善。


二查字正音


黅【jīn】黄。


上下相遘【góu】:上指客气,下指主气。上下相遘,就是司天的泉之客气与主时六步之气相交。


暄[xuān]:温暖。


眚[shěng] :灾害。


三翻译


黄帝坐在明堂里,开始校正天文,观看八方地理,研究五行运气的阴阳变化,请岐伯来,向他问道:经论中说天地的动静,是由自在的内在动力所控制,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阴阳的升降,可以由天气的寒暑,彰显它的兆端。我也听夫子讲过五运的规律性。阴阳的升降,可以由天气的寒暑,彰显它的兆端。我也听夫子讲过五运的规律,先生所讲的仅仅是五运主岁,应以甲为首,我与鬼臾区曾经讨论这个问题。


鬼臾区认为:土运统领甲乙,金运统领乙、庚,水运统领丙、辛,木运统领丁、壬,火运统领戊、癸。子、午两年是少阴司天;丑未两年是太阴司天;寅、申两年是少阳司天;卯、酉两年是阳明司天;辰、戌两年是太阳司天;巳亥两年是厥阴司天。与夫子所讲的阴阳之例不符,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这是明显的道理,因为五运六气是天地的阴阳。大凡能够查数的是人身中的阴阳,它与天地阴阳相合,是可以用类推的方法求得的。阴阳,可以由十推演到百,由千推演到万的。但是天地的阴阳,不能用数来类推,而应该用观察自然之象的方法来推求。


黄帝说:希望听听它是怎样开始的。


岐伯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曾阅览《太始天元册》看到其中写道:古人观测天象时,看见天空当中有赤色的气,横亘在牛、女二宿与西北方戌位之间;黄色的气横向亘在心、尾二宿与东南方己位之间;青色的气横亘在危、室二宿与柳、鬼二宿之间;白色的气横亘在亢、氐二宿与昴、毕二宿之间;黑色的气横亘在张、翼二宿与娄、胃二宿之间。所谓戊位、己位,分别是奎、壁二宿和角、轸是在立秋到立冬的节气之间,所以称为天门。明令的开始,也就是推算气候时令的方法产生根据的第一步,是自然规律所产生的,不可不通晓。


黄帝说:对。《天元纪大论》中说过,天地是万物的上下;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我还不明白的意义。


岐伯说:所谓上下,是指该年的司天在泉位置上的阴阳。所谓左右,是指司天的左右,凡是司天的位置见到厥阴时,左面是少阴,右面是太阳;见到少阴时,左面是太阴,右面是厥阴;见到太阴时,左面是少阳,右面是少阴;见到少阳时,左面是阳明,右面是太阴;见到阳明时,左面是太阳,右面是少阳;见到太阳时,左面是厥阴,右面是阳明。这里所说的左右是指面向北方时所见的位置。


黄帝问:什么是下(在泉)呢?


岐伯说: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在泉之左是阳明,右是太阴;少阴司天,则阳明的在泉,左是太阳,右是少阳;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左是厥阴,右是阳明;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左是少阴,右是太阳;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左是太阴,右是厥阴;太阳司蚕,则太阴在泉,左是少阳,右是少阴;这里所说的面向南方确定阴阳的位置,是阴阳在在泉位置上的不同显现。上下相互交合,寒暑相互加临,其气相生的就是和平,相在的就会使人生病。


黄帝问:有气相生而使人生病的,这又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以下位加临于上位,虽似相得,但位置不当,也属于克贼之类。


黄帝问:司天在泉运转的动静怎样?


岐伯说:在上的司天向右行,在下的在泉向左行,左右旋转一周为一年,才回归到原来的位置。


黄帝说:我听到鬼臾区说,应地之气多静而动。现在夫子却说在下面的在泉夺气向左行,不知是怎样一回事,希望听听怎样会动的?


岐伯说:天地的运动和静止,五行的变换反复,鬼臾区虽然上察天运之候,但还没有了解全面。在凡天地的变化作用,在天显出星象,在地生成有形的万物,日月五星循行天空,五行之气附着大地。所以大地是盛载由五行之气化生提有形物类的;天空是布列日月五星这应天之样,抬起头来观看蚕象,虽危在旦夕是遥远的蚕体,也是可以了解的。


黄帝问:大地是不是在宇宙的最下面?


岐伯说:大地位于人的下面,在宇宙之中。


黄帝又问:它依凭着什么东西吗?


岐伯说:大气托举着它。燥气使它干燥,暑气使它蒸发,风气使它运动,湿气使它润泽,寒气使它坚实,火气使它温暖。所以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位于中间,火气游行于左右上下。一年之中,寒暑往来,六气进入地面,地面受其影响而生化万物。所以燥气太过地面就干燥,暑气太过地面就发热,风气太过地面上万物皆动,湿气太过地面就会湿润,寒气太过地面就会冻裂,火气太过地面就会坚实固密了。


黄帝问:司天在泉之气,怎样用脉诊诊察呢?


岐伯说:天气与地气胜复的变化,用脉诊是诊察不到的。《脉法》上说:天地的变化,是不能在脉博上诊察到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问:左右间气怎样在脉象上诊察?


岐伯说:根据间气的位置,可以诊察左右手的脉象。


黄帝问:怎样诊察呢?


岐伯说:脉与气相顺应的为和平,脉与气相违逆的就会生病,见于其他部们的会生病,左右相反的会生病,见到相克之脉的病就危险,尺寸俱反的就会死亡,阴阳交错而铜陵的也会死亡。首先要确定该年的司天、在泉,从而知道它的左右间气,然后可以推测或死或生,或逆或顺。


黄帝问:天之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在体怎样与之相配合呢?它对万物是怎样使之生化的呢?


岐伯说:东方生风,风气能使木气生长,木气能产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脏,肝血能养筋,肝与筋膜和调,则木气充量能使心气旺盛。六气的变化,在天为玄冥之象,在人为适应变化之道,在地为生化万物。地有生化,就能化生五味,人能适应变化之道,就能产生智慧,蚕的玄冥之象能够产生神明,使天地万物运动不息,从而化生五行六气。天的神明,在天是风,在地是木,在人体是筋,在物体生化是柔软,在内脏是肝。它的性质是温暖的,它的德性是平和的,它的作用是运动,它的颜色是青苍,它的变化是荣美,它在动物上是有毛的兽类,它在作用上是疏散,它的时令是宣发布散阳和之气,它的变动是摧折,它的灾害是陨落,它的五味是酸味,它的情志是发怒。忿怒会损伤肝,悲哀能抑制忿怒;风气能损害肝,燥气能克制风气;酸味太过会伤害筋,辛味能克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气能使火气旺盛,火气能生苦味,苦味能滋养以及,心能生血脉,心血和调则滋养脾气。所以天的神明,在天是热,在地是炎,在人体是血脉,在气化为使万物生长,在内脏是心。它的性质是炎热,它的德性是显露光华,它的作用是燥急,它的颜色是红赤,它的变化是使万物茂盛,在动物是有羽毛的禽类,它在作用上是日照光明,它的时令是地气上蒸,它的变动是使万物焦烁枯槁,它的灾害是焚焫,它在五味为苦味,在情志为喜乐。喜乐过度会损害心,恐惧能克制喜乐;过热也会损害气,寒气能克制热气;苦味太过能损害心气,咸味能克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气能使土气生长,土地气能滋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脏,脾能滋养肌肉,脾与肉盛则土气充盈,使肺气旺盛。所以天的神明,在天是湿,在地是土,在人体是肌肉,在气化能使形体充实,在内脏是脾。它的性质是安静而包容,它的德性是潮湿润泽,它的功用是化生万物,它的颜色是为黄,它的变化是使形体充盛丰满,在动物是无毛羽的裸体动物,它的作用是使天气平静,地气上升,它的时令是云雨及时布行,它的变动是骤雨暴注或淫雨连绵,它的灾变是大水泛滥,在五味为甘甜,在情志为忧思;忧思过度会伤脾,忿怒能克制忧思;湿气会伤害肌肉,风气能克制湿气;甘味过度会伤害脾,酸味能克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气能使金气生长,金气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脏,肺能滋养皮毛,肺与皮毛充旺则金盛,而使肾气旺盛。所以天的神明,在天是燥,在地为金,在人体是皮毛,在气化能使万物成就,在内脏是肺。它的性质是清凉,它的德性是清静,它的功用是固卫,它的颜色为白,它的变化为收敛,在动物为甲壳类动物,它的作用是坚劲有力,它的时令是雾露下降,它的变动是使成物生机收杀,它的灾变是枝叶枯萎凋谢,在五味为辛味的物质,在情志为忧愁。忧愁过度会伤害肺,喜乐能克制忧愁;热气过度会伤害皮毛,寒气能克制热气;辛味过度能伤害皮毛,苦味能克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气能使水气生长,水气能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脏,肾精能滋生骨髓,肾精骨髓充盈水盛而使肝脏充实。所以天的神明,在天是寒,在地是水,在人体是骨,在气化是使物体坚固,在内脏是肾。它的性质是凛冽,它的德性是寒凉,它的作用是贮藏,它的颜色是为黑色,它的变化是使万物肃静,在动物为有鳞片的动物,它的作用是静止,它的时令是寒冷冰雪,它的变动是冰冻凛冽,它的灾变是冰雹霜雪非时而下,在五味为咸味,在情志为恐惧。恐惧过度会伤害肾,思虑能克制恐惧;寒气过度会伤害血脉,燥气能克制寒气;咸味能伤害血脉,甘味能克制咸味。


五方之气,交替主时,各有先期而至的气候,若与时令相反就是邪气,与时令相合就是四时正气。


黄帝问:产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说:气与时令相合的虽病亦轻,不相合的其病必重。


黄帝问:五气主岁怎样?


岐伯说:气太过,一方面能克制自己所克的气,另一方面也能欺侮克制自己的气;如气不及,一方面克制自己的气乘机欺侮,另一方面本来受自己克制的气,也轻视自己而来侵犯。凡是欺侮人的而自己也会受到邪气侵犯,是因为它无所忌惮而招致的。


黄帝说:讲得很对。


四心得
五运六气是天地的阴阳。大凡能够查数的的是人身中的阴阳,它与天地阴阳相合,是可以用类推的方法求得的。阴阳,可以由十推演到百,由千推演到万的。但是天地的阴阳,不能用数来类推,而应该用观察自然之象的方法来推求。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4 09:00 , Processed in 1.117470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