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睿涵

睿涵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9 17: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9-4 22:20 编辑

第十一周本周任务: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明脉解篇第三十。1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一抄写原文及翻译
1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译:黄帝问:我听说九针有九篇,而夫子又从九篇基础上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胜, 取上以治下,取左以治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补泻,我也知道了。
这些都是由于荣卫偏胜、气血虚实而生成的,并不是邪气从外侵入经脉而发生的。

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译:我希望听听邪气侵入经脉之时,使人发病的情况怎么呢?又怎样取穴治疗呢?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译:岐伯回答说:圣人制定治疗法则,必定应于天地自然的变化,所以天有二十八宿,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如天地之气温和,则十二经水安静平稳; 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涩不流;天暑地热,则经水沸腾扬溢;暴风骤起,则经水波涛汹涌。同样,病邪侵入经脉,寒邪则使血行滞涩,热邪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侵犯入,也像经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也会波涌隆起,虽然血气在经脉中还是有规则地流动,但其行至寸口处,指下的感觉为,则时大时小,大即说明病邪盛,小即说明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规律,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应该进一步用三部九候的方法检查,一旦察知邪气所在,就应早治,阻止它进一步发展。在吸气时进针,勿使气逆;要留针静候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吸气时捻针,以得气这目的;等病人呼气时,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法。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译:黄帝问:不足之虚证,怎样用针刺补益呢?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译:岐伯说:首先用手抚摸寻找 穴位;然后用手指按压穴位,使邪气消散;再用手指推循揉按穴位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使脉怒张;左手掐正穴位,右手下针;待气脉流通而出针,出针时,右手拔针,左手按闭孔穴,不让下气外泄。在病人呼气立针尽时进针,静候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就像等待贵客一样,忘记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守护,等病人吸气的时候,拔出其针,那么正气就不能外泄了。出针以后,应分别在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叫补法。
    帝曰:候气奈何?
   译:黄帝曰:怎样候气呢?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离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译:岐伯说:当邪气离开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如江水之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所以说:邪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后要用针刺克服它,但不要在邪气冲盛时用针泻之。真气,就是经脉之气,正邪冲突,真气大虚,这时用泻法,反使经气大虚,所以说:在邪气方来正盛的时候,不可用泻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诊候邪气不能审慎全面,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离,真气虚脱离,则不能恢复,而邪气又回来,那病就更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离去,不可再用泻法追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阻止邪不压正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至之时,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邪就不容易消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像扳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像敲击林椎,顽钝不灵。所以说:识得机微之道的,毫不迟疑;不知机微之道的,纵然时机已到,亦不会下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译:黄帝说:讲得好!如果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怎样诊察呢?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激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压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夭殃。 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译:岐伯说:扪按循摸,根据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诊察三部九候看他的左右上下各部是否协调,及时否有特别衰弱之处,就可以知道病在哪一脏腑,待其气至而刺了。不懂三部九候,则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下部脉(地)以诊察下,从上部脉(天)以诊察上,从中部脉(人)以诊察中,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判定疾病在三部的哪一部。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候,以了解病脉之处,虽然有大病为害,医生 也不能事先防止。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大惑”,反而会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证当作虚证,牙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耗压正气,使顺证变成逆证,使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带来最大的祸殃。不知三部九候的医生,是不能长久的。不懂得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不攻邪气,反伤正气,就断绝了病人性命。病邪刚侵入人体,没有固定部位,推它就向前,引它就停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马上就能好。
二查字正音
1.荥
yíng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点点星星的微光。,篆文水,水色,即“熒”的省略,点点星星的微光),表示依稀可见水的微光,意即看不到完整的水面。造字本义:名词,湿地依稀可见的零星小水洼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简体楷书“荥”,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滎,絕小水也。从水,熒省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荥,很小的水。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省略了“火”的“熒”作声旁。


2.忤
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纵横交错。忤,金文午,交错),表示不顺心。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内心违逆,内心有抵触。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3.扪
mén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双户构成的活板装置。捫,篆文手,推),造字本义:动词,关门双手推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简写,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扪”,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简化成“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捫,撫持也。從手,門聲。詩曰:“莫捫朕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扪,按压而持握。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门”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没有人按住我的舌头。”


4无逢而冲:不要迎着邪气最盛的时候用泻法。
5.扪而循之:循着穴位抚摸,使血气舒缓。
6.切而散之:马元台:“谓以指切按其穴,使气之而散也。”
7..推而按之:张介宾:“以指揉按其肌肤,欲针道之流利也。
8弹而怒之:以手指弹动穴位,脉络而怒起,气能随至。
9抓而下之:掐正穴位进针。
三心得
1.真气与邪气尚未结合,应早用泻法,病可立已;已经结合,应诊察三部九候之虚实而调之。为达到早其治疗的要求,必须先识病,就得懂得三部九候诊察的方法。
2.泻法3.补法。
4怎样候气

四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 17: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9-4 20:43 编辑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一抄写原文及翻译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译:黄帝问:什么叫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压则虚。
译:岐伯回答说:邪气正盛,就是实证;精气不足,就是虚证。
帝曰:虚实何如?
译:黄帝问:虚实的情况怎样?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译:岐伯说:肺主气,气虚,就是肺脏先虚;气上逆,两足必寒。肺虚若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存;若遇相克之时,病人就会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也是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译: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译:岐伯说:所谓的重实,是说大热病人,邪甚热,而脉象又盛满,这就叫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译:黄帝问:经络俱实,情况怎么样?怎么治病?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译:岐伯说: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口脉急而尺肤弛缓,经和络都应治疗。所以说:脉象滑利的象征气血旺盛,为顺;脉象涩滞的象征气血虚衰,为逆。一般所谓虚实,都是从事物表现于外的不同生命状态的种类开始判断的,如万物有生气则滑利,万物欲死则枯涩,所以一个人的五脏骨肉滑利,证明精气充足,生气旺盛,可以长寿。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译:黄帝问: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情况怎样?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译:岐伯说: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滑利而尺肤寒凉。秋冬季见这样现象,为逆;在春夏之时见这样现象,为顺,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译:黄帝问:经虚络满的情况怎样?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译:岐伯说:经虚络满,是指肤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缓而涩滞。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生。
帝曰:治此者奈何?
译:黄帝问:怎样治疗这样病呢?
岐伯说:络满经虚的,灸阴经刺阳经;经满络虚的,刺阴经灸阳经。
帝曰:何谓重虚?
译:什么叫重虚?
岐伯曰: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
译:岐伯说:脉虚、气虚、尺虚,称为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译:怎样辨别呢?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译:岐伯说:所谓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而行动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像这种情况,脉象滑利的,虽病可生;脉象涩滞的,就要死亡了。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译:寒气突然上逆,脉象盛满而实,结果会怎样呢?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译:岐伯说:脉象实而滑利的,可生;脉象实而逆涩的,会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译:黄帝问: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发热,结果会怎样呢?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译:岐伯说:这种病,在春秋之时可生,若在冬夏就会死。有一种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体发热的,也会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译:黄帝问:身体肿满的,会怎样呢?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译:岐伯说:所谓身形肿满是指脉象急而大坚,而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适应。像这样,顺则可生,逆则主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译:黄帝问:什么叫顺则可生,逆则主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译:所谓顺,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足厥冷。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译:黄帝问,妇人新产而患热病,脉象悬小,结果怎样?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译:岐伯说:手足温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的,就要死亡。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译:妇人新产,感受风热,喘息有声,张口抬肩,它的脉象怎样?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译:岐伯说:喘息有声,张口抬肩,脉象应实大。如脉象见缓和的,可生;如实大而弦急的,就要死亡。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
译:黄帝问:肠澼中赤痢的,变化怎样?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译:岐伯说:下痢发热的,主死;身寒不发热的,主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
译:黄帝问: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译:岐伯说: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pi)下脓血,何如?
译:痢疾下脓血的,变化怎样?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译:岐伯说:脉悬绝者主死;滑大者主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译:黄帝问:痢疾,不发热,脉象也不悬绝,结果如何?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译:岐伯说:脉象滑大者主生,脉象悬涩者主死,根据五脏相克的时日来预测死期。
帝曰:癫疾何如?
译:癫疾的情况怎样?
岐伯曰:脉膊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
译:脉象搏击而大滑的,经过一段时间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的,是不治的死证。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译:黄帝问:癫疾之脉,虚实变化怎样?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译:岐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译: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

岐伯曰:脉实大,病孵育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译:岐伯说:脉象见实大的,病程虽长久,但可以治愈;如脉象悬小而坚的,病程久了,就不可治了。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其度也?
译:黄帝说: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得出来呢?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筋緛,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译:黄帝说:春天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天治病多取各经的输穴,秋天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天主闭藏。闭藏的,治病多用药物,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痈疽等病,是片刻也不能徘徊犹豫的。痈毒初起,不知它发在何处,按又按不到,疼痛忽作忽止,这时可在手太阴经穴针刺三次,和颈部缨脉左右各二次。腋痈的新一代人,周身高热,应该针刺足少阳经穴五次;针后,热仍然不下,可针手厥阴心包经穴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急性痈疽,筋肉挛缩,随着痈疽的分肉而痛剧,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腧穴。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于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金针。
译: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旁三寸的少阴肾俞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刺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仓穴各三次。刺治癫痫惊风,要针五条经脉的穴位,刺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刺太阳的经穴各五次,刺手少阴通里穴旁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定时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译:大凡诊治消渴、中风仆倒、半身不遂、痿厥、气粗急、喘逆等病,如果甘食美味的肥胖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造成的疾病。噎膈则气闭不行,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疾病。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闭塞不通,都是因为情绪突然激动,逆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外中风邪,风邪留恋不去,伏而化热,消烁肌肉,极为明显。两脚偏跛,是湿侵袭而形成的疾病。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译:黄帝说:黄疸、骤然剧痛、癫疾、厥狂等证,是经脉之气久逆于上,不能下行所致,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致。



二查字正音
1.緛[ruǎn]1.衣服的绉褶。2.收缩。
三心得

1  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2 肺主气,气虚,就是肺脏先虚;气上逆,两足必寒。
3 邪气正盛,就是实证;精气不足,就是虚证。
4络满经虚的,灸阴经刺阳经;经满络虚的,刺阴经灸阳经。
5所谓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而行动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像这种情况,脉象滑利的,虽病可生;脉象涩滞的,就要死亡了。
6所谓顺,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足厥冷。
7妇人新产的患热病,和受风热的脉象结果。

四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 21: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9-4 21:31 编辑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一抄写原文及翻译
1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译: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即脾胃二脉,而所生的同,这是什么道理呢?
2.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译:岐伯回答说:脾属阴经,胃属阳经,二经循行的路线不同;或虚、或实,或顺、或逆,也各不相同;或者从内,或者从外,发病的原因又不同,所以病名也就不同了。
3.帝曰:愿闻其异状也。译:黄帝说:希望听听不同情况。
4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故曰阳病者上行极崦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译:岐伯说:阳属天气,为人体的外在护卫;阴属地气,为人体的内在营养。外邪有余多犯阳经,所以阳道常实;内伤不足多伤阴经,所以阴道常虚。所以贼风虚邪伤人时,阳分首当其冲;而饮食不慎,起居失调,阴分独受其害。外表受病,就传入为六腑;内里受病,就传入五脏。邪入六腑,就会发热,不能安眠,喘;病在五脏,就会胀满发闷,飧泄,经过一段时间,会成为痢疾。喉是管呼吸的,所以主天气;咽管进食的,所以主地气。阳经易感风邪,阴经益感温邪。三阴之经脉,是由足上行至头,由头而下循臂至手指尖端;三阳之经脉,是由手上行至头,再下至足。所以阳经的病邪,先上行到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向下行到极点,再向上行。因此外感风邪;外中湿气,多在下部。
5帝曰:脾病而四无能为力不用何也?
译:黄帝问:脾一有病四肢就不能正常活动,是什么道理?
6岐伯曰:四无能为力比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紧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译:岐伯说:四肢都从胃接受营养之气,但是胃气不能直达到四肢,必须通过脾的运化,水谷津液才能布达于四肢。如今脾有病了,不能把胃的水谷津液输送出去,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一天一天地衰弱,经脉不利,筋骨肌肉也因无营养之气来充实,所以四肢就不能活动了。
7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译:黄帝问:脾脏不能单独主一个时季,是什么原因?
8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四时长四脏,各十八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译:岐伯说:脾属土而位居中央,它经常从四时里分旺于四脏,就是在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里,不能单独主一个季节。脾脏经常为胃土转输水谷精,土生养万物而取法天地自然的规律,脾为人体的土,它布散的精微,从头至足,无处不到,所以不单主一个季节。
9.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译:黄帝问:脾和胃通过一膜相连,为什么能够给胃运行津液呢?
10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无能为力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译:岐伯说:足太阴脾经,就是三阴经。它的经脉环绕于胃,连属于脾,联络咽喉,所以太阴经脉能够运输阳明之气,进入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是足太阴脾经之表,是五脏六腑的营养之,所以胃经也能运输太阴之气,进入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都能借助脾经而接受阳明的水谷精气。因此说脾能为胃运送津液。四肢不能接受水谷这气的滋养,一天天地衰弱,阴经脉道不通利,筋骨肌肉无气滋生,所以就痿废不用了。
二查字正音1肠澼   pì :痢疾。

三心得
1太阴、阳明两经的表里关系。文中首先着重讨论二经的异位,异病,继而讨论脾脏旺于四时,以及脾主四肢,为胃行其津液的道理。
四吟诵已经发微盘。
阳明脉结篇第三十。
一抄写原文及翻译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译:黄帝问: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厌恶人声与火光,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受惊,却不为钟鼓的声音惊动。听到木音就惊惕,是为什么?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译:岐伯回答说:足阳明是胃的经脉。胃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是因为木克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
     译:黄帝问:好!那么厌恶火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译: 岐伯说: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就发热,热重所以厌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译:黄帝问:他厌恶见人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译:岐伯说:足阳明经气上逆,则喘促心中郁闷,心中郁闷所以不喜欢见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译:黄帝说: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为什么呢?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译:  岐伯说:经气厥逆如果累及于五脏,就会死,若仅连及经脉,则可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译: 黄帝问:好!病情严重的,脱掉衣服,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喊唱歌,有的几天不吃不喝,还能翻墙上屋,所上之处,都是其平素所不能的,发病时反而能上去,为什么呢?
      岐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
    译: 岐伯说:四肢是阳气的根本,阳气盛则四肢充实,四肢充实所以能够登高。
      帝曰:其弃衣而走着,何也?
     译:   黄帝问:病人脱掉衣服而乱跑,为什么?
      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译:岐伯说:身体热盛,所以脱掉衣服,到处乱跑。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
     译:黄帝问:病人胡言乱语骂人,不分亲疏远近而胡乱唱歌,为什么?
      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译:岐伯说:阳热亢盛,使病人神志失常,胡言乱语,辱骂别人,不分亲疏,不想吃饭,不想吃饭,所以到处乱跑。
二查字正音
1逾
”是“”、“”和“”的本字;“”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众人整齐划桨渡河。,甲骨文舟,船“齊”的变形,即“济”的省略,渡河),表示众人整齐划桨,乘船渡河或航行。在山阻水隔、交通原始不便的远古时代,能乘船渡河或长途航行,是开心快意的幸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齊”写成。繁体金文将“齊”写成,即在“齐”字边上加“水”,明确“整齐划水、行舟渡河”的含义。当“”的“划水渡河”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辵”(行进)另造“”代替,表示跨越空间障碍。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俞”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越过,跨越空间障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俞”写成古籍多以“逾”代替“踰”。当“俞”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加“心”另造“愉”代替;篆文加“水”另造“渝”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逾,進也。从辵俞聲。《周書》曰:“無敢昬逾。”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逾,跃进。字形采用“辵”作边旁,“俞”作声旁。《周书》上说:“不敢昏乱逾越。”


2垣
yuán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绵延不绝。垣,金文土,墙像围绕、分隔之形),表示绵延的围墙。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亘”,表示围墙绵延不绝。造字本义:名词,围墙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垣,牆也。从土,亘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垣,外墙。字形采用“土”作边旁,采用“亘”作声旁。


三心得
1.足阳明是胃的经脉,胃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是因为土恶木克。
2.本篇阐释阳明经脉的病理变化和症状表现。
四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5 12: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9-18 12:00 编辑

第十二周,本周任务: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热论篇第三十一
一抄写原文)(后面会上传原文抄写图片。)
二查字正音
1谵言[zhān]——病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三翻译
黄帝问道:一般所谓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有的痊愈的,有的死亡了,死亡的都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大约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我不知其中的缘故,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答道:足太阳经,是诸阳联属会合之处。它的经脉上连风府,所以能够为诸阳主气。人为寒邪所伤,就要发热,如果单是发热,即便热得很厉害,也不会死。但假如阳经、阴经同时感受寒邪为病,就必然死亡。

黄帝道:希望听听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第一天,太阳经感受寒邪,所以头项疼痛,腰脊僵硬。第二天,病邪传到阳明,阳明经主肌肉,它的经脉挟鼻,络于目,所以身热、目疼、鼻干、不能安卧。第三天,病邪传到少阳,少阳主胆,它的经脉循行于两胁,络于两耳,所以胸胁痛,耳聋。如果三阳经络都已受病,但还没有传入到脏腑里的,可以用发汗来治愈。第四天,病邪传到太阴,太阴经脉分布于胃,络于咽嗌,所以腹胀满,咽嗌发干。第五天,病邪传入少阴,少阴经脉通肾、络肺,连系舌根,所以口燥,舌干而渴。第六天,病邪传入厥阴,厥阴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烦闷、阴囊紧缩。如果三阴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了病害,营卫不运行,脏腑不通畅,那就要死了。

如果不是两感于寒邪,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减轻,头痛也就会稍好一些。到第八天,阳明病会减轻,身热也会渐渐消退。到第九天,少阳病会减轻,耳聋也会好转而能听到点声音。到第十天,太阴病会减轻,胀起的腹部也会平软得和往常一样,就想吃东西了。到第十一天,少阴病会减轻,口不渴了,也不胀满了,舌也不干了,还会打喷嚏。到第十二天,厥阴病减轻了,阴囊也松缓下来,少腹部也觉得舒服,邪气全退了,病也就好了。

黄帝又问: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治疗的方法,应根据脏腑经脉的症状,分别施治,疾病就会日渐衰退。受病未满三天的,可以通过发汗治愈;病已超过三天的,可以通过泻下治愈。

黄帝道:热病已经好了,常常遗有余热,为什么?
岐伯说:凡是余热,都是因为发热重的时候,还勉强吃东西造成的。像这样,病虽然已经减轻,可是余热未尽,于是谷气与余热搏结在一起,所以就有余热现象。
黄帝说:说得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呢?
岐伯说:只要根据病的或虚或实,而分别给以正治和反治,病就会好的。
黄帝道:患了热病有什么禁忌呢?
岐伯说:患热病的,如果稍好些,马上吃肉类食物,就会复发,如果多吃谷食,也会有余热,这就是热病的禁忌。

黄帝道:假如两感于寒的病人,它的脉象和症状怎样呢?
岐伯说:两感于寒的病人,第一天太阳和少阴二经都患病,就有头痛、口干、烦闷而渴的症状;第二天阳明与太阴二经都患病,就有腹满、发烧、不想吃东西,语无伦次的症状;第三天少阳与厥阴二经都患病,就有耳聋、阴囊紧缩、厥逆的症状。如果再发展到水浆不入口,昏迷不醒,第六天就得死。
黄帝说:病情发展到五脏都已损伤,六腑不通,营卫不和的地步以后,三天之后就死亡了,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阳明经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这一经血气与邪气都盛,正邪相搏病人容易神志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经气已尽,所以就死亡了。

凡伤于寒邪而变成温病的,在夏至以前发病的叫做温病;在夏至以后发病的叫做暑病。暑病应当发汗,使热从汗出,而不能止汗。

四心得1一般所谓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本篇对热病的成因,症状,传变规律,治疗方法,禁忌和预后等,比较实用。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那正邪两气在身体中的交战。读完后感到中医的伟大,有些老人讲的生活常实,在这里找到了答案。为啥老人是哪样讲的,从根上找到了答案。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刺热篇第三十二
一抄写原文(后面上传原文抄写图片)
二查字正音
1欬[kài]——咳嗽。
2痠[suān]——同“酸”。
3.骶[dǐ]——指脊椎末端的尾骶骨,有长强穴。
三翻译
肝脏发生热病,小便先发黄,腹痛、喜卧,身体发热。热邪和正气相争,就会狂言惊骇,胁肋胀满疼痛,手足躁动,不能安卧;遇庚辛日病情加重,遇甲乙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庚辛日会死。刺治足厥阴和足少阴两经。如果肝气上逆,则头痛昏晕,这是热邪由肝脉上冲牵引头部所致。

心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不高兴,过几天才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出现突然心痛,烦闷,时时作呕,头痛、面赤、无汗;遇壬癸日,病情加重,逢丙丁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壬癸日当死。刺治手少阴和手太阳两经。

脾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头重,面颊疼痛,心烦,额部发青,想呕吐,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颔疼痛,遇甲乙日,病情加重,遇戊己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甲乙日当死。刺治足太阴和足阳明两经。

肺脏发生热病,病人先突然感到寒冷,汗毛竖起,恶风寒,舌苔发黄,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胸膺背部,不能长呼吸,头痛难以忍受,汗出怕冷;遇丙丁日,病情加重,遇庚辛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丙丁日当死。刺手太阴和手阳明两经,使其出血如黄豆大,立即痊愈。

肾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腰痛,小腿发痠,口渴多饮,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项痛而强,小腿发冷而痠软,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颈项疼痛,头晕掉摇不定,遇戊己日,病情加重,遇壬癸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邪气上逆,戊己日当死。刺治足少阴和足太阳两经。以上所说的诸脏大汗出,都是在五脏各自当旺之日,正胜邪退,故可汗出而愈。

肝热病人,左颊先见红色;心热病人,额部先见红色;脾热病人,鼻部先见赤色;肺热病人,右颊先见红色;肾热病人,颐部先见红色。疾病尚未发生,见到面部的红色,就针刺治疗,这叫治未病。热病刚开始,只表现在五脏部所,疾病尚轻浅,及时治疗,到所胜之日,就可痊愈;如果刺治反了,势必延长病程,以致过“三周”才能病愈,如果治疗一再失误,就会死亡。热病应当汗出,到所胜之日,才能够汗大出而痊愈。

凡治疗热病,应让病人饮用凉饮,然后针刺,必须使病人少穿衣服,心有居处清凉,这样才能使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的,手足躁动不安的,应刺足少阳经,补足太阴经。病情较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开始时手臂疼痛的,应刺手阳明、手太阴两经,汗出而热止。热病起始于头部的,刺足太阳经,汗出而热止。热病起始于足胫的,可刺足阳明经,汗出而热止。热病先感觉身体沉重,骨节疼痛,耳聋、嗜睡,当刺足少阴经,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昏眩冒而后发热,胸胁胀闷的,应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两经。

太阳经脉的病,红色显现于两颧骨,是热病的象征,如果荣色未恶,只要得汗,至其当旺之时,就可痊愈。如果同时又见到厥阴经的脉证,那么死期不过三日,因为热病已内连肾脏,兼见少阳脉色。少阳经脉的病,红色显现于面颊前方,是热病之征,如果荣色未恶,只要得汗,至其当旺之时,就可痊愈,如果同时兼见少阴经的脉证,那死期就不过三日。

疗热病的腧穴:第三脊椎下,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主治肝热病;第六脊椎下,主治脾热病;第七脊椎下,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既取上部腧穴以泻阳邪,又当取下部腧穴以补阴气,所以在下取尾骶骨处的长强穴。颈项第三椎以下的凹陷中央,是大椎穴。如面颊红色由下上逆到颧骨的,为大瘕泄;红色自颊下行至颊车的,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部的,为胁肋痛。红色见于颊上的,病在膈上。

四心得
1本篇主要论述了五脏热病的状,演变,预后,及其针刺疗法,热病的色诊,针刺热病的孔穴以及护理方法。本篇主要论述热病的刺法。在中医中就热病而言,因为病始于部位不同,针刺部位不同。感受到了中西医的不同。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1 19:44: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9-11 21:58 编辑
睿涵 发表于 2021-9-5 12:23
第十二周,本周任务: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热论篇第三十一
一抄写原文)(后面会上传原文抄写图 ...

抄写原文在下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1 19:47: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抄写热论和刺热篇原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3 12: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9-18 23:02 编辑

第十三周任务: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偏第三十五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详。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切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出,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裨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着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汗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膈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帝曰;善。


二查字正音
11.裨[
bì]
古代祭祀、朝拜时标志大臣次等官阶的礼服
2.辄[
zhé]
古人在动荡的车上,时不时习惯性地抓扶车箱边上的扶杆
3.偃[仰卧。

三翻译
黄帝问:有患温热病的,汗出之后,随即又发热,而且脉博躁动疾速,不因汗出而衰减,甚至出现胡言乱语,不能饮食,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证。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人体所以能够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现在邪正在骨肉之间相争而能够出汗,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就应该能进食而不再发热。再发热的,是邪气还在;汗是由精气所化。现在汗出而又发热,是邪气胜过正气。不能饮食,则精气没有补充,病邪再滞留不退,生命就会危在旦夕了。《热论》中曾说过:汗出而脉仍躁盛的,是死证。现在脉象与出汗不适应,可见精气不能战胜其病邪,死亡的征象已经很明显了。胡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的也是死证。现在出现了三种死候,却不见一线生机,虽然有时病情稍有减轻,但必死无疑。
黄帝问:有的病人身体发热,出汗,烦闷,烦闷不因汗出而解,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汗出而身体发热的,是感受到了风邪;汗出而烦闷不解的,是由于下气上逆。这种病,名叫做风厥。
黄帝说:希望详细听听。
岐伯说:太阳经主宰一身诸阳这气,为一身之表,所以首先感受外邪,而少阴和太阳为表里关系,少阴经气受到太阳经热邪的影响,随之上逆,随之上逆便成为厥。

黄帝问:怎样治疗?
岐伯说: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的穴位,并内服汤药。
黄帝问:劳风病是怎关的?、
岐伯说:劳风发病部位常在肺下。这种病的症状是头项强直,眼目昏眩,唾出粘痰,恶风而身体寒占,这就是劳风病。
黄帝说问:怎么治疗?

岐伯说:首先要引导太阳经气,疏通郁闭,以通利肺气,使其呼吸调畅,俯仰自如。青年人,三日可以病愈;中年人,五日可以病愈;而老年人中精气衰减的人,须七日才能痊愈。这种病人,咳出的青黄色痰液,着色如脓,凝结成块,大的如弹丸,这种痰应使之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不能排出,就要伤肺,肺脏受伤,就会死亡了。
黄帝问:有患肾风的病人,面部浮肿,目下臃起如卧蚕,影响言语,这种病可以外刺吗?
岐伯说:如果是虚证不能用刺法。不应针刺法而误刺,五天后邪气必然传导,甚而加重病情。
黄帝问:邪气到来的情况怎么样?
岐伯说:邪气到来时一定出现气短,时常发热,热从胸背上至头部,汗出,手热,口干口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面中鸣响,身体沉重,行走困难,若是妇女则停经,胸中烦闷,不能进食,也不能仰卧,仰卧则咳嗽,这种病又叫风水,在《刺法》篇中有详细的论述。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邪气侵犯人体,是因为他的正气必定虚弱。肾阴不足,风阳之邪就乘虚侵入,所以气短,时常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小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胃中不和。仰臣后加剧,是水气上迫肺脏。一般有水气病的,目下先出现微肿。、
黄帝问:为什么这样说?
岐伯说:水属于阴,目下也属阴,腹部为至阴脾脏所居之所,所以腹中有水,必然目下浮肿。心气上逆,所以口苦舌干,不得仰卧,仰卧就咳吐清水。一般水气病,不能仰卧,仰卧后会惊悸不安,惊悸会使咳嗽加剧。腹中鸣响,病因是胃肠中有水气。如果波及到脾脏,就烦闷而不能饮食。食物不进,是胃脘阴隔。身体沉重行走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循行于足部。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胞脉闭塞不通。胞脉属于心脏,而下络胞中。现在水气上逆,逼迫肺脏,心气不能下通,所以月经就不来了。
黄帝说:讲得好!
四心得
1本篇详细论述了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这几种病的证治。这些病的成因,皆为风热外袭,都属热病之类。
2.正能胜邪则生,邪胜正衰则死。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想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或,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动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而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帝曰:善。
二查字正音。
1
luán
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系绑。攣,篆文挛,系绑),表示将双手系绑,限制自由。造字本义:动词,束手拘捕。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挛”,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挛”简化成“亦”古籍多以“攣”代替同音近形的“癴”。,篆文疒,病,,“攣”的省略,束手),表示病症如束手束脚。造字本义:动词,对罪犯或战俘束手拘捕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攣,系也。从手,䜌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挛,系扎。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䜌”作声旁。


三翻译
黄帝问:人体不因为衣服穿得过多而温热,然后出现发热、烦闷,是为什么?
岐伯说:这是由于阴气盛少,阳气偏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黄帝问:有的人不是由于衣服单薄而受寒,也不是体内素有寒气,却感到寒冷从体内产生,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这种人多痹气,阳气虚弱,阴气偏盛,所以感到身体寒冷像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黄帝问:有的人四支发热,遇到风寒,热得更厉害,如同火烤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种人阴气虚弱,阳气偏胜。四肢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以致阴气更需少,阳气更亢盛,衰弱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以致阳气独旺。阳气独旺,便不能生化成长,阳气独胜则生机停息。遇风如同火烤的人,肌肉会逐渐消瘦干枯。
黄帝问:有的人身体寒冷,即使用热水温熨或烤火,仍不觉热;虽多穿衣服,也而不能温暖,但并不寒战,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这种人,肾气平素偏胜,从事水中作业,致使太阳经气虚衰,肾中脂液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枯耗不长。肾是水脏,而生长骨髓,如果肾的脂膏不生,骨髓就不能充满,以致感到寒冷至骨。之所以不发生寒战,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肾是孤脏,一个肾水不能制胜肝心二阳之火的缘故,所以不发生战栗,病名叫骨痹,这种人必然骨节拘挛。

黄帝问:有的人,他的皮肉麻木沉重,虽然穿棉衣,仍然麻木不减,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荣气虚盛,会使皮肉麻木不仁;卫气虚弱,则肢体不能举动;荣卫俱虚,在既麻木不仁,又举动不便,肌肉就更加麻木沉重了。如果人的形体与神志活动不相适应时,就必然死亡。

黄帝说:患气逆的人,有的不能平卧,而且呼吸有喘鸣音;有的虽然不能平卧,但呼吸没有喘逆音;有的起居如常,然后呼吸喘促有声;有的能够平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卧,也不能行动,却气喘;有的不能卧,卧则气喘。这些情况,是什么脏腑病变而发生的?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说:不能卧而喘息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经脉之气,本来是下行的,现在逆而上行,所以就喘息有音了。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下行。如果阳明经气上逆,胃气就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就不能平卧。《下经》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起居如常而喘息有音的,是肺的络脉气逆,络脉之气不能随经脉之气上下循行,所以其气留滞经脉而不行于络脉。但络脉使人发病比较轻,所以虽然喘息有声,但起居如常。不能平卧,卧则呼吸喘促的,是水气犯肺。水气是循着津液运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司精液,现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泛而侵肺,所以气喘而不能平卧。
黄帝说:讲得好!
四心得

1逆调,逆而调之。人体脏腑经络之气以顺为常,逆为病。逆必调之复顺。本篇讨论了寒热,骨痹、肉苛、逆气等几种病变,而这些病变的由来都是因为阴阳、水火,营卫、气血、脏腑经络失于和调。感受人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

五吟诵已发微盘。

疟论篇第三十五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夫阂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歧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歧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阴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卫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尽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歧伯曰:其气之深舍,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歧伯曰:邪气客开风府,循旅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旅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日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歧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旅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歧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歧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淒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歧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瘴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歧伯曰:经言无刺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气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歧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歧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歧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歧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歧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 ,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歧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二查字正音
1.痎[jiē]——古称两天一发的疟疾。
2.熇[hè]熇——热炽盛的样子。
三翻译
黄帝问道:一般来说,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他的修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麽道理?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欲的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黄帝道:这是什麽原因引起的?请说明它的道理。岐伯说:这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虚实相互移易转化的关系。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颌鼓动;太阳经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更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觉寒冷。如阴气并入阳分,则阳气实而阴气虚。阳主外,阳盛就发生外热;阴主内,阴虚就发生内热,因此外内都发热,热甚的时候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并留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亦即荣气居留的所在。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汗出而感受风邪,或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风邪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并居于卫气流行的所在;而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黄帝道:疟疾有隔日发作,为什麽?岐伯说;因为邪气舍留之处较深,向内迫近与阴分,致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留着于里,阴与阳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一天才发作一次。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迟,或逐日提前的,是什麽缘故?岐伯说:邪气从风府穴侵入后,循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迟一天,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于脊骨的关系。每当卫气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发,腠理开发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与卫气交争,病就发作,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这种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发病的,约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骶骨;二十六日,又入于脊内,而流注于伏肿脉;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缺盆之中。因为邪气日渐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早一天。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与五脏,横连与膜原,它所行走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邪气与卫气不得同时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一次。
黄帝道:您说卫气每至于风府时,腠理开发,邪气乘机袭入,邪气入则病发作。现在又说卫气与邪气相余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麽发病时,邪气就不恰在于风府,而能每日发作一次,是何道理?岐伯说:以上是指邪气侵入于头项,循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邪气所侵,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例如: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行之处,和邪气相合,那病就要发作。所以说风邪侵袭人体没有一定的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发,邪气得以凑合,这就是邪气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
黄帝道:讲得好!风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为什麽风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岐伯说: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黄帝道: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麽?岐伯说: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所以水寒,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种阳气。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岐伯说:这是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温疟。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这是由于病人的阴气先亏损于内,因此阳气独旺于外,病发作时,出现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要想呕吐,这名叫瘅疟。
黄帝道:医经上说有余的应当泻,不足的应当补。今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而疟疾的寒冷,虽然用热水或向火,亦不能使之温暖,及至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凉爽。这些寒热都是有余不足之类。但当其发冷、发热的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之后,才可以施用刺法治疗,这是什麽缘故?请你告诉我。岐伯说:医经上说过,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搏纷乱时不能刺,汗出不止时不能刺,因为这正当邪盛气逆的时候,所以未可立即治疗。疟疾刚开始发作,阳气并于阴分,此时阳虚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至阴气逆乱已极,势必复出于阳分,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分虚而阳分实,所以先热而口渴。因为疟疾并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由于疟疾感受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所以其发作至阴阳之气俱逆极时,则寒热休止,停一段时间,又重复发作。当其病发作的时候,象火一样的猛烈,如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当。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盛极的时候,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也必然受伤,应该乘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便是这个意思。因此治疗疟疾,应在未发的时候,阴气尚未并于阳分,阳气尚未并于阴分,便进行适当的治疗,则正气不至于受伤,而邪气可以消灭。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病的时候进行治疗,就是因为此时正当正气和邪气交争逆乱的缘故。
黄帝道:讲得好!疟疾究竟怎样治疗?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岐伯说: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劳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劳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黄帝道: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岐伯说: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黄帝道: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缘故?岐伯说: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以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道: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麽道理?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黄帝道:有病温疟和寒疟,邪气如何侵入?逗留在哪一脏?岐伯说:温疟是由于冬天感受风寒,邪气留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天阳气生发活波,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热炽盛,使人精神倦怠,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皮肤空疏,或由于劳力过甚,邪气才乘虚与汗一齐外出。这种病邪原是伏藏与肾,故其发作时,是邪气从内而于外。这样的病,阴气先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之时,则邪气又回入于阴,邪入于阴则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
黄帝道:瘅疟的情况怎样?岐伯说:瘅疟是由于肺脏素来有热,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不能发泄,适因劳力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便乘机侵袭于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病就但热不寒了。为什麽不寒?因邪气不入于阴分,所以但热而不恶寒,这种病邪内伏于心脏,而外出则留连于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瘅疟。黄帝道:讲得好!
四心得

1本篇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等作了详细的讨论。疟疾的病因大都是感受风寒、水气、暑热等所致。感邪先后不同,则寒热亦异。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9 20: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9-23 12:43 编辑

第14周 刺虐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内经。
14 刺虐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一抄写原文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启用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不能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主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备,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qǜ】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二疟值得,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秘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务。先手避孕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痠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备者。骨䯒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fu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不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二查字正音
1.熇高【hè  】造字本义:动词,守军暴乱,城墙失火
2.暍【yē】
3.郄【造字本义:名词,山谷中的城邑,据传为晋国大夫叔虎所受封的城邑,即今山西沁水县,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
4㑊【yì】:懈惰,身体倦怠无力。解,通“懈”。
5惕惕 然:恐惧貌。
6[xī] 析,造字本义:动词,用水淘洗
6跗上:[fū]:足背上,正当冲阳穴。
7
邑,造字本义:形容词,因自我抑制而忧郁。


8眴[xuàn]䀏”是“”的本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平均的。䀏,甲骨文勹,是“匀”的省略目,观看),表示匀视,即眼睛无法聚焦,视觉模糊、没有层次,或出现重影。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目”写成“臣”,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勹”写成“匀”。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勹”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目”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勹”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目”写成。当“䀏”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目”另造“”代替,同时误将“䀏写成“旬。造字本义:形容词,眼疾目眩,不能定睛聚焦,眼中世界重影而晃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旬”写成古籍多以“眴”代替“䀏”。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䀏,目搖也。眴,䀏或从旬。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䀏,看到眼前的物体重影晃动。眴,这是“䀏”的异体字,采用“旬”作声旁。


9痠
suān
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因醋的刺激牙根麻痹发软。痠,楷书疒,疾病夋,“酸”),比喻因健康不佳而身体酸软。造字本义:形容词,筋骨似痛非痛,身体麻胀疲软,难以支撑。
10䯒【héng胫骨上端。
11[chán]意为古代的一种掘土器。装上弯曲的长柄,用以掘土,称长鑱。
三翻译
1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发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不易痊愈,刺取委中穴出血。
2.足少阳经的疟疾,使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发热都不重,讨厌见人,看见人心中就有恐惧感,发热时间比较长,汗出也多,刺取足少阳经。
3足阳明经的疟疾,使人先感觉发冷,逐渐严寒加剧,很久才发热,热退去便汗出,这种病人,喜欢日月亮光及火焰,看见它感到愉快,刺取足阳明经足背上的冲阳穴。
4足太阴经的疟疾,使人郁郁不乐,时常叹息,不想吃东西,多寒多热,汗出,病发时易呕吐,吐后病势误差,取治足太阴经。
5.足少阴经的疟疾,使人剧烈呕吐,寒热多发,热多寒少,常常喜欢闭门窗而居,这种病不易痊愈。
足厥阴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似乎是癃闭病,实际不是癃闭,只是小便频数不爽,心中恐惧,内气不足,腹中参院滞不畅,刺足厥阴经。
肺疟,使人心里发冷,冷极则发热,热时易发惊惧,好像见到了什么可怕的事物,刺取手太阴、手阳明两经。
肝疟,使人面色苍青,时常太息,形状如同死人,刺取足厥阴经出血。
肾疟,使人洒淅寒冷,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目视眩动不明,手足冷,刺取足太阳、足少阴两经。
胃疟,使人发生黄疸,易饥饿,但又不能进食,进食就感到脘腹胀满膨大,取治足阳明
、足太阴两经横行的络脉,刺出其血。
疟疾发作,身体正热时,刺足背上的动脉,刺开孔穴,出其备,马上热退身凉;疟疾刚要发冷时,针刺手阳明、太阴和足阳明、太阴的腧穴。
疟病脉象满大而急,刺背部的腧穴,用中等针,靠近五胠俞各取一穴,根据病人的胖瘦,确定出血量。
疟病脉象小实而急的,灸足胫部的少阴经穴,刺足趾端的井穴。
疟病脉象满大而急,刺背部腧穴,取五胠俞各一穴,根据病人情况,刺之出血。
疟病脉象缓大而虚的,就应该用药治疗,不宜针刺。大凡治疗疟疾,应在病发前约一顿饭的时候,予以治疗,过了这个时候,就会失去时机。凡疟病脉象沉伏不见的,急刺十指间出血,备出病必愈;若先见皮肤上出现像赤小豆样的出血点,应都用针刺去。上述十二种疟疾,其发作时间各不相同,观察病人的症状,从而了解病属哪一经脉。在发作前约一顿饭的时候给以针刺,刺一次病势衰差事,刺两次就会显著好转,刺三次病即痊愈;如不痊愈,刺舌下两脉出血;再不痊愈,取委中血盛的经络,刺出其备,并刺项部以下挟脊两旁的经穴,一定会痊愈。舌下两脉,就是廉泉穴。
刺治疟疾,必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的部位,给以先刺。先发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发颈项脊背痛的,就先刺颈项和背部。先发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先发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阴、手阳明十指间的孔穴。先发足胫痠痛的,就先刺足阳明十趾间出血。风疟,发作时汗出怕风,可刺三阳经背部的腧穴出血。小腿痠痛剧烈而按摩无尊长的,名叫胕髓病,可用镵针刺绝骨穴出血,其痛立止。身体稍感疼痛,刺至阴穴。凡刺诸阴经的井穴,皆不可出血,并应隔日一刺。疟疾口不渴而隔日发作的,刺足太阳经;口渴而隔日发作的,刺足少阳经;温疟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四心得
1针刺治疟,湎根据发作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特别要注意在疟疾未发之前,或发作时最先感觉症状的部们进行针刺。“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盘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肠澼,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麋.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二查字
1jiǎ肠道或腹腔增生结块的疾病
2.lóng泌尿系统不畅的疝气,导致某一脏器如腹股沟或阴囊周围组织较薄弱的地方发生奇怪隆起、肿大
3 [nǜ] 1鼻孔出血。也泛指五官和肌肤等出血。 2.损伤;挫败。
4yōng受损伤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因代谢不畅、瘀血堵塞而肿胀生脓
5 zhuó小鸟在水边梳洗、整理羽毛
6[chì中医指筋脉痉挛、强直的病症。
7澼【pì】见〔洴澼〕
8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疑为篆文对金文中眉杈形状的误写。麋,甲骨文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是象形字,像一种形似鹿、有眉杈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gif的动物。金文写成会义字,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gif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7.gif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9.gif(似鹿的动物)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gif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gif(眉杈形状),表示外形似鹿、头长眉杈的动物。篆文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4.gif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眉杈形状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gif写成“米”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6.gif。造字本义:名词,珍稀鹿科动物,头脸像马、杈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子,因此又名“四不象”。原产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善游泳,喜食嫩草和水生植物。隶书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8.gif将篆文字形中的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0.gif简写成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2.gif,将篆文字形中的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4.gif写成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6.gif。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麋,鹿屬。从鹿、米聲。麋,冬至解其角。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麋,属鹿类。字形采用“鹿”作边旁,采用“米”作声旁。麋,到冬至时节会脱下它的角。
9[fújiǎ沉伏于肠道或腹腔增生结块的疾病
三翻译
黄帝问: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岐伯说:肝移寒于脾,则病浮肿和少气。脾移寒于肝,则病痈肿和盘挛。肝移寒碜于心,则病发狂和胸中阻塞。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消的症状是饮一份水,排两份小便,是无法治疗的死症,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太坚硬,但因水气滞留大肠,所以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如皮囊装水一样,这是水气之病。脾移热于肝,病惊骇和鼻衄。肝移热于心,则是死证。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膈消。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痓。肾移热于脾,日久传变痢疾,是无法治疗的死证。胞移热于膀胱,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至口舌糜烂。小肠移热于大肠,则为伏瘕
jiá】或痔疮。大肠移热于胃,则消谷善食而使人消瘦无力,病为食㑊【yì】。胃移热于胆,也病食㑊。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辛辣,成为鼻渊,鼻渊的症状,常流浊涕不止,日久可致鼻中流血,两目不明。以上诸证,皆是寒热之气厥逆引起的。
四心得
寒热之气厥逆,可以为患多端。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相移传化而发生各种病变。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绵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其合。其寒
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碜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二查字正音
1乘chéng爬上大树、车辆或其他高处
三翻译
黄帝问道:肺脏能使人咳嗽,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都能使人咳嗽,不只是肺脏能使人咳嗽。
黄帝道:希望听听具体情况。
岐伯说:皮毛主表,和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受了寒气,寒气就会侵入肺脏。假若喝了冷水或者吃了冷东西,寒气入胃,从肺脉上注于肺,肺也会因此受寒。这样,内外的寒邪互相结合,留止在肺脏,就成为肺咳。至于五脏六腑的咳嗽,是五脏各在所主的受病,并不是肺在它所主之时受病,各自传给它的。人与天地相参应,五脏各在它所主的时令中受了寒邪,便能得病。若轻微的,就是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泻泄、腹痛。一般情况是在秋天肺先受邪,在春天肝先受邪,在夏天心先受邪,在夏季脾先受邪,在冬天肾先受邪。
黄帝问道:怎样来区别这些咳嗽呢?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喘息有声音,严重的,还人唾血。心咳的症状,的时候,感到心痛,喉中像有东西堵塞,严重的,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两胁疼痛,严重的,不能行走如果行走,两脚不会浮肿。脾咳的时候,右胁痛,隐隐然痛牵肩背,严重的,不能活动,一活动,咳嗽就加重。肾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腰背互相牵扯作痛,严重的,就要咳出粘沫来。
黄帝问道:六腑咳嗽的症状怎样?又是怎么得病的呢?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到六腑。脾咳不好,胃就要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厉害的时候,可呕出蛔虫。肝咳不好,胆就要受病;胆咳的时候,咳嗽起来,可吐出胆汁。肺咳不好,大肠就要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大便失禁。心咳不好,小肠就要受病,小肠咳的症状,咳嗽时要放屁,经常咳嗽和放屁并作。肾咳不好,膀胱就要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小便失禁。以上各种咳嗽,如果经久不愈,那么三焦就要受病;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肚肠胀满,不想吃东西。这些咳嗽,无论是哪一个脏腑的病变,其寒邪都是聚合于胃,联属于肺,使人多吐稠痰,面目浮肿,气逆。
黄帝问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治疗五脏的咳嗽,要取腧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取合穴;凡是由于咳嗽而至浮肿的,要取经穴。
黄帝说:好。
四心得
1.这些咳嗽,无论是哪一个脏腑的病变,其寒邪都是聚合于胃,联属于肺,使人多吐稠痰,面目浮肿,气逆。
2治疗五脏的咳嗽,要取腧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取合穴;凡是由于咳嗽而至浮肿的,要取经穴。
3.“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11: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10-2 20:56 编辑

第十五周本周任务:
举痛论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举痛论第三十九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已,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在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膜原之下,而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入,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这宰,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突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不行,故气结矣。
二查字正音
1扪而可见:指切诊,即通过触按而右病情。
2.缩踡【quán】收缩不伸。
3.绌【chù】急:屈曲拘急。
4炅【j iǒng:热。
5稽留:停留。
6瘅热:大热。
三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从人事上验证天道;善于谈论往古的,必能把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善于谈论他人者,必能结合自己。这样,对于医学道理,才可无所颖惑,而得其直理,才算真正明白。现在我要问您的是那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的诊法,使自己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能够听听吗?
    岐伯回合说:你要问哪些道理?
    黄帝问:我希望听听五脏突然作痛,是什么邪气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人身经脉中的气血周流全身,循环不息。寒气侵入经脉,经血就会留滞,凝涩而不畅通。假如寒邪侵袭在经脉之外,血液就会减少;若侵入脉中,则脉气不通,就会突然作痛。
   
    黄帝说:有的疼痛忽然自止;有的剧痛而不能止;有的病得厉害,不可揉按;有的揉按痛就可止住;有的揉按,也没有效果;有的痛处跳动应手; 有的痛时心与背牵引作痛;有的胁肋和小腹牵作痛;有的腹痛牵引大腿内侧重;有的疼痛日久不愈而成小肠气;有的忽然痛得昏死不知人事,过一会儿才苏醒;有的疼痛而且呕吐;有的腹痛而且泄泻;有的疼痛而且闷不舒。所有这些疼痛,表现各不相同,怎样区别呢?
    岐伯说:寒气侵犯于脉外,则脉受寒,脉受寒就收缩,收缩则脉屈曲拘急不舒,屈曲拘急不舒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就会忽然发生疼痛。但只要得热,疼痛就会停止。因而再感受寒气,疼痛就会很久不好了。
     寒气侵犯到经脉之中,与经脉中的热气相互搏结,就会经脉满盛,满盛则实,所以痛得不能按。寒气停留,热气跟随而来,冷热相搏,则经脉充溢满大,气血混乱,就会痛得厉害不能触按。
    寒气侵入肠胃之间,膜原这定,不能散开,细小的脉络因之绷急牵引而痛,以手揉按,则血气可以散行,所以按之疼痛就停止。
   寒气侵入督脉,因病较深,即使重按也不能达到病所,所以按之也无作用。
   寒气侵入到冲脉,冲脉从关元穴起,循腹上行。所以冲脉的血气不得流通,那么邪气就聚信此处而不通畅,不通畅所以触诊腹部就会应手而痛。
   
   寒气侵入到背腧脉,则血脉浒凝涩,血脉凝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为背腧上注于心,所以互相牵引作痛,用手按之则热气积聚,热气到达病所,疼痛就可停止。
    寒气侵入到厥阴脉,厥阴脉连络阴器,并系于肝。寒气侵入脉中,血涩不得流畅,脉道紧急,所以胁肋与少腹互相牵引而作痛。
    寒气逆行侵入到阴股,气血不和累及少腹,阴殷之血凝涩,在下相引,所以腹痛连于阴股。
   寒气侵入到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脉凝涩,不能贯注到大经脉里去,因而血气停留,不得畅通,这样日久就成小肠气了。
   寒气侵入到五脏,则厥逆之气上壅,阴气竭绝,阳气郁遏不通,所以忽然痛死,不知人事;如果阳气恢复,仍然可以苏醒。
   寒气侵入肠胃,厥逆之气上行,所以发生腹痛并且呕吐。
   热气蓄留于小肠,肠中要发生疼痛,并全发热干渴,大便坚硬不得出,所以就疼痛而大便不通了。  
    黄帝说:以上病情,是从问诊中可以了解的。那么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病情又如何?
     岐伯说:的。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自己所属的部们,观察面部的五色,黄色和赤色为热,白色为寒,青色和黑色为痛,这就是所谓的视而可见。
    黄帝说:通过触诊了解病情是怎样?
    岐伯说:要看他主病的脉象。坚实的、有淤血以及经脉陷下,都可用手触切而得知。
    黄帝说:说得好!我听说各种疾病是由于气的逆乱而发生的。如暴怒则气上逆,大喜则气涣散,悲哀则气消散,恐惧则气下陷,遇寒则气收聚,受热则气外泄,过惊则气混乱,过劳则气耗损,思虑则气郁结。这九种气的变化各不相同,都能导致什么病呢?
   岐伯说:大怒则气上逆,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和飧泄,所以说是“气上逆”。高兴气就和顺,情志畅达,营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悲哀过甚则心系绷急,肺叶胀起,上焦不能,营卫之气不得布散,热气在内不散,所以说是“气消”。恐惧就会使精气衰退,精气下衰就要使上焦闭塞,上焦不通,还于下焦,气郁下焦,就会胀满,所以说是“气下”。寒冷之气,能使腠理密闭,营卫之气不得流行,所以说是“气收”热则腠理开泄,营卫之气大通,汗大出,所以说是“气泄”。过惊则心无依靠,神气不能归心,心中疑虑不定,所以说是“气乱”。过劳则喘息汗出,里外都发越消耗,所以说是“气耗”。忧思过多那么心气凝滞,精神偏滞,不能畅行周身,气就会留滞而不能运行,所以说是“气结“。                                                                                                                                                                                                                                                                           
四心得
百病生于气。各种疾病是由于气的逆乱而发生的。如暴怒则气上逆,大喜则气涣散,恐惧则气下陷,遇寒则气收聚,受热则气外泄,过惊则气混乱,过劳则气耗损,思虑则气郁结。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腹中论篇第四十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胁中及伤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䯒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瘨【diān】,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热气慓【piāo】悍【hàn】,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有病膺肿、劲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则瘖【yīn】,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黄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䐜【chēn】而头痛也。
帝曰:善。
二查字正音
1.鸡矢【shǐ】醴【lǐ】:是古人用来治疗鼓胀的药酒方名。矢。通”屎“。醴,酒的一种。方用鸡屎白,硒干,焙黄,一两,米酒三碗,煎数沸,去滓,过滤,澄清,空腹热服,一日二次。
2鼓胀:是一种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萎黄,脉络显露为特征的病证。
3.乌鲗【zé】骨:即乌贼骨,又名“海螵蛸”。藘【lǚ】茹:即茜草。
4慓【piāo】悍【hàn】:轻捷猛峻。
5. 瘨【diān】:“癫”的本字。
三翻译:
黄帝问:有人患心腹胀满,早上进食,晚上便不能再进食,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病名为鼓胀。
黄帝问: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用鸡矢醴治疗,一剂就可见效,两剂就能治愈。
黄帝说:这种病有时会复发,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没有节制,所以时时发病。这种病虽在表面上看要好了,但又饮食不节,病气就会再次聚集腹中而复发。
黄帝说:有介患胸胁支撑胀满,妨碍饮食,发作之前,先闻到腥臊气味,口泛清水,先见吐血,逐渐四肢寒冷,眼花,时常大小便出血;这是什么病?怎么得的?
岐伯说:病名为血枯。是由于年轻时曾大出血;或醉酒后肆行房事,使精气耗竭,肝脏损伤,所以月经量少,甚至停经。
皇帝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蘑菇,二药混合,用麻雀卵和制成丸,如小豆大小。于饭前服五丸,用鲍鱼汤送服,以有益于胁肋和补益受伤的肝脏。
黄帝说:有一种病小腹盛满,上下左右四周按之有明显的根底,这是什么病?能否治疗?
岐伯说:病名叫伏梁
黄帝说:因为什么引起的?
岐伯说:小腹肿包裹着大量脓血,停聚在肠胃之外,这种病不易治疗;诊治时每因切按过重而引起死亡。
黄帝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生在下腹部,则靠近阴部,重按必然合脓血从下部穿溃排出,向上则靠近胃脘,会使脓血穿出横膈,使胃脘生内痈。这是慢性病,难于治愈。病位在脐以上的属危重的逆证,在脐以下的属预较好的顺证,总之不可按摩以求疾病立即消除。具体的论述记载在《刺法》中。
黄帝说:有的人髀、股、胫部位都肿,而且绕脐疼痛,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病名叫伏梁,是平素感受风寒之邪引起的。邪气充溢大肠,滞留附着于肓膜,肓的原穴位于脐下,所以绕脐疼痛。不可用攻下法,误用会发生小便涩滞的病变。
黄帝说:夫子多次说热中、消中的病人,不能吃肥甘厚味,也不能服用芳香的草药和矿石类药物,因为矿石类药物能使人发癫,芳香类草药会使人发狂。患热中、消中病的,多是富贵之人,现在不准吃肥甘厚味,这不合乎他们的心愿,禁忌芳香和金石药物,这病又不能治愈,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芳香草药之性多辛窜,金石药物之性多峻猛,这两类药物之气都急猛、刚劲,所以不是性情和缓的人,不能服用这两类芗。
黄帝问: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的原因是什么?
岐伯说:内热的性质慓悍,药物的性质也是这样,内热遇药热,恐怕要操作脾气。脾属土而恶木乘,服用这类药物的病人,到肝木主令的甲日和乙日时,病情就更加严重了。
黄帝说:讲得对。有人患膺肿、劲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岐伯说:病名叫厥逆。
  黄帝问:怎样治疗?
  岐伯说:用灸法则能引起失音,用针刺则能引起发狂。须待阴阳这交合,才能治疗。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呢?
岐伯说:阳气逆于上,上部阳有余,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阳盛入阴则为失音;若用针刺,则阳气随刺而外泄致虚,阳气虚则发狂。必须待阴阳之气交合,而后治疗,才可以痊愈。
黄帝说:讲得对!怎样诊知妇女怀孕并且将要分娩呢?
岐伯说:身体不适,似乎有病,却切不到有病脉。
黄帝说:发热兼有疼痛,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发热病都见阳脉,因而三阳脉盛大而搏动较甚。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为病在少阳,大两倍为病在太阳,大三倍为病在阳明,传入三阴。病邪由阳入阴,则病在头与腹部,不会出现腹胀而头痛。
四心得
本篇对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等腹中疾患的病因、症状、治法、禁忌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介绍了鸡矢醴和乌贼骨一藘茹丸两个方剂。对妊娠与腹中疾患指出了鉴别要点。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 16: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10-3 23:31 编辑

第十六周任务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一抄写原文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kāo】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䯒【héng】前三痏【wěi】,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二查字正音
1尻【kāo】:脊骨的末端,臂部。
2.郄中:委中穴。
3.䯒【héng】:小腿。
4痏【wěi】:针灸后空位上的瘢痕。引申指针灸次数。
三翻译
足太阳经脉发生病变使人腰痛证见,疼痛牵引到颈项脊背和臀部,背部如负重物,太阳经正经上的委中穴,使其出血,但春天勿刺出血。
足少阳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如用针刺入皮肤一样,痛感顺脉下行,不能俯仰和转腰顾盼,刺取少阳经循行经过的胫骨上端出血,即刺成骨在膝外侧的突起部位,但夏季勿刺出血,出血太多,就不能痊愈了。
足阳明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不能转腰回头,勉强回头好像看到什么,容易悲伤,刺取阳明经在小腿前的穴位三次,并配合上下的穴位,要刺出血,但秋天勿刺出血,出血太多,就不能痊愈了。
足少阴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脊骨内侧,刺取少阴经在足踝之上的复溜穴两次,但春天勿刺出血,出血太多,就不能痊愈了。
四心得
五吟诵已经 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4 13:29 , Processed in 1.105969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