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睿涵

睿涵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8-6 10: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8-7 20:01 编辑

第七周

本周任务: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一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阳气未动,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冬,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距,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时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ruǎn)而散者,当消环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䯒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耎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肠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dān)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lì)。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岐伯曰:此寒气之钟,八风之变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之病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期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腑伤,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巓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xuán)仆。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二查字正音
1.门户不要[yāo]——大便失禁。要,约束。
2.偻[lǚ]附——行路时曲背弯腰,头向下俯。
3.疝
shàn
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隆起的峰岭。疝,篆文疒,疾病山,隆起的峰岭),表示因疾病身体局部隆起。造字本义:动词,泌尿系统不畅,而导致某一脏器如腹股沟或阴囊周围组织较薄弱的地方发生奇怪隆起、肿大,古称“阴病”。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疝,腹痛也。从疒,山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疝,心腹气痛。字形采用“疒”作边旁,采用“山”作声旁。


三翻译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如何?
      岐伯回答说:诊脉常在清晨,因为这时阳气未曾扰动,阴气还未散尽,又未用过饮食,经脉之气不亢盛,络脉之气也调和,气血未扰乱,所以容易诊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病人脉象动静变化的同时,还要看他的两目瞳神,面部色泽,从而分辩五脏是有余还是不足,六腑是强还是弱,形体是盛还是衰,将这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察,来判别病人的死、生。
      脉是血液聚会的地方,而血的循行,要依赖气的统率。脉长说明气机顺达,脉短说明气分有病,脉数说明心里烦热;脉大表示病势进增。若见上部脉盛,是病气塞于胸;若见下部脉盛,是病气胀于腹。代脉是病气衰,细脉是病气少,涩脉是病气痛。脉来刚硬混乱,势如涌泉,这是病情加重,到了危险地步;若脉来似有似无,其去如弓弦断绝,那是必死的。
       眼目、面部五色,是精气的外在表现。赤色应该像白绸里裹着朱砂一样,隐现者红润,不应像赭石那样,赤而带紫;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洁,不应像盐那样,白而晦暗;青色应该像苍璧,青而润泽,不应像青靛那样,青而沉暗;黄色应该像罗裹雄黄,黄中透红,不应像土那样,黄而沉滞;黑色应该像重漆,黑而明润,不应像地苍色那样,黑而枯暗。假如五脏之色显露于外,那么寿命也就不能长了。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万物,辨别黑白,审察长短。如果长短不分,黑白颠倒,就证明精气衰败了。
      五脏的作用是藏精守内的。如果腹其盛,脏气虚满,说话声音重浊,像从内室中发出的一样,这是中气被湿邪阻滞的缘故。如果讲话时声音低微,好半天才说下句话,这表明正气衰败了。如果病人不知收拾衣被,言语错乱,不分亲疏远近,这是精神错乱了。如果肠胃不能纳藏水谷,大便失禁,这是肾虚不能固摄造成的;如果小便失禁,这是膀胱不能闭藏造成的。总之,如果五脏能够内守,病人的健康就能恢复;否则,五脏失守,病人就会死亡。
       五府是人体强健的基础。头是精明之府,如果头部下垂,眼胞内陷,说明精神要衰败了。背是胸之府,如果背弯曲而肩下垂,那是胸要坏了。腰是肾之府,如果腰部不能转动,那是肾气要衰竭了。膝是筋之府,如果屈伸困难,走路时曲背低头,那是筋要疲惫了。骨是髓之府,如果不能久立,行走动摇不定,那是骨要衰颓了。总之,如五府能够由弱转强,就可复生;否则,就会死亡。

      岐伯说:脉气有时会与四时之气相反,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这是邪气胜了精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这是由于血气先已消损。按照时令来讲,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胜了精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血气消损而邪气猖獗。这种阴阳气血不相顺从,邪正不相适应的情况,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
       黄帝问道:脉有四时的变化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的所在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的变化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忽然在内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忽然在外是怎样的?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回答说:让我说说这五者的变化与天地运转的关系吧。世间万物之外,四方上下六合之内。天地的变化,阴阳的反应,如春天的舒缓,发展成为夏天的酷热;如秋天的劲急,发展成为冬天的严寒;脉象的往来上下于这四十的变迁是相应的。春脉之应象中矩,秋脉之应象中衡,冬脉之应象中权。所以四时阴阳的情况,冬至一阳生,到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一阴生,到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
      这阴阳升降,有一定时间性,与脉象的变化相一致。假如脉象和四时不相应,就可从脉象里知道病是属于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就可以推究出病人的死期。这里的微妙都在脉象上,不可不细心地体察;而体察是有一定要领的。必须从阴阳开始。阴阳亦有开放,它是借着五行产生的;而它的产生又是按一定的法则,即以四时的变化为其规律。看病时就要遵循着这个规律而不能偏离,将脉象与天地阴阳的变化联系起来考虑。如果真正掌握了这种联系窍看问题的诀窍,就可以预知死生了。总起来说,人的声音是与五音相适应的,人的气色是与五行乡适应的,而人的脉象则是与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的。

      于是知道阴气盛则梦渡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见大火烧灼,阴阳俱盛,则梦相互残杀毁伤。上部盛则梦上飞,下部盛则梦下堕,如果饱的时候,则梦送物于人,如过饥的时候,则梦欲取物。肝气盛,则梦发怒,肺气盛,则梦哭泣。如腹中短虫多,则梦见众人集聚;长虫多,则梦见打架损伤。
       所以迟脉有一定的要诀,虚心静气是宝贵的。脉象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春天脉上浮,像鱼游波中一样;夏天脉充皮肤,浮泛然像万物充盛似的;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像蛰虫将要入穴一样;冬天脉沉在骨,像蛰虫密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所以说:要知道脉之在里真样,必须深按才能得其要领;而要知道脉之在表怎样,则要着重根据病情来推究致病的本源。以上春、夏、秋、冬、内、外这六点,就是迟脉的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的,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则属刚脉渐转柔和,当营卫之气循环一周的时间,病自痊愈。肺脉搏坚而长的,当病唾血;其脉软而散的,当病盗汗,汗出如漏,不能再用发散发治疗了。肝脉搏坚而长的,面部不见青色的,当为跌坠受伤或搏击致伤等病,因而瘀血集聚胁下,使人喘逆;其脉软而散,而面色鲜泽的,当病溢饮,溢饮病是由于口渴时暴饮多饮,以致水气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而致。胃脉搏坚而长,面色红赤,当病髀痛如折;其脉软而散,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面色发黄的,当病少气;其脉软而散,面无光泽的,当病足胫浮肿,像水肿之状。肾脉搏坚而长,面黄而赤的,当病腰痛如折;其脉软而散,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恢复健康。
      黄帝问:诊得心脉绷急,这是什么病?病的症状怎样?
      岐伯说:病名叫做心疝,少腹部位当有形征出现。

      黄帝说:为什么这么说?
      岐伯说:心为阳脏,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位在少腹中,所以说少腹当有形征出现。

      黄帝说:诊得胃脉有病,它的症状怎样?
      岐伯说:如果胃脉盛实,其病为脘腹胀满;胃脉虚弱,其病为泄泻。
     黄帝问:疾病的成因及其变化怎样?
     岐伯说:因于风邪,则变为寒热;因于热邪,则变为消中;因于气逆不已,则变为癫疾;因于久风入风,则变为飧泄;因于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则变为疠风。疾病变化多端,难以说完。

      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都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说:这是由于寒气聚集,风邪侵袭而变成的。
      黄帝说:怎样治疗?
      岐伯说:这是四时邪气所致志疾病,用五行相胜法治疗,可以痊愈。
      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因而影响到脉色,怎样辨别是久病还是新病呢?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只要验看脉色,就可以辨别出来。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常的,是新病;如脉不失常而面色失常的,是久病;如脉与色都失常的,是久病;如脉与色都不失常的,是新病。如肝脉与肾病并至,它的皮色见苍赤色,这是因为暴病跌打损伤,不见血或已见血,形体必肿,如同因于湿邪或水气中上的症状,这是瘀血肿胀。
      尺部脉两旁以候察季胁。尺外以候察肾,尺内以候察腹。关部脉,左外以候察肝,内以候察膈,右外以候察胃,内以候察脾。寸部脉,右外以候察肺,内以候察心,内以候察膻中。前以候察前,后以候察后。上竟上,以候察胸喉之疾病;下竟下,以候察少腹、腰、股、膝、胫、足的疾病。
       脉象洪大的,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见于热中病。脉象来急疾而去徐缓的,是上部实而下部虚,见于厥逆和癫仆等病。脉象来徐缓而去疾急的,是上部虚而下部实,见于疠风病。中了恶风,是阳气先受病。有脉象都沉细数的,是足少阴经厥逆病。如脉见沉细数散的,是寒热病。脉浮而散的,是眩仆病。
       各种浮脉而不燥急的,病在表阳,可有发热;如浮而躁,则病在手三阳经。各种细脉而沉的,病在里阴,发为骨节疼痛,如果细沉而静,病在足三阴经。数脉而有间歇的,其病在阳脉,可见泄泻及大便脓血。诊察各种有病之脉,见涩象的,是阳气有余;滑象的,是阴气有余。阳气有余,则身发热而无汗;阴气有余,则身多汗而发冷;阴气阳气都有余,则无汗而身寒。推脉向外,而脉气内而不外的,是心腹有积聚在内。推脉向内,而脉气外而不内,是身体有热。如推而向上,而脉上而不下的,是腰足之间寒冷;如推而下之,而脉下而不上的,是头项疼痛。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腰脊疼痛而身有痹病。


四心得
1.持脉有一定的要诀:虚心静气是宝贵的。脉象随着季节不同而不同。
2.本篇专门讨论诊断方法。如切脉的诊察病人的脉象动静的同时,还要看他的两目瞳神,面部色泽,综合考察病人的病情。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6 11: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8-7 20:09 编辑

十八。一抄写原文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五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曰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肺藏皮毛之气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其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其泄也。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通。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通。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jiǎ)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缓脉滑,谓之解㑊(yì)安卧。尺热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约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太阳脉至,洪大以长。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华,如循长竿,曰肝死。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肝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形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二查字正音
1.瘕[jiǎ]——腹中积块。
2.琅玕[láng gān]——石而似玉。这里比喻脉的圆滑。
3.践
jiàn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戈戟相加,武力相残。踐,篆文足,征伐戔,戈戟相加,武力相残),表示武力征伐。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伐,残杀虐待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践”,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戔”简化成“戋”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踐,履也。从足,戔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践,踩踏。字形采用“足”作边旁,采用“戋”作声旁。


三翻译

      黄帝问道:平人的脉象怎样呢?
      岐伯回答说:平人的脉象,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另外,一吸终了到一呼开始的交接时间,共有五次搏动,这是闰以太息,叫做平人。平人也就是无病的人。诊脉的法则,一般以不病的平人为标准来诊察病人,医生就是无病的平人,所以平调自己的呼吸来为病人诊脉,这是一般的法则。
      人一呼,脉跳动一次;一吸,脉也跳动一次,这是气虚的现象。若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也跳动三次并且燥急,尺部皮肤发热,这是温病;尺肤不热,脉象往来流利的,这是风病。若人一呼,脉跳动在四次以上的必死,脉象中断不复至的必死,脉象忽慢忽快的也比死。
      人的正常脉气来源于胃,胃气就是平人脉息的正常之气。人的脉息如无胃气,是逆象,逆象主死。
      春时的脉象,弦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弦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肝病。假如只见弦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毛脉,这是春见毛脉,至秋天就要生病;倘若毛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春天脏真之气散发于肝,肝脏藏筋膜之气。
      夏时的脉象,钩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钩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心脏有病。假如只见钩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并石脉,这是夏见冬脉,至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
        长夏的脉象,微软弱而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弱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脾脏有病。假如但见弱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软弱脉中,兼见石脉,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长夏脏真之气濡润于脾,脾脏主肌肉之气。
        秋时的脉象,微毛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如果毛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肺脏有病。假如但见毛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脉,至春天就要生病;倘若弦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秋时脏真之气高藏于肺,肺脏主藏皮毛之气。
       冬时的脉象,沉石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如果石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肾脏有病。假如但见石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象,至夏天就要生病;倘若钩脉太甚了,就会立即生病。冬时脏真之气下藏于肾,肾脏主藏骨髓之气。
       胃经的大络,叫做虚里。贯膈而上络于肺,出于左乳下,其脉搏动应手,者是脉的宗气。倘若跳动极剧,而时兼断绝,这是病在膻中的 症候;若见跳动时止,位置横移的,主病有积块;倘若脉绝不至,就要死亡,如果乳下虚里处脉搏动剧振衣,是宗气外泄的现象。
       要了解寸口的太过与不及。寸口脉应指而短,其病头痛。寸口脉应指而长,其病足胫痛。寸口脉应指短促迫疾,有上无下,主肩背痛。寸口脉应指沉紧的,其病在中。寸口脉应指浮盛的,其病在表。寸口脉应指沉弱的,主寒热及疝瘕积聚少腹痛。寸口脉应指沉紧病有横斜的形状,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作痛。寸口脉应指沉紧并有横斜的形状,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作痛。寸口脉应指沉而喘,病发寒热。脉象盛滑而紧的,是外在的六腑病,脉象小实而坚的,是内在的五脏病。脉来小弱而涩的,主久病。脉来浮滑而疾的,主新病。脉来绷急的,主病疝瘕少腹作痛。脉来滑利的,主病风。脉来涩滞的,主病痹。脉来缓滑的,其病热中。脉来盛紧的,主病腹胀。总之,脉象与四时相应为顺,即使患病,也无其他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病是难以痊愈的。
      手臂多见青脉,是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见涩象,主倦怠无力,喜卧。尺肤热而脉来盛,主大失血。尺肤涩,脉来滑,主多汗。尺肤寒,脉来细,主大便泄泻。尺肤粗,脉气常显热者,主热在里。
      肝之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死;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壬癸日死;脾之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至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之真脏脉出现,至戊已日死。这就是真脏脉出现死亡的日期。
      颈部脉搏动异常,并见喘咳症状,主水病。眼胞浮肿如蚕眠后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喜卧,是黄疸病。食后仍觉得饥饿,是胃疸病。面部浮肿为风,足胫肿为水,眼珠发黄的,是黄疸。妇人收少阴脉动甚的,是怀孕的现象。
       脉有逆四时的,就是当其时不出现主时之脏的脉象,却反见它脏的脉象,如春夏的脉反见瘦小,秋冬的脉反见浮大,这就叫做逆四时。风热的脉应该躁,反见沉静;泄泻脱血的病,脉应该虚,反见实脉;病在内的,脉应实,反见虚;病在外的,脉应浮滑,反见涩坚。这样的病都难治,是因为违反了四时。
      人以水谷为生命的根本,所以断绝了水谷,就要死。脉没有胃气,也要死。什么是无胃气,就是仅见真脏脉,而没有冲和胃气的脉。所说的 脉无冲和胃气,就是肝脉不见弦象,肾脉不见石象。
      少阳主正月二月,这时的脉来,是乍密乍疏的,乍短乍长的;阳明主三月四月,这时的脉来,是浮大而短的;太阳主五月六月,这时的脉来,是洪大而长的。
      正常心脉来时,像一颗颗连珠,连续不断地流转,如抚摩琅玕的圆滑,这是平脉,夏时是以胃气为本的。如果心脏有了病,脉就显现出非常急救,带有微曲之象,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前曲后居,如执带钩一样,全无和缓之意,这是死脉。
       正常肺脉来时,轻浮虚软,像吹落榆荚一样轻缓,这是平脉,秋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不上不下,如摩鸡的羽毛一样,毛中含有坚韧之意,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如草浮在水上,如风吹毛动般轻浮不定,这是死脉。
       正常肝脉来时,像举着竿子,那竿子末梢显得长而软,这是平脉,春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满指滑实,像抚摩长竿一样,这是病脉。如果脉来急而有劲,像新张弓弦似的,这是死脉。
       正常脾脉来,和柔相附有神,像鸡爪落地一样和缓,这是平脉。长夏季节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充实而数,像鸡往来急走,就是病脉。如果脉来如雀嘴啄物一样坚硬,如鸟跃跳一样快速,如屋漏水一样点滴无伦,如水流之速,去而不返,这是死脉。
      正常肾脉来时,连绵小坚圆滑,有如心之钩脉,按之坚如石,这是平脉,冬时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形如牵引葛藤,按之更坚,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像解索一般,数而散乱,又像弹石一样,促而坚硬,这是死脉。
四心得

1.本文以讨论脉象为主,以平人,病人加以对比分析,得出脉象主病的概况。
2.平人的脉象: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另外,一吸终了到一和呼开始的交换晨间,共有五次搏动,这是闰以太息,叫做平人。平人也就是无病的人。诊脉的法则,一般以不病的平人为标准来诊察病人,医生就是无病的平人,所以平调自己的呼吸来为病人诊脉,这是一般的法则。
五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9 12: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8-14 18:11 编辑

第八周本周任务: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一抄写原文 加翻译。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翻译:黄帝问道:春天脉象如弦,那么怎么样才算弦呢?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译: 岐伯答说:春脉是肝脉,属东方的木,具有万物生长的气象,因此他的脉象弱软轻虚而滑,正直而长,所以叫做弦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帝曰:何如而反?
     译: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译:岐伯答说:脉气来时,实而且强,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实而且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内。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译: 黄帝问道:春脉太过与不及,都能够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癫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译:岐伯回答说:太过了,会使人善忘,发生目眩冒闷头痛;如果不及,会使胸部疼痛,牵引背部,向下两胁胀满。
      帝曰:善。
      译:黄帝说:说得好。
      帝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译: 黄帝问道:夏天的脉象如钩,那么怎样才算钩呢?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凡此者病。
     译:岐伯答说:夏脉就是心脉,属南方的火,具有万物盛长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反衰,犹如钩的形象,所以叫做钩脉。与此相反,是病脉。
      帝曰:何如而反?
     译:黄帝说: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译:岐伯说:其脉气来时盛去时盛,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而充盛,这叫不及,主病在内。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译:黄帝说:夏脉太过与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骨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译: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发热、骨痛,发浸淫疮;不及会使人心烦,在上部会发生咳唾,在下部会发生失气。
      帝曰:善。
     译:黄帝说:说得好。
      帝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译:黄帝问道:秋天的脉象如浮,那么怎样才算浮呢?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凡此者病。
     译: 岐伯答说:秋脉是肺脉,属西方的金,具有万物收成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轻虚而且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帝曰:何如而反?
     译: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译:   岐伯回答说:其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旁虚空,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时浮软而微,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译: 黄帝说:秋脉太过和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译:岐伯说: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郁闷而不舒畅;如果不及,会使人喘促,呼吸气短、咳嗽,在上部会发生气逆出血,在下的胸部则可以听到喘息的声音。
      帝曰:善。
    译:  黄帝说:说得好。
      帝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译:黄帝问:冬天的脉象如营,那么怎样才算营呢?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濡,故曰营。反此者病。
     译: 岐伯说:冬脉是肾脉,属北方的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濡润,所以叫做营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帝曰:何如而反?
     译: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译:  岐伯说:其脉气来时如弹石击手,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如果脉象浮软,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译:黄帝说:冬脉太过与不及,发生什么病变?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译: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倦怠,腹痛、气短,不愿说话;不及会使人的心像饥饿是一样感到虚悬,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痛,小腹胀满,小便变色。
     帝曰:善。
     译:黄帝说:说得好。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译:黄帝问:四时的顺序,是导致脉象顺逆变化的根源,但是脾脉主哪个时令呢?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译:岐伯说:脾属土,是个独尊之脏,它的作用是用来滋润四旁其他的脏腑的。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译: 黄帝问:那么脾的正常与否,可以看出来吗?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译:  岐伯说:正常的脾脉看不出来,但病脉是可以看出来的。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译: 黄帝问:那么脾的病脉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着,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译:  岐伯说:其脉来时,如水流动,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来时,如鸟啄食,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译:黄帝问:您说脾是孤脏,位居中央属土,滋润四旁之脏,那么它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译: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会使人九窍不通,身重而不自如。
      帝瞿然而起,再拜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迥,迥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译:黄帝惊异地站了起来,跪拜后说:好!我已懂得了诊脉的根本要领和天下的至理。考察五色和四时脉象的变化,诊察脉的正常与异常,它的精要,归结在于一个“神”字。神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不回,倘若回而不运转,就失去了生机。这是最重要的真理,是非常切近微妙的,把他记录在玉版上,藏在脏腑里,每天早上诵读,就把他叫做《玉机》吧。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其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者之早暮也。
      译: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脏,传给它所克之脏,留止在生己之脏,死于克己之脏。当病到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到克己之脏,病人才死,这所说的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肝受病气于心,传行到脾,病气留止于肾,传到肺就死了。心受病气于脾,传行到肺,病气留止于肝,传到肾就死了。脾受病气于肺,传行到肾,病气留止于心,传到肝就死了。肺受病气于肾,传行到肝,病气留止于脾,传到心就死了。肾受病气于肝,传行到心,病气留置于肺,传到脾就死了。这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以一昼夜时辰来归属五脏,就可推测出死亡的大体时间。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曰,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至其所困而死。
      译:黄帝说:五脏是相通的,病气的转移,都有它的次序。五脏如果有病,就会传给各自所克之胜。若不及时治疗,那么多则三个月、六个月,少则三天、六天,只要传遍五脏就必死。这是指顺所克次序的传变。所以说:能够辨别外证,就可知病在何经;能够辨别里证,就可知危在何日,就是说某脏到了它受困的时候,就死了。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传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日死,此病之次也。
     译: 风为六淫之首,所以说它士百病之长。风寒侵入了人体,就会使人的毫毛都立起来,皮肤闭塞,内里发热,这时,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愈;有的会出现麻痹不仁,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热敷、火、灸或针刺等方法治愈。如果耽误了,病气就会传行并留止于肺部,这就是肺痹,发为咳嗽上气。如果还不治疗,就会从肺传到肝,这叫肝痹,也叫肝厥,会发生胁通,不欲食等症状,这时,可用按摩或针刺等方法治疗。如果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肝传到脾,这是的病叫做脾风,会发生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色等症状,这时,可以按摩、药物和汤浴等方法治疗。如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脾传到肾,这时的病叫疝瘕,会出现小腹蓄热作痛、小便白浊等症状,又叫做蛊病,这时,可用按摩、药物等方法治疗。如继续耽误下去,病气从肾传到心,就会出现筋脉相引拘挛的症状,叫做瘛病,这时,可用艾灸、药物来治疗。如仍治不好,十天以后,就会死亡。倘病邪由肾传到心,心又反传到肺经,又发寒热,三天就会死亡,这是疾病传递的次序。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卒病矣。因而喜则肾气乘矣,怒则肺气乘矣,思则肝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反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可译:如果是突然发病,就不必根据这个传遍的次序治疗;而有的传变也不一定完全依着这个次序。忧、恐、悲、喜、怒这五种情志就会使病气不按着这个次序传变,而突然发病。如过喜伤心,克它的肾气就因而乘之;过怒伤肝,克它的肺气就因而乘之;过思伤脾,克它的肝气就因而乘之;过恐伤肾,克它的脾气就因而乘之;过忧伤肺,克它的心气就因而乘之。这就是疾病不依次传变的规律。所以病虽有五变,但能够发为五五二十五变,这和正常的传化是相反的。传,是乘的别名。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译: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喘气时身体振动,死期在六个月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译: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肩项,死期在一个月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䐃,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译: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肩项,周身发热,脱肉破䐃,真脏脉现,死期在十日之内。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译: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两肩下垂,骨髓内消,动作衰颓,真脏脉未出现,死期在一年内,若见到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䐃脱肉,目匡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译: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中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周身俱热,破䐃脱肉,目眶下陷,真脏脉出现,目不见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见人,是精气尚未全脱,到了它所不胜之时,就会死亡。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期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译:正气一时暴虚,外邪突然侵入人体,五脏隔塞,脉道不通,大气已不往来,就好像跌坠或溺水一样,这样的突然病变,是不能预测死期的。如果其脉绝而不至,或一吸五六至,形肉不脱,就是不见真脏脉,也要死亡。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译:肝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内外劲急如同循着刀刃震震作响,好像新张开的弓弦,面色显著青白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心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坚而搏指,像循摩薏苡仁那样小而坚实,面色显著赤黑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死要死亡的。肺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洪大而又非常虚弱,像毛羽触人皮肤,面色显著白赤而不润泽,好卖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既坚而沉,像用指弹石那样硬得很,面色显著黑黄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软弱并且忽数忽散,面色显著黄青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总而言之,凡是见了真脏脉,都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
      译:黄帝问:见了真脏脉象,就要死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译:岐伯说:五脏之气,都依赖胃腑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所以胃是五脏的根本。五脏之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的寸口,必须借助于胃气,才能到达手太阴寸口。所以五脏才能各自在一定的时候,以不同的脉象出现于手太阴寸口。如果邪气盛了,精气必然衰败,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同脏气一起到达手太阴,那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独见就是病气胜了脏气,那是要死亡的。
      帝曰:善。
      译: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至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想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译:黄帝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要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再治疗,而千万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证;气色浮润,病易治愈;脉象和四时相适应,是可治之证。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属易治的病。以上都算可治、易治之证,但要及时地进行治疗才行。形气不相称,是难治之证;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不易治愈;脉实并且坚,是更加沉重的病证;如果脉象和四时不相适应,就是不可治之证了。一定要察明这四种困难,清楚地告诉病人。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就是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而且脉来得时候都是独见而沉涩,这就叫逆。五脏脉气未能随四时变化显现于外,在春夏季节里,反见沉涩的脉象;在秋冬季节里,反见浮大的脉象,这都叫做逆四时。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译:病属热而脉象反见平静,发生泄利而脉象反倒洪大,出现脱血而反见实脉,病在里而脉象反倒不坚实,这些都是脉证相反的情况,不易治愈。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译:黄帝说:我听说根据虚实可以预先判断死生,希望听听这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译:岐伯说:凡有五实的死,凡有五虚的也得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译:黄帝问:那什么叫做五实五虚呢?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译: 岐伯说:脉来势盛,皮肤发热,肚腹胀满,大小便不通,心里烦乱,这就叫作五实。脉象极细,皮肤发冷,气短不足,大便泄泻,不欲饮食,这就叫作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译: 黄帝说:就是得了五实五虚之证,也有痊愈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译:岐伯说:如果病人能够吃些浆粥,胃气渐渐恢复,泄泻停止,那么得五虚之证的人就可以痊愈;而患五实之证的人如果能汗出大便又通畅了,表里和了,也可以痊愈。这就是根据虚实而决断死生的道理。



二查字正音
1.
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阹”的省略,表示猎人围猎禽兽的山坳地形。胠,篆文月,即“肉”,借代身体器官去,即“阹”,山坳地形),比喻身体凹藏的器官。造字本义:名词,凹夹的腋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胠,亦下也。从肉,去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胠,腋下部位。字形采用“肉”作边旁,采用“去”作声旁。


2.闷瞀[mèn mào]——指心胸满闷烦乱,眼目昏花之症。
3.愠yùn,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省略,表示积聚、蓄藏。,金文心,抱怨昷,即“蕴”的省略,积蓄),表示内心积蓄不满和怨气。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昷”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将怨气闷积在心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篆文字形中的“昷”写成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愠,怒也。从心,昷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愠,蕴怒。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昷”作声旁。


4
“䀠”是“瞿”的本字;“瞿”是“懼”(惧)的本字。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物的眼。瞿,金文(像鹰眼,瞳孔大的锐眼)(像鹰眼,瞳孔大的锐眼),表示鹰眼锐利,令人生畏。有的金文将鹰眼状的写成人目状的。当“䀠”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加“隹”(鹰隼)另造“瞿”代替,表示肉食性猛禽双眼锐利,令人畏惧。造字本义:形容词,鹰眼锐利,令人生畏。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瞿”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心”(恐慌)另造“懼”(惧)代替,强调“害怕”的心理含义。古籍多以“瞿”或“懼”(惧)代替“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瞿,鷹隼之視也。从隹,从,亦聲。凡瞿之屬皆从瞿。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瞿,鹰隼逼视的样子。字形采用“隹、”会义,“”也是声旁。所有与瞿相关的字,都采用“瞿”作边旁。

5胁
xié
脅,篆文劦,即,众人合力肉,代身体)。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强力挟持,威逼其接受要求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車”简化成“车”。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脅,兩膀也。从肉,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胁,两膀,即两腋下肋骨覆盖的部分。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劦”作声旁。


6蛊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蛇或微小爬行动物。蛊,甲骨文蟲,大量虫蛇皿,食物盛器),表示被养在器皿中的虫蛇。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人工培养以侵入人体杀人的恐怖毒虫。据传制蛊术自古以来只传于女性之间,使此巫术倍加神秘。据记载,制蛊者在阳气最盛的农历五月五日(以平衡殊深的阴气)采集大量虫蛇,将它们长期置于封闭、没有食物的的器皿之中,迫使它们相互残食,培养其厌氧性和噬血性,以适应人体内脏的低氧环境和吸血噬肉的残酷习性。制蛊的女性将百虫相残到最后的毒虫,作为恐怖宠物用自身的精血加以喂养训练,并以不为人知的手法,通过饮食手段让毒虫进入受害者体内,吸血噬肉,使受害者万分痛苦,乃至死亡这种以虫杀人的邪术源于远古时代,并大量见之于古籍记述与民间传闻,但从未得到足够可信的实证。本站推测,造字时代的远古祖先因无法解释导致剧烈腹痛的恐怖蛔虫的存在现象,而发挥大胆想象,将蛔虫归罪于人为的养虫害人阴谋,纯粹缘于情有可原的对肠道医学的无知。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蛊”,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简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蠱,腹中蟲也。《春秋傳》曰:“皿蟲爲蠱。”“晦淫之所生也。”臬桀死之鬼亦爲蠱。从蟲从皿。皿,物之用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蛊,肚子里的虫,蛔虫。《春秋传》上说:“‘皿’上加‘虫’为‘蛊’。”肚子里的蛊毒,是“淫乱产生的恶果。”传说砍头、悬吊、分肢
而死的鬼,也会变成“蛊”。字形采用“蟲、皿”会义。皿,表示物用。


三心得
1.春脉是肝脉,属东方的木,具有万物生条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弱软轻虚而滑,正直而长,所以叫做弦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2.什么是与此相反呢?答:太过,和不及都是与此相反。--------脉气来时,实而且强叫太过。主病在外;---------会使人善忘,发生目眩冒闷心痛
                                                                                         脉气来时不实而且微弱,这叫不及,主病在内。-------会使胸部疼痛,牵引背部,向下两胁胀满。
3.夏天的脉象如钩,夏脉是心脉,属南方的火,具有万物盛长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反衰,犹如钩的形象,所以叫钩。---------与此相反,是病脉。
                                          脉气不定期时盛去时盛,叫太过,主病在外。----------会使人发热、骨痛,发浸淫疮;
                                      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而充盛,这叫不及,主病在内。-------会使人心烦,在上部会发生咳唾,在下部会发生失气。
4.秋天的脉象如浮,是肺脉,属西方的金,具有万物收成的气象。脉象来时,轻则且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其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旁虎空,这叫太过。主病在金多点。------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郁闷而不舒畅。
          其脉气来时浮软而微,这叫不及,主病在里。-------会使人喘促,呼吸气短、咳嗽,在上部会发生气逆出血,在下的胸部则可以听到喘息的声音。
5.冬天的脉象如营,是肾脉,属北方的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濡润,所以叫做营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其脉气来时如弹石击手,这叫太过,主病在外。----------会使人身体倦怠,腹痛,气短,不愿说话;
          如果脉象浮软,这叫不及,主病在里。---------使人的心像饥饿时一样感到虚悬,季胁下空软部们清冷,脊背痛,小腹胀满,小便变色。
6.四时的顺序,是导致脉象逆顺变化的根源
   脾属土,是个独尊之脏,它的作用是用来滋润四旁其他的脏腑的。
   正常的脾脉看不出,但病脉是可以看出来的。----------病脉,其脉来时,如水流动,这叫太过,主病在外。-------------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
                                                                                        其脉来时,如鸟啄食,这叫不及,主病在里。------------会使人九窍不能,身重而不自如
7考察五色和四时脉象的变化,诊察脉的正常与异常,它的精要,归结在于一个“神”。神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不回,倘若回而不运转,就失去了生机。这是最重要的真理,是非常切近微妙的,把它记录在玉版上,藏在脏腑里。
8.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脏,传给它所克之脏,留止在生已之脏,死于克已之脏。
9.五脏是相通的,病气的转移,都有它的次序。能够辨别外证,就可知病在何经;能够辨别里证,就可知危在何日,就是说某脏到了它受困的时候,就死了。
10风为六淫为首,所以说它是百病之长1。风寒侵入了人体,就会使人的毫毛都立起来,皮肤闭塞,内里发热。-----这时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愈。2.有时会出现麻痹不仁、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热敷,火,灸或针刺刺等方法治愈。如果耽误了,病气就会传行并留止于肺部,这就是肺痹,发为咳嗽上气-----如果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肝传到脾,这时叫脾风,会发生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宜黄色等证状,--------可用按摩或针刺方法治疗。如再不及时治疗,病气传到肾,这时叫疝瘕,会出现小腹蓄热作痛,小便白浊,叫蛊病,可用按摩,药物等方法治疗。如果继续,耽误下去,病气从肾传到心,就会出现筋脉相引拘挛的症状,叫瘛病。-----可用艾灸,药物来治疗。如仍治不好,十天后就会死亡。倘病邪由肾传到心,心又反传到肺脏,又发寒热,三天就会死亡,这是疾病传递的次序。
11.但假如是猝然发病,不必根据这个传变的次序治疗。
12治疗的一般规律,是要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么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再治疗,而千万不能错过时机。
13.什么叫五实五虚?脉来势盛,皮肤发热,肚腹胀满,大小便不通,心里烦乱,这叫做五实。脉象极细,皮肤发冷,气短不足,大便泄泻,不欲饮食,这叫五虚。如果病人能够吃些浆粥,胃气渐斩恢复,泄泻上,那么得五虚这的人就可以痊愈。而患五实之证的人如果能汗出大更又通畅,表时和了,也可以痊愈/
四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4 12: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8-14 23:17 编辑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一抄写原文加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字,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
      译:黄帝问道:我听了九候的道理,内容众多而广博,难以尽述。希望再听邪主要的道理,以传给子孙,流传后世。我一定会把那些话铭刻在心,藏于肺腑。我发誓接受所学,不敢随便泄漏,使它合于天道,有始有终,上应日月星辰节气之数,下合四时五行之变。五行来说有盛衰,就四十来说冬阴夏阳,那么人怎样才能够和这些自然规律相适应呢?希望听听具体的方法。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译: 岐伯说:问得好!这是天地间的至理啊!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乃何?
       译:黄帝说:希望听听这天地间的至理,从而使它合于人的形体,通利血气,并决定死生。怎样才能做到呢?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译: 岐伯说:天地的至数,是从一开始,至九终止,一位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所以用三代表人。而天地人又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与九野之数对应。所以人有三部脉,每部各有三候,根据它去决定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祛除疾病。
      帝曰:何谓三部?
       译:黄帝问道:什么叫做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译: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而每部又各有三候,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人指导,才能得到真传。下部的天可以用来诊察肝脏之气,下部的地可以用来诊察肾脏之气,下部的人可以用来诊察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译:黄帝问:那么中部的情况怎么样呢?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译:岐伯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中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肺脏之气,中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胸中之气,中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心脏之气。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译: 黄帝问:上部的情况又怎样呢?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  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译: 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上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头角之气,上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口齿之气,上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耳目之气,总之,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候为天,三候为地,三候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有九候,以应地之九野;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肝、肺、心、脾、肾五神脏,胃、大肠、小肠、膀胱四形脏,合为九脏。如果五脏败坏,气色必见晦暗,而气色晦暗必然要死亡。
      帝曰:以候奈何?
       译:黄帝问:诊察的方法怎样?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译:岐伯说:一定得先估量病人形体的肥瘦程度,来调和其气得虚实。气实就泻其有余,气虚就补气不足。首先要想法去掉血脉里的瘀滞,然后再调和气的虚实,不管治什么病,达到五脏的平和是最终目的。
      帝曰:决死生奈何?
       译:黄帝问:怎样决断死生呢?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译:   岐伯说: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呼吸不连续,主危。形体瘦,脉反大,胸中多气胀满,也主死。形体和脉息相称的主生,脉象错杂不调的主病。三部九候都失其常度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一上一下像舂杵一样,大数而鼓,说明病情很严重。上下左右之脉失去了协调,以至于不可计其至数的,是死候。中部的脉,虽然独自调和,而上部下部众脏之脉已失其常的,也是死候,中部的脉较上下两部偏少的,也是死候。眶内陷的,是精气衰竭的现象,也会死亡。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译:黄帝问:怎样知道疾病的部位呢?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这,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译: 岐伯说:九候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陷下的,都会发病。用左手在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触按,有右手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生感到脉中振动,其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振动剧烈,快速而浑乱的,为病态;若振动微弱迟缓的,为病态;若振动不能达到五寸,即使用力弹之,仍没有反应,为死候。所以身体消瘦至极,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也是死证。如脉代而钩,病在络脉。九候之脉,应相互应和,上下如一,不应参差不齐。如九候之中有一候落后,就是病态;二候落后,则病重;三候落后,则病必危险。所谓落后,就是九候之间,脉动的节律不一致。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就可以预知死生的时间。必先知道正常值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脏脉象,到胜己的时间,就会死。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两目上视。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译:黄帝问:冬为阴,夏为阳,是什么意思?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译:岐伯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好比冬令,这种病死在阴气极盛之夜半。脉象盛大躁动急数的,为阳,好比夏令,这种病死在阳气极盛之日中。寒热往来之病,死在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热中及热病,死在日中阳极之时。患风病,死在傍晚阳衰之时。患水病,死在夜半阴极之时。其脉象忽疏忽密、忽迟忽疾、死在辰戌丑未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若形坏肉脱,九候虽尚协调,还是死证。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候还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以定是死证。所说的不死,是指新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然出现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质不同,所以说不是死证。若七诊之脉出现,其脉候有败坏现象,是死证。死的时候,必发哕逆。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开始发的病情和现在的症状,然后分别切循其脉,观察其经络的浮沉,根据上下逆顺来诊脉。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有病;脉不往来的,是死证。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也是死证。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译:黄帝问:那些可治的病,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阴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译: 岐伯说: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出血;血病而身体疼痛的,则治其经与络。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缪刺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应斟酌刺之。上实下虚,当切循其脉,而寻找其脉络郁结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固定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领,不可不认真研究。
二查字正音1.歃[shà]血——古时盟誓的一种仪式。歃,饮。
2.参[cēn]舂[chōng]——参差不齐。参,即参差。舂,用杵捣米,上下不一。

三心得

1.天地至数,是从一开始,至九终止。一为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所以用三代表人。而天地人又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与九野之数对应,所以人有三部脉,每部各有三候,根据它去决定互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祛除疾病。
2.什么叫三部?
有下部,中部,上部,而每部又各有三候,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人指导,才能得到真传。下部的天可以用来诊察肝脏之气,下部的地可以用来诊察肾脏之气,下部的人可以用来诊察脾胃之气。中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中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肺脏之气,中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胸中之气,中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心脏之气。
上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头角之气,上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口齿之气,上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耳目之气。
3.那些可治的病,怎么治疗呢?
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出血,血病而身体疼痛的,则治其经与络。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缪刺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应斟酌刺之。上实下虚,当切循其脉,而寻打其脉络郁结所在,刺出其备,以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固定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经绝。这是判断死手的要领,不可不认真研究。
四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0 20: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8-21 19:06 编辑

第九周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一抄写及翻译。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译:黄帝问:人的居住环境、劳逸和性情的勇怯强弱不同,其经脉血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吗?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译:岐伯回答说:大凡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会因之而发生变化。所以夜晚远行,则恐惧之气出于肾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肺脏。或因堕坠而惊恐,则逆气出于肝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脾脏。或者由于惊恐,则逆气出于肺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心脏。或因渡水跌仆,则逆气出于肾与骨,在这种情况下,勇敢的人,气血畅行,病就自愈,怯懦的人,气血滞留,则邪气留着而为病了。所以说:诊病的方法,必须观察人的勇敢与怯懦,骨肉和皮肤,从而了解病情,这是诊断上的大法。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译:所以饮食过饱的时候,由于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受惊而影响精神的时候,由于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带着重东西远行,胃劳气越而汗出于肾;走得快并且害怕,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肢体摇动劳累过度的时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所以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变化之中,生病的原因,多是由于体力、饮食、劳累、精神等过度而来,这是一定的。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你,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译:食物入胃,经过消化把一部分精微输散于肝脏,经过肝的疏泄,将浸淫满溢的精气滋养于筋。食物入胃,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气,注入于心,再由心输入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上达于肺,肺又将血气送到全身百脉,直至皮毛。脉与精气相合,运行精气到六腑。六腑的精气化生神明,输入留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取决于阴阳气血平衡,其平衡的变化,就能从气口的脉象上表现出来,气口脉象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译:水液进入胃里,分离出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膀胱。这样,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这是可以测度的经脉的正常现象。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yuan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译:太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阳有余的缘故,治疗表里都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俱趋于阳明,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足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脉,猝然而大,当取足少阳本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的偏盛,就是少阳的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该细心省察真脏脉,若非真脏外泄,是五脏脉气减少,胃气不能平和,这是太阴太过的缘故,应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用补阳泻阴法。二阴经脉的偏盛,是为少阴热厥,虚阳并越于上部,心、肺、肝、脾四脉都受到影响,其病根源于肾脏,应该治其经络,泻足太阳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阴经脉的偏盛,是厥阴经脉所主,真气虚弱,心中酸疼不适,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大汗出,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并针刺厥阴的太冲穴。
帝曰:太阳脏何象?
译:黄帝问:太阳经脉的脉象怎样?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译:岐伯说:太阳经脉像三阳经脉那样极盛,同时它还轻浮。

帝曰:少阳脏何象?
译:黄帝问:少阳经脉的脉象怎样?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译:岐伯说:少阳经脉与一阳经脉一样,脉象是滑而不实的。

帝曰:阳明脏何象?
译:黄帝问:阳阴经脉之象怎样?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译:岐伯说:脉象大而且浮。太阴经脉搏动,其脉象沉伏而实鼓指;二阴经脉搏动,是肾脉沉而不浮的现象。
二查字正音
1.怯
qiè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离开、逃离。怯,篆文犬,恶狗去,逃离),表示躲狗而逃。造字古人发现,“怕狗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经典的胆怯场面。篆文异体字心,怕去,逃离),突出因心理恐惧逃避。造字本义:动词,因惧怕而想逃避、畏缩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㹤,多畏也。从犬,去聲。怯,杜林說,㹤从心。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㹤,充满畏惧。字形采用“犬”作边旁,采用“去”作声旁。“怯”,杜林说这是“㹤”的异体字,字形采用“心”作边旁。

2.恚
[huì]恼恨;发怒。
3.喘
chuǎn
耑,甲骨文像拄杖缓行的样子。喘,篆文口,呼吸耑,拄杖老人),表示老人呼吸急促。篆文异体字将“口”改成“欠”(,表示老人因气紧而喷嚏、咳嗽。造字本义:动词,老人因行走而呼吸急促。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喘,疾息也。从口,耑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喘,快速呼吸。字形采用“口”作边旁,“耑”作声旁。


4.厥
jué
”是“”的本字;“”是“”的本字。,金文屰,即“逆”的本字欠,叹息,借代呼吸),表示逆呼吸,即反呼吸、无呼吸。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屰”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欠”写成。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籀文加“尸”(人体)另造“”代替,强调呼吸骤停的人体健康症状。篆文误将籀文字形中的“尸”简化成“厂”。造字本义:形容词,昏晕,中医认为是突然气闭昏晕或四肢僵直;西医称休克,认为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欮”写成。当“厥”的本义弱化后,篆文再加“疒”(病变)另造“瘚”代替,强调“厥”为一种病症。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厥,發石也。从厂,欮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厥,发射石块。字形采用“厂”作边旁,采用“欮”作声旁。



5俞
“俞”是“”、“”和“”的本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众人整齐划桨渡河。,甲骨文舟,船是“齊”的变形,即“”的省略,渡河),表示众人整齐划桨,乘船渡河或航行。在山阻水隔、交通原始不便的远古时代,能乘船渡河或长途航行,是开心快意的幸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齊”写成。繁体金文将“齊”写成,即在“齐”字边上加“水”,明确“整齐划水、行舟渡河”的含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齊”写成。造字本义:动词,众人整齐划桨,乘船渡河,或在河流上快意航行。隶化后楷书则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舟”写成“月”,将篆文字形中的“齊”写成——即楷书字形“俞”中的“月”源于隶书字形对篆文字形中“舟”的变形,而楷书字形“俞”中的“人、一、刀”构成的,则源于隶书对篆文字形中“”(濟)的变形,“俞”就是划舟济川济海。当“俞”的本义消失后,再加“水”另造“渝”、加“辵”另造“逾”、加“心”另造“愉”代替。
-----------------------------------------------------------------------------------------------------------------------------------------------------
  “”的字形演变图示 “”:(甲骨文)(金文)(篆文)(楷书); 
”:(甲骨文)(金文)(金文)(篆文)(楷书)。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兪,空中木爲舟也。从亼,从舟,从,水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俞,将木头中间挖空做成独木舟。字形采用“亼、舟、 ”三形会义。,表示水流。


6蹻
qiāo
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高耸。蹻,篆文足,脚喬,高耸),表示高抬腿。造字本义:动词,高抬腿大步行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中“蹻”与“蹺”常相假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蹻,舉足行高也。从足,喬聲。《詩》曰:“小子蹻蹻。”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蹻,举足高步行进。字形采用“足”作边旁,采用“喬”作声旁。《诗经》上说:“小伙子们步伐豪迈。”


三心得1人的居住环境、劳逸和性情的勇怯强弱不同,其经脉血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吗?
          大凡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会因之而发生变化莫测。
所以夜晚远行,则恐惧之气出于肾脏,气逆妄行,---伤害肺脏。
或因堕坠而惊恐,则逆气出于肝脏,气逆妄行,--------伤害脾脏。
或者由于惊恐,则逆气出于肺脏,气逆妄行,--------伤害以及心脏。
或因渡水跌仆,则逆气出于肾与骨,在这种情况下,勇敢的人,气血畅行,病就自愈,
怯懦的人,气血滞留,则邪气留着而为病了。
所以说,诊病的方法,必须观察人的勇敢与怯懦,骨肉和皮肤,从而了解病情,这是诊断上的大法。
2.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变化之中,生病的原因,多是由于体力、饮食、劳累、精神等过度而来,这是一定的。
3.正常的生理活动,取决于阴阳气血平衡,其平衡的变化,就能从气口的脉象上表现出来,气口脉象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4.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这是可以测度的经脉的正常现象。5.太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阳有余的缘故,治疗表进都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
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俱趋于阳明,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足太阴经的太白穴。
少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脉,猝然而大,当取足少阳本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的偏盛,就是少阳的太过。
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该细心察真脏脉,若非真脏外泄劲,是五脏脉气减少,胃气不能平和,这是太阴太过的缘故,应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用补阳泻阴法。
二阴脉的偏盛,是为少阴热厥,虚阳并越于上部,心、肺、肝、脾四脉都受到影响,其病根源于肾脏,应治其经络,泻足太阳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
一阴经脉的偏盛,是厥阴经脉所主,真气虚弱,心中酸疼不适,厥气留下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大汗出,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并针刺厥阴的太冲穴。
本篇首先说明环境,情绪的变化和生活的劳逸都对脉象有影响。提示医生,必须结合观察口才身体的强弱,骨肉皮肤的形态等,才能作出正确诊断。详细地阐述了饮食的消化,吸收,界面输布置等过稆,叙述了六经偏盛所发生的症状和治法,同时阐述了所逆所出现的脉象。

四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0 20: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8-21 19:07 编辑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一抄写原文及翻译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译:黄帝问:结合人的形体,取法四时五行的规律而进行治疗,怎样是从?怎样是逆?逆从得失的意义,希望听听是怎么一回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译: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与时令气候配合,有衰旺的变化,由此而判断病人的生死,分析医事的成败,从而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缓解和加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帝曰:愿卒闻之。
译:黄帝说:希望详尽地听听。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壬癸,肾枯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译:岐伯说:肝主春木之气,春天是足厥阴和足少阳主治的时间,肝胆旺日为甲乙;肝苦拘急,急宜食甜味药以缓和。心主夏火之气,夏天为手少阴和手太阳主治的时间,心与小肠旺日为丙丁;心苦弛缓,急宜用酸味药以收敛。脾主长夏土气,长夏为足太阴和足阳明主治的时间,脾与胃旺日为戊己;脾苦湿,急宜用苦味药以燥湿。肺主秋金之气,秋天为手太阴和手阳明主治的时间,肺与大肠旺日为庚辛;肺苦于气上逆,急宜用苦泄之药以宣泄其气。肾主冬水之气,冬天为足少阴和足太阳主治的时间,肾与膀胱旺日为壬癸;肾苦干燥,急宜用辛润之药以润燥。这样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而通畅五脏之气。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bū)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译:病在肝脏,在夏天痊愈;若至夏天不愈,到秋天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天不死,到冬天病情相对稳定;到明年春天才能好转,禁止吹风。肝病患者,痊愈当下丙丁日;丙丁日不好,到庚辛日就要加重;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稳定,到甲乙日才能好转。肝病患者,每天清晨神志比较清爽,傍晚时分,病情比较重,半夜时便安静了。肝喜条达疏散,宜急用辛味药来发散,以辛味补之,酸味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译:病在心脏,在长夏痊愈;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要加重;如冬季不死,到明年春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夏天才能好转;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不能穿得太暖。心病患者,病愈当在戊己日;戊己日不好,到壬癸日就要加重;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病情稳定,到丙丁日才能好转。心病患者,每天中午神智比较清爽,到半夜时病情加重,到了天亮时又安静了。心脏病需要软,宜急用咸味药来软减,以咸味补之,以甘味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dié)慧,日出甚,下晡(bū)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译:译:病在脾脏,在秋天痊愈;若至秋天不愈,到了春天病情就要加重;如春季不死,至夏季病情相对稳定,到了长夏才能好转;应禁食温热性食物及吃得过饱,禁居湿地、禁穿湿衣。脾病患者,其病愈在庚辛日;庚辛日不好,到甲乙日就要加重;甲乙日不死,至丙丁日病情就相对稳定,到了戊己日才能好转。脾病患者,每天午后神志比较清爽,到了日出时,病情就会加重,到了傍晚时,便安静了。脾病缓和,宜急食甘味以缓之,用苦泻之,用甘味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
译:病在肺脏,在冬天痊愈;若至冬天不愈,到了夏天病情就要加重;如夏天不死,到长夏时病情会相对稳定,到了秋天才能好转;禁止寒凉饮食及衣服穿得太少。肺病患者,其病愈在壬癸日;壬癸日不好,到丙丁日就要加重;如果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庚辛日才能好转。肺病患者,在每天傍晚时神志比较清爽,到了中午时,病情会加重,午后便安静了。肺脏病需要收敛,宜急食酸味药以收之,用酸味补之,辛味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ai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译:病在肾脏,在春天译痊愈;若至春天不愈,到了长夏病情就要加重;若长夏不死,至秋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冬季才能好转;禁食过热的食物和穿烘烤过的衣服。肾病患者,其病愈当在甲乙日;甲乙日不好,在戊己日就要加重;戊己日不死,至庚辛日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壬癸日才能好转。肾病患者,在半夜时神志比较清爽,当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精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需要坚,宜急食苦味药以坚之,用苦味补之,咸味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译:大凡邪气侵袭于人身,都是以强凌弱,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于生己之时而持,自得当旺之时而起。但必须先确定五脏的平脉,才可以推论病证轻重的时间,以及预决死生的日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huanghuang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译:肝病可见,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易怒;如果肝虚,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清,两耳听不清声音,易恐惧,好像有人来抓他。治疗取刺厥阴和少阳两经穴位。肝气上逆,则有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在其经肉盛处放血。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xì)中血者。
译:心病可见,胸中疼痛,胁部支满,胁下疼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肉侧疼痛;如果心虚,则见胸腹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两经穴位,并在舌下廉泉穴刺出血。如果疾病有变化,则刺阴郄穴出血。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chì),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病可见,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肌肉痿软,足不能举步,或筋脉牵掣,脚下疼痛;如脾虚,则见腹满肠鸣,泄泻完谷不化。治疗取刺太阴、阳明、少阴经穴,刺出其血。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 shuàn、胻héng、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 yì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译:肺病可见,咳喘气逆,肩背疼痛,出汗,尻、大腿内侧、膝、髋、小腿肚、小腿下半部、脚等处都疼痛;如果肺虚,可见短气,呼吸不连续,耳聋,咽喉干燥。治疗取刺太阴、足太阳经脉的外侧,厥阴经脉的内侧,刺出其血。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译:肾病可见,腹大胫肿,喘咳,身体沉重,盗汗出,恶风;如果肾虚,可见胸中疼痛,大腹、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经穴,刺出其血。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 薤xiè ,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译:肝脏主青色,肝病宜食甜味,粳米、牛肉、大枣、葵菜都是甜味。心脏主赤色,心病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子、韭菜都是酸味。肺脏主白色,肺病宜食苦味,麦、羊肉、杏、薤都是苦味。脾脏主黄色,脾病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子、藿都是咸味。肾脏主黑色,肾病主黑色,肾病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大葱都是辛味。所有食物,辛能发散,酸能收敛,甘能缓急,苦能坚燥,咸能软坚。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译:凡药物用来攻邪,五谷用来营养,五果作为辅助,五畜用来补益,五菜用来充养,气味配合调和而服食,用来补益精气。这五类东西,各有辛、酸、甘、苦、咸的味道,对某一脏之气各有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等作用,配合四时五脏,治病要根据五味所宜。


二查字正音
1.逆
的本字。屰,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是“大”(成年人)的倒写,表示倒行、逆行,与自己的行进方向相反。当“屰”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止”另造“逆”代替,或加“彳”(行进),或甲骨文加“辵”(行进),强调行进方向相反。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倒写的“大”写成“大”字加一横造字本义:动词,双方方向相反地相向而行,与相从相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屰”写成古籍多以“逆”代替“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逆,迎也。从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逆,相向迎面而行。字形采用“辵”作边旁,“屰”作声旁。同一动作,在关东叫“逆”,在关西叫“迎”。


2.腠
còu
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凑”的省略,表示会合、聚集。腠,甲金篆隶字形暂缺,楷书月,即“肉”奏,即“凑”),表示肌肉束会集。推测造字本义:名词,肌肉束会集并与肌腱连接的部位。
3.壬
rén
壬(rén)”与“工”同源,是“任”的本字。壬,甲骨文写作“工”(巧具),表示聪明机智、善于使用巧具,善于办事。金文在巧具“工”的握柄上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使用巧具。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一点指事符号成一造字本义:动词,善于使用巧具,胜任事务。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当“壬”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img=17,21]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95ren/[1]jia(1).gif[/img]再加“人”[img=10,19]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95ren/[1]jia(1)jian(2).gif[/img]另造“任”代替。由于“𡈼”(tíng,下部是“土”,中间一横短)的字形与“”(rén,下部是“士”,中间一横长)相似,后人常将“𡈼”(tíng)与“”(rén)相混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壬(rén),位北方也。陰極陽生,故《易》曰:“龍戰于野。”戰者,接也。象人褢妊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敘  也。與巫同意。壬承
辛,象人脛。脛,任體也。凡壬之屬皆从壬。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壬(rén),在天干中“壬”表示北方方位。“壬”也代表冬天,表示阴气到达极点而阳气萌生,所以《周易》上说,“龙战于野。”战,是
交接的意思。“壬”,字形像人怀孕的形象。用“子”承接地支的“亥”和天干的“壬”,这是符合孳生顺序的。“壬”字在“工”字中加一横,这与“巫”字 在“工”字中加两个“人”的造字思路相同。“壬”继承“辛”,像人的小腿。小腿,是担任身体承重的器官。所有与壬相关的字,都采用“壬”作边旁。


4癸
guǐ
的本字。,甲骨文是个指事字:纵横交错的乂”形指事符号表示东西与南北方向。有的甲骨文在“乂”形符号的四个方位上各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用仪器测量方位。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方位的短横指事符号误写成“又”。金文进一步突出了四个“又”的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籀文误将篆文字形上部的个“又”写成两个“止”的“癶”,误将篆文字形下部的两个“又”误成“矢”,变成会义结构。造字本义:动词,用仪器手工测量精确方位。隶化后楷书将籀文字形中的“癶”写成,将籀文字形中的“矢”写成“天”当“癸”的本义消失后,籀文再加“手”另造“揆”代替,强调手工测量。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凡癸之屬皆从癸。,籀文从癶,从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癸,代表冬令,这时水土平整,可以度量。“癸”的篆文字形,像水从四面流入耕地中央的样子。在天干顺序中,“癸”跟在“壬”后面,像
人的脚。所有与癸相关的字,都采用“癸”作边旁。,这是籀文写法的“癸”字,采用“癶、矢”会义。



5戊
戊,甲骨文战斧干戈)。造字本义:名词,戈、斧组合的威猛长柄武器有的甲骨文将战斧简化成。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战斧变形成戈、戊、戌形义相近,大戈为戊”,超大的戈为“戌”。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戊,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戊承丁,象人脅。凡戊之屬皆从戊。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戊,在天干中位于中央。字形像六甲五龙相绞缠。戊承丁,像人胁。所有与戊相关的字,都采用“戊”作边旁。


6晡[bū]申时,即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
7
xiè
㕢”是“”和“䪥”的本字;而“䪥”又派生出“”、“”和“”三个异体字。㕢,甲骨文又,抓持歺,残骨,借代切割成块的带骨的兽肉貝,贝类海产),表示手持兽肉和海贝进餐。有的甲骨文在“歺”和“貝”之间加“两点水”(酱汁),表示去除海产食品腥味的葱蒜酱汁佐料。简体甲骨文省去“又”和“貝”,表示醮汁的兽肉。金文省去甲骨文字形中的“水”(酱汁)和“貝”(海产)。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貝”写成。当“㕢”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韭”(韮菜,借代葱属植物)另造“䪥”代替,强调酱汁佐料的葱蒜韮菜材料。篆文异体字“韰”省去“貝”。隶化后楷书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籀文字形中的“韭”写成。楷书异体字“薤”则增加“草头”(植物),强调“”的蔬菜属性。造字本义:名词,进食海产食品时去腥调味的葱蒜酱汁佐料古籍多以“餐”或“瀣”代替“㕢”和“䪥”、“韰”、“薤”。
”的词汇分类我评词汇分类:

网友总评:
0分



:古籍多以“餐”或“瀣”代替“㕢”、“䪥”和“韰”、“薤”。

薤、韰,荤菜也,侣韭而枽大。别作薤。——《六书故 • 植物二》


三心得
1.结合人的形体,取法四时五行的规律而进行治疗,怎样是从?怎样是逆?逆从得失的意义?
五行--------金,木,水,火,土地,与时令气候配合,有衰旺的变化,由此而判断病人的生死,分析医事的成败,从而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缓解和加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2.肝-----春木之气,春天是足厥阴和足少阳主治的时间,肝胆旺日为甲乙;肝苦拘急,急宜食甜味以缓和。
3.心------夏火之气,夏天为手少阴和手太阳主治的时间,心与小肠旺日为丙丁;心苦驰缓,急宜用酸味药以收敛。、
4脾-----长夏土气,长夏为足太阴和足阳明主治的时间,脾与胃旺日为戊已;脾若湿,急宜用苦味药以燥湿。
5.肺-----秋金之气,秋天为手太阴和手阳明的主治的时间,肺与大肠旺日为庚辛;肺苦于气上逆,急宜用若泄之药以宣泄其气。
6.肾-----冬水之气,冬天为足少阴和足太阳主治的时间,肾与膀胱旺日为壬癸;肾苦干燥,急宜用辛润之药以润燥。
这样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而通畅五脏之气。
7病在肝脏-----在夏天痊愈;若至夏天不愈,到秋天病情就要加重;如秋不死,到冬天病情相对稳定;到明天春天才能好转,禁止吹风
肝闰患者,痊愈当在丙丁日,丙丁日不好,到庚辛日就要加重;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期病情稳定,到甲乙日才能好转。
肝病患者,每天清晨神志比较清爽,傍晚时分-----病情比较重,半夜时便安静了。
肝喜条达疏散,宜急用辛味药来发散,以辛味补之,酸味泻之。
8心病患者,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不能穿得太暖。每天中午神智比较清爽,到半夜时病情加重,到了天亮时又安静了。心脏病需要软,宜急用咸味药来软减,以咸味补之,以甘味泻之。
9.脾病患者,禁食温热情食物及吃得过饱,禁止居湿地,禁穿着湿衣。每天午后神志比较清爽,到了日出时,病情就会加重,到了傍晚时,便安静了。脾病缓和,宜急食甘味以缓之,用苦泻之,用甘味补之。
10肺病患者,禁止寒凉鞋饮食及衣服穿得太少。每天傍晚时神志比较清爽,到了中午时,病情会加重,午后便安静了。肺病需要收敛,宜急食酸味药以收之,用酸味补之,辛味泻之。
11肾病患者,禁食过热的食物和穿烧烤过的衣服。在半夜时神志比较清爽,当辰、戌、丑、未四个时辰 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需要坚,宜急食苦味药以坚之,用苦味补之,咸味泻之。
12.心病,治疗取少阴和太阳两经穴位,并在舌下廉泉穴刺出血。
    脾病,治疗取刺太阴、阳明、少阴经穴、刺出其血。
   肺病,治疗取刺太阴、足太阳经脉的外侧,厥阴经脉的内侧,刺出其血。
    肾病,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经穴,刺出其血。
13.
  
名称
  
作用
青色
甘(粳米,牛肉,大枣,葵菜)
甘缓
赤色
食酸(小豆,犬肉,要,韭)
酸收
白色
苦(麦,羊肉,杏,薤)
苦坚
黄色
咸(大豆,豕肉,栗,藿)
咸软
黑色
辛(黄黍,鸡肉,桃,葱)
辛散
14药物用来攻邪,五谷用来营养,五果用为辅助,五畜用来补益,五菜用来充养,气味配合调和而服食,用来补益精气。----这五类东西,各有其不同的味道,对某一脏气各有利,的作用,配合四时五脏,治病要根据五味所宜。
本篇章指出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活动及发病时的变化,治疗,预后,宜忌等均与四时五行有着密切关系。

四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14: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8-28 20:00 编辑

第十周本周任务: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宣明五气篇
一抄写原文及翻译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译:五味各有所入: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 这叫五味所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译:五脏之气发病:心为噫气,肺为咳嗽,肝为多语,脾为吞酸,肾为呵欠、喷嚏。六腑之气失调,胃为哕逆、恐惧,大肠、小肠为泄泻,下焦泛滥,为水肿,膀胱不通为癃闭,不能约束为遗尿,胆为发怒。这就是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译:五脏精气相并之证:精气并于心而生喜笑;并于肺则生悲哀;并于肝则生忧虑;并于脾则胆怯生畏;并于肾则心悸善恐。这是五脏精气相并之证,因虚而气乱相并。
五脏化液:心主汗,肺主涕,肝主泪,脾主涎,肾主唾。是谓五液。
译:五脏化生五液:心主汗液,肺主涕液,肝主泪液,脾主涎液,肾主唾液。这是五脏主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译:疾病所禁食的五味:辛味走气分,气病,不能多食辛味;咸味坡度血分,血病,不能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骼,骨病,不能多食苦味;甘味走肌肉,肉病,不能多食甘味;酸味走筋膜,筋病,不能多食酸味。这就是疾病的五禁,要自我节制,不能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译:五脏发病的部位和季节各不相同:肾为阴脏而主骨,发病多在骨骼;心为阳脏而主备脉,发病多在血脉;饮食五味伤脾,发病多为肌肉痿弱不用;阳虚而病,多发于冬季;阴虚而病,往往发于夏季。这叫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yin,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译:五脏为邪所扰的病变:病邪入阳分,则为狂;病邪入阴分,血脉凝涩,发生痹证;病邪入于阳,邪气搏结于上,发生头部疾患;五脏阴经通于喉舌之间,病邪入于阴,搏结不去,伤阴而瘖哑;病邪由阳入阴,病多平静;病邪由阴出阳,病多怒。这叫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译方:五邪所见的脉象是:春天见秋天的毛脉,夏天见冬天的石脉,长夏见春一原统脉,秋天见夏天的钩脉,冬天见长夏的濡脉。这就是五邪脉,预后相同,都是死证。
五脏所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译:五脏所藏精神活动: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精。这就是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译:五脏各有所主:心主宰血脉,肺主宰皮毛,肝主宰筋膜,脾主宰肌肉,肾主宰骨骼。这就叫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臣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译:五种劳逸过度所致的损伤:久视伤心血,久臣伤肺气,久坐伤肌肉,久立则伤骨,久行则伤筋。这是五种久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统,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译:五脉与外界事物相应的物象:肝脉如弓弦,心脉如带钩,脾脉如代止,肺脉如秋毛,肾脉如沉石。这就是五脏的脉象。

二查字正音1.噫
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拟“意”的声音。噫,金文口,叹息意,拟声),拟“意”的叹息声。造字本义:叹词,表示发出“意”的声音,叹息、呼告等语气。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噫,飽食息也。从口,意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噫,饱食之后胃气发出的声音。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意”作声旁。



2.
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阻止,阻滞。嚏,篆文口,发声疐,阻止、阻滞),表示因气息阻滞而暴发的声音。造字本义:动词,呼吸系统免疫功能之一,当异物进入呼吸道刺激鼻黏膜时,免疫系统使人急剧吸气,吸气到极限后由鼻孔暴发喷气,排出细菌或异物,同时发出“哈欠”的暴发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嚏,悟解气也。从口,疐聲。《詩》曰:願言則嚏。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嚏,气息牾逆而喷发。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疐”作声旁。《诗经》唱道:“提起思念就打喷嚏”。


3.[yuě]1.呕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
4.
lóng
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局部土地下沉造成邻近土地上升、突起。癃,篆文疒,疾病隆,局部抬升),表示因疾病身体局部隆起。籀文将“隆”省略成“”。造字本义:动词,泌尿系统不畅的疝气,导致某一脏器如腹股沟或阴囊周围组织较薄弱的地方发生奇怪隆起、肿大。隶书承续籀文字形。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癃,罷病也。从疒,隆聲。,籒文癃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癃,疲困病。字形采用“疒”作边旁,采用“隆”作声旁。“”,这是籀文写法的“癃”字,对“隆”有所省略。


5.
溺,甲骨文水,河水)。造字本义:动词,落水淹死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以“弱”(水性不强)代“人”,表示因水性不佳而遭淹毙。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溺,水。自張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餘波入于流沙。从水,弱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溺,河川。河段从张掖删丹西,到酒泉合黎,余波没入西北流沙。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弱”作声旁。


三心得1五味各有所入,五气各有所发,五精各有所并,五脏各有所恶。五脏可化五液,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所禁食的味。五脏发病的部位和季节各有不相同。五脏为为邪所扰的病变叫五乱。五邪所见的脉象,五种死证。五脏所藏精神活动:心-----神,肺-----魄,肝-----魂,脾-------意。
2.五脏所主:心-----脉,肺----皮,肝-----筋,脾-----肉,肾------骨。
3.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4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四吟诵已经 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20: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8-28 20:08 编辑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一抄写原文及翻译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译:人身气血多少有一定之数。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的一定之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译: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阳和足三阴之间的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知道手足阴阳十二经脉的病苦。大凡治病,血脉充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除去痛苦,观察病人的意愿,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译:要确定北部五腧穴的部位,先用一根草度量病人两乳间的距离,然后从正中对折,再用另一要同样长的草,量到对折后草的正中,即四分之一处;折掉这四分之一,然后使草两端相支撑,成为三角形。叫病人举起臂来,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一只角朝上,和脊背大椎穴相平,两只角在下,在下左右两角所指的部位,就是肺俞穴。再把上角下移一度到两肺俞穴的中点,左右两角是心俞。再移下一度,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腧穴的部们,也就是针灸取穴的法度。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味,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译:形体安乐,精神苦闷,发病易在经脉,用针刺治疗。形体安乐,精神愉快,发病易在肌肉,用针刺和砭石治疗。形体劳苦,精神愉快,发病易在筋骨,用熨引治疗。形体劳苦,精神苦闷,发病易在咽嗌,用甘药治疗。形体屡次遭受惊恐,筋脉运行不畅,发病易出现肢体不仁的症状,用按摩、药酒治疗。这就是所谓五种形志病。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译:刺阳明经,可经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阴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

二查字正音1.嗌 [yì]:咽喉。
三心得
1.人身气血多少有一定之数。三阴三阳相为表里,形志苦无法各种证治。指出了五腧穴在背部的部们,并说明了取穴的方法。
2.可以用书的法子找穴位。
四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21: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8-28 20:39 编辑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一抄写原文及翻译
1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        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淀粉 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腑,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矣。
译: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全,但没有什么比人更为宝贵的。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存,随着四时规律成长的。无论是君王,还是平民,都愿意保持形体的健康,但往往身体有了疾病,自己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病邪就积累日淀粉 ,潜藏骨髓之内,不易去掉了。这是我心中所担忧的,我想用针刺来解除他们的疾病痛苦,怎么办呢?
    岐伯回答说:诊断疾病,应该注意观察它所表现的症候:比如盐贮藏在器具中,能够使器具渗出水来;琴弦快断的时候,会发出嘶破的声音;树木弊坏,叶子就要落下来;疾病到了严重阶段,人就要打嗝。人有了这样四种现象,说明脏腑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刺都不起作用,这都是皮肉血气各不相得,病不容易治了。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 能存余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译:黄帝道:我很感伤病人的痛苦,心里惶惑不安,治疗疾病,搞不好,反使病情加重,我又不能替代他们。百姓听了,都会认为我是残忍的人,怎么办好呢?
   岐伯说:人虽然是生活在地上,但片刻也离不开天,天地之气相合,才产生了人。人如果能适应四时的变化,那么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成为他生命的泉源;如果能够了解万物的话,那就是天子了。人与自然是相应的,天有阴阳,人有十二骨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所以能效法天地阴阳的变化,就不会违背四时的夫律;了解十二骨节的道理,就是所谓圣智也不能超过他;能够观察八风的变动和五行的衰旺,又能够通达虚实的变化规律,就能洞晓病情,即使像病人呼吸那样的细微不易察觉的变化,也如秋毫在目,逃不过他的眼睛。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译: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天地之气相合以后,生成了世界上的万物,从地埋上,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可以分为四时。月份有大有小,白天有短有长,万物同时来到世界是,实在是度量不尽的,我只希望解除病人的痛苦,请问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岐伯说:治疗的方法,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分析。如木遇到金,就被折断;火遇到水,就会熄灭;土遇到木,就要松软;金遇到火,就要熔化;水遇到土地,就要遏绝。这种种变化,万物都是这样,不胜枚举。所以有五种针法已向天下公布了,但人们只知饱食,而不去了解它们。那五种是什么呢?第一要精神专一,第二要修养形体,第三要了解药物的真假性能,第四要制定大小砭石以适应不同的疾病,第五要懂得 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这五种,各有所长,先用哪个,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现在针刺的疗法,用补治虚,用泻治实,而这是普通医生所共知的。至于能够取法天地阴阳的道理,随其变化而施针法,就勇夺取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的疗效。这并没有什么神秘,只要功力积久,就有这样的高超技术。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息,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徒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译:黄帝道:我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针刺的正法,要先集中精神,待五脏虚实已定,脉象九候已经备知,然后再下针。 在针刺的时候,必须精神贯注,即使有人旁观,也像看不见一样,有人喧嚣,也像听不到一样。同时还要色脉相参,不双胞胎仅看外形,必须将发病的机理揣摩清楚,才能给人治病。病人有虚有实,见到五虚的症状,不能随意去泻;见到五实的症状,也不可远而不泻,在应该进针时,就是一瞬间也不能耽搁。在手捻针时,什么事也不想,针要光净匀称。针者要下决心静气,观察病人的呼吸。那血气的变化无形无象,虽不可见,而气至之时,好像群乌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它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候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译:黄帝道:怎样刺虚?又怎么样刺实?
岐伯说:刺虚证,须用补法;刺实证,须用泻法。经气已经到了,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无论针刺深浅,无论取穴远近,得气是一样的。在捻针的时候,像面临深渊时那样的谨慎;又像手中捉着老虎那样坚定有力,集中神志,不为其他事物所干扰。

二查字正音1呿[qū]张口。
2.黔
qián
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吟”的本字,表示呻吟、挣扎。黔,篆文黑,因暴晒而黝黑今,即“吟”的本字,呻吟、挣扎),表示底层挣扎、呻吟的瘦黑百姓。造字本义:名词,在社会底层挣扎呻吟的瘦黑百姓。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黑”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今”写成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黔,黎也。从黑,今聲。秦謂民為黔首,謂黑色也,周謂之黎民。《易》曰:“为黔喙。”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黔,黎黑。字形采用“黑”作边旁,采用“今”作声旁。秦代称民众为“黔首”,是指其皮肤黝黑;周代则称民众为“黎民”。《周易》
上说:“(艮)代表黑嘴猛禽。”


3.砭
biān
砭,籀文石,石针人,人体),表示用石针刺激人体。篆文石,石针乏,疲惫或微恙),表示用石针扎穴解乏。造字本义:动词,用特制的石器或玉器刮擦、按揉身体穴位,以舒通筋络、消除疲劳或微恙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代用金属丝刺入穴位叫针”,用石制或玉制工具刮擦、按揉穴位叫“砭”。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砭,以石刺病也。从石,乏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砭,用石针刺戳穴位以通脉治病。字形采用“石”作边旁,采用“乏”作声旁。


4弩
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努”的省略,表示竭力。弩,篆文奴,即“努”的省略弓,射箭工具),表示需要竭力拉弦的强弓。造字本义:名词,一种装有托臂的强弓,由托臂、强弓、弓弦和板机等部分组成,射箭前需要脚踏弓头,双手努力地将弦拉到托臂上的固定位置,再平托弩臂瞄准,扣动弩机射击。由于弓力强大,射程可远达五六百米乃至千米;由于托臂解决了瞄准发射时的稳定性与精确性问题,弩极大提高了射程与命中率,成为古代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弩也称作“十字弓”。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奴”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弓”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弩,弓有臂者。《周禮》四弩:夾弩,庾弩,唐弩,大弩。从弓,奴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弩,有锁弦直臂的强弓。《周礼》上提到四种弩机:夹弩,庾弩,唐弩,大弩。字形采用“弓”作边旁,采用“奴”作声旁。


三心得
1.诊断疾病,应注意观察这强制性表现的症侯;人如果能适应四时的变化,,那么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成为他生命的泉源;如果能够了解万物的话,那就是天子了。能效法天地阴阳的变化,就不会违背四时的规律性;
2.治疗方法,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分析。五种治疗法是第一要精神专一,第二要修养形体,第三要了解芗的真假性能。第四要制定大小砭石以适应不同的疾病。第五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这五种治法,各有所长,要先用哪个,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现在针刺:虚---补,实---泻。如果能够取法天地阴阳的道理,随其变化而施针法,就能取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的疗效。史要功力积久,就有这样的高超技术。
4针刺的正法:全程全神贯注。

四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23: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8-28 22:03 编辑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一抄写原文及翻译。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译: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一定法则,那么究竟取法于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要取法于天地阴阳,并结合日月星辰之光来研究。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姨气始行;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姨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重虚;月满而补,血气盈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译:黄帝道:希望详细听听。
岐伯说:大凡针刺之法,必须察验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了,才能进行针刺。如果气候温和,日光明亮,那么人体血液就濡润而卫气上浮;如果气候寒冷,日光晦暗,那么人体血液就滞涩而沉伏。月亮初生的时候,人的血气随月新生,卫气亦随之畅行;月亮正圆的时候,人的血气强盛,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人的肌肉消瘦,经络空虚,卫气不足,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气而调和血气。因此说,气候寒冷,不要行针刺;气候温暖,不要迟疑;月初生的时候,不要用泻法;月正圆的时候,不要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进行治疗。这叫顺应天时而调养血气。按照天进推移的次序,结合人身血气的盛衰,来确定所的所在,并聚精会神地等待治疗的最好时机。所以说,月初生时用泻法,这叫做重虚;月正圆时用补法,使血气充溢,经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在;月黑无光的时候而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这叫做乱经。这些都是阴阳相错,正气邪气分不清楚,邪气沉伏留而不去,致使络脉外虚,经脉内乱,所以病邪就乘机而起。
帝曰:星辰八正四时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这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遇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适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人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译:黄帝问:星辰、八正、四时怎么候察呢?
   岐伯说:星辰的方位,可以用来测定日月循行的规律。八节交替,可以用来测出八风病邪什么时候到来;四时,可以用来春秋冬夏之气的所在;按照时序来调整,避免八正病邪的侵犯。假如身体虚弱,又遭遇自然界的虚邪,两虚相感,邪气就会侵犯至骨,进而深入五脏。医生能候察气候变化的道理而及时挽救,病邪就不能伤人。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了解。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姨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这,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虚邪者,八正之虚邪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匪见其。上工求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下工求其已成,求其已败。求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译:黄帝道,说得好。取法星辰的道理,我已经听到了,希望再听听效法往古的道理。
   岐伯说:效法往古,要先懂得《针经》。想把前人的针术在现在加以验证,先要知道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盈虚,来候察气的浮沉,来给病人进行调整,就会看到它是立有效验的。所谓“观于冥冥”,是说血气荣卫的变化并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这就是把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盈虚,四时气候的浮沉等情况,综合起来候察以调整病人。这样,医生就常能预见病情,然而疾病尚未显露于外,所以叫“观于冥冥”。所谓“通于无穷”,是说医生的高超技术可以流传后世,这就是医生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不过是病情还没有显露出来,大家都不能发现罢了。看不见形象,尝不到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就像神灵一样若隐若现,难以捉摸。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病邪。正邪,就是身体因劳累出汗,腠理开皆知,而为虚风侵袭,正邪伤人轻微,所以,一般人不了解它的病情,看不到它的病象。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刚开始就救治,先去候查三部九候的脉气,及时调治,不使脉气衰败,所以疾病容易痊愈,所以叫高明的医生。而低劣的医生,却等疾病已形成,或疾病已经败坏时才治疗。等到病已形成后才治疗,就是不懂得三部九候的脉气混乱是由疾病发展所导致的。他所谓知道疾病的所在,只不过是知道三部九候病脉的所在部位。二查字正音
1淖
nào
使人陷落其中难以逃脱的泥沼。
2.昭
zhāo
像太阳普照四方一样,皇帝召令天下,彰显皇天恩威
三心得
1.从四时八正、日月星辰的变化,说明它与人体气血虚实和针刺补泻的密切关系。
2.所谓神,就是耳不闻杂声,目不见杂物,心志开朗,非常清醒地领悟其中的道理。有如观察一种东西,大家都在看,但只是自己看得真,刚才还好偈很模糊有的东西,突然明显起来,好像风吹云散,这叫做神。
四吟诵已经发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4 12:49 , Processed in 1.11709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