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xyp燕子

燕子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17:26: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抄写和翻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17:27: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抄写和翻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17:28: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抄写和翻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21: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yp燕子 于 2021-8-7 17:42 编辑

第七周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查字正音:
有过之脉:有病之脉。

耎nuò:
“需”是“濡”和“儒”的本字;“耎”是“需”的异体字;“偄”是“儒”的异体字。需,金文(大,成人)(水,汗),表示一个人腋下、腹背出汗。有的金文误将“大”字上部的和“水”写成了“雨”,误将“大”字下部的写成了“天”。篆文则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天”写成“而”,导致字形面目全非。篆文异体字“耎”写成“而、大”会义的结构。造字本义:形容词,体虚盗汗,软弱无力。

疠lì:1.瘟疫。 2.恶疮。
髀bì: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低微的、低级的。髀,篆文(足,腿)(卑,低级),表示低级的腿骨,即骻骨。因为骻骨所有的位置,正是性器官、排泄器官的所在部位,古人遂视其为“低级之骨”。有的篆文以“骨”代替“足”,强调“腿骨”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大腿骨上端的骻骨。


疝shàn: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隆起的峰岭。疝,篆文(疒,疾病)(山,隆起的峰岭),表示因疾病身体局部隆起。造字本义:动词,泌尿系统不畅,而导致某一脏器如腹股沟或阴囊周围组织较薄弱的地方发生奇怪隆起、肿大,古称“阴病”。

瘅dān:本意为“痨” 。“单”意为“大力”、“用力”。“疒”与“单”联合起来表示“过度用力导致的病”、“因劳累导致的病”。



朗读:见微盘

心得体会:望色和切脉的精湛微妙的相关性;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季节不一样,脉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22: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yp燕子 于 2021-8-7 18:08 编辑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查字正音:

jiǎ: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腵”的省略,表示肠阻。瘕,籀文(疒,疾病)(叚,即“腵”),表示息肉增生的疾病。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肠道或腹腔增生结块的疾病。

疸dǎn:旦,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胆”的省略,表示囊状的消化、消毒器官。疸,篆文(疒,疾病)(旦,“胆”),表示胆脏病变。造字本义:名词,胆汁分泌异常导致皮肤、粘膜和眼球的巩膜等呈黄色的疾病。

琅láng:“瑯”和“郎”都是“琅”的异体字。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廊”的本字,甲骨文像宫殿两侧或四周沟通其他建筑的游廊。琅,金文(王,玉石)(良,即“廊”,宫殿游廊),表示用美玉(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宫殿廷廊。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良”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宫殿区内精美的玉砌廷廊,是古代帝王侍卫、侍从、顾问、医师等等候召唤的地方。


玕gān: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作为狩猎、格斗武器的尖利树杈。玕,篆文(王,玉)(干,尖利树杈做的武器),表示干形玉石。造字本义:名词,干形的细长玉石。

朗读:见微盘

心得体会:用正常人的脉相做参照阐述病人的脉相的不同,有些复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7 16:4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抄写与翻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7 16:48: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人气象轮篇第十八  抄写与翻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1 10: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yp燕子 于 2021-8-13 11:59 编辑

第八周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查字正音:
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阹”的省略,表示猎人围猎禽兽的山坳地形。胠,篆文(月,即“肉”,借代身体器官)(去,即“阹”,山坳地形),比喻身体凹藏的器官。造字本义:名词,凹夹的腋部。
唾tuò:“唾”是“涶”的异体字。垂,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落下。涶,金文(水,液体)(垂,落下),表示落下的液体,即从口里吐出、向下溅落的口水。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异体字“唾”用“口”(吐)代替“水”(液体),强调用嘴吐的动作。造字本义:动词,唾出涎沫,吐口水。
㑊《字彙》夷益切,音亦。《素問》尺脈緩瀒,謂之解㑊。 又病名,善食而瘦,謂之食㑊。
䐃jùn1.筋肉结聚的地方,俗称肉标。2.肠中的脂肪。

抄写与翻译: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黄帝问道:春天的脉象如弦,那么怎样才算弦呢?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岐伯答说:春脉是肝脉,属东方的木,具有万物生长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弱软轻虚而滑,正直而长,所以叫做弦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帝曰:何如而反?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岐伯答说:脉气来时,实而且强,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实而且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内。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都能够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 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满。岐伯回答说:太过了,会使人善忘,发生目眩冒闷头痛;如果不及,会使胸部疼痛,牵引背部,向下两胁胀满。
帝曰:善。
黄帝说:说得好。

【原文】
帝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下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 身热而骨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 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帝曰:善。
【译文】
黄帝问:夏天的脉象如钩,那么怎样才算钩呢?
岐伯回答说:夏脉是心脉,南方之火,具有万物盛长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来时充盛,去时反衰,犹如钩的形象,所以叫做钩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脉气来时充盛去也充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而盛,这就叫做不及,病在內。
黄帝问:夏脉太过或者不及,病是什么样子呢?
岐伯曰:太过则会让人生热而骨头痛,发浸淫疮;不及,则让人感到心烦,在上部会发生咳唾,在下部会发生气泄的状态。
黄帝曰:说得好。


【原文】
黄帝问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对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实,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隐。
帝曰:善。
【译文】
黄帝问:秋天的脉象如浮,那么怎样才算浮呢?
岐伯回答说:秋脉是肺脉,属西方之金,具有万物生成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轻虚而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旁虚空,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浮软而且微弱,这就叫做不及,病在內。
黄帝问:秋脉太过或者不及,病是什么样子呢?
岐伯曰:太过则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郁闷而不舒畅;不及,则让人气喘,呼吸短促而咳嗽,在上部会发生气逆出血,在下部则可以听到喘息的声音。
黄帝曰:说得好。


【原文】
黄帝问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对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与濡,故曰营。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帝曰:善。

【译文】
黄帝问:冬天的脉象如营,那么怎样才算营呢?
岐伯回答说:冬脉是肾脉,属北方之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时沉而濡润,所以叫做营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脉气来时如弹石击手,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脉气去虚软,这就叫做不及,病在內。
黄帝问:冬脉太过或者不及,病是什么样子呢?
岐伯曰:太过则会使人身体倦怠,脊髓痛而气短,不愿言语;不及,则让人心虚悬就像病中的饥饿,牵引背部,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髓中部痛,小腹胀满,小便变色。
黄帝曰:说得好。


【原文】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译文】
黄帝曰:四时的顺序,是导致脉象逆顺变化的根源,但是脾脏主那个时令呢?
岐伯说:脾属土,是个独尊之脏,以用来滋润四旁的其他脏腑。
黄帝说:然而脾的正常与否怎么看呢?
岐伯说:正常看不出来,病的看得出来。
黄帝说:病的怎么看呢?
岐伯说:脾脉来的时候如水流动,就叫太过,病在外部;其脉来时如鸟啄食,这叫不及,病在内部。
黄帝说:夫子说脾胃独尊之脏,中央土的位置以灌四旁的脏腑,如果太过与不及,病会是什么样的呢?
岐伯说:太过则会令人四肢不能举,不及会令人九窍不通,身重而不如。


【原文】
帝瞿而起,再拜稽首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神转不迥,迥则不转,乃失其机。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译文】
黄帝惊异地站了起来,跪拜后说:好!我已懂得了诊脉的根本要领和天下的至理。考察五色和四时脉象的变化,诊察脉的正常与异常,

它的精要,归结在于一个“神”字。神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不回,倘若回而不运转,就失去了生机。这是最重要的真理,是非常切近微妙的,
把他记录在玉版上,藏在脏腑里,每天早上诵读,就把他叫做《玉机》吧。

【原文】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
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
此所以占死者知早暮也。

【译文】
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脏,传给它所克之脏,留止在生已之脏,死于克己之脏。当病到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到克己之脏,病人才死,这所说的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

肝受病气于心,传行到脾,病气留止于肾,传到肺就死了。心受病气于脾,传行到肺,病气留止于肝,传到肾就死了。脾受病气于肺,传行到肾,病气留止于心,传到肝就死了。
肺受病气于肾,传行到肝,病气留止于脾,传到心就死了。肾受病气于肝,传行到心,病气留止于肺,传到脾就死了。这些都是病气逆行的情况,以一昼夜的时辰来归属五脏,就可推测出死亡的大体时间。

【原文】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发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弗治,肺传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
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
之肺,发寒热,法当三日死,此病之次也。


【译文】
是因为风为白冰之长。如今风寒侵入人体,就会使人毫毛树立起来,皮肤闭塞,内里发热,这个时候,用发汗的方式可以发出来;或者症状是麻痹不仁,肿痛等症状。这个时候,可以用热敷,

火罐,针灸,针刺等方法治愈。如果耽误了,病进入肺部,就称作肺痹,发生咳嗽上气。再不治,肺传到肝部,病就叫做肝痹了,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厥,两胁疼痛感,食欲不振,这个时候,
可以用按火针刺的方法。仍然不治,肝就传到脾,叫做脾风,就会发生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色等症状,这个时候,可以按摩,可以喝药,可以药浴。依然不治,脾传到肾,病名叫疝
瘕,校服蓄热作痛,小便白色,又叫做蛊病,这个时候,可以按摩,可以药物。不治,肾传到心,筋脉相互牵引,拘挛,叫做瘛病。这个时候,可以艾灸,可以药物。还不治,十日,按规律必死。
肾因为传到心,心就开始在反传到肺部,有发寒热,规律是三日便死,这就是疾病的传递顺序。

【原文】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卒病矣。因而喜则肾气乘矣, 怒则肺气乘矣,思则肝气乘也,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

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反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译文】
但假如是猝然发病,就不必根据这个传变的次序治疗;而有的传变也不一定完全依着这个次序。忧恐悲喜怒,就会使病气不按着这个次第传变,而突然发病。如过喜伤心,克它的肾气就因而乘之;

过怒伤肝,克他的肺气就因而乘之;过思伤脾,克他的肝气就因而乘之;过恐伤肾,克他的脾气就因而乘之;过忧伤肺,克他的心气就因而乘之。这就是疾病不依次传变的规律。所以病虽有无边,
但能够发为五五二十五变,这和正常的传化是相反的。传,是“乘”的别名。


【原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䐃,真脏见,十日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动作益衰,真脏来(未)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䐃脱肉,目匡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译文】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喘气时身体振动,死期在六个月之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了。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至肩项,死期在一个月之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了。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至肩项,身体发热,肌肉脱脂肪破,见了真脏脉,十日之内死。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两肩下垂,骨髓內消,动作衰颓,真脏未见,死期在一年之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了。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中痛,心中气郁不疏,肩项周身俱热,肌肉脱脂肪破,眼睛下陷,见了真脏脉,目不见人,

立即死亡;如赏能见人,是精气尚未全脱,到了他所不胜之时,就会死亡。

【原文】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译文】
正气一时暴虚,外邪突然侵入人体,五脏隔塞,脉道不通,大气已不往来,就好像跌坠或溺水一样,这样的突然病变,是不能预测死期的。

如果其脉绝而不至,或一吸五六至,形肉不脱,就是不见真脏脉,也要死亡。

【原文】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博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
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译文】
肝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内外颈急如同循着刀刃震震作响,好像新张开的弓弦,面色显著青白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心脉的真脏

脉来的时候,坚而搏指,像循摩薏苡仁那样小而坚实,面色赤黑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肺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洪大而又非常虚
弱,像毛羽触人皮肤,面色白赤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既坚而沉,像用指弹石那样硬得很,面色黑黄而
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微弱而忽数忽散,面色黄青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总而言之,
凡是见了真脏脉,都是不治的死症。

【原文】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

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帝曰:善。

【译文】
黄帝说:见了真脏脉象,就要死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五脏之气,都依赖胃腑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所以胃是五脏的根本。五脏之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的寸口,必须借助于胃气,才能到达手太

阴寸口。所以五脏才能各自在一定的时候,以不同的脉象出现于手太阴寸口。如果邪气盛了,精气就会衰竭。所以病严重时,胃气就不能同脏气一起
到达手太阴,那真脉脏就单独出现了。独见就是病气胜了脏气,那是要死亡的。
黄帝说:太好了。


【原文】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

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时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译文】
黄帝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要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再治疗,而千万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症;

气色浮润,病易治愈;脉象和四时相适应,是可治之症。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属易治的病。以上都属于可治,易治之证,但是要及时治疗才行。形气
不相称,是难治之症;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不易治;脉实并且坚,是更加沉重的病症;脉象和四时不相应,就是不可治之症了。一定要察明这四种困难,清楚地
告诉病人。

【原文】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译文】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就是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而且脉来的时候都是独见而沉涩,这就叫逆。五脏脉气未能随四时变化显现于外,在春夏

节里,反见沉涩的脉象;在秋冬季节里,反见浮大的脉象,这就叫做逆四时。

【原文】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译文】
病属热而脉象反见平静,发生泄利而脉象反倒洪大,出现脱血而反见实脉,病在里而脉象反而不坚实,这些都是脉证相反的情况,不易治愈。


【原文】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根据虚实可以预先判断死生,希望听听这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凡有五实的死,凡有五虚的也得死。
黄帝问:那什么叫做五实五虚?
岐伯说:脉来势盛,皮肤发热,肚腹胀满,大小便不通,心里烦乱,这就叫做五实。脉象极细,皮肤发冷,气短不足,大便泄泻,不欲饮食,这就是五虚。
黄帝说:就是得了五实五虚之症,也有痊愈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如果病人就能吃些浆粥,胃气渐渐恢复,泄泻停止,那么得五虚之症的人就可以痊愈;而患五实之症的人如果能汗出大便又通畅了,表里和了,也可以痊愈。这就是根据虚实而决断死生的道理。



朗读:见微盘


心得体会:五脏与四时的关系。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卒病矣。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反其传化。人的情绪对人的身体影响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2 10: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yp燕子 于 2021-8-19 17:38 编辑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查字正音:
歃shà: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插”的本字,表示刺入。歃,篆文(臿,即“插“)(欠,即“饮”的省略),表示刺插饮血。造字本义:动词,将锥管刺入祭祀牺牲的动物喉部,会盟者共饮锥管里喷出的热血,以示流相同血液,赴共同命运。
候:“侯”是“候”的本字。侯,甲骨文(厂,山崖)(矢,箭),表示在山崖间行猎。当“侯”的“山崖行猎”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候”代替。造字本义:动词,持弓带箭在山崖间埋伏守等猎物。
哕:读作 yuě ,指 呕吐,气逆

.噫:多音字,读音为yī、ài、yì。左右结构,部首为口,动词,表示悲痛或叹息。

抄写与翻译: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 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 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 之肝肺, 血而受,不敢妄泄,令 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日,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 部有三候, 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译文】
黄帝问说:我听了九候的道理,内容众多而广博,难以尽述。希望再听些主要的道理,以传给子孙,流传后世。我一定会把那些话铭刻在心,藏于肺腑。我发誓接受所学,不敢随便泄漏,使它合于天道,有始有终,上应日月星辰节气之数,下合四时五行之变。就五行来说有盛有衰,就四时来说冬阴夏阳,那么人怎样才能够和这些自然规律相适应呢?希望听听具体的方法。
岐伯说:问得好!这是天地间的至理啊!
黄帝说:希望听听这天地间的至理,从而使它合于人的形体,通利血气,并决定死生。怎样才能做到呢?
岐伯说:天地的至数,是从一开始,至九终止,一为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所以用三代表人。而天地人又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与九野之数对应。所以人有三部脉,每部各有三候,根据它去决定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祛除疾病。

【原文】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译文】
黄帝问道:什么叫三部?
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而每部又各有三候,三候是以天 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人指导,才能得到真传。下部的天可以用来诊察肝脏之气,下部的地可以用来诊察肾脏之气,下部的人可以用来诊察脾胃之气。
黄帝问:那么中部的情况怎样呢?
岐伯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中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肺脏之气,中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胸中之气,中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心脏之气。
黄帝问:上部的情况又怎样呢?
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上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头角之气,上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口齿之气,上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耳目之气。总之,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候为天,三候为地,三候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有九候,以应地之九野;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肝、肺、心、脾、肾五神脏,胃、大肠、小肠、膀胱四形脏,合为九脏。如果五脏败坏,气色必见晦暗,而气色晦暗必然要死亡。

【原文】
帝曰: 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译文】
黄帝问:诊察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一定得先估量病人形体的肥瘦程度,来调和其气的虚实。气实就泻其有余,气虚就补其不足。首先要想法去掉血脉里的淤滞,然后再调和气的虚实,不管治什么病,达到五脏的平和是最终目的。

【原文】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春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译文】
黄帝问:怎样决断死生呢?
岐伯说: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呼吸不连续,主危。形体瘦,脉反大,胸中多气胀满,也主死。形体和脉息相称的主生,脉象错杂不调的主病。三部九候都失其常度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一上一下像春杵一样,大数而鼓,说明病情很严重。上下左右之脉失去了协调,以至于不可计其至数的,是死候。中部的脉,虽然独自调和,而上部下部众脏之脉已失其常的,也是死候,中部的脉较上下两部偏少的,也是死候。眶内陷的,是精气衰竭的现象,也会死亡。

【原文】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 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 中手徐徐然者5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译文】
黄帝问:怎样知道疾病的部位所在呢?
岐伯说:九候之中,有一部独小 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 或独寒,或独陷下的,都会发病。用 左手在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 寸处触按,用右手在病人足内踝上弹 之,医生感到脉中振动,其范围超 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 如振动剧烈,快速而浑乱的,为病
态;若振动微弱迟缓,为病态;若振动不能达到五寸,即使用力弹之,仍没有反应,为死候。所以身体消瘦至极,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也是死征。如脉代而钩,病在络脉。九候之脉,应相互应和,上下如一,不应参差不齐。如九候之中有一候落后,就是病态;二候落后,则病重;三候落后,则病必危险。所谓落后,就是九候之间,脉动的节律不一致。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就可以预知死生的时间。必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脏脉象,到
胜己的时间,就会死。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两目上视。

【原文】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译文】
黄帝问:冬为阴,夏为阳,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好比冬令,这种病死在阴气极盛之夜半。脉象盛大躁动急数的,为阳,好比夏令,这种病死在阳气旺盛之日中。寒热往来之病,死在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热中及热病,死在日中阳极之时。患风病,死在傍晚阳衰之时。患水病,死在夜半阴极之时。
其脉象忽疏忽密,忽迟忽疾,死在辰戍丑未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若形坏肉脱,九候虽尚协调,还是死证。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候还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证。所说的不死,是指新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然出现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质不同,
所以说不是死证。若七诊之脉出现,其脉候有败坏现象的,是死证。死的时候,必发呃逆。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开始发的病情和现在的症状,然后分别切循其脉,观察其经络的浮沉,根据上下递顺来诊脉。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有病;
脉不往来的,是死证。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也是死证。

【原文】
帝曰: 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 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译文】
黄帝问:那些可治的病,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出血;血病而身体疼痛的,则治其经与络。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缪刺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应斟酌刺之。上实下虚,当切循其脉,而寻找其脉络郁结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固定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领,不可不认真研究。

朗读:传微盘

心得体会:三部九候的全面诊脉方法。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有点像计算机编码的二进制,古人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6 22: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yp燕子 于 2021-8-19 17:42 编辑

第九周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查字正音:
huì恼恨;发怒。
㾓yuān酸痛。 忧郁。

抄写和翻译:
黄帝问曰: 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 凡人之惊恐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 以为诊法也。
【译文】
黄帝问: 人的居住环境、劳逸和性情的勇怯强弱不同,其经脉血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 大凡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会因之而发生变化。所以夜晚远行,则恐惧之气出于肾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肺脏。或因堕坠而惊恐,则逆气出于肝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脾脏。
或者由于惊恐,则逆气出于肺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心脏。
或因渡水跌仆,则逆气出于肾与骨,在这种情况下,勇敢的人,气血畅行,病就自愈,怯懦的人,气血滞留,则邪气留着而为病了。
所以说:诊病的方法,必须观察人的勇敢与怯懦,骨肉和皮肤,从而了解病情,这是诊断上的大法。


故饮食饱甚 , 汗出于胃 ; 惊而夺精 , 汗出于心 ; 持重远行, 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 汗出于肝;摇体劳苦, 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 四时阴阳, 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译文】
所以饮食过饱的时候,由于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 受惊而影响精神的时候,由于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 带着重东西远行, 胃劳气越而汗出于肾; 走得快并且害怕, 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肢体摇动劳累过度的时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所以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变化之中,生病的原因,多是由于体力、饮食、劳累、精神等过度而来,这是一定的。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四,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译文】
食物入胃,经过消化把一部分精微输散到肝脏,经过肝的疏泄,将浸淫满溢的精气滋养于筋。食物入胃,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气,注入于心,再由心输入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上达于肺,肺又将血气送到全身百脉,直至皮毛。脉与精气相合,运行精气到六腑。六腑的精气化生神明,输入留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取决于阴阳气血平衡,其平衡的变化,就能从气口的脉象上表现出来,气口脉象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译文】
水液进入胃里,分离出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  脾脏散布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  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膀胱。这样,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这是可以测度的经脉的正常现象。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 当泻阳补阴, 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跻前卒大, 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 用心省真,五脉气少, 胃气不平, 三阴也, 宜治其下俞, 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 阳并于上, 四脉争张, 气归于肾, 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㾓 心, 厥气留薄, 发为白汗, 调食和药, 治在下俞。
【译文】
太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阳有余的缘故,治疗表里都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俱趋于阳明,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足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气上逆,所以阳跻脉前的少阳脉,猝然而大,当取足少阳本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的偏盛,就是少阳的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该细心省察真脏脉,若非真脏外泄,是五脏脉气减少,胃气不能平和,这是太阴太过的缘故,应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用补阳泻阴法。二阴经脉的偏盛,是为少阴热厥,虚阳并越于上部,心、肺、肝、脾四脉都受到影响,其病根源于肾脏,应该治其经络,泻足太阳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阴经脉的偏盛,是厥阴经脉所主,真气虚弱,心中酸疼不适,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大汗出,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并针刺厥阴的太冲穴。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 一阳脏者, 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 言伏鼓也; 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译文】
黄帝问:太阳经脉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太阳经脉像三阳经脉那样极盛,同时它还轻浮。黄帝问:少阳经脉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少阳经脉与一阳经脉一样,脉象是滑而不实的。黄帝问:阳明经脉之象怎样?
岐伯说:脉象大而且浮。太阴经脉搏动,其脉象沉伏而实鼓指; 二阴经脉搏动,是肾脉沉而不浮的现象。
朗读:(见微盘)

心得体会:这章感觉体现中国文化的球形思维,全方位的,不是点、与线的思维。脉除了四时、阴阳等因素还要结合患者的身体强弱、骨肉皮肤的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4 21:51 , Processed in 1.10539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