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河女

黑河女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19: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解篇第四十九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太阳所谓肿,腰脽[shuí]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太阳经病变出现腰和臀部肿胀疼痛的症状,是由于正月月建在寅。太阳是诸阳气之首,所以正月主管太阳。正月虽是阳气升发的季节,然而阴寒之气尚盛,以致阳气未能按正常次序逐渐旺盛,所以腰和臀部肿胀疼痛。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有的病人因为阳气偏虚而发生跛足,是因为正月阳气上升,冰冻的地气解散,地气随阳气上出,但寒冬的影响仍然存在,人体内的阳气尚不足,一偏虚,所以发生跛足。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有的病人颈项部僵硬强直,牵连背部,是由于阳气上升互相争扰而引起的。
所谓耳呜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呜也。
有的病人出现耳聋的症状,是因为阳气像自然界万物向上生长一样活跃,所以出现耳聋。
所谓甚则狂顛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顛疾也。
有些患病严重的人,甚至产生癫狂的症状,是因为阳气聚集在上部,阴气停留在下部,阴阳之气不调和,成为下虚上实的情况,所以发生癫狂。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有的病人因阳气上浮而发耳聋,是因为气分失调。
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
有的病人发生失音的症状,是由于阳气不足,所以出现不能言语的症状。
内夺而厥,则为喑俳[pái],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色欲过度,使精气耗散而导致气逆,就会形成暗俳病(不能说话,四肢软弱,不能运动)。这种病是由于肾气虚衰,少阴经气不能到达四肢的缘故。还可引起四肢厥逆。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少阳经病变有心和胁肋部位疼痛的症状,是因为少阳经在九月戌时(19-21点)气盛,其气现于外,其病本在胆,发病影响到心。九月是阳气将尽、阴气方盛的时候,所以心和胁肋部出现疼痛。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有的病人出现睡卧时不能转侧身体,是因阴气渐盛,万物开始闭藏不动,人体相应地出现喜欢安静而不想活动,少阳经受其影响,所以不能转侧。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华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有的病人因少阳经有病而想跳跃,是由于九月万物开始衰败,草木凋零,人体的阳气由表向里运行,阴气旺盛于上,阳气被阻隔于下,所以病人出现想跳跃的症状。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洒洒:形容非常寒冷的样子。
阳明经病变有洒洒振寒的症状,是因为阳明经的经气在五月最旺盛,其月建在午。五月是阳气极盛而阴气初生的时候,如果阴气逐渐复加在阳气之上,抑制了阳气的功能,所以出现寒冷、颤抖的症状。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有的病人出现足胫肿而且大腿软弱无力,是由于阳气在五月旺盛到极点而开始逐渐衰弱,阴气开始上升,阴阳之气相争,使阳明经气不和,便出现足胫肿而大腿不能自如活动的症状。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有的病人上气喘息,发生水肿,是因为阴气从下部上逆,水邪向上停留在脏腑之间,所以发生喘息的症状。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水液属阴,若停留在体内,就会产生胸痛呼吸短浅的症状。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有的病人因病情严重而出现厥病,并且怕见人,怕见火,听见木击之声就惊恐不安,是由于阳气与阴气相争,水火不相协调,所以发生上述症状。有的病人喜欢独自在屋中,关门闭户,是由于阴气与阳气相争,结果阴胜阳负,阴气主静,所以病人关闭门窗,喜欢独处。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如果阳明病极端严重时,就会出现病人想上到高处,胡乱唱歌,脱去衣服,到处奔走的症状。这是由于阴阳二气重复相争,结果阳气胜,则邪气并于阳经,阳气盛则产生热,使病人不欲穿衣服,阳气扰乱心神,则精神错乱,胡乱歌唱。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qiú]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有的病人出现头痛、鼻塞不通、流涕,及腹部肿胀等症状,这是因为阳明经中的邪气,向上侵犯头部的细小络脉,所以出现头痛、鼻塞、流涕的症状;阳明经和太阴经有表里关系,所以阳明经感受邪气,也会影响太阴经脉,就会发生腹部肿胀的症状。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太阴经病变有腹胀满的症状,因为太阴是阴中之至阴,其月建属子。十一月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闭藏在体内,脾脏的经脉布于腹部,易于出现腹部胀满的症状。
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有的病人出现噫气,是因为太阴经中的阴气亢盛,向上侵入足阳明胃经而足阳明胃经的络脉和心相连,所以阴气上犯心脏,产生嗳气的症状。
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有的病人进食后即呕吐,原因是脾经功能减弱,食物过多,不能消化,胃中太满,所以向上漫溢,出现呕吐。
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有的病人腹满,大便或排气后就感到腹部畅快,胀满减轻,是由于十二月阴气盛到极点而逐渐衰弱,阳气开始出动,所以大便和排气后就会感到舒畅,好像腹部胀满已经痊愈了。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少阴经变有腰痛的症状,是指足少阴肾经有病,出现腰痛。像十月间天地万物阳气被抑制而下降一样,人体阳气衰弱,所以发生腰痛。有病人出现呕吐、气逆而喘的症状,是由于阴气盛于下,阳气浮越于上而无所依附。所以气上逆而成呕吐以及气逆而喘的症状。
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 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疏疏无所见也。
有的病人心神不安,坐卧不宁,起则眼花缭乱,视物不清,是由于天地间万物生长及阴阳交替尚未安定,没有主裁,而秋天肃杀之气已经降临,微霜开始下降,万物因感受肃杀之气衰落,人体阴阳之气的夺伐,与自然界相一致,所以眼睛模糊,视物不清。
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有的病人气少而容易发怒,是因为少阳之气郁滞,失去调节作用,阳气郁结在体内不能正常通达于外,肝气郁结不舒,所以使人易怒,病名叫“煎厥”。
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
有的病人恐惧不安,好像有人要抓捕他一样,是由于秋天初到,阳气还未大衰,阴气也未大盛,阴阳之气在体内互相争执,所以出现恐惧不安的症状。
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臭也。所谓而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
有的病人厌恶闻到食物的气味,是因为胃气衰败,不能消化食物,所以不愿闻到食物的气味。有的病人面色发黑如泥土的颜色,是因秋天肃杀之气耗散内脏精华,肾脏之气被损伤而衰竭,就会出现面色发黑如泥土。
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
有的病人咳嗽而出血,是由于上部的络脉受伤,并非阳气充盛于上,而是络脉充满血液,所以发生咳嗽,以及鼻出血的症状。
     厥阴所谓癫疝shàn,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癫疝少腹肿也。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所谓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颓癃疝也。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厥阴经病变有男性的“癫疝”和女性的小腹肿胀等症状,是因为厥阴经月建在辰月,即三月,三月阳气刚刚旺盛,阴气将尽,为阳中之阴。阴邪聚集在小腹内,所以会出现颓疝和小腹肿胀等症状。有的病人出现腰脊部位疼痛,不能俯仰身体,是由于三月阳气振奋,草木万物繁茂,但余寒未尽,体阳气的生发仍然受到抑制,所以就会有不能俯仰的症状。有的病人出现颓疝、癃闭、腹胀的病变,这是由于阴邪旺盛,厥阴经脉闭塞不通,所以出现疝、癃、腹胀的病变。有的严重的病人可以见到咽喉干燥及身体发热的症状,这是因为阴阳相争而产生内热,热伤津液,所以咽喉干燥。
二、心得
人体三阴三阳经脉之气,受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影响,随着季节和月份更替,阴阳之气盛衰变化,每条经脉发病时间和病变特点都会有差异。从这里能更细微地感受到人与天地皆始于阴阳,以阴阳为本。读正月这一段马上会想到父亲的腰椎病突然犯病就是从今年正月初全家人在海边玩儿那几天开始的,到海边第二天,父亲几乎无法行走,大部分时间只能躺着。看来以后正月不能带父亲到阴寒之气格外重的地方。读五月阴阳之气相争,阴胜阳负,病人喜欢独处,阳气胜,邪气并于阳经,就会精神错乱,想到看一个病人的心理疾病不仅要看其所处人文环境,也要去看这自然环境。总之,阴阳为治病之本。
太阳经应正月易发病状——阳气上升,阴气尚盛。
少阳经应九月易发病状——阳气将尽,由表向里运行,阴气方盛。
阳明经应五月易发病状——阳气极盛,阴气初生。
太阴经应十一月易发病状——阴气亢盛。
少阴经应十月易发病状——
厥阴经应三月易发病状——
刺要论篇第五十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黄帝问道:我想听听针刺的要领。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和在里的区别,所以刺法就有深刺和浅刺的不同,疾病在表当浅刺,疾病在里当深刺,要根据病情的需要,针刺到适宜的深度,不要超过或不及应刺的深度,而错过气血运行的通道。如果刺得太深,就会伤到五脏,但也不能刺得太浅,太浅则达不到病处,使在表的气血受到扰乱而壅阻,邪气乘机侵入。所以针刺深浅不依法度,反而有很大的危害,造成五脏功能失常而发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的在毫毛和皮肤的纹理上,有的在皮肤内,有的在肌肉中,有的在脉中,有的在筋中,有的在骨中,有的在髓中。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sù泝然寒栗。
因此,应该针刺毫毛和皮肤纹理的,就不要损伤皮肤的深层,如果损伤皮肤深层,就会影响到肺脏功能,一旦肺脏功能紊乱,到秋天就容易患温疟病,而出现怕冷战栗的症状。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应该针刺皮肤深层的,就不要损伤肉,如果损伤了肌肉,就会影响到脾脏功能,以致在每个季节最后十八天产生腹部胀满、烦闷、不思饮食等症状。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应该针刺肌肉的,就不要损伤到脉,如果脉受到损伤,就会扰乱心脏功能,心脏功能被扰,到夏天就容易出现心痛的病证;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应该针刺脉的,就不要损伤到筋,如果筋受到损伤,就会影响肝脏的功能,肝脏功能被扰乱,到春天就容易患热性病,而且筋缓弛纵;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应该针刺筋的,就不要损伤到骨,如果骨受到损伤,就会影响肾脏的功能,肾脏功能被扰乱,到冬天容易发生腹胀腰痛等病证;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
应该针刺骨的,就不要损伤到髓,如果髓受到损伤,髓就会日渐消减,髓少不能充养骨骼,则出现小腿酸软,身体疲倦无力,不能举动等症状。
二、心得
依据疾病所在表里的具体位置,针刺深浅不同,刺得太深,就会危及五脏,而生大病;刺得太浅,又会扰乱气血而生壅阻,邪气趁机而入。所谓针刺要依法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1: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黄帝问道:愿听听关于针刺深浅部位的情况。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勿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岐伯说:应针刺至骨的就不要浅刺而伤到筋;应针刺至筋的就不要浅刺而伤到肌肉;应针刺至肌肉的就不要浅刺而伤到外层的血脉,应针刺血脉的就不要浅刺而伤到皮肤。反之,应针刺至皮肤的就不要深刺而伤到肌肉;应针刺至肌肉的就不要深刺而伤到筋;应针刺至筋的就不要深刺而伤到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黄帝说:我不明白您这些话的意思。愿意听听您的解释。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岐伯说:所谓针刺骨而不伤筋,是说针刺深度要达到骨的部位,不要只刺到筋的部位,还没达到骨的深度就停止进针;所谓针刺筋而不伤肉,是说针刺深度要达到筋的部位,不要只刺到肌肉,还没达到筋的深度就停止进针;所谓针刺肉而不伤脉,是说针刺深度要达到肉的部位,不要只刺到脉,还没达到肌肉的深度就停止进针;所谓针刺脉而不伤皮肤,是说针刺深度要达到脉的部位,不要只刺到皮,还没达到脉的深度就停止进针。所谓针刺皮肤不要损伤肌肉,是说病位在皮中,针刺至皮部即可,不要再深刺而伤到肌肉;所谓针刺肌肉不要损伤筋,是说病位在肌肉,针刺至肌肉即可,不要再深刺而伤到筋;所谓针刺筋不要损伤骨,是说病位在筋,针刺至筋即可,不要再深刺而伤及骨。以上是说,在针刺的深浅上超过或不及应刺病所的深度,都是违反针刺原则的。
二、心得
针刺要有限度,这个限度取决于病位,深度超过或不及都是违反原则的。细想如果对病位的判断不准确,操作不精确,就挺难做到的。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黄帝问道:我想听您讲一下人体禁刺的部位。
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膈肓[huāng]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岐伯回答说:五脏各有要害的部位,不可不仔细观察。肝气是从左侧上升的;肺气是从右侧下降的;心气布散于体表;肾脏管理着内部的阴气;脾脏有运化输送水谷精华以营养各脏器的作用;胃容纳和消化饮食物,应该保持通畅;横膈膜上面,有维持人体生命的心肺二脏,在第七椎旁,里面有心胞络。这些部位是禁刺之处。遵守禁忌,就不会犯错误,给病人造福,反之就会发生灾祸.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fū]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如果误刺中心脏,大约一天就会死亡,心在气为噫,若见噫气,即为死亡的征兆。如果误刺中肝脏,大约五天内就会死亡,肝在气为语,若见自言自语即为死亡的征兆。如果误刺中肾脏,大约六天内就会死亡,肾在气为嗅,若见有打喷嚏的症状,即为死亡的征兆。如果误刺中肺脏,大约三天内就会死亡,肺在气为咳,若见到有咳的症状,即为死亡的征兆。如果误刺中脾脏,大约十天内就会死亡,脾在气为吞,若见到吞咽困难的症状,即为死亡征兆。如果误刺中胆,大约一天半就会死亡,刺中胆则产生胆汁外泄而呕吐不止的症状。如果误刺中足背的大动脉,可能会造成出血不止而死亡。针刺面部时,如果误刺与眼睛相流通的经脉,就会出现眼睛失明的后果。针刺头部时,如果误刺中脑户穴,且针刺深入脑髓,会使人立即死亡。针刺廉泉穴时,如果刺入脉中过深,就会造成出血不止,导致失音。如果误刺足下散布的络脉,血液不出,就会形成局部肿胀. 针刺委中穴时,如果刺得过深误伤大的血脉,就会使人晕倒而面色苍白。针刺气街穴时,如果误刺血脉,血液留聚于内不得流出,鼠蹊部位就会肿胀。针刺脊骨间隙时,如果误伤骨髓,就会造成伛偻背弯曲的病证。针刺乳中穴时,如果误刺乳房,就会使乳房肿胀,从内部腐蚀溃烂。针刺缺盆时,如果进针太深,伤及肺脏,使肺气外泄,会出现喘息咳逆、呼吸困难的症状。针刺手上鱼际穴时,如果刺入过深,则局部会发生肿胀。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膑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不可针刺饮酒大醉的病人,否则会使人气血紊乱;不可针刺大怒的病人,否则会使人气逆。此外不能针刺疲劳过度的病人;不可针刺刚吃饱饭的病人;也不可针刺过于饥饿的病人或极度口渴的病人,以及刚受到惊吓的病人。针刺大腿内侧时,误刺中大的血脉,造成流血不止,就会死亡。针刺客主人穴时,如果进针过深,误伤经脉,会产生耳底生脓、耳聋。针刺膝盖,使关节腔藏外流,就会导致跛足。针刺手太阴经脉时,如果误伤血脉,出现失血过多,就会立即死亡。针刺足少阴经脉时,若病人肾脏素来虚弱,再有误伤出血造成的虚损,这双重虚损会使舌僵硬不灵活,语言困难。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之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腨[shuàn]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针刺胸部时,如果进针太深,会使气凝聚于局部而不能运行,损伤肺脏,产生气喘、呼吸困难,身体随呼吸而前后俯仰。针刺肘弯部位,如果进针过深,就会出现气凝聚在局部不能运行,手臂不能屈伸。如果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的部位过深,就会造成小便失禁的症状。如果针刺腋下胁肋之间太深,会使人咳嗽。如果针刺少腹太深,膀胱破损,使小便流入腹腔,就会产生少腹胀满的症状。如果针刺小腿肚过深,则使局部发生肿胀。如果针刺眼眶而损伤到眼的络脉,就会流泪不止,甚至失明。针刺关节时,如果误伤,使关节腔中的体液外泄,会造成关节屈伸功能障碍。
二、心得
刺禁,重要内脏部位不可针刺,饮酒大醉、大怒、疲劳过度、刚吃饱饭或过于饥饿、极度口渴、刚受到惊吓均不可针刺,一些关键部位还不宜刺得过深。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黄帝问道:我想听听虚实的要领都有哪些?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岐伯回答说:人体的气充实,则其形体就强壮;人体的气少,他的形体就衰弱。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否则就是反常的病态。饮食量大的人,他的气也相应旺盛;饮食量小的人,他的气相应也就虚弱。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相反即为反常。脉搏充实有力的人,他的血液也就相应地充实旺盛;脉搏虚弱无力的人,他的血液相应也不足。这是正常的现象,如果违反这一规律的就是反常的病态。黄帝又问:反常的病态是样的?岐伯说:气旺盛但身体反而感觉寒冷;气虚少而身体反而感到发热,就是反常的病态。饮食量多反而气虚弱,这是反常的现象;饮食量少反而表面上气盛,这也是反常的病态。脉搏充实有力但血液不足,是反常现象;脉搏虚天力但血液反而充实旺盛,这也是反常的现象。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人体的气旺盛但感觉身体寒冷,是受到寒邪的伤害;人体的气虚少而感到发热,是由于受到暑热邪气的侵害。饮食量虽大但气反而少,是因为失血后,或是湿邪聚居下部。饮食量小但感觉气反而旺盛,是邪气侵犯胃和肺的结果。脉搏小但血多,是饮酒产生内热的表现;脉搏大但血少,是风邪侵犯血脉和饮食不进造成的。这就是造成反常现象的机制。所谓实,是指邪气侵入人体后的亢盛状态;所谓虚,是指正气外泄后的虚弱状态。气实的多数表现为发热;气虚的多数表现为寒冷。针刺治疗实证,出针时左手开针孔,使邪气外泄;针刺治疗虚证,出针时左手闭合针孔,不使正气外泄。
二、心得
辨明虚实对针刺来说非常重要,不可忘记。谷盛/虚气盛/虚,气盛/虚形盛/虚,脉盛/虚血盛/虚,相应、一致反常则病。反常往往是因为邪气入里。实者,邪气入也;针刺出针时左手不按针孔,泄之。虚者,正气泄也;针刺出针时左手闭合针孔,不使正气外泄。


针解篇第五十四


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黄帝问道:希望您能给我解释一下九针的内容,以及虚实补泻的方法。岐伯回答说:针刺治疗虚性疾病时,要用补法,要使病人觉得针下有发热的感觉,因为正气充实,所以才会有发热的感觉;治疗实性疾病时,要用泻法,要使病人感到针下有发凉的感觉,因为针刺后邪气衰退,所以病人觉得有发凉的感觉;血液中有郁积日久的邪气,应该用放血的方法泄出恶血,祛除邪气;针刺邪气亢盛的疾病,要用泻法,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徐而疾则实”,讲的是缓慢出针,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这样正气就不会外泄,是一种补法;“疾而徐则虚”,讲的是迅速出针,出针后不按闭针孔,使邪气尽量外散,是种泻法;虚实补泻的道理,是指经气来时病人对针下寒温感觉的多少。对寒温感觉不清的人,是气至迅速而不易察觉,不细心体会就感觉不到。要审察疾病的标本先后,以便分辨疾病的表象与本质。辨别疾病的虚实,医生不能不熟练掌握虚实补泻的方法。针刺效果有时好有时差,说明运用补泻方法有失误的地方,虚证误用泻法,而实证却误用补法,就背离了正确的法则。虚实补泻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九针。九针大小形状各异,各有适应证,治疗效果也各不相同,要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针。针刺进行补泻,要与经气的开阖来去配合。九针指针有九种名称,形状不同,根据治疗需要,发挥其各自补泻的作用。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远近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胆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矫足(骨行)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针刺实证应该用泻法,要留针等待经气到来,当病人感到针下有寒凉的感觉时,然后出针;针刺虚证应该用补法,要等到经气到来,当病人感到针下有发热的感觉时,然后出针。如果针刺时经气已经来到,要谨慎守护,不要轻易改变手法。应根据疾病的部位在内在外来决定针刺的深浅,病深则深刺,病浅则浅刺。虽然针刺的深浅有所不同,但等候经气到来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在进行针刺时,要像面临深渊唯恐跌落下去一样谨慎小心,持针要像握虎一样坚定有力。精神集中,不要受外界的干扰,要专心致志地观察病人,不能左右张望。下针时,要保持针端正垂直,不能歪斜。下针后,要注意病人的精神,要注视病人双目,以控制其情绪,使经气容易运行。足三里穴在膝下外侧三寸的地方; 冲阳穴在足背上,举膝易见之处。上巨虚穴就是上廉穴,在胫骨与骨之足三里下三寸的地方;下巨虚穴就是下廉穴,在上廉穴下凹陷处。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
人肝目应之九。
黄帝说:听说九针和天地、四时、阴阳是相互对应的,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以便使之流传于后世,作为治疗疾病的法则。岐伯说:第一是天,二是地,第三是人,第四是四时,第五是五音,第六是六律,第七是七星,第八是八风,第九是九野,人的形体各部分与这些事物是相对应的。针的大小形状及适应证都不同,所以叫“九针”。人的皮肤如同覆盖万物的天一样,所以皮肤与天相对应;人的肌肉如同厚实的大地,所以肌肉与地相对应;人有动静,而脉搏也有鱼衰,所以脉与人相对应;人有十二条筋起于四肢,好像十二个月组成四季一样以筋与四时相对应;人的声音包含五音,所以人的发声与自然界五音相对应;人体脏腑的阴阳相互对应,与六律需要协调是相对应的;人的面部七窍与牙齿的分布,与天上七星的排列相对应;人身之气的运行出入于全身,如八风一样充满天地,相互对应;人的九窍及三百六十五络遍布全身,与大地上九野的分布相对应。所以,在九针中,第一种针是镵针,用以针刺皮肤病变;第二种针是圆针,用以针
刺肌肉的病变;第三种针是鍉chí针,用以针刺络脉病变;第四种针是锋针,用以针刺筋的病变;第五种针是铍针,用以针刺骨的病变;第六种针是员利针,用以针刺脏腑经脉阴阳失调的病变;第七种针是毫针,用以补益精气;第八种针是长针,用以驱除风邪;第九种针是大针,用以疏通九窍驱除全身三百六十五个骨节之间的邪气。这就是九针各自的功能和主治。人的意志变化多端,好像自然界的八风一样变化无常,人体的气与天气相对应;人体的头发、牙齿、耳目、声音,都和自然界的五音、六律一样有规律,人体气血运行,像大地上的江河之水奔流不息;人的肝脏之气通于目,和九之数相对应。
二、心得
治虚病要用补法,治实病要用泄法,若寒温感觉不清,气至迅速而不易觉察。针刺效果不稳定和虚实补泄应用不当有关。针刺时要侯气,侯气时“如临深渊”、“手如卧虎”,“神无营于众物”“,同时对待病人要“正其神”、“令气易行”。这种状态想起“分威法伏熊”““”散势法鸷鸟”,静意固志,以间见间。虚实之要,在于灵活运用九针,九针与人的形体、天地四时阴阳是相应的。在这里再次体验到中医的全息思维。
  
九针
  
针刺功能
形体
自然界

镵针
针刺皮肤病变
皮肤

圆针
针刺肌肉病变
肌肉
大地

鍉chí针
针刺脉络病变
脉搏

锋针
针刺筋的病变
四时

铍针
针刺骨的病变
发声
五音

员利针
针刺脏腑经脉阴阳失调的病变
脏腑阴阳
六律

毫针
补益精气
面部七窍与牙齿
七星

长针
驱除风邪
八风

大针
疏通九窍
九窍及三百六十五络
九野




长刺节论第五十五
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精通针刺技术的医生,有时不受诊脉的限制,而是在听取病人的自诉病情后,就可以针刺治疗。病在头部,且头痛剧烈,可用针刺头部穴位治疗,针刺至骨,病可痊愈。但针刺的深浅要适当,不能伤及骨肉与皮,因为皮肤是针刺进出的通道。阳刺的手法,是中间直刺一针,左右斜刺四次,用以治疗寒热病。如果病邪深入而专攻内脏,应该针刺五脏的募穴;如果邪气迫近五脏应针刺背部的五脏俞穴治疗。背部是内脏之气会聚之处,针刺背部俞穴可以驱除迫近内脏的邪气。
针刺直到腹中的寒热之邪消除即止。针刺的要点是,出针时稍微出点血,使邪气随血泄出。治疗脓肿时,要针刺在痈肿的腐软部位。并根据痈肿的大小来确定针刺的深浅。大的痈肿,脓血较多,部位较浅,所以浅刺即可;小的痈肿,往往部位较深应该深刺,持针要端正,直刺而下,到达一定深度后即停止进针。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灵病已。
少腹有“积聚”病,应当针刺腹部皮肉较厚处的穴位,从上腹部到小腹部都可以取穴;然后再针刺挟着第四椎两旁的穴位,髂骨旁的居鬱穴,以及季肋间的穴位。引导腹中的热气下行,则积聚就会消散,病也就好了。少病,腹痛,大小便困难,病名叫“疝”。是受了寒邪侵袭引起的。治疗时应针刺小腹两侧和大腿内侧的穴位;再针刺腰部和髁骨之间的穴位,要针刺多个穴位,腹部产生发热的感觉,寒气消散,疾病就会痊愈。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灵病已止。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变发生在筋,出现筋脉痉挛拘急,关节疼痛,不能行走等症状,此病叫“筋痹”。治疗应当针刺筋,因为筋是肌肉会合之处,与骨相连,所以针刺时要注意不能损伤到骨。针刺后病处有发热的感觉,说明疾病好转,直到疾病痊愈就停止治疗。病变在肌肉皮肤,可以见到肌肉和皮肤都疼痛,这种病叫“肌痹”,是由于寒湿之邪侵袭所致。治疗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处的穴位,要多针刺几处,进针应较深,以局部产生热感为止。注意不要损伤筋和骨,如果筋骨受伤,就会发生痈肿或其他病变。针刺后肌肉都有发热的感觉时表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治疗。病变发生在骨,病人骨骼沉重不能举动,骨髓酸痛,局部感觉寒冷,这种病叫“骨痹”。治疗时应深刺,但以不伤及脉和肌肉为原则。针刺的部位应选在大小肌肉之间。针刺后病人感到骨中发热,表示病
已痊愈,应停止针刺。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止。病风且寒且热,灵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病变发生在各条阳经,就会出现时寒时热的症状,全身大小分肉处,也有或寒或热的感觉,这种病叫“狂”。针刺治疗应该用泻法,以泄散的病邪。如果观察到病人身体各处肌肉有发热感,说明病已痊愈,要停止针刺。有一种疾病,刚开始是一年发作一次;如果不治疗,就会发展为一个月发作一次;再不治疗,就会每个月发作四五次,这种病叫“癫”。治疗应针刺大小分肉和各部经脉上的穴位。如果没有寒冷的症状,可以用针刺调理气血,到疾病痊愈为止。风邪侵犯人体,出现时寒时热的症状,发热时汗出,一天中发作数次。治疗时应针刺肌肉皮肤上的络脉;如果依旧汗出,且有时寒时热的症状,应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百日,疾病就可以痊愈。如果是因大风侵袭,周身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这种病叫“大风”。治疗应以针刺肌肉为主,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百日,再针刺骨髓,也要使病人汗出,还应治疗百日,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出来才停止针刺
二、心得
针刺头痛、寒热、痈肿、少腹积聚、疝、筋痹、肌痹、骨痹、狂、癫、大风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3 20: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11-13 20:45 编辑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黄帝说:我听说人体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经络的分布有纵向有横向,筋也有一定的系结与连络,骨骼的大小长短有一定的度数,它们所生的疾病也各不相同。现在我想从皮肤的分布上来区分病变部位的上下左右和病证的阴阳属性,并了解发病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愿意听你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岐伯对日: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岐伯回答说:想要知道皮肤上的分区,必须以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为标记,所有的经脉都是这样。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里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阳明是三阳之“阖”,所以阳明经的阳络,叫做“害蜚”,手阳明经片足阳明经是一样的。凡是在阳明经上下分部区内可以看到的,浮现在体表的小血脉,都是阳明经的络脉。如果这些小络脉大多是青色的,则是有痛证;如果終脉多数是黑色的,则表示有痹病;如果络脉的颜色是黄赤色的,那么说明发生了热性病;如果络脉颜色多数是白色的,则说明发生了寒性病;假如五种颜色都可以见到,则表明是有寒热互相兼杂的病。体表络脉中的邪气亢盛,就会向体内侵犯它所归属的经脉。络脉属阳,主管人体的外部;经脉属阴,主管人体的内部。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少阳是三阳之“枢”,所以少阳经的阳络叫做“枢持”,并且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相同。凡是在少阳经上下分部区内能见到的,浮现在体表的小血脉,都是少阳经的络脉。如果体表络脉中的邪气亢盛,就会侵犯体内它所归属的经脉;一般情况下,在络脉中的邪气不被驱除,则向内传人经脉,经脉中的邪气不被驱除,则渗透到内脏中。各条经脉都是这样。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阳是三阳“开”,有保卫体表,约束阳气的功能,少阳的枢轴作用也受到太阳功能的制约,所以太阳经的阳络叫做“关枢”,并且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是一样的。凡是在太阳经上下分部区内能看到的浮现在体表的小血脉,都是太阳经的络脉。如果体表络脉中的邪气亢盛,就会侵人它所归属的体内的经脉。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少阴是三阴之“枢”,所以少阴经的阴络叫做“枢儒”,并且手少阴经和足少阴经是一样的。凡是在少阴经上下分部区内能看到的,浮现于体表的小血脉,都是少阴经的絡脉。如果体表的络脉中邪气亢盛,就侵入体内她所归属的经脉,病邪从阳络传人经脉,再出于经脉,侵犯到骨骼中。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厥阴是三阴之"阖”,厥阴经的阴络叫做“害肩”,并且手厥阴经与足少阴是三阴之“枢”,所以少阴经的阴络叫做“枢儒”,并且阴经和足少阴经是一样的。凡是在少阴经上下分部区内能看到的,浮现的小血脉,都是少阴经的絡脉。如果体表的络脉中邪气亢盛,病邪从阳络传人经脉,再出于经脉,侵犯到骨骼中。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是三阴之"开”,在三阴中太阴主外,足太阴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像关守着内脏的精气,所以太阴经的阴络叫做“关蛰”,并且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都是一样的。凡是在太阴经上下分部区内能看到的,浮现于体表的小血脉,都是太阴经的络脉。如果体表络脉中的邪气亢盛,就会侵人体内它所归属的经脉。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以上所说的十二经的络脉,分别处在皮肤的各个部位上,是十二经的皮部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所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往往是从皮肤毫毛处开始的。病邪侵袭体表后,就使毫毛孔张开;毫毛孔张开后,病邪就侵人络脉中;邪气在络脉之中久留不去,则进一步向内侵人经脉中;邪气在经脉中久留不去,就会向内传人腑中,聚积在肠胃。
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月囷)破,毛直而败。
在邪气侵犯体表皮肤毫毛阶段,可以出现怕冷,颤抖,毫毛竖起等症状;当邪气侵犯到络脉中的时候,则会出现体表络脉充血,颜色改变等当邪气侵犯到经脉中,则往往是经脉之气本来已虚,而导致邪气内陷,当邪气侵犯经脉,病人则感到疲乏衰弱,病情逐渐加重;当邪气侵袭停留在筋骨之间的时候,如果寒气偏多则会产生筋脉痉挛拘急,骨骼关节疼痛等症状;如果热气偏多会产生筋脉弛缓不收,骨髓消减,骨骼弱软,肌肉消瘦,毛发槁败落等症状。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黄帝说:先生您所说的十二经脉分属的皮部,它们发生疾病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岐伯说:皮部,是按照经脉的循行分布来划分的。也就是说, 人体全身的皮肤,分别属于十二经脉。邪气侵犯皮肤毫毛,则毛孔开张,邪气就乘机侵人络脉;络脉中的邪气充满,则传人经脉;经脉中的邪气亢盛就入侵到相关的脏腑。所以,如果在邪气侵犯皮部时不及时治疗,病邪就会向内深人,而使人体产生严重的病变。
帝曰:善。
黄帝说:很好!

二、心得
外来的邪气侵袭人体一般都是从皮肤开始,皮肤——脉络——经络——脏腑,由表入里,若侵犯皮肤时不及时治疗,只会越来越严重。经脉属阴,主管人体内部;络脉属阳,主管人体外部。经脉通过络脉体现在皮肤分布上。手足三阳络脉在体表的分布,阳明是三阳之“阖”,少阳是三阳之“枢”,太阳是三阳之“开”;手足三阴络脉在体表的分布,厥阴是三阴之“阖”,少阴是三阴之枢,太阴是三阴之开。从里到外,一层一层,系统严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3 20: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黄帝问道:人体的络脉显现在体表,而表现出的颜色各不相同,有青色的,有黄色的,有赤色的,有白色的,有黒色的,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固定不变,络脉却没有固定的颜色,而经常变化。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黄帝问:经脉固定定的正常颜色是什么?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岐伯说:心主赤色,肺主白色,肝主青色,脾主黄色,肾主黑色。经脉和脏腑相通,所以,经脉所主的颜色是和内脏主色相对应的。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黄帝又问:阴络和阳络,它们也和经脉的颜色相对应吗?
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歧伯说:阴络的颜色与经脉是相对应的,阳络的颜色变化无常,不一定与经脉相对应,而是随着四时气候的转移而变化。这些都是正常的颜色变化,不是病理性的改变。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如果寒气过重,使体表络脉中的气血运行缓慢涩滞,络脉就可以出现青黑色;如果温热过重,使体表络脉中的气血滑利加速,络脉就出现黄赤色;如果体表络脉上五色同时出现,则是患有寒热病的缘故。
帝曰:善。
黄帝说:讲得好。
二、心得
心主赤色,肺主白色,肝主青色,脾主黄色,肾主黑色。经脉和脏腑相通,经脉所主的颜色是和内脏主色一一对应。阴络的颜色与经脉对应的,阳络的颜色变化无常,随四时气候转移而变化。通过颜色可以做诊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0 21: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黄帝问道:我听说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五个气穴,与一年三百大十五天相对应,但是却不知道这些气穴所在的部位,愿意听你详尽地讲解一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精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岐伯叩头再拜回答说:这真是使为我为难的问题啊!如果不是圣帝,谁还肯深入研究这些道理呢?既然圣帝已经提出来了,那么,就尽我所知道的,把这些气穴部位详尽地说明一下吧。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已明,耳以聪矣。
黄帝拱手退让,谨虚地说:先生对我的开导启发很大,虽然我眼睛没有看到你要讲的事物,耳朵也没有听见你要讲的道理,但是却好像已经使我耳聪目明,心领神会了。
岐伯曰:此所谓精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岐伯说: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吧!
帝曰:余非精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黄帝说:我并不是那种容易告知,一听就明的圣人,俗话所说,探求事物的道理可以开拓人的思维。但我今天所要请教的有关气穴的内容,只不过是想启发我的蒙昧,解除一些疑惑,还算不上什么探讨深刻精细的道理。我希望先生你能畅所欲言,详尽地说明讲解气穴的部位,使我知道其中的意义。我一定把所学到的内容珍藏在金匮里,决不轻易地出示给别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岐伯再拜后起来说:那我就来谈一谈吧。背部属阳,胸部属阴,如果见到背部和胸部互相牵引引而疼痛,这是因为阴脉和阳脉互相牵引造成的。治疗时应该取天突穴,背部第十椎下的中枢穴,以及上纪和下纪。上纪就是胃脘部的中脘穴,下纪则是指关元穴。
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胸背部的经脉斜着连系前后左右,所以,发病时可以出现前胸后背部疼痛而感到闭塞,胸胁部位疼痛得不能呼吸,不能平卧,呼吸急促,气上逆喘息,或者偏于一侧疼痛,经脉胀满。这是由于其脉斜向下连着尾低部再连络到胸胁部,其分支脉入心而连贯到膈,并上出达到天突,又向下斜行经过肩而交会于背部十椎之下的缘故。
脏俞五十穴。
脏输有五十个穴位,即每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穴,五脏共计二十五个
位,左右两侧共为五十个穴位;
腑俞七十二穴
腑输有七十二个穴位,即每腑各有井、荥、输、经、合、原六穴,六腑计三十六穴,左右两侧共为七十二个穴位;
热俞五十九穴
针刺热病的穴位有五十九个;
水俞五十七穴
针刺水病的穴位有五十七个
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头上的五行,每行有五个穴位,共五五二十五个穴位;
中(月吕)两傍各五,凡十穴。
五脏的背俞在脊椎两旁各有五个,共十个穴位;
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
大椎上面两旁各有一个穴,共二个穴位:
目瞳子浮白二穴。
眼旁的瞳子怪和耳旁的浮白,左右两侧共计四个穴位;
两髀厌分中二穴。
两侧髀厌
中有环跳穴二个穴位;
犊鼻二穴。
犊鼻穴左右二个穴位:

耳中多所闻二穴。
听宫六左右二个穴位;
眉本二穴。
眉根部攒竹穴,左右共二个穴位;
完骨二穴。
完骨左右共二个穴位;
顶中央一穴。
项部中央有风府一个穴位;
枕骨二穴。
枕骨处窍阴穴左右共二个穴位
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喑门一穴。齐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蹻四穴。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上关穴左右共二个穴位;大迎穴左右共二个穴位;下关穴左右共二个穴位;天柱穴左右共二个穴位;巨虚上廉、巨虚下廉左右共四个穴位;曲牙(颊车)左右共二个六位;天突一个穴位;天府左右共二个穴位;天牖左右共二个穴位;扶突左右共二个穴位;天窗左右共二个穴位;肩解(肩井)左右共二个穴位;关元一个穴位;委阳左右共二个穴位;肩贞左右共二个穴位;喑门一个穴位;脐中央有神阙一个穴位;胸部有俞府、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六穴,左右共十二个穴位;背部有膈俞穴,左右共二个穴位;胸两旁的膺部有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六个穴位,左右共十二个穴位;足外踝上有分肉(阳辅穴)左右共二个穴位;踝上横纹处有解谿穴、左右共二个穴位;阴骄穴(照海)、阳桥穴(申脉),左右共为四个六位;治水病的穴位都在各病的穴位都在各条经脉的阳气会聚之处;治寒热的穴位在左右两侧?个穴位;大禁穴是五里穴,禁二十五刺,在天府穴下五寸处,左右各位;以上所说的共三百六十五个穴位,都是针刺时所用的穴位。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
黄帝说:我已经知道了气穴的部位和用针的道理,还想再听听孙络和谿谷的情况,它们是否也与什么相对应呢?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岐伯说:孙络和三百六十五气穴相会合,所以孙络也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对应。孙络有驱邪外出的作用。如果邪气侵入人体造成营气和卫气运行凝滞而不通,使卫气消散到体外而
损营气内溢到体内而停留于局部,出现既有发热,又有气虚的症状。这时应该快用针刺泻除邪气,不要迟疑延误,要使营气和卫气通达畅行。只要见到有血液停留面局部络脉颜色改变的地方就应该用针刺泻法,不必受是否穴位的限能。
帝曰:善。愿闻溪谷之会也。
黄帝说:讲得好。我想再听听谿谷的会合情况。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盛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腘。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岐伯说:人体较大肌肉的会合之处叫“谷”,较小肌肉的会合之处叫做“谿”。肌肉之间,也就是谿谷的会合之处,可通行营气和卫气,但也可以停留邪气。如果邪气侵犯人体,使人体的正气塞
不能正常运行就会产生血脉中发热肌肉腐烂败坏。而营气和卫气不能运。最终也将腐败成脓肿,向内深入可以使骨髓腐败向外蔓延则可以使大的肌肉消瘦破溃如果邪热之气侵入停留在关节,将造成筋骨败坏等更严重的病变。如果寒邪侵犯人体,停留不去,则使营气和卫气不能正常运行,就会造成肌肉萎缩,筋脉拘急,不能伸展四肢和肋部。在身体内部造成骨痹,在身体表面引起皮肤感觉麻木不仁。这是由于阳气虚损不足,大寒之气停留在谿谷所造成的病证。谿谷和三百六十五气穴相会合,所以也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对应。如果是较轻微的邪气所造成的“小痹”,邪气沿着脉来往不定,可以用微针治疗,与一般刺孙络的方法相同。
帝乃避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
黄帝遣退左右之人,起身再拜说:今天承蒙先生开导启发,使我解除了疑惑,
我要把这些内容藏在金匮之中,不轻易拿出来给别人。并将金匮藏在金兰之室,
署名为“气穴所在”。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岐伯说:孙络之脉是经脉分出来的别支,如果孙络血盛满应该用泻法,孙脉亦有三百六十五脉,但都能回流入络脉之中,络脉再回流入十二经脉。虽不是与十四络脉相通,实际上已经包括在其中了。即便是深入到骨缝中的络脉,受邪后也可以传入五脏的经脉之中。

1.别络:十五别络
    (1)含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二经脉各一支,督任各一支,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
    (2)主要功能:
    A、加强和沟通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B、统率其它络脉,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C、渗灌气血,濡养全身。
2.浮络
   (1)含义:分布在肌肤体表的络脉。《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2)主要功能:沟通经脉,以输达肌表。
3.孙络
    (1)含义:是别络再行分支的最细者。《灵枢·脉度》:“络之别者为孙。”
    (2)主要功能:溢奇邪,通营卫。
    (奇邪: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络者,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者,为奇邪。)
二、心得气穴,经络之气输注出入之处。经脉-别络-浮络-孙络,孙络又与365气穴相会合,谿谷也与365气穴相会合,当营卫之气运行不通的时候,可以通过针刺法来泄邪气,使营卫之气通达畅行。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一、原文文、翻译、查字、正音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旁,各一。风府两旁,各一。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俞。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髀枢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趾次趾各六俞。足阳明脉气血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间各一。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脐广三寸,各三。下齐二寸,侠之各三。气街动脉各一。伏兔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一。髃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侠扶突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足太阳经脉之气所通达灌注的穴位共有七十八个:两眉头陷中焦俞、胆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谓之六腑俞。的攒竹穴,左右各一,共二个穴位;从攒竹穴向上行进入头发到前顶穴,这之中有神庭穴、上星穴、囟会穴,共长三寸半,前顶穴居中央一行,两旁各有二行,连中央行共计五行,中央一行到外行的距离为三寸。太阳经脉之气上浮于头部皮肤中,共有五行,每行有五个穴位,五五共计二十五个穴位;天柱穴在后颈中大筋的两侧,左右各一,共为二个穴位;风府穴两旁各有一穴,即风池穴,共二个穴位;自这里向下行到脊背两旁,从大椎顺着脊椎往下,到尾骨共有二十一节,其中十五个脊椎骨间两旁约一寸半处,各有一个穴位,共计三十个穴位;五脏的俞穴左右各有五个,六胞的俞穴左右各有六个,共为二十二个穴位,从委中以下到足小数
旁,左右各有六个穴位,即委中穴、昆仑穴、京骨穴、束骨穴、通谷穴、至阴穴,共计足少阳经脉之气所通达灌注的穴位共有六十二个:头角上左右各二穴,即曲鬓穴、天冲穴,共计四个穴位;从瞳孔直上行到发际之内,左右各有五个穴位,即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共计十个穴位;耳前角上有一穴,即额厌穴,左右共二个穴位;鬓发下左右各一个穴位,即和穴,共二穴;客主人穴(上关穴)左右各一,共为二穴;耳后陷中有翳风穴,左右共二穴;下关穴左右各一,共为二个穴位:颊车穴左右各一,共二个穴位:缺盆穴左右各一穴,共二穴;液下三寸,各有三穴,即渊腋、辄筋、天池三穴,左右共六穴;从胁下到季肋,肋间有日月穴、章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穴六个穴位,左右共十二穴。髀枢中有一穴,即环跳穴,左右共二穴;膝以下至足小趾间有阳陵泉、阳辅、丘墟、临泣、侠溪、窍阴六个穴位,左右共十二个穴位。足阳明经脉之气所通达灌注的穴位有六十八个:额颅发际旁有三个穴位:群悬颅穴、阳白穴、头维穴,左右共六个穴位;颗骨下骨空中间有一个穴位,即四白穴,左右共二穴;大迎穴在骨空中,左右共二穴;人迎穴左右各一,共二穴;缺盆外骨空中有一穴,即天穴,左右共二穴;胸膺部每根肋骨间有一穴位,即膺窗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乳中穴、乳根穴,左右共十二穴;挟在鸠尾穴之外,正乳房下三寸,挟着胃脘部左右各有五个穴位,即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两侧共计十个穴位;挟着脐部,旁开二寸各有三个穴位,即滑肉门穴、天外陵穴,两侧共六穴;脐下二寸,左右各有三个穴位,即大巨穴、水道穴、归论玉第十九
两侧共六穴;归来下动脉跳动处是气街穴,左右共二穴;免穴上有酶关右各一,共二穴;从足三里穴开始,向下到足中验共有八个穴位,即足三里上巨虚穴、下巨虚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顶烧穴,左右共十六个位,这些穴位分布在骨空之中。手太阳经脉之气所通达灌注的穴位有三十六个眼睛内角有睛明穴,左右共二式;眼睛外角有瞳子髁穴,左右共二穴;颗骨下有颗醒穴,左右共二穴;耳廓上左各有一个角孙穴,共二穴;耳中有听宫穴,左右各一,共二穴;巨骨穴左右各,共二穴;曲腋上有一穴,即瞩俞穴,左右共二穴;天柱上凹陷的中央有扇并穴
左右各一,共二穴;天窗穴上四寸左右有窍阴穴,左右各一,共二穴;肩解部为秉风穴左右各一,共二穴;肩解部下三寸处有天宗穴,左右各一,共二穴;肘部以下至手小指端有六个穴位,即小海穴、阳谷穴、胞骨穴、后溪穴、前谷穴、少泽穴,左右共十二个穴位。手阳明经脉之气通达灌注的穴位共有二十二个:鼻孔外侧有迎香穴,左右共二穴;项部有扶突穴,左右共二穴;大迎穴在骨空中,左右各有一穴;颈与肩相会世有天鼎穴,左右共二实:肩六左右各一,共二穴:从时部以下到手大指侧的间共有六个穴位,即三里穴,阳溪穴,合谷穴、三间穴一二间穴商阳穴,左右共十二个穴位。手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灌注的穴位共有三十二个:颗骨下面左右各有一穴,即
穴;眉后有丝竹空穴,左右各一,共二穴;头角处有颔厌穴,左右各一,共二穴;完骨之下后方有天牖穴,左右各一,共二穴;项部足太阳经脉之前有风池穴左右共二穴;挟在扶突穴旁的是天窗穴,左右各一,共二穴;肩贞穴左右各一,共二穴;肩贞穴之下三寸,这中间有三个穴位,即肩醛穴、購会穴、消泺穴,左右共六穴;自肘部往下到手小指侧的次指端,有六个穴位,即天并穴、支淘穴、阳池穴、中穴液门穴、关冲穴,左右共十二个穴位。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断交一。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侠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阴阳蹻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督脉之气所通达灌注的穴位共有二十八个:颈项中央有两个穴位,即风府穴和哑门六:从前发际到后发际,中行有囟会穴、前顶穴、百会穴、后顶穴、强间穴、脑户穴八穴;面部中行有三个穴位,即素穴、水沟穴、兑端穴三穴;从大椎向下到尾骨以及旁线上共有十五个穴位,即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灵台穴、至阳穴、筋缩穴、中枢穴、脊中穴、悬枢穴、命门穴、阳关穴、腰俞穴、长强穴及会阳穴;从大椎到骶骨共二十一节,这是计算脊椎骨来确定穴位的方法任脉之气所通达灌注的穴位共有二十八个:喉中央有两个穴位,即廉泉穴和天突穴;胸骨陷中共有六个穴位,即璇玑穴、华盖穴、紫宫穴、玉堂穴、膻中穴和中庭穴六穴;从鸠尾下三寸间有三个穴位,即鸠尾穴、巨阙穴和上脘穴三穴;从中院穴到脐中长五寸,其中有五个穴位,即中脘穴、建里穴、下脘穴、水分穴和神阙穴五穴;从脐中到横骨毛际是六寸半,这之中有六个穴位,即阴交穴、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中极穴、曲骨六六穴。任脉在腹部共有十四个穴位。下部前阴与后阴中间,有会阴穴;眼睛下有承泣穴,左右共二穴;唇下有一个承浆穴;还有一个龈交穴冲脉之气所通达灌注的穴位有二十二个穴位:挟鸠尾外两旁半寸下行到脐的左右,每侧各有六个穴位,即幽门穴、通谷穴、阴都穴、石关穴、商曲穴和育俞穴六穴,左右共十二个穴位;挟脐旁开半寸下行到横骨,这之间每侧各有五个穴位即中注穴、四满穴、胞门穴、大赫穴和下极穴五穴,左右两侧共十个穴位;每寸一穴,这是冲脉在腹部的取穴方法。足少阴经脉之气所通达灌注的穴位:在舌下有二穴;足厥阴经脉之气所通达灌注的穴位,在毛际左右各有一个急脉穴;手少阴在腕后左右各有一个阴郄穴;
阴骄、阳骄各有一穴,左右共四穴。手足掌两旁肌肉丰满隆起之处,都是经脉之气通达灌注的地方以上共计三百六十五个穴位。
二、心得府,表示交接财宝的房屋。气府,经脉之气通达灌注的地方。365穴位,细致分明。这是如何得到的呢?当这么想的时候,马上回到自己身上,启动的是另外一套感知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7 17: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骨空论篇第六十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譩嘻,譩嘻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压之令病人呼譩嘻,譩嘻应手。从风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眇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嘻。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黄帝问道:我听说风邪为多种疾病的起始,用针法来治疗,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岐伯回答说:风邪从外侵入人体,使人寒战汗出,头痛,身体沉重,恶寒,治疗应针刺风府穴以调和阴阳。正气不足的虚证用补法,邪气有余的实证用泻法。若感受严重的风邪出现颈项疼痛,刺风府穴,风府穴在颈椎第一椎上面;若感受严重的风邪而汗出,应灸澺谆穴,道蔼穴在胸椎第六椎旁开三寸,用手指按压其穴位,病人便会感觉疼痛而发出道璃的声音,此时医生的手指下会有跳动感。见风怕风的人,应刺眉头攒竹穴。颈项疼痛,不能着枕的疾患,应取肩上横骨间的穴位治疗。腰痛不能转侧动摇,下引睾丸者,刺八髅穴和疼痛之处,八穴在腰尻骨间的孔隙中。鼠瘘病寒热往来,应刺寒府穴,寒府穴在膝盖.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任脉起于中极穴之下,上行至毛际,再循腹部经关元穴到咽喉上颐循面入于目中。冲脉起于气街穴,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侠脐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任脉发生病变,男子腹内结为各种疝病,女子则为带下和痕聚。冲脉发生病变,则气逆上冲,腹内拘急疼痛。督脉发生病变,则见脊柱僵硬反折。督脉起于少腹下横骨的中央,在女子则内系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从此处分出一支别络,循着阴户会合于会阴部,绕行于肛门外侧,再分支别行绕臀部到少阴,与太阳经的中络相合。少阴经从股内后廉而上,穿过脊柱而连属于肾脏,又与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交于巅顶,内入联络于脑,复还出循项下至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而止。在男子,督脉则循阴茎,下至会阴,这与女子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此后它从少腹直上,穿过脐中央,再向上贯心入喉,上行至颐,环绕口唇,再上行系于两目之下。督脉发生病变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而疼痛,不能大小便,此称为冲疝。如在女子,便产生不孕,或小便不利,或遗尿、嗌干等症。总之,督脉生了病,还是应从督脉进行治疗,轻者治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取脐下的阴交穴。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骨行)若折,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寸。辅骨上横骨下为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如患者气逆喘息有音,治疗则取喉部的天突穴,天突穴在两缺盆的中央;如有逆气上冲于喉部,则取侠颐部的大迎;膝关节能伸不能屈的病人治其髀关穴坐下时膝疼痛的,治其环跳穴;站立时感到骨缝似裂而有热痛感的,治其膝部经穴;膝部疼痛,牵引至躅趾的,刺其膝弯处的委中穴;坐下来,如有物隐藏于其中者,治其承扶穴;膝痛不可屈伸者,治疗时可取背部的足太阳经的俞穴;如疼痛牵连小腿如折断者,治疗时可取阳明中俞的陷谷穴;膝痛如骨肉分离样者,可取太阳经荥穴通谷、阳明经的荥穴然谷;膝、胫部酸痛无力,不能久立者,治疗时取少阳之络的光明穴,穴位在外踝上五寸处。辅骨之上,横骨之下称为“楗”,侠髋骨相接之处称为“机”,膝部的骨缝叫“骸关”,侠膝两旁的高骨为“连骸”,连骸下面叫“辅骨”,辅骨上面叫“胭”,胭上骨节动处叫“关”,头后部的横骨叫“枕骨”。
水俞五十七穴,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龈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肩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门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骨行)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治疗水病的腧穴有五十七个:尻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多有两行,每行各五穴;又左右各一行,每行各五六;足内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髓空在脑后三分,颅骨边际锐骨之下的风府;有一孔在断基下面的下颐,有一孔在项后复骨的下面,有一孔在脊骨上孔的风府穴上面,即脑户穴;脊骨下端之孔,在尻骨下面的髓孔,即长强穴。在面部侠鼻两旁有数处髓孔,有的在口下
于两侧肩骨的大迎。两肩髒骨空在肩髒的外侧。臂骨的骨空在臂骨的外侧,距手踝四寸处两骨的中间。股骨上面的骨孔,在股骨的外侧膝上四寸的地方。骨的骨空在辅骨的上端。股际的骨孔在阴毛中的动脉下面。尻骨的骨孔在髀的后面相去四寸。扁骨有血脉渗灌的纹理,没有髓孔。其渗透腠理的功能,可依靠血脉完成所以没有髓孔。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
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灸寒热证的方法是,先灸项后的大椎穴,并根据患者的年龄块定艾灸的壮数。次灸尾骶骨的尾阊穴,也是根据年龄定艾灸的壮数。观察营食凹陷处灸之,举臂肩上凹陷处灸之;两侧季肋下的京门穴可用灸法;足外踝绝谷之端的阳辅穴可用灸法;足小趾和足四趾之间的侠溪穴可用灸法;小腿腓肠朋下面凹陷处的承山穴可用灸法;足外踝后的昆仑穴可用灸法;缺盆上用手按,如有结块,坚硬如筋而疼痛的,可在疼痛的局部用灸法;胸骨上凹陷处的天突穴可用在病阴的代中肾腑灸法;掌横骨下的阳池穴可用灸法;脐下三寸关元穴可用灸法;脐下毛际两旁有动脉跳动的地方,即气冲穴,可用灸法;滕下三寸骨肉之间的足三里穴可用灸法;足阳明经在足背上动脉处的冲阳穴可用灸法;头顶上的百会穴可用灸法;被狗咬伤的,就在咬伤处灸三壮,应该按照狗咬伤的方法来运用灸法。以上应该灸的地方共有二十九处。伤食引发寒热的,也可以用灸法。如果用灸法后病情不好转,就必须诊察病人的经脉,在阳邪过于亢盛的地方,多针刺几个穴位,并同时配合药物进行治疗。
二、心得
骨空即为周身骨骼间的空隙,人的腧穴多位于这些空隙之中。前面两章是从穴位功能上去说腧穴,本篇主要从形上,也就是人的骨骼间空隙来看腧穴位置,从而确定各种病症针灸治疗的位置和取穴的方法。读这章对于确定穴位的位置会更有体会一些,也更有操作感。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日: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胞肿。附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黄帝问道:少阴为什么主管肾?肾又为什么主管水?岐伯回答说:在阴阳属性分类中,人体的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六腑为阳,五脏属阴,肾的位置在人体的下部,为阴中之阴,所以称为至阴之脏,水属至阴,所以肾脏是人体中主管水的内脏;在和气候阴阳的关系中,肺脏和太阴相对应,肾脏和少阴相对应,少阴之气在冬季最旺盛,冬季与水相对应,而肾经的经脉(足少阴经)之气在冬季最旺盛,少阴经脉起源于肾脏,其末端分支进入肺中,所以,水肿病的根本在肾,标在肺,如果肾脏或肺脏功能失常,都可能造成体内水液停聚而形成水肿病。黄帝又问:肾脏为什么能使水液停聚而造成病变呢?岐伯说:肾注前后二阴,如果肾脏发生病变,就会造成二便不利,而二便的正常与否,又直接影响到胃的功能。所以说,肾脏好像是胃的关卡,或者说是闸门,肾脏的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失常,就像闸门失灵了。水液排泄不畅,停留在体内四处泛滥,流溢到皮肤中就形成了浮肿。因此,所谓浮肿,就是水液停聚而产生的病变。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黄帝又问:所有的水肿病都是由肾脏病变引起的吗?岐伯说:肾是阴脏,凡是人身由下部上升的水气,都是由肾气的蒸腾而化生的,这就好像地气上升为云一样,地和肾都属阴,故称肾为至阴。如果有的人自恃身强力壮,过度劳力或房事过度,就会造成大汗淋漓,这种出汗与肾脏有关,在出汗的时候,又遭到风邪侵袭,汗孔骤然关闭,汗出不尽,水气既不能返回到内脏,又不能向外排泄,于是留滞在玄府中,在皮肤之中流动,而形成了浮肿,这种病的根源在肾脏,病名叫做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指汗孔。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黄帝说:治疗水肿病的五十七个穴位,是什么脏器所主管的呢?位,而在春天时人体在刚进入体表时就岐伯说:肾脏主管水,所以这五十七个治水肿病的穴位都和肾脏关系密切。这些
人体较表层的络肪间就可以了。黄穴位,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水液之气也从这里出入。尾骨以上共有五行,每行是五行之中火气应有五个穴位,中间一行是督脉,两旁的四行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中间一行的五个穴位是:长强穴、腰俞穴、命门穴、悬枢穴和脊中穴;次二行左右各五个穴位蒸皮肤腠理,向是:白环俞、中膂内俞、膀胱俞、小肠俞和大肠俞;边上两行左右各五个穴位是:秩开始生长,其气要针刺穿透皮肜边穴、胞肓穴、志室穴、育门穴和胃仓穴。这二十五个穴位都居处在下焦,是和肾脏有密切关系的穴位。水肿病可以引起下部的浮肿和腹部胀大等症状,也可以引起上部的呼吸喘促、不能平卧等症状。这是肺脏和肾脏同时发生疾病所导致加表浅。所谓盛的。水气犯肺,就会出现呼吸喘促、不能平卧等症状;水肿则是肾脏功能失常造天针刺,为什么节,肺脏之气成的。两脏同时发生病变,互相影响,所以引起了水气停留。在伏兔穴以上的腹部挟脐两侧各有两行,共四行,每行有五个穴位,内侧两行的穴位是:中注穴、四体的阳气在经满穴、气穴、大赫穴和横骨穴,左右共十穴;外侧两行的穴位是:外陵穴、大巨穴、阳气相合,仍水道穴、归来穴和气冲穴,左右共十穴。这二十个穴位是肾气通行的道路。它和邪:并且多取弱,而向内运肝、脾两条经脉,合成三条阴经,交会于脚趾。足内踝上有一行,六个穴位,即大钟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和阴谷穴,左右共十二个穴位。这是足少各条经脉的去肾脏之气与阴肾经的经脉下行的部分,又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是五脏的阴络经过之处,也是水气停留的地方。所以,在治疗水肿病时,可以针刺这些穴位。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帝曰:秋取经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黄帝说:春天针刺,为什么多取络脉和肌肉呢?岐伯说:春天是五行之中木气所主治的季节,草木开始生发,与春季相应的肝脏之气也开始萌动。肝脏之气的性能很急,像春天的风一样变动迅速。经脉处在人体较深的部位而在春天时人体的阳气外趋体表经脉中的阳气较少,病邪侵犯人体时往往在刚进入体表时就与卫气相互结合抗争,而不能深人入到经脉中去。由于病邪在人体较表层的络脉和肌肉之间,所以在用针刺进行治疗时,只要刺络脉和肌肉之间就可以了。黄帝说:夏天针刺,为什么多取盛经合皮肤腠理呢?岐伯说:夏天是五行之中火气所主管的季节,人体的心脏之气与夏季相对应,这时心脏之气刚开始生长,其气较少,所以脉气未盛,由于气候较炎热,阳气充盛流溢,向外则熏蒸皮肤腠理,向内则进入经脉之中,所以针刺治疗时多数针盛经和皮肤腠理,只要针刺穿透皮肤,病邪就会外泄。因为阳气充满体表,邪气停留在人体的部位更加表浅。所谓盛经,就是指充盈浮现在体表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络脉。黄帝说:秋天针刺,为什么多取经脉上的腧穴呢?歧伯说:秋天是五行之中金气所主管的季节,肺脏之气与秋天收敛清肃的气候相对应。此时火气渐衰,金气渐盛,这时人体的阳气在经脉的合穴秋季阴气开始旺盛,如果湿形侵犯人体,达到合六处和巨穴阳气相合,仍然不能深入机体内部,所以,治疗时多取各经的输穴,用来泻除它和邪;并且多取各经的合穴,用来泻除与阳经相合的病邪,因为体表的阳气开始衰即大弱,面向内运行到合穴之处,所以要取合穴针刺。黄帝说:冬天针刺,为什么多取各条经脉的井穴和穴呢?岐伯说:冬天是五行之中水气所主管的季节,人体的络是肾脏之气与冬季相对应,开始发挥闭藏的功能,人体表层的阳气更加衰少,大部
潜藏入体内深处,而阴气却充盛于人的体表。由于太阳之气潜藏于内,体表的络脉也随之而沉伏少见,所以,在针刺时多取各条经脉的井穴,用来抑制过于亢经盛的阴气;多取各条经脉的荥穴,用来充实人体不足的阳气。因此说:冬天取井穴和荣穴治疗,到春天就不会发生流鼻涕和鼻出血的疾病,就是指上面所说的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黄帝说:先生你讲的治疗热病有五十九个穴位,我已经知道了大概的意思,但还不能很清楚地分别它们所在的部位,但愿你能告诉我这些穴位所在的部位,它们有什么作用?岐伯说:这五十九个穴位,在头上有五行,每行各有五个穴位。中间一行是督脉,五个穴位是上星穴、囟会穴、前顶穴、百会穴和后顶穴;旁边四行都是足太阳经脉,靠着中线的两行,各有五个穴位,即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和玉枕穴;偏外的两行也各有五个穴位,即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和脑空穴。因为各条阳经的气都上行到头部,所以,取这五行的穴位,能够发散各条阳经向上逆行的热邪。大杼穴、膺俞穴、缺盆穴和背俞穴,左右共八个穴位,这八个穴位在胸背部,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穴、三里穴、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也是左右对称共八个穴位,它们都属于足阳明胃经,所以,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泻除胃中的热邪;云门穴、肩髑穴、委中穴和髓空穴,左右共八个穴位,这八个穴位所在的经脉运行到四肢,所以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泻除四肢上的热邪;背部五脏俞的两旁,各有五个穴位,即肺俞之旁的魄户穴,俞之旁的神堂穴,肝俞之旁的魂门穴,脾俞之旁的意舍穴,以及肾俞之旁的志室穴,这十个穴位都是足太阳经的穴位,并且在五脏俞旁,所以,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泻除五脏的热邪。上述这五十九个穴位,不论其在左侧还是在右侧,都是治疗热病的穴位。黄帝问:人受了寒邪的侵犯,却能转变成热,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物极必反,如果寒气亢盛到极点,就会转变成热。
二、心得
肾经的经脉为足少阴经,其经脉源于肾,末在肺,所以水肿病根本在肾,标在肺,故肾肺功能失常,皆会形成水肿病。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水液运行不畅,聚而生浮肿之病。风水本之于肾。治理水肿病的57个腧穴皆为肾脏所主管,是阴气聚集的地方,水液之气从这里出入。针刺之法必须顺应四时阴阳变化,不同季节体内阴阳分布不同,邪气停留的部位不同,针刺所取位置也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20: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黄帝问: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就要泻法,不足就要补法,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岐伯说:有余有五种,不足也有五种,帝你想问什么?
帝曰:想都听听。
岐伯说:神、气、血、形、志五者有余有不足。凡是此十种,其气不一样,变化无穷。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为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黄帝问: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能够发生各种疾病,而各种疾病发生,各有虚实的不同。现在夫子说有余的是五,不足的也有五,是怎么发生的呢?岐伯说:都从五脏而生。人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根据这样生成形。志意相通,内部连着骨髓,而成为身体中的形状成为五脏。五脏的道,都是从经络隧道而出,内部血气行走。血气不和,则百病因气变化而生。所以诊断,要守住经隧情况。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并未,五脏安定,邪克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激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黄帝问:神有余和不足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神有余则会笑不止,不足则悲忧。血气没有与病邪混杂,五脏则会安定,病邪滞留在身体表面,只是肌肤毫毛恶寒,没有进入经络,这叫神有微邪。
黄帝说:补和泻怎么做呢?
岐伯说:神有余,则泻其小络的血,出血不要推针深入,不要刺到大的经脉,神气乃平缓。神不足,就要看其虚的经络,推按而达到,针刺通利经气,不要出血,不要泻气,以畅通其经络,神气乃能平缓。
黄帝说:针刺应该怎么样?
岐伯说:按摩病处,不要停,针刺时不向深推针,只是引导转移病人之气,使之充足,神气就能恢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不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故将深之。适入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泻腠理,真气乃想得。
黄帝曰:很好。气有余不足怎么做?
岐伯说:气有余就喘咳,上逆,气不足就呼吸不利、气短。气血没有一起生病,五脏安定,病在皮肤,叫肺气微虚。
黄帝曰:补泄该如何?
岐伯说:气有余就泄经隧,但不要伤了经脉,不能出血,不能泄气。如气不足的,就要补经隧,不能出气。
黄帝又问:针刺微病时应怎么做?
岐伯说:按摩不要停,出针的时候让病人看到,说准备深刺。适当的刺入必须浅刺在表皮,精气自然灌注于内,邪气变得散乱,没有地方停歇,从腠理泻出,真气自然就能恢复正常。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黄帝曰:很好。血有余不足怎么做?
岐伯说:血有余就容易发怒,血不足就容易恐惧。邪气未与气血混杂,五脏安定,只是孙络邪盛外溢,络内就会有淤血现象。
黄帝曰:补泄该如何?
岐伯说:血有余就泄它的盛经,刺之出血;血不足,补益虚弱的经脉,把针扎在经脉上。留针时间要长而观察,若脉洪大,就要快速拔针,不要出血。
黄帝又问:针刺的方法怎么样?
岐伯说:看准那有留血的络脉,针刺出血,不要让血回流入经脉,而引起其他疾病。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黄帝道:很好。形有余和不足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形有余就腹胀,小便不利;形不足则手足不灵活。如果邪气尚未与血气混杂,五脏还安定,只是肌肉有些微微蠕动的感觉,这叫微风
黄帝又问道;补泻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形有余就泻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之气,形不足就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之气。
黄帝又问道;针刺微风之病应怎样?
岐伯说;刺其分肉间以散其邪,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及络脉,卫气能够恢复,邪气就消散了。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黄帝道:很好。志有余和不足的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志有余就要腹胀飧泄,志不足就手足厥冷。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只是骨节间有微动感。
黄帝又道:补泻的方法是怎样的?
岐伯说;志有余就刺泻然谷穴出血,志不足就在复溜穴采取补法。
黄帝又问道:在邪气与血气尚未相混的时候,怎样刺治呢?
岐伯说:就刺骨节微动的地方,不要伤及经脉,只刺邪所留止处,病邪马上就能除去。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黄帝道:很好。我已经听到关于虚实的各种情况,但还不知道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血气混杂,阴阳混乱,失去平衡。这样,气窜乱于卫分,血逆行于经络,血气都离了本位,就形成了一虚一实的情况。如果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就会发生惊狂的病证。如果血与阳邪相混,气与阴邪相混,就会发生内热的病证。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就会心中烦闷,多怒。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就会使人气乱健忘。
黄帝道;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像这样血气离了本位,怎样才算实、怎样才算虚呢?
岐怕说:血和气都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寒冷会使血气涯滞不能怖通,温暖就能使血气消散而易于运行,所以气若偏胜,就有血虚的现象;而血若偏胜,就有气虚的现象。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黄帝问说:人体最宝贵的,就是血和气了。现在夫子您说血偏胜,气偏胜都是虚,那么就没有实了吗?
岐伯说:多余的就叫做实,不足的就叫做虚。因为,气偏胜,血就显得不足;血偏胜,气就显得不足。加之血和气失去了正常联系,所以就成为虚了。大络和孙络里的血气都流注到经脉,如果血与气混杂,那就成为实了。若血和气混杂后,循着经络上逆,就会发生大厥证,得了大厥证,就会突然昏死过去,气能恢复就能活,否则就会死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黄帝道:实是从什么渠道来的?虚又是从什么渠道去的?虚实的关键,我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输入和会合的腧穴。阳经的气血,灌注到阴经,阴经气血充满了,就流走到其他地方,这样阴阳平衡,来充实人的形体,九候的脉象一致,就是正常人。凡邪气的发生,有生于阴分,有生于阳分。生于阳分,是感受了风雨寒暑;生于阴分,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日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黄帝问:风雨伤人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风雨伤人是先侵入皮肤,然后传入孙脉,孙脉充满再传到络脉,络脉充满就注入到大经脉,血气和邪气混杂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象坚大,所以说是实证。实证外表坚实充满,肌肤不能够按触,按触就会疼痛。
黄帝又问:寒湿伤人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寒湿伤人,会使皮肤拘急,肌肉坚紧,营血凝涩,卫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病虚的人,多是皮肤松弛而有皱纹,卫气不足。按摩就会血脉流畅,则气足而温暖了,所以感觉舒服不痛了。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日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重满,则血泣气去,故日虚矣。
黄帝道:很好!阴分发生的实证是怎样的?
岐伯说:多怒不节制,就会使阴气上逆。如果阴气上逆,下部的阴气就要不足,下部的阴气不足,阳气就来凑合,所以说是实证。
黄帝又道:阴分发生的虚证是怎样的?
岐伯说:喜乐太过,其气下陷;悲哀太过,其气消散。气消耗,血脉就虚了。若再吃寒冷的饮食,寒气趁虚而充满于经脉,就会使血涩滞而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黄帝道:古经上所说的阳虚产生外寒,阴虚产生内热,阳业产生外热,阴盛产生内寒。我已听到了这种说法,但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说:诸阳都是受气于上焦的;来温养腠理之间。现在案气侵装于外,就会使上焦之气不能达于肤腠之间,上焦之气不能远于肤腠之间,以致寒气独留在外表,所以恶寒战憟。
黄帝又问:阴虚产生内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劳倦过度,形体气力衰疲,谷气不足,上焦不能宣发五谷之味,下脘不能布化五谷之精,胃气郁遏生热,上熏胸中,所阴虚生内热。
黄帝又问:阳盛产生外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上焦之气不畅通顺利,皮肤紧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卫气不能发泄外越,所以就发生外热。
黄帝又问道:阴盛产生内寒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由于厥逆之气上冲,寒气积在胸中而不得下泄,寒气不泻,使阳气消散,而寒气独留,因而血液疑涩,血液凝涩则脉不通畅,其脉虽盛大却兼涩象,所以成为寒中。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黄帝道:阴与阳相混杂,同时又与血气相混杂,病已经形成,刺治的方法应怎样?
岐伯说:刺治这样的病证,取其经隧刺之,并刺脉中营血和脉外卫气,同时还要观察病人形体的长短肥瘦和四时气候的不同,而采取或多或少或高或下的刺法。
黄帝又道:邪气已经和血气混杂,病形已成,阴阳失去平衡,这时补法和泻法怎样运用呢?
岐伯说:泻实的方法是在邪气盛时进针,使针与气一起入内,从而开放邪气外泄的门户。拔针时,要使气和针一同出来,精气不受伤,邪气就会消退。不闭塞针孔,让邪气出尽,这就要摇大针孔,从而通利邪气外出的道路,这就叫大泻。拔针时一定要急出其针,邪气才会退。
黄帝又问:补虚的方法又是怎样的?
岐伯说:拿着针先不要忙着针刺,必须定神定志。等待病人呼气时下针,呼气出而针入。这样,针孔四围紧密,使精气没有地方外泄。待气正实的时候迅速把针拔出,气入而针出。这样,针下的热气不能随针而出。堵住其散失之路,而邪气散去,人的精气就能保存了。总而言之,在针刺时,不论入针还是出针都要不失时机,使已得之气不致从针孔外泄散失,使未至之气能够引导而来,这就叫做补法。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悴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骄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黄帝道:你说虚实有十种,都产生于五脏,具体说是与五脏相联系的五脉。可是人身有十二经脉,能够产生各种病变,现在夫子您只是谈了五脏。那十二经脉,联络人体的三百六十五个气穴,每个气穴有病必定波及经脉,经脉的病又都有虚实,它们与五脏的虚实关系如何呢?
岐伯说:五脏本来和六腑有表里的关系,其经络和支节,各有虚实的病证。根据病变的所在,随时调治。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病在气,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用火针劫刺病处和拘急的地方。如病在骨,可用火针深刺,并用药温熨病处;如病人不知疼痛,最好针刺阳骄阴骄二脉;如人身的形体有疼痛,而九候的脉象没有变化,就用缪刺法治疗;如疼痛在左侧,而右脉出现病象,用巨刺法治疗,必须谨慎审察病人九候的脉象,然后进行针治,这样,针刺的道理就算完备了。

二、心得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经脉是沟通五脏表里上下的重要通道,经脉中气血不和,则百病乃生,反之,调节经脉气血使之通畅,疾病得治。读这一段对《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心术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五脏之气血通畅,为一,则经脉通。气之微病治疗方法特别具有画面感,对守气有了更深的理解,精神内守时,邪气散乱趋向体表,无藏身之处。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缪刺法,但不知道它的意义,什么叫缪刺?
岐伯回答说:邪气侵入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滞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滞留不去,就进入络脉,还是滞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向内牵连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阴阳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受伤。这是邪气从皮毛而侵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这样,就要治疗经脉了。现在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脉,滞留不去,内外闭塞不通,邪气不能进入经脉,只流溢到大络之中,从而形成一些异常的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从左边流窜到右边,从右边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与经脉相关联,流散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之处,也不能进入经脉腧穴,这时候就应采取缪剌法。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黄帝说:希望听听缪刺法为什么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呢!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
岐伯说:邪气侵入经脉,左边经气较盛则右边经脉先病,右边经气较盛则左边经脉先病,也有左右转移变易的,左边疼痛未止,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像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一定要刺中其经脉,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所以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黄帝说:希望听听怎样缪刺?怎样取穴?
岐伯说: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小指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缓解。若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气侵入手少阳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举手不能至头,针刺无名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关冲穴,各刺一针,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待一会儿也会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这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气侵袭足厥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各刺一针,男子立刻缓解,女子待一会儿也会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气侵袭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阴穴,各刺一针,立刻就缓解。若不缓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门穴三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气侵袭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撑胀,胸中发热,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病就好了。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气侵入手厥阴经的络脉,使人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先用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用针刺。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月亮初生,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直到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气客于足阳骄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邪气侵入足部的阳骄脉,使人眼晴疼痛,从内眦开始,针刺外踝下面约半寸处的申脉穴,各刺二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需一般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人由于堕坠跌伤,淤血停留体内,使人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导痰的药物。这种病上面伤了厥阴的经脉,下面伤了少阴经的络脉。针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脉,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的动脉。若病不缓解,再刺足大趾三毛处的大敦穴各一针,出血后立即就会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有悲伤或惊忍不乐的,刺法同上。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邪气侵入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耳聋,有时听不到声音,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叶宽的商阳穴各一针,立刻就可听到声音。若不见效,再刺中指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中冲穴,马上就可听到声音。如果是完全听不到声音的,就不可针刺了。耳中鸣响,若有风声,也可以用上述方法针刺。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凡是痹证疼痛往来,无固定地方的,就随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间,根据月亮盈亏变化确定针刺的次数。用针刺治疗要随着人体在月周期中气血的盛衰情况来确定用针的次数,如果用针次数超过其相应的日教,会损耗人的正气;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日数,邪气又不能泻除。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病愈停针,若还没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两针,逐日加多;十五日加至十五针,十六日又减至十四针,逐日减少。


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刺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气侵入足阳明经的络脉,使人鼻寒,衄血,上齿寒冷,针刺足中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厉兑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邪气侵入足太阴经的络脉,使人腰痛牵连少腹,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胸呼吸,针刺腰瓢骨节和夹眷肌肉之上方的腰俞穴。根据月亮圆缺确定用针的次数,出针后马上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邪气侵入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背部拘急,牵引胁肋部疼痛,针刺应从项部开始沿着脊骨两旁向下按压,如果按压较重即应手而痛的,就在痛处周围针刺三针,病立刻就好。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环跳部疼痛,大腿不能举动,用毫针刺环跳穴,有案的可长时间留针。根据月浇盈亏确定针刺的次数,很快就好。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
治疗各经疾病可用针刺,如果经脉所过之处没有病变,就用缪刺法。耳聋针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经脉走向耳前的听宫穴。蛀牙病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齿中的经络,很快就见效。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①,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气侵入到五脏之间,其病变为经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根据病情,在手足爪甲上缪刺;发现有血液郁滞的络脉,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见好,连刺五次就可好了。阳明经脉有病气交叉感传而牵引上齿,出现唇齿寒冷疼痛,可诊视其手背上经脉有淤血的地方针刺出血,再在足阳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针,在手大指侧的次指爪甲上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很快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②。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立已;不已,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邪气侵入到手少阴、手太阴、足少阴、足太阴和足阳明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聚会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面的额角,如果邪气侵袭而致此五络的真气全部衰竭,就会使全身经脉都振动,而形体没有知觉,像死尸一样,有人把它叫做尸厥。这时应当针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上距离爪甲有韭叶宽的隐白穴;然后再刺足心的涌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厉兑穴,各刺一针;然后再刺手大指内侧距离爪甲有韭叶宽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阴经在掌后锐骨端的神门穴,各刺一针,当立刻清醒。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两耳之中,就立刻会好;如果不好,把病人左边头角上的头发剃下来,取一方寸左右,烧制为末,用美酒一杯冲服,不能自己饮服的,就把药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复过来。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诊视所病的经脉。切按推寻,详审虚实而调治。如果经络不调,先采用经刺的方法;如果有疼痛而经脉没有病变,再采用缪刺的方法,要看其皮部是否有淤血的络脉,若有应全部把淤血刺出。这就是缪刺的方法。

二、心得
若邪气从皮肤腠理到络脉到经脉按次序散部,则用正刺法,病变在络脉中停留,左右上下流窜,则用缪刺法。邪气倾入经脉,左右流窜,则采用巨刺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5: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12-11 16:01 编辑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如果足厥阴肝经的经气过于亢盛,则使病人发生气血凝滞不通的阴寒性的痛痹病;如果足厥阴肝经的经气过于虚少,则可能使病人发生热痹病;厥阴脉滑,说明邪气亢盛,则可能会发生狐疝风病;厥阴脉涩,则表示经气不足,可能会发生少腹积气的病证。如果足少阴肾经的经气过于亢盛,影响到肺经,则使病人发生皮痹和瘾疹的病变;如果足少阴肾经的经气过于虚少,影响到肺,则会使病人发生肺痹病;少阴脉滑,说明邪气亢盛有余,外来的阳邪侵入肺脏,因此形成肺风疝病;少阴脉涩,说明是影响了心,而心经之气血不足,会使经脉中气血运行缓慢涩滯,甚至停留形成积聚病,而积聚的形成,又会使血液的运行发生紊乱,而产生尿中带血的症状。如果足太阴脾经的经气过于亢盛,则可能使病人发生肉痹病和寒中病;如果足太阴脾经的经气过于虚少,则可能使病人发生脾痹病;太阴脉滑,说明湿气侵脾脏很严重,则可能使病人发生脾风疝病;太阴脉涩,则表示太阴经的经气不足,有可能使病人产生积聚和胸腹部胀满等病变。如果足阳明胃经的经气过于亢盛,影响到心,则可能使病人产生脉痹,而出现身体经常发热的症状;如果足阳明胃经的经气过于虚少,影响到心,则可能使病人发生心痹病;阳明脉滑,说明从体外侵入的邪气亢盛,则有可能会使病人发生心风疝病;阳明脉涩,则表示阳明经的气血不足,病人则有可能发生积聚病以及时常惊恐的病变。如果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过于亢盛,影响到肾,就可能使病人发生骨痹和身体沉重的病变;如果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过于虚少,则可能使病人发生肾痹病;太阳脉滑,说明侵入的外邪严重,则可能使病人发生肾风疝病;太阳脉涩,则表示太阳经的经气不足,有可能使病人产生积聚病以及经常发生头顶部的疾病。如果足少阳胆经的经气过于亢盛,影响到肝,则可能使病人发生筋痹病和胁肋部胀满等病变;如果足少阳胆经的经气过于虚少,则可能使病人发生肝痹病;少阳脉滑,说明侵入的外邪严重,则可能使病人发生肝风疝病;少阳脉涩,则表示少阳经的经气不足,有可能使病人产生积聚病以及筋脉拘急和眼睛疼痛等病证。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人体脏腑和经脉之气是随着四时气候的变迁而发生相应变化的。所以,春季人身之气在经脉;夏季人身之气在环络;长夏人身之气在肌肉:秋季人身之气在皮肤;冬季人身之气在骨髓中。黄帝说:我想听一听其中的道理。歧伯说:春天是自然界中万物开始生长的季节,天地之间的阳气开始趋于生长、旺盛,阴气开始趋于衰弱,气候渐趋温暖,冰冻的大地开始融化消解,江河流通,与之相应,人体经脉中的气血也旺盛、流通,所以说人身之气春天旺盛在经脉之中;夏天是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阳气最旺盛,气候由温暖转为炎热,此时,人身经脉中的气血充盈,并充溢到孙络中,孙络得到了气血的营养,皮肤就变得润泽而充实;在长夏季节中,人身上经脉和络脉的气血都很旺盛,故能充分地营养滋润肌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皮肤纹理、毛孔地随之收缩关闭;冬天是万物闭藏的季节,人身的气血也趋向于体内而闭藏,向内附着在骨髓,流通在五脏。所以,邪气也常常随着四时人体气血的不同情况及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各种不同的病变。至于病邪侵人人体后产生的各种化,是不容易预测的。所以,必须根据人体经脉中气血的四时变化,来确定适的治疗措施,用以驱除邪气。邪气被驱除了,则气血调和而不致于逆乱。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气血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帝曰:善。
黄帝说:如果治疗时违反了四时变化的规律,就会使人体的气血紊乱,情况又怎么样呢?岐伯说:春气在经脉,春季如果错误地针刺络脉,使人体的气血向外散溢,就会使病人产生气短的症状;春季如果错误地针刺了肌肉就会使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发生紊乱,使病人出现气喘的症状;春季如果错误地针刺筋和骨,则会使气血停留在体内而不通畅,病人就可能发生腹部胀满等症状。夏气在孙络之中,夏季如果错误地针刺了经脉,就会损伤人体的气血,而使气血衰竭,病人则出现疲倦,懈惰无力等症状;夏季如果错误地针剌了肌肉,使气血内虚,病人则容易出现恐惧的症状;夏季如果错误地针刺了筋和骨,会使人体的气血运行紊乱而上逆,使病人产生容易发怒的症状。秋气在皮肤之中,秋季如果错误地针刺了经脉,也会使气血紊乱而上逆,使病人产生健忘的症状;秋季如果错误地针剌了络脉,使阳气不能运行于体表,就会使病人嗜睡而不想活动;秋季如果错误地针剌了筋和骨,就会使内部的气血受到损伤而紊乱,病人则容易出现寒冷颤抖的症状。冬气在骨髓之中,冬季如果错误地针刺了经脉,则会使病人的气血都受到损伤而虚弱,不能上行滋养双眼,就会产生视物模糊的症状;冬季如果错误地针剌了络脉,就会使人体的气血外泄,内脏空虚,外部的邪气乘机侵人而形成大痹病;冬季如果错误地针刺了肌肉,就会使阳气损伤衰竭,也会使病人心神失养而产生健忘的症状。以上所说的都是违背了四时变化规律而针刺,因而使人的气血严重紊乱而产生疾病。所以,针刺时不可以不遵从四时规律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驱除邪气,治疗疾病的目的,反而会使人体正气发生紊乱,气血失调,导致复杂的病理变化。所以,针刺时如果不知道四时人体经气所在的部位,以及病变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情况,而把正常的方法和错误的方法搞颠倒,乱用针刺,势必会助长邪气,削弱正气,使邪气与正气纠缠在一起,互相抗争。所以,在用针之前,必须仔细地审察三部九候的脉象变化,并结合四时的经气部位给予恰当的治疗,才能使正气不被扰乱,正气不受邪气的攻击。黄帝说:讲得好。
刺五脏中心一曰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如果用针不谨慎,而刺中五脏,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误刺心脏,一天左右就要死亡,被刺中后的症状是频繁吸气;如果误刺肝脏,五天龙右就要死亡,被刺中后的症状是多语;如果误刺肺脏,三天左右就要死亡,被划中后的症状是咳嗽;如果误刺肾脏,六天左右将要死亡,被刺中后的症状是多打喷嚏和哈欠;如果误刺脾脏,十天左右将婆死亡,被刺中后的症状是不自主地作吞咽动作。总之,如果误刺损伤了五脏,一般都会导致死亡。根据被刺中后发生的种种异常的症状变化,就可以知道是哪一脏被刺伤了,并进而推测死亡的日期。

二、心得
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邪气也常随四时人体气血的不同情况而侵入人体不同部位。所以针刺治病顺应四时之气方可“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黄帝问道:疾病有所谓标病和本病的区别,针刺方法有所谓逆治和从治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歧伯回答说:凡是在针刺之前,首必须分辨清楚病变的性质是属阴还是属阳,并把病变过程中先出现的症状和后出现的症状的相互关系搞清楚,然后再决定运用合适的治法,或者运用逆治法,或者运用从治法,或者先治疗标病,或者先治疗本病,灵活掌握。因此,有的情况下可以见到标病就先治疗标病,有的情况下见到本病就先治疗本病,有的情况下见到本病先治疗标病,有的情况下见到标病却先治疗本病。从治疗效果来看,有的采用治疗标病的方法而见效;有的则采用治疗本病的方法而治愈了疾病;有的则运用治的方法而使病变痊愈:有的则运用从治的方法而获得效果。所以,如果能熟续地掌握逆治和从治的原则方法,那么就可以放手治疗,而不必有所疑虑;如果能透彻地认识疾病的标病和本病,以及疾病的先后、轻重、缓急,治疗时就能屡治屡效,万无一失;如果不懂得标本的道理,治疗时必然是盲目错乱的。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病情的属阴和属阳,治疗的逆治和从治,疾病的标病和本病,这些道理,看起来很小,但实际上包含着很大的意义。从对一个疾病的标病和本病,逆治和从治的认识,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一步了解许多疾病的原理及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使人们的知识由少到多,由浅显到深广,言一而知百。从浅便能知道深,从近便能知道远。尽管如此,标病和本病的道理,说起来容易理解,但要真正掌握,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自如,却不是那么简单。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先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以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不懂得标本的道理,治疗时违反了标本的原则,称为逆;知道标本的道理,治疗时顺从标本的原则,则称为从。一般说来,如果病人先患某种病,然后才出现气血紊乱的,则先患之病是本病,气血紊乱是标病,应该首先治疗病人的本病;如果病人先出现气血紊乱,然后才出现某种病变的,则气血紊乱就是本病,后出现的病为标病,应该首先治疗气血紊乱。如果病人先出现寒证而后产生其他病变的,则其寒为本病,其他病为标病,应当先治其寒;如果病人先患某种疾病,然后才出现寒性病证的,那么原本先患的病是本病,应当先治其原本之病。如果病人先惠热病,然后才出现其他病变的,则热病是本病,其他病是标病,应当先治热病;如果病人先患某热病,而后才出现脘腹胀满的病变,当先治脘腹胀满的标病。如果病人先患某种疾病,然后才引起泄泻的,则病人先患之病为本病,泄泻为标病,应当先治疗本病;如果病人先有泄泻的,然后才引起其他疾病的,则泄泻为本病,其他病为标病,当先治疗本病,必须首先把调理好,然后能治疗其他。如果病人先患某种病,然后才引起腹胀满的,则先病为本病,院腹胀满为病,应该先解除腹胀满的标病;如果病人先发生腹胀满的症状,然后产生心的,则院腹胀满为本病,心为标病,当先治疗院腹胀满的本病。人体发生疾病有的是新感受外界邪气引起的,有的则是体内本身固有的邪气所引起的,新邪气致病为标病,固有邪气致病为本病。凡是由某种疾病面引起大小便不通利的,应当先治疗大小便不通这个标病;如果大小便通利,然后再治疗本病。一般说来,由于邪气盛有余导致的实性疾病,应该采取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治本病,然后再治疗标病,也就是先除邪气,然后才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的素乱;如果是患病后引起正气虚损不足的虚性疾病,则应采取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治其标病,然后治其本病,也就是先扶助正气,然后驱除病邪。要谨慎仔细地诊察病情的轻重深,细心地辨别标本先后,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治疗。病情比较轻浅的,可以同时治疗标病和本病;病情深重的,则应当集中力量治疗其最危急的病变,或者单独治疗标病,或者单独治疗本病。另外,如果先是大小便不利,面后发生其他病变的,那么应先治疗大小便不利的本病。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肢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肺病喘咳,三日而胁肢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肝病头目眩胁肢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肾病少腹腰脊痛(骨行)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肢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骨行)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眣。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疾病的传变,有些是按照五行中生克制约的规律,先传到患病之脏所克制的脏中。如果心脏有病,则先有心痛的症状;如果不愈,大约过一天时间,病就传到肺脏中,这是火气亢盛而克制金的缘故,所以产生咳嗽的症状;如果肺脏之病不愈,又过大约三天时间,病就传到肝脏中,这是金气亢盛克制木的缘故,所以产生胁肋部位胀满疼痛的症状;肝脏之病不愈,又过大约五天时间,病就传到脾脏中,这是木气亢盛克制土的缘故,所以产生院腹部胀闭塞,大便不通,身体疼痛沉重等症状;如果再过三天还不痊愈,就会五脏都受到损伤而导致
死亡。冬天多死于半夜时,夏天多死于日中时。如果肺脏有病,则先发生咳嗽气喘的症状;如果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病就传到肝脏中,这是金气亢盛克的缘故,所以出现胁肋胀满疼痛等症状;如果肝脏之病不愈,又过大约一时、病就传到脾脏中,这是木气亢盛克制土的缘故,牌主肌肉,所以又出现身来而沉重的症状;牌脏之病不愈,又过大约五天时间,病就传到胃中,使气天、而出现脘腹部胀闷的症状;如果再过十天左右还不痊愈,就会导致死亡。冬天多在日落之时死亡,夏天多在日出之时死亡。如果肝脏有病,则先出现头民、胁肋胀满疼痛等症状;如果肝脏之病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病就传到中这是木气亢盛而克制土的缘故,所以见到体重身痛的症状;如果脾脏之病不,过大约五天时间,病就传到胃中,这是脏病传腑的缘故,胃有病则可以见到发胀的症状;如果病仍不愈,再过三天左右,病传到肾脏,这是土气亢盛而克制水造成的,肾脏有病则产生腰、脊背、小腹部位疼痛,以及小腿肌肉发酸;再过三天仍然不愈,则会导致死亡。冬天多在日落的时死亡,夏天多数在吃早餐的时死亡。如果脏有病,则先出现身体疼痛沉重的症状;如果脾脏之病不,大约过一天时间,病就传到胃中,胃有病则可以见到脘腹发胀的症状;如果病还是不愈,再过大约二天时间,病就传到肾脏,肾脏有病则产生小腹和腰脊背部疼痛,以及小肌肉发酸:如果病仍不愈再过三天左右,病传到院之中,有病则脊背部的筋骨疼痛,并且小便不通;如果再过十天左右仍然不愈,则会导致死亡。冬天多在夜深人静的时死亡,夏天多在吃晚饭的时候死亡。如果肾脏有病,则先产生小腹和腰脊背部位疼痛,以及小腿肌肉发酸等症状;如果病不愈,大约过三天时间,病就传到膀胱之中,膀胱有病则使脊背部的筋骨疼痛,并且小便不通如果病还是不愈,再过大约三天时间,病就传到小肠,小肠有病会发生腹部胀的症状;如果病仍不愈,再过三天左右,病传到心包,心包有病,可见到胸部及两胁部发胀疼痛,因为心包经的经脉从腋下再进胸中;如果再过三天左右仍然不愈,则会导致死亡。冬天多在天亮的时候死亡,夏天多在黄昏的时候死亡。如果胃有病,则先产生脘腹胀满的症状;如果病不愈,大约过五天时间,病就传到肾脏,肾脏有病则产生小腹和腰脊背部位疼痛,以及小腿肌肉发酸等症状;肾脏之病不愈,大约过三天左右,病就传到膀胱之中,膀胱有病则使脊背部的筋骨疼并且小便不通;如果病还是不愈,再过大约五天时间,病就传到心脏,心脏有病也可以见到身体沉重的症状;如果再过六天左右仍然不愈,则会导致死亡。冬天多在半夜之后死亡,夏天多在中午之后死亡。如果膀胱有病先产生小便不通的症状如果病不愈,大约过五天时间,病就传到肾脏,肾脏有病则产生小腹部位和腰脊背部位疼痛,以及小腿肌肉发酸等症状;肾脏之病不愈,大约过一天左右病就传到小肠,小肠有病会发生腹部胀满的症状;如果小肠之病不愈,过一天左右,病就传到心脏中,心脏有病也可以出现身体疼痛的症状;如果再过二天左右心脏之病仍然不愈,则会导致死亡。冬天多在鸡鸣的时候死亡,夏天多在下午死亡。以上各种疾病,按照一定的次序传变,这些病都是危重的病变,有可能导致死亡,按照上述规律,可以推测出大概的死亡日期。对这类病,不可以用针刺方法治疗。如果疾病不是按照上述次序传变,而是间隔一脏或者间隔三四脏传变的,对这样的疾病,就可以用针刺治疗。
二、心得
“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在此之前,我有一个固定思维,总觉得治本比治标重要,在此来看标本的原则要根据临床病情来看,并不是那么简单。疾病的传变,有些是按照五行中生克制约的规律传到患病之脏所克的脏器中。读这一章想到曾经在咨询督导时有一个老师说“抑郁和焦虑都有,一般会先治抑郁”,在临床咨询中来访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并不是很单纯,那么这个时候从哪里入手,借助标本的理论框架会看得更清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8 21: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12-18 21:48 编辑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一、正音、查字、翻译、心得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黄帝问道:天有五行,统帅五方,产生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变化。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思忧恐。《六节脏象论》说道:五运之气相承袭,都有其固定的顺序,到岁终的那一天是一个周期,然后开始新的循环。这些道理我都已经知道,想听听这个与三阴三阳之症候是如何相合的?鬼臾区恭敬地行了两次礼回答说:你问得很明确啊!五运阴阳是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千变万化的起源,是生死的根本,是神明产生的地方,怎能不通晓他!所以万物的生称之为化,万物生长到极端称为变,阴阳的变化不可测度称之为神,神被作用在各方称之为圣。神明变化的作用,在天就是玄奥,在人为道,在地为生化。化生出万物五味,道生出人智,玄生出神明。神明变化,在天为风,在地就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就为土,在天为燥,在地就为金,在天为寒,在地就为水。所以在天为无形的五气,在地为有形的五行,形气相互交感而化生出万物。然而,天地是万物上下范围;左右为阴阳升降的道路,水火是阴阳的表现,秋春是生长收成的终结与开始。气有多有少,形有盛有衰,上下相互招呼相感,而损益的状态就能彰显了。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帝曰:请问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摠(zǒng)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黄帝曰:我想听听五运主四时的情况如何?鬼臾区说:五气运行,每气各尽一年的三百六十五日,并不是仅仅主四时的。黄帝又问:请问这是什么样?鬼臾区说:臣查考了《太始天元册》里面曰:广阔无垠的天空无边无际,是化生万物的基础,万物从这里开始,五运终而复始在天中运行,敷布真灵之气,总起统摄着作为万物生长之根本的坤元。九星悬挂辉耀,七曜星环绕旋转,天产生了阴阳变化,地产生了刚柔分别。昼夜的阴阳有了固定的位置规律,四时寒暑更替有常,这样生化不息,万物自然就繁荣昌盛了。我家已经十世相传,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道理。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黄帝说:说得好。什么叫做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说:阴气与阳气,各有多少不同,所以称为三阴三阳。形有盛衰,是说五行主治岁运,各有其太过与不及。如果开始太过,接下来的一运就是不及,开始不及,下一运就是太过。明白了有余不足的道理,也就可以推到运气的循环往复。凡中运与司天之气相符的脚天符,若即是天符又为岁直的就是“三合”,就算是“治”了。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黄帝问:上下相互感召,是怎么做的?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天的阴阳变化而来,三阴三阳与之相应。木火土金火水,是地的阴阳,生长化收藏与之相应。天是阳生阴长,地是阳杀阴藏的。天有阴阳,地也有阴阳。所以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要知道天地的阴阳。与天的六气相应的五运是运动不止的,所以五年而忘右迁一步;与地气相应,是静止守位的,所以经过六年才循环一周。天地动静相应,上下相合,阴阳交错,运气的变化就产生了。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未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七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黄帝问:天地上下往复周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鬼臾区说:天以六气为节,地以五行为制。六气司天,需要六年才能循环一周;五运制地,需要五年才能循环一周。因为君火主宰神明,只有相火主运。五与六相合,计三十年中共有七百二十个节气,称为一纪,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个节气,计六十年就称为甲子一周。这样不及与太过,都可以显现出来了。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 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zé)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黄帝说:夫子所讲的,上说完了天气,下说完了地理,可以说是极其详细了。想把这些听到的道理牢记在心里,上以治理民众,下以治疗身体,使百姓明白这个道理,上下相和相亲,使恩德泽及广大民众,使子孙后代无忧无虑,把它传到千秋万代,永无终止,能不能让我听听呢?鬼臾区说:五运六气相合的规律,迫近深细以为妙,它的到来可以察见,他的过去可以追寻。敬重这种规律的便可以昌盛,轻慢者就会灭亡,无道而私心妄行,必然会再来灾殃,所以必须要谨慎地适应五运六气的自然天道。请让我来讲一讲它的真理要道吧。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黄帝说:善于谈论事物起源的人,必然也能够知道它的结果。善于谈论近处事物的人,必定也知道推及远处的事理。只有这样,对五运六气的道理才不会感到困惑,对其具体方术才能深刻地把握,这就是所谓的彻底明了的境界。希望夫子推论排比,使之有条理,简单而无遗漏,长久流传而不会断绝,容易掌握运用而不易忘记,称为医道的纲领。五运六气的至理要道,希望全都听听。鬼臾区说:问得真高明啊!五运六气的道理真是明明白白啊!好像鼓槌敲在鼓上一样,又好像回声对声音的回应。我听说,甲年和己年由土运统领;乙年和庚年,由金运统领;丙年和辛年,由水运统领;丁年和壬年,有木运统领;戊年和癸年,由火运统领。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人;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暑曰《天元纪》。
黄帝说:五运与三阴三阳是怎样配合的?鬼臾区说:子年午年都是少阴司天;丑年未年都是太阴司天;寅年中年都是少阴司天;卯年酉年都是阳明司天;辰年戌年都是太阳司天;已年亥年都是厥阴司天。年支阴阳的次序以子年为始,亥年为终,所以少阴为首,厥阴为终。厥阴以风气为主;少阴以热气为主;太阴以湿气为主;少阳以相火为主;阳明以燥气为主;太阳以寒气为主。因为风热湿火燥寒是三阴三阳的本气,它是天元一气化之六,所以称为六元。黄帝又说:道理真是光明伟大啊!论述得真是明明白白啊!请让我把它刻在玉版上,保存在金匮里,署名叫《天元纪》。


二、心得
读这一章对天地生万物有了更多的理解。天有五(六)气,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应天之气,动而不息;地有五形,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应地之气,静而守位,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运气之有余和不足得以彰显(变),万物得以化生。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一、正音、查字、翻译、心得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已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黄帝坐在明堂里,开始校正天文,观看八方地理,研究五行运气的阴阳变化,请岐伯来,向他问道:经纶中说天地的动静,是以神明为纲纪。阴阳的升降,可以由天气的寒暑,彰显它的的兆端。我听说夫子讲过五运的规律,先生所讲的仅仅是五运主岁,应以甲为首,我与鬼臾区曾经讨论这个问题。鬼臾区认为:土运统领甲已,金运统领乙庚,水运统领丙辛,木运统领丁壬,火运统领戊癸。子年午年都是少阴司天;丑年未年都是太阴司天;寅年中年都是少阴司天;卯年酉年都是阳明司天;辰年戌年都是太阳司天;已年亥年都是厥阴司天。岐伯说:这是明显的道理,因为五运六气是天地的阴阳。大凡能够查数的是人身中的阴阳,他与天地阴阳相合,是可以用类推的方法求得的。阴阳,可以由十推演到百,由千推演到万的。但是天地的阴阳,不能用数来类推,而应该用观察自然之象的方法来推求。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jīn)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黄帝说:想听听它是怎么开始的。岐伯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曾阅览《太始天元册》看到其中写道:古人观测天象时,看见天空当中有赤色的气,横亘在牛女二宿与西北方戊为之间;黄色的气横亘在心、尾二宿与东南方己位之间;青色的气横亘在危、室二宿与柳、鬼二宿之间;白色的气横亘在亢、氐二宿与昴、毕二宿之间;黑色的气横亘在张、翼二宿与娄、胃二宿之间。所谓戊位、己位,分别是奎、壁二宿而角、轸二宿的所在,奎、壁是在立春到立夏的节气之间,所以称为地户;角、轸是在立秋到立冬的节气之间,所以称为天门。时令的开始,也就是退岁气候时令的方法产生根据的第一步,是自然规律所产生的,不可不通晓。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天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天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为,言其见也。


黄帝说:对。《天元纪大论》中说过,天地是万物的上下;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我还不明白它的意义。岐伯说:所谓上下,是指该年的司天在泉位置上的阴阳。所谓左右,是指司天的左右,凡是司天的位置见到厥阴时,左面的是少阴,右面是太阳;见到少阴时,左面是太阴,右面是厥阴;见到太阴是,左面是少阳、右面是少阴;见到少阳时,左面是阳明,右面是太阴;见到阳明时,左面是太阳,右面是少阳;见到太阳时,左面是厥阴,右面是阳明。这里所说的左右是指面向北方时所见的位置。


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黄帝问:什么是下?岐伯说:厥阴司天,则少阳在下,在泉之左是阳明,右是太阴;少阴司天,则阳明在下,左边是太阳,右边是少阳;太阴司天,则太阳在下,左边在厥阴,右边在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边少阴,右边太阳;阳明司天,则少阴在下,左边是太阴,右边是厥阴。这里所说的面向南方确定阴阳的位置,是阴阳在在泉位置上的不同显现。上下相互交合,寒暑相互加临,其气相生的就是和平,相克的就会使人生病。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黄帝问:有气相生而使人生病,是什么原因?岐伯说:以下位加临上位,虽似相得,但位置不当,也属于克贼之类。
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黄帝问:司天在泉运转的动静怎样?岐伯说:在上的司天向右行,在下的在泉向左行,左右旋转一周为一年,才回归到原来的位置。黄帝说:我听到鬼臾区说,应地之气多静而不动。现在夫子却说在下面的在泉地气向左行,不知是怎样一回事,希望挺硬怎样会动的?岐伯说:天地的运动和静止,五行的变换反复,鬼臾区虽然上察天运之候,但还没全部了解。大凡天地的变化作用,在天显出星象,在地生成有形万物,七曜星循行在宇宙太空,五行之气附着在大地。所以大地是盛载由五行之气生成有形万物;宇宙,布列日月五星这应天的精气。地上的有形之物与天上的无形精气之间,好像根本与枝叶一样,抬起头来观看天象,虽然远也是可以了解的。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黄帝问:大地是不是在宇宙的最下面?岐伯说:大地位于人的下面,在宇宙之中。黄帝说:他依凭什么东西呢?岐伯说:大气托举着它,燥气使他干燥,暑气使他蒸发,风气使他运动,湿气使他润泽,寒气使他坚实,火气使他温暖。所以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位于中间,火气游行于左右上下。一年之中,寒暑往来,六气进入地面,地面受其影响而生化万物。所以燥气太过地面就干燥,暑气太过地面就发热,风气太过地面上万物皆动,湿气太过地面就会湿润,寒气太过地面就会冻裂,火气太过地面就会坚实周密了。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黄帝问:司天在泉之气,怎么用脉诊诊察呢?岐伯说:天气与地气胜复的变化,用脉诊是诊察不到的。《脉法》上说:天地的变化,是不能在脉搏上诊察到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帝曰:间气何如?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黄帝问:左右间气怎样在脉象上诊察?岐伯说:根据间气的位置,可以诊察左右手的脉象。黄帝问:怎么诊察呢?岐伯说:脉与气相顺应的为和平,脉与其相违逆的就会生病,见于其他部位的会生病,左右相反的会生病,见到相克之脉的病就危险,尺寸俱反的就会死亡,阴阳交错而见的也会死亡。首先要确定该年的司天,在泉,从而知道他的左右间气,然后可以推测或死或生,或逆或顺。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 ,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黄帝问:天之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在人体怎样与之配合,对于万物,怎么化生。岐伯说:东方生风,风气能使木气生长,木气能产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脏,肝血能养筋,肝与筋膜和调,则木气充旺能使心气旺盛。六气的变化,在天为玄冥之象,在人为适应变化之道,就能产生智慧,天的玄冥之象能够产生神明,使天地万物运动不息,从而化生五行六气。天的神明,在天是风,在地是木,在人体是筋,在物体生化是柔软,在内脏是肝。他的性质是温暖的,他的德行是平和的,他的作用是运动的,他的颜色是青苍,他的变化是荣美,他在动物上是有毛的兽类,他在作用上是疏散,他的时令是宣发布散阳和之气,它的变动是摧折,他的灾害是陨落,他的五味是酸味,他在情志是发怒。忿怒会损伤干仗,悲哀能抑制忿怒;风气能损害肝,燥气能克制风气;酸味太过会伤害筋,辛味能克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南方生热,热气生火,火能生苦味,苦味能滋养心脏,心能生血脉,心血和调则滋养脾气。所以天的神明,在天是热,在地是火,在人体是血脉,在气化为使万物生长,在内脏是心。他的性质是炎热,他的德性是显露光华,他的作用是躁急,他的颜色是红赤,他的变化是万物茂盛,在动物是有羽毛的禽类,他的作用上是日照光明,他的时令是地气上蒸,他的变动是使万物焦烁枯槁,他的灾害是焚焫,它在五味为苦味,在情志为喜乐。喜乐过度会损害心,恐惧能克制喜乐;过热也会损害气,寒气能克制热气;苦味太过能损害心气,咸味能克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中央生湿,湿气能使土气生长,土气能滋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脏,脾能滋养肌肉,脾与肉盛则土气充盈,使肺气旺盛。所以天的神明,在天是湿,在地是土,在人体是肌肉,在气化能使形体充实,在内脏是脾。它的性质是安静而包容,它的德性是潮湿润泽,它的功用是化生万物,它的颜色为黄,它的变化是使形体充盛丰满,在动物是无毛羽的裸体动物,它的作用是使天气平静,地气上升,它的时令是云雨及时布行,它的变动是骤雨暴注或淫雨连绵,它的灾变是大水泛滥,在五味为甘甜,在情志为忧思;忧思过度会伤脾,忿怒能克制忧思;湿气会伤害肌肉,风气能克制湿气;甘味过度会伤害脾,酸味能克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飲,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西方生燥,燥气能使金气生长,金气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脏,肺能滋养皮毛,肺与皮毛充旺则金盛而使肾气旺盛。所以天的神明,在天是燥,在地为金,在人体是皮毛,在气化能使万物成就,在内脏是肺。它的性质是清凉,它的德性是清静,它的功用是固卫,它的颜色为白,它的变化为收敛,在动物为甲壳类动物,它的作用是坚劲有力,它的时令是雾露下降,它的变动是使万物生机收杀,它的灾变是枝叶枯萎洞谢,在五味为辛味的物质,在情志为忧愁。忧愁过度会伤害肺,喜乐能克制忧愁;热气过度会伤害皮毛,寒气能克制热气;辛味过度能伤害皮毛,苦味能克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麟,其政为静,其令霰雪,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北方生寒,寒气能使水气生长,水气能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脏,肾精能滋生骨髓,肾精骨糖充盈水盛而使肝脏充实。所以天的神明,在天是寒,在地是水,在人体是骨,在气化是使物体坚固,在内脏是肾。它的性质是凛例,它的德性是寒凉,它的作用是贮藏,它的颜色为果色,它的变化是使万物肃静,在动物为有鳞片的动物,它的作用是静止,它的时令是寒冷冰雪,它的变动是冰冻凛例,它的灾变是冰雹霜雪非时而下,在五味为咸味,在情志为恐惧。恐惧过度会伤害肾,思虑能克制恐惧;寒气过度会伤害血脉,燥气能克制寒气;咸味能伤害血脉,甘味能克制咸味。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五方之气,交替主时,各有先期而至的气候,若与时令相反就是邪气,与时令相合就是四时正气。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帝曰:主岁何如?岐伯日: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帝日:善。
黄帝问:产生的病变怎样?岐伯说:气与时令相合的虽病亦轻,不相合的其病必重。黄帝问:五气主岁怎样?岐伯说:气太过,一方面能克制自己所克的气,另一方面也能欺侮克制自己的气;如气不及,一方面克制自己的气乘机欺侮,另一方面本来受自己克制的气,也轻视自己而来侵犯。凡是欺侮人的而自己也会受到邪气侵犯,是因为它无所忌惮而招致的。黄帝说:讲得很对。


二、心得
天之寒、暑、燥、湿、风五气,地之木、火、土、金、水、火五行,它们不断变化运行,是谓五运行,天地阴阳也就是五运的变化运动规律来源于对天文现象的直接观察,而人中之阴阳,可数推。气相得(相互生旺)而合,不相得(相互克贼)而病,气相得而病者是因为不当位,以下临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5 21: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一、 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黄帝问道:哎呀!真是太深远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就像仰望浮云,又像俯视深渊。视深渊还可以测量,而迎浮云却不能知道它的极点。夫子您常说要谨慎奉行天道,我听了以后,记在心里。但又疑问,不知其所以然,希望您能详细的讲一讲,使它永不泯灭,长久流传而不断绝。天道运行的规律,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恭敬地行了两次礼回答说:你问得很高明啊!天道运行的规律就是自然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时序和盛衰。
黄帝说:希望听听天道六六之节和时序盛衰的变化是怎样的?
岐伯说:上下六步有一定的位置,左右升降有一定的次序。所以少阳的右面,由阳明掌管;阳明的右面,由太阳掌管;太阳的右面,由厥阴掌管;厥阴的右面,由少阴掌管;少阴的右面,由太阴掌管;太阴的右面,由少阳掌管。这是六气之标,是面向南方而确定的位置。所以说:根据天气变化的一定次序,时令有盛衰的不同,在日中之时,观看日光移影所确定的位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少阳的上面有火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厥阴;阳明的上面由燥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太阴;太阳的上面由寒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少阴;厥阴的上面由风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少阳;少阴的上面由热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太阳;太阴的上面由湿气掌管,它的中气是阳明。以上所说的“上面”是三阴三阳的本气,本气的下面是中见之气,中气的下面是六气的标。因为六气的本标不同,所以它反映的现象也不是一致的。
黄帝问:六气有按时而至的,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有先时而至的,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按时而至的是和平之气;时至而气不至的是气之不及;时未至而气先至的是气之有余。
黄帝问:时至而气不至的,时未至而气先至的,情况怎样呢?
岐伯说:时与气相应而来的则顺,否则为逆,逆则产生异常变化,异常变化能导致疾病。
黄帝说:讲得好。请谈谈相应的情况。
岐伯说:万物与生长变化是相适应的,大气与脉象变化是相适应的。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情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黄帝问:对,希望听听关于六气主时的位置是怎样的?
岐伯说:春分节之后是少阴君火的位置;君火之右,后退一步,是少阳相火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太阴土气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阳明金气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太阳水气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厥阴木气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少阴君火主治的位置。
相火主治之位的下面,有水气承袭制约;水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土气承袭制约;土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风气承袭制约;风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金气承袭制约;金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火气承袭制约;君火主治之位的下面,由阴精阴袭制约。
黄帝又问: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六气亢盛就会产生损害作用,所以要有承袭之气来制约它,有制约然后才能生化。如果亢盛无制,就会使生化之机败坏紊乱,产生病变。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岐伯曰:天之与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
帝曰:其贵贱何如?
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黄帝问:自然界的盛衰怎样?
岐伯说:不当其位是邪气,恰当其位的是正常之气。邪气致病,病重多变化,正气致病,病多轻微。
黄帝问:什么叫当位?
岐伯说:例如木运遇卯年,火运遇午年,土运遇辰、戍、丑、未年,金运遇酉年,水运遇子年,这就称为“岁会”,也属于“平气”。
黄帝问:不当其位的怎样?
岐伯说:那就不是岁会。
黄帝问:土运主岁,司天是太阴;火运主岁,司天是少阳或少阴;金运主岁,司天是阳明;木运主岁,司天是厥阴;水运主岁,司天是太阳,这些是怎么分的?
岐伯说:这是司天与五运相会,所以《天元册》里称为“天符”。
黄帝问:既是天符又是岁会的怎样呢?
岐伯说:这叫太一天符的会合。
黄帝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贵贱的分别吗?
岐伯说:天符好像执法,岁会好像行令,太一天符好像贵人。
黄帝问:邪气侵入而发病,三者有何区别?
岐伯说:中执法之邪,发病急而比较危险;中行令之邪,病势缓慢而病程较长;中贵人之邪,则发病急剧而很快会死亡。
黄帝问:六气的位置相互转移是怎样的?
岐伯说:君居臣位是顺的,臣居君位是逆的。逆则发病急,危害大;顺则发病慢,危害小。所谓六气位置移易,是指君火与相火说的。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曰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日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刻于下水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黄帝问说:很对。希望听听六气的步位是什么?
岐伯说:所谓一步,就是六十日有零,所以二十四步以后,其奇零之数积满一百刻,就成为一日。
黄帝问:六气与五行相应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因主时之六气的每一气位有始有终,每一气又有初气和中气的分别,又有天气和地气的分别,所以推求也就不一样了。
黄帝问:怎样推求呢?
岐伯说,天气以甲为开始,地气以子为开始,子与甲相互组合,称为岁立。谨慎地候察四时的变化,就可以推求六气始终早晚的时刻了。
黄帝说:希望听听每年六气始终的早晚怎样?
岐伯说:问得高明啊!甲子的年份,初气开始于水下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半;第二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第三气开始于七十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第四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第五气开始于五十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第六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这就是六气第一周的始终的刻分数。
乙丑的年份,第一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半;第二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第三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半;第四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第五气开始于六十七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这是六气第二周的始终的刻分数。
丙寅的年份,第一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第二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余二十五刻;第三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半;第四所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第五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这是六气第三周的始终的刻分数。
丁卯的年份,初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第二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第三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第四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第五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这是六气第四周的始终的刻分数,再次是戊辰年的初气,重新从水下一刻开始。总是循上述次序,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已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黄帝问道:希望听一听一年六气终始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问的真详细啊!太阳循行第一周,六气开始于一刻;太阳循行第二周,六气开始于二十六刻;太阳循行第三周,六气开始于五十一刻;太阳循行第四周,六气开始于七十六刻;太阳循行第五周,六气又从一刻开始,这是六气四周的循环,叫做一纪。所以寅年、午年、戌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卯年、未年、亥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辰年、申年、子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巳年、酉年、丑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总之,六气是循环不已,终而复始的。
黄帝说:我希望听您讲一讲六气的作用。
岐伯说:说到天,当推求于六气,说到地,当推求与主时之六位,说到人体,当推求与天地气交之中。
黄帝问:什么叫做气交?
岐伯说: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气交之处,就是人类生活的地方。所以说:天枢的上面,是属于天气所主;天枢的下面是,属于地气所主;而气交的部分,人气随之而来,万物也由之生化生。说的就是这个事。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手?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帝曰:何谓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化有小大,期有近远。
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黄帝又问:什么叫做初气、中气呢?
岐伯说:初气三十度有零,中气也是这样。
黄帝又问:初气、中气,是什么?
岐伯说:这是用来分别天气与地气的根据。
黄帝说:我希望听个究竟。
岐伯说:初就是地气,中就是天气。
黄帝问:气的升降是怎样的?
岐伯说: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是天地之气的相互作用。
黄帝又问:希望听听它的作用如何?
岐伯说:升后而降,这是天的作用;降后又升,这是地的作用。天气下降,气就下流于大地;地气上升,气就蒸腾于天空。所以上下交相呼应,升降互为因果,变化就发生了。
黄帝说:讲得好!寒与湿相遇,燥与热相守,风与火相当,这些道理可以说说吗?
岐伯说:六气有胜有复,胜复的变化中,有根本与生化,有原因与变异,一旦有了变异,就会招致邪气滞留。
黄帝问:什么是邪呢?
岐伯说:万物的生长都由于化,万物的终结都由于变。变与化相争是成长与毁败的根源。所以气有往有复,作用有慢有快,从往复快慢里,就会出现化与变的过程,这就是风气的由来。
黄帝问:慢快往复是风气产生的原因,由化至变的过程,是随着盛衰的变化而进行的。但是无论成败,其潜伏的因素都是从变化中来,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成败因素互相蕴伏是由于六气的运动,运动不止,就会发生变化。
黄帝问:变化有停止的时候吗?
岐伯说:没有生,没有化,就是停止的时候。
黄帝问:有不生不化的时候吗?
岐伯说:凡动物类的呼吸停止,那么其生命也就会立即消灭;凡植物类的阴阳升降停止,那么其活力也就立即萎颓。因此说没有出入,就不可能由生而长、而壮、而老、而死亡;没有升降,也就不能由生而长、而开花、而结实、而收藏。所以升降出入之气,凡是有形之物都具有。因此事物的形器,是气机生化的场所。如果形器瓦解分散,生化也就息灭了。因此任何具有形体的东西,没有不出不入、不升不降的,其间仅仅有生化的大小和时间早晚的分别而已。任何事物都存在升降出入,重要的是要保持正常,如果失常,就有灾害。所以说:除非是无形体的东西,才能免于灾患。
黄帝说:讲得好。那么有没有不生不化的人呢?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能与自然规律相融合,而同其变化的,只有真人。
黄帝说:说得好。
二、心得
本篇讲风火热湿燥寒六气运动变化的规律,真的是微言大义,每一字都值得细细咀嚼。
1、天道六六之节:“标本不同,气应异象”,疾病症状不一样是与气之标本不同有关。
  
六气之标本中
  
本气
相火
燥金
寒水
风木
君火(热)
湿土
中气
厥阴
太阴
少阴
少阳
太阳
阳明
标气
少阳
阳明
太阳
厥阴
少阴
太阴
2、时令与气候相应,为顺;不应,为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3、亢则害,承乃制。六气变化过程中,某一气过于亢盛就会有危害,后面的气就要制约亢盛之气,从而保证主岁之气循环相接,盛衰有时,万物生化。没有这个制约之气,就会气候紊乱,生化失常。在周易里面也看到这个承字,这里结合六气关系再来理解,发现承不仅有承袭、相接,还有制约的意思。联系到家庭里面的夫妻位置,丈夫火位,妻子水位,火不在的时候,水要衔接上去,火亢盛的时候,水会制约,家庭才能正常运行。
4、六气盛衰变化: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君居臣位时顺,发病慢,危险性小。臣位君则顺,发病急,危险性大。
5、天地相交,天气和地气上下感应,天气下降,到了极点,就要上升,是谓地气,反之地气上升,升到极点就要下降,是为天气,故天地“高下相召,升降相因。”人与万物居天地气交之处,为天枢。“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在这升降出入中,万物生化盛衰。读这两段,对人为气之体印象格外深刻。所以人体内部的生化规律与天地之气阴阳变化规律是一致的,顺则生,逆则亡。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一、 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地位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黄帝问:五运交替,与在天之六气相应,阴阳往来,寒暑变化相随,真气与邪气斗争,内外分离,六经的血气波动不安,五脏之气相互倾轧而转移,出现了太过或不及,一气独胜或二气相并,我希望知道它起始的原理和使人发病的一般常规,可否让我听听呢?
岐伯稽首拜了两拜说:问的很高明啊!这是应该明白的道理。这是上古帝王所珍贵的,也是前代医师传授下来的,我虽然不聪敏,但过去曾听老师讲过它的道理。
黄帝说:我听说遇到适当的人而不教,就会使学术失传,称为“失道”;传授给不适当的人,是轻视随便泄露宝贵的大道学术。我虽然德行不高,不足以接受宝贵的大道,但是我为百姓应疾病而夭亡,而不得终其天年而悲伤。希望夫子为了保全百姓的健康和学术的永远流传,传给我大道,我来主管其事,一定按规矩来做,怎么样?
岐伯说:让我详细地讲给你听吧。《上经》中说:研究医道的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他的学说才能保持长久,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这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这里的根本是为了推求天、地、人三气的位置啊。求天位的,是天文;求地位的,是地理;通晓人气变化的,是人事。因而太过的气先天时而至;不及的气后天时而至。所以说,天地运动的变化有常有变,而人体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
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呜、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嗌、血泄、注下、溢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霜寒,上应辰星。上临少阴少阳,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病反谵妄狂越,咳喘息呜,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星。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呜,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骨行)足皆病,上应荧惑星。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雕陨,病反暴痛,胠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上临太阳,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呜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辰星。
黄帝问:五运的气化,太过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岁木之运太过,则风气流行,脾土受到侵害。人们多患泄泻,饮食减少,肢体沉重,烦闷抑郁,肠中鸣响,肚腹胀满,由于木气太过,在天上的木星显得光明。木气过于亢盛,甚至会突然发怒,头昏眼花,及头部病证。这是土气无权,不能行其政令,木气独盛的现象,使天上云物飞跑,地上的草木动摇不定,甚至枝叶坠落,病人会胁部疼痛,呕吐不止。若冲阳脉绝,是不治的死证。在天上相应的金星分外明光明,这显示木胜则金气制之。
岁火之运太过,则暑热流行,肺金受到伤害。人们多患疟疾,呼吸少气,咳嗽气喘,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水泻如注,咽喉于燥,耳聋,胸中热,肩背热。在天上应火星显得格外光明。火热之气过于亢盛,在人体会有胸中疼痛,胁下胀满,胁痛,胸背肩胛间部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身体肤痛,而发生浸淫疮。这是金气不行,火气独旺的现象,火气过旺,出现雨冰霜寒。在天上的水星格外光明。如果遇到少阴或少阳司天的年份,火热之气更加亢盛,有如火烧火烤,以致水源干涸,植物焦枯。人们发病,多见谵语妄动,发狂越常,咳嗽气喘,呼吸有声,火气甚于下部,则血从二便下泄不止。若太渊脉绝,是不治的死证。在天上相应的火星格外光明,这是火盛的标志。
岁土之运太过,则雨湿之气流行,肾水受到伤害。人们多病腹痛,四肢厥冷,情绪忧郁,身体沉重而烦闷。在天上相应的土星格外光明。重的见肌肉枯萎,两足痿弱不能行动,抽掣挛痛,脚跟痛,水饮之邪积于体内而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四肢无力,不能举动,若遇土旺之时,水气无权行令,土气独旺,则湿令大行,因此泉水喷涌,河水高涨,本来干涸的池沼也会滋生鱼类了,若木气来复,风雨暴至,使堤岸崩溃,河水泛滥,陆地可出现鱼类。人们就会病肚腹胀满,大便溏泄,肠鸣,泄泻不止。若太谿脉绝,是不治的死证。水气受伤,木气来复,在天上应木星格外光明。
岁金之运太过,则燥气流行,肝木受到伤害。人们多病两胁下及少腹疼痛,目赤而痛,眼角溃烂,两耳听不到声音。燥金之气过于亢盛,就会身体沉重烦闷,胸部疼痛牵引背部,两胁胀满,而痛连少腹。在天上相应的金星格外光明。重的则发生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肩背疼痛,尻、阴、股、膝、髀、腨、䯒、足等处疼痛的病症,在天上相应的火星格外光明。金气突然亢盛,木气被克,草木呈现收敛之象,枝叶干枯凋落。疾病多见胁肋急剧疼痛,胠胁痛不能转身,咳嗽气逆,甚至吐血衄血。太冲脉绝,是不治的死证。在天上相应的金星格外光明。
岁水之运太过,则寒气流行,心火受到伤害。人们多患发热,心悸,烦躁,四肢逆冷,全身发冷,谵语妄动,心痛。寒气先天时早至,在天上相应的水星格外光明。水邪过度亢盛则有腹水,足胫浮肿,气喘咳嗽,眠中汗出,怕风。水气盛,则大雨下降,尘雾迷蒙不清,在天上相应的土星格外光明。如遇太阳寒水司天,则冰雹雪霜不时下降,湿气大盛,物变其形。人们多患腹胀肠鸣,溏泻,食不化,渴而眩晕。如神门脉绝,是不治的死证。在天上相应的火星失明而水星光亮。
帝曰:善。其不及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者,悉萎苍干,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呜、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痱胗痈痤,上应荧惑太白,其谷白坚。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土受邪,赤气后化,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上应荧惑太白星。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蒙眛,心痛暴喑,胸复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上应荧惑辰星,其谷丹。复则埃郁,大雨且至,黑气乃辱,病骛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呜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上应镇星辰星,玄谷不成。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酸,善怒,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黅。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雕,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黅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脏气不用,白乃不复,上应岁星,民乃康。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其谷坚芒。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窗顶,发热,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胕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秬。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其主黅谷。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瞤瘈,目视(盳盳),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
黄帝说:很好。五运不及怎样?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岁木之运不及,燥气就会旺盛流行,生气不能及时而来,草木不能当时升荣。肃杀之气亢盛,使刚硬的树木受刑而碎裂如劈,柔嫩的枝叶就会萎弱干枯。在天上相应的金星显得光明。人们多患中气虚寒,胠胁疼痛,少腹痛,腹中鸣响,大便溏泄。在气候方面,冷雨不时下降,在天上相应的金星光明,五谷中青色的谷物不能成熟。如遇阳明司天,金气抑木,木气不能行其政令,失去应有的生气,草木在夏秋再度繁荣,生化之气就显得峻急,因为燥土二气俱盛,在天上相应金、土二星光明,所以草木开花结实的过程非常急促,很早就凋谢。木气受克制,其子气火气来复,就会炎热如火,湿润的变为干燥,柔嫩脆弱的变为干枯焦槁,枝叶从根部重新生长,而致开花结实并见。在人体则热气郁于皮毛,多病寒热、疮疡、疿疹、痈痤。在天上相应金、火二星光明,在五谷则外强中干,秀而不实。白霜提前下降,肃杀之气流行,寒雨非时,损害万物,味甘色黄之物多为虫蛀。在人则脾土受邪,火气后起,心气亢盛较晚,火气克金,金气被抑制。谷物不能成熟,疾病多是咳嗽,鼻流清涕。在天上相应金心与火星光明。
岁火运之不及,寒气就旺盛流行,夏天生长之气不能行其政令,万物就会由茂盛走向零落。阴寒凝滞之气过盛,则阳气不能生化,万物的荣美就受到摧折,在天上相应水星光明。人们多病,胸中疼痛,胁部胀满,两胁疼痛,胸膺部、背部、肩胛之间及两臂内侧疼痛,抑郁眩晕,视物不清,心痛,突然失音,胸腹肿大,胁下与腰背相互牵引疼痛,重的则屈不能伸,髋骨与大腿之间不能活动自如。在天上相尖的火星失明,水星光明,赤色的谷类不能成熟。火被水抑制,其子气土气来复,于是土湿之气,上蒸为云,大雨将至,水气受到抑制,病见大便溏泄,腹中胀满,饮食不下,腹中寒冷鸣响,大便泄泻如注,腹中疼痛,突然拘挛、萎缩麻木、两足不能支撑身体。在天上相应的土星光明、水星失明,黑色谷物不能成熟。
岁土之运不及,风气因而大规模流行,土气失去生化能力,风气旺盛,则草木茂盛繁荣。但因过分飘扬,虽外秀而不能结实,在天上相应的木星光明。百姓的疾病多见泄泻,霍乱,身体沉重,腹中疼痛,筋骨动摇,肌肉跳动酸痛,易怒。寒水的藏气失制而旺盛,虫类提早伏藏在土中,在人都病寒泄中满,在天上相应木星光明、土星失色,黄色谷物不能成熟。土受木克,其子气金气来复,秋收之气当令,呈现严肃峻烈之气,大树也枝叶凋谢,人体则胸胁突然疼痛,连及少腹,长出气。凡味甘色黄的五谷被虫食蛀食,邪气客于脾土,黄色谷物减产,百姓食物减少,饮食失养。金气胜木,所以青色谷物受到损害,在天上相应的金星光亮、土星失明。如遇厥阴司天相火在泉,则流水不能结冰,本已冬眠的虫类,重新出现,寒水之气不能主事,金气也不能复盛,在天上相应木星光明,人们也就健康了。
岁金之运不及,火气就会流行,木气得行政令,生长之气专胜,万物因而茂盛,气候干燥炎热。在天上相应的火星光明。人们多患肩背闷重,鼻流清涕,喷嚏,大便下血,泄泻如注。秋收之气后于天时而至,在天上相应的金星失明,火星光明,白色的谷类不能及时成熟。金气被抑制,其子气水气来复,寒雨突然降下,以致降落冰雹霜雪,杀伐万物,人体阴寒之气厥逆而格拒,阳气反而上行,后头部疼,连及头顶,发热。在天上相应水星光明、火星失明,红色谷物不能成熟。人们多病口中生疮,甚至心痛。
岁水之运不及,湿气大规模流行,水不制火,火气反行其令,暑雨多降。在天上相应的土星光明。人们多患腹部胀满,身体困重,大便溏泄,阴性疮疡脓水稀薄,腰股疼痛,下肢关节活动不利,烦闷抑郁,两脚痿弱厥冷,脚底疼痛,甚至足背浮肿。这是由于冬藏之气不能行其政令,肾气不平衡,在天上相应的土星光明、水星失明,黑黍不能成熟。如遇太阴司天,寒气在泉,则大寒之气时时侵袭,虫类很早就伏藏冬眠,地上结成厚冰寒,阳气伏藏,不能发挥温暖作用。人们多患下半身的寒性病,甚至腹满浮肿,在天上相应的土星光明、火星失明,谷类黄色之稻成熟。水气被抑制,其子气木气来复,因而大风暴发,草类偃伏,树木凋零,生长之气不能发挥作用。人的面色时时改变,筋骨拘急疼痛,肌肉跳动抽掣,两眼昏花,视物不清,物体看上去像裂开的样子,肌肉发出风疹,若邪气进入胸膈之中,则心腹疼痛,这是木气太过,土气受伤,黄色的谷类没有收获,在天上相应的木星光明、土星失明。
帝曰:善。愿闻其时也。
岐伯曰:悉哉问也?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贱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其眚东,其脏肝,其病内舍胠胁,外在关节。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其眚南,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
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其眚西,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其眚北,其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
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
黄帝说:很对。希望听听五气与四时相应的关系。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木运不及的,如果春天有和风使草木萌芽抽条的正常时令,那秋天也就有雾露润泽而凉爽的正常气候;如果春天反见寒冷惨凄霜冻残贼的秋天气候,那夏天就有炎热燔烧的气候。它的灾害发生在东方,在人体应在肝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胠胁部,外在关节。
火运不及的,如果夏天有显明的正常气候,那冬天也就有严肃霜寒的正常时令;如果夏天反见萧条惨凄寒冷的冬天气候,那就时常会有尘埃昏蒙和倾盆大雨的情况。它的灾害发生在南方,在人体应在心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胸胁部,外在经络。
土运不及的,如果辰、戌、丑、未月有尘土飘扬云雾润泽的正常时令,那春天就有风和鸟鸣,草木萌芽的正常气候;如果辰、戌、丑、未月有狂风拔倒树木的变化,那秋天也就有久雨不止的肃杀气象。它的灾害发生在四隅,在人体应在脾脏,其发病部位内在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运不及的,如果夏天有明显湿气郁蒸的正常时令,那冬天也就有冰冻寒冷的正常气候;如果夏天出现有如烈火烧灼的炎热气候,那秋天就会有冰雹霜雪的反应。它的灾害发生在西方,在人体应在肺腑,其发病部位内在胸胁肩背,外在皮毛。
水运不及的,辰、戌、丑、未月有湿润埃云的正常气候,则时常有和风生发的正常反应;如果辰、戌、丑、未月出现尘埃迷暗,狂风暴雨的变化,则时时会有暴风骤起、吹断树木的反应。它的灾害发生在北方,在人体应在肾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腰脊骨髓,外在谿谷踹膝。
五运之气的作用,好比权衡之器,太过的加以抑制,不及的加以辅助,正常的气化则和平地反应,反常的气化则必使其复原,这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道理,是四时气候应有的规律。如果失去了这些规律,天地之气就闭塞不通了。所以说:天地的动静,受自然内在规律的控制;阴阳往来的变化,从四时寒暑来显示出征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岐伯说:五气的变动,固然没有一定常规,然而它们的德、化、政、令和灾变,都是各自不相同的。
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可谓悉矣,夫气之动乱,触遇而作,发无常会,卒然灾合,何以期之?
岐伯曰:天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
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其政明耀,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燔?。
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
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
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栗冽,其灾冰雪霜雹。
是以察其动色,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
黄帝说:夫子所讲的五气变化于四时气候的相应,可以说很详尽了。既然气的动乱是互相遇合而发生的,发作又没有一定的规律,突然相遇而发生灾害,怎样预知呢?
黄帝问: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东方生风,风能使木气旺盛。木的特性是敷布和气,它的生化是滋生繁荣万物,它的职权是舒展阳气,宣通经络,它的表现是风,它的异常变化是狂风怒号,它的灾害是摧残散落。
南方生热,热能使火气旺盛。火的特性是光明显著,它的生化作用是使万物繁容茂盛,它的职权是明亮光耀,它的表现是热,它的异常变化是销烁煎熬,它的灾害作用是焚烧。
中央生湿,湿能使土气旺盛。土的特性是湿热滋润,它的生化作用是使万物充实丰满,它的职权是使万物安静,它的表现是湿,它的异常变化是暴雨骤降,它的灾害是久雨不止,土溃泥烂。
西方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的特性是清洁,它的生化是万物紧缩收敛,它的职权是使万物锐急,它的表现是干燥,它的异常变化是肃杀,它的灾害是青干凋落。
北方生寒,寒能使水气旺盛。水的特性是寒冷,它的生化是使万物清净而安谧,它的职权是使万物凝固严整,它的表现是寒冷,它的异常变化是严寒冰冻,它的灾害是冰雹霜雪。所以观察它的运动,有特性、生化、权力、表现、变异、灾害,而万物与之相随,人也与之相应。
帝曰:夫子之言岁候不及,其太过而上应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灾眚变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动,其亦为之变乎?
岐伯曰: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故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
黄帝曰:其应奈何?
岐伯曰:各从其气化也。
黄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顺何如?
岐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
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
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
应近则小,应远则大。
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也;小常之一,其化减;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德者福之,过者伐之。
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
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
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
肖者瞿瞿,莫知其妙,闵闵之当,孰者为良,妄行无征,示畏侯王。
帝曰:其灾应何如?
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
帝曰:其善恶何谓也?
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
帝曰:六者高下异乎?
岐伯曰:象见高下,其应一也,故人亦应之。
黄帝问:夫子讲过五运的不及太过,与天上的五星相应。现在五运的德、化、政、令、灾害、变异,并不是按常规发生,而是突然的变化,五运是否也随之变动呢?
岐伯说:五星是随天道的运动而运动的,所以它不会妄动,不存在不应的问题,突然而来的变动,是气候相交合所发生的偶然变化,与天道运行无关,所以五星不受影响。因此说:五心应常规,不应突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问:五星与天运正常相应的规律怎样呢?
岐伯说:各从其天运之气而变化。
黄帝问:五星运行的缓慢迅速、逆行顺行,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五星在它的轨道上运行,如久延而不进,或逆行留守,而光芒变小,就叫“省下”,好像察看所属分野的情况;若在其轨道上去而速回,或迂回而行的,称为“省遗过”,好像察看所属分野中的情况是否有遗漏和过错;若久延不进而回环旋转,似去似来的,称为“议灾”或“议德”,好像建议在其所属的分野中降灾和降幅。气候的变化近则小,变化远则大。光芒大于正常一倍的,气化亢盛;大两倍的,灾害即发。小于正常一倍的,气化衰减,小两倍的,称为“临视”,省察在下之过与德。有德的降福,有过的降灾。所以五星之象的显现,高而远的就小,低而近的就大。大则喜怒灾变的感应近,小则祸福降临的日期远。岁运太过的,主运之星就向北越出常道;运气相和,则五星各运行在正常的轨道上。所以岁运太过,被制之星就暗淡而兼见母星的颜色;岁运不及,那运星就兼见所不胜的颜色。顺从天地的人,看见了天道的微妙变化,而不知其理,心里非常忧惧,道理深远而适宜,但谁能明白它的好处呢?那些无知之人,妄行猜测,毫无征验,徒然用来恐吓侯王。
黄帝问:五星在灾害方面的应验,情况怎样?
岐伯说:也是各从岁运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岁时的更至有盛衰,运星的侵犯有逆顺,留守日期有长短,五星所见的形象有好坏,心宿所属有胜负,征验所应就有有吉有凶了。
黄帝问:星象的好坏怎样?
岐伯说:五星的形象有喜、怒、忧、丧、泽、燥的不同。这是星象变化所常见的,必须小心观察。
黄帝问:星象的喜、怒、忧、丧、泽、燥六种现象,与五星的高低有无关系?
岐伯说:五星的形象虽有高下的不同,但其应验是一致的,所以人体也与之相应。
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
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负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
帝曰:其病生何如?
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
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室,每旦读之,命曰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
黄帝说:讲得对。它们的德、化、政、令的动静损益,都是怎样的?
岐伯说:德、化、政、令与灾变都有一定的规律,不能彼此相加。胜盛则复盛,胜衰则复衰,不能随意增多。胜复往来的日数,多少相同,不能随便超越。五行阴阳的升降只有互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不会在没有对方的情况下单独存在。这些都是从运动中所产生而往复循环的。
黄帝问:它们对疾病发生有什么影响?
岐伯说:德、化是五气正常的吉祥征兆;政、令是五气的职权和表现形式;变易是产生胜气与复气的纲纪;灾祸是万物损伤的开始。大凡人气与岁气相应的,就和平无病;不相应的,就会生病;重复感受邪气病就言就严重了。
皇帝说,讲得好。这些都是所谓的精深高明的理论,圣人的伟大事业,阐扬医学的大道理,达到了无穷无际的境界。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定能应验于人身;善于谈论古代的,必定能应验于现在;善于谈论气化的,必定能通晓万物;善于谈论感应的,就会与天地造化相统一;善于谈论化与变的,就会通达自然界变化莫测的道理。除非夫子,还有谁能够说清楚这些精深的道理呢?
于是选了一个好日子,把它藏在灵兰书室里,每天早晨取出来诵读,命名为《气交变》。不进行斋戒,就不敢随便打开,非常慎重的传于后世。
二、心得
常常说人事管理,什么是人事,“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一下子从日常所说的那种事中跳脱出来,直指核心的感觉。人与万物居天地之气相交之处,盛衰变化皆受天地之气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4 10:39 , Processed in 1.099246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