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922|回复: 83

黑河女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9 21: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6-20 19:57 编辑

第一周任务: 对上古天真论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第二两章,完成
1.查询生僻字,正音(依旧是象形字典用起来)
2.抄写
3.翻译理通文字
4.每周简明心得
(1,2,3,4需要上传到论坛作业本,可手写拍照上传照片和/或打字上传;4除了上传论坛外还需要在群内分享)
5.熟读吟诵(此项需要上传到群内网盘自己的文件夹,链接已共享在群内,还不清楚的同学请问我)
作业需在周六24点前全部提交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0 20: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6-26 21:50 编辑

第一周

第一天 2021年6月20日 梳理原文,正音,诵读
第二天 2021年6月21日 梳理并翻译一节,诵读
第三天 2021年6月22日 梳理并翻译部分,诵读
第四天 2021年6月23日 梳理并翻译部分,诵读第五天,6月24日,梳理第一章心得。
第六天,6月25日,梳理并翻译第二章
第七天,6月26日,梳理第二章心得。

上古天真论第一

一、原文和译文梳理以及正音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洪荒时代有一位轩辕黄帝,生下来就具有沟通天地万物的通神力量,身体还未长的强壮的时候说话就有理有据(言有君),幼年时对事物的理解全面迅速,长大以后忠诚厚实、对世界变化的细微都能了然于心,成年以后能够登上帝位。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有一天他问歧伯,我听说远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仍然能动作不会退化而很灵活,现在的人,才年过半百却动作退化了,这是时代和环境不一样造成的呢?还是人用酒肉美食侍候卧床的老弱病伤者手未抓牢而丢落(违背天道而退化)(心中不敬祖先了,也就失道了)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歧伯回答说:远古时代的人,他们是通晓大道的人,从自然界阴阳变化中领悟并践行生存之道(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研究阴阳五行生克变化的道理,来推测人事吉凶的方法,从而与之响应、一致心得:和于术数,研究阴阳变化规律并去具体实践来与阴阳相和,与万物相和,与大道相合。想到‘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这里的和,是转圆的过程,与之相和,最终相合。),饮食有克制、要适宜,起居作息与自然变化相一致,不会没有道理和依据地去费心费力地劳动(事有宗),因此能够使得身体与精神共处在一起(身心不离,合一),从而最大限度地完成上天可以让他活到的那个寿命,活到一百岁才离开这个世界。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的,把酒当做滋补的汤水,把无理无据地乱来当做普遍的规律(普遍无理无据地乱来),在酒醉之后肆行房事,使用自己的欲望(往外)以至于耗尽自己的生命能量,通过减损的形式破坏自己的真气使之彼此分离,不知道抓握住使真气充足(守),不会经常地治理和调养自己的精神(调)(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只知道用,不知道守与调。)极力地从事直接舒展其心的事(娱乐至死),违背了生命本身唱歌的节奏,起居作息没有规律,因此只活到五十岁就衰老了。 所以那远古通晓大道的人引导人们的时候,都会说:一切反常不实在的邪气、从孔隙透入而不易察觉而可能致病的气息流动,要注意适时回避(体外没有邪气干扰),内心安静没有过多的欲望、心无杂念(体内也没有情绪扰乱,无乱气烦于胸中)真气会与之相随,没有耗散,精神也会进门回家守卫家园抵御外侵心得:真气没有耗散,神明常固守。所谓心安静则神明荣。),病邪还能从何处进来(侵入人体)呢?因此,志(心之所向)会隐藏起来从而欲望少(所谓虚),心富足而稳定(所谓实)从而不会害怕什么,身体辛苦却不会疲乏无力,气息相互跟随从而有序(心情舒畅没有郁结),不同的人都能跟随自己的欲望(满足自己的要求),所有人都能实现藏在心中的想法(所谓内正则外顺)。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饮食都感觉到美味爽口,不管是什么样的衣服都能穿着感觉舒服,与当地什么样的风尚传统都能保持一致,无论是超出一般水平还是低于一般水平都不会互相想念并模仿(心得:各安其位),这样的百姓都是很单纯朴实的。因此,不正当的嗜好就不会(吸引他们)让他们的身体劳累,过度和不正当的观念就不会让他们的内心迷乱,无论是无知的人还是有智慧的人、无论是多才多能的人还是无才无德的人,都能不会因为外物而害怕、恐慌,因此与大道一致。所以寿命都活到一百岁却动作不衰老,这是因为他们德性完整持守而不会身处险境。       【这一段心得:这一段在说养生的基本理论。岐伯所说的今时之人与现在也是对应的。读这一段会想到自己现在的状态,之所以病、无力,也就是不懂养生,只知道往外抓取,让欲望冲锋陷阵、耗散真气,不知道持守和调养,所以气血亏损厉害。读岐伯所说的养生之道很自然地感觉是内外一体的,养生真的是在养生,不是养身体,而是养生命,不会想到养生和养心是分开的,再看时下养生之道多在末端做功夫,割裂地去讲如何吃、睡,就容易教条化,再看时下的养心之道,所谓的心理学、灵性修炼之类又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它们的理论根基就是有问题的,把身心分裂开来的。养生的根在全德合道,本在养神,末在养气。外有邪气,要避之有时,内有乱气,要恬淡寡欲,气以从顺,顺而理,则为合道。这个过程让人想到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里面提到的内精五气的过程,五气精而为一。五气是从气运行之后的功能上在说。这里的气以从顺是从气的机构上在说,去邪气乱气而扶养正气,气则顺。】       帝: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黄帝说:有人年岁老了但是没有孩子,可用的精力用完了吗?天所决定的气数(人体生长衰老的自然规律)就是这样的吗?
    岐伯: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guǐ】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gǎo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岐伯:女孩子子七岁的时候,肾脏的精气开始变得充足,牙齿更换头发长长;十四左右的时候,促进生殖功能的物质来了,任脉通畅,太冲脉气血充沛,月经从而按时来,因此可以生孩子;二十一岁左右的时候肾气稳定持续均等,因此真牙生出而身高增长到最大限度;二十八岁左右的时候,筋骨刚硬结实,毛发极盛,身体饱满强健;三十五岁左右的时候,经过面部的阳明脉气血开始衰败,面部开始变得干燥没有水分,头发开始掉落;四十二岁左右的时候经过头面部的三阳经脉气血开始衰败,面部全部变得干燥没有水分,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左右的时候,任脉不实在了(空虚),太冲脉气血衰弱,促进生殖功能的物质没有了,月经不通畅,因此机体衰老而不能有孩子了。男子八岁的时候,肾脏精气开始变得充实富裕,头发开始长牙齿开始换了;十六岁肾气充沛的时候,能够促进生殖功能的物质发挥作用了,精气往外流出释放,体内阴阳之气相呼应,因此能有孩子;二十四岁左右的时候肾气稳定持续均等,筋骨充满力量,因此真牙萌出而且身高长到最大限度;三十二岁的时候,筋骨往外变大,肌肉饱满有气势(丰满健壮);四十岁的时候肾气衰败,头发掉落牙齿也失去生机变得干枯。四十八岁的时候人体上部的阳气衰败耗散,面部干燥没有水分,两鬓的头发斑白;五十六岁左右的时候肝气衰减,筋不能负重劳作,动作迟缓,促进生殖功能的物质耗尽,精液减少,肾脏功能衰败,身体的表面和躯体都已经到了最大限度,很容易疲惫;六十四左右的时候就牙齿和头发都掉落。肾是体液的顶梁柱,获得五脏六腑体液的精华部分并存储起来,所以五脏饱满,精气重充盛,肾脏的精气才能往外释放;现在五脏都衰败了,筋骨松了往下坠了,促进生殖功能的物质也用完了。所以鬓角头发变白,身体沉重,步态不稳,没有生育能力。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黄帝说:有那些年龄都老了却还有孩子的人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岐伯说:这些人天定的寿命比一般人长,先天禀赋好,气脉是通畅的,肾气过剩。这样即使有孩子,男的也最多不会超过六十四岁左右,女的最多不会超过四十九岁左右,身上所有的天地的精气就都耗尽了。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黄帝问:那那些合道之人,岁数都有一百岁了,还能有孩子吗?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岐伯说:那些合道的人,身体仍然是健全完整的,身体年龄虽然老了,仍然能生孩子。
    【这一段从发展的角度讲养生,讲一个人的精气随着时间的变化带来整个生命功能的变化。最后再次强调养生的根在合道,合道者,身体劳了,生命仍不息。】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 qiè ]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人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huì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说:我听说远古时代有真人,紧紧握住天地的手不偏离正道(抱道不脱),把阴阳变化紧紧抓在手中(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一呼一吸都是天地之间精华,立于天地之间(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守住魂魄(精神魂魄固守不动),形体肌肉协调如一,所以能够寿命长久,与天地同在,没有结束的时候,这就是大道所生之人。中古时代,有至人,德性朴素自然、完美纯粹地践行大道,内部与外界阴阳变化相协调一致,能够调节并顺应四时节奏,超凡脱俗,积累并保全精神,在天地之间活动行走,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却能通向四面八方,这大概会增强他的寿命而使其变得强壮,这也可以算作是真人。其次有圣人,与天地保持一致,顺从民情,会保持恰当的一些爱好来适应世俗的习惯,没有愤怒埋怨的心思,行为不会与世俗相悖,穿上表示官阶身份的衣服,他的作为不需要察看风俗传统,到郊外占卜不会因为事情而感觉到疲惫,心里(回到家)也没有思想上的忧虑,把达到内心安静舒畅为必须要做的事情,把顺其自然的收获作为要建设的成就,外表和躯体都不易衰老,精神不会分离,也可以活到百岁。再其次也有贤人(德才兼备的人),以天地变化规律为效法的标准,言行举止模拟得和日月一样,判别星辰运行的轨迹,以阴阳变化作为跟随或者离开的判别标准,分别四时规律,跟随上古的人与大道一致,也可以使得增强寿命但有最大限度。
    【这一段在从功能上讲养生的几个形态标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真人为道生,与天地齐,和天地一样是大道之子。至人需要刻意的积精全神,但也能做到和真人一样。圣人会融入世俗但不会被世俗干扰,道在心中。贤人会从天地日月星辰四时变化中去获得大道,去效法和模拟大道,从而合于道,可以说是天地之子。】

二、查字:
1、妄——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无”,表示缺乏、没有。妄,金文亡,即“无”,表示无知女,妇人),表示妇人之见无理无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性普遍被剥夺教育权利,被鼓励以无知为德,也被普遍认为是无知、无理的弱者。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对妇女的贬低,认为妇女没有见识,常常言行无理无据。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女”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妄,无理乱来。字形采用“女”作边旁,采用“亡”作声旁。

2、俱——具”是“俱”的本字。具,甲骨文双手,持举鼎,既是祭器也是高级饮食器皿),表示为招待客人拿出高级饮食器皿。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鼎”写成“貝”。篆文又误将金文字形中的“貝”写成“目”。造字本义:动词,拿出高贵的饮食器皿铜鼎来宴请佳宾,意即准备齐全,招待贵宾。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具”的常用动词含义引申为“持有、拥有”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俱”代替。白话版《说文解字》:
俱,共同,一起。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具”作声旁。

3、终——的本字。,甲骨文为象形字,像在纪事的绳子的两端打结(参见),表示记录终结。有的甲骨文将实心的绳结写成空心的小圈,突出终结形象。金文将两端的绳结移到中间。当终结本义消失后,有的金文写成会义字:终结日,时间),表示一个纪时周期的结束,即年终的季节。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两个绳结相连成直线,写成与相似的字形。有的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省去籀文字形中的,同时加(冰),突出年终下霜结冰的季候特征。当终结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结绳)另造代替。造字本义:动词,一个结绳纪事主题的完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终”,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简化成“纟”。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与节奏,总结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生,长,收,藏。
4、真——同源,后分化。,甲骨文人,巫师鼎,祭祀神器),表示用神鼎祭祀占卜的巫师。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巫师)写成“卜”(神杖),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卜”写成“匕”,将金文字形中的“鼎”写成。篆文则将金文字形中的“鼎”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占卜如验的贞人,贞卜高人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匕”写成“十”,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具”,至此字形面目全非。白话版《说文解字》:
真:长生不死的人变形升天。字形采用“匕、目、乚、八”会义,“八”表示仙人升天所乘坐的东西。

5、持——“寺”是“持”的本字。寺,金文之,止,不动又,手,表示持握),表示持守、维护、控制。有的金文以“寸”代替“又”。有的金文加“口”),表示辅政官员聚集的地方。有的金文加“邑”都邑),表示“寺”是设在都城供官员暂住的地方。秦代前后称都城接待官员的地方为“寺”;汉代开始亦将接待西来高僧的地方称为“寺”。当“寺”的“维护、持守”本义消失后,篆文加“手”另造“持”代替。造字本义:动词,保守,维护,控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简写成,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持,抓握。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寺”作声旁。

6、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均匀,平均。滿,篆文水,容器里的水㒼,均匀),表示水充斥每一处。造字本义:动词,容器内液体饱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㒼”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满”,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㒼”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满,液体达到器皿容量而外溢。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㒼”作声旁。

7、御——御,甲骨文人,驯马者丝,缰绳),表示用缰绳驯服和控制不羁的马。有的甲骨文加“攴”(持械击打),表示驯马服役。有的甲骨文加“彳”(行进),强调驯马是为了长距离的行进移动。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丝”(缰绳)写成“午”。有的金文将“人”形写成“卩”,“人”形模糊;同时加“辵”(行进),强调驾马骑行。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驯服马匹,握缰骑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禦”是对“御”的比喻,含义全然不同,但古籍中多假借“御”代替“禦”,或将“禦”与“御”相混用。白话版《说文解字》:
御,驾驭马匹。字形采用“彳、卸”会义。“驭”,古文的“御”采用“又、马”会义。

8、务——務,篆文矛,武器攴,持械攻击力,竭力),表示竭力攻击。造字本义:动词,战场上持械竭力搏杀。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反“夂”,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务”,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白话版《说文解字》:
务,为使命而奔忙。字形采用“力”作边旁,采用“敄”作声旁。、

9、恬——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甜”的省略,表示如蜜的味觉快感。恬,篆文舌,“甜”省略),表示甜在心里。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怡然甜美。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楷书将隶书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恬,内心安静。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省略了“甘”的“甜”作声旁。

10、从——“从”是“從”的本字。从,甲骨文人,行路者人,行路者),像两个人一前一后相随而行。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在路上相随而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为区别于字形几乎相同的“比”的字,繁体甲骨文再加“彳”(即“行”,通道),表示在通道上两两相随。有的繁体甲骨文再加“止”(即“趾”,脚板、走路),表示跟随他人走路。繁体金文则综合两款甲骨文字形,再加“辵”(彳 止)写成“從”,强调在路上跟随。经过演变,“从”侧重于表示心思、语言等方面抽象的跟随、保持一致;“從”侧重于表示走路时地理空间上跟随、跟进。古籍多以“從”代替“从”。《现代汉语简化方案》用“从”合并代替“從”。白话版《说文解字》:
从,彼此都听对方的。字形采用两个“人”会义。所有与从相关的字,都采用“从”作边旁。

11、守——守,甲骨文六,即“庐”的本字,房屋寸,手持器械)。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寸”。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持械护卫家园,御寇入侵。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白话版《说文解字》:
守,官吏的操行、节操。字形采用“宀、寸”会义。宀,表示官府的事。寸,表示法度。

12、劳——勞,甲骨文两个“火”,即“炏”,是“炎”的异体字褱,即“懷”,心存、心里装着),内心火烧不断,比喻充满焦虑忧烦。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炏”写成,省去甲骨文字形中“褱”字中的“水”(眼泪),将“褱”简写成“衣”。金文异体字将“炏”写成,同时用“心”(焦虑)代替本为“褱”的“衣”,强调焦虑、操心的心理状态。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炏”写成“”,同时用“力”(体力)代替“心”(焦虑),强调付出巨大体力、心力的艰辛。造字本义:形容词,操心费力,身心负担沉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力”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劳”,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炏”连写成“草头”。古籍常“劬劳”并用,“劬”强调耗体而佝曲;“劳”强调费心而神悴。 白话版《说文解字》:
劳,生活艰苦。字形采用“力”与省略了“火”的“熒”会义。熒,表示火烧房屋,用力救火者疲惫辛苦。

13、倦——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收缩、弯曲。倦,篆文人,代身体卷,收缩),表示身体收缩。造字本义:形容词,身体因疲乏而萎缩无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白话版《说文解字》:
倦,力量用尽。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卷”作声旁。

14、愿——“愿”是“願”的异体字。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本来的、初始的。愿,金文元,原本的心,意志),表示原本的意志。金文异体字用“元”代替“原”。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藏在心中的初始的想法、希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由于字形相似、读音相同、字义相近,古籍多以“願”代替“愿”。《汉字简化方案》用“愿”合并“願”。  白话版《说文解字》:
愿,恭谨地表示期许。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原”作声旁。  

15、任——任,甲骨文工,巧人,远古的手工业者),表示能工巧匠。金文在“工”的握柄上加圆点指事符号,写成“壬”,表示善于巧用器具,有办事能力。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聪明能干,精于办事。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壬”写成。穿白话版《说文解字》:
任,委任状。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壬”作声旁。

16、俗——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欲”的省略。俗,金文人,世人谷,即“欲”的省略),表示世人的日常欲求。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有七情六欲的市井凡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谷”写成。汉语中常“习俗”并称,词义偏指“俗”:“习”指个体后天养成的行为一贯性偏好,“俗”指群体在一定历史、地理、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行为一贯性偏好,即“俗”是大众化、历史化的“习”。 白话版《说文解字》:
俗,地方流行的生活习惯。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谷”作声旁。

17、慕——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暮”的本字,表示天黑、看不见、昏暗。慕,金文莫,即“暮”,看不见、黑暗心,想念、向往),表示不公开地暗暗想念。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暗暗地想念、向往,未曾公开表达。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莫”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 白话版《说文解字》:
慕,因喜爱而学习、模仿。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莫”作声旁。

18、淫——“淫”是“霪”的本字。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婬”的本字,表示帝王在宫廷中与众多宫女放纵性爱,寻欢无度。淫,篆文水,雨水㸒,即“婬”,放纵性欲),表示降雨放纵,即雨天连绵不断。造字本义:动词,降雨过度,雨天连绵不尽。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㸒”写成。由于字形字义相近、字音相同,古籍常假借“淫”(降雨过度)代替“婬”(纵欲过度)。当“淫”被习惯性假借代替“婬”后,俗体楷书再加“雨”另造“霪”代替,强调久雨不停。古籍多假借“淫”代替“婬”和“霪”。白话版《说文解字》:
淫,隨其脉理慢慢浸渍。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㸒”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久雨不停为“淫”。

19、天癸——即元阴﹐肾精。促进生殖功能的一种物质。癸﹐五行中属阴水。 2.专指女子月经。
20、任脉——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21、太冲脉——(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22、平——“平”与“乎”同源。乎,于,号角向上的“气”、或发出的响声),表示号角吹得紧急、响亮,表示危机来临,部落紧急“呼叫”。平,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乎”(吹号示警,招集部落)顶部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号音悠长、稳定,无起伏,以此号音代表部落安全无事,安定众民。简体金文将“气”和“于”构成的“乎”,连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乎”写成“兮”。造字本义:动词,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隶书承续简体金文字形。号角吹不出任何声音叫“亏”(表示完全缺乏中气);号角吹得“嘘嘘”无力叫“兮”;号角高亢并紧急叫“乎”(“呼”,部落紧急招集的号角);号吹得音调悠长、稳定、没有起伏变化叫“平”(号音平直,表示平安无事,没有警情)。白话版《说文解字》:
平,语调平缓舒放。字形采用“亏、八”会义。字形中的“八”,表示分散。
23、均——
”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使相等、使齐平。,金文匀,使齐平、使相等土,泥土),表示使土地高低平整。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又”(用手抓)写成“勹”(人)。造字本义:动词,在播种前松土整地,使庄稼地平展。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匀”写成。楷书异体字用“田”代替“土”,强调平土均田。古籍多以“均”代替“畇”。白话版《说文解字》:均,将整块地面整平。字形采用“土、匀”会义,同时“勻”也作声旁。
24、阳明——
阳明经脉也有手足两条,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少阳经脉两条,即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属于三阳经脉。其分布: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25、坏——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懷”的本字,表示怀抱安慰受伤流泪的孩子。壞,篆文土,借代墙垣,即“”,怀抱安慰受伤流泪的孩子),表示安慰墙垮屋塌的受难者。造字本义:动词,墙垮垣断,房塌屋破

26、隆——隆,篆文降,下沉生,从地下长出来),表示地面有降有升。造字本义:动词,山地降中有升,即因为雨水冲刷作用或地理运动作用,部分土地在下沉过程中造成四周或邻近的大面积土地抬升、突起,形成壮观的圆形或环形峰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降”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隆,形体丰大。字形采用“生”作边旁,采用“降”作声旁。

27、槁——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高大。槁,甲骨文林,树林高,高大),表示林木长到最高状态。有的甲骨文写成上下结构。有的甲骨文调整成左右结构,并将“林”简化“木”。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并调整成包围结构。造字本义:形容词,林木生长到极限后渐失生机,衰老枯萎。隶化后简体楷书恢复甲骨文字形白话版《说文解字》:
槁,树木干枯。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高”作声旁

28、主——主”是“柱”的本字。主,甲骨文较小的方榫插在较大的方孔木,房柱),表示凿出了方孔、可以榫接横梁的房柱。有的甲骨文将方孔方榫的简化成。有的甲骨文则将“木”省略成。金文误将简体甲骨文字形中表示“木”的写成“土”,导致“木”形消失。金文异体字另造会义字,表示造屋(“宀”)的柱梁(“才”)。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支撑屋架的核心房柱,即顶梁柱。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简写成“王”,导致“柱”形消失。当“主”的“房柱”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木”另造“柱”代替。白话版《说文解字》:
主,像灯中的火炷。字形采用“”作基本造型,像灯盏、灯架的形状。字形同时采用“丶”表义,“丶”也作声旁。

29、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解,甲骨文双手,抓持角,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牛,长角的动物),表示屠夫双手从牛的头上剖取牛角,牛角上的两点指事符号,表示血滴。取牛角,是剖牛过程中技术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步骤,因此用取牛角代表剖牛。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角”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牛”写成,并省去金文字形中的两手,另加“(切割),强调剖宰,字形结构有所调整。造字本义:动词,剖牛,取牛角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角”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和“牛”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解,分开,剖开。字形采用“刀”作边旁,表示用刀判牛角。一种说法认为,是解廌,剖解兽体。
30、寿——
壽”的本字。,甲骨文是“卐”的一半,是“卐”的简写形式,表示无限延伸夕,即“肉”,借代身体夕,即“肉”,借代身体),表示肉身长久延续。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加“(老),表示生命长久,活到年老。有的金文加“口”(道贺),表示向长命老人道贺。有的金文加“又”(操持),表示手奉礼物,为长命老人庆贺。有的金文加“口”、加“又”。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命长,活到很老。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并加“寸”。《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长命为“寿”;多签为“筹”;广田为“畴”,大浪为“涛”。白话版《说文解字》:
寿,活得长久。字形采用“老”字有所省略的“”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31、提——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正确。提,篆文手,扶持是,正确,不犯错误),表示扶持、引导正确方向。造字本义:动词,扶持帮助,避免错误,使之在正道上进步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简写成,失去五指形象。白话版《说文解字》:
提,牢牢抓紧。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是”作声旁。
32、挈——
㓞,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刀刃刻划。挈,篆文㓞,刻划手,巴掌),表示刻在手掌上,比喻握手握得极深。造字本义:动词,手掌卡进对方手掌的虎口,牢牢地深握对方的手。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㓞”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手”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挈,悬提着。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㓞”作声旁。
33、把——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一动不动。把,篆文手,抓持巴,一动不动),表示一动不动地抓住。造字本义:动词,牢牢地操持、控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简写成,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把,握持。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巴”作声旁。
34、握——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住户。握,籀文手,抓持、控制圈画,表示关联、锁环室,卧房),表示给私人的卧室加锁,显示对房屋的拥有权和控制权。有的篆文将“手”写成“丰”。有的篆文将房屋形状写成双手,强调“掌控”的含义。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室”写成“屋”造字本义:动词,对房屋享有所有权和控制权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简写成,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至”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握,紧紧抓持。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屋”作声旁。,古文握字。
35、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西北地域。獨,篆文犬,表示行猎蜀,四川)。造字本义:名词,一种活跃于蜀地的不合群的野兽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独”,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蜀”简化成“虫”。白话版《说文解字》:
独,狗相遇时总是互相争斗。字形采用“犬”作边旁,“蜀”作声旁。羊的品性乐于合群,狗的特性倾向独处。一种说法认为,北嚻山有一种叫“独”的野兽,形体如虎,白身,豕鬣,尾如马。

36、立——立,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一个人的脚底加一横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表示站在地上。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站着的人写成。造字本义:动词,站在地上。隶书基本承续篆文字形。白话版《说文解字》:
立,站住。采用“大”作边旁,在“大”的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立于“一”之上。所有与立相关的字,都采用“立”作边旁。

37、淳——淳,古鈢字形鬲,鼎锅羊,动物、野味水,汤),表示鼎锅里的肉汤。有的古鈢字形有所变形,将写成。篆文明确“羊”的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鼎锅熬煮的味道纯香浓厚的羊肉汤。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同时误将篆文字形中的“羊”写成“子”。白话版《说文解字》:
淳,水清澈。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享”作声旁。

38、调——調,篆文言,商议周,全而不漏),表示全面商议。造字本义:动词,为达成一致在各方间商议。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周”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调”,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白话版《说文解字》:
调,以柔性言辞促进双方合和。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周”作声旁。

39、处——“处”是“”和“”的异体字。,金文人,归家者几,凳子),表示坐在凳子休息,享受居家时光。凳子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坐在凳子上休息。篆文“”:夂,倒写的“止”几,凳子),表示驻足家中,坐几休息。造字本义:动词,驻足家中,坐几休息。由于“处”(居家休息)的篆文字形与“處”(实施虎噬酷刑)的篆文下部字形完全相同,古人误将本义表示“居家休息”的“处”,与本义表示“实施虎噬酷刑”的“處” *相混用。隶化后楷书取金文字形“”中的“单人旁”,写成“卜”形;取篆文字形“”中的“夂”,写成。古籍多以“處”代替“处”;而“”和“”偏废。《汉字简化方案》用“处”合并代替“處”。白话版《说文解字》:
处,停止,坐几(凳)而歇。字形采用“几、夂”会义。處,这是“处”的异体字,字形采用“虍”作边旁。

40、适——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最高话语权。適,金文“啻”的省略,最高话语权辵,前行),表示尊令而行。篆文将文字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古代诸侯国按最高人才标准精选出的贡士,遵令往赴中央朝廷。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适”,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啻”简化成“舌”。白话版《说文解字》:
适,前往。字形采用“辵”作边旁,“啻”作声旁。适,这是宋鲁方言对“之”的说法。

41、嗔——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慎”的省略,表示小心克制。嗔,篆文口,怒骂真,即“慎”),表示慎于怒骂,克制愤怒。造字本义:动词,心怀愤怒,但克制住不怒骂。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嗔,火气盛大。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真”作声旁。《诗经》中说道:“凯旋队伍火气很盛。”

42、服章——古代表示官阶身份的服饰。 2.泛指服饰﹐衣冠。


43、怡——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甜”的省略,表示如蜜的味觉快感。恬,篆文舌,“甜”省略),表示甜在心里。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怡然甜美。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楷书将隶书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恬,内心安静。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省略了“甘”的“甜”作声旁。

44、愉——“俞”是“渝”、“逾”和“愉”的本字。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濟”的省略,表示众人整齐划桨渡河。俞,甲骨文舟,船“齊”的变形,即“济”的省略,渡河),表示众人整齐划桨,乘船渡河或航行。在山阻水隔、交通原始不便的远古时代,能乘船渡河或长途航行,是开心快意的幸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齊”写成。繁体金文将“齊”写成,即在“齐”字边上加“水”,明确“整齐划水、行舟渡河”的含义。当“俞”的“划水渡河”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心”(情绪)另造“愉”代替,表示心情畅快。金文异体字“愉”将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俞”写成。造字本义:形容词,因撑船渡河、跨越空间障碍而开心快意。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篆文字形中的“俞”写成。当“俞”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加“辵”另造“逾”代替;篆文加“ 水”另造“渝”代替。 白话版《说文解字》:
愉,浅浅的快乐。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俞”作声旁。《论语》上说:“私下见面时,他的脸色一副和悦的样子。”



45、辨——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涉及诉讼的双方。辨,金文辡,两个,表示涉及刑事的双方,原告与被告人,指法官),表示升堂后诉辩双方分立两侧,法官坐居中堂。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法官中立听取原告与被告的陈述,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非判断。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刀”,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辨,判别。字形采用“刀”作边旁,采用“辡”作声旁。

三、心得总结:
   通篇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简要介绍了黄帝这个人的成长,让我们从而领略古人真人的真实面貌,生下来就能沟通神灵,二十岁之前说话就能有理有据、出口成章且由心发出,幼年就对事物的理解迅速又全面,年长的时候能够扎根于大道并对世界即使是细微之处也能了然于心,成年之时能与天齐,成为大道之子。
      接下来以他与老师歧伯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养生之道,可概括为生命的发展学。
     第二部分也就是黄帝的第一个问题,问现在的人和过去的人生命形态不一样到底是环境变化的原因还是人本身脱道离道的原因?讲的是生命的古今发展。读这一段我会想起自己大学本科第一次读发展心理学的感觉,最开始也会探讨人的成长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影响,我记得当时结论是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在这里岐伯明确回答就是人本身背道而行的结果。其实环境和人本身就是不能割裂开来的,中国文化历来讲天人合一,人和天地本为一体,当我们说是环境的原因的时候,会造成一种内在的感受:和我没关系,撇开人的主体责任。我们现在所处环境也是数代祖祖辈辈行为的结果,我们现代人是彼此也是未来子孙后代环境的一部分。只有回到人本身,才是回到世界发展之根本。岐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这一段在说养生的基本理论。岐伯所说的今时之人与现在也是对应的。读这一段会想到自己现在的状态,之所以病、无力,也就是不懂养生,只知道往外抓取,让欲望冲锋陷阵、耗散真气,不知道持守和调养,所以气血亏损厉害。读岐伯所说的养生之道很自然地感觉是内外一体的,养生真的是在养生,不是养身体,而是养生命,不会想到养生和养心是分开的,再看时下养生之道多在末端做功夫,割裂地去讲如何吃、睡,就容易教条化,再看时下的养心之道,所谓的心理学、灵性修炼之类又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它们的理论根基就是有问题的,把身心分裂开来的。养生的根在全德合道,本在养神,末在养气。外有邪气,要避之有时,内有乱气,要恬淡寡欲,气以从顺,顺而理,则为合道。这个过程让人想到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里面提到的内精五气的过程,五气精而为一。五气是从气运行之后的功能上在说。这里的气以从顺是从气的机构上在说,去邪气乱气而扶养正气,气则顺。
    第三部分也就是黄帝的第二、三、四个问题及岐伯的回答这一段从生命个体发展的角度讲养生,讲一个人的精气随着时间的变化带来整个生命功能的变化。且男女生而不同,女子以七年作为一个发展阶段,男子以八年作为一个发展阶段。最后再次强调养生的根在合道,合道者,身体老了,生命仍不息。前几天刚看到一个新闻说最新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寿命可达120岁以上,上限为150岁。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活不到这个天寿。研究还说随着现代科技医学发展,人的寿命会逐渐靠近这个上限。我想如果人类缺乏养生之道,最终延长的也只是这尊躯体的寿命。
   第四部分是黄帝自己说的那一段,从功能上讲养生的几个形态标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真人为道生,与天地齐,和天地一样是大道之子。至人需要刻意的积精全神,但也能做到和真人一样。圣人会融入世俗但不会被世俗干扰,道在心中。贤人会从天地日月星辰四时变化中去获得大道,去效法和模拟大道,从而合于道,可以说是天地之子。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以调摄精神

一、原文和译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仅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的正月、二月、三月,是万物复苏利用春阳发泄之机,退除冬蓄之故旧)(发陈连接着冬天,使冬天闭藏的生发出来,如此四时连续循环,生生不息的季节,天地间才能开始生发,万物从而繁华灿烂,人应该晚睡早起,在开阔的庭院里大步行走,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敞的衣物(使身体放松),从而让志气也随着春天万物生发而生长,生长起来的不要去伤害它,给与而不要去争抢,鼓励赞美而不是惩治,这才是与春天生发之气相通,(人如何盗天地万物)使人的生气得以供养成长的法则。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使得肝气受损,到了夏天就会变成冰冷性质的疾病,能够供养成长的能量和气血就不够了。      夏三月,此谓曹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疾疟[nüè],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天的四月、五月和六月里,是万物蓬勃成长的阶段,阳气下沉,地热上升,阴阳彼此接通,万物开花孕育果实,晚睡早起,不要因为白天时间长而感觉到腻烦,使内气保持愉快通畅而不要不满和气愤,使精神像树木开花繁茂饱满那样充沛旺盛,使阳气能够往外释放,就好像对外面特别喜爱,这是与夏天成长之气相通,使人的长气得以调养的法则。违背了就会对心气造成损害,到了秋天就会发展成冷热交替的毛病,共给秋天收敛的能力就差了,到了冬天病情就会加重。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天的七月八月九月,这是丰收平定的阶段,阳气逼近,地气从而看得清楚了,晚上早睡早上早起,和鸡活动的时间一致为适宜。要使志气保持稳定富足安乐,从而使得秋天对人的束缚减缓,使神气得以控制聚集(志克神),使秋天的气悠长稳定,不要让志气往外,肺气得以干净,这是与秋天收敛之气相通,使人的收敛之气得以保养的法则。违背了就会使肺气受到损害,冬天就会发生进餐却不消化的毛病,供给冬天收藏的气血就不足了。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
chè】,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jí]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疲厥[ jué ],奉生者少。
  冬天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这是万物完全不通行隐匿起来的阶段,水结冰地冻裂,不要使内部的阳气烦乱,早早睡下晚一点起床,一定要等候太阳出来,使得志就像是隐蔽起来不对外界去回应(不露声色),就像要把家产隐藏起来,就像有所收获,还要远离寒气注意保暖,不要使得皮肤往外出汗,使得气迅速被抢走了。这是与冬天的藏气相通的,使人的藏气得到养护的法则。违背了就会损害肾气,春天就会变得身体容易困乏头晕,供养春天生气的气血就不足。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yùn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一直是含蓄而不过分显露的,因此才能永生不灭、亘古不衰。天气光明那么太阳月亮就显现不出它们的光辉,邪气就会充满天地之间,酿成灾祸,阳气合拢阻隔不能流通,地气遮蔽了光明,云雾弥漫不能汇聚,天空不能露出来(没有晴朗之日),那么正常的雨露就不能下来。阴阳不能相接互通,万物不能接受和施展天地所给的指示,无法生长和发育,即使众人皆知的树木大部分也会死亡,有害的气不能散开,刮风下雨都没有了规律,露水也不能下来,就会郁结枯萎不能繁茂生长。贼风经常来,暴雨也会经常下,天地四时不能彼此庇护,和道相互脱落,那么万物生命没有完全展开就被切断终止了。只有圣人能顺从大道,因此身体没有特别的疾病,万物不脱离道,能适应这种变化,生命力也不会终结。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倾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违背春天的生气,那么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肝气郁结于内发生病变(春天易发抑郁症是不是这个原因呢?)。违背夏天的长气,则太阳之气就不能发展,心气内虚(所谓空心病,没有浩然正气在内)。违背秋天的收敛之气,则太阴之气不能收敛,肺热充满内腔而胸闷。违背冬天的藏气,那么少阴不能存储,只有肾气往下,容易虚惫(所谓独木难支)。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之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天夏天养护阳气,秋冬养护阴气,从而顺从生命发展之根,因此能和万物一起在生长之门下沉和飘起来(闭藏和生长),维持着生长发育的规律。违背这个根基,就会击杀它的本源,损害它的真气。所以阴阳四时,万物的终结与起源,生死的本源。违背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得病,这就是得道。道,圣人实践它,愚人只是把它作为身上的装饰。跟随阴阳就会生,违背它就会死,跟随它就能疏通有序,违背它就会混杂无序,与之对抗或者倾斜都是违背,这是向内攻击(体内的功能活动与外界不适应),因此圣人不去治理已经产生的疾病而去治理还没有产生的疾病,不去治疗已经产生的混杂无序而是治理还未产生的的混乱无序,就是这个道理。病已经发生而后用药物治疗它,混杂无序已经形成而后去控制它,就像感到口渴了才去挖井,临近战场搏击才去铸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

二、查字:
1、“堇”是“僅”的本字。“”与“堇”同源。,甲骨文是个指事字,字形在人的颈脖位置上加一个圆圈符号,表示一个人脖子上套着绳索,被施以绞刑。有的甲骨文口,叫喊颈脖套着绳索的犯人),表示罪犯在绞刑中惨叫。有的甲骨文再加“火”,表示罪犯在绞刑或火刑中惨叫。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有的金文将火焰形状写成似“上”似“土”的。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原来表示“火”的写成“土”,同时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大”(人)写成“火”。当“堇”的“人”形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僅”代替。造字本义:动词,受刑而不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仅”,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堇”简化成“又”。白话版《说文解字》:
仅,才能够。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堇”作声旁。

2、荣——
“燊”、“爃”是“榮”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熒”的本字,表示花丛密集的花蕊和花粉色彩明亮,眩人眼目。榮,篆文“”,即“熒”的本字,花蕊荧亮木,树),表示树木花开满枝,眩目荧亮。造字本义:动词,草木繁花绽放。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荣”,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篆文异体字“燊”用“ 焱”代替“”。楷书异体字“爃”再加“火”,写成左右结构。古籍多以“榮”代替“燊”和“爃”。古籍常“荣华”并用,表示草木花开繁盛,也比喻地位出众,风光气派,引人称羡;“荣”多指木本开花;“华”多指草本开花。白话版《说文解字》:
荣,桐木。字形采用“木”作边旁,用省略了“火”的“熒”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荣”是屋梠两头翘起的檐角。

3、予——,甲骨文像梭子头部像连着丝线的梭子),表示上下两个织布梭子相交接的样子。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带着纬线的梭子在经线中来回穿行,不断地给出丝线隶书变形较大,篆文字形中两梭相接的形象消失白话版《说文解字》:
予,将东西推托给人。字形像用手托付他人的样子。所有与予相关的字,都采用“予”作边旁。
4、夺——
夺,金文雀,小鸟又,抓抢),表示抓抢用衣物捕获的鸟雀。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远古时代,鸟类对人类的警惕性低,容易徒手捕捉,因此古人用衣服就可以在田野或草丛捕捉小鸟。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争抢捕捉到的鸟雀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寸”。《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夺”,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白话版《说文解字》:
夺,手持的鸟雀被抢走。字形采用“又、奞”会义。
5、赏——
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尊崇、追求。賞,金文尚,尊崇、追求貝,钱财),表示赐予钱财,以激励对方崇尚某种价值。有的金文把“尚”简化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奖赐财物,以激励对方崇尚某种价值。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赏”,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简化成“贝”白话版《说文解字》:
赏,奖赐有功的人。字形采用“贝”作边旁,采用“尚”作声旁。
6、罚——
,金文网,逮捕言,议论、观点人,臣子或士民),表示逮捕持不同政见的人士。有的金文将“网”简写成“四”。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网”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并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刀”,强调使用刑械惩治不同政见者。造字本义:动词,逮捕因言获罪者,并施以轻刑惩治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网”简写成“四”,将篆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写成“立刀旁”。《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罚”,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白话版《说文解字》:
罚,对较轻罪行的处置。字形采用“刀、詈”会义。未曾持刀劫掠,但持刀威胁者则应当处罚。
7、应——
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迁徙飞行时能息息相通、善于配合的大型候鸟天鹅。應,篆文疑为”的变形,息息相通、善于配合的候鸟心,意念),表示像大雁一样意念相通造字本义:动词,彼此存在息息相通的共鸣,能默契地彼此配合,彼此影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雁”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应”,依据狂草字形对正体楷书字形进行整体简化,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雁”简写成“广”加三点的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简化成一横光影的折射为映”,强调客观性;对某一事物的反响为“应”,强调主观性。白话版《说文解字》:
应,当,该。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8、奉——
“丰”是“捧”的本字。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封地边界的茂盛植物。奉,金文丰,茂盛植物廾,双手),表示手持丰茂植物。篆文再加“手”,强调恭敬持举。造字本义:动词,双手恭敬持举丰茂植物,祭拜土神,以求种植丰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中间的“手”写成当“奉”的“恭敬持举”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捧”代替。白话版《说文解字》:
奉,敬承。字形采用“手、廾”作边旁,采用“丰”作声旁。
9、秀——
秀,金文禾,谷物乃,奶,哺乳),表示谷物扬花灌浆。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谷物扬花,抽穗灌浆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庄稼抽穗叫秀”;庄稼不结穗叫“秃”。 白话版《说文解字》:
秀,是皇上(刘秀)的忌讳用字。秀,是汉代光武帝的名。
10、厌——
”是“”的本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猎物。,金文不是,像猛兽的圆头和大口利齿,表示噬咬、吞食……参考“熊”的金文字形犬,猎物),表示肉食性猛兽猎食动物。肉食性猛兽捕获动物后可以一次性生食大量兽肉,但它们猎杀的大型猎物的体积,往往大大超过它们的食量;猛兽吃饱后对剩余的兽肉失去兴趣,弃之不顾,或几天后再返回猎杀现场进食剩余的兽肉。野生动物对食物的本能追求,仅限于一次性满足的眼前生存目标,一旦吃饱,对多余猎物就不再保持兴趣,无论剩余多少,也无论当初为猎物付出多大代价。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口”写成“甘”,强调享用美食,同时误将金文字形中大口利齿状的写成“月”(肉),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厂”(山崖)另造“”代替,表示肉食性猛兽在山崖间捕食猎物。造字本义:动词,肉食性猛兽吃够猎物的兽肉后,对多余的兽肉失去兴趣。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厌”,删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将“猒”省略成“犬”,字形变成“犬在岩下”的结构。古籍多以“厭”代替“猒”。由于“厭”与“壓”的字形、读音相近,古籍中常假借“厭”(厌)代替“壓”(压)。白话版《说文解字》:
厭,压榨。字形采用“厂”作边旁,采用“猒”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厭”是相合的意思。
11、爱——
愛”的本字。,金文欠,一个人张着嘴巴,表示呵气、或喃喃倾诉心,同情、疼惜),表示疼惜、呵护,倾诉柔情。简体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欠”写成。繁体篆文“愛”再加“夂”(倒写的“止”,行进),表示因疼惜对方而奔波。造字本义:动词,用心疼惜呵护,喃喃倾诉柔情,为之奔波辛劳。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欠”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夂”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爱”,采用行书字形,行书字形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和“夂”简化成“友”。楷书由“愛”简写成“爱”,不仅导致金文字形中的“欠”形(温柔的呢喃)消失,连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形也消失。白话版《说文解字》:
爱,行走的样子。字形采用“夊”作边旁,采用“㤅”作声旁。
12、容——
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简写,即囧”,窗洞,代居所。容,甲骨文穴,岩穴囗,即“囧”,窗洞,居所),表示远古祖先在山洞、岩穴中挖孔凿窗,采光通风,以寄居栖身。古鈢字形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写成“宀”、“谷”会义的结构,表示“山谷中的居所”。造字本义:动词,栖身、藏身于洞穴。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谷”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容,装盛。字形采用“宀、谷”会义。㝐,这是古文写法的“容”字,字形采用“公”作声旁。
13、平——“平”与“乎”同源。乎,于,号角向上的“气”、或发出的响声),表示号角吹得紧急、响亮,表示危机来临,部落紧急“呼叫”。平,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乎”(吹号示警,招集部落)顶部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号音悠长、稳定,无起伏,以此号音代表部落安全无事,安定众民。简体金文将“气”和“于”构成的“乎”,连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乎”写成“兮”造字本义:动词,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隶书承续简体金文字形。号角吹不出任何声音叫“亏”(表示完全缺乏中气);号角吹得“嘘嘘”无力叫“兮”;号角高亢并紧急叫“乎”(“呼”,部落紧急招集的号角);号吹得音调悠长、稳定、没有起伏变化叫“平”(号音平直,表示平安无事,没有警情)。白话版《说文解字》:
平,语调平缓舒放。字形采用“亏、八”会义。字形中的“八”,表示分散。
14、急——
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追赶、捉拿人犯。,金文及,抓人心,情绪),表示被人追逼的感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感到被追逼,感到紧张焦虑。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急,偏狭的心态。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及”作声旁。
15、刑——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井”形的木枷。刑,金文“井”中加一点,表示套在头上的木枷刀,刑具),表示戴着木枷受刑。有的金文省去“井”中的一点。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的“井”写成“开”造字本义:动词,用刀砍杀披枷戴锁的罪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写成“立刀旁”白话版《说文解字》:
刑,割颈砍头。字形采用“刀”作边旁,采用“幵”作声旁。
16、收——
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绳子缠绕、打结。,篆文丩,即,纠结,表示用绳索梱绑攴,持器械打击),表示捆绑罪犯,并加以打击。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隶书攴”写成“反文旁造字本义:动词,打击罪犯,梱绑入监白话版《说文解字》:
收,逮捕。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丩”作声旁。
17、敛——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力排众议,统一认识,执行命令。斂,金文攴,持械打击),表示以行罚的权威强制统一认识,接受命令。造字本义:动词,以行罚的权威强制臣民统一认识,征收赋税。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反文旁”。《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敛”,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僉”简化成“佥”。白话版《说文解字》:
敛,收聚。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佥”作声旁。

18、飨——“鄕”是“饗”的本字。鄕,甲骨文人,脸朝右人,脸朝左),表示两人相向而坐,一同进餐。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鄕”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食”另造“饗”代替。造字本义:动词,主人设宴款待宾客,主宾相向而坐,一同进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飨”,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郷”简化成“乡”。白话版《说文解字》:
飨,请客人饮酒。字形采用“食、鄕”会义,同时“鄕”也作声旁。

19、闭——閉,金文是指事字,在门栓“闩”上加上一竖指事符号,表示在门栓和地面之间斜支一根木棍,构成牢固的三角支撑,防止暴力从门外强撞。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十”写成“才”造字本义:动词,在门栓和地面之间斜支木棍,构成三角支撑,防止暴力从门外强行撞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简体楷书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才”写成“下”。《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闭”,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简化成“门”。“關”(关)表示拉上门栓,拒绝出入;“閉”(闭)表示不仅栓门,而且在门栓上增加三角支撑,以防暴力从门外强行撞门,“閉”(闭)是更彻底的“關”(关)。   白话版《说文解字》:
闭,将两扇门板拉合。字形采用“门、才”会义。才,是用来顶住门板的木棍。

20、藏——“臧”是“”的异体字;而“臧”是“藏”的本字。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睡卧之床。,甲骨文臣,即“目”的竖写,睡卧戈,武器),表示受害人在熟睡时遭到戕杀。简体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用“口”(嘴,借代活着的人)代替“臣”(竖目,借代睡觉的人),并加“爿”(睡卧之床),强调受害人在熟睡时遭到杀人灭口的谋害。有的繁体金文加“走”(逃跑),强调逃避戕害死难。篆文“臧”综合甲骨文字形和金文字形,形成“臣、戕”会义的结构,字形由“”演变成“臧”。当“臧”由“设谋戕杀”引申出“逃避、躲藏”的含义后,篆文再加“艸”(遮蔽)另造“藏”代替,表示利用草丛树林的遮挡,隐蔽、掩护自己。 造字本义:动词,利用遮挡物的掩护隐蔽、隐匿,躲避追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草头”,将篆文字形中的“臧”写成。作为名词“珍宝”时,“藏”合并代替了“”和“”。
--------------------------------------------------------------------------------------------------------------------------------------------------
“藏”字合并代替了“(zàng)”和“(zàng)”。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睡卧之床。,甲骨文宀,房屋爿,卧床酉,陶罐、酒坛),表示把宝物珍藏在家中最私密的床底下的陶罐里。先秦隶书“臧,即“藏”的本字,躲藏、藏匿貝,珍宝),明确“隐藏珍宝”的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小心珍藏的传家宝。古籍多以“藏”代替“”和“”;而“”字和“”字已被废弃。 白话版《说文解字》:
藏,隐匿。臣铉等案:《汉书》上“臧”字与“藏”字相通用。字形采用“艸”作边旁,这个“草头”是后人所加。

21、扰——
擾,金文像一个人用手捧着包裹,代表包着婴儿的襁褓),表示对婴儿的哭闹无奈,心烦。有的金文像一个人托举两手包着婴儿的襁褓脚,走动),表示一个人双手抱着在襁褓里哭泣的婴儿,四处走动,哄着婴儿。篆文手,抱页,烦恼(止)止,走动了,婴儿),强调婴儿带来的干扰:因为婴儿啼哭,大人不得不在半夜里起床抱着孩子走动。造字本义:动词,啼哭的婴儿影响大人的作息。白话版《说文解字》:
扰,令人烦。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夒”作声旁。

22、亟——
”是“”的本字;“”是“”的本字;“亟”是“”的异体字;而“亟”是“極”的本字。,甲骨文二,天和地人,世人),表示人之上的天,与人之下的地,即天地两个极端。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上端的一横写成“二”(上天),明确天地两端的含义。当“”字偏废后,金文加“口”(说话、催逼)另造“”代替,表示极力催逼。当“”字偏废后,金文再加“攴”(持械击打)另造“”代替,表示极力威逼、催促。篆文“亟”将金文字形中的“攴”省略成“又”(抓)。造字本义:动词:极力威逼,极力催促。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和“又”写成“勹”和“又”,淡化“”形。印刷体楷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一 勹”的字形简写成“了”,导致“人”形完全消失。当“亟”的“极限”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木”另造“極”代替。白话版《说文解字》:
亟,敏捷迅速。字形采用“人、口、又、二”会义。二,表示天地。

23、疲——
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表面。疲,篆文疒,病皮,表面),表示病在表皮。造字本义:形容词,表面的病态,即困乏、倦怠,稍加休息即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疒”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皮”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疲,身体劳顿。字形采用“疒”作边旁,采用“皮”作声旁。

24、塞——
塞,甲骨文宀,房屋两个,表示大量器械、材料双手操持),表示借用工具修补房屋。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加“土”泥巴),强调胶泥的补砌作用。造字本义:动词,借助工具、材料,用泥土填堵房墙的漏洞。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塞,筑在边区的隔障。字形采用“土”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25、冒——
“冃”是“冒”的本字,而“冒”又是“帽”的本字。冒,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一个帽子,帽子上部有带球结的角饰,帽子下部是头套的形状。有的甲骨文将头套形状写成“网”),强调“冒”的“头罩”功用。有的甲骨文在头套里面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头部所在。金文省去甲骨文字形中帽子的角饰,增加“目”,写成会义字:头套),表示半套头部,露出眼睛。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戴在头上的帽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冃”写成“曰”。当“冒”的“帽子”本义消失后,再加“巾”(布料)另造“帽”代替,强调“帽”的布质特征。白话版《说文解字》:
冒,蒙覆着眼睛前进。字形采用“冃、目”会义。,这是古文写法的“冒”字。

26、保——
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双臂搂着。保,甲骨文反抱,双手从背后搂着子,幼儿),表示反抱孩子,即用双手将孩子背在背上。背子求安,这是中国古代的养育传统,因为古代的幼儿除了野兽袭击、拐卖的威胁之外,还面临饥饿、虫害、水火等各种危险,父母外出或下地时,只有把孩子背在自己背上最安全。古人将小孩用背带兜住屁股背在肩上的传统一直沿续到现代。有的甲骨文写作“仔”,表示大人(父母)怀抱的幼儿。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误将搂孩子的手写成一撇。有的金文则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子”和搂抱孩子的“手”写成不知所云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将幼儿背在背上以免各种意外。隶书将篆文字形中似“子”非“子”的定形成“呆”,至此字形面目全非。白话版《说文解字》:
保,养护幼儿。字形采用“人”和省略了“爪”的“”会义。,这是古文写法的“孚”字。,这是古文写法的“保”字。,这也是
古文的“保”字,不省略“爪”。


27、沉——“沉”是“”的异体字(chén),甲骨文川,河水倒写的“牛”,头朝下的牛),表示将牛羊牲畜投入河湖来祭奉水神,以求河川安顺无患。有的甲骨文将倒写的“牛”改写成有的甲骨文用两个“羊”代替“牛”表示将众多牛羊牲畜投河祭奉河神。金文水,河川冘,即“方”,流放重刑罪犯),表示用死刑犯代替牲畜祭奉河神。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将牛羊牲畜或死刑犯投入河湖作活祭,祈求免于洪患水灾。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冘”写成。楷书异体字“沉”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冘”写成“冗”。作为动词,古籍多以“沉”代替“沈”;而“沈”只作为姓氏地名使用。
“沈”合并“瀋”之后,“沈”不读它原有读音 chén,而转读被合并字“瀋”的读音 shěn,这是合并过程发生 的“变读”现象。 文言版《説文解字》:沈(chén),山巅上的洼地积水。字形采用“水”作边旁,“冘”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沈”是污浊的秽物。



28、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捕男童。浮,金文水,河水孚,手抓小孩头部),表示在水中托举小孩的头部。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托举小孩头部,教小孩漂水游泳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孚”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浮,漂游。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孚”作声旁。



29、佩——佩,金文反写的““丮”的变形,执持巾,精致绸带)表示以绸带执持,即系在绸带上。有的金文将“巾”写成,在“巾”上端加(“又”的变形)表示抓持。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丮”写成“凡”造字本义:动词,用精致的绸带系挂玉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凡”写成。在古代,饰品用绸带系挂在身上叫“佩”;饰品套、插在头上叫“戴”。  白话版《说文解字》:
佩,用宽大的绸带来佩挂饰物。字形采用“人、凡、巾”会义。佩物必系巾,佩物系巾,这称为“饰”。

30、倾——“頃”是“傾”的本字。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頸”的省略。頃 ,金文人,当事人頁,是的省略,颈脖),表示向前倾斜着脖子,以便耳目接近关注目标。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匕”,将金文字形中的“頁”写成。当“頃”的“向前倾斜颈脖”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傾”代替。造字本义:动词,前仰脖子,以便让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尽可能接近所关注的目标对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頃”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倾”,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简化成“页”。古籍多以“傾”代替“頃”。白话版《说文解字》:
倾,歪着头。字形采用“人、顷”会义,“顷”也作声旁。



三、心得总结:

前面四段在具体讲四时气候变化特点以及如何随之阴阳变化而采取相适应的养生方法,最后一段在讲违背四时阴阳变化的危害以及养生重在预防。这一部分非常具体地阐述了“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这里天地变得更加具体,它是四时的阴阳变化,是一个有节奏又连续的进程。春天,发陈,发陈连接着冬天,使冬天闭藏的生发出来,如此四时连续循环,生生不息。读完这一部分,心里有种开阔感,我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也不是一个平面的世界,对与世界相连,与天地相通,合于大道,有了更实在的体会,具体怎么做,那就是从内到外,精神形体运动均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调养气的走向要与四时气的变化一致,一个阶段不到位就会影响下一个阶段,强烈的进程感、节奏感。同时,读到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想到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春天犹如一个人的童年时期,这个阶段少阳之气生发,不宜太多限制,而使得志气该生发的往外生发,“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是这个阶段主要的教育原则;而夏天犹如一个青少年,要到大千世界去劳动,想到上山下乡那个热火朝天的场面;秋天犹如在中年,要往下沉、保持稳定平静,夏天没有充分生长,偷懒怕苦,舍不得出汗出力,到了中年就会心虚,中年危机大概自此而生;冬天犹如老年,要隐而不露,为儿孙们的生长提供精神基础。最后的养生重在预防,这与西方心理治疗理论恰好相反,西方心理治疗恰恰是治已病、已乱,不病不乱不会想着去做咨询,带来的文化影响就是大家对自己病的关注,心理治疗若流行起来将对文化有一个彻底的改变,这不是一个好事。



最后记录点读书的感受:

刚开始每天只是翻译,但没有心得,一片混沌,一片空白,啥也说不出来,其实这个状态在读鬼谷子后面几天就已经非常明显了,看到同学们边读边有深切的体会,我有些着急,甚至有那么一点点后悔,不该报这一个持续将一年的读书会。咬着牙继续读,按照自己的节奏,每一天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其实有时候超时了)一段段地读,梳理心得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的特点,习惯整体把握篇章,获得那种整体感,这是对确定感很在意的一个功能体现,但在细处体会不够、琢磨不够,所以不容易读出操作感,也不容易融汇贯通,也就是没有沉下去。知道自己的这个缺点,怎么克服这个缺点呢?就是读一句就在旁边写当时所体会到的,关注那一刻的生,然后多停留一会儿,不急着评价并让它有序(体会的生发阶段,犹如春夏),最后梳理心得的时候,退后一点,心里保持安静,这些体会就会汇聚起来(体会的收、藏阶段,犹如秋冬)。这个汇聚的过程,我发现我之前的整体把握会帮到自己,它让我的这个体会不至于发散到外面去,离开文本去刷油漆。这样再来看自己读书的特点,不去否定自己了,好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接下来继续执行完善,目标是不刷油漆,把经典的种子真正种在自己心里。
读《黄帝内经》有一种落地的感觉,和自己息——息——相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8 16: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7-3 22:27 编辑

第二周  本周任务: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第一天  6月27日 完全没有来得及
第二天  6月28日  梳理原文及正音 、查字、诵读、翻译第三
第三天  6月29日   正音、查字、诵读、翻译第三
第四天  6月30日   正音、查字、翻译、诵读第三及心得整理
第五天  7月1日    梳理原文、正音、查字、翻译第四
第六天  7月2日    正音、查字、翻译第四
第七天  7月3日    正音、查字、翻译第四及心得整理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一、原文、正音及翻译
1、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shuò)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黄帝说:自古以来与天相通为养生之本,而与天相通的根本又在于阴阳之气的调和。天地之间,上下四方之内,地上九州、人体的九窍、五脏、四肢十二大关节,都与天之气相互来往、交换(气为一,为实)。阴阳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出天地人三气,多次违背这个规则,就会有不正之气损害人,这是人能活得长久(天地向人施加指令得以长久)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清白色的天的气透彻明净,那么志意的治理,依循阴阳之道就会使阳气牢不可破,即使有不明之邪气,也不能它有所损害,这就是依照四季的顺序。因此圣人只是传递天地之精神,认同接受天之气,从而与神互相来往得以被照亮。手没有抓牢而脱落就会内部合上九窍(不和外部通行),外部肌肉堵塞,守护之气分离分解,这就是自我损耗,气变弱(圣人只是天地精神的通道而已,要接受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要服气,否则与天地不通,气气不畅,就会气弱。相当于自杀。)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ruǎn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阳气,就像天与太阳,不能在其位置上运行,就会砍断寿命而(生命功能)不能突显,所以天的运作不息是借助了太阳才显出光明;而人体的阳气也是向上,抵御外在的侵袭。处于严寒天气,欲望要像臼槽一样藏在木板门轴两端(深居简出),从而保护阳气,起居如果受刺激不安静,神气不能内守就会停在表面,阳气就不能固密。到了暑期,就会出现汗多躁动不安从而呼吸困难,平静时却见话多,身体就像燃烧的炭火,汗出之后就会消除。由于湿气,头就像被包起来一样,湿热不能挤出去,大筋收缩变短,小筋变松从拉长,收缩变短为受到限制,变松变长为萎缩从而失调。由于气虚,就会发展成肿病,四肢相互交替浮肿,阳气就会耗尽。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在人精神过度紧张和机体过度疲劳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亢盛,阳气亢盛必然消耗阴精,从而导致精气中断,这种情况如果重复积累,到了夏天,加上炎热之气的侵袭,外部阳气助长内部阳气的亢盛,使阴精进一步受到煎熬,最终完全干涸,就会令人出现"煎厥"之病,使得眼睛昏暗以至变瞎而不能视物,耳中闭塞以至变聋而不能听声。又使得阳气自身的丧失,就如江河决堤一样而无法固护城池,像急流奔泻而去一样不能制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cuófèi。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齇zhā,郁乃痤。阳气,还可因为大怒而运行紊乱,而血郁结在头上,使得人产生薄厥的病。症状还见于筋脉损伤,出现松弛无力,就好像不能容纳阳气了(不能运动了),如果半身有汗而半身无汗,就会使得人出现半身不遂的病。若出汗后受到湿邪的侵袭,就会生出粉刺和汗疹。经常食用肥肉和美谷这样精美的事物,很容易会生出大的小突起,这种人得病之容易就好像拿着空气具盛东西那样方便。如果劳动时汗出来之后,又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寒气郁闭体表的阳气,可以发生酒糟鼻,积聚久了之后就会使得面部生出小脓包。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lóu。陷脉为瘘lòu。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
yōng
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nüè

阳气,纯粹的特性能养神,温顺的特性能养筋。汗孔的开和闭不能正常运行,寒气就会跟随上,从而生出大偻(脊背弯曲)的病。寒气如果深入经脉,塌落的血脉,就会形成颈部肿大。如果留于肌肉纹理之间,则通过筋脉的俞穴侵入体内并内迫脏腑如果进一步转递,就会使人产生诸事畏惧和易受惊骇的病症如果导致营气(营养五脏六腑之气)不能依循常道运行而反向运行在肌肉纹理之间的情况,就会造成痈疮、疔肿的病症。如果阴气之汗(虚汗)没有出尽、身体本即衰弱而又感受了风邪,正气与邪气撞击,受到严重损伤,腧穴就会因而闭阻不通,从而导致冷热交替的毛病。

2、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邪风,为百病的源头,如果人能心志淡泊虚无而行为顺乎自然,肌肉就会坚实固密并能抵御外邪,即使有大风细密的毒,也不能侵害人体。这也是顺应阴阳变化的规律以保养身体的做法。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所以,病的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转递变化,上下不能步伐一致(造成阴阳之气发生壅塞阻隔而不能互相交通),即使再好的医生也没有办法。所以阳气一直储积就会病甚至死亡,因为阳气蓄积过多,会造成气机壅阻,而气机壅阻,自然应当疏散并使之和顺;如果不马上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梳理,而是随意从事,就会使阳气衰败而致人死亡。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所以阳气,在白天主要发挥卫护肌表的作用,天亮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活动;到了中午,人体的阳气也达到了最盛的程度;夕阳西下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就随之虚弱了,汗孔也随之闭合起来。因此天黑以后,人就应当停止活动而去休息,从而养护阳气、防御外邪;也不要扰动筋骨,不要接触雾露。谁要是违背了一天之内的早晨、中午和日暮之后这三个时段应当遵循的动静规律,身体就会日趋疲乏困顿虚弱。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岐伯指出:阴气的作用,是使精气藏守于内并且作为物质源泉,不断地支援在外的阳气;阳气的作用,是保卫体表但同时也起着保护阴精使它不致于泄露损失。阴虚而不能平制阳气,阳气亢盛,就会使得血流急速,脉象疾数而搏动有力;假如这种亢盛的阳热之气,再影响到心脏、胃腑等部位,脉流急迫,就会造成狂病。阳虚而不能平制阴气,五脏之气失调而不能平静,以致九窍闭塞不通。因此圣人才注重调适阴阳,使得两者之间互相平衡,而无偏盛偏衰,以使筋脉一致并统一用力节奏、骨髓结实结实并经得起攻击、血气全都通畅无阻。人要是能够像圣人这样,就可以使身体内外阴阳协调,并且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邪气不能侵害,耳朵灵敏,眼睛明亮,体内的真气始终保持充沛旺盛而不衰。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风邪自外侵入人体而随其脉理慢慢浸渍逐渐伤害元气,精血就会亏耗,这是由于风邪伤害了肝脏。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吃得过饱,筋脉就会由于肠胃横满而被阻挡而受到损伤,从而发生便下脓血的病变,形成痔疮;如果饮酒过度,就会造成肺气上逆;如果硬行打起精神去行房事,肾气就会受到损伤,脊骨也会随之残废。
3、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人体阴阳的关键问题,是阳气坚固、致密,阴气才能宁静和平(阴气能够藏守在内而阳气能够固护于外)。如果出现偏盛而使二者不能和谐,人体就会出现像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夏天而没有冬天一样的病变。根据情况来使阴阳保持和谐,这是圣人调养身体的法度。要是阳气过于旺盛而不致密而使得阴气不能藏守在内,阴气就会衰竭;只有阴气和平,阳气坚固致密,人的精神才能健旺;如果阴阳完全阻隔而不再交会,人的精气就会丧失殆尽。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人体感受了风霜雨露的侵袭,必然发生或寒或热的病变。因此,人在春天被风邪所伤的话,邪气就会留滞不去而往往导致洞泄(泻下剧烈如空洞无底);在夏天被暑气所伤的话,到了秋天,就往往生成疟疾;在秋天被湿气所伤的话,就会使肺气上逆而导致咳嗽,进而造成痿厥之病;在冬天被寒气所伤的话,到了春天,则一定会发生温热之病。由此可知,如果阴阳失调,风暑湿寒者四季的邪气,是能够更替着侵害五脏的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决。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人体阴精化生的来源,主要是饮食五味;而藏纳精气的五脏,又常常被饮食五味所伤。因此过多进用酸味的饮食,由它滋养的肝气就会太盛,脾气也就会随之衰竭;过多进用咸味的饮食,大的骨骼就会受到损伤,从而使肌肉萎缩,使心气抑郁无力;过多进用甘味的饮食,就会使心跳加速、胸口满闷、面色发黑、肾气失去平衡;过多进用苦味的饮食,脾气就会受到损伤、失去健运之力而造成湿邪凝滞,胃气也就随之虚弱而使得胃部胀满;过多进用辛味的饮食,筋脉就会松弛变得衰败无力,同时精神也会受到损伤而越泄散失。因此,要审慎地合理调配饮食五味,用以使骨骼坚正、筋脉柔韧、气血通畅、肌肉丰满,皮肤致密。这样,饮食水谷就能够谐调地化生精血了。总之,只要能够谨遵养生之道,按照养生的方法去做,就能够健康长寿,享尽天年 。
二、查字

1、六合——六合,(1)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2)又指一年十二个月中季节相应的变化,如仲春和仲秋为合,仲夏和仲冬为合。
2、九窍——指耳、目、口、鼻及尿道、肛门的九个孔道。
3、五藏:就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生命运行机制,以肾、肝、心、脾、肺为主的五大系统。

     4、十二节:四肢十二大关节,即两腕、两肘、两肩、两髀、两膝、两踝     5、序——序,金文厂,开放型建筑与“良”形似,像主屋朝向不同方向的回廊),表示进入主屋的不同方向的走廊,一种既可遮风蔽雨又可欣赏风景的附属建筑。有的金文误将多条走廊形状的写成“糸”和“丁”,回廊形象消失。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予”,并以“予”作为声旁。造字本义:名词,进入主屋的不同方向的走廊。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予”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序,堂屋前的东西两侧门墙。字形采用“广”作边旁,采用“予”作声旁。

   6、传——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轉”的本字,表示转动。傳,甲骨文專,转动),表示转递。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辵”(行进),强调驿车行经各地。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的“又”写成“寸”。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利用驿车一站站转递信件及物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传”,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專”简化成“专”。白话版《说文解字》:
传,以驿站转递文件。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專”作声旁。

   7、服——“”是“服”的本字。,甲骨文人,罪人又,抓捕、控制),表示抓捕罪犯。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凡”方形木枷)另造“服”代替,强调抓捕罪犯,并用刑枷加以控制。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误将“凡”(木枷)写成“舟”。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舟”写成“月”,将篆文字形的“人”写成“卪”,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以致字形面目全非。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古籍多以“服”代替“”。白话版《说文解字》:
服,使用、役使。一种说法认为,“服”是马车右边的骖马,以便马车可以向右周旋。字形采用“舟”作边旁,采用“”作声旁。,这是
古文写法的“服”字,字形采用“人”作边旁。
  8、壅——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堵塞。壅,甲金篆字形暂缺,隶书雍,堵塞),表示用泥土堵塞。推测造字本义:动词,用土堵塞、堆填。楷书将隶书字形中的“广”简写成一点一横的
  9、卫——“韋”是“圍”和“衛”的本字。韋,甲骨文囗,城邑城邑东西两侧的),表示在城邑东西两侧出警巡逻。有的甲骨文将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表示在南北两端出警巡逻。有的甲骨文用三“止”代替两“止”,表示警哨围绕城邑南、北、东三面巡逻、把守。当“韋”的“巡逻护卫”本义消失后,繁体甲骨文在“韋”字基础上再加“行”(行进)另造“衛”代替,表示守卒围绕城邑行进巡逻,警戒护城。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写成“囗”(城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巡逻)会义,明确“环城巡逻”的含义。金文异体字用“方”(发配边疆的罪犯)代替“囗”(城邑),表示发配边疆的士卒守护边境。有的金文异体字将“方”写成“不”(令旗,借代军事行动。参见“师”),强调“衛”的军事性质。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承续金文异体字。造字本义:动词,围绕城邑巡逻守护。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行”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韋”写成。《汉字简化方案》另造简化字“卫”:删去正体楷书字形中“行”、“囗”、“夂”等大部分字件 ,将“韋”字上部表示脚趾的“夂”(行走)变形成“卫”,表示走动巡逻。古人称绕城巡逻为“韋(韦、围)”;称警戒护城为“衛(卫)”;称警戒河界为“巡”;称有目标的巡视为“逻”。白话版《说文解字》:
卫,通宵值勤守护。字形采用“韋、帀、行”会义。行,表示列队巡逻守卫。

   10、削——
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相像。削,篆文肖,相像刀,刮切、剔刻),表示用刀具刮切、剔刻,以仿造出形似的某物。造字本义:动词,用刀在物体表面刮切、剔刻,使所加工之物与仿造物相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削,套刀套剑的皮壳。一种说法认为,“削”是分割。字形采用“刀”作边旁,采用“肖”作声旁。
11、折——折,甲骨文被截成两段的树斤,斧子),表示用斧子将一棵树砍成两段。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并误将甲骨文字形中断开的“木”写成两截“屮”。籀文将金文的写成,并加“二”,强调砍成“两段”。篆文误将两截草写成“手”,严重变形。造字本义:动词,用斧子将树木砍成两段。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斤”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折,砍断。字形采用“斤”作边旁,表示用斧断草,这是谭长的说法。,这是籀文写法的“折”。籀文字形采用“艸”作边旁,像草在仌
中,“仌”表示天气大寒,天寒草所以折断。,这是篆文写法的“折”,字形采用“手”作边旁。
12、彰——“章”是“彰”的本字。章,金文辛,带木柄的刻刀囗,木、石的圆形横截面),表示用刻刀在圆形的木、石横截面上刻划姓名或标识性的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后,可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作为个人特有地位或身份的醒目标识。有的金文在圆圈内加一横指事符号,将圆形的写成“日”,表示在圆形的木、石横截面上刻划图文。有的金文加“又”(抓持),强调手持刻刀在或圆或方的木、石截面上刻划姓名、称号等文字。当“章”的动词本义“刻印标识身份”消失后,金文再加“彡”(印泥的醒目红彩)另造“彰”代替。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在圆柱形的木、石截面上刻划姓名、称号等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在白纸黑墨的文件背景上,以红色印痕突显个人的姓名或身份。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彰,彩色的纹案鲜明夺目。字形采用“彡、章”会义,“章”也是声旁。
13、枢——
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周围有护墙保护的聚居地。樞,篆文木,门轴區,比喻确保门轴运转的凹槽),表示门轴之槽。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建筑中扣住木板门轴两端的臼槽。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枢”,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區”简化成“区”。 白话版《说文解字》:
枢,门轴的槽。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区”作声旁。
14、惊——
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警”的省略。驚,篆文敬,即“警”,警觉危险),表示马受刺激高度警觉。造字本义:动词,马遇警情,扬起前蹄,恐惧畏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驚”是马警觉危险、举足不前;“骇”是马遇警而嘶鸣。《现代汉语简化方案》用“惊”代替“驚”。白话版《说文解字》:
惊,马遇警而嘶鸣。字形采用“马”作边旁,“敬”作声旁。
15、烦——
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烧烤。煩,篆文火,烧烤頁,头),比喻思虑过度,头脑发热如火烧。造字本义:形容词,因思想负担而焦燥不安。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简化成“页”。白话版《说文解字》:
烦,因身体发热而头痛。字形采用“页、火”会义。另一种说法认为,声旁是省略了“林”的“焚”(即“火”)。

16、燔——“膰”和“燔”都是“”的异体字:“燔”作动词,强调烧烤全牲以祭祀,“膰”作名词,强调烤熟的祭祀的全牲。番,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手直接抓食。,篆文炙,烤肉番,用手抓食),表示可以抓食的烤熟的肉。篆文异体字将“炙”省略成“火”,强调烧烤;有的篆文异体字则将“炙”省略成“肉”,强调熟肉。造字本义:动词,烤熟用于祭祀的全牲,祭祀之后参与祭典的人们可以直接用手抓食。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膰”或“燔”代替“”。白话版《说文解字》:
,宗庙祭祀时用火烧烤的肉。字形采用“炙”作边旁,采用省略了“番”作声旁。《春秋左传》上说:“天子祭祀大事时,就用火烧烤肉
并赠送给同姓诸侯。
17、攘——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嚷”的省略,表示叫喊、嘟嚷。攘,金文手,推挤襄,即,嘟嚷),表示叫襄推挤。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拥挤的人群嘟嚷抱怨着相互推挤。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简写成,失去五指形象;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 白话版《说文解字》:
攘,人群相互推挤。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襄”作声旁。
18、弛——
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与“它”同源,表示蛇形。弛,篆文弓,射箭工具也,蛇),表示蛇形的弓。造字本义:动词,拆除绷紧的弦,剩下蛇形的弓。“张”是给空的弓子绷上弦,使弓子处于有弹力状态;“弛”是拆解紧绷在弓上的弦,使弓子处于没有弹力的休养状态。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白话版《说文解字》:
弛,弓弦解除拉力,恢复松懈状态。字形采用“弓、也”会义。,这是“弛”的异体字,字形采用“虒”作边旁。
19、代——
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系绳、可循环利用的箭。代,篆文人,士兵弋,系绳、可循环利用的箭),比喻士兵轮替戍边。造字本义:动词,军队轮替戍边。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白话版《说文解字》:
代,更替。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弋”作声旁。

20、张——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空间距离大。張,金文弓,搭弦的射击武器長,距离大),表示拉开弦与弓的距离,即将松驰的弓弦绷紧,使之处于高弹力状态。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拉开弦与弓的距离,使弓弦紧绷,为射箭作准备。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张”,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長”简化成“长”。“张”是绷紧弓子上的弦,使弓子处于有弹力状态;“弛”是拆解紧绷在弓上的弦,使弓子处于没有弹力的休养状态。白话版《说文解字》:
张,将弦系在弓上。字形采用“弓”作边旁,采用“长”作声旁。
21、辟——
“辟”是“劈”的本字。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刑具。辟,甲骨文人,跪着人口,宣读判决辛,刑具),表示宣读官方的死亡判决,并行刑斩首。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辛”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和“口”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辛”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宣读官方的死亡判决,行刑砍头。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辛”写成。当“辟”的“砍头”本义消失后,篆文加“刀”另造“劈”代替。古籍常假借“辟”代替“闢”。白话版《说文解字》:
辟,刑法。字形采用“卩、辛”作边旁,表示节制人们的犯罪意念;用“口”作边旁,表示执法者。所有与辟相关的字,都采用“辟
边旁。
22、煎厥——是指由于阳气亢盛,煎熬阴精,而致阳盛阴绝的昏厥症。
23、薄厥——由于精神刺激,可使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气血郁结于头部,发生猝然昏厥的病症。
24、纵——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听从、听任。纵,籀文糸,绳索从,听任),表示解绳听任被缚者自由。篆文以“從”代替籀文的“从”。造字本义:动词,解开绳索,听任被俘被捕者逃跑。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纵”,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简化成“纟”,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的“從”简化成“从”。白话版《说文解字》:
纵,松绑。另一种说法认为,“纵”是放弃的意思。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從”作声旁。
   
25、容——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简写,即“囧”,窗洞,代居所。容,甲骨文穴,岩穴囗,即“囧”,窗洞,居所),表示远古祖先在山洞、岩穴中挖孔凿窗,采光通风,以寄居栖身。古鈢字形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写成“宀”、“谷”会义的结构,表示“山谷中的居所”。造字本义:动词,栖身、藏身于洞穴。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谷”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容,装盛。字形采用“宀、谷”会义。㝐,这是古文写法的“容”字,字形采用“公”作声旁。
26、偏枯——
偏瘫,半身不遂。
27、膏粱——肥肉与美谷。指精美的食物。
28、丁——“丁”是“钉”的本字。丁,甲骨文像平放的竹木契子即竹钉或木钉。甲骨文像竹钉或木钉的竖立形状。甲骨文像竹钉或木钉的方形的顶部。金文画出钉针和钉盖的完整形状。有的金文像钉盖向上突起。篆文将金文字形中向上突起的钉盖写成“人”形,同时突出了钉针的柱形,字形与“个”相似。造字本义:名词,竹木或金属制成的顶宽足尖的契子。隶书将篆文字形中顶部的钉盖写成一横。当“丁”的“契子”本义消失后,再加“金”另造“钉”代替。古人称持斧开凿者为“父”,称带着满筐刀具者为“匠”,称从事建筑劳役者为“丁”。白话版《说文解字》:
丁,夏日万物都壮实。是象形字。在天干顺序中,丁承续丙,字形像人心。所有与丁相关的字,都采用“丁”作边旁。
29、
偻——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摟”的省略,表示怀抱。僂,籀文婁,“摟”),表示身体呈搂抱姿势。篆文用“人”代替籀文的“身”,表示人的整体形象有如搂抱的勾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因衰老或疾病脊背弯曲。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偻”,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婁”简化成“娄”。白话版《说文解字》:
偻,脊背弯曲。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娄”作声旁。古人说的“周公韈偻”,也有人说成“背偻”。
30、
瘘——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僂”的省略,表示脊背弯曲。瘻,篆文疒,疾病婁,“僂”),表示病变导致脊背弯曲。造字本义:形容词,由于颈部淋巴结核,颈部肿大,脊背弯曲。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瘘”,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婁”简化成“娄”。白话版《说文解字》:
瘘,颈项肿大。字形采用“疒”作边旁,采用“婁”作声旁。
31、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萦”的省略,表示缠绕。營,篆文,即“萦”,缠绕、联结两个“口”,借代多窗、多屋),表示缠绕、联结,搭建大量房屋。造字本义:动词,古代部落用缠绕、联结草木的原始方法搭建很多房屋。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营”,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炏”简化成“卄”。 白话版《说文解字》:
营,围绕而居。字形采用“吕”作边旁,采用省略了“火”的“熒”作声旁。
32、魄——
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泊”的省略,表示停靠。魄,篆文白,即的省略,停靠鬼,指支配肉体的神秘能量),表示泊魂所在。造字本义:名词,支配肉体、并依附肉体而存在的神秘性静态能量。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白”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鬼”写成。古人认为,肉体是“魄”的泊处,当肉体死亡,“魄”便不复存在;但“魂”可以在肉体死后“云游”。在古代中医观念中,“神”是统领生命的天真能量,来自于父母奇妙的“两精相搏”,需要后天观照持守;“灵”是沟通天地万物的通神力量,比“神”更脆弱,要以静心与觉悟特别养护;“魂”是统领精神的神秘能量,也称“阳神”,主动,负责有意识状态下的情感、思想等心智活动;“魄”是统领肉体的神秘能量,也称“阴神”,主静,负责无意识状态下的感知、代谢等生理本能。白话版《说文解字》:
魄,阴神,即人的天生阴气。字形采用“鬼”作边旁,采用“白”作声旁。
33、烁——
樂,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礫”的省略,即古代用来打击奏乐的乐石。爍,篆文火,火光樂,即“礫”,砾石),表示砾石撞击时产生的火花。造字本义:动词,用砾石打击奏乐时,石子闪动火花。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烁”,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樂”简化成“乐”。“磬”为大的乐石;“砾”为小的乐石。白话版《说文解字》:
烁,灼烁,发光。字形采用“火”作边旁,采用“乐”作声旁。
34、
营气:中医指人体中饮食水谷化生的精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35、苛——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受阻碍。苛,金文艸,草可,不受阻碍),表示随处生长的野草。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随处生长的小草。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艹”,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白话版《说文解字》:

苛,小草。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可”作声旁。
36、并——
“并”是“併”本字。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人站在一起。并,甲骨文比,两人站在一起二,相等、相同),在两人的腿部位置加“等号”二,表示两人的站位相同、或步伐一致。简体甲骨文将“等号”简化成一横,表示两人的腿部动作一致。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的混合结构,分拆成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动词,两人比肩而立或齐步平行。隶化后楷书把篆文字形变成两点加“开”的结构,导致篆文字形中的“人”形消失、“等号”消失。当“并”主要用作虚词之后,篆文在“并”的字形基础上再加“人”另造“併”代替,强调人的并列、并行动作。古籍多以“并”代替“併”。“从”是两人一前一后相随;“并”是两人平行。《汉字简化方案》用“并”合并代替“併”、“竝”、“並”。白话版《说文解字》:
并,相跟随。字形采用“从”作边旁,采用“幵”作声旁。另一种说法认为,“并”是由“从”字带着两个“干”字而构成的。
37、平旦——
天亮的时候。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三阶段;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的时间,平旦指天亮的时间。
38、客——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来犯。客,甲骨文宀,居住夂,是“止”的倒写,与“到家”相反,即进入他乡人,旅人),表示进入他乡,暂居他乡。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夂人”写成“各”,明确“客”为“外来人”的含义。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旅居他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客,寄居他人家里。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各”作声旁。
39、淫——
“淫”是“霪”的本字。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婬”的本字,表示帝王在宫廷中与众多宫女放纵性爱,寻欢无度。淫,篆文水,雨水㸒,即“婬”,放纵性欲),表示降雨放纵,即雨天连绵不断。造字本义:动词,降雨过度,雨天连绵不尽。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㸒”写成。由于字形字义相近、字音相同,古籍常假借“淫”(降雨过度)代替“婬”(纵欲过度)。当“淫”被习惯性假借代替“婬”后,俗体楷书再加“雨”另造“霪”代替,强调久雨不停。古籍多假借“淫”代替“婬”和“霪”。白话版《说文解字》:
淫,隨其脉理慢慢浸渍。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㸒”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久雨不停为“淫”。
40、濡——
“需”是“濡”和“儒”的本字。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俗体金文对正体金文字形的误写。需,金文大,成人水,汗),表示一个人腋下、腹背出汗。有的金文误将“大”字上部的和“水”写成了“雨”,误将“大”字下部的写成了“大”。篆文则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大”写成“而”,字形面目全非。当“需”的“体虚盗汗”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水”另造“濡”、或再加“人”另造“儒”代替。造字本义:形容词,体虚盗汗,软弱无力。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濡,河流名。水出涿郡的故安地区,向东汇入漆涑河。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需”作声旁。

三、心得
    “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感觉这一句挺震撼自己。人只是天地精神的通道而已,要接受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要服气,否则与天地不通,气不畅,就会气弱,相当于自杀。人与天地相通的主要方式就通过阴阳之气的调和与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一致。阳气就如天上的太阳,人体的阳气可以保卫身体,抵御外邪,保护阳气要跟随太阳的节奏。阳气过于亢盛又会消耗阴精,阴阳协调才是健康的关键。阴精虽然藏蓄于内,却又不断地在支援阳气。阳气保护阴精,阴精又会阳气提供支援,彼此相互辅助又相互牵制。读这一段对“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体会更深,感觉能对应上。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原来酸甜苦辣咸还不能只是满足自己的口欲之欢,而是和自己的生命能量紧密联系的,吃东西也是要慎重的。读这一章还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方式,哪些违背了阴阳协调的法则,与四时不应,做出调整。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一、原文、正音、译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麽回事呢?歧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变化过度以后成为外部的致病邪气侵入人体,它首先进入经脉,再通过经脉进一步深入,撞击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所谓的一年的四个季节之间相克的关系,如春气胜长夏气,长夏气胜冬气,冬气胜夏气,夏气胜秋气,秋气胜春气,这就是一年四时之气相胜的情况。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yù)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东风发生于春季,最容易引起肝脏生病,肝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常在颈项部位反映出来。南风生于夏季,最容易引起心脏生病,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肋。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部,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和大腿部位。长夏季在春夏和秋冬的中间,这个季节在五行中属土,病多发生在脾脏,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椎骨。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qiú nǜ),仲夏善病胸胁(xié),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bì jué)。故冬不按蹻(qiāo),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sūn)泄而汗出也。
所以春季邪气伤人,疾病多表现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疾病多表现在心:秋季邪气伤人,疾病多表现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疾病多表现在四肢。春天多发生鼻出血和流清鼻涕,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脾胃虚寒导致的腹泻病,秋天多发生寒热交替的风疟病,冬天多发生肢体疼痛麻木之病。若冬天不抑制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完谷不化的腹泻以及汗出过多等病症。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人体的阴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天暑热之气旺盛,人体应该出些汗,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规律。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白天属阳,从天亮到中午,为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为阳中之阴。黑夜属阴,从夜幕降临到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到天亮,则属阴中之阳。(阴阳划分)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人的情况也与此一致。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负阳抱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那么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什么呢?那是因为治疗和诊断疾病的需要,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贬石的疗法。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此外,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的至阴为脾。以上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传送(连接)又相互对应的关系,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一致的。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阴阳一致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歧伯说: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比如东方和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精气内藏于肝,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魂不安),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春季相应,在天体与岁星相应,春天阳气上升,所以其气表现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此而知道病在筋脉,在嗅味为臊。(春天养肝)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zhǐ),其数七,其臭焦。
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经气内藏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徽,其成数为七。此外,在嗅味为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经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生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经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膝。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zhì),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北方黑色,与肾相同,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经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猪,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溪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嗅味为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查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易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二、查字
1、胁——白话版《说文解字》:
胁,两膀,即两腋下肋骨覆盖的部分。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劦”作声旁。

2、寒中——
中医指邪在脾胃而为里寒的病症。多因脾胃虚寒,邪从寒化,或由劳倦内伤转变而成。有脘腹疼痛,肠鸣泄泻等症状。

3、蹻——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高耸。蹻,篆文足,脚喬,高耸),表示高抬腿。造字本义:动词,高抬腿大步行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中“蹻”与“蹺”常相假借。白话版《说文解字》:
蹻,举足高步行进。字形采用“足”作边旁,采用“喬”作声旁。《诗经》上说:“小伙子们步伐豪迈。”

4、按——
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稳定、确定。按,金文安,稳定殳,持械击打),表示武力压制,使之安定。篆文将金文字形的包围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金文字形中的“安”写成,用“手”代替金文字形中的“殳”。造字本义:动词,控制、抑制,使之不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简写成,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安”写成。 白话版《说文解字》:
按,用手将物体向下压。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安”作声旁。

5、
飧泄——中医病名。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因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6、输——俞,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船运送两岸的人员货物。輸,篆文,马车俞,用船运送),表示车船等交通工具。造字本义:动词,用车船运送货物。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車”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俞”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输”,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車”简化成“车”。白话版《说文解字》:
输,托人转运。字形采用“车”作边旁,采用“俞”作声旁。

三、心得
读四时气候变化这一段会和自己和周围人的身体症状对应起来,这个春天头晕、去年秋天其实是每年秋天都会咳嗽一两个月,这个夏天办公室几个同事湿疹、荨麻疹频繁复发,这又和每次该出汗没有出汗,出了汗立马吹空调有关;冬天带父母到海边晚了几天,父亲的腰椎病就犯了,还非常严重,他当时说吹了海风,我还不信……要根据四时变化护养好自己的五脏六腑。在深圳冬天比较温暖,让人常常忘了这是冬天,更别说去遵守冬天敛藏的法则,冬天过度活动,来年春天就容易生病。夏天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秋天就会得病。这刚好是夏天,带儿子的过程中也不怕出汗了、不怕晒太阳了,好像心里实在了。看天生活,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喜恶来生活。书中用一天的阴阳来说人体的阴阳,阴阳中又有阴阳,想起了画卦的时候那个阴阳划分,很多时候其实还是有些懵懵的,读完这一段对这个阴阳有了更多的体会,阴阳不是绝对的划分,还要看它的背景。而对于五脏与自然界中五行的配属分类,只是觉得很有意思,想到那句“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近乎象矣”,有些在生活中有体会,但有些心中仍然有一些疑问,会不自觉地问为什么,但又感觉这是问不出来的,姑且先记住慢慢体会。
东方——青色——肝——目——魂——惊骇——酸——草木——鸡——麦——春——岁星——音角——数八——病在筋——臊。
南方——赤色——心——耳——心神——苦——羊——苦——火——黍——夏——萤惑星——音徵——数七——病在脉——焦。
中央——黄色——脾——口——意—舌——牛——甘——土——稷——长夏——镇星——肉——音宫——数五——病在肌肉——香。
西方——白色——肺——鼻——魄——背——马——辛——金——稻——秋——太白星——音商——数九——病在皮毛——腥。
北方——黑色——肾——二阴——志——四肢——猪——咸——水——豆——冬季——辰星——音羽——数六——病在骨——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0: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7-10 23:09 编辑

第三周  本周任务: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第一天  7月4日  梳理原文及正音 、查字、诵读、翻译第五
第二天  7月5日  正音 、查字、诵读、翻译第五
第三天  7月6日   正音 、查字、诵读、翻译第五
第四天  7月7日   正音 、查字、诵读、翻译第五
第五天  7月8日   正音 、查字、诵读、翻译第五及心得整理
第六天  7月9日    梳理原文及正音 、查字、诵读、翻译第五
第七天  7月10日    正音 、查字、诵读、翻译第六及心得整理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一、梳理原文、正音及翻译阴阳对应事物可见的现象(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
1、【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属性及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 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黄帝说:阴阳,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与起源,是神如日月照亮世界时所聚集的地方(神通过阴阳来照亮世界万物),因此,治病必须寻求治本的方法。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就成为地。阴主静(清除污染使之纯洁),阳主动,阳主发生(破土萌发),阴主成长(时空久远,持续),阳主拼打战斗,阴主隐匿躲避。阳能使气发生变化,从有到无,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最大限度会转化生热,热到最大限度会转化生寒。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混沌、不纯净,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明丽澄澈。清阳之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浊阴之气在上,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这是阴阳逆转运行,疾病的逆证和顺证的区别。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在自然界中,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成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雨虽从天气下降,却是地气所化;云虽形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这些都是由于阴阳相互转化造成的。同样,在人体的变化中,清阳出于上窍(眼耳鼻舌),浊阴出于下窍(前后两阴)。清阳发散于皮肉纹理,浊阴注入于五脏(在五脏里行走)。清阳之气充实四肢,使四肢温度正常,运行轻便灵活,浊阴之气内走于六腑,饮食水谷中的营养才能被消化吸收,糟粕才能排出体外。
【饮食气味对人体的作用,阴阳属性的划分及不同的功用】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进入身体中的胃腑,胃能够腐熟蒸化出水谷中的清气(外阴转化为内阳)。清气进入五脏与五脏中的精气结合,而化生出人体生命的营养物质(内阳转化为内阴)。精气仰赖水谷清气的补养,形体仰赖饮食五味的补给。饮食经过生化生成精,精气化后来充养形体(阴支持阳)。饮食不节,也能伤害形体,气偏盛,也能损伤精。精血充足,又能够化而为气,气也能被五味太过所损害。——人盗万物之机,阴阳转化,根源在气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 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味属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阳,所以趋向上窍。五味之中,味厚(丰富、耐寻味的)的属于纯阴,味薄(清淡)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气薄的能够向外释放邪气,气厚的能助阳发热。亢阳能使元气衰弱,微阳能使元气旺盛。因为亢阳会侵蚀元气,而元气有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发散为阳气,酸苦翻腾释放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自然界六淫之气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病症特点】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 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阴气偏胜,阳气就会生病;阳气偏胜,阴气也会生病。阳气偏胜会生热,阴气偏胜会生寒。寒到极点,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会损伤人的形体,热邪会损伤人的真气。真气受伤会产生疼痛,形体受伤会发生肿胀。凡是先疼后肿的,是因为真气先伤而影响到形体;先肿后痛的,则是形体先伤而影响真气(之前脚踝断的时候就是先肿后痛)。风邪太过,就会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肌肉就会发生红肿;燥邪太过,津液就会干涸;寒邪太过,就会发生浮肿;湿邪太过,就会发生泄泻(体虚盗汗拉肚子)。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 sūn泄;夏伤于暑,秋必痎(jiē)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五行的变化,从而能生长收藏,从而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忧恐五种情绪。所以过喜过怒可以伤气,寒暑外侵,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伤肝,使气血上逆),大喜会伤阳气(使心气涣散,心阳受伤)(范进中举)。如果气闭往上冲,血脉阻塞,也会神气浮越,离形体而去(周瑜被气死了)。因此,不节制喜怒,不调适寒暑,生命就不会稳固(内外夹攻)。阴气过盛一定转化为阳,阳气过盛一定会转为阴(如画卦中的动爻)。所以说冬天感受寒气过多,到了春天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天感受风气过多,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天感受暑气过多,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隔日一发的疟疾;秋天感受湿气过多,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嗷。
2、【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冋道:我听说古代圣人,研究人体的形态,辨别脏腑的位置,审察经脉的关系,把十二经脉分为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来审察十二经脉阴阳六合的起止循行与络属关系;各条经脉伤的穴位,各有它所发的部位和名称;连属于骨骼的“谿谷”(肌肉与骨骼相连接),都有它们的起止点;皮部浮络的属阴属阳,为顺为逆,也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变化,有一定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相互对应,也都有表里相合的关系。真是这样吗?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 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 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怒气无法发出,显出沉重的悲伤);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 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又能养筋,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风,在地为五行中的木,在人体中为筋,在五脏中为肝,在五色中为苍,在五音中为角,在五声中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为 握,在七窍中为目,在五味中为酸,在情志中为怒。怒能伤肝,但悲伤可以抑制怒;风气能伤筋,但燥可以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但辛味可以 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zhǐ】,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 胜苦。
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养心,心又能生血,血又能养脾。心气上通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 中的热,在地为五行中的火,在人体中为血脉,在五脏中为心,在五色中为赤,在五音中为徵,在五声中为笑,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忧,在七窍中为 舌在五味中为苦,在情志中为喜。过喜能伤心,但恐可以抑制喜;热能 伤气,但寒气可以抑制热;过食苦味能伤气,但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 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 胜甘。
中央属长夏,蒸发而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能 滋养脾气,脾气又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健壮又能使肺气充实。脾气上通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湿,在地为五行中的土,在人体中为 肌肉,在五脏中为脾,在五色中为黄,在五音中为宫,在五声中为歌,在 人体的变动中为干哕,在七窍中为口,在五味中为甘,在情志中为思。思虑能伤脾,但怒可以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但风气可以抑制湿气;过食甘味能伤肌肉,但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 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穷为鼻, 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西方属秋,天气劲急而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味 能直通肺气,肺气又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滋生肾水。肺气上通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燥,在地为五行中的金,在人体中为皮 毛,在五脏中为肺,在五色中为白,在五音中为商,在五声中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咳,在七窍中为鼻,在五味中为辛,在情志中为忧。忧能伤肺,但喜可以抑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过食辛味能伤皮 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 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北方属冬,阴凝而生寒,寒气能使水气旺,水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 养肾气,肾气又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肾气上通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中为骨髓,在五脏 中为肾,在五色中为黑,在五音中为羽,在五声中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 中为发抖,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中为恐。恐能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我是一个思虑过度的人,内有恐惧?恐盛喜,所以很难感受到愉悦,像是被什么攥住了);寒能伤骨,但燥可以抑制寒;过食咸味能伤骨,但甘味可 以抑制咸。

3、【阴阳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所以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而万事万物便产生在天地之间;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都是由于阴和阳相互作用而生成。东南为左,西北为右,左与右都是阴阳上升与下降的道路。阴阳无形,水与火是阴阳显现出来的迹象;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始动力。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阴静而居内,为阳所镇守;阳动而在外,为阴之派遣。
【阴阳偏胜的病理变化为例,讨论了四时阴阳对人体阴阳之气的影响以及导致的疾病的轻重变动】帝曰:法阴阳奈何 ?
黄帝道:阴阳的法则怎样具体运用于医学上呢?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歧伯回答说:如阳气太过,则身体发热,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亦为之俯仰摆动。如果阳热耗伤阴精,则汗不得出越发热,牙齿干燥,心烦闷乱而又无力反抗,如见腹部胀满,病情凶险,是死症,这是属于阳性之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持,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阴气偏盛则身发寒而冷汗多,或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打寒战,甚至手足逆冷(僵直),如见手足僵直而腹部胀满的,同样病情凶险,是死症,这是属于阴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这就是阴阳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阴阳不可偏盛)
【如何调摄阴阳,以延年益寿】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 ,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异名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dàn]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黄帝问道:那么怎样调和阴阳而不出现偏盛呢?歧伯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其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过早衰老。一般的人,年到四十,阴气已经自然的衰减一半了,其起居动作,亦渐渐衰退;到了五十岁,身体觉得沉重,耳目也不够聪明了;到了六十岁,阴气萎弱,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不那么好用了),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眼泪鼻涕会不知不觉地流出来。所以说:知道调摄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到调摄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本来是同样的身体,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聪明的人,注意的是人与天地阴阳之气的一致性,愚蠢的人只有在出现了强壮与衰弱等不同的结果时才知道注意,愚蠢的人常感正气不足,体力衰弱,而聪明重视调摄的人,就常能正气旺盛(呼应了前面的防胜于治);旺盛则耳聪明,身体轻快强壮,即使已经年老,亦可以身体强壮,当然本来强壮的就会更加强健了。所以圣人不作对养生不利的事情,能顺乎自然,不胡思乱想,以安闲清静为最大快乐,使自己的志气保持无忧无虑的境地,所以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这是圣人的养生方法。


4、【人与天地阴阳之气相应】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 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 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 ,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 ,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 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西北方的阳热之气不足,而阴寒之气偏盛,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边的聪明;东南方的阴气不足,而阳气偏盛,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手足也不及右边的强。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
歧伯说:东方之所以属阳,是那里是阳气汇聚并升起的地方,人面南而坐,左边也属于东方,故左侧也属于阳。所以人体的精神集合于上部,所以人体左侧的精气上部较盛,所以左侧的耳目比右侧的耳目聪明,但左侧的手足却不如右边的手足灵便。
西方之所以属阴,是西方阴气下降的方位,人身的右侧也属阴。阴有下降的特性,所以人体右侧的精气,下部较盛,相对而言,上部的精气较虚。手足在下,耳目在上,所以右侧的手足较左侧的灵便,但右侧的耳目却不如左侧的聪明。
因此即使左右同样感受到了外部的侵袭,如果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处处均衡,而人身亦有阴阳左右上下之不同,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居留了。(天地阴阳并不是处处均衡的,地理环境不同,人的阴阳分布也不同。)
所以天有无形的精气覆盖宇宙,而包含着无限的生化能力;地有有形的物质,而能与天气相配合。天有八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作为时序的纲要,地有东南西北中五方区域,并各有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天气相和,天地阴阳相互交通,因而形成了万物。无形的清阳上升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天地之所以能够这样不断地运动与相对静止,都是由阴阳变化的规律所决定,这些升降动静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休。只有懂得这些道理的人,才能够做到在上部,效仿天气清轻的性质,来调养头部之气;在下部效仿地气的沉静性质,来调养足部之气;在中间效仿人事之间协调合作的关系,来调养五脏之气。天空的清气与肺脏相通,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咽喉喉咙,风气属于五行中的木,因而与肝脏相通,雷气属于五行中的火,所以通于心,山谷之气能藏畜和生长植物,具有土的性质,因而与脾脏相通,雨气有水的性质,因为通于肾。人体的三阴三阳六经经脉运行气血犹如河流,肠胃犹如能盛贮饮食水谷,犹如大海,上下九窍犹如水气流通的道路。如以天地阴阳来比类人体的阴阳,则阳气所化之汗,象天的下雨;人身的阳气,象天地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气,象阳热的火。所以调养身体不效仿天地间的规律,不懂得天有八节不同的天气,地有五域不同的地理,那么疾病就要发生了。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 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有如疾风暴雨,不仅随时会引起人生病,而且病情常常会很快发生变化。善于治病的医生,于邪在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至邪在六腑才治疗;又更差的,至邪在五脏才治疗。假如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即使给予治疗,也只有一半治愈的希望。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之或寒或热,就会由口入损害人的六腑;居住和工作环境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不殆。
所以善于运针法的,掌握阴阳的道理,病在阳,可刺激阴经,从而引出阳经的邪气,病在阴,可刺激阳经,从而刺激出阴经的邪气;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外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通过这种办法,来观察和分析疾病是属于邪气太过的实症还是属于正气不足的虚症。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见到疾病初起时的轻微表现,也可以知道病变的真实部位和性质,此时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明润光泽还是晦暗枯槁,通过察看异常颜色表现在脸上的具体部位,而知道病变所在的脏腑;观察呼吸,听病人喘息时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之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5、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 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泄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关于治疗疾病的原则,因势利导】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势正盛,尤其是那些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可以等到症状缓解、邪气稍退的时候再进行针刺。所以病邪是清轻的,轻者附于表、上,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如果病邪是重浊的,重者沉于下、沉于里,使用消减之法治之;其正气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身体虚弱怕冷容易感冒的,当以温性药补其气;精虚血少的,当补之以厚味。如邪气在上的,可用吐法;邪气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邪气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病势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状,以制伏之(抑制之法);实症,邪气在表则用散法或邪气在里用泻下法。观察病的在阴在阳,以辨别其刚柔,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确定病邪在气在血,更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瘀属实的,当用刺血法治疗,气虚不足的,宜用导引法。

二、查字
1、府——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交接。府,金文屋顶,代房屋付,交接貝,财宝),表示交接财宝的房屋。有的金文用“入”(进账)代替“貝”,表示“府”是古代的财务管理处。篆文省去金文字形中的“貝”,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明确“府”的建筑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官方藏放财宝的建筑,国库。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官方存金储银的建筑为“府”,存放炮车、军用物资的建筑为“库”。 白话版《说文解字》:府,文书储藏的地方。字形采用“广”作边旁,采用“付”作声旁。
2、躁——“躁”是“趮”的异体字。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燥”的省略,表示心焦心急。趮,篆文走,步行喿,即“燥”),表示因心急火燎而坐立不安,到处走。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隶书异体字“躁”用“足”(脚)代替“走”,表示不断走动为躁动者的外部表现。造字本义:形容词,心急火燎而坐立不安,不停地走动。古籍多以“躁”代替“趮”。白话版《说文解字》:
趮,疾行。字形采用“走”作边旁,采用“喿”作声旁。
3、浊——
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以四川为代表的西南、西北地区。,金文水,河川蜀,西南、西北地区),表示西南、西北地区的河川。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蜀水,源于楚、湘地区的多泥沙的河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浊”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蜀”简化成“虫”。白话版《说文解字》:
浊,河川。源出齐郡厉妫山,向东北汇入钜定河。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蜀”作声旁。
4、䐜——胀起;胀大。《説文•肉部》:“䐜,起也。”《玉篇•肉部》:“䐜,《埤蒼》云:引起也。”《廣韻•真韻》:“䐜,肉脹起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太玄•爭》:“股腳䐜如,維身之疾。”範望注:“䐜,大也。”
5、上窍下窍——上有七窍:两眼两耳一口两鼻;下有前后二阴两窍。
6、厥——”是“”的本字;“”是“”的本字。,金文屰,即“逆”的本字欠,叹息,借代呼吸),表示逆呼吸,即反呼吸、无呼吸。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屰”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欠”写成。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籀文加“尸”(人体)另造“”代替,强调呼吸骤停的人体健康症状。篆文误将籀文字形中的“尸”简化成“厂”。造字本义:形容词,昏晕,中医认为是突然气闭昏晕或四肢僵直;西医称休克,认为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欮”写成。当“厥”的本义弱化后,篆文再加“疒”(病变)另造“瘚”代替,强调“厥”为一种病症。 白话版《说文解字》:
厥,发射石块。字形采用“厂”作边旁,采用“欮”作声旁。
7、冤——冤,甲骨文囗,像网罩),像兔子被罩在网罩中。兔子是温顺的食草动物,没有利爪利齿,一旦落入网中,便毫无反抗力。造字本义:动词,兔子被罩在网中,无力反抗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网罩“写成。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宝盖头”,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冤,屈。字形采用“兔、冂”会义。兔在冂下,不得逃跑,更加觉得屈侮挫败。
8、恬——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甜”的省略,表示如蜜的味觉快感。恬,篆文舌,“甜”省略),表示甜在心里。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怡然甜美。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楷书将隶书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恬,内心安静。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省略了“甘”的“甜”作声旁。

9、憺——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澹”的省略,表示恬静淡泊。憺,篆文詹,即“澹”),表示内心恬静淡泊。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恬淡安定。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澹”代替“憺”。白话版《说文解字》:
憺,安静。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詹”作声旁。

10、全——全,金文入,放进下,地下“卯”,疑是双手的变形),表示放在地宫中的物品。籀文入,放进玉,宝石化,死亡又,持有),表示持玉入葬。有的籀文省去“化”,将“又”写成双手,强调高贵的亡者双手握玉入葬。有的籀文误将双手写成“卯”。篆文省去籀文字形中的双手,字形简化成入葬之玉的简单结构。篆文异体字“仝”用“工”代替“玉”,强调葬玉制作之精工。造字本义:名词,天子随棺入葬的高级纯玉。隶书承续篆文异体字字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
仝,完美纯粹。字形采用“入、工”会义。全,这也是篆文写法的“仝”字,采用“玉”作边旁。纯粹的玉叫作“全”。,这是古文写法
的“仝”字。
11、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殆,篆文歹,即“死”的省略台,即“胎”的省略),表示死胎。造字本义:动词,胎死腹中。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歹”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台”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殆,危险。字形采用“歹”作边旁,采用“台”作声旁。
12、掣——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执持。,篆文厂,悬崖,借喻悬吊的石乐磬挈,执持),表示手拉乐磬,以便立即骤停振动的发音。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写成,并用“制”(约束、限定)代替篆文字形中的“厂”和“”。造字本义:动词,乐师敲击悬挂的乐磬后,用手拉住乐磬,使乐磬骤停振动和发音。

三、心得
万象皆可归于阴阳,阴阳相胜乃其本质。人盗万物之机就在于这阴阳转化,根源在气。因为这个根源,人体之象与天地万物之象才可对应。读这一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用阴阳二分来看待一切事物包括对应自己的内外状态。读前面的部分讲阴阳不可偏胜,好像不自觉地会去想阴阳要均衡才是好的,但最后一部分天地阴阳并不是处处均衡的,地理环境不同,人的阴阳分布也不同,之前潜藏的那种阴阳均衡的静止思维方式又被触动,感受到阴阳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转化的。所谓“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合”。所以要因而制之。这是一个思维结构被改造的过程。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一、原文、正音和译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一个月三十天)和小月(一个月二十九天)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应当与天地日月阴阳相对应。如今听说人体的经脉却是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歧伯回答说:事物的阴与阳是相对的,因而具有可分性,由一可以数到十,由十可以分到百,由百可以变化到千,由千可以推演到万,由万可以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在于阴阳二字。天在上覆盖着一切,地在下承载着一切,天上的阳气下交,地上的阴气上迎,阴阳相互交通,才能产生万物。当万物开始萌芽还没有露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滋长壮大,是借着夏季天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季天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之间的阴气与阳气就相互阻隔而不能交通,于是一切生息就要停止了。这种阴阳变化的规律对人体来说也是一样的,人体中的阴阳也是既可分离又可合并的,并且相互之间保持着协调,从而使人体正常地生长发育。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黄帝说:我想听你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就是南方,在自然界,南方为阳,北方为阴,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人前面阳气广大,因此叫广明;相对而言,人的后面为阴,而人背后是太冲脉所经过的部位,所以把后面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晴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太阳经为表,少阴经为里,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精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在阳经方面,太阳经主开,阳明经主阖,少阳经主枢。开是指经脉相对于位于表浅的部位,与外界的联系更为接近,而有开放的作用。阖是指经脉相对于处于人体内部的深层,具有闭合收敛的作用。枢则是处于表里之间,具有转枢经脉气机的作用。)
帝曰:愿闻三阴?
黄帝说:我想听你讲讲三阴的离合情况。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yú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歧伯说: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在十二经脉中有规律地传递流动,运行不息,日夜运行五十度为一周。只有在内的气正常运行,才能保证在外的形体健壮;有只有在外的形体健壮,才能保证气聚合而不离散。形与气,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三阴三阳,有离有合,相辅相成,从而保证了人体旺盛的生命力。(在阴经方面,太阴经主开,厥阴经主阖,少阴经主枢。)

二、查字
1、雩——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竽”的本字,表示吹管乐器。雩,甲骨文(雨,天空降水)(于,即“竽”的本字,乐器),表示奏乐祈雨。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于”简写为。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祭祀奏乐,祈天降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于”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雩,夏日祭祀,取悦带来干旱的赤帝,以祈求甘霖甜雨。字形采用“雨”作边旁,采用“亏”作声旁。,这是“雩”的异体字,
采用“羽”作边旁。的字形,表示“雩”是披羽的巫师舞蹈。
2、阖——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合上盖子。闔,籀文(双手)(宀,房屋,借代房门)(盍,合上盖子),表示手拉两扇门板,把敞开的门合上。篆文省去籀文字形中的双手,将籀文字形中的“宀”写成“门”,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拉合两扇门板,关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阖”,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简化成“门”。白话版《说文解字》:
阖,门扇。另一种说法认为,“阖”是关门的意思。字形采用“门”作边旁,采用“盍”作声旁。

三、心得
阴阳离合,阴与阳合为一,分为二,阴阳分离的方式也是数不胜数,但最终又是统一的。人体的三阴、三阳从其生理作用上表现为三分,开、阖、枢。记得老师在讲根本末的时候说过三分法也有很多方式。这个开阖枢也算是其中一种了。深层的闭合收敛,最外层的开放联系,表里之间的注重协调,从而保证人的形气协调。


记录读书状态:这周读书最后三天恰好赶在期末最忙的三天且家里也有了一些突发事情,没能按照计划来,所以心得沉淀不够,有些遗憾。看到小迪和空气整理得非常细致,也想再深入一些,但是好像身体被什么限制住了一样,有意地在收着的感觉。精力确实不足,不敢过于耗散。但好像生活中要顾忌的地方太多,又已经在耗散。陷入了平衡里面,所以累、筋疲力尽。联系这黄帝内经,万象皆有本源,乱象也在这万象中,乱象乃阴阳逆从之结果,守住那本源就是守阴阳之转化规律,守住阴阳之气的运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3 20: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7-17 22:07 编辑

第四周  本周任务:阴阳别论第七 灵兰秘典论第八
第一天  7月11日  
第二天  7月12日  
第三天  7月13日   梳理原文及正音 、查字、诵读、翻译第七
第四天  7月14日   正音 、查字、诵读、翻译第七
第五天  7月15日   正音 、查字、诵读、翻译第五及心得整理
第六天  7月16日    梳理原文及正音 、查字、诵读、翻译第五
第七天  7月17日    正音 、查字、诵读、翻译第六及心得整理

阴阳别论第七 运用阴阳的道理,讨论脉象及其主病,从而推断疾病的预后。
一、梳理原文、正音、查字及翻译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岐伯回答:四经就是肝心肺肾四脏的脉象,它们分别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应,十二从是指与十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脉有阴阳之分,知道了什么是阳脉,就可以了解什么是阴脉,反之,知道了什么是阴脉,也就了解了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分别代表五脏的正常脉象,也就是肝脉微弦,心脉钩,脾脉微软,肺脉微浮,肾脉沉。但是,五脏与季节相应,脉象又会按季节发生变化,也就是五脏的脉象,在春季都带有弦象、夏季都带有钩象、长夏季都带有软象、秋季都带有浮象、冬季都带有沉象。这样,五脏脉象各有特点。而五季之中,五脏脉象又都有变化,于是便有二十五种脉象,这都是属于正常范围,所以又可以说有五五二十五种阳脉。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阴脉,是指“真脏脉”,这种脉象中,丝毫没有柔和的现象,也就是没有“胃气”。它的出现,反映内脏中的真气已经暴露出来,并且即将衰竭,所以必然会引起死亡。【没有生的迹象。想起老师说的生受那个机制。】
所谓阳者,胃脘wǎn之阳也。
所谓阳脉,就是指在脉中反映出有胃气,也就是具有从容和缓、柔软的脉象【所谓阳脉,就是生受那个机制在运行。】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医生在临床诊病中,能够别出脉象中的胃气,在发现某一部位的脉象中胃气不足时,便可以根据这一部位与内脏的特定联系,判断出疾病所在的脏腑;能够别出真脏脉,就可以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推断出死亡的时间。颈部的人迎脉可以诊察三阳经的变化,手腕部的寸口脉可以诊察三阴经的变化,诊脉的部位虽然不同,但作为全面了解人体的疾患,两种诊脉部位却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在诊断中的作用也是统一的。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别阳脉,可以根据自然界天时气候的规律推断出疾病轻重变化的时间;辨别阴脉,可以测知疾病生死的日期。只要谨慎熟练地辨别阴脉和阳脉,临证时便可以做到胸有成竹,而不至于犹豫不决地去和别人商量了(知阴阳就知真理,真理在手,德足无须与众谋。想到经常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去问别人,就是德不够。)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所谓脉象的阴阳,还有另外的含义,脉搏偏于沉伏的为阴,脉搏偏于隆盛的为阳,也就是去为阴,来为阳;脉象偏于沉静的为阴,偏于躁动的为阳;脉象频率慢的为阴,脉象频率快的为阳,也就是迟为阴,数为阳。

迟——“屖”是“遟”的本字;“遲”是“遟”的异体字。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实施极刑。屖,甲骨文人,身体辛,实施极刑),表示割肉致死的极刑。古代对严重危及建统治秩序及王权利益的罪犯,实施零刀碎割、缓慢致死的极刑,刑程可长达数日,是最残酷的极刑,即俗称的“千刀万剐”。古籍多将“零屖”写成“陵遲”或“凌遲”。现代汉语沿袭古籍,将“零屖”写成“陵迟”或“凌迟”。当“屖”字由本义动词“零刀碎割、缓慢致死”扩大引申出动词“行进速度缓慢”之后,甲骨文再加“彳”(行进)另造“遟”代替,强调“行进缓慢”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以不情愿的缓慢速度行进。白话版《说文解字》:迟,缓缓行进。字形采用“辵”作边旁,采用“犀”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行道迟迟。”,有的“遲”采用“”作边旁遟,籒文的“遲”采用“屖”作边旁。



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凡是见到没有胃气的真脏脉象,如见到肝脉来时胃气断绝,十八日后便会死亡;见到心脉来时胃气断绝,再过九天就会死亡;见到肺脉来时胃气断绝,十二天后就会死亡;见到肾脉来时胃气断绝,七天后便会死亡;见到脾脉来时胃气断绝,四天后便会死亡。
悬——“縣”是“懸”的本字。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绳子系吊。縣,金文木,木桩糸,用绳索悬吊首,人头),像木桩上悬挂着一颗人头。有的金文将表示人头的“首”写成头发倒垂的“,强调“倒挂”首级。篆文省去金文字形中的“木”,突出倒挂的头颅“。当“縣”的“吊挂”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心”另造“悬”代替,表示吊挂着令人担心不安。造字本义:动词,物体吊挂在空中,没有着落,令人心惊不安。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悬”,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縣”简化成“县”
绝——絕,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两缕丝线的中间各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将丝线割成两段。金文则在两组丝线之间加一把刀,明确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丝,丝线刀,割卩,人),表示用刀割断丝缕。造字本义:动词,将丝线切断。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糸”写成;误将篆文字形中由“刀”和“人”构成的“色”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绝”,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简化成“纟”。“断”是将物体截成两段;“绝”是将丝线切成两段;“继”是将断丝相连接;“”是传承祖业家宝。白话版《说文解字》:
绝,切断丝线。字形采用“糸、刀、卩”会义。,这是古文写法的“绝”,字形像丝线不连贯的形体,像切断了两束丝线。

这一段是在讲脉象有无胃气是疾病预后的重要标志。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shuàn㾓yuān;其传为索泽,其传为㿗tuíshàn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一般地说,阳明经发病,即可影响心脾,病人经常感到大小便不通畅,如果是妇女还会出现月经闭止不来。若病久了,病情发生变化,可以导致身体发热、消瘦干枯的“风消”病,或者发生喘息胸闷的“息卉”病。疾病发展到这个程度,那是很危险的,往往会造成死亡。
太阳经发病,一般多出现发热恶寒的症状,或者下肢痈肿,以及四肢软弱无力的“痿厥”,还可以出现小腿后侧酸疼胀闷。若病久了,病情还会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皮肤干枯好像鱼鳞那样的“索泽”病,或者发生阴囊肿痛的“颓疝”病。
少阳经发病,往往出现气短无力,容易咳嗽以及腹泻。如果病久了,病情发生变化,可以引起心中空虚,牵掣疼痛的“心掣”病,或者发生大小便阻塞不通的“隔”病。
阳明经和厥阴经同时发病,其主要症状是容易受惊、害怕、背部疼痛,时常嗳气和打呵欠,这叫做“风厥”病。
少阴经和少阳经同时发病,其主要症状是腹部以及两胁肋处胀满,心胸满闷,时时叹息。
太阳经和太阴经同时发病,常会出现半身不遂,筋肉松弛痿弱,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曲——鲜为人知的苦衷﹐难言之隐。
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执持。掣,篆文厂,悬崖,借喻悬吊的石乐磬挈,执持),表示手拉乐磬,以便立即骤停振动的发音。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写成,并用“制”(约束、限定)代替篆文字形中的“厂”和“”。造字本义:动词,乐师敲击悬挂的乐磬后,用手拉住乐磬,使乐磬骤停振动和发音。
本段论述了六经发病的主要症状。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脉的搏动有力,波动起来时旺盛,而波动下去的时候显得衰弱,好像古人衣带上的钩那样,头大尾小,这种脉象,反映阳气正盛,叫做钩脉;脉的搏动微显无力,轻柔得好像按到鸡身上的羽毛那样,这种脉象,反映阴气初长,叫做毛脉;脉的搏动微显无力,好像琴弦那样直而长,并且带有弹性,这种脉象,反映阳气初生,就叫做弦脉;脉搏动时虽然有力,但必须重按才感觉得到,而轻按时却触不到,好像石头沉到水底那样,这种脉象,反映阳气潜藏而阴气隆盛,就叫做石脉;脉的搏动,柔和滑溜,这种脉象,反映阴阳和平,就叫做溜脉,也就是滑脉。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阴气盛于内,使五脏功能紊乱,阳气散浮于外,使皮肤不能固密,汗出过多,阳气外泄,于是出现四肢冰冷。这样,就会损伤肺气,引起喘息气促的病证。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nào]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阴气之所以能不断产生其根本在于阳气固密,而阴阳调和,刚柔相济。所以,若阳气大盛,甚至有阳无阴,那么孤阳便不能生(孤阳不生),于是阳气必然要从外散失,而阴气随之从内消亡。反之,如果阴气过盛,使阴阳失调,至有阴无阳,而独阴不能长(独阴不长),所以经脉的气血也会衰败枯竭。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生。
凡属于“死阴”的一类病证,不超过三天就会死去;凡于“生阳”的一类病证,不超过四天就会痊愈。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那么什么叫做生阳,什么叫死阴呢?所谓生阳,就是疾病按五行相生的次序发变化,例如肝病传到心,肝属木,心属火,五行关系中,木能生火,所以这类病便属于生阳;而所谓死阴,就是疾病按五行相克的次序发展变化,例如心病传到肺,心属火,肺属金,五行关系中,火克金,所以这类病便属于死阴。此外,像肺病传到肾,因为肺属于阴脏,肾也属于阴脏,是从阴传阴,这种情况叫做重阴;还有肾属阴,在五行属水,脾也属阴,在五行属土,若肾脏有病而传给脾脏,与五行相克的顺序相反,是水反而欺侮土的现象,这类病又称为“辟阴”,这也是不能治愈的死症。
淖——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罩”的省略,表示覆盖、扣住。淖,篆文水,泥卓,即“罩”的省略,罩住),表示身体为泥所罩。造字本义:名词,使人陷落其中难以逃脱的泥沼。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卓”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淖,泥沼。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卓”作声旁。
钩——“勾”是“鉤”和“鈎”的本字;“鈎”是“鉤”的异体字。勾,籀文是象形字,像中部弯曲呈∪形、两端尖利的工具,中部可提抓、挂吊,两端可用于刺戳。篆文假借“句”代替“勾”。籀文字形与“厷”极为相似,篆文则与“句”重复,为避免混淆,隶书另造“丩、厶”会义的“勾”代替。当“勾”的名词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金”(金属)另造“鉤”代替,表示金属勾连工具。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楷书异体字“鈎”用“勾”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句”。造字本义:名词,可刺戳、可提挂的弯曲金属勾连工具。《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钩”,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金”简化成“钅”。古籍多以“鈎”代替“鉤”。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钩,金属勾。字形采用“金、句”会义,同时“句”也作声旁。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阳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可以引起四肢肿胀;阴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可以引起大便下血,郁结轻的,便血一升,稍重的便血二升,更重的便血三升。
结——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喜庆。結,篆文糸,绸带吉,喜庆),表示喜庆的红绸带。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婚庆仪式上,新郎用一根红绸带拉着新娘入洞房,红绸带中间穿成死疙瘩,象征彼此姻缘已牢固联接,不可分解。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糸”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结”,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简化成“纟”。 白话版《说文解字》:结,丝线绞织在一起不可分解。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吉”作声旁。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经阳经的气血都郁滞不通了,而阴经的郁滞又偏重的,就会发生石水病,主要症状是小腹肿胀;若是阳明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大肠与胃受病,就会形成消渴病;若太阳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膀胱与小肠受病,就会发生大小便闭塞不通的“隔”病;若太阴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脾脏和肺脏受病,就会发生水肿病;若少阳、厥阴两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肝与胆受病,就会发生咽喉肿痛的喉痹病。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pi】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若是妇女的少阴脉搏动有力,而寸脉搏动异样,但是脉中另有一种滑利流畅的现象,这就不是有病的脉象,而是怀孕的反映;若阴脉与阳脉都表现出无力的虚象,又患有大便脓血肠澼病的,就是不能治的死证;如果在阴经的脉搏部位上,出现动、数等属于阳脉的脉象,这是里热熏蒸的表现,必有出汗过多的症状;脉象重按时明显不足,而轻取时显得过于旺盛,这种现象若是在妇女出现,那就会血崩病。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足太阴与手太阴的脉象都搏动有力而太过,牌脏和肺脏受病,大约在二十天后的半夜里死亡;足少阴与手少阴的脉象都搏动有力太过,心脏和肾脏受病,大约在十三天后的傍晚死亡;足厥阴与手厥阴的脉象都搏动有力而太过,肝脏和心包受病,大约再过十天就会死亡;足太阳与手太阳的脉象都搏动有力而太过,膀胱和小肠受病,大约再过三天就会死亡;手足太阴、太阳四条经的脉象都搏动有力而太过,肺、牌、小肠、膀胱受病,胸腹部极度胀满,二便闭塞不通,大约五天后便会死亡;足阳明、手阳明的脉象都搏动有力而太过,胃与大肠受病,假如患温病的出现这种脉象,那么就是不治之证,不会超过十天就要死亡。

二、心得1、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人体的生理、病理之象都是从阴阳变化里出来的,描述天地万物之阴阳、人体之阴阳以及彼此如何对应。所谓"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从整体上说阴阳这一结构。阴阳离合论,从进程上讲阴阳之变化——离与合,具体通过开、阖、枢的机制来实现这个离合进程。阴阳别论,从功能上讲阴阳的临床应用,如何通过人体经脉的阴阳变化来诊断疾病和预后。2、读到阴脉和阳脉,阳脉乃有胃气之脉,是从容和缓柔软的脉象,想起老师在《鬼谷子阴符本经七术》里面提到的那个生受机制;读到“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对盛神法五龙、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那个五的交午机制找到了相应的感觉。同时,之前会有疑惑为什么是五行、是五龙、五者一体,看来这五不是凭空而来的,来自于与自然的相应。“医生在临床诊病中,能够别出脉象中的胃气,在发现某一部位的脉象中胃气不足时,便可以根据这一部位与内脏的特定联系,判断出疾病所在的脏腑;能够别出真脏脉,就可以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推断出死亡的时间。”这其中能具体的辨别出疾病所在的部位、死亡的时间,就得对里面的具体的交午非常清楚,所谓“谨熟阴阳,无与众谋”。读这一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科学。3、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阴阳之所生,在阴阳相调,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本为一体。就如家庭里的夫妻关系也与此对应。



灵兰秘典论第八

本篇讨论十二脏腑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一、原文、正字及翻译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没有重要和次要的区别?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岐伯回答说,您问得真详细啊!请让我说一下吧。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人体脏腑的功能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拿一个君主制的朝廷君臣职能做比喻的话,那么心脏就好像地位最高的“君主”,它具有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并且使它们相互协调的作用,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脏产生出来的。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脏的位置,在心脏的旁边,像辅佐君主的“宰相”一样,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调节气血营卫,沟通和营养各个脏腑,使它们保持各自的生理功能,而且互相之间能够协调统一。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脏是具有类似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将军”功能的脏器,人们的深谋远虑,就是肝脏的重要功能之一。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的性格刚毅果敢,正直不阿,因此可以把它比作是“中正”之官,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对行动的决心,都是从胆发出来的。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也就是心包,它包裹护卫着心脏,好像君主的“内臣”,能够传达君主的志意,因此,心脏产生的喜乐情绪便从它那里发出来。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和胃,有接受和消化饮食的功能,可以把它们比作管理粮食的官职,饮食物中的营养,都是由脾胃产生并输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作用的。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是传送糟粕的道路,所以说它有“传道”的职能,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都是在它那儿最后完成的。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接受并且盛贮从胃中移下来的饮食物,所以说它有受盛的职能,它可以对饮食物进行再消化吸收;同时,水液和谷食糟粕,也是从这里分开的,水液部分渗入膀胱,而谷食糟粕下移到大肠。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脏能藏精,精能生骨髓而滋养骨骼,所以肾脏有保持人体精力充沛,强壮矫健的功能,由于它作用强大而有力,所以说它有“作强”的职能;同时,由于只有精气充足,才能有较高的智力和技巧,所以可以说智力与技巧是从肾脏产生出来的。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的功能,是使全身的水道通畅,所以把它比作管理水道的官职,人体中的水液之所以能够正常地排泄,这是和三焦的作用分不开的。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的位置最低,是全身水液汇聚的地方,所以将其称为州都之官,只有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オ能使多余的水液排出,而成为小便。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以上十二脏腑,虽然各有不同的功能,但相互之间必须协调一致,而不可相互背离,才能保证机体的统一性,维持身体的健康。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而这个统一体中,心的主宰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保持心主功能正常,十二脏腑就相互协调,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活动。这样保养身体,就可以长寿,而且终生不会患有严重的疾病。这样治理国家,国家就会繁荣昌盛。相反,如果心主功能失常,那么十二脏腑的功能必将发生紊乱,气血运行的道路闭塞不通,脏腑之间失去协调,整体性遭到破坏,人的生命就要受到严重危害。用这样的办法来养生,必然灾殃不断,而用这样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必然使得根本动摇,国家就有败亡的可能,实在值得警易呀!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至深的道理是微渺难测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实在是困难得很呀。有学问的人勤勤恳恳地探讨研究,可是谁能知道它的要妙之处。那些道理暗昧难明,就象被遮蔽着,怎能了解到它的精华是什么。恍惚之数,恍惚之数,生于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蹻也是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黄帝说:好啊。我听到了精纯明彻的道理,这真是大圣人建立事业的基础,对于这宣畅明白的宏大理论,如果不专心修省而选择吉祥的日子,实在不敢接受它。黄帝于是把这些著作珍藏在灵台兰室,很快地保存起来,以便流传后世。


瞿——“䀠”是“瞿”的本字;“瞿”是“懼”(惧)的本字。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物的眼。瞿,金文像鹰眼,瞳孔大的锐眼像鹰眼,瞳孔大的锐眼),表示鹰眼锐利,令人生畏。有的金文将鹰眼状的写成人目状的。当“䀠”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加“隹”(鹰隼)另造“瞿”代替,表示肉食性猛禽双眼锐利,令人畏惧。造字本义:形容词,鹰眼锐利,令人生畏。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瞿”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心”(恐慌)另造“懼”(惧)代替,强调“害怕”的心理含义。古籍多以“瞿”或“懼”(惧)代替“䀠”。白话版《说文解字》:瞿,鹰隼逼视的样子。字形采用“隹、”会义,“”也是声旁。所有与瞿相关的字,都采用“瞿”作边旁。
闵——“閔”是“憫”的本字。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汉字。閔,篆文文,汉字),表示将有字的条幅贴在门上。造字本义:动词,吊唁者将祭文或挽联贴在丧家门上,以志悼念。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闵”,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简化成“门”。当“闵”的本义消失后,隶书加“心”另造“悯”代替。白话版《说文解字》:闵,吊唁者站在丧门里。字形采用“门”作边旁,采用“文”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闵”字。
良——“良”是“琅”的本字;“瑯”、“郎”、“廊”都是“琅”的异体字。良,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宫殿两侧迂回曲折的游廊。有的甲骨文将表示宫殿区域的“囗”形写成“日”形,将曲折的游廊简化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曲折的游廊写成,像是分段加关的游廊通道。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游廊通道写成。有的篆文有所变形。有的篆文突出走廊迂回的形状。有的篆文突出宫殿内部的多室结构。造字本义:名词,宫殿区内精美的玉砌廷廊,是古代帝王侍卫、侍从、顾问、医师等听候召唤的所在。隶书变形较大,篆文字形上下两端的回廊形状消失。当“良”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加“王”(玉)另造“琅”代替,强调宫殿廷廊的玉石材质。当“琅”的本义消失后,楷书异体字加“双耳旁”(邑,城,指宫殿区)另造“瑯”代替,强调宫殿区内的玉砌廷廊。楷书异体字省去“王”(玉)写成“郎”,表示在宫殿廷廊随时听任帝王召唤的侍卫、顾问、医师。当“瑯”和“郎”的本义都消失后,篆文异体字在“郎”字基础上再加加“广”(开放式建筑)另造“廊”代替,强调宫殿廷廊的半开放建筑性质。白话版《说文解字》:
良,善良。字形采用有所省略的“畗”作边旁,采用“亡”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良”字。,这也是古文写法的“良”字。,这
也是古文写法的“良”字。
宣——
“亘”是“宣”的本字(注:“亘”本义读 xuān(宣);“亘”合并“亙”后转读( gèn )。亘,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收卷形状的卷册中间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将竹简文卷展开,当众宣读由天子题写、由重臣宣读的“圣旨”。后来“亘”合并了“亙”的含义,而“宣读”的本义却消失了;当“亘”的“宣读”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在卷册上方加“宀”(宫殿)另造“宣”代替,表示天子发布“圣旨”。金文对甲骨文字形中的“亘”底部加一横指事符号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亘”写成,表示卷册两端的卷轴。有的篆文将卷册形状写成“曰”(说),强调“诵读”。造字本义:动词,朝廷重臣展开卷册,高声诵读由天子签署的诏告或任命。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宣,天子发诏的大殿。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亘”作声旁。

伎——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技”的本字,表示巧能。伎,籀文支,即“技”,巧能),表示有一技之长的人。造字本义:名词,古代表演百戏杂技的艺人。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常假借“伎”代替“技”。白话版《说文解字》:
伎,党与。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支”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穷究他人,伤害他人而手段多端。”


二、心得
灵兰秘典论第八心得——
用君臣职能来比喻十二脏腑器官的关系和功能实在精妙,职位不同、功能不能,谁也不能代替谁,相互辅助和协调来保证人体生命的正常运行。但同时又强调,主明则下安,养生要注重心的主宰作用。就如同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系统都有君主使臣的不同,不同位置均需重视,但也仍然要有主次之分。无论是调养身体还是经营一个家庭,都得注意其中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线性的,而是在相互作用中不断扩大的,所谓“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如此再来看自己在一个家庭的言行举止,心中莫名生出敬畏之心。这比西方的系统家庭理论似乎更合乎一个人的体验。
  
十二器官
  
生理功能
关系
神明
君主
治节(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调节气血营卫,沟通和营养各个脏腑)
相傅
谋虑(深谋远虑)
将军
决断(对事物的判断和对行动的决心)
中正
膻中(心包)
喜乐(情绪)
臣使
脾胃
五味(接受和消化食物,产生可以输出的营养)
仓廪
大肠
变化(传送糟粕)
传导
小肠
化物(对营养再消化吸收)
受盛
伎巧(藏精而生骨髓来滋养骨骼,保持精力充沛)
作强
三焦
水道
决渎(疏通水道)
膀胱
津液藏,气化则能出
州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9 07: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7-25 21:34 编辑

第5周  本周任务:六节藏象论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第十一
第一天  7月18日  
第二天  7月19日  六节藏象论第九
第三天  7月20日   六节藏象论第九
第四天  7月21日   六节藏象论第九
第五天  7月22日   五脏生成篇第十
第六天  7月23日    五脏生成篇第十
第七天  7月24日    五脏别论第十一


六节藏象论第九
古人以甲子纪年度,一节为六十日,一年三百六十日为六节。藏象,指体内脏腑的功能及其表现于外的征象。
一、原文、翻译、正音、查字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黄帝问道:我早就听说,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排列组合来纪年、纪月、纪日,六十日为一周,称为一节,六节共三百六十日为一岁;而人体耳、目、口、鼻、前后二阴共九窍,胃、大肠、小肠、膀胱盛贮有形的饮食物及其糟粕的四个脏器及肝、心、脾、肺、肾藏精神的五个脏器,合而有九脏,形成一个整体,并且与天地相配合。其实,仔细推算,一年应是三百六十五日,由于人和天地是相联系的,所以人体中也有三百六十五节。这种人与天地自然相对应的理论虽然已经非流传很久了,但却不知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制:准度;会:配合。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伯说:您同得真高明!就请让我详细地解释一下吧!所谓六节,就是用天干与地支的排列组合来纪日,六十天为节,又叫一个甲子,六个甲子便是百六十日,正与周天的三百六十度相合,所以说“六六”为节;所谓“六六”为节与”九九”相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运行的尺度;气数,是影响万物生化的节气。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天在上属阳,地在下属阴;日行于昼属阳,月行于夜属阴。日月在天体中运行有一定的轨道和获序,每天行一定的度数。一周天是三百六十五度,太阳一昼夜行一度、月亮一昼夜行十三度又十九分之七,所以有三十日的大月和二十九日的小月之分,平均每月为二十九日半,这样计算一年十二个月オ有三百五十四日,一年应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这样就少十又四分之一日。每年余十一天多,积累下来,就产生了闰月。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三年就要闰一月,五年再闰一月,平均十九年中须置七个月,才能与周天的度数相合,使节气与月份一致。推算的方法是,首先确定冬至为一年节气的开始,再用表测量日影长短变化,计算日月运行的度数,校正时令节气,然后将余数加入计算,这样,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黄帝说:天度的道理我已经明白了,还想了解一下气数是怎样与天度相配合的?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岐伯说天是以六十日为一节,六节便是一年,而地是以九数与天相联系的。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便成为一个周甲,六十天便是一个甲子,周甲重复六次就是一年。因为周天有三百六十度,这就是一年有三百六十日与周天相应的计算方法。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从古至今,都以通于天气作为生命的根本,而通于天气的根本也不外乎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论人体中的九窍,还是地上划分出来的九州,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为木、火、土、金、水五行,而阴阳有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它在天就表现为风、暑、火三阳和燥、寒、湿三阴;在地就表现为木、君火、相火三阳和金水生三阴:在人体就表现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经脉和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脉。天、地、人三才,又各分而为三,三乘以三便是九。在地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在人体有九脏,也就是胃、大肠、小肠、膀胱四个盛贮有形物质的“形脏”和肝、心、脾、肺、肾五个藏精神的“神脏”,合为九脏,与天度节气相通应。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六六”与“九九”相通的道理了,但先生曾在前面提到把有余的气积累起来,便构成闰月的问题,我还想听听什么叫做气呢?请先生启发我的蒙昧消除我的疑惑吧!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岐伯说:这是前代帝王所保密珍藏的学问,而由我的老师传授给我的。
帝曰:请遂闻之。
黄帝说:请详细地讲给我听听。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岐伯说:五日便是一候,三候十五日便是一气,六气九十日便是一时(季),春夏秋冬四时三百六十日便是一岁。每一年有五运中的一运主宰该年的气候变化(各随其五行的变化而分别当旺)。五运是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轮流主宰气候变化的。一运主宰一年,五年一个周期,如此周而复始。在一年之中,五运又各主宰一个季节。如此季节更替、循环往复。每一候的五天中,也是这样分别由五运所主宰。这种每年都相同的变化,叫做主气。除此之外,还有随着每年地支不同而变化的客气。主气与客气,都影响着气候,也影响着生物界。因此,如果不会推算主气与客气相遇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一年中的风、寒、湿、燥、火的变化,不懂得五运之气的太过与不及的道理,那就不可能全面掌握人们在不同环境中发病的内在规律,这样也就不能算作高明的医生。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
黄帝说:五运之气按一定次序更替推移,周而复始,好像圆环一样没有终端,又怎么会出现太过与不及的变化呢?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岐伯回答说:五运之气更送主宰时令,所以各有所胜,也就是每一运之气都有旺盛的季节,同时,也有相互克制的季节,从而产生太过与不及,互有盛衰的变化,这是经常会出现的现象。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黄帝说:那么平气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既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的情况,便是平气。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黄帝说:太过和不及有哪些具体变化?岐伯说:这些内容在有关五运六气的文献中,都有记载。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黄帝说:“所胜”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说:春胜长夏,也就是木克土;长夏胜冬,也就是土克水;冬胜夏,也就是水克火;夏胜秋,也就是火克金;秋胜春,也就是金克木,这就是五行之气的相互克制在季节中的反映。按照取象比类的方法,人的五脏就是根据这四时五行之气来命名的。如肝与春季、木气相配合;心与夏季、火气相配合;脾与长夏、土气相配合;肺与秋季、金气相配合;肾与冬季水气相配合。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黄帝说:怎样能知道它们之间的相胜情况呢?

岐伯说:要想知道所胜,必须首先观察气候到来时间的早晚。观察的方法,一般是以立春为标准如果时令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期来到,就称为太过。如春季未到而气候已经温暖,便是木气太过之类。某气太过,就会侵犯自己所不胜之气,而加倍克制自己所胜之气,如木气太过,反而欺侮金气,而加倍克制土气之类(立春太早,提前变暖,金克木,欺侮了金气,就是秋季、肺气,加倍克制自己所胜之气,木克土,就会加倍克土,土为长夏。),由于这是某气太过淫盛所造成的,所以把这种情况叫做“气淫”。假如气候与时令不符,五运之气的变化无法分,势必影响人的健康而生疾病,虽有技术高明的医生,也难以控制疾病的发生与传播。相反,时令已经到了而气候不到,就称为不及,如春季已到而气候尚未到,便是木气不及之类。某气不及,就不能克制所胜之气,而使它妄行(假如,木气不及,则土气妄行);而所生之气,也因为缺乏资助而生病(火气不足);所不胜之气,更会乘虚而侵犯(金气就会趁虚而入,秋季)。如木气不及而不能制约土气,使土气妄行;因木不能生火,而火气受病(心),金气更加倍克制木气之类。由于这是某气不及而受到通迫,所以把这种情况叫做“气迫”。可见,要想知道太过与不及,就需要用正常的气候为标准,来衡量某一具体时令气候到来的早晚。因此,只有严格地按四时节序去观察五气的変化,才能够准确地了解到气至与不至,因也就知道了太过与不及。假如搞错了时令,或者违反了时令与气候变化的相合关系,五运之气的变化(五运之气谁当旺)无法分辨,必影响人的健康而疾病内生,虽有技术高明的医生也难以控制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黄帝问道:五运之气会产生不按次序更替而素乱的情况吗?較伯说:自然界的气候不能失掉规律,如果失去规律就是反常,它就变成对生物及人体有害的了。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黄帝说:气候反常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
岐伯说:如果反常之气候是这个时令当旺之气候所胜的,病情就比较轻微,例如春天出现湿气偏盛,春属木而湿为气,木能克土(长夏);如果反常之气是这个时令气候所不胜的,病情就严重,例如春天出现燥气,燥为金气(秋),金能克木,假若这个时候再感受其他的邪气,就有死亡的危险。所以说,当反常的气候出现在它不能克制的时令(春天出现湿气,春胜长夏),虽然能引起疾病,但病情轻微;若恰巧出现在它能克制的时令时(春天出现燥气),那么引起的病情就比较严重。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黄帝说:讲得很好!我听说天地阴阳之气相合,而能产生万物由于天地之气变化多端,所以万物的形态各异,我们正是根据万物相互之间的差异,来确定它们各自的名称的。天地之间的五运之气和阴阳变化在万物生成过程中,哪个作用大些,哪个作用小些,你能讲给我听听吗?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岐伯回答说:问得真全面啊!但是,天很广阔,不容易测度,地很博大,也很难计量。不过,既然提出了这样一个深奥而又微妙的问题,就让我概括地说一下吧。自然界的植物,有青、赤、黄、白、黑五种基本颜色,而五色各有深浅不同,此外,又有几种颜色相合的情况,因而,五色的变化是难以看尽的;植物又有酸、苦、甘、辛、成五种基本滋味,然而五味又有厚薄优劣的区别,所以五味的变化也是品尝不尽的。五脏各有不同喜好,各种声、色、臭、味可分别容易进入相应的内脏。天为阳,供给人们的是、暑、燥、湿、风生命须臾不可缺少的五气;地属阴,供给人们的是酸、苦、甘、辛、咸人类赖以生存的饮食五味。五气由鼻而进入人体,首先藏在心脏与肺脏之中,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功能正常,可以使人的面色红润光泽,声音柔和洪亮。五味由口进入人体,首先藏在胃肠之中,经过消化吸收,用来滋养五脏之气,五脏之气调和,便能生成气血津液,气血津液充足,精神自然就会旺盛起来。

帝曰:脏象何如?
黄帝问道:“藏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岐伯回答说:脏腑藏在体内,各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它们的功能活动情况可以从体表反映出来,而且,由于人与自然相联系,所以还分别与四时阴阳相通应,从而反映出各脏腑的阴阳性质。具体地说:心脏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精神意识,统率全身,心的精华反映在面部,就是说心脏的功能状态可以从面部的颜色以及荣润与枯槁上反映出来,所以说心的功能是充实和温煦血脉。心的部位在横膈上面,属于阳,又具有火热的性质,所以称它为“阳中之太阳”,与四时中阳气最旺盛的夏季相通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肺脏是人体气的根本,主管全身的气,因为“魄”是不能离开气而单独存在的,所以也可以说肺是藏魄的地方,肺的精华反映在毫毛上,它的功能是充实和滋养皮肤,肺气旺盛,皮肤和毫毛就健康而润泽。肺的部位也在膈肌之上,属于阳,而它又有清肃收敛的性质,所以称它为“阳中之少阴”,与四时中阳气开始下降的秋季相通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肾脏是密封和潜的根本,就好像冬眠的虫子一样,它藏蓄着人体的真阴和真阳,同时,它也是藏贮人体生殖之精的地方,头发靠血的滋养,而阴精可以化生为血液,肾能藏精,所以说肾脏的精华反映在头发上,肾的功能是充实和滋养骨骼,肾气充足的时候,头发就有光泽,骨骼也坚韧,由于它的部位在膈肌以下的腹腔,属于阴,又有闭藏的功能特点,所以称它为“阴中之太阴”,与四时中阴气最盛而阳气闭藏的冬季相通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它能贮藏血液,并且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需要而调节血量,肝血充足,人就不容易疲劳,由于“魂”必须藏在血液中,因此,也可以说肝脏是藏魂的地方,肝的精华反映在爪甲上,它的功能是充实和营养筋膜,所以肝血充足,爪甲坚厚,筋也柔韧有力,其又能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因为它的部位在腹腔,属于阴,但又具有一定发散上升的性质,所以称为“阴中之少阳”,与四时中阳气初生的春季相通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粮仓”的根本,贮运饮食水谷,人体各处都把它们作为营养的来源,同时,它们也是营气产生的地方。它们既具有类似盛贮饮食物器具的作用,又有对饮食物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滋养脏腑的功能,同时,把糟粕从大小便排出体外。它们的精华反映在口唇的周围,其功能是充实和营养全身的肌肉,所以脾胃功能正常,人的口唇红润而肌肉丰满有力,其味甘,其色黄,从阴阳的性质来说,它们都处于从阳到达阴的位置,所以称为“至阴”,与四时中湿气最盛的长夏相通应,属于五行中的土气。
胆腑具有阳气初生的性质,称为“少阳”色这种初生的阳气,是维持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不断进行并欣欣向荣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所以说,十一脏功能的发挥,又都取决于胆的少阳之气。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脏腑的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阴阳性质,已如上述。在脉象方面,颈部两侧的“人迎”脉的变化,反映人体三阳经的盛衰;而手腕处“寸口”脉的搏动变化,反映人体三阴经的盛衰。所以,通过对比人迎与寸口两部脉搏的力量和形势,便可以了解疾病在阴经还是在阳经。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说明病在少阳;大于寸口脉两倍,说明病在太阳;大于寸口脉三倍,说明病在阳明;大于寸口脉四倍以上,说明阳盛到达极点,而不能与阴气相交通,叫做“格阳”。

格——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进犯。格,有的甲骨文假借“各”,表示进犯。甲骨各,进犯亍,行),表示行军作战。有的金文木,械具各,进犯),表示用木械进犯、攻击。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木械攻击。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
格,树高枝长的样子。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各”作声旁。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如果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说明病在厥阴;大于人迎脉两倍,说明病在少阴;大于人迎脉三倍说明病在太阴;大于人迎脉四倍以上,说明阴盛到达极点,而不能与阳气相交通,叫做“关格”。但是,到极点就必然衰败,这是普遍规律,脉象上反映出阴与阳各自盛极而不能相交通,与天地阴阳规律相背离,所以见到这种脉象,必死无疑。

二、心得
本章更细致地去讲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是如何相应的。天有六六之节,地和人以九九之法与天相通。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阴阳之气相合,万物而有形,天地之气变化多端,万物形态各异。根源在气之合,气之应。


五脏生成篇第十
本篇主要从人体五脏与五体、五味、五色、五脉的关系上阐述了诊色脉以察五脏的问题,以及色诊脉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一、原文、查字、正音、译文
心之合脉也,其容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容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容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容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容发也,其主脾也。
心脏与脉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心与脉相合,它的精华还反映到面部的颜色上;肾属水,心属火,所以肾脏能够制约心脏。
肺脏与皮肤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肺与皮肤相合,它的精华还反映到毫毛上;心属火,肺属所以心脏能够制约肺脏。
肝脏与筋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肝与筋相合,它的精华还反映到爪甲上;肺属金,肝属木,所以肺脏能够制约肝脏。
脾脏与肌肉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脾与肌肉相合,它的精华还反映到口唇的周围;肝属木,脾属土,所以肝脏能够制约脾脏。
肾脏与骨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肾与骨相合,它的精华还反映到头发上;脾属土,肾属水,所以脾脏能够制约肾脏。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药物和饮食的五味具有不同的性质,也可以分属五行。咸味属水,如果过多地食用咸味,就会伤害心脏,因而引起血脉凝涩不通畅,使本来红面色,变为黑;苦味属火,如果过多地食用苦味,就会伤害肺脏,引起皮肤枯不滋润,使毫毛脱落,好像连根拔掉一样;辛味属金,如果过多地食用辛味,就伤害肝脏,引起筋拘急而不柔和,使爪甲干枯而不坚韧;酸味属木,如果过多地用酸味,就会伤害牌脏,引起皮肉坚硬皱缩失去弹性,使口唇干裂掀起;甘味属土,如果过多地食用甘味,就会伤害肾脏,引起骨骼疼痛甚至不能站立,还会使头脱落。这些情况,都是由于五味偏嗜所造成的损伤。所以说,五味与五脏相关,心喜欢苦味,肺喜欢辛味,肝喜欢酸味,脾喜欢甘味,肾喜欢成味。这也就是五味与五脏的亲合关系。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面部颜色与光泽的变化,是五脏之气盛衰的反映。如果面部表现出的青色像死草,表现出的黄色像枳实,表现出的黑色像煤灰,表现出的赤色像凝血,表现出的白色像枯骨,这些丝毫没有光泽的颜色,就是五脏之气败绝的反映,均是死亡的征象。如果面部表现出的青色像翠鸟的羽毛那样青绿而有光泽,表现出的赤色像鸡冠那样红润,表现出的黄色像煮熟的蟹腹壳那样明润,表现出的白色像猪油那样光亮润泽,表现出的黑色像乌鸦的羽毛黑而透亮,这些含有明润的光泽,是五脏之气充盛,生机旺盛的反映。在面部,反映心脏有生气的颜色,是要像白绢包裹着朱砂那样;反映肺脏有生气的颜色,是要像白绢包裹着浅红色的东西那样;反映肝脏有生气的颜色,是要像白绢包裹着绀色的东西那样;反映脾脏有生气的颜色,是要像白绢包裹着栝楼实那样;反映肾脏有生气的颜色,是要像白绢包裹着紫色的东西那样。总之,颜色鲜明润泽,而又含蓄不露,就是五脏之气充盛在面部的表现。
    五色、五味与五脏相合的关系是:白色、辛味与肺相合,赤色、苦味与心相合,青色、酸味与肝相合,黄色、甘味与脾相合,黑色、成味与肾相合。由于五脏分别与筋、骨、脉、肌、皮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白色又与皮肤相合,赤色又与脉相合,青色与筋相合,黄色又与肌肉相合,黑色又与骨相合。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人体中的很多筋脉都与目相联系,所以五脏六腑的精华都随经脉灌注于目;脑是精髓汇聚的地方,全身的精髓都与脑相联系;所有的关节,都是靠筋来联结的,所以全身的筋都与关节有联系;心脏主管血脉,所以全身的血液都由心所统率;肺脏主管全身的气,所以人身的各种气,都由肺脏所统属。四肢以及肘、腕、膝、踝“八谿”,又都是脉、髓、筋、血、气运行出入的场所。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凡人在睡眠的时候,对血液的需要量减少,因而就有部分血液贮藏到肝脏;而当人体从事各种活动时,血液便又及时地运行到所需部位。所以眼睛得到血的营养,才能看见东西;脚得到血的营养,才能走路;手掌得到血的营养,才能握住东西;手指得到血的营养,才能灵巧使用。如果人睡眠后刚刚起床,而又受到风邪的侵袭,使血液运行凝滞不畅,若血液凝滞在皮肤上,那就要发生“痹”证;若凝在经脉里,就会发生血液涩的瘀血病;若凝滞在足部,就会发生两脚冰冷的“厥”病。之所以产生这三种疾患,都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未能正常回流,因而成为“痹”、“厥”等病。人有肩、肘、腕、髋、膝、踝大关节十二处,称为“大谷”;又有全身骨节、筋肉交接的地方三百五十四处,称为“小谿”,也就是腧穴。这个穴位数,未将十二个分布在脊背的脏腑腧穴计算在内。这些大谷和小谿,都是卫气运行所到达而停留的地方。同时又因为它们都是人体空隙之处,所以也是邪气侵袭并停留的地方。因为它们是卫气与邪气共同停留之处,因而也是双方斗争的场所。所以针刺这些部位,可以支持卫气而驱逐病邪。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撑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
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要想诊断疾病发生的部位,必须把辨别五脏的经脉作为纲领想知道疾病是怎么发生的,必须首先明确引起疾病的病因。所谓以五脏的经脉为纲领,就是通过辨别五脏的脉象,来决定疾病的部位和性质。所以,头痛等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的,病是在足少阴、足太阳两经,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就深入到肾脏;严重的头晕昏蒙,身体摇晃,眼花,耳聋等疾患,属于下实上虚,病是在足少阳、足厥阴两经,如果病势加剧,就可以由经脉而深入到肝脏;腹胀满,使胸膈和胁肋都有支撑感觉的,属于阴浊之气上冲,蒙蔽了清阳之气,病在足太阴、足阳明两经;咳嗽喘急,胸中之气不畅的,病是在手阳明、手太阴两经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是在手太阳、手少阴两经。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脉搏的大、小、滑、涩、浮、沉等形象,可以用手指来鉴别;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可以从多方面来比类推求;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脏相关,因此分析病人声音的变化,可以认识五脏的功能状况;反映五脏变化的五色虽然很微妙,但是,也可以用眼睛来进行观察,并区别生死善恶。如果能够把望色和切脉结合起来,那么在诊断疾病时,便可以万无一失了。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例如:面部出现赤色,脉象的表现是急疾坚硬。赤色反映疾病与心脏有关,脉象急疾坚硬说明邪气过盛。因此,就可以诊为是邪气积聚在胸中,并常妨碍饮食,这种病叫做心痹。得病的原因,是由于思虑过度,劳伤心气,外邪乘虚侵入造成的。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面部出现白色,脉象的表现是躁急而浮,并且有上部脉虚、下部脉实的现象。白色反映疾病与肺脏有关,脉象则说明邪气很盛。因此,就可以诊为是邪气积聚在胸中,它的主要症状是气喘吁吁,好像惊恐的样子,并且时常发热恶寒,这种病叫做肺痹。得病的原因,是由于醉酒之后而行房事所造成的。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青色反映疾病与肝脏有关,脉象则说明邪气很盛。因此,就可以诊为是邪气积聚在心下,并且支撑两侧胁肋,这种病叫做肝痹。得病的原因,是由于受了寒湿,其发病机制与疝气相同。肝痹的症状还有腰痛、头痛以及两脚冰冷等。面部出现黄色,脉象的表现是大而虚。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
   面部出现黄色,脉象的表现是大而虚。黄色反映疾病与脾脏有关,而脉大说明邪气很盛,脉虚说明脾气不足。因此,就可以诊为是邪气积聚在腹中,由于脾虚而肝气加倍制约它,所以感觉有气从小腹两侧向上冲的症状,这种病叫做厥疝。不仅男子能得这个病,而且女子也可以发生。得病的原因,是由于剧烈活动,四肢过度疲劳,汗出受风所造成的。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面部出现黑色,脉象的表现是坚实而大。黑色反映疾病与肾脏有关,脉象则说明人体的下部邪气很盛。因此,就可以诊为是邪气积聚在小腹与前阴的部位,这种病叫做肾痹。得病的原因,是由于冷水浴后睡眠,寒湿之气侵入人体所造成的。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一般地说,健康人的面色也都微带黄色,这是脾胃之气的正常反映。所以,大凡观察五色诊断疾病,如果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说明还有胃气,都不是死证。如果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的,说明胃气已经败绝,因而都是死亡的征象。

二、心得
五脏在内,五色在外,内外相应,以外察内。这中间需要全息的思维。



五脏别论第十一
藏象以五脏为中心,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本篇主要从藏泻功能特点上论脏腑,从分析问题的方法上,有别于其他讨论藏象的文章。
一、原文、正音、查字、译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黄帝问道:我听说一些懂得医学道理的人,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他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人体代谢产物又叫浊气,虽然经过腑传送到体外,但是这种传送过程又是有次序的,既不能停留过久,又不能毫无控制。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只有这样有实有虚交替存在,六腑才能保持通畅而不会闭塞不通。因此,如果对脏与腑加以概括区分的话,那就可就可以说,五脏随时应该充满着精气,而不能容纳饮食水谷;六腑经常有水谷饮食充实其间,而不能阻塞不通。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黄帝问道:人身中的十二经脉,都有动脉搏动明显得部位,触按这些部位,可以分别了解五脏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但是,为什么单按切按手太阴肺经的“气口”,便可以诊断五脏之病,而不仅仅是诊断肺脏之病呢?

岐伯说:胃是盛贮饮食的器官,叫水谷之海,它是生成营养物质供给六腑活动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化生营养物质,通过脾的运化,以滋养五脏之气。脾为太阴经,主输布津液,气口为手太阴肺经过之处,也属太阴经脉,主朝白脉,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气口的。而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变,则鼻为之不利。凡治病并观察其周身上下的变化,审视其脉侯的虚实,查看起情志精神的状态以及所表现得其他症状。对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的,对那些讨厌针石治疗的人,也不可能和他们讲什么医疗技巧。有病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的功效。


二、心得

奇恒之腑地气之所生,藏而不泻;传化之腑,天气之所生,泄而不藏。五脏随时应该充满着精气,而不能容纳饮食水谷;六腑交替着有水谷饮食充实其间,而不能阻塞不通。想起老师之前说的不能对立的去看实和虚。实也是虚,虚也是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22: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7-30 16:39 编辑

第6周 本周任务: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第一天  7月25日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第二天  7月26日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第三天  7月27日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第四天  7月28日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第五天  7月29日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第六天  7月30日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第七天  7月31日    总结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一、原文、译文、正音查字
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yōng yáng,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东方地区,具有类似春季天地之气开始生长的特性,气候温和,盛产鱼盐,靠海傍水。当地居民喜欢吃鱼和成味的食物,居处安定,以鱼盐为美食。然而,多食鱼会使人体内积热,过食成味易伤血液。所以,当地居民,皮肤颜色大都较黑,肌肉纹理也较疏松,而易得痈肿疮疡一类疾病,其治疗宜用砭石刺出脓血。因此,用砭石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从东方传来的。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西方地区,盛产金玉,地多沙石,气候干燥清凉,具有类似秋天肃杀收引之气的特性。那里地势高,风沙多,水土之性刚强。人们依山而居,以毛布为衣,以细草为席,食用肥美多脂之品,肌肤致密,外邪不易入侵,故病多由内生,治疗多宜药物治疗。因此,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北方地区,地势高,多丘陵,气候严寒,具有类似冬天天地闭藏之气的特性。当地居民过着游牧生活,吃的多为乳类食品,故当内脏受寒时易得脘腹胀满一类疾病,治疗多用艾火灸烤。因此,艾灸疗法是从北方传来的。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luán]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像夏天阳气隆盛而万物繁茂一样,地势低下潮湿,尤多雾露。人们喜食酸味及发酵之品,故他们的腠理致密而色红,多发生筋脉拘急、肢体麻痹一类疾病,治疗宜用小针微刺,疏通经络。因此,用九针治疗之法是从南方传来的。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qiāo。故导引按蹻qiāo者,亦从中央出也。
中央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具有类似长夏季天地之气使万物繁荣茂盛的性质。这里物产丰富,食品种类繁多,人们生活安逸,故多患四肢弱、厥逆寒热一类疾病,治疗宜用导引按摩的方法,活动肢体,使气血流畅。因此,导引按摩的治疗方法是来自中央地区的。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所以,一个高明的医生应该掌握这些不同的治疗方法,并能因地、因时、因人灵活运用。因此,之所以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都能使疾病痊愈,就是因为医生掌握了全部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并能用适宜的治疗大法的缘故。

二、心得
治病不能光看症状本身,还得看症状所形成的背景,得在天地间去看这个人。地区不同,天地之气有差异,人的体质也会有差异,所体现出来的症状以及治疗措施也有不同。一个好的医生在治疗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因素。想到之前去看一些中医的时候,有的老中医会询问“你是哪里人啊,来深圳多久啦,甚至做什么营生啊”,都会问的很仔细,有时会疑惑,外面排了一大堆人,怎么医生还在聊闲天呢,现在看来也是有其目的的。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运用心理疗法调节病人精神,改变其气血紊乱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原文、译文、正音、查字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黄帝问道:我听说远古的时候治病,只要转移病人的精神,改变病人气血乱的病理状态,也就是说用祝由那样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把病治好。而当今的时代,医疗技术已经很完备了,既有口服的药物,可以从体内治疗,又有针刺、砭石,可以通过经络、肌肉、皮肤从外部治疗,但结果却是有的病治好了,而有的病还是治不好,这是什么缘故呢?
祝由——古代用祝说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以祝祷符咒治病的方术,后世称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谈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变气,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岐伯回答说:远古时代的人们,生活在飞禽走兽之间,天气冷了就活动身体,使体内的阳气旺盛,驱逐寒气;天气热了就到阴凉的地方,去躲避暑气。既没有眷恋思慕等情志来耗伤精神,也没有追逐名利的奔波劳碌使身体过度疲。人们生活在这样一种安闲清静,没有争名夺利的时代里,自然会精神充沛,气血坚实,所以外邪是不容易侵人体内的。即使偶然患病,也很轻微。因此,治疗时用不着内服药物、外施针石,只要转移病人的精神,用祝由的办法就可以治好。现在的人们就不是这样了,忧愁思虑和患得患失每天折磨着他们的精神;艰苦的劳役,时时伤害他们的肉体。他们又不能根据四时阴阳变化,调节自己的生活规律,相反却往往违背寒暑养生原则,以至于随时可能发生的微小的气候变化,对他们来说也会成为邪气(正气不足,邪气易侵),而侵入身体,引起疾病。而他们一旦被邪气所中,邪气就很快向内深入到五脏、骨髓,向外损伤腧穴、肌肉和皮肤。所以,即使是小病也会发展成重病,而大病就难免死亡。这样,如果再用单纯的祝由方法来治疗,当然不可能痊愈了。
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扩张。伸,篆文人,肢体申,扩张),表示扩张肢体。造字本义:动词,舒张身体。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申”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伸,因屈而伸。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申”作声旁。
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物的嘴,借代动物。緣,篆文糸,丝绳彖,借代动物),表示用绳线捆绑动物。造字本义:动词,用绳线捆绑动物。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缘”,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简化成“纟”,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白话版《说文解字》:缘,装饰的衣边。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彖”作声旁。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黄帝说:很好啊。我希望在遇到别人的时候,能够认识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能够辨别清楚疾病的疑似。掌握了这方面的要领,心中就会像有日月的光亮那样豁然明朗。你可以把这样的诊断方法讲给我听听吗?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jiù]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 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岐伯回答说:望面部色泽和切脉象的诊病方法,这是远古帝王所重视的,它是由我的老师传授给我的。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位很高明的医生叫做僦贷季,帝王委托他研究望色和切脉的道理,以使这个诊病方法符合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所以,僦贷季把面色、脉象和五行、四时、八风、六合相互配合起来,因为这些自然现象,都有一定的规律,应用它们盛衰更迭的情况,来分析面色与脉象相配合的微妙变化,从而抓住其中的要领。所以,要想能够预测疾病的生死,辨别病情的疑似,就必须研究色脉的理论。从总的方面讲,人的面部色泽好像太阳有阴有晴一样,表现为明朗和晦暗的不同;脉象如同月亮有盈有亏一样,表现为虚实的变化。能从四时阴阳变化的深度,探讨和研究色脉的变化,就是判断病人生死、辨别疾病疑似的要领。由于面部色泽的变化与四时脉象的变化相通应的理论,是符合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的,所以受到远古帝王的重视,并且用来诊治疾病,而可以避免死亡;用来指导养生,而使人们健康长寿。所以,远古帝王被推崇为“圣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菱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兇[xiōng]兇,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到了中古时代,疾病一发生,就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治疗的方法,是首先口服五谷粮食熬煮成的汤液,服用十天,去除“八风”、“五痹”等病邪;如果十天病还没有痊愈,再用草药来治疗。草药有用叶的,有用茎的,有用根的,应根据病情的需要,配合选用,使药物互相佐助,充分发挥治疗作用。由于明确病人是“根本”、医生和药物是“标”的道理,所以医生能掌握病情的变化,处理得当,疾病也就痊愈了。至于后世的医生就不然了,他们诊断和治疗疾病,不根据四时的阴阳消长,不知道日月盈亏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不能辨别什么样的色泽、脉象是顺证,预后良好,什么样的色泽、脉象是逆证,预后多凶险,又不懂得早期治疗的重要性,等到疾病已经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才想到用针刺的方法从外治疗,用口服汤液的方法从内治疗。如果再遇到医术浅薄、作风草率的医生,更不加详细诊断,不明白疾病的虚实,便盲目地使用攻泻的方法,以至于药不对症,不但旧病没治好,反而增加了新的疾病。

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险恶、危险。兇,甲骨文凶,险恶、危险),表示恶人凶相狠态,令人害怕。造字本义:动词,待人凶狠,令人害怕。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凶”是客观环境险恶;“兇”是人为的凶恶;由于字形、字义相近,古籍多以“凶”合并“兇”。白话版《说文解字》:兇,宣扰惊恐。字形采用“人”作边旁,像人落在陷阱下面。《春秋传》上说,“曹国人恐惧。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身。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黄帝说:我希望听听诊治疾病的根本道理。
岐伯说:诊治疾病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在望色和切脉上发生错误。能够熟练地运用望色和切脉的理论与技术,就可以做到不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可以说这就是诊治疾病的重要法则。若不遵循这个法则,在诊断疾病时,把顺证与逆证弄颠倒了,采取的治疗措施,当然不可能符合疾病的实际情况。像这样倒行逆施,必然会引起死亡。所以说,诊治疾病一定要抛弃粗陋不科学的旧习俗,而不断创造和学习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说已经掌握了远古医学家学术思想的精髓。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黄帝说:我从你那里听到了重要的道理,你所说的关键问题,就是诊治疾病时不能丢开望色和切脉,这一点我现在明白了。
岐伯说:其实,诊治疾病的根本只有一个。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问而得之。

黄帝问:是哪一个?
岐伯说:就是了解病人“得神”、还是“失神”。
帝曰:奈何?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黄帝问:怎样去做呢?岐伯说:关好门窗,室内保持安静,医生全神贯注、详细而耐心地询问与疾病有关的一切情况,还要注意,在问诊时应该顺从病人的心意让他们尽情畅谈,而不要强硬地制止,也不要按照医生的主观想法加以诱导。经过问诊以后,再参考色泽和脉象,如果病人能准确地诉说病情,面色润泽,脉象和平,这就叫做得神,预后良好;如果病人语言颠倒,甚至答非所问,或者不能诉说病情,面色枯黯无华,脉象与四时不相协调,这就叫做失神,预后不良。黄帝说你讲得很对。

二、心得
读这一章非常欣喜,我们古人早已懂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原理了,所谓移精变气。小时候经常听妈妈说起那些有效的方术,当时只是觉得是封建,不太相信、却也说不出来它确实有效的缘由,原来是移精变气。移精变气也算是现在的心理暗示得以有效的内部机制吧。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是问诊的基本程序和技术,也就是神入。第一步,调整好内部姿态,闭户塞牖,问诊者要聚心凝神;第二步,心中同时要装着问诊的目标,耐心询问与疾病有关的一切情况,让病人尽情畅谈,所谓“从其意”。第三步,望色诊脉。以观其妙,以知其要。
而关于治病呢,由于现代人失道已久,正气不足,邪气易侵,所以单纯的祝由法已经很难奏效。治疗的方法,是首先口服五谷粮食熬煮成的汤液,然后采用草药。想到之前刚生娃那一两年孩子一生病手足无措,就想着赶紧去医院找医生抓药,其实很多在家简单饮食调理就可以奏效的。结果每次饮食不注意,只是盲目吃药,本末倒置。尤其是自从慢慢了解中医之后,也开始学着去观察孩子的状态,注意饮食。回想最开始当妈的那个状态就是失神的状态,完全被焦虑恐惧攥住了。当母亲的得首先做好孩子的医生,一生病就去找医生是把孩子的命交给别人。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láo lǐ],奈何?
黄帝问道:用五谷来做成汤液及醪醴,应该怎样?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岐伯回答说:必须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杆作燃料,因为稻米的气味最完备,稻杆的性质最坚实。
帝曰:何以然?
黄帝问道:何以见得?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岐伯说:稻是得到天地四时之和气而生成的,生长于高低适宜的平坦地方,上能接受天之阳气,下能得到水之阴气,所以气味最完备,不偏寒也不偏热。稻杆收割在秋时,故其杆坚实。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黄帝道:上古时代有学问的医生,制成汤液和醪醴,但虽然制好,却备在那里不用,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岐伯说:古代有学问的医生,他做好的汤液和醪醴,是以备万一的,因为上古太和之世,人们很重视养生之道,善于调摄精神,身心康泰,很少疾病,所以虽制成了汤液,还是放在那里不用的。到了中古代,养生之道稍衰,人们的身心比较虚弱,因此外界邪气时常能够乘虚伤人,但只要服些汤液醪醴,病就可以好了。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黄帝道:现在的人,虽然服了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好,这是什麽缘故呢?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chán石、针艾治其外也。
岐伯说:现在的人和中古时代又不同了,很不重视养生之道,疾病很复杂一有疾病,必定要用药物内服,砭石、针炙外治,其病才能痊愈。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帝道:一个病情发展到了形体弊坏、气血竭尽的地步,治疗就没有办法见效,这里有什麽道理?
岐伯曰:神不使也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精神气血衰败,已经不能发挥他的应有作用的关系。
帝曰:何谓神不使?
黄帝道:什麽叫做神气不能发生他的应有作用?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岐伯说:针石治病,这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已。应用到病人身上之所以能够产生治疗作用,关键在于病人的气血能够对治疗作出反应,疾病才有可能痊愈。现在病人的神气已经散越,志意已经散乱,纵然有好的方法,神气不起应有作用,对任何治疗措施都不产生反应,而病不能好(想起咨询中常常见到的一些家庭,治疗非常难以有效果)。况且病人的严重情况,是已经达到精神败坏,神气离去,容卫不可以再恢复的地步了。为什麽病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的呢?由于不懂得养生之道,嗜好欲望没有穷尽,忧愁患难又没有止境,以致于一个人的阴精耗散,容血枯涩,卫气作用消失,所以神气失去应有的作用,对治疗上的方法以失却反应,当然他的病就不会好。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黄帝道:凡病初起,固然是精微难测,但大致情况,是避先侵袭于皮肤,所谓表证。现在经过医生一看,都说是病已经成,而且发展和预后很不好,用针石不能治愈,吃汤药亦不能达到病所了。现在医生都能懂得法度,操守术数,与病人象亲戚兄弟一样亲近,声音的变化每日都能听到,五色的变化每日都能看到,然而病却医不好,这是不是治疗的不早呢?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病人与医生不能很好合作,病邪就不能制服,道理就在这里。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黄帝道:有的病不是从外表毫毛而生的,是由于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阴气独盛,阴气独居于内,则阳气更耗于外,形体浮肿,不能穿原来的衣服,四肢肿急而影响到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与于内,而水气弛张于外,对这种病的治疗方法怎样呢?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cuò,微动四极,温衣,缪(miù)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限,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岐伯说:要平复水气,当根据病情,衡量轻重,驱除体内的积水,并叫病人四肢做些轻微运动,令阳气渐次宣行,穿衣服带温暖一些,助其肌表之阳,而阴凝易散。用缪刺方法,针刺肿处,去水以恢复原来的形态。用发汗和利小便的方法,开汗孔,泻膀胱,使阴精归于平复,五脏阳气输布,以疏通五脏的郁积。这样,经气自会生成,形体也强盛,骨骼与肌肉保持着常态,正气也就恢复正常了。
缪(miù)刺刺法名。缪为交叉之意。
帝曰:善。
黄帝道:讲得很好

二、心得
“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这一段特别有感触,想到在学校咨询中常常遇到的那些无法康复的抑郁症学生,药也吃了,校内校外的咨询做了,但是效果一直不太好,一直到毕业也没能康复,倒是也不想死了,但是也看不出活着的样子,神已失也。“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而这样的学生,再看他的家庭,发现好像已经病的很久了,从父母到孩子均是失神失魂。所以治疗起来真的是格外困难。家魂是人魂的基础。养有精神的孩子就得先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否则孩子出去,正气不足,邪气就易侵,真的有什么问题即使再好的道术也难以医治。汤液醪醴只是用来备用,最重要的还是要调摄精神。这一章也呼应了前面的预防为先的道理。
要平复水气,如何生阳气,“微动四极,温衣,”多运动,注意保暖。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一、原文、译文、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黄帝问:我听说《揆度》和《奇恒》这两部书中的诊察疾病的方法,包括内容很多,所指各不相同,那么究竟怎样联系起来 运用呢?
岐伯回答说:《揆度》中记载的是估量测度疾病轻重和深浅的内容,而《奇恒》中记载的是用来辨别那些异乎寻常的疾病的内容。请让我讲一下诊治疾病中最重要的道理吧。观察《五色》、《脉变》、《揆度》、《奇恒》虽然所指不同,但关键就在于一个“神”字。人体中的阴阳气血,随着四时的变化而有次序地更送、运行而不停,反映到面色与脉象上,就是“有神”;如果阴阳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而停滞或逆转,反映到面色和脉象上就是“无神”,无神必将失去生命。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虽然只是应用在望色和切脉上,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很微妙而且深远的。所以应该把它镌刻在玉版上,以便与“玉机真脏论”相互参考应用。
回,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圈状符号上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循环反复、周而复始。金文省去短横指事符号,强化了螺旋循环的形象。籀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篆文误将籀文字形中的螺旋形写成内外两个圆圈。造字本义:动词,以圈状的轨迹不断旋转、扩展。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白话版《说文解字》:回,绕着转圈。字形采用两个“囗”会义,中间的“囗”像回旋转绕的形状。囘,这是古文写法的“回”字。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颜面上的色泽变化表现,或在上部,或在下部,或在左边,或在右边,应该详细审查这些部位所属的内脏,同时,还要观察颜色的深浅。若颜色浅的,反映病情尚轻,可以用五谷汤液来调理,约十天就会痊愈;色深的,反映病势较重,就需要服用药剂来治疗,大约二十天就能恢复健康;如果颜色过深而晦暗的,说明病势已经很严重,必须用药酒来治疗,大约一百天才能治好。假如病人面色枯楠无华,面庞瘦削,就是不治之证,拖延到一百天,气血枯竭,人就要死亡。此外,临证时见到脉象短促无力,是阳气虚脱的现象,也是死证。如果温病患者阴精枯竭,同样是死证。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分析面部不同部位的病色是属于“顺”还是属于“逆”,有一定的要领:如果病色向上延伸,反映疾病逐渐发展,日趋严重,属于“逆”;若是病色下移而且渐渐变成浅色的,说明病情日渐减轻,属于“顺”。若以男女来分辨逆顺,那么女子属阴,右侧也属阴,因此女子的病色出现在右侧,是“重阴”无阳,为逆;出现在左侧的为顺。相反,男子属阳,左侧也属阳,因此男子的病色出现在左侧,是“重阳”无阴,为逆;出现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病色由顺变为逆,那么对男子来说,也属于重阳;对女子来说也属于重阴。无论重阳、重阴,都是死亡的征象。总之,阴阳出现反常,人就要生病,应该赶快权衡病势的轻重,辨别证候的虚实,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使阴阳恢复平和。这就需要使用《揆度》、《奇恒》的诊病方法了。
搏脉,痹璧,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 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脉象强劲有力搏击手指,反映邪气过盛而正气不足,这种脉象说明有寒热等邪气侵犯人体,使人发生了肢体疼痛沉重的痹证,或者发生了下肢痿软不能行走的痿蹩病。如果见到洪大已极的脉象,叫做孤阳脉,反映阳热太盛而精气必然受到损耗;如果脉象微弱已极,叫做孤阴脉,反映阴寒太盛而阳气必然受到削弱。所以说,孤阳脉与孤阴脉的出现,是阴精与阳气受到严重消耗的表现。若脉象虚弱,常见于阴血脱失的病证。上面所说的孤阴脉与孤阳脉,属于死亡的征象,称为逆;而单纯脉象虚弱不足,仅是正气虚弱,尚可用补法来治愈,所以称为从。在切脉时运用《揆度》、《奇恒》的方法,应当先从手太阴寸口脉来诊察。如果所见到的脉象,用四时、五行来分析,是属于“所不胜”的,也就是受制约的,就称为逆,是死亡的征象。例如在春季见到毛脉,夏季见到沉脉等。春季属木,毛脉属于秋季的脉象,而秋季属金。在五行关系中,金能克木,所以说毛脉是春季“所不胜”;同样,夏季属火,沉脉是冬季的脉象,而冬季属水,在五行关系中,水能克火,所以说沉脉是夏季“所不胜”。若将见到的脉象,用四时、五行来分析,是属于所胜”的,就称为从,预后良好。例如春季见软脉,秋季见弦脉等,脉是长夏季的脉象,长夏属土,在五行关系中,木能克土,所以说软脉是春季所胜的;同样,秋季属金,而弦脉是春季的脉象,属木,在五行关系中,金能克木,所以说弦脉是秋季所胜的。自然界的四时八风相互更迭,互有偏盛有它一定的规律,是循环无端,周而复始的。因而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比较容易判断脉象的逆从。但是,假如四时气候反常,那么就会变化百出,而应该根据所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就不能再用常理来推断了。以上所说的这些,就是《揆度》、《奇恒》诊法的全部要点。

二、心得
人体的阴阳变化和天地阴阳变化一致,即为有神,停滞或者逆转即为无神。有神、无神又是诊治疾病的根本。所以在诊治疾病的时候,人心里不仅要有人,还要有天地。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一、原文、译文、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黄帝问道:诊病的要领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要领就是要掌握天、地、人与四时之间的关系。
    正月和二月,天气开始生发,地气也开始萌动,此时人体的肝气与之相应。
    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明盛,地气也正是充满生机,此时人体的脾气与之相应。
    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上升,此时人体的头部之气与之相应。
    七月八月,阴气开始出现清肃的现象,此时人体的肺气与之相应。
    九月十月,阴气逐渐旺盛,冰冻出现,地气也随之闭藏,此时人体的心气与之相应。
    十一月十二月,冰冻更重,阳气秘藏,地气闭合,此时人体的肾气与之相应。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因为人体的五脏之气和天地的阴阳之气的升降相应,所以在春季应该针刺经脉散腧穴,深度要达到分肉腠理的部位,见血就止针,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留针的时间要长一些,等到经气传布以后再出针,病情较轻的也可以留针,但时间要短,等经气循行一周后,即可出针。
    夏季针刺时,应该刺孙络的腧穴,见血就止针,泻尽邪气后,用手指按闭针孔,等到经气循环一周后,病痛即可消除。
    秋季针刺时应刺皮肤,顺着肌肤的纹理针刺,不论针刺上部还是下部,都用此法,针刺时要观察病人的神色,直到有所转变后即可停止。
    冬季针刺时应取深在筋骨间的腧穴,刺在深连筋骨的组织间隙中,病情严重的可以直刺并深入,病情较轻的可以向上下左右不同方向针刺,而且进针要缓慢。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针刺的方法各不相同,必须根据气所在的位置,来确定针刺的部位。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如果在春季针刺了夏季应该针刺的部位,就会损伤心气,进而导致脉象紊乱,心气虚弱,致使邪气深入到骨髓之间,这样病就很难治好了,心火虚弱,火不能生土,还会使人出现饮食不下和少气的现象。
    在春季针刺了秋季应该针刺的部位,就会损伤肺气,因春天的疾病发生在肝脏,所以会出现筋挛,而误刺损伤了肺气,致使邪气在肺部循行,进而引发咳嗽,这样不但不能治愈旧疾,还会因肝气受损,使人出现惊恐、哭泣的现象。
    春季针刺了冬季应该针刺的部位,就会损伤肾气,以致邪气深入内脏,使人腹胀,这样不但不能治愈旧疾,还会因肝气受损,使人出现多欲言语的症状。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如果在夏季针刺了春季应该针刺的部位,就会损伤肝气,不但不能治愈旧疾,还会使人倦怠无力。
   在夏季针刺了秋季应该针刺的部位,就会损伤肺气,不但不能治愈旧疾,反而会使人因肺气受损而少言寡语,肺属金,一旦受到损伤,肾脏就会因为得不到正常的滋养而虚弱,使人出现惊恐,惕然不安,像到处被人追捕一样害怕。
    在夏季针刺了冬季应该针刺的部位,就会损伤肾气,不但不能治愈旧疾,反而还会出现精不能转化为阳气而少气的症状,肾属水,肝属木,水不能滋养木,所以人容易发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且又善梦。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如果在秋季针刺了春季应该针刺的部位,会使肝气受损,不但不能治愈旧疾,反而会使人血气上逆,出现惕然不安,容易恐惧,健忘的症状。
    在秋季针刺了夏季应该针刺的部位,就会损伤心气,不但不能治愈旧疾,反而会使人嗜卧,精神倦怠,多梦。
    在秋季针刺了冬季应该针刺的部位,就会使肾气受损,不但不能治愈旧疾,反而会使人肾不闭藏,血气内散,时常发冷。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如果在冬季针刺了春季应该针刺的部位,就会损伤肝气,不但不能治愈旧疾,还会因为肝魂不能潜藏,从而使人虽然困乏却不能安稳地熟睡,即使入睡了也会做各种怪异可怕的梦。
    在冬季针刺了夏季应该针刺的部位,就会损伤心气,不但不能治愈旧疾,反而会使人脉气发泄,病邪侵入经脉,引发各种痹病。
    在冬季针刺了秋季应该针刺的部位,就会损伤肺气,不但不能治愈旧疾,反而会使人因转化津液的能力不足而常常感到口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针刺胸腹部的穴位时,一定要避免刺伤五脏。如果刺中心脏,经气环行全身一周后死亡;如果刺中脾脏,五天后死亡;如果刺中肾脏,七天后死亡;如果刺中肺脏,五天后死亡;如果刺中膈膜,五脏都会受到损伤,虽然疾病看似治好了,但不会超过一年还是会死亡。
    针刺胸腹部穴位要避免刺伤五脏的关键,是要懂得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知道膈膜和脾肾的准确位置在哪里,知道如何避开它们,如果不知道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就没法避开,就会伤及五脏,这就是逆。针刺胸腹部穴位时,应该在这些部位覆盖布巾,从单布上进针,以免针刺过深,如果刺后没有治好病,可以接着再刺。
    在针刺时,一定要肃静,以待其气;如果用针刺法来治疗脓肿,可以用摇大针孔的方法使脓血泻出;如果针刺经脉的疾病,就不能摇针了。这些都是针刺的规矩。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黄帝说:十二经脉气败绝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希望听你讲解一下。
    岐伯说:太阳经脉气败绝的时候,病人会两眼上视,眼睛不能转动,身背反张,手足抽搐,面色苍白,出绝汗,绝汗一出,就会很快死亡。
    少阳经脉气败绝的时候,病人会耳聋,全身骨节松懈,两眼直视,好像受到惊吓一样,眼珠一动不动,一旦眼珠开始不动了,一天半后就会死亡,病人临死前的征兆是面色先发青,然后转为白色。
    阳明经脉气败绝的时候,病人口眼牵引歪斜而蠕动,时常惊恐,胡言乱语,脸色发黄,如果其经脉上部下部所过之处,都呈现躁疾盛大之象,并逐渐发展到肌肉麻痹,就会很快死亡。
    少阴经脉气败绝的时候,病人面色发黑,牙齿好像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满,上下之气阻隔不通,这就很快要死亡了。
    太阴经脉气败绝的时候,病人会腹部胀满,呼吸不畅,时常嗳气并伴有呕吐的现象,呕吐会使气上逆,气上逆会引起面色发红,如果气不上逆,则会出现上下之气阻隔不通的现象,导致面色发黑,而当皮毛干枯的时候就很快会死亡了。
    厥阴经脉气败绝的时候,病人会胸中发热,咽喉干燥,小便频繁,心胸满闷,等到出现舌头卷曲、睾丸上缩的症状时,就要死亡了。

    以上所述就是十二经脉之气败绝的症状。

二、心得
这一章在讲具体的针刺治疗方法,下针的位置以及轻重深浅无一不要结合四时气候,违背了这个原则,非但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进一步实证天气、地气、人气是密切关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 10: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8-7 20:55 编辑

第7周 本周任务:
本周任务: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第一天  8月1日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第二天  8月2日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第三天  8月3日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第四天  8月4日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第五天  8月5日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第六天  8月6日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第七天  8月7日    总结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一、原文、翻译、查字、正音
1、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怎样呢?
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在清晨的时候进行,因为那时人还没有活动,阴气未被扰动,阳气也未曾耗散。同时,由于还没有饮食,人体经脉未受食热阳气的影响;亦未进行运动,所以人身体中的经脉之气平而未亢,络脉之气和而调匀,气血未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处于平静的状态。因此这个时候才容易诊察出异常的脉象。在诊察病人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要看他双眼的神气,面部的五色表现,从而了解五脏之气的有余不足,六腑功能的强弱,形体的盛衰,把这些诊察所得的材料,互相参照,进行综合分析,用来诊断疾病的轻重,判断疾病预后的吉凶。
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四、六之间的正整数。伍,金文人,士兵),表示五人制的组织单位。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士兵每五名为一组,叫“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伍,或三或五相互错杂。字形采用“人、五”会义。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脉是血液汇聚的地方,又是血液流通的隧道。但是,血液的运行更需要依靠气的统帅。所以,脉体长,反映气血调和,运行通畅,是健康无病的表现。脉体短,反映气虚或气滞而血液运行无力。脉象数(频率高、快),反映体内有热邪,所以会出现心中烦热的症状。脉象大,反映邪气过盛,说明病情正在发展。若从人体上、中、下三部脉象来分析,那么上部脉象充盛,反映有邪气壅滞于人部,会有腹部呼吸急促的症状;而下部脉象充盛,就反映邪气壅滞于人体下部,会有腹中胀满等症状。若见到脉象缓慢,或两动一停,或三跳一止,停止有一定次数的,这叫做代脉,是五脏之气衰弱的表现。脉象细,反映气血虚少。脉象涩而不流畅,反映气滞血瘀,会有心痛的病证。脉来洪盛坚急而乱,如涌出的泉水,反映血非常紊乱,是病势加剧,必形色败坏。脉象细小,似有似无,而又如琴弦再也按不到,反映阴阳脱离,是死亡的征象。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zhě;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双目的神采和面部的五色,都是五脏精气在外部的表现。就面部的五色来说,若是赤色,就要像帛绢裹着朱砂那样,隐现着红润而有光泽,不要像代赭石那样暗红带紫无光泽。若是白色,就要像鹅的羽毛那样白而光洁,不要像食盐那样白而晦暗。若是青色,就要像碧玉那样莹润光泽,不要像靛蓝那样青而滞暗。若是黄色,就要像用罗绢包裹着雄黄那样黄而明润,不要像黄土那样黄而干枯。若是黑色,就要像重漆那样黑而透亮,不要像泥土那样枯暗如炭灰。不论是哪种颜色,只要具有含蓄而明润的特点,就是精气未衰的表现,预后良好;如果五色暴露而不含蓄,又无光泽,那就是五脏精气外泄的表现,寿命就不会长久了。就双目神采来说,如果五脏精气充足,能够灌注滋养,那么眼睛就精明,而能够准确地观察万物,辨别各种颜色,审察物体的长短等形状;如果视觉障碍,以至于发展到长短不分、黑白颠倒的程度,这就表明五脏的精气已经衰竭。(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关键在目,为何,目反映着人的五脏精气是否充足,是否有神。)


2、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脏的功能特点是守护精气与神气,使之不外泄散失。如果五脏功能失常,就不能守护精气和神气,而出现各种病证。假若见到脘腹胀满、喘息气急、容易恐惧,说话的声音重浊而不清亮,好像从密室中发出的那样,瓮声瓮气的,这是中焦有湿邪的表现,反映出脾脏的功能失常。如果语言的声音低微说话重复,或者大半天才说一句话,是气虚的表现,反映出肺脏的功能失常。如果病人不知穿衣盖被,不懂羞耻,言语好坏不分,又不避亲疏远近,这是精神错乱的表现,反映出心脏的功能失常。如果肠胃不能贮藏水谷,大便泄泻不止的,这是肛门不能约束的表现,反映肾脏的功能失常。如果小便失禁的,这是膀胱不能贮藏津液的表现。总之,如果五脏能守护精气,而不过分失常,那么虽然有病,也有好转和痊愈的希望,相反,若五脏功能失常,不能守护精气,那就难免于死亡了。

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小鸟。奪,金文雀,小鸟又,抓抢),表示抓抢用衣物捕获的鸟雀。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远古时代,鸟类对人类的警惕性低,容易徒手捕捉,因此古人用衣服就可以在田野或草丛捕捉小鸟。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衣”写成“大”,误将篆文字形中的“雀”写成“隹”造字本义:动词,争抢捕捉到的鸟雀。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寸”。《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夺”,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隹”。白话版《说文解字》:夺,手持的鸟雀被抢走。字形采用“又、奞”会义。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艰难,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五脏精气充沛,是保持身体强壮的根本。具体地说:头是藏精气、神气的地,所以为精明之府,如果见到头部低垂不能抬起,回陷没有神采、这是精神将要衰败的表现。肩背是构成胸腔的主要支柱,所以称为胸中之府,如果背部弯曲、两肩部下垂,便可以知道是位于胸中的心脏与肺脏之气行将败坏了。腰部是肾脏所在的地方,所以称为肾之府,如果见到腰部运转不灵,身躯不能动,便可以知道是肾脏的精气将要衰惫了。膝关节的周围,是筋会聚的地方,以称为筋之府,如果见到下肢屈伸不便,走路时屈背俯身,依仗而行,便可以知是筋气将要衰惫,也反映出肝脏的精气已经很虚弱了。骨是藏髓的地方,所以称为髓之府,如果见到站立不能持久,行走时摇晃不稳,就是骨气将要衰败的表现也反映出肾脏的精气已经很虚弱了。所以在临床上,见到形体强壮的,说明五脏精气未衰,虽然有病,预后也良好;而形体极度困惫衰弱,说明五脏精气衰败,就有死亡的可能。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岐伯说:见到脉象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反,若是脉象应显不足反而盛大的,反映邪气过盛;而脉象应盛大反而过于微小的,反映正气消耗虚损。若是阳邪过盛的病证,脉象应该旺盛,反而出现不足的,那是因为阳闭阻了气血,运行不畅的缘故;若是阴邪过盛的病证,脉象应该微弱沉细,反而出现旺盛的,那是因为正气消耗虚损,而浮散于外的征象。出现以上这些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反,脉象与病症相反的,可以统称为关格病。


——“関”是“關”的异体字。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穿连贯通。關,金文門,控制房屋进出的设施两个,是两个的简写,双手),表示双手将敞开的两扇门合上,阻止进出。造字本义:动词,将门栓插进左右两扇门的两个栓孔,紧闭大门。古籍多以“關”代替“関”。汉语中常将“关”与“闭”连用,“关”(關)与“闭”(閉)近义,但有所不同:“关”表示拉上门栓,阻止出入;而“闭”表示不仅栓门,而且在门栓上增加三角支撑,以防暴力从门外强行撞门。“闭”是更彻底的“关”。白话版《说文解字》:关,用木栓横穿两扇门的栓孔,使两扇门板牢牢紧闭。字形采用“门”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格——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进犯。格,有的甲骨文假借“各”,表示进犯。甲骨各,进犯亍,行),表示行军作战。有的金文木,械具各,进犯),表示用木械进犯、攻击。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木械攻击。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白话版《说文解字》:格,树高枝长的样子。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各”作声旁。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黄帝说:四时的脉象有什么不同的变动?怎样通过脉象而知道疾病的部位呢?怎么通过观察脉象来了解疾病的发展变化?怎样通过鉴别脉象来判断疾病在内?又怎样判断疾病在外?请问能把这五个问题讲给我听听吗?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岐伯回答说:那就请允许我先讲一下天体运转规律与脉象变化这样一个广大而微妙的道理吧。万物之外,宇宙之内,天地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和阴阳的变化规律相应的,而不单纯是人体的脉象问题。例如从春天的温暖,发展到夏天的暑热;从秋天的京风劲急,发展到冬天的寒风怒号,四时气候的这种转变,正反映了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人体的脉象,也随着四时而相应地上下浮沉。所以春季的脉象,与自然界阳气初生相应,如同圆规所划的弧线那样圆滑。夏季的脉象,与自然界阳气旺盛相应,如同用矩所划出的有棱有角的正方形那样,洪大方正;秋季的脉象,与自然界阳气开始下降,但并未深藏相应,如同秤杆那样,轻轻飘浮;冬季的脉象,与自然界阳气深藏相应,如同秤锤那样,沉下而不浮动。四时阴阳变化的关键时刻,在于冬至节后四十五天,也就是立春日,表现出阳气微微上升,阴气微微下降;夏至节后的四十五天,也就是立秋日,表现出阴气微微上升,阳气微微下降。由于阴阳之气的升降,有这样一定的规律,因而脉象也相应地发生有规律的改变。假如脉象的改变,和这个规律不一致了,那么就可以从它的特殊变化上,分析疾病到底在哪个内脏。再根据四时和五行、五脏的相应关系,应用五行生克的规律来推求,便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例如,出现肝病的脉象,因为肝属木,而金能克木,秋季属金,于是可以推测死于秋季;同样道理,由于火克金,所以可以推测肺病死于夏季等。可见,对脉象的微妙变化,不可不加以细心地体察。那么怎样体察呢?诊察脉象的最大原则,是先从辦别脉象属于阴,还是属于阳开始,而别脉象阴阳的方法,就是要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来分析,从而测度出脉象属虚属实,是盛是衰,再看它与四时阴阳变化是否相一致。若是脉象属于不足的那是虚证,就要用补法来治疗;若是脉象属于有余的,那是实证,就应该用泻法来治疗。一定要注意,不能把补法与泻法用错,才能促使人体的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恢复一致。掌握了人与天地阴阳相一致的道理,以及分析脉象的方法,就能够判断病的后古凶。所以说,诊断疾病时,听到病人发出的声音,要能把声音与五音、五脏联系起来,以分析病在何脏;看到病人的面色,要能把五色与五行五脏联系起来,以应用生克的规律,预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切按病人的脉象,要能把脉象与四时阴阳联系起来,以判断疾病部位在外,还是在内。

3、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fán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不仅分析脉象首先要辨别阴阳,即使是梦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体内的阴阳盛衰。例如,阴气过盛的人,可以梦见涉渡大水而恐惧。阳气过盛的人,可以梦见有大火烧灼;阴阳之气俱盛的人,可以梦见相互残杀面毁坏受伤。气盛于上部的,可以梦见飞腾;气盛于下部的,可以梦见向下堕坠。如果吃的过饱,可以梦见送给别人食物;如果饥饿,可以梦见取来食品自用。肝气过盛的,可以梦见发怒;肺气过盛的,可以梦见悲哀哭泣。腹中蛲虫过多,可以梦见众人聚会;腹中蛔虫过多,可以梦见相互打击而受伤。(梦的解析)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

诊脉是有一定法则的,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平心静气,精神集中,才能保证诊察的正确。四时的脉象是:春季的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浮游在水波之中:夏季的脉充盛于皮肤,如同夏天所有的植物都繁荣茂盛;秋季的脉象在皮肤之下好像蛰虫将要伏藏而有下趋之势;冬季的脉象沉伏在骨的附近,犹如蛰虫伏藏得已经很周密,又好像人们深居在密室之中。因此说,从脉象的变化中,要想知道深藏在体内的五脏虚实,必须重按才能得到要领;要想知道在外部的经脉之气盛衰,必须按照次序,先轻按浮取,再重按沉取,如果沉取时脉象不足,而浮取时脉象有余,那就是疾病在外的表现。以上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就是诊脉时必须注意的重要法则。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渴自己。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bì,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䯒héng肿,若水状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心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心经邪气过盛的反映,会出现舌体卷缩而不能言语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心气不足的反映,应当有消渴病,待心气恢复后自然会痊愈。

肺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肺经邪气过盛的反映,会出现咯血或痰中带血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肺气虚的反映,应当有汗出不止的灌汗病,对于这种病就不能再用发汗的方法治疗了。

肝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肝经邪气过盛的反映,如果面部并不出现青色的,这是由于受到坠跌和打击,有瘀血停留在两胁肋之下会使气上逆,因而出现喘息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肝气不足的反映,再见到皮肤绷急光亮的,就是溢饮病的表现。所谓溢饮病,是由于口渴而暴饮,使肝脏功能失常,影响水液代谢,于是水液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而泛溢于肌肤之间、肠胃之外。

胃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胃经邪气过盛的反映,又见到面色发红,病人应有大腿疼痛如折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胃气不足的反映,就会患有食痹病。

脾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脾经邪气过盛的反映,又见到面色发黄,说明湿热熏蒸,影响脾脏化生气血的功能,病人会出现少气无力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脾气虚的反映,病人会有小腿及足部浮肿,好像水肿病的样子。

肾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肾经邪气过盛的反映,若出现面部颜色黄而带赤,这是心脾之气乘虚影响肾脏的表现,病人会有腰痛如折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肾气不足的反映,说明病人精血亏损,并且不容易恢复。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黄帝说:如果见到心脉绷急这是什么病?应当出现哪些症状?岐伯说:这个病名叫做心疝,它的特点是在少腹部表现出症状。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心脏的性质属阳,它与小肠在经脉上相互联络,是互为表里的脏腑,因此,心脏有病就会向下移给小肠,小肠受到病气的影响,就会在少腹部表现出症状。黄帝说如果见到胃脉异常,会出现哪些症状呢?岐伯说:假若胃脉实,反映邪气过盛,会出现腹部胀满;假若胃脉虚,反映胃气不足,就会发生腹泻病。

4、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dàn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lì。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黄帝说:疾病的形成与变化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风邪引起的疾病,会出现恶寒发热。热邪引起的疾病,会成为消渴。体内之气紊乱而上冲就会形成头晕、头痛等病证。如果风邪侵入人体日久不去,还会深入于里,影响脾脏而出现完谷不化的飧泄病;如果风邪侵入到血脉中,经久不去而转化成热邪,使气血腐败,就会变成为疠风病。总之,邪气侵犯人体形成疾病,而疾病又是千变万化,是难以言尽的。

黄帝说:有各种痈肿、筋拘挛、骨疼痛,这些病都是怎样产生的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寒邪侵犯伤害了人的形体,就发生痈肿。由于八风的变化反常伤害了人的筋骨,所以会出现筋脉拘挛和骨疼痛等病证。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这是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引起的疾病,也可以应用五行相胜的道理来治疗,病就可以痊愈了。

黄帝说:无论是五脏久病,还是触动邪气而生的新病,都会使面部气色和脉象发生变化,那么怎样区别它们是新病、还是久病呢?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呀!这只要验看他们的气色和脉象,就可以知道了。如果脉象虽小而气色正常的,那就是新病;如果脉象虽无明显变化,而气色已经失常了,那就是久病;如果脉象与气色都不好,那也是久病;如果脉象与气色都改变不大,那是新病。如肝肾之脉并至而见弦沉脉象,皮肤出现青紫色的,那是由于外伤,而使筋骨血脉受损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有没有出血,形体都会发生肿胀,肿胀的样子好像受湿邪引起的水肿似的。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前臂从腕至肘的长度是一尺,这段内侧的度朕叫尺肤,观蔡尺肤的变化,具有诊断意义。尺肤可以分为三段,每段又各有左右手的不同,还分为外侧也就是桡侧内侧也就是尺侧。各段的不同部位,分别和身体中的各部位有对应关系。在接近肘部的下段,它的两旁反映两胁肋的情况,外侧反映肾脏的情况,内侧反映腹部的情况。再向上移,到尺肤的中段,左臂外侧反映肝脏的情况,内侧反映膈肌的情况;右臂外侧反映胃的情况,内侧反映脾脏的情况。再向上移,到接近腕部的上段,右臂外侧反映肺脏的情况,内侧反映胸中的情况;左臂外侧反映心脏的情况,内侧反映膻中的情况。总的说来,尺肤部的前面,也就是阴经所循行的部位,反映身前胸腹的情况;尺肤部的后面,也就是阳经所循行的部位,反映身后背部的情况。上部超过腕横纹而接近鱼际的部位,反映胸部以及喉咙等身体上部的情况;下部紧挨着肘横纹的部位,反映少腹、腰、大腿、膝、小腿、足等人体下部的情况。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 xuàn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脉象洪大的,是阴不足而阳有余的反映,多为里热之病。脉来时急速而伏去时徐缓的,是上部邪气壅滞而下部正气不足的反映,多为气逆上冲而引起的巅顶部的疾患;若脉搏起来时徐缓而伏去时急速的,是上部正气虚而下部邪气壅滞的反映,多为厉害的风邪引起的疾病。因为遭受风邪的侵袭,人体上部的阳气先受到伤害,所以出现上部正气虚的脉象。

    若脉象沉细而数的,是足少阴经脉之气逆乱的反映;若脉象沉细数而且散乱的,是阴盛阳虚或阴虚火旺的反映,多为虚劳寒热之病。若脉象浮而散乱,是气血不足的反映,多为眩晕仆倒的疾病。若脉象浮而不躁疾的,是病邪在表的反映,病在足三阳经,多为发热性疾病;若脉象浮而躁疾的,也是病邪在表的反映,但疾病属于手三阳经。

    若脉象细而沉的,是病在里的反映,多为骨节疼痛,疾病在手三阴经;若脉象沉细而静的,也是病在里的反映,但疾病在足三阴经。若脉象数动而时见一止的,那是气阻滞在三阳经的反映,多为腹泻以及大便脓血之类的疾病。

    若脉象异常,又有尺脉部涩而不润的,是阳气有余的反映;若脉象异常,又有尺肤滑润的,是阴气有余的反映。阳气有余的,就会有发烧而无汗的症状;阴气有余的,就会有多汗、怕、身凉的症状;若阴有余,阳也有余,就会出现无汗而且怕冷身凉的症状。若手指轻按而不见脉动,重按才见脉象沉而不浮,是疾病在里的反映,多为心腹有积聚的里证;若手指重按而不见脉动,轻按时才见脉象浮而不沉的,这是邪气在表的反映,多为发热恶寒的表证。若切按脉的上部有搏动,但搏动只在上部才有而下部却没有的,是人体下部气虚的反映,所以多为腰部及足部清冷的疾病;若切按脉的下部有搏动,但搏动只在下部才有而上部却没有的,是人体上部阳气不足的反映,所以多为头项疼痛的疾病。若手指重按至骨,才能感到脉的搏动,而且脉微欲绝,是阳气虚弱的反映,多为腰脊疼痛或身体局部有麻木不仁的痹证。


二、心得1、脉者,血之府也。脉是血液汇聚和流动的隧道,血的运行又需要靠气的统帅。如此,切脉察看的实际上是气血的变化。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双目神采和面部五色都是五脏精气在外的表现。五脏,中之守也。五脏又是守护精气与神气的地方。如此,望,实际上望的也是一个人的气血变化。这一套机制与心理学的黑匣子理论相比,都是根据外部推演内部,却是不一样的机制或者说理论基础。前者是以阴阳变化为理论基础,一以贯之,阴阳为万物之纲纪。以此察看万象,天地人是一体。“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如此进入那个宏大有道的世界。后者是以因果线性思维为理论基础,是一种静止、分离的观察。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一、原文、译文、查字、正音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黄帝问道:正常人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岐伯回答说: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呼吸之余,是为定息,若一吸脉跳动五次,是因为有时呼吸较长以尽脉跳余数的缘故,这是平人的脉象。平人就是无病之人,通常以无病之人的呼吸为标准,来测侯病人的呼吸至数及脉跳次数,医生无病,就可以用自己的呼吸来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这是诊脉的法则。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如果一呼与一吸脉各跳动三次而且急疾,尺之皮肤发热,乃是温病的表现;如尺肤不热,脉象滑,乃为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变;如脉象涩,是为痹证。人一呼一吸脉跳动八次以上是精气衰夺的死脉;脉气断绝不至,亦是死脉;脉来忽迟忽数,为气血已乱,亦是死脉。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健康人的正气来源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乃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胃气为健康人之常气,人若没有胃气,就是危险的现象,甚者可造成死亡。春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弦而柔和的微弦脉,乃是无并之平脉;如果弦象很明显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肝脏有病;脉见纯弦而无柔和之象的真脏脉,主死;若虽有胃气而兼见轻虚以浮的毛脉,是春见秋脉,故预测其到了秋天就要生病,如毛脉太甚,则木被金伤,现时就会发病。肝旺于春,春天脏真之气散于肝,以养筋膜之气。夏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钩而柔和的微心脏有病;脉见纯钩而无柔和之象的真脏脉,主死;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沉象的石脉,是夏见冬脉,故预测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如石脉太甚,则火被水伤,现时就会发病。心旺于夏,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主血脉,而心之所藏则是血脉之气。长夏有胃气的脉应该是微耎弱的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若甚无力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脾脏有病;如果见无胃气的代脉,主死;若软弱脉中兼见沉石,是长夏见冬脉,这是火土气衰而水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如弱火甚,现时就会发病。脾旺于长夏,故长夏脏真之气濡养于脾,脾主肌肉,故脾藏肌肉之气。秋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轻虚以浮而柔和的微毛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是脉见轻虚以浮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肺脏有病;如见纯毛脉而无胃气的真脏脉,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象,这是金气衰而木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春天就要生病;如弦脉太甚,现时就会发病。肺旺于秋而居上焦,故秋季脏真之气上藏于肺,肺主气而朝百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脉见沉石而缺少柔和的胃气,为肾脏有病;如脉见纯石而不柔和的真脏脉,主死;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脉,是水气衰而火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夏天就要生病;如钩脉太甚,现时就会发病。肾旺于冬而居人体的下焦,,冬天脏真之气下藏与肾,肾主骨,故肾藏骨髓之气。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则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胃经的大络,名叫虚里,其络从胃贯膈而上络于肺,其脉出现于左乳下,搏动时手可以感觉得到,这是积于胸中的宗气鼓舞其脉跳动的结果。如果虚里脉搏动急数而兼有短时中断之象,这是中气不守的现象,是病在膻中的征候;如脉来迟而有歇止兼见跳动甚剧而外见于衣,这是宗气失藏而外泄的现象。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病。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jia、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切脉要知道寸口脉的太过和不及。寸口脉象应指而短,主头痛。寸口脉应指而长,主足胫痛。寸口应指急促而有力,上搏指下,主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硬,主病在内。寸口脉浮而盛大,主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主寒热、疝少腹疼痛。寸口脉沉而横居,主胁下有积病,或腹中有横积而疼痛。寸口脉沉而急促,主病寒热。脉盛大滑而坚,主病在外。脉小实而坚,主病在内。脉小弱而涩,是为久病。脉来滑利浮而疾数,是为新病。脉来紧急,主疝瘕少腹疼痛。脉来滑利,主病风。脉来涩滞,主痹证。脉来缓而滑利,为脾胃有热,主病热中。脉来盛紧,为寒气痞满,主胀病。脉与病之阴阳相一致,如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病难愈。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即使患病,亦无什么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及不间脏而传变的,病难愈。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惰,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已死,是谓真藏见皆死。
臂多青脉,乃血少脉空,乃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来涩,主气血不足,多为倦怠懈惰,但欲安卧。尺肤发热而脉象盛大,是火盛于内,主脱血。尺肤涩而脉象滑,阳气有余于内,故为多汗。尺肤寒而脉象细,阴寒之气盛于内,故为泄泻。脉见粗大而尺肤常热的,阳盛于内,为热中。肝的真脏脉出现,至庾辛日死;心的真脏脉出现,至任癸日死;脾的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的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的真脏脉出现,至戊已日死。这是说的真脏脉见,均主死亡。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dǎn。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
颈部之脉搏动甚,且气喘咳嗽,主水病。眼睑浮肿如卧蚕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而且嗜卧,是黄疸病。风为阴邪,下先受之,面部浮肿,为风邪引起的风水病。水湿为阴邪,下先受之,足胫肿,是水湿引起的水肿病。眼白睛发黄,是黄疸病。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妇人手少阴心脉搏动明显,是怀孕的征象。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脉与四时有相适应,也有不相适应的,如果脉搏不见本脏脉的正常脉象,春夏而不见弦、洪,而反见沉、涩;秋冬而不见毛、石,而反见浮大,这都是与四时相反的脉象。风热为阳邪脉应浮大,今反沉静;泄利脱血,津血受伤,脉因虚细,今反实大;病在内,脉应有力,乃正气尚盛足以抗邪,今反脉虚;病在外,脉应浮滑,乃邪气仍在于表,今反见脉强坚,脉证像反,都是难治之病,着就叫做“反四时”。【最怕的是与四时相反】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人依靠水谷的营养而生存,所以人断绝水谷后,就要死亡;胃气化生于水谷,如脉无胃气也要死亡。所谓无胃气的脉,就是单见真脏脉,而不见柔和的胃气脉。所谓不得胃气的脉,就是肝脉见不到微弦脉,肾脉见不到微石脉等。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太阳主时,脉来洪大而长;少阳主时,脉来不定,忽快忽慢,忽长忽短;阳明主时,脉来浮大而短。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正常的心脉来时,圆润象珠子一样,相贯而至,又象安抚琅杆美玉一样的柔滑,这是心脏的平脉。夏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钩。如果脉来时,喘急促,连串急数之中,带有微曲之象,这是心的病脉。将死的心脉来时,脉前曲回,后则端直,如摸到革带之钩一样的坚硬,全无和缓之意,这是心的死脉。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正常的肺脉来时,轻虚而浮,像榆荚下落一样的轻浮和缓,这是肺的平脉。秋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毛。有病的肺脉来时,不上不下,如抚摩鸡毛一样,这是肺的病脉。将死的肺脉来时,轻浮而无根,如物之漂浮,如风吹毛一样,飘忽不定,散动无根,这是肺的死脉


平肝脉来,弱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正常的肝脉来时,柔软而弦长,如长竿之末梢一样的柔软摆动,这是肝的平脉。春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弦。有病的肝脉来时,弦长硬满而滑利,如以手模长竿一样的长而不软,这是肝的病脉。将死的肝脉来时,弦急而坚劲,如新张弓弦一样紧绷而强劲,这是肝的死脉。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正常的脾脉来时,从容和缓,至数匀净分明,好象鸡足缓缓落地一样的轻缓而从容不迫,这是脾的平脉。长夏以胃气为本,脉当和缓。有病的脾脉来时,充实硬满而急数,如鸡举足一样急疾,这是脾的病脉。将死的脾脉来时,或锐坚而无柔和之气,如乌之嘴,鸟之爪那样坚硬而锐,或时动复止而无规律,或脉去而无不至,如屋之漏水点滴无伦,或如水之流逝,去而不返,这是脾的死脉。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正常的肾脉来时,沉石滑利连续不断而又有曲回之象,按之坚实,有如心之钩脉这是肾的平脉。冬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软而微石。有病的肾脉来时,坚搏牵连如牵引葛藤一样,愈按愈坚硬,这是肾的病脉。将死的肾脉来时,象夺索一般,长而坚硬劲急,或坚实如以指弹石,这是肾的死。


二、心得本章讲如何以健康人,也就是“平人”的脉气与脉象为标准,去衡量分析病人的脉气与气象。正常人的脉气都来源于胃,胃气乃健康人之常气,胃气在诊脉中时非常重要的依据,根据胃气的有无多少来判断四时五脏的脉象。正常人平常有点小病小痛很正常,顺四时而调摄,最怕与四时相反,就会成为难治之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9 21: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8-14 20:00 编辑

第九周任务:1、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2、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第一天  8月8日  
第二天  8月9日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第三天  8月10日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第四天  8月11日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第五天  8月12日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第六天  8月13日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第七天  8月14日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一、原文、译文、查音、正字   
  1、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qū满。

黄帝问道:春天的脉象如弦,怎样才是弦呢?

岐伯回答说:春气与肝脏相通,所以春天的脉象也就是肝脏的脉象。它在五方属于东,在五行属于木,具有万物开始生发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表现为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这就叫做弦,是春天正常的脉象。如果不是这种脉象,就是病脉。

黄帝又问:怎样才算是反常的脉象呢?

岐伯说:脉气来时太强劲有力,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充实而软弱无力,这叫不及,主病在内。

黄帝说:春天出现太过与不及的脉象,都会发生哪些病变呢?

岐伯说:春脉太过,使人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以及出现头痛眩晕等巅顶部位的疾患;春脉不及,会使人胸部作痛,向后而牵引肩背,向下而引起两胁胀满。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黄帝说:讲得好。夏天的脉象如钩,怎样才是钩呢?

岐伯回答说:夏气与心脏相通,所以夏天的脉象也就是心脏的脉象。它在五方属于南,在五行属于火具有万物生长繁茂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表现为充实旺盛,而退去时显得轻微,这就叫做钩,是夏天正常的脉象。如果不是这种脉象,就是病脉。

黄帝又问:怎样才算是反常的脉象呢?

岐伯说:脉气来时充实旺盛,而去时仍然充实旺盛,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充实旺盛,退去时反而充实旺盛,这叫不及,主病在内。

黄帝说:夏天出现太过与不及的脉象,都会发生哪些病变呢?

岐伯说:夏脉太过,使人身体发热,皮肤疼痛,如果热邪停留不去,还会成为浸淫疮; 夏不及,使人心烦不安,虚气上逆而成为咳吐涎,气下陷就表现为矢气过多。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 愠 yùn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黄帝说:讲得好。秋天的脉象如浮,怎样才是浮呢?


岐伯回答说:秋气与肺脏相通,所以秋天的脉象也就是肺脏的脉象。它在五方属于西,在五行属于金,具有万物成熟而收敛的气象。因此,脉气轻虚而浮,而且来时急速,去时如同飘散,这就叫做浮,是秋天正常的脉象。如果不是这种脉象,就是病脉。

黄帝又问:怎样才算是反常的脉象呢?

岐伯说: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旁空虚的,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浮软而微弱,这叫不及,主病在内。

黄帝说:秋天出现大过与不及的象,都会发生哪些病变呢?

岐伯说:秋脉太过,胸中之气上道,使人肩背疼痛,胸中不舒秋脉不及,会使人呼吸气短,咳喘息,虚气上逆会出现略血,还会听到喉间有喘息的声音。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miǎo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帝曰:善!

黄帝说:讲得好。冬天的脉象如营,怎样才是营呢?
岐伯回答说:冬气与脏相通,所以冬天的脉象也就是肾脏的脉象。它在五方属于北,在五行属于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沉而需缓,如同军队的营全,沉静而内含生动之力,这就叫做营,是冬天正常的脉象。如果不是这种脉象,就是病脉。
黄帝又问:怎样才算是反常的脉象呢?岐伯说:脉气来时如同石头弹丸一样坚硬,撞击手指有力,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退去时虚软,似数而非数,这叫不及,主病在内。
黄帝说:冬天出现太过与不及的脉象都会发生哪些病变呢?
岐伯说:冬脉太过,会使人身体倦息无力,脊背疼痛,少气懒言;冬脉不及,会使人心虚空悬惊惧,好像饥饿时的感觉,两胁肋下空软的部位清冷,脊背疼痛,少腹胀满,小便异常。
黄帝说讲得好。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黄帝说:春、夏、秋、冬四时有顺序的更迭,分别与肝、心、肺、肾四脏相通,而使脉象发生弦、钩、浮、营相应的变化,但是脾脏的脉象与哪个时令相通呢?  

岐伯说:脾脏在五行中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它的作用强大而独特,称为孤脏,具有滋养灌溉四旁的肝、心、肺、肾的作用。黄帝说:那么脾脉正常与否,可以从脉象上看得出来吗?

岐伯说:脾脏具有滋养它脏的功能,所以它脏的脉象正常,本身就包含着脾脉,因此正常的脾脉是看不到的,但是脾脏的病脉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黄帝说:那么脾脏的病脉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脉气来时,如水流那样滔滔洪盛的,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若是像鸟嘴那样短硬尖锐的,这叫做不及,主病在内。

黄帝说:先生在前面曾讲到,牌是孤脏,位居中央,在五行属土,具有灌溉四旁的作用,那么它的脉象太过与不及都会出现哪些病变呢?

岐伯说:脉太过,会使四肢沉重不能举动;脾脉不及,会发生九窍壅塞不通的症状,病名叫做重强。

【笔记:

1、五脏在四时出现的平脉、太过和不及的脉象。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正常脉象反常脉象
五脏五方五行太过不及
春天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气来实而强病在外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气来不实而微病在中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夏天其气来盛去衰气来盛去亦盛病在外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气来不盛去反盛病在中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秋天西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病在外令人逆气,而背痛,慢慢然气来毛而微病在中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冬天气来沉以搏气来如弹石者病在外令人解怠,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去如数者病在中令人心悬如病饥,肋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长夏不可见来如水之流者病在外令人四支不如鸟之喙者病在中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2、帝瞿jù然而起,再拜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黄帝惊异地站了起来,再次行了个礼说:太好了,我懂得了诊脉的根本和天下最重要的道理。考察四时脉象的变化,再结合五色的表现,来分析正常与异常,关键就在于一个神字。人体中的阴阳气血就是神的物质基础,它随着四时的推移而运动,永不停止,也不能乱,如若乱而不能正常运转,就失去了生机。这个道理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微妙,要把它刻在玉版上面,藏在内府里以供每天早晨诵读,故称之为“玉机”。

五脏气于其所生,之于其所胜,气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占死生之早暮也。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脏的病气是从它所生之脏那里接受来的,传给它所克之脏,病气留止在生己之脏,死于克己之脏。当疾病发展到将要死亡的时候,必先传行,传到克己之脏时,病人死亡。这是五脏病气逆传的情况,所以才会死亡。举例来说:肝脏接受从心脏传来的病气(比如木/肝生火/心),又将病气传给牌脏(木/肝脏克土/脾脏),留止于肾脏(水/肾脏生木/肝脏),最后传到肺脏(金/肺脏克木/肝脏)而死亡;心脏接受从脾脏传来的病气(火/心生土/脾),又将病气传给肺脏(火/心克金/肺),留止于肝脏(木/肝生火/心),最后传到肾脏(水/肾克火/心)而死亡;脾脏接受从肺脏传来的病气、只病气传给肾脏,留止于心脏,最后传到肝脏而死亡;肺脏接受从肾脏传来的病气又将病气传给肝脏,留止于脾脏,最后传到心脏而死亡;肾脏接受从肝脏传来的病气,又将病气传给心脏,留止于肺脏,最后传到脾脏而死亡。这些都属于病气逆行传变,所以会死亡。将一日一夜分为五个时间阶段,按照五行关系,把这五个时间阶段分别配以天干、地支、五行、五脏,这样就可以占验出死亡的时辰了。

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运输的船只。受,甲骨文两只手,表示运送与接收舟,两岸间运送货物的工具),表示用船只在两岸间运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用船只往返两岸,为隔岸的人运送物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受”的“输送”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授”。白话版《说文解字》:
受,相互交托。字形采用“”作边旁,采用有所省略的“舟”作声旁。
传——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轉”的本字,表示转动。傳,甲骨文專,转动),表示转递。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辵”(行进),强调驿车行经各地。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的“又”写成“寸”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利用驿车一站站转递信件及物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传”,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專”简化成“专”白话版《说文解字》:
传,以驿站转递文件。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專”作声旁。
舍——


我评站长的解说:
[url=]1分[/url]
[url=]2分[/url]
[url=]3分[/url]
[url=]4分[/url]
[url=]5分[/url]


网友总评:
0分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余”的省略,表示简易茅屋。舍,甲文余,单柱、无壁的简易茅屋囗,代表村邑),表示村邑中的茅屋。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村邑中供旅人暂住的简易客店。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余”写成。《汉字简化方案》用“舍”合并代替“捨”。 白话版《说文解字》:舍,为旅客服务的商业客馆叫“舍”。字形采用“亼、屮”会义。字形像房屋的样子。字形下部的“口”,像建筑物。
胜——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船舵。勝,金文朕,船舵力,能量),表示掌舵的能力。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掌舵行舟,担当大任。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舟”误写成“月”,将篆文字形中的误写成。“胜”作为“腥”的异体字,“星”(xīng)被省略成“生”(shēng),后人误以“生”(shēng)为声旁,将本该读“星”(xīng)的“胜”字,读成shēng。古籍多以“腥”代替“胜”。《汉字简化方案》用字形简单、字音相近的“胜”代替字义毫不相关的“勝”。白话版《说文解字》:勝,有能力担当。字形采用“力”作边旁,采用“朕”作声旁。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时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dàn,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shàn jiǎ ,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chì,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黄帝说:五脏之间是相互通连的,五脏之气的转移,也有一定的次序。当五脏有病时,病气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传变,如肺病传肝,肝病传脾之类。若五脏生病而不能给予及时治疗,那么长则三个月,或六个月,短则三天,或六天,病气传遍五脏,就会死亡,这就是邪气按照五行相克的次序传变。所以说:能够从脉象中辨别胃气盛衰的,就可以知道疾病从哪一脏而来。例如,脉象中弦多胃少是病在肝;钩多胃少,是病在心之类。能够辨别真脏脉的,就可以推测出各脏之病死亡的具体日期,如肝脏病至庚辛日死,脾脏病至甲乙日死之类。也就是说,知道各脏遇到所不胜的时日,便会死亡。邪气侵犯人体后,如果不能及时治疗病气就会传变,因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直至死亡。举例来说,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被称为百病之长。当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后,首先使人毫毛竖起,皮肤汗孔闭塞,而出现发热无汗的症状,在这个时候,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散去邪气;如果邪气侵入络脉及肌肉,会发生肌肉皮肤麻痹不仁,或者肿痛等症状,在这个时候,可以用药汤洗浴、热熨、拔火罐、艾灸以及针刺等方法治疗,来散除肌表的邪气。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气就会向内传,由于肺脏与皮毛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病气首先传到肺脏,成为肺痹,产生咳嗽气喘等症状。再不及时治疗,病气还会传变,由于肺在五行属金,而金能克木,肝脏在五行属木,所以从肺传到肝,而成为肝痹或肝厥,产生胁肋疼痛以及呕吐食物的症状,在这个时候,可以采用按摩或者针刺等方法治疗。如果还不予以治疗,病气同样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由属木的肝脏传给属土的脾脏,成为脾风,出现黄疸、腹中热、心烦、大小便色黄等症状,在这个时候,还可以用按摩、药物以及药汤热浴等方法治疗。如果再不及时治疗,病气就会由属土的脾脏,传给属水的肾脏,成为疝瘕,出现少腹部郁热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浊等症状,这个病又叫做蛊病,在这个时候,也可以采用按摩或药物的方法治疗。如果还不及时治疗,病气就会由属水的肾脏传入属火的心脏,成为筋脉牵引拘急的瘛病,在这个时候,可以用艾灸或药物疗法治疗。如果再不治疗,按一般规律推算,满十天就会死亡了。倘若病气由肾脏传到心脏,而心脏复又传到疾病开始时的肺脏,出现寒热那么按一般规律推算,三天就将死亡了。以上就是疾病传变的一般次序。然而骤然暴发的疾病,就不必拘泥于上述相传的次序去治疗,或者这类疾病的传变,也不按照上述的次序。例如忧、恐、悲、喜、怒等情志过激所引起的疾病,就不是依次相传的,而是能够突然发病,发病后立即很严重。假如由于喜太过使心气涣散,心气不足,肾气便乘虚而加重克制它(水克火);怒太过使肝气横逆,木气有余于是它会加剧对脾土的克制(木克土);悲伤太过使肺金加剧对肝木的克制;恐惧太过伤肾脏,脾土乘虚而加剧克制它;忧愁太过使肺气消耗,心气乘虚而加剧克制它。这就是五种情志过激所引起的疾病,或以有余而克制所胜之脏,或以不足而受所不胜之脏的加重克制,病气都不以一般的规律传变。所以五脏有病,又各能兼及它脏,而有五五二十五种变化。可见,所谓传,只是乘虚侵犯的另一种说法。

乘,甲骨文大,人木,树杈),像一个人爬上大树,站在树杈上远眺侦察(参见“相”)。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鄂舟车节上的字形双脚几,小凳子),像是一个人的左脚、右脚站在凳子上,强调借着垫脚的凳子,登上大树、车辆或其他高处。籀文基本承续鄂舟车节上的字形。篆文综合了金文、籀文的两款字形,字形由此变得晦涩:金文的“大”被简化成不知所云的;于是金文被篆文简写成造字本义:动词,爬上大树、车辆或其他高处。隶书则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禾”,将篆文字形中的“舛”写成。正体楷书承续隶书字形。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的写成“北”,至此“乘”字中的“人”形消失,“木”形消失,字形面目全非。 白话版《说文解字》:乘,遮顶。字形采用“入、桀”会义。桀,狡猾。虚实不定以迷惑敌人的军法叫作“乘”。,这是古文写法的“乘”字,字形采用“几”边旁。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䐃jùn破,真脏见,十月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囷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肩、脊、腰、髋以及四肢等全身中长大的骨骼都枯槁了,胸、臂、臀、腿等处全身中大块的肌肉瘦削了,这是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两脏衰弱的表现。若再见到胸中满闷喘息,呼吸不利,由于气不能接续,以致呼吸时耸肩举背而身体随之振动,这是肺脏之气衰弱的表现。见到上述这些症状,大约六个月内就会死亡;如果出现肺的真脏脉,就可以预知具体的死亡日期。全身的大骨枯槁了,全身的大块肌肉瘦削了,胸中满闷喘息,呼吸困难,如果再出现心中疼痛向上牵引肩背,这是心气衰弱的表现。见到上述这些症状,大约一个月内就会死亡;如果出现心的真脏脉,就可以预知具体的死亡日期。全身的大骨枯槁了,全身的大块肌肉瘦削了,胸中满闷喘息,呼吸困难,心中疼痛,向上牵引肩背,说明心气衰弱。如果再出现全身发热,丰厚的肌肉部位已经破溃,这是脾气败绝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再见到脾脏的真脏脉,就可以预知在十个月内将会死亡。全身的大骨枯槁了,全身的大块肌肉瘦削了,如果再出现两肩下垂不能抬起,骨髓消耗殆尽,身体动作日益无力,这是肾气严重衰竭的表现,在没有出现真脏脉时,可以预知大约在一年内死亡;而一旦出现肾的真脏脉,那就可以预知具体的死亡日期。全身的大骨枯槁了,全身的大块肌肉瘦削了,胸中满闷,呼吸不利,若再见到腹中痛,是肝病影响脾的表现;全身发热,丰厚的肌肉部位破溃,是脾气衰竭已极的表现。如果出现目眶下陷,说明肝气衰竭,若见到肝的真脏脉,而眼睛不能看见人的,反映肝气枯竭殆尽,所以就会立即死亡;若尚能看见人的,到肝脏所不胜的时辰或日期,如庚辛日或一天中的申酉时,就会死亡。以上所说,都是从形体衰败以及出现真脏脉后,病人才会死亡。但是,如果由于正气暴虚,邪气陡然侵入人体而突然发病,以致五脏之气紊乱,不能运转,周身脉道闭塞不通,好像从高处坠下,或者好像落水淹没一样,这是不能预知死亡时日的。另外,如果见到脉搏断绝而不来,虽然人一息脉来五六至,形体也并没有衰败的现象,真脏脉也没有出现,但仍然是死证。


3、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帝曰:善。

肝的真脏脉来,表现为脉体的中外都急劲,好像用手按到刀刃上一样锋利可畏,又像按到绷紧的琴弦上一样细硬而不柔和。病人的面色青白,而且不润泽,当发现皮肤毫毛枯焦的时候,就会死亡。

心的真脏脉来,表现为坚硬而搏击手指,好像按到一串薏苡子那样短而圆实。病人的面色红黑,而且不润泽,当发现皮肤毫毛枯焦的时候,就会死亡。

肺的真脏脉来,表现为大而空虚无根,好像用羽毛触着人的皮肤那样轻虚无力。病人的面色白红,而且不润泽,当发现皮肤毫毛枯焦的时候,就会死亡。

肾的真脏脉来,表现为坚硬击手指而不连,好像拉紧的绳索突然断绝那样,又像是用手指弹石块一样短促坚硬而不柔和。病人的面色黑黄,而且不润泽,当发现皮肤毫毛枯焦的时候,就会死亡。

脾的真脏脉来,表现为虚弱无力,而且忽快忽慢,节律不匀。病人的面色青黄,而且不润泽,当发现皮肤毫毛枯焦的时候,就会死亡。上述五脏的真脏脉出现,都是无法挽救的死证。


黄帝说:出现真脏脉就要死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五脏之气,都依靠胃腑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所以胃气是五脏的根本。如果胃气充足,五脏的功能旺盛,在手太阴经的寸ロ上,就反映出正常的脉象。但是,五脏之气不能自行到达手太阴寸口,必须借助胃气オ能到达寸口,而表现出正常的脉象。因此,五脏之气能够在它相应的时令中,到达手太阴经的寸口,从而表现出弦、钩、毛、营等脉象,都是依胃气来实现的。如果邪气过盛,精气必然要衰。所以病到严重时胃气衰败,不能与五脏之气一起到达手太阴经,那么真脏之气就单独暴露在寸上,这就是所说的真脏脉。真脏之气单独出现,反映邪气胜过了正气,所以就要死亡了。

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秋得心脉,冬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黄帝说:大凡诊治疾病,必须首先诊察清楚病人形体的强弱,神气的虚实,色泽的荣枯,脉象的盛衰,以及病程的新久,然后给予及时的治疗,而不要拖延时日,以免错过良机。若病人形体与神气相一致,反映体内阴阳协调,这是可治之证;面色润泽鲜明,反映人体尚能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也是可治之证;脉顺四时,即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的,这个病也容易治疗。脉来柔弱滑利的,是有胃气的反映,这个病也容易治疗。对于上述四种容易治愈的疾病,都要根据不同的时令季节,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措施。假若形体与神气不相一致,反映体内阴阳偏盛偏虚,为难治之病;面色枯槁,失去光泽,说明五脏之气受伤,疾病很难痊愈;脉象实而坚硬,缺少和缓之象,是胃气衰弱的反映,近似于真脏脉,病情必将加重;脉象与四时变化相违背,说明人体已不能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是很难治愈的疾病。对以上这四种难治的病证,必须详细诊察,而明确地告诉病家。所谓脉象与四时相违背,就是在春天见到肺脉,是金克木的现象;在夏天见到肾脉,是水克火的现象;在秋天见到心脉,是火克金的现象;在冬天见到脾脉,是土克水的现象等,这些脉象来时,又都表现为似要断绝无根,或者沉陷涩滞不起,这叫做与四时相违背,或称为与四时相反的脉象。此外,凡在各个季节里,没有相应的五脏脉象出现,例如春夏阳气生长旺盛的季节,脉象反而沉涩;秋冬阳气收藏的季节,脉象反而浮大等,都是与四时阴阳变化相违背的反映,所以也叫与四时相反的脉象。

若是患热病的病人,脉应数急,而反静;泄泻的病人脉应小,而反大;失血的病人脉应虚,而反实;病在里,正气内虚,脉应软弱,而反坚实;病在外,邪气盛,脉象应实坚,而反虚弱等,这些脉象与证候不一致的疾病,都是很难治愈的。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mào,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法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黄帝说:我听说根据疾病的虚实,可以预先判断病人的死生,希望听你说一说其中的详情。
岐伯说:凡有五实的是死证,有五虚的也是死证。
黄帝说:那么你就说一说什么是五实和五虚吧。
岐伯说:脉盛,是心实;皮热,是肺实;腹胀,是脾实;大小便不通,是肾实;心中昏闷,神志不清,是肝实,这就是五脏邪气过盛的五实。
脉细,是心虚;皮寒,是肺虚;气少,是肝虚;大小便不禁,是肾虚;不能饮食,是脾虚,这就是五脏之气衰弱的五虚。
黄帝说:就是得了五实、五虚的病证,有的病人也可以痊愈,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经过治疗,如果病人能够吃下一些浆粥,胃气渐渐恢复,大便泄泻也能停止,正气不再损失,那么得五虚的病人就可以痊愈;而患五实之证的病人,经过治疗,如果能见身体汗出,大便通畅,反映邪气已有了外出的道路,那么就可以痊愈。这就是五虚五实转危为安的变化特点。

二、心得

1、五脏在四时出现的平脉、太过和不及的脉象。“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考察四时脉象关键在一个神字,人体中的阴阳气血就是神的物质基础,它随着四时的推移而运动,永不停止,也不能乱,如若乱而不能正常运转,就失去了生机。

2、五脏病气是来自于逆行传变,“五藏气于其所生,之于其所胜,气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五种情志过激所引起的疾病,或以有余而克制所胜之脏,或以不足而受所不胜之脏的加重克制,病气都不以一般的规律传变。

3、五脏之气必须借助胃气才能到达寸口,表现出正常的脉象。胃气是五脏的根本。胃气不能与五脏之气一起到达手太阴经,就会出现真脏脉,所谓邪气胜过了正气。这里胃气和五脏之气就像一对阴阳。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一、原文、译文、查字、正音
1、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黄帝问到:我听过先生关于九针的讲述,觉得这里面的理论与知识众多广博,难以尽言,现在我希望再听听其中最主要的道理,以便嘱附给子孙,而流传于后世。一定要让他们把这个学问铭刻在心中,并且遵守誓约,永不随便泄露。使这些道理,能与天体的运行相符合,而有始有终地运动不息,在上与日月星辰的运转相应,在下与四时五脏的盛衰相合。四时气候更迭,秋冬为阴,春夏为阳,人体怎样来适应这些自然变化的规律呢?我想听你讲讲这方面的道理。

贵贱:言四时五行之气,当令为贵,失时为贱。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岐伯回答说:这个问题,你提得好极了,它正是天地间最为深奥的道理啊。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黄帝说:那就请你说一说这个最重要的道理,它是怎样与人体的形体气血相通,从而可以决断疾病的生死呢?【非常精微的提问了】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岐伯说:天地间无限的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用数理来认识。数字是从一开始,而至九终止。一是奇数为阳,所以应天;二是偶数为阴,所以应地;人生于天地之间,所以与三相应。天、地、人三方面,又可以各分为三,三三便是九,与地上的九州九野相应。所以,人身有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各有三处候诊的脉搏,而称为天、地、人三候。切诊这些部位的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生死,诊断各种疾病的邪正盛衰,了解脏腑气血的虚实,从而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祛除病邪,使人体恢复健康。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侯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黄帝说:什么叫做三部?
岐伯说:这是对人体部位的划分,也就是有上部、有中部、有下部,每部又各有三候,三候是用天、地、人来表示的。这个方法,必须有老师的指导,才能准确地掌握部候的位置及其在诊断中的意义。上部天,就是额部两侧的动脉,相当于厌穴处;上部地,就是两侧频部的动脉,相当于大迎穴处;上部人,就是两侧耳前的动脉,相当于耳门、和穴处。中部天,就是两手太阴经的动脉,相当于寸口的经渠穴处;中部地,就是两手阳明经的动脉,相当于合谷穴处;中部人,就是两手少阴经的动脉,相当于神门穴处。下部天,就是两足厥阴经的动脉,相当于五里穴处,若是女子可以诊太冲穴处;下部地,就是两足少阴经的动脉,相当于太溪穴处;下部人,就是两足太阴经的动脉,相当于箕门穴处。由于经脉与脏腑的所属关系,所以下部天可以用来诊察肝脏之气,下部地可以用来诊察肾脏之气,下部人可以用来诊察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黄帝说:那么中部可以诊察哪些部位的变化呢?
岐伯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候的区别。中部天可以用来诊察肺脏之气,中部地可以用来诊察胸中的宗气,中部人可以用来诊察心脏之气。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黄帝说:上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上部也分为天、地、人三候,可以分别诊察相邻各组织器官的变化。上部天可以用来诊察头角之气,上部地可以用来诊察口齿之气,上部人可以用来诊察耳目之气。总之,三部之中,各有天、地、人三候,即共有三个天候、三个地候、三个人候,三而为九候。九候与地上的九州分野相应,九州分野与人的九脏相应。所谓九脏,也就是心、肝、脾、肺、肾五个藏神的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个藏有形物质的脏,合而为九脏。如果五脏之气衰败,那么气色必然枯槁而不润泽,所以说面部气色枯槁而不润泽的,就为死候。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黄帝说:诊察与治疗疾病的方法怎样呢?
岐伯回答说:一定先观察病人形体胖瘦的程度,了解正气与邪气的盛衰情况,如果是邪气盛的实证,就应该用泻法来治疗;如果是正气不足的虚证,就要用补法来治疗。在这之前还要注意,凡血脉中有邪气壅滞的,或者有瘀血的,必须先去除壅和瘀血,然而再根据病情进行调理。不论治疗什么病,都是以达到气血平和与调顺为准则。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黄帝说:根据什么来预测病人的生死呢?
岐伯说:形体肥盛,脉象反而细,又有少气无力、呼吸微弱而不相接续等症状的,多属于危重的病证;形体瘦削,脉象反而大,又有胸中憋闷胀满等症状的,多属于死证。所以,一般地说,形体与神气相称的,疾病就容易痊愈;脉搏大小迟数错杂而不协调的,是有病的表现;如果三部九候之脉都严重失调的,那就是死证;各部的脉象,鼓动搏击应手,而且彼此上下参差不齐的,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各部的脉象,大小迟数节律不整齐,甚至无法计算其至数的,那是将要死亡的征象;若中部之脉尚调和,而与其
他脏腑不相协调的,也是死候;如果中部之脉衰减,而不能与其他各部脉相协调的,同样也是死证。此外,由于目是脏腑精气会聚的地方,所以如果两目内陷而
无光彩的,是脏腑精气衰竭的反映,也属于死亡的征象。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黄帝说:怎样才能知道疾病部位浅深和病情轻重呢?
岐伯说:从诊察九候肪象方面来说,凡九候之中,单独有一候脉出现异常,例如独小、独大、独数、独迟独滑、独紧或一候脉独沉伏等,都是属于有病的现象。另外,还有一种弹踝诊法,也可以判断病情轻重及预测死生,其具体方法是:将左手指轻轻地按在病人足踝上五寸的地方,然后用右手指在踝骨上轻微地弹击。弹击时,如果感到振动之气超过手按的部位,而且是柔和有力的,这是健康无病的反映;如果振动之气虽然来得很快,但其应手快速而混乱不清的为病态反应;倘若振动之气微弱,应手迟缓,这也属病态反应;倘若振动之气似有似无,不能到达手按的部位,或者弹击时根本就不产生振动之气,这就是死亡的征象。肌肉极度瘦削,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的征象。中部之脉忽快忽慢,节律失调,也是死候。若是脉象虽为有时歇止的代脉,但它又兼有浮洪之象的,这是病在络脉而部位浅表的反映,不是死候。三部九候之脉本应相互协调,上下一致,而不应该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如若九候脉象之中,有一候与其他的脉象不一致,这就是有病的表现;有两候与其他的脉象不一致,这就是病情较重的表现是有三候与其他脉象不一致,这就是病情垂危的表现。所谓不一致,就是九候各脉的脉象不相协调的意思,例如独大独小、独数、独迟等,都属于此类。通过诊察所见哪一部、哪一候的脉象异常,就可以知道疾病所在的脏腑及其虚实证候从而可以预测死生。当然,要想能够推算出具体死亡的时间,那就必须首先掌握正常的脉象,然后才能知道什么是有病的脉象,什么是真脏脉。当真脏脉出现时,到了有病之脏所不胜的时日,便会死亡,如肝的真脏脉出现后,可以预知在庚辛日死亡;心的真脏脉出现后,可以预知在壬癸日死亡等。此外,出现某些特殊的症状,也可以反映病情危重,甚至死亡,如足太阳经脉之气败绝,出现两足不能屈伸的症状,而死亡的时候,会出现目晴上视,呆定不动的症状。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yuě y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黄帝说:冬季为阴,夏季为阳,怎样与脉象相联系呢?岐伯说三部九候的脉象沉细欲绝的,属于阴脉,与冬季相应,将一日一夜分为四季,夜半故死。夜半的阴气最盛,与冬季相应,所以这种病常死于夜半子时;三部九候的脉象盛躁动数的,属于阳脉,与夏季相应,日中的阳气最盛,相当于一年中的夏季,所以这种病常死于日中的午时寒热交作的肝疾患,属于少阳木气,与春季相应,平旦与春季相应,所以这种病常死于平旦的寅卯时;阳热过盛的里热证或者急性温热病常死于阳气最盛的日中午时;风气之病,与肝胆木气相应,金能克木,一天中太阳西下时属金,所以这种病常死于日タ的申西时;阴盛的水病,常死于阴气最盛的夜半子时如若三部九候之脉忽而稀硫,忽而密集,忽而迟缓,忽而疾数,那是邪气在牌土的表现,将一日一夜分为四季,土气与四季之末相应,所以这种病常死于与四季之末相应的辰、、丑、未四个时辰;若形坏肉脱,即使九候之脉尚有调和的现象,但那已是脉象与形体不一致了,所以仍然是死亡的证候。有时虽然出现上述脉沉细欲绝、脉盛躁动数、热交作、阳热过盛、风气病、水病、邪气在牌、形坏肉脱等七诊之病,但三部九候的脉象尚能与四时阴阳相协调的,就不是死证。所说不是死证的,那是指风气之病和女子月经之病,像似七诊,而其实并非真是此病,所以说不是死证;假若真是七诊之病,三部九候之脉又有衰败之象,那便是死证无疑了。临死的时候,往往发生干哕和噫气等胃气败绝的症状。诊治疾病的时候,还必须详细问明起病的原因和现在的症状,然后依一定的顺序切按三部九候的脉象。观察沉在里的经与浮在表的络,是否有异常表现。切脉的时候,或轻按浮取,或重按沉取,或迎着经脉来的方向逆取,或顺着经脉去的方向从取。总之,切脉要上下浮沉左右推移循按,仔细别是正常脉,病脉,还是死脉等情况。如果脉来柔和滑利,是正常无病的脉象;如果脉来而无力,是气虚的表现,为有病的表现;若脉来涩滞,甚至断绝不来的,这是阴阳俱脱的反映,属于死亡的征象;若久病之人,肌肉脱消,皮肤干枯附于筋骨的,是气血衰败的反映,那么不论见到什么脉象,都是死证。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黄帝说:对于那些并非属于死证的疾病,应该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如果是病在经的,那就针刺其经;如果是病在孙络的,就用点刺孙络的方法,使其出血;如果是病在血分,又有身痛症状的,那就应该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而进行针刺;若是病邪留在大络,这叫做奇邪,由于奇邪在络脉之中,因此就应该用缪刺针法进行治疗,即右病刺左,左病刺右。如果病邪久留体内而固定不移,形体消瘦的,应当根据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浅深,有层次地进行针刺。若病证属于上实下虚的,那是由于邪气壅滞,而气血不通畅所造成的,应该循着经脉进行切按,找到郁结所在的位置,然后在郁结处针刺,放出其郁积之血,见到郁血去,则知经脉中的气血已经畅通无阻了。此外,从某些特殊的临床表现,也可以推测疾病部位及病情轻重,从而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例如,病人出现目睛上视,呆定不动,就是太阳经脉之气败绝的反映,必死无疑。这些都是判断疾病预后生死的要点,在临床工作中不可不加以注意。刺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二、心得
第一章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一章有对这一句有更细致地解说。人体怎样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呢?是通过人的气血与天地相通。前面有讲到本质在阴阳变化一致,所谓法于阴阳。这一章又说什么叫“和于术数”,所谓“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部,三部者各有三个切脉部位:天地人三侯,“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越读越体会到中医其实是一门严密的科学。通过三部九侯,可以分别诊察人体各相应部位的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6 21: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21-8-21 21:21 编辑

第十周任务:经脉别论篇第21,脏气法时论篇第22
第一天  8月15日  
第二天  8月16日  经脉别论篇第21
第三天  8月17日   经脉别论篇第21
第四天  8月18日   脏气法时论篇第22
第五天  8月19日   脏气法时论篇第22
第六天  8月20日   脏气法时论篇第22
第七天  8月21日   总结
经脉别论篇第21
一、原文、译文、正音、查字

1、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黄帝问道:人的居住环境、活动状态和体质强弱,也会对经脉中的气血产生影响而使之变化吗?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huì)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岐伯回答说:一般来说,惊恐、忿怒、疲劳、活动状态等因素,都能造成经脉气血的变化。所以夜晚步行太远引起的气喘,是因气外泄造成的,肾脉上行到肺中,如果肾气外泄逆乱严重,沿着经脉上逆,还会伤害肺脏;由于堕坠恐惧引起的气喘,是损伤了筋所致,筋和肝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损伤了筋会造成肝气向上逆乱,而引起气喘,肝气逆乱严重,还会伤害脾脏。由于惊恐等情绪因素引起的气喘,则是肺气逆乱所造成的,如果肺气逆乱严重还会伤害心脏;由于涉水或者跌仆引起的气喘,是损伤肾气和骨而造成的。凡遇到上面所说的各种情况都能损伤脏气。如果是体质强壮的人,平常气血通畅,尽管当时也可能造成气逆,但由于气血运行通畅正气很快得以恢复,所以事过则已,不至于发病;假如是体质虚弱的人,本来气血运行就不够通畅,再受到惊恐、忿怒、疲劳等因素的影响,使气血阻常不行,就会发生疾病。所以说,诊察疾病的要领,必须观察病人体质的强弱,以及骨骼、肌肉和皮肤的形态等情况,从而全面了解病情。这也是诊察疾病的重要原则。饮食适量可以营养身体,但饮食过饱,则会造成胃的津液被迫外泄而出汗,所以说饮食过饱时出的汗是胃阴外泄;遭受惊恐等刺激,会扰乱精神,心脏是主管精神活动的,所以说由于受惊而出的汗是心阴外泄;人在负重远行过度疲劳时,则损伤骨骼,肾脏是主管骨骼的,所以说负重远行时出的汗是肾阴外泄;奔跑过度和过度恐惧,则会损伤肌肉韧带(筋膜),肝脏主管筋膜和精神活动中的魂,感到恐惧则是魂不安定,所以说奔跑、恐惧时出的汗是肝阴外泄;脾脏是主管四肢和全身肌肉的,所以过度劳累,四肢肌肉疲倦时出的汗,是脾阴外泄。在春、夏、秋、冬这一年四季中阴阳之气不断运动变化,而发生疾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饮食过饱、劳累过度以及精神情绪的刺激太大造成的,这是发病的常见情况。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食物进入胃中,经过胃的消化腐熟(土),其中一部分营养成分输人肝脏(土生木),养肝之多余的精气达于筋而营养筋。饮食物进入胃中,其中较稠厚的精华物质注入心脏(火)化生为血,再输送到血脉中去。另一方面,遍布全身的较小经脉中的精气,逐级归流进入到较大的经脉中去,全身的经脉均和肺()通连。所以,全身的精气最后总归入肺,肺脏再把精气输送布散到全身体表(皮毛)。体表的精气再进入经脉中,返流入大的经脉中,经脉中的精气就这样正常运行而不紊乱,并周流入心、肝、脾、肾,从而使脉中的精气趋于平衡,使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协调,这种平衡和协调的状态就能从手太阴肺经气口部位的脉象表现出来。因此,根据气口的脉象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预后。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饮进入胃中,散出精气,并上、行输送到脾脏(土),通过脾脏输送布散水液精气的作用,再向上输送到肺脏(金,土生金。肺脏具有疏通和调节全身水液运行道路的功能,通过这种功能,把水液向下输入膀胱,同时把水液布散到全身的体表,灌注入五脏的经脉,并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阴阳之气的盛衰以及五脏的功能状况,做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饮食物中的精在人体经脉中运行的正常生理过程。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阴㾓[yuān] 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太阳经脉单独偏亢,就要出现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因为足太阳膀胱经脉独盛,邪热过于亢盛而影响到与它有表里关系的足少阴肾经,肾气上逆而发生喘息气逆等症状,所以说这是阴经不足,阳经有余。由于病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经气偏亢,所以治疗时表里两条经脉都应采用泻法,取足太阳膀胱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如果阳明经脉单独偏亢,是阳邪侵袭到阳脏(阳明属于阳脏),阳明经中的阳热病邪过于亢盛就要损伤与它有表里关系的足太阴脾经的阴液,所以治疗时要泻足阳明胃经的陷谷穴,补足太阴脾经的太白穴。如果少阳经脉单独偏亢,就要发生经脉之气上逆的症状,可以见到外踝前足少阳经脉分布处突然胀大,治疗时应该取足少阳经的临泣穴。少阳脉单独偏亢就说明少阳之气过于亢盛。如果太阴经脉搏动异常亢盛,就要仔细地观察分析,辨别是不是真脏脉,如果不是真脏脉,则是五脏的经脉之气衰少,胃气失去平衡协调,足太阴脾经过于亢盛所致,治疗时应补足阳明的陷谷穴,泻足太阴脾经的太白穴。如果少阴经脉单独偏亢,则是由于足少阴肾经的热邪和肾中阳气循着经脉向上逆行,影响到心、肝、肺、脾四脏的经脉,使它们失去了柔和协调的特性疾病的原因在于肾阴不足,肾阳偏亢而上逆,治疗时应该用泻阳补阴的方法,取表里两条经脉的穴位:取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昆仑穴、络穴飞扬穴,用泻法;取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复溜穴、络穴大钟穴,用补法。厥阴经脉单独偏亢,是足厥阴经的病变,肝气横向逆行,正气虚弱,所以出现心酸痛,上逆的邪气与正气在经脉中互相纠缠,就发生自汗,像这样的情况,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治疗,如果用针刺治疗,则可以取厥阴经的下俞太冲穴。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黄帝问道:太阳经脉象怎样?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阳气最为充足,所以脉象轻浮。
黄帝问:少阳经脉怎样?
岐伯答:少阳经的脉象好像阳气初生,所以脉象滑利而不充实。
黄帝问:阳明经脉怎样?
岐伯答:阳明经的阳气居于太阳经和少阳经之间,阳气也比较充盛,所以脉象大而且浮;太阴经的脉象虽然沉伏,但指下的感觉搏动有力;少阴经的脉象是肾的脉象,所以是沉而不浮的。


二、心得
本篇从经脉这个角度详细论述了饮食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了解了这个详细的一环扣一环的代谢过程,对吃喝真不敢随意了。“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一食一饮、一言一行均涉及到养生。从内到外都要与四时相合。



脏气法时论篇第22

一、原文、译文、正音、查字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黄帝问道:按照自然界四时五行的变化规律,结合人的形体来治疗疾病,怎样是顺从了自然界的规律?怎样是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我希望听听关于这方面的道理。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与四时有一定的对应配合关系,五行之间有互相制约的盛衰变化,从这些关系和变化中,可以推测辨明疾病的轻重预后,分析疗效果是成功还是失败,进一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的安危变化,以及生的日期。
帝曰:愿卒闻之。
黄帝说:希望你更详尽地说一说。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岐伯说:肝脏之气最旺盛的季节是春季,肝与胆是有表里关系的脏腑,所以春天就以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这两条经脉作为主治。天干中的甲乙在五行中和木相对应,而木与春天、肝脏因为具有某些相通的特性,在五行中同归于一类,所以肝脏和甲乙日相对应。肝脏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性容易发生拘急一类的病变,应立即吃甘味药来缓和它。
心脏之最旺盛的季节是夏季,心与小肠是有表里关系的脏腑,所以夏天就以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这两条经脉作为主治。天干中的丙丁在五行中和火相对应,而火与夏天、心脏因为具有某些相通的特性,在五行中同归于一类,所以心脏和丙丁日相对应。心脏由于其特性容易发生缓散一类的病变,应立即吃酸味药加以收敛脾脏之气。
最旺盛的季节是长夏,脾与胃是有表里关系的脏腑,所以长夏就以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这两条经脉作为主治。天干中的戊己在五行中和土相对应,而土与长夏、脏因为具有某些相通的特性,在五行中同归于一类,所以脾脏和戊己日相对应。脾脏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性容易发生被湿邪困扰的一类病变,应立即吃苦味药来燥湿健脾。
肺脏之气最旺盛的季节是秋季,肺与大肠是有表里关系的脏腑,所以秋天就以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这两条经脉作为主治。天干中的庚辛在五行中和金相对应,而金与秋天、肺脏因为具有某些相通的特性,在五行中同归于一类,所以肺脏和庚辛日相对应。肺脏之气在正常情况下有清肃下降的生理特性,但容易发生肺气上逆的一类病变,在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吃苦味药来宣发泄降肺脏的上逆之气。
肾脏之气最旺盛的季节是冬季,肾与膀胱是有表里关系的脏腑,所以冬天就以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这两条经脉作为主治。天干中的王癸在五行中和水相对应,而水与冬天、肾脏因为具有某些相通的特性,在五行中同归于一类,所以肾脏和壬癸日相对应。肾脏有病则阳气不能蒸化布散水液,容易发生干燥的症状,此时,应立即吃辛味药使机体润泽,因为辛味药物能疏通阳气,使水液能够正常输送分布到全身,从而使干燥症状得以缓解。总的说来,用五味治疗五脏,是为了开发腠理,通过发汗的方法驱除病邪;或者为了蒸化津液来润泽营养全身;或者是为了使脏腑之气能够运行通畅。
病在肝,愈在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脏有病,在夏天容易痊愈,因为夏天是五行中的火气所主管的季节,火能克制金,而减弱金对木的制约,肝在五行中属木,所以肝病夏天易愈。如果夏天好不了,到秋天就会加重,因为秋天是金气所主管的季节,而金能克木。如果秋天不死,到冬天病情就处于相持阶段(相对稳定),这是由于冬天是水气所主管的季节,水能滋生补养木的缘故(水生木)。到了明年春天,这是肝气旺盛的季节,疾病就会好转,但要注意应避免遭受风邪侵袭,因为风气特别容易侵犯肝脏。患有肝病的人,在丙丁日(属火)就可以痊愈,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属金)病情就要加重,如庚辛日没有死亡,到壬癸日(属水)就可以延续相持下去,到了甲乙日(属木)就能够有所好转了。患有肝病的人,在天刚亮的时候会感到轻松些;到了傍晚的时候,病情就要加重;到了夜半时候又会安静些。肝脏的功能为升散疏泄,病则气内郁,故应该立即用辛味药物来疏泄散发肝气。辛味药能顺肝的发散之性,而酸味药则逆于其发散之性,所以说辛味药物补肝,酸味药物泻肝。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脏有病,在长夏季节容易痊愈,因为长夏是五行中的土气所主管的季节。土能克制水,而减弱水对火的制约,心在五行中属火,所以心病长夏易愈。如果长夏好不了,到冬天就会加重,因为冬天是水气所主管的季节。如果冬天不好,那么到了明年春天病情就处于相持阶段(相对稳定),这是由于春天是木气所主管的季节,木能生火的缘故。到了夏天,这是心气旺盛的季节,疾病就会好。要注意应禁忌吃热性食物,衣服也不要穿得太热,以免助长了火热病邪。患有心病的人,在戊已日(属土)就可以痊愈,如果戊己日不愈,到壬癸日病情就要重,如壬癸日没有死亡,到甲乙日就可以延续相持下去,到了丙丁日就能够有所好转了。患有心病的人,在中午的时候会感到轻松些;半夜时,往往病情就要加重;到了天刚亮的时候,又会安静些。心在五行属火,心亢则躁急,故心病须要柔软,应该立即用咸味药物来柔软它。需要补的,用咸味药来补心;需要泻的,用甘味药来泻心。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
[dié]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脏有病,在秋天容易痊愈,因为秋天是五行中的金气所主管的季节,金能克制木,而减弱木对土的制约,脾在五行中属土,所以脾病秋天易愈。如果秋天好不了,到了明年春天就会加重,因为春天是木气所主管的季节。如果春天不死,到夏天病情就处于相持阶段(相对稳定),这是由于夏天是火气所主管的季节,火能温养土的缘故。到了长夏,这是脾气旺盛的季节,疾病就会好转。牌脏的特性厌恶潮湿而喜欢干燥,所以脾病患者应该禁忌热性食物,过饱以及居住潮湿环境,穿着湿衣等。患有脾病的人,在庚辛日就可以痊愈,如果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病情就要加重,如甲乙日没有死亡,到丙丁日就可以延续相持下去,到了戊己日就能够有所好转了。患有脾病的人,在午后时候会感到轻松些;到了天刚亮的时候,病情就要加重;到了傍晩时候相对安静些。脾脏的功能为柔软和缓应该立即用甘味药物来缓和它。需要泻的,可以用苦味药来泻脾;需要补的,可以用甘味药来补脾。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脏有病,在冬天容易痊愈,因为冬天是五行中的水气所主管的季节,水能克制火,而减弱火对金的制约,肺在五行中属金,所以肺病冬天易愈。如果冬天好不了,到夏天就会加重,因为夏天是火气所主管的季节。如果夏天不死,那么到了长夏病情就处于相持阶段(相对稳定),这是由于长夏是土气所主管的季节,土能够生金的缘故。到了秋天,这是肺气旺盛的季节,疾病就会好转,肺病应当禁忌寒冷饮食,穿衣不可过于单薄。患有肺病的人,在壬癸日就可以痊愈,如果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情就要加重,如丙丁日没有死亡,到戊己日就可以延续相持下去,到了庚辛日就能够有所好转了。患有肺病的人,在傍晚的时候会感到轻松些;到了中午的时候,病情就要加重;到了半夜时候又会安静些。肺气的特点是清肃下行,故以收敛为顺,酸主收敛,故肺病气上逆,应该立即用酸味药物来收敛它。如果需要补的,可以用酸味药物来补肺;如果需要泻的,则可以用辛药物来泻肺。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肾脏有病(水),在春天容易痊愈,因为春天是五行中的木气所主管的季节(水生木),木能克制土,而减弱土对水的制约,肾在五行中属水,所以肾病春天易愈。如果春天好不了,到了长夏就会加重,因为长夏是土气所主管的季节(土克水)。如果长夏不死,那么到了秋天病情就处于相持阶段(相对稳定),这是由于秋季是金气所主管的季节,金可以化生水的缘故(金生水)。到了冬天,这是肾气旺盛的季节,疾病就会好转,但要注意应该禁忌吃火烤、油煎及过热的食物,禁穿用火烘烤过的衣服,以免引起燥热。患有肾病的人,在甲乙日就可以痊愈,如果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情就要加重,如戊已日没有死亡,到庚辛日就可以延续相持下去,到了壬癸日就能够有所好转了。患有肾病的人,在半夜时会感到轻松些;在辰(早上七时到九时)戌(晚上七时到九时)、丑(夜里一时到三时)、未(下午一时到三时)四个土气旺盛的时间里,病情往往会加重;而到了傍晚时候又会安静些。肾主闭藏,肾精宜坚固闭藏于内,故肾病精气外泄者,应该采用苦味药物来坚固它。如果需要补的,可以用苦味药物来补肾;如果需要泻的,则可以用咸味药物来泻肾。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其所生(其为主体)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被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总之,病邪之气侵犯人体,是强者欺凌弱者。(如五行中的金、木、土、水、火、金、木……有依次克制、制约的关系,前者对于后者是强者,后者对于前者是弱者。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如逢在五行归类中子脏相对应的季节和日期时,母脏因得到子脏之气的帮助而疾病痊愈;逢到能够克制自己的脏相对应的季节和日期时,则因为病脏不能承受过重的克制而病情加重;如逢自己母脏相对应的季节和日期时,因为病脏得到母脏之气的滋养帮助,疾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逢到本脏之气旺盛的季节和日期,病情就能得到好转和痊愈。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必须首先诊察清楚五脏的脉象,然后根据四季、五脏在五行归类中的化生、制约关系,才可能推论出疾病轻重的时间和死生的日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患肝病的人有肝实和肝虚的区别:肝实的,是两胁下疼痛,并且放射牵连到下腹部,病人情绪不稳,容易发怒:肝虚的,则出现两眼昏花,视物不清,听力减退,容易恐惧,心惊胆战,好像被人追捕一样。其治疗应该取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这两条经脉的穴位。如果肝气向上逆行就会出现头痛、耳聋、面颊肿胀等症状,这时仍然应该用厥阴和少阳两条经脉的穴位,采取放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xì]中血者。
患心病的人也有实和虚的不同:心气实则表现为胸中疼痛,胁肋部胀癌满闷,胸骨后及肩背部位疼痛,以及两臂内侧疼痛等症状;心气虚则可以见到胸腹胀大,胁下与腰背部牵引作痛等症状。其治疗应该取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这两条经脉的穴位进行治疗。并刺舌下廉泉穴,放血治疗。如果心病发生其他变化,则刺阴郄穴出血。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
chì,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脏有病的人,脾实的表现为身体沉重,容易饥俄,肌肉萎缩,软弱无力行走时举步艰难,容易发生抽搐痉挛或脚下疼痛等症状;脾虚的则表现为腹胀肠鸣、腹泻完谷不化。其治疗应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以及足少阴肾经三条经脉的穴位,针刺出血进行治疗。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
kāo阴股膝髀shuànhéng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肺脏有病的人,肺实的则表现为咳嗽、气喘等气逆的症状,并见有肩背疼痛、汗出,而且尾骨、阴部、大腿关节、髋部、足胫部、小腿腓肠肌等部位发生疼痛。肺虚的则表现为气短、呼吸急促不能接续、听力减退、咽喉干燥等症状。其治疗应该用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这两条经脉穴位,针刺出血进行治疗。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肾脏有病的人,肾实的表现为腹部肿胀,足胫部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无力,盗汗,恶风等症状;肾虚的表现为胸腹疼痛,四肢发冷,心中闷闷不乐。其治疗应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这两条经脉的穴位,针刺出血进行治疗。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
xiè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shǐ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ruǎn。
肝和青色在五行归类中属于同一类,所以肝有病则面色青,适宜吃甘味的宜吃甘味的食品,如粳米、牛肉、大枣、葵菜都是甘味食品;心和红色在五行归类中属于同一类,所以心有病则面色红,适宜吃酸味的食品,如小豆、狗肉、李子、韭菜都是酸味食品;肺和白色在五行归类中属于同一类,所以肺有病则面色白,适宣吃苦味食品,如小麦、羊肉、杏子、野蒜都是苦味食品;脾和黄色在五行归类中属于同一类,所以脾有病则面色黄,适宜吃咸味的食品,如大豆猪肉、栗子、豆叶都是咸味食品;肾和黑色在五行归类中属于同一类,所以肾有病则面色黑,适宜吃辛味的食品,如糯小米、鸡肉、桃子、葱都是辛味食品。在一切食物中,辛味的
食物有发散作用,酸味的食物有收敛作用,甘味的食物有缓和作用,苦味的食物有干燥和坚固作用,咸味的食物有软化硬块的作用。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药物是用来攻击病邪的,五谷是用来营养身体的,五果是用来作为辅助营养品的,五畜之肉是用来补益身体的,五菜是用来补充食品营养不足的。把谷、肉、果、菜的气味适当调和后食用,可以补养身体的精气,有益健康。这几类食物,各有辛、酸、甘、苦、咸的味道,作用各不同,各自对某一脏气有利,或者有发散的作用,或者有收敛的作用,或者有缓和的作用,或者有干燥坚固的作用,或者有软化的作用。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应该根据季节气候及五脏的功能性质、病变特点等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利用药物食品的五味属性。

二、心得
本章详细讲解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变化怎样随四时五行生克规律的变化而变化。
五脏具有表里关系的脏腑五行主治经脉天干病变服药作用原理
春天肝脏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甲乙拘急甘味 缓解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夏天小肠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丙丁缓散酸味收敛
长夏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戊己湿邪苦味燥湿健脾
秋天大肠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庚辛肺气上逆苦味宣发泄降肺脏的上逆之气
冬季膀胱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壬癸阳气不能蒸化布散水液,容易发生干燥辛味疏通阳气,使水液能够正常输送分布到全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5 05:36 , Processed in 1.285271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