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byssLiu

子君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9: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变气,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是转变病人的思想精神,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愈。现在治病,用药物从内治,用针石从外治,结果还是有好有不好的,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古时候,人们穴居野外,周围都是野兽,靠活动来驱寒,住在阴凉地方来避暑。在内心没有爱慕的累赘,在外没有奔走求取官宦的形役。这是恬淡的时代,外邪不易侵犯人体。因此既不需要“毒药治其内”,也不需要“针石治其外”,所以只是改变精神状态,断绝病根就够了。现在就不同了。人们心里经常为忧虑所苦,形体经常被劳累所伤,再加上违背四时的气候和寒热的变化,这样,
贼风虚邪早晚不断侵袭,就会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所以小病会发展成为重病,而大病就会病危或死亡,因此,仅仅依靠祝由是不能把病治好的。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jù)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是、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兇兇,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黄帝说:很好!我希望遇到病人,能够观察疾病的轻重,决断疾病的疑似,掌握其要领时,心中像有日月一样光明,可以让我听听吗?
岐伯回答说:对色和脉的诊察,是上帝所重视,先师所传授的。上古时候,有为名医叫僦贷季,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联系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脱离色脉诊法的正常规律,并能从相互变化当中,观察它的奥妙,了解它的要领。所以要想了解诊病的要领,那就是察色与脉。气色就像太阳一样有阴有晴,而脉息像月亮一样有盈有亏,经常注意气色明晦,脉息虚实的差异,这就是诊法的要领。总之,气色的变化跟四时的脉息是相应的。这一道理上,上帝是极其重视的,因为它合于神明。掌握了这样的诊法,就可以避免死亡而生命安全,生命延长了,人们要称颂为圣王啊!中古时候的医生治病,疾病发生了才加以治疗。先用汤液十天,祛除风痹病邪,如果十天病还没好,再用草药治疗。另外,医生和病人也要相互配合,这样,病邪才会被驱除。后世医生治病就不这样了。治病不根据四时的变化,不了解色、脉的重要,不辨别色、脉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起用汤液治内,微针治外,还大肆吹嘘,自以为能够治愈,结果,原来的疾病没好,又添上了新病。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身。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问而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庇护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黄帝说:我希望听到有关治疗的根本道理。
岐伯说:治病最重要的,在于不误用色诊脉诊。使用色脉诊法,没有疑虑,是诊治的最大原则。如果把病情的顺逆搞颠倒了,处理疾病时又不能取得病人的配合,这样,就会使病人的神气消亡,身体受到损害。所以医生一定要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钻研崭新的色脉学问,努力进取,,就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水平。
黄帝说,我从您那里听说了治疗的根本法则。您这番话的要领是,治疗不能丢弃气色和脉象的诊察,这我已经知道了。
岐伯说:诊治极要的关键,还有一个。
黄帝问:是什么?
岐伯说:这个关键就是问诊。
黄帝说:怎么去做呢?
岐伯说:关好门窗,向病人详细地询问病情,使他愿意如实地主诉病情。经过问诊并参考色脉以后,即可做出判断;如果病人面色光华,脉息和平,这叫“得神”,预后良好,如果病人脉色无华,脉不应时,这叫“失神”,预后不佳。
黄帝说:说得好。

查字 :
1.惟其移精变气:用思想意识调控来改善精气的活动状态。
2.祝由:古代“毒药未兴,针石未起”时,求神祛疾的一种方法,用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类似今日的精神疗法。
3.六合:东南西北上下
4.本末为助:本人与医生的配合是治疗的关键
5.日月:色脉

心得:上古时期,人们恬惔虚无,精神内柔。只需祝由便可正气安神。色诊脉诊,体察日月,这是抓住根本,然后记得病人为天,守住天-问诊,便可治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9 20: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29 20:55 编辑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lǐ)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黄帝问道:怎样用五谷来制作汤液和醪醴呢?
岐伯答说:用稻米来酝酿,用稻秆做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而稻秆则很坚硬。
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稻谷得天地和气,生长在高低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备,又在适当的季节收割,所以稻秆最坚实。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鑱(chán)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黄帝说:上古时代的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只是供给祭祀宾客之用,而不用它煎药,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上古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是以备万一的,所以制成了,并不急于用。到了中古时代,社会上讲究养生的少了,外邪乘虚经常侵害人体,但只要吃些汤液醪醴,病也就会好的。
黄帝说:现在人有了病,虽然也吃些汤液醪醴,而病也不一定都好,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现在有病,必定要内服药物,外用鑱(chán)石针艾,然后病才能治好。
黄帝说:病人形体衰败,气血竭尽,治疗不见功效,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精神,已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了。
黄帝说:什么叫精神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呢?
岐伯说:针石治病,只是引导血气而已,主要还在于病人的精神志意。如果病人的神气已经衰微,病人的志意已经散乱,那病是不会好的。而现在病人正是到了精神败坏、神气涣散,荣卫不能恢复的地步了。为什么病会发展得这样重呢?主要是由于情欲太过,又让忧患萦心,不能停止,以至精气衰败,荣血枯涩,卫气消失,所以神气就离开人体,而疾病也就不能痊愈了。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黄帝说:病在初起的时候,是极其轻浅而隐蔽的,病邪只是滞留在皮肤里。现在,医生一看,说是病情严重,结果针石不能奏效,汤药也不管用了 。现在医生都能掌握医道的法度,遵守医道的具体技术,与病人的关系像父母兄弟一样近,每天都能听到病人声音的变化,每天都能看到病人五色的改变,可是病却没有治好,是不是没有提早治疗的缘故呢?
岐伯说: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病人和医生不能相互配合,病邪就不能祛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cuò),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帝曰:善。】
黄帝说:有的病并不先从体表发生,而是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阴气独盛,阴气独居于内,则阳气更消耗于外,形体浮肿,原来的衣服不能穿了,四肢肿急,影响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于内,而水气弛张于外。对这种病怎么治呢?
岐伯说:要平复水气。根据病情衡量轻重,去淤血,消积水,叫病人轻微活动四肢,穿温暖的衣服,使阳气渐渐传布,然后用缪刺的方法,使他的形体恢复起来。再使汗液畅达,小便通利,使阴精归于平复。待五脏阳气输布了,五脏郁积荡涤了,那么精气自然会产生,形体自然会强盛,骨骼和肌肉也就会相辅相成,正气自然就恢复了。
黄帝说:讲得好。

查字:
1.鑱(chán)石:砭石
2.荣泣:荣血枯涩
3.卫除:卫气消失

4.郭:皮肤
5.其魄 三句:精得阳则化气行水,今阳气衰竭,体内阴精过剩,水液停留,所以说“其魄独居”。阴盛则阳愈衰,所以说“孤精于内,气耗于外”。这是病理上的连锁关系。魄,阴精。
6.陈莝(cuò):消积水。
7.缪刺:病在左取右,病在右取左的针刺方法。

心得:这样有了个人的保卫系统的结构,核心是神,外一圈是志意,再外一圈是精气,再外一圈便是血气,最后一圈便是卫气。阴阳要交互,左右要配合,阴阳和合以治病。病人医生,标本相依,标动本不动,无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9 23: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30 10:44 编辑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黄帝问:我听说揆度和奇恒,这两种方法各有所指,怎样联系起来运用呢?
岐伯回答说:揆度是度量疾病的深浅;奇恒是辨别那些异乎寻常的疾病。请让我说说诊病的至理,就是要注意五色和脉象的变化,至于揆度和奇恒,他们的要点都在于把握决定人体生命活动的气血神机的运转。人体的气血神机,是永远运转而不回折的,如果回折不运转了,就会失去生机。这个道理虽然浅近,却关乎微妙的神机,应该刻录在玉版上,可以与《玉机真脏论》和参。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面容颜色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察看它的深浅和顺逆的要领。色见浅的,病轻,可用五谷汤液调理,十天痊愈。色见深的,病重,必须服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才可以恢复。如果其色过深,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左右才能痊愈。如神色夭晦,面容消瘦,就不能治愈,到白天就会死。此外,脉气短促而阳气虚脱的,必死;温热病而阴血虚极的,也必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面色的变化表见于上下左右,必须观察其要点。病色向上移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为逆,在左侧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为逆,在右侧为顺。如果病色颠倒,就是重阳、重阴,重阳、重阴主死。如果出现阴阳相反,应衡量病情,采用适当治法,使阴阳恢复平和,这就在于比较正常与异常,揣度疾病的深浅。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脉象搏击于指下,或为痹证,或为躄证,或为寒热之气相交为病。脉见孤绝,是阳气损耗;脉见虚弱,而又有泄泻,为阴血损伤。脉见孤绝,为逆,预后不良;脉见虚弱,为顺,预后较好。诊脉时运用奇恒之法,从手太阴经之寸口脉来研究。如出现为主令的四时、五行所克制的脉象,为逆,预后不良;如出现克制主令的四时五行的脉象,为从,预后良好。至于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则循环无端,终而复始,假如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这就是揆度、奇恒的全部要点。

查字:
1.揆度:衡量,比较。古人通用的思维方法。
2.神转不回 三句:神气应自然运转而不可回折逆乱。
3.逆:预后不良
4.从:预后良好
5.女子为阴,右亦为阴,故色见于右侧为逆,见于左侧为顺;男子为阳,左亦为阳,故色见于左侧为逆,见于右侧为顺。
6.搏脉:脉搏击于指下。
7.脉孤:无冲和胃气的真脏脉。脉者血之先,脉孤则阳气内损
8.虚泄:脉虚而泄利。夺@:伤夺阴血。
9.孤为逆:“孤脉而无胃气,真元内脱,故为逆,虚泄而少血液,则血可渐生,故为从。”
10.行所不胜 四句:指四时、脉象与五行的关系。行所不胜,即克我者,如春见秋脉,夏见冬脉,此为逆,预后不良;行所胜,即我克者,如春见长夏脉,夏见秋脉,此为顺,预后良好
心得:揆度、奇恒。似乎是体会着层层的感受变化来定深浅,就像指头压着一张千层蛋糕,一层一层在不同层面的变化,需要多维度多层面然后在统一整体的体会,这么个感觉;然后抓着阴阳和合,相生相克的定论,把握顺逆,此消彼长,互补,如果不能互补,成了一边倒,那就是麻烦了。这两个思维方法,很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21: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30 22:22 编辑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黄帝问:诊病的要领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正月、二月,天气开始升发,地气开始萌动,这时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方盛,地气正在发育而万物华茂而欲结实,这时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升高,这时人气在头部。七月、八月,阴气开始肃杀,这时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结冰,地气开始闭藏,这时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冻增厚,地气闭密,这时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此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所以春天针刺经脉分散的腧穴,刺及分肉腠理,出血而止,病重的针刺后,其气传布才能痊愈,较轻的,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夏天刺孙络的腧穴,出血而止,邪气除去,用手指按闭针孔,痛病必消除。秋天刺皮肤,针刺时顺着肌肉之分理,不论上下,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病人神色,转变而止。冬天深刺腧窍,到达分理之间,病重的,直刺深入;较轻的,可上下左右分散而刺。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夏秋冬,各有适宜的刺法,需要根据气之所在,来确定针刺部位。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胜,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如果春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就会深入,浸淫于骨髓之间,病就不能治愈,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气。春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发为筋挛,因误刺而邪气环周于肺,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使人时惊惕,且悲哭。春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邪气深入内脏,使人胀满,病不能愈,而且使人多言多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夏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筋力倦怠。夏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心中不欲言,惕惕然好像有人来抓捕自己似的。夏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气虚,时常发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秋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惕然不宁,想要做事,一会儿又忘了。秋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嗜睡,而且多梦。秋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时时发冷。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冬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欲睡又不能安眠,即便得眠,又梦境纷纭。冬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病不能愈,脉气上逆,邪气闭阻于脉,发为诸痹。冬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常常口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凡针刺胸腹部,必须避开五脏。误中心脏,经气环身一周就会死;误中脾脏,五日就会死;误中肾脏,七日就会死;误中肺脏,五日就会死;误中膈膜,皆为伤中,虽然当时表面上看疾病痊愈了,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针刺时避开五脏关键,在于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的具体部位,不知道的人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凡针刺胸腹时,应先用布襟像裹腿一样缠绕胸腹,然后从单布上针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在针刺时,必须安静严肃,如刺脓肿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准则。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chìzòng),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qióng)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
黄帝说:希望听听十二经气绝的临终表现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搐,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就要死了。少阳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耳聋,周身骨节松懈,两目直视如惊,眼睛不转动,一日半就要死了,临死时,面色显现青白色,就要死了。阳明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口眼歪斜动,时发惊惕,言语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过之处,出现盛燥之证,由盛燥而麻木不仁,就要死了。少阴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面色灰黑,牙龈收缩而牙齿似乎变长,并满积污垢,腹部胀比,上下不相通,就要死了。太阴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腹胀闭塞,不得喘息,常欲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红赤,如气不上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灰黑,毛皮憔悴而死了。厥阴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小便失禁,心胸烦躁,渐至舌卷,睾丸上缩,便要死了。这就是十二经脉气败绝的表现。

查字:
1.络俞:浅在络脉间的腧穴。
2.闭环:以手扪闭针孔,经气即可正常循环运转。
3.肺主声,刺秋分而伤肺,故欲无言。
4.惕惕:惊恐貌。“恐为肾志,肺金受伤,肾失其母,虚而自恐也。”
5.夏伤其肾,则精虚不能化气,故令人少气。水亏则木失所养,而肝气益强,故欲怒也。
6.眠而有见:睡眠中多有异常之梦。“肝藏魂,肝气受伤,则神魂散乱,故令人欲卧不能眠,或眠而有见,谓怪异等物也。”
7.环:经气运行一周。“心为天君,不可伤损,刺者误中其心,则经气环身一周而人死矣。凡人一日一死,营卫之气五十度周于身,以百刻计之,约二刻而经气循环一周也。”
8.摇针:扩大针孔,以泻邪气。
9.戴眼:两目上视,不能转动。反折,身背反张。瘛瘲(chìzòng):手足抽掣。
10.绝汗:气将绝则汗出如珠,着身不流。气散则汗出如油,喘而不休。皆为死证。
11.目睘(qióng)绝系:两目直视而目系属脑之气已绝。

心得:不光是人要守着天地,治病的策略也要守着天地,五脏六腑天地人和,治病的方法适应四时天地之气来变动,此谓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 10: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8-8 15:28 编辑

第七周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阳气未动,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如何?
岐伯回答说:诊脉常在清晨,因为这时阳气未曾扰动,阴气还未散尽,又未用过饮食,经脉之气不亢盛,络脉之气也调和,气血未扰乱,所以容易诊出有病的脉象。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在诊察病人脉象动静变化的同时,还要看他的两目瞳神,面部色泽,从而分辨五脏是有余还是不足,六腑是强还是弱,形体是盛还是衰,将这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察,来判别病人的死、生。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通。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脉是血液聚会的地方,而血的循行,要依赖气的统率。脉长说明气机顺达,脉短说明气分有病,脉数说明心里烦热;脉大表示病势增进。若见上部脉盛,是病气塞于胸;若见下部脉盛,是病气胀于腹。代脉是病气衰,细脉是病气少,涩脉是病气痛。脉来刚硬混乱,势如涌泉,这是病情加重,到了危险地步;若脉来似有似无,其去如弓弦断绝,那是必死的。【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zhě);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眼目、眼部五色,是精气的外在表现。赤色应该像白绸里裹着朱砂一样,隐现着红润,不应像赭石那样,赤而带紫;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洁,不应像盐那样,白而晦暗;青色应该像苍璧,青而润泽,不应像青靛那样,青而沉暗;黄色应该像罗裹雄黄,黄中透红,不应像土那样,黄而沉滞;黑色应该像重漆,黑而明润,不应像地苍色那样,黑而枯暗。假如五脏真脏之色显露于外,那么寿命也就不能长了。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万物,辨别黑白,审察长短的。如果长短不分,黑白颠倒,就证明精气衰败了。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脏的作用是藏精守内的。如果腹气盛,脏气虚满,说话声音重浊,像从内室中发出一样,这是中气被湿邪阻滞的缘故。如果讲话时声音低微,好半天才说下句话,这表明正气衰微了。如果病人不知收拾衣被,言语错乱,不分亲疏远近,这是精神错乱了。如果肠胃不能纳藏水谷,大便失禁,这是肾虚不能固摄造成的;如果小便失禁,这是膀胱不能闭藏造成的。总之,如果五脏能够内守,病人的健康就能恢复;否则,五脏失守,病人就会死亡。【夫五府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五府是人体强健的基础。头是精明之府,如果头部下垂,眼胞内陷,说明精神要衰败了。背是胸之府,如果背弯曲而肩下垂,那是胸要坏了。腰是肾之府,如果腰部不能转动,那是肾气要衰竭了。膝是筋之府,如果屈伸困难,走路时曲背低头,那是筋要疲惫了。骨是髓之府,如果不能久立,行走动摇不定,那是骨要衰颓了。总之,如五府能够由弱转强,就可复生;否则,就会死亡。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岐伯说:脉气有时会与四时之气相反,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这是邪气胜了精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这是由于血气先已消损。按照时令来讲,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胜了精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血气消损而邪气猖獗。这种阴阳气血不相顺从、邪正不相适应的情况,发生的疾病叫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情言其与天运转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黄帝问道:脉有四时的变化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的所在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的变化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忽然在内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忽然在外是怎样的?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回答说:让我说说这五者的变化与天地运转的关系吧。世间万物之外,四方上下六合之内。天地的变化,阴阳的反应,如春天的舒缓,发展成为夏天的酷热;如秋天的劲急,发展成为冬天的严寒;脉象的往来上下与这四时的变迁是相应的。春脉之应象中规,夏脉之应象中矩,秋脉之应象中衡,冬脉之应象中权。所以四时阴阳的情况,冬至一阳生,到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一阴生,到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
这阴阳升降,有一定时间性,与脉象的变化相一致。假如脉象和四时不相应,就可以从脉象里知道病是属于何脏;在根据脏气的盛衰,就可以推究出病人的死期。这里的微妙都在脉象上,不可不细心体察;而体察是有一定要领的,必须从阴阳开始。阴阳亦有开端,它是借着五行产生的;而它的产生又是按一定的法则,即以四时的变化为其规律。看病时就要遵循这个规律而不能偏离,将脉象与天地阴阳的变化联系起来考虑。如果真正掌握了这种联系起来看问题的诀窍,就可以预知死生了。总起来说,人的声音与五音相适应的,人的气色与五行相适应的,而人的脉象则是与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的。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于是知道阴气盛则梦渡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见大火烧灼,阴阳俱盛,则梦相互残杀毁伤。上部盛则梦上飞,下部盛则梦下堕,如过饱的时候,则梦送物于人,如过饥的时候,则梦欲取物。肝气盛,则梦发怒,肺气盛,则梦哭泣。如腹中短虫多,则梦见众人集聚;长虫多,则梦见打架损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使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所以持脉有一定的要诀,虚心静气是宝贵的。脉象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春天脉上浮,像鱼游波中一样;夏天脉充皮肤,浮泛然像万物充盈似的;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像蛰虫将要入穴一样;冬天脉沉在骨,像蛰虫秘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所以说:要知道脉之在里怎样,必须深按才能得起要领;而要知道脉之在表怎样,则要着重根据病情来推究致病的本源。以上春、夏、秋、冬、内、外这六点。就是持脉的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当消环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䯒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耎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心脉搏坚而长的,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则属刚脉渐转柔和,当营卫之气循环一周的时间,病自痊愈。肺脉搏坚而长的,当病唾血;其脉软而散的,当病盗汗,汗出如漏,不能再用发散法治疗了。肝脉搏坚而长,面部不见青色的,当为跌坠受伤或搏击致伤等病,因而瘀血积聚胁下,使人喘逆;其脉软而散,而面色鲜泽的,当病溢饮,溢饮病是由于口渴时暴饮多饮,以致水气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而致。胃脉搏坚而长,面色红赤,当病髀痛如折;其脉软而散,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面色发黄的,当病少气;其脉软而散,面无光泽的,当病足胫浮肿,像水肿之状。肾脉搏坚而长,面黄而赤的,当病腰痛如折;其脉软而散,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恢复健康。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如何?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黄帝问:诊得心脉绷急,这是什么病?病的症状怎样?
岐伯说:病名叫做心疝,少腹部位当有形征出现。
黄帝说:为什么这么说?
岐伯说:心为阳脏,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位在少腹中,所以说少腹当有形征出现。
黄帝说:诊得胃脉有病,它的症状怎么样?
岐伯说:如果有胃脉盛实,其病为腹腕胀痛;胃脉虚弱,其病为泄泻。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黄帝问:疾病的成因及其变化怎样?
岐伯说:因于风邪,则变为寒热;因于热邪,则变为消中;因于气逆不已,则变为巅疾;因于久风入中,则变为飧泄;因于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则变为疠风。疾病变化多端,难以说完。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钟,八风之变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都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说:这是由于寒气聚集,风邪侵袭而变成的。
黄帝说:怎样治疗?
岐伯说:这是四时邪气所致之疾病,用五行相胜法治疗,可以痊愈。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之病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因而影响到脉色,怎样辨别是久病还是新病呢?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只要验看脉色。就可以辨别出来。如脉虽小气色不失常的,是新病;如脉不失常而面色失常的,是久病;如脉与色都失常的,是久病;如脉与色都不失常的,是新病。如肝脉与肾脉并至,它的皮色见苍赤色,这是因为暴病跌打损伤,不见血或已见血,形体必肿,如同因于湿邪或水气中伤的症状,这是淤血肿胀。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尺部脉两旁以候察季胁。尺外以候察肾,尺内以候察腹。关部脉,左外以候察肝,内以候察膈,右外以候察胃,内以候察脾。寸部脉,右外以候察肺,内以候察胸中,左外以候察心,内以候察膻中。前以候察前,后以候察后。上竟上,以候察胸喉之病;下竟下,以候察少腹、腰、股、膝。胫、足的疾病。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
脉象洪大的,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见于热中病。脉象来疾急而去徐缓的,是上部实而下部虚,见于厥逆和颠仆等病。脉象来徐缓而去疾急的,是上部虚而下部实,见于疠风病。中了恶风,是阳气先受病。有脉象都沉细数的,是足少阴经厥逆病。如脉见沉细数散的,是寒热病。脉浮而散的,是眴仆病。【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各种浮脉而不躁急的,病在表阳,可有发热;如浮而躁,则病在手三阳经。各种细脉而沉的,病在里阴,发为骨节疼痛,如果细沉而静,病在足三阴经。数脉而有间歇的,其病在阳脉,可见泄泻及大便脓血。诊察各种有病之脉,见涩象的,是阳气有余;滑象的,是阴气有余。阳气有余,则身发热而无汗;阴气有余,则身多汗而发冷;阴气阳气都有余,则无汗而身寒。推脉向外,而脉气内而不外的,是心腹有积聚在内。推脉向内,而脉气外而不内,是身体有热。如推而向上,而脉上而不下的,是腰足之间寒冷;如推而下之,而脉下而不上的,是头项疼痛。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腰脊疼痛而身有痹病。

查字:
1.有过之脉:有病之脉。
2.精明:精光,两目的瞳神。
3.五色:面部红、黄、青、白、黑五种色泽。
4.脉者,血之府:脉是血液聚会的地方。
5.长:长脉,脉体过于本位。治:顺
6.数:数脉,一息六至
7.大:大脉,脉象满指,大实有力
8.上盛:上部脉,寸脉搏动有力。
9.下盛:下部脉,尺脉。
10.代: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有规律的间歇脉。
11.细脉:脉细如丝。
12.涩脉:往来滞涩,如轻刀刮竹。
13.赭(zhě):色赤而紫。
14.春应中规:春脉应合于规之象,圆滑流畅。
15.夏应中矩:夏脉应合于矩之象,洪大方正。
16.秋应中衡:秋脉应合于衡之象,轻平虚浮。
17.冬应中权:冬脉应合于权之象,沉伏下垂。
18.以五行气味之胜治之而愈也。
19.眴(xuàn):目眩晕。
20.脉浮为阳,而躁则阳中之阳,若浮而兼躁,乃为阳极,故当在手,谓手三阳经也;若沉细而静,乃为阴极,故当在足,谓足三阴经也。

心得:脉为医生诊断病情的把手,从脉来连接阴阳五行在人体的表征现象,了解人内在的状态,脉为切入点,但不可单纯视为全部,需要四通八达连接整体现象,才能做出决断。中医的整体观,在诊病时的展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17: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8-8 15:37 编辑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黄帝问道:平人的脉象怎样呢?
岐伯回答说:平人的脉象,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另外,一吸终了到一呼开始的交换时间,共有五次搏动,这是闰以太息,叫做平人。平人也就是无病的人。诊脉的法则,一般以不病的平人为标准来诊察病人,医生就是无病的平人,所以平调自己的呼吸来为病人诊脉,这是一般的法则。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人一呼,脉跳动一次;一吸,脉也跳动一次,这是气虚的现象。若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也跳动三次并且躁急,尺部皮肤发热,这是温病;尺肤不热,脉象往来流利的,这是风病。若人一呼,脉跳动在四次以上的必死,脉象中断不复至的必死,脉象忽慢忽快的也必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人的正常脉气来源于胃,胃气就是平人脉息的正常之气。人的脉息如无胃气,是逆象,逆象主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春时的脉象,弦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弦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肝病。假如只见弦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毛脉,这是春见毛脉,至秋天就要生病;倘若毛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春天脏真之气散发于肝,肝脏藏筋膜之气。【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夏时的脉象,钩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够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心脏有病。假如只见钩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然有胃气,而兼见石脉,这是夏见冬脉,至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长夏的脉象,微软弱而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弱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脾脏有病。假如但见弱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软弱脉中,兼见石脉,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长夏脏真之气濡润于脾,脾脏主肌肉之气。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肺藏皮毛之气也。】
秋时的脉象,微毛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如果毛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肺脏有病。假如但见毛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脉,至春天就要生病;倘若弦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秋时脏真之气高藏于肺,肺脏主藏皮毛之气。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冬时的脉象,沉石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如果石多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肾脏有病。假如但见石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象,至夏天就要生病;倘若钩脉太甚了,就会立即生病。冬时脏真之气下藏于肾,肾脏主藏骨髓之气。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胃经的大络,叫做虚里。贯鬲而上络于肺,出于左乳下,其脉搏动应手,这是脉的宗气。倘若跳动极剧,而时兼断绝,这是病在膻中的症候;若见跳动时止,位置横移的,主病有积块;倘若脉绝不至,就要死亡。如果乳下虚里处脉搏动剧振衣,是宗气外泄的现象。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若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要了解寸口的太过与不及。寸口脉应指而短,其病头痛。寸口脉应指而长,其病足胫痛。寸口脉应指短促迫疾,有上无下,主肩背痛。寸口脉应指沉紧的,其病在中。寸口脉应指浮盛的,其病在表。寸口脉应指沉溺的,主寒热及疝瘕积聚少腹痛。寸口脉应指沉紧并有横斜的形状,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作痛。寸口脉应指沉而喘,病发寒热。脉象盛滑而紧的,是外在的六腑病,脉象小实而坚的,是内在的五脏病。脉来小弱而涩的,主久病。脉来浮滑而疾的,主新病。脉来绷急的,主病疝瘕少腹作痛。脉来滑利的,主病风。脉来涩滞的,主病痹。脉来缓滑的,其病热中。脉来盛紧的,主病腹胀。总之,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应,病易痊愈;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反,病就不易好了。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即使患病,也无其他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病是难以痊愈的。【臂多青脉,曰脱血。尺缓脉涩,谓之解亦安卧。尺热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手臂多见青脉,是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见涩象,主倦怠无力,喜卧。尺肤热而脉来盛,主大失血。尺肤涩,脉来滑,主多汗。尺肤寒,脉来细,主大便泄泻。尺肤粗,脉气常显热者,主热在里。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肝之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死;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壬癸日死;脾之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之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之真脏脉出现,至戊己日死。 这就是真脏脉出现死亡的日期。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颈部脉搏动异常,并见喘咳症状,主水病。眼胞浮肿如蚕眠后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喜卧,是黄疸病。食后仍觉得饥饿,是胃疸病。面部浮肿为风,足胫肿为水,眼珠发黄的,是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的,是怀孕的现象。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脉有逆四时的,就是当其时不出现主时之脏的脉象,却反见它脏的脉象,如春夏的脉反见瘦小,秋冬的脉反见浮大,这就叫做逆四时。风热的脉应该躁,反见沉静;泄泻脱血的病,脉应该虚,反见实脉;病在内的,脉应实,反见虚;病在外的,脉应浮滑,反见涩坚。这样的病都难治,是因为违反了四时。【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人以水谷为生命的根本,所以断绝了水谷,就要死。脉没有胃气也要死。什么是无胃气,就是仅见真脏脉,而没有冲和胃气的脉。所说的脉无冲和胃气,肝脉不见弦象,肾脉不见石象。
【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太阳脉至,洪大以长。】
少阳主正月二月,这时的脉象,是一会密一会疏,一会短一会长;阳明主三月四月,这时的脉象,浮大而短;太阳主五月六月,这是的脉象,是洪大而长的。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正常心脉来时,像一颗颗连珠,连续不断地流转,如抚摩琅玕的圆滑,这是平脉,夏时是以胃气为本的。如果心脏有了病,脉就会显出非常急数,带有微曲之象,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前曲后居,如执带钩一样,全无和缓之意,这是死脉。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正常肺脉来时,轻浮虚软,像吹落榆荚一样轻缓,这是平脉,秋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不上不下,如魔鸡的羽毛一样,毛中含有坚劲之意,这是肺病脉。如果脉来如草浮在水中,如风吹毛动般轻浮不定,这是死脉。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正常肝脉来时,像举着竿子,那竿子末梢显得长而软,这是平脉,春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满指滑实,像抚摩长竿一样,这是病脉。如果脉来急而有劲,像新张弓弦似的,这是死脉。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正常脾脉来时,和柔相附有神,像鸡爪落地一样和缓,这是平脉。长夏季节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充实而数,像鸡往来急走,就是病脾脉,如果脉来如雀啄物一样坚硬,如鸟跃跳一样快速,如屋漏水一样点滴无伦,如水流之速,去而不返,这是死脉。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形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正常肾脉来时,连绵小坚圆滑,有如心之钩脉,按之坚如石,这是平脉,冬时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形如牵引葛藤,按之更坚,这是肾病之脉。如果脉来像解索一般,数而散乱,又像弹石一样,促而坚硬,这是死脉。


查字:
1.闰以太息:脉搏有余不尽而复初的意思。
2.尺热:尺部的皮肤发热
3.脉若虽有胃气,而兼见
4.毛:秋令时所主的脉
5.钩:脉来洪大,有来盛去衰如钩端微曲之象。
心得:以正常健康人的脉象为标准,来区分病理态的脉象。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提示,在这个人人已经不知何为真,何为善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标准,也是难实现的。顺四时的脉象,便没那么严重,逆四时便要重视,不留神就是死相。人生于自然天地而不顺应天地规律,便是死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15: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8-14 23:25 编辑

第八周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帝曰:善。】
黄帝问道:春天的脉象如弦,那么怎样才算弦呢?
岐伯答说:春脉是肝脉,属东方的木,具有万物生长的气象,因此他的脉气弱软轻虚而滑,正直而长,所以叫做弦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
岐伯回答说:脉气来时,实而且强,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实而且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内。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都能够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回答说:太过了,会使人善忘,发生目眩冒闷头痛;如果不及,会使胸部疼痛,牵引背痛,向下两胁胀满。
黄帝说:说得好。
【帝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骨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睡,下为气泄。】
【帝曰:善。】
帝曰:夏天的脉象如钩,那么怎样才算钩呢?
岐伯答说:夏脉就是心脉,属南方的火,具有万物盛长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反衰,犹如钩的形象,所以叫做钩脉。与此相反,是病脉。
黄帝说: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其脉气来时盛去时也盛,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而充盛,这叫不及,主病在内。
黄帝说:太过会使人发热、骨痛,发浸淫疮;不及使人心烦,在上部会发生咳唾,在下部会发生矢气。
黄帝说:说得好。
【帝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帝曰:善。】
黄帝问:秋天的脉象如浮,那么怎样才算浮呢?
岐伯答说:秋脉是肺脉,属西方的金,具有万物收成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轻虚而且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
岐伯回答说:其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旁虚空,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时浮软而微,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说:秋脉太过和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郁闷而不舒畅;如果不及,会使人喘促,呼吸气短、咳嗽,在上部发生气逆出血,在下的胸部则可以听到喘息声。
黄帝说:说得好。
【帝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濡,故曰营。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动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㑊,背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miǎo)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帝曰:善。】
黄帝问:冬天的脉象如营,那么怎样才算营呢?
岐伯说:冬脉是肾脉,属北方的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濡润,所以叫做营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其脉气来时如弹石击手,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如果脉象浮软,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说:冬脉太过与不及,发生什么病变?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倦怠,腹痛、气短,不愿说话;不及会使人的心像饥饿时一样感到虚悬,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痛,小腹胀满,小便变色。
黄帝说:说得好。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黄帝问:四时的顺序,是导致脉象逆顺变化的根源,但是脾脏主哪个时令呢?
岐伯说:脾属土,是个独尊之脏,它的作用是用来滋润四旁其他的脏腑的。
黄帝问:那么脾的正常与否,可以看出来吗?
岐伯说:正常的脾脏看不出来,但是病脉是可以看出来的。
黄帝问:那么脾的病脉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其脉来时,如水流动,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来时,如鸟啄食,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问:您说脾是孤脏,位居中央属土,滋润四旁之脏,那么它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会使人九窍不通,身重而不自知。
【帝瞿然而起,在拜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迥,迥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黄帝惊异的站了起来,跪拜后说:好!我已懂得了诊脉的根本要领和天下的至理。考察五色和四时脉象的变化,诊察脉的正常与异常,它的精要,归结在于一个“神”字。神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不回,倘若回而不运转,就失去了生机。这是最重要的真理,是非常切近微妙的,把它记录在玉版上,藏在脏腑里,每天早上诵读,就把它叫做玉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至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者之早暮也。】
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脏,传给它所克之脏,留止在生己之脏,死于克己之脏。当病到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到克己的脏,病人才死,这所说的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肝受病气于心,传行到脾,病气留止于肾,传到肺就死了。心受病气于肺,传行到肾,病气留止于心,传到肝就死了。肺受病气于肾,传行到肝,病气留止于脾,传到心就死了。肾受病气于肝,传行到心,病气留止于肺,传到脾就死了。这都是病气逆行的情况,以一昼夜的时辰来归属五脏,就可推测出死亡的大体时间。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至其所困而死。】
黄帝说:五脏是相通的,病气的转移,都有它的次序。五脏如果有病,就会传给各自所克之脏。若不及时治疗,那么多则三个月、六个月,少则三天、六天,只要传遍五脏就必死。这是指顺所克次序的传变。所以说:能够辨别外证,就可知病在何经;能够辨别里证,就可知危在何日,就是说某脏到了它受困的时候,就死了。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传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chì),当此之时,可灸克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日死,此病之次也。】 风为六淫之首,所以说它是百病之长。风寒侵入了人体,就会使人的毫毛都立起来,皮肤闭塞,内里发热,这时,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愈;有的会出现麻痹不仁、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热敷、火、灸或针刺等方法治愈。如果耽误了,病气就会传行并留止于肺部,这就是肺痹,发为咳嗽上气。如果还不治疗,就会从肺传到肝,这叫肝痹,也叫肝厥,会发生胁痛、不欲食等症状,这时,可用按摩或针刺等方法治疗。如果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肝传到脾,这时的病叫做脾风,会发生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色等症状,这时,可用按摩、药物和汤浴等方法治疗。如果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脾传到肾,这时的病叫疝瘕,会出现小腹蓄热作痛、小便白浊等症状,又叫做蛊病,这时,可用按摩、药物等方法治疗。如继续耽误下去,病气从肾传到心,就会出现筋脉相引拘挛的症状,叫做瘛病,这时,可用艾灸、药物来治疗。如仍治不好,十天以后,就会死亡。倘若病邪由肾传到心,心又反传到肺脏,又发寒热,三天就会死亡,这是疾病传递的次序。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卒病矣。因而喜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思则肝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反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但假如是猝然发病,就不必根据这个传变的次序治疗;而有的传变也不一定完全依着这个次序。忧、恐、悲、喜、怒这五种情志就会使病气不按照这个次第传变,而突然发病。如过喜伤心,克它的肾气就因而乘之;过怒伤肝,克它的肺气就因而乘之;过思伤脾,克它的肝气就因而乘之;过恐伤肾,克它的脾气就因而乘之;过忧伤肺,克它的心气就因而乘之。这就是疾病不依次序传变的规律。所以病虽有五变,但能够发为五五二十五变,这和正常的传化是相反的。传,是“乘”的别名。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jùn),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匡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喘气时身体振动,死期在六个月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肩项,死期在一个月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上引肩项,周身发热,脱肉破,真脏脉现,死期在十日之内。
大骨软弱,大肉瘦削,两肩下垂,骨髓内消,动作衰颓,真脏脉未出现,死期在一年内,若见到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中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周身俱热,破脱肉,目眶下陷,真脏脉出现,目不见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见人,是精气尚未全脱,到了它所不胜之时,就会死亡。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正气一时暴虚,外邪突然侵入人体,五脏隔塞,脉道不通,大气已不往来,就好像跌坠或溺水一样,这样的突然病变,是不能预测死期的。如果其脉绝而不至,或一吸五六至,形肉不脱,就是不见真脏脉,也要死亡。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寻刀刃责责然,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肝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内外劲急如同循着刀刃震震作响,好像新张开的弓弦,面色显著青白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软弱并且忽数忽散,面色显著黄青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总而言之,凡是见了真脏脉,都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帝曰:善。】
黄帝问:见了真脏脉象,就要死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五脏之气,都依赖胃腑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所以胃是五脏的根本。五脏之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的寸口,必须借助于胃气,才能到达手太阴寸口。所以五脏才能各自在一定的时候,以不同的脉象出现于手太阴寸口。如果邪气盛了,精气必然衰败,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同脏气一起到达手太阴,那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独见就是病气胜了脏气,那是要死亡的。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至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想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黄帝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要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再治疗,而千万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证;气色浮润,病易治愈;脉象和四时相适应,是可治之证。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属易治的病。以上都算可治、易治之证,但要及时地进行治疗才行。形气不相称,是难治之证;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不易治愈;脉实并且坚,是更加沉重的病证;如果脉象和四时不相适应,就是不可治之证了。一定要察明这四种困难,清楚地告诉病人。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就是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而且脉来得时候都是独见而沉涩,这就叫逆。五脏脉气未能随四时变化显现于外,在春夏季节里,反见沉涩的脉象;在秋冬季节里,反见浮大的脉象,这都叫做逆四时。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病属热而脉象反见平静,发生泄利而脉象反倒洪大,出现脱血而反见实脉,病在里而脉象反倒不坚实,这些都是脉证相反的情况,不易治愈。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黄帝说:我听说根据虚实可以预先判断死生,希望听听这其中的道理。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岐伯说:凡有五实的死,凡有五虚的也得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黄帝问:那什么叫做五实五虚呢?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岐伯说:脉来势盛,皮肤发热,肚腹胀满,大小便不通,心里烦乱,这就叫作五实。脉象极细,皮肤发冷,气短不足,大便泄泻,不欲饮食,这就叫作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黄帝说:就是得了五实五虚之证,也有痊愈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岐伯说:如果病人能够吃些浆粥,胃气渐渐恢复,泄泻停止,那么得五虚之证的人就可以痊愈;而患五实之证的人如果能汗出大便又通畅了,表里和了,也可以痊愈。这就是根据虚实而决断死生的道理。

查字:
1.愠愠:气郁不舒的样子。
2.瞿然:惊异貌。
3.蛊:病名。指病深日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如虫食物故名。
4.瘛:指筋脉拘急相引一类的病。
5.(jùn):肉之标。
6.责责然:刀作响声音,即震震然。

心得:春-肝-东木-弦,夏-心-南火-钩,秋-肺-西金-浮,冬-肾-北水-营;脾-中央土-独脏-滋润四脏。“道在于一”为核心。五行五脏相生相克,受之所生,传之所克,留止于生己,死于克己。风邪引病气顺次传递,却也不可避免情志扰乱的突然情况,但仍旧遵循生克规律。真脏脉为死证,因胃气衰。把握时机,顺应四时,需重视。实泄,虚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4 19: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8-14 23:36 编辑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字,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
黄帝问道:我听了九候的道理,内容众多而广博,难以尽述。希望再听邪主要的道理,以传给子孙,流传后世。我一定会把那些话铭刻在心,藏于肺腑。我发誓接受所学,不敢随便泄漏,使它合于天道,有始有终,上应日月星辰节气之数,下合四时五行之变。五行来说有盛衰,就四十来说冬阴夏阳,那么人怎样才能够和这些自然规律相适应呢?希望听听具体的方法。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岐伯说:问得好!这是天地间的至理啊!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乃何?】
黄帝说:希望听听这天地间的至理,从而使它合于人的形体,通利血气,并决定死生。怎样才能做到呢?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岐伯说:天地的至数,是从一开始,至九终止,一位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所以用三代表人。而天地人又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与九野之数对应。所以人有三部脉,每部各有三候,根据它去决定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祛除疾病。
【帝曰:何谓三部?】
黄帝问道:什么叫做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而每部又各有三候,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人指导,才能得到真传。下部的天可以用来诊察肝脏之气,下部的地可以用来诊察肾脏之气,下部的人可以用来诊察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黄帝问:那么中部的情况怎么样呢?【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岐伯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中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肺脏之气,中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胸中之气,中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心脏之气。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黄帝问:上部的情况又怎样呢?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  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上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头角之气,上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口齿之气,上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耳目之气,总之,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候为天,三候为地,三候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有九候,以应地之九野;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肝、肺、心、脾、肾五神脏,胃、大肠、小肠、膀胱四形脏,合为九脏。如果五脏败坏,气色必见晦暗,而气色晦暗必然要死亡。
【帝曰:以候奈何?】
黄帝问:诊察的方法怎样?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岐伯说:一定得先估量病人形体的肥瘦程度,来调和其气得虚实。气实就泻其有余,气虚就补气不足。首先要想法去掉血脉里的瘀滞,然后再调和气的虚实,不管治什么病,达到五脏的平和是最终目的。
【帝曰:决死生奈何?】
黄帝问:怎样决断死生呢?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岐伯说: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呼吸不连续,主危。形体瘦,脉反大,胸中多气胀满,也主死。形体和脉息相称的主生,脉象错杂不调的主病。三部九候都失其常度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一上一下像舂杵一样,大数而鼓,说明病情很严重。上下左右之脉失去了协调,以至于不可计其至数的,是死候。中部的脉,虽然独自调和,而上部下部众脏之脉已失其常的,也是死候,中部的脉较上下两部偏少的,也是死候。眶内陷的,是精气衰竭的现象,也会死亡。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黄帝问:怎样知道疾病的部位呢?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这,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岐伯说:九候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陷下的,都会发病。用左手在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触按,有右手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生感到脉中振动,其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振动剧烈,快速而浑乱的,为病态;若振动微弱迟缓的,为病态;若振动不能达到五寸,即使用力弹之,仍没有反应,为死候。所以身体消瘦至极,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也是死证。如脉代而钩,病在络脉。九候之脉,应相互应和,上下如一,不应参差不齐。如九候之中有一候落后,就是病态;二候落后,则病重;三候落后,则病必危险。所谓落后,就是九候之间,脉动的节律不一致。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就可以预知死生的时间。必先知道正常值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脏脉象,到胜己的时间,就会死。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两目上视。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黄帝问:冬为阴,夏为阳,是什么意思?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岐伯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好比冬令,这种病死在阴气极盛之夜半。脉象盛大躁动急数的,为阳,好比夏令,这种病死在阳气极盛之日中。寒热往来之病,死在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热中及热病,死在日中阳极之时。患风病,死在傍晚阳衰之时。患水病,死在夜半阴极之时。其脉象忽疏忽密、忽迟忽疾、死在辰戌丑未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若形坏肉脱,九候虽尚协调,还是死证。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候还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以定是死证。所说的不死,是指新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然出现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质不同,所以说不是死证。若七诊之脉出现,其脉候有败坏现象,是死证。死的时候,必发哕逆。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开始发的病情和现在的症状,然后分别切循其脉,观察其经络的浮沉,根据上下逆顺来诊脉。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有病;脉不往来的,是死证。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也是死证。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黄帝问:那些可治的病,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阴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岐伯说: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出血;血病而身体疼痛的,则治其经与络。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缪刺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应斟酌刺之。上实下虚,当切循其脉,而寻找其脉络郁结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固定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领,不可不认真研究。

查字:
1.歃:饮
2.天光:日月
3.气:脉息
4.孙络:经脉别出的细小分支

心得:三部九候,天地之至数,起于一,终于九。天地人,一二三,三三九,定生死,循道之规律,和合于天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6 11: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8-21 22:42 编辑

第九周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黄帝问:人的居住环境、劳逸和性情的勇怯强弱不同,其经脉血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大凡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会因之而发生变化。所以夜晚远行,则恐惧之气出于肾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肺脏。或因堕坠而惊恐,则逆气出于肝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脾脏。或者由于惊恐,则逆气出于肺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心脏。或因渡水跌仆,则逆气出于肾与骨,在这种情况下,勇敢的人,气血畅行,病就自愈,怯懦的人,气血滞留,则邪气留着而为病了。所以说:诊病的方法,必须观察人的勇敢与怯懦,骨肉和皮肤,从而了解病情,这是诊断上的大法。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
所以饮食过饱的时候,由于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受惊而影响精神的时候,由于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带着重东西远行,胃劳气越而汗出于肾;走得快并且害怕,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肢体摇动劳累过度的时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所以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变化之中,生病的原因,多是由于体力、饮食、劳累、精神等过度而来,这是一定的。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你,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食物入胃,经过消化把一部分精微输散于肝脏,经过肝的疏泄,将浸淫满溢的精气滋养于筋。食物入胃,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气,注入于心,再由心输入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上达于肺,肺又将血气送到全身百脉,直至皮毛。脉与精气相合,运行精气到六腑。六腑的精气化生神明,输入留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取决于阴阳气血平衡,其平衡的变化,就能从气口的脉象上表现出来,气口脉象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液进入胃里,分离出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膀胱。这样,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这是可以测度的经脉的正常现象。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yuan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太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阳有余的缘故,治疗表里都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俱趋于阳明,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足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脉,猝然而大,当取足少阳本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的偏盛,就是少阳的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该细心省察真脏脉,若非真脏外泄,是五脏脉气减少,胃气不能平和,这是太阴太过的缘故,应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用补阳泻阴法。二阴经脉的偏盛,是为少阴热厥,虚阳并越于上部,心、肺、肝、脾四脉都受到影响,其病根源于肾脏,应该治其经络,泻足太阳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阴经脉的偏盛,是厥阴经脉所主,真气虚弱,心中酸疼不适,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大汗出,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并针刺厥阴的太冲穴。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黄帝问:太阳经脉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太阳经脉像三阳经脉那样极盛,同时它还轻浮。
黄帝问:少阳经脉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少阳经脉与一阳经脉一样,脉象是滑而不实的。
黄帝问:阳阴经脉之象怎样?
岐伯说:脉象大而且浮。太阴经脉搏动,其脉象沉伏而实鼓指;二阴经脉搏动,是肾脉沉而不浮的现象。

查字:
1.浊气:谷气。浊 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以四川为代表的西南、西北地区。,金文水,河川蜀,西南、西北地区),表示西南、西北地区的河川。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蜀水,源于楚、湘地区的多泥沙的河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浊”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蜀”简化成“虫”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濁,水。出齊郡厲嬀山,東北入鉅定。从水,蜀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浊,河川。源出齐郡厉妫山,向东北汇入钜定河。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蜀”作声旁。

心得:四位一体,水谷入胃而化精输布。外在环境与内在情志相呼应,四位一体而循水液输布路径随脉象论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6 15: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8-21 22:54 编辑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黄帝问:结合人的形体,取法四时五行的规律而进行治疗,怎样是从?怎样是逆?逆从得失的意义,希望听听是怎么一回事?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与时令气候配合,有衰旺的变化,由此而判断病人的生死,分析医事的成败,从而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缓解和加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壬癸,肾枯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黄帝说:希望详尽地听听。
岐伯说:肝主春木之气,春天是足厥阴和足少阳主治的时间,肝胆旺日为甲乙;肝苦拘急,急宜食甜味药以缓和。心主夏火之气,夏天为手少阴和手太阳主治的时间,心与小肠旺日为丙丁;心苦弛缓,急宜用酸味药以收敛。脾主长夏土气,长夏为足太阴和足阳明主治的时间,脾与胃旺日为戊己;脾苦湿,急宜用苦味药以燥湿。肺主秋金之气,秋天为手太阴和手阳明主治的时间,肺与大肠旺日为庚辛;肺苦于气上逆,急宜用苦泄之药以宣泄其气。肾主冬水之气,冬天为足少阴和足太阳主治的时间,肾与膀胱旺日为壬癸;肾苦干燥,急宜用辛润之药以润燥。这样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而通畅五脏之气。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bū)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肝脏,在夏天痊愈;若至夏天不愈,到秋天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天不死,到冬天病情相对稳定;到明年春天才能好转,禁止吹风。肝病患者,痊愈当下丙丁日;丙丁日不好,到庚辛日就要加重;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稳定,到甲乙日才能好转。肝病患者,每天清晨神志比较清爽,傍晚时分,病情比较重,半夜时便安静了。肝喜条达疏散,宜急用辛味药来发散,以辛味补之,酸味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心脏,在长夏痊愈;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要加重;如冬季不死,到明年春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夏天才能好转;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不能穿得太暖。心病患者,病愈当在戊己日;戊己日不好,到壬癸日就要加重;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病情稳定,到丙丁日才能好转。心病患者,每天中午神智比较清爽,到半夜时病情加重,到了天亮时又安静了。心脏病需要软,宜急用咸味药来软减,以咸味补之,以甘味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dié)慧,日出甚,下晡(bū)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脾脏,在秋天痊愈;若至秋天不愈,到了春天病情就要加重;如春季不死,至夏季病情相对稳定,到了长夏才能好转;应禁食温热性食物及吃得过饱,禁居湿地、禁穿湿衣。脾病患者,其病愈在庚辛日;庚辛日不好,到甲乙日就要加重;甲乙日不死,至丙丁日病情就相对稳定,到了戊己日才能好转。脾病患者,每天午后神志比较清爽,到了日出时,病情就会加重,到了傍晚时,便安静了。脾病缓和,宜急食甘味以缓之,用苦泻之,用甘味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
病在肺脏,在冬天痊愈;若至冬天不愈,到了夏天病情就要加重;如夏天不死,到长夏时病情会相对稳定,到了秋天才能好转;禁止寒凉饮食及衣服穿得太少。肺病患者,其病愈在壬癸日;壬癸日不好,到丙丁日就要加重;如果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庚辛日才能好转。肺病患者,在每天傍晚时神志比较清爽,到了中午时,病情会加重,午后便安静了。肺脏病需要收敛,宜急食酸味药以收之,用酸味补之,辛味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ai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病在肾脏,在春天痊愈;若至春天不愈,到了长夏病情就要加重;若长夏不死,至秋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冬季才能好转;禁食过热的食物和穿烘烤过的衣服。肾病患者,其病愈当在甲乙日;甲乙日不好,在戊己日就要加重;戊己日不死,至庚辛日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壬癸日才能好转。肾病患者,在半夜时神志比较清爽,当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精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需要坚,宜急食苦味药以坚之,用苦味补之,咸味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大凡邪气侵袭于人身,都是以强凌弱,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于生己之时而持,自得当旺之时而起。但必须先确定五脏的平脉,才可以推论病证轻重的时间,以及预决死生的日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huanghuang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肝病可见,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易怒;如果肝虚,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清,两耳听不清声音,易恐惧,好像有人来抓他。治疗取刺厥阴和少阳两经穴位。肝气上逆,则有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在其经肉盛处放血。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xì)中血者。】
心病可见,胸中疼痛,胁部支满,胁下疼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肉侧疼痛;如果心虚,则见胸腹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两经穴位,并在舌下廉泉穴刺出血。如果疾病有变化,则刺阴郄穴出血。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chì),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病可见,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肌肉痿软,足不能举步,或筋脉牵掣,脚下疼痛;如脾虚,则见腹满肠鸣,泄泻完谷不化。治疗取刺太阴、阳明、少阴经穴,刺出其血。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 shuàn、héng、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 yì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肺病可见,咳喘气逆,肩背疼痛,出汗,尻、大腿内侧、膝、髋、小腿肚、小腿下半部、脚等处都疼痛;如果肺虚,可见短气,呼吸不连续,耳聋,咽喉干燥。治疗取刺太阴、足太阳经脉的外侧,厥阴经脉的内侧,刺出其血。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肾病可见,腹大胫肿,喘咳,身体沉重,盗汗出,恶风;如果肾虚,可见胸中疼痛,大腹、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经穴,刺出其血。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 薤xiè ,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肝脏主青色,肝病宜食甜味,粳米、牛肉、大枣、葵菜都是甜味。心脏主赤色,心病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子、韭菜都是酸味。肺脏主白色,肺病宜食苦味,麦、羊肉、杏、薤都是苦味。脾脏主黄色,脾病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子、藿都是咸味。肾脏主黑色,肾病主黑色,肾病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大葱都是辛味。所有食物,辛能发散,酸能收敛,甘能缓急,苦能坚燥,咸能软坚。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凡药物用来攻邪,五谷用来营养,五果作为辅助,五畜用来补益,五菜用来充养,气味配合调和而服食,用来补益精气。这五类东西,各有辛、酸、甘、苦、咸的味道,对某一脏之气各有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等作用,配合四时五脏,治病要根据五味所宜。

查字:
1.其日甲乙:甲乙属木,木分阴阳,甲为阳木,乙为阴木,阳木内应足少阳胆经,阴木内属足厥阴肝经,故胆旺于甲日,肝旺于乙日。
2.焠 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猝”的省略,表示突然、急速。焠,篆文火,熄卒,即“猝”,急速、突然),表示突然熄火,即将发热的物体突然插入冷水中,骤然降温。造字本义:动词,将烧红的金属工件突然浸入冷水,使之急速冷却而硬化,亦叫作“淬”。古代“淬”与“焠”相通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焠,坚刀刃也。从火,卒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焠,将烧红的刀具突然浸入冷水,通过急速冷却提高刀刃硬度。字形采用“火”作边旁,采用“卒”作声旁。

3.瘈(chì):抽掣。

心得:肝-春-苦急-甘缓。心-夏-苦缓-酸收。脾-长夏-苦湿-苦燥。肺-秋-苦上逆-苦泄。肾-冬-苦燥-辛润。各脏腑疾病,丛生到痊愈,以及重症和缓解的时辰,皆循五行生克而定,如此,疾病的推演与诊疗,便要牢牢把住着四时五行运转的生克原则。五者,伍也,配伍,混合。五行五脏五色五音五味皆配伍混合于这天地的大锅之中,人体的运转,承载着五脏六腑五行阴阳的规律,也是一口锅,烹调呈现的皆为着五所连的万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4 21:08 , Processed in 1.103674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