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byssLiu

子君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7 22: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3 23:36 编辑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一、翻译: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黄帝说:自古以来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就是息息相通的,这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在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无论是地之九州,还是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之气相通。天之阴阳化生五行之气,地上五行之气又上应天之三阴三阳。如果经常违反阴阳变化的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所以说阴阳是寿命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自然界的天气清净,人的意志就平和,顺应这个道理,阳气就固密。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人体。所以善于养生的圣人,能够聚集精神,呼吸天地精气,而与天地阴阳的神明变化相统一。如果违背这个道理,在内会使九窍不通,在外会使肌肉壅阻,卫阳之气耗散,这是自己造成的伤害,而使阳气收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太阳不能在其轨道上正常运行,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运行与人体,就会缩短寿命而不能使生命成长壮大。所以天体运行不息,是借着太阳的光明,同理,人体健康无病,是依赖阳气的轻清上浮保卫于体表。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乃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人感受了寒邪,阳气就会像门户的开阖一样相应抗拒,起居不宁;如果起居妄动,神气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如果感受暑邪,就会多汗,烦躁,甚至喘促,喝喝有声;及至暑邪伤气,即使不烦喘时,也会多言多语,身体发热如炭烧,必须出汗,热才能退。如果伤于湿邪,头部就会沉重,如同裹着东西,如果湿热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出现大筋收缩不伸,小筋迟缓无力。大筋收缩不伸叫拘,小筋迟缓无力叫痿。如果气被风邪所缚,发为气肿,四肢交替肿痛不休,这是阳气已衰竭了。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粱之变,足生大疽,受如持虚。劳汗当风,韩薄为皶,郁乃痤。】
人体的阳气,由于过度烦劳,就会亢盛外越,导致阴精耗竭,病拖延到了夏天,就容易使人发生煎厥病。主要症状是眼睛昏蒙看不清东西,耳朵闭塞听不见声音,病势危急,就像湖水溃决,流速迅疾,不可遏止。人体的阳气,大怒时会造成形与气隔绝,血郁积头部,使人发生暴厥。大怒之后不发暴厥之证的,那就会伤筋。筋受伤,会弛缓不收,肢体行动不自由。半身汗出的,会发生偏枯病。汗出以后感受湿邪,会发生小疖和汗疹。多吃肥甘厚味,能够使人生大疽,发病就像拿着空器皿盛东西一样容易。劳动之后,汗出当风,寒气阻遏于皮肤,会成为粉刺,郁积不解,可成为疮疖。【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乃为惊骇。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人体的阳气,养神则精微,养筋则柔软。如果腠理开阖失调,寒邪趁机侵入,就会发生背部屈曲的大偻病。如果寒气入于经脉,营气不能顺着经脉走,阻滞在肌肉之中,会发生臃肿。邪气留滞在肌肉纹理,日久深入血脉,可以形成瘘疮。外邪从背部腧穴侵及脏腑,会出现善畏和惊骇之证。汗出不透,形体衰弱,阳气消耗,腧穴闭塞,就会发生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风是引发各种疾病的始因,但是,只要精神安静,意志安定,腠理就能闭密,阳气就能卫外,即使有大风苛毒,也不能造成伤害。这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来养生的结果。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泄, 不亟正治,粗乃败亡。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所以病的时间长了,就会传导变化,发生其他症候;如果病人上下之气不能交通,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人的阳气过分蓄积,也会致死,因为阳气蓄积,隔塞不通,应该用泻法。如果不赶紧治疗,水平低下的医工就会败亡人体正气而致病人死亡。人身的阳气,白天都运行于人体外部,日出时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中午阳气最旺盛,到日落时阳气衰退,汗孔也就关闭了。这时,就应当休息,阳气收藏于内而拒邪气于外,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犯雾露,如果违反了平旦、日中、日暮、阳气的活动规律,形体就会为邪气所困,而日趋衰弱。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岐伯说:阴是把精气贮藏于体内,而不断充养阳气;阳是保卫人体外部而坚固腠理的。如果阴不胜阳,那么经脉往来流动就会急迫快速,而发为狂病;如果阳不胜阴,那么五脏之气就会不调,以至于九窍不通。所以圣人调整阴阳,使之各安其位,才能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这样内外阴阳之气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真气运行正常。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风邪浸入人体,渐渐损害元气,精血就要消亡,这是由于泄气伤害了肝脏。这时,如果在过饱,就会使胃的筋脉横逆迟缓,而形成下泄脓血的痢疾,进而引发痔疮。如果饮酒过度,肺气就会上逆。如果勉强入房,就要损伤肾气,使脊椎骨损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持守于内。如果阴阳失去平衡和谐,就像一年当中,只有春天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因此,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固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分离而不相交,那精气也就随之而耗竭了。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如果触冒风邪,就会发生寒热。所以春天被风邪所伤,邪气留滞不去,到了夏天,就会生洞泄病;夏天被暑邪所伤,潜伏于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被湿邪所伤,到了冬天,就会气逆而痰咳,进而发展为痿厥病;冬天被寒邪所伤害,到了春天,必然发生温热病。风寒暑湿这些四时邪气,会交替伤害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的营养,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有因为过食五味而受伤害。所以过食酸味,会使得肝气集聚,脾气就会衰弱;过食咸味,会使骨气受伤,肌肉枯槁,心气也就郁滞了;过食甜味,会使心气喘闷,肾气也就衰弱了;过食苦味,会使脾气濡滞,胃气也就薄弱了;过食辛味,会使筋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废了。所以谨慎的调和五味,使得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就会气精骨强了。谨慎地按照养生之道的法则去做,就可以享受自然的寿命。

二、正音查字:
1.苍天:天空,天气。 苍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田间临时屯粮的尖顶圆形建筑。蒼,古鈢字形艸,稻草倉,屯粮的尖顶小屋),表示尖顶小屋般的稻草。篆文将古鈢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将脱粒后的稻草分组扎尾,中空撑开,有如尖圆仓顶地一个个簇立在田间,以便被不同方向的阳光晒干晒透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简体楷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写成“艹”,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倉”简写成“仓”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蒼,艸色也。从艸,倉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苍,草的颜色。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仓”作声旁。

2.治:平和通畅
治,篆文水,洪汛台,通,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台”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治,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从水,台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治,河川名。源于东莱郡曲城县的阳丘山,向南流入大海。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台”作声旁。

3.传:通“专”,专一,击中

4.卫气:属于阳气的一种,如同保卫人体最外层的樊篱

5.彰:
的本字。,金文辛,带木柄的刻刀囗,木、石的圆形横截面),表示用刻刀在圆形的木、石横截面上刻划姓名或标识性的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后,可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作为个人特有地位或身份的醒目标识。有的金文在圆圈内加一横指事符号,将圆形的写成,表示在圆形的木、石横截面上刻划图文。有的金文(抓持),强调手持刻刀在或圆或方的木、石截面上刻划姓名、称号等文字。当的动词本义“刻印标识身份”消失后,金文再加“(印泥的醒目红彩)另造”代替。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在圆柱形的木、石截面上刻划姓名、称号等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在白纸黑墨的文件背景上,以红色印痕突显个人的姓名或身份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彰,文彰也。从彡,从章,章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彰,彩色的纹案鲜明夺目。字形采用“彡、章”会义,“章”也是声旁。

6.运枢:因天寒,当深居周密,如枢纽之内动,不应烦扰筋骨,使阳气发泄于皮肤,而为寒邪所伤。

7.喝:
曷”是“喝”的本字。曷,金文曰,说人,哨兵亡,即“氓”,流民),表示关卡值勤人员对外流人口进行盘问。当“曷”作为单纯字件后,晚期篆文再加“口”另造“喝”代替。造字本义:动词,高声训问或命令。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曷”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喝,㵣也。从口,曷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喝,大口饮水。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曷”作声旁。

8.緛短:收缩

9.四维:古人认为天由四柱支撑,称作“四维”。这里指人的四肢

10.张:亢盛而外越

11.溃溃:溃决。都:水泽所聚之处。

12.汩汩
汩,篆文水,溪流曰,说话)。造字本义:动词,比喻溪流匆匆流淌时发出嘀嘀咕咕的声音,好像溪水自言自语一样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汩,治水也。从水,曰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汩,治水分流。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曰”作声旁。

13.菀 通“蕴”,蕴淤。

13.厥
”是“”的本字;“”是“”的本字。,金文屰,即“逆”的本字欠,叹息,借代呼吸),表示逆呼吸,即反呼吸、无呼吸。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屰”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欠”写成。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籀文加“尸”(人体)另造“”代替,强调呼吸骤停的人体健康症状。篆文误将籀文字形中的“尸”简化成“厂”。造字本义:形容词,昏晕,中医认为是突然气闭昏晕或四肢僵直;西医称休克,认为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欮”写成。当“厥”的本义弱化后,篆文再加“疒”(病变)另造“瘚”代替,强调“厥”为一种病症。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厥,發石也。从厂,欮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厥,发射石块。字形采用“厂”作边旁,采用“欮”作声旁

14.沮
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阻”省略,表示阻挡。沮,甲骨文且,即“阻”,阻挡水,河川),表示河川之阻。金文以“又”代“水”。篆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大河阻挡前路。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山遮为“阻”;水隔为“沮”。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沮,水。出漢中房陵,東入江。从水,且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沮,河川。源出汉中房陵,向东汇入长江。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且”作声旁。

15.枯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岁月长久。枯,古鈢木,树古,古老),树木老化。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经年老树丧失生机,自然衰萎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枯,槀也。从木,古聲。《夏書》曰:“唯箘輅枯。”木名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枯,枯槁。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古”作声旁。《夏书》上说:“唯有箘竹、簵竹和枯木”,枯,树名。

16.疽
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虘”的省略,表示虎狼虐食猎物。疽,篆文疒,疾病虘,虎狼虐食猎物),比喻某种病毒虐食身体组织。有的篆文将“虘”省略成“且”。造字本义:动词,病毒在身体造成恶疮,导致创部组织持续坏死、枯竭。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疽,癰也。从疒,且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疽,痈疽。字形采用“疒”作边旁,采用“且”作声旁。

17.皶 粉刺
18.大偻:曲背

19.俞:通“腧”,经络的空穴。
20.魄汗:自汗。魄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停靠。,篆文白,即的省略,停靠鬼,指支配肉体的神秘能量),表示泊魂所在。造字本义:名词,支配肉体、并依附肉体而存在的神秘性静态能量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白”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鬼”写成古人认为,肉体是“魄”的泊处,当肉体死亡,“魄”便不复存在;但“魂”可以在肉体死后“云游”。在古代中医观念中,“神”是统领生命的天真能量,来自于父母奇妙的“两精相搏”,需要后天观照持守;“灵”是沟通天地万物的通神力量,比“神”更脆弱,要以静心与觉悟特别养护;“魂”是统领精神的神秘能量,也称“阳神”,主动,负责有意识状态下的情感、思想等心智活动;“魄”是统领肉体的神秘能量,也称“阴神”,主静,负责无意识状态下的感知、代谢等生理本能。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魄,陰神也。从鬼,白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魄,阴神,即人的天生阴气。字形采用“鬼”作边旁,采用“白”作声旁。


21.苛毒:厉害的毒邪。
22.,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水大、四处漫延。,篆文艸,野草溥,漫延),表示草丛漫延生长。造字本义:名词,漫延生长的草丛。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卄”,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薄,林薄也。一曰蠶薄。从艸,溥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薄,林中草木丛生。一种说法认为“薄”是蠶薄。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溥”作声旁。

23.濡:濡滞

心得:尝试着吟诵,读来字字入骨,搅动着悲,悲而不伤,是谓感动。同时读的过程是真的煎熬,焦虑,会困,会头痛,会手酸胀,我想那是挣扎,因为自身的状态与真人状态冲突,又与那些病态产生了共鸣,自己却不肯与她呆着,总想要逃跑,便焦虑的不行,想来真正呆住的时刻,坚持着读完,便有了那种悲的感动。说来之前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去读,读的难受,读的恼火,现在似乎有了些感觉,黄帝内经读起来真的挑战,你看着那真正人该有的样子,却发现距离遥远,不可触及,尝试去体会,都能发现那些卡主的地方在愤愤的搅动着,似乎在宣告着那里面德悲,而那些经文中的病态,却又共鸣一样的像旋涡般拉扯,自己却挣扎不愿承认,便焦灼了许久。现在有了些感觉,就待着吧,待着就好,然后守着这个承认,认命,再去看看那真正人的状态,悲而不伤的时候,看起来就能读出些什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 23: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3 08:56 编辑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黄帝问道:天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有五脏之风,是指什么呢?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岐伯回答说:八风会产生致病的邪气,侵犯经脉的风邪,触动人的五脏,因而发病。所说的感受四时季节相克的情况是指,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所说的四时季节相克。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东风生于春季,病变多发生在肝经,而表现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变常发生在心经,而表现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变常发生在肺经,而表现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股;中央属土,病变常发生在脾经,而表现于脊背。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所以春气为病,多在头部;夏气为病,多在心;秋气为病,多在肩背;冬气为病,多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所以春天多生鼻流清涕和鼻出血的病,夏仲多生胸胁病,夏多生里寒洞泄病,秋天多生风疟病,冬天多生痹病。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所以冬天不做剧烈运动而扰动潜伏的阳气,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不发生颈项病,夏仲也不会发生胸胁病,长夏不会发生里寒洞泄病,秋天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症、飧泄、汗出过多的病。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精对人体就如同树木的根,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冬季善于保养精气的,春天就不易得温病。夏天暑热之时,应该出汗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会得风疟病。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所以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从清晨至中午,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阳;从中午至黄昏,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阴;从日落到半夜,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阴;从半夜到清晨,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阳。所以人的阴阳之气也是如此。【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养;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就人体阴阳来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就身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就脏腑来说,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为什么要知道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的道理呢?这因为冬病发生在阴,夏病发生在阳;春病发生在阴,夏病发生在阳;春病发生在阴,秋病发生在阳。都要根据疾病所在部位来进行针刺或砭石治疗。所以说,背部为阳,阳中之阳是心;背部为阳,阳中之阴为肺;腹部为阴,阴中之阴为肾;腹部为阴,阴中之阳为肝;腹部为阴,阴中之至阴为脾。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的相应关系。它们合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攸受乎?】
黄帝说:五脏与四时相对应,都各有所用吗?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头。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数八,其臭臊。】
岐伯答:有。东方青色,和肝相应。肝开窍于目,精华藏于肝脏,发病多在头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酸味,在五行中为木,在五畜中为鸡,在五谷中为麦。在四时中上应于岁星,所以肝病多发生在筋。在五音中为角音,在五行中生成数中为八,在五气中为腥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南方赤色,和心相应。心开窍于舌,精华藏在心,发病多在五脏。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苦味,在五行中为火,在五畜中为羊,在五谷中为黍。在四时中上应于荧惑星,所以心病多发生在血脉。在五音中为徵音,在五行中生成数中为七,在五气中为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脊。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中央黄色, 和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在脾脏,发病多在脊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甘味,在五行中为土,在五畜中为牛,在五谷中为稷。在四时中上应于土星,所以脾病多发生在肌肉。在五音中为宫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五,在五气中为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西方白色,与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在肺脏,发病多在背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辛味,在五行中为金,在五畜中为马,在五谷中为稻。在四时中上应金星,所以病多发生在皮毛。在五音中为商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九,在五气中为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北方黑色,与肾相应。肾开窍于二阴,精华藏在肾脏,发病多在四肢。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咸味,在五行中为水,在五畜中为猪,在五谷中为豆。在四时中上应于水星,所以肾有病会发生在骨骼。在五音中为羽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六,在五气中为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逆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小心地审查五脏六腑的气血逆顺,以及阴阳、表里、雌雄的所以然,把这些道理牢记于心中,用心静思以知常处变,灵活运用。这样的脉学是宝贵的,但不要传授给不适当的人,不是真正的医学理论也不要向人传授,这才是医学传授之道。
查字:
1.五风: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
2.俞:通“腧”,腧穴。
3.四支:四肢
4.鼽:鼻流清涕
5.衄:鼻出血
6.痹厥:手足麻木逆冷。
7.攸受:所用。攸,助词,所。受,发生作用。
8.荧惑星:火星
9.镇星:土星。
10.太白星:金星
11.谿:肘膝腕踝。
12.辰星:水星

心得:人生于天地而和于天地。五行五气五音五色五味,五脏六腑,身形所连,皆为天地阴阳。想起来禅修最终的那个融化感,不就是这人最原初连接天地的本来面貌吗。感觉不在看见个体,而是与天地合二为一了。这世间万物,都是如此紧密相连的。我一直在思索,在黄帝内经中读到的究竟该是什么,这本书如何来读,是当做医典,还是当做什么,现在似乎仍旧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却觉得生命的面貌,在徐徐展开,这生命有健康,有病态的原因,皆扣着天地五气四时调和,人该有的就是这样吧,不是只有原初的真,而是可以看到真的样子,也可以明白病的原因,然后努力好好地让自己活出生命该有的样子,不能成为真人,也要向着真人的方向,努力活成圣人的样子,至少做个贤人。不为别的,而是为了,这天地间诞生你这样一条命,是多么的难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5 23: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7 16:08 编辑

第三周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黄帝说,阴阳,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因此,治病必须寻求治本的方法。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就成为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发生,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转化生热,热到极点会转化生寒。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浊阴之气在上,若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这是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因此疾病也有顺证和逆证的不同。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在自然界中,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成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雨虽从天气下降,却是地气所化;云虽形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这些都是由于阴阳相互转化造成的。同样,在人体的变化中,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发散于腠理,浊阴注入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浊阴使六腑能够相安。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进入身体中的胃腑,胃能够腐熟蒸化出水谷中的清气。清气进入五脏与五脏中的精气结合,而化生人体生命的营养物质。精仰赖水谷清气的补养,形体仰赖饮食五味的补给。饮食经过生化生成精,精气化后来充养形体。 饮食不节,也能伤害形体,气偏盛,也能损伤精。精血充足,又能够化而为气,气也能被五味太过所伤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味属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阳,所以趋向上窍。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作用,微薄的有疏通作用。气薄的能够向外发泄邪气,气厚的能助阳发热。亢阳能使元气衰弱,微阳能使元气旺盛。因为亢阳会侵蚀元气,而元气有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盛则濡泻。】
阴气偏胜,阳气就会受病;阳气偏胜,阴气也会受病。阳气偏盛会生热,阴气偏盛会生寒。寒到极点,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会损伤人的形体,热邪会损伤人的真气。真气受伤会产生疼痛,形体受伤会发生肿胀。凡是先疼后肿,是因为真气先伤而影响到形体;先肿后痛的,则是形体先伤而影响真气。风邪太过,就会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肌肉就会发生红肿;燥邪太过,津液就会干涸;寒邪太过,就会发生浮肿;湿邪太过,就会发生泄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所以,过喜过怒可以伤气,寒暑外侵,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如果逆气上冲,血脉阻塞,也会神气浮越,离形体而去。因此,不节制喜怒,不调适寒暑,生命就不会稳固。阴气过盛会转化为阳,阳气过盛也会转变为阴。所以说:冬天感受寒气过多,到了春天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天感受风气过多,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天感受暑期过多,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感受湿气过多,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问:我听说上古圣人,谈论人体的形态,排列辨别脏腑的阴阳;联系汇通四方上下六合,来审察十二经脉阴阳六合的起止循行与洛属关系;气穴各有它所发的部位和名称;连属于骨骼的“谿谷”,都有它们的起止点;皮部浮洛的属阴属阳,为顺为逆,也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变化,有一定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真是这样吗?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未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又能养筋,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风,在地为五行中的木,在人体中为筋,在五脏中为肝, 在五色中为苍,在五音中为角,在五声中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握,在七窍中为目,在五味中为酸,在情志中为怒。怒能伤肝,但悲伤可以抑制怒;风气能伤筋,但燥可以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但辛味可以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养心,心又能生血,血又能养脾。心气上通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热,在地为五行中的火,在人体中为血脉,在五脏中为心,在五色中为赤,在五音中为徵,在五声中为笑,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忧,在七窍中为舌,在五味中为苦,在情志中为喜。过喜能伤心,但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气,但寒气可以抑制热;过食苦味能伤气,但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属长夏,蒸发而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又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健壮又能使肺气充实。脾气上通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湿,在地为五行中 的土,在人体中为肌肉,在五脏中为脾,在五色中为黄,在五音中为宫,在五声中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干哕,在七窍中为口,在五味中为甘,在情志中为思。思虑能伤脾,但怒可以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但风气可以抑制湿气;过食甘味能伤肌肉,但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西方属秋,天气劲急而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直通肺气,肺气又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滋生肾水。肺气上通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燥,在地为五行中的金,在人体中为皮毛,在五脏中为肺,在五色中为白,在五音中为商,在五声中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咳,在七窍中为鼻,在五味中为辛,在情志中为忧。忧能伤肺,但喜可以抑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过食辛味能伤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四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北方属冬,阴凝而生寒,寒气能使水气旺,水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又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肾气上通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中为骨髓,在五脏中为肾,在五色中为黑,在五音中为羽,在五声中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中为恐。恐能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寒能伤骨,但燥可以抑制寒;过食咸味能伤骨,但甘味可以抑制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天地上下是负载万物的区宇;阴阳是化生血气,形成雌雄生命体的动源;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阴阳的表现;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再进一步说,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有阳作为它的卫外;阳在外,有阴作为它的辅助。
【帝曰:法阴阳奈何?】
黄帝问:人怎么取法阴阳呢?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岐伯回答说: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呼吸困难,身体俯仰摆动。手脚厥冷汗出不来并且发热,牙齿干燥,并且心里烦闷,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患者耐受得了冬天,耐受不了夏天。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厥冷,甚或时常打寒战,寒重就会出现手足厥冷,手足厥冷之后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患者耐受得了夏天,而耐受不得冬天。这就是阴阳偏胜,所引起疾病的症状。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黄帝问:怎样调和阴阳呢?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岐伯回答说: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调和阴阳;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早衰。人到四十岁,阴气已经减损了一半,起居动作显得衰退了;到五十岁,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到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下虚上实,流鼻涕、淌眼泪等衰老现象都出现了。所以说: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的养生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因此,同时出生,来到世上生活,最后的结果名称却不相同。聪明人,在没病时,就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在发病时,才知道调养。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体轻捷强健,即使年老了,还显得健壮,强壮的人就更加强健了。所以明达事理的人,顺乎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因此,他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长存。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天气在西北方不足,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与天气相应,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聪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南方属阳,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灵活。
【帝曰:何以然?】
黄帝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的精华聚合在上部,聚合在上部,上部就旺盛了,而下部必然虚弱,所以会出现耳聪目明,而手足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阴气的精华聚合在下部,聚合在下部,下部就旺盛,上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便利的情况。所以,同样感受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严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严重,这是由于天地阴阳之气的分布不均衡,而在人身也是如此,身体阴阳之气偏虚的地方,就是邪气滞留的存在。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凤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气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清阳上起生于天,浊阴下降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而决定的。因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永不休止。只有圣贤之人,对上与天气相配合来养护头;对下与地气相顺来养护足;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气与肺相通,地气与咽相通,风气与肝相通,雷气与心相通,谷气与脾相通,雨气与肾相通。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水流。如果以天地的阴阳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的气,就好像天地间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不取法于天地之理,那么疾病灾害就要发生了。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u,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外界邪风到来,迅猛如疾风暴雨,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稍差的医生,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病邪侵入到五脏,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各占一半。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伤害五脏;如果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伤害六腑;如果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伤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所以善于运用针刺的人,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去右边穴位以治左边的疾病,取左边的穴位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人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就能够诊断疾病,用来指导治疗实践就不会有危险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视喘息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面色,按病人的脉象,首先要辨别疾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从而知道疾病在哪一脏腑;切按尺肤和寸口,了解脉象浮沉滑涩,从而知道疾病所在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在诊断上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章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所以说,病刚发生时,用针刺就可以治愈;若邪气盛时,必须等到邪气稍退时再去治疗。所以治病要根据病情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它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在它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时候,要以补益正气为主。病人形体羸弱的,应用气厚之品补之;精不足的,应用味厚之品补之。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通便之法;胸腹胀满的,可用攻泻之法;
如感受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越太过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和泻法。观察疾病属阴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使它互不紊乱,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查字:
1.应 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迁徙飞行时能息息相通、善于配合的大型候鸟天鹅。應,篆文疑为”的变形,息息相通、善于配合的候鸟心,意念),表示像大雁一样意念相通造字本义:动词,彼此存在息息相通的共鸣,能默契地彼此配合,彼此影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雁”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应”,依据狂草字形对正体楷书字形进行整体简化,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雁”简写成“广”加三点的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心”简化成一横光影的折射为映”,强调客观性;对某一事物的反响为“应”,强调主观性。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應,當也。从心,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应,当,该。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2.䐜胀:上腹部胀满。
3.上窍:眼耳口鼻七窍
4.下窍:前后二阴
5.归:生成,滋养
6.食(si`):仰求,给养或依赖
7.药物之性包括四气五味。四气源于一年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所以药气分威温热凉寒四大类。五味源于地气,分为
心得:阳气在下,底满而实,像根一样,阴气再上生。
8.厥气:逆行之气
9.五气生五志,喜怒悲忧恐
10.端络经脉:审查经脉的相互联系
11.六合:四方上下为六合。另十二经脉的阴阳配合也称六合。
12.谿谷:肌肉汇聚之处,因肌肉会聚处肌腱交迭而形成凹陷似“谿谷”。属骨:骨相连之处
13.能(tai-)始:变化生成之开始
14.清:通“凊”,寒。
15.八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大节气。
16.五里:东、南、西、北、中央五方
17.嗌:咽部
18.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19.取阴经之穴,以治阳经之病;取阳经之穴,以治阴经之病。

心得:阴阳相生相克,化天地,地气浊而成形为阴,天气清而上扬为阳。好像就是一个阴-形,阳-气,如此开始了开端。读的时候在思索,这样的细则如何去记忆,却发现就是阴实沉积而成形,阳清蒸腾上扬为气,抓住这个,就要好理解很多。
还要感慨啊,这个阴阳开端,五气,五行,五味,五脏,五音......真的天地人合一了,好像一张密密麻麻交织的巨大线路网,人,天地,万物,声色气味,全部都融合在这个线路网上,不可思议的绝妙。
想着这个病的调和和治理,发现自己在这里读来的感觉依旧是调和平均,还是有那个平衡之感,似乎不应该是这样,却又迷惑卡在了这里,感觉依旧是平衡,不知如何再去理解这个调和。或者治病时,已是病了,确实只能来平衡了。而智者的选择,便不是平衡,所以在病为发之前,已经是融合统一顺应与天地阴阳,将自己融为其中,不会病,也便不需要调和平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0: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黄帝问: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计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身也与此相应。如今听说人身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符,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天地间的阴阳计数有十,推广开来就有百,计数有千,推演开来就有万,万数之大不能一一查数,但其道理归结起来还是一个,总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天覆盖于上,地承载于下,万物初生,还未长出地面时,叫做潜伏阴中,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阳气主宰万物的生发,阴气主宰万物的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依赖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生长,依赖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依赖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依赖于冬气的寒冷。生长收藏的变化失常,万物就不能发生成长。这阴阳的变化道理,在人身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浮,命曰一阳。】
黄帝说:希望听听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岐伯说:圣人面对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太冲所起的地方,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晴明穴,因太阳合于少阴,又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在从人身上下来说,上半身属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的前面,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足大趾侧次趾之端的厉兑穴,因阳明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叫少阳,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阴少阳居厥阴之表,又是阳气始生,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情况是,太阳主表为关,阳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这三者之间,不能失去联系。脉象波动有力而不虚浮,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厥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黄帝说:希望听听三阴的离合情况。
岐伯说: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经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趾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阴经的根起于足大趾之端的大敦穴,称为阴之绝阴。所以,三阴经的离合,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关,厥阴为三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失去联系,脉象搏动有力而不过沉,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查字:
1.阴处:潜伏于地下。
2.广明:阳盛,属阳的部位。以一身前后言,前-广明;以一身上下言,身半以上为广明
3.太冲:属阴的部位。背北为阴
4.少阴:冲脉并少阴而行,太冲之地为少阴
5.少阴为里,太阳为表
6.根:经脉的起始点。至阴:穴名,足小指外侧短,为足太阳经的起始穴位
7.结:经脉在上部的终结点
8.厉兑:足大指侧次指之端。足阳明经起点穴
9窍阴:小趾侧次趾之端,足少阳经起点穴
10.冲冲:阴阳之气运行不息。

心得:合而言之,阴阳为一,分为言之,阴阳可推及十百千万无穷无尽。分分合合,却终是化为一。看人体经脉,三阳三阴的离合,也是如此。这分分合合的交汇纠缠,可真是旷古流传了。从小到大,从个体到万物,到宇宙,分的视角看过去,便是无尽头的不可知,合的视角看回来,便是大道至简,终合于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14: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17 21:47 编辑

第四周
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四经:指肝、心、肺、肾四脏。不言脾,因脾为孤脏,寄旺四季。从脉象讲指四时的正常脉象,即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应四时,十二从(十二从:手足三阴三阳之十二经脉,从肺手太阴经起顺行至足厥阴肝经,与一年十二月相应。)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春应肝胆,夏应心与小肠,秋应肺与大肠,冬应肾与膀胱,而辰戊丑未之月,则合四经而兼之脾与胃也)。】
黄帝问: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说:四经,是指肝心肺肾及其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月相应顺次运行的十二经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脏之脉皆有胃气。),五五二十五阳(五脏各有五脏之正常脉象)。所谓阴者,真脏也(真脏脉,五脏无胃气之脉。)。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头:人迎脉。),三阴在手(手,两手寸口脉。),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脉有
阴脉和阳脉,知道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知道什么是阴脉,也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 ,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共计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五脏真精暴露,没有胃气的真脏脉。真脏脉出现证明胃气已经败坏,败象已见,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有胃气之脉,能辨清阳脉,就能知道病变部位;能辨别真脏脉,就可以断定死期。诊察三阳经脉在颈部的人迎穴,诊察三阴经脉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情况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相应的。能辨别阳脉,就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能辨别真脏脉,就能知道死期。临证时能谨慎而熟练的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需与众人商议而疑惑不决。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脉象的起、落状态。凡脉如潮起者为至,属阳;脉如潮落者为去,属阴。);静(脉象气势安静而不急躁)者为阴,动者(脉象气势流利而不涩滞)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医者一呼一吸,病者脉来不足四至,为迟脉,若脉来五至以上,为数脉)。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悬,相距遥远、距离很大。绝,断绝。急,脉象劲急,无冲和之象),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脉象的所谓阴阳,脉去为阴,脉来为阳;脉静为阴,脉动为阳;脉迟为阴,脉数为阳。凡持诊所见真脏脉,肝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或者来的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得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九日当死;肺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十二日当死;肾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七日当死;脾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四日当死。
【曰:二阳(阳明经)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曲折难言的隐情。),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因风生而肌肉消瘦。),其传为息贲(喘息气逆)者,死不治。】
说:胃肠有病,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隐情难告,女子会闭经;病久传变,或者是形体逐渐消瘦的风消证,或者是呼吸短促、气息上逆的息贲证,是不治的死证。
【曰:三阳(太阳,指小肠与膀胱二经)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小腿肚)yuan(酸痛)。其传为索泽(皮肤干燥而不润泽),其传为颓疝(睾丸下坠,阴囊中大)。】
说:太阳经发病,发热恶寒,或下部发生痈肿,或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不润泽,或变为阴囊肿大的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说:少阳经发病,气虚不足,容易咳嗽,及泄泻。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隔塞不通的隔证。
【二阳一阴(一阴:厥阴,肝与心包络二经)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嗳气)善欠,名曰风厥。二阴( 心与肾二经)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阳明与厥阴发病,其主要病状是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叫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易胀,心下满闷,时常长出气。太阳和太阴发病,其表现为半身不遂的偏枯证,或者痿弱无力而变易常用,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鼓一阳(脉象指如鼓,有力为阳,无力为阴)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滑)。】
脉象鼓动指下,紧张而有力,如按弓弦,叫弦脉;稍无力,来时轻虚而浮,叫毛脉;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钩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叫滑脉。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阴阳的平和为人体阳气生化的根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乱)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阴阳失和,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以致于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阴气之所以能生化,是以阴阳之平和为根本。如果以刚与刚合,有阳无阴,不能生化,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阴阳紊乱,刚柔不和,十二经气就会衰绝。
【死阴(五脏之邪的传变,五行相克次序传)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五行相生次序传)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肺合秋之少阴,肾合冬之太阴,肺肾俱属阴,肺病传肾叫“重阳”),肾之脾谓之辟阴(肾属水,脾属土,土本克水,今肾反伤脾),死不治。】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是指:肝病传心,为木生火,母病传子,得其生气,叫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烁,叫死阴;肺病传肾,少阴而传太阴,属五阳之候,叫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证。
【结阳者,肿四支。结(气血郁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邪气郁结于阳经,四肢就会浮肿。邪气郁结于阴经,就会大便下血,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具有邪气郁结,如果阴经郁结得多,阳经郁结得少,会发生石水,而现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足阳明和手阳明这二阳经,会有消渴证;邪气郁结于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这三阳经,会发生上下不通的隔证;邪气郁结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这三阴经,会发生水肿病;邪气郁结于厥阴和少阳这一阴一阳经,多患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不同,是怀孕有子之兆。阴阳尺寸之脉俱虚而且患痢疾的,是死证。阳脉倍于阴脉,主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指,在妇人为血崩。肺脾三阴之脉,俱搏击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心肾二阴之脉俱搏击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心包肝一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十天就要死亡。膀胱小肠三阳之脉俱搏击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倾斜已尽,二便不通,则五日死。胃大肠二阳之脉俱搏击与指下,如为温病,是不治之症,不过十日必死。

心得:应。五脏五时应——人与天时相应阴阳相应。
形象来去皆藏于阴阳之中

这阴阳就像两个国家,阳位于外,阴位于内。互相联盟,争端,但是这两个国家共同组成这天下,所以两国同盟和合,则阳在外顺养内阴稳,如果阳乱,则内部的阴之国,便开始躁动争胜,天下动荡,而溃败,邪气一来侵犯,人也就完了。这阴阳的调和,有些玄机,似乎除了这天下安稳,这阴阳的顺序搭配四季时令中阴阳的顺序,对照着五脏阴阳的顺序,用脉象阴阳的表征来对照,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阳相克,反其道而行,便可知病与四时五脏脉象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6 20: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17 22:09 编辑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如何?】
【岐伯对曰:悉呼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相,为佐君者。傅,教育太子及诸皇子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官,职守),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心脏的外围组织,也叫“心包”)者,臣使(内臣)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饮食消化、吸收、排泄的过程)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分别清浊,消化食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不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黄帝说:我希望听听十二脏器在体内的相互作用,有无主从的区别?
岐伯回答说:问的真详细呀!让我说说吧。心就像君主,智慧是从心产生的。肺好像宰相,主一身之气,治理调节人体内外上下的活动由它完成。肝好比将军,谋虑是从它那里来的。胆是清虚的脏器,具有决断的能力。膻中像内臣,心得喜乐,都由它传达。脾胃受纳水谷,好像仓库,五味转化为营养,由它那里产生。大肠主管输送,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在那里最后完成。小肠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分清别浊。肾是精力的源泉,能产生技巧。三焦主疏通水道,周身行水的道路由它管理。膀胱是水液聚集的地方,经过气化作用,才能把尿排出体外。以上十二脏器的作用,不能失去协调。当然,君主是最主要的。心的功能正常,下边就能相安。依据这个道理来养生,就能长寿,终身不至有严重的疾病;根据这个道理来治理天下,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如果君主昏庸,功能失常,那么十二官就出问题了。而各个脏器的活动一旦闭塞不通,失去联系,形体就会受到伤害,对于养生来说,这是最大的祸殃。这样治国,国家就有败亡的危险,要千万警惕哇!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本源)?窘呼哉!消者瞿瞿(惊疑貌。),孰知其要?闵闵(忧愁貌。)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釐,毫氂(极其微小)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医学的道理极其微妙,变化没有穷尽,谁能了解它的本源呢?困难的很呐!形体日渐消瘦的人虽然很惊疑,谁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呢?纵然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担心,谁能知道如何才好?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似有似无极其微小开始的,虽然极其微小,也是可以度量的,千倍万倍增加,事物就一步步地增大,扩大到一定程度它的形状就明显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这个道理,由极其隐微逐渐发展而成。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精纯明白。)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通达光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黄帝说:说得好!我听到了一番精纯明白的道理和圣人的事业。这些通达光明的道理,如不诚心诚意选择吉日,是不敢接受的。
黄帝就选择了吉日良辰,把这些道理,保存在灵台兰室,如同宝物一般,让它流传下去。

心得:这心得怕是要循着老师今早的提问。
体会体会这十二脏器,你看这心在那个跳动,生命运转,慧由心生而非脑,这是心,这是这生命运转的君主,也是神所住的位置,中医中的神住在心,以心等同于神,把神和它的屋子统统合在一起,成为盛神五龙生命运转的君主。这肺,外界的气息进入体内,经由肺泡过滤传递将氧气输送血液运输全身,最终帮助新陈代谢,就这么个枢纽,倒像是德的感觉。正是这宰相连通国家内外,上传下达君主的意思,传递给各个脏器细胞组织,又受制于心脏的跳动。肝,像是志的样子,肝脏是一个巨大的排毒装置,人体卫士之首,代谢毒物,守着人体的环境,这不就是将军吗,这谋略,说在身体上就是时刻警觉清除毒物,说在人上,不就是抵抗外邪,不被别人或者病毒,侵犯国土吗?胆,存着胆汁,说像不像的,到有点让人迷糊,开头迷惑是不是思,现在觉得不是,倒觉得胆和肝成为一个枢纽,共同是志。解剖上胆囊也是紧紧和肝挨在一起,所以这志啊,怕也是肝胆相伴共同构成。说来这个膻中,到让我觉得有了几分欲的感觉,心的喜乐所生,不就是欲吗?后来的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不好说,朦胧觉得脾胃需为大,肾为源头,起于为必不可少的枢纽,膀胱肠道排泄,是一个维持上面的盛神五龙守着四边威势的后备军,倒像是分威散势损兑之军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1 11: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23 15:43 编辑

第五周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地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是以六个甲子日合成一年,地气是以九九之法与天相会通的,而人也有三百六十五节,与天地之数相合,这种说法已经很长期间了。但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岐伯回答说:问的真高明啊!我就说说吧。六六之节和九九之法,是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用来确定日月行程、迟速的标准;气数,是用来标明万物化生的循环周期的。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日月运行有一定部位,万物化生的循环也有一定的规律。每昼夜日行周天一度,而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有大月小月,合三百六十五天为一年,而余气积累,则产生了闰月。那么怎样计算呢?首先确定一年节气的开始,用圭表测量日影的长短变化,校正一年里的时令节气,然后再推算余闰,这样,天度就可以全部计算出来了。【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黄帝说:我已经听到了天度的道理,希望在听听气数,怎么与天合?】
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度,地以九九之法与天相会通。天有十个日子,代表十天,天干有十,六个十干为一周甲,六个周甲成为一年,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从古以来,懂得天道的,都认为天是生命的本源,生命是本于阴阳的。无论地之九州,人之九窍,都与天气相通。所以天生五行,其气三阴三阳。三气而成天,三气而成地,三气而成人,三并三,合而成为九,在地分为九野,九野在人为九脏,所以形脏(胃,大肠,小肠,膀胱)有四,神脏(心、肝、脾、肺、肾)有五,合起为九脏,与天的六六之数相应。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侯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黄帝说:我已知道了六六与九九之会通的道理,夫子说到积累余气成闰月,那什么叫做气呢?请夫子启发我的蒙昧,解除我的疑惑!
岐伯说:这是昊天上帝的隐秘,是先师传下来的。
黄帝说:希望讲给我听听。
岐伯说:五天叫一侯,三侯成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叫一时,四时叫一年,治病就应顺从其当旺之气。五行气运相互承袭,而都可以治;到了年终之日,再从头开始循环开始。一年分立四时,节气按四时分布,就像环形没有端头,侯也按此方法推算。所以说:不知道一年节侯之气如何相加推算,节气的盛衰,虚实的生起,是没法做事的。

【帝曰:五运终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
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
岐伯曰:再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
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其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辟内生,工不能禁也。】
黄帝曰:五运运转从终到始,如环状没有端头,如果太过而不及是什么状况呢?
岐伯说:五行运气更替而立,而各有所胜,盛虚之间的变化,这是他的常态。
黄帝问:平气是怎么样?
岐伯说:没有所过的。
黄帝问: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么样?
岐伯说:在经书里有记载。
黄帝问:什么叫相胜?
岐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所谓的五行各时之所胜,各自以其气来命名五脏。
黄帝问:怎么知道他所胜呢?

岐伯说:推求脏气到来的时间,都以立春前为标准。如果时令未到而相应的脏气先到,就称为太过。太过就侵犯原来自己所不胜的气,而凌侮它所能胜的气,这叫“气淫”。如果时令以到而相应的脏气不到,就称为不及。不及则已所胜之气因无制约就要妄行,所生之气也因无所养而要受病,所不胜之气也来相追,这叫“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在脏气来到的时候,谨慎观察与其相应的时令,看脏气是否与时令相合。假如脏气与时令不合,并且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无从分辨,那就表明内里邪僻之气已经生成,这样就连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帝曰:有不袭乎?】
【岐伯曰:苍天之气, 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
【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黄帝问道:五行气运有不相承袭的情况吗?
岐伯回答说:自然界的气运不能没有规律。气运失其承袭,就是反常,反常就要变而为害。
黄帝道:反常变而为害又怎样呢?
岐伯说:这会使人发生疾病。如属所胜,患病就轻;如属所不胜,患病就重。假若这个时候再感受了邪气,就会死亡。也就是说,五行气运的反常,在不当克我的时候,病比较轻,而在正值克我的时候,病就重了。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说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i,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黄帝道:说得好!我听说天地之气化合而成形体,又根据不同的形态变化来确定万物的名称,那么天地的气运和阴阳的变化,对于万物所起的作用,哪个大哪个小,可以听听吗?岐伯说:你问得很详细啊!天很广阔,不容易测度,地很博大,也难以测量,不过既然你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么我就说说其中的道理吧。草有五种不同的颜色,这五色的变化,是看不尽的;草有五种不同的气味,这五味的美妙也是不能穷尽的。人的嗜欲不同,对于色味,是各有其不同嗜好的。天供给人们五气,地供给人们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在心肺,能使面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由口进入,藏在肠胃里,所藏的五味,来供养五脏之气。五气和化,就有生机,再加上津液的作用,神气就会旺盛起来。
【帝曰:脏象如何?】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于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百,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黄帝问道:人体内脏与其外在表现的关系如何?
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智慧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面部,其功用是充实血脉,是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应。肺是气的根本,是藏魄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功用是充实肌表,是阳中之太阴,与秋气相应。肾是真阴真阳蛰藏的地方,是封藏的根本,精气储藏的所在但是;其荣华表现于头发,其功用是充实骨髓,是阴中之太阴,与冬气相应。肝是四肢的根本,藏魂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功用是充实筋力,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是阴中之少阳,与春气相应。脾是水谷所藏的根本,是营气所生的地方;其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其功用是充实肌肉,属于至阴一类,与长夏土气相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叫做器,能排泄水谷的糟粕,转化五味而主吸收、排泄,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的功能正常。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人迎脉搏大一倍,病在少阳;大两倍,病在太阳;大三倍,病在阳明;大四倍以上为格阳于外。寸口脉搏大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称为关阴。若人迎脉与寸口脉都比常人大四倍,便为关格,关格之脉为阴阳亢极而不和,病人不在能汲取天之清气和地之水谷气了,必定死亡。



查字:
1.六六:六个甲子
2.节:腧穴,人体气血交汇出入的地方
3.克:克”是“剋”的本字。克,甲骨文张着大口惨叫是“人”的变形,像身体蜷缩的人),表示人因遭受剔肉酷刑而惨叫。有的甲骨文在蜷缩的“人”形上方加血滴,强调酷刑的血腥。远古人类将天灾理解成神对人类的惩罚,并以牺牲个体活人的残酷祭天方式,表示对天神的妥协。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血滴形状写成“人”,将蜷曲的“人”形写成“尸”。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尸”误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古人杀人剔肉祭天,祈求消除天灾。隶书写成“十”、“口”、“人”的组合。当“克”的“杀人祭天”本义消失后,楷书再加“刀”另造“剋”代替。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凡克之屬皆从克。,古文克。,亦古文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克,用肩扛。字形也像人在屋下凿刻的样子。所有与克相关的字,都采用“克”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克”。,这也是古文写法
的“克”。
4.,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船舵。勝,金文朕,船舵力,能量),表示掌舵的能力。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掌舵行舟,担当大任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舟”误写成“月”将篆文字形中的误写成胜”作为“腥”的异体字,“星”(xīng)被省略成“生”(shēng),后人误以“生”(shēng)为声旁,将本该读“星”(xīng)的“胜”字,读成shēng。古籍多以“腥”代替“胜”。《汉字简化方案》用字形简单、字音相近的“胜”代替字义毫不相关的“勝”。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勝,任也。从力,朕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勝,有能力担当。字形采用“力”作边旁,采用“朕”作声旁。
5.魄:人体的精神活动之一,表现为感觉和动作。
6.罢极:四肢、四极。肝华在爪,充在筋,以生血气,所以为四肢之本
7.一盛:盛,指脉大,一盛是大一倍,二盛是大两倍。

8.格阳:气血盛溢于三阳,与三阴格拒不相交通
9.关阴:气血盛满溢于三阴,与三阳隔绝,不相交通
10.关格:阴阳之脉俱盛,阴关于内,阳格于外。



心得:六六九九,七七八八。阴阳天地日月,六十一转,三百六十五,天生五气经鼻入心肺,地生五味经口入肠胃,五味在肠胃养五脏之气化津液以生神。五行五气,究竟何为五行构筑的全息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化五气,五气运化注入六成形,实体化为人,经过九九精细雕琢为生命机理,被七七八八切分着全息雕刻成人。人有九脏幻化五气,九又一次到五,五脏之气滋养生神,再一次归为一。是个循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3 1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23 19:26 编辑

五脏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辱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心脏的外合是血脉,它的外荣表现于面部的色泽,制约心脏的是肾。肺脏的外合是皮,它的外荣表现于毛,制约肺脏的是心。肝脏的外合是筋,它的外荣表现于爪甲,制约肝脏的是肺。脾脏的外合是肉,它的外荣表现于唇,制约脾脏的是肝。肾脏的外合是骨,它的外荣表现于发,制约肾脏的是脾。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所以多吃咸的东西,会使得血脉凝滞,而面色失去光泽;多吃苦的东西,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吃辣的东西,会使筋脉拘挛而爪甲枯槁;多吃酸的东西,会使肉坚厚而唇缩;多吃甜的东西,会使骨骼疼痛而脱落。这些是饮食五味的偏嗜所造成的伤害。所以心喜苦味,肺喜辛味,肝喜酸味,脾喜甘味,肾喜咸味。这是五味和五脏的对应关系。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五脏外荣于面上的气色,表现出青黑,颜色像死草一样,是死征;表现出黄色,像枳实一样,是死征;表现出黑色,像黑煤一样,是死征;表现出赤色,像败血凝结一样,是死征;表现出白色,像枯骨一样,是死征。这是从五种色泽来判断死征的情况。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脸上的气色,如果青得像翠鸟的羽毛,是生色;红的像鸡冠,是生色;黄的像蟹腹,是生色;白得像猪油,是生色;黑的像乌鸦的羽毛,是生色。这是体现还有生气的五种色泽。凡是心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朱砂一样;肺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红色的东西一样;肝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绀色的东西一样;脾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栝蒌实一样;肾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紫色的东西一样。这些是五脏有生气的表现。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五色、五味与五脏是相合的。白色合于肺脏和辛味,赤色合于心脏和苦味,青色合于肝脏和酸味,黄色合于脾脏和甜味,黑色合于肾脏和咸味。另外,白色合于皮,赤色合于脉,青色合于筋,黄色合于肉,黑色合于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人身的经脉,都上注于目;所有的精髓,都上注于脑;所有的筋,都注于骨节;所有的血液,都注于心;所有的气,都注于肺。气血经脉向四支八谿灌注就像潮水周而复始。


故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人在躺卧的时候,血就归于肝脏,血是营养四肢百骸的。所以目得了血就能看东西;足得了血就能行走;手掌得了血就能握物;手指得了血就能拿物。刚睡起走到屋外,被风吹着,如果血凝结在肤表,就要发痹症;如果凝涩在经脉里,就会血行迟滞;如果凝涩在足部上,就会发生下肢厥冷。这三种疾患,都是由于血液不能流回到孔窍,所以发生痹厥等病。在人身上,大谷十二处,小谿三百五十四处,那十二关还不在其内。这些都是卫气所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容易留止的处所,如果受了邪气的侵袭,就赶紧用针刺或砭石去除。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在开始诊病时,应当把五决作为纲纪。要想知道某病从哪脏发生,先要考察那一脏脉的胃气怎么样。所说的五决,就是五脏之脉。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填胀,支鬲胠邪,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甚则入肺。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甚则入心。
所以巅顶头痛,属于下虚上实,病在足少阴、太阳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肾脏。眼花摇头,发病急骤的,或者目暗耳聋,病程较长的,属于下实上虚,病在足少阳、厥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肝脏。腹满胀起,胸膈胁胠间像撑住一样,下体厥冷,上体眩晕,病在足太阴、阳明两经,咳嗽逆喘,胸中有病,病在手阳明、太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肺脏。心烦头痛,胸中不适,病在手太阳、少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心脏。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下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脉象的小大滑涩浮沉,可以用手指分别出来;五脏的气象,可以从比类中去推求;察听从五脏反应出的音声,可以意会而分析;五色虽然精微,可以用眼睛来观察。在诊断中如果能够参合色、脉,就万无一失。如果脸上出现赤色,脉象躁数而又坚实,就是病气积聚在腹中,常常妨碍饮食,这种病叫心痹,它致病的原因,是过于思虑伤了心气,所以病邪趁虚而入。如果脸上出现白色,同时脉象躁数而又浮大,上虚下实,这是病气积聚在胸中,喘而且虚惊,这种病叫肺痹,它致病的原因,是感受了寒湿,所以病理和疝气一样,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症状。如果脸上出现黄色,同时脉象大而虚,这是病气积在腹中,自觉有逆气,这种病叫厥疝,女子同样有这种情况,它致病的原因,是由于四肢过劳,出汗后被风侵袭。如果脸上出现黑色,同时下部脉坚而大,这是病气积在小腹和前阴,这种病叫肾痹,它致病的原因,是由凉水沐浴后就睡觉而得。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黑,都不是死的征象。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的,都是死的征象。

查字
1.衃血:凝血,色黑赤。
2.八谿:指上肢的肘腕,下肢的膝踝,左右共八处
3.母:指胃气。因胃为水谷之海,是人的生命赖以存在的根本。
4.巨阳:太阳的别称
5.徇蒙招尤:眼疾,视物昏暗不清,摇动不定
6.目名:慢性眼病,目暗。



心得:这是诊病了,五行的全息思维,就可以诊病,五脏气象比类去推,脉象合着五色,五味,五音,来知病。这个感觉如果配着旧有的思维,真的会晕。想来这中医诊病之中,藏着的是五行的思维系统,和全息的维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4 00: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24 21:02 编辑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获以肠胃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故藏而不泻,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六腑,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
黄帝问道:我从方士那儿听说,有的把脑髓叫做脏,有的把胃肠叫做脏,但又有把肠胃叫做腑的。他们的意见不同,却都自以为是,我不知道到底谁说的正确,希望听你讲一下。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秉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像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他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秉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納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传输和排泄的缘故。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驶书写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体内了。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储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泄,所以它是经常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不是一时的充实。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真实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黄帝问道:为什么气口脉可以独主五脏的病变呢?
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源泉,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足太阴脾的运化转输,而能充养五脏之气。脾为太阴经,主输步津液,气口为手太阴肺经过之处,也属于太阴经脉,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气口。而五气入鼻,藏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变,则鼻为之不利。凡治病并观察其上下的变化,审视其脉候的虚实,查看其情志精神状态以及痴情的表现。
对那些据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的,对那些讨厌针石治疗的人,也不能和他们讲什么医疗技巧。有病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的功效。


查字:
1.,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妇女孕育后代。,金文水,河川每,即“毓”的本字,孕育),表示孕育百川的高山水体。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孕育百川的高山水体,众多河流的发源地,通常指中国西北陆地上的大池大湖。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每”写成。中国古人的水体等级概念中,“池”是超大的潭;“湖”是超大的池;“海”是超大的湖;“洋”是超大的海。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从水,每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海,天然大湖。赖以浩纳百川的大池。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每”作声旁。


2.“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穴,石洞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繁体甲骨文加“下”(从上降落),表示水从山上的石洞向山下流。简体甲骨文将表示向下的水流省略成“下”。金文综合甲骨文字形。当“泉”字的“出水的石洞”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厂”(岩石、石洞)另造“原”代替。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泉”写成。当“原”的“水流源头”本义消失后,篆文又再加“水”另造“源”代替。造字本义:名词,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山涧溪流河川之始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原”写成古籍中“”和“”通用,“”可以表示时间、空间上的起始,而“源”特指水流的起始。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源,水,泉本也。从水,原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源,水源,“泉”是它的本字。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原”作声旁。



心得:天地之气,运化传输,传化之腑以清收浊气,奇恒之腑以蕴藏精华,气口连通天地与人体,贯穿五脏六腑,运转生命,这生命,如果就这样顺着这气运,通天地而转,该有多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3: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26 18:05 编辑

第六周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黄帝问道:医生治病,一样的病,而治法不同,但都痊愈了,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这是地理因素造成的。东方地区,气候像生发的春季,是出产鱼盐的地方。由于靠近海边,当地居民,喜欢吃鱼盐一类东西,习惯于他们居住的地方,觉得吃得好。但是鱼性热,吃多了,使人肠胃内热;盐吃多了,会伤血。所以当地的百姓,大都皮肤色黑,肌理疏松,多生痈疡一类的病。在治疗上,适合用砭石,所以砭石疗法,来自东方。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西方地区,出产金玉,是沙漠地带,气候像收敛的秋季。那里的百姓都是依山而居,多风沙,水土性质刚强。当地居民不穿丝绵,多使用毛布和草席;喜欢吃肥美,容易使人发胖的食物,所以外邪不易犯害他们的躯体,他们的疾病是由饮食、情志内因造成的,容易生内脏疾病。治疗上,就需要用药物,所以药物疗法,来自西方。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焫,故炙焫者,亦从北方来。】
北方地区,气候像闭藏的冬季。地势高,人们住在山上,周围环境是寒风席卷冰冻的大地。当地居民,习惯于住在野地里,吃牛羊乳汁。这样,内脏就会受寒,容易生发胀满病。治疗上,应该使用炙焫,所以炙焫疗法,来自北方。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宜从南方来。】
南方地区,气候像长养万物的夏季,是阳气盛大的地方。地势低洼,水土卑湿,雾露聚集多。当地百姓,喜欢吃酸类和腐臭的食品,所以当地人的皮肤致密色红,容易发生拘挛湿痹等病。治疗上,应该使用微针,所以微针疗法,来自南方。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中央地区,地势平坦多湿,是自然界中物种和数量最为丰富的地方。那里事物的种类很多,人们不感觉烦劳,多生发痿厥寒热等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导引按蹻的方法,所以导引按蹻疗法,来自中央地区。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高明的医生综合各种疗法,针对病情,采取恰当的治疗,所以疗法尽管不同,疾病却能痊愈,这是由于了解病情,掌握了治病大法的原因啊!

查字:
1.热中:热邪滞留在肠胃里。因鱼性属火,多食使人热积于中,而痈发于外。
2.盐味咸,能入血,多食则伤血。
3.毒药:泛指治病的药物。
4.炙焫:用艾灸

心得:这是连通了天地方位的医者,这是医者的态度。上古巫医,是通天地以调人体来调整不合天地规律的地方,这医所治病的根本在于天地,方法也是合着天地方位规律的。这样的医者,是真正的沟通天地人鬼的传道者——巫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4 09:05 , Processed in 1.110575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