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吕丽芳

吕丽芳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9 15:2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周:
本周任务:脉解篇第四十九、刺要论篇第五十
抄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9 18: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脉解篇第四十九
1、查字:
脽:shuí ,臀部:“厩马多肉尻~圆。”

2、翻译:
  足太阳膀胱经有所谓腰部和臀部肿胀、疼痛的症状,是因为农历正月,地支为寅,(卦象为“泰”,三阴三阳正好平衡,说明阳气已经上升到可以与阴抗衡,所以是)太阳。正月里虽然阳气开始生发,但阴寒之气还很旺盛,当阳气没有按照正常的次序逐渐旺盛,因此就会出现腰部和臀部肿胀、疼痛。有的病人因为阳气偏虚就发为跛足,这是因为虽然正月的阳气促使冰冻消解,地气随着阳气开始从地下冒出来,由于寒冬的寒气还很旺盛,阳气颇感不足,若阳气偏虚于足太阳经一侧,则发生跛足的症状。所谓颈项强急而牵引背部的,是因为阳气剧烈的上升而争引,影响于足太阳经脉,所以发生颈项强急。所谓出现耳鸣症状的,是因为阳气过盛,好像万物向上盛长而活跃,盛阳循经上逆,故出现耳鸣。所谓阳邪亢盛发生狂病、癫痫的,是因为阳气尽在上部,阴气却在下面,下虚而上实,所以发生狂病和癫痫病。所谓逆气上浮而致耳聋的,是因为气分失调过于上浮。所谓阳气进入体内而致不能言语的,是因为进入体内的阳气太盛反而转为衰竭造成的,所以不能言语。此时如果房事不节内夺肾精,精气耗散而厥逆,就会罹患“瘖俳”,这是因为肾气亏虚,少阴的精气不能到达四肢而发生厥逆,舌体僵硬而不能言语。

  足少阳胆经有所谓心胁痛的症状,是因为农历九月,地支为戌,(卦象为“剥”,一阳五阴,说明阳气快要搏尽,阴气很旺盛,阳气很虚弱,所以是)少阳。少阳经脉散络于心包,为心之表。九月阳气将尽,阴气方盛,邪气循经而病,所以心胁部发生疼痛。所谓不能侧身转动,是因为九月阴气盛,万物皆潜藏而不动,少阳经气应之,所以不能转侧。所谓甚则跳跃,是因为九月万物衰败,草木尽落而坠地,人身的阳气应该由表入里而阴气旺盛,如果阳气仍然旺盛向下(与上盛的阴气相搏在下肢),就会发生跳跃不止的症状。

  足阳明胃经有所谓寒冷颤栗的症状,是因为农历五月,地支为午,(卦象为“姤”,五阳一阴,说明阳气旺盛到了极点后生出了阴,也就是夏至节后,阴气开始出现,所以是)阳明。五月是阳极而生的时候,人体也是一样,阴气加于盛阳之上,故令人寒冷颤栗。所谓小腿浮肿而大腿弛缓不收,是因为五月阳盛极而阴生,阳气始衰于五月,而初生的阴气要向上与阳气相争,致使阳明经脉不和,故发生小腿浮肿而大腿弛缓不收的症状。所谓因水肿而致喘息的,是由于土不制水,阴气自下而上,居于脏腑之间,水气不化,故为水肿之病。(水气上犯肺脏,所以出现喘息的症状。)所谓胸部疼痛呼吸少气的,也是由于水气停留于脏腑之间,水液属于阴气,停留于脏腑之间,上逆于心肺,所以出现胸痛少气的症状。所谓病甚则厥逆,厌恶见人与火光,听到木击的声音则惊惕不已,这是由于阳气与阴气相争,水火不相协调,所以发生惊惕一类的症状。所谓想关闭门窗而独居的症状,是由于阴气与阳气相争,阳尽而阴盛,所以发生想关闭门窗而独居的症状。所谓病至而想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这是由于阴气与阳气相争而外并于阳经,(使阳气盛,阳主热主动,)热盛于上,所以病人喜欢登高而歌;热盛于外,所以弃衣而走。所谓客于孙脉(指细小络脉)则发生头痛、鼻塞和腹部胀肿的,是由于阳明胃经与太阴脾经之气并行于皮肤肌腠之间,迫于阳明的孙络和太阴的经脉。迫于阳明之孙络,就出现头痛、鼻塞的症状;迫于太阴脾经,就出现腹部肿胀的症状。

  足太阴脾经有所谓病腹胀的症状,是因为农历十一月,地支为子,(卦象为“复”,五阴一阳,说明阴气旺盛到了极点后生出了阳,也就是冬至节后,阳气开始复苏,所以是)太阴,为阴中至阴。此时阴气最盛,万物皆闭藏于中,人气亦然,阴邪循经入腹,所以发生腹胀的症状。所谓上走于心而为嗳气的,是因为阴盛邪,阴邪循脾经上走于阳明胃经,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心主嗳气,所以说上走于心就会发生嗳气。所谓食入则呕吐的,是因为脾病,食物不能运化,胃中盛满而上溢,所以发生呕吐的症状。所谓得到大便和矢气就觉得爽快而病减的,是因为十二月阴气盛极而下衰,阳气初生,人体也是一样,腹中阴邪得以下行,所以腹胀嗳气的病人得到大便或矢气后,就觉得爽快,就象病减轻了似的。

  足少阴肾经有所谓腰痛的症状,是因为农历七月,地支为申,(卦象为“否”,三阳三阴,说明阴气上升到可以与阳气抗衡,所以是)少阴。阴气初生,万物肃杀,阳气被抑制,腰为肾之府,故出现腰痛的症状。所谓呕吐、咳嗽、上气喘息的,是因为阴气盛于下,阳气浮越于上而无所依附,少阴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故出现呕吐、咳嗽、上气喘息的症状。所谓身体衰弱不能久立久坐,久坐起则眼花缭乱视物不清的,是因为七月秋气始至,微霜始降,阴阳交替尚无定局,万物因受肃杀之气而衰退,人体阴阳之气争夺,故不能久立,久坐乍起则两目视物不清。所谓少气善怒的,是因为秋天阳气下降,失去调摄作用,使少阳经阳气不得外出,阳气郁滞在内,肝气郁结不得疏泄,不能约束其所管,故容易发怒,善怒则气逆而厥,叫做“煎厥”。所谓恐惧不安好像被人捉捕一样,是因为秋天阴气始生,万物尚未尽衰,人体应之,阴气少,阳气入,阴阳交争,循经入肾,故恐惧如人将捕之。所谓厌恶闻到食物气味的,是因为肾火不足,不能温养化源,致使胃气虚弱,消化功能已失故不欲进食而厌恶闻到食物的气味。所谓面色发黑如地色的,是因为秋天肃杀之气耗散内脏精华,精气内夺而肾虚,故面色发黑。所谓咳嗽则出血的,是上焦阳脉损伤,阳气未盛于上,血液充斥于脉管,上部脉满则肺气不利,故咳嗽,络脉伤则血见于鼻。

  足厥阴肝经有所谓“㿗疝”以及妇女少腹肿的症状,是因为农历三月,地支为辰,(卦象为“夬”,一阴五阳,说明阴气将要消亡,阳气非常旺盛,所以是)厥阴。三月阳气方长,阴气尚存,阴邪积聚于中,循厥阴肝经发病,故发生阴囊肿大疼痛及妇女少腹肿的症状。所谓腰脊痛不能俯仰的,是因为三月阳气振发,万物荣华繁茂,然尚有余寒,人体应之,故出现腰脊疼痛而不能俯仰的症状。所谓“㿗癃疝”、皮肤肿胀的,也是因为阴邪旺盛,以致厥阴脉胀闭不通,故发生前阴肿痛、小便不利以及肤胀等病。所谓病甚则咽干热中的,是因为三月阴阳相争而阳气胜,阳胜产生内热,热邪循厥阴肝经上逆入喉,故出现咽喉干燥的症状。

3、朗读已传微盘

二、刺要论篇第五十
1、查字:
壅: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堵塞。壅,甲金篆字形暂缺,隶书雍,堵塞),表示用泥土堵塞。推测造字本义:动词,用土堵塞、堆填。楷书将隶书字形中的“广”简写成一点一横的
壅疾,病名。即脚气。《济生方》卷三:“脚气虽曰壅疾,无补法,惟当泻之。理固然也,愚者之见,亦可补之。”

胻:heng2,小腿:“壮士斩其~。”
2、翻译: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法度。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因此,该刺毫毛腠理的,不要伤及皮肤,若皮肤受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脏功能扰乱后,以致到秋天时,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的症状。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肌肉受伤,就会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的病症。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血脉受伤,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夏天时,易患心痛的病症。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筋脉受伤,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秋天时,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的症状。该刺筋的,不要伤及骨,若骨受伤,就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以致到冬天时,易患腹胀、腰痛的病症。该刺骨的,不要伤及骨髓,若骨髓被损伤,便使身体枯瘦、小腿酸痛,肢体懈怠行动无力的病症。

3、朗读已传微盘
4、简明心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22:13: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简明心得:
脉解:大凡出现问题的,有病痛的;都是因为阴阳不平衡,阴阳不能调和,故而出现虚与实、盛与衰,故而还可能会有不通,于是也就有了痛。于是想到了《揆度》里的‘天阳地阴’和‘权衡规矩准’。
刺要论:腠理、皮(肺、金)、肉(脾、土)、脈(心、火)、筋(肝、木)、骨(肾、水)、髓;我想起前面的章節,髓中的营养,先供应最重要的骨,然后是筋、脈、肉、皮;所以有点小问题都是先在皮肤上表现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14:13: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周
本周任务:
刺齐论第五十一、刺禁论第五十二、刺志论第五十三、针解篇第五十四、长刺节论第五十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15: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刺齐论第五十一
1、查字:
齐:亝”是“齊”的异体字。齊,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三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有的甲骨文像三颗(大量)刚冒出地面的胚芽。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突出了胚芽下面的直茎。有的金文写成会义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相等、相同),强调大量种子萌芽生长节奏的“同步”性。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由会义。造字本义:动词,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隶化后楷书有所变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齐”,将篆文字形中的一个“屯”写成“文”,将篆文字形中的另外两个“屯”简写成两竖,并省去篆文字形中的“等号”。当“齊”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异体字再加“田”另造“亝”代替,强调田园中育苗的土地。古籍多以“齊”代替“亝”。种子变成胚芽、生根发芽叫“屯”;大量种子同时萌芽叫“齐”。

2、翻译:
  黄帝问道:我想听您讲一讲如何掌握针刺的浅深程度?


  岐伯回答说:针刺骨的,不要伤害了筋;针刺筋的,不要伤害了肉;针刺肉的,不要伤害了脉;针刺脉的,不要伤害了皮;针刺皮的,不要伤害了肉;针刺肉的,不要伤害了筋;针刺筋的,不要伤害了骨。


  黄帝说:我仍然还是不十分明白,希望听您详细地解说一下。


  岐伯回答说:所谓针刺骨就不要伤筋的,是说病在骨应当针刺到骨,不要只针刺到筋,就停针或出针。所谓刺筋不要伤肉的,是说病在筋应当针刺到筋,不要只针刺到肉,就停针或出针。所谓针刺肉不要伤脉的,是说病在肉应当针刺到肉,不要只针刺到脉,就停针或出针。所谓针刺脉不要伤皮的,是说病在脉应针刺到脉,不要只针到皮就停针或出针。所谓针刺皮肤就不要伤肉的,是说病在皮肤之中,就不要再深刺伤肉。针刺肉不要伤筋的,是说刺肉太过,就要伤损及筋。针刺筋不要伤骨的,是说刺筋太过,就要伤损及骨。这些都称之为违反正常的针刺原则。


3、朗读已传至微盘


二、刺禁论第五十二
1、查字:
禁,篆文(林,林野、苑囿)(示,使看得清楚、警示),表示警告不可砍伐、狩猎。
造字本义:动词,出于对皇家苑囿或特殊林园的保护,而戒阻砍伐或行猎。
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林”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示”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禁,吉凶之忌也。从示,林聲。  



2、翻译;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人体禁刺的部位。


  岐伯回答说:内脏各有要害之处,不能不细看详审!肝气生发于左侧,肺气肃降于右侧,心气布散体表的阳气,肾气治理体内的阴气,脾像运输官主运化水谷精微的传输,胃像集市主受纳饮食水谷的汇聚。横膈上面,有维持生命活动的父母(指心、肺两脏),第七椎旁的里面有心包络。上述部位都应该禁刺,遵循这个刺禁法则,就有利于治疗;违背了,则会给人体造成祸害。


  刺中心脏的,约一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噫气(叹气)。刺中肝脏,约五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多言多语。刺中肾脏,约六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打喷嚏。刺中肺脏,约三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咳呛。刺中脾脏,约十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频频吞咽。误刺中胆,约一日半死,其病变症状为呕吐。


  针刺足背上(的冲阳穴),误伤了大血管,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针刺面部误伤了溜脉(手太阳经别络),不幸会致眼瞎。针刺头部的脑户穴,若刺至脑髓,就会立即死亡。针刺舌下(廉泉穴)过深,误伤了血管,若出血不止,可使喉哑失音。针刺足下布散的络脉,误伤了血管,若淤血留着不去可致局部肿胀。针刺郄中穴(即委中穴)太深,误伤了大经脉,可令人跌仆,面色苍白。针刺气街穴(即气冲穴),误伤了血管,若淤血留着不去,鼠蹊部就会肿胀。针刺脊椎间隙,误伤了脊髓,会使人的背部弯曲不伸。针刺乳中穴,伤及乳房,可使乳房肿胀,内部腐蚀溃脓。针刺缺盆穴的中央太深,造成肺气外泄,可令人喘咳气逆。针刺手鱼腹部(鱼际穴)太深,可使局部发生肿胀。


  不要针刺饮酒大醉的人,否则会使气血紊乱。不要针刺正值勃然大怒的人,否则会使气机上逆。此外,对过度疲劳,刚刚饱食,过分饥饿,极度口渴,方受极大惊吓的人,皆不可以针刺。


  针刺大腿内侧的(足少阴脾经的)穴位,误伤了大血管,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针刺客主人穴(即上关穴)太深,误伤了经脉,可使耳内化脓或致耳聋。针刺膝膑盖骨部位,若误伤以致流出液体,会使人发生跛足。针刺手太阴肺经的穴位,若误伤出血过多,则立即死亡。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误伤出血,可使肾气更虚,以致舌体失养转动不利而语言困难。针刺前胸两旁太深,伤及肺脏,就会发生气喘上逆、仰面呼吸的症状。针刺肘弯(尺泽穴)处太深,气便结聚于局部而不行,以致手臂不能屈伸。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处(读注:本应指肾经,但在此处无腧穴。肝经在此附近有阴包穴,治遗尿。)太深,使人遗尿。针刺腋下(天府穴)胁肋间太深,使人咳嗽。针刺小腹部太深,误伤膀胱,使小便漏出流入腹腔,以致小腹胀满。针刺小腿肚(承筋穴)太深,会使局部肿胀。针刺眼眶而深陷骨间,伤及脉络,就会造成流泪不止,甚至失明。针刺关节,误伤以致液体外流,则关节不能屈伸。


3、朗读已传至微盘


三、刺志论第五十三
1、查字:
: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之”写成“士”,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常假借“志”代替“誌”。《汉字简化方案》用“志”合并代替“誌”。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的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2、翻译:
  黄帝问道:我希望听您谈一谈虚实的的要点,可以吗?


  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也壮实;气虚弱的,形体也虚弱,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一种病态。饮食物丰盛的,血气旺盛,饮食物不足的,血气衰弱,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一种病态。脉充实的,血也充实,脉虚弱的,血也衰虚,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一种病态。


  黄帝问道:什么样的情况是反常的呢?


  岐伯回答说:正气虚弱的,但身体发热,这叫反常。吃的多,但血气不足,这叫做反常。吃的少,但是血气多,这叫做反常。脉搏盛实,但血少,为反常。脉搏衰弱,但血多,为反常。


  气旺盛,但身上怕冷,这是感受了风寒邪气。气虚弱,但身上发热,这是感受了暑热邪气。吃的食物多,但血气不足,这是由于失血过多,或湿邪停留于下部。吃的食物少,但血气充盛,这是因为邪气停留于胃并上及于肺。脉小而血多,是饮酒过多,中焦郁热。脉大而血少,是风邪入于脉中,水汤不进所造成的。


  实证是邪气的入侵,虚证是正气的外泄。邪气实,身体发热,正气虚,身体寒冷。针刺实证时,应左手开大针孔以泻邪,针刺虚证时,应左手闭合针孔以存正。


3、朗读已传至微盘


四、针解篇第五十四
1、查字:
经络,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包括经脉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


2、翻译:
  黄帝问道:希望听你讲讲对九针的解释,以及虚实补泻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针刺治疗虚证要用补法,针下应有热感,因为正气充实了,针下才会发热。针刺治疗邪气盛满的实证要用泻法,针下应有凉感,因为邪气衰退了,针下才会发凉。血液郁积日久,要用放出恶血的方法来消除。邪盛用泻法治疗,就是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


  为使正气实(即补法)应缓慢进针、迅速出针,并在出针时迅速按闭针孔(使正气充实不泄);为使邪气泻应迅速进针、缓慢出针,并在出针后不要立即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实与虚的根据,是指气至之时针下凉感与热感的多少。若有若无,是说下针后经气到来迅速而不易察觉。审察疾病的先后(先为本,后为标),是指辨别疾病的演变进程和预后。辨别疾病的虚与实,(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这是医生治病不可离开这个原则。若医生不能准确地把握(虚实),那么就会背离正确的治疗法则。


  虚实补泻的关键,在于巧妙地运用九针,因为九针各有不同的特点,适宜于不同的病证。针刺补泻的时间,应该与气的来去开阖相配合(:气来时为开可以泻之,气去时为阖可以补之)。九针的名称不同,形状也各有所异,根据治疗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补泻作用。


  针刺实证须用泻法,下针后应留针,待针下出现明显的寒凉之感时,即可出针;针刺虚证须用补法,(下针后应留针,)待针下出现明显的温热之感时,即可出针。经气已经到来,应谨慎守候不要失去,不要变更手法。决定针刺的深浅,就要先察明疾病部位的在内在外。针刺虽有深浅之分,但侯气之法都是相同的。行针时,应似面临深渊、谨防跌落那样小心翼翼。持针时,手应像握着虎符那样坚定有力。思想不要分散于其他事情,应该专心致志观察病人,不可左顾右盼。针刺时要凝神聚气,手法要正确。下针后,务必注视病人的双目来控制其精神活动,使经气运行通畅。


  所说的足三里穴,在膝下外侧三寸之处。所说的跗上穴(即冲阳穴),在足背上,举膝易见之处。巨虚穴,在跷足时小腿外侧肌肉凹陷之处。下廉穴,在小腿外侧肌肉凹陷处的下方。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应合,请你讲讲其中的道理,以使其能流传于后世,作为治病的常法。


  岐伯说: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人的形体也与自然界相应,针的式样也是根据其所适应的不同病症制成的,所以有九针之名。(人的形体也与自然界相应具体是指:)人的皮肤在外,庇护全身,与天相应;肌肉柔软安静,如土地厚载万物一样;脉与人身体相应;筋约束周身;人的声音与五音相应;人的脏腑阴阳之气配合犹如六律高低有节;人的牙齿和面目的排列犹如星辰一样;人的呼吸之气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分布全身,犹如地上的百川万水,纵横灌注于九野一样。


  所以,九种针法之中,第一是针刺皮肤,第二是针刺肉,第三是针刺经脉,第四是针刺筋膜,第五是针刺骨,第六是针刺调和阴阳,第七是针刺补益精气,第八是针刺驱除风邪,第九是针刺通利九窍,以祛除周身三百六十五节间的邪气。这就叫做用不同的针刺手法有不同的功用和适应证。人的心愿意向与八风相应,人体之气运行与天气运行相应,人的发齿耳目五声与五音六律相应,人体阴阳经脉运行气血与大地江河百川相应,肝脏精气通于两目,目又属于九窍,所以肝目与九数相应。


3、朗读已传至微盘




五、长刺节论第五十五
1、查字:
髂:  髂(qià) 腰部下面腹部两侧的骨,左右各一,下缘与耻骨、坐骨联成髋骨。亦称“肠骨”
髎:骨节空隙处。多用于命名骨骼孔隙上的穴位。髋的别称。或尻骨。即骶骨。也叫“八髎”。


2、翻译:
  精通针术的医家,在尚未诊脉之时,还需听取病人的自诉。


  病在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用针刺治疗(在头部取穴),刺至骨部,病就能痊愈,但针刺深浅须恰当,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虽然皮肤为针刺入必经之路,仍应注意勿使其受损。


  阳刺之法,是中间直刺一针,左右斜刺四针,以治疗寒热的疾患。若病邪深入专攻内脏,当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进迫五脏,当刺背部的五脏俞穴,邪气迫脏而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器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消除之后,针刺就可以停止。针刺的要领,是出针使其稍微出一点血。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对小的深部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达到病所为止。


  病在少腹而有积聚,应刺腹部肚脐以下与髂骨两端间,直到少腹为止的部位;再针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侧(的居髎穴),以及胁肋间的穴位(京门穴、章门穴),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则病可以痊愈。


  病在少腹,腹痛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做“疝”,是受寒所致。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出现热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动,病名为“筋痹”。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由于筋脉在分肉之间,与骨相连,所以针从分肉间刺入,应注意不能刺伤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病在肌肤,周身肌肤疼痛,病名为“肌痹”,这是被寒湿之邪侵犯所致。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取穴要多,进针要深,以局部产生热感为度。不要伤及筋骨,若损伤了筋骨,就会引起痈肿或其他病变。待各肌肉会合之处都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病在骨,肢体沉重不能抬举,骨髓深处感到酸痛,局部寒冷,病名为“骨痹”。治疗时应深刺,以不伤血脉肌肉为度。针刺的道路在大小分肉之间,待骨部感到发热,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病在手足三阳经脉,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同时各分肉之间也有或寒或热的感觉,这叫“狂”证。针刺用泻法,使阳脉的邪气外泄,观察各处分肉,若全部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应该停止针刺。


  有一种病,初起每年发作一次;若不治疗,则变为每月发作一次;若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三、四次,这叫做“癫病”(即癫痫病)。治疗时应针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经脉,若没有寒冷的症状,可用针刺调治,直到病愈为止。


  风邪侵袭人体,出现或寒或热的症状,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应首先针刺各分肉腠理及络脉;若依然汗出且或寒或热,可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一百天,疾病就痊愈了。


  病因大风侵袭,出现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病名为“大风”(即麻风病)。应针刺肌肉,使之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后,再针刺骨髓,仍使之出汗,也治疗一百天,总计治疗二百天,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方可停止针刺。


3、朗读已传至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2:31: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佳珺(子君)本周作业已完成,请检查[抱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2:31: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吕丽芳 发表于 2021-11-6 22:31
@刘佳珺(子君)本周作业已完成,请检查[抱拳]

简明心得:
刺齐论:针刺皮、肉、脈、筋、骨,一步步深入,但不能越界;像家庭中每个人做事,都是有范围的,越界就会有矛盾。
刺禁论:五脏六腑都是针刺禁地,像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盘,与他人交往都要有所保留,保护自己的心神湖受伤害。
刺志论:志者,心之所向。心之所向,阴阳平衡,虚实结合。所以,刺的结果也应该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针解:人的形体是与自然界相应的;天气变幻,九针针下亦可补可泄,补泻皆有其法。
长刺节论:针刺亦分阴阳,有阴刺和阳刺之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1 15:52: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周:
本周任务:皮部论篇第第五十六、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1 16: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皮部论篇第第五十六
1、查字:
皮部,①全身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的十二个部区。《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按手足同名经相合,则称六经皮部。




2、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人的皮肤按十二经而分属不同的部位,经脉有径之经横之纪而纵横有序,筋系于肉连于骨,骨有长短大小,五体所发生的疾病各有不同,如何分辨病灶所在的部位,其病灶部分的左右上下的精确定位,以及其阴阳状况如何,疾病是如何形成并痊愈的,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要知道皮肤的所属部位,它是以经脉循行部位为纲纪的,各经都是如此。


  阳明经的皮部,名叫“害蜚”。手、足阳明经脉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阳明的络。它的络脉之色,多青的则是痛证,多黑的则是痹证,多黄红的则是热证,多白的则是寒证,若五色兼见,则是寒热错杂的病。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因为络脉在外属阳,经脉在内属阴(,凡外邪的侵入,一般是由络传经,由表传里的)。


  少阳经的皮部,名叫“枢持”。手、足少阳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少阳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所以邪在阳分则主内传入经脉,邪在阴分则主外出于皮肤,(复从皮肤而入于肌肉筋骨,)以渗于脏俯募原之间(,而内通于五脏)。各经的内外出入都是如此。


  太阳经的皮部,名叫“关枢”。手、足太阳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太阳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


  少阴经的皮部,名叫“枢儒”。手、足少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少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邪气传入于经,是先从属阳的络脉注入于经,然后从属阴的经脉而出,向内注入于骨部。


  厥阴经的皮部,名叫“害肩”。手、足厥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都是属于厥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本经。


  太阴经的皮部,名叫“关蛰”。手,足太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都是属于太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本经。


  十二经络在皮肤上所划定的各个部分,就是皮部。因此,百病的发生,必先从皮毛开始,病邪侵入于皮毛则腠理开,腠理开则病邪侵入络脉,留而不去就向内传入于经脉,若再留而不去就传入于腑,聚积于肠胃。病邪开始侵犯皮毛时,使人恶寒而毫毛直起,腠理开泄;病邪侵入络脉,则络脉盛满,其色变异常;病邪侵入经脉,是由于经气虚而病邪乃得陷入;病邪留连于筋骨之间,若寒邪盛时则筋挛急骨节疼痛,热邪盛时则筋弛缓,骨软无力,皮肉败坏,毛发枯槁。


  黄帝说,您说的皮之十二部,发生的病都是怎样呢?


  岐伯说:皮肤是络脉分属的部位。邪气侵入于皮肤则腠理开泄,腠理开泄则病邪侵入于络脉,络脉的邪气满盛则内注于经脉,经脉的邪气满盛则入留居于腑、脏。所以说,皮肤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若皮肤腠理开泄,(以致邪气侵入于经脉,)就会生大病。


  黄帝说:讲的真好啊!




3、朗读已传至微盘
4、心得:
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
“关”是关键,门栓的意思,“枢”有枢转的含义。阳经中以太阳为关,故称“关枢”。
害,杀害;蜚,生化之义。害蜚即杀害生化。一说:害、盍、阖古通用。《尔雅.释宫》:“阖谓之扇。”害蜚,即是“阖扉”,门扇之义。王冰注:“蜚,生化也。害,杀气也。杀气行则生化弭,故曰害蜚。”
枢,谓枢要;持,谓执持。张景岳注:“枢,枢机也;持,主持也。少阳居三阳表里之间,如枢之运,而持其出入之机,故曰枢持。”
“关”是关键的意思,蛰有阴气蛰藏的含义,阴经以太阴为关,故称关蛰。
儒,顺也。守要而顺阴阳开合之用也。张景岳注:“儒,《说文》柔也,王氏曰顺也。少阴为三阴开阖之枢,而阴气柔顺,故名曰枢儒。”
害,古与盍、阖通,意为闭合;肩有承受的意思。阴经以厥阴为阖,故称“害肩”。


二、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1、查字:
阴络,①指手足三阴经分出的络脉。
②下行的或位置较深的络脉。《灵枢.百病始生》:“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阳络:①指手足三阳经分出的脉络。
②指位于体表或上行的络脉。《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③特指足阳明胃经的络脉。《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并胃之经络。”


2、翻译:
  黄帝问道:络脉显露在外面,五色各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的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经常不变,而络脉则没有常色,常随四时之气变而变。


  黄帝说: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这些都是与其所属经脉的常色相应的。


  黄帝说:阴络与阳络,也与其经脉的主色相应吗?


  岐伯说: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这都是正常的,是无病的表现。寒气多时则气血运行迟滞,因而多出现青黑之色;热气多时则气血运行滑利,因而多出现黄红的颜色。如果是五色全部显露,那就是过寒或过热所引起的变化,是疾病的表现。


  黄帝说:讲的真好啊!


3、朗读已传至微盘
4、心得: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这些都是与其所属经脉的常色相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7 16:10: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周
本周任务: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4 08:35 , Processed in 1.090705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