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兰兰

兰兰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9 16:44: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0.29
       原文抄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9 21: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兰 于 2021-10-29 21:08 编辑

2021.10.29
第19周   脉解篇49、刺要论篇50
一、抄写原文已完成。
二、吟诵已完成。
三、正音查字:
解:剖牛,取牛角。
寅:对着箭靶射箭,练兵。

跃:求偶期间的雄鸟抖开漂亮的羽毛,跳动着向雌鸟炫耀自身的美丽体型和能力优势。
壅:用泥土堵塞。

四、翻译:
1、脉解篇:太阳经有所谓的腰臀肿胀疼痛病,是因为正月属于太阳,而月建在寅,所以说正月太阳寅。正月阳气生发在上,但此时阴寒之气尚盛,阳气还不能按照自己应有的位次而逐渐旺盛,所以发生了腰臀肿胀疼痛。有病阳气偏虚而为跛足的,是因为正月阳气使冰冻消散,地气随之而出。所谓的偏虚,是因为冬寒之气使体内阳气颇感不足,所以阳气偏虚一侧,发生跛足。所谓头项强硬牵引及背之病,是因为阳气骤然上升,互相争扰,所以强硬牵引向上。所谓的耳鸣,是因为阳气使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向上而活跃,人体阳气也是如此,阳气盛于上,所以发生了耳鸣。所谓阳气亢盛则发生癫狂之病,是因为阳气集中于上部,阴气滞留在下部,下虚而上实,所以发生癫狂之病。所谓气逆上浮而耳聋,是因为阳气亢盛于上所致。所谓阳气入内而音哑不能言语,是因为阳气由盛转变,故致音哑不能言。色欲过度,精气内耗而厥逆,就会发生不能说话、四肢瘫痪的瘖痱病,这是肾虚,少阴经气不能布散而导致厥逆。


    少阳经所谓的心胁疼痛,是因为少阳旺于九月,月建在戌,少阳之脉散络心包,故为心之表,九月阳气将尽,而阴气始盛,所以心胁疼痛。所谓的“不可反侧”,是因为此时阴气渐盛,万物开始收藏,万物收藏则静而不动,少阳经气应之,所以不能转侧。所谓的“甚则跃”,是因九月万物都衰退,草木凋零,人身之阳气也由表入里,阴气盛而阳气趋于下部活动,所以容易跌倒。
    阳明经有所谓的恶寒战栗,是因为阳明旺于五月而月建在午,五月是阳气极盛而阴气始生,阳气旺盛并有阴气相加,所以恶寒战栗。所谓胫肿而股不收,是因为五月阳盛极而阴始生,五月阳气由盛转衰,初生的阴气上升,与阳气相争,使阳明经气不和,所以小腿肿而大腿弛缓无力。所谓的气逆喘息而为水肿,是因为阴气自下而又上升,阴气上则水邪也随之上行,停聚在脏腑之间,所以形成水肿。所谓的胸痛少气,是因为水气停聚在脏腑之间,水属阴气,阴气在内,所以发生胸痛呼吸气短。所谓的病甚则厥逆,厌恶见人与火光,听到木击音就惊惕不安,是因为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不相协调,所以惊惕不安。所谓的欲独闭户牗而处,是因为阴阳之气相搏靠近,结果阳气衰而阴气盛,阴主静,所以喜欢关闭门窗而独居。所谓的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是因为阴阳二气反复交争,向外并于阳经,使阳气盛,致使病人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所谓的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是因为阳明经的邪气上逆,邪气上入于本经的细小络脉及太阴之脉,则头痛鼻塞、腹部肿胀。
    太阴经所谓的病胀,是因为太阴旺于十一月,月建在子,十一月为万物收藏之季,若阴邪循脾经入腹潜藏,就会腹部胀满。所谓的上走心为噫,是因为阴邪盛,邪气向上侵入足阳明经,而足阳明经之经别络属于心,阴气上犯心脏,所以嗳气。所谓的食则呕,是因为进食过多,胃中盛满,不能消化而向上泛溢,所以呕吐。所谓的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是因为十一月阴气由盛转衰,阳气将要发动,腹中阴邪随大便与矢气下行,所以病人得后与气,感到舒服,好像病情大大衰减了一样。
    少阴经所谓的腰痛,是因为少阴旺于七月,月建在申,七月为万物阳气开始下降,人体与时令之气相应,阳气减损,所以腰痛。所谓的呕咳上气喘,是因为阴气盛于下,阳气浮越在上而无所依附,所以呕吐、咳嗽、气逆喘息。所谓的身体不适而不能久立久坐,起身则视物不清,目无所见,是因为天地万物阴阳二气交替不定,尚未稳定,此时秋天肃杀之气已经降临,微霜开始下降而克伐万物,人体阴阳之气被伐而衰减,所以视物不清、目无所见。所谓的少气善怒,是因为少阳经脉之气不能正常疏泄,阳气不能正常疏泄,阳气不得外出,肝气郁结不疏,所以容易发怒,易怒这种病名叫煎厥。所谓的恐如人将捕之,是因为秋天万物尚未尽衰,阴气初生而阳气入内,阴阳相搏,所以恐惧不安。所谓的恶闻食臭,是因为胃气衰败,所以厌闻食物气味。所谓的面黑如地色,是因为秋气肃杀,耗夺内脏精气,肾精不足,所以面色变黑。所谓的咳则有血,是因为上部的阳络损伤,虽然阳气还没有充满于上,但血液充盈以致脉满,脉满所以咳嗽,鼻中出血。
    厥阴经的所谓tui疝、妇人少腹肿,是因为厥阴旺于三月,月建在辰,三月为阳气方长,阴气未尽的阳中之阴,阴邪积聚在内,循厥阴肝经逆行致病,所以tui疝、少腹肿胀。所谓的腰脊痛不可以俯仰,是因为三月阳气开始鼓动振发,万物荣华茂盛,但由于阴气未尽,阳气尚被阴气压抑不能温养,所以腰脊疼痛而不能俯仰。所谓tui癃疝肤胀,是因为阴邪尚盛而致厥阴经脉闭塞不通,所以前阴肿痛、不得小便、肌肤肿胀。所谓的嗌干热中,是因为阴阳相争而致内热,所以咽喉发干。
2、刺要论篇:
黄帝问:希望听听针刺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刺法有浅刺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而不能违背这一准则。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反而会使在表的气血壅滞,壅滞则病邪乘机深入。因此,针刺深浅不适合,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扰乱五脏功能,继而发生大病。所以说:疾病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因此,刺毫毛腠理,不要伤及皮肤,皮肤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肺脏功能,肺伤到秋天,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刺皮肤,不要伤及肌肉,肌肉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脾脏功能,脾伤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会腹胀烦满,不思饮食。刺肌肉,不要伤及血脉,血脉受伤,就会向内影响心脏功能,心伤到夏天,易患心痛。刺血脉,不要伤及筋脉,筋脉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肝脏功能,肝伤到春天,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刺筋,不要伤及骨,骨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肾脏功能,肾伤到冬天,易患肿胀、腰痛。刺骨,不要伤髓,髓伤则消减,就会导致身体枯瘦,足胫发酸,身体懈怠,无力举动。
五、读书心得:

1、脉解篇:这一篇正好落实了人体与四季的阴阳相推现象,看了看家里的节气双鱼图,阴消阳长,阴长阳消,不可逆了这气,否则就会生病。自然之道不可逆。夫妻两人在家里也是这样一个双鱼图,夯实好了,各守各的位,乱不得,否则,孩子精神上就会生病。
2、刺要论篇:一层一层,一环一环都有根系着,直通人的命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1:0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6
        
抄写原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2: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6
一、抄写原文已完成。
二、吟诵已完成。
三、正音查字:
齐: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
禁:警告不可砍伐、狩猎。
肓:一旦病侵则必死的组织器官。
志:天心。
解:剖牛,取牛角。
节:远古时代用于进餐盛具的竹碗,以竹结为天然碗底。


四、翻译:
1、刺齐论:黄帝说:希望听听针刺浅深的不同要求。
岐伯回答说:刺骨,不要损伤筋;刺筋,不要损伤肌肉;刺肌肉,不要损伤脉;刺脉,不要损伤皮肤;刺皮肤,不要损伤肌肉;刺肌肉,不要损伤筋;刺筋,不要损伤骨。
黄帝说:我不懂其中的道理,希望能听听解释。
岐伯说:所谓刺骨不要伤筋,是说要刺至骨的,不可以仅刺到筋而未达骨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出;刺筋不要伤肌肉,是说要刺至筋的,不可在仅刺到肌肉而未达筋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出;刺肌肉不要伤脉,是说要刺至肌肉深部的,不可在仅刺到脉而未达肌肉深部时,就停针拔去;刺脉不要伤皮肤,是说要刺至脉的,不可在仅刺到皮肤而未达脉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去。所谓针刺皮肤不要伤肌肉,是说病在皮肤之中,针就刺至皮肤,不要刺伤肌肉;刺肌肉不要伤筋,是说针只能刺至肌肉,太过就会伤筋;刺筋不要伤骨,是说针只能刺至筋,太过就会伤骨。这些是说若针刺深浅不当,造成的反常情况。
2、刺禁论:
黄帝问说:希望听听人体禁刺的部位有多少。
岐伯回答说:内脏的要害之处,不能不详细审察。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肾脏管理在里的阴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主受纳,饮食水谷汇聚于此。膈肓的上面,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心、肺两脏。第七椎旁的里面有心包络。上述部位都应该禁刺,遵循这个刺禁,就有利于治疗,违背了,则会造成祸害。

刺中心脏,大约一日即死,其变态为嗳气。刺中肝脏,大约五日即死,其变态为多言多语。刺中肾脏,大约六日即死,其变态为打喷嚏。刺中肺脏,大约三日即死,其变态为咳嗽。刺中脾脏,大约十日即死,其变态为频频吞咽。误刺中胆,大约一日半即死,其变态为呕吐。

针刺足背,误伤了大脉,若出血不止,就会死亡。针刺面部,误伤了溜脉,会有两目失明的不幸。针刺头部,误伤了脑户穴,若刺至脑髓,就会立即死亡。针刺舌下的廉泉穴,中经脉太深,若出血不止,可使喉哑失音。误刺足下布散的络脉,淤血内留而不出,可致局部肿胀。针刺委中穴太深,误伤了大经脉,可令人跌仆,面色苍白。针刺气街穴,误伤经脉,若淤血留着不去,就会肿伤,牵扯鼠蹊作痛。针刺脊柱间隙,误伤了脊髓,会背曲不伸。针刺乳中穴,伤及乳房,可使乳房肿胀,内部腐烂溃脓。针刺缺盆中央太深,会使肺气外泄,可令人喘咳气逆。针刺手鱼际穴太深,可使局部发生肿胀。

不要针刺大醉的人,否则会使气血逆乱。不要针刺正在大怒的人,否则会使气机上逆。不要针刺过度疲劳的人,不要针刺刚刚饱食的人,不要针刺过分饥饿的人,不要针刺极度口渴的人,不要针刺正受到极大惊吓的人。

刺大腿内侧,误伤了大脉,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刺上关穴太深,误伤经脉,可使耳内化脓或耳聋。刺膝髋部,误伤以致流出液体,会使人发生跛足。刺手太阴经脉,误伤出血过多,则立即死亡。刺足少阴经脉,误伤出血,可使肾气更虚,以致舌体失养,语言困难。

针刺胸膺部太深,伤及肺脏,会致气喘上逆、仰面呼吸。针刺肘弯处太深,气结聚于局部而不行,以致手臂不能屈伸。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处太深,使人遗尿。
针刺腋下胁肋间太深,使人咳嗽。针刺小腹,误伤膀胱,使小便漏出流入腹腔,以致少腹胀满。针刺小腿肚太深,会使局部肿胀。针刺眼眶而深陷骨间,伤及脉络,就会流泪不止,甚至失明。针刺关节,如液体外流,则关节不能屈伸。
3、刺志论:
黄帝说:希望听听有关虚实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也壮实;气不足的,形体也虚弱。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纳谷多的气盛,纳谷少的气虚。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脉象搏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脉象搏小而细弱的,是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黄帝问:反常现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气盛而身体反觉寒冷的,这是反常现象;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这是反常现象;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这是反常现象;饮食虽多而气不足的,这是反常现象;饮食少而气反盛的,这是反常现象;脉象搏大而血反少的,这是反常现象;脉象细小而血反多的,这是反常现象。

气旺盛而身寒冷,是感受了寒邪。气不足而身发热,是感受了暑热。饮食虽多而气反少的,是失血或湿邪聚集下部。饮食虽少而气反盛的,是邪气在胃和肺。脉象细小而血多,是饮酒过度而中焦有热。脉象盛大而血少,是由于风邪侵入脉中,而且不进汤水。

实证,是由于邪气侵入人体。虚证,是由于正气外泄。气实的多见热象。气虚的多见寒象。针刺治疗实证,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治疗虚证,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散。
4、针解:
黄帝说:希望听到关于九针的解释和对虚实的不同治疗方法。
岐伯说:针治虚证要用补法,是指针下出现热感,正气实才有热感。针刺实证要用泻法,是指针下出现凉感,邪气虚才有凉感。“菀陈则除之”是指放出恶血。“邪胜则虚之”,是指出针以后,不要按闭针孔而应使邪气外泄。所谓“徐而疾则实”,就是说慢慢地出针,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这样正气就不致外泄;所谓“疾而徐则虚”,就是说迅速地出针,出针后,缓慢按闭针孔,这样就可使邪气得以外散。这里所说的虚实,是指气至时凉感和热感的多少而言。如果凉感或热感似有似无,那么疾病的虚实就难以断定了。审察疾病的先后,是要认识疾病的标与本。掌握疾病的虚实,医工应该恪守针法,不发生错误。假如似得似失无定,那就是背离了治疗法则。九针能够巧妙地解决疾病的虚实,因为九针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病证。掌握补泻的时机,是指用针应该与气的开阖相配合。所谓“九针之名,各不同形”,是指根据九针的不同形制就能够完全发挥或补或泻的作用。

所谓“刺实须其虚”,是说留针以待阴气大来,针下有凉的感觉,然后去针;“刺虚须其实”,是说应该待阳气大来,针下有热的感觉,然后去针。所谓“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是说不要轻率地改变手法。所谓“深浅在志”,是要求搞清楚疾病的或内或外。所谓“近远如一”,是说不论病变深浅,候气之法是相同的。所谓“如临深渊”,是说不能懈怠大意。所谓“手如握虎”,是说行针需要坚定有力。所谓“神无营于众物”,是说应平心静气地观察病人,不左右张望。所谓“义无邪下”,是说一定要使针保持端正直下。所谓“必正其神”,是说需要注视病人的眼睛,来控制其精神活动,使经气容易运行。

所谓的三里穴在膝下外侧三寸处,所谓的“跗之”是说重按三里穴则足跗上动脉停止跳动,所以说“举膝分易见”。上巨虚穴,当举足取之,在胫骨外侧独自下陷处。下巨虚穴,则在陷中的下部。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在上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应,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使其能流传后世,作为治病的准则。
岐伯说:天地之至数,一至九的配属是,一配天、二配地、三配人、四配时、五配音、六配律、七配星、八配风、九配野,人的形体的各部分与这些是相对应的,而针各有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所以有九针之名。具体地说来,人的皮肤与天相应,如同覆盖万物的天;人的肌肉与地相应,如同敦厚的地;人的血脉与人相应,其盛衰如同人的壮老;人的筋与时相应,其在各部分不同的功用如同四时气候各异;人的声音与自然界的五音相应合,如同五音清浊各异;人的充满阴阳之气的脏腑与六律相应,如同六律各有调节的情况;人的牙齿面目与星相应,其排列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人的呼吸之气与风相应,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往复流动;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与野相应,像九野分布大地一样。所以第一种针法刺皮,第二种针法刺肌肉,第三种针法刺脉,第四种针法刺筋,第五种针法刺骨,第六种针法调和阴阳,第七种针法补益精气,第八种针法驱除风邪,第九种针法疏通九窍,以应三百六十五节之气。这就是说九针各有它独特的功能。人的心意,像八风一样变化无常;人的正气,像天一样运行不息;人的发齿耳目,像五音六律一样有条不紊;人的血气阴阳经脉,如同生化万物的大地;人的肝气通目,与九之数相应。
5、长刺节论:
精通针术的医家的未诊脉之前,首先听取病人的自诉。病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给他用针治疗,刺至骨,病愈停针。针刺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皮肤为针刺出入必经之路,更要注意勿使受损。
阳刺法是正中刺一针,周围刺四针,以治疗寒热病。如病邪深入抟聚内脏,应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进逼五脏,应刺背部的五脏俞穴,邪气逼脏所以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气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退去,就应停针。针刺的要领,是出针时稍微出一点血。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小的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到达病所为止。

病在少腹有积聚,针刺腹部皮肉丰厚以下的部位,直到少腹为止;再针夹脊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侧的居髎穴,以及季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而病愈。
病在少腹,腹痛而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疝,是感受寒邪所致。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的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有热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走,病名为筋痹。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针从分肉间刺入,注意不能刺中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肌肤,周身肌肤疼痛,病名为肌痹,这是被寒湿之邪所伤。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多下针而且深刻,以有热感为度;不要伤及筋骨,若损伤了筋骨,就会引起痈肿这类的病变。待各分肉都出现热感,说明病已愈,可以停针。

病在骨,骨重肢体不能抬举,骨髓深处酸痛,感到有寒气,病名为骨痹。治疗时应深刺,以不伤血脉肌肉为度,针刺的道路在大小分肉之间,待骨部有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手足三阳经脉,或寒或热,同时各分肉之间也有或寒或热的感觉,这叫狂病。用针刺泻除脉中的邪气,观察各处分肉,若全部出现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有一种病,初起每年发作一次;不及时治疗,则每月发作一次,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三、四次,这叫癫病。应针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经脉,如不发冷的,用针刺调治,病愈停针。

因风患病,出现或寒或热,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首先针刺各分肉腠理及络脉;若仍然汗出且或寒或热,可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一百天,就能痊愈。
病因大风侵袭,出现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病名为大风。应针刺肌肉,使之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再针刺骨髓,仍使之出汗,也一百天,总计二百天,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才停针。

五、读书心得:
1、刺齐论:要想刺的层次准确无误,人由表到里的深浅层次在医生面前就是透明的。
2、刺禁论:这些禁的部位都是重要脏器或重要血管,刺中了必定要感染,邪入。刺要了重要血管必定会流血不止而亡。由此可见刺针法调气只见于皮、肉、筋、骨。腹膜以内的脏器关节腔内或重要血管不能用针。
3、刺志论:气盛身寒,受了寒邪。气虚身热,受了暑热。食多气少,失血或湿聚下。食少气多,邪在胃和肺里。脉小而血多,饮酒过度而中焦有热。脉盛而血少,风邪入脉。实证,邪入。虚证,正气外泻。这几句能指导生活。
4、针解:虽然不懂得是哪九种针法,但还是被九针的来源所折服。
5、长刺节论:五脏所受之病皆由针而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3 18:56: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13
     抄写原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3 20: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13
第21周   皮部论56、经络论57
一、抄写原文见上。
二、吟诵已完成。
三、正音查字:
络:表示入侵和绑架。
枢:门轴之槽。
蜚:一种有害的飞虫。
泝:逆流而上。
淖:表示身体为泥所罩。
四、翻译:
1、皮部论56:
黄帝问:我听说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经络的分布有纵有横,筋脉的分布有结有络,骨胳也各有长短大小。它们所发生的疾病各不相同,这就要从皮肤的分部上来区别病变的左右上下,属阴属阳,疾病的开始和预后,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要知道皮肤的分属部位,是以经脉循行于皮肤的部位为依据的,各经都是如此。
阳明经的阳络,名叫“害蜚”,手足阳明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阳明经的络脉。若络脉中多见青色,为痛证;多见黑色,为痹证;多见黄赤色,为热证;多见白色,为寒证;五色同时出现,为属寒热错杂之证。络脉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络脉属阳主外,经脉属阴主内。
少阳经的阳络,名叫“枢持”,手足少阳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少阳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络脉为阳,邪气由络脉内入经脉,所以说“在阳者主内”,经脉属阴,邪气由经脉出而传入内脏,所以说“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各经都是如此。
太阳经的阳络,名叫“关枢”,手足太阳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太阳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
少阴经的阴络,名叫“枢儒”,手足少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少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邪气传入经脉,是从属阳的络脉传到经脉的;然后从属阴的经脉出而向内传入骨。
厥阴经的阴络,名叫“害肩”,手足厥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的浮络,都是厥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
太阴经的阴络,名叫“关蛰”,手足太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属于太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大凡十二经的络脉在皮肤上的分布部位,就是十二皮部。
所以,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先从皮毛开始的。病邪侵袭皮毛则腠理开张,腠理开张则邪气进入络脉,滞留而不去则向内传入经脉,仍滞留而不去,则传入六腑,聚集在肠胃。病邪开始从皮毛侵入时,病人感到恶寒,毫毛竖起,腠理开张;病邪侵入络脉,则络脉盛满而色泽改变;病邪侵入经脉时,则经气已虚,邪气内陷;若病邪留滞于筋骨之间,寒邪盛则筋脉挛急,骨节疼痛;热邪盛则筋脉弛纵,骨软无力,肌肉消瘦败坏,毛发枯瘁脱落。
黄帝问:夫子所说的十二皮部,它们发病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皮肤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邪气侵犯皮肤,则腠理开张;腠理开张,邪气因而侵入络脉,络脉为邪气充满则传入经脉;经脉的邪气盛满,则内传滞留在腑脏。所以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如有病变却不予治疗,邪气就会沿经络内传脏腑,以致发生大病。
黄帝说:讲得好!
2、经络论57:
黄帝问说:络脉显现于外,它的五色各不相同,有青、有黄、有赤、有白、有黑之异,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恒常不变,而络脉没有常色,容易变化。
黄帝问说: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
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都与其所属经脉的颜色相应。
黄帝问:阴络与阳络也和其经脉的颜色相应吗?
岐伯说: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随着四时的转移而变化。寒气多则气血运行凝涩迟滞;气血运行凝涩迟滞,因而多见青黑之色;热气多则气血运行滑利急速;气血运行滑利急速,因而多见黄赤之色。这些都是正常的色泽变化,称为无病。如果五色全部显现,是寒热错杂之证。
黄帝说:讲得好!
五、读书心得:
1、皮部论56:皮肤如此重要,居然邪气可以以此直达脏腑,识天之气,顺天之气,最是养生。
2、经络论57:开始认识颜色,从人身上看颜色。青黑为寒。黄赤为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0 20:04: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20

抄写原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0 20: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20
第21周    气穴论58、气府论29
1、抄写见上。
2、吟诵已完成。
3、正音查字:
穴:巨石相向成拱。
逡:学步婴幼不稳定地行进。
腑:身体的器官库。
鸠:种喜欢侵占他鸟巢穴的山雀。
4、翻译:
(1)气穴论:
黄帝问:我听说人身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与一年的日数相应,但不知具体所在,希望详尽地听听。
岐伯稽首再拜回答说:这是非常深奥的问题啊!如果不是圣帝,谁肯深究这些道理呢!因而请让我详尽地讲讲气穴的部位所在。
黄帝恭敬而谦逊地说:夫子以大道开导我,虽然眼睛尚未看见具体部位,耳朵尚未听到具体数目,却已有耳聪目明,心领神会了。
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的“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啊!
黄帝说:我并不是易语的圣人。世人常言,真数能开启人的思路,现在我所询问的就是气穴的真数,主要是为了记性蒙昧,解除疑惑,还谈不上讨论更精深的道理。不过我希望先生能详尽全面地说明气穴的部位,使我了解它的道理。请让我把它收藏在金匮之中,不轻易拿出妄传他人。
岐伯再拜后回答说:臣请谈谈这个问题。背与心胸部相互牵引而疼痛,其治法是取天突穴与中枢穴,以及上纪穴。上纪就是中脘穴,下纪就是关元穴。背与胸部的经脉斜系着前后左右,所以其一病就表现为前胸与后背牵引疼痛而涩滞,胸胁疼痛,呼吸不利,不能平卧,上气喘急,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经脉满起,这是因为其脉斜出于尻部,连络胸胁,散布于心而贯穿膈,上肩与天突相会;又向下斜行到肩,交会于背部十椎之下的原因。
脏俞,有五十个穴位;腑俞,有七十二个穴位;热俞,有五十九个穴位;水俞,有五十七个穴位;在头部有五行,每行五穴,五五共二十五穴;脊椎两侧各有五脏俞五穴,左右共有十穴;大椎之上两侧各有大杼穴一个,共二穴;瞳子髎、浮白二穴,左右共四穴;环跳二穴;犊鼻二穴;听宫二穴;攒竹二穴;完骨二穴;风府一穴;窍阴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颊车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井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哑门一穴;神阙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阳辅二穴;解溪二穴;照海、申脉共四穴;治水之俞在诸经分肉之间;治热之俞在经气聚会之处;治寒热之俞在两骸厌中有二穴;大禁之穴五里,禁二十五刺,位置在天府穴下五寸处。以上三百六十五穴,就是针刺时所选取的穴位。
黄帝说:我已经知道气穴的部位,就是行针的处所,还想了解孙络、谿谷也各有相应吗?
岐伯说: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也与一岁相应。孙络可以疏散邪气,通畅营卫。如果邪气侵入人体,造成营收稽留,卫气外散,营血内溢,使卫气耗竭而营血淤留,则在外发热,在内少气。应迅速用针刺泻去邪气,不要耽误,以通达营卫,只要见到有营血稽留,就应施针刺泻,不必问其是否为穴会所在。
黄帝说:讲得很对!希望听听谿谷的会合。
岐伯说:肌肉的大会舍处是谷,肌肉的小会合处是谿。分肉之间,谿谷会合之处,可以通行营卫,聚会宗气。如果邪气盛溢而正气壅塞,脉络发热而肌肉腐败,营卫运行不畅,必将形成痈脓,在内消烁骨髓,在外破溃;肉,如果邪留关节,必将使筋骨败坏。如果寒邪蓄积留滞,营卫不能循行其所,使筋脉肌肉卷缩,肋肘不能伸展,在内发为骨痹,在外表现为麻木不仁,这是正气不足,大寒留滞于谿谷所致。谿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也与一岁相应。如果从小痹之证发展传变,邪气随络脉往来不定,微针可以达到,方法与刺孙络之法相同。
黄帝于是避开左右,起身再拜说:今日承蒙夫子你启发,消除了我的蒙昧疑惑,我将把这些理论藏在金匮之中,不轻易拿出来。于是储藏在金兰之室,署名为《气穴所在》。
岐伯说:孙络之脉从经脉别出,其血盛而应当用泻法的,亦从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脉,进而传注到十二络脉,而不限于十四络脉的范围,若要从内驱散病邪,可取五脏的经脉泻之。
(2)气府论:
足太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七十八个腧穴:两眉头陷中各一穴,自眉头上行入发至前顶穴,其中有神庭、上星、囟会三穴,共长三寸半,前顶居中央一行,两旁各分两行,共五行,中行与外行相距三寸,浮于头部的脉气,运行在头皮间的共五行,每行五穴,五五二十五穴,在颈项大筋两旁各有一穴,两侧风府穴旁边各有一穴,从大椎循脊柱下行至尾骶,有二十一节,其中的十五个椎间,左右各有一穴,五脏的腧穴左右各有五个,六腑的腧穴左右各有六个,从委中穴以下到足小趾旁,左右各有六个腧穴。
足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六十二个腧穴:两头角上各有二穴;从眼睛直上发际内,左右各有五穴;耳前角上左右各有一穴;耳前角下左右各有一次;鬓发下左右有一穴;客主人穴左右各一穴;耳后陷中各有一穴;下关穴左右各一穴;耳下牙车之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穴左右各一;腋下三寸,从胁下至胠,八肋之间,各有一穴;髀枢中左右各有一穴;从膝下到足小趾侧的次趾,左右足各有六个腧穴。
足阳明经脉之气通达的有六十八个腧穴:额颅发际旁左右各有三穴;颧骨骨空中左右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颔骨骨空陷中左右各一穴;人迎穴左右各一穴;缺盆外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胸膺部每肋间左右各有一穴;夹鸠尾穴之外,正当乳下三寸,夹胃脘左右各有五穴;夹脐旁开三寸,左右各有三穴;夹脐,下二寸,左右各有三穴;气街穴在脉动处左右各一穴;左右伏菟穴上各有一穴;左右足三里穴以下到足中趾,各有八腧穴,分布于一定的孔穴之中。
手太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三十六个腧穴:目内眦左右各有一穴,目外眦左右各有一穴,颧骨下左右各有一穴,耳廓上左右各有一穴,耳中左右各有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左右各有一穴,柱骨穴的上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天窗穴上四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肩解部左右各有一穴,肩解下三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小指端,左右手各有六个腧穴。
手阳阴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二个腧穴:鼻孔外侧及项部左右各有二穴;大迎穴在下颌骨空中左右各一;项肩相会之处,左右各有一穴;肩臂相会之处,左右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大指侧的次指间,左右手各有六个腧穴。
手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三十二个腧穴:鼽骨之下左右各有一穴,眉后左右各有一穴,头角上左右各有一穴,耳后完骨下左右各有一穴,项中足太阳经之前左右各有一穴,夹扶突穴左右各有一穴,肩贞穴左右各有一穴,肩贞穴下三寸,其间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小指侧的次指端,左右各有六个腧穴。
督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八个腧穴:项部中央有二穴,前发际向后,中行有八穴,面部中央有三穴,大椎以下到尻尾及尻尾两旁有十五穴。从大椎到尾骶共二十一节,这是计算脊椎骨的方法。
任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八个腧穴:喉中央有二穴,胸膺骨陷中每陷各有一穴,鸠尾下三寸处是上脘穴,上脘穴至脐中央相距五寸,脐中央至横骨毛际相距六寸半,每寸各有一穴,共十四穴,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下部前后二阴之间有一穴,两目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龈交穴一个。
冲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二个腧穴:夹鸠尾两旁各横开半寸,向下到脐有六穴,每穴相距一寸,夹脐两旁各横开五分,向下至横骨有五穴,每穴相距一寸,这是腹部经脉取穴的方法。
足少阴经脉之气通达于舌以下的有二穴,厥阴经脉在毛际中左右各有一急脉穴,手少阴经脉左右各有一阴郄穴,阴蹻、阳蹻脉各有一穴。手足鱼际皆为经脉之气通达的部位。以上共计三百六十五穴。
5、心得:
(1)气穴论:气穴明确了营气的组成。
(2)气府论:人身上有365个穴位,觉得真的太神奇了,不得不承认我与自然是一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7 11:45: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11.27
1、抄写原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8 22: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兰 于 2021-11-28 22:31 编辑

2021.11.28补
本周任务:骨空论60、水热穴61
一、抄写完成。
二、吟诵完成。
三、正音查字:
空:表示经过人工处理的洞穴,即宜居洞穴。
穴:表示巨石相向成拱。
四、翻译:
1、骨空论:
黄帝问:我听说风邪是诸多疾病的始因,怎么用针法来治疗?
岐伯回答说:风邪从外侵入,使人寒战,出汗,头痛,身体沉重,恶寒,治疗取风府穴,以调和其阴阳。正气不足用补法,邪气有余用泻法。
如果大风之邪侵入颈项而致疼痛,刺风府穴,风府穴在椎骨第一节的上面。大风之邪而致汗出,灸譩譆,譩譆穴在背部第六椎下两旁距脊各三寸之处,用手按压,使病人感觉疼痛而呼出“譩譆”之声,譩譆穴就在指下痛处。

迎风怕风的,刺眉毛攒竹穴。失枕的,取肩上横骨之间穴位治疗。臂痛如折的,使病人曲臂,取两肘尖相合在一处的姿势,然后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线,正当脊部中央的部位,给以灸治。
从络季胁,牵引到少腹痛胀的,刺譩譆穴。
腰痛而不能转侧动摇,痛引筋脉挛急,下连睾丸,刺八髎穴与疼痛处,八髎穴在腰尻骨间孔隙中。
瘰疬寒热往来,刺寒府穴,寒府在膝上外侧骨与骨之间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侧的孔穴,使患者弯腰,成敬拜的体位;取足心涌泉穴时,使患者成跪的姿势。

任脉经发源于中极穴的下面,而上行经过毛际到腹部,再上行通过关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颐,循行于面部而进入两目中。冲脉经发源于气街穴,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任脉经的病变,在男子是腹内结为七疝,在女子是带下和积聚之病。冲脉经的病变,是气逆上冲,腹中拘急疼痛。

督脉的病变,可以脊柱强硬反折。督脉起于小腹之下的横骨中央。女子入内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其络脉循着阴户会合于会阴部,再分绕于肛门的后面,再分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中的络脉会合。与足少阴经相合上行经股内后面,贯穿脊柱,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向上入内联络于脑,从脑还出,分别左右,经项下行,循行于脊髆内,夹脊抵达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其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其从小腹直上的,穿过脐中央,向上贯穿心脏,进入喉中,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上行系于两目中央之下。督脉的病变,证见气从小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称为冲疝;其在女子则为不孕,或小便不利、痔疾、遗尿、咽喉干燥等症。督脉生病治疗督脉,轻者取治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则取治在脐下的阴变穴。

病人气逆喘鸣有声的,治疗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两缺盆的中间。病人气逆上冲咽喉的,治疗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两旁夹颐之处。

跛足,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治疗取股部的经穴。坐下而膝痛,治疗取环跳穴。站立时骨散如解,治疗取膝关节处的经穴。膝痛,牵引拇趾,治疗取膝弯处的委中穴。坐下而膝痛,像有东西潜伏其中的,治疗取承扶穴。膝痛不能屈伸活动,治疗取背部的经穴。如疼痛连及胫骨如同折断似的,治疗取阳明经中的俞髎三里穴,或者别取太阳经和少阴经的荥穴。膝胫部酸痛无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阳经的别络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之上,横骨之下叫“楗”;侠髋骨两侧环跳穴处叫“机”;膝部的关节叫“骸关”;夹膝两旁的高骨叫“连骸”;连骸下面叫“辅骨”;辅骨上面的膝弯叫“腘”;腘上面就是“骸关”;头后项部的横骨叫“枕骨”。

治水之腧穴有五十七个: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两行,每行各五穴;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足内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髓空在脑后分为三处,都在颅骨边际锐骨的下面,一在龈基的下面,一在项后正中的复骨下面,一在脊骨上孔的风府穴上面;脊骨下孔在尻骨下面,还有几个髓孔在面部侠鼻两旁,有的骨孔在口唇下方与两肩相平的部位;两肩膊骨孔在肩膊中的外侧,臂骨的骨孔在臂骨的外侧,距离手腕四寸两骨的空隙之间;股骨上面的骨孔在股骨外侧,膝上四寸处;䯒骨的骨孔在辅骨的上端,股际的骨孔在阴毛中的动脉下面;尻骨的骨孔在髀骨之后,距离四寸处。扁骨有渗灌的纹理聚合,没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有血脉渗灌的纹理,没有骨孔。

灸寒热证的方法是,先灸项后的大椎穴,根据病人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其次灸尾骶骨的尾闾穴,也是以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观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用灸法,上举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即肩髃穴用灸法,两侧的季胁之间的京门穴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绝骨穴处用灸法,足小趾与次趾之间的侠谿穴用灸法,腨下凹陷处的承山穴用灸法,外踝后方的昆仑穴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坚硬如筋处用灸法,胸膺中陷骨间的天突穴用灸法,手腕部的横骨之下的大陵穴用灸法,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用灸法,阴毛边缘动脉处的气冲穴用灸法,膝下三寸的两筋间的三里穴用灸法,足阳明经所行足跗上动脉的冲阳穴用灸法,头顶上的百会穴也可用灸法。犬咬伤的地方先灸三壮,再按治犬伤病法灸治。以上灸治寒热证的部位共二十九处。因伤食而用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须仔细观察其经脉移行到络脉的地方,多刺其腧穴,同时再用药物调治。
2、水热穴:
黄帝问:少阴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
岐伯回答说:肾为至阴之脏,至阴之脏水气最盛,肺属太阴之脏,少阴属肾脉而旺于冬季,所以人体水液代谢的根本在肾,其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
黄帝问: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呢?
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聚集而生病了。水液上下泛滥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

黄帝问:各种水病都是由肾而生成的吗?
岐伯说:肾属阴脏,水气由下而向上蔓延的属于肾病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至阴。自逞勇力而劳动或房事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又遇到风邪,风邪从开张之腠理侵入,向内不能进入脏腑,向外也不能从皮肤泄越,于是滞留在玄府之中,窜行皮肤之内,传变成为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黄帝问:治疗水病的腧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
岐伯说:肾腧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积聚之处,也是水液从此出入之处。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腧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则为呼吸急促、不能平卧,这是肺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急促,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虽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这是因为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肾和肝、脾三条阴经所交结的地方在小腿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络脉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黄帝问: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为什么呢?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肝气开始发生,肝气性质急躁,其变动像风一样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春天风邪之气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黄帝问: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为什么呢?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流溢体表,热邪熏蒸分肉腠理,向内影响到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只透过皮肤而病就退去,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充盛、充足的阳脉。

黄帝问:秋天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秋天金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胜过火气,阳气处于合闭过程中,阴气刚胜过阳气,湿邪侵犯人体,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取阴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未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黄帝问:冬天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伏沉于下,阳脉消退,所以取阳经的“井穴”以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荥穴”以充实阳气。所以说:“冬取井荥,春不鼽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夫子说过治疗热病有五十九个腧穴,我已明其大概,但还不清楚这些腧穴的部位,希望听听它们的部位和治疗作用。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发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四肢的热邪。五脏的腧穴两傍各有五穴,这十个穴位,可以泻除五脏的热邪。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热邪所以部位的附近。
黄帝问:人伤于寒邪反而会变为热病,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五、心得:
1、骨空论:长了知识。跟骨相关的穴位原来如此重要。
2、水热穴:肾者至阴,至阴者盛水。其本在肾,其未在肺,皆积水也。除了寒邪,还有热邪。夫寒盛则生热。阴阳不调,则寒热邪相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4 11:03 , Processed in 1.073675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