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兰兰

兰兰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1 16:29: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8.2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1 23: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8.21
一、抄写原文见上。
二、吟诵已上传。
三、正音查字:

脏:隐藏在胸腔、腹腔内部的组织器官,古人将它们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器官。
畜:用绳索将牛羊等驯化动物系在围栏里,用草料或谷物饲养,以备家庭对肉食的不时之需。

益:盛器水满而溢出。
充:像大人的头部和孩子的头部凑在一起。

别:解剖,剔骨。
四、翻译:




1、经脉别论篇:
黄帝问:人的居住环境、劳逸和性情的勇怯强弱不同,其经脉血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大凡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会因之而发生变化。所以夜晚远行,则恐惧之气出于肾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肺脏。或因堕坠而惊恐,则逆气出于肝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脾脏。或者由于惊恐,则逆气出于肺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心脏。或因渡水跌仆,则逆气出于肾与骨,在这种情况下,勇敢的人,气血畅行,病就自愈,怯懦的人,气血滞留,则邪气留着而为病了。所以说:诊病的方法,必须观察人的勇敢与怯懦,骨肉和皮肤,从而了解病情,这是诊断上的大法。
所以饮食过饱的时候,由于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受惊而影响精神的时候,由于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带着重东西远行,胃劳气越而汗出于肾;走得快并且害怕,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肢体摇动劳累过度的时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所以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变化之中,生病的原因,多是由于体力、饮食、劳累、精神等过度而来,这是一定的。
食物入胃,经过消化把一部分精微输散于肝脏,经过肝的疏泄,将浸淫满溢的精气滋养于筋。食物入胃,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气,注入于心,再由心输入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上达于肺,肺又将血气送到全身百脉,直至皮毛。脉与精气相合,运行精气到六腑。六腑的精气化生神明,输入留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取决于阴阳气血平衡,其平衡的变化,就能从气口的脉象上表现出来,气口脉象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水液进入胃里,分离出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膀胱。这样,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这是可以测度的经脉的正常现象。
太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阳有余的缘故,治疗表里都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俱趋于阳明,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足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脉,猝然而大,当取足少阳本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的偏盛,就是少阳的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该细心省察真脏脉,若非真脏外泄,是五脏脉气减少,胃气不能平和,这是太阴太过的缘故,应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用补阳泻阴法。二阴经脉的偏盛,是为少阴热厥,虚阳并越于上部,心、肺、肝、脾四脉都受到影响,其病根源于肾脏,应该治其经络,泻足太阳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阴经脉的偏盛,是厥阴经脉所主,真气虚弱,心中酸疼不适,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大汗出,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并针刺厥阴的太冲穴。
黄帝问:太阳经脉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太阳经脉像三阳经脉那样极盛,同时它还轻浮。
黄帝问:少阳经脉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少阳经脉与一阳经脉一样,脉象是滑而不实的。
黄帝问:阳阴经脉之象怎样?
岐伯说:脉象大而且浮。太阴经脉搏动,其脉象沉伏而实鼓指;二阴经脉搏动,是肾脉沉而不浮的现象。




2、脏气法时论:
黄帝问:结合人的形体,取法四时五行的规律而进行治疗,怎样是从?怎样是逆?逆从得失的意义,希望听听是怎么一回事?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与时令气候配合,有衰旺的变化,由此而判断病人的生死,分析医事的成败,从而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缓解和加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黄帝说:希望详尽地听听。
岐伯说:肝主春木之气,春天是足厥阴和足少阳主治的时间,肝胆旺日为甲乙;肝苦拘急,急宜食甜味药以缓和。心主夏火之气,夏天为手少阴和手太阳主治的时间,心与小肠旺日为丙丁;心苦弛缓,急宜用酸味药以收敛。脾主长夏土气,长夏为足太阴和足阳明主治的时间,脾与胃旺日为戊己;脾苦湿,急宜用苦味药以燥湿。肺主秋金之气,秋天为手太阴和手阳明主治的时间,肺与大肠旺日为庚辛;肺苦于气上逆,急宜用苦泄之药以宣泄其气。肾主冬水之气,冬天为足少阴和足太阳主治的时间,肾与膀胱旺日为壬癸;肾苦干燥,急宜用辛润之药以润燥。这样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而通畅五脏之气。
病在肝脏,在夏天痊愈;若至夏天不愈,到秋天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天不死,到冬天病情相对稳定;到明年春天才能好转,禁止吹风。肝病患者,痊愈当下丙丁日;丙丁日不好,到庚辛日就要加重;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稳定,到甲乙日才能好转。肝病患者,每天清晨神志比较清爽,傍晚时分,病情比较重,半夜时便安静了。肝喜条达疏散,宜急用辛味药来发散,以辛味补之,酸味泻之。
病在心脏,在长夏痊愈;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要加重;如冬季不死,到明年春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夏天才能好转;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不能穿得太暖。心病患者,病愈当在戊己日;戊己日不好,到壬癸日就要加重;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病情稳定,到丙丁日才能好转。心病患者,每天中午神智比较清爽,到半夜时病情加重,到了天亮时又安静了。心脏病需要软,宜急用咸味药来软减,以咸味补之,以甘味泻之。
病在脾脏,在秋天痊愈;若至秋天不愈,到了春天病情就要加重;如春季不死,至夏季病情相对稳定,到了长夏才能好转;应禁食温热性食物及吃得过饱,禁居湿地、禁穿湿衣。脾病患者,其病愈在庚辛日;庚辛日不好,到甲乙日就要加重;甲乙日不死,至丙丁日病情就相对稳定,到了戊己日才能好转。脾病患者,每天午后神志比较清爽,到了日出时,病情就会加重,到了傍晚时,便安静了。脾病缓和,宜急食甘味以缓之,用苦泻之,用甘味补之。
病在肺脏,在冬天痊愈;若至冬天不愈,到了夏天病情就要加重;如夏天不死,到长夏时病情会相对稳定,到了秋天才能好转;禁止寒凉饮食及衣服穿得太少。肺病患者,其病愈在壬癸日;壬癸日不好,到丙丁日就要加重;如果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庚辛日才能好转。肺病患者,在每天傍晚时神志比较清爽,到了中午时,病情会加重,午后便安静了。肺脏病需要收敛,宜急食酸味药以收之,用酸味补之,辛味泻之。
病在肾脏,在春天痊愈;若至春天不愈,到了长夏病情就要加重;若长夏不死,至秋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冬季才能好转;禁食过热的食物和穿烘烤过的衣服。肾病患者,其病愈当在甲乙日;甲乙日不好,在戊己日就要加重;戊己日不死,至庚辛日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壬癸日才能好转。肾病患者,在半夜时神志比较清爽,当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精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需要坚,宜急食苦味药以坚之,用苦味补之,咸味泻之。
大凡邪气侵袭于人身,都是以强凌弱,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于生己之时而持,自得当旺之时而起。但必须先确定五脏的平脉,才可以推论病证轻重的时间,以及预决死生的日期。
肝病可见,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易怒;如果肝虚,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清,两耳听不清声音,易恐惧,好像有人来抓他。治疗取刺厥阴和少阳两经穴位。肝气上逆,则有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在其经肉盛处放血。
心病可见,胸中疼痛,胁部支满,胁下疼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肉侧疼痛;如果心虚,则见胸腹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两经穴位,并在舌下廉泉穴刺出血。如果疾病有变化,则刺阴郄穴出血。
脾病可见,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肌肉痿软,足不能举步,或筋脉牵掣,脚下疼痛;如脾虚,则见腹满肠鸣,泄泻完谷不化。治疗取刺太阴、阳明、少阴经穴,刺出其血。
肺病可见,咳喘气逆,肩背疼痛,出汗,尻、大腿内侧、膝、髋、小腿肚、小腿下半部、脚等处都疼痛;如果肺虚,可见短气,呼吸不连续,耳聋,咽喉干燥。治疗取刺太阴、足太阳经脉的外侧,厥阴经脉的内侧,刺出其血。
肾病可见,腹大胫肿,喘咳,身体沉重,盗汗出,恶风;如果肾虚,可见胸中疼痛,大腹、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经穴,刺出其血。
肝脏主青色,肝病宜食甜味,粳米、牛肉、大枣、葵菜都是甜味。心脏主赤色,心病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子、韭菜都是酸味。肺脏主白色,肺病宜食苦味,麦、羊肉、杏、薤都是苦味。脾脏主黄色,脾病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子、藿都是咸味。肾脏主黑色,肾病主黑色,肾病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大葱都是辛味。所有食物,辛能发散,酸能收敛,甘能缓急,苦能坚燥,咸能软坚。
凡药物用来攻邪,五谷用来营养,五果作为辅助,五畜用来补益,五菜用来充养,气味配合调和而服食,用来补益精气。这五类东西,各有辛、酸、甘、苦、咸的味道,对某一脏之气各有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等作用,配合四时五脏,治病要根据五味所宜。


五、心得:
1、经脉别论篇:静下心来体会自已的阴阳与虚静。体会着各脏器的气在身体里的运行。从乱到定。
2、脏气法时论:邪气之客于身,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源头处才有解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7 06:17: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8.27
一、抄写原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7 07: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兰 于 2021-8-28 12:40 编辑

2021.8.27
一、抄写原文:已完成(见上)
二、吟诵已上传到微盘。
三、正音查字:

宣:当众宣读由天子题写、由重臣宣读的“圣旨”。
入:收存物品,加盖封藏。
噫 :叹息。
吞:张大嘴巴。
主:支撑屋架的核心房柱,即顶梁柱。

遗:双手持贝,前往馈赠。
溺:落水淹死。

癃:因疾病身体局部隆起。
走:摆臂奔跑。
形:用矿物颜料着色。
少:规模小的,数量不多的。
厥:反呼吸、无呼吸。
隅:可借以掩护的城郭角落。

俞:众人整齐划桨,乘船渡河或航行。
熨:古代军中为提高士兵的作战力,用艾灸、火罐等方法为伤员舒筋活血。
宝:珍藏在家里的贝玉。

全:古代为帝王量身打造的、完整包裹通体尸身的金缕玉衣。
冥:帝王的阴宅地俯。
营:古代部落用缠绕、联结草木的原始方法搭建很多房屋。
八:切分。
正:征伐不义之邑。
四、翻译:
1、宣明五气篇:
五味各有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此为五入。
五脏之气发病:心为噫气,肺为咳嗽,肝为多语,脾为吞酸,肾为呵欠、喷嚏。六腑之气失调:胃为哕逆、恐惧,大肠小肠为泄泻,下焦泛滥,为水肿,膀胱不通为癃闭、不能约束为遗尿,胆为发怒。这就是五病。
五脏各有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这是五脏所恶。
五脏化生五液:心主汗,肺主涕,肝主泪,脾主涎,肾主唾液。这是五脏主五液。
疾病所禁食的五味:辛走气,气病,不能多食辛;咸走血,血病,不能多食咸;苦走骨,骨病,不能多食苦;甘走肉,肉病,不能多食甘;酸走筋,筋病,不能多食酸。这就是疾病所的五禁,要自我节制,不能多食。
五脏发病的部位和季节各不相同:肾为阴脏而主骨,发病多在骨骼;心为阳脏而主血脉,发病多在血脉;饮食五味伤脾,发病多为肌肉痿弱不用;阳虚而病,多发于冬季;阴虚而病,往往发于夏季。这叫五发。
五脏为邪所扰的病变:病邪入阳分,则为狂;病邪入阴分,血脉凝涩,发生痹证;病邪入于阳,邪气搏结于上,发生头部疾患;五脏阴经通于喉舌之间,病邪入于阴,搏结不去,伤阴而瘖哑;病邪由阳入阴,病多平静;病邪由阴出阳,病多怒。这叫五乱。
五邪所见脉象:春天风秋天的毛脉,夏天见冬天的石脉,长夏见春天的弦脉,秋天见夏天的钩脉,冬天见长夏的濡脉。这就是五邪脉,预后相同,都是死证。
五脏所藏精神活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如弦,心脉如钩,脾脉如代,肺脉如秋毛,肾脉如沉石。这是五脏的脉象。
2、血气形志篇:
人身气血多少有一定之数。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的一定之数。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知道手足阴阳十二经脉的病苦。大凡治病,血脉充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除去痛苦,观察病人的意愿,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要确定背部五腧穴的部位,先用一根草度量病人两乳间的距离,然后从正中对折,再用另一根同样长的草,量到对折后草的正中,即四分之一处;折掉这四分之一,然后使草两端相支撑,成为三角形。叫病人举起臂来,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一只角朝上,和脊背大椎穴相平,两只角在下,在下左右两角所指的部位,就是肺俞穴。再把上角下移一度到两肺俞穴的中点,左右两角是心俞。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腧穴的部位,也就是针灸取穴的法度。
形体安乐,精神苦闷,发病易在经脉,用针刺治疗。形体安乐,精神愉快,发病易在肌肉,用针刺和砭石治疗。形体劳务,精神愉快,发病易在筋骨,用熨引治疗。形体劳务,精神苦闷,发病易在咽嗌,用甘药治疗。形体屡次遭受惊恐,筋脉运行不畅,发病易出现肢体不仁的症状,用按摩、药酒治疗。这就是所谓五种形志病。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阴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
3、宝命全形论篇: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全,但没有什么比人更为宝贵的。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存,随着四时规律成长的。无论是君王,还是平民,都愿意保持形体的健康,但往往身体有了疾病,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病邪就积累日深,潜藏骨髓之内,不易去掉了。这是我心中所担忧的,我想用针刺来解除他们的疾病痛苦,怎样办呢?
岐伯回答说:诊断疾病,应该注意观察它所表现的症候:比如盐贮藏在器具中,能够使器具渗出水来;琴弦快断的时候,会发出嘶破的声音;树木弊坏,叶子就要落下来;疾病到了严重阶段,人就要打嗝。人有了这样四种现象,说明脏腑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刺都不起作用,这都是皮肉血气各不相得,病不容易治了。
黄帝道:我很感伤病人的痛苦,心里惶惑不安,治疗疾病,搞不好,反使病情加重,我又不能替代他们。百姓听了,都会认为我是残忍的人,怎么办好呢?
岐伯说:人虽然是生活在地上,但片刻也离不开天,天地之气相合,才产生了人。人如果能适应四时的变化,那么自然办的一切,都会成为他生命的泉源;如果能够了解万物的话,那就是天子了。人与自然是相应的,天有阴阳,人有十二骨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所以能效法天地阴阳的变化,就不会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骨节的道理,就是所谓圣智也不能超过他;能够观察八风的变动和五行的衰旺,又能够通达虚实的变化规律,就能洞晓病情,即使像病人呼吸那样的细微不易察觉的变化,也如秋毫在目,逃不过他的眼睛。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天地之气相合以后,生成了世界上的万物,从地理上,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可以分为四时。月份有大有小,白天有短有长,万物同时来到世界,实在是度量不尽的,我只希望解除病人的痛苦,请问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岐伯说:治疗的方法,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分析。如木遇到金,就被折断;火遇到水,就会熄灭;土遇到木,就要松软;金遇到火,就要熔化;水遇到土,就要遏绝。这种种变化,万物都是这样,不胜枚举。所以有五种针法已向天下公布了,但人们只知饱食,而不去了解它们。那五种治法是什么呢?第一要精神专一,第二要修养形体,第三要了解药物的真假性能,第四要制定大小砭石以适应不同的疾病,第五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这五种治法,各有所长,先用哪个,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现在针刺的疗法,用补治虚,用泻治实,而这是普通医生所共知的。至于能够取法天地阴阳的道理,随其变化而施针法,就能取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的疗效。这并没有什么神秘,只要功力积久,就有这样的高超技术。
黄帝道:我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针刺的正法,要先集中精神,待五脏虚实已定,脉象九候已备知,然后再下针。在针刺的时候,必须精神贯注,即使有人旁观,也像看不见一样,有人喧嚣,也像听不到一样。同时还要色脉相参,不能仅看外形,必须将发病的机理揣摩清楚,才能给人治病。病人有虚有实,见到五虚的症状,不能随意去泻;见到五实的症状,也不可远而不泻,在应该进针时,就是一瞬间也不能耽搁。在手捻针时,什么事也不想,针要光净匀称。针者要平心静气,观察病人的呼吸。那血气的变化无形无象,虽不可见,而气至之时,好像群乌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它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候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黄帝道:怎样刺虚?又怎样刺实?
岐伯说:刺虚证,须用补法;刺实证,须用泻法。经气已经到了,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无论针刺深浅,无论取穴远近,得气是一样的。在捻针的时候,像面临深渊时那样的谨慎;又像手中捉着老虎那样坚定有力,集中神志,不为其他事物所干扰。
4、八正神明论篇: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一定法则,那么究竟取法于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要取法于天地阴阳,并结合日月星辰之光来研究。
黄帝道:希望详细听听。
岐伯说:大凡针刺之法,必须察验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了,才能进行针刺。如果气候温和,日光明亮,那么人体血液就濡润而卫气上浮;如果气候寒冷,日光晦暗,那么人体血液就滞涩而卫气沉伏。月亮初生的时候,人的血气随月新生,卫气亦随之畅行;月亮正圆的时候,人的血气强盛,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人的肌肉消瘦,经络空虚,卫气不足,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气而调和血气。因此说,气候寒冷,不要行针刺;气候温暖,不要迟疑;月初生的时候,不要用泻法;月正圆的时候,不要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进行治疗。这叫顺应天时而调养血气。按照天时推移的次序,结合人身血气的盛衰,来确定气的所在,并聚精会神地等待治疗的最好时机。所以说,月初生时用泻法,这叫做重虚;月正圆时用补法,使血气充溢,经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而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这叫做乱经。这些都是阴阳相错,正气邪气分不清楚,邪气沉伏留而不去,致使络脉外虚,经脉内乱,所以病邪就乘之而起。
黄帝问:星辰、八正、四时怎么候察呢?
岐伯说:星辰的方位,可以用来测定日月循行的规律。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用来测出八风病邪什么时候到来;四时,可以用来分别春秋冬夏之气的所在;按照时序来调整气血,避免八正病邪的侵犯。假如身体虚弱,又遭遇自然界的虚邪,两虚相感,邪气就会侵犯至骨,进而深入五脏。医生能候察气候变化的道理而及时挽救,病邪就不能伤人。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了解。
黄帝道:说得好。取法星辰的道理,我已经听到了,希望再听听效法往古的道理。
岐伯说:效法往古,要先懂得《针经》。想把前人的针术在现在加以验证,先要知道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盈虚,来候察气的浮沉,来给病人进行调整,就会看到它是立有效验的。所谓“观于冥冥”,是说血气荣卫的变化并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这就是把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盈虚,四时气候的浮沉等情况,综合起来候察以调整病人。这样,医生就常能预见病情,然而疾病尚未显露于外,所以叫“观于冥冥”。所谓“通于无穷”,是说医生的高超技术可以流传后世,这就是医生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不过是病情还没有显露出来,大家都不能发现罢了。看不见形象,尝不到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就像神灵一样若隐若现,难以捉摸。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病邪。正邪,就是身体因劳累出汗,腠理开张,而为虚风侵袭,正邪伤人轻微,所以一般人不了解它的病情,看不到它的病象。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刚开始就救治,先去候查三部九候的脉气,及时调治,不使脉气衰败,所以疾病容易痊愈,所以叫高明的医生。而低劣的医生,却等疾病已形成,或疾病已经败坏时才治疗。等到病已形成后才治疗,就是不懂得三部九候的脉气混乱是由疾病发展所导致的。他所谓知道疾病的所在,只不过是知道三部九候病脉的所在部位罢了。所以这就像把守门户一样,已经陷入了被动地位。其原因就是不了解病理,而只看到病症的表面现象。
黄帝道:我听说针法有补有泻,但不懂它的涵义。
岐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因为“方”就是病人邪气正盛,月亮正圆,天气正温和,身体尚安定的时候。要在病人正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正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正呼气的时候慢慢地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这样,邪气排出,正气流畅,病就会好了。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圆”就是使气运行的意思,行气就是导移血气以至病所,针刺时必须达到宋分,还要在病人吸气时推移其针。所以说圆与方的行针,都要用排针之法。所以善用针术养神的人,必须观察病人形体的肥瘦和荣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的神气寄存之处,不可不谨慎调养。
黄帝说:讲得妙极了!把人的形体与阴阳四时结合起来,虚实的感应,无形的病况,要不是夫子您谁能明白呢?然而夫子多次说到形和神,究竟什么叫形神?希望详细听听。
岐伯说: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说还没有对疾病看得很清楚。问病人的病痛,再从经脉的变化去探索,病情才突然出现在眼前。要是按寻而不可得,便不知道病情了。因为靠诊察形体,才能知道病情,所以叫做形。
黄帝道:那什么叫神呢?
岐伯说:请让我讲讲神。所谓神,就是耳不闻杂声,目不见异物,心志开朗,非常清醒地领悟其中的道理,但这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有如观察一种东西,大家都在看,但只是自己看得真,刚才还好像很模糊的东西,突然明显起来,好像风吹云散,这就叫做神。对神的领会,是以三部九候脉法为本源的,真能达到这种地步,九针之论,就不必太拘泥了。
五、心得:
1、宣明五气篇:这样以五来解读人体,内外就通透了。五的背后是一,天地万物交汇成五,所以人有五脏六腑,而生精气血神。邪入则乱,一个地方乱了,人的整体就会显现出症状来。
2、血气形志篇:开始重视气了,穴位之气,物之气。大概知道了大椎穴以下的穴位,晚上睡觉时常给娃娃按下,她很快就睡着了。
3、宝命全形论篇:慎守勿失。守气时须如伏熊般静侯。极静下来去观人之气。
4、八正神明论篇:把参照标准弄丢了,所以总是治不好。天地节气都不知道了,还谈何健康。气侯温和日光明亮,就像此刻,那么人体血液就濡润而卫气上浮。气候寒冷,日光晦暗,阴天,那么人体血液就滞涩而卫气沉伏。晴天就想出门,阴天就觉得该在家里比较好,原来是这样。若已经病了,就被动,说明邪已占夺居主位帝位,想要正过来,还得需要起义、攻城、联合各种有生力量,一举趋敌出境,这是需要大动干戈的事。如同当年毛爷爷破旧立新一样。所以大医治未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4 20:26: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9.4
抄写原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4 22: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9.4
一、抄写原文见上。
二、吟诵已完成。
三、正音查字:
离:鸟儿落入猎人抓捕的网罩
荥:湿地依稀可见的零星小水洼。
忤:不顺心。
通:物用来往,交流有无。
评:平等而论。
禀:盖在偏远山间田头、临时存放农具和谷物的简陋茅屋。
惕:小心浇注锡液。
恇:怯弱。
四、翻译:
1、离合真邪论:
黄帝问:我听说九针有九篇,而夫子又从九篇基础上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胜,取上以治下,取左以治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补泻,我也知道了。这些都是由于荣卫偏胜、气血虚实而生成的,并不是邪气从外侵入经脉而发生的。我希望听听邪气侵入经脉之时,使人发病的情况怎样呢?又怎样取穴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圣人制定治疗法则,必定应于天地自然的变化,所以天有二十八宿,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如天地之气温和,则十二经水安静平稳;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涩不流;天暑地热,则经水沸腾扬溢;暴风骤起,则经水波涛汹涌。同样,病邪侵入经脉,寒邪则使血行滞涩,热邪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侵入,也像经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也会波涌隆起,虽然血气在经脉中还是有规则地流动,但其行至寸口处,指下的感觉,则时大时小,大即说明病邪盛,小即说明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规律,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应该进一步用三部必候的方法检查,一旦察知邪气所在,就应早治,阻止它进一步发展。在吸气时进针,勿使气逆;要留针静候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吸气时捻针,以得气为目的;等病人呼气时,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都随时外泄,所以叫做泻法。
黄帝问:不足之虚证,怎样用针刺补益呢?
岐伯说:首先用手抚摸寻找到穴位;然后用手指按压穴位,使邪气消散;再用手指推循揉按穴位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使脉络怒张;左手掐正穴位,右手下针;待气脉流通而出针,出针时,右手拔针,左手按闭孔穴,不让正气外泄。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候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就像等待贵客一样,忘记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守护,等病人吸气的时候,拔出其针,那么正气就不能外泄了。出针以后,应分别在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叫补法。
黄帝问:怎样候气呢?
岐伯说:当邪气离开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 气如江水之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所以说:邪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后要针刺克服它,但不要在邪气冲盛时用针泻之。真气,就是经脉之气,正邪冲突,真气大虚,这时用泻法,反使经气大虚,所以说:在邪气方来正盛的时候不可用泻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诊候邪气不能审慎全面,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又回来,那病就更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离去,不可再用泻法追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至之时,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邪就不容易消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像扳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像敲击木椎,顽钝不灵。所以说:识得机微之道的,毫不迟疑;不知机微之道的,纵然时机已到,亦不会下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问:怎样补泻呢?
岐伯说:这就是攻邪,应该抓紧时间刺出盛血,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立即就会好。
黄帝说:讲得好!如果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怎样诊察呢?
岐伯说:仔细扪按循摸,根据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诊察三部九候看他的左右上下各部是否协调,及是否有特别衰弱之处,就可以知道病在哪一脏腑,待其气至而刺了。不懂三部九候,则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下部脉(地)以诊察下,从上部脉(天)以诊察上,从中部脉(人)以诊察中,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判定疾病在三部的哪一部。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候,以了解病脉之处,虽然有大病为害,医生也不能事先防止。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大惑”,反而会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证当作虚证,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耗夺正气,使顺证变成逆证,使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带来最大的祸殃。不知三部九候的医生,是不能长久的。不懂得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不攻邪气,反伤正气,就断绝了病人性命。病邪刚侵入人体,没有固定部位,推它就向前,引它就停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马上就能好。
2、通评虚实论:
黄帝问:什么叫虚实?
岐伯回答说:邪气正盛,就是实证;精气不足,就是虚证。
黄帝问:虚实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肺主气,气虚,就是肺脏先虚;气上逆,两足必寒。肺虚若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存;若遇相克之时,病人就会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也是如此。
黄帝问:什么叫重实?
岐伯说:所谓的重实,是说大热病人,邪气甚热,而脉象又盛满,这就叫重实。
黄帝问:经络俱实,情况怎样?怎么治疗?
岐伯说: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口脉急而尺肤弛缓,经和络都应该治疗。所以说:脉象滑利的象征气血旺盛,为顺;脉象涩滞的象征气血虚衰,为逆。一般所谓虚实,都是从事物表现于外的不同生命状态的种类开始判断的,如万物有生气则滑利,万物欲死则枯涩,所以一个人的五脏骨肉滑利,证明精气充足,生气旺盛,可以长寿。
黄帝问: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情况怎样?
岐伯说: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滑利而尺肤寒凉。秋冬季见这样现象,为逆;在春夏之时见这样现象,为顺,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黄帝问:经虚络满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缓而涩滞。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生。
黄帝问:怎样治疗这种病呢?
岐伯说:络满经虚的,灸阴经刺阳经;经满络虚的,刺明经灸阳经。
黄帝问:什么叫重虚?
岐伯说:脉虚、气虚、尺虚,称为重虚。
黄帝问:怎样辨别呢?
岐伯说:所谓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而行动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像这种情况,脉象滑利的,虽病可生;脉象涩带的,就要死亡了。
黄帝问:寒气突然上逆,脉象盛满而实,结果会怎样呢?
岐伯说:脉象实而滑利的,可生;脉象实而逆涩的,会死。
黄帝问: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发热,结果会怎样呢?
岐伯说:这种病,在春秋之时可生,若在冬夏就会死。有一种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体发热的,也会死。
黄帝问:身体肿满的,会怎样呢?
岐伯说:所谓身形肿满是指脉象急而大坚,而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适应。像这样,顺则可生,逆则主死。
黄帝问:什么叫顺则可生,逆则主死?
岐伯说:所谓顺,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中厥冷。
黄帝问:妇人新产而患热病,脉象悬小,结果怎样?
岐伯说:手足温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的,就要死亡。
黄帝问:妇人新产,感受风热,喘息有声,张口抬肩,它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喘息有声,张口抬肩的,脉象应实大。如脉象见缓和的,可生;如实大而弦急的,就要死亡。
黄帝问:肠澼中赤痢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下痢发热的,主死;身寒不发热的,主生。
黄帝问: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黄帝问:痢疾下脓血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悬绝者主死;滑大者主生。
黄帝问:痢疾,不发热,脉象也不悬绝,结果如何?
岐伯说:脉象滑大者主生,脉象悬涩者主死,根据五脏相克的时日来预测死期。
黄帝问:癫疾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脉象搏击而大滑的,经过一段时间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的,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问:癫疾之脉,虚实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黄帝问: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
岐伯说:脉象见实大的,病程虽长久,但可以治愈;如脉象悬小而坚的,病程久了,就不可治。
黄帝说: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得出来呢?
黄帝说:春天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天治病多取各经的输穴,秋天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天主闭藏。闭藏的,治病应多用药物,少用针刺砭石。但所属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痈疽等病,是片刻也不能徘徊犹豫的。痈毒初起,不知它发在何处,按又按不到,疼痛忽作忽止,这时可在手太阴经穴针刺三次,和颈部缨脉左右各二次。腋痈的病人,周身高热,应该针刺足少阳经穴五次;针后,热仍然不下,可针手厥阴心包经穴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急性痈疽,筋肉挛缩,随着痈疽的分肉而痛剧,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腧穴。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旁三寸的少阴肾俞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刺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仓穴各三次。刺治癫痫惊风,要针五条经脉的穴位,刺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刺太阳的经穴各五次,刺手少阴通里穴旁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大凡诊治消渴、中风仆倒、半身不遂、痿厥、气粗急、喘逆等病,如是甘食美味的肥胖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造成的疾病。噎膈则气闭不行,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疾病。突然有厥逆,不知人事,耳聋,闭塞不通,都是因为情绪突然激动,逆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外中风邪,风邪留恋不去,伏而化热,消烁肌肉,极为明显。两脚偏跛,是风寒湿侵袭而形成的疾病。
黄帝说:黄疸、骤然剧痛、癫疾、厥狂等证,是经脉之气久逆于上,不能下行所致。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致。
3、太阴阳明论:
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即脾胃二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脾属阴经,胃属阳经,二经循行的路线不同;或虚、或实,或顺、或逆,也各不相同;或者从内,或者从外,发病的原因又不同,所以病名也就不同了。
黄帝说:希望听听不同情况。
岐伯说:阳属天气,为人体的外在护卫;阴属地气,为人体的内在营养。外邪有余多犯阳经,所以阳道常实;内伤不足多伤阴经,所以阴道常虚。所以贼风虚邪伤人时,阳分首当其冲;而饮食不慎,起居失调,阴分独受其害。外表受病,就传入六腑;内里受病,就传入五脏。邪入六腑,就会发热,不能安眠,喘促;病在五脏,就会胀满发闷,飧泄,经过一段时间,会成为痢疾。喉是管呼吸的,所以主天气;咽是管进食的,所以主地气。阳经易感风邪,阴经益感湿邪。三阴之经脉,是由足上行至头,由头而下循臂至手指尖端;三阳之经脉,是由手上行至头,再下至足。所以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向下行到极点,再向上行。因此外感风邪,多在上部;外中湿气,多在下部。
黄帝问:脾一有病四肢就不能正常活动,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四肢都从胃接受营养之气,但是胃气不能直达到四肢,必须通过脾的运化,水谷津液才能布达于四肢。如今脾有病了,不能把胃的水谷津液输送出去,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一天一天地衰弱,经脉不利筋骨肌肉也因无营养之气来充实,所以四肢就不能活动了。
帝问:脾脏不能单独主一个时季,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脾属土而位居中央,它经常从四时里分旺于四脏,就是在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里,不能单独主一个季节。脾脏经常为胃土转输水谷精气,土生养万物而取法天地自然的规律,脾为人体的土,它布散的精微,从头至足,无处不到,所以不单主一个季节。
黄帝问:脾和胃通过一膜相连,为什么能够给胃运行津液呢?
岐伯说:足太阴脾经,就是三阴经。它的经脉环绕于胃,连属于脾,联络咽喉,所以太阴经脉能够运输阳明之气,进入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是足太阴脾经之表,是五脏六腑的营养之海,所以胃经也能运输太阴之气,进入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都能借助脾经而接受阳阴的水谷精气,因此说脾能为胃运送津液。四肢不能接受水谷之气的滋养,一天天地衰弱,阴经脉道不通利,筋骨肌肉无气滋生,所以就痿废不用了。
4、阳明脉解:
黄帝问: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厌恶人声与火光,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受惊,却不为钟鼓的声音惊动。听到木音就惊惕,是为什么?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足阳明是胃的经脉。胃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是因为土恶木克。
黄帝问:好!那么恶火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就发热,热重所以恶火。
黄帝问:他厌恶见人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足阳明经气上逆,则喘促,心中郁闷,心中郁闷所以不喜欢见人。
黄帝说: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为什么呢?
岐伯说:经气厥逆如果累及于五脏,就会死,若仅连及经脉,则可生。
黄帝问:好!病情严重的,脱掉衣服,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喊唱歌,有的几天不吃不喝,还能翻墙上屋,所上之处,都是其平素所不能的,发病时反而能上去,为什么呢?
岐伯说:四肢是阳气的根本。阳气盛则四肢充实,四肢充实所以能够登高。
黄帝问:病人脱掉衣服而乱跑,为什么?
岐伯说:身体热盛,所以脱掉衣服,到处乱跑。
黄帝问:病人胡言乱语骂人,不分亲疏远近而胡乱唱歌,为什么?
岐伯说:阳热亢盛,使病人神志失常,胡言乱语,辱骂别人,不分亲疏,不想吃饭,不想吃饭,所以到处乱跑。

五、心得:
1、离合真邪论心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已知其所能。观人气正邪、气之盛衰很重要。学着观气、感受气。前几天回老家胳膊腿被虫子咬了几个大包,奇痒,毒气盛而不定,拿针扎至出血,挤了下。马上就不痒了,第二天也没痒,结痂好了。迎其气而泻之。
2、通评虚实论心得:觉得我还是涩滞的,得滑顺,从做人到做事,心顺才得行。观这个机。
3、太阴阳明论心得:胃脾如此重要,才意识到。胃是纵精之源,脾是德官,脾切除了的人从身体上就缺了德。化不了精谷,养不出正气。其它脏腑担子重。
4、阳明脉解心得:不管你信不信,五行就这样在我们身体里转,生克不息。根坏了,末就败坏的一塌糊涂。一如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8 06: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9.8
本周任务:热论篇第31、刺热篇第32
一、抄写原文见下一个贴纸。
二、吟诵已完成。
三、正音查字:
热:一个人双手高举着火炬。

伤:士兵中箭。
寒:表示天气凄冷肃杀的季节里,一个人睡在铺满草蓐的床上。
颊:脸的两侧。
颔:点头,表示同意。
䯒:胫骨上端。




四、翻译:
1、热论:
黄帝问道:一般所谓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有的痊愈的,有的死亡了,死亡的都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大约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我不知其中的缘故,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答道:足太阳经,是诸阳联属会合之处。它的经脉上连风府,所以能够为诸阳主气。人为寒邪所伤,就要发热,如果单是发热,即便热得很厉害,也不会死。但假如阳经、阴经同时感受寒邪为病,就必然死亡。


黄帝道:希望听听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第一天,太阳经感受寒邪,所以头项疼痛,腰脊僵硬。第二天,病邪传到阳明,阳明经主肌肉,它的经脉挟鼻,络于目,所以身热、目疼、鼻干、不能安卧。第三天,病邪传到少阳,少阳主胆,它的经脉循行于两胁,络于两耳,所以胸胁痛,耳聋。如果三阳经络都已受病,但还没有传入到脏腑里的,可以用发汗来治愈。第四天,病邪传到太阴,太阴经脉分布于胃,络于咽嗌,所以腹胀满,咽嗌发干。第五天,病邪传入少阴,少阴经脉通肾、络肺,连系舌根,所以口燥,舌干而渴。第六天,病邪传入厥阴,厥阴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烦闷、阴囊紧缩。如果三阴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了病害,营卫不运行,脏腑不通畅,那就要死了。


如果不是两感于寒邪,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减轻,头痛也就会稍好一些。到第八天,阳明病会减轻,身热也会渐渐消退。到第九天,少阳病会减轻,耳聋也会好转而能听到点声音。到第十天,太阴病会减轻,胀起的腹部也会平软得和往常一样,就想吃东西了。到第十一天,少阴病会减轻,口不渴了,也不胀满了,舌也不干了,还会打喷嚏。到第十二天,厥阴病减轻了,阴囊也松缓下来,少腹部也觉得舒服,邪气全退了,病也就好了。


黄帝又问: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治疗的方法,应根据脏腑经脉的症状,分别施治,疾病就会日渐衰退。受病未满三天的,可以通过发汗治愈;病已超过三天的,可以通过泻下治愈。


黄帝道:热病已经好了,常常遗有余热,为什么?
岐伯说:凡是余热,都是因为发热重的时候,还勉强吃东西造成的。像这样,病虽然已经减轻,可是余热未尽,于是谷气与余热搏结在一起,所以就有余热现象。
黄帝说:说得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呢?
岐伯说:只要根据病的或虚或实,而分别给以正治和反治,病就会好的。
黄帝道:患了热病有什么禁忌呢?
岐伯说:患热病的,如果稍好些,马上吃肉类食物,就会复发,如果多吃谷食,也会有余热,这就是热病的禁忌。


黄帝道:假如两感于寒的病人,它的脉象和症状怎样呢?
岐伯说:两感于寒的病人,第一天太阳和少阴二经都患病,就有头痛、口干、烦闷而渴的症状;第二天阳明与太阴二经都患病,就有腹满、发烧、不想吃东西,语无伦次的症状;第三天少阳与厥阴二经都患病,就有耳聋、阴囊紧缩、厥逆的症状。如果再发展到水浆不入口,昏迷不醒,第六天就得死。
黄帝说:病情发展到五脏都已损伤,六腑不通,营卫不和的地步以后,三天之后就死亡了,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阳明经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这一经血气与邪气都盛,正邪相搏病人容易神志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经气已尽,所以就死亡了。


凡伤于寒邪而变成温病的,在夏至以前发病的叫做温病;在夏至以后发病的叫做暑病。暑病应当发汗,使热从汗出,而不能止汗。




2、刺热:
肝脏发生热病,小便先发黄,腹痛、喜卧,身体发热。热邪和正气相争,就会狂言惊骇,胁肋胀满疼痛,手足躁动,不能安卧;遇庚辛日病情加重,遇甲乙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庚辛日会死。刺治足厥阴和足少阴两经。如果肝气上逆,则头痛昏晕,这是热邪由肝脉上冲牵引头部所致。


心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不高兴,过几天才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出现突然心痛,烦闷,时时作呕,头痛、面赤、无汗;遇壬癸日,病情加重,逢丙丁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壬癸日当死。刺治手少阴和手太阳两经。


脾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头重,面颊疼痛,心烦,额部发青,想呕吐,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颔疼痛,遇甲乙日,病情加重,遇戊己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甲乙日当死。刺治足太阴和足阳明两经。


肺脏发生热病,病人先突然感到寒冷,汗毛竖起,恶风寒,舌苔发黄,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胸膺背部,不能长呼吸,头痛难以忍受,汗出怕冷;遇丙丁日,病情加重,遇庚辛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丙丁日当死。刺手太阴和手阳明两经,使其出血如黄豆大,立即痊愈。


肾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腰痛,小腿发痠,口渴多饮,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项痛而强,小腿发冷而痠软,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颈项疼痛,头晕掉摇不定,遇戊己日,病情加重,遇壬癸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邪气上逆,戊己日当死。刺治足少阴和足太阳两经。以上所说的诸脏大汗出,都是在五脏各自当旺之日,正胜邪退,故可汗出而愈。


肝热病人,左颊先见红色;心热病人,额部先见红色;脾热病人,鼻部先见赤色;肺热病人,右颊先见红色;肾热病人,颐部先见红色。疾病尚未发生,见到面部的红色,就针刺治疗,这叫治未病。热病刚开始,只表现在五脏部所,疾病尚轻浅,及时治疗,到所胜之日,就可痊愈;如果刺治反了,势必延长病程,以致过“三周”才能病愈,如果治疗一再失误,就会死亡。热病应当汗出,到所胜之日,才能够汗大出而痊愈。


凡治疗热病,应让病人饮用凉饮,然后针刺,必须使病人少穿衣服,心有居处清凉,这样才能使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的,手足躁动不安的,应刺足少阳经,补足太阴经。病情较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开始时手臂疼痛的,应刺手阳明、手太阴两经,汗出而热止。热病起始于头部的,刺足太阳经,汗出而热止。热病起始于足胫的,可刺足阳明经,汗出而热止。热病先感觉身体沉重,骨节疼痛,耳聋、嗜睡,当刺足少阴经,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昏眩冒而后发热,胸胁胀闷的,应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两经。


太阳经脉的病,红色显现于两颧骨,是热病的象征,如果荣色未恶,只要得汗,至其当旺之时,就可痊愈。如果同时又见到厥阴经的脉证,那么死期不过三日,因为热病已内连肾脏,兼见少阳脉色。少阳经脉的病,红色显现于面颊前方,是热病之征,如果荣色未恶,只要得汗,至其当旺之时,就可痊愈,如果同时兼见少阴经的脉证,那死期就不过三日。


治疗热病的腧穴:第三脊椎下,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主治肝热病;第六脊椎下,主治脾热病;第七脊椎下,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既取上部腧穴以泻阳邪,又当取下部腧穴以补阴气,所以在下取尾骶骨处的长强穴。颈项第三椎以下的凹陷中央,是大椎穴。如面颊红色由下上逆到颧骨的,为大瘕泄;红色自颊下行至颊车的,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部的,为胁肋痛。红色见于颊上的,病在膈上。









五、心得:
1、热论:受了寒邪叫热病,这跟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不一样。可操作性指示: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伤风感冒,稍微好点,不能马上吃肉,也不能多吃。温病在夏至后叫暑病,当发汗。

2、刺热:热病到了一定程度就得用针刺了。各脏器热病,皆以属相日治汗出来愈期。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愈。这跟我平时所理解和所学的也不一样。谨记,下次试试,看效果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0 18:49: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9.1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8 16: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9.18
本周任务  评热33、逆调论34、疟论35


一、吟诵已完成


二、正音查字:
评:平等而论。
躁:表示因心急火燎而坐立不安,到处走。
狂:狗朝目标物疾速奔行。人跑为“走”,马跑为“驰”,狗跑为“狂”;人群齐跑为“奔”,马群齐跑为“骤”,狗群齐跑为“飙”。
荣:草木繁花绽放。
卫:表示在城邑东西两侧出警巡逻。
疟:一种忽寒忽热、对病人折腾不休的风寒病。
腠:肌肉束会集并与肌腱连接的部位。
瘅:湿热症。


三、翻译:
1、评热:
黄帝问:有患湿热病的,汗出之后,随即又发热,而且脉搏躁动疾速,不因汗出而衰减,甚至出现胡言乱语,不能饮食,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证。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人体所以能够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现在邪正在骨肉之间相争而能够出汗,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就应该能进食而不再发热。再发热的,是邪气还在;汗是由精气所化。现在汗出而又发热,是邪气胜过正气。不能饮食,则精气没有补充,病邪再滞留不退,生命就会危在旦夕了。《热论》中曾说过:汗出而脉仍躁盛的,是死证。现在脉象与出汗不适应,可见精气不能战胜其病邪,死亡的征象已经很明显了。胡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态失常的也是死证。现在出现了三种死候,却不见一线生机,虽然有时病情稍有减轻,但必死无疑。


黄帝问:有的病人身体发热,出汗,烦闷,烦闷不因汗出而解,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汗出而身体发热的,是感受了风邪;汗出而烦闷不解的,是由于下气上逆。这种病,名叫做风厥。
黄帝说:希望详细听听。
岐伯说:太阳经主宰一身诸阳之气,为一身之表,所以首先感受外邪,而少阴和太阳为表里关系,少阴经气受到太阳经热邪的影响,随之上逆,随之止逆便成为厥。
黄帝问:怎样治疗?
岐伯说: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的穴位,并内服汤药。


黄帝问:劳风病是怎样的?
岐伯说:劳风发病部位常在肺下。这种病的症状是头项强直,眼目昏眩,唾出粘痰,恶风而身体寒战,这不是劳风病。
黄帝问:怎样治疗?
岐伯说:首先要引导太阳经气,疏通郁闭,以通利肺气,使其呼吸调畅,俯仰自如。青年人,三日可以病愈;中年人,五日可以病愈;而老年人或精气衰减的人,须七日才能痊愈。这种病人,咳出的青黄色痰液,颜色如脓,凝结成块,大的如弹丸,这种痰应使之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不能排出,就要伤肺,肺脏受伤,就会死亡了。


黄帝问:有患肾风的病人,面部浮肿,目下臃起如卧蚕,影响言语,这种病可以针刺吗?
岐伯说:如果是虚证不能用刺法。不应针刺法而误刺,五天后,邪气必然传导,甚而加重病情。
黄帝问:邪气到来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邪气到来时一定出现气短,时常发热,热从胸背上至头部,汗出,手热,口干口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走困难,若是妇女则停经,胸中烦闷,不能进食,也不能仰卧,仰卧则咳嗽,这种病又叫风水,在《刺法》篇中有详细的论述。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邪气侵犯人体,是因为他的正气必定虚弱。肾阴不足,风阳之邪就趁虚侵入,所以气短,时常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小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胃中不和。仰卧后咳嗽加剧,是水气上迫肺脏。一般有水气病的,目下必先出现微肿。
黄帝问:为什么这样说?
岐伯说:水属于阴,目下也属阴,腹部为至阴脾脏所居之处,所以腹中有水,必然目下浮肿。心气上逆,所以口苦舌干,不得仰卧,仰卧就咳吐清水。一般水气病,不能仰卧,仰卧后会惊悸不安,惊悸会使咳嗽加剧。腹中鸣响,病因是胃肠中有水气。如果波及到脾脏,就烦闷而不能饮食。食物不进,是胃脘阻隔。身体沉重行走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循行于足胫部。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胞脉闭塞不通。胞脉属于心脏,而下络胞中。现在水气上逆,逼迫肺脏,心气不能下通,所以月经就不来了。
黄帝说:讲得好!
2、逆调论:
黄帝问:人体不因为衣服穿得过多而温热,然而出现发热、烦闷,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阴气虚少,阳气偏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黄帝问:有的人不是由于衣服单薄而受寒,也不是体内素有寒气,却感到寒冷从体内产生,这是为什么?
歧伯说:这种人多痹气,阳气虚弱,阴气偏盛,所以感到身体寒冷像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黄帝说:有的人四肢发热,遇到风寒,热得更厉害,如同火烤一般,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这种人阴气虚弱,阳气偏盛。四肢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以致阴气更虚少,阳气更亢盛,衰弱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以致阳气独旺。阳气独旺,便不能生化成长,阳气独胜则生机停息。遇风如同火烤的人,肌肉会逐渐消瘦干枯。

黄帝问:有的人身体寒冷,即使用热水温熨或烤火,仍不觉热;虽多穿衣服,也不能温暖,但并不寒战,这是什么病呢?
歧伯说:这种人,肾气平素偏胜,从事水中作业,致使太阳经气虚衰,肾中脂液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枯耗不长。肾是水脏,而生长骨髓,如果肾的脂膏不生,骨髓就不能充满,以致感到寒冷至骨。之所以不发生寒战,是因为肝一阳,心是二阳,肾孤脏,一个肾水砂能制胜肝心二阳之火的缘故,所以不发生战栗,病名叫骨痹,这种人必然骨节拘挛。

黄帝问:有的人,他的皮肉麻木沉重,虽然穿棉衣,仍然麻木不减,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荣气虚弱,会使皮肉麻木不仁;卫气虚弱,则肢体不能举动;荣卫俱虚,则既麻木不仁,又举动不便,肌肉就更加麻木沉重了。如果人的形体与神志活动不相适应时,就必然死亡。

黄帝说:患气逆的人,有的不能平卧,而且呼吸有喘鸣音;有的虽然不能平卧,但呼吸却没有喘鸣音;有的起居如常,然而呼吸喘促有声;有的能够平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卧,也不能行动,却气喘;有的不能卧,卧则气喘。这些情况,是什么脏腑病变而发生的?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说:不能卧而喘息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经脉之气,本来是下行的,现在逆而上行,所以就喘息有音了。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下行。如果阳明经气上逆,胃气就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就不能平卧。《下经》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起居如常而喘息有音的,是肺的络脉气逆,络脉之气不能随经脉之气上下循行,所以其气留滞经脉而不行于络脉。但络脉使人发病比较轻,所以虽然喘息有声,但起居如常。不能平卧,卧则呼吸喘促的,是水气犯肺。水气是循着津液运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司津液,现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泛而侵肺,所以气喘而不能平卧。
黄帝说:讲得好!


3、疟论:
黄帝问:疟疾都是感受风邪而发,它的休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使毫毛竖立,继而四体欲得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颏鼓动,腰脊疼痛,寒冷过去,接着全身发热,头痛欲裂,口渴喜欢冷饮。

黄帝说:是什么邪气引起的?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这是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相互移易转化所致。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颔鼓动;太阳经气虚,就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气寒冷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感觉寒冷;阳气盛则发生外热,阴气盛则发生内热,外内都发热,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潜藏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即是邪气居留在荣气的处所。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之气,汗出感受风邪,以及洗澡受凉,风寒之气停留在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黄帝问:疟疾有隔日发作的,为什么?
岐伯说:这是因为邪气滞留较深,向内迫近于阴分,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滞留于里,阴邪与阳气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日发作。

黄帝说:讲得好。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后,或逐日提前的,是什么邪气使然?
岐伯说:邪气从风府侵入后,循脊骨下移,卫气是一昼夜大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比一天迟,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脊骨的缘故。卫气聚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张,腠理开张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则发病,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二十六日进入脊内,流注于伏冲脉;邪气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天突穴,因为邪气一天天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比一天早。隔日发病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五脏,模连膜原。它所运行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并与卫气同时外出,所以隔天发作一次。

黄帝说:夫子说卫气每运行至风府时,腠理开张,腠理开张则邪气乘机而入,邪气入则病发作。现在又说卫气与邪气相遇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么发病时,邪气就不一定正好在风府,而每日发作,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这是指邪气侵入头项,沿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不同的部位,所以邪气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邪中头项的,卫气循行至头项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循行至背部而病发;邪中于腰脊的,卫气循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循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循行之处,与邪气相合,病就发作。所以风邪侵袭人体没有固定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张,邪气得以凑合,就是邪气袭入的地方,就是风府。

黄帝说:讲得好!风病和疟疾相似,属同一类,风病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时,为什么呢?
岐伯说:风邪为病滞留在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疾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黄帝问:疟疾发作,先寒而后热的,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天感受了大暑之气,而汗大出,腠理开泄,再遇着寒凉水湿之气,就潜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于风邪,就成为疟疾了。水寒,是阴气;风邪,是阳气。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疟疾按时发作,这名叫寒疟。

黄帝问: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这是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也是按时发作,名叫温疟。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是因为阴气先亏损,因此阳气独旺,发作时,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要想呕吐,这名叫瘅疟。

黄帝说:医经上说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今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而疟疾的寒冷,用热水或烤火,也不能温暖;等到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凉爽,这些都是有余不足之类。在这个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才可以刺治,这是什么道理?希望听听。
岐伯说:医经上说过,高热时不能针刺,脉象纷乱时不能针刺,大汗不止时不能针刺,因为这时邪气正盛,不可立即治疗。疟疾刚发作,阳气并于阴分,此时是阳盛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等到阴气逆乱已极,势必复出于阳分,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分虚而阳分盛,所以先热而口渴。因为疟疾并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疟疾感受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热到极点,则阴寒之气至;寒到极点,则阳热之气至,发作时,其热如烈火,其寒如狂风暴雨不可阻挡。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盛极之时,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也必须受伤,应该乘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疟疾未发,阴气尚未并于阳分,阳气尚未并于阴分的时候,进行调治,则正气能够安宁,而邪气可以消灭。所以医生不在疟疾发作时治疗,因为此时正邪交争,邪气正盛。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攻治呢?时间的早晚,如何掌握?
岐伯说:疟疾将发,阴阳也将要相移,它必从四肢开始。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必病之先,以绳索牢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牢缚之后,详细审察络脉,发现孙络充实而淤血的,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治法。

黄帝问:疟疾在未发作的时候,情况怎样?
岐伯说:疟气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当邪气在阳分之时,则发热而脉象躁急;邪气在阴分之时,则发冷而脉象安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已虚衰,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停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则病情发作。

黄帝问:有的疟疾间隔二日,或隔数日才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隔日发作的,是因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止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阴阳更替相胜,阳胜于阴则热甚,阴胜于阳则寒甚,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问: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的疟疾,并不如此,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有些疟疾症状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如在秋天发病的,却寒冷较重;在冬天发病的,却寒冷较轻;在春天发病的,多恶风;在夏天发病的,汗出得很多。

黄帝问:患温疟和寒疟的,邪气滞留在哪里?停留在哪一脏?
岐伯说:温疟是冬天感受风寒,寒气潜藏在骨髓之中,到春天阳气生发之时,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因遇到暑热炽盛,使人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或劳力过甚,邪气与汗一齐外出。这种病邪原来潜伏在肾,所以邪气从内而出于外。这种病,阴气虚弱,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而衰,则邪气又重新入阴,邪入阴则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

黄帝问:瘅疟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瘅疟是因为肺脏素有热气,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不能发泄,再加上劳力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侵入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就发病了。邪气没有进入阴分,所以只热不寒,病邪内伏于心脏,而外出则滞留在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瘅疟。
黄帝说:讲得好!

四、心得:
1、评热:邪气伤人,表里必定都会受影响。表里皆伤,就是大病重病了。
2、逆调论;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就像植物人一样,不知痛痒寒热,不能举动。没有国防的国家,就等于是亡了。
3、疟论:邪伤阴阳不同而寒热虚实不同。邪气与卫气结合时不能用工。正邪交争时不能治,会伤了正气。在遇见矛盾时也是如此,静下心来面对才能治邪养正。阴逆极则复出之阳,阳逆极则复出之阴,没想到疟疾会有这一招。


五、抄写原文见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18 23:23: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9.18
抄写原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4 21:06 , Processed in 1.09126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